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群雄之传奇赵国

范文子、智武子、韩献子、张老可谓识见卓著,晋国人才济济,分裂成三个国家后(韩赵魏)照样成为战国七雄,虽然最终被秦所灭,生命力之顽强还是令其他国家有所不及。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4-25 15:02:51 +0800 CST  
赵武接续赵氏宗族后二十七年,晋平公即位。平公十二年(前546),赵武做了正卿。历经多年努力,赵武终于获得成功,又坐到了其祖上曾经的高位了。十三年,吴国的延陵季子(吴国公子,以贤明闻名)出使晋国,他说:“晋国的政权最后要落到赵武子、韩宣子、魏献子后代的手里。”
这期间,赵氏孤儿赵武保持了其祖上的低调、谦虚、好学、知错就改,但政绩和为人、坚韧性上都不如乃祖赵衰和赵盾了,这一点《史记 赵世家》没有记载。但从著名史书《国语》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赵文子(赵武)建造宫室,砍削房椽后又加以打磨,张老傍晚到文子那里看见后,没有拜见文子就回来了。文子听说,乘车去见张老,说:“我有不对的地方,你也应当告诉我,为什么走得这么快呢?”张老回答说:“天子的宫殿,砍削房椽后要粗磨,然后再用密纹石细磨;诸侯宫室的房椽要打磨;大夫家的房椽要加砍削;士的房子只要砍掉椽头就可以了。使用东西得其所宜,这是义;遵从尊卑的等级而不超越,这是礼。现在你显贵了却忘掉义,富有了却忘掉礼,我恐怕你不能免祸,怎么敢告诉你呢。”文子回家后,命令停止磨光房椽。木匠建议把它们全部砍掉,文子说:“不必这样。为的是让后代人看到,那些砍削的,是知仁义的人做的,那些打磨的,是不仁的人做的。”(做为警示自己的物品)
赵武知错即改,作为一个从小丧父、缺乏人教导的的贵公子也很不错了。
秦后子出奔到晋国,赵文子见到他,问道:“秦国的国君有道吗?”后子回答说:“不知道。”文子说:“公子屈尊来到敝地,一定是为了避开无道之君吧!”后子回答:“有这个事。”文子说:“秦国还能维持多久呢?”后子回答说:“我听说,国君无道而能五谷丰登的,至少可以维持五年。”文子看着太阳的影子说:“早晨到不了晚上,谁还能等待五年呢!”文子出去后,后子对他的随从说:“赵孟(赵武)快要死了!君子宽和惠爱而忧念将来,还恐怕不能成功。现在赵孟辅佐晋国,主持各国诸侯的会盟,思考如何才能建立长久的功德,使它能经历长远的年代,还怕不能很好地度过一生;如今他旷废时日,懈怠苟且够厉害了,如果不是死亡降临,必然有大难临头。”到了冬天,赵文子便死了。
赵武在赵氏家族发展、崛起中起了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父辈被灭,赵武凭借其祖上赵衰、赵盾的恩德重新崛起,虽然其功绩、德行无法与赵衰、赵盾相比,但能重新振兴家族,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了。
赵氏家族在赵武之前均是忠心有余、恩德有余,而勇武不足、霸气不足的贤人,他们数代人执政,在晋国积累了大量的人脉,晋国人都怀念赵成子、赵宣子的恩德。在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激烈,各国间尔虞我诈,弱肉强食,大国、强国吞并小国、弱国很平常,在这种残酷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光凭优良的品行似乎难以立足,难道在晋国风光数十年的赵氏家族就没有那种强有力的领军人物吗?
赵氏家族在晋国的第一代老祖叔带不是最后拍着手又唱又跳吗?
