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很好看(长篇连载)

【果断的放弃】
曹军两战皆告捷,连斩袁绍两员大将颜良和文丑,袁绍三军的锐气被挫伤,惊慌像瘟疫一样传遍袁营,惊慌袭上士兵们的心头。
初战告捷并没有给曹操带来多大的喜悦,他知道虽然干掉了颜良和文丑的先锋部队,但这对于财大气粗的袁绍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自己的兵力还远远不如袁绍。所以曹操成功击败袁军后,即刻全军撤回官渡,赶修军事设施,坐镇官渡等待着最后决胜时刻的到来。
可能有的读者看到这里会问:白马和延津还有曹军驻守吗?
答案:曹操主动放弃了白马和延津,已经没有一个兵马在那里驻守了。
这就是曹操的高明之处。他现在知道决胜时刻马上就要到来了,要集中兵力调防大本营官渡,战线拉得越长对自己越不利,毕竟他的兵力是有限的。现在不是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的时候,要站在全局去考虑整个战局,暂时的放弃是为了最终的胜利。
坚持是一件艰难的事情,但放弃已取得的事物也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策略,在必要的时候,要果断学会放弃,这样才会看见柳暗花明的那一刻。
吃了败仗的袁绍,自然心有不甘,他想不明白,颜良和文丑都是带着成千上万的精兵去攻打曹操的,为什么他们都被曹操以弱势兵力击败并斩首?
袁绍决定不再跟曹操小打小闹了,他要和曹操来一次真正的大决战。
沮授劝阻道:“我们的军队数量虽然众多,但士气和勇猛都不如曹军。而曹军军粮短缺,后勤物资供应不济,因此对曹操来讲,速战速决对他有利。相反,我们有充足的军资物品,打持久战对我军更有利。我们应该拖长战事时间,稳扎稳打与曹军相持下去。我估计用不了几个月的时间,曹军粮尽后士气就会低落,不战而自败的。”
沮授的持久战建议无疑是正确的。袁军虽然初战失利,但此时兵力上还占有很大的优势,以持久缓进的战术来消耗曹军,弱小的曹操是比不过强大的袁绍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打仗就是比拼实力,比拼双方的经济能力的。只要把曹操拖进战争的泥潭里,也能把曹操拖死的。
袁绍又再一次不听从沮授的正确建议,把他的话当成耳边风。袁绍现在急需一场胜利来洗刷他的耻辱,指挥大军向官渡挺进,寻机与曹军交锋。
袁绍十万大军开始进逼官渡,曹操不敢掉以轻心,他积极的应对着。
官渡之战开始进入了相持阶段。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0-29 22:59:20 +0800 CST  
【孙权继位】
在江东的孙策看见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垒相持,觉得有机可乘,暗中盘算袭击许都。
现在曹操已经在官渡无暇顾及许都了,只要我趁机偷袭许都,把汉献帝迎取到了我的地盘上,我就可以借皇帝的名义,名正言顺的号令天下了!
孙策已经敏锐的看出了历史性的时机,策划偷袭方案,秘密整顿军队,部署各路将领,择日率精兵偷袭许都。
皇帝至尊,圣旨一出,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孙策出征,谁与争锋?
孙策默默的念着这一句话,他知道,此举一旦成功,他将拥有了天底下最大的政治资本,以后征伐天下就顺利得多了,他将建立不世之功业,笑傲天下。
就在孙策整军待发之际,孙策遇刺身亡了!
孙策是被谁刺杀死掉的呢?
答:许贡的门客。
原来许贡过去是吴郡的市委书记,孙策在江东热火朝天开拓市场之时,许贡就向朝廷秘密打了孙策的小报告,给朝廷提建议,把孙策调回朝廷当京官,免得他搞乱江东地区的资本市场。我们都知道,背后打别人小报告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下场。果不出其然,许贡给朝廷的这些小报告,有一部分被孙策截获后,所以孙策大怒不已,在占据江东后就把许贡抓起来判了死刑。
许贡死了,他的门客们对许贡忠心耿耿,所以无时无刻在寻找机会给主子报仇。就在孙策即将偷袭许都之前,终于找到了刺杀的机会,因为孙策落单了。在建安五年四月的某一天,孙策单身匹马前往丹徒山中打猎,猝然之间与许贡的门客相遇。众门客趁机实施刺杀行动,拉弓搭箭,射中孙策面颊。就在万分危急之时,孙策的护卫们赶过来把许贡的门客乱刀砍死,不过孙策也已经身受重伤了。
受了重伤的孙策,被护卫们抬了回去。
孙策自知不久于人世,便派人请来张昭等人,在临终之前嘱托后事。
江东集团的高级别管理干部来到孙策的病榻之时,孙策已经奄奄一息了,他艰难的对张昭等人说道:“现在中原大地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凭我们吴、越的兵众,三江的险固,足以守住我们打下来的地盘。现在是龙争虎斗之时,我们静观其成败,择时而动。你们要好好辅佐我的弟弟孙权!”孙策说完这话后又招呼孙权过来病榻之前,亲自将印绶授予给他,对孙权说道:“率领江东弟子决战两阵之间,横行天下争夺地盘,你比不过我;但举贤任能,使其各尽其心,让他们尽心尽职为江东集团服务,任用人才保守江东地区,我比不过你。”
孙策交代后事完毕后,当夜重伤而死,时年仅仅二十六岁。
这是孙策一生中最后的一次召开的高级别会议,在这次会议中,明确确立了孙权的最高领导人地位。当时孙权继位时,年仅十九岁(虚岁)。
对于孙策为什么毅然决然选择孙权当接班人,有很多人迷惑不解:孙策又不是没有儿子,即使要传位给弟弟,为什么不选择性格和自己很相似的弟弟孙翊?在这里,我再简单分析一下,孙策为什么要把江东交给孙权,而不是弟弟孙翊和儿子孙绍?
孙策死时,孙权虚岁十九岁,孙翊虚岁十七岁,孙策儿子孙绍还是一个小屁孩,估计还没有断奶。孙翊是孙坚的第三子,他虽然年纪小,但勇猛如虎,就连孙策都有点自叹不如。陈寿就对孙翊有过评价:“骁悍果烈,有兄策风”、“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数责数,谕以道义”,这个历史评价是非常中肯的,指出了孙翊的长处和弱点。
我们常常以为初生牛犊不怕虎,其实不是牛犊不怕虎,而是它不知对方的强大,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孙翊就是一个不怕虎的牛犊,所以他不过是光有匹夫之勇而已,他可以当猛将去冲锋陷阵,但绝对不能选他当国家最高领导人去治国安邦。即使当时有大臣推荐孙翊为继承者,孙策也毫不犹豫的拒绝了。事实已经证明了孙策的拒绝是正确的,因为孙翊在四年后,就因为自己的性格弱点惹祸上身被自己身边的人刺杀了。
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的同时,他已经深深的意识到了,武力是可以打下江山的,但治国安邦光凭武力是远远不够的。他在临终之前选择孙权继位,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孙权小心谨慎,举贤任能,能团结江东各方力量尽心尽职为江东集团服务,有着非常不错的治国安邦的能力。
二、当时的江东基业很不稳定,孙氏政权和江东的大家族是有很多矛盾的。江东集团需要一个成熟的有能力镇得住场面的领导人,孙权聪慧而有谋略,他有勇有谋,文武双全,本人十分争气,所以他能恩威并行,采取怀柔和镇压并举的政策,很好的去解决江东问题。孙权也没有辜负长兄的期待,他的政策让江东局势得到稳定,并取得江东豪门的支持。
三、传位给孙权,是孙策为了整个江东的基业着想的。当时孙绍还是一个小屁孩,如果选择自己儿子继位,很有可能造成君弱臣强的局面,后果不堪设想,汉献帝就是眼前的典型例子。为了保全自已的家族利益,所以孙权是最好的人选。
孙权当了江东集团的最高领导人后,把江东治理的井井有条,在后来与曹操刘备对峙多年不落下风,引得曹操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这已经说明了一切。
当然,孙策在当时还留给孙权不错的辅佐班底,张昭与周瑜一文一武。周瑜在外面带兵御敌,张昭在后方处理政务,这就是所谓的“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孙策传位给孙权是最好的选择。有张昭和周瑜这两个人作为托孤大臣,加上孙氏一族的力量,孙权是能坐稳江东江山的。孙策托孤,几乎是三国里最完美的一次托孤。看看后来的曹魏托孤,最后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臣强君弱,司马懿趁虚而入一举将曹魏几代人的奋斗成果都给据为己有,仅仅是靠一次政变,就充分证明了孙策识人之明。东吴孙策托孤,实在是考虑的最得当的一次托孤了。我仔细阅读了三国东吴创业史,感慨良多!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0-30 20:05:09 +0800 CST  
【孙策的评价】
孙策死了,三国时代最年轻的一个有作为的创业者,以这样的方式走完了他的一生,回顾他短暂又辉煌的一生,我们给他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吧。
孙策生于乱世之中,父亲孙坚在他年纪轻轻时就被杀身亡了,他背负着血海深仇,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在老家为父守孝到期后,就只身出来闯荡江湖。他身为长子,是全家人最大的希望,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十岁的孙策背井离乡出来找工作。
他从小兵做起,给地主袁术打工,勤勤恳恳的工作,能力出众业绩突出,却没有得到加薪升职的机会,他被袁老板多次忽悠,但他隐藏了自己的不满之情,没有溢于言表,也不去找袁老板据理力争自己应得到的报酬。他在时机还没有成熟之时,绝对不向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志向,暗暗的储蓄力量,他把所有的不公平的待遇化作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这就是孙策的可怕之处!
一个人,拥有可怕的抑制力和强大的意志力,他离成功就不远了。是的,孙策他能容忍常人所不能能容忍的委屈和痛苦,他认准的事物,即使是花别人百倍的汗水也要坚持去完成。
一个能够控制自己情绪和欲望的人,往往意味着掌控了成功的主动权。是的,孙策就是这样的人。
孙策的创业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三国群雄争霸激烈时期,带着千把人的创业团队风尘仆仆出发,向着他的目标挺进,他所面对的对手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哪一个不是吃的饭,走过的路都比他多?他们都是手拿枪杆子的人,霸占一方,个个都是不好惹的角色,哪一个是好欺负的?年轻的孙策所面对的难题,绝对比我们现代大多数创业者所面对的困难大得多,他带着不多的人去抢人家的地盘,这可不是好玩的事儿,绝对是用自己的人头当筹码去创业的。
孙策用他果敢的谋略和精准的判断力,以及天才的军事指挥能力,一一战胜这些强大的对手。他爱民如子,治军严厉,善待老百姓,他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保持着清醒,毅然选择与自己性格迥然不同的孙权接班,这是他最后的一个正确的抉择,也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
孙策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却如流星划过天际,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绽放出的光芒震撼着世人,这足够媲美同样是英年早逝的西汉名将霍去病。他奠定了江东集团的基业,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给孙氏留下了一座江山,这是他的父亲孙坚也无法做得到的。
总体上来说,孙策不是靠他爹而成功的,而是靠自己的实力和能力翻盘的。他的父亲并没有给他留下多少的政治遗产,他所得到的一切,是他历经无数的腥风血雨而得来的,他在战场上流过汗,挂过彩,流过血,荡平江东的过程中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跑在第一线。谁人能想象得到,这个年轻人只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扫平江东群雄,赶跑各路著名的豪强,竟然能在极其艰难的环境里创下震惊天下的基业!他的励志故事,也成为创业史上的一段佳话。
一千多年过去了,孙策的创业事迹还不断的激励着后来的创业者,成为创业者的榜样,给予他们力量和勇气。
孙策是一个伟大的创业者,不管前进的道路上有多少的困难和障碍,他都以大无畏的精神披荆斩棘,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成功并不是天生的,只要通过后天不懈的努力,就有机会取得成功的。
当然,孙策并不是完美的人,他也有缺点,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他的缺点为“轻佻果躁,陨身致败”。是的,这是由孙策强势的性格所决定的,他对自己太过于自信,视敌手如草芥,浑然不在乎隐藏在暗处的敌人,对自己的安全极度不负责任,诚如郭嘉所预料的一样,他即使有百万之众,也犹如一人在中原行走,会死在刺客之手的。
锦绣江山,风流人物,留给后人评论!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0-31 17:14:06 +0800 CST  
【正面交锋】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垒相持,官渡之战进入了相持阶段,战争也进入了胶着状态。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七月,袁军进军阳武城(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都。八月,袁军积极推进,主力逼近官渡。袁军前后连营,依沙丘扎寨立营,东西军营绵延长达数十里,军势极为壮大。
曹操也分开阵营,立营与袁军对峙相抗。当时曹操军队人数只有两三万,其中还有几千名伤员。袁绍虽然在前两战负于曹操,但此时还有十万士兵,大户人家就是有资本啊!
