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湮灭——南明兴亡录(长篇连载)

@玉龙昏睡 129楼 2016-09-18 14:52:00

这么强,,支持楼主,佩服
—————————————————
过奖了,我也只是一个历史爱好者。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18 18:46:39 +0800 CST  
@大海就是要8 136楼 2016-09-18 17:58:00

楼主快更啊!等着呢
—————————————————
毕竟我在现实里也挺忙的,我会尽量快点更新。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18 20:56:38 +0800 CST  
二十五、弘光帝被俘


弘光皇帝朱由崧带着部分随从和士兵逃出南京之后,先是到了太平府。太平府的地方官一头雾水,以为来人是假冒的,竟然将“大明天子”拒之城门之外。朱由崧等人无奈,只好露宿荒郊野外,派人到芜湖通知黄得功。不久之后,黄得功带兵前来“迎驾”,叹息着说皇上不该轻易逃出南京。朱由崧也感到后悔,亲自斟酒三杯赐予黄得功,近乎哀求的说:“愿仗将军威力。”黄得功将酒杯砸在地上,让酒撒了一地,然后肃然说道:“所不尽犬马以报者,有如此酒。”君臣相顾而哭,黄得功的手下将士们也感激涕零,似乎一派效忠护主之态。


黄得功将皇帝朱由崧接入自己的军营之中安顿,清军占领南京后,听闻弘光皇帝朱由崧逃至芜湖,自然不会放过,很快派兵追来。黄得功在之前抗击左良玉军队的战斗中身先士卒,身中三箭,右臂都快断了。但他得知清军杀来,不顾重伤在身,毅然上马带兵出战。


此次清军的先锋,和黄得功认识,是刚投降不久的刘良佐。在与黄得功交锋之前,刘良佐派人劝降,被黄得功拒绝,但却成功劝降了黄得功手下的两个将领——田雄、马得功。黄得功对部下叛变的事并不知情,怀着忠君报国之志出战。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19 21:43:46 +0800 CST  
两军对阵之际,刘良佐似乎还想招降黄得功,对黄得功大喊大叫,突然一支冷箭射中黄得功喉咙。田雄、马得功趁机发难,率叛军冲击,黄得功的部下腹背受敌、纷纷落水。黄得功眼见部下哗变,知大势已去,自己难以挽回,随即挥刀自刎而死,为大明尽忠。关于射中黄得功的那一箭,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刘良佐军中射出的,也有人说是田雄射的,并无定论。但无论如何,黄得功死了,局势急转直下。


看到情况不妙,弘光皇帝朱由崧赶紧逃到船上,打算乘船渡河逃走。但清军护军统领图赖带兵占据江口,截断了朱由崧的退路。田雄、马得功这两个叛徒,正打算送一份“见面礼”给清廷,凭此升官发财,因此擒拿朱由崧比清军将领们还积极。他们如闪电般窜入朱由崧所乘坐的船中,田雄背起朱由崧,马得功在后面紧紧握住朱由崧的双脚。危急关头,弘光皇帝朱由崧嚎啕大哭,哀求两人放过自己,田雄和马得功说道:“我之功名在此, 不能放你也。”朱由崧愤恨不已,狂咬田雄的脖子,血染衣领。


朱由崧被押到清军大营后,很快被送往南京。到了南京之后,多铎在灵璧侯府邸设宴款待,朱由崧在宴会上又见到了一个他非常不想见到的人——王之明。多铎故意将王之明位置安排在朱由崧之上,并在宴会上“痛心疾首”地高声指责,大谈朱由崧明知“崇祯太子”来了,非但不让出皇位,还将“崇祯太子”关进监狱,人品和良心真是坏透了啊!朱由崧涨红了脸,一句反驳的话都不敢说。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19 21:44:25 +0800 CST  
大家不要以为多铎是为了羞辱朱由崧玩玩,多铎此举,是有着很深的政治目的的。多铎并非不清楚王之明这个“太子”是假的,之所以演这出戏,无非是对“北来太子案”借题发挥,利用这一政治事件的巨大影响力,否认弘光王朝的“合法性”,宣扬大清为“崇祯太子”伸张“冤屈”的“仁德”。


假太子王之明倒是借这个机会又风光了一把。不过,这也是他最后一次风光了。不久之后,他被“请”到北京,后被清廷秘密杀害。


最后说一下朱由崧的结局,朱由崧也被带到北京,清廷起初将其“恩养”。但后来,随着各地的抗清之火越烧越旺,满清权贵们对朱由崧这个“废帝”也越来越不放心,最终在1646年五月将朱由崧与其他一批明朝皇族成员一同处死。朱由崧死时,年仅四十岁。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19 21:44:53 +0800 CST  
二十六、潞王投降