上天继续垂青这个家族,他们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两个强有力的领军人物即将登场了,他们将把赵氏家族发展壮大,直至成为一方诸侯——建立赵国,他们就是著名的赵简子和他的儿子赵襄子。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4-26 11:37:16 +0800 CST  
赵简子,名鞅,是赵氏孤儿赵武的孙子,简子时代,晋国国君势力渐衰,而各大家族势力(六卿)都很雄厚,而赵氏家族在六卿当中已是佼佼者了。简子励精图治,锐意进取,闻过则喜,善于吸引人才,董阏于(董安于)、尹铎善于治理,周舍善于直谏,简子为日后赵国立国粗定基础。
历史记载了简子的这么几件事。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是让晋阳抽丝剥茧似的增加税收为国家提供赋税呢?还是使它成为您可靠的保障?”简子说:“当然是保障!”尹铎便减少了户税的数目,降低税收,减轻市民负担。简子告诫他的儿子襄子说:“晋国一旦发生了祸乱,请你不要认为尹铎年轻,也不要嫌晋阳距这里太远,一定要前往投奔。”后来在三家灭智时,赵襄子在晋阳坚守三年,终取得最后胜利。
赵简子有个家臣名叫周舍,喜欢直言进谏。周舍死后,简子每当上朝处理政事的时候,常常不高兴,大夫们请罪。简子说:“你们没有罪。我听说一千张羊皮也不如一只狐的腋下皮毛(千羊之皮不与一狐之腋)。大夫们上朝,只听到恭敬顺从的应答声,听不到周舍那样的争辩之声了,我为此而忧虑。”简子因此能使赵地的人顺从,并使晋人也归向他。
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说:“一定要拆毁那里的壁垒。我将要到那儿丢,如果看见了壁垒,那就等于又见到了荀寅和范吉射。”尹铎到晋阳后就增高了壁垒。赵简子到晋阳,看见了壁垒,发怒说:“一定要杀了尹铎以后我再入城。”大夫们请求不要杀,简子不肯,说:“这是炫耀我的仇敌啊。”邮无正走上前,说:“从前先主赵文子(赵武)年轻时遭受祸难,随从母亲姬氏在公宫,因为有孝顺之德做了公族大夫,有恭敬之德而晋升为卿,有勇武之德而担任正卿,有温顺之德而成就美名,虽然他未能得到赵氏的常法,又失去了师保的教养,但是由于自身的修养,却能恢复先人的德业。到您的父亲景子,也生长在公宫,没有受到师保的教诲,就继承了先主的官爵,他也能加强自身的修养来承受先人的德业,国中没有人说他的坏话,又能顺从道德来教养儿子,选择善言来教育儿子,挑选师保来辅导儿子。现在您继承了爵位,有祖父赵文子的常法,有父亲景子的教诲,再加上有师保的教养,同族父兄的指导,而您却疏忽这些,从而遭到这场祸难。尹铎说:‘想到安乐而感到高兴,想到危难而产生恐惧,这是人的常情。壁垒可以作为师保,我为什么不把它增高呢?’所以他修筑增高了壁垒,这样可以作为鉴戒而安定赵氏宗族啊!如果处罚尹铎,那就是处罚好人。处罚好人就必定奖赏坏人,做臣的还有什么指望呢!”赵简子听了很高兴,说:“如果没有你,我差点铸成大错,那样的话我就不是人了(杀害忠良)!”于是就用免除祸难的军功来奖赏尹铎。起初,邮无正与尹铎有矛盾,尹铎带着奖赏到邮无正那里,说:“您救了我的命,怎能不把这奖赏归你呢。”邮无正辞谢说:“我是为君主考虑,不是为你。咱俩的事还没完。”
少室周担任赵简子的车右,听说牛谈力气很大,要求和他比试一番,没有获胜,便将车右的位置让给了牛谈。赵简子很称许这件事,委任少室周为家里的总管,说:“知道他人贤能而能让位,这是可以作为效法的榜样的。”(善于从一件事的处理上认识一个人,善于提拔贤才)
赵简子说:“我希望能得到范吉射、中行寅手下的良臣(六卿中的两家,在晋国内斗中失败逃往国外)。”史黯在一旁侍候,说:“用范氏、中行氏的良臣做什么?”简子说:“良臣是人所希望的,又有什么可问的呢?”史黯回答说:“我认为他们算不上良臣,所以才问的。事奉君主的人,应当谏正君主的过失,鼓励君主的善行,赞同好的,去除不好的,贡献自己的才能,进荐贤人,选择有才能的加以推荐,早晚讲述善恶成败的事迹给君主听。用文德来引导君主,帮助君主实行正道,勤心尽力为君主效劳,不惜以生命来捍卫君主。君主能听从采纳,就在朝任事,不能听从采纳,就辞官退去。现在范氏、中行氏的臣子,不能匡正辅助他们的君主,以至于使君主遭到祸难;君主出奔到国外,又不能使他获得安定,反而弃君而去,那么又算什么良臣呢?倘若他们不抛弃君主的话,你又怎么能得到他们呢?如果真是范氏、中行氏的良臣,就应当辛勤地为君主谋划经营,使君主在国外重新获得土地、爵位,一直到死为止,这样的话,哪一天能到你这儿来呢?倘若来了,那也就算不上是什么良臣了。”赵简子说:“讲得好,我的话确实错了。”(善于听从意见,不认为自己英明无比,有领袖风采)
