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群雄之传奇赵国

秦军战斗力强大,善于野战,天下皆知。今廉颇迎击不利,固守营垒,坚壁不战,这没有什么奇怪的。战争,是政治、经济的继续,是国力的比较,而今秦强赵弱,野战我非对手,那么坚壁不战待机破敌是唯一的选择。廉颇军中老将,用兵持重,是多年来在你死我活的战争实践中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经验,绝非书生可比。
赵孝成王感觉性格有些急躁,对强敌秦国缺乏成熟的应对经验,一会准备命全国士兵卷甲疾趋与秦军决战,一会又急不可待媾和,一会又舍老将不用,将数十万大军交于新人,(病急乱投医),和老谋深算的秦昭襄王自不能比,而此时赵奢已去世,蔺相如病情沉重。
为什么蔺相如的意见不听,为什么赵括之母的话不听,赵括之母说的话可说句句在理,而且还搬出赵括之父老将赵奢的话,赵王可知知子莫若父,知子莫若母这句话?前线固然困难,战争已过去三年,人员物资粮草必然很困难,可要明白,秦军异地作战,必然更困难,为什么敌人不急,我们到先急起来。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4 11:04:08 +0800 CST  
秦王听说赵括已经上任为大将,便暗中派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王龁为副将,下令军中:“谁敢泄露白起为上将军的消息,格杀勿论!”赵括到了赵军中,全部推翻原来的规定,调换军官,下令出兵攻击秦军。白起佯装战败退走,预先布置下两支奇兵准备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达秦军营垒,秦军坚守,无法攻克。这时,秦军一支二万五千人的奇兵已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人的骑兵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被分割包围),粮道也断绝(粮道断绝)。武安君白起便下令精锐轻军前去袭击,赵军迎战失利,只好坚筑营垒等待救 兵。秦王听说赵军运粮通道已经切断,亲自到河内征发十五岁以上的百姓全部调往长平,阻断赵国救兵及运粮。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赵军缺乏粮食,向齐国请求接济,齐王不给。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一道屏障,就像牙齿外面的嘴唇,唇亡则齿寒。今天赵国灭亡了,明天灾祸就会降临齐国、楚国。援救赵国这件事,应该像捧着漏瓦罐去浇烧焦了的铁锅那样,刻不容缓。何况援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抵抗秦军,是显示威名的好事。必须主持正义援救亡国,显示兵威击退强秦。不致力于此事反而爱惜粮食,这样为国家决策是个大错!”齐王仍是不听。九月,赵军已断粮四十六天,士兵们都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吃。赵括穷急,便下令进攻秦军营垒,想派出四支队伍,轮番进攻,到第五次,仍无法突围。赵括亲自率领精兵上前肉搏,被秦兵射死。赵军于是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白起说:“当初秦军已攻克上党,上党百姓却不愿归秦而去投奔赵国。赵国士兵反复无常,不全部杀掉,恐怕会有后乱。”于是使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只放出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到赵国,前后共杀死四十五万人,赵国大为震惊。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4 14:18:49 +0800 CST  
这就是历史上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熟读兵书,谈论兵法,连其父名将赵奢也不能将其难倒,然而赵奢并不称其能。廉颇深沟高垒,坚不出战,是克制敌军善于野战的有效措施。历来,两军对垒,攻、守、进、退,实属平常,只知道进攻,不知后退防守,这不叫作战。两军对垒之际,千钧一发,万分危急,后方君主决不可干扰前线指挥员的决心,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王不知敌我实力对比,追求不切实际的胜利,追求速胜,在前线廉颇将军军情不利时,不但不加鼓励,想方设法援助、安抚,反而大加责备(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后又中敌方反间计,撤掉娴于军事的老将廉颇,代之以只有书本经验,而无实践经验的理论家赵括,赵括盲目出击,中敌奸计,被秦军分割包围,粮道断绝,以致未战先乱,四十多万军队被坑杀,悲哉!惨哉!
