汉家漫漫路∶致两千年来的汉家儿郎(连载)

当然不一样,因为都想称王,贵族想称王,地方官也想称王,只要有点实力的都想捞一把。
陈胜终于明白,自己只是个探路的。
彻底的乱了!
这下可苦了陈大王了,他本想集全国之力消灭秦王朝,如今却好,孤军奋战,各路义军都自顾不暇,没人理他了。
而西征的周文已经进入关中,此时已经发展到了十多万人,而且一直打到了咸阳附近的戏水,大有一举推翻秦朝之势,前途一片大好。
很不幸,朝廷开始重视了。
以赵高这种人的觉悟,也只有打到家门口,他才会有反应,他的反应就是把球踢给了胡亥。
既然都打到家门口了,胡亥就算是再不管事也得说句话了吧!于是问众臣:这该如何是好(奈何)?
老师把球踢给了他,他总不能再踢回去吧!自己又没那个能力,只能踢出去了。
在这种时候,像赵高这种熊人是肯定没办法的,就算有那也是馊主意,不过关键时候总会有人站出来的,此人就是九卿之一的少府章邯。
少府,是掌管财务和手工业的部门,反正是个文官,不过当时的文臣和武将也没分那么清楚,有能力就可以上。章邯此时在负责修骊山的陵墓,他认为,现在调集地方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而那些修陵墓的人多为刑徒,且都是青壮年,可以将他们组成一支军队。
我愿前往!
同意,二世算是明白了一回。随即大赦天下,给这些刑徒发放兵器,一支十多万人的临时军队算是建成了,命章邯为主将率军东征。
就这样,章大人摇身一变成了章将军,不过这位转行而来的张将军也是帝国最后的将领,而他的这支临时拼凑的队伍也成了帝国最后的主力之一。
老祖宗说强将手下无弱兵是有道理的,只要将领厉害,怂兵也能变强兵,不,囚徒也能变强兵。
领导层意见一旦一致,力量和效率是惊人的,当周文沉浸在进去咸阳后该如何享受天堂般生活的畅想中时,地狱之门已经向他打开了,因为他已经被阎王点名了。
章邯一路势如破竹,大败周文,一直将周文轰出函谷关,追到渑池,复败再复败周文。看样子是跑不掉了,打也打不过,那就……自刎吧!可能这周文在自刎的时候还是懵的:秦军还有如此猛人?
楚军一蹶不振。
话说这周文也是个小有名气的人,曾经跟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和后来的名将项燕混过,也算是有点能耐。可如今楚军是孤军奋战,最后的失败已是不可避免,那还不如来得壮烈一点,至少比他的领导(陈胜)壮烈。
章邯的兵锋直指荥阳(今郑州西)方向,此时吴广所部正在围攻荥阳,久攻不下。这时吴广有一个叫田臧的部下准备集中全力迎战章邯,但不知是怕吴广胡乱安排还是和吴广有矛盾,竟然假借陈胜的命令把吴广给杀了。
风光一时的起义领袖就这样窝囊的被部下杀了,不过吴广不寂寞,因为好兄弟陈胜很快就会以一种更窝囊的方式去陪他了。当年同日起事,虽然不能同日死,但可以同年死。
章邯的脚步从未停止,对他来讲,不管你是吴广的部下还是部下的部下,全部都是一个结果───死。
下一个,陈胜的老巢陈县,准确的说是陈县的老总陈胜。
不知是章邯勇猛过人还是楚军不堪一击,自从和章邯的秦军交手以来,楚军都是一如既往的败,直至秦军来到陈县城下,陈总司令亲自督战,最后还是一个字───败。
那就撤吧!陈总带领小队人马一路往东跑到诚父(今安徽亳州),他还想继续往前跑,可他的车夫庄贾不想跑了,于是趁陈胜不备杀掉他投降了秦军。
就这么死了?是的,就这么死了,要一个人死还能有多复杂?一刀下去了事,对陈胜来讲,前面砍和后面捅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陈胜和吴广的死虽然不够壮烈,但他们对历史的影响却很壮烈,因为他们不但是秦末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
这两位仁兄虽然失败了,却仍然堪称英雄。
至于为什么失败,原因有很多,但根本原因还是个人能力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定律问题:最先跳出来的一般都是猛人,而笑到最后的才是最猛的。
最猛的那位必定是经过千锤百炼后,最终一统天下的人中龙凤,陈胜和吴广显然不属于此类。
但这两位却开启了一个璀璨的英雄时代:英雄们开始陆续登场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05 00:38:36 +0800 CST  

【大丈夫当如是也】

前面介绍过郡县制,在郡县下面有一个叫亭长的低级官职,有多低,可能还不如今天的一个乡长,具体的说最是基层的治安管理单位。
这工作并不好做,没什么权利也没什么工资,不像今天的一些芝麻官,工资不高,外快多呀!还可以借机给自己弄点合法的捞钱项目,可当时不一样,那点微薄的工资是不顶什么用的,想捞也没什么捞的,主要还得靠种田。可这工作不但耽误干农活还容易得罪人,总之——不好干。
可有的人却干得乐此不彼,比如沛县(今徐州地区)辖下泗水亭的亭长刘季。
刘季,在平民家庭老刘家里排行老三,刘太公(刘季老爸)给儿子们起名字也是按文化成份不高的伯、仲、叔、季的长幼顺序来排的。老大叫刘伯,老二叫刘仲,按理说老三应该叫刘叔,可这个老三偏叫刘季。
至于刘季上面有没有个三哥或为什么不叫刘叔叫刘季?在这里就不探究了,我们只需知道,刘家老三叫刘季。
刘季在后来的事业有了起色后,就有了另外一个霸气的名字───刘邦,现在就叫刘季吧!因为此时的他还一事无成。
史书上记载,说刘老三好酒好色好赌还不好干农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渣男,但是……仁厚豁达,好施舍。其实这并不矛盾,史书上还说了,他在外面出了赊点账,也没做什么违法乱纪的坏事。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喜欢玩,说话带脏字还好吹牛,也喜欢到处借钱,但是讲义气,喜欢交朋友,如果兄弟们有困难,他就算没钱也会借钱帮你,我的身边就有这种人。
这就可以证明一点:季哥虽然有点不好的个人习惯,但人品没问题,可能有点不拘小节,但并非我们传统印象中地痞无赖的类型。
他干亭长之所以乐此不彼,说明别人认可他,也说明他有点能耐,当然主要还是自己喜欢这种生活方式,他可不想把所有的时间都浪费在那几亩地里。
他留给后世的那些事儿大部分都是做了亭长以后发生的,史书上对他在这之前尤其是年轻时的记载特别少,但也可以从中略窥一二。
当然,对刘季的母亲在怀刘季时是如何的电闪雷鸣和蛟龙缠身这类话题,在这咱就不聊了,要聊就聊点实际的——刘季实际上所处的那个时代。
刘季比嬴政小几岁,算是同龄人,却是不同级别的人,一个在顶层,一个在底层,嬴政统一六国时三十九岁,而刘季也是三十好几的人了,此时的嬴政从顶层到了最顶层,刘季同志却很稳定——还在那一层。
战国结束了,对刘季来讲,最疯狂的年龄和最风光的经历也结束了。
而我们的季哥是个有故事的人,因为他也有偶像,年轻时他非常仰慕战国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投到魏无忌的门下一直是他的理想,可是很遗憾,就在他下定决心去投魏君子时,得知魏先生已经仙游去了。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出来,总得有点收获吧!于是就改投魏无忌的门客张耳的门下。这一晃就是很多年,可最后世事弄人,魏国又灭亡了,季哥就只好打道回府了。
说到这就简单的介绍一下门客,春秋战国时期,养客之风盛行,那些贵族子弟都养着大批门客,战国四君子就是典型,门客多的可达数千人。说白了这些门客就是包吃住,平时没啥事,在主人需要的时候要么就帮忙跑腿,要么就帮忙出主意,混得好的可能还有个一官半职。
在这些门客中虽然也有混吃混喝的,但大部分还是些有理想有能耐的人,战国末期的“窃符救赵”和“毛遂自荐”的故事就都是和门客有关的,而像刘季这种无疑属于后者───有理想也有点能耐。
可惜还没等到他这个金子发光的时候,就变天了。秦统一天下后,政策也变了,刘先生在外面没法晃了,看来理想是没法实现了,还是面对现实吧——回老家种地。
后来承蒙乡亲们的厚爱,还当上了个小亭长,刘季当然知道这是个基层小吏,但他不知道,这也是他辉煌人生的起点。
起点终点无所谓,主要是他干得开心。
由此可以看出,刘季阅历丰富、志向远大但是不得志,且性格豪爽重情义。凭这些又可以推断,刘季平时的做事风格虽然有点粗,但绝非粗人。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05 13:07:18 +0800 CST  

史料记载,他和与他同一天出生的卢绾小时候一起读过书。文化水平不知道怎么样,但文化功底是一定有的,至少也算是个喝过墨水的人。
时代造就人物,如果是太平之世,刘先生此生基本上就这样了,到天了就是再混几年到县里当个小干部什么的,可偏偏就让他碰到了乱世。这位不想干农活的平民注定了要干一番非平民的事。
不过刘先生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他曾经去咸阳服徭役的时候,正好碰上始皇帝出巡,看到了皇帝车队的阵仗后,季哥感慨万千:大丈夫当如是也!
他当时只是服徭役的,有没有说过这些话谁也不知道,不过就算是后人加上去的,却也符合他的个人性格和人生轨迹。
对于当时那种处境的刘季来讲,这句话有两层意思,首先就是一种自然的感慨和对始皇帝的仰慕:这才叫成功,干出这样的事业才叫大丈夫。
另一层意思就是表达了一个正常人的对比心理,对现实中自身处境的一种无奈:别人怎么这么厉害,我这辈子看来是没指望了。
非也,刘家老三,你的事业还没开始,你这辈子非但不会如此,还会很风光,风光到在那英雄辈出的乱世里,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你将在你的余生里,用行动告诉我们是什么叫逆袭——从最底层跳跃到最顶层。
将来很遥远,目前很艰难,眼下朝廷又要征发徭役去搞工程,这次得麻烦刘亭长送人过去了。那就去吧!屁大点官,屁事挺多,谁让我是这暴戾朝廷的破亭长呢!
可能是这个时候的局势已经开始恶化,刘季带着他的队伍没走多远,不是今天张三不见了,就是明天李四跑掉了,照这样下去,等到了骊山就只剩我一个人了,那时候就不是给朝廷送人去了,而是给朝廷送自己的人头去了,这活不能干了。
走他娘的,都走吧!你们都逃命去吧!我也要走了。明明是带队的,最后竟然把队伍都遣散了,与其最后跑得只剩下自己一个光杆司令,还不如先解散,更有面子,这是无奈,也是气魄。
带过队的人只要不是特别差劲,多少都会有几个粉丝,刘季也不例外,等走得只剩下十几个的时候,竟然都不走了,这些都成了刘季的粉丝,也是刘季的第一批追随者。
季哥,我们跟定你了。
现在怎么办?沛县是不能回了,先到附近的山里躲躲吧!等风声没那么紧了再看看,可这一大群人总要吃饭吧!慢慢的季哥就带着这群人进入了土匪的行列了,准确的说是义匪(这个时候还不能叫义军)。
因为那些缺德的事刘季是不会干的,偶尔劫个富济个贫还是有的。总之,此时的刘季已经成功的从亭长变成了逃犯。
吃饱了撑的谁他娘的愿意去当逃犯?还不是这该死的朝廷。
人生很渺茫,刘季算是进入了绝地,绝地就是极度艰难,当艰难得不能再艰难的时候,那一切就都变成了希望,至少对此时的刘季来讲是如此。他可不想一直待在山里,他也不是那种人,他需要的是一个机会,走出来的机会。
季哥并没有等太久,不久之后,陈胜起兵,各地纷纷响应,机会来了。
一旦有人带头闹事,朝廷又无暇顾及,地方上的实力派就会占地为王,历史从来都是如此。
其实很多人起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造反,他们在那个位置上也是不得已起兵,初衷也都是为了自保,为了活下来,陈胜、吴广和后来所有的起义者们刚开始的想法都是如此。
历史有时就像电视剧一样,能力不够或运气不好的,出场没多久就领了盒饭,有点能力的可能多活几集,能活到大结局的当然是主角和他的支持者们。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06 00:01:10 +0800 CST  

