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很好看(长篇连载)

《三国那些事儿》简介

《三国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84年到280年将近100年关于三国这段历史所发生的事情。
本书以史料为基础,以人物与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加入了网络小说的笔法,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诙谐幽默。
这部书用现代人的视野,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用全新的观点,全新的写法,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三国。
本书对三国的帝王将相以及其他各形各色的人物展开全景式的描述,既有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也有龌龊奸诈的卑鄙小人,其中对战争谋略、政治斗争、人物心理等等描述比较多。
《三国那些事儿》对三国这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与归纳,以人性洞察历史,深度挖掘历史人物的真实情感,解开历史事件背后所包含的动机,让读者理解人性的复杂,使读者与历史人物产生共鸣。



序言

三国是一个激荡人心的时代,那时候英雄辈出群雄争霸,虽过去了一千多年,依然令无数人热血沸腾,心生向往。
一部《三国演义》在中国广泛流传了几百年,对中国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民间,由于《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以至于它的影响力比正史《三国志》更大,不少人忽视了小说的本质,经常把它和真正的历史混为一谈。
这部《三国那些事儿》以史料为基础,以人物与事件为主线,以时间为顺序,加入了现代网络语言,以小说的笔法写出了一个精彩有料的三国。
当年明月说过“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遵循这个原则,本书力求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诙谐幽默,读者可以像看《故事会》一样来阅读这部书。
历史并不是苦涩难懂的,也不是高深莫测的,而造成这个原因与古人正史的语言表达有很大的关系。现在,作者用现代人的语言写一部能让读者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三国历史,一段有趣有料的历史。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19 13:49:06 +0800 CST  
第一章 刘备的简历

我们先来看一份简历吧!
姓名:刘备
字:玄德
籍贯: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性别:男
身高:173cm
体重:?(待考证)
外貌:两耳垂肩,双手过膝,面如冠玉,唇若涂脂
性格:孤言寡语,喜怒不放在脸上,喜欢结交英雄豪杰(通俗点说就是喜欢结帮拉派,发展个人小团体)
家庭出身:没落皇室
职业:草鞋贩子、县令、州牧、皇帝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参考最后一个职业)
出生日期:161年2月13日
死亡日期:223年6月10日
主要工作经历:
161年——175年:与母亲织席卖草鞋为职业
175年——184年:求学,课余时间发展个人小团体
184年——188年:参军,镇压恐怖分子(这个厉害)
188年——191年:当基层公务员
191年——207年:跳槽(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实力派老板)
207年——221年:抢地盘(这个生猛)
221年——223年:当皇帝

熟读历史的人都会发现,但凡皇帝出生都会伴随着异象的发生。不过刘备的异象在史书上的记载就简单的多了,出生时既没有雷电交加风雨大作,也没有五彩云气围绕产房终日不散,而是房屋东南角篱上有一棵长有十几米高的大桑树。
这算什么异象啊?
不过这棵桑树“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过路来往的行人都说此树并非凡树,相互传颂此家必出贵人。
这是不是就有点神奇了吧?连普通寻常人看见这棵长相奇特的桑树,都可以推断出这户人家以后子孙家必出贵人,是不是有点夸张了?
家附近有一棵长相奇特的树也算异象?不管这异象多么普通,反正就是要告诉世人,这户姓刘的就是和别人家有所不同。
既然这户姓刘的人家有一棵长相奇特可以出贵人的桑树,必定要有一个刘家子弟出来与这棵桑树“对号入座了”,印佐这种说法。
于是我们的体育特长生刘备同学就隆重登场,出来印佐这棵桑树反映刘家必出贵人并非谬言。
刘备同学作为一个体育特长生,当然是四肢发达,跳高爬树样样皆精通,凡是与玩耍有关的都无师自通,也像我们大多数调皮的小男孩一样。不过有一点与我们大多数调皮小男孩不同的就是:刘同学自小就有帝王之志,理想远大到要当国家一把手。
据史料记载:小刘同学跟家族中一群玩伴在这棵大桑树下追逐嬉戏时,对小伙伴们说:我以后长大了就乘坐这种车盖的车!
当时能坐这种“童童如小车盖”的车就是銮舆啊,皇帝的专属座驾呀,这不是当众表明长大后要登九五之尊吗?
小刘同学这话一出口,就当场吓得他叔父够呛了,警告小刘同学:你这小子不要乱说这种话,小心被官府知道,我们九族就没命了!
刘同学父亲刘弘早亡,刘爸爸虽然也曾当过东汉末年一个小官吏,但却没有留下多少积蓄给刘同学。无奈之下,为了生活,刘同学只得与他母亲织草席卖草鞋为职业,孤儿寡母生活的非常艰苦。
织草席卖草鞋,虽然非常辛苦,看起来又有些低卑,但小刘同学还是认真得一丝不苟织好每一张草席,编好每一双草鞋,产品质量绝对保证。以至他成年后还没有忘记这门从小打下扎实基础的手艺,宾客来访时送给他牛尾巴,还可以用牛尾毛熟练编织成鞋子。
如果小刘同学就这样一直织草席卖草鞋下去,他肯定会成为民间一名出色的手工艺者,也很有可能成为一名精明的街头小贩子,基本的温饱应该不成问题,毕竟有一门手艺在身嘛!
但在刘同学15岁那一年,他的母亲就让他外出去求学。刘母用省吃俭用多年才积蓄下的一点钱交给小刘同学,泪眼涟涟的说道:儿子啊,你是我们全家的希望,你一定要用功读书啊,将来出人头地好让家族祖宗争光,你死去的爸爸也会在九泉之下为你高兴哩!
这时小刘同学也信誓旦旦拍着胸脯对刘母说道:妈妈,我一定不辜负你的期待,将来我一定会有一番作为的。你在家一定要保重身体啊,静候儿子的好消息!
这番对话也是千万慈母与游子远行求学之时的类似对话。
与刘同学一起外出求学的同伴中,有同宗的堂兄弟刘德然同学、辽西人公孙瓒同学,他们一起拜原九江太守同郡人卢植为师学习。
在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卢植先生:
卢植,字子干,东汉末年经学家、将领,曾与大儒蔡邕等人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汉记》;黄巾起义时为北中郎将,率领军队与恐怖分子头子张角交战,战功显赫;卢先生后来官居尚书,中央正部级干部,相当于现在的全国著名的博士生导师,海内大儒、士人领袖,可谓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人才。
小刘同学等人为卢植门下弟子,真可谓拜对了老师。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这话在大多数情况下看来是对的。小刘同学、公孙同学后来都成为当时的社会精英,干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在前文已经讲过,刘备同学作为一个体育特长生,凡是与玩耍有关的都无师自通,所以小刘同学即使拜了一位文武双全的人当老师,还是不怎么爱读书钻研学问,他最喜欢干的事还是遛狗骑马、听音乐、穿华服。用现代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不爱学习,喜欢K歌,有事无事就刷淘宝加满选购车,完全是一个学渣的样子。虽然刘母没有给多少钱给小刘同学,但小刘同学干的却是那些纨绔子弟喜欢干的事儿。
如果刘母看到小刘同学这样子,估计会气得吐血了,大骂道:臭小子,你拿着我多年存下来的那点血汗钱,一点儿都不珍惜,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名好学生,整日价的干这些无聊的无用之事,你怎么对得起你死去的爹爹啊?我的命真苦啊……
远离刘母的小刘同学,就犹如小鸟挣脱了笼子的束缚一样,在新天地自由自在的生活。小刘同学虽然不爱说话,喜怒不形于色,但能善待下人,喜欢结交英雄豪杰,发展个人的小团体。当地的豪侠都争着依附小刘同学,成为他的好基友!
朋友交多了,聚会便会频繁起来了。吃喝玩乐这些都是需要白花花的银子来买单的,刘母给的那点小铜钱怎够这些开销呢?
幸亏小刘的同学公孙瓒同学家有余钱,并且小刘同学也把公孙同学视作兄长来对待,怎么也要借点钱给他解困吧?
毕竟借钱是要还的,而且我们也知道小刘同学是以诚信为本的,怕借多了还不起,就有损自己的声誉呀,所以他借了几次钱也不敢怎么借了。可是不借钱就没钱花,那可怎么办呢?
拍着脑袋一想,小刘同学就想到一个不要还钱也有钱花的办法,那是什么办法呢?
找人赞助!
小刘的第一个下手目标对象就是同窗刘德然同学的爸爸——也是小刘的叔叔刘元起先生。
于是小刘同学就寄了一封家书回家,内容估计是这样的:妈妈,孩子在外努力读书,笔墨纸砚开销可真不少啊,你给的那点小钱剩下不多了,为了有钱买纸笔不影响读书,我用剩下的那点钱给你写信,告知了这事。叔叔的儿子德然同学的伙食费也不多了,我们都快要断炊了,他也叫我在信中写上这事,叫你收信看后就去告诉他爸。我们兄弟俩在外读书一切都好,不要牵挂我们,祝您和叔叔全家安康!
刘母看了小刘同学的来信,很欣慰小刘同学努力学习,但想到自己再也没有余钱寄给小刘同学时,眼泪滴答滴答的掉落在地。
当刘母把小刘同学的来信交给刘元起先生看时,刘先生慷慨的说道:学费伙食费都不是问题,小刘的求学费用我包了,以后我就将他和刘德然一样同等对待。
刘母听了刘先生这话,感动的不知所措,说不出话,泪眼里充满了感激之情。
于是刘元起先生常常资助小刘同学,让他衣食无忧,安心的读书。
当刘元起的老婆听到刘先生这样资助小刘同学,便不满的对她的老公发牢骚:兄弟分家就各自是一家了,你怎么能这样拿我们家的钱给刘弘家的那个小子花呢?
刘先生听了这话,便批评他的老婆:我们宗族中就有刘备这样一个孩子不是个平常人,他长大后必定会有一番作为的。我们现在给钱资助他,其实就是一种投资。等到他以后出息后,他会加倍连本带利还给我们的,你不要光看着眼前,眼光要放远一点啊。
估计刘元起的老婆听了老公这话,只能气得翻眼珠瞪白眼了。
这就是少年刘备求学时的情况,而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呢?
此时的中国,自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已有150多年了,当时朝廷腐败、宦官与外戚争斗不止、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疲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但赋税不减,反而加重剥削广大农民,徭役兵役更加繁重。
外戚专政、宦官专权、政局不稳、民不聊生,这些词语就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总之当时的中国正在东汉政府极其腐败的统治之下,已经快要走到历史的尽头了。
这个经历了11个皇帝统治后的东汉,差不多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了。由于对西羌战争持续数十年,花费巨大,财政赤字日益严重。在广大老百姓的负担已到了不堪重负的情况下,更严重的是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官僚兼并了农民的土地。
没有了土地,农民还能拿什么来生活?
此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国家机器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了。当时的东汉王朝就像一匹不堪重负前行的骆驼,步履蹒跚,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可能,只等待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出现。
不用等多久,这根稻草很快就会出现了,因为有人为了让这根稻草的到来,已经秘密准备了十几年。
很快就有人把这根点燃的稻草扔进了火药桶。
公元184年,即汉灵帝光和七年,在这一年里,发生了一件足以影响东汉政权格局的大事件——黄巾起义。
该来的总会来了,这根稻草终于要燃烧起来了!
公元184年,刘备同学24岁,也像我们现在广大大学生一样,到了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了。
24岁的刘备同学,以及广大亟需找工作就业的年轻人,他们想不到就要在这个节骨眼上出来找工作。
不过,此时的工作也极其容易找——参军!
由于黄巾起义的突然爆发,全国各地都在募兵。只要是年轻力壮的男子,不怕找不到这个工作。
当然,全国各地像刘备同学这样有志向有眼光的有志青年,也在这个大事件中看到了契机,看到了人生崛起之路。
这一年,刘备24岁,曹操30岁,这次暴动给政府带来沉重打击的同时,也给刘备曹操等有志青年带来了人生事业的契机。
千载难逢一次的创业机会来了,一个伟大的事业正在等待着他们去实现!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19 14:48:14 +0800 CST  
第二章 黄巾起义