袁绍志满意得,他像一个猎狗一样打量着像兔子一样弱小的曹操,恨不得马上扑上去吃掉这个不识时务的家伙。
袁绍亲自指挥大军与曹军交锋。面对着铺天盖地而来的袁军,曹军一时抵抗不住,纷纷退回营地。
曹军交战失利,受挫退入营地坚守。
为了解决曹操坚固的营地,袁绍充分运用了他所学的土木工程知识,派工程兵部在战地上热火朝天兴建战时房地产——望敌楼。这种望敌楼的厉害之处是士兵们站在上面,可以鸟瞰整个曹营,可以把曹营的所有情况看得清清楚楚,曹军毫无隐私可言。当然,袁军并不是为了窥探曹军的隐私而大兴土木的。
袁绍主修的战时房地产项目竣工后,曹军惊讶的发现,在他们营地前面出现了许多座望敌楼。同时袁军又筑起高高的土山,堆土如山,弓箭手埋伏在山上,放箭俯射曹营。曹营里一旦有人走动,袁军便弓矢齐发,曹军真正体验到了万箭穿心的痛苦。
曹军处在袁军的射程之内,每天都遭受如蝗灾一般的凌虐,由于袁军居高临下,曹军只有挨打的份儿,想还手都没有办法。一时之间,箭如雨下,曹军死伤惨重,人人提心吊胆。曹营的士兵们出门撒个尿都要一手持盾牌遮挡身体,一手拉裤带,整日生活在惊恐之中。
曹营众将士在承受着箭雨攻击的同时,还要忍受着对方排泄物的淋漓,因为袁军日夜都有士兵在望敌楼上工作,如果他们一旦尿急便急,撒尿拉屎这套排泄动作顺便也在上面解决了,毕竟人人都有三急嘛!可这就苦了在下面的曹营众将士,这些排泄物也就会从空而降,往他们头上招呼,这实在是高空抛物啊!
曹军饱受凌侮,叫苦不迭,袁军的得意劲就别多提了!
为了解决这个受辱难题,曹操不甘示弱,想出了对策。他命令工匠们连夜突击赶制出一种抛石装置的发石车,用它装石头抛射袁军的望敌楼,此车抛出来的石块实在威力惊人,袁绍的望敌楼一个又一个被曹军端掉了。曹军干脆利落的摧毁了袁军所筑的望敌楼,这才是真正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啊!
袁绍修建的望敌楼都被摧毁,袁军再也不敢伏在土山上放箭了。由于此发石车在抛射石块时发出隆隆的响声,如天上的雷声一般响亮,所以袁军都恐惧地称这种发石车为“霹雳车”。这个名字起得实在是太霸气了,可见霹雳车对袁军有多大的威慑力了,给他们留下多大的心理阴影了!霹雳车抛射石块打得袁军魂飞魄散,这实在是当时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了。
袁军受挫,袁绍又重新制定新的进攻方案,准备从地底下痛揍曹操。袁绍充分发挥他的专业特长,命令士兵们秘密挖掘地道,直通曹操兵营,准备对曹军实行致命的突袭。这一招,袁绍在易京之战中已经对公孙瓒用过了,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现在他又想把易京之战的成功案例复制一遍,实施在曹操的身上。
可惜曹操不是公孙瓒,他很快就发现了袁绍的秘密的军事行动,决定以牙还牙。曹操针锋相对,命士兵在军营前沿挖掘了一条深长的壕沟,截断袁军的地道,在营外堆山挖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组织了有效的抵抗,粉碎了袁军的突袭计策。
袁曹两军地下较量,这也算是古代的地道战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北方的中华儿女利用土质地形在地道里抗日,给予敌军打击,不知道是不是从古代得到的启发呢?
建筑学家袁绍碰上了发明家曹操,双方各显神通,你来我往,打了一个平手。
但是曹操没有这么容易就放过袁绍的,他秘密派出一支精兵部队,成功潜入敌后,截击袁绍的运粮车队,一把火烧毁了袁军的军粮和车辆,只留下一堆灰烬给闻讯赶来救援的袁军。
在官渡,袁曹两军都在锻炼身体,你一套河北组合拳打过来,我一套河南无影腿扫过去,打得难解难分,谁也占不了对方多大的便宜。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01 21:52:36 +0800 CST  
【僵局】
就这样,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每日双方大眼瞪小眼,无奈的望着对方。
当时袁绍已经占据了阳武、延津和白马,看地图我们就知道了,从官渡沿着这条道路向北而行就可以直通到冀州,连接袁绍的老巢北方四州,所以这条路线就是袁军的粮道,袁绍可以畅通无阻的运输粮草。反正北方四州钱粮多的是,渊源不断的粮草从冀州等地运输到官渡前线。反观曹操,他的处境就比袁绍困难得多了。许都离官渡是比较远,所以向官渡的前线运输粮草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情。在官渡前线的士兵们,每天不管打不打仗,每天都得吃饭。所以说不管运输环境有多么恶劣,都得把粮草运输过来的。曹操经过周详的思考后,决定把这一项艰难又光荣的任务交给了任峻来完成。
大家应该还记得,这个任峻就是那个接过屯田总设计师枣祗的职位的农业专家。任峻自从枣祗病逝后,他接过枣祗未完成的屯田事业,招募大量农民兄弟们在许下屯田,勤勤恳恳的把屯田进行到底。任峻的工作业绩是有目共睹的,屯田连年丰收,通过几年的努力后,积谷都装满了全部粮仓,也正是任峻的屯田成功,提供了大量的军粮,才使得曹操有资本应对袁绍的挑战的。
官渡之战时期,曹操命令任峻掌管军器和粮食的运输工作,于是农业专家任峻变成了战时后勤部长。
自从接过这个艰巨的任务后,任峻放下了锄头,穿上了铠甲,带着着运输部队从许都向官渡运输军需物品。在上面已经说过了,从许都到官渡是一段比较远的路程,现在正值双方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注定了这是一条极其不安全的道路。
袁绍也知道曹军每天都要吃饭,所以在这条运输粮草的必经之路上,派兵设下了道道关卡。当然袁绍设关卡并不是为了收路费的,而是专门等待曹操的运输队伍过来送人头的。袁绍的这个布置还是起到了一些效果的,袁军数次企图断绝曹军的粮草运输道路,果然有几次偷袭得手,痛揍了曹军的运输队伍。
如何打通粮道,成功把粮草送到官渡前线。这是任峻亟需解决的难题。为了摆脱这个困局,任峻开始以一千辆粮车为一部,列成十路方队,十条粮道并进,布置阵势重叠拱卫粮车,派士兵们拿着刀子和铁棍护送粮车向官渡行进,这个架势一摆出来,袁军倒也识时务,不敢贸然靠近。
就这样,在任峻的设法保护下,袁军企图抄绝曹军粮道的计划流产了。
袁军与曹军就这样相持了三个月。两军对峙日久,袁绍家大业大,有的是钱粮,袁军衣食无忧,潇洒的在官渡过轻松日子。而曹操家底相对薄弱,他的粮草渐渐不济,曹军陷入困难的境地。
如何打破了这个僵局,是曹操每日睡觉之前不得不思考的重大问题。
在上文已经提过了,打仗就是一项烧钱的活动,打到最后,比拼的是双方的经济实力的。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旦大战一起,人民就要承受比以往更加沉重的赋税,因为政府需要更多的钱粮投入战争之中的。由于战争的需要,曹操管辖地区的赋税也日益增加,属地的老百姓因战争苦不堪言,也纷纷跑到大户人家袁绍那边去了。就这样,曹军的粮草供应成了大问题。
前方兵少粮缺,士气低落,后方也不稳固,有的官员秘密私通袁绍,干着吃里扒外的勾当。曹操眼看取胜无望,几乎失去在官渡坚守的信心,真头疼啊。有一天,曹操看见运粮的士卒疲惫不堪,于心不忍,脱口而出:“半个月后,我一定打败袁绍,不再劳累你们了。”
其实,曹操说这话不过是安慰运粮士兵鼓舞一下士气罢了,他实在是坚持不下去了。虽然话如此说,但他的底气是不足的,心生退意,于是曹操给远在许都的大管家荀彧写信诉苦,和他商议准备撤军退守许都。
荀彧回信说道:“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他几乎是倾巢而出,准备与主公决一雌雄。主公用最弱的军队抵挡最强的军队,如果不能胜敌,必为所乘,到时我们就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了。现在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时刻,一定要咬牙挺住。主公扼守要冲已经半年了,士兵们以一当十使袁军不能前进,让他们动弹不得,战争的形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了,不久就将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况且袁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而已,他能聚集人却不能正确调用,他们虽然人多势众,我们也不用怕他!凭着主公的雄才大略和英明指挥,再加上我们名正言顺奉天子之命讨伐叛乱,就会无往不胜的!”
曹操看了荀彧的来信,觉得很有道理,又询问贾诩有何妙计。
随军在官渡前线的高级顾问贾诩对曹操分析道:“您明智胜过袁绍,勇敢胜过袁绍,用人胜过袁绍,决断胜过袁绍,这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之久不能取胜,在于您顾及周全,只考虑万全之策啊。您必须在关键时刻作出决断,抓住机会,那样片刻就可打败敌人。”
荀彧和贾诩的鼓励,给了曹操坚守官渡的勇气,于是听从了他们的建议,决心继续坚守在官渡等待时机。
当然,曹操也清楚的知道,再这样拖下去,过不了几个月,不用袁军拿着刀子和铁棍过来,曹军也会自行崩溃的。所以曹操在加强防守的同时,还积极捕捉战机。
打仗打到这种地步,这显然不是曹操希望看到的场面。速战速决是曹操的预想之中的完美计划,但是事情的发展往往与想象之中是有差别的。现在这样拖下去,战局是越来越对袁绍有利的,胜利的天平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向袁绍那边倾斜的。
然而战事的变化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在曹操逐渐绝望的时候,战局出现了转机。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02 20:46:32 +0800 CST  
【转机】
对于此时的曹操来说,时间是他消费不起的奢侈品,这次大战是决定他命运的一次战争,如果他不能在官渡取胜,他将会输得很惨的,失败是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就在曹操一筹莫展之时,官渡战局急转直下,发生的形势对曹操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如果不是出现此转机,真担心曹老板的头风病发作啊。
上天是眷顾曹操的,在曹操几乎丧失信心的时候,送了一份大礼给他,这份无比珍贵的礼物是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袁绍的谋士许攸。
在官渡之战最为关键的时候,许攸叛投曹营,这一举动直接改变了曹操的命运。
许攸本是冀州集团旗下的高级顾问,他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时候投奔了曹操?
我们知道,这个时候的曹操快顶不住了,如果他被袁绍在官渡打败的话,离破产的日子也就不远了。就是我们平常人去找工作,也不会找一家快要破产的公司。聪明的许攸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去找一个看来快要破产的人来当老板呢?
答:许攸已经不想在冀州集团混下去了,他要换一个新老板来过活。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许攸这个人比较贪财,认为袁老板给他开的薪水不符合他的身价。并且节假日没有什么补贴,加班费也不按时发放,薪水太低还能忍了,最重要的是,袁老板并不重视许攸的建议。许攸在官渡之战僵持阶段向袁老板建议,曹操的兵力都集中在官渡,如果派一支轻骑部队,连夜奔袭曹操的老巢许都,大概率能够得手。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曹操未立刻溃散,也能两面夹攻曹操,使他首尾不能兼顾,两线作战疲于奔命,打败曹操指日可待。但是袁老板不同意许攸的建议,自信满满的说:“我一定要先活捉曹操。”
许攸是个骄傲自负的人,觉得自己足智多谋,袁老板不听他的建议,不待见自己,心里很是屈辱。
直接引起许攸叛投的导火线是,他的家人犯法了,被铁面无私的审配给抓了起来吃牢饭。
许攸的亲属因贪污被抓,这事不能怪审配,他只不过是公事公办,违法乱纪者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的,这是现代人的共识。但是许攸是一个心胸狭窄又贪功好利之人,认为冀州集团对自己一家人有歧视,排斥自己。许攸在冀州集团郁郁不得志,我给老板当顾问就是为了实现我的人生价值,否则我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想到这里,许攸再也按耐不住心中的怒火,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许攸决定背叛袁绍,投奔新老板曹操。
马云曾经说过一段很经典的话:员工离职的原因林林总总,只有两点最真实:一是钱没有给到位;二是心委屈了。这些原因归根到底就只有一条:干得不爽。员工临走还费尽心思找靠谱的理由,就是为给你留面子,不想说穿你的管理有多烂,他对你已失望透顶。
又有几个领导领悟这段话的背后的含义?