而接下来这个人就属于前一种,此人就是沛县县令。他也不掂量一下自己几斤几两,竟然也准备凑热闹起兵,在这关键时刻,他的两个助手(准确的说是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对他说:您是朝廷的官员,如今却反朝廷恐难以服众,不如到外面请个猛人过来辅佐您,比如刘季。
此时这两个人已经成了季哥的粉丝。
这两个助手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萧何和曹参。
不带这样忽悠人的,谁说朝廷官员就不能起兵?
不是不能起兵,是您老能力不够,也可能不是您老的能力问题,而是我们一直惦记着季哥呢!
这也说明刘季有没有能力另说,人缘肯定没问题。
可这县令被他们蒙得一时没反应过来,便答应了,为了表达诚意,还特意派了刘季的哥们兼亲戚樊哙去请他回来。
当樊哙走了没多久,这县令又反应过来了,感觉被忽悠了,也可能是担心刘季回来了不好控制,于是后悔了,便想杀掉萧何和曹参,二人听到风声后就逃出去找季哥了(可见这县令为官不咋地),萧、曹二人在路上又正好碰到回沛县的刘季一行,就都一起回了沛县,结果可想而知───干掉了县令。
县令死了,得选个领导吧!要在平时,挤破头的也都要当这个一把手,可今时不同往日,一把手可是高危职位,人人唯恐避之不及。
而且这一把手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得有能力、有担当和有魄力的人来做,其实大家心里早就认定刘季了,但流程还是要走的。
季哥,你来做吧!没有人比你更合适的了。
不不不,我何德何能坐这个位置啊!你们得选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做。
你就别推迟了,你人缘好又有担当,非你莫属了……
这…… 做就做呗!这有什么呀!大不了我第一个死嘛!
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这就是胆识和担当,也是一个人想要有所成就所应具备的基本特质。如果是在电视剧里,你就不用领盒饭了,而是有可能吃到大餐了;如果是在乱世,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具备了继续往前走的能力。
这就是力量,而刘季的力量远不止如此。
如今天下大乱,这就算是造反了,那就是吧!既是造反起事,那就得有个体面的称号,总不能叫刘县令吧!
称将军?太俗;称王?太高调,力量不足死得快;那就退而求其次,来个低调又奢华的,称公吧!又因为是在沛县起兵的,那就简称沛公吧!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沛公并不是实际名号的称呼,而是一种尊称。可是在乱世,起兵首领的称号是非常重要的,这取决于你的实力和所处的环境。同时也决定了整治队伍的士气和影响力,只喊一个尊称显然不太合适。
管那些干嘛!总之,沛公就是我,我就是沛公。
一切都准备好了,先搞个仪式以表明正式起兵,然后开始招兵买马,一系列不太熟练的动作下来,刘季的队伍从最初的十几个人一下壮大到了两三千人。
领导班子就是以刘季的那些好哥们同乡和亲戚组成。说不好听一点就是以屠夫和乐队成员等等市井之人组成,说好听一点就都是技术型人才。
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太瞧不起人了,因为很快就会证明,这些都是全能型人才,他们除了本身的技术,还会冲锋陷阵,也会出谋划策。总之这些不是随便叫的几个人,而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正是这看似很随便的几个人却是季哥以后打天下的主要班底。
其中除了萧何、曹参和樊哙以外,还有周勃、卢绾和夏侯婴等人,个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这小小的沛县真是藏龙卧虎呀!
这一年是公元前209年,刘大叔已是四十大几了。
余生已经不多,可是路还很长。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06 18:18:26 +0800 CST  

【彼可取而代之】

同一年,在南方的会稽郡也有一个人在蠢蠢欲动,此人就是楚国最后的名将项燕的儿子项梁,准确的说是项梁和他的项氏一族在蠢蠢欲动。
项梁,下相人(今江苏宿迁),曾经杀了人,为了避祸,就带着一部分项氏族人来到了会稽郡的吴中(今江苏苏州)。
项梁是有野心的,他的野心至少是成为像父亲那样的人,可要向父亲那样就必须得先复国。没错,他的目标就是要光复楚国,他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复国理想,只不过目前遇到了点困难,先来吴中避避吧!
项先生不但有野心,还能力超群,他用行动证明了一个真理:是金子换个地方也不影响发光。
来到吴中没多久他就成了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于是又开始搞一些积蓄力量,物色人才一类的小动作,项先生似乎是个不安分的人。
有野心有能力的人从来都不会安分,更何况他还背负着国恨家仇,在他的内心深处,无时无刻不在燃烧着复仇的烈火,他一直在准备着,也一直在等待着。
可如今天下太平,项先生别说复国了,家(下相)都复不了,有可能客死异乡,可如果是乱世呢……
别急,很快就来了。
陈胜带头创业以后,会稽郡的郡守也想凑热闹,这位郡守可不比沛县县令,他可是认真的,也很有想法,态度也更坚定,关键是人家官大一点,人多一点。
而且还很有眼光,因为他找来了项梁,希望得到项梁的辅佐。可他却看走了眼,因为项梁来是来了,但却是来要他命的。
项梁带着侄子来面见郡守,并没有说太多的废话,当他们靠近郡守时,项梁使了一个眼色,他的侄子便迅速手起剑落,郡守人头落地。
他的这位侄子就是后来威名赫赫的霸王项羽,项兄弟就这样霸气的登场了,此时他很霸,但还不是王。
可怜那会稽郡守,本想找人一起投资创业,结果人家看不上他,不但要了他的命,还占了他的家产,不过也不用为他惋惜,因为他和沛县县令一样,只是乱世中千万个早早领盒饭的人之一。
项梁提着郡守的头颅来到了门外,凡是反对的都被项羽一律击杀,那郡守的人都吓得趴在地上,不敢仰视。对于这一幕,项羽以后会习以为常。
杀掉郡守后,项梁就自任郡守,项羽为副手。这一年,项羽二十四岁。
项羽,项梁的侄子,项燕的孙子。
与刘季的平民出身不同,项羽也算是出身贵族,没落的贵族,即便如此,贵族的气息还是摆在那的(这一点很重要)。
与刘季晃了大半辈子的人生也不同,项羽年纪轻轻就名扬天下,更加不同的是,他也是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名扬地下了(见阎王了)。
史料记载也是认人的,没有什么影响力的人是不提的,即使你是项羽他爹,所以关于他爹的事,我们知之甚少,都只知道项羽少年时期几乎都是跟叔父项梁度过的。
但少年时的项羽并不让项梁省心,叔父可能也看出这个侄儿是个人才,想好好培养培养,于是教他读书写字,可他根本不感兴趣,文的不行那就教他武的吧!于是教他剑术,结果又热乎三天,半途而废,文也不想学,武又不能坚持,那你想学什么?
读书打架这小子都看不上,人家想学打群架——万人敌,无奈项梁就只好教他兵法(还是个全能型的老师),可他学了个大概又不学了,项梁很失望。
然而他这个侄子是不会让他失望的。
他们叔侄来到会稽之后,像刘季一样的运气好也碰到了到此巡游的始皇帝,也看到了皇帝的车队,项兄弟也没忘发了一句感慨,不过更霸气───彼可取而代之。
这句话应该把旁边的项梁吓个半死,但同时他也认定,这个侄儿不一般。
和刘季一样,这句话也可能是后人根据项羽的性格和人生轨迹加上去的,但是很合适,既体现了他的勇猛和理想,也体现了他和项梁一样拥有对国仇家恨的复仇之火。特别是在后来的项梁死后,这种复仇之火已经被他转化成了抗秦的重要力量。
这小子虽然不好学习,但并非不学无术,我倒认为是他悟性高,一点就通,特别是在打架方面可能很有天赋,所以不屑于去照葫芦画瓢的天天死练。更何况他还有一大优势,高大威猛力气大,一看就是那种可以对付好几个的猛人类型,这一点很重要,特别是到了外地,至少不会被欺负。
在跟叔父来到吴中后,可能是通过露两手显示了一下自己的力量,所以当地的年轻人都怕他,可对项羽来讲,怕他的并不只是吴中的这些人,而是他将来所有的对手们。
项兄弟虽然很猛,但在他叔父面前还是很消停的,他目前的工作主要也是辅佐项梁,至少在项梁死之前都是如此。
解决了郡守后,项梁就召集当地的豪强官吏们讲话,还是老一套,什么天下苦秦久矣呀!什么杀郡守和造反也都是迫不得已之类的等等,总之跟着我混,保你们前途一片光明,然后就派人接收郡下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
至此,项梁叔侄正式创业。
这时,陈胜派一个叫召平的将领去攻取广陵(今扬州地区),这位老兄久攻广陵不下,正在发愁之际,却听说陈胜兵败,又闻项梁在江东起兵,于是渡过长江,来到江东,假托陈胜的命令封了项梁的官职,还不但的催促说:如今江东已经平定,就应该迅速过江攻击秦军。
项大叔正在想办法找借口过江,如今竟然送上门来了,管你是真是假,能过江就行,出发。
于是项梁叔侄率领这八千江东子弟,正式渡江向北进发,前往那个他们期待已久的战场。
这八千江东子弟,象征着勇猛无敌,也象征着同生共死,更象征着无奈和凄凉,因为他们再也没有回来过……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07 02:14:44 +0800 CST  

【战友】

此时的北方打得一塌糊涂,刘季起兵之后,开始四处小试牛刀,然后驻守丰邑。
在这里说一下沛县和丰邑,在今天就是徐州的两个兄弟县,沛县和丰县是清清楚楚,可在当时是很不清楚。沛和丰到底是同级别还是上下级的行政单位,到现在都不是很清楚,史料上也是说的不清不楚,那很自然,刘季到底是哪里人就是个问题,这两个县到现在都还在争。
我也不拉偏架,但对这个问题又不能视而不见,至于刘季到底出生在哪里可能只有去问刘太公了。既然如此,那我就选一个比较欠揍但也是有一定认可度的观点:刘季出生在丰,起兵在沛。也就是说无丰不刘季,无沛不刘邦。
是的,以后就要叫刘邦了,这个名字到底是起兵之前就有的,还是起兵之后才改的就不得而知了,但是很霸气,那就当是后者吧!因为刘邦应该是在有了坚定的目标和理想之后才会改个这么有文化有寓意的名字。
驻守丰邑的刘邦在成功的反击了秦军的攻击之后,就准备开始出去抢地盘了,那丰邑就得有个靠得住的人来守,刘邦是比较相信同乡的,于是就让一同起兵的同乡雍齿留守。
这次他看走眼了。
这雍齿的出身比刘邦要高一点,至少不是平民,他可没有像刘邦信任他一样去信任刘邦。而是看不起刘老乡,准确的说是嫉妒:我们曾经不是一个级别,如今一眨眼的功夫,你就爬我头上了,搁谁谁受得了?
可受不了归受不了,如今是乱世,乱世里出身高低就不太管用了,靠的主要是能力,你不服不行,可雍齿兄实在不是一个大度的人: 我就是不服!
不服就得憋着,憋着是容易憋出问题的。
让有这种状态的人去守城,那就不是守城,而是送城。
果不其然,当刘邦离开没多久,魏国就派军来攻打丰邑,首先当然就是招降程序了,程序很简单:一招就降。这就属于老乡背后捅刀子的典型,至少刘邦是这么认为的。
因为最后的事实证明,雍齿是有两把刷子的,特别是在守城这一块。
这还得了,还没开始就有人叛变了,第一次遭人叛变,对一个刚创业且想干出大事业的人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更何况是他的同乡带着他的家乡叛变,这是刘邦心中的痛。不过与其说这次背叛对刘邦是打击,不如说是锻炼,因为以后还会经常遇到这种事,一直到他遇到阎王爷。
同乡叛变,家乡也丢了,可尊严不能丢,废话少说,立即反攻丰邑。雍齿虽然很不齿,但确实不是无能之辈,因为刘邦久攻不下。怎么办?
现在老本快打没了,可根据地也不能就这样丢了呀!那就只能去搬救兵了,但这天下之大,都是自己救自己,哪里有救兵呢?况且还不能太远的。
此时,陈胜已经兵败,那些各地的大小头领们就像脱缰的野马,纷纷自立,而比较近的就有一批实力派立了一个叫景驹的人为楚王,刘邦就准备去投奔景驹,然后借点兵再攻丰邑。
这个景驹是被拥立的,说白了就是个傀儡。在乱世,没有实力但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或某些政治原因而被拥立为首领的话,基本上你的命就不属于你的了。景驹就是这种在乱世中匆忙出场又匆忙收场的人之一。
拥立景驹出场的这个人叫秦嘉,何许人也? 是一个没几把刷子却自认为有几把刷子的人。
秦嘉,东海郡(今山东郯县)人,陈胜起兵不久,他也带着一帮人在东海郡闹事,陈胜就派人去接管,可这秦嘉并非善茬,竟然以陈胜的名义把去接管的人给杀了,还给自己封了官,但名义上还隶属于陈胜。
这是典型的打着公司的名号到处拉业务,却又不服公司管,这种人是靠不住的。
最后在得知陈胜兵败以后,秦嘉就迫不及待的换了名号,找了个楚国王室的后人立为楚王,此人就是景驹,当然一切都是秦嘉说了算。
秦嘉虽然也不太会玩,但似乎比陈胜会玩一点,至少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重要的是还知道借助老品牌的影响力。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07 20:01:15 +0800 CST  