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这一年是甲子年,随着一句口号的响起,东汉王朝被扯下了最后的一块遮羞布。
这句口号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于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黄巾起义,就在这句口号叫响的同时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一时之间,黄巾起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一个月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这群头戴黄巾的农民就像一群疯子一般,见官杀官,见城攻城,攻城略地所向披靡,地方官员纷纷逃亡。
是什么能让这数十万农民如此疯狂去造反?
这一切,就要从巨鹿人张角创立的太平教开始说起。
在前文已经说过,当时的中国正在东汉政府极其腐败的统治之下,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百姓对朝廷的不满之情已溢于言表了。
张角趁此机会,以自身的医术结合神书《太平要术》上的内容,创立太平道,救助人民,以宗教的方式笼络人心,在贫苦农民中树立了威望。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张角创立以宗教形式组织的太平教的信众多达数十万,信众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大州。
我仔细看了东汉时期的版图,在东汉十三州之中,太平道的主要活动区域占据了整个北方地区和部分南方地区,至于交州、益州、凉州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州基本上没有太平道教徒的活动,估计是因为地理位置和政治原因所决定的。交州就是现今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大部分以及越南的一部分地区。益州就是现今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大部以及陕西汉中盆地,凉州就是现今的甘肃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这些州不仅地理位置偏僻,而且远离政治中心,所以张角才不屑于在这些州发展教徒,但在我看来,不在这些州发展教徒是张角的一种短视,也正是由于张角的短视,黄巾军衰败的这么快,这些原因会在后文的失败原因中有所说明。
张角同志虽然是一名赤脚郎中,没有读过什么军事学院,但他在走街串巷卖药医人途中也抽空看了一些书籍,知道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于是他将教徒遍布的八大州分为三十六方 ,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如此看来,张角并非是一个只会卖药医人的赤脚郎中,还曾自学过一些军事理论知识。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与宣传,张角在等待一个机会。
不过,这个机会很快就会来了。因为东汉政府更加腐败了,老百姓生活更加艰难了。
184年春天,张角派一大方的渠帅马元义通知荆州、扬州的信徒到邺城集中准备起义,同时马元义还买通京都洛阳中的宦官中常侍封谞、徐奉为内应,约定在三月五日里应外合,一道起义。
张角这样设计起义,看起来似乎很完美,里应外合,似乎可以把东汉朝廷一口气干掉。但在起义的前一个月,张角的门徒济南人唐周叛变,上书告密官府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于是,朝廷紧急捕捉马元义车裂于洛阳,并捕捉诛杀张角信徒一千余人,又通知冀州捕捉张角及其起义者。
由于事出突然,里应外合的事情已败露,张角被迫“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提前一个月在二月份不得不发难,立即用各种方法星夜通知各方立马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史称黄巾起义。
我读到这段历史时,先来简单分析一下:第一、渠帅马元义联系宦官封谞、徐奉等人为内应就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要知道,宦官即使权势再大,对起义军还是没有多大的帮助的,因为他们没有掌控军队,没有军队就等于没有实力。(看看后来权势熏天的十常侍还不是被袁绍等人砍死或逼死毫无还手之力)即使唐周不告密,叫封谞、徐奉等人在皇宫中放一把火,能对起义有多大的帮助?第二、张角知人不明,如此重要的机密事件却告知给一个卖主求荣的叛徒唐周。
面对着气势汹汹的黄巾军,卖官鬻爵的汉灵帝刘宏先生终于害怕了。
刘先生在3月戊申日慌忙以大舅子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将士拿起武器,镇守京师;同时派皇甫嵩、朱儁、卢植等名将去前线镇压黄巾起义。
皇甫嵩趁机上谏要求解除党禁,要求刘宏先生拿出皇宫钱财及西园良马赠给军士,提升士气。而在旁边吕彊也插嘴说道:“党锢之祸积怨日久,如果他们与黄巾军合谋里应外合,王朝恐怕已经无救了!”
在此简单说明一下,党锢之祸指东汉桓、灵两帝时,士大夫、贵族等对宦官乱政的现象不满,与宦官发生党争的事件。事件因宦官以“党人”罪名禁锢士人终身而得名。
刘宏先生也生怕这群被禁锢的士人里应外合黄巾军,便接纳提案,在壬子日大赦党人,发还各徙徒。如果不这样做,谁保证他们不成为封谞、徐奉第二?为了镇压起义军,刘宏先生不得不调整了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
最让刘弘先生感到心疼的恐怕就是皇甫嵩叫他开放他私人的小金库,但没办法啊,为了让士兵们有士气雄赳赳上线去作战,只得忍痛把私房钱拿出来当军费。钱没有了,以后可以想办法再搜刮,如果不及时把这股造反者镇压下去,他会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
同时刘宏先生还要求各公卿捐出马、弩,推举众将领的子孙及民间有谋略的人到政府武装部接受面试,选拔有才能的人上前线去镇压黄巾叛乱。
中央政府派出的三大名将皇甫嵩、朱儁、卢植分工如下:
卢植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注意,是周旋,并不是决战,好让卢植先在北方拖住黄巾军的主力,目的是让皇甫嵩、朱儁去消灭其余的黄巾军。
皇甫嵩和朱儁调发五校三河精锐骑兵,同时招募精壮之士,共计四万多人。二人各率一部,共同镇压颍川黄巾军。
中央军在首战并未得利,朱儁军就被黄巾波才所败而撤退,皇甫嵩唯有与他一起进驻长社防守,被波才率大军围城,中央军人少,士气低落。
起义之初,黄巾军节节胜利,很快形成了三大军事中心,各方黄巾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京师洛阳形成了包围之势,形成了以河北、颍川、南阳三大战场。
张角三兄弟率主力活动于翼州的广大地区,成为领导主力的中心;波才、彭脱领导的黄巾军控制颍川、汝南、陈国一线,成为东方的黄巾主力;张曼成率南阳黄巾军聚兵宛城,成为南方黄巾主力。
此时,黄巾军暂时处于绝对优势!不过这种优势也是暂时的,很快中央军就扭转了局势。
皇甫嵩朱儁他们进驻长社防守时,也看出了黄巾军的致命弱点——依草结营!换句话说就是消防安全存在致命之处,所以说自古以来防火防盗很重要。
皇甫嵩看见黄巾军依草结营时便笑着对部下说道:“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意思就是说:兄弟们,不要怕,黄巾贼不懂得防火知识,我们一把火就可以解决他们了!
当日傍晚时分吹起了大风,皇甫嵩命令士兵们手持火把偷偷出城,利用黄巾军营寨周围的杂草,用火攻大破黄巾军。
其实遭遇火攻并也不是最可怕的,毕竟当时黄巾军的人数远远多于中央军,但这群由农民临时组织起来的造反者一见火起了便惊慌失色,犹如一群无头苍蝇到处乱窜,不攻自破!中央军冲入敌阵,斩杀黄巾军宛如快刀切烂菜般那么容易。
黄巾军在败退的路上,又碰上了中央派来骑都尉曹操的援军,于是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面夹击,斩杀数万黄巾军,中央军大胜。
自从中央军5月大获全胜后,形势一片大好,战争的主动权就牢牢掌握在中央军的手里。
6月南阳太守秦颉斩杀了南阳黄巾军头子张曼成。继之皇甫嵩与朱儁军追击波才,大败彭脱,在宛城大破黄巾军,“余贼降散,三郡悉平”,成功讨平豫州一带的黄巾军。
8月皇甫嵩大破黄巾军,生擒头子卜己,斩杀七千多人。
10月皇甫嵩于广宗突袭张梁黄巾军,成功大破敌军,斩杀张梁及三万多人,溺死的黄巾军也有五万多人。而病死的张角也被破棺戮尸,运首级回京师。
11月,皇甫嵩在曲阳成功斩杀张宝,俘虏十多万黄巾军。
至此黄巾军的主力基本被中央军消灭,历时9个月黄巾起义遭到彻底失败,黄巾之乱平息。
成功是有原因的,但失败也是有原因的。看似如此强大的黄巾军,并且经过了十几年的秘密准备,为什么一旦兵败崩溃如山倒呢?
对于黄巾的失败原因,学者可能用几千字来逐一分析说明。但在我看来,其实用六个字来表达就足够了。
这六个字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为了能让读者更加明白,那我就对这六个字简单的阐述一下它的内涵。
天时:一把火就可以烧死了大半黄巾军,谁叫你这么差劲呢?
地利:由于张角的短视,不把益州这个天府之地当作根据地来发展,大兵团作战怎是中央军的对手?
人和:叛徒唐周的出卖,起义仓促发动;黄巾军各自为战,缺乏统一领导;义军领导人为了一己之私欲而大力屠戮;农民起义的历史局限性等等。
张角,你在中央军面前还是太嫩了!你一个江湖赤脚郎中,施符水念咒语为人治病是你的特长,但论行军作战,怎是中央军事学院毕业的高材生皇甫嵩、朱儁们的对手?
黄巾之乱产生了一大批英雄人物,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揭开了序幕,这些人将会成为三国时代的主角,而我们熟悉的曹操同志,将成为其中最为闪耀的一颗星。
经过黄巾之乱后的东汉帝国,就犹如一艘巨大的漏水的航空母舰,外表看起来很气派,其实已经行驶不了多久了。这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差不多已到了被上天抛弃的时候了。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19 18:16:47 +0800 CST  
第三章 曹操的奋斗