袁绍作为冀州集团的最高管理者,不能处理好老板与员工的关系,他的失策将会让他付出惨重的代价。袁老板显然没有意识到不辞而别的许攸带来的严重后果,依然不太在乎许攸的存在。
在冀州集团干得不爽的许攸连夜跳槽,深夜只身一人投奔曹营。
曹操听说许攸过来找工作了,喜不自禁,跣足相迎。曹老板连鞋袜都顾不得穿,打着赤脚就去欢迎许攸,足以看出曹老板是多么看重许攸来入职的。这种礼遇,也是老板接见员工的最高规格的礼遇。
曹操见到许攸,抚掌大笑道:“许攸来给我打工,我的大事就成功了!”说完拉着新员工许攸的手,进入他的办公室里喝茶聊天。
许攸屁股刚坐下,直接说道:“袁绍兵强马壮,你怎么样对付他?你的军粮可以用多久?” 许攸敢一入职就向新老板调查公司的资产,在三国时代众多的打工仔中,可谓是绝无仅有的!
曹老板一听,心里咯噔一下,笑道:“可以支持一年。”
许攸看见曹老板睁眼说瞎话,不满的说:“不真实,请说真的吧!”
曹老板苦笑了一下,又答道:“还勉强可以支持半年。”
许攸听见曹老板三番两次不说真话,怒道:“难道你不想打败袁绍那厮吗?你为什么不说真话?”
曹老板看见许攸发火了,致歉道:“刚才我只不过是跟你开玩笑而已,其实我的军粮只够这个月吃了,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许攸看见曹老板说实话了,终于缓和了脸色,献计道:“现在袁绍有一万多辆粮食存放在乌巢,虽然有士兵看护,但没有严加防备,只要你派轻骑部队奇袭乌巢,一把火烧掉袁军的粮草,不用过三天,袁军没饭吃了,就会自行崩溃!”
此时正值袁绍派遣大将淳于琼等人带一万多兵马,北上迎接护送运粮车队来给官渡前线的将士们提供粮草,这是袁军最重要的一批口粮了。由于此事关系重大,袁营高级顾问沮授建议道:“以防万一,应当再派蒋奇将军另带一支军队在运粮车队外围巡逻,配合淳于琼运粮行动,以防曹操那厮偷袭。”袁绍认为囤积粮草之地乌巢距离他的大本营只有四十里,这个自信过头的老板认为沮授只不过是杞人忧天,对沮授的话不予理睬。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难得是每一次都能拒绝正确的建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行军打仗的第一件大事,曹操深有体会。这时的曹老板孤军独守官渡前线,既无援军,亦无粮食,正是危急存亡之际,许攸的话让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曹操听了许攸的话,大喜过望,立即着手准备亲自带兵去偷袭乌巢。曹老板旁边的人听见许攸一入职就来调查新公司的资产,觉得这家伙可能是一个间谍,都不相信他,只有曹营的高级顾问荀攸、贾诩两人劝说曹老板,许攸掌握了袁军大量军事情报,他的话绝对可信,打败袁绍的机会就在眼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曹老板采纳他们的建议,当机立断,在当夜就赶紧挑选五千人的精锐步骑兵,用手指向东北方一指,目标:乌巢!
紧急集结的精锐部队的众将士们明白了曹操的意思,众人摩拳擦掌,按捺不住心中怦怦乱跳的心脏,他们知道,此行是决定这次大战最为关键的一次作战,这是一次风险极大任务!
曹操喝了一碗烈酒,把酒碗重重的摔碎在地上,喊道:出发!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03 20:21:02 +0800 CST  
【火烧乌巢】
曹操亲率五千人的轻兵部队连夜从官渡前线出发,留下堂弟曹洪留守大营,并且留下了荀攸等人协助曹洪守营,曹操绝对想不到,他的这个临时决定将会给他带来更大的惊喜。
曹操知道率兵去乌巢烧掉袁军的粮草,需要穿越敌占区,躲过重重的检查关卡,这个偷袭行动不可谓不冒险。但这是自己目前唯一的打败袁绍的机会,无论如何必须安全抵达乌巢烧掉袁绍的粮草,只有这样,自己才有活路。
于是曹操叫自己的轻兵部队全部换上袁军的服装,每一个人都口衔小木棍,每一匹马都缚住马口,防止发出一点儿声音。曹军打着袁军的旗帜,人人带着柴草,三更半夜从小道出发,向着目标悄无声息的前进。就在曹军黑灯瞎火摸黑前进时,还是在半路碰到了袁军哨兵的盘问,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要是换做别人的话,恐怕就会露马脚了,但曹操毕竟是曹操,镇定的回答:“袁绍怕曹操那厮奇袭乌巢,派我们增兵严加看守好粮草。”
听了这种答话,于是袁军的前哨不疑有诈,放这支假扮袁军的曹军通行,估计还会叮嘱上几句路上小心之类的话。袁军的哨兵也是糊涂蛋,也不动脑子想一想,袁老板这种自高自大的人,他会三更半夜增兵看守乌巢的粮草?
曹操喘了一口气,带着部队马不停蹄向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地挺进,终于在天亮前赶到了乌巢。曹操废话不多说,一到乌巢,就一边包围淳于琼等人,一边放火烧袁军的粮草。袁军全部军粮辎重都被曹操付之一炬,这是许攸送给曹老板的一份入职大礼。
淳于琼等人看见曹操带来的士兵比较少,就在营外摆开阵势,准备列队迎战。曹操不是宋襄公,自然不等淳于琼摆好阵势就下令骑兵冲击。
当时淳于琼至少有一万士兵,而曹操只带五千士兵,兵力是处于劣势的一方。曹军人人都知道,自己只能有进无退,只有在袁军的援军到来前打败淳于琼才有活路,否则人人没有葬身之地!所以曹军无一不是以一当十,拼死作战。
狭路相逢勇者胜,置之死地而后生!
淳于琼抵挡不住,只能退回营内固守,等待援军的到来。淳于琼知道,只要援军及时赶来,两面夹击,就可以击败曹操的区区几千人的人马。
曹操当然不给淳于琼喘息的机会,集中起全部的几千人马对淳于琼发起最为猛烈的攻击。在曹军攻打淳于琼营寨的同时,袁绍也发现了乌巢方向火光冲天,急忙召集文武百官来开会,大家想想应对的办法。
袁绍大将张郃说道:“曹操带去的是精锐部队,士兵英勇善战,他们一定会击溃淳于琼等人。淳于琼一旦被曹操击败,那么老大的大业就要毁掉,所以应该赶快派重兵援救。”
袁营高级顾问郭图反对道:“张郃的计策是错误的!我们不如集中兵力进攻曹操的大本营,这样曹操势必回救他的老巢,这就叫不救自解。”
郭图所说的办法是模仿战国时期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打赵国的部队,从而使赵国得救,这计策就是所谓的围魏救赵之计。但是郭图忽视了一点,就是曹营现在并不空虚,曹操带去袭击乌巢的只不过是区区五千人马,这和魏国倾国而出攻打赵国而造成自己首都空虚是不同而语的。
张郃是清醒的,大声驳斥道:“曹操大营牢固,坚不可破,仓促之间强攻肯定是攻不破的。如果淳于琼等人被俘,我们就完了,也要跟着全部当俘虏了!”
袁绍一听,觉得张郃和郭图说得好像都有道理,听谁的呢?这在袁绍那里,并不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袁绍的士兵多的是,所以袁绍决定两人的话都听。可是这样问题就出现了一个矛盾。根据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原理,在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此即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方则处于被支配地位,此即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所以袁绍必须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才能破解困局,袁老板是有这个想法的,可惜的是他并不知道哪个才是主要矛盾。于是袁绍攻打的侧重点就不同了,他认为攻打曹操大本营是主要工作,救援乌巢是次要工作,这样袁绍就把主次矛盾混淆了。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袁绍没有做到主次分明,他就不能正确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认识方法,所以他不可能坚持重点论,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更不可能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
于是袁绍只派出一支轻骑兵部队增援淳于琼,而调派大将张郃和高览,带领着重兵攻打曹操设在官渡的大本营。袁绍向众将分派完了作战工作后,沾沾自喜的对他的大儿子袁谭说:“趁曹操那厮攻打淳于琼之际,我们派重兵偷袭他在官渡的大本营,拿下他的指挥总部,他就无家可归了。”在袁绍的设想之中,派大将张郃等人率重兵攻打曹营,拿下曹操的指挥总部是没有一点问题的。袁绍和郭图显然低估了曹营的兵力和守将的能力。
袁绍派遣的骑兵部队快要抵达乌巢时,曹军有人对曹操说道:“敌人的骑兵越来越近了,请派兵出去迎敌。”
曹操斥责道:“慌什么慌!等敌人来到了我的背后再来报告!”
曹军看见老大丝毫没有分兵的意思,知道没有在袁军援军到来时拿下淳于琼,真的就是死无葬身之地了。于是曹军人人殊死奋战,恨不得把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终于在袁军援军到来时把淳于琼等人打得大败,当场斩杀了袁军领将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赵睿等人,并且割下乌巢主将淳于琼的鼻子。于是淳于琼军营大乱,溃不成军。
这时袁军的援军到来了,曹操也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他们——一千个人的鼻子,无计其数的牛马的舌头。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这些恶心的东西从何而来?
答:乌巢袁军的牺牲品!
这个剧情与金庸老爷子《神雕侠侣》中的一个情节极为相似,杨过为了给郭襄送生日礼物,带领江湖豪客袭击蒙古千人队,割下了一千蒙古兵的耳朵在丐帮大会上送给郭襄,吓得郭二小姐一大跳。
当然,曹操这份礼物也吓得袁军的援军一大跳。
袁军众将士得到曹操这份免费的礼物后,大惊之下,战斗力直线下降,曹操没有花多大力气就消灭了他们。
曹操搞定了乌巢方面的事情后,又马不停蹄的往官渡急赶,他知道此时袁绍一定派重兵猛攻他的大本营。曹操的预料一点儿都没错,此时张郃和高览正在猛攻曹营。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04 20:28:49 +0800 CST  
【决战】
袁绍的大部队此时在张郃和高览的率领下,集中袁军最精锐的部队,正在向曹营发起猛烈的进攻。杀声惊天动地,在离官渡四十里外的曹操仿佛也听到了官渡前线的杀喊声。
决战开始了!
曹操最为畏惧的那一刻终于来了!
对于这一刻的到来,曹操不是没有心理准备的,当这一刻真真实实的到来,曹操还是充满畏惧的,他知道他的对手的强大。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
在这场大决战中,双方所代表只有利益,一切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成功与失败,胜利者将大赚一笔,失败者将倾家荡产,成王败寇!
张郃和高览尽他们最大的能力,指挥大部队向曹营发起一轮又一轮猛烈攻势,十万人在这个名叫官渡的地方展开了激烈的厮杀,鲜血染红了大地,死尸堆成了一堆又一堆,滚落的人头带着鲜血滑落在沙堆上,这些都没有人理会。
饮饱鲜血的兵刃发出铮铮的砍杀声,刀剑相碰声,是死亡的音符,死神在官渡乱舞!
生与死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正在鏖战的士兵们,没人能知道下一刻是否还能活着,映入眼帘的只是绯红的鲜血与战友的头颅,但这些都不重要的。对他们来说,此时此刻能否打败对方才是最重要的。
官渡,一个原本默默无名的地方,将在此次大战役之后,名扬四海!此时的官渡,正在上演一场惨烈的大战,官渡之战最为激烈的时刻,也会让人世间最为美好的事情都为它哭泣!