马士英带着弘光皇帝朱由崧的嫡母邹太后(老福王朱常洵的正妃,朱由崧是侧妃所生)以及部分随从士兵逃出南京后,一路历经波折,辗转来到杭州。当时在杭州的,还有潞王朱常淓和一些官员。阮大铖、朱大典等人也很快逃到杭州,带来了黄得功兵败自尽,弘光帝被俘的消息。


马士英与众官员商议之后,决定拥立潞王朱常淓为监国。潞王朱常淓得知这一消息后,吓得差点尿出来,立即发扬尧舜谦辞禅让之风,连声说自己无功无德、不能服众,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监国的活谁爱干谁干,本人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实在难以担此重任。


历朝历代,皇位总是无数人争抢的对象,不过古人讲究谦虚,一般被拥立为皇帝的人,总要虚情假意地推辞一番,才在大家的一再劝说下“勉为其难”地登上皇位。不过,朱常淓推辞代理皇帝(监国)之职,确实是发自肺腑,绝对不是虚情假意。国家都成这样了,这时候登上皇位,就等于是成了人肉靶子,很可能要把小命搭进去,太危险了,不干不干,坚决不干。


大臣们当然不肯罢休,他们不仅自己苦劝,还到邹太后那里请了懿旨,并让邹太后也出面劝。邹太后使出了女人的看家本领——哭,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耐心细致地做朱常淓的思想政治工作。朱常淓被逼得无可奈何,最终真是勉为其难地走上了皇位。1645年六月八日,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正式就任大明监国。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2 19:19:00 +0800 CST  
此时杭州的形势,还不算太坏。总兵方国安原本跟随弘光帝到芜湖,黄得功死后,他率军趁乱逃了出来,带了一万左右的军队到杭州。扬州血屠、南京陷落,也激起了不少明朝官员的义愤,他们纷纷在各地招募义兵,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


在当时的杭州,弘光王朝的吏部侍郎黄道周忠心耿耿,他不仅积极募兵,还向潞王朱常淓详细汇报各地募兵的情况,建言献策、以图恢复。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2 19:19:38 +0800 CST  
“除具槁进呈,候圣明采择、驾至施行外,臣先至金华、岩衢等处召募义兵,远檄虔镇闽广,相为应援。自金华、永康、东阳、义乌等处,有乡绅太子太傅戎政兵部尚书张国维所募乡兵四千名,金华守道王调鼎、知府王礼所练原兵一千八百名,永康知县朱名世所练原兵一千二百名,举人龚广生、秀才王同庚、朱万化所募义兵二千名,皆自备粮糗,仰候命旨蚤晚调度,如手足之于头目,毛翮之于鸟兽,生而具之,可抚掌得也。江西为宇内右臂,晋宋以来,豪杰匡襄,全藉江西之力。臣所识原任翰林杨廷麟、刘同升,皆秉性忠义,闾里所宗。又赣州抚臣李永茂,敏练多能,心存王室,可晨夕被旨,与金华义师相为应援,约其往还,不过一月,非秋后不敢窥江,诚得圣驾夙还、整此六师,恢复旧京,为之非晚。乞先下懿旨,召张国维、杨廷麟、刘同升、朱名世,龚广生等,使速将金华江右兵来集江口,取进止调度。其闽中溃兵,尚可著闽将再收,立功自赎,与翰林院待诏涂仲吉商其方略,东出镇江,西上溧水,为定鼎善后之图。诚不宜拘守旧说,回阻义兵,使天下臣子销其亲上之心,陨其效忠之气也。匆遽陈上,不悉愿言。臣无任激切之至。”( 黄道周《黄漳浦文选》卷二)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2 19:20:03 +0800 CST  
可惜的是,这位新监国不仅胆小如鼠,更是畏敌如虎。在就任监国的第二天,他就在马士英等人的建议下,派人去和清方议和。按照潞王与马士英等人的设想,可以以割让部分土地为条件,与清方谈判。在东林党人们写的书中,让监国派人去议和,自然又成了马士英的“罪状”,甚至说他通敌叛国、罪大恶极。但实事求是的说,马士英倡导的这次议和虽然又是热脸贴冷屁股,而且所托非人,但马士英的本意是议和,与南京官员们的投降有着本质区别。关于这次议和的使臣,真的很有问题,值得好好说说。


这次的使臣,是陈洪范。自从我上次写到陈洪范与左懋第等人一起出使清朝,后来陈洪范被清朝放回之后,我再也没有提到过他,大家不要以为我把他忘了,其实说实话,我是真不太想让这个叛徒卖国贼再出来。不过,历史不能篡改,我没有换人的权力。现在,不想写也得写了。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2 19:20:47 +0800 CST  
先说说陈洪范回到南明之后的情况。这个家伙回来之后,先去了趟高杰的军营,试探高杰的态度,试图劝高杰降清,被高杰拒绝。陈洪范又惊又怕,深怕高杰把自己剁了。于是他使出了古往今来无数人保命的高招——装病。陈洪范假装中风,被人抬出了军营。出了军营之后,陈洪范的中风很快“痊愈”了,他到南京向弘光皇帝表示清朝方面愿意议和,而且自己还在清朝那边探得“机密”,黄得功、刘良佐已经暗通清朝,准备降清了。