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失败了,张角用他的生命为代价告诉世人,东汉帝国已经到了将要灭亡的时候了。
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总会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来。而这个人的横空出现,为这个混乱的时代增添了许多传奇的色彩。他的名字就叫做曹操。
我们先来介绍曹操同志的出身:
曹操,性别男,155年生人,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他出生在宦官世家(这有点那个),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在东汉桓帝在位时任中常侍大长秋,封为曹亭侯,跻身省部级,真是行行出状元啊。养子曹嵩继承了曹腾的封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至于曹操的父亲曹嵩的祖宗来历,据《三国志》记载“莫能审其生出本末”,意思是没有人知道曹嵩是从哪家哪户过继给宦官曹腾的。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曹操在清明时节的时候,想去拜祖归宗扫墓都有点困难。倘若小阿瞒和别人吵架,他可以骂别人祖宗十八代,别人都骂不了他的祖宗三代了。
不过,据其他的一些史料记载,曹操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过继给宦官曹腾做养子,才改姓曹。根据以后曹氏家族和夏侯家族的亲密关系来看,这个说法还是比较可靠。
曹操异于常人的出身,也为他不平凡的一生增添许些传奇的色彩。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0 18:03:52 +0800 CST  
【问题少年】
曹操虽然出身不太好,但家境优渥,家里是有矿的,是不差钱的公子哥。
曹操的父亲曹嵩不太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是很少过问的。由于父母的溺爱,久而久之,小阿瞒成为了一个问题少年。
既然是问题少年,我们看看少年曹操干了哪些让大人头疼的事儿?
据《曹瞒传》记载,小阿瞒“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换句通俗易懂的话说:小曹操喜欢飞禽走兽,天上飞的地上跑的都不放过,放荡不羁,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的叔父看不惯,屡次将小阿瞒的过分行为告诉曹嵩,要求好好管教小阿瞒,免得以后长大学坏了。
叔父的告状,让小阿瞒着实担忧了一阵子。有一次,小阿瞒在路上遇到这位叔父,就假装面瘫,歪脸咧嘴,嘴角留着涎水。叔父见此状忙问其故。小阿瞒答道:“我忽然中风了。”这个叔父也不动脑筋一想,马上告诉曹嵩。
曹嵩大吃一惊,连忙喊宝贝儿子过来,却见小阿瞒好端端的,一点问题也没有。
曹嵩问他:“你叔父说你中风,这是怎么回事?” 小阿瞒答道:“我本来就没有中风,是叔父不疼爱我,所以他在您面前说我坏话了。”
小阿瞒这鬼点子得逞了,从此曹嵩再也不相信他弟弟打儿子的小报告了。自此之后,小阿瞒就更加得意妄为了。
得意妄为的小阿瞒,没有什么事是他不敢做的。
反正都闲着没事干,那去找一件刺激的事去干吧。
这是小阿瞒和袁绍这些纨绔子弟达成的共识。
这件刺激事是:闹洞房抢新娘。
据说抢新娘这件事是这样的:有一次这两哥儿们结伴出来闲逛,看见一村里有人在举行婚礼,宾客正在大吃大喝。他们看见别人干好事,就条件反射地动歪心思,想恶搞人家一把。
我就是见不得你好。这估计就是当时曹操和袁绍的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两哥儿等到天黑了,溜进庭院大喊:有小偷啊!
果然不出所料,众宾客都出去抓小偷,连新郎也慌里慌张地出来凑热闹。趁大家都乱成一团去抓小偷这个空档,这两哥儿蹑脚蹑手趁乱溜进洞房。
两人一声奸笑,一使贼眼色,像很职业淫贼一样,把水果刀架在新娘子的脖子上,用鼻子在新娘子身上嗅了一嗅,叫道:小娘子,不许动,小心刀子不长眼睛,乖乖跟我们吃香喝辣去吧。这情节很像笑傲江湖里的田伯光的采花情景,成功把新娘劫走了。
抢走了新娘,慌乱之间袁绍笨手笨脚,慌不择路,掉进了荆棘丛中,衣服被荆棘挂住了,跑不动了。看来当采花大盗,没有“万里独行”的本领是成不了职业的。
怎么办呢?
眼见上当的村民们正往他们这边赶来了,如果不及时跑路,被人家抓回去了,屁股少不了一顿打。还是曹操鬼点多,指着袁绍大喊:“贼就在这里。” 吓得袁绍扯破衣服逃跑了。
此时的袁绍不是什么盟主,也根本顾不上什么形象,黑灯瞎火光着屁股跑路也不算是什么丢脸的事。
这龌龊事的最终结局:新娘子原封不动地还给人家,恶搞者成功的跑掉了。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件事的刺激,小时候留下的影响太大,曹操日后养成了一个恶习,就是喜欢抢别人的老婆。
养成抢别人老婆的恶习,后果比较严重,后来让曹操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不过这是后话。小阿瞒抢新娘是世说新语的段子,有人说属于传说流言之类的,真实度价值不高。但不管如何,这件事情也体现出民间对这俩铁哥们的印象:小时候放荡不羁,不干正经事。
如果仅仅只有这些放荡不羁事,当然不能全部反映出小阿瞒的个性来。这个貌不惊人的小子,还干了一件轰动同龄人的惊天之举。
这件壮举是——刺杀张让,为国除害。
三国第一刺客曹操刺杀大宦官张让的惊天之举,成为了许多文人墨客笔下津津乐道的情节,这直接让一千多年后的罗贯中先生演绎成献刀刺杀董卓,这不得不让人感叹文艺工作者移花接木的能力,简直是连接得天衣无缝啊!
那我们先来看看这惊天之举是怎么回事。
我们知道,曹操年轻时任性好侠,也像我们现在大多数的青少年,心中有一个侠客梦。
当侠客,自然是路见不平拔刀相见,为民除害替天行道。
虽然当时没有武侠小说,金庸老爷子也无法穿越回到东汉给小阿瞒赠送一套全集,但这些并没有影响小阿瞒心中的侠客梦。
这不,小阿瞒真的有一段侠客行之旅。
小阿瞒虽然颇为叛逆顽劣,但他疾恶如仇,知道宦官张让是一个十足的大坏人。
是坏人就该杀。老子要当侠客,就要杀张让这种大坏蛋!
这是小阿瞒心中的判断。
当时这个张让,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十常侍之一,在社会上的口碑极差。此人专权用事,残害忠良,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天下人人恨不得吃他的肉喝他的血。
小阿瞒自然也有所耳闻,听久了难免不产生刺杀张让的想法。
当时小阿瞒的老爸曹嵩正在京城洛阳当官,有一次曹操去洛阳,神不知鬼不觉的闯进了张让的卧室。
一个刺杀张让的机会来了。
恰巧张让正在床上闭目养神,小阿瞒要把蓄谋已久的想法付诸行动,试图行刺张让。
就在小阿瞒肾上腺贲张之时,张让忽然张开眼睛,发觉了小阿瞒的危险举动。
有刺客啊!
张让男不男女不女的尖叫声,瞬时惊动了全府。
刹那间,卫士们紧闭大门,持剑荷枪,摆好缉拿刺客的姿势,蜂拥而至。
看了这个缉拿刺客的场面,被激情冲昏头脑的小阿瞒,也冷静了下来,知道再不赶紧跑路,恐怕会把小命丢在这里。
小阿瞒使出祖传功夫打狗戟法,一套戟法使得行云流水,戟影纷飞,紧密有度,狂风暴雨般让人心惊胆寒。他拿着一支手戟,从卧室杀到厅堂,从厅堂打到院墙,边后退还边嚣张的叫:挡我者死!
卫士们傻眼了,不怕死的刺客见多了,但谁也没有见过这泼皮般打法的刺客。
没有一个卫士敢近前,没有一个卫士想去拦阻这个地痞般的刺客,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小阿瞒翻墙而去。
其实小阿瞒手中的手戟并非是灭绝师太的倚天剑,削铁如泥,一碰上非死即伤。如果有几个不怕死的卫士上前抓捕,小阿瞒就是有三头六臂也逃跑不出张家大院。
对于小阿瞒这个惊天之举,孙盛在《异同杂语》中盛赞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我查阅了许多古书籍,确实没有找到曹操是个武林高手的记载,他不可能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能杀人于千里之外,逃逸于无影无踪之间,那么他的武艺是如何绝人的呢?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似乎不应该再去分析小阿瞒不能成功刺杀张让的原因,而更应该研究一下小阿瞒的武功。
现在我们从专业技术层面研究小阿瞒的武功水平,他行刺被发现后,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有条不紊的使出了祖传功夫打狗戟法,从这点反应上来判断,小阿瞒不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他平时肯定下过一番苦功夫。
在众多卫士的包围之下,他竟然能从卧室杀到院墙,毫发无损全身而退,其打狗戟法有一定的造诣。考虑到他当时还年小,其打狗戟法不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至少也达到了戟法四五段的水准。可是三国史料的记载曹操还不是一个武将,曹家戟法四五段的段位相当于什么级别的武者,我们无从得知。
所以我们唯一能解释曹操能成功逃走,就是张让的卫士实战能力确实太菜了。
但就凭小阿瞒敢孤身闯荡龙潭虎穴的勇气,称曹操为三国第一刺客也不为过。
此时的曹操虽然是一个问题少年,但我们也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以及疾恶如仇的性格。这一点,是许多大人都不具备的。
至于一向以害人为能事的张让为什么没有秋后算账?我想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小阿瞒是蒙脸刺客,张让没有看清他的真面目,不知道是谁来刺杀他的,也不知道刺客的动机。
第二种情况:知道小阿瞒干爷爷曹腾和自己是一个部门的同事(都是宦官),不太好意思撕破了脸,把事情搞得太僵,毕竟出门撒个尿都抬头不见低头见。
第三种情况:小阿瞒属于“激情杀人”,还未遂,他老爸曹嵩在京城当官,背后有人给他撑腰,况且他还受到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保护,最多只能给他判一个缓刑。
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这可能就是一向飞扬跋扈的张让未报案让官府缉拿曹操的原因。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0 18:08:54 +0800 CST  
@高宇83 2019-08-21 09:51:22
当你把历史写得很好看的时候,它就不是历史了。
-----------------------------
当年明月说过“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好看的历史才有生命力的。所以要把历史写得很好看,这就要考验写作者的水平了,相信我可以做得到!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1 10:19:19 +0800 CST  
【有志青年】
小阿瞒虽然不怎么喜欢读官方的指定教科书,但他对课外书有着由衷的喜爱,尤其喜欢兵法。什么孙子兵法啊、吴起兵法啊、六韬三略啊,小阿瞒看得不亦乐乎。他的这个业余爱好,也为他以后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小阿瞒这个顽劣的小屁孩慢慢地长大,变成一个有志的青年。
我们知道,在古代要想出人头地,展现自己胸中的才能,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就要通过仕途这条路来实现的。
有志青年曹操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他当然想去当官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时的政府选用公务员,既没有笔试也没有面试,自然就不存在像现在哪个职位的录用率是多少比例的问题了。那选用公务员的标准是什么?
在这里,我们要说到东汉的选官制度。
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制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公务员的制度,是当公务员最主要的途径;录用依据是:由社会的权威人士给公务员苗子下评判,根据社会舆论来给他们授予官职。这是当时最制度化的选举公务员的制度,社会精英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
征辟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公务员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这套制度包括皇帝征聘、高官荐举等多种方式,旨在选拔有名望品学兼优的人士为官。
看了东汉的选官制度,我相信大家基本上明白了怎样才能当上东汉的公务员了。
刚成年的曹操,他知道要当政府的公务员,首先要去找一些社会的权威人士给自己下一个评论,说自己是一个公务员苗子。
太尉桥玄、名士何颙这两人能认识到曹操的雄才大略。
桥玄正业是全国军队的主管,副业是看相专家,对面相这门学科有独到的见解。他看了曹操的面相,吃惊的说:“我一生中看过许多天下名士,没有哪一个人像你这样奇特。小伙子,你要多加努力。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之才是不能拯救的,能平定天下的就是你了!我现在已经老掉牙了,希望把老婆孩子托付给你帮助看管照顾。”
太尉桥玄的这番话一出,曹操的声名传遍乡里,引得乡邻啧啧赞叹。
曹操听了桥玄这话,自然是大喜过望。但他想不到桥玄又这样对他说:“你现在在士人团体中还没有名声,可以去拜访许子将,叫他给你一个好评。”
许子将就是许劭,他字子将,汝南大名士,天下排名第一的看相专家。
许劭主持的汝南月旦评,说得高大上点是一个名士文化沙龙,说得低小下点就是一个看相算命摊位,专门品评天下士人,谁人一旦得到他的好评,身价立涨百倍。
谁人想身价船涨水高,只需得到许劭一句好评就足够了。
曹操得到桥玄的建议,便去拜访许劭。见到许劭后,曹操问道:“我这个人怎么样?”
许劭不吭一声,什么意思都不表达一下。
在当时交通还没有发达的时代,人家曹操车殆马烦,连赶几天几夜的路程,长途跋涉几百里路来到汝南,你许劭屁话都不说一句,你究竟是什么意思?
许劭,你太没有职业精神了!
一个算命先生,给客户看面相、识手纹、判吉凶,是他的基本操守。而许邵作为天下第一的看相专家,竟然不把曹操当客户,岂有此理?既然软的不行,那就来硬的吧。
许大师,你今天不给我说句话,你就别想走了。
曹操声色俱厉的把这句话撂在这里。
根据许邵给其他客户看相算命的结果来看,我们知道,许大师看相算命水平是极高的,他对面相手相、八卦易经、占卜风水、吉凶福祸的预测准确率是极高的,所以他是当时最著名的人物鉴赏家。
面对曹操的威胁,许大师没辙了,只得被逼出一句评语。这句评语也是评判曹操一生中最好的评语之一,就是这句著名的话——“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
如果是在太平盛世,你就是一个能干的大臣;如果是在混乱时代,你就是一个杰出的英雄。
讲真,几乎没有什么哪一句评语能这么恰当评价曹操了。所以说,这才是真正的社会评论家,就是有水平啊!
曹操得到许劭的这个评语,觉得很恰当,大笑而去。
自此以后,曹操的声名也在士人中传开了,渐渐的名声鹊起。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1 10:25:13 +0800 CST  
【踏上仕途】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说的就是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
但在曹操看来,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子将一评!
身价暴涨的曹操,人气也像充了气的气球一样,越升越高。
一夜成名的曹操,自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年仅20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召入京都洛阳为郎官,成了帝国集团的后备干部。
进入京都的曹操,犹如蛟龙入海,他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不久,由于表现突出,他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相当于现在北京地区延庆县的公安局长。
洛阳为东汉都城,是皇亲贵戚、土豪老板聚居之地,卧虎藏龙,鱼龙混杂,这地区是很难治理。
年轻气盛的曹操一到任,看见了都城北区糟糕的治安环境就来气,马上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颁布了一系列治安条例规定,严禁夜行。当然曹操是一个实干家,不会像他的前任一样只是说说而已。曹操是动真格的,他令人造了十余根五色大棒,悬于衙门左右,贴上公告:“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谁敢触犯治安条款,我不管他是谁,一律用大棒打死!
曹操的这个禁令一出,皇亲贵戚以为他是作秀而已,不当一回事,依然我行我素。
大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看见这个公告,根本就不放在眼里。蹇图晚上吃饱了饭没事做,三更半夜就出来溜达。
曹操接到报警消息,马上带着夜巡小组的士兵把蹇图逮捕了。
蹇图仗着侄儿蹇硕的威势,平时在京都里作威作福,已经习惯了,别人大话都不敢和他说一句,忽然之间被抓了起来,懵圈了。但他睁眼仔细一看,原来是新上任不懂官场规矩的公安局长曹操,便又恢复了神气。
蹇图:你凭什么抓我?
曹操:违禁夜行。
蹇图:我的侄儿是蹇硕,看在他的面子上放了我吧。
其他的夜巡士兵:局长,算了吧?蹇硕是不好惹的。
曹操斥责:我不管他是谁,违反禁令一律用大棒打死!
于是曹操毫不留情令人用五色棒将蹇图活活打死。
此消息一传出来,京都的那群狐假虎威之辈收敛了,再也没有人敢触犯曹操的治安条例了。谁人无事去摸老虎的胡须,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
不用说,曹操的“依法治国”方针得罪了不少当朝权贵,大宦官蹇硕也很生气曹操打死他的叔父,总想找机会报复一下。可是人家曹操是按规章制度来办事的,打死蹇图是符合法律程序的,你拿人家也没有办法。
那就把这个小子赶出京城吧。
蹇硕作为皇帝的红人,在皇帝耳边进言:曹操这个小子很有两把子,应该提拔他到顿丘县当县令。皇帝言听计从,二话不说就批准了。
碍于其父曹嵩的过硬后台,蹇硕不敢把曹操怎样,只能通过明升暗降的手段,把眼中钉,肉中刺的曹操赶出京城,让他到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去凉快。
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曹操的堂妹夫㶏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作为亲戚,曹操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
你从哪里来就回到哪里去吧!
蹇硕出了一口恶气,幸灾乐祸的看着落魄的曹操卷起包袱回老家。
被免职的曹操,在洛阳无事可做,只能回到老家谯县,过着闲居的日子。
过了两年,即光和三年(公元180年),曹操以能明古学,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这是一个调研员的职位,也是一个顾问,可以参预朝政。
于是顾问曹操上书陈时弊,为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等人申冤,要求恢复忠臣名誉,惩罚奸邪之徒。虽然曹操屡次上书进谏,言辞恳切,但没有被老板汉灵帝采纳。
看着朝政日益腐败,想当治世之能臣的曹操无能为力,心里很郁闷,知道自己说再多也是废话,干脆不再向老板汉灵帝提建议了。
看来想当能臣是很难,不是你有才干就能当得了的。但是曹操并不气馁,他在等待着一个机会,一个能证明自己的机会。
这个机会很快就到来了。那就是黄巾起义爆发,朝廷急需一批有才干的人去镇压暴动。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二月,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全面爆发,犹如火山大爆发一样,全国七大州烽火四起,朝野震动。
在这种情况下,军事人才就成了抢手货,政府纷纷召集有军事才能的人去镇压暴动。于是30岁的曹操被任命为骑都尉,奉命镇压颍川的黄巾贼。
骑都尉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军队编制的正旅职,是军队的中层干部。曹旅长带着他的一支劲旅,马不停蹄赶赴作战的第一线,受命于中郎将皇甫嵩等人。
张角是一个草包统帅,况且这群黄巾军又是乌合之众,根本就不是中央军的对手。所以曹操、皇甫嵩等人合军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大获全胜。
曹操由于镇压黄巾贼有功,被擢升为济南相,当了一个正厅级别的市长,管辖十余个县。
新官上任三把火,意思是比喻新上任的官员要做几件有影响的事,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建立自己的威望。
曹操明白,自己新官到任,济南有很多的事情要等待自己来理清头绪,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新官上任放了哪三把火。
到任济南,曹操做了三件重要的事,俗称“曹公三把火”。
第一把火:反腐败。
官场腐败问题是古以来就有的事情了,无论哪朝哪代,官场的腐败似乎就像一个魔咒,从来没能摆脱得了。即使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颁布堪称史上最严的“肃贪令”,依然有很多官员前腐后继,不怕死去腐败,铁腕冷血的朱元璋依然不能解决官场腐败的问题。这就告诉我们,贪婪是绝大多数地球人的通病。你可以消灭得了人的肉体,但消灭不了人骨子里的贪婪。
当时的济南腐败问题非常严重,如果按朱元璋的“肃贪令”来处罚的话,估计济南十有八九的官员就得死!朱老大的圣旨上明确的写道:“凡官吏贪赃满六十两者,一律处死,决不宽待。” 翻开明朝法律《大诰》三编,我们可以看到朱老大亲自惩办贪污的档案,在这些经典案例汇编中,肃贪的力度与残酷度让人触目惊心。凌迟、枭首、族诛案数千件,弃市以下案一万余件,其中很多贪官受贿金额在今天看来根本不值得一提。
用重典治乱世,这是朱元璋奉行的政策,也是曹操奉行的政策。不过一千多年前的曹操,不可能像一千多年后的朱老大那样暴力。朱老大创造性的发明了“剥皮实草”、“锡蛇游”等极为残酷的刑罚,其实是可以申请专利的,有望打破吉尼斯纪录的酷刑。如果时光能倒流,恐怕曹操看了也会不寒而栗,感叹道:后辈可畏,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
但是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他深恶痛绝官场腐败问题,走马上任济南后,立即上奏罢免了八个贪官。要知道,当时曹操罢免的各县官员大都是攀附皇亲国戚的,即是我们老百姓口中所说的有后台的人。
铲除一切腐败者,还济南一个纯净!
这就是当时曹操的决心。
谁贪赃枉法,就别怪我手辣了!
济南的贪官看见这个曹市长不按常理出牌,知道还继续呆在济南,没有什么好果子吃了,吓得卷起包袱跑路了。
此处不留爷,只有留爷处!
济南的贪官跑到外地,又可以通过关系来混一个官位。卖官鬻爵是当时朝廷的一门生意,反正世道混乱,这些贪官不怕到外地没有官做。
一时之间,济南郡成了全国廉政的模范城市。当然,当时不可能评这个奖项,所以曹市长也没有上报纸宣传他的廉政方针。
第二把火:依法治市。
第一把火放了,曹市长又放出第二把火——依法治市。
我的城市我做主。
曹市长又拿出了他当公安局长时的作风,执法如山,依法治市。
打击地方地主豪强,查处欺男霸女行为,这成了曹市长工作的重点。
在曹市长的努力下,路霸、村霸、市霸以及各形各色的地头蛇,不是夹起尾巴好好做人就是逃跑到外地了,济南郡的秩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第三把火:破除迷信。
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讲迷信是很普遍的事情。在混乱的年代,老百姓更倾向于把命运寄托给神灵,所以当时济南的迷信活动很旺盛。
修建祠堂、烧香拜佛、磕头许愿,成了济南老百姓的日常活动,这势必影响了生产,也不利于安居乐业。
究竟曹操是不是一个无神论者,我们现在不敢太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当时曹操对这些迷信活动深恶痛绝之。曹市长一声令下,大批城管出动,把济南老百姓修建用来磕头许愿的祠堂统统推倒。
经过一系列的打击,济南郡作奸犯科者逃窜他郡,城市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政教大行,一郡清平”,蔚成风气。
我想后世的朱元璋,看了曹操这反腐的政绩,他必定会羡慕不已,因为他想破脑袋也不明白,我反腐的力度远远比曹操大,为何我不能成功?
自古以来,杀戮并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但朱元璋把杀戮奉为圭臬,以为靠杀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他错了,狠人朱元璋至死都不会明白,反腐并不是全部靠人头落地、血流成河来完成的。
对症下药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果朱元璋在地下听见这句话,我估计他会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的。
中平四年(公元187年),世道更加混乱了,天下更加不太平了。先后发生了荥阳民起义、南匈奴反汉、张纯反汉、长沙区星起义等一系列的起义暴动,在这种政治极度黑暗的情况下,朝廷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
这一次,曹操没有接受这个任命书。宦海生涯十几年,他把朝廷和官场都看透了,知道这个帝国已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了。“治世之能臣”这条路已经行不通了。
于是曹操用一个理由来拒绝这个任命——我生病了,不能工作了。
生病报告一打上去,曹操又一次回到了老家谯县。
回老家的曹操的生活是这样的:“筑室城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
翻译过来就是:在城郊修建一座房子,春夏季节沏茶读书,秋冬季节出去打猎改善生活,自娱自乐,与世无争,过着自己个人的桃源生活。
话虽如此说,当然此时的曹操,不可能像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一样,做到真正的与世无争。其实曹操并没有死心,他仍然在关注着世态,牵挂着国家的命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身处乡下的曹操,依然没有放弃对未来的希望:人生路漫漫,我要不断求索,不断上进。
我想此时的曹操,他并没有闲着,他一定读了许多课外书:兵书。
有钱出去旅游,没钱在家读书。
这是现在许多人挂在嘴边的话。身体和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得到释放。
这个时候的曹操,他家虽然很有钱,但也不能出去旅游了,只能呆在家里读书了,努力让自己的灵魂得到释放。
树欲静而风不止。闭门读书的曹操,忽然接到了一封来信,差点打破了曹操平静的生活。
这封来信是冀州刺史王芬等人写的,信中大意是:废掉老大汉灵帝,拥立合肥侯为皇帝,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但曹操果然就是曹操,他不为所动,果断拒绝了。他知道,王芬他们一定不会成功的。
果然不出曹操所料,王芬等人谋反事件很快就失败了,王芬也事败自杀了。
姜是老的辣,醋是陈的酸。
十几年的宦海生涯,已经把曹操锻炼成一个深思远虑、办事稳重老练的老手了,不是王芬等人几句好话就能忽悠得了的了。
这就是曹操的可怕之处,年纪不大,眼光深远。
起义造反等群体事件此起彼伏,今天农民领袖张三被政府灭了,明天匪徒头子李四又起来闹事,唯恐天下不乱。当时的东汉,乱得像一锅粥一样,西边的张三死了,东边的李四又来了。整个天下动荡不安,没有预言家能预料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事?
借用曹雪芹的一句话来形容整个局势——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场!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1 12:22:36 +0800 CST  
【孤独的奋斗】
我想此时呆在乡下的曹操,他一定会有一种孤独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的,世人不知道我内心的想法。每当我曹操想起了三闾大夫这句话,我内心就有一种刺痛的感觉。
十几年来,几千个日日夜夜,我都在奉献着我的力量,燃烧着我灼热的热血,为的不是我自己一个人,而是为了挽救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
我的奋斗,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是不被人理解的。
惩恶、进谏、肃贪、廉政,又有哪一项得到国家的肯定?他人说不定还以为我是一个官场上的投机分子呢。
曹操落寞的心情,是不被世人所理解的。
在我看来,不被人理解是曹操一生中最大的心结。所以,终其一生,曹操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后人能正确认识他的功过得失。
我不要美誉,也不要诋毁,只要一个中肯客观的评价!
这可能就是曹操以后最想对世人说的一句话。
当然,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没有考虑到千秋万载之后的评价,他目前所能做到的就是韬光养晦。
“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曹操的孤独,曹操的忍耐,曹操的奋斗,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
身在乡野的曹操,心怀天下,无论风吹日晒,还是狂风暴雨,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成为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是的,我相信我的机会一定会来,属于我的时代一定会到的。
我曹操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八月,帝国集团的董事长汉灵帝为了巩固集团的管理,为了分散外戚大将军何进的管理权,想出了一个“分权制衡”的管理条例,设置西园八校尉。
曹操因其家世和才能,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在西园八校尉中排名第四。
漫长的黑夜,黑暗的岁月,城头变幻大王旗。
此时的政坛已十分动荡,时局也变幻莫测。
何进是帝国集团的总经理,但以他的能力和眼光来看,只能注定他是一个失败的管理者,而事实也正是如此。
既然再次出山了,我就要努力工作,尽我所能!
这是曹操的上任誓言,也是一个公务员对国家的责任。
但是让曹操料不到的是,他的努力工作的愿望又落空了,因为更大的祸乱又来临了,这个帝国集团离破产的日子也不远了。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1 19:57:10 +0800 CST  
第四章 刘备创业