是的,双方士兵此时此刻已经麻木了,变成了一台台战争机器,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官渡之战已经来到了尾声,在最后收官阶段,也是战争最为激烈的时刻。
曹洪顶住了压力,在荀攸等人的帮助下,有效的抵挡了张郃等人一轮又一轮猛烈攻势,牢牢的坚守着大本营。
此时淳于琼战败被杀的消息,传来了正在官渡前线作战的张郃等人的耳中,引起了袁军无比恐慌。但更加恐慌的人则是郭图,他知道自己要为这次战败所负的责任,在羞惭之余是尽快推卸责任。为了找一个替罪羊,郭图只能诬陷张郃了。于是郭图对袁绍说:“张郃听说乌巢失利,恨主公不用他的主意正在幸灾乐祸,盼望我军尽快打败仗,证明他的话是正确的。”
袁绍现在正在为乌巢失利恼火着,听说张郃出言不逊,怒火冲天。
张郃和高览等将领听到被郭图诬陷了,此时又攻营不下,惧怕被袁绍追究,于是一怒之下烧掉了攻营工具,举着白旗向曹营投降。
曹洪看见张郃等人带着几万精锐部队过来投降,怀疑张郃诈降。
我的军营里还没有张郃等人带来投降的人那么多,万一他们进入军营内趁机攻击,我们岂不是不能活着见明天的太阳了?
曹洪持疑不决,不敢接受张郃等人的投降请求。
荀攸见状,斩钉截铁的说道:“张郃一定不会诈降的!他的计谋不被袁绍所用,又身陷诬陷之中,大怒而降,你有什么疑虑呢?”
曹洪听见荀攸这么说,才放心打开营门接受张郃等人的投降。
此时的曹操,正在赶往官渡的路上,四十里的路程,对曹操来说,是无比漫长的,每一分每一秒对他来说,都无比珍贵——时间就是生命。
我一定要尽早赶回官渡参战,打败袁绍!
曹操终于赶回来了!
曹操回营后,听说曹洪已经给张郃等人办好了投降手续,感到非常高兴,亲自接见了张郃,紧握着张郃的手说:“从前伍子胥不早觉悟,让自己陷入绝境,哪比得上微子抛弃残暴的殷纣,韩信离楚归汉呢?”曹操说完这话,当场任命张郃为偏将军,封都亭侯。
张郃也非常高兴,知道自己跟对了老板,自己的职业生涯犹如拨开云雾重见阳光。当然,张郃也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他将在以后的三十年里,为曹魏政权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曹营最为勇猛的名将之一。张郃,将成为敌方最为害怕的名字,就连诸葛亮都忌惮这个名字!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05 21:09:16 +0800 CST  
【袁绍溃败】
当张郃等人投降的消息传回袁营中,袁军全体将士都傻眼了,知道他们最终的结局是怎么样的了。
大将投降了,精锐部队没有了,粮草也没有了,还能拿什么去和曹操相抗?
于是袁军内部分裂,有的将领审时度势,临阵倒戈,带着部队投降了曹操。这下子不只是军心动摇了,袁军全面崩溃,士兵们犹如无头的苍蝇到处逃命。
袁绍知道大势已去,自己输得一败涂地,再不弃军跑路,只能当曹操的俘虏了。于是在八百名贴身卫士的保护之下,袁绍带着长子袁谭在乱军之中匆忙渡过黄河,才得以成功逃脱。曹军虽然追赶不上袁绍,但袁军其余的将士大部分被曹军抓获了。
曹军缴获了袁军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书藏以及珍珠宝物,在清理战利品时,还得到了一个装着曹军高层勾结袁绍的书信的箱子。曹军看见这些书信的署名人都是许都的官员和军队的高层,不敢怠慢,立即把这个箱子送到曹操的面前,请领导亲自处理,我们这些小兵什么都没有看见啊。
曹操凝视着这个箱子,半晌不说话,也不打开这个箱子一看,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那些写信勾结袁绍的曹军高层,吓得冷汗直流,大气不敢喘一口,时间仿佛都凝固了,此时此刻,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死亡凝视!
只见曹操叹了一口气,挥一挥手,说道:“全部都烧掉吧!”
有的部将不理解曹操的做法,问道:“为什么不打开信件看一下,把这些叛徒绳之于法呢?”
曹操答道:“当时袁绍实在是太强大了,我尚且忧愁不能自保,况且其他人呢?”
曹操话虽然这样说,其实心里恨不得杀掉这些吃饭砸锅的家伙,但他现在不能这样做。曹操为了这一刻胜利等待了很久,不知道度过了多少的不眠之夜,承受了多少众人不知道的压力,现在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还没有实现他的雄图霸业,还需要眼前这些人帮助他,不能一怒之下就杀掉他们——因为他们都是有用的人,即使他们不忠诚!
有的史书记载曹操得到这些部属通敌的书信,没人事当众焚烧掉这些书信,当做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过,这并不是真实的曹操。其实曹操这个人是最痛恨背叛的行为的,从他处理张邈背叛事件就可以知道曹操对背叛行为的态度了。
曹操一定在心里经过了痛苦的抉择,才不得不做出了这个举动的。这样做,不仅用实际行动感化了这些有用的但不忠诚的人的心,还给世人树立了一个容人的光辉榜样,以便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曹营打工。
不动声色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的压抑自己的愤怒,这是一个可怕的人所具备的素质。曹操正是这样的人。
箱子在火中烧掉了,通敌的证据也在火中变成了一堆灰烬,看着熊熊燃烧的大火,勾结袁绍的曹营高层们悬着的一颗惶恐不安的心终于掉落在地,暗暗的喘了一口气——这条命终于捡回来了!
曹操完美的处理了这件高层通敌事件后,发现被俘的七万多人的袁军将士心怀二意,担心他们造反无力镇压,便设计把他们全部活埋,杜绝后患。坑杀七万余人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但这件事情也不能过分责怪曹操,毕竟一旦七八万人造反,这可是能要了曹操的老命的事儿,坑杀降卒只不过是曹操防患未然的一种强力措施而已。想当年,长平之战赵括被射死后,几十万赵军投降后也遭到秦军活埋的待遇,因为秦国主帅白起也担心几十万赵军一旦造反麻烦就大了。
把一切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安危的事物扼杀在摇篮里,这是胜利者的共识。
至此,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获全胜,歼灭了袁军的主力。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以后,曹操成为北方最为强大的地主,再没有人有实力与他抗衡了。
袁绍来时带着十几万人马威风凛凛的过来,跑路时只带着八百人仓皇逃命,与丧家之犬没有什么区别了。袁绍享尽了兵力之利,手持最好的牌,打最烂的仗。他不断的犯错误,一而再再而三不听忠告,一味孤行己见,最终不可避免的犯了致命的错误,导致全军全线溃败!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从此袁绍像被打败了公鸡一样,郁闷不已,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机会翻过身来证明自己。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06 21:18:12 +0800 CST  
第三十一章 乘胜追击

【官渡余波】
曹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彻底胜利,但他并没有就此罢手放过袁绍。这时仓皇逃命的袁绍已经与丧家之犬没有什么两样了,痛打落水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所以曹操“宜将剩勇追穷寇”,一直赶到黄河边,虽然没有抓到袁绍,但也抓了一大批冀州集团的高层,沮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沮授在混乱之中没来得及渡过黄河,曹军已经赶到他的面前了。就这样,沮授当了曹操的俘虏。但沮授知道袁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老板,为了不连累自己的家人,连声高声大喊道:“沮授不是投降的,是被曹军抓获的!”沮授希望借此告诉袁绍,不要因他被俘就迁怒给他的家人。
曹操看见老熟人沮授被捆成粽子一样推到他的面前,急忙从座椅上下来给沮授解绑,亲切的说道:“袁绍那厮无谋,不用先生的计谋,以致先生被俘受辱,我实在是过意不去啊!如今天下大乱,国家未定,您现在可以跟着我一起创建不世功业,我这里有足够的平台提供给先生,您可以尽情的发挥您的聪明才智呐!”
沮授毫不犹豫的拒绝,说道:“我的父母兄弟和老婆孩子都在袁绍那里,我怎么可能不顾他们的生死给您打工呢?如果您真的是为了我着想的话,请您尽快结果了我,这样我的家人就不会因我而受到袁绍的处罚。”
曹操看见足智多谋的沮授死活不肯加入他的阵营,不肯办理入职手续给自己打工,感到非常可惜,叹息道:“如果我早点得到先生,平定天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言外之意溢于言表,当然沮授也非常清楚曹操的意思。
沮授虽然不降,不肯给曹操打工,一副完全不合作的样子,但曹操仍然厚待他,希望用最大的诚意来感化沮授。
但是曹操还是低估了沮授的忠诚。自从沮授被俘的那一刻起,他就抱定了必死之心。说实在话,沮授也是很感激曹操的,他并非心如磐石之人,这个懂得感恩之人,在暗处也不禁留下了感激的泪水,权衡利弊得失后,他擦干了泪水,毅然决然的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一天深夜,密谋回到袁绍阵营。
当然沮授的试图很快被曹军发现了,其实沮授也知道成功逃脱的概率几乎等于零,想在严密的看守下逃离曹营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我猜想沮授这是有意而为之的,把自己的态度明确放到台面上来告诉曹操,赶紧杀了我吧,否则只要我还活着一天,我就要回到河北的冀州集团!
曹操当然不可能让足智多谋的沮授再次为袁绍服务的,他知道沮授是一个厉害的谋士,一旦袁绍经过此次大败后头脑开窍,重用沮授的话,自己的麻烦就大了,所以宁愿杀掉沮授,也不可能把沮授放回去了。估计此时曹操还在为刘备叛变的事情把肠子都后悔青了,他不可能再犯类似的错误了!
就这样,沮授把忠诚保留到了人生最后的那一刻。
在这里,再花一点笔墨说一下沮授的同事田丰的情况吧!
此时的田丰,正在冀州的监狱里吃牢饭,这位仁兄因为劝谏袁绍不要贸然出兵,被袁老板以扰乱军心的罪名丢进监狱里已经接近一年的时间了。
袁绍溃败的那一天,田丰在监狱里照样和往日一样,起床洗漱完毕后,平静的等待饭点的到来。想不到狱卒兴冲冲的跑了过来,对田丰说道:“恭喜田顾问,先生的预言果真变成了现实,等到袁老板回来,他会对你另眼相看了吧?”
田丰听了这狱卒的话,叹气道:“如果袁老板打了胜仗回来,我倒是有活命的机会;如今他大败而归,必定会找人泄愤,我之前那么不给他面子,当众劝谏他,他回来冀州集团后第一时间会拿我开刀,由此可见,我必死无疑了。”
狱卒们都不相信田丰的话,认为他杞人忧天,都纷纷安慰他不要想多了。狱卒们不了解袁绍的为人,但田丰却是非常了解的,知道自己的无期徒刑,不可逆转的变成了死刑了。
田丰想到这里,眼泪快要溢出眼眶,他怕狱卒们看见,赶紧低下头吃着牢饭……
官渡之战袁绍败北,袁军一路土崩瓦解,将士们失魂落魄,连夜逃命疲惫不堪,内裤差点都在官渡跑丢了,捶胸痛哭道:“如果田顾问在这里,我们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凄凉地步!”
袁绍听了将士们这话,愧疚之情涌上心头,惭愧的对逢纪说道:“冀州军民听说我军败北而归,都挂念着我的安危。唯有田丰与众不同,他之前劝谏我不要出兵,如今应验了,我感到很惭愧。”袁绍虽然话如此说,其实他内心深处并没有认出他贸然出兵有错,还是在纠结他为什么会失败的问题。
逢纪同样做为冀州集团的高级顾问,但他的水平比田丰低了不止一个档次,所以非常忌惮田丰的刚直,他曾经在田丰那里碰到了一鼻子灰,一怒之下几次向袁老板打田丰的小报告,谗言陷害田丰。这次袁老板对逢纪说这种话,逢纪马上意识到,整死田丰的机会就在眼前!
于是逢纪乘机进谗,说道:“田顾问听说您大败而归,在监狱里手舞足蹈,拍手大笑,为他的预言正确而欢喜不已呢!”
逢纪这挑拨离间的话刚一说出口,袁绍的一张薄脸挂不住了,勃然大怒,老子的家底都快要输光了,快要郁闷死了,你田丰还有心情鼓掌耻笑我!
逢纪的毁谤话,无疑是像一把盐撒在袁绍的伤口上,袁绍滴血的心怎能承受得住?于是袁绍回到他的根据地邺城后,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道:“当初我没有听从田顾问的劝阻,如今他的预言实现了,果然要被他耻笑了。”
于是袁绍下令,直接把田丰的无期徒刑变成死刑,立刻执行回复!
