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群雄之传奇赵国

就在赵国这么困难、濒于绝境的情况下,赵国的外交竟然发挥了作用,赵国的首席谋士张孟谈竟然说动韩、魏,三家联合,共击智伯。赵国到了易子而食、一贫如洗、濒于灭亡的境地,还有什么凭借的资源、力量、优势去开展外交?为什么这个外交行动早不施行?
真是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当代名言:“你没有去试,怎么知道不成功呢?”两千年前的张孟谈做了完美的示范。
人啊,你的能动性到底有多大,人啊,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要轻言放弃,就要去争取,人啊,真的要有那种改天换地、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勇气才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伟人的话总是那么豪气云天!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3 15:19:51 +0800 CST  
张孟谈自告奋勇前去说服韩魏两国君主,说服两位君主的理由很简单:唇亡则齿寒,智氏强大且霸道,韩魏弱小,赵国灭亡了,下一步就轮到韩、魏了,不如我们三家联合,共灭智氏,平分其地,韩魏赵三国势力平均,可长久共存。此事韩魏两国君主均表示理解,但怕打虎不成,反被虎咬,张孟谈提出由赵国担任主攻,掘开大堤,让汾河水反灌智军,赵军进攻智氏主力,韩魏则进攻智氏侧翼,事成三家平分其地。
三家商定完后,不巧张孟谈在帐外碰到了智伯瑶之同宗智氏集团之谋士智过,智过精明过人,他发现了张孟谈神情有异,原来张孟谈成功说服韩魏君主,完成一项绝大使命,建立不世之功在即,自负之情不免流露出来,见到智过神情傲慢,点点头,旁若无人趾高气扬的走过去。(一代谋士张孟谈还是没修炼到家)
智过马上把此事禀报给智伯瑶,并借拜会韩魏两君之际观察韩魏两君的神色,发现韩魏两君神情有变,并立即禀报智伯,但狂妄自负的智伯并未引起重视。智过知道事情还未发生,在两可之间,提出要么借机杀掉韩魏两君,要么就拉拢他们,用诱人的利益来巩固智韩魏联盟,甚至退而求其次拉拢能决定韩魏两君意见的两位谋士赵葭、段规,目的只有一个,巩固智韩魏联盟。
应该说,智过的建议是非常非常重要而正确的,当然杀掉韩魏两君的意见有些莽撞,似有不妥,因为这有可能引起韩魏两国兵变,应予放弃;但拉拢韩魏两国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事情已经到了关键时候了,为了保证计划成功,可以让一些利益给韩魏两国,智伯要明白,当前最大的敌人是赵国,首要任务是击败赵国,万一韩魏赵联合,则对我大大不利,战局就会逆转。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在利益面前,朋友、对手是可以随时转化的,在集团之间、国家之间,朋友和对手只能是阶段性的,二战的时候,美英、德、苏已为世人很好的诠释了这一切。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3 16:13:57 +0800 CST  
但狂妄自负的智伯对这些金玉良言根本听不进去,如果智伯能听进一部分,或加大对韩魏的提防,断不至于败得这么惨。
韩魏两君为什么这么就轻信了张孟谈的说词,还是需要打一个问号。赵国还能不能发动进攻,还有没有这个实力,智伯瑶的部队人多势众,非常强大,合我们三家之力能不能打败他,这是个未知数,而赵国的失败可是就在眼前,赵国败了之后,按照协议,我们可是马上就能分到赵国土地啊,这可是在眼前的事啊。
所以单纯凭张孟谈的说词是不能说服韩魏两君的,我想,关键的是,智伯瑶已经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韩魏的蔑视了,也就是说,智伯瑶对韩魏两君根本不重视,因为在赵韩魏之间,赵国实力最强,韩魏较小,如今赵国灭亡在即,你们两个小国我更不放在眼里了,你们马上就没有用了。保不齐甚至智伯瑶走漏了灭赵后,再灭韩魏的想法了。故而韩魏两君也在积极寻找击破智氏的方略,正好张孟谈一来谈及破智氏一事,可谓正中下怀。
资治通鉴记载: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看来韩、魏都感觉到了下一步面临的危险了。
资治通鉴还记载,赵国马上就要灭亡了,韩魏马上就要分到土地,但韩魏两君不喜反犹:智伯的谋士疵说:以人之常情而论。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家覆亡,下次灾难一定是连及韩、魏两家了。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
种种迹象表明,在张孟谈来之前,韩魏已经在打算自己的出路了,张孟谈次来可说求之不得、正中下怀。
你看,真是我中有敌,敌中有我呀,朋友、对手真是经常在变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真是蛮有道理的。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3 16:44:02 +0800 CST  