【异姓兄弟】
读过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而这一批英雄人物大多数都是在黄巾之乱这一时期产生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异姓结为兄弟不少,但最有名的莫过于刘关张这一组合了。他们就是三国时代大名鼎鼎的刘备、关羽和张飞。
刘关张这三人的结义在演义中被渲染得非常感人,“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成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情节。
但是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
刘备是涿郡涿县人,张飞也是涿郡涿县人,他们两人是老乡。而关羽是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与刘张两人的故乡涿县还隔着八九百公里的路程。
现在交通发达了,八九百公里的路程不算什么。但在古代出门以脚力为主的时侯,千里之隔可谓是一个很遥远的地方了。在古代,人们是很少出远门的。
那关羽是如何与刘张两人相见的呢?
这一切因缘相会,是因为关羽在老家杀人了,不得不逃离故乡。
关羽早年因杀人逃离家乡流落至幽州涿郡,在这期间结识了刘备与张飞。由于意气相投,三人就在一起共事。
至于他们三个人有没有结拜为异姓兄弟,正史中并没有给出确定的史料,桃园三结义这个情节很有可能就是小说家杜撰的。
不过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们比起亲兄弟来还更兄弟。
“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 陈寿的这一段史料,就为很有可能是杜撰的“桃园三结义”这个小说情节提供了创作的素材。
吃着同一锅饭,睡着同一张床,够意思了吧!恐怕即使是亲兄弟,也很难做到这一点吧。
刘关张三人情同兄弟,刘备出席各种聚会酒席时,关张两人终日侍立在刘备身旁,当大哥的私人保镖。
亲密到这种程度,已经是超越了好朋友的范畴了。所以来说,即使没有“桃园三结义”的拜天地结为同生共死的兄弟的情节,刘关张三人也无疑是亲密的异姓兄弟。
刘关张这三人组合,将成为三国历史上最厉害的三人组之一。
由于刘备喜欢结交英雄豪杰,涿县的青少年都争着依附刘备。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等人带千金来涿郡贩马,他们见此情况,认为刘备就是一只潜力股,值得投资。于是他们给刘备提供资金创业,刘备就用这笔钱来发展团队,集结了很多人。
刘备的创业资金有了,初始创业团队也有了,但人数并不多,而团队的管理人员更是稀少,只有关羽与张飞这两个得力助手。
刘备不仅有创业的意识,还很有政治眼光。此时的天下并没有大乱,但刘备就很有预见性,率先组建了创业团队,等到资本市场有变动时,就可以大展身手了。
作为大哥,没有两把刷子是怎么行的呢?刘备未雨绸缪,为事业的起步打了一个基础。这个时候,刘备还未满24岁。
很快黄巾起义就爆发了,24岁的刘备带着他的民间创业团队,入股了校尉邹靖的团队,加入了国有企业,开始了他艰难的创业之路。
从这一刻起,刘备再也不是民间的那个草民刘备了。
加入了国有企业的刘备,虽然还不是正式的公务员,但此时的刘备,他的眼界已经不是穷山僻壤,也不是涿县,而是天下。
来吧,刘备!属于你的创业时代要来了!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2 17:16:23 +0800 CST  
【就从这里开始创业吧】
刘备团队入股了校尉邹靖的团队,这是刘备创业的开始。
努力干,就从这里开始创业吧!
我们都知道,刚开始创业的人,他的积极性都很高。没有什么资金的刘备,靠着金主爸爸的赞助,才勉强组建了一支小规模的民间创业团队,所以他倍加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创业机会。
只有拼命的干,我才能立足这个社会。刘备带着他的团队,充分发挥了拼命三郎的精神,拼命干——冲锋陷阵,锐不可当!
刘备在校尉邹靖的团队里,不久就由于业绩突出,征讨黄巾贼有功,被委任为安喜县县尉,成为国家的正式公务员。
这是一个伟大的转折,草民刘备变成了公务员刘备。
就在刘备雄心勃勃的规划他的职业生涯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朝廷出台一项政策:如因军功而成为国家公务员的人,都要进行业绩考核,淘汰不合格的官员。该郡督邮瞧刘备不顺眼,要遣散刘备。刘备好不容易才从平民爬到公务员,听说督邮要下他的岗,能不着急吗?
刘备一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到国家迎宾馆求见督邮,希望疏通疏通一下。谁知道这个督邮的架子挺大,假装有病不肯见刘备,拒之门外。刘备气得够呛,老子拼死拼活才得到这个公务员的职位,你凭什么一句话就要把赶老子下岗了?刘备越想越气,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径直闯入接待官员的迎宾馆,将督邮像猪一样捆起,吊在树上痛杖二百下,边打边向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叫道:“我接到太守的密令,处治徇私枉法的督邮。”
刘备打完了督邮,尚不解恨,想要杀掉他。习惯作威作福的督邮,到这个时候已经吓得颤颤发抖,哀求着饶了他的狗命。刘备看着督邮挺可怜的样子,便放了他,并将县尉印绶解下来,套住督邮的脖子绑在拴马桩上。
做完了这一切,刘备与关羽、张飞弃官逃亡,浪迹江湖。
刘备打督邮虽然出了一口恶气,但他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公务员身份就没有了,他又变成了草民。
创业一旦开始,就不会停止它的脚步。这是一个有志青年给自己定下的誓言。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浪迹江湖的刘备,不久又抓住了一个机会。
大将军何进为了诛灭宦官集团,派遣都尉毋丘毅前往丹杨招募兵马。
刘备带着关羽和张飞来到毋丘毅车驾前,自我推销的说道:“丹杨这个地方不太平,为了您的安全着想,我们愿意免费做你的保镖。”
毋丘毅看看刘关张三人,他们个个都像身怀武艺之人,心想这世道不太平,山贼强盗时常出没,多几个保镖能增加安全系数也不错。
于是,刘备成为了都尉毋丘毅的安保团的保镖。
想不到刘备一语成谶,他们在下邳这个地方遇上黄巾贼。玩过三国游戏的朋友都知道,多少小兵小卒在关羽和张飞面前都不够杀,这点小毛贼怎是他们的对手?
刘备带着他的异性兄弟救了都尉毋丘毅的命,破贼有功被任命为下密县县丞。这个官虽不大,充其量只能算是九品芝麻官,但好歹刘备又回到了公务员的行列。
我们知道,刘备是一个有志青年,他不会满足去当一个小官混口皇粮吃,当公务员只是为了能更好的去创业。
刘备在下密县当了几天县丞,就发现这个地方实在不利于创业。
下密县太小了。
刘备迫切的感受到在这个小地方继续呆下去,没有什么前途。
下密县就是现在的山东昌邑市围子镇古城村,在一个小村庄里呆下去有什么发展前途呢?
刘备当机立断,果断递上了辞呈,带着他的几个人的创业团队,离开了这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寻找可能有大的发展机会的地方去闯荡。
功夫不负有心人,用心去做事,肯付出辛勤的劳动,你就会有所收获的。
在刘备放弃了下密县县丞这一官职后,不久他又被任命为高唐县县尉,由于勤于政务,业绩突出,在官民心中口碑良好,随之升为县令,当上了正处级干部。
此时的刘备还未满30岁,年轻有为,意气风发,正在满怀希望的想干一番大事业,而高唐县确也为他提供了这样的便利。
古代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创业也要讲究这些东西的。高唐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现为聊城市下辖县,属中华民族黄河文化发祥地之一。
高唐在春秋时期为齐国五都之一,历史上高唐就“居中原衡衢”,有官马大道“南通吴会,北拱神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高唐境内地势平缓、土地肥沃,东部有徒骇河、西部有马颊河经向贯穿县境,传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尤以盛产棉花享有盛名,“货以木棉、甲于齐鲁”,素有“金高唐”之称,很早便成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之一。高唐属温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物产丰富,旧志称其“为州民恒产”,由此可见高唐就是一个富得冒油的风水宝地。
这就和我们现代创业者一样,创业前都要选地方,高唐无论是论文化、论交通,还是论经济、论气候,没有哪一项不是理想之选。这是一块黄金地带,不仅利于创业,也很有利于发展事业,风水实在好到爆棚。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刘备的县太爷的公章还没有拿热,还来不及着手找项目创业时,高唐县就被黄巾贼攻破了。
刘备的创业又再一次遭到重创。没办法,不仅创业基地没有了,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了,只得带着创业伙伴们狼狈的投奔老同学公孙瓒。
这个公孙瓒很念同学情,给中央写了一封推荐信,在信中细细列上了刘备的功绩,什么破黄巾贼有功啊,什么救过都尉毋丘毅的命,什么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啊,军功政绩列了一大堆,说来说去无非是为无家可归的刘备讨一个官位。
刘备在老同学公孙瓒的举荐下,当了一个别部司马,相当于一个独立团的团长。如果李云龙同志看到了还有这种操作,估计会气的吐血:他娘的,老子和鬼子打了这么多的仗,才当了一个独立团的团长,你刘备算什么东西,敢和我平起平坐?
毫无疑问,刘备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了,但这也是刘备创业的起点。
金子总会闪光的,无论我在哪里,我相信我一定会成功的。
寄人篱下的刘备,在深夜里他仰望天空,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这星空和往日没有什么不同,一切都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有我这颗心罢了。
是的,既然我选择了这条路,只有风雨兼程的走下去。
无问前方在哪里?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辈岂是蓬蒿人?英雄人物就是我!
什么都不能阻挡我创业的步伐,我刘玄德就要白手起家!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2 18:21:55 +0800 CST  
第五章 王朝的挖墓人

