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华夏英雄丝路情》汉、唐、宋、明、清惊世的英雄传奇(黄良浩原创)

第16章《汉文帝备胡》(3)

汉朝吃了亏,但不想当哑巴,文帝与群臣讨论对策。大臣们知道月氏王都给匈奴人干掉了,连人头都做成了大酒杯,相当的恐怖,当然心存忌讳啦,都认为对手乘胜而来,锐不可当,而且打他们得不到什么好处,那苦寒不毛之地,送给我都不要,别说发兵攻占了。

因此,大臣们还是懦弱地希望继续和亲,似乎送些美女和财宝就能换来太平,真是可悲又可怜呀!

汉文帝没法子,只好同意。

文帝六年,汉天子写信给冒顿,忍气吞声地送财物:

一、表明已经原谅右贤王了。
希望两国和好如初,不要计较。

二、送上慰问的好礼物。
哇,哪个礼物清单有如此诱人的呢?

1、送上绣袷绮衣、绣袷长襦、锦袷袍各一套;

2、还有比余一套,黄金饰具一带,黄金胥纰一件;

3、绣有十匹,锦有三十匹;

4、赤綈、绿缯各四十匹;

这里面有妙手精工纺织而成的上好丝绸,样样都是绝世佳品,汉朝的使者跨越大漠与草原,将厚礼送到单于王庭,也许在南北向的丝绸之路上,就这样延续了汉匈邦交的故事。

熬着熬着,汉文帝终于把冒顿这个天狼级的大单于给熬死了。但是,匈奴狼性是遗传的,而且群体冷血的狼性为贵族专有,流传了上千年,不会减弱,他们只会越来越凶残。

老上稽粥单于继承大位,汉朝就急着讨好新君,强行让宦官中行说出使匈奴,要他陪宗室公主,护送其嫁给单于,就图个阏氏之位。强压之下,中行说勉强出使,结果一到王庭就投降了匈奴单于。

中行说赌咒发誓,他要帮匈奴为难汉朝,哎,又一个汉奸诞生了。然而,单于很亲近这个中行说,汉廷麻烦可就来了。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7 16:16:37 +0800 CST  
第16章《汉文帝备胡》(4)

中行说在单于面前趁机搬弄是非,他一一否定了汉朝的丝绸织物和美食,竟然危言耸听,曲解那是汉朝的同化腐蚀策略,不让匈奴人放弃原有的衣食。这样做很可怕,就是要匈奴人继续保持侵略的狼性,转而排斥外交和贸易的安抚,如此一来,使汉匈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汉使者多次与中行说辩论,那中行说总有他的歪理邪说,越是这样,单于就越信任他,汉匈关系逐渐恶化,以致不可收拾。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大发十四万骑兵,从北往南入侵,关中北部的萧关告急,连北地都尉也不幸被杀,百姓与畜产让敌寇杀略无数。胡虏还放火烧了回中宫,人马一度逼至雍甘泉(已逼近长安),形势十分危急。

汉朝立即派多位将军出击匈奴,还要追逐出塞,只可惜,单于仅停留个把月就跑了,汉军无所斩获。出于谨慎起见,唯有把人马撤回塞内,最后无功而返。

此后,匈奴人日益骄横,多次寇掠边地,以辽东和云中受害最深。

种种迹象表明,单于也摸到了对付汉朝的规律:趁你不备,出奇偷袭,你来追杀,我就逃遁,跟你玩游花园。打够了,抢够了,又来诱惑谈和亲,总之,弄得汉廷犹豫不决,进退失据。

汉文帝与单于诚恳地用书信沟通,说明了两国的关系:”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命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见《汉书.匈奴传》)汉文帝强调固有的制度,进一步明确早已确定的中外形势,用一道万里长城,划分了中国与匈奴的疆界。

另外,文帝还讲了很多大道理,想教化胡虏。可人家匈奴抢惯了,压根儿没听进去。好不容易,又耗死了老上单于,可灾难还远没结束。

军臣单于登位,仅仅四年就拒绝了和亲,又策动了大规模的侵略行动。他们各用三万骑兵,分别寇掠上郡、云中,再度大肆烧杀抢略,令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7 16:46:26 +0800 CST  
第16章《汉文帝备胡》(5)

汉廷这才吸取教训,积极做了防备:

一、搞好边境防御。
在北地、句注、飞狐口分别屯驻部队,由将军率兵防备。

二、搞好长安的防备,防范皇城被人袭击。
在细柳、霸上、棘门屯兵,从都城近郊把防线做实做强。

但是,胡虏骑兵依旧肆虐,他们一度长驱直入,戍卒把烽火警报搞到甘泉宫来,匈奴人对长安构成严重的威胁,以此来耀武扬威!汉兵一到,匈奴就跑,你撤了,他又来打坏主意,总之,搞得汉军疲于奔命。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防御纵深缺乏,防御距离不足,所以,蒙恬的眼光是独特的,先解决河套问题,那才是关键;河套得则长安可安,河套失则长安临危;其他地方如果受袭,或许试试设伏诱敌,可以重创敌人,只要打掉他的有生力量,那么犯边的次数就会大大减少,尽可能地保护百姓。

可惜,汉文帝在对胡虏的忧虑当中,驾鹤西去了,他始终未能解决匈奴这个惊天巨险、心腹大患!

汉文帝生前最怕内鬼,那个王爷刘兴居就是反面典型。内外勾结的阴谋偏偏发生在刘姓王爷身上,这一回,他们竟然要勾结北胡、南越,一同发难。

汉文帝生前并非毫无防备,他和他儿子汉景帝都为此而努力,一场更大的阴谋不可避免,风险越来越大,而且日益临近,到底谁是罪魁祸首呢?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7 17:00:58 +0800 CST  
第17章《东南祸根》(1)

汉高祖刘邦威加海内,一手创立威震华夏四百年的大汉王朝,但是,帝国初年,东南沿海之地却暗潮涌动,难以平复,危机竟然潜藏其中,那是大汉朝统一大业的障碍,而祸根偏偏就在东南种下,汉高祖其实早已忧之。

要说东南海国,不可忽视南越国,若讲到南越,就不能不提及番禺。让我们看看《汉书.地理志》的描述就可以继续分析,史书上有这样的描述:“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会也。”由此证明,番禺是秦汉时期江海贸易最重要的集散地。当时,大汉朝国境之内有九大都会,分别是:

1.番禺(今广州)

2.吴县(今苏州)

3.燕(今北京)

4.邯郸(今邯郸市)

5.临淄(今临淄市)

6.陶(今定陶县)

7.睢阳(今商丘县南)

8.寿春(今寿县)

9.宛(今南阳市)

其中,番禺汇聚了八方物产,不论是中原土货、山物、牲畜,还是海外的宝贝、珊瑚、奇石之类,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不但富饶,而且中外的人气极旺,能够招来远人。吴县就在华东,靠近沿海地区,也是一大都会,那里由吴王刘濞掌控。

刘濞是刘邦亲自册封的亲王,他在刘姓宗族里面,辈分最高,成了刘氏祭酒,地位极其尊贵。但是,刘濞为老不尊,而且,他还是个难缠的家伙。若要数前汉王朝最大的内患,非刘濞莫属。但是,此人隐藏极深,倒是其他愣头青首先发难,刘姓宗亲们总是不安分,叫天下如何消停呢?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7 17:41:16 +0800 CST  
第17章《东南祸根》(2)

虽然,刘邦分封了许多刘姓的亲王,但是,后来国内形势发展得颇为复杂,这个老刘恐怕始料不及,因为,亲王众多,并非好事。原因很简单,皇位只有一个,而一旦变故骤生,窥视帝位者可就多了去啦......

汉朝要想实现大一统,维持安定团结的局面,一众刘姓亲王必然成为障碍,其中,还潜伏了不少危险。

可不是吗?刘邦的庶长子是刘肥,刘肥有三个儿子很难让人省心,那就是大儿子刘襄、二儿子刘章,还有一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小儿子刘兴居。当年,汉惠帝刘盈病逝后,吕后专权之害日深,嫡系衰弱,旁支庶系难免动起了歪心眼。

吕太后一旦驾崩,宿卫长安的刘兴居就与二哥刘章密谋,想邀请大哥刘襄举兵入京,借平定诸吕之机夺取帝位。结果,大将军灌婴到荥阳挡住了刘襄。即使刘章配合周勃、陈平,一举消灭了诸吕,但都无缘帝位,周勃迎立了代王刘恒,因此,刘襄、刘章先后郁郁而终。

按辈分计算,汉文帝刘恒是刘襄、刘章、刘兴居等人的叔父,侄儿们当然无力争夺。第二年,汉文帝就在齐地分割出济北郡,封刘兴居为济北王。可是,刘兴居贪心不足,他谋求的是中原梁王之位,可事与愿违,落差巨大,于是,刘兴居心生愤恨,意欲图谋不轨。