袁绍这人外表宽容文雅,看起来很有度量,喜怒不形于色,颇有大将风度,其实他内心深处却多猜忌,嫉贤妒能,妄加陷害比他厉害的人,即使是自己忠心耿耿的部属也不会放过。田丰之死,正是最好的例证。
田丰的死讯传了过来,曹操感叹不已,对部属们说道:“如果袁绍采用田丰之计,胜败情况尚未可知也。”
沮授和田丰的死,这是冀州集团的一大损失,但袁绍并没有这样认为,这两个讨厌的家伙终于从地球上消失了,我以后再也不用听他们的唠叨了。
冀州各郡县看见曹操打败了袁绍,认为袁绍已经快要垮台了,纷纷举起白旗,献城投降,用实际行动向曹操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冀州地区各郡县发生反袁的叛乱,这让袁绍意识到,他的内部统治并不是和他想象的那样牢不可破。但好在袁绍毕竟是大户人家,虽然在官渡大亏了一批钱粮兵马,但家底还是雄厚的,不久就率军平定了境内的叛乱。
官渡之战自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六月开始,直到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才结束,战争历时一年零五个月,曹操虽然获胜,但消耗也非常严重,所以暂时没有能力再深入河北一举消灭袁绍的势力。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07 18:32:32 +0800 CST  
【刘备跳槽】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读者会提出一个问题:刘备此前不是来给袁绍打工么,他现在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问得好。
答:刘备在官渡决战前已经从冀州集团主动离职了。
早在几个月之前,刘备看出袁绍必败无疑后就脚底揩油开溜了。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刘备在给冀州集团打了一个多月的短工后,所部被打散的士卒们听说刘备在袁绍那里就业了,大家渐渐前来冀州集团实现再次就业。刘备看着自己的士卒渐渐前来归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也是从这一刻起,刘备就有了再次离开袁绍的念头,现在我的人马都集齐了,我有了当老板的资本了,我怎么可能再去给别人打工呢?
刘备虽然有了离职的念头,但缺少一个离职的借口,所以刘备在积极寻找机会离开袁绍。
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临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七月,汝南黄巾军头目刘辟等人举起反曹大旗,叛曹归袁。袁绍看见刘辟等人前来归顺他,便派刘备率兵与刘辟会合,指使他们攻打许都,骚扰曹操后方。当时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那里,便封存曹操所赏赐给他的财物,留下一封告别书信后匆忙赶去与刘备相会,帮助自己的兄长刘备东山再起。曹操手下人看见关羽跑路了,想将他追回来问罪,曹操叹气道:“大家各为其主,由他去吧,不必追了。”也正是曹操的宽容大度,关二爷才得以顺利回到刘备的身边。
曹操看见刘备这个叛徒竟然敢带兵前来骚扰,气不打一处来,派遣大将曹仁率军攻击刘备,给这个白眼狼一个教训。
刘备带去的那点士兵拿去打游击战还可以,面对面迎战同仇敌忾的曹军,结果可想而知,刘备败退而走。刘备战况不利,于是回到袁绍处复命,归还了袁绍的本部兵马。通过此战,刘备意识到了曹军的强大,袁绍虽然地广兵多,暂时处于上风,但绝对不是曹操的对手。
此时官渡之战正处于最关键的时刻,这场大战役就犹如一场十二回合的拳击赛,暂时领先前面几回合的一方并没有代表着胜利,只有笑到最后才是真正的胜利。在这场拳击赛中,袁绍就像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愣头青,一上来就仗着自己体力好,一通乱拳打向曹操,假使能打中对方几拳,也不可能给予对手重创,即使袁绍点数领先,但并没有说明得了什么。曹操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拳击手,巧妙的避开对方的锋芒,虽然也挨了几拳,但不关痛痒,他暗暗的储蓄体力,计划在后面几回合袁绍懈怠不备之时,给予致命一击。
而刘备正是冷眼旁观这场拳击赛的观众,他看见袁绍仗着人高马大,胡乱打出一套王八拳消耗体力,就知道鲁莽的袁绍最终会输给精明的曹操的,所以心中就计划离开袁绍。
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意识到袁绍会输掉这场拳击赛,自己做为袁绍的下属,为了不被连累,最好一走了之。于是刘备找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劝说袁绍与南面的邻居荆州牧刘表结盟,这样双面夹击曹操那厮,成功概率会大大增加。袁绍想了一想,觉得刘备的话非常有道理,自己之前并不是没有这样考虑过,但叵耐刘表那小老头死活不肯同意与自己结盟。而如今使者不同了,刘备和刘表同祖宗,都是老刘家的后代,联络刘表,刘备当仁不让是最合适的人选了,说不定这次派刘备去游说刘表会成功呢。
袁绍想到这里,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答应了刘备的请求。
就这样,刘备率领本部兵马再往汝南,沿途做各路山大王的思想工作,号召他们加入自己的创业团队。我们知道,刘备不仅是一个演技高超的演员,还是一名口才出色的演讲家,他的宣传非常有感染力,黄巾军头目龚都等人在刘备激动人心的煽动之下,也带着本部人马入股了刘备的团队,希翼能够在刘备的带领下成功创业,自己也能分一份红。
一时之间,刘备的创业团队人数急剧增长,高达数千人,逐渐恢复了元气。
论拉人头,组建团队创业,我们不得不佩服刘备。虽然刘备创业的大多数项目会流产,但他总能在短时间内再次组建团队,再一次勇敢的投身于激烈竞争的资本市场中,他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精神将会激励着无数的创业者的。刘备宁愿放弃高薪要职,也要实现自己当老板的梦想,对于这一点,我真不得不佩服他!刘备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的潜力是很难预估的,很多事情并非做不成,只是不够用心,没有努力!
曹操看见刘备这叛徒被打败没有几天,竟然又再一次成功组建了创业团队,怕他做大做强不好收拾,便派部将蔡阳带着打手前去教训刘备,让他知道老曹的厉害。
老曹当然是厉害的,但蔡阳就未必了。刘备带着关羽出战,不怎么流汗就斩杀了蔡阳,把曹军打得大败而逃。
是可忍,孰不可忍!
蔡阳战败的消息传回来后,正值曹操在官渡击败袁绍,于是曹操决定亲自率军南征刘备。此时的刘备,清楚的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打败一个小小的蔡阳,自己不需流汗就可以做得到的,但反过来,强大的曹操打败一个小小的刘备,也是不需流汗就可以做得到的事儿。当刘备听到曹操率大军前来征讨的消息时,就非常识时务的派糜竺、孙乾等人拿着他的求职信到刘表处去讨一份工作,实际上是来避难的。
刘表听说同宗的刘备过来找工作了,带着人马打着旗帜亲自出城迎接刘备,欢迎刘先生过来荆州集团入职。刘表对刘备很客气,没有让刘备做什么自我介绍,当然也不会安排入职面试,当场就录用了刘备。刘表给他提供了创业资金,补充了人员后,让刘备带着他的创业团队在荆州县级市新野办公。
就这样,刘备在荆州集团当了一个中下层的管理干部,职位虽然不高,但绝对有利于刘备创业的,毕竟当时的荆州是全国的一线城市,并且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一块稳定之地,当地人民富裕,有多少的创业者都渴望来到这块黄金地盘建功立业啊!
刘备成功的跳槽了,彻底抛弃了他原来的老板袁绍,也成功的躲避了旧老板曹操的追杀,与其说刘备实现再就业再创业,不如说刘备成功的得到了政治庇护之所,这样会更加恰当点。不管如何说,此时的刘备暂时不用怕曹操过来算账了,同时也为自己谋求了一块相对稳定的创业之地。
至于创业项目嘛,先别急,慢慢找,总会有的!
刘备在心里暗暗的给自己打气。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08 21:44:52 +0800 CST  
【袁绍的结局】
曹操知道自己虽然在官渡重创了袁绍,但袁绍的实力尚存,袁绍依然是自己的头号敌人。为了解决这个宿敌,建安六年(公元201)四月,曹操再一次率兵出征,率军来到黄河岸边,来到了袁绍的家门口的那一条河上。
袁绍看见曹操就来气了,叫道:曹阿瞒,你别得意,别在我的眼前耀武扬威!
于是袁绍决定率军迎战,痛打这个挑衅者,把这个夙敌赶回河南去种田。
曹操在黄河岸边耀武扬威,显示兵力,成功的激怒袁绍。就这样,双方再来一场拳击赛。在前文就已经说过,曹操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拳击手,他出招不拘于泥,任何形式的招式只有有用都可以使用,无论是防守,还是反击,曹操都做得非常娴熟,将一切攻击化解于无形。而袁绍则像是一个精力充沛的愣头青,学过一套攻势凌厉的王八拳,按着出招表向对方出招,想把对方一击毙命。结果可想而知,曹操是最后的胜利者。
曹操击败了袁绍在仓亭的驻军,袁绍再一次失魂落魄的带着残兵败将跑路,逃往老家——冀州。
经过这一次打击后,袁绍的精锐部队也被打成溃败部队。袁绍经过连续重创后,实力大减,再也不是以前那个财大气粗的大地主了。当然,他现在还拥有四个州,但天下第一大地主的称号拱手相让给曹操了。
仓亭之败,再一次给袁绍脆弱的小心灵直接打上了一记闷棍,令他郁闷不已。
袁绍怎么都想不明白,自己明明占有天时地利,并且兵力也有优势,为什么就是打不赢曹操那厮?
这个与我穿同一条开裆裤长大的家伙,我一定会把你打败的!
袁绍只能暗自伤心,痛恨曹操,发誓一定要战胜曹操。
袁绍的脸面一次次被曹操打肿了,决定找机会找回场子,人活着还不是为了一张脸面么?
此时的袁绍,虽然向部下叫嚣着要再一次与曹操决一雌雄,但他已经无计可施,只能窝在老家里生闷气,战场的失利让他患上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
现代有一些医学界人士的研究表明,打完一场大仗以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士兵经常会留下心理阴影,患上战争后遗症,比如会莫名其妙的烦躁郁闷,变得孤言寡语,晚上经常做一些噩梦,人生从此失去方向,浑浑噩噩的生活等等。总而言之,就是肉体与心灵都被战争所重创了,脑子里所回想的都是战场上的那些残酷的画面,使之产生了心理疾病。
其实袁绍自从官渡之战大败后,就因怄气患上了战争后遗症。每当袁绍想到自己带着十几万大军出征,大败后只带着八百卫士仓皇逃命时,就不由得不生气,仗打完了,带去的士兵就连零头都剩不下,这种失败对于他来说无疑是毕生最大的奇耻大辱!十万人马毁于一旦,多年的积蓄就这样一扫而光,换做谁,都会心痛不已的。
官渡之战的失败,不管是从肉体上,还是从心灵上来说,都给予袁绍无限的痛苦,而仓亭之败,彻底让袁绍的精神崩溃了。
难道我就这样失败了吗?
袁绍扪心自问,他连做梦都想不到会是这样的结局,但是事实又不由得他不信这已经是事实了。
十几万袁军被两三万曹军打败,是袁绍挥之不去的噩梦。每天深夜里,袁绍辗转难眠,脑海像放电影一样,想到了带着长子袁谭来到黄河渡口仓皇逃命的那一幕,这是多么让人绝望又伤心的一幕!袁绍焦虑恐惧,吃不甘味,夜不安眠,日益消瘦,他已经被战争的失利折磨得不成人样了。
袁绍这人虽然表面上牛气烘烘,但他的内心其实是脆弱敏感的。他脸皮很薄,色厉内荏,属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种人,战争的失利让他羞愤难当,痛苦不堪,但他又不能在众人面前表现出来,只能在心中压抑着这种痛苦,默默的装满了狭窄的心胸。这种心病,虽然表面上一时看不出来,可一旦引发了病变,其后果往往是非常严重的。战争的惨败对袁绍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恼怒交加,终于病倒了。
建安七年(公元202)正月,曹操驻军谯县,举行了大型的誓师仪式,发令通告天下,凡是给曹操打工的员工,牺牲了没有后代的,可以让他的亲戚过继给他作为后嗣,由官府分给他们田地,配给耕牛,派农业专家指导他们耕作。官府设置学校,派专人教育他们,于是曹操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盲活动,许都的文化教育水平得以位居全国前列,我们有理由叫曹操一声“教育先驱者”。曹操还修建宗庙,让他们能够祭祀自己的祖先,以此告慰牺牲的将士们的在天之灵。
这一系列的举措,让曹操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在群众的心目中树立起了高大的形象。
曹操举行完誓师仪式后,然后又率军来到他毕生事业的发祥地——官渡,打算从这里发动对袁绍的总进攻。官渡,一个让曹操事业真正腾飞起来的发祥地,就从这里开始进攻吧!