果断的选拔德才兼备的庶子小儿子无恤做家族继承人,废弃无德无才的嫡子长子伯鲁。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大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竟然背诵竹简训词很熟习;追问竹简,他便从袖子中取出献上。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这是资治通鉴上记载的。《史记 赵世家》对这件事作了如下记载:
姑布子卿(春秋战国名士,善相人)拜见简子,简子把儿子们都叫来让他看相。子卿说:“没有能做将军的人。”简子说:“赵氏要完了吗?”子卿说:“我曾在路上看到一个孩子,大概是您的儿子吧!”简子又叫来儿子无恤。无恤一到,子卿就站起来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简子说:“这孩子的母亲卑贱,是从翟来的婢女(少数民族地区来的地位低下的女子),怎么说他尊贵呢?”子卿说:“上天赐给的,即使卑贱也定能显贵。”从此以后简子常把儿子们都叫来谈话,毋恤表现最好。简子有一次告诉儿子们说:“我把宝符藏在常山之上,谁先找到了就赏给他。”儿子们赶快跑到常山上去找,结果什么也没找到。无恤回来后说:“已经找到宝符了。”简子说:“你说吧。”无恤说:“从常山上往下看到代国,代国可以夺取过来。”简子这才知道无恤果然是贤才。于是废了太子伯鲁,把无恤立为太子。
在残酷的竞争形势下,家族集团当家人如果选择不当,则家族势力可能不保,在这件大事上,简子智慧坚决果断。
赵氏家族到赵简子时期,实力得到很大发展,原来的六卿势力已变成四家:智、赵、魏、韩,赵列第二,简子之功也。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4-27 17:03:16 +0800 CST  
是啊。智瑶能力是没有问题的,但欺侮小国却不知道防备,晋阳之战赵国胜的侥幸,如果智瑶采取谋士疵、智过之言,对韩、魏多加防备,不至于败得这么惨。但晋阳之战的起因还是由于智瑶的错误决策,当时晋国大权已落入智、赵、韩、魏四大家族之手,这个形势必须要承认。形势的发展必然是晋灭而其他四国兴,此之谓大势,智瑶应该要处理好与其他三家的关系,徐图发展,对强要土地引起的后果要有预见。。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4-28 15:34:38 +0800 CST  
赵襄子是个能忍辱负重的人,坚韧坚强而又有些残忍(当然他的残忍是不值得后人效法的),是个成大事的人,在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最终带领赵国战胜强敌——智氏,赵国在其手中经历最大危险,几至灭亡,最后侥幸获胜,赵氏死里逃生,赵氏经历这次大灾难之后国力反而更加壮大。襄子死后约16年,襄子之后的第二位继承者赵籍建立赵国。赵籍称赵烈侯,战国之赵国正式开始。
我们可以从赵襄子的一些事迹,来看一下襄子的为人。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06 15:17:38 +0800 CST  
赵襄子灭代国。代国与赵国接壤,势力较小,从赵简子时期,就有觊觎代地的想法了。《史记》记载,赵简子选继承人时,故意说:“我把宝符藏在常山之上,谁先找到了就赏给他。”儿子们赶快跑到常山上去找,结果什么也没找到。毋恤(襄子)回来后说:“已经找到宝符了。”简子说:“你说吧。”毋恤说:“从常山上往下看到代国,代国可以夺取过来。”襄子因此被定为继承人。
后来襄子掌权,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吞并代地。史记记载,襄子的姐姐从前是代王夫人。简子安葬以后,还没有除丧服,就到北边登上夏屋山,请来代王,让厨师拿着铜勺请代王和他的随从进餐,斟酒时,暗中命武士假扮厨师用铜勺打死代王和随从宫员,于是就发兵平定代地。他的姐姐听说这件事后,哭泣着呼天抢地,磨尖簪子自杀了。代地人同情她,把她自杀的地方叫做摩笄(jī,机)之山。襄子把代地封给伯鲁(被简子废掉的原太子)的儿子赵周,让他做代君。