赵韩魏三家如期趁夜行动,突然袭击,首先挖开大堤,引水灌向智军,智军正忙着救水,赵军开城冲出,直扑智军,韩魏两军袭击智军侧翼,智军猝不及防,被三家杀得大败,最后,智伯瑶被赵军杀死,智伯身死国灭,其土地被赵韩魏三家分去。
在晋阳保卫战的最后时刻,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人的极限到了,赵国的臣子们开始动摇了,开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或逃生,或投降,自然对赵襄子的礼节上就越来越怠慢了,只有高共不敢失礼,仍然恭恭敬敬的侍奉赵襄子,保持臣子的礼数。战争结束后,赵襄子论功行赏,只有高共的封赏最高,甚至在首席谋士张孟谈之上。对此群臣都有意见,张孟谈对此也甚为不解,问道:晋阳之战,大家都舍生忘死,拼命杀敌,只有高共无尺寸之功,为何封赏最高?赵襄子回答:在晋阳最危急的时候(悬釜而炊,易子而食),人人都有二心,都想着自己逃命,连人臣的礼数都不讲了,只有高共尽职尽责,待我始终恭敬如初,你们说,是不是这样,真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称臣,所以高共奖赏最高,难道不应该吗?(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4 10:27:11 +0800 CST  
豫让刺赵襄子。赵、韩、魏三家瓜分智家的田土,赵襄子把智瑶的头骨涂上漆,作为饮具。智瑶的家臣豫让想为主公报仇,就化装为罪人,怀揣匕首,混到赵襄子的宫室中打扫厕所。赵襄子上厕所时,人的第六感觉发挥作用,忽然心动不安,令人搜索,抓获了豫让。左右随从要将他杀死,赵襄子说:“智瑶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于是释放豫让。豫让用漆涂身,弄成一个癞疮病人,又吞下火炭,弄哑嗓音。在街市上乞讨,连结发妻子见面也认不出来。路上遇到朋友,朋友认出他,为他垂泪道:“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就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自残形体以至于此?这样来图谋报仇,不是太困难了吗!”豫让说:“我要是委身于赵家为臣,再去刺杀他,就是为赵襄子服务,就是怀有二心,这我是无论如何不能做的。我现在这种做法,是极困难的。然而之所以还要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天下与后世做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感到羞愧。”赵襄子乘车出行,豫让潜伏在桥下。赵襄子到了桥前,赵襄子骑的马很有灵性,马突然受惊,大声嘶鸣而不走,赵襄子感到很疑惑,马上意识到有危险,就进行搜索,捕获了豫让,这次没有放过豫让,杀死了他。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4 10:34:18 +0800 CST  
豫让原来先后做晋国范氏、中行氏的臣子,但并未受到重用,后来投奔智氏,受到宠信。智伯失败后,豫让逃到了山里,说:“唉!志士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女子为喜欢自己的人而打扮,所以我一定要替知伯复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于是就有了上段豫让刺杀赵襄子想的故事。最后一次抓到豫让的时候,赵襄子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国亡已经很久,你为什么如此替他报仇呢?”豫主回答说:“当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知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知伯。(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于是赵襄子用怜惜的口吻感叹说:“唉!豫让啊,由于你为知伯报仇,已经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释放你了!”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