经过黄巾之乱后,东汉帝国早已没有了昔日的雄风,东汉帝国这个航空母舰摇摇欲坠,整个汉朝的命运,已经来到了历史攸关的时刻。
此时的东汉帝国就像一个苟延残喘的骆驼,空有巨型骨架,已经撑不起它内部的正常运行了。上天抛弃了东汉王朝,只是等待一个挖墓人的到来。
历史总是那么让人惊叹,历史运行的轨迹总是那么准时——不用过多久,这个王朝的挖墓人准时到来了。
东汉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大将军何进使出了一个昏招,直接成为东汉王朝的挖墓人。
我们知道,东汉末年的混乱的根源就是宦官与外戚,而不是黄巾起义。
黄巾的造反只是东汉政治紊乱的一种具体表现,真正让东汉王朝走向灭亡之路的就是宦官与外戚的斗争!
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的斗争,就是一场决斗,并不是一场拳击赛!因为拳击赛能分出双方输赢就“点到为止”,而决斗不仅分出双方输赢,还不允许输者活着离开!
这两派的代表人物是蹇硕、十常侍与何进。
支持人:各位女士先生们,决斗就要开始了!这次决斗的代表人物是蹇硕、十常侍与何进先生,让我先来介绍一下双方选手的背景,我们先欢迎上军校尉蹇硕出场!
蹇硕:官职为上军校尉,西园军元帅,统率八校尉,部下牛人相当多,下属有袁绍、曹操等人。其人壮健而有武略,深得皇帝汉灵帝刘宏先生的特别信任。
十常侍:照例先简单说明一下,十常侍不是十个人,而是十二个人!这十二个人是皇帝汉灵帝刘宏先生的十二大仆人,他们分别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这十二人。他们都任职中常侍,咳,他们都是宦官。
最后让我们的何进先生隆重登场!由于何先生的事迹比较励志,经历比较传奇,请各位观众耐心一点,我要花多点时间介绍一下何先生个人的发迹史。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2 19:30:31 +0800 CST  
【何进先生的发迹史】
何先生出身屠户,但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何进是杀羊的,并非是宰猪的。何进先丧母后亡父,他独自养育着一家五口人,日子过得不能再清贫了。但幸运的是,何进有一个漂亮的同父异母妹妹被选入宫中成为贵人,并受宠于汉灵帝。
有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自从何妹妹成为汉灵帝刘宏先生的宠妾后,何家就踏上了一条荣华富贵之路,而何进的升迁路就犹如火箭般直线上升。
何进先被拜为郎中,成为皇帝身边的后备干部,帮皇帝管车马看大门;接着何进迁虎贲中郎将,成为中央警备团团长,成为皇帝第一保镖;然后出任颍川太守,从中央空降地方,外放成为重要地级市颍川的市委书记,以便获得地方管理经验。
光和三年(公元180年),何妹妹被立为皇后,何进也因此而拜侍中,回到皇帝刘宏先生身边当秘书;何皇后就给她哥哥捞了个流油水的职位——捞到土建肥差的皇家工程的大匠职位,这个职位是个肥差,负责搞建设的。
众所周知,搞工程是最有油水可捞的,修建宫殿、陵寝、宗庙这些大宗工程项目都是何先生负责,何家赚到盆满钵满!然后升任河南尹,当上首都市委书记,管辖都城洛阳周围十余个县。此时的何先生成为国家部级干部,仕途一片光明。
上天似乎很眷顾何先生,很快给了何进一个机会——掌兵的机会。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黄巾之乱爆发了。
东汉十三州,竟然有七八个州都燃起了战火。此时汉灵帝刘宏先生吓懵了,看看身边的人,大舅哥何进似乎还比十常侍等仆人在行一些,只好赶鸭子上架,急忙委任屠户出身的何进来当大将军,统率左右羽林五营将士,镇守京师,保护好家门,不要让黄巾贼进到屋里来喝茶。
汉朝时期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权势声望很大,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何先生因时势而被封为大将军,正式跻身正国级干部。
一位杀羊出身的屌丝,靠“拼妹”强力逆袭成为权倾一时的大将军。成了大将军的何进先生破获黄巾军渠帅马元义,粉碎京师内部的叛徒,因功封慎侯。
拜将封侯,是古代官至极品的象征,一个屠家之子做到了,虽然是靠“拼妹”得来的。
介绍完了决斗选手的背景,现在就正式开始生死表演吧!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11月,政府军平定黄巾之乱,举国欢腾。当年12月汉灵帝刘宏先生为表天下安宁,便迫不及待改元,换一个新年号为“中平”。
这个年号的愿望是好的,但现实却是现实,世道更加不平了。现在先不谈各地延绵不断的小规模的叛乱,因为对于一个庞大的没落帝国来说,这实在是太常见了。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3 09:27:13 +0800 CST  
【宫斗剧上演】
一部惊心动魄的宫斗剧正在如期播出,这一部宫廷大戏绝对精彩,值得各位历史剧迷熬夜观看。
这部宫斗剧的主角并不是后宫的女人,而是由何大将军领衔主演的。先来看看演员们的名单:
主演:何进、蹇硕、十常侍
配角:汉灵帝刘宏、何皇后
龙套: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
这阵容绝对豪华,连皇帝皇后也只能当配角的份。这一部真实的历史剧的上演,正式决定了东汉帝国的国运的走向。
历史的时间表拨到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汉灵帝刘宏虽然仅仅34岁,但由于常年累月的大吃大喝再加上后宫佳丽三千人,身体的透支已到了死亡的临界点了。刘先生也知道了在世时日不多了,便把后事嘱托给上军校尉蹇硕,脚一蹬,便在南宫嘉德殿驾崩。
皇帝死了,那是不打紧的,再立一个就是,况且刘先生又是一个昏君,按理来说这不失是一个振兴国家的好机会。但要振兴国家的前提是得立一个有作为的明君啊!
哪立谁来当皇帝啊?
当时这还有点不好立,因为汉灵帝刘宏先生生前没有明确立嗣。
先帝刘先生没有立继承人,那这个皇帝宝座由谁来坐呢?
刘先生的长子刘辩,也是正宫娘娘何皇后的儿子,按继位原则来说,那是唯一的人选。可是刘辩的老爸汉灵帝不喜欢他啊,认为他“轻佻无威仪,不可为人主”,时不时想把他踢出接班人的位置,所以生前并没有明确立他为皇位的继承人。
而刘先生的遗愿,是要立后宫王美人的儿子刘协来继位的。刘协却不是正宫娘娘所生的儿子,只是皇帝数不清的一位小老婆生的儿子啊。有刘辩在,哪有刘协继位的份?
君主时代,“废嫡立庶”是违反立嗣原则的,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违反继承法的。不符合法律原则,在立君这件关系天下的大事上,想让百官投票通过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即使这个发起投票的倡导者是皇帝!
哼,百官不让老子废长立幼,立刘协当太子,老子也不会屈服!干脆就别立了,看看谁沉不住气!汉灵帝刘宏先生一怒之下,就把立嗣之事无限期拖下去。
没办法啊,只能无限期拖下去,但刘宏先生自己也想不到他是第一个沉不住气的人,直到他赶赴天国之时还没有把立嗣之事定下来。
刘先生生前就有立刘协的想法,但被朝臣一次次不留情面驳回了,还引起全国人民对刘先生的批评。而现在,刘先生死了,上军校尉蹇硕能按刘先生的意思去拥立刘协当皇帝吗?况且刘先生生前就做不到,一个宦官能帮助他实现遗愿吗?
上文已经介绍过,上军校尉蹇硕为西园军元帅,统率八校尉,是一个有部队的实力派人物。但在大将军何进的面前,蹇硕的实力还是不堪一击的。况且袁绍、曹操等人只是他名义上的下属,实际是听命于大将军何进的。
蹇硕为了实现主子刘先生的遗愿,那怎么办呢?
只能把大将军何进干掉,这样刘协登基之路就会畅通无阻了。
于是蹇硕想设计想干掉何进再立刘协为天子,在刘先生前脚一蹬赶赴天国后,蹇硕后脚就赶紧通知何大将军进宫商议要事,想趁机在宫内干掉何进。但蹇硕手下的司马潘隐与何进有交情,在宫门口对何进连使眼色。
何进虽然是一个草包大将军,但察言观色是他的特长,一见老朋友潘隐这个不同寻常的眼色,就知道宫内已经发生大变,自己再傻乎乎听蹇硕的话进去可能就九死一生了。
谁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呢?何大将军看见老朋友潘隐的暗示,急忙叫车夫调转车头,狂奔回到自己的地盘,调动亲属军队进大将军府保护自己,然后诈称有病,不能再上朝上班了。
蹇硕看见自己的计谋失败,知道自己与何大将军硬碰硬是没有什么果子吃的,只得把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权力上交给何皇后。
这里,读者请注意一下,是上交给何皇后,而不是交给手握重兵的何大将军。
蹇硕是一个聪明人,他知道把确立皇位继承人的权力上交给何大将军,自己是没有好果子吃的,毕竟前阵子自己还想骗何大将军进宫干掉他,而上交给何皇后自己则安全得多。女人嘛,毕竟心软好讲话,自己现在奉手交出立君的权力给她,何皇后怎么再无情也会念上这笔功劳,自己在宫中也能继续混下去,估计蹇硕心里是这么想的。
毫无悬念,何皇后自然立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这就是东汉少帝刘辩。当时少帝刘辩才14岁,何皇后垂帘听政,何进秉持朝政,国家的军政大权自然旁落到外戚手里了。一时之间,何家的势力达到巅峰时刻。
蹇硕谋杀何进失败,刘辩继承帝位后,他没有死心,便写信给十常侍,内容大意说:“大将军何进兄弟秉持朝政,任人唯亲,如今与天下的党人策划要诛杀打倒先帝左右的亲信,消灭我们。只是因为我统率禁军,所以暂时迟疑没有下手。现在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同心合力,一起动手,关闭宫门,赶快把何进兄弟逮捕处死,以除后患。”
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郡之人,他帮了何太后及何进很大的忙,何家能有贵宠的地位,他功不可没,因此他亲近信赖何氏。十常侍商议后,拒绝蹇硕的计策,并且还把蹇硕的亲笔信送给何进看,彻底出卖蹇硕。
到了这个时刻,何进再傻也懂得“先动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还能再犹豫了么?
于是何进令黄门令迅速逮捕蹇硕,毫无犹豫将他处死,并把蹇硕统领的禁军全部收编,成了大将军府的直属部队。
这一集宫斗剧,何大将军惊险完胜,蹇硕悲惨完败,以丢掉性命结束本集剧。
何大将军在干掉蹇硕的同时,还干掉了另一股外戚势力——外戚董氏。以汉灵帝刘宏老妈董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被何大将军一股脑儿清除干净了,董太后的侄儿骠骑将军董重也被逼自杀了,外戚董氏可谓被连根拔掉了。
于是朝中的外戚势力只有何氏一支,而宦官势力则是十常侍。
新一轮的斗争马上就要开始了!
何大将军久知宦官是宫中的癞皮癣,为天下人所疾恶,在干掉蹇硕董氏等人后,掌握朝廷大权后就暗中布置诛灭宦官集团十常侍。
相对蹇硕来说,十常侍是一个宦官集团。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来说:蹇硕只是单兵作战,而十常侍则是一个大兵团。何大将军诛灭蹇硕还是靠十常侍出卖才成功的,现在想翻过脸来灭掉十常侍何谈容易?
汉灵帝刘宏甚至将张让与赵忠这二人比作自己的父母,可见对宦官的依赖。自然而然,十常侍的势力在皇宫中也是不小的。
中军校尉袁绍劝说何进:“从前窦武想诛杀官宦而反为所害,是因为他说的话漏泄出去了,五营百官服从害怕宦官。现今大将军有大舅子这样的重要地位,兄弟共同统率劲兵,部下将士又都是英俊名士,乐于尽力报命。事情的发展逃不出大将军的手掌之中,这是上天赞助的大好时机啊。大将军应当为天下除害,名垂千秋万载。虽周朝的申伯,也不算什么!”
袁绍这番话讲得悲愤慷慨,何进听得热血沸腾,以为超越周朝的申伯的机会就在眼前了,即与袁绍等死党画谋定策诛灭宦官集团十常侍。
这时何大将军又干了一件傻事——把所定计策告诉给妹妹何太后。
由于少帝刘辩的登基,何妹妹此时已由皇后晋升为太后了。何妹妹能坐到太后这个位置,十常侍可谓帮了她不少忙。
女人嘛,大多数会念私情的,既然十常侍对何家有这么大的恩情,你怎么能翻脸就把人家赶尽杀绝呢?
何妹妹自然不听哥哥何大将军的话,并说出一番有意味的话:“宦官统领禁省,自古到今就是刘家老祖宗的规矩,不可废除。况且先帝刚赶赴天国,我一个女人家,怎么堂而皇之与你们这帮男人共事呢?”
从这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何太后极度依赖十常侍。但是她不想诛灭十常侍更深层的原因,则是何太后的野心!
“人心不足蛇吞象”是一个汉语短语,比喻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做出蛇去吞象的事情;指人贪心,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害。
此时的何妹妹早已不是当初的毫无权力的“贵人”了,而是一个驾凌母仪天下之上的一个强势女人了。
人心不足尚且蛇吞象,这时的何妹妹成了太后,欲望一大,也想学着前人样子,把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吕太后当榜样——临朝称制!
何妹妹心想:我作为女人,制度不允许我当皇帝,那我就当幕布后的皇帝也不错!
所以我个人认为,何妹妹不肯让何大将军诛灭十常侍,恐怕不是仅仅感恩他们的恩情这么简单,而是有更大更多的考虑在里面。
这个东西就是野心!
既然何妹妹想当幕布后的皇帝,光有野心还是不足的,还需要智囊团。
一个深宫中的女强人,智囊团从何而来呢?当然宦官是不二人选。所以何太后不肯让哥哥灭掉十常侍,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在于此。
何妹妹不同意,何大将军只能悻悻而归。
何进回归大将军府后,袁绍对何大将军分析:宦官亲近皇帝,有皇帝作为靠山,出入号令百官,如果现在不一鼓作气全部消灭,宦官以后一定为朝廷的后患的。
何妹妹的母亲舞阳君及哥哥何苗多次接受十常侍的贿赂,知道何进要杀害他们,多次告诉何妹妹,要她借助太后的身份庇护他们,并且说:“大将军擅自杀害皇上左右亲信,专权以削弱皇上。”何妹妹也怀疑他这个同父异母哥哥确实是这样的,这也是她绝对不允许出现的事。
十常侍这个宦官集团在皇帝身边有的已有几十年,封侯贵宠,内外勾结,可谓根深蒂固了。何进虽然当大将军新晋国舅,但毕竟是新当重任,素来也忌惮十常侍。何进虽然在外面有大名,其实内心里是优柔寡断的,不能下定决心铲除宦官,所以诛灭十常侍这件事情久拖不能定下来。
对于这样一个毫无主意的男人来说,何进的失败当然在情理之中的了。
这时,又是袁绍等人给何进出了一个馊主意——召集四方猛将及大批豪杰都引兵向京城,威胁何太后同意何大将军诛灭宦官。
何进想都不想,便同意了。这正是这个决定,让没落的东汉王朝走向了不可挽救的深渊了,何进成为这个腐朽王朝的挖墓人。
在这个政权敏感时期,寻找手握重兵的外援入京,无异于引狼入室。
乱恶的台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何进这帮鼠目寸光的人自找的。
其实,对于何进来说,解决宦官十常侍集团是非常容易的,就如曹操所认为的那样:应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去宦官头目,动用京师中的官兵就足够了,如果召集外地的官兵入朝,诛灭所有的宦官,一定会因为时间过长,参与的人数过多而泄露秘密,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而且进京的外部军队一旦留下来,又会带来新的祸害,所以这也就是曹操为什么对天长叹:扰乱天下的一定是何进啊!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3 10:17:13 +0800 CST  
【深宫血影】
何进以中央的名义给各方豪杰猛将下了勤王的诏令,召前将军董卓将西凉兵驻扎在关中上林苑,指使河内太守王匡、东郡太守桥瑁发动他们军队的强弩手,准备随时入京诛阉,还叫武猛都尉丁原火烧孟津,大火照得城里通红,老百姓都说何大将军要诛杀宦官。
这时大将军何进异父异母弟何苗劝说他不宜诛灭宦官,应与宫中的宦官集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们何家的荣华富贵也是由于宦官们的帮助才得来的。况且这种关系国家的大事,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为好,要保持外戚与宦官共存的局面。
何进听了何苗的话,更加狐疑了,诛阉行动也即将叫停。
袁绍担心何大将军改变主意,于是威胁他说:“目前诛阉行动已经显露出来了,如果这件事情不按时办,宫里就要发生变故的!大将军还在等待什么,为什么不早点决定呢?”
于是何大将军派袁绍等人去准备,同时袁绍派人监视宦官十常侍。
何大将军又命令外援董卓等部队驰驱驿上,准备进兵平乐观。
这时太后何妹妹终于害怕起来,罢退全体十常侍,叫他们暂时还里舍,只留何进平素亲近的人,守卫在皇宫里。
山雨欲来风满楼!如此大规模的外兵蠢蠢欲动,闹得天下人都知道何进要诛灭宦官集团,十常侍即使再白痴,也明白何大将军非得制他们死命不可了!
他娘的,翻脸比翻书还要快!老子前阵子还帮他搞定蹇硕,现在就想调转大刀来砍我们头颅,看看谁先砍谁的头!
这时十常侍的心中不仅愤怒不已,而且还燃烧起了复仇的火焰。
一场深宫血影即将上演!
机会可能是要等待的,但好机会绝对是要人主动去创造的!
一群给皇室成员上茶倒水的奴仆们,正在策划着一场政变——砍掉大将军何进的头颅!
与其等人来灭自己,不如自己先下手!“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十常侍明白这个道理,但大汉堂堂的大将军何进却不明白这个道理。
于是,十常侍们收敛起恐惧之心,拿起了武器,磨刀霍霍,只等待何进进宫就发难。
东汉中平六年八月,何进入长乐宫请求太后何妹妹同意他尽数诛杀诸位宦官,清除朝中的痼疾。
等到何进从长乐宫出来,十常侍便假称太后有诏召大将军入宫议事。
这时的何进,脑袋像进了水一般,听了这漏洞百出的话,便又屁颠屁颠的再次返回宫中。
十常侍这么一个破绽百出的计谋,我相信很多人都可以看穿的。在这么关紧敏感时期,你何进还正在叫外兵入京拿大刀砍人家的头,现在他们来叫你进宫你没有一点警惕性?
何进被十常侍骗进宫来,等待何进的,是磨亮的明晃晃的大刀!
何大将军,你不要怪我们心狠手辣,我们是被你逼的,今日就是有你没我的时候了!
于是十常侍一边大骂一边亮出大刀。
这时何大将军慌了,想夺门逃走。
一切都已经迟了!何进绝望地发现宫门已经被紧紧关闭了!
对不起啊,何大将军,请坐下,不要做无用之功了!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斩何进于嘉德殿前。
宦官们关上门砍了何进的头,又赶紧进行了一次人事变动,矫诏用故太尉樊陵为司隶校附,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十常侍让自己信得过的人担任京师重要职务。
国家人事主管尚书得到十常侍的诏板,怀疑有假,说:“请何大将军出来共同商议。”
十常侍便割下何进的脑袋掷给尚书,说:“何进谋反,已经被我们杀掉了。”
反了!不入流的官宦竟敢杀掉大汉堂堂的正国级干部何大将军,这还了得!
于是何进部下袁绍等人在宫外听到何大将军被害,怒气冲天,借此机会带兵入宫诛阉。
一切都疯狂了!
皇宫里,哭天喊地,火光冲天。雄伟尊贵的大汉皇城,淹没在火海的吞噬之中。
十常侍看见情况不妙,马上挟持着何太后、汉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以及一些朝中的官员,向北宫方向逃跑。
这一集宫斗剧达到了高潮阶段,深宫里血影飘飞,血腥的味道弥漫着整个皇宫。
何进部将吴匡等人埋怨何苗不与哥哥何进同心诛灭宦官,并且又怀疑他与宦官同谋杀害何大将军,便攻杀何苗于朱雀阙下,弃其尸于苑中。
这一刻,大汉皇宫成了人间的地狱。
只要是宦官,杀无赦!
袁绍等人关闭了北宫门,大开杀戒,派兵逮捕了皇宫中全部的宦官,甚至还有一些男人因为没有胡须而被误杀,吓得赶紧脱下裤子给士兵们验明正身才得免于死难。
这场宫斗,在皇宫里共杀了两千多人!威严的皇宫成了人间的屠宰场,京师里所有的宦官全部被杀光。
十常侍挟持着汉少帝刘辩、陈留王刘协等人来到黄河的渡口小平津时,已经是三更半夜了,而尚书卢植和河南中部掾闵贡也赶到了黄河岸边。
这一刻,夜风萧冷,剑影浮动,宦官们身体不由自己地打着冷颤,死亡的恐惧袭上了十常侍的脑海。
闵贡骂道:你们统统去死吧,祸国殃民还装可怜!手起剑落,宦官人头落地,挥剑连斩数人。
宦官张让等人并没有修炼过《葵花宝典》里的武功,也没有学过什么武功绝学,自然身无绝技。面对着砍过来的利剑,自然吓得要命——就是要他们的命啊。
十常侍们张让他们看见大势已去,终难逃一死,都纷纷跳河自尽。
至此,不仅宦官集团十常侍全部死光,而且皇宫里全部的宦官也死光了。
东汉最后一个有权势的宦官集团被铲除,而东汉帝国也从此走向了战乱。
这一部宫斗剧,无论是对宦官集团十常侍来说,还是对于外戚何氏来说,都没有赢家。
但是由于大将军何进召外地各方豪杰猛将来京都诛阉,终于让东汉帝国走入了死胡同,等于给整个没落的帝国挖了一个墓坑,何进也成为了东汉王朝的挖墓人。
曹操后来用十个字评价何进极为恰当,这就是两句诗句——“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猴子虽穿衣戴帽可它究竟不是真人,(他)智小而想图谋大事。曹操讽刺何进真是徒有其表,名不副其实。
由此可看,权力和能力的协调也是一门学问。倘若只有权力而没有能力的话,也是干不成大事的。
何进的失败,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从此,中央再也没有实力掌控地方了。
这一刻,正有一个如狼似虎的野心军阀正在马不停蹄的向京师赶来,汉末分裂的一个罪魁祸首正要登上历史的最高舞台。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3 18:08:01 +0800 CST  
第六章 董卓进京

