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领域古诗词曲散论(一)


三八、在闲居乡下的十年左右的时间里, 他们依靠亲友的资助, 生活还算过得去。后来赵明诚又应召复官, 做了两任太守, 他们夫妻俩又把全部薪俸用来书画的收购和校勘。每次得到一本好书或一幅字画, 夫妻两人就共同审阅、整理和评点, 常常忙到深夜, 乐此不疲。

《金石录》的著作紧张地进行着, 范围不断扩大, 内容不断丰实, 他们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收购来的书藉、字画和碑帖也越来越多, 家里的书桌、茶几、枕头、床席…等处都堆满了。正在他们沉津在学术研究的无穷乐趣中时, 风云突变。公元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 金国人大举入侵……李清照的生活轨道从此开始改变。

女真是我国东北地圈一个新兴的少数民族。公元1114年, 在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的领导下打败了辽国, 才正式建立了金国。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21 13:52:45 +0800 CST  

三九、公元1126年的年底, 金国攻陷了北宋的国都开封。第二年(靖康二年)的四月初, 金人掳着徽、钦二帝、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北还, 北宗王朝从此覆灭。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耻”。

正当金兵包围国都开封时, 李清照正随着丈夫明诚在淄川(今山东淄川)任上, 她听到上述消息, 一种不详的预感向她袭来。她看着家里那满房间的书籍,、字画、碑帖, 不知如何是好, 心中十分忧愤。

第二年(高宗建炎元年)三月, 赵明诚的母亲在建康病故, 明诚奔喪, 先行南下, 并装走了十五车经过反复挑选的书籍, 好不容易才运到建康。后来李清照也启程南下, 只能把剩余的书籍什物塞满十几间屋子, 封锁在青州老家, 打算第二年春天再雇船回耒搬走。谁知当年十二月, 金兵攻陷了青州, 这十几间房的东西被焚烧一空。这对他们夫妻来说, 是多么大的打击?!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22 14:14:15 +0800 CST  

四0、李清照南来建康后, 建炎二年九月, 明诚又被起用任建康知府, 但仅仅半年时间就被罢免。他们只能雇了船沿江西上, 想在赣江流域觅一个地方安顿下来。第二年五月到了安徽池阳后却又有命令下来, 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 要求他立即赴京城领旨。于是他把家眷安置在池阳, 单独进京应召。

赵明诚六月中旬离开池阳, 在连续的旅途奔忙中, 他中了暑气, 又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到了建康已经转为疟疾了。七月底, 李清照得知这个消息, 焦急万分, 立即日夜兼程, 順江东下。赶到建康时, 明诚已病势垂危, 无可医治了。李清照见此情景, 无比悲痛, 泣不成声。八月十八日, 赵明诚抛下苦命的妻子, 怀着满腔的忧虑, 与世长逝。

赵明诚之死, 无异于给李清照致命一击,。她不仅仅是失去了丈夫, 从此举目无亲, 茕茕孤立。而且, 她的人生历程, 也从平安转向苦难, 从幸福转向凄凉, 直到她的生命结束,都是如此。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23 21:21:00 +0800 CST  

四一、接二连三的打击, 使李清照得了重病, 仅仅剩下一口气。而此时建康的形势已经十分危急。金兵长驱直下, 朝廷的官员都在作逃跑的准备, 南宋的江山岌岌可危。

李清照也只能抱病避难。但到那里去呢? 丈夫已死, 走投无路。突然想起赵明诚有个妹婿在朝廷里任兵部侍郎, 在目前形势下, 也只能去投奔他了。这时高宗的朝廷已迁至洪州, 李清照也赶往洪州, 待她到了洪州, 金兵已攻占洪州, 朝廷已转移到越州, 于是李清照又赶往越州, 但南宋的皇帝和朝廷已从越州迁往明州了。跑得可真快, 李清照怎么赶也赶不上。

这一次, 李清照跟在南宋朝廷后面的时间共有8个月, 辗转三千余里, 还是没有赶上。她在途中所受的痛苦和各种磨难是不堪想象的。出身于官宦之家的李清照, 一贯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 现在遭遇国破家亡, 则能如此坚持, 实属不易……。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24 14:55:33 +0800 CST  

四二、公元1132年(绍兴二年),局势略为安定,李清照也在杭州居住下来。但是,人们依然担心金人的入侵,因为金人当时虽然已攻占了半个中国,但谁能保证它不再南侵呢?虽然中间隔着长江,但长江根本就阻挡不了敌人的进攻,这早已被事实所证明。而南宋皇帝和他的政权又一贯采取逃跑的政策, 一见到金兵, 就望风而逃, 速度比老百姓要快得多。

在这种兵荒马乱的情况下, 孑然一身的李清照, 作为一个年已四十九岁的弱女子,当然最需要的是照顾和依托, 如果让她独自一人去应付肯定是力不从心的。在万不得意的情况下, 李清照怀着犹豫不决的心情改嫁了。