反观秦昭襄王,反应果断,调度有方,对促成长平之战秦军胜利功不可没。当前线廉颇坚壁不战,战事暂无进展之际,首先使用反间计,派人携重金进入赵国,散布廉颇无能怯战、赵括多谋善战的言论,使无知赵王中计,用赵括换掉廉颇;当赵括上任后,立即派大将白起到前线指挥,意欲一举全歼赵军;当白起果不负众望,将赵军分割包围,。断掉赵军粮道时,为补充前线兵力,不惜以王者至尊,亲率河内15岁以上男子到前线参与作战,充分保证了秦军兵力上的优势,为最后战胜赵军奠定基础。
长平之战,秦国君贤将智,赵国君昏将傻,焉能不败。只可惜了赵国45万好男儿。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无大规模的抵抗了,秦扫平六国之路更为通畅,灭六国只是时间问题。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4 14:53:10 +0800 CST  
长平之战赵军损失45万人,一次战役损失这么多战士,这在整个春秋战国期间绝无仅有,像赵国这样的国家也不过几百万人口,一次损失十分之一甚至更多的人口,这个国家基本也不能够维持下去了。(上党、长平之战持续近四年,这个伤亡数是这四年的,通鉴记载: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
赵国因为接受上党17郡,带来的后果是自己卷入近四年战争,大败,损失士卒45万人。至此,赵孝成王懊恼至极,后悔不该接受韩国太守冯亭献城,以致赵国遭受如此巨大损失。(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到底应该不应该接受冯亭的献城,我们现在再啰里啰嗦讨论一下。一方面,赵国君臣也明白冯亭此乃移祸之计,“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但另一方面,17城的诱惑也实在太大,“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平原君赵胜乃战国四公子之一,素有贤名,也算识见超群,力主接受馈赠,而当时蔺相如、廉颇等重臣均在世,貌似也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
但客观的分析一下,赵国当时确实不可以接受韩国上党太守冯亭的17城馈赠,为什么?
一、当时是秦国攻伐韩国(当然秦国得找理由),秦、韩之间发生战争,秦国当时攻下韩野王城,已经将上党与韩国之间的联系断绝,完全孤立了上党,上党已成为秦国囊中之物,秦国通过发动战争损失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即将夺取上党,但突然,上党成为别人的猎物,这肯定大大的激怒了秦国,而且,在国际舆论上,赵国不劳而获,攫取秦国的胜利果实,是大大的理曲,不占理,赵国在外交上必然被动。问题的关键还在于馈赠行为不是韩国官方行为,而是一个太守的个人行为、或民间行为。这样实际上就是冯亭与赵国的私人交易了,这恐怕在国际舆论上更加站不住脚。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7 08:31:53 +0800 CST  
国际舆论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完璧归赵中,秦国以用十五座城换取和氏璧为条件,向赵国提出要求,赵国的考虑是: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赵国不论答应或拒绝,总得有个理由,秦国要和氏璧,也得有个理由。这就是所谓规则,大多数情况下,还得按规则来,也许这个规则是虚假的,是掩人耳目的。尽管秦国是虎狼之国,可他做事也得找个理由。所谓名正则言顺是也。
赵国贸然接受韩国地方官的私人赠送,恐怕不合规则,名不正。
但如果是韩王(韩国政府)所为,则无此顾虑。这是完全合法、合乎规则的,赵国则尽可以接受,只需做好全面迎战秦国的准备就可以了。
从发生战争后,赵国想与秦国媾和(派大臣郑朱使秦),各国使者到秦国祝贺胜利来看,国际间的外交活动还是在开展,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运用谋略外交来取得战争胜利,还是首选的办法,外交、国际舆论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师出有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争后期,中国因为缺粮,向齐国求救,齐国不救,是不是有这方面的原因?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7 09:00:31 +0800 CST  