这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君王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君王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君王的王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这样我就可以报答智伯对我的知遇之恩了)。不知君王能否成全我的愿望?”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王袍由侍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王袍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王袍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为知伯报了仇!”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赵国的忠义之士听说以后,都落泪惋惜不已。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4 15:05:17 +0800 CST  
赵襄子最后还是选定其兄伯鲁的后人作为自己死后赵国的继承人(莫非襄子在内心深处觉得还是对不起兄长伯鲁,莫非还是觉得自己的出身有些卑微)。伯鲁的孙子成为赵献侯,献侯的儿子是为赵烈侯,赵烈侯时期,赵韩魏得到周王室的册封,成为合法的诸侯国。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4 15:26:26 +0800 CST  
赵烈侯爱好音乐,对相国公仲连说:“寡人有喜爱的人,能让他尊贵起来吗?”公仲说:“使他富有还可以,让他尊贵就不好办了。”(富之可,贵之则否)烈侯说:“好吧。郑国的歌手枪和石两个人,我要赐给他们田地,每人一万亩。”公仲说:“是”。但并没有给。过了一个月,烈候从代地回来,询问给歌手赐田的事,公仲说:“正在找合适的地方,还没找到。”过了不久,烈侯又问,公仲始终不给,于是就说有病不上朝。番吾君从代地来,对公仲说:“国君其实喜欢善政,只是不知道怎样实行。现在您任赵的相国,至今已有四年,也曾推荐过人才吗?”公仲说:“没有。”番吾君说:“牛畜、荀欣、徐越都可以推荐。”公仲就推荐了这三个人。到上朝的时候,烈侯又问:“歌手的田地怎么样了?”公仲说:“正派人挑选最好的田。”牛畜侍奉烈侯时对他讲仁义的道理,用王道约束他,烈侯态度宽和。第二天,荀欣陪侍,建议精选起用贤才,任命官吏要使用能干的人。第三天,徐越陪侍,建议节约财物,俭省用度,考察评估官吏们的功绩德行。他们所讲的道理没有不充分的,国君很高兴。烈侯派人去对相国说:“给歌手赐田的事暂时停止。”任命牛畜为师,荀欣为中尉,徐越为内史,赐给相国衣服两套。
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啊?国君对喜爱的人,想使其尊贵,然而相国有不同意见:富之可,贵之则否,意思是赏给他一部分钱还可以,提拔当官则不行。你看,那时候的高级官员还是坚持原则的。可现在呢?我这个在小县市区的一介书生几十年看到的却是提拔任命大多还是看关系,其父亲曾是某某校长,其丈夫是某某长,其妻子是某某长,其兄是某某长,这都是需要照顾的,有时甚至连提拔干部的四化标准都放在一边(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不是党员的甚至提拔后再入党,没有学历的就更简单了,因为那玩意前几年造假很简单。
平心而论,对于某些所谓关系,安排个比较清闲、比较实惠的岗位也还说得过去,提拔到领导岗位(即使是个中层干部)就不妥了(贵之则否),这种现象在一些小单位、偏僻的单位地区是非常严重的。
当然现在比以前是好多了。官员队伍整体素质都提高了,领导干部学历大多是全日制专科以上,一般不会出现把酗酒闹事,念成凶酒闹事,把如火如荼(tu),念成如火如茶(cha)了,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也大了,民情反映的渠道也多了,如各地都设立了民意通网站,民意能快捷的反映上去。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5 09:27:18 +0800 CST  
相国公仲连对领导安排的事委婉的表示出不同意见,并且采取了冷处理、拖的办法,让领导慢慢明白,是一个成熟老练而正直的官员,如果把上级明显不合理的意见迅速坚决的落实下去,就是佞臣了。但如果不顾方式的强硬顶着不办,恐怕上级就得把这名下级撸了(当然得找个理由,理由当然多多,要挑毛病还不简单),这时番吾君提出好建议,让相国公仲连为国家推荐贤才,果然赵烈侯在三位贤才的影响下自己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主动提出把赏地给喜欢的歌手的意见否决,我们看到了赵烈侯的进步,也更进一步理解了唐太宗李世民说的治理天下选择官员,一定要谨慎行事。使用一个君子做官员,那么品行高尚的人就都来了;使用一个小人做官员,那么品行低下的小人们就都来了。如果一个人身边贤人多,则必然犯错就少,一个人身边都是小人坏人,则这个人很快就会变坏,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
所以说干部队伍的选拔任命是非常重要的,要选好干部,建好队伍;