刘邦来投景驹时,正好赶上章邯率军来袭,结果刘邦在混战中抢了块地盘——砀县(今河南永城),收编了砀县降兵数千人,再加上之前的部队,共近万人,看来是不用再借兵了。
此行虽然惊险,但是收获颇丰,可对刘邦来讲,此行的最大收获并不是这几千人,而是一个人。
如果说刘邦的左膀是萧何,那么这次他就找到了右臂───张良。
张良,韩国的贵族,祖父和父亲曾任过五代韩王的国相,可谓家世显赫。当显赫的家世和引以为荣的国家都消失在秦军的铁蹄之下时,除了仇就是恨。
张先生的这种国仇家恨丝毫不亚于项梁叔侄,而且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干过一件极为疯狂的事——散尽家财去招募杀手刺杀秦始皇。最后的刺杀行动当然是失败的,因为嬴政没有死,但张良却活着,我很好奇,以嬴政的风格,张良是怎么活下来的?
但是以张良的智慧,活下来并不难,张先生毫无疑问是个谋士,但此次的行动却很壮士。
这次张良本来也是投奔景驹来着,却在半道遇上了刘邦,双方可能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于是就临时换了目标直接跟刘邦混了。
这真是奇事,本来是去投奔王的,如今却投了无数起义军之一的一个小头领,这不但证明了张良的慧眼,也证明了刘老大确有过人之处。
好了,现在有了一支近万人的部队了,该去解决那块心病了。再攻丰邑,再败。
这以前怎么没看出来,雍齿挺强悍的嘛!
刘邦很伤心,但绝不放弃,丰邑,我还会回来的,拿不下丰邑我就不姓刘,不过还得搬救兵。
此时的项梁已经领军过了淮河,而部众也早已不是当初的八千人,而是翻了近十倍,在一路上接收了陈婴和英布这一类的猛人之后,已达七万之众,驻军下邳(今河南永城)。
这里就离刘邦不远了,却也到了秦嘉的势力范围,看来得先跟秦嘉有个了断。
可这秦嘉不知是过度自信,还是太轻视项梁,竟然驻军彭城(今徐州地区)以阻挡项梁,看来也是想有个了断……
意思很明确,要么归附我们,要么把你们当反贼干掉(双方都是这么想的),乱世中在谁也不服谁的情况下能快速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干一场。
对秦嘉来讲,项梁就是一块肥肉,收编了可以壮大队伍;对项梁来讲,秦嘉就是个练手的,干掉他可以壮大士气。
排面上的话还是要说的,此时的项梁可以说在道义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楚王陈胜兵败,如今生死未明,你竟然又立新王,尔等真叛贼也!
在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是废话,而且道义上优不优势的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拳头,你赢了说什么都是对的。
不出所料,秦嘉成了炮灰,应该说包括秦嘉和景驹在内的这个小领导班子都成了炮灰。项梁兼并了秦嘉的人马后,声势更加浩大。
既然你这么厉害,那就跟你混吧!沮丧的刘邦找到了项梁,表示愿意归附,但得借点兵,我得把我那点事儿先解决了。
项梁之前应该是听说过沛公的名号的,加上见到刘邦后可能对他的感觉也不错,所以很是信任,并不认为他是投奔者,而是当自己人看,相当豪爽:不但借兵还借将。
丰邑,我回来了!
对刘邦来讲,只要能解决问题,投奔谁并不重要,这也是刘邦一贯的风格───务实,活着最重要(刘先生成功的秘诀之一)。
虽然生命至上是刘邦的人生信条,但如果这次还攻不下丰邑,那刘邦宁愿撞死在丰邑城墙下。
刘邦当然不会死,因为丰邑拿下了,遗憾的是雍齿逃走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08 00:21:46 +0800 CST  

在这里说一下雍齿最后的结局吧!刘邦后来表示过,他最恨的人就是雍齿,至少也是之一。因为雍齿的背叛不仅打击了刘邦起义之初并不坚定的信心,还破坏了他和家乡人民的感情(这一点很重要),后来他又屡次和刘邦作对,不过最终还是归附了刘邦,而且还得了善终,甚至比刘邦多活了几岁。
这真是个奇迹呀!
其实也不奇怪,之所以没杀雍齿,除了他有点运气成分外,就是投降后的雍齿对刘邦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恨依然在,但没必要做得太绝,而且不杀他还能显示我的器量,何乐而不为呢!
这就是刘邦,不管有多恨,只要你对我没威胁,不搞事情,我也懒得管你;而不管有多爱,只要你有威胁,不管你在哪里,我必须管你。
在确定陈胜已经死了之后,项梁将面对下一个问题:一个两个楚王都死了,如今由谁来做带头大哥,准确的说是像陈胜一样自己来做还是像秦嘉一样去找个楚国王室的后人来做?得开个会探讨一下。
于是,项梁召集各路大小头领到薛县开讨论大会,当然刘头领也来了。
关键时刻总会有关键人物出现,这时有一个七旬的老头向项梁进言,他先是分析了一下天下大势,然后直奔主题:
陈胜失败的原因是他自立为楚王,而你是在江东起兵,却有那么多人归附你,是因为人们都相信你项家世代为将,一定会拥立楚王的后代。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你不想成为第二个陈胜,就得拥立楚国王室的人为王。
此老头就是后来大名名鼎鼎的范增。
无论项梁的内心同不同意这么做,但他知道至少目前这么做效果会比较好,后面的事谁又说得了,于是同意范增的说法(然其言),然后就在民间找到了以放羊为生的楚怀王的孙子熊心。
因为楚人都比较怀念楚怀王,为了拉拢人心,也为了激发楚人对秦国的仇恨,就还是将熊心立为楚怀王,建都盱眙,项梁自任为武信君。
楚怀王(熊心),这个乱世中的又一个炮灰型人物。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熊心的出生年月不详,但推算一下,如果熊心的爷爷在五十岁的时候才有熊心他爸,他爸在五十岁的时候才有的熊心,那熊心就有五十岁左右,也就是说此时的熊心至少也是和项梁差不多的年龄,而不是毛头小子。
这个年龄是绝对不甘心做傀儡的,熊心是有雄心的。在以后的发展中也证明,楚怀王熊心一直都在努力的想有一番作为,可是一个没有权利的所谓国君与权力集团斗争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失败。努力过后他才明白,与其做傀儡,还真不如在家放羊,至少自由,想怎么放就怎么放。
并非你不努力,而是在这乱世里,你的悲催结果是谁都无法改变的宿命。而事实是不管你如何努力,你毕竟是从放羊到政治的跨行业发展,在政治这个危险的行当里,除了名号,你其实一无所有。
一切都准备妥当,项梁将会面对他真正的对手,也是对他真正的考验。
此时的常胜将军章邯是势如破竹,在临济(今山东高青地区)杀了齐王田儋和魏相周市,逼得魏王咎自尽,把齐将田荣包围在东阿(今山东聊城),在章邯看来,田荣已是待宰的羔羊。
如果有援军来,那就一口吃掉,可惜他等来的却是项梁。虽然最后没被项将军吃掉,但还是被重重的咬了一口,章将军终于也体会了一把什么叫失败!
项梁在东阿击败章邯以后,就派刘邦和项羽一起四面出击,这就说明刘邦的能力和人品得到了项梁的认可。让他和自己的侄儿一起战斗,这个有意多于无意的安排,让这两个将来争夺天下的人有机会在一起真正的并肩作战,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和一个年长自己近一倍的前辈在一起战斗,可想而知会是什么感觉!像叔侄,像兄弟,其实更像战友。
对年轻人项羽来讲,刘邦是阅历丰富的长者,虽然还看不透这位大叔,但他认为,他们之间是浓浓的战友情;可对老江湖刘邦来讲,项羽是个涉世未深却又勇猛过人的年轻人,他已经把这个小兄弟了解得七七八八了,在他看来,他们之间是短暂的同事关系,可能有点同仁之谊吧!
不管怎么说,两人配合还算默契,不断的攻城略地,最后还在雍丘(今河南杞县)杀了三川郡守李由,这个小李可是李斯的儿子。
此时的项梁也是顺风顺水,在数败章邯之后,精通兵法但作战经验并不丰富的项梁此时也产生了一种想法:秦军不过如此。
又犯忌了,一旦轻敌,必败无疑。
秦军绝非如此!
章邯在得到援军以后,重整旗鼓,全力攻击楚军,最后在定陶(今山东菏泽)将项梁送到项燕那里去了。
在战场之上,一名优秀的将领必须要有时刻都会面对强敌的准备,一刻都不能松懈。项梁毕竟战争经验不多,显然不属于此类,但至少也是一名合格的将领。不过他是一位优秀的领导。
项梁走了,但他那个勇猛无敌、目空一切且对他言听计从的侄子该怎们办呢?以后的路就让他自己走吧!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08 19:17:46 +0800 CST  