《吕氏春秋》记载有所不同:赵襄子即位后按照简子的嘱托,暗中图谋代国。为了消除代王戒心,襄子把姐姐嫁给代王,代王夫妇感情甚笃(从后文代王被杀,襄子姐姐自杀可看出),代王作为回报,把代地养的好马都送给赵国,赵、代关系越处越好,赵襄子一看代王彻底消除戒心,便不失时机把代王请到赵国作客,借机把代王灌醉,命武士假扮表演舞蹈的演员和做菜的厨师,把武器藏在表演的道具、衣服和特制的大酒具中,一声令下,用大酒具将代王击杀,舞者拔出武器将代王随从全部杀死,赵襄子率兵将群龙无首的代国一举消灭。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06 16:19:30 +0800 CST  
赵氏的两位先祖赵衰、赵盾,都以仁爱爱人闻名,赵氏后人都受两位先祖大德恩惠,原晋国人都在怀念赵衰、赵盾的恩德,刺客在看到早早起来等待早朝的赵盾因不到上朝时间在做短暂休息,又看到当朝首席大臣的住所、用具都很简朴时,被这位一心为国廉洁奉公的一品大人感动,反而自杀以谢罪,隐士示眯明不惜生命只身奋战众卫士以掩护赵盾逃走,程婴、公孙杵臼更是用生命演绎出了一幕感天动地的赵氏孤儿话剧,这都是多么的感人啊!简子、襄子虽然振兴了家族,但其祖上那种仁德爱人的影子已越来越少了。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06 16:38:20 +0800 CST  
赵襄子袭杀代王灭代国一事,实属欺诈行为,商鞅攻魏欺骗老友公子卬,赵襄子灭代欺骗姐夫代王,比商鞅还不如,这种行径和“七七”事变中日本帝国主义谎称失踪一名士兵强行入北平城搜查一样,和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珍珠港事件对美国不宣而战一样,和希特勒对前苏联不宣而战一样,都是一种无耻的欺诈行为,为人所不齿,让人不服,虽得逞于一时,却难成功于一世。这是毫无疑问的。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07 09:47:42 +0800 CST  
赵襄子饮酒。赵襄子又一次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没感觉醉。”优莫说:“您还要继续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这样的贤明的君主),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没有商汤这样的贤主),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不过也已经危险了!”
赵襄子饮酒反映了赵襄子能够虚心纳谏,接受属下批评的胸怀。作为君主,不以属下的批评为顶撞,不以属下指出自己的错误为权威受到冒犯,知错能改,作为一个君主,也是不错的。领导人不贵自己有谋,贵在用人之谋,信夫。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07 15:23:08 +0800 CST  
赵襄子闻胜而忧。赵襄子派新稚穆子去讨伐狄人,攻取了左人、中人二地,传人来报告此事,赵襄子正准备吃饭,脸上露出恐惧的神色。侍者说:“新稚狗获胜的事够大了,而您的脸色却露出不高兴的样子,是什么原因呢?”赵襄子答道:“我听说:没有纯厚的德行,而福禄两者一齐来到,这叫做侥幸。侥幸不是福,没有德行担当不起和睦快乐,和睦快乐不是靠侥幸获得的,我因此感到恐惧。”
据说孔子听说此事后,说道:"赵氏将要昌盛啦!他能预见到忧患就是昌盛的原因了。要打胜仗并不是困难的事,要保持胜利才是困难的。贤明的君主就是以这种态度保持胜利的,所以他们造福延续后世。齐楚吴越都曾经打过胜仗的,然而终于自取灭亡,这是由于不懂得保持胜利果实的道理所致,只有有道德的君主能够保持胜利。"
所以伟大的孟子说道:生于忧虑,死于安乐。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集团,如果安于现状,沉浸在过去的的成绩、荣誉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丧失了年轻时、创业时那种谦虚谨慎、勇于拼搏、兢兢业业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大概离疾病、灾难、死亡也就不远了,这个家庭就会出败家子,离衰败也就不远了,这个国家、集团大概离失败也就不远了。古往今来,莫不如此,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07 15:58:23 +0800 CST  