对于个人来讲,人要有好友,好师,好榜样,宁肯无朋友,也不能和坏人做朋友,洁身自好可也。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5 09:49:25 +0800 CST  
赵武灵王之胡服骑射。赵烈侯之后,赵国国力渐衰,至赵武灵王执政,北方大国赵国国势重新振兴,赵武灵王时期,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胡服骑射。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5 10:58:33 +0800 CST  
赵武灵王十九年,鉴于赵国自烈侯以来,国势渐衰,数次在与外国的战争中战败(与秦作战,大败,士卒伤亡近八万,与魏国作战,甚至都城邯郸都被攻下,幸亏齐军田忌孙膑围魏救赵),自简子、襄子以来的强大国势不复存在,武灵王决议改革,改革的主要一项工作就是让军队士兵改穿短小贴身的少数名族服装(胡服)(以便于作战),舍弃灵活性、机动性较差的兵车,改为骑兵作战,并大力练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军事上的重要改革,当然也是政治上重要的改革,改革者,除旧布新,是对多年来旧的、传统上的形式、内容、思想上的否定,而接受新生事物人们必然还要有一个过程,人们已经习惯过去的一套了,现在要废弃不用,当然阻力重重,改革的目的是发展,但改革必然影响到稳定,要妥善处理稳定与发展的关系,不能只要发展,不要稳定,更不能只要稳定,不要发展,历来穷则思变,当事物存在到一定程度,发展必然成为大趋势,如果不发展、不改变就要灭亡,你说要不要发展,发展必然会成为人们第一需要了。
事物就是这样,当人们看不到风险、危险时,人们习惯于按部就班,得过且过。但团队带头人站在全局的高度,往往比其他人能够预见到团队面临的风险、危险,俗语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团队带头人往往比下属承受更大的压力,他的渴求发展的欲望比别人都强。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6 09:14:06 +0800 CST  
当然,改革的步子还要适宜,尤其在和平时期,还要讲个切合实际,还要讲个水到渠成。否则有可能引起较大的混乱,或邯郸学步,或适得其反。这当然都是有教训的。那种缺乏调查研究、不兼顾稳定、不计后果的改革必然是错误的,是不可取的,至少是弊大于利。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6 09:26:19 +0800 CST  
赵武灵王深知,要改革,必须要有一个思想统一的干部队伍,如果干部队伍都反对改革,则肯定搞不下去,也就是说,改革必须是自上而下的,而非自下而上。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6 09:28:45 +0800 CST  
赵武灵王召见肥义同他议论天下大事(其中主要一项是胡服骑射一事),谈了五天才结束。武灵王到北边巡视中山国的地界,到了房子县,又去代地,北到无穷,西到黄河,登上黄华山顶。然后召见楼缓商议说:“我们先王趁着世事的变化,做了南边领地的君长,连接了漳水、滏(fǔ,府)水的险阻,修筑长城,又夺取了蔺城、郭狼,在荏地打败了林胡人,可是功业尚未完成。如今中山国在我们腹心,北面是燕国,东面是东胡,西面是林胡、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然而没有强大兵力的救援,这样下去国家要灭亡,怎么办呢?要取得高出世人的功名,必定要受到背离习俗的牵累(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我要穿起胡人服装。”楼缓说:“很好。”可是群臣都不愿意。

当时肥义在旁侍奉,武灵王说:“简子、襄子二位主君的功业,就在于考虑到了胡、翟之利。做臣子的,受宠时应有明孝悌、知长幼、顺从明理的德操,通达时应建立既可利民又能益君的功业,这两方面是臣子的本份。如今我想继承襄主的事业,开拓胡人、翟人所住之地,可是找遍世间也见不到这样的贤臣。为了削弱敌人,用力少而能取得更多的功效,可以不耗尽百姓的力气,就能继续两位先主的勋业。凡是有高出世上功业的人,就要承受背弃习俗的牵累(夫有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有独特智谋的人,就要听任傲慢民众的埋怨(有独智之虑者,任骜民之怨)。如今我要穿胡人服装骑马射箭,并用这个教练百姓,可是世人一定要议论我,怎么办呢?”肥义说:“我听说做事犹疑就不会成功,行动犹豫就不会成名。您既然考虑决定承受背弃风俗的责难,那末就无需顾虑天下的议论了。追求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成就大功的人不找凡夫俗子商议(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从前舜用舞蹈感化三苗,禹到裸国脱去上衣,他们不是为了满足欲望和愉悦心志,而是必须用这种方法宣扬德政并取得成功。愚蠢的人事情成功了他还不明白,聪明人在事情尚无迹象的时候就能看清,那末您还犹疑什么呢!”武灵王说:“穿胡服我不犹疑,我恐怕天下之人要嘲笑我。无知的人快乐,也就是聪明人的悲哀;蠢人讥笑的事,贤人却能看得清(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上有顺从我的人,穿胡服的功效是不可估量的。即便驱使世人都来笑我,胡地和中山国我也一定要占有。”于是就穿起了胡服。