第三年,匈奴人从边境大举入侵,前锋甚至突破了萧关,汉文帝带领灌婴等将领,御驾亲征,北上准备迎击胡虏的铁骑。

刘兴居狂妄自大,居然以为关中空虚,借机在济北举兵叛乱。汉文帝得知后立即铁腕平叛,他命灌婴回师长安,保卫京都。同时派出刚侯陈武发兵攻打刘兴居。

经过一轮攻心战,刘兴居脆弱的阵营被瓦解了,当汉军兵临城下之时,叛乱分子一触即溃,最后,刘兴居被俘自杀,一场造反的闹剧可耻收场。然而,这次事变引起了汉文帝对诸侯王的戒备之心。由于抗击匈奴不彻底,汉室被迫与匈奴缔结盟约。

外患一日未除,内忧不宜再起。汉文帝对刘姓亲王们只好安抚,除了无法无天的淮南厉王刘长外,其他王爷暂时都还听话。刘长被囚困而死,在新淮南王刘安那里播下仇恨的种子,日后又会发生悲剧。吴王刘濞一直包藏祸心,他用铜山的铜私自铸钱,渐渐聚敛财富,汉廷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去追究。

可是,刘濞越富有,他日后就会越反动,不惜发动吴楚叛乱,直接对抗汉廷。

那么,刘濞这个东南变乱的罪魁祸首,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7 18:36:14 +0800 CST  
后汉王朝崩溃,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魏、蜀、吴对峙了多年!

司马昭派兵攻灭蜀国,到了晋武帝司马炎的时候,东吴早就大势已去啦!

真可谓: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280年,晋灭东吴,纷纷扰扰的三国时代终于结束。

但是,三国归晋的局面维持不了多久,先有“八王之乱”,后有“永嘉之乱”,西晋王朝轰然倒塌,华夏大地进入了最黑暗的“胡乱十六国”时代,继而厮杀得天分地暗,历史无情地定格于“南北朝时代”。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7 19:36:34 +0800 CST  
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然后,经过筹划,一举扫灭南陈,先得江南之地,后取岭南之域,完成中国一统的大业!

隋文帝一手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

不过,隋朝短暂统一之后,隋炀帝一手毁了大隋,隋末,天下大乱,几股势力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乱局中,黎民难免要受苦受难啦.......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7 20:58:30 +0800 CST  
第17章《东南祸根》(3)

原来,刘濞是刘仲的儿子,而刘仲是刘邦的哥哥,刘邦与刘濞自然就是叔侄至亲了。当年,淮南王英布举兵叛乱之后,刘邦调集各路大军前去镇压,刘濞时年二十,血气方刚,勇猛彪悍;他跟随刘邦参与平叛,战斗十分激烈,经过浴血奋战,年轻的刘濞竟然击破了当世勇将英布的叛军。

因此,刘邦重新考量东南的政局,老刘觉得自家人的荆国被英布击破,无法管辖吴、越之地,而且,吴、越的人性情彪悍,吴地还要负责约束百越的族人,羁绊并和辑他们。因此,必须要找一个强有力的诸侯王,靠他来镇抚东南各郡。

刘邦环顾身边的亲人,老的老、嫩的嫩,能担此重任的只有刘濞一人。于是,刘邦举行仪式,封刘濞为吴王,让他管辖东南的吴、豫章、会稽三郡,累计五十三座城池。

但是仪式举行后,刘邦就有些后悔了,因为,以老刘阅人无数的经验,他看出这个侄儿面有反相,刘邦亲自告诫刘濞,他指出汉室天下中刘氏一家亲,不要在东南造反!

刘濞虽然唯唯诺诺,口称不敢,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忠顺之臣,刘邦驾崩后,他就背地里另搞一套了。刘濞利用豫章郡的铜山,居然招募天下逃亡的犯人,私自铸造钱币,暗中聚敛不义之财。

如果认为铸铜造币、煮海为盐只是图利的话,也太小看这个吴王了,他扰乱了汉朝的货币制度,在吴国之内却不用缴税,发展到后来,天下有一半的铜钱出自吴国,逐渐控制了东南半壁的经济发展形势。甚至在日后,刘濞拥有足够的财力,悍然造反,攻打汉廷的军队。

刘濞累积财富并非要造福天下苍生,而是想收买吴国百姓的人心,天真的吴民还以为可尽享太平,谁知道这免交的税赋,日后要用自己甚至子孙的生命来偿还,搞不好还会家破族灭,血流成河。