伟大的毛泽东 在全国胜利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讲过: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段话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一样的。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07 16:03:57 +0800 CST  
毛泽东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这段讲话真是太好了,让我们再看一下: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具有伟大的国际意义。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资产阶级怀疑我们的建设能力。帝国主义者估计我们终久会要向他们讨乞才能活下去。

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07 16:07:06 +0800 CST  
赵襄子学御(驾车)。赵襄子向王子于期学习驾驭车马的技巧,不久和于期赛马,两人换了三次马而赵襄子三次都落后了。襄子说:“您教我驾马,技巧没有全教给我吧?”于期回答说:“技巧已全部教给您了,但您在使用时还有错误。驾驭车马应重视的,是要让马的身体在车子里感到安适,人的注意力和马的动作相协调,然后才能够奔得快,跑得远。现在您落在后面,就想赶上我;跑到前面,又怕被我赶上。引导马作远程赛跑,不是领先,就是落后;不管您是在前还是在后,注意力都在我身上,还怎么能和马协调一致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
赵襄子跟王子期学御,时间不长,就要求跟老师比赛,姑且不谈技术掌握得如何,这种急于求胜求成的做法,实在是做事之大敌。水到才能渠成,水还到不了,便要求渠成,要求发挥作用,是绝难办成的。赵襄王学御之事,无疑是极好的启示。

其实,无论是在竞技场上、职场中还是生活中,故事中赵襄子的错误每一个人都曾犯过,正如故事中王子于期所说的:“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当基本的技能已掌握时,至高的御马之术就在于心定专注与忘我。而人生之途好比远距离的比赛,有时在前,有时落后实属正常,而真正的取胜法则也似御马之术一般:做任何事,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的利害得失,往往会事与愿违,抛弃杂念,集中精神,全神贯注,目标明确且不计功利,如此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果。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08 09:14:40 +0800 CST  
赵襄子晋阳之战(赵韩魏三家灭智)。晋国四大家族之首智伯瑶,以晋国公室的名义要求韩、魏两家各拿出一块地来,韩、魏两家本不欲给,后在各自谋士的建议下,同意了智伯的要求(此事详细见本人《春秋战国之三家灭智》一文)。而赵国赵襄子却坚决不同意。赵襄子不同意的原因是土地是祖宗留下来的,不能给人,而史书认为主要的原因是赵襄子与智伯关系很不好,在之前的一次宴会上,智伯对赵襄子有比较明显的侮辱行为,连襄子的属下都看不下去了,但襄子却忍了下来(襄子对属下的解释是之所以父亲简子能选我当继承人,就是因为我能忍辱负重),事后智伯又要求简子换掉赵襄子,简子未听从。仇恨当然就埋在心里了,所以智伯要求拿地,赵襄子解决不从。(智伯请地韩、魏,韩、魏与之。请地赵,赵不与,以其围郑之辱。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09 10:53:26 +0800 CST  