二、长平之战使赵国过早地与秦国进行了决战。众所周知,秦国自商鞅改革以来,国力日强,自秦昭襄王时期,已历四世三代,对外战争几无败绩,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语出荀子),商鞅变法极大地奖励军耕,秦国最底层的庶民百姓,只有上阵杀敌,才能免除徭役,才能获封赏,百姓要想从上面获得什么好处,除了与敌拼杀外,没有别的出路。功劳和赏赐成正比例增长,只要斩获五个甲士的头,即可役使乡里的五家,(使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使以功赏相长,五甲首而隶五家,是最为众强长久之道。),套用现代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商鞅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参军杀敌的积极性,这样的军队当然战斗力是巨大的。
秦国蚕食六国,如虎狼一样侵吞六国,这在当时是一个共识,但过早的与其发生战争(决战),很不理智,因为当时秦国还不像嬴政时期,已经大规模的展开灭六国之战了。当时,秦国强则强矣,但不具备嬴政时期横扫六国的实力。事情还没有发展到那一步。七雄之间还存在联合、妥协、外交、斗争,以赵国实力,与秦决战,赢的几率很小,即使在赵惠文王时期,廉颇、蔺相如、赵奢均在世,也是畏惧秦军,尽量不和秦军交战。
如果尽量拖延、拉长与秦军决战的时间,对赵国是非常有利的,如果在这期间,秦国发生变乱,如果一个昏庸的君王即位,或有其他变故,而赵国、其他各国则趁此发展,国力不断增强,此消彼长,则赵国赢面更大。
大家想一下,如果抗日战争晚十年全面爆发,对于积弱积贫的中国是有利的。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7 16:13:13 +0800 CST  
对于长平之战,司马迁老先生对此的评价是:平原君,是个乱世之中风采翩翩有才气的公子,但是不能识大局。俗话说:“贪图私利便丧失理智”,平原君相信冯亭的邪说,贪图他献出的上党,致使赵国兵败长平,赵军四十多万人被坑杀,赵国几乎灭亡。(鄙语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馀万众,邯郸几亡。)。
司马迁老先生的评价是利令智昏。赵国确实不应该接受冯亭的馈赠,冯亭实乃移祸赵国之计也。
但令人不解的是当时,蔺相如、廉颇、虞卿均在世,但貌似都没有提出反对的意见,包括替换廉颇,蔺相如反对,但睿智的虞卿并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8 08:47:08 +0800 CST  
可能蔺相如、廉颇、虞卿考虑到不战而取17城,其利甚大,而赵秦交战,赵国并不是没有获胜的可能(阏与之战不是击败了秦军了吗),如果既挫败了秦军,又取得了17城,岂不更好。对国家可是大大的有利。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8 08:51:30 +0800 CST  
两军交战,决定胜负的因素很多,所以廉颇、蔺相如等可能想冒险一试,但无论如何,从大政方针上来说,是不该接受冯亭的馈赠。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8 09:19:37 +0800 CST  
长平之战后,十月,秦国武安君白起把军队分为三支;王龁率军进攻赵国武安、皮牢,予以攻克。司马梗向北平定太原,全部占据上党地区。此时,赵韩魏三国都受到秦国的严重威胁。
韩国、魏国派苏代(纵横家苏秦之弟)用丰厚金银去劝说秦国的应侯范睢(秦国相国,实权人物):“白起是否立即就要围攻邯郸?”范睢说:“是的。”苏代劝道:“赵国一亡,秦王便可以称王天下了;那时武安君白起将列入三公高位,您能甘心在他之下吗?即使不愿意屈居其下,也不得不如此了。秦国曾攻击韩国,围攻邢丘,困死上党,上党的百姓反而都去投奔赵国,天下人不愿做秦国的臣民,由来已久。现在把赵国灭亡了,北部地区的人逃到燕国,东部地区的人奔往齐国,南部地区的人流入韩国、魏国,你们能控制的老百姓就没有几个人了。你们不如乘势割去赵国的一些领土,就此罢手,不要让白起独享大功。”范睢动心,便向秦王建议:“秦兵已经疲惫不堪,请允许韩国、赵 国割地求和,让将士们暂时休息一下。”秦王听从了他的劝告,同意割韩国的垣雍、赵国的六座城后讲和。正月,双方都停战罢兵。秦国大将白起从此与相国范睢产生了矛盾。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8 09:26:02 +0800 CST  