武灵王派王緤转告公子成说:“寡人穿上胡服,将要这样上朝,也希望叔父穿上它。家事要听从双亲,国事要听从国君,这是古今公认的行为准则。子女不能反对双亲,臣子不能违背君主,这是兄弟们通用的道理。如今我制定政令,改变服装,可是叔父您要不穿,我恐怕天下人要议论。治国有常规,利民是根本;处理政事有常法,有令就行最为重要。宣传德政要先从平民谈起,而推行政令就要先让贵族信从。如今穿胡服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欲望和愉悦心志;事情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功业才能完成。事情完成了,功业建立了,然后才算是妥善。如今我恐怕叔父违背了处理政事的原则,因此来帮助叔父考虑。况且我听说过,做有利于国家的事,行为不会偏邪;依靠贵戚的人,名不会受损害。所以我愿仰仗叔父的忠义,来成就胡服的功效。我派王緤来拜见叔父,请您穿上胡服。”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来已听说了大王穿胡服的事,我没有才能,卧病在床,不能奔走效力多多进言。大王命令我,我斗胆回答,是为了尽我的愚忠。我听说中国是聪明智慧的人居住的地方,是万物财用聚集的地方,是圣贤进行教化的地方,是仁义可以施行的地方,是远方之人愿来观览的地方,是蛮夷乐于效法的地方。如今大王抛弃了这些而穿起远方的服装,变更古来的教化,改易古时的正道,违反众人的心意,背弃学者之教,远离中国风俗,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此事。”使者回去如实禀报。武灵王说:“我本来知道叔父有病,我要亲自去请求他。”

武灵王于是前往公子成家中,亲自请求他,说:“衣服是为了便于穿用的,礼是为了便于行事的。圣人观察乡俗而顺俗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礼仪,这是为了利民富国。剪掉头发,身上刺花纹,臂膀上绘画,衣襟开在左边,这是瓯越百姓的习俗。染黑牙齿,额上刺花。戴鱼皮帽子,穿粗针大线的衣服,这是大吴国的习俗。所以礼制服装各地不同,而为了便利却是一致的。地方不同使用会有变化,事情不同礼制也会更改。因此圣人认为如果可以利国,方法不必一致;如果可以便于行事,礼制不必相同。儒者同一师承而习俗有别,中原礼仪相同而教化互异,何况是为了荒远地区的方便呢?所以进退取舍的变化,聪明人也不能一致;远方和近处的服饰,圣贤也不能使它相同。穷乡僻壤风俗多异,学识浅陋却多诡辩。不了解的事不去怀疑,与自己的意见不同而不去非议的人,才会公正地博采众见以求尽善。如今叔父所说的是世俗之见,我所说的是为了制止世俗之见。我国东有黄河、薄洛津,和齐国、中山国共有,可是没有舟船的设施。从常山直到代地、上党,东边是燕国、东胡的国境,西边有楼烦、秦国、韩国的边界,如今没有骑射的装备。所以我认为如果没有舟船的设施,住在河两岸的百姓,将用什么守住黄河、薄洛之水呢?改变服装、练习骑射,就是为了防守同燕、三胡、秦、韩相邻的边界。况且从前简主不在晋阳以及上党设要塞,襄主并吞戎地、攻取代国以便排斥各地胡人,这是愚人和智者都能明白的。从前中山国仗恃齐国的强大兵力,侵犯践踏我国土地,虏掠我国百姓,引水围困鄗城,如果不是社稷神灵保佑,鄗城几乎失守。先王以此为耻,可是这个仇还没有报。如今有了骑射的装备,近可以使上党的地势更为有利,远可以报中山国之仇。可是叔父却顺从中原的习俗,违背简主、襄主的遗志,厌恶变服的名声而忘掉了鄗城被困的耻辱,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公子成再拜叩头说:“我很愚蠢,没能理解大王的深意,竟敢乱说世俗的见解,这是我的罪过。如今大王要继承简主、襄主的遗志,顺从先王的意愿,我怎敢不听从王命呢!”公子成再拜叩头。武灵王于是赐给他胡服。第二天,穿上胡服上朝。这时武灵王才开始发布改穿胡服的命令。

赵文、赵造、周袑、赵俊都来劝阻武灵王不要穿胡服,依照原来的办法更适宜。武灵王说:“先王习俗不同,哪种古法可以仿效?帝王们不互相因袭,哪种礼制可以遵循?伏羲神农注重教化,不行诛罚;黄帝、尧、舜使用刑罚,但不残暴。到了夏、商、周三王,随时代不同来制定法度,根据实际情况规定礼制。法规政令都顺应实际需要,衣服器械都便于使用。所以礼不必只用一种方式,而便利国家也不必效法古代。圣人的兴起并不互相因袭却能统一天下,夏、殷的衰败并未变礼制也终于灭亡。那么,违背古制未可厚非,遵循旧礼并不不值得称道。如果说服装奇特的人心志浮荡,那么邹、鲁一带就不会有奇特行为的人了;习俗怪异的地方百姓都轻率,那么吴、越一带也就不会有出众的人才了。况且圣人认为,只要有利于身体就可以叫做衣服,只要便于行事就可以称为礼法。规定进退的礼节,衣服的制度,是为了使平民百姓有统一的遵循,不是为了评论贤人的。所以平民总是和流俗相伴,贤人却是同变革一道。所以谚语说:‘按照书本赶车的人不会摸透马的性情,用古法来约束今世的人不通晓事物的变化。’(以书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遵循古法的功效,不可能高出世俗;交法古代的学说,不可能治理今世(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你们不懂这个道理啊!”终于推行胡服并招募士兵练习骑射。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6 09:38:44 +0800 CST  