黎民没有想到,吴国的祸事在将来爆发,竟然由当初嚣张跋扈的吴太子引发。汉文帝时期,吴王太子进京朝见,他的师傅骄狂无礼,居然在皇太子刘启面前撒野,表现出大不敬的行为,吴太子毫不约束,听之任之;吴国师徒的过分举动惹怒了皇太子,刘启怒火中烧,拿博戏的台盘投向吴太子,由于用力过猛,居然失手砸死了吴太子。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7 22:22:22 +0800 CST  
大唐扫灭天下群雄统一中原,但是,西域、河西还没有归顺,北方突厥逞凶肆虐,还要一步一步来兼并天下呢!

唐廷做了如下计划:

1、先控制秦陇之地。
2、再夺取河西
3、扫灭东突厥
4、进军高昌王国
5、开辟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6、进而设立北庭都护府。

于是,大唐的疆域超越了大汉王朝,唐太宗更赢得天可汗的旷世威名!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10:39:51 +0800 CST  
顶一个!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10:52:21 +0800 CST  
再顶!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11:43:39 +0800 CST  
第17章《东南祸根》(4)

可怕的命案发生,汉廷对此不无遗憾,只好派人把吴太子灵柩运回吴国,谁知道悲痛的刘濞怀恨在心,拒绝接受灵柩,退还长安,而且,刘濞从此就丧失了藩王的礼仪,长期称病,不去长安朝见天子。

刘濞暗中图谋报复,表面上却派使者去欺骗汉廷,口口声声谎称吴王有病。结果,汉廷查出吴国使者有诈,责备之后,汉文帝宽容以待,还赐给刘濞拐杖和几案,希望修补裂痕。

晁错是皇太子刘启的家令,他多次上书给汉文帝,指责吴王刘濞的罪过,极力主张削减吴王的封地,但是汉文帝很宽容,没有追究吴王,因此,吴王刘濞越发骄横起来。

吴国的地理位置很特别,拥有优势:

1、它控制着长江下游到长江口的流域,那里最为富裕,有丰厚的渔盐之利,豫章郡的铜山能以铜铸钱,要多少有多少,完全可以冲击汉廷的货币体系。而会稽郡近海,又方便煮海为盐,光靠贩售海盐,都能让刘濞赚个盆满钵满。

2、吴国依赖长江,可以控制大江南北的交通,他们如果守住长江天堑,绝对能割据一方,而且,浔阳(今天的九江)的楼船基地就在吴王的领地内,江陵也能打造大船,内河航运比较发达。(见《汉书.伍被传》:“夫吴王赐号为刘氏祭酒,受几杖而不朝,王四郡之众,地方数千里,采山铜以为钱,煮海水以为盐,伐江陵之木以为船”;又见《汉书.严助传》:”入燔寻阳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句践之迹。“)

3、吴国的豫章、会稽两郡背靠东瓯、闽越,甚至与南越遥相呼应,对东南沿海有很大的影响力。如果刘濞策动叛乱,恐怕可以引诱越人,共同谋逆。

难道汉文帝一点儿都不察觉刘濞的阴谋吗?

其实,汉文帝有他的苦衷,且看下回分解......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16:50:13 +0800 CST  
第18章《文帝大忌》(1)

汉文帝经历过刘兴居叛乱,不会不警惕诸侯王的异动,他其实或多或少已经听闻吴王的恶行。吴王刘濞大肆招募天下各处的逃犯,为他铸钱,为他煮盐。其他郡国官吏想来抓人,但十分困难,吴王会派人去阻挠、包庇,拒不交出罪人。因此,吴国成为犯罪分子逃避惩罚的天堂。




(刘兴居作乱剧照)

可谓:大粪越臭,苍蝇越多!吴国成了避罪天堂,坏人都往那里跑,都听命于吴王,那这吴王还能好到哪里去呢?他要招募亡命之徒,为他将来发难做准备呀。

吴王操控汉初的货币,会进一步裹挟江淮之地,使人们更多地依赖吴国。刘濞的货币战争策略,将会渐次冲击汉朝的经济。

刘濞是在积累财富,收买人心,驱使亡命之徒,裹挟百姓。一旦有事变发生,祸事将席卷东南,祸及中原,危害关中。吴王的如意算盘可是打得啪啪响呀。

一旦诱导江淮的君臣,不论淮南国,还是楚国,都会亲近吴王,刘濞的号召力就会与日俱增,那些刘氏亲王恐怕都会唯刘濞的马首是瞻。若用钱财收买百越人,那就更将人多势众,守则割据江东,攻则袭扰中原。吴王还有什么干不出来的?日后,蓄谋已久的他就是那样做的。

汉文帝面对强悍的吴王,有些无奈,他有他的难处,心里面有苦衷(宝宝心里面苦呀),这让他对东南的诸侯王投鼠忌器呀。那又是何故呢?