真是上兵伐谋,苏代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对范睢轻轻一席话,即挑拨了秦国将相之间的矛盾,又解了韩魏赵之危局,和当年晋阳之战张孟谈说韩魏之君有的一比。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8 09:34:24 +0800 CST  
虞卿决策联齐抗秦。赵王准备派赵郝赴秦国订立和约,允以割让六个县。虞卿对赵王说:“秦国进攻赵国,是因为疲倦了自行撤退呢?还是余力尚能进攻,由于钟爱大王而不再进兵了呢?”赵王说:“秦国想灭掉赵国已是不遗余力,现在当然是因为疲倦了才退去。”虞卿说:“秦国用全部力量来进攻它不能得手的赵国,疲倦了才退去;那么大王您又把它力所不能夺取的地盘献上,实际上帮助秦国来进攻自己。明年秦国再来攻打赵国,大王您就没救了。”赵王尚未拿定主意,楼缓来到了赵国,赵王便与他商议。楼缓说:“虞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国、赵国互相征战,各国都很高兴,为什么呢?他们会说:‘我们可借着强国去获益于弱国。’现在赵国不如马上割地给秦国,一方面安慰了秦国,一方面使各国疑心秦、赵之间已达成默契,不敢再算计赵国。不然的话,各国将借着秦国的怒气,趁着赵国的疲惫不堪,群起而瓜分。赵国就要灭亡,还谈得上什么对付秦国!”虞卿听说这番话,又来见赵王说:“楼缓的计策太危险了!这样做更会使天下猜疑赵国,又哪里能安慰秦国的贪心呢!他为什么只字不提这样做是向天下暴露了赵国的怯懦?再说,我建议不割地给秦国,并非主张绝对不能割地;秦国向您索要六座城,大王却可以拿这六个城去贿赂齐国。齐国是秦国的世代仇家,齐王一定不会等到赵国使臣告辞就答应出兵,于是大王您虽然割地给了齐国,却可以从进攻秦国得到补偿,而且向天下显示赵国尚有所作为。大王如果以此先发制人,那么大兵还未开到边境,就会看到秦国派出使臣带着丰厚礼物,反而来向您讲和。那时再答应秦国的讲和要求,韩国、魏国知道了,一定会对赵国刮目相看,于是大王您一举而与三国结下友好,和秦国交涉也就主动了。”赵王说:“对。”便派虞卿赴东方去见齐王,与他商议联合对付秦国。虞卿尚未回国,秦国果然已经派使者来到赵国了。楼缓见此情形,只好逃离赵国。赵王封给虞卿一座城市。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8 09:46:59 +0800 CST  
虞卿,是个善于游说的有才之士,他脚穿草鞋,肩搭雨伞,远道而来游说赵孝成王。第一次拜见赵王,赵王便赐给他黄金百镒,白璧一对;第二次拜见赵王,就当上了赵国的上卿,所以称他为虞卿。(虞卿者,游说之士也。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一见,赐黄金百镒,白璧一双;再见,为赵上卿,故号为虞卿。)
战国期间,许多饱学书生游走于各国帝王间,凭一席说词说动帝王,获取高位,“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实现人生价值。这些文人说客在历史上确实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如苏秦、张仪、范睢、商鞅、虞卿、李斯、蔡泽、孟尝君等等,那个时代,人才流动很容易,对于人才好像也没有什么偏见,条条框框等,一个策士上半年可能在赵国为相,下半年可能就到秦国为相,尽管这是敌对的国家,这很正常。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8 10:05:01 +0800 CST  
割地贿赂秦国,只赢得一夕之安,六国联合并力对秦,则可救亡图存,“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苏洵 《六国论》)。
当秦赵之战正酣时,在魏国的孔子六世孙孔斌先生对此有深刻的理解。
秦国攻打赵国之初,魏王征求群臣对此事的对策,大家都认为秦国进攻赵国,是对魏国有利的事。孔斌却质问:“为什么这样说?”回答是:“秦国战胜赵国,我们也顺势向它屈服;如果秦国打不赢赵国,我们就趁它疲惫不堪予以攻击。”孔斌反驳说:“不对。秦国自从秦孝公以来,没打过败仗,现在又重用良将白起,哪里有疲惫可让我们趁?”有个大夫说:“即使秦国战胜赵国,那对我们魏国有什么坏处呢?邻国的羞辱难堪,正是我国的幸运福气啊!”孔斌又反驳道:“秦国,是个贪婪暴虐的国家,一旦战胜了赵国,必定要把矛头转向其他国家。我担心那时魏国就将面临秦军的攻击了。古人说过:燕雀筑窝在屋檐下,母鸟哺育小鸟,叽叽喳喳地都很快乐,自己以为很安适。灶上烟筒忽然窜起火苗,高大的房屋即将被焚,而燕雀面不改色,不知道灾祸就要殃及。现在你不明白,赵国一旦灭亡,灾难就会降临魏国的形势,难道人和燕雀一样吗?”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8 15:19:06 +0800 CST  
