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华夏英雄丝路情》汉、唐、宋、明、清惊世的英雄传奇(黄良浩原创)

顶一个!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10:28:36 +0800 CST  
顶!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11:13:47 +0800 CST  
再顶!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11:38:42 +0800 CST  
顶!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18:20:40 +0800 CST  
第19章《风险在藩王》(1)

汉初,很多人恭维汉文帝,说天下大治,已经是安平的盛世啦。但贾谊却不这么认为,他在《治安策》里面向汉文帝发出预警,警示了诸侯王及匈奴带来的风险,并且提出对策:

1、要弱化强大的诸侯王,细分诸侯大国。

诸侯强大就会违抗天子的命令,一有事变就会激化矛盾,强藩必然会造反,而且越强的诸侯,越会抢先谋反。应该把齐、赵、楚三国首先划分,分成很多小国,封诸侯的子孙去各个小国内,由于大国不断衍生出小国,他们的势力就会分散,势分则力弱,不敢对抗朝廷。

其后,燕国、梁国等诸侯也要这样做,总之要把天下的诸侯从大变小,由小变弱,一直削弱他们,直到土地分配完毕为止。朝廷才能形成如臂使指的形势。(见《汉书.贾谊传》: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


2、尝试用属国官来约束匈奴人。

贾谊对汉朝卑躬屈膝地对待匈奴,深感侵侮的危险,他看不下去了(见《汉书.贾谊传》: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汉岁致金絮采缯以奉之)。

贾谊想充当属国官员,要去约束匈奴人。一来要控制匈奴单于的命脉,二来要惩罚中行说这个大汉奸,三来要匈奴部众听从天子的号令。(见《汉书.贾谊传》:陛下何不试以臣为属国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计,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

贾谊还对梁国、淮阳国作出建议。希望用梁国对付齐、赵诸侯,再用淮阳国防范吴、楚诸侯(见《汉书.贾谊传》:”梁足以扞齐、赵,淮阳足以禁吴、楚,陛下高枕,终亡山东之忧矣,此二世之利也“)。贾谊的诸侯策略与日后汉武帝时的”推恩令“有异曲同工之妙。

贾谊认为汉朝当时很危险,危机四伏,只是风险之火还未被点燃而已,他用痛哭流涕的态度来苦苦劝谏文帝(见《汉书.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贾谊很有风控意识,他的策略可圈可点,其《治安策》也堪称典范!




(贾谊画像)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18:31:46 +0800 CST  
再顶!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18:45:02 +0800 CST  
第19章《风险在藩王》(2)

其实,到了景帝时期,匈奴的外患一度得以缓解,但风险犹在,不可忽视;中外的形势客观上促进了汉胡之间的交流,长城丝路在关市附近渐渐兴盛起来(见《史记.匈奴列传》:“今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通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汉文帝看过《治安策》之后,他似乎有了觉悟,开始对诸侯问题留了心眼;他不但警惕吴王的阴谋,而且不断在做防备。因为,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所以,文臣武将,能者必用;山川要地,逢险皆守。全因自己宝贝儿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当初,他杀了吴王世子)跟人家结下血海深仇,杀子之痛会让吴王丧失理智的,不可不防呀!

1、首先,汉文帝掌握中原,培养力量。

汉文帝听从贾谊的劝谏,首先安排梁王的人选。他一早就知道梁国的重要,在公元前168年,他已做好筹划,让与皇太子刘启一母同胞的嫡次子刘武当上梁王,控制中原的梁国,得中原者得天下,这是个克敌的大招!而且,打虎不离亲兄弟,日后万一吴王造反,这对一母所生的亲兄弟就可以联手抗敌了。

在汉文帝一手扶持之下,刘武在梁国练兵筑城,使这中原大国地广兵精,完全可以屏障关中,拱卫长安了。


2、其次,汉文帝选用将帅。

由于匈奴从公元前166年到公元前158年间,多次侵犯汉朝北部边境,汉文帝调集三路军队到京师守卫,他还亲自去视察。有两路军队防务空虚,不但没有足够的警戒,而且指挥不力,调度失据,进退之间慌乱无序,一看就知道主将不知兵!试问:不善兵者如何治军呢?文帝大失所望......