李清照的后夫叫张汝舟, 一个粗俗无能的小人, 是个小官吏。他多次托媒人前往说合,频频致意, 说得李清照也相信了, 在困境中的她, 终于同意了他的求婚。其实, 张汝舟对李清照根本没有感情, 他完全是奔着李清照手里还有些古董而去的。他认为那些古董很值钱, 想占为己有。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25 19:44:31 +0800 CST  

四三、结婚以后, 张汝舟对李清照百般瘧待,, 巴不得她早日死去, 自己就可以霸占她的财产了。李清照一开始还想忍耐,但时间一长, 只见对方不但不收敛, 而且有日益严重之势。这使得李清照忍无可忍, 遂于改嫁百日后向官府告发张汝舟“妄增举数入官”的贪污枉法罪行。并由此受到了惩办。

但宋朝有一条刑法, 妻子告发丈夫, 即使告的是实情, 妻子也要判两年徒刑, 李清照因此入狱。但她在狱中只关了九天就被释放了, 是一个担任内翰承旨的远房亲戚救了她。

出狱后的李清照, 又开始了她的狐苦伶仃的晚年生涯。对李清照的改嫁这一段历史,后来许多道学先生认为这是她私人道德的缺点。但是这种观点不准确, 因为当时李清照处于孤独无助的环境, 诚出于无奈之举。何况一个女人死了丈夫后改嫁, 是光明正大的行为, 谈得上什么道德不道德吗?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26 19:30:28 +0800 CST  

四四、李清照的晚年是在颠沛流离、孤独无依的煎熬中度过的。她与张汝舟决裂时住在杭州, 后来又辗转迁居于金华, 最后卒于杭州。

当时在绍兴四年(公元1143年)十月初, 淮河上又传来金兵入侵的消息。江苏浙江两省的老百姓又纷纷逃难。李清照也随着逃难的人群, 沿江直上, 抵达金华, 寄居在一个姓陈的远亲家中。

李清照的晚年, 尝够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痛苦,所以她的后期词作充斥了对无可言喻的愁丝的描绘, 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人生的种种磨难, 亲人的生离死别,种种悲痛凄凉, 都通过她的词作充分表达出来。下面先举她的一首著名的词来分析。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它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27 15:20:43 +0800 CST  

四五、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可说是句句催人泪, 声声令人悲。这首词以秋天黄昏时侯的风声、雁声、雨打梧桐声和落花满地这些酿愁的声色为衬托, 一幅幅描绘了冷冷清清的秋景,一字字凝聚着凄凄惨惨的苦情, 表现了作者极度伤感和焦灼不安的心情。抒写笔墨可谓细腻而又奇横。

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 更是在声调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 为历来的批评家所激赏。这七组叠字, 决不是词语的堆砌, 它是作者胸间无边苦水喷涌而出的表现。所以能收到如此深切动人的效果。“寻寻觅觅”四字劈空而来, 细加辨味, 即悟所指乃若有所失之精神状态也。

心中若有所失, 而又什么也找不到, 因而又感“冷冷清清”,明指环境, 暗喻心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纯属内心感觉, 可谓直抒胸臆,。这首词开头三句十四字, 实分三层,由浅入深, 文情并茂。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28 18:39:45 +0800 CST  

四六、李清照晚年避避乱金华是暂时的。不久,南侵的金人撤退, 李清照又回到了杭州。此后, 她的晚年大致都在杭州度过。大约在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以后,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以前, 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词人, 抱着一颗破碎的心, 怀着“老去无成”的怨恨, 望着沦陷的故乡, 念着死去的丈夫, 在江南的旅居中寂寞无声地离开了人世。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29 13:32:15 +0800 CST  

四七、李清照的词有前后期之分。她的创作高峰是在后期。这个时期的词作,内容都是反映国破家亡的苦痛, 思念故乡的情怀,, 缅怀亡夫的愁绪。李清照把这一切实际遭遇溶入她的创作, 弹出缠绵凄苦、深沉抑郁的伤感情调。她似乎是一名高超的小提琴手,词语在她手里随心所欲,化成了感人至深的乐曲。这是一种抒情艺术,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充分展现。

李清照的词作, 具有几个鲜明的特色: 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如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等……其中最特出的是以下两点: 一是感情真实深厚, 充满生活气息。二是语言清新明快, 富有创造性; 音节和美, 具有音乐美, 这是李清照词在语言上的独到之处。历代评家把她的词作称之为“婉约派”。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30 18:17:29 +0800 CST  

四八、录几首李清照的词于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 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行香子
草际鸣蛩, 惊落梧桐, 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 关锁千重。纵浮槎来, 浮槎去, 不相逢。

星桥鹊驾, 经年才见, 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 莫是离中? 甚霎儿晴, 霎儿雨, 霎儿风?