孔斌,是孔子的第六世后人。当初,魏王听说孔斌贤明,便派使者携带黄金绸缎,聘请他为相。孔斌说:“如果大王能够采纳我的方针,可以为大王安邦治世,即使让我吃蔬菜,喝凉水,我也愿意。如果只是让我穿上一身贵服,供以丰厚俸禄,那我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魏王哪里会缺少一个老百姓呢!”使者再三延请,孔斌才前往魏国,魏王亲自出城迎接,拜他为相。孔斌便撤换了一批靠关系受宠的官员,代之以贤良人才;剥夺去不干事者的俸禄,转赐给有功之臣。那些失去职位的人都不高兴,于是制造出谣言。文咨把这些话告诉了孔斌。孔斌说:“从来不能与老百姓共商创业大事!古代善于治理政事的人,起初时都免不了被诽谤。子产在郑国做相,三年以后流言蜚语才停止。我的祖先孔子在鲁国做相,也是三个月以后诽谤才终止的。现在我每日改革政事,虽然赶不上前代圣贤,难道还考虑诽谤之言!”文咨问:“不知道当年对尊祖上有什么诽谤?”孔斌说:“先祖在鲁国任相,有人唱道:‘穿鹿皮袍的权贵,抓起他来没有罪;权贵穿着鹿皮袍,抓起他来都叫好。’等到三个月以后,风气教化逐渐调养成型,百姓们又唱道:‘穿皮衣,戴殷帽,我们的心事他想到;戴殷帽,穿皮衣,一心为民不为己。’”文咨高兴地赞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先生您与古圣贤相比也不差。”孔斌在魏国任相共九个月,每次提出重大的建议都不被魏王采用,于是喟然长叹:“建议不被采纳,是我的建议有不合适的地方,建议不合君主的心意,我再做他的官,享用他的俸禄,是不做事白吃饭,我的罪过也太大了!”说完便称病辞去职务。有人对孔斌说:“魏王不用你,你为什么不到别处去呢?”孔斌回答:“到哪里去呢?崤山以东的各国都将被秦国吞并;秦国的行为不仁不义,我决不去那里。”于是在家休养。新垣固问孔斌:“圣贤所到之处,必定是振兴教化、修明政治。而你在魏国做相,没听说干出什么特殊的政绩就自行引退了,猜想你是不是不得志?否则为什么那么快就辞职呢?”孔斌说:“正因为没有特殊的政绩,所以自己引退了。而且在不治之症面前,显不出好医生的本领。现在秦国有吞并天下之心,用仁义之道去事奉它,自然是得不到什么安全;所以,当今拯救危亡都来不及,还侈谈什么振兴教化!当年伊尹曾做过夏朝的官,吕望曾做过商朝的官,但这两个王朝最终无法救药,难道是伊尹、吕望不愿意吗?实在是因为大势已不可挽回。现在崤山以东各国都疲惫不堪、萎靡不振,韩、赵、魏三国争相割地以求偷安,二周折腰归顺秦国,燕国、齐国、楚国也屈服了。由此预见,不出二十年,天下都将归秦国所有了!”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8 15:23:00 +0800 CST  
虞卿高义救魏齐。
赵国上卿虞卿有一天在家闲坐,看门人来报,说有故人来访,待到一见来人,不免大惊:我的老哥哥,你为何不提前跟小弟说一声,我好去边境上接你。来人答道:兄弟啊,哥哥我是一言难尽。来人是谁,正是魏国的相国魏齐。魏齐作为一国之相国,为何单身突然至此,说来话长,请容我慢慢道来。
这事还得从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相国大名鼎鼎的范睢说起。
范睢是魏国人,字叔。一开始他曾像苏秦张仪那样周游列国希望说服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有所作为,但都没有成功,钱也花得差不多了,没办法,便回了到魏国,打算给魏王服务,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混事。
有一次,须贾为魏昭王出使到齐国办事,范睢也跟着去了。他们在齐国逗留了几个月,也没办成什么事。当时齐襄王得知范睢很有口才,就派专人给范睢送去了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之类的礼物,但范睢一再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了这件事,大为恼火,认为范睢必是把魏国的秘密出卖给齐国了,所以才得到这种馈赠,于是他让范睢收下牛肉美酒之类的食品,而把黄金送回去。回到魏国后,须贾心里恼怒嫉恨范睢,就把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宰相。魏国的宰相是魏国公子之一,叫魏齐。魏齐听了后大怒,就命令左右近臣用板子、荆条抽打范睢,打得范睢胁折齿断。当时范睢假装死去,魏齐就派人用席子把他卷了卷,扔在厕所里。又让宴饮的宾客喝醉了,轮番往范睢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借以惩一警百,让别人不准再乱说。卷在席里的范睢还活着就对看守说:“您如果放走我,我日后必定重重地谢您。”看守有意放走范睢就向魏齐请示把席子里的死人扔掉算了。可巧魏齐喝得酩酊大醉,就顺口答应说:“可以吧。”范睢因而得以逃脱。后来魏齐后悔把范睢当死人扔掉,又派人去搜索范睢。魏国人郑安平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就带着范睢一起逃跑了,他们隐藏起来,范睢更改了姓名叫张禄。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9 09:23:00 +0800 CST  