但当汉文帝到细柳营视察的时候,发现军容严整,警戒深严,号令统一,斗志昂扬。于是,他赞叹主将周亚夫,认为他才是真正的将军。周亚夫此人虽是周勃的次子,但是,他掌军事没有依靠祖荫,自身深通兵法,善于行军布阵,他有乃父之风,其军事才能可与其父周勃比肩。因此,汉文帝升周亚夫任中尉,执掌长安的兵权,负责警卫京师。汉文帝临终前,专门嘱咐皇太子,一旦今后有危急发生,周亚夫完全可以担当军国大任。




(周亚夫画像)

汉文帝选对了主帅,还不忘任将,他知道从军的良家子弟中也出猛将,有个叫李广的人十分勇猛,于是,便让李广到边关防备匈奴,让他得到历练,果然,李广日后成长为一代将才,在对付吴楚叛军的时候,曾立下汗马功劳。




(李广画像)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19:34:30 +0800 CST  
顶一个!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19:41:24 +0800 CST  
顶一个!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20:54:19 +0800 CST  
第19章《风险在藩王》(3)

3、再者,汉文帝为皇太子留用贤臣。

晁错是皇太子刘启的家令,他多次向汉文帝上书,指责吴王刘濞的罪过,要求削减吴国的封地。汉文帝虽然表面上没有采纳,但却默认这种解决之道,因为,削藩比贸然发兵要缓和一些,而且,此道可以在各诸侯国试行,能够探听诸侯王的反应。

如果日后抓住诸侯的罪证,削藩就名正言顺了,一方面,不需要劳师远袭;另一方面,又可以潜而默化地削弱各诸侯;而最坏的打算,即使诸侯王因此谋反叛乱,那么汉廷平叛就师出有名啦!而且,削藩之前,还可以提前做好准备。

那么,晁错就是皇太子刘启的贤才,他乃解决诸侯问题的得力助手。削藩平叛是后发制人之道,战略战术思想有点儿像“郑伯克段”,先放纵吴王,又削藩压制,最后,吴王要么屈服,要么造反,而目前就是麻痹吴王,能拖就拖,因为,吴王年事已高,消耗下去,终有一日他也会与世长辞的,那么,皇太子就可以安全着陆啦。




(晁错画像)

可惜,汉文帝最终没有耗得过吴王刘濞,先一步离世了。


汉景帝登位之后,让晁错担任御史大夫。汉文帝没有看错人,这个晁错是削藩战略的坚定执行者,他一上任就力主削藩,要削夺天下诸侯王的封邑。

晁错给汉景帝分析天下诸侯的形势,由于当年汉高祖的儿子很弱小,为了稳固刘姓江山,高祖分封自己兄弟的亲人,他分封庶子悼惠王为王,统治齐国七十多个城池,势力空前,而高祖庶弟元王统治楚国四十多个城,高祖哥哥的儿子刘濞统治吴国五十多个城;当初赐封的三个旁支亲属为王,竟然就分走了天下的一半,实在是尾大难掉啊!




(汉初诸侯形势)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21:00:22 +0800 CST  
第19章《风险在藩王》(4)

其中,吴王刘濞罪恶最大,他诈欺先帝,谎称有病,长期不来京参见,而且,长期招募天下罪犯,为其非法铸钱,违法售盐,这样已经扰乱了国家制度,即使不治其大罪,都应削去吴国的封地,削藩的策略势在必行,因为,刘濞这个阴谋家,不削亦反,削之亦反,谋反之心昭然若揭!