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时坚决而智慧,坚定不动摇,是为坚决,首先说服高级官员和皇亲国戚,是为智慧,坚持自上而下,这是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如此,才是正确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现在,有些政策措施,上级只是出台文件,下级单位各行其是,乱得很。如事业单位、学校绩效工资改革,上级有关部门只是出台有关文件,具体怎么搞,各单位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执行。这种政策最好不要出台。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单位不搞,因为上一级机关并没有搞,因该说这是对的,坚持自上而下,而有些单位学校以提高工作效率为名,实行所谓绩效工资,造成干部群众矛盾很大,因为这些所谓政策、奖惩规定对领导层是一点也没有限制的,而工作也没见得有多大起色,相反,干群矛盾到出现了。说严重了,一点好作用都不起,如果不坚持调查研究、不坚持自上而下,这种闭门造车式的政策最好不要出台。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7 10:16:03 +0800 CST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使得军事力量大大增强,不几年便吞并了中山国,消除了近几年的隐患。他打造的这只骑兵队伍将在以后几十年中发挥作用,并且赵武灵王还想偷袭秦国——这个赵国最大的隐患、对手,并且还化妆亲自到了秦国,刺探敌情。当然,最终还是没有进攻秦国。
实际上,凭赵国的国力,远程奔袭强大的秦国,成功的可能性不大。秦军的战斗力历来强大,春秋时期,秦穆公就是五霸之一,后来,孝公时期,商鞅又进行了彻底的非常大的改革,而且是政治、经济、体制、军事上的改革,改革面广且比较深入、彻底,是六国改革中面最广最彻底的,商鞅后来虽然被杀,但他制定的制度大都保留,自孝公以来,秦之国力强盛不衰。赵武灵王如果强行进攻秦国,即使初期获胜,后必难以收场,权衡利弊,应该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7 10:37:08 +0800 CST  
赵武灵王最最失着的是,他在继承人的选拔上犯了大错误,可说铸成大错,以致身死国乱。应该说,从一生取得的功业上看,赵武灵王比他的前辈简子、襄子可差得远了,德行上就更不能和赵衰、赵盾两位贤人比了。唉,赵国贤明的君主出的也不算少了,但他还是没斗过来自西北的更强悍、出的贤君也不算少、但底蕴更雄厚的秦国。
尤其不好的是,赵武灵王之后,赵国再没出过贤君。(我想起了当年善于相人的姑布子卿遍相赵简子诸子,说道无一人是将才,简子大惊:难道赵氏要完了嘛?),一个集团、一个家庭、一个人如果不能保持一个强盛的进取心,耽于安乐,一个集团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恐怕将来的结局都不太妙,所谓富不过三代,长期以来的享乐生活,人们早就磨去了斗志。在和平时期可能还不太要紧,在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年代,就危险了。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7 11:01:10 +0800 CST  
赵国历史(武灵王时期)之重要事件——沙丘之乱。赵武灵王年轻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美少女边弹琴边唱:美女我的容貌光彩照人呀,就像花儿一样,命运呀却是这么不公,却无人知道我的名字叫赢。过了一天,武灵王饮酒时,屡次谈起他所做的梦,叙述着梦中少女的美貌。大臣吴广听说后,暗暗吃惊,因为他的女儿乳名就叫娃赢,而且和武灵王说的美少女相貌一模一样,于是就把他的女儿娃嬴送入宫中。女孩娃赢果然受到武灵王的宠爱,武灵王特别喜爱这个女孩,刚入宫的那几年,武灵王竟然不再上早朝。后来,娃赢生了个男孩,取名叫何,因娃赢的缘故,就很喜欢这个孩子,就把原太子长子赵章废掉,立赵何为太子,并且怕群臣不服,就想趁自己在世时就把王位让给赵何,把他扶上马,再送一程。
唉,武灵王呀武灵王,这样子做又怎么能追随你伟大的先祖简子、襄子啊,难道忘了你肩上的担子了吗?