在这个时候,秦昭襄王派出的使臣王稽正在魏国。郑安平就假装当差役,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贤能的人士可愿跟我一起到西边去吗?”郑安平回答说:“我的乡里有位张禄先生,想求见您,谈谈天下大事。不过,他有仇人,不敢白天出来。”王稽说:“夜里你跟他一起来好了。”郑安平就在夜里带着张禄来拜见王稽。两个人的话还没谈完,王稽就发现范睢是个贤才,便对他说:“先生请在三亭冈的南边等着我。”范睢与王稽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就离去了。

王稽辞别魏国上路后,经过三亭冈南边时,载上范睢便很快进入了秦国国境。车到湖邑时,远远望见有一队车马从西边奔驰而来。范睢便问:“那边过来的是谁?”王稽答道:“那是秦国国相穰侯(魏冉)去东边巡行视察县邑。”范睢一听是穰侯便说:“我听说穰侯独揽秦国大权,他最讨厌收纳各国的说客,这样见面恐怕要侮辱我的,我宁可暂在车里躲藏一下。”不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向王稽道过问候,便停下车询问说:“关东的局势有什么变化?”王稽答道:“没有。”穰侯又对王稽说:“使臣先生该不会带着那般说客一起来吧?这种人一点好处也没有,只会扰乱别人的国家罢了。”王稽赶快回答说:“臣下不敢。”两人随即告别而去。范睢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是个智谋之士,但反应慢一些,处理事情多有疑惑,刚才他怀疑车中藏着人,可是忘记搜查了(必然要回来搜查)。”于是范睢就跳下车来奔走,说:“这件事穰侯不会甘休必定后悔没有搜查车子。”大约走了十几里路,穰侯果然派骑兵追回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人,这才作罢。王稽于是与范睢进了咸阳。

王稽向秦王报告了出使情况后,趁机进言道:“魏国有个张禄先生,此人是天下难得的能言善辩之士。他说‘秦王的国家处境危险已到了层层堆蛋的地步(危如累卵),能采用我的方略便可安全。但需面谈不能用书信传达’。我所以把他载到秦国来。”秦王这种话听多了去了,这是说客常用的老套路,危言耸听,达到见到君王的目的,秦王自然不相信这套话,只让范睢住在客舍,给他粗劣的饭食吃。就这样,范睢等待秦王接见有一年多。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9 15:17:32 +0800 CST  
当时,秦昭襄王已经即位三十六年了。秦国在南面夺取了楚国的鄢、郢重镇,楚怀王已在秦国被囚禁而死。在东面攻破了齐国。此前齐湣王曾经自称东帝,不久又取消了这个帝号。还曾多次围攻韩、赵、魏三国,扩张了领土。此时,秦国国势蒸蒸日上,昭王武功赫赫,春风得意,因而讨厌那些说客,从不听信他们。

穰侯、华阳君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而泾阳君、高陵君都是昭王的同胞弟弟。穰侯担任国相,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更番担任将军,他们都有封赐的领地,由于宣太后(秦昭襄王母亲)庇护的缘故,他们私家的富有甚至超过了国家。等到穰侯担任了秦国将军,他又要越过韩国和魏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想借此扩大他的陶邑封地。为此,范睢就上书启奏秦王说:

我听说圣明的君主推行政事,有功劳的不可以不给奖赏,有才能的不可以不授官职,劳苦大的俸禄多,功绩多的爵位高,能管众多事务的官职大。所以没有才能的不敢担当官职,有才能的也不会被埋没。假使您认为我的话可用,希望您推行并进一步使这种主张得以实现;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可用,那么长久留我在这里也没有意义。俗话说:“庸碌的君主奖赏他宠爱的人而惩罚他厌恶的人;圣明的君主就不这样,奖赏一定施给有功的人,刑罚一定判在有罪人的身上。”如今我的胸膛耐不住铡刀和砧板,我的腰也承受不了小斧和大斧,怎么敢用毫无根据疑惑不定的主张来试探大王呢?即使您认为我是个微贱的人而加以轻蔑,难道就不重视推荐我的人对您的担保吗?