向吴国削藩,逼得急他即使反叛,危害也会很小;但若不削藩,任由其坐大,他也必反,但是危害将会很大,因为,到时候他已经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形势对于朝廷就会越发不利。

汉景帝心中也明白,当初的齐国已经逐渐分解给后人,封地在缩小;而吴国的实力却丝毫没有削弱,反而日渐势大,一旦被他窥得汉廷危机,便会动手。例如匈奴又再入侵,吴国若来一个背后捅刀,那危害可要比当初的刘兴居大百倍都不止,后果很严重,景帝很不安,于是,决定削藩。


汉景帝与晁错经过商议,向天下声明了几个诸侯王的罪名,并公布了削藩的方案:

1、楚王刘戊给薄太后服丧期间犯有罪过,削夺楚国的东海郡。

2、吴王刘濞长期不入朝参见天子,有失诸侯王礼仪,而且包庇天下逃亡的罪犯,趁势削夺吴国的豫章郡、会稽郡。

3、赵王有罪,削夺他的河闲郡。

4、胶西王刘卬因为出卖爵位犯有大罪,削夺他六个县。

朝廷颁诏之后,诸侯不安,天下骚动。一场七国之乱的惊天变动正在酝酿之中,各方暗流涌动,战争阴霾逐渐笼罩大江南北。

晁错很有眼光,诸侯会反,也必反,平叛就势在必行。虽然战略方向无误,可惜,战术失当,导致平叛初期,汉廷一度陷于被动之中。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21:16:46 +0800 CST  
第19章《风险在藩王》(5)

为何这样说呢?

不妨来分析一番:

1、削藩战术的执行不适宜全面开花,试想一下,北削赵王,东削胶西王,南面还要硬生生地吃掉吴王、楚王共计三个大郡,一旦众王同时发难,相对处于西面的汉廷将会受到来自北、东、南三面的围攻。

2、时机火候把握不到位,战术实施操之过急,因为削藩之后,还要更换郡县官吏,接管钱粮和兵权,这些都急不得。三年不吃饭,总不能一口气吃个大胖子吧?

3、人、财、物还未做好充分准备,应该为万一发生的战事做战略储备,因为,当时长安的豪门大户都不看好七国之乱中的汉廷,朝廷打仗缺钱,当时竟然几乎无人肯借贷给汉廷的将领,与吴国充斥的钱币相比,长安还是显得虚弱贫乏。

历史没有如果,但是可以大胆假设,小心研判。

也就是说,笔者认为如果换个法子来削藩,那么,军民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就会降到最低。

请大家千万注意:

第一步:仅仅、单独、唯一、首先地对吴王削藩,同时削去豫章郡、会稽郡;

第二步:单独对楚王削藩,削去东海郡;

第三步:单独对胶西王削藩;

第四步:单独对赵王削藩。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21:35:44 +0800 CST  
第19章《风险在藩王》(6)

为什么要这样削藩呢?请看看如下步骤吧:

1、首先应该只削吴王的藩,因为吴王才是罪魁祸首,但是实力最为雄厚,第一步同时削去吴国的豫章郡、会稽郡。因为,豫章郡有铜山,可以铸造钱币,能供应战时的花销;而会稽郡近海,可以煮海为盐,贩盐获利颇丰,可资军用。断绝了财源,哪里还能坚持下去呢?吃下去就要彻底消化,更换官吏、将校,回收兵权、财权、人事任免权。由于,吴国离关中最远,周边隔着好几个诸侯国,即使吴王不满,即使其他诸侯怜悯他,因为,只有吴王遭殃,其他人也只是大发兔死狐悲的同情而已,甚至为了免受牵连,会避之唯恐不及!吴王就会被孤立起来。

2、万一吴王造反,吴军很难穿过长沙国、淮南王国、楚国等的领地,无法进军中原。顶多就是划江而治,裂土分疆!甚至,汉廷还可以动员邻近的诸侯王出兵,一起打击吴王,共享削藩的成果。