凉州太偏僻了,老子已经在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呆了几十年了。
凉州军阀董卓迫切的感受到这一点,在这个荒凉的地方不可能有大的发展,想称霸天下必须要来到中原这个大地方。
但董卓一直苦于没有机会来到中原大展身手,从青年等到胡子都花白了,好不容易才等到了一个入主京都洛阳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大将军何进召集四方猛将豪杰引兵向京城威胁何太后同意诛灭宦官。
这是一个百年一遇的掌权的好机会。
董卓心里清楚的明白,机会难得,不可错过。回想自己的大半生,差不多都是在西北地区度过的。几十年来东征西讨,与羌胡前后作战百余次,素有战功,而位不过郡守,官不过将军,离国家正国级干部的位置还差十万八千里,再不抓住机会奋斗一把,就真的没有机会了。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老子已经年过半百了,再不疯狂就没有机会了。
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的诏令,欣喜若狂,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快要到来了。
在十常侍跳进黄河的那一晚,董卓望见京都洛阳上空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马上知道朝廷发生重大变故,于是急忙下令部队向京都洛阳进军。
在董卓部队抵达显阳苑时,打听到十常侍等人劫持皇帝刘辩上了北芒山,于是又向调转行军方向,向北芒山赶去救驾。
此时的董卓心里更加清楚的明白,皇帝落难在外,朝廷肯定大乱。只要牢牢的把皇帝掌控在自己的手里,便有机会掌控整个王朝的权力。
在北芒山下,董卓看到了惊魂未定的少帝刘辩和狼狈不堪的大臣。
仓猝之间,少年皇帝刘辩看见飞驰而来的部队,以为又是来绑架他的乱军,便吓得大哭。
陪伴皇帝在一起的大臣突然之间看见这么多的外地部队,也感到不安,便对董卓说道:“有诏退兵!”
董卓轻蔑的看了一眼这群狼狈不堪的大臣,讽刺的答道:“诸位身为中央干部,拿着高薪,享受着国家丰厚的待遇,不能匡正王室,致使国家动荡,让天子流落在外,你们哪有什么理由让我退兵!”董卓一番话反驳得各位正部级以上的中央官员哑口无言。
在长安,董卓见到了浩浩荡荡的迎驾队伍,便心存不满。
迎驾队伍的导向官是太尉崔烈,看见董卓便呵斥他回避让路。
董卓指着崔烈当众骂道:“我马不停蹄日夜兼程跑了三百里山路来救驾,你现在凭什么让我回避让路?别以为你是中央正国级干部,信不信我现在就能砍下你的脑袋!”
崔烈虽然是中央正国级干部,官位级别也远在董卓之上,但看见了这一帮如狼似虎的西凉军,知道残暴的董卓能说到做到,当下便闭了嘴。
在这个时候,谁还管你的官位有多大,手中有兵力才是真的大。一切都是要靠实力说话的。
董卓骂完了太尉崔烈,转头又向少帝刘辩询问祸乱的经过,刘辩语无伦次,说了半天都说不清楚。而陈留王刘协却能清楚表述了祸乱的来龙去脉,自初至终并没有遗失。董卓听了刘协的一番讲述,认为陈留王比少帝有水平多了,而且刘协是董太后所生养的,自以为与太后同族,心中有了废立皇帝的打算。
董卓于是心生欢喜,希望陈留王刘协能替代少帝刘辩当上皇帝,便对皇帝刘辩说道:“陛下让十常侍作乱,败坏朝政,致使国家动荡,要负的责任也可不小!”
于是,董卓迎接了少帝刘辩等人还宫。
从这一刻起,董卓控制了皇帝,也等于控制了整个大汉王朝的权力。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4 09:47:08 +0800 CST  
【董卓两三事】
说起董卓,人们一般会用诸如“权倾朝野”、“倒行逆施”、“凶暴残忍”等词语来形容他。但对于董卓的相对漫长的一生来说,这是不太正确的。现在我先来列举董卓入京前的几件事,让大家明白董卓并非影视剧演的那般毫无长处。
一、杀牛待客
董卓成长于凉州,膂力过人,孔武有力,经常带着两张硬弓,左右驰射,武力指数闻名于西凉。他年轻时喜爱行侠仗义,交朋友是很够意思的,喜欢结交羌人,很多羌人部落首领都是他的朋友。后来董卓回乡耕田种地,过着农民的生活。一些羌人部落首领来看望他,董卓家里没有什么好东西来款待客人,于是便把耕牛杀掉款待众人,当做下酒之物。羌人首领们见此非常感动,他们回去后凑了上千头各种牲畜赠送给董卓。于是董卓在西凉名声鹊起,豪爽慷慨知名于羌胡,赢得羌人部落首领的尊敬。
这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董卓年轻时轻财重友,为人慷慨仗义;第二、有勇有谋,懂得收买人心;第三、董卓在这个混乱不止地方混得好,吃得开,黑白通吃。
简单一句话:董卓这个人就是一个不简单的人。