曹操踌躇满志,看着自己的千军万马,默默的喊道:我再也不用怕袁绍了!
而此时的袁绍,已经快走到了他生命的终点了。从官渡传来曹操即将进攻的军事情报让袁绍忧心如焚,不知所措,更加郁闷不已。袁绍还没有等到曹操发出总进攻的号角,就在当年农历五月,忧愤成疾,吐血而死。
袁绍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唏嘘不已,河北之主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了。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痛定思痛,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经过漫长的的韬光养晦,养精蓄锐,奋发图强,终于东山再起,洗刷耻辱,报仇雪恨,为后代树立下了一个反败为胜的光辉典型。
唐朝诗人杜牧赴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睹物伤情,有感于怀,感叹西楚霸王项羽羞愤自杀,兵败身亡,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写了一首著名的咏史诗《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其实这首名诗挪用到袁绍的身上也是比较合适的,只要袁绍向越王勾践学习,花十年的时间休养生息,花十年的时间训练军队,重整旗鼓,汲取失败的教训,善于把握机遇,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善于得人、用人。河北子弟多才俊,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再与曹操决一雌雄,到时鹿死谁手,谁胜谁败未可知!可惜的是,袁绍的性格弱点决定了他不可能像越王勾践那样。越王勾践把隐忍功夫修炼到了人类的极致,纵观三国时代,好像只有后来大名鼎鼎的司马懿,才可以在隐忍功夫这个项目上与越王勾践争冠亚军。
袁绍是一个没有耐心的人,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人,他败给沉得气的曹操,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儿。并不是说袁绍不优秀,综合来看,袁绍也是一个有手腕的老板,但不可否认,他与曹操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如果说袁绍是《神雕侠侣》中的蒙古国师金轮法王,曹操就是一代宗师黄药师。曹操是站在金字塔最顶层的人,天底下能与之并驾齐驱的寥寥无几,用一只手都可以数得过来的。
平心而论,袁绍并不是一个平庸之人。虽然他谋取冀州的手段并不光明磊落(恐吓加诈骗),虽然他做了很多的错事,但他依然是当时一个叱咤风云的大人物。袁绍在河北是深得人心的,由于他平素有德政,当他的死讯传出来后,河北老百姓悲恸不已,痛哭流涕者不计其数,行号巷哭,如同失去亲人一般悲痛,人们挥洒着眼泪告别这位执政者。即使袁绍死了,他的影响力在河北还是存在的。
曹操的高级顾问荀攸就曾经说过:“绍以宽厚得众心”,如果袁绍不死,天下未可知之也!
对于袁绍的失败,很多人归咎于官渡之战,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官渡一战败北,袁绍即便如此大伤元气,以当时曹操的实力依旧无法动摇袁绍的根基,吕思勉先生也曾经说过了当时 “袁绍的兵力还足以自守。”
人们常常说:“不以成败论英雄。”这句话说得好听,但是现实中往往是成王败寇。说一句实在话,人们评判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看他最后的成功,甚至是不会看到他曾经的成功与辉煌,挂在嘴边的话,往往也是口是心非的。在后人的眼中,袁绍是一个失败者,正是由于他的失败,人们对他颇有微词。但历史上真正的袁绍,并不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平庸没用,他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能坐拥四州之地,雄据一方就是一个铁证!吕思勉先生这样评价袁绍:“袁绍是曹操的大敌。他不但地广兵强,在社会上声望很高,势力极大,即论其才具,在当时群雄中,亦当首屈一指。”
能成为曹操大敌之人岂能是平庸之人?
袁绍在取得很大成功后,就膨胀起来,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从而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他的失败看似是偶然性的,其实自从他挥师南下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对于袁绍的失败,我想说这样一句话:大多数人,一旦成功就容易得意,一旦得意就容易忘形,一旦忘形就容易犯错误。
袁绍拥有三国时期第一流的高级顾问,田丰和沮授都是当时一流大谋士,他们的谋略和能力不逊于张良、陈平,而在创业早期,袁绍也能听从他们的建议,在极其残酷的资本市场中,积极进取,经过不懈的努力后开拓出规模宏大的市场,创建了强大的冀州集团。从这个角度来说,袁绍是一个当之不愧的枭雄。
东汉末年,烽火连天,在这个战乱时代,袁绍在极其残酷的环境下,依然打拼下偌大的基业,他后来虽然犯下了极其严重的错误,导致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实在还不失为一个杰出的创业者。
袁绍虽然失败了,但我们依然可以给他颁一个奖,以资鼓励——“三国时代特别创业家”。我相信如果袁绍的在天之灵得知,他真的可以含笑九泉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真慰我心!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09 16:52:15 +0800 CST  
第三十二章 统一北方

袁绍死了,最高兴的人恐怕还轮不曹操。在冀州集团内,有的人甚至巴不得袁绍早点挂掉,这样自己就有机会加薪升职。一个政权或一种势力,就像是现代的集团公司一样,它内部必然存在着多股代表着不同利益团体的人,他们之中有的人拉帮结派,营私舞弊,为了个人的利益不顾大局,所谓利益事大,集团事小就是这种人的共识。
如今摆在冀州集团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谁来继承袁老大的位子成为新任董事长。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我们之前稍微提过他的名字了。对于其他两位仁兄,我还没有给他们出场的机会,实在是抱歉啊。现在为了弥补歉意,我请他们隆重登上历史舞台吧!
袁熙,袁绍的次子,现任幽州刺史。袁尚,袁绍的三子,现任冀州集团的副董事长。
现在,我先不说袁家三兄弟谁会成为冀州集团的新任董事长,因为在接班人的问题上,涉及到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这个重大问题就是继承制。为了说明继承问题,我们有必要开一个专题来谈一谈中国古代的继承法,因为这个继承法在之后的很多章节中还会运用得到。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11 20:30:13 +0800 CST  
【古代的继承法是怎么样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1985年开始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立法目的就是为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同样,在中国古代,也有相关的继承法,现在我们谈一谈古代的继承法,看它是怎么样子的。
中国古代的继承法源远流长,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继承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有的地方还是有相同之处的。
为了详细介绍古代的继承法是怎么样的,我们得从夏朝开始说起,看看这种制度的演变。
夏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由此,在王位的继承上,父死子继的身份继承制度已经出现,“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的朝代就是夏朝。
历史的车轮来到了商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我们知道,文字是记载古代的文明的一种重要方式。据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实行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即是说坐在宝座上的那个人去阴曹地府旅游了,他的弟弟就可以接哥哥的班成为国家的新一任最高领导人。到了商朝后期,继承制度悄然变化了,这时候实行的是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从此,在王位的继承上,儿子接老爹的班就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下来。
到了周朝,继承制度更加完善了,估计这是法学专家们的历史贡献。我们来看看周朝的继承制度是怎么样的。
周武王灭掉殷商后,实行分封制。律法明确规定,周天子居于至高无上的绝对支配地位,是天下人的主人。其王位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嫡长子拥有成为下一任国君资格,其他庶子则作为小宗被分封到各地当诸侯,也就是去各地当土财主。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是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王公贵族们是妻妾成群的,所以他们的儿女也是很多的,有的人生下的儿子可以组成一个足球队的,甚至一个加强排的。
在这里,就有必要解释两个名词,什么是“嫡长子”,什么是“庶子”?
嫡长子,就是指正妻所生的长子。庶子,除了嫡子以外的众子,即众位小妾姨娘们所生的儿子。
看到这里,有些善于发现问题的同学就看出了一个问题,如果正妻没有儿子或者儿子是白痴呢,老爹的王位给谁继承?
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要给这些同学鼓掌以资鼓励。爱好学习的人就是不同啊,既然他们发现了问题,我就替老祖宗给他们回答吧!
别担心,我们的老祖宗早已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一条“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规定就由此而生了。
这条规定是什么意思呢?
“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意思是:老爹位子的继承人必须是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在众位儿子中间,只以年龄的长幼来定由谁来继承。嫡子之中,谁最大,谁就是老大,就有权利继承家族的财产和爵位,即使老大是一个白痴,只要他活着,就享有优先继承权。
“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意思是:老爹位子的继承人都是嫡亲儿子,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这时就有了这一条例来确定继承人: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正妻所生的长子。其他的儿子早出生也没有僭越或者窥伺的权利,除非嫡子死了,才轮得到庶子继承。在这中间,仍然以小妾姨太太们中最为尊贵的一人的大儿子为继承人。
如果嫡妻不争气,生不出儿子来,那么继承人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的儿子。谁不服也没用,谁叫人家投对了娘胎呢!
这种继承制度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西周分封制,法律严格区分嫡庶之别,大家都要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继承老爹的遗产。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就是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我们在中学时期学过历史就知道,西周的分封制是一层一层分封下去的,即周天子把其他庶子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当土财主,这些土财主在自己的封国内就是老大,基本上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实现高度自治,堪称是现代版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当然,这些地方的土财主在各自封国内是最高领导人,他们的继承制度也是按照中央制定的继承法来实行的,由嫡长子世袭继承,其余庶子再在封国内分封为卿大夫,领着更小的一块土地当更小一级别的土财主。这些小土财主们在自己的封地内,也照着上述方式实行更小一级别的分封,由于层层分封,封国的土地毕竟有限,到了这一级别的人手里,分到的土地也没有了多少,可能还凑合着能盖一个商品房小区。当然,当时的商品房行业还没有兴起,他们这些人不可能投身进入房地产行业,所以这些土地自己用来盖房子自己又住不完,所以他们把多余的土地出租给农民耕种,坐在家里成为收租公,基本的温饱还是不成问题的。这一个级别的人在分封制中有一个专有的名词:“士”,他们也就是统治阶级的最下一层。
周朝的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建立世袭统治制度,把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不同等级的人享受着不同的待遇,这种制度就是所谓的宗法制度。其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等等权利,有利于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秩序,维护家族利益,同时有利于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统治。
就这样,根据分封制和宗法制,统治阶层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宗族贵族,不同等级的人所享有的特权也不一样,越站在上面的人享有的权利越多,由此组成金字塔式等级制机构。他们各个等级之间也就是上下级关系,不得擅自逾越,否则有违祖规。
西周统治阶级内部的各个等级,他们的财产和地位,不管是身份继承还是财产继承,世世相传,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西周结束它的历史使命。
历史的时钟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这是一个群雄割剧、诸侯争霸的时代。各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周天子垄断分封权力逐步被削弱,诸侯依仗自己的实力不把中央放在眼里,擅自分封,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有财产日益增多,耕牛的大规模使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奴隶制开始崩溃,这样新的封建制社会形态开始构建。随之,继承制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面对着日益突出的财产继承问题,统治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开始逐步建立起有关的制度来解决这个社会问题。
18、19世纪,财产权被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视为天赋人权,神圣不可侵犯。资产阶级把此项原则写进了宪法里,这是资产阶级通过不懈努力后,取得的重大成果。可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其实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条法律的最早实践者是我们中国人!
商鞅在秦国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时,就颁行“分异令”,肯定了家庭财产的继承权利,肯定了私有财产权,国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保护私人财产。我们老祖宗的这种财产意识比欧洲人还早了两千年呢。
公元前211年,秦始皇统一各诸侯国,建立了强大的秦帝国,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秦朝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他们是中央政府各部门的一把手。秦始皇有感于西周分封制的弊端,在丞相李斯的建议之下,废除分封制度,在地方设立郡县制,地方政权机构的官员直接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这些措施彻底打破了西周以来传统的分封制,与分封制相辅相成的宗法制度随之瓦解。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基于血缘关系的宗法观念及相关制度并没有就此消失,王位嫡长子继承制依然保留下来了,“家天下”皇位继承制度在各朝各代都得以延续。
秦始皇在建立秦帝国后,颁布了一系列大政方针,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套完整的封建制度,具有无比深远的影响。以至后来的各朝各代的统治者,只能在他所制定的制度框架内修修补补,从来没有哪个朝代推翻了他制定的框架,由此可见,秦始皇是当之不愧的“千古一帝”!