临江仙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 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 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 试灯无意思, 踏雪没心情。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 阴满中庭。阴满中庭, 叶叶心心, 舒展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 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 不惯起来听。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 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 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 梅心惊破, 多少春情意。

小雨疏风萧萧地, 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 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 人间天上, 没个人堪寄。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31 15:10:52 +0800 CST  

四九、李清照的词, 并不都是悲愁的, 也有意气风发的词, 如下面这一首: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一开始就展现出一幅海天辽阔、薄雾迷蒙、千帆竞发的海上航行图, 气势磅礴, 宏伟壮观, 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8-31 22:45:12 +0800 CST  

五0、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一诗, 气壮山河。短短四句, 掷地有声, 这首诗明显表达了对南宋君臣的畏敌如虎、贪生怕死的不滿。这首诗是犯了忌讳的, 如果被南宋皇帝看到, 很有可能获杀头之罪。因为南宋皇帝就是为了逃命而过江的。因此, 当时能写出这样的诗, 是需要具有一定胆量的。

李清照的诗写得不多, 流传下来的只有十几首, 她的诗与她的词一样, 也具有很高水平。但她的诗与词在情调上是迥然不同的。她的诗风格豪放, 犹如江河一泻千里, 句句行行珠联璧合, 表达思念故土、爱国忧时、托景抒怀等等之情。接着将录几首诗于下。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9-01 19:26:08 +0800 CST  

五一、诗四首(李清照):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

(注: 八咏楼在今浙江金华, 金华江与武义江交会处. 登楼远望, 水光山色十分秀美。)

春残
春残何事苦思乡, 病里梳头恨发长。梁燕语多终日在, 蔷薇风细一帘香。


感怀
寒窗败几无书史. 公路可怜合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君, 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 燕寝凝香有佳思。静中我乃见至交, 乌有先生子虚子。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9-02 14:27:30 +0800 CST  

五二、杜甫《春望》一诗的首联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国”是“国都”还是“国家”,有的学者认为是国家, 另有学者说是国都, 孰是孰非, 似乎还没有定论。

诗词有一定的形式、格律, 这种形式、格律和词性、词义都有联系。比如说“对仗”,有正对、反对、扇对等多种形式, 但有一条共同的规律。《文心雕龙》指出:“反对为优, 正对为劣”。学者王力也指出:“同义词相对, 似工而实拙”。“同义词比一般的正对更劣”。同义词对仗, 古时也称为“合掌”。根据这条规律, 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把“国破”之“国”看成“国都”,“城春”之“城”是“京城”,那就明显地犯了“合掌”之忌了。这当然不可能是杜甫的本意, 应该说“国”是指国家, 因当时是安史叛乱,杜甫是叛军“俘虏”,他看到的是山河依旧, 而国已不国了, 就连京城的春天也是一片荒芜……这样理解似更符合当时杜甫所处的环境和心态。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9-02 20:07:17 +0800 CST  

五三、《木兰辞》开篇四句是“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 但闻女叹息,”读来朗朗上口, 通俗易懂。但是, 长期以来, 人们对首句“唧唧复唧唧”有不同的理解。主要有两种看法: 一说这是木兰的叹息声, 二说这是木兰的织布声。

应该说是木兰的织布声, 这是一种比兴的写法。它是以不停的织布声, 描绘木兰当户织的辛勤劳动(纺织)的形象。这是木兰一贯的本质表现。也就是后两句与前两句的内在联系。

所以新版的《辞海》(79年版中册)一改旧版的“唧唧复唧唧”是“叹息声”为“织机声”是有道理的。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9-03 14:25:56 +0800 CST  

五四、《木兰辞》中的“雄兔脚扑朔, 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读来幽默清新,历来认为是以比兴手法写的名句。但是, 其中“双兔傍地走”这句,有的教课书上注释为“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这样的解释, 其实是不正确的。

“双兔傍地走”五个字, 四个字解释对了,但其中把“地”注为“地面”就错了,连带整个译句也成了病句。古代汉语中,“地”在动词后常作助词用,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着”。如“坐地”就是“坐着",“立地”就是“立着”的意思。

正确的注释应该是“雄雌两兔紧贴着一块跑”, 这样才能理解不辨雌雄的来由。否则, 所谓“贴着地面跑"又如何跑法?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9-04 18:26:53 +0800 CST  

五五、苏轼的词, 人称豪放派。确实, 就是写悼念亡妻王弗, 也显得悲凉大气。如“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如“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苏轼)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9-05 13:43:29 +0800 CST  

五六、苏轼的词写得非常好, 他不仅是著名的词人, 而且在诗、文‘书、画上, 都称得上大家。以下一首词,, 代表了这位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辖达的胸怀和超脱的人生观。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仗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9-05 14:33:59 +0800 CST  

五七、唐诗、宋词、元曲,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三大宝。它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标志之一。元朝的开国元勋伯颜欢喜写曲, 现录一首于下:

喜春来
金魚玉带罗袍口. 皂盖朱幡列五侯, 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 分破帝王忧。(伯颜)

本曲气势雄迈, 别开生面。且风致自然, 措词用语堪称本色。所谓“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表现了乾坤自在掌中, 山河控于笔下, 雄定一世的气魄。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9-09-07 14:27:17 +0800 CST  

楼主:蒙恩夏生

字数:17283

发表时间:2019-07-22 03:43:2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16 23:02:25 +0800 CST

评论数:12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