【破釜沉舟】

项梁战死之后,楚军一片惊恐,各路人马纷纷回军,并把怀王从盱眙迁到了彭城,刘邦和项羽等军驻扎于彭城四周。
章邯击败项梁之后,就被项梁传染了一样的毛病:楚军不足为虑。
事实证明,痛打落水狗虽然不太道义,但有的如果不打就会被反咬,甚至被咬死,打死章邯他也不相信,最终结束秦军和秦王朝的正是这支不足为虑的残军。
然后章邯就率军北上渡过黄河,准备收拾另一股较大的义军───赵军。
干掉了一个猛人之后,章邯似乎更猛了,随后大破赵军于邯郸,赵王歇和国相张耳逃往巨鹿城。
前方已无路可逃,后方又无路可退,那就在这守着吧!同时派人向各路义军求援。
秦军追到巨鹿城下,将巨鹿团团围住,在章邯看来,把这支被围的义军和将要来解围的义军结果了之后,平叛大业基本就差不多了,而他的业绩也将前无古人。
他之所以这么认为,是有资本的,因为此时除了他的这支部队,还有一支是从匈奴前线调回来的秦军——大名鼎鼎的长城军团,这个军团的第一任总司令就是曾经威震匈奴的蒙恬,此时算是帝国的精锐了。
军团现在的主将是王翦的孙子───王离,围困巨鹿的正是王离所部。当秦军围困巨鹿的时候,各路义军也赶到了秦军的外围。准备在外围击秦军?
等等,在外围看,先看看……
而章邯所部秦军则驻扎在巨鹿以南的棘原以策应王离,还修了一条专门给王离军输送粮草的甬道,耗死你们,看你们能熬多久!
在章邯看来巨鹿已是囊中之物,至于那些乌合之众的所谓义军,等我收拾完里面的,再来收拾外面的,如果你们送上门来,那我就笑纳了。
然而这次章邯失算了,因为里面的还没来得及收拾,外面的就已经笑纳了,被笑纳了,笑纳他的正是他没当回事的楚军。
楚军是一支有故事的军队……
赵军被围后,楚怀王也收到了赵军的求援,准备发兵救赵。
项梁的失败非但没有使楚国的军事力量减弱,反而更加强大,因为楚军在项梁死后爆发出了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叫仇恨。
而这种仇恨在很大程度上又源自一个人,那就是项羽,国家被灭了,爷爷和叔叔还有很多的项氏族人都死在了敌人手上,此仇不报,我就不是项羽,拥有这种力量的项羽将成为秦朝真正的克星。
不过此时这位克星的处境不太妙。
项梁的死对项羽来说绝对不是好消息,但对怀王熊心来讲却不是坏消息,机会来了。
在熊心看来,项梁拥立了他不假,但同时也像一块石头,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甚至感觉随时都会被压死。
可很多时候,机会出现了,不一定会是你的,因为抓住机会也是要实力的。如果没有实力,压你的石头只会走了旧的,又来新的。
怀王来到彭城以后,重新整合了军队,借机夺回了兵权。但为了安抚诸将,就对刘邦和项羽等将领封官加爵,这虽然是个老套路,但确实一举多得。
虽然一直在放羊,毕竟年龄在那放着的,可能平时放羊之余也看看书,所以熊先生对这些基本套路还是懂点的。
此举不但能掌握权力,还能使众将相互制约,最重要的是在能遏制项家势力的同时还能培养自己的心腹。这足以说明,熊先生无时无刻都在努力的告别“傀儡”二字。
这就到了考验熊先生的时候了——用人识人的本领,可这些在书上面是很难学得到的,得要经验,兄台显然没这方面的经验。
对这个安排,项羽肯定是不满的(从后面的一系列行为中就可以看出来),虽然项羽也想振兴项家,但眼下他最想做的是找秦军复仇,其他的事都可以先放一放。
可是,打秦军也不是你想去就能去的呀!怀王在与众臣商议后认为,如今秦军的主力在北方,关中兵力空虚,楚军可以趁机西进入关,直捣黄龙。这样也有助于解巨鹿之围,项羽当然乐意去,可以说此时的项兄弟仍然只是想报杀爷杀叔之仇。
当然不行,你当我熊心傻呀!万一你成了,我又白忙活一场了,要报仇可以,去巨鹿打秦军吧!
可西进入关也是危险重重,没什么人愿意去,没人去也不能让你项羽去!
怀王君臣经过讨论得出最后结论,想进入关中而平定关中,就必须得一位阅历丰富的老江湖前去。讨论的过程很扯淡,结果却还有点水平——刘邦最合适。
不过你可别误会,并不是熊先生那帮人认为刘先生有多牛,而是想把刘先生培养成自己人,在巩固权利的同时,还能克制姓项的。这说明楚国君臣对遏制项家势力已经达成了共识,项家对楚国的影响确实也很大,熊先生真的很辛苦。
总之,项羽不合适。
没关系,只要能打秦军,我服从组织安排。
就这么决定了,楚军将兵分两路,一路为西路军,由刘邦任主将,负责西进关中,顺便收拢陈胜和项梁的散兵;另一路就北上攻击黄河以北的秦军以解围巨鹿,项羽就在这一路。
然后怀王还与出击的众将定了一个看似公平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刘邦当然知道,这次行动的风险巨大,但机会也很大。不管怎么样,从此,刘先生开始正式登台唱戏了,个人的性格优势开始体现出来了,他的辉煌之路也开始了。
与刘邦在西路军的一把手不同,项羽在北路军中只是二把手——次将,至于主将的任命,那是有讲究的,首先肯定不能是项羽,因为去救赵的楚军是主力,这么多人交给小项同志实在不让人放心。
所以必须得是一个让楚王放心的人,当然还得有能力,要不然镇不住项羽那小子。如果这次的任命成功了,熊先生很有可能就翻身了。
但历史证明,身,是没有那么好翻的。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09 02:01:29 +0800 CST  

有人曾经向怀王进言,说有一个叫宋义的人,在之前就预言项梁会失败,此人应该很有才能,也应该很懂兵法。怀王就召见宋义,经过交谈后得出结论:果然是个人才。
但他不知道,才也是有区分的,一般分为才华和才能,才华就是书读得多,才能就是个人的综合能力,不过还有一种就是口才,宋义就是第三种,当然可能他也读了点书。
到底还是经验不足呀!你就是我要找的人。
于是就认命宋义为北路军的主将。项羽和范增为副手,北上救赵的各路楚军都归宋义指挥。
这真是一个绝佳的安排,既可以使众将相互牵制,又可以培养自己的势力;既可以通过与北部各路义军的联合以牵制秦军的主力,而为刘邦西进创造更好的环境,还可以遏制项氏。
我楚国复兴有望啊!不过这只是怀王个人的想法。
其实熊先生的想法也没错,但关键得看那宋义争不争气。从某种程度上讲,宋先生的成败决定了怀王能否翻身。
很遗憾,宋先生很不争气,在他的努力下,项家的势力非但没有被控制,反而达到了巅峰,从而使熊先生更像个傀儡。
不过此时的项羽并没有想那么多,只要能打秦军,我服从一切安排,但如果连这点要求都无法得到满足,那就只能……由我来安排了。
可是宋义却没那个觉悟,也没那个胆量。
宋先生的口才是不错,文才也不差,但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那是要死人的甚至是关乎国家存亡的,宋义也是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说白了他其实就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也不敢打,但又不能去问项羽,更不能都交给项羽,所以他就选择了他认为是最保险也是谁都会的策略───像那些义军们一样坚守不战。
宋将军也是好面子的,总不能大老远跑到巨鹿去守吧!所以他决定选择一个远点的地方,此地就是远离巨鹿几百里的安阳(今山东曹县)。楚军来到安阳后就开始逗留不进,这一留就是四十多天。
这种行为无疑是把官场上那套所向无敌的太极搬到了军事战场,可项羽是个搏击高手,他讲的是快很准,对四两拨千金那套很不感冒。
项勇士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但还是要先去问个清楚,于是来到宋义帐内,没等老宋反应过来就直接问到:
“为何不进?”
读过书的人就是不一样,没种的畏敌怯战硬是被他用口才表达成了高超的疲敌战术。
疲敌?只有怀王才信你。
项羽已忍无可忍,那就无需再忍,去阎王那疲敌吧你!
于是一套娴熟的手起剑落的动作过后,宋义的人头落地。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项羽提着宋义的头颅走出营帐,对着众将士说:
“宋义要谋反,楚王要我杀了他。”
这借口也太老土了,但是很管用,因为这在名义上就是奉命行事了。再说墙倒众人推,可能这段时间楚军也都对宋义有点不满,于是众人推倒了宋义,就把项羽推为了上将军,剩下的就是走法律程序了。
项羽派人向怀王报告,准确的说是打招呼:领导,人我已经杀了,您看着办!
挑衅,赤裸裸的挑衅,完了,白忙了这么久。
可怜的熊先生,想破脑袋本以为可以雄起一把,这下彻底的熊了。
一套组合拳下来,怀王彻底的懵了,我相信当他看见项羽的报告时是绝望的,想去死的心都有,但又不能去死,死了哪有脸见他爷爷。
于是同意项羽为上将军,北路军都受项羽节制。
这也说明项羽并非我们印象中的只知道打仗的粗人,而是个有谋略的人,只不过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勇猛,也更侧重于用勇猛解决问题。他可能谈不上有什么高超的政治谋略,但一些基本的政治手段还是会的,只是不屑于用。
不过有时候勇猛就象征着果断,果断的解决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此刻果断的解决宋义,比如在下一个即将到来的伟大时刻,就必须果断出击。
巨鹿,我来了。
再来看看巨鹿这边的情况,此时的巨鹿已经被围几个月了,各路的义军越来越多,诸侯们也似乎明白了,现在必须要同心协力才能打败秦军,想归想,他们的做法却依然坚定而统一:观望。
归根结底,是因为恐惧。
而章邯的错觉也更加坚定:那些义军们仍然是乌合之众。他哪里知道,在这些乌合之众里面将会出现一位绝世猛人,这位猛人会让他彻底变得清醒。
项羽率军来到了巨鹿城三十里外的漳河,先派英布等人率军过河接战秦军,小胜。正好赵国又派人来催战,项羽决定,全军渡河。
此时的楚军共五万人左右,远道而来的楚军面对围困巨鹿兵精粮足的二十万秦军,确实是以卵击石,但人数对项羽来讲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因为项羽还有一样秘密武器───决心。
都说项羽是勇战派的代表,不假。但勇猛源自于决心,不畏强敌的决心,坚信胜利的决心。
战争,我项羽从未怕过,到了战场,我就是入海的蛟龙。
全军渡过漳河后,项羽做了一个惊天动地的举动,他下令将士凿沉渡河船只,砸毁锅碗,全军只带三天的口粮。
可是秦军那么多,这三天如果我们打不赢怎么办呢?
好办,那就以一当十,彻底打败秦军,只有如此,我们才有活着的可能,我们别无选择。如果你们不想饿死,那就战死,如果不想战死,那就干死——敌人。
这就是决心,破釜沉舟的决心。这种决心,这种行为,将被载入史册。
此时驻扎在巨鹿四周的义军并无出兵的打算,仍然坚持观望,你项羽想逞能我们也不拦你,万一你要是赢了,到时候我们再向你赔罪也不迟,宁可以后不要脸,也不能现在不要命,如果你输了,那也是你自找的,只因那秦军实在太猛,项老弟,祝你好运!
人在最关键最困难的时候,最能指望和相信的人还是自己,项羽就是这种人,他非常相信自己。
项猛人首先截断了秦军运粮的甬道,然后迅速接战王离。当年我爷爷项燕败给了你爷爷王翦,今天我要将这种失败都还给你,还给你们。
这是历史上很有趣的相遇,爷爷打完了还不过瘾,孙子接着干,不过老天是不拉偏架的,上次王家嬴,这次就项家吧——一比一平手。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09 19:52:32 +0800 CST  