况且我听说周室有砥砨,宋国有结缘,魏国有县藜,楚国有和氏璞玉,这四件宝玉,产于土中,而著名的工匠却误认为是石头,但它们终究成为天下的名贵器物。既然如此,那么圣明君主所抛弃的人,难道就不能够使国家强大吗?

我听说善于中饱私囊的大夫,是从国中取利;善于使一国富足的诸侯,是从其他诸侯国中取利。而天下有了圣明的君主那么诸侯就不得独自豪富,这是为什么?是因为它们会削割国家而使自我显贵。高明的医生能知道病人的生死,圣明的君主能洞察国事的成败,认为于国家有利的就实行,有害的就舍弃,有疑惑的就稍加试验,即使舜和禹死而复生,也不能改变这种方略。要说的至深话语,我不敢写在书信上,一些浅露的话又不值得您一听。想来是我愚笨而不符合大王的心意吧?还是推荐我的人人贱言微而不值得听信呢?如果不是这样,我希望您赐给少许游览观赏的空闲时间,让我拜见您一次。如果一次谈话没有效果,我请求伏罪受死刑。

读了这封书信,秦昭王心中大喜,便向王稽表示了歉意,派他用专车去接范睢。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9 15:23:52 +0800 CST  
范睢在秦国等了一年,眼看青春老去,而一事无成,不免心中着急。于是词斟句酌、冒险给秦王写了这封信。信中表达了这样几个意思:
一、大王您如此圣明,赏罚严明,“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无能者不敢当职焉,有能者亦不得蔽隐。”我来秦国已经一年了,希望能得到您的接见,如果认为我有一些话您能听得进去,就用我,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可用,那我留在这里也就没用了(我马上离开)。我确实是是个卑贱的人您可以轻视我,但王稽大人认为我有尺寸之用,并且做了担保人(凭王稽大人的地位才干眼光,我可能是多少有些才能吧)
二、很多宝物如周室的砥砨,宋国的结缘,魏国的县藜,楚国的和氏璞玉,这四件宝玉,产于土中,而著名的工匠却误认为是石头,但它们终究成为天下的名贵器物。既然如此,那么圣明君主所抛弃的人,(也可能其中有不世的人才)难道就不能够使国家强大吗?