3、一旦汉廷悬赏捉拿吴王,周边的诸侯国必定乐意效劳,当初英布造反被围攻,最后兵败被杀,其下场就会在吴王身上重演。

4、当最为老谋深算的吴王被消灭后,大患已除,可以着手削楚国的藩了。楚王无论反与不反,都会惨淡收场。

5、成功削藩吴楚之后,就轮到胶西王了,他在山东势穷力孤,起不了风浪。

6、最后才去解决赵王,因为,那个家伙靠近匈奴,要严防他狗急跳墙,把匈奴兵引狼入室啊!

如此一来,可以挽救吴楚七国叛乱所伤亡的数十万生灵啊!也能挽救晁错自己......

很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贾谊郁郁不得志,他年仅三十三岁就病死了。而晁错更惨,汉景帝受人挑拨,他对吴楚叛军抱有幻想,竟然想安抚已经造反的吴楚诸侯,错杀了晁错!但是,晁错削藩的建议没有错,他虽然削藩未成身先死,但其削藩大计最后取得成功,促成汉廷消灭叛军,一举削平强藩,使大汉王朝走上大一统的道路,彻底摆脱诸侯王尾大难掉的困局。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21:46:18 +0800 CST  
顶!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09 22:39:21 +0800 CST  
顶!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10 10:41:57 +0800 CST  
再顶!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10 11:16:31 +0800 CST  
第20章《刘濞阴谋》(1)

当削藩的诏书颁布天下之后,吴王刘濞很快就收到消息,他头上恼怒,心中窝火,气得是七窍生烟:哎呀呀!好你个刘启小儿,终于找茬找到你伯父头上来啦,还有没有把俺这个汉室祭酒放在眼里啦?当年,你杀了俺的爱子,老夫还没有跟你算帐,如今闹了“削藩”这么一出,割肉兼放血,想要俺的老命吗?

既然彼此都有宿怨,那么,老夫这老脸也不要了,你刘启要当俺的催命鬼,老夫俺就做你的阎罗王,大家来个了断,一了百了!

冷静过后,吴王刘濞的心情变得极端复杂。当年,刘濞跟随汉高祖刘邦出兵讨伐叛逆,在大破英布之后,他就因功被册封为吴王,统治东南三郡已经三十年了,刘濞可算是一代奸雄,勇力与智谋非凡人可比,难道他会孤军奋战去对抗削藩吗?暴怒之余,吴王刘濞陷入了纠结......

因为,削去豫章郡、会稽郡两个财源滚滚的大郡,这让刘濞心痛不已,而且,他惊恐不安,说不定,哪一天连硕果仅存的吴郡都要被夺走,那他这个吴王就彻底歇菜了。纠结之后,刘濞心里开始盘算:老子当初击破英布时,现在长安的一对君臣都不知道在哪里呢?俺是刘启小儿的伯父,辈高位尊,在宗亲里甚有号召力,你等竟然如此不敬,肆意剥夺,老夫又岂会任人鱼肉呢?更何况刘启小儿当年害我儿郎,有夺地杀子之恨,不共戴天之仇!对了,这次削藩,还涉及其他几位王爷,他们也遭殃了,老夫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呀,嘿嘿......




(吴王刘濞剧照)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10 18:38:28 +0800 CST  
第20章《刘濞阴谋》(2)

渐渐地,这个老谋深算的刘濞就转怒为喜,而且是窃喜......

为什么呢?

因为,刘濞节衣缩食、累积财富、修武备战、屯储粮食、夜以继日、长年不断,如此苦大仇深等待的又是什么呢?不就是一个复仇泄愤的机会吗?如今,杀子仇人刘启居然把机会送上门来了,还不闹他个天翻地覆吗?