史书记载,楚军在三天之内,九战九捷,杀声震天,大败秦军,俘了主将王离,其他的将领,被杀的被杀,自杀的自杀,让匈奴闻风丧胆的长城军团就这样成为了地府军团。
至于王离最后的结局,史料上没交代清楚,只说是被俘,也有说是被项羽杀了,这也有一定的可能。因为作为长城军团的主将,如果没死,那在后来的行动中怎么会没有一点音讯?当然这都只是猜测,也只能猜测。
此战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巨鹿之战。
从这一战中可以看出项羽打仗是有勇有谋的,后来在兵败垓下时,曾经说过自己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无败绩。此话并不夸张,虽不能说是百战百胜,至少也是十战九胜,如此骄人的战绩绝非光靠勇猛可以完成。如果用最简单的话来概括项羽的作战特点的话,那就是勇猛和决心辅以谋略,在他看来,这才是战争。
项羽在打巨鹿的时候,各路义军的英雄豪杰们在干什么呢?此时的他们很不英雄。
有的说项羽刚跟秦军接战几次后,义军们就加入了战斗,也有说他们从头至尾都在观望。
其实也没那么绝对,肯定是有加入战斗的,也有观望的,但从下面的情况可以看出,观望的可能多些。
打败秦军之后,项羽召见各诸侯,当那些曾经威风八面的头领们来见项羽的时候,却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因为他们进入军营辕门的方式很特别——无不跪着前行,无人敢抬头仰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如果当时他们参加战斗了,应该不用这么客气吧!
面对这种场景,项羽已经习惯了,从此,项羽正式成为了各诸侯的上将军───盟主。
既然你们认我当盟主,那我就不客气了,过去的事就过去吧!以后就同心协力推翻暴秦,我们还是好同志。而且眼下的形式依然严峻,仗还没打完呢!
项羽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的下一个目标非常清晰——章邯。在项兄弟看来,这个打败自己叔父的人才是自己的真正对手,实际上他多虑了。
长城军团的覆灭对章邯和秦军的打击特别在精神层面上是毁灭性的,章将军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自信,甚至也没有了与项羽对抗的勇气,因为他现在的处境很艰难——前有项羽的兵威,后有朝廷的压力。
面对盟军的步步紧逼,章邯只有一个选择——步步后退,可后方也不安全,因为朝廷不断派人过来责问,章邯就派副将司马欣回去说明情况,顺便看看能不能向赵高讨要点援兵。
章邯很难,前面有敌人,后面却比敌人很可怕,因为前面至少是明着打,而后面是暗着来,只怕前面还没碰到敌人的刀枪,后面的刀子已经捅进来了。
不管是汇报战况还是寻求支援,前提是得先见着负责人。
司马欣回到京城后,大老板二世肯定是见不着的(都不一定知道司马欣回来了),这二老板赵高不但不见,还怀疑他们。
一旦被怀疑就麻烦了,赶紧走吧!以二老板的为人,再不走可能就走不了了。后方已经没希望了,我们还是自求多福吧!
司马欣急忙逃回军中,把朝廷的乌烟瘴气都告诉了章邯:如今朝廷是那赵高老贼说了算,还怀疑我们,又不派援军(无军可派),我们现在是孤军奋战,如果继续打,就算打赢了,赵高也不会给我们好果子吃,如果打输了,就更不用说了,进退都是死,您认真考虑一下。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继续打,百害而无一益,要不我们跟那边接触一下,看看能不能用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还怎么打?
与此同时,盟军也派人来做章邯的工作了,相比于司马欣的含蓄,对方很直接——投不投降或怎么投!
章邯动摇了,他明白,赵狗贼的怀疑,比项羽他们更要命,于是也派人到盟军这边来活动算是回应。作为拥兵在外的将领,在如此内外交困的窘境下,很自然的就要面对这个问题。
但章邯已经没有时间了,为了促使章邯快速作出决断,项羽也没闲着,继续打,继续胜,你再不痛快一点,我就打得你连决断的资本都没有。
曾经所向披靡,被认为是最有可能为秦国力挽狂澜的那个文官章邯,最终选择了妥协。
项羽估计也打累了,而且粮草也都差不多了,就这样吧!
接受秦军投降,为了表示信任,秦军仍由章邯和他的几个助手率领。
待你不薄吧!前段时间我叔父还死在你手里,但现在我们是敌人变同志,而且我敬你章邯也是个人物,过去的就过去吧!我们一起推翻暴秦,也还有你一份功劳。
想法是完美的,可事情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对于那些秦军,项羽始终是不放心的,甚至很敏感。看到这些人就想起了曾经的祖国和爷爷叔父们,但自己可是总司令,得以大局为重。
领导要顾大局,下面的人可不会想那么多,因为盟军几乎都是原六国的臣民,他们大都受过秦军的差遣和压迫,如今今非昔比,难免会说一些泄愤的话,甚至会有些泄愤的行为。
而曾经的强者如今却成了俘虏,秦军也难免会有些怨言,一时半会还接受不了位置发生调换的现实,怨言多了就会形成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定时炸弹。
项羽本就敏感的神经当然也能感觉到这种不安定因素:等万一到了关中,你们再来个反戈一击,那我怎么办!这种可能性是有的,项羽的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做法有点偏激,他在和众将商议后,决定将这颗炸弹拆除。
项羽率领大军(包括秦军)西进准备进入关中,在途经新安(今河南义马)的时候,在项羽的授意下,盟军乘机将章邯和几个副手除外的所有秦军坑杀,史称“新安大坑杀”。
再解释一遍,坑杀可不是活埋,是以欺骗或不正当的手段将对方击杀。
这个事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到底有没有这回事?如果有,这种行为属不属于杀降?如果杀了,到底又是杀了多少人?
前两个问题主要是后世对项羽的同情,和对这种不得已行为表达的一种惋惜,最大的争议在第三个问题:到底杀了多少人?此事件的过程就不说了,光对比一下史料前后记载的数据就是漏洞百出,主流说法是二十万人,这就别太当真了。
对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咱也不分析了,但可以做一个简单地总结:杀降的行为是有的,原因是复杂的,过程和结果是夸张的。不管项羽有多么的不得已,还是他确实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总之,此事干得不漂亮,更让他落下了不好的名声。也为刚刚达到巅峰的项羽埋下了败亡的伏笔。
漂不漂亮都是一个结果——秦军主力基本消失,曾经的帝国再无还手之力。
在这里说一下悲情人物章邯,在整个过程中,章邯都是最无奈和尴尬的,后来在跟项羽入关之后,被项羽封在关中,再后来又输给了刘邦,可能是不想再低头,也可能是没有了牵挂,他拒绝投降,选择自刎,这个文人也算死得壮烈。不,应该叫他一声───将军。
现在没有后顾之忧了,下一个目标:关中。去践行我们的约定:关中称王。
不过,他迟到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0 01:36:42 +0800 CST  

【约法三章】

当项羽在北方与秦军鏖战时,刘邦也在马不停蹄的往关中赶,虽然项羽牵制了秦军的主力,刘邦在这一路上也不轻松,因为这支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强。说不好听一点,这不能叫一支军队,而是一支七拼八凑的队伍。
这支队伍的作战经验还是有的,战斗力虽然不怎么样,但领导班子却不得了,所以他们擅长的不是打硬仗,而是打巧仗。
对刘邦来讲,打仗从来都不是只靠硬拼的,靠的是脑子,准确的说是靠用人,用会打仗的人,如果说项羽北击秦军突出的是勇,那刘邦在这一路上体现的就是谋。
当然抬举的说刘邦用的是谋略,直白点说是耍滑,谁让这是咱的强项呢!
在战场之上,不管用什么手段,包括耍滑,都只是手段,目的才是王道——拿下对手。老江湖刘邦显然明白这个道理,而且吃得很透,所以他笑到了最后。
不管什么方法都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当然除了手段,刘先生也是很有诚意的,比如他率领部队到了城下,并不急于攻城,也不玩什么套路,而是敞开心扉的先跟你谈一下,讲一下大道理,谈不拢再打,如果打不下,再谈,当然也会辅助一些比如贿赂之类很实惠的非常规手段,目的只有一个——拿下目标
如果各种手段都用上了还拿不下呢?简单,打下一个,反正刘邦的原则只有一个,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换个地方打,能到达目的地就行,有时候,简单的往往很高效。
刘统领这一路除了时间紧了点,倒没有别的什么压力,因为这个时候,主力都被项羽吸过去了,那些守城的秦军是很少有哪个不怕死的追出来的。
这一路上转战十多城,刘司令将这种谈谈打打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而且还不断地收拢陈胜和项梁的旧部,也招纳了一批如郦食其这一类的优秀人才,一路下来,不断没什么损耗,反而还壮大了不少。
最重要的是,在这一路上,刘先生能屈能伸、礼贤下士和从谏如流的性格优势慢慢的开始体现出来了。
当你还在社会底层的时候,这种性格叫吃得开,当你有了一定社会地位的时候,这叫交际能力,当你跟政治打交道的时候,这就是政治手段,而刘邦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东西——格局。
只要有能力,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来自哪里,那就是我的朋友兼贵客。
一来二去的,刘司令就已经名声在外了,所以除了打和谈,自动投降的也不在少数,如此一来,队伍不壮大就奇怪了。
从东部地区进入关中有两个关口,一个是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另一个就是南边一点的武关(今陕西丹凤),刘邦的计划肯定是抄近路经洛阳从函谷关入关,可是洛阳守军太强悍,就是软硬不吃,各种招都使上了也拿不下来,拿不下我就换个地方,懒得理你,最后只能绕个弯改经南阳从武关入关。
公元前207年七月,费尽心思拿下了南阳郡之后,武关已经近在咫尺,八月,刘邦大军抵达武关。
关中,我来了。
那此时的咸阳在忙些什么呢?当初,沙丘之谋的几个人为了团伙的利益一致对外的解决了外部的敌人之后,就很自然的进入了第二步,为了个人利益而发挥优良传统:内斗。
不管他们是为了团伙还是个人之间的利益,这些斗争的主动权一直都掌握在赵高一个人手上,赵高是个野心家,什么都敢想;也是个阴谋家,什么都敢做。
可他绝对不是个实干家,这样的人一旦掌了权,就会是国家的灾难。
在成功的将二世打造成傀儡后,要想为所欲为,还有李斯这一关,毕竟他还是丞相。即便如此,要过这一关并不难。
李斯是个政治家,说好听一点,他的目的是在能保住现有一切的同时还想能为国家做点事,可当他选择了赵高这样的队友时,就注定了不但做不了什么事,还会失去一切,包括自己的命。
与李斯想做事不同,赵高想做人,做掉一切不听话的人,很显然,李斯作为丞相兼赵高的合伙人,肯定做不了赵高希望的那种人。
那就做掉你。
要论权谋斗争,赵老师要甩李大人十条街。在赵老师面前,李大人是个单纯的政治家。
在与赵老师的斗争中,李斯从未占过上风,到最后被赵高所不容后,又选择与赵高对抗,向二世说赵高的不是,想做一回明白人。可他不知道,一旦上了贼船就终身为贼,如果不想为贼,就只能为鬼了,已经没有机会了。
给点面子的说法,他最后的对抗也只能是贼喊捉贼。
直到最后被赵高套路进监狱的时候,李斯仍然认为赵高奈何不了他,凭他的功劳二世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他又错了!因为他还不明白,二世只是赵高的棋子,有点用的棋子,而他自己只是一颗作废的棋子。
直到在和儿子一起被押往刑场的路上时,他才奢望能像以前一样和儿子牵着黄狗去打猎,做个普通人,可能他已经明白了些什么,晚了。
司马迁先生说,李斯如果不是当时的一念之差,他的功绩甚至可以和周公、召公相提并论,就功劳而言,此话不算夸张。但李斯和那“如果”看似只有一步之遥,实际上相隔万里,坚强的意志力和坚定的立场是优秀政治家的基本素质之一,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这一点李斯还差一点,不止一点。
解决了李斯之后,赵高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丞相,现在就可以名正言顺的为所欲为了,人的欲望都是随着自己的资本不断的变化而变化的。当了丞相之后自然就想当天下之主了,这个想法虽然最终都没有实现,但至少在这个时候已经有了。
为了检验一下有多少人支持自己,或者说有多少人屈服于自己的淫威,赵不要脸的上演了一场让后人耻笑的闹剧。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0 20:47:26 +0800 CST  