大一统的秦朝很快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历史的车轮驶到了汉朝。到了汉朝,在身份继承领域,嫡长子继承制度又得以加强。汉朝明确规定,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封爵,否则无效,还要受到法律制裁。
汉朝在财产继承方面,采取诸子均分的形式。同时法律规定女子也有遗产的继承权利,这种做法无疑是一个大进步,看来中国人的财产分配意识在全世界还是挺靠前的。汉朝法律规定,财产的继承人要有继承文件才能生效。这个所谓的继承文件就是遗嘱继承文件,该文件内容有遗嘱订立人、代书人和证人,只有三方当事人作证,手续齐全,才具有法律效力,在当时假冒伪劣产品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想伪造遗嘱继承文件都有点难度啊。
由于这篇长文写的是汉末三国的故事,所以就不接着写后面各朝代的继承法了。尽管后面的各朝各代在继承方面不尽相同,但也是大同小异的,基本上不脱离上面所写过的那些继承法。
看来中国人的继承文化真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啊!外国人若是不服我们超前的继承思想,大家大可以把我这篇文章递给外国人看看,准保证把他们看得目瞪口呆的!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12 20:08:30 +0800 CST  
【祸根】
介绍完了中国古代的继承法是长怎么样子的问题后,我们接下来看看袁家三兄弟是如何来接老爹的班。
袁绍死了,董事长的位子空了出来,这是一个香饽饽。
此时的冀州集团内,正有一股暗流在涌动。
立谁为冀州集团的新任董事长呢?
如果是根据上文所写的继承法来继承的话,在东汉末年,还是以立长立嫡为主的继承制度的背景之下,长子袁谭是唯一的人选。可是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制度要有人去执行才能成为现实的。这正应了这一句话:凡事都有例外。
为了不吊大家的胃口,先把答案揭晓吧!
袁绍的第三子袁尚成为冀州集团的新任董事长!
这是不是在众人的意料之外?若按法定继承人以及继承顺序而言,怎么排都轮不到袁尚的,中间还隔着一个袁熙呢,老三袁尚只不过是第三顺序继承人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一切,还得从几年前开始说起。
自从袁绍通过恐吓加诈骗的手段夺取冀州,成立冀州集团后,就开始了他的开拓市场之路。当时正是袁绍急剧扩张的时候,长子袁谭先后击败了孔融、田楷,占领青州后,袁绍就任命袁谭驻兵青州。后来袁绍在易京之战中彻底消灭公孙瓒,占据了北方四州,冀州集团达到最鼎盛的时期,就在冀州集团逐渐达到鼎盛时期的那个时候,一个人就把一个大大的火药包深埋在冀州集团的内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埋这个火药包的人正是董事长袁绍!
我们知道,一个政权或一种势力,想要长久生存发展下去,首先要解决的并不是外部的矛盾,而是内部的矛盾。因为外部的矛盾大多数都是肉眼可见的,而内部的矛盾则是要人命的,总而言之,隐藏的敌人往往比张牙舞爪的敌人更可怕!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所以有的统治者在处理内外矛盾时,就会首先处理内部矛盾再去处理外部矛盾的,这就是所谓的“攘外必先安内”。
当时袁绍在拥有北方四州之地后,他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外部的矛盾了,而是他的内部矛盾了,官渡之战的失败就是一个铁证!而在这些内部矛盾之中,最主要的矛盾则是怎么样处理接班人问题。但是袁董事长却不是这样认为的,他认为他现在的矛盾还是外部矛盾的,所以贸然发动了官渡之战。
我认为,发动官渡之战并不是袁绍一生之中做过的最愚蠢的事儿,最愚蠢的事儿就是在立接班人的问题上。
袁谭在冀州集团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帮着老爹开拓市场,于法于功,长子袁谭都是冀州集团接班人的不二人选。冀州集团内部很多有识之士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袁绍偏偏不这样认为的。
袁绍在消灭公孙瓒后,就派遣自己的长子袁谭去都督青州,担任地方父母官。对于袁绍这个举动,沮授意识到潜在的危险,极力劝谏道:“这样做,必然是冀州集团一切灾祸的起始。”
袁绍反讥道:“这样做有什么不好呢?我正想让我的儿子每人都拥有一个州呢!”接着袁绍又派遣次子袁熙担任幽州刺史,外甥高干担任并州刺史,让他们都在外地担任区域经理。对于这样的人事安排,是非常微妙的,细心的读者已经看出了问题,三子袁尚担任哪一个州的长官呢?
答:袁尚正在冀州,担任冀州集团的副董事长。
冀州是冀州集团的总部,袁绍为什么要把长子袁谭调离冀州到外地呢?
我们可以得出两种可能。
第1种可能:袁绍的脑子进水了。
第2种可能:袁绍不想让袁谭接班。
看了前文对袁绍的评价,我们已经知道了,袁绍并不是一个昏庸之辈,所以可以排除第1种可能。这就只剩下第2种可能了,袁绍压根不想让袁谭接班,有意留三子袁尚在自己的身边培养,其目的不言而喻。
对于袁绍的这个人事任命,沮授急了,这个政治嗅觉敏锐的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做为冀州集团的高级顾问,沮授认为自己有义务阻止这个愚蠢的人事任命。沮授知道袁绍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决定换另一种方式来表达他的意思。
沮顾问来到袁绍的办公室,向袁董事长讲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这个寓言故事的题目叫做——万人追逐兔子。
“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
沮授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向翘着二郎腿喝茶的袁绍,讲述了这则颇有深意的寓言故事。
估计沮授在劝谏之前已经做了预习功课,向诙谐专家淳于髡学习,充分发挥以言寓物的精神,希翼以此提醒老大。
袁绍听了沮授这个万人追逐兔子的寓言故事后,估计也明白了沮授的意思,向沮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我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以观察诸子的能力而已。
按照袁绍的意思,他派遣袁谭镇守青州,只不过是下放长子去地方锻炼,体察民情,积累工作经验而已,没有其他的意思。
袁绍这套说辞当然没有糊弄得过熟读历史的沮授。沮顾问这个爱学习的人,早已经把秦汉历史读得滚瓜烂熟了,想当年,秦始皇把长子扶苏放到外地,远离政治中心,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
沮授据理力争,反对分立,袁绍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袁绍的内心深处是想让三子袁尚继承自己的董事长位子的,但由于嫡长子继承制以及其他的各种原因,他一直没有敢当众明确宣布袁尚为冀州集团的继承人。
就这样,袁绍在冀州集团内部埋下了一颗不定时炸弹,祸根就此埋了下来。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13 20:38:00 +0800 CST  
【暂时联合】
袁绍生前没有确立下接班人,给冀州集团的高层们留下了一个争权夺利的机会,但这些高层都是聪明人,知道自己想要加薪升职的话,必须提前物色好下一任董事长,提前站队,等到袁绍挂掉了,自己拥立新任董事长上台后,就可以得到自己所想要的一切。
冀州集团的高级顾问审配和逢纪拥护袁尚,他们选择袁尚来当下一任董事长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因为袁绍生前最喜欢的儿子就是袁尚,受到袁绍的偏爱,袁老大在内心深处也是希望袁尚来继位的,只不过碍于各种原因没有明确宣布而已。
这一点逃不过审配和逢纪的眼睛。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审配和逢纪一向骄傲奢侈,在榜上袁尚这棵大树后,更加恃宠而骄,袁谭很反感他们的所作所为,恨不得把他们辞退,鉴于此,审配和逢纪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一定会拥护袁尚。而冀州集团的其他员工,大多数人拥护袁谭,看好袁谭能接任袁绍的董事长位子,毕竟袁谭做为长子,又素有战功,对冀州集团的贡献有目共睹,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东西,至于袁尚只不过是恃着老爹的宠爱而已!所以冀州集团内部的其他员工也纷纷提前站队到袁谭这边,其中就有高级顾问辛评和郭图。
现在袁绍死了,机会终于来了。
袁绍的双脚一蹬去阎王爷那里报到后,审配和逢纪就顺着袁绍平时的意愿,假托袁绍的遗命,拥戴袁尚成为了新任冀州集团的董事长。由于袁尚留在冀州集团的总部,占有天时地利,袁尚就在审配和逢纪的帮助下,马上就办好了董事长上任手续。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啊。
矛盾终于爆发了——争位大战由此拉开了序幕。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14 22:19:39 +0800 CST  
远在青州的袁谭听到老爹的死讯后,急忙率兵赶回冀州,对外宣称是回来给老爹吊丧,实则是回来争夺冀州集团董事长的位子。当他行军至邺城时,就得知三弟袁尚已经接过冀州集团的权力大棒,成为了新任董事长,袁谭感到了一阵头昏目眩,差点从马背上摔下来。袁谭知道自己这个弟弟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这个家伙当上冀州集团的董事长后,还能给自己什么好果子吃呢?
袁谭不能接老爹的班,气愤不已,于是率兵进驻黎阳,在冀州的附近安营扎寨,并且又重新捡起老爹以前自称过的军衔——自号车骑将军,其目的不言而喻。
至此冀州城内外弥漫着一股火药味道,紧张的气氛让人觉得有点窒息。由此,袁谭与袁尚兄弟二人就开始渐生嫌隙,形成陌人。
不过,很快就有一个人来打破这种气氛。这个人就是曹操。
曹操看见袁绍死了,袁家兄弟又不和,觉得这是一个搞定袁氏势力的好机会,便挥师北征,讨伐袁谭与袁尚。
曹军的马蹄声自南而来,那鲜艳的旌旗,那雄浑的战马,那灼灼的刀光,是多么的熟悉!在这样的情况下,袁尚倒也识趣,知道曹操是来要他的命的,便暂时与袁谭联合起来对付曹操。在脸皮还没有彻底撕破前,袁谭看见曹操带着大军气势汹汹的过来,便知道眼前最大的敌人是曹操,首要问题是解决曹操,所以便同意了弟弟袁尚的联合请求。
袁谭奉命驻守黎阳迎击曹军,企图把曹操阻挡在袁氏地盘之外。袁尚当然不希望曹操来他的地盘旅游观光,为了表示对袁谭的支援,他派亲信逢纪带着一支小部队过去袁谭那里。袁谭一看见这支所谓的支援部队就来气了,袁尚,你真抠门,才派几个人来,你以为我是去参加比赛,派啦啦队过来为我呐喊加油助威?
袁谭带着疑问,派人进入冀州城,请求袁尚多调拨一些兵马,过来黎阳前线抵挡曹军。
袁尚接到袁谭使者的报告,看了一眼递给亲信审配,意思很明显:先生,您看怎么办呢?
审配接过袁谭增兵的报告,经过一番研究和推论后,得出了结论:不能再给袁谭增兵,否则袁谭强大了,我们就不好控制他了。
袁尚听了审配的分析后,连连点头表示赞同,坚决不再给袁谭派去一兵一卒。
对于这种决定,可能有的读者会问:难道审配不知道不给袁谭增兵,袁谭会打不过曹操吗?
答案是:审配非常清楚的知道袁谭是打不过曹操!
为什么审配还要这么做呢?
其实窍门就在这里。其实只要我们从袁尚能继位这个问题着手分析,就会明白审配此举为什么会得到袁尚的赞同。袁尚之所以能顺利继位,最大的原因并不在于他是袁绍最偏爱的儿子,而是在于袁尚留守大本营冀州。而冀州正是冀州集团最大资源的所在地,只要拥有了冀州,就等于拥有集团的话语权。如果大家还是不太懂的话,我可以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为大家简单分析一下。我们知道,在一个集团公司里,不管是任何人,只要他拥有了超过50%的股权,他就能成为这个集团的老大,在集团里拥有了否决权,集团里什么大事基本上就是他说了算。当时冀州集团虽然拥有北方四州,但冀州在集团里所占有的股份(资源)超过了其他三州的总和,所以这就是袁尚为什么能坐稳冀州集团董事长位子的最大原因。
当然,袁尚知道袁谭是不服他当冀州集团董事长的,为了能更加巩固他的位子,只有加持自己在集团里的股权这条路子可走。虽然袁谭是冀州集团的第二大股东,他也不可能把股份卖给袁尚啊。其实,还是有第二种办法的,这种办法美其名曰——彼消我增!
只要袁谭能与曹操打个两败俱伤的局面,我不是就增加了集团内的股份了吗?
这就是袁尚的打算。也就是审配为什么建议不给袁谭增兵的理由。
袁谭看见袁尚不给他增兵,逐渐明白了他这个弟弟不怀好意,怒道:叫我去当炮灰,你想得美啊!
袁谭大怒之下,把怒火倾泻到袁尚亲信身上,把逢纪抓起来,当众杀掉了。袁谭的这个不友好的举动,让袁尚很气愤,但他也知道,现在曹军大军压境,这个时候还不是和袁谭算账的时候。
哥哥,你好狠,等到你与曹操打得两败俱伤时,看我怎么收拾你!