三、官员侵吞国家财富以致富可敌国,但如果有圣明的君王则可避免这种情况。(暗示秦国存在这种严重的情况)。
四、我愿意为秦国强大尽心尽力,如果大王对这次召见不满意的话,我请求将我斩首问罪。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9 15:48:45 +0800 CST  
这样,范睢才得以去离宫拜见秦昭王,到了宫门口,他假装不知道是内宫的通道,就往里走。这时恰巧秦昭王出来,宦官发了怒,驱赶范睢,喝斥道:“大王来了!”范睢故意乱嚷着说:“秦国哪里有王?秦国只有太后和穰侯罢了。”他想用这些话激怒秦昭王。昭王走过来,听到范睢正在与宦官争吵,便上前去迎接范睢,并向他道歉说:“我本该早就向您请教了,正遇到处理义渠事件很紧迫,我早晚都要向太后请示,现在义渠事件已经处理完毕,我才得机会向您请教。我这个人很糊涂、不聪敏,让我向您敬行一礼。”范睢客气地还了礼。这一天凡是看到范睢谒见昭王情况的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是肃然起敬的。

秦昭王喝退了左右近臣,宫中没有别的人。这时秦昭王长跪着向范睢请求说:“先生怎么赐教我?”范睢说:“嗯嗯。”停了一会,秦昭王又长跪着向范睢请求说:“先生怎么赐教我?”范睢说:“嗯嗯。”像这样询问连续三次。秦昭王长跪着说:“先生终究也不赐教我了吗?”范睢说:“不敢这样。我听说从前吕尚遇到周文王时,他只是个渭水边上钓鱼的渔夫罢了。像他们这种关系,就属于交情生疏。但文王听完他的一席话便立他为太师,并立即用车载着他一起回宫,就是因为他的这番话说到了文王的心坎里。因此文王便得到吕尚的辅佐而终于统一了天下。假使当初文王疏远吕尚而不与他深谈,这样周朝就没有做天子的德望,而文王、武王也就无人辅佐来成就他们统一天下的大业了。如今我是个寄居异国他乡的臣子,与大王交情生疏,而我所希望陈述的都是匡扶补正国君的大事,我处在大王与亲人的骨肉关系之间来谈这些大事,本愿进献我的一片愚诚的忠心可不知大王心里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大王连续三次询问我而我不敢回答的原因。我并不是害怕什么而不敢说出来。我明知今天向您陈述主张明天就可能伏罪受死,可是我决不想逃避。大王果真照我的话办了,受死不值得我忧患,流亡不值得我苦恼,就是漆身生癞,披发装疯我也不会感到羞耻。况且,像五帝那样的圣明终不免死去,三王那样的仁爱也不免死去,春秋五霸那样的贤能都死了,乌获、任鄙那样力大无比难免一死,成荆、孟贲、王庆忌、夏育那样勇猛威武也一个个死去了。由此可见,死亡这是每个人必不可免的。处于明了必然死去的形势下,能够对秦国有少许补益,这就是我的最大愿望,我又担忧什么呢!过去伍子胥被装在口袋里逃出了昭关,路上夜里行走,白天隐藏,走到陵水,连饭也吃不上了,只好爬着行走,裸出上身,叩着响头,鼓起肚皮吹笛子,在吴国街市上到处行乞讨饭,可后来终于振兴了吴国,使阖闾成为霸主。假使我能像伍子胥一样极尽智谋效忠秦国,就是再把我囚禁起来,终身不再见大王,这样我的主张实行了,我又担忧什么呢?过去箕子、接舆漆身生癞,披发装疯,可是对君主毫无益处。假使我也跟箕子有同样的遭遇披发装疯,可是能够对我认为贤能的君主有所补益,这是我的最大荣幸,我又有什么耻辱的?我所担忧的,只是怕我死后,天下人看见我为君主尽忠反而遭到死罪,因此闭口停步,没有谁肯向秦国来罢了。现在您在上面害怕太后的威严,在下面被奸佞臣子的惺惺作态所迷惑,自己身居深宫禁院,离不开左右近臣的把持,终身迷惑不清,也没人帮助您辨出邪恶。长此下去,从大处说国家覆亡,从小处说您孤立无援岌岌可危,这是我所担忧的,只此而已。至于说困穷、屈辱一类的事情,处死、流亡之类的忧患,我是从不害怕的。如果我死了而秦国得以大治,这是我死了比活着更有意义。”秦昭王长跪着说:“先生这是怎么说呢!秦国偏僻远处一隅,我本人愚笨无能,先生竟屈尊光临此地,这是上天恩准我烦劳先生来保存我的先王的遗业啊。我能受到先生的教诲,这正是上天恩赐我的先王,而不抛弃他们的这个后代啊。先生怎么说这样的话呢!从这以后,事情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到大臣,有关问题希望先生毫无保留地给我以指教,不要再怀疑我了。”范睢听了后打躬行礼,秦昭王也连忙还礼。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29 15:59:17 +0800 CST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字数:55608

发表时间:2019-04-19 19:34:4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31 16:16:48 +0800 CST

评论数:1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