有一天,姓赵的不知从哪弄来一只鹿献给二世,以侮辱智商的口气对二世说道:
“陛下,献给您一匹好马。”
二世虽没有情商,智商还是有的:“丞相,搞错了吧!这好像是鹿呀!”
赵高无耻的说道:“是陛下眼花了,不信问问群臣?”
考验人性的时刻到了。
如果你认为赵高只是牵一只动物来跟大家玩一下猜谜的游戏,那就错了,他虽然很无耻,但不无聊,他只是想以一种低级的方式来实现他人生的高级理想:看看有多少人入他的伙,有多少人坚持拍马屁的原则。以此再来确定自己的人生规划。
所以现在群臣的答案很重要,到底是鹿还是马呢?
这个问题其实有三种答案:是鹿、是马和似鹿似马。意料之中的结果出来了:坚持原则的、坚持拍马屁原则的和耍两面派等三种人就选边站了。
没有出现任何意外和惊喜,赵高很失望。
这样也好,至少让我知道了哪些是把鹿当马的人。至于另外两种人,我要让你们做鹿做马。
虽然不能确定赵高是不是阉人,但在此我想大喝一声:阉贼。
当一个人的身边都聚满了指鹿为马的人时,自己又能有什么好结果呢!不过这个阉贼才不管那么多呢!他要的只是现在的快活,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吧!
朝堂上的事可以忽悠二世,朝堂外的事也可以一时忽悠,但没法一直忽悠。这义军都快入关了,也都派人来接触了,二世的智商再欠费也知道此事的严重性吧!所以就不断的派人来问赵高这起义军的事,多少都有点责备的意思,看来是瞒不住了。
那就不瞒了,解决了二世就再也不用瞒了。
赵高派他的亲信率领亲兵直入宫中来解决二世,可怜又可恨的二世此时才明白赵老师原来不是个东西,但他却不明白人性,刀都快架到脖子上了他竟然还乞求想做个王,不可;做个侯总可以吧!也不可;那就做个普通老百姓……
你就是个傀儡,一个作废的傀儡,哪来那么多废话,自己再不动手,我们可就动手了啊!
自尽对二世来讲可能是个比较好的结局了。
所有的傀儡都是如此,一切都是不得已,不得已到最后连个普通人都做不了。堂堂千古一帝的儿子竟然是这种结果,真是丢你爹的脸呀!
解决二世之后,赵高就想取而代之,最后却发现连那些指鹿为马的马屁精们都不坚守原则了,此时无耻的赵高那无能的一面也暴露无遗了。
那个位置看来是坐不了了,即使如此,赵高还是决定要做一件事,他认为,如今的天下已经不是秦的了,现今天下是王侯并起,秦也应该去掉帝号恢复王的称号了。
他就这点能耐了。
你如果认为姓赵的是为了让秦国多活几年的话,那就太高看他了,心理阴暗的人做什么都是为了阴暗,即使出现偶尔的光明也是为了最终的阴暗——他准备再立一个傀儡,自己继续当操盘手。
你以为自己是编剧呀!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他找到了一个宗室的叫子婴的人,史书上称此人是二世的侄子,但争议很大,在这就不讨论了。总之,子婴先生,请吧!
因为之前皇室的人都被杀得差不多了,子婴可能是漏网之鱼,所以目前他是最适合做傀儡的,但子婴不是胡亥,因为他很清楚,赵高是个什么鸟,动机又是什么。所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该怎么下手呢?
子婴与家人商议,跟赵高来硬的是不可能了,那就来阴的,怎么阴呢!等他来直接干掉他就好了,他当然不会来,不用急,因为现在赵高比我们急,我称病不去,他自然就会来。
果不其然,在屡请不动的情况下,赵大人亲自登门了,那你就亲自受死吧!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至此,沙丘之谋的三个主谋把国家折腾的差不多了就都到地下向秦始皇谢罪去了。
也再次说明了一个道理,玩弄权谋,没有最终的赢家,玩了别人最终也玩了自己。
子婴继位为王,而不是帝,作为帝国的秦王朝就算是二世而亡了,虽然子婴延续了秦的生命,却也就一个多月而已,具体的说,子婴这一个多月是来为秦处理后事的,或者说是陪葬的。
历史总是那么奇妙,当王朝有希望的时候,却出现了没希望的人,可当王朝没希望的时候,又出现了有希望的人。子婴到底有多少希望不得而知,毕竟就那么点时间,但可以看出他是个有想法也有方法的人,可对这病入膏肓的国家,也无力回天。
此时刘邦的军队已经进入了武关,长驱直入关中,离咸阳已经不远,虽然大势已去,但抵抗还是要有的,秦军与刘邦的军队大战于蓝田,大败,彻底的没戏了。
子婴是识时务的,如今大势已去,抵抗,国亡,族灭,百姓遭殃;投降,国亡,家族和百姓可能还有希望。
公元前206年初,秦王子婴向刘邦献上玉玺正式投降,存在了短短十几个年头却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秦王朝───再也不见。
曾经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如今向我投降了,这是何等的荣耀,心情又是何等的激动。当看到壮丽繁华的皇宫时,人性黑暗的一面开始蠢蠢欲动,刘邦心动了。
他准备进去好好享受一番,最后在樊哙和张良的极力劝阻与提醒之下,刘头领突然打了个寒颤,二世就是这样才亡的国呀!而且自己目前还只是个小头领。
先办正事吧!
显示王者风范的时候到了,先把子婴看起来,接着就是维持秦宫的秩序,当然在这之前先抢掠一番是必要的。然后驻军霸上,再来处理老百姓的问题,老百姓可不能抢,这才是最重要的。
和关外的老百姓一样,在赵高瞎掰的这几年里,关中的老百姓也没过什么好日子,对此时的老百姓来讲,谁当天下之主都一样了,只要能让我们好好过日子就行。古今都是如此。
出身平民的刘邦深知百姓之苦和百姓的重要性,不但没有骚扰百姓,还召集一些有影响力的人到霸上,跟他们约定三条临时法律:杀人者处死,伤人者按轻重定罪,抢掠者按赃物多少定罪,同时废除秦的所有苛政。
真是人民的大救星呀!一时间民心大悦,义军果然很义,特别是沛公的义军。
刘邦虽然先入关中,但目前关中还不一定是他的,可有一样东西一定是他的,而且谁也抢不走───民心。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1 22:33:41 +0800 CST  

第五章:楚汉的恩怨

【鸿门的故事】

当刘统领在关中风风光光的接受子婴的投降时,项盟主也很风光的率领着各诸侯联军四十万浩浩荡荡来到函谷关,当他到了关口时,却愣住了:咦!竟然还有人把守。
一打听才知道不是秦军,而是友军——刘邦的人,那就更不能接受了,打!
先说说这函谷关,在靠近今陕西和山西的河南西部地区,北临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最著名的关隘之一,也是当时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的分界线,秦王朝最终能统一天下跟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要塞有很大关系。
任你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我项羽面前,就仅仅是一座普通关塞而已。
拿下之后,项老大率大军长驱直入关中,直逼咸阳。
从项羽入关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踏上了败亡之路,因为看似强大的项羽实际上开始处于下风,为什么呢?
项羽入关时,毫无疑问,他已经知道刘邦先入了关。按照约定,刘邦就是关中王,
项盟主当然也知道这些,可他依然强行入关,说明……不想执行这个约定。
原因很简单,我的功劳最大,现在应该按照我的意愿来重新洗牌。
当有这个想法时,项将军就犯了政治上的大忌 —— 自恃功高。
这很危险。
他确实是这么想的,其实也不能完全怪他,因为在功劳背后还隐藏着一个秘密——面子问题,他这辈子就栽到这上面了。
首先,项羽在行军过程中是不知道关中的具体情况的,当他到了函谷关时,才知道关中已经被刘邦拿下了,然后呢?难道我几十万大军还要折回去不成?或者说等你守关的人先回去请示刘邦?这是政治问题,也是面子问题。
再一个在灭秦的问题上,项羽出力无疑是最大的,如果不入关,那就是承认了刘邦的灭国之功,那我算啥!也是个政治问题和面子问题。
就项青年这个暴脾气,如果不闯关那就是天理不容。
此时谁是关中王已不是最重要的问题了,但仍然需要弄明白。所以,关,非入不可。
入关之后呢?当然不是去祝贺刘邦称王的,前面说过,想重新洗牌,但洗牌之前得先了解一下情况,顺便看看刘邦的态度,这样在舆论上项兄弟就比较被动了。
项羽知道这样做是有一定风险的,但他不在乎,因为此时的他除了功劳大,声势也大,大到可以改变一切,至少他现在是这么认为的。
也正因为如此,他犯了一项致命的错误——似乎忘记了上面还有君王,自己在名义上还是臣。其实他没有忘,他知道自己是臣,可怕的是没把自己当臣看,他后面的一系列行为就证明了这一点。
这就要命了。
可事实是即使你功劳天下第一,天下的兵马也都归你统领,你依然只是臣。可你自打巨鹿之战到现在都是在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就力量而言,你可以想干嘛就干嘛(心里也是这么想的),但理论和名义上却不是你干嘛都行的,不说早请示晚汇报,至少得打个招呼吧!
熊董事长他再熊那也是董事长呀!
项羽的大军已经到达了戏水之西的鸿门(今陕西临潼),此时的项羽并没打算直接去找刘邦算账,但人的想法是会变的,因为一个人的出现。
此人就是刘邦营中的司马曹无伤,这位兄弟也算是刘邦起兵时的老战友了,不知是他在刘邦那里受了委屈还是太崇拜项羽想跟着项羽混,竟然偷偷的跑过来跟项羽打小报告说:
刘邦想在关中称王,所以才拒你于函谷关之外。
我也不愿相信这个人说的是真的,可很多迹象证明了这个人说的不是假话。老刘,这么做是不对的。
其实项羽明白,刘邦这么做原则上没什么不对的,只是他现在只想坚持自己的原则:谁当王应该由我说了算。
听曹先生这么一说,项羽对刘邦就从入关时的一点不满变得很不满了,再加上另外一个人的推波助澜,就让这种不满使他在那么一瞬间动了杀心。
推波助澜的这个人就是范增。
如果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最大的收获是消灭了秦军的主力而威震天下,那第二大收获就是将范增拉到自己这条战线上来了。
巨鹿之战前,项羽和范增都是宋义的副将,之前项和范的交情有多深不得而知,但此战后两人的交情很深:范增成了项羽的高级谋士。
因为两个人的年龄悬殊比较大,加上一看到范先生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叔父,所以小项同学给了老范同志一个亲切的尊称:亚父。当然尊重归尊重,听不听话又是另一回事了。
范增对项羽讲:当初的刘邦乃是贪财好色之徒,如今他到了关中,却完全变了一个样,竟然不掠财物,不近女色且秋毫无犯,说明他……有想法(情报工作很到位),我们应该抓住机会迅速攻打,要不然后患无穷。
高手就是高手,范增看到的不仅只是一个起义军的头儿,而是一个强大的人,一个可怕的对手。一个可以控制自己欲望、能及时改正缺点并坚定目标的人,是为强大。
项羽当然没观察到这些,如果要问,他在整个鸿门宴前后有没有真正的想杀刘邦,有,就是这一刻,不过也仅仅就这一刻。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2 23:20:01 +0800 CST  

这个有点冲动但比较重情义的年轻人,想到更多的可能是上次和刘邦在一起时还是战友,难道这次见面就要成为敌人?
更重要的是,范老头的话虽然有逻辑,但是没道理呀!此时在名义上和刘邦还都属于友军的关系,不可能因为别人的几句话而随便开战。从战友变成敌人也得有个过程,此时的项羽虽然有几分冲动,但他还是很明白沟通的重要性,待明天问问刘大叔再说。
项兄弟可能也清楚,他的行为和想法已经违反了游戏规则,所以始终有点底气不足。
但气势还是要有的:兄弟们,今日天色已晚,搞夜袭可不是我项羽的风格,大家今晚先吃好睡好,待明日一早就随我去收拾刘邦。
也就是说还要等一晚上,而一晚上可以发生很多事,也可以改变很多事。
鸿门距刘邦的霸上不足四十里,刘邦的军队在接受了秦的降军之后,已扩至十万左右,而项羽的联军是四十万左右。有人说,项羽的本部兵马只有六到八万,真要打起来,各诸侯们不一定跟项羽一条心。那是以后,此时的诸侯们是没有理由反水的。
话说回来,就算项羽只有这几万,如果今天晚上打过去,刘邦照样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从后面两人的交锋中就能得到证明。
在项营中,除了范增以外,应该还是有不少人是坚持杀刘邦的,但有一个不想杀,而且是个很关键的人,他就是项羽的另外一个叔叔 —— 项伯。
史书上对项伯的记载主要就是他在整个鸿门宴事件中的角色。项伯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给我的感觉就是第二个曹无伤—— 叛徒,也是一个不断给项羽挖坑的人。
当然他并不是故意的,因为他不是不希望刘邦死,和刘邦还没熟到那个程度,他是不希望刘邦的军师张良死,张良是他的恩人兼朋友。
张良曾经救过项伯,所以此时项大叔的第一反应就是尽快把这边的情况告诉张良,希望能把恩公救出来,为了确保行动顺利,他随即决定连夜亲赴刘邦军营,看来项家人都是比较重情义的。
项伯快马来到刘邦营中,直接找到张良,先叙叙旧,再说一些好久不见之类的客气话。然后直言:"恩公啊!明天我侄子就要攻打沛公了,你就别跟他一起去送死了,赶紧跟我走吧!"
这张良也很重情义,当初能救你项伯,今天他也一定不会丢下刘邦:
“我跟沛公一起入关,就这样走也太不仁义了,得进去跟他打个招呼,你稍等。”
张良来到刘邦帐中,说明来意,当时的信息虽然落后,但刘邦应该在项伯来之前就知道项羽大军已经到了附近,只是还不知道项羽的具体态度,听到张良这么说,老刘还是有点吃惊。
高手就是不一样,两个人迅速商量对策:
跟项羽硬碰硬,必输,下策;直接逃跑,那是心虚,下下策。这个问题没有上策,因为都有危险,但有一个中策,也是最简单方便的,直接去跟项羽解释一下,可能还没那么危险。
后世都说刘邦是去向项羽谢罪,何罪之有?其实就是放低姿态亲自登门忽悠一下,顶多就是服个软,项羽要面子,那就给他。
快请项先生进来吧!我跟他谈一谈。
刘邦和项伯之前应该是见过面的,待项伯进入帐中后,又免不了先客气一番,然后就是拉关系套近乎(这是刘邦的强项):
“咱俩年龄应该差不多,咱们的孩子也都差不多吧!要不……”
一来二去,俩人竟成了亲家,很老套,却很管用。
既然是亲戚,那就好办了。
刘邦正式开始了表演:“亲家呀!完全是误会,我入关后啥都没动,一直在霸上等项将军来呀!派人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盗贼,烦请你一定要跟将军解释清楚。”
忽悠就是刘邦与生俱来的本领,说谎都不带眨眼的,需要时还可以掉几滴说来就来的眼泪,当然也可以说得高级一点:这是策略。
能屈能伸和生命至上可是刘先生永恒不变的生存法则。
这套实在是对付项家人的杀手锏,因为项家人好像都挺实在,项伯毫不犹豫的相信了,也很爽快的答应了:
“亲家放心吧!我侄子那边包在我身上。”
说完起身就走,临走时还不忘交待:
“沛公,明天一定要早点来到鸿门喝早茶呀!顺便跟我侄子解释一下。”
哪有这样的,这是亲叔叔吗?这就是通敌,比曹无伤的行为还恶劣。
项大叔可不这么想,他认为,为了朋友可以两肋插刀,即使是自己的亲侄子也可以插上一刀。
回到军营之后,应该已是三更半夜了,项伯急匆匆地来到项羽帐中,小项见状:“叔父这么晚有什么要事吗?”
项伯就把去过刘邦那里的事都告诉了项羽,很自然地将刘邦说的那些话又对项羽重复了一遍,还略带指责的语气当了一遍刘邦的复读机:
“如果不是刘邦先进入关中,你能进得来吗?现在非但不感谢人家,反而还要去攻打别人,那就太不地道了,等明天人家来了,你可不能生事。”
一起喝个酒,还是好朋友。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3 20:27:06 +0800 CST  