(汉文帝剧照)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17:20:01 +0800 CST  
第18章《文帝大忌》(2)

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等待时机。

大汉朝廷解决东南乱局的时机还不成熟,而且,要彻底化解,时间又不充足。汉文帝心里面清楚,这个吴王刘濞是他的堂兄,年长辈高不说,他在刘姓皇室宗亲里面颇有威望。

自从当年跟随汉高祖刘邦击破英布之后,便被册封在东南,他长期治理吴国,到如今已经超过十五年。刘濞在吴国的势力可谓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比汉文帝统治国家的时间还要长。

最关键的是,吴王刘濞只是托辞有病,不来参见天子,有失诸侯王的礼仪,但并无谋反的迹象,更何况事出有因,似乎情有可原,因为,汉文帝的太子杀死了人家的宝贝儿子,哪能毫无怨言呢?吴王不反,汉廷就没有借口出兵。

而且,东南远离关中,要集结部队,南下东去,耗时颇多,一旦轻启战端,恐怕会旷日持久,不好收场。

想当年,秦将王翦率兵攻楚,双方对峙超过一年,在击溃楚国主力后,仍受阻于长江天险;要伐木造船,进行江湖激战,最后才消灭残楚,尽占江东,前后两年多的时间,那是六国之中最难对付的一家。

而如今的吴国极其厉害,是天下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不好对付呀,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绝不能贸然行事。

当前务必咬紧牙关,耐心等待,如果文帝自己等不了,就让太子登基后继续等,最好把吴王给耗死了,那么,不用一兵一卒,就可以消除祸患,不是比毫无准备的征讨要好吗?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17:45:49 +0800 CST  
第18章《文帝大忌》(3)

2、战略布局不利。

大汉朝廷在空间战局上,即使抢先动手,都会陷入被动。那要从诸侯邦国的分布上说,吴国躲在楚国和淮南国背后,如果沿着大江东下,贸然去发起进攻,必然首先惊动长沙国,但要从北往南征伐,惊动楚国又在所难免,而且,首先渡过淮河,惊扰淮南王也是势在必然。那样做,只会引起其他诸侯王的不满,各诸侯国由观望继而困扰,恐怕会天下骚动,从此不得安宁,要保持江淮的长治久安,就难上加难啦。

而且,汉文帝囚困了淮南厉王刘长,最后刘长绝食而死,其儿子新淮南王刘安哪能不心生怨恨呢?若汉军强行穿越淮南王的封邑,劳师远袭,其谁不知呢?恐怕还未出淮南国境,人家早就收到风声。

一旦惊动吴国,老谋深算的吴王就会做好准备,以逸待劳。诸侯疑惑,兵将疲惫,无法速战速决,那样只会让局面更加混乱,一发不可收拾。最坏的形势还不止这些,倘若淮南王刘安趁乱而起,从背后搞偷袭,远征的汉军将腹背受敌,后勤补给的粮道恐怕会被切断,胜败存亡就难以预料啦。


3、北兵在江淮耗不起。

汉朝军队的士兵大多数是北方人,不适应南方多雨、暑热、潮湿的气候,假如天时不利,军中将士便会水土不服。以病弱的汉卒去攻打彪悍的吴兵,而且是客场作战,那样没有胜算。如果战事旷日持久,北方士卒难以支撑,到时候兵败将亡,恐怕会丧师辱国,为诸侯所取笑。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18:20:36 +0800 CST  
顶一个!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19:37:43 +0800 CST  
第18章《文帝大忌》(4)

4、地理条件不利于汉卒。

东南吴境,多有江河湖泊分布,地理条件对汉军北兵极为不利。因为,北方的汉军兵种多为步骑兵、车兵,独立的步兵不多,尤其缺乏正规的水师。在江湖之间,有水势之险,车兵、骑兵都无法从容布阵,很难找到施展其优势的用武之地。