二、赐缣留名
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鲜卑入塞联合羌人叛乱,护匈奴中郎将张奂负责平定幽、并、凉三州羌胡叛乱。董卓作为护匈奴中郎将张奂的司马,负责镇压叛乱的第一线。
东汉的司马这个职业,相当于现代军队独立团的团长。作为一名下级军官,董卓兢兢业业地在前线做好了本职工作。
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地区,军队独立团的团长董卓大破羌胡,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收获颇丰。董卓因功拜郎中,朝廷赏赐九千匹缣给他,董卓说:“为者则己,有者则士”,毫无犹豫把全部赏赐分给下属官吏和士兵。
这件事也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当时的董卓并没有贪财,体恤下属;第二、为国效劳不计报酬。第三、任劳任怨,作战不怕死。
简单一句话:此时的董卓是国家的一个基层好干部。

三、瞒天过海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三月,朝廷拜董卓为副中郎将。八月,朝廷拜司空张温为车骑将军,接管三辅军区事务,董卓为破虏将军、周慎为荡寇将军。
十一月某夜,叛军准备退兵。董卓出其不意大破叛军,斩首数千级。
叛军败退,张温派遣周慎率三万人追击败退的叛军,但周慎大败而归。
张温让董卓率三万人讨伐先零羌。董卓部队在望垣县北被羌人、匈奴人包围,军粮不足,形势危急。如果不能及时撤军,不要别人来消灭你,没有了军粮,部队就会不击而溃。
这怎么办呢?
面对这种窘境,董卓并没有惊慌失措,拍着脑袋想了一下,想出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
董卓让士兵们在渭水中假装拦水修堤,对羌胡宣称是捕鱼改善部队子弟的生活质量。实际上借助这个“障眼法”,让军队快速从堤下通过,安全的返回大本营。
董卓部队全军退回后就把截拦的渭水决了下来,叛军发现董卓这个诡计后,等到来到董卓原来驻军的地方,河水已经很深了,叛军不能渡河再追击了。
“瞒天过海”这个计策,作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它是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它利用人们司空见惯的错觉、常见不疑的心理,进行伪装,把真正的企图隐藏在有意暴露的事物中,以起到到出其不意地出奇制胜的目的。“瞒”只是一种手段,“过海”才是最终的目的。示假隐真,全身而退。
这件事也至少说明三个问题:第一、董卓的心理素质过硬;第二、读过兵法,有一定的谋略。第三、玩诡计耍手腕是一流的水平。
简单一句话:董卓是一个有手段玩政治的心理素质过硬的高手。
作者写董卓入京前的这三件事,并不是为董卓翻案,而是让大家明白董卓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各位读者由于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对董卓的评判也往往是不太正确的,历代对董卓的评价也往往以斥责痛骂为主,这是不全面的。
历史上真实的董卓是什么样子呢?请继续看下文的解析。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4 16:37:09 +0800 CST  
第七章 军阀专政