你看看,几个时辰的工夫就被敌人给策反了。
项羽还没来得及问叔父为什么去刘邦那里,就被项伯说得不知所措。不过这些话似乎也说到项羽心里去了,搞得项老弟很不好意思甚至有点内疚。一向要面子的项将军顿时觉得有点理亏,当即表示:
“叔父放心,明天不会有事的。”
好了,叔侄俩被成功的搞定了。如果不出意外,明天会是一场很愉快的会面。
但有一个时刻都很清醒的人却被忽略了,这个人当然也不知道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此人就是范增。
范增就是明天的意外,也将是刘邦最大的威胁。
可能是太晚了,项羽还没来得及将自己已经改变了的想法告诉范增,所以老范一直认为,项羽还是准备收拾刘邦的。
明天,依然危机四伏。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就带领张良和樊哙等一百多随从直赴鸿门,这个小地方,必将载入史册。
刘邦一行到了鸿门后径直来到项羽的营帐。以刘邦的风格和当时的环境,见到项羽后,肯定是没有行礼和握手这些繁文缛节的,要不然也太不刘邦了,而是开始发挥他的强项,勾间搭背的叙旧:
项老弟呀!当初我们……后来我们………今天我们还能见面,实属不易呀!如今肯定是有小人挑拨,才使得我们之间有了误会。
你想想,一个五十岁出头的老江湖拍着一个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的肩膀说这些话,一般人哪里招架得住?在个人气场上,项羽完全处于下风。
措手不及的项羽瞬间感动了,曾经和刘邦并肩作战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突然有了几分亲切感,甚至为自己误会刘邦而感到有些愧疚,随即脱口而出:
对对对,就是你的手下曹无伤所说,所以我们才有误会。
完了,套路了,这就是年轻和不成熟,被对方几句好话一忽悠,你就用所谓的真诚出卖了同志。
年轻人,政治的水比军事的深多了,你要多保重。
来都来了,那就喝一杯吧!
请吧!
于是几个主角进入帐中,正式开始这玄机重重的千古一宴 —— 鸿门宴。
大佬们开始入席了,这个宴席的座次是很有讲究的,先来看看是怎么排的:
参加宴席的一共暂时是五个人,四个方位,座位不分台上台下。项羽和项伯叔侄坐主位面朝东,项羽的左手边是次一点的位置坐范增,右手边再次一点的是刘邦,正对面最次的是张良。
这个排法虽然不是打麻将,但你来我往的激烈程度比搓麻将更加的刀光剑影。
宴会是愉快的,参与宴会的人,心情也应该是愉快的,其实不然。
有人是紧张的,比如刘邦和张良,之所以紧张主要是因为另一个人,这个人不太愉快,应该是很不愉快,范先生是也。
除了范增外,其余四人虽然心情各不一样,但有一个共识:误会解除了。可都还没来得及告诉范老头,他还在继续误会中:刘邦必杀。
这就不能怪老范了,所以在宴会中,范增不断地给项羽示意杀刘邦,不管他是眨眼睛打手势,项老弟就是无动于衷:等宴会结束了再跟您老解释吧!
可范增等不及了,在确定了这小子不会动手之后,他就直接出来找到了项羽的堂弟项庄。对他说:你哥哥心肠太软,你现在进去先给刘邦敬酒,然后请求表演舞剑助兴,最后趁机杀掉刘邦,记住,一定要杀了他。
项庄是怀着疑惑的心理进去的(不知道是不是项羽的意思),舞就舞吧!反正醉酒杀人也只能算是误杀。
按照范增的吩咐,项庄先敬了酒,然后请求舞剑助兴。
同意!
项庄开始拔剑起舞,并略带杀气,准备借机干掉目标,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氛围越来越紧张了。
刘邦和张良当然也感受到了这股杀气,但也没有很好的应对办法,不过不用担心,有亲家在呢!
项伯一看情况不对:搞定了一个侄儿,又来了一个侄儿。然后也拔剑起舞,跟项庄切磋起了剑术,这样一来,项庄就没机会下手了。
此时,项庄就为难了:范增让我杀刘邦,看叔父这驾势是要阻止我,堂哥那里又不给个眼色,那到底是杀还是不杀呢?还是先陪叔父耍一会儿吧!
这样一来,画风突变,除了项羽之外,其余的五个人都在玩着攻防游戏,也都知道危机四伏。很多种说法认为此时只有项羽被蒙在鼓里,非也!
有了范增的不断示意和项庄的舞剑。作为玩剑的行家,项羽当然能看出项庄的杀气,更能看得出他们的意图。
但他一直没动静,可能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也可能是静观其变,或者是没来得及反应……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4 00:36:24 +0800 CST  

因为正当他们耍得不亦乐乎之时,突然从帐外闯进一位彪形大汉,此人樊哙是也!
越来越热闹了。
原来就在刚才他们切磋剑法时,张良感觉情况不对,就出去告诉了樊哙,兄台二话不说,立刻手持剑盾闯了进来。
项羽见状起身按剑:“来者何人?”
张良介绍:“这是沛公的卫队长樊哙。”
项英雄一生喜欢猛人,此人一看就是彪悍之人,于是赐酒赐肉。樊队长一通酒肉过后,项羽流露出了英雄惜英雄般的欣赏:
“好汉,还能再喝吗?”
樊哙开始说酒话:“我樊某人连死都不怕,区区几杯酒算得了什么。”
果然是条好汉。
然后樊队长乘着酒兴又充当了一回复读机,将当初刘邦忽悠项伯,项伯再转传给项羽的那一套既定说辞又重复了一遍。我怀疑这些话是他们昨晚连夜经过培训的。
除了这些胡扯的内容,樊队长又加了一句对项羽杀伤力很大的话:
“如果你听信谗言,杀害功臣,那就是走秦朝的老路,我认为你绝不是这种人。”
说得太漂亮了,本身就被他们搞得有点理亏的项羽瞬间尴尬:“坐!坐!”
如今不但理屈,还词穷。
等樊哙表演得差不多了的时候,就被刘邦拉着一起出去上厕所了,实际上大哥是准备乘机开溜,又想进去跟项羽告个辞,樊队长随即又飙了一句文化含量很高的话:
我们如今都是人家砧板上的肉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小命都难保,还打什么招呼呀!
哟!从头到尾的这些话真是我们樊武士说出来的吗?我负责任的告诉你,千真万确。
既然说到这儿了,就顺便聊一下我们这次表现出色的樊队长,他不但跟就刘邦是同乡,还是亲戚(连襟),以前是个屠夫,说好听点是个生意人。但从刚入咸阳到如今鸿门宴上的一系列表现可以看出,樊队长不但有勇有谋,还是个决断力比较强的人。而且他也是个有点文化底蕴的人,可能是平时在卖肉的空闲时间偶尔会看点书吧!
总之,樊队长绝非我们印象中有勇无谋的粗人,而是一个有魄力有墨水且善于用脑子解决问题的人。
此时张良也出来了,同意樊哙的说法。于是刘邦决定和樊哙先走,留下张良善后,还准备了两份礼物,让张良转交给项羽和范增。最后反复强调:
鸿门离霸上四十里,我走小路二十里即可,你等我约莫着走远了再进去,免得那范老头又出什么幺蛾子!
时间差不多了,张良进入帐中,先表达一下歉意,说一些沛公不胜酒力之类的客套话,随后献上礼物。
项羽收下礼物问了两句之后倒也没说啥!范增知道刘邦走了以后就气的胡子都快竖起来了,接过了他们送的那个玉器之后就摔的稀碎,还说了一些刘邦必夺天下之类的气话。
最后还不解气骂了一句“竖子不足与谋”这样带有羞辱性的话。都认为“竖子”指的是项庄,当然这个说法是为了给项羽留点面子,可实际上就算你是骂项庄的,那也是当着项羽的面呀!
还是没把村长当干部。
史书虽然没有记载项羽当时是什么反应,但肯定是不舒服的。不舒服范增倚老卖老,更不舒服刘邦已今非昔比,这也为项羽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不断地遏制刘邦埋下了伏笔。
而刘邦在提心吊胆的回到军营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杀了曹无伤,叛徒很可恶,奸细更可恨。
曹先生无疑属于叛徒加奸细。我只是好奇,他的心已经到了项羽那里,人却还在刘邦这里,莫非是在等死。
从范增毁掉礼物到刘邦杀掉曹无伤这里,就标志着这玄机四伏的宴会结束了,也标志着这两个利益集团正式开始走向了对立面,只是还没公开化。
后世都认为项羽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是优柔寡断和政治幼稚,这说明你还不太了解鸿门宴。鸿门宴并不是项羽集团精心策划和准备的一个等刘邦入瓮的陷阱,而是刘邦来跟项羽说完了事之后的一个临时酒局。
那在鸿门宴上,项羽到底可不可以杀刘邦呢?这个问题放到今天也是可与不可的两派人能干一仗的那种,不管干不干,不好意思,我属于后者。
首先,刘邦先入关中,已是合法的关中王;其次,项羽强行入关已不占理;最后,刘、项虽然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势力,但名义上还是友军,是同志,目前没有理由公开决裂,也没到那种程度。因为双方都还不了解对方。
而鸿门宴正是双方在决定下一步行动前相互了解实力、意图的一个过程。后来的发展也证明,正是有了鸿门宴这个过程,双方才慢慢地走向决裂。
所以于情于理于法,在鸿门宴上都不会杀刘邦。说白了就是还没到那一步,因为事态的发展和人的心理变化是有一个过程的。
好了,让后世津津乐道的名宴“鸿门宴”就这样圆满的结束了。
不,只是结束了,但很不圆满。因为还有个大问题没解决:谁做关中王?
刘邦当然想做,也应该做。但这得看看项将军同不同意,谁让人家兵强马壮功劳大呢!
一个在名义上该做,一个在实力上能做,到底谁做?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面对另外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该如何处理曾经的那个约定?
还是先去咸阳解决秦朝的后事吧!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4 23:16:38 +0800 CST  