如果临时组建水师,伐木造船,那绝非汉军所长,山高路远,战线过长,补给将难以为继。所以,先后越过淮河和长江,将遇到重重困难,支援的力量必然很单薄,一旦攻之不克,后继乏力,那就骑虎难下了。


5、人和的条件不成熟。

军心与民意并不倾向主动出击,汉廷暂时缺乏人和之利。因由很明显,皇太子刘启错手杀死了吴国太子在先,而吴王刘濞埋怨在后,这白头人送黑头人的悲剧让百姓同情。汉文帝宽大为怀,以死者为大,宽恕了吴王,事情不能再恶化,除非吴王抢先动手。

如果不是那样安抚,民间的舆论压力也很大,想当初,汉文帝囚困老淮南王刘长,最后导致他死去,老百姓都在议论纷纷,说什么:“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这着实让汉文帝难堪。(见《汉书.淮南王传》:民有作歌歌淮南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而且,不容忽视的是,吴王刘濞在吴国很得人心,民众都爱戴他,如果汉廷证据不足,事态不明,就悍然挥师征讨,那样只会师出无名。

更坏的情况是,倘若逼急了对手,吴人皆反,军民一心,上下同仇,汉廷只会处处被动,即使艰难取胜,也会打人一万,自损八千,一场惨胜对汉廷来说毫无意义,因为,东南民心尽失,后世的管治将会越来越难。这个舆论压力不可忽视,否则压力山大,把小心肝累得够呛。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20:49:18 +0800 CST  
顶!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21:13:52 +0800 CST  
第18章《文帝大忌》(5)

6、战略有待研究,不能操之过急。

处理诸侯王的阴谋,适宜采取“剿抚并用、威恩并施、远交近攻”的战略。汉文帝有远见卓识,他对内收回周勃的兵权,对外招抚南越王,使南越国再度归汉,接受汉化。如此一来,可以使朝野相安。

“剿与攻”的策略要分个轻重缓急,汉文帝亲征,去迎击匈奴时,好你个坏小子刘兴居竟敢谋反,汉文帝必须铁腕平叛,去震慑海内的诸侯王,因为他身在太原指挥,而距离济北仅仅数百里之遥,当然不能示弱,打掉济北王,看谁以后还敢在背后捅刀子!既近又急之乱,定当猛攻,速战速决,一了百了!

但是,天高路远的东南之地则截然不同,与其劳师远袭,客场作战,不如缓和情绪,安抚心神。看看那陆贾的成功案例吧,一人出使,仅赐王印,就换来南越王俯首贴面,向北称臣。再看吴王吧,赐予拐杖,送上几案,可以令吴王反躬自省,收敛阴谋。远交之道,如此足矣!


7、保守战术重在防备。

战略上招抚敌人,战术上就要重视敌人,所谓攻防之道,戒备为先,防备万一,有备无患!天下胜负,在于中原,中原稳固,天下可安。而中原之地,重在梁国,梁国得失,关乎全局。

梁国的部署还未完成,如何能放手一搏呢?先应在中原稳固根基,梁王的册封还须慎重,重任要交给与太子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呀,所谓: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其他人,文帝都不能放心。事情一大堆,吃饭还得一口口来。


8、对于外患,仍需严防死守。

匈奴人是最大的外患,他们的白羊王、楼烦王就盘踞在河套平原,最近处离关中北部才七百里,若发动轻骑兵突袭,只要一日一夜,就能大举南下,寇击萧关。假设汉卒长途奔袭吴国,人家匆忙间只能发动十万兵,按兵法说:十围五攻!汉廷从后勤到前锋,又要士卒,又征役夫,怎么的也得动员五十万人参战,如此大的动作,天下都会骚动,吴王还来不及增兵吗?你根本无法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但是,汉朝大军一出,关中就空虚啦。匈奴虎狼正在门外虎视眈眈,你敲锣打鼓地南下,人家也会收到消息,若从背后打你的闷棍,你想救都来不及!若关中的根基被胡虏摧毁,恐怕汉文帝都要四处逃亡,前方必然军心大乱,还怎么打呀,从关中到江淮,汉军只会一败涂地,这不是找死吗?

汉文帝虽有种种苦衷,但他也担心吴王悍然发难,因此,正着手为继任者刘启重新布局,希望后人也能渡过危难。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22:12:24 +0800 CST  
顶一个!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8 22:35:46 +0800 CST  

楼主:天元地浩

字数:110964

发表时间:2019-12-01 21:17: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8 22:14:39 +0800 CST

评论数:3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