陈洪范自以为聪明,但他的这套把戏,在老谋深算的马士英眼里,还是太小儿科了。使团其他成员都被清朝扣留,唯独陈洪范回来了,这也实在太可疑了。马士英虽然怀疑陈洪范,但却没有他叛国的证据,思来想去,只好把他打发回家了事。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2 19:21:08 +0800 CST  
到了潞王监国时期,情况变得糟糕多了,无论潞王还是马士英,都非常希望能与清方议和,至少暂时获得喘息之机。病急乱投医、急事瞎找人,陈洪范因为有“工作经验”,竟然又被派往清朝方面议和去了。


此时的陈洪范哪里还有心思为明朝效力,他见了清朝官员之后,立即将南明方面的虚实如实告知。在与清朝官员商议之后,他又“自告奋勇”回到杭州,劝潞王投降。贪生怕死的潞王被他说动,决定降清。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2 19:21:32 +0800 CST  
清朝的军事行动也很快,清朝贝勒博洛奉多铎之命,率清军向杭州杀来。六月十一日,清军逼近杭州,马士英、阮大铖、朱大典等人见潞王无药可救,纷纷离去。六月十三日,清兵抵达杭州城外,方国安与侄子方元科等人率军抗击清军。正当明军在涌金门下与清军浴血奋战之际,人类战争史上的一幕奇迹发生了。已经决定降清,并暗中与清方约定共同打击明军的监国潞王朱常淓,居然派人从城上投掷酒食给清军。方军将士们悲愤交加,愤然离去。


关于这段历史,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欲拥立潞王,据杭守。潞王不许,逐国安等,遣使迎降并约满人袭击诸营。国安与元科及裨将王庆甫等与满兵战涌金门下,潞王使人以酒食从城上饷满兵。元科愤,因弃去。”(钱肃润《南忠纪》之《总兵方公》)


对于潞王的这一行为,我尽量用平和的语句来写。它让我想起了数百年后,慈禧太后派清军和义和团攻打外国使馆,却又派人向使馆里送米面、果蔬,犒劳抚慰洋人,真是如出一辙啊!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2 19:22:01 +0800 CST  
1645年六月十四日,监国潞王朱常淓终于实现了向清朝投降的“心愿”,清军占领杭州。潞王和邹太后落入清军手中之后,很快被清军安排北上北京。邹太后尚且“知羞”,在去北京的途中怀着满腔的愤恨与无奈投水自尽而死。潞王朱常淓却充分发扬将无耻进行到底的精神,不仅优哉游哉地活着,还在到了北京不久之后,写了题为《沐恩朱常淓谨揭为恭谢天恩事》的奏章,给清朝歌功颂德,其内容罔顾事实、阿谀奉陈、令人作呕。不过可喜的是,即便是如此摇尾乞怜、溜须拍马,朱常淓还是受到了满清权贵们的猜忌,最终在1646年五月与朱由崧等人一起被处死。


监国潞王朱常淓的投降,往往被人忽视,认为这无关紧要,其实是不准确的。他的投降,除了充分证明了他自己是个没骨气的窝囊废,根本不是东林党人所说的“贤王”之外,还给南明的历史进程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弘光王朝亡于党争内斗,整个南明又何尝不是。监国潞王朱常淓的投降,不仅让很多积极报国抗清的官吏士绅心灰意冷,更让南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陷入了隆武帝朱聿键和监国鲁王朱以海争夺统治权的恶斗之中,隆武帝死后,又引发了绍武帝朱聿鐭和永历帝朱由榔的恶斗。在此期间,甚至连靖江王朱亨嘉、益阳王朱慈炲等人也先后建立政权,在乱世中过了一把皇帝瘾。南明帝王派系林立,内斗火拼不断,更难以抵御清军,导致清军一度比较顺利地在南方各地横行,大肆烧杀劫掠,让无数百姓惨遭荼毒。这一切,朱常淓这个败类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翻阅明末清初的史料时,每当看到清朝的统治者和军队疯狂杀人,总是感到愤怒。但对清廷杀朱常淓,我却要破例点赞,“杀得好!杀得痛快!就是有点晚。”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2 19:22:31 +0800 CST  
@伪前排 2016-09-21 00:34:45
@日月昔风
这几天忙,来不及看文,改天一定补上。
-----------------------------
谢谢你的一路支持。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2 22:00:28 +0800 CST  
二十七、清朝暴行之清军屠杀