京都洛阳真不错。
在西凉呆了几十年的董卓,见惯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而现在他踏上了洛阳这块土地,真实的感受到了这个京都的繁华。
他心里清楚的明白:他很快就会成为这里的主人,成为天下的主宰。
董卓虽然在心中窃窃私喜,但他也清楚的明白,想要巩固他在朝中的地位,还有一大堆的事情等待着他去完成。
在乱世里,有军队就等于有实力。董卓很明白这个道理,几十年的戎马生涯让他非常清楚的知道,要让对手心服口服,唯有以实力来折服对方。
一切靠实力的说话。这话没有错,但在实力还没有足够的时候,那怎么样做才能让对手心服口服呢?
此时的董卓的步兵和骑兵总共加起来也不过是三千人,如果朝中的将领不服董卓打起来的话,他的这点兵力对于京都洛阳手握兵权的将领重臣来说,还不够人家塞牙缝。
董卓知道光凭自己的这三千人的军队,是远远不够让朝中的将领重臣所服,那怎么办呢?
董卓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是时候到他真正表演的时候了。
于是董卓三更半夜叫这三千人的部队偷偷出城,在京都洛阳附近扎营安寨,天亮后又大张旗鼓大摇大摆的回城,洛阳城中无人知道他的诡计,而朝中的将领重臣以为西凉的军队又开到了。
如此表演了四五天,朝中的将领重臣误以为是董卓在京都洛阳的兵力多不可胜数,渐渐怕了他。
如此忽悠了四五天,董卓便收到了他预想之中的效果。
美国总统林肯说过:“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董卓虽然没有听过林肯这句话,但他也明白这个道理。他的这个忽悠办法,只能是权宜之计。
骗人的把戏,时间一久肯定会被人戳穿。
此时的董卓,为了增强实力,便迫不及待的收编了两支部队。一支是大将军府何进的嫡系军队,一支是车骑将军何苗所统领的军队,这两支军队可谓是京都洛阳的精锐部队。
何家兄弟挂掉了,他们的兵丁也成为董卓的私人武装了。
作战力极强的三千西凉部队,再加上两支京都洛阳的精锐部队,此时的董卓如虎添翼。
董卓全部继承了何进兄弟的政治遗产后,仍然并没有满足,这时他又盯上了外地一支部队。
这支部队的领头人叫做丁原,他也是一方诸侯,掌握的部队极为强悍。丁原的手下有一个号称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
说起吕布,大家都知道吕布的个人战斗值是满分的,打100分是不嫌多的。
董卓知道,如果硬碰硬的去火拼掉丁原部队,首先要过吕布这一关。他部队的将领虽然不少,可谁能是吕布的对手?
董卓抬头一看自己所统帅的部队将领,没有一人是吕布的对手。
董卓虽然把平民老百姓视为草芥,不当一回事,但他对人才还是很爱惜的,尤其是对待像吕布这样的武艺高超的武将。
董卓知道吕布好财忘义,轻狡反复。于是董卓诱使吕布杀了丁原,轻而易举收编了丁原的军队,其地盘势力亦被董卓兼并。
丁原也成为三国最悲惨的人物——一个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人!他是从真正的草根阶层经过无数次的浴血奋战从死人堆爬起来成了一方诸侯,转眼间就被自己最值得信赖的人砍了头,当做礼物送给了别人,当成晋升的见面礼。
在兼并了丁原后,董卓在迎来了三国第一猛将吕布的同时,还得到一个重要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张辽。请大家记住这个名字,他将是后来三国时代最伟大的军事指挥官之一。
作为酬劳,董卓任命吕布为马背上的指挥官:骑都尉。这个军衔虽然不高,但骑都尉是皇家骑兵团的首领,实权很大,吕布顺其自然成为京都洛阳禁林军的首领。
董卓对吕布十分欣赏信任,发誓结为父子。
收编了这三支精锐部队,董卓掌握了洛阳的所有军权。
这时董家军是真的实力强大了,董卓心中的雄图霸业也真正展开了。
此时的董卓,已经兵强马壮,手下猛将如云,再也不用怕朝中的大臣了。于是,董卓不再伪装自己了,大方的露出他狰狞的真面目来。
董卓知道,只有雄厚的实力,腰杆子才会在群臣面前理直气壮的挺直。
天下差不多在我掌控之中,我还怕谁呢?兵力大盛的董卓,此时已经不把朝廷大臣放在眼里了。
于是董卓找了一个天不下雨的借口,示意朝廷罢免了司空刘弘,自己来当这个正国级干部。
当上正国级干部的董卓,官位级别已在三公之列。
但董卓并没有满足,因为在他专政的前行之路上还有一个障碍。
这个障碍就是少帝刘辩。一个年仅14岁的懵懂少年怎么会是老谋深算的董卓专政的障碍呢?
别忘了,少帝刘辩的背后势力是何氏。虽然何进兄弟已经死了,但是何妹妹何太后还活着。
董卓明白,自己要专政的话,首先要过何太后这一关。
很显然,少帝刘辩若在皇帝宝座上坐一天,就意味着何太后势力存在着一天。
何太后势力存在着,董卓怎么能够顺利的专政呢?
反观陈留王刘协,他的老妈王美人早就被何妹妹鸠杀了,抚养他长大的董太后也死了,九岁的刘协的背后没有什么靠山。如果立他来当皇帝的话,是最容易控制的了。
董卓接着紧急召开文武百官会议。会议主题是:选举国家一把手
董卓自然是这次会议的 ,他率先发言:“世上最大的是天地,其次为君臣,这是为政的根本。如今皇帝的水平太低,不能够做国家的领导人。我想依照伊尹、霍光的旧例,改立陈留王刘协当国家领导人,各位有什么看法?”
董卓这一番话一出,在座的上至正国级干部下至正部级干部,没有一人敢出来说话。
中央干部集体沉默,没有人投同意票,也没有人投反对票。
董卓看见没有人敢出来说话,知道他的话已很有震慑力了,便又提高了声音说道:“谁敢反对这个更换国家领导人的方针大计的,都按违反军法处罚。”
按理来说,董卓的话说到了这种地步,应该是没有人敢反对的。可是世上就有不怕死的人站起来反对了。
这个人是谁?
尚书卢植。
卢植也是一个牛人,他文武双全,曾经镇压过黄巾之乱,骨子里有一股傲气。他看见董卓搬出伊尹霍光废除皇帝来当借口,就知道了董卓的内心的想法,便抗议的说道:“从前太甲当国家领导人时昏庸无能,而吕邑王则一月不到就犯有一千多条罪过,所以才被解除了国家领导人的职位。如今皇上年轻无过错,不能和以前的事例相提并论。”
董卓听了卢植的话,气的够呛,只得勃然大怒离席而去。
而卢植也因为这次当众顶撞董卓,被罢官后逃到上谷,低调隐居不问世事,一代名将从此离开了政治舞台。
卢植的离开,说明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在权势的面前总是不堪一击的。虽然卢植的名气很大,但他是不可能阻止得了董卓废立皇帝的。
第二天董卓又在崇德前殿召集文武百官,威逼太后何妹妹,要她下诏废除少帝刘辩。
董卓说道:“少帝刘辩在为老爸刘先生服丧期间,没有做儿子的心态,行为举止不像个国家一把手,如今应当引咎辞职,废为弘农王。”
话说到了这种地步,不管太后何妹妹同意不同意,她只得含泪在任命书签字立陈留王刘协当国家一把手,正式宣布自己的儿子刘辩下课。
九岁的小学生刘协稀里糊涂的由陈留王变成了汉献帝。
纯洁又心地善良的刘协开始了他长达30年的皇帝职业生涯,但这又有什么用?
刘协的这个皇帝职业,表面上是尊荣无比,实际上是一点权力都没有的,而且日夜生活在别人的恐吓之中。
古龙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刘协无疑是东汉王朝最窝囊的皇帝,没有之一,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你是生在帝王之家的刘协呢。
南北朝时期孝武帝刘骏的皇子刘子鸾在九岁时,被皇帝哥哥刘子业赐死,临死之前说了一句流传千年的名言:“愿身不复帝王家!”一个九岁小孩说完这话后泪如雨下,就从容赴死。
当时九岁的汉献帝没有说出这句话,但被在200多年后的同样是九岁刘子鸾替他说了。这句话也成为了宫斗剧中的经典话语。
过了几天,董卓又找了一个借口,指责太后何妹妹违背婆媳之礼,逼迫婆婆董太后忧郁而死,无孝违礼的何妹妹怎能再有资格担任太后呢?
于是董卓免除了何妹妹的太后头衔,在把她赶到永安宫去清凉的同时,派使者送上了一杯毒酒给她饯行。
见此情状,所有的意思再也明白不过了。
失势的何妹妹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得含泪把这杯毒酒喝了下去。
此时,董卓表面上扫清了所有专政的障碍。
天下唯我独尊!皇帝算什么东西?我才是国家的第一把手。掌控京都洛阳全部军权的董卓,职位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实际上则是君临天下。
此时的董卓,拜将封侯自然不在话下。他还得到了一项历史上只有权臣才可能享受得到的特权——“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
这特权的意思就是:来金銮殿上班议事的时候,可以不用跟皇帝宝座上的那位小孩打招呼,也不用像其他中央官员那样用标准的步伐走路,并且还可以带着宝剑上金銮殿。
自此董卓权倾朝野,在朝廷中可以肆无忌惮,权势已经如日中天。
董卓走上了军阀专政之路,并且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前文中我已经说过,年轻时的董卓是国家的一个基层好干部,那么到年老时,为何他又变成了一个把持朝政的军阀呢?这就要从下面这一个问题来探讨。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4 19:12:15 +0800 CST  
【军阀是怎样炼成的?】
军阀是什么东西?军阀就是割据一方的军人集团,通俗点来说,就是拥有武装力量的地方割据豪强。
在封建社会里,尤其是在乱世的时候,当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逐渐削弱时,有的地方势力就会得到发展,由此诞生了地方割据豪强,他们的势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后,就会变成了一个个的军阀,占地为王。
这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历史规律问题,值得探讨一下。
长城不是一天就建成的,军阀也不是一天炼成的。
那么封建军阀是怎样炼成的?它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呢?
在成为军阀的道路上,至少要经历三道关卡。
第一关:有一定的个人武装力量。
从“军阀”这个名词的解释中,我们知道军阀就是拥有武装力量的地方割据豪强。如果没有一定的个人武装力量,都没有资格和“军阀”这个名词沾边,何谈成为军阀?
所以,军阀的门槛是比较高的,不是谁想成为军阀就能够成为军阀的。这第一关,起码把99%以上心存不良想法的人卡死在门槛之外。为了能让读者更加方便更加形象地理解,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这也有点像国家某些招聘职位一样,投简历的门槛是博士学位,能去面试的人都是万里挑一的啊。
第二关:有一定的野心。
光有一定的个人武装力量是成不了军阀的。没有野心的话,即使有武装力量也会听央央的话。军阀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拥兵自重。
军阀拥兵自重,以武装力量作为政治资本,充分利用国家土地和资源,以扩充地盘与个人力量为唯一目的,这就是军阀的最主要特点,一切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其他的比如什么为人民服务往一边靠。
光过这两关还是成不了军阀的,充其量只能算得了是一个地方豪强。
军阀一定是一个地方豪强,但一个地方豪强并不一定是军阀。如果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军阀,必须要通过第三关的考验。
第三关:有一定的心理素质并且能有手段玩转得了政治。
如果只通过了第一关和第二关,没有通过第三关的话,是成不了一个真正的军阀。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还是先回到前面,从“军阀”这个名词的定义来谈吧。军阀既然是拥有武装力量的地方割据豪强,势必是以武力为后盾,割据一方,经营自己的小王国,忽视国家的秩序法律。
如果有一个地方割据豪强,没有通过第三关的考验,即没有具备政治眼光和政治手段,他不久就会被别人干掉了,成不了大气候的,只能是一个地方割据豪强而已。
一个真正的军阀,他是会有一定的统治力的,统治一郡一州甚至全国。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已经举例说过:董卓是一个有手段玩政治的心理素质过硬的高手。
这一关董卓已经轻而易举的通过了,前面的第一和第二关更不用详细地说了吧,前文中已经有大量的笔墨描述过了。
我相信大家看了这个分析,就会明白军阀是怎样炼成的了。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5 09:30:29 +0800 CST  
【董卓为什么要走上军阀专政之路呢?】
精彩不断,继续分析。
“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一句名言。
董卓或许没有听过这句话,但他深有同感。这就要从他所经历的事情来举例论证一下了。
董卓是在西凉长大并成名的,长期在和羌胡人的打交道中,并与他们作战百余次,自小就明白了枪杆子的重要性。
没有武装力量谁怕你啊。在这世道混乱的时代,一切是靠实力来说话的,动嘴皮讲道理只能跟圣人去说。
所以董卓在长期镇压羌胡的叛乱中,就有了自己的个人武装力量:西凉军。这也是董卓储蓄资本的开始。
董卓在西凉地区镇压羌胡的叛乱的那个时候,他虽然有了自己武装力量,但还不是军阀,甚至可以说此时的董卓是国家的一个基层好干部,不畏艰难阻险工作在危险地带的前线。
而让董卓转变为军阀的一个契机则是——黄巾起义的爆发。当北中郎将卢植因谗言被朝廷罢免后,改拜董卓为东中郎将,接管冀州战区事务。
几十年在西凉这个偏僻地区的董卓,来到了中原这个广大的地区,他看到了成为军阀的一丝曙光。为了平息叛乱,中央允许各地豪强招兵买马。而战后各地拥兵自重,朝廷无力管控。
黄巾之乱对东汉朝廷的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战后的东汉王朝威严大幅度下降,对地方的掌控逐步削弱了。
看着各地拥兵自重的地方豪强牛哄哄蠢蠢欲动的样子,手握作战力强悍的西凉军的董卓想不成为军阀都难!
于是,一代大军阀董卓就产生了。
成为大军阀后的董卓,因在北芒山救驾成功入主京都洛阳后,就逐步走上了军阀专政之路。
楼主 蓝水飞舟  发布于 2019-08-25 10:09:30 +0800 CST  

楼主:蓝水飞舟

字数:332432

发表时间:2019-08-19 21:49:0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06 16:50:56 +0800 CST

评论数:859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