刘濞私下估算,削藩是大事,即便宣布削藩,问题也是一大堆的:好比如何削藩?何时削藩?更换哪些官吏?收回哪些权利?怎样做好权力过渡?公卿大臣们总要商议一阵子,那么,总需要一段时间。利用这段时间的空隙,刘濞就要为对抗汉廷和发动叛乱筹划一番。


有相同的敌人,彼此就可以成为盟友,刘濞深信他不会孤独地支撑危局,况且遭罪的诸侯也绝对不止他一个。

奸雄刘濞或许还为密谋腹诽过呢:嘿嘿,好在刘启小儿和腐儒晁错胡乱削藩,给了寡人机会,你看他们天南地北一通乱削,树敌过多呀!

试想一下,楚王刘戊因为在为薄太后服丧期间犯下淫邪之罪,被晁错上书皇帝要求处死,刘启小儿表面上宽大,实际上,借机削夺了楚国大郡东海郡,如此对待楚王何止是小惩大戒呢?简直就是打脸,还割肉呀,可见,这对君臣的良心是大大的坏!那么,楚王的仇恨就大大的有啦!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10 19:35:21 +0800 CST  
顶!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10 19:46:35 +0800 CST  
第20章《刘濞阴谋》(3)

楚王刘戊生性暴躁,而且很轻浮,他如何能忍受这等羞辱呢?估计楚王现在郁闷得很,不止肉痛心碎,连蛋疼都免不了,只要寡人暗中派人去刺激一下他,他就会恼羞成怒,奋勇参战,楚国势大兵多,士兵历来凶悍,只要挑动他们,寡人就多了一群同仇敌忾的追随者啰,那么吴楚联军必定能进击中原,威胁关中。

不过,东南的士兵只能从南向北仰攻中原,缺少配合,如果独力支撑,恐怕不能持久,得在东面和北方找找茬,让畏缩在关中的一对君臣有好看的,怎么办呢?寡人可是看好东面的胶西王刘卬,还有北面的赵王刘遂。这两位哥儿们讲义气,又好勇斗狠,能挑事儿,而且挑得了大事儿呢,哈哈......

这个刘濞城府极深,又能隐忍,可惜心思都用在歪门邪道上,不过如此奸雄,不可小觑。刘濞治理吴国多年,政绩斐然,深受吴人爱戴,而且他当年亲自参战,大破英布叛军,有勇有谋,可算得上是狠勇双绝的角色。


吴王刘濞比汉景帝刘启有更多的实战经验,他当年跟随汉高祖刘邦出兵,事前战后他都很清楚,他深知当时战略是如何谋划的,刘濞可怕就可怕在他知道英布失败在哪里,自然就会吸取英布的教训,那么刘濞对汉朝的危害也就最大!因此,在一众诸侯里面,数刘濞最难缠,也最难对付。

当年英布阴谋作乱,将军灌婴的门客薛公是个能人,他曾向汉高祖刘邦谋划对策,他说英布反叛时,有三大策略可以采用,应该加以防备:

上策:英布如果从淮南出发,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占领楚国,再越过淮河抢占鲁国,继而向北吞并齐国,向天下人发布檄文,号召燕人和赵人固守他们的土地,那么函谷关以东就不再归汉王所有了,这样对刘邦最为不利,是英布的上策。

中策:英布如果从淮南出发,向东攻占吴国,向西夺取楚国,进军中原,吞并韩国和魏国,控制敖庾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那么即使汉王征讨英布,谁胜谁败都很难预料,这可算是英布的中策。

下策:英布如果从淮南出发,向东夺取吴国,向西仅仅占领下蔡,然后把掠夺的财宝辎重运送到越国,而当形势不利时,他自己又跑到长沙国去躲避,那么就是英布的下策。汉朝平叛必定大获全胜!

(后续更精彩......)
楼主 天元地浩  发布于 2019-12-10 22:08:21 +0800 CST  

楼主:天元地浩

字数:110964

发表时间:2019-12-01 21:17: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8 22:14:39 +0800 CST

评论数:3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