自1644年四月入关到1645年六月占领杭州,清朝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满清权贵们自己也没想到,大顺和大明居然都如此不堪一击,取天下似乎如摘花割草般容易。历史无数次证明,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轻易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是很容易昏头的。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清贵族们没能逃脱这一定律,在军事上节节胜利的同时,他们逐渐在各方面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很快就自食恶果。


明末清初的不少文人,往往简单将当时官吏士绅百姓们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视为大家“心系大明、尽忠竭力”,这一说法是不全面的。明末清初无数仁人志士的抗清运动,除了国家与民族因素外,还是应了一句俗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正是清朝的统治者和军队在明末清初之际实施了大量暴行,才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清浪潮。关于此时清朝的种种政策与做法,我在本节和接下来的几个章节里,会好好说一说。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5 20:13:38 +0800 CST  
首先要说的,是屠杀。清(后金)在多尔衮掌权之前,就在辽东地区屠杀大量无辜汉民。至明朝崇祯年间,皇太极又多次率军破关而入,在中原大地烧杀劫掠,使无数百姓深受其害。


到了1644年入关之前,多尔衮为了争取人心,特别强调不得再滥杀无辜。“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州县,有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诛,百姓仍予安全。”(《清世祖实录》卷之四)


应该说,清军在刚入关时,还是比较好的履行了承诺,对包括北京在内的广大地区的平民百姓没有太多侵扰和杀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局势的变化,清军凶残的一面逐渐再度暴露了出来。除了人们所熟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外,清军在山西、陕西、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等广大地区都大肆屠村屠城,杀害大量无辜百姓,劫掠的财富更是难以计数。清军的部分屠杀暴行,后文还会提到,敬请关注。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5 20:14:01 +0800 CST  
二十八、清朝暴行之剃发易服与金钱鼠尾


接下来要说的,是剃发易服。一提到“剃发易服”,大家估计会立即想到多尔衮,的确,在清军入关之后,这一重大政策确实是多尔衮下令颁布的。但在满清权贵中,多尔衮并非颁布剃发令的第一人,最早下令汉人剃发的,其实是清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确立了自己在辽东大片领土的统治权之后,就下达了剃发令,将是否剃发作为汉人是否归降的标志。后金统治下的辽东汉民,因为不愿剃发,反抗或自杀者数不胜数。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随即下令剃发,立即遭到了广大汉人的强烈反对,甚至连大量的降清汉官也反对剃发。多尔衮深知此时清朝立足未稳,不能操之过急犯众怒,于是收回成命,暂且将此事搁置。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5 20:34:02 +0800 CST  
转眼到了1645年六月,清军“灭顺破明”,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多尔衮自认清朝的江山已经稳固,在降清汉官孙之獬的建议下,下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清世祖实录》卷之十七)到了七月,又下令“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清世祖实录》卷之十九)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5 20:34:24 +0800 CST  
清初满洲人的发型,并不是我们现在在影视剧中所见到的“秃瓢半光头型”,而是将头颅四周的头发都剃掉,只留一点头发如铜钱大,结辫下垂,即“金钱鼠尾”。


最早关于“金钱鼠尾” 的记载,应该是在《建州纪程图记》中。《建州纪程图记》是朝鲜南部主簿申忠一于明朝万历二十三年(1595)出使建州女真(清朝的前身)后绘制撰写的记录文献,至今仍是中国史学界研究清朝早期历史的珍贵史料。对于建州女真人的发型,该书是这样描绘的:“女真习俗都剃发,只留脑后少许,上下二条结辫以垂。除上唇胡须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镊去。”


多尔衮颁布剃发令之后,有了更多关于“金钱鼠尾”的记载。明末清初文人陈燕翼在《思文大纪》中写道:“时剃头令下,闾左无一免者。金钱鼠尾,几成遍地腥膻。”清代的《榕城纪闻》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5 20:34:50 +0800 CST  
虽然随着时间的变迁,清朝的发型也有所改变,留发越来越多,逐渐变成了“秃瓢半光头型”。但直到清朝乾隆年间乃至清朝末年,外国人所画的清朝人物画像中,依然可以见到不少“金钱鼠尾”的样式,可见其影响之深远。有人质疑说,清朝的顺治、康熙、雍正皇帝留发较多,并不像留了“金钱鼠尾”的样子。我觉得这还是因为皇帝有特权,雍正还穿汉服让画师画像,普通的大清子民能做到吗?
楼主 日月昔风  发布于 2016-09-25 20:35:18 +0800 CST  

楼主:日月昔风

字数:52517

发表时间:2016-08-01 23:3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30 21:53:59 +0800 CST

评论数:18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