袁尚只能把怒火压抑在心中,不动声色,假装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但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于袁尚和审配的意料。当曹军渡过黄河,向袁谭发起进攻后,想不到的是战局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袁谭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被曹操打得满地找牙,袁尚所希望的两败俱伤的残局并没有出现。无奈之下,袁谭只得厚着脸皮,再次向袁尚紧急求援。
这下子,袁尚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知道,如果此时袁谭被曹操彻底消灭后,曹操的实力就会得到加强,下一个被消灭的目标就是自己。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15 19:17:16 +0800 CST  
此时的袁尚,知道非发兵救援黎阳不可。黎阳就是冀州的门户,此时这个门户还需要袁谭看守,帮他消耗曹操呢!
在曹操还没有受到重创撤离河北之前,袁谭还有存在的必要。
这是袁尚和审配的共识。
在出兵支援袁谭的时候,袁尚多了一个心眼,怕哥哥袁谭耍无赖私自强留下自己的援军,袁尚决定自己亲自带兵救援黎阳。
于是袁尚留下审配把守邺县,自己率领大军开赴黎阳,举着援助袁谭的大旗一路宣传过去,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其实袁尚此举不过是援助自己而已。
就这样,袁谭袁尚两兄弟与曹操在黎阳对峙。
自建安七年(公元202)九月至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二月,曹军与袁军大战黎阳城下,打得热火朝天,双方士兵每天都要在战场上见面,都从陌生人打成老熟人了,就差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而已。双方连打几仗,袁氏兄弟屡战屡败,战到最后,袁军不支,退入城中凭固据守。
曹操看见袁军逃回城内当缩头乌龟了,便想挥师围城,把袁军困死在黎阳城里。
袁军看见势头不妙,乘黑跑路了。曹操当然不放过他们,充分发挥他善于追赶的天赋,率军跟踪追击至邺城。曹军在沿途还进行了一场粮食收购活动,把袁家兄弟地盘内成熟的小麦抢收一空,免费得到了一批军粮,这真应了一句话——小偷入室,不能空手而归的。
曹操知道邺城是袁绍苦心经营多年的基地,易守难攻,短时间内根本是无法攻克的,并且邺城内粮食颇多,袁军可以长期坚守下去,躲在城内可以打持久战的。
抢割粮食是满足不了曹操的欲望的,再说曹操又不是粮食批发商,靠抢收这些免费粮食运回去倒卖赚辛苦费。我们说过了,小偷入室尚且不能空手而归的,曹操这次出征可也花了不少成本的,他当然想盈利的。
曹操又瞄准了一个富庶的地方——阴安县城,因为此城内有大批军用物资。
这是一场没有什么悬念的战争,曹军很快就攻克了阴安,缴获大批辎重物资。清点好胜利品后,曹操下令撤军返回许都。
曹军众将不解,问道:现在我军正是士气高涨时期,我们连打胜仗,为什么不乘胜干掉袁家兄弟?
随军的高级顾问郭嘉解释道:“袁绍爱他这两个宝贝儿子,一直没有确立哪一个继承他的董事长位子。他们二人素来互不相服,各自有自己的谋臣,那些打工仔一定会在其间争权夺利,互相离间,袁家兄弟必然要反目。我们攻得太急,他们就会互相扶助对方;我们攻势一缓和,他们就会互相争斗的。所以我们不如挥师向南,假装作出要征讨刘表的样子,以观其变。等待二袁内斗的变局已成时,我们再率军过来向他们攻击,就可以一举成功了。”
郭嘉这个计策就是坐山闲观两虎相斗,等到两虎斗得难分难解、两败俱伤之时,再来收拾他们。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17 17:08:11 +0800 CST  
【骨肉相残】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个成语出自《诗经•小雅•棠棣》,意思就是:兄弟们虽然在家里争吵,但能一致抵御外人的欺侮。比喻内部虽有分歧,但能团结起来对付外来的侵略。
我不知道袁家兄弟有没有读过《诗经》,但在曹军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情况下,他们还是能暂时放下内部矛盾,共同对付外来的侵略,虽然这种团结是以各自共同利益为纽带的。
但现在,曹军撤走了,讨厌的曹操已经不在视线之内了。袁谭与袁尚又不禁考虑起眼前的事情了。
论资排辈,老爹的位子是我的;于法于功,老爹的位子也是我的;袁尚,你凭什么夺去本来属于我的东西?
每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袁尚高高在上坐在董事长的位置时,袁谭的怒火不禁燃烧起来。
我一定要把袁尚那个小子赶出董事会,我才是冀州集团正宗的接班人!
袁谭的心理失衡了,想起袁尚不顾兄弟之情的所作所为,都忍不住火冒三丈,报复的火焰在心里不断的燃烧。
曹操撤走了,袁谭一定不甘心我当冀州集团的董事长,我要趁早解决掉这个家伙,免得他日后把我赶下台。
袁尚暗暗在心里想着。他知道集团内有很多员工在暗处支持着袁谭,谁能保准这些打工仔会不会在某天深夜里来个里应外合,把自己赶下台呢。
袁谭和袁尚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而后快,磨刀霍霍向亲兄弟身上招呼。
曹操的前脚刚走,袁谭与袁尚后脚就迫不及待的打了起来。这一次,他们都是按战场上的标准真刀真枪的干,谁都想把对方赶出冀州集团,吃掉对方的股份。
由于袁谭的兵力相对弱小,打不过兵力雄厚的袁尚,败退南皮(今沧州南皮县)。就在袁谭垂头丧气的时候,他的秘书王修率领着青州的官吏百姓,前来援救老大。袁谭一看见王修带着一支生力军过来,大喜过望,问道:“先生能出主意帮我打败袁尚吗?”
袁谭万万想不到的是,王修的话出乎他的意外。
只见王秘书不紧不慢的说:“亲兄弟好比一个人的左右手,假如一个人准备同人格斗而弄断自己的右手,说‘我一定打败你’,像这样可以吗?丢掉兄弟情分而不相亲,天下还有谁同他亲近?近来有别有用心之人从中挑拨离间,造成你们兄弟之间的争斗,用来谋取他们一时的利益!我希望您堵住耳朵不要听谗言,杀掉那几个阿谀奉承的打工仔,兄弟重新亲近和睦,就能抵挡四面八方的敌人,可以纵横天下。”
虽然王修这话说得具体形象,很有说服力,但是袁谭闭目塞听,不肯花一点时间来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到底谁才是他最大的敌人。
袁谭拒绝了王修的建议,仗着有一支生力军补充兵源后,又开始重整军队,率军过去向袁尚叫板。
袁尚看见袁谭再次上门叫阵,就发火了,老子正要好好睡一觉,你袁谭算老几,敢三番两次过来约架?
于是,怒火冲天的袁尚率军大举进攻袁谭,想把这个上门约架的家伙打死,免得他不断来麻烦自己。袁谭兵少打不过袁尚,战败逃到平原县。但这一次,袁尚是真的生气了,知道不把袁谭打死的话,否则等到他恢复元气后,日后肯定又会来约架的,以后的麻烦就不断,所以这一次不能放过他了。
袁尚看见袁谭跑路了,一直跟在袁谭屁股后面穷追猛打,不肯罢休,追到了平原县城下。袁尚看见袁谭躲在城内当缩头乌龟,便也不客气,派兵将平原县围个水泄不通。
袁谭,你的末日到了!看你还能顶得了多久,就是打不死你,也要困死你!
袁尚仰头看着袁谭苦着一张脸站在城头上,不禁得意洋洋地叫着。
一个小小的平原县,用不了围城多久,马上就会断粮的了。
袁尚的预判并没有错,果然没有过几天,袁谭就接到了炊事班断粮预告。袁谭快顶不住了,袁尚更加得意了,遥望着急得如热锅里团团转的蚂蚁一样的袁谭。
袁谭除了向我投降外,他还能有什么办法脱困呢?
袁尚的得意劲儿就不用多提了。袁谭向我投降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我只不过是再多等几天后就可以得胜回邺城了。
在袁尚看来,袁谭向他投降只不过是时间问题了,他马上可以回邺城开庆功会了。
没过几天,袁尚果然回邺城了,不过他不是回去开庆功会的,而是回去救急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18 20:50:34 +0800 CST  
原来是袁尚的后院着火了。袁谭被袁尚重重包围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派高级顾问辛评的弟弟辛毗到曹操那里求援,请求曹操出兵帮他解围。袁谭绝对想不到这个辛毗是一个吃里扒外的家伙,他见到曹操时,反而建议曹操应该趁此机会吞并河北,解决掉袁氏势力。辛毗这话正中曹操下怀,说得曹操连连点头。于是曹操率军调头向北,打着救援袁谭的旗号而来,曹军十月份就到达黎阳。袁尚看见曹操驰援袁谭,并且曹军不断向他的根据地邺城挺进,袁尚害怕曹操抄他的老巢,赶紧从平原县撤军退回邺城去了。
袁尚在撤军时,他的部将吕旷和吕翔跳槽了,率领本部人马叛离袁尚而投奔了曹操,跑到曹营去当差了。
袁谭知道了这件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心想吕旷和吕翔都是冀州集团的老员工,他们从袁尚那里跳槽,说明他们不认可袁尚这个老板,而打工仔离职换工作,无非就是谋求高薪要职嘛,只要自己给他们开出这些条件,不怕吕旷和吕翔不来自己这边干活。袁谭这样想着,也这样做了。他私底下刻了将军印绶,秘密派人送给吕旷和吕翔,征召他们归附自己。
吕旷和吕翔接到袁谭使者的聘请书后,看了一眼就把此书交给了曹操,向新老板揭露了袁谭的阴谋。
曹操一看就怒了,恨道:袁谭这小子,我出兵帮你解围,你竟敢玩阴的,敢开高薪挖我的员工!
对于挖墙脚这种行为,每一个老板都是忌讳的。大家都知道,一个公司里的有用的员工被竞争对手挖走,损失的并不单单是这几个人,还会引起连锁反应,比如其他的员工会要求老板加薪,否则自己就走人去对方那里就业!
袁谭挖不成曹操的墙角,但却曝光了自己的狡诈。曹操意识到袁谭这个家伙的阴险,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来收拾他。对付这种人,曹操是很有一套心得的。
有人说过:“对付无赖要用更加无赖的办法。”对付阴险小人,也可以采用这个原则,用更加阴险的手段去对付。
所以曹操正是遵循这个原则去对付袁谭的。于是曹操派人送一封信给袁谭,说要与他结成儿女亲家。
袁谭看到曹操的来信,脸上都乐开花了,与曹操结成儿女亲家,就可以得到曹操这个免费的强援,到时还怕搞不定袁尚,夺回属于自己的冀州集团的董事长的位子!
当然,这只不过是袁谭自己个人的想法。
曹操知道袁谭并非一心归顺自己,为了不让袁谭与袁尚再次联手,他施了一个伎俩,以联婚的方式来安抚和稳定袁谭,麻痹了对方,以安其心。袁谭以为自己与曹操是亲家翁了,就可以叫曹操当免费劳务工,帮他干活——出兵帮他夺回冀州集团董事长的位子。
于是袁谭同意了曹操的联婚请求,把自己的女儿送到曹操那里给曹操的儿子曹整当老婆。
天真的袁谭想错了,曹操刚与袁谭联婚后,就把大军撤回许都,并且给这次撤军美其名曰——回家过年。是的,当时已经接近年底了,快要到春节的时候了。当然,曹操撤军回家过年只不过是一个有理由的借口罢了。曹操经过缜密的思考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自己撤军,袁尚就会去找袁谭算账。
过年前债主去收债,这不正是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吗?
果然不出曹操所料,曹军刚撤回河南后,袁尚就迫不及待带着打手们去平原县收债了——攻打袁谭。
袁尚在出门收债前,留下了两个人来帮他看守大本营邺城。这两个人就是审配和苏由。袁尚绝对想不到,这两个人之中一人背叛了他,一人把对他的忠诚保留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至死不渝。也正是那一个人孤军坚守邺城,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忠诚,并不是挂在嘴上的,而是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的!
在这个乱世中,尤其是在利益面前,保持忠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付出生命也要保持忠诚就更加难能可贵了,但那一个人做到了。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11-19 19:36:47 +0800 CST  

楼主:蓝水飞舟

字数:332432

发表时间:2019-08-19 21:49: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06 16:50:56 +0800 CST

评论数:859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