女人啊女人,你真的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啊!男人不可太好色,女人不可太风骚。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7 14:56:18 +0800 CST  
更为要命的是,赵武灵王眼见自己的长子赵章在上朝时却不得不跪在还是不懂事的小孩子弟弟赵何的脚下,不禁动了恻隐之心。想把赵国的代地分给赵章,让他也当王,一国两个王。唉,赵武灵王真是昏了头。真是所谓妇人之仁也。还未等施行,惨烈的变乱发生了。
赵主父(武灵王)和其子赵何惠文王到沙丘游览,分住两处宫室。长子赵章就利用他的党徒和田不礼作乱,诈传主父命令召见惠文王。肥义首先进去,被杀死了。高信就与惠文王一起作战。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到,就调集四邑的军队前来抵御这场变乱,杀死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消灭了他们的党徒,安定了王室。任命公子成为宰相,封号是安平君,任命李兑为司寇。赵章被打败的时候,逃到了主父那里,主父开门收留了他,公子成和李兑因而包围了主父的宫室。赵章死后,公子成和李兑商量说:“由于赵章的缘故包围了主父,即使撤兵,我们这些人也要灭族啊!”于是就继续包围主父宫室。命令宫中的人“最后出来的人灭族”,宫里的人全出来了。赵武灵王想出宫但出不来,又得不到食物,只好去掏雏雀充饥,三个多月以后饿死在沙丘宫。赵武灵王之死已确定无疑,这才向诸侯发出讣告。

当时惠文王赵何年少,公子成、李兑专政,两人害怕被杀,所以围困赵主父。主父起初是把长子赵章立为太子,后来得到吴娃赢,非常宠爱她,为此不出吴娃之宫好几年,生下儿子赵何后,变废了太子章而立赵何为王。吴娃死后,对赵何的爱也随之松弛,重又怜惜原来的太子,想让两个儿子并立为王,犹豫不决,所以变乱发生,以至父子一同死去,被天下人嘲笑,怎不令人痛惜呢!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7 15:09:07 +0800 CST  
赵武灵王可说一代雄主,然而他犯的错误也不小。第一,不该因宠幸女人,爱屋及乌,废掉原太子,改立宠妃的女人生的孩子,就像当年晋献公废申生而立奚齐一样,国之乱始于此。寻常百姓家还因为几万元的遗产弟兄们打得头破血流,何况一个国家呢,太子,是未来国家掌舵人,决定着国家的稳定与发展,特别是在激烈竞争你死我活的年代,一个好的带头人将会带领这个团队生存下去,而一个平庸的、昏聩的带头人将会使这个团队走向灭亡,这在战国时期绝非危言耸听。其祖上赵简子深知此理,故废掉平庸的长子伯鲁,立贤能的少子毋恤,尽管毋恤出身卑微,此其为立贤不立长。而在更早时候,晋文公重耳时期,由于赵衰在外跟随重耳逃亡时,与重耳各娶了一位翟地的姐妹,于是与重耳成了两乔亲戚(我们这边把姐妹的丈夫成为两乔),赵衰的正妻坚持把正妻之位让与那位翟地女子,把赵氏家族继承人原本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让给翟地女生的儿子赵盾,就是因为家族、团队掌舵人太重要了(千百年后,我们还为这位深明大义的女子致敬,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子啊)。乱世中,须立贤不立长,治世中,可立长不立贤。
赵武灵王因爱失公,犯了当年晋献公的错误,故而引起晋献公的动乱(晋献公死后,多个儿子被杀,晋国动乱达几十年),前车不远,赵武灵王竟然执迷不悟,去其祖简子远矣。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0 09:56:06 +0800 CST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字数:55608

发表时间:2019-04-19 19:34:4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31 16:16:48 +0800 CST

评论数:1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