【分封?分赃】

项羽的政治能力经常让人诟病。其实真的冤枉项兄弟了,前面说过,政治方面他并不差。
只是他到了这样的高位,加上要处理和面对的都是顶级的政治问题,这就要高超的政治水平。至于高超,项兄弟毕竟年轻,确实还谈不上。
主要原因是,项羽是在短时间内靠军事能力崛起的,这样他的政治阅历和经验就跟不上节奏了,但可怕的是,过强的军事能力使他进入了一个误区:我天下无敌,各方面都是如此。
这样就相当麻烦,其副作用之一就是因为他过度的自信甚至自负,导致了很严重的一个后果:留不住人才。
最可惜的就是失去了后来直接或间接导致他败亡的韩信和陈平。身边只有一个说得过去的范增,那些电视剧里经常说范增的谋略数倍于张良,这种说法纯属娱乐。即便如此,最终也为项羽所不容。
这也不能完全怪项勇士,因为在乱世,能打很重要,在这方面项羽就是一颗钻石,试问在钻石的光芒之下,又岂会有金子的一席之地?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项羽缺乏高水平的政治决断力,而且身边没有高手出谋划策,就算有他也不一定听,所以在他即将面对的一些复杂的政治问题时,错招连连就情有可原了。
如果说从入函谷关的那一刻起,项羽就开始处于下风,那么从现在起,项盟主在政治这盘棋上就开始损兵折将,直到最后成为一个光杆司令,不能怪他没有一个好的开局,也不能怪他有什么不得已或运气不好,因为这一切都是必然。
咸阳,我来了。
项羽率领着包括刘邦在内的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咸阳。
到了咸阳,盟主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了已经投了降的子婴。可怜的子婴同志,躲过了赵高,避过了刘邦,却没有逃过项羽。
那到底该不该杀子婴或者说杀了子婴对项羽有什么影响?在项将军看来,秦国于他有国仇家恨,秦始皇的子民可以杀,其子孙更加该杀。
杀掉子婴当然对项羽不利,这不但会影响他的英雄形象,反而会使他越来越接近残暴的气质,至少秦人都是这么认为的,所以秦人也更恨他(这点很重要)。
项兄弟当然也知道这一点,可只有这样方能解心头之恨,他也没指望秦人会喜欢他,不需要。
感性大于理性是项羽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特别是在面对重大政治决策时,尤其明显: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可世上之事大部分都是:
喜欢要装作没那么喜欢,不喜欢的要装作喜欢,特别是政治。
做人真他娘的累,项羽不想那么累。
接下来的行动如果要用电视剧里的画面来表达的话,就是在昏暗的天空下,出现了项羽的背影,他接过部下递过来的火把,抛向了秦宫,大火三月不熄,之后是残垣断壁,空中乌鸦的叫声映衬出一片恐怖和凄凉的景象。
史书上记载的也大概如此,其实也有点冤枉项盟主了。你想想,几十万大军进入咸阳,又都是对秦国充满仇恨的六国将士,曾经的失败者如今作为胜利者入城,面对曾经的仇人,杀人放火抢点东西是避免不了的。
能抢谁不强,别人抢我也抢,最后几十万人都开始行动了,于是个人行动就变成了团队行动,项羽这个武林盟主就是再有盖世武功,也镇不住这场面,局势既然已经如此,那就顺便自己也抢点吧!
至于火烧三月不灭,也是为了突显项羽所谓的残暴和对秦朝的仇恨,当然也没那么夸张。
总之,烧杀抢掠的事是干了的,虽然这并非项羽的初衷,也不是他的主意。
但你作为带头人,却没有明令禁止(能不能禁止又是另外一回事),反而还是参与者,所以是要负主要责任的。
这锅你背定了。
如此一来,关中民众很伤心,比起沛公的义军,这项羽的实在不义。
实际上此时项羽和刘邦的较量已经算是开始了,虽然现在的项羽握有主动权,但是这一局,他输了。
项盟主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他也没打算嬴这一局,因为下一局,他有十足的把握。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5 21:16:17 +0800 CST  

该烧的也烧了,该杀的也杀了。作为实际上的话事人,下一步该处理关中的问题了,准确地说是天下的问题。
有人给项羽建议,说关中是块风水宝地,在此地建都可以成就大业。
这个人无疑是嬴政的支持者,但项羽不是,所以就回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人发达了如果不回老家,就好比穿着华丽的衣服走夜路,没人看得见,那有什么意思?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一个传统观念:衣锦还乡。混得好了才有脸回去见父老乡亲。
这句话可能是项羽的心里话,但更多的是可以化解一下当时的尴尬。
结果此人不识趣,他不但不认可项羽的话,退下后还说了一些讽刺的话,这是可以理解的,意见没被接受难免有点郁闷。
听到了这个人的话以后,项羽也很郁闷,但我们的项将军是不会生闷气的,他决定表达出来,将此人活煮了。
这位兄弟不能说死得很冤,只能说很可惜,因为他还不了解项羽的处境。
项羽不想在关中绝非只是想荣归故里那么简单。他很清楚,除了秦人不喜欢自己外,还有一个法律问题,这就涉及到一个目前最让项羽头疼的人——楚怀王。
熊先生虽然是挂牌的,但毕竟还挂着呢!
如今秦国已经挂了,领导,表个态吧!
于是派人去请示怀王下一步怎么安排。这个行为就已经把自己的野心和想法完全暴露出来了。
这是项羽的底牌。
意思很简单,不能按当初的约定办,但他又不想背上负约的名声,所以希望怀王认清形势,好好配合一下。
熊先生的原则是,即使是挂牌的,也要挣扎到最后一刻。
他的回答果然很不识趣,简单干脆:如约(按之前约定的办)!
其实几乎是个人都会这么回答,这是个尊严问题。
项兄弟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的,所以这个结果应该也在他的意料之中,而且不管怀王如不如约,他也不会做这个关中王,这也是个尊严问题。
但他还是很伤心,不,很生气。
其实项羽和熊心都憋着一股劲:你最好给点面子!我就不给你面子。
既然怀王这条道走不通,那就让他到一边凉快去吧。看来你是吃硬不吃软,不来横的是不行了。
于是项老大召集各头领讲话,大概意思就是:怀王当初是我们家立的,可在反秦的过程中他没出什么力,所以当初的约定无效。
这就已经开始不讲理了,但表面工作还是要做的,给怀王升一级,为义帝。
熊心虽然从王升级成了帝,但同时也从傀儡升级成了随时小命不保的傀儡:你再不配合就让你升天。
其实配不配合都得升天,后来项羽又不知从哪里听说帝王应该住到江河的上游地区,然后把熊先生迁到了今湖南南部的一个偏僻之地。最后还是把他干掉了,这是游戏规则。
对怀王的态度和处理方式,让项羽毫无疑问的在道德舆论上处于了下风,而且还树立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今天你的拳头硬,就可以不把老板放在眼里,明天你手下的拳头硬了,也会按规定不把你放在眼里。
但是不要紧,还有机会,如果下一招走的好,还可以扳回一局,毕竟现在还是我说了算。
现在所有的义军首领或代表都齐聚咸阳,所有的眼睛都盯着项羽,如果你能维持天下秩序,就还是我们的盟主。如果不能,那就……
真正考验人的时刻到了。
其实就是如何跟那些土匪头子们瓜分“天下”这块蛋糕,说漂亮一点是如何治理天下,在项羽这里就没那么高雅了,说难听点就是分赃。
跟周公比起来,论打仗周公没得比,要论分东西,项羽比不得,因为要想分得大家都开心可是个技术活,可分赃这种事从来都没有皆大欢喜的。
项盟主虽然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但他并没有准备好,这可不比打仗。
都说项羽当时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秦始皇的帝制,一种是曾经的分封制。也有人说项羽最后之所以没有选择帝制是他的格局不够。
可能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更多的都是废话。因为项羽的想法其实始终如一的简单,就是回到过去,回到统一之前的霸主政治格局。
项羽小的时候,楚国就灭亡了,那他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就是复国。在后来的反秦作战中,六国的贵族们也都是如此,而这种复国观念的基础就是仇秦。在这样的环境下又怎么会选择帝制?
可能项羽也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只是他选择了自己的方式,他认为霸主也可以一统天下,那只是他认为。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6 12:39:07 +0800 CST  

项羽心目中最理想的方式,其实就是霸主政治,战国之前的那种政治格局,毫无疑问,那个霸主之位就是为他准备的。
前面说过,霸主政治就是由一位有实力的诸侯国来当霸主,以维持天下秩序。霸主没有任期限制,主要靠拳头说话,拳头有多硬任期就多长,不硬就分分钟让位,易位的法定程序就是战争。
项羽就喜欢这样,可今天你的拳头硬,那以后呢?
堂堂的项将军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分蛋糕的时候就给自己划了最大(面积大)最好吃(地段好)的一块。
好了,开始分吧!
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关中这块蛋糕,换句话说就是这块蛋糕该不该分给刘邦,刘邦就是让项羽感到第二头疼的人。
不用那么头疼,项羽早就想好了,对于关中,刘邦想都别想。
现在的谜底终于揭晓了,从项羽闯关那一刻起,他就没想让刘邦称关中王,当然他自己也没打算要。
至于他是什么时候开始不想要的就不讨论了,至少此时的他知道自己已经不适合关中了。
但也绝不能按约定把关中分给刘邦。不想如约,又不想背约,该怎么办?
有人给项羽建议:所谓的关中就是秦地,那巴蜀(今四川及周边地区)也属于秦地,很自然的也属于关中。巴蜀地区比较偏远,名义上又是关中,如果将刘邦封在那里,你既不属于背约,也不用担心刘邦会翻多大的浪。
这个说法很扯,主意很馊,甚至是自欺欺人的最佳案例,但在当时的项羽看来,没有更好的选择,因为刘邦肯定是不能封在关中的,那把他封在关中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是违约,最终的结果都是刘、项决裂。
而封在巴蜀之地还可以忽悠一部分人,至少可以忽悠自己。
反正项羽觉得这个主意还不错,这也说明此时的项羽已经不只是忌惮刘邦了,而是通过这段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刘邦已经很荣幸的成为了项羽的头号潜在对手。
把他封到那个假关中,不但能保住自己的颜面,还能防止刘邦坐大,何乐而不为?
但最后的事实证明,像刘邦这种牛人无论放在哪个角落也是可以牛起来的。除非压在五指山下,那是孙悟空。
当刘邦知道自己被封在巴蜀之地时,当然是非常生气,差点没控制住自己。一个人在很生气的时候,他身边的人就很重要了,萧何劝他忍辱负重,而张良已经开始行动了。
张良又将目标锁定了项伯,他先把刘邦送给自己的金银财宝都送给了项伯,准确的说是贿赂。他希望项伯跟他的侄子说说好话,将巴蜀和关中之间的汉中地区也封给刘邦。就是今天陕西南部秦岭以南的一大块地方,离关中只隔着一道秦岭。
张良已经在为刘邦将来入关做准备了,而项伯只知道刘邦现在要出关了。
在重大利益面前,重要的朋友也是可以利用甚至出卖的……这样做是不对的!
项伯倒没觉得有啥!而且还很讲信用,收钱办事,其实就他和张良的关系,不谈钱也是可以的,但收了钱效率更高。
如果说在鸿门宴上项伯只是挖了一个让项羽栽了一下的小坑,那这次就挖了一个足以埋掉项羽的大坑。
项大叔现在的罪名是除了通敌,还有受贿。
可能是觉得理亏,感觉有点对不住刘邦,也可能是因为小时候不好好读书,对地理知识不够了解,项羽竟然爽快地答应了。
巴蜀之地和汉中这块肥肉,就这样被买一送一的打包给了刘邦,封刘邦为汉王,建都南郑(今汉中),刘统领从此翻身成王了,虽然不是关中王,但好歹也是个王,即便偏了点,但地盘着实不小。
从此以后,刘邦就不再属于楚,而是代表汉。
就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任命促成了一个伟大的王朝、民族和文化的诞生,关于汉的历史和故事也正式开始了,但此时的汉充其量只能算个大地主。
这一年是公元前206年,也就是汉元年。
好了,刘邦的分好了,为了给刘邦上一道保险,项羽还将关中分给了章邯和司马欣等三位秦朝降将,是为三秦。
事后证明,这道保险太不保险。
该轮到关东的广大地区了,项羽的分封原则看似以功劳大小来分,其实是按和自己关系的远近来分。但这样说对项统领又有点不太公平,说得具体一点,就是跟自己入关的将领都有的分。
可不管怎么分,都很有江湖分赃的风格:见者有份。
项羽将天下一共分为十九块,哪十九块就不细说了,前面说过,他自己的一块是黄金地段,包括今天的河南、江苏的主要地区和安徽、山东部分地区在内的九个郡,属于膏腴之地,还可以扼制四方诸侯,国号西楚,都彭城,自称霸王,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天下霸主,西楚霸王是也。
然后把跟自己入关的主要将领都封了王,以顶替原来的王,把原来的故王就改封到了其他地方,尤其是燕、赵、齐三国。人家诸侯王当初派将领跟你入关抗秦,如今去了关中一趟回来就取而代之。
这……这样办事是不行的。
大写的不服,那些故王有的服有的不服,但他们的部下统统不服,这些都是定时炸弹,是项羽亲自为自己埋下的。
此时的项羽只知道,任务完成了,天下太平了,各诸侯王们都回去享用蛋糕吧!
开心的人不少,不开心的人更多,当不开心的人多于开心的人时,那最后的局面就是都不开心。
项霸主把本是终结乱世的分封分成了乱世的开端。
这一局表面上是项羽赢了,事实是他输了,输的很惨。
名义上他已是西楚霸王,实际上他还身兼一项要职——拆弹专家组的组长,而且即将上任。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02-17 01:19:48 +0800 CST  

楼主:我非扶苏

字数:439867

发表时间:2020-01-16 07:39:0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1 02:26:26 +0800 CST

评论数:10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