以我个人愚见,韩、魏的决策是正确的,赵襄子则有些不理智。为什么?当时智氏比较强大,而且是以晋国公室的名义要的(此事好像有史料记载,以常理而论,智伯要地总得要一个理由)(有点挟天子令诸侯的意思,也有点黑社会强行受保护费的意思),所以反对他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实际情况上,都不利,当然这里面最大的原因是智氏比较强大,估计实际的情况是智伯一个一个的要地,而且理由也比较充分,如作为国家的大臣,受国家厚恩,应当拿出一块地交给国家,作为国君的赋税收入等,否则韩魏赵必然形成联盟来对抗智伯的要地,此事历史记录不详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抗着不交,就像韩国谋士段规、魏国谋士任章说的那样,智伯必然要报复,那么祸水就被我们引过来了,以我们小国的实力必然不是智伯的对手,那我们就危险了,有可能被灭掉,如范氏、中行氏一样,前车之鉴不远,所以最好姑且顺从他,再想办法对付他,应该说这样做是理智的,不莽撞。
在我们这里有句俗语,叫做:路不平旁人踩,咱不杀儿有杀儿的。作为弱势大众,这种选择虽然无奈,却是正确的。现在,全国各地扫黑除恶,一些黑、恶势力抓的抓,躲得躲,都敛息屏气,甚至销声匿迹,曾几何时,他们称霸一方,鱼肉乡里,有头有脸的头面人物、甚至官员都以结交、认识他们为荣,草根百姓无钱无势,人单力薄,又怎么是他们的对手,总不能拿着鸡蛋往石头上碰吧。所以一般大众最好的选择是选择忍耐。你看,现在那些所谓的恶人不都老实了吧,这些恶人、坏人必将为自己做的恶事、坏事付出代价。
而赵襄子却不这样做,当然赵氏集团下一步必须做好迎接智氏集团的进攻的准备了,更为严重的是智氏联合了韩、魏两家,一场超大级别的狂风暴雨向赵氏袭来。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09 11:35:52 +0800 CST  
智伯瑶一见赵襄子不交出土地,便与韩、魏约定,一起攻打赵国,攻下赵国后,三家平分赵国土地。韩魏一见有利可图,且惧怕智伯势力,便与智伯一起起兵攻打赵国。
三家兵马浩浩荡荡杀奔赵国,赵襄子一看三家来势汹汹,料不能挡,便主动收缩集中兵力,放弃其他城市,主动退守到晋阳。
晋阳,是赵氏集团多年、两代经营的战略性城市,早在赵简子时期,便派赵氏集团第一能臣董阏于建造晋阳城,董阏于精心设计建造了晋阳城,城墙不但高大坚固,储存了大量粮食,并且别出心裁的在城市内墙中储藏了大批军用物资——箭的制作材料。董阏于的继任者尹铎又是赵氏集团的能臣,才干不在董阏于之下,尹铎上任时就得赵简子授意,将其作为战略性城市建立,精明强干的尹铎当即提出应当作为保障之地,采取宽松的措施管理城市,在得到赵简子的同意后,尹铎便少算城市户数和人口数,并且象征性的征收赋税,采取很多惠民措施,使晋阳人民都对赵简子、赵襄子父子感恩戴德,从晋阳保卫战坚持三年之久,晋阳城内民心很稳定来看,赵简子、赵襄子对晋阳作为战略性城市的建设、管理是非常成功的。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0 09:06:47 +0800 CST  
三国攻打晋阳,一年多以后,引来汾水灌城,城墙没有淹没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里的人都把锅挂起来做饭,互换子女吃掉。(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悬釜而炊,易子而食。人间惨象也)群臣都有了外心,礼节越来越怠慢,唯有高共不敢失礼。襄子害怕,于是半夜派丞相张孟谈暗中结交韩、魏。韩、魏与赵合谋,三月丙戌这天,三国反过来灭了知氏,共同瓜分了他的土地。(此事详见春秋战国之三家灭智)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0 09:19:44 +0800 CST  
晋阳之战,战国策记载历时三年,史记 赵世家记载一年多。无论三年,还是一年多,晋阳城中的军民压力都很大,后来,智韩魏引汾水灌晋阳城(古代国都大都建在大河附近,这样的好处是人、牲畜不缺水,但坏处是容易被进攻方引水灌城),城中处于一片汪洋之中,只差很短的距离就全都淹没了,人们只能把锅悬挂起来做饭,因为无粮,甚至到了交换子女吃掉的境界(易子而食),这是一种多么悲惨的人间惨剧啊!
人类到这时候是不是到了极限?晋阳城还能坚持多久?
所以说,依我愚见, 在智伯瑶要地时,赵襄子不该逞一时之愤,断然拒绝。为什么韩、魏两家在智伯要地时,都同意了智伯的要求,难道他们都傻吗?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赵襄子很不理智,引祸向己,惹祸上身。他应该跟韩、魏学一下。
所以我说赵襄子性格上有坚韧、坚强的一面,还有固执不灵活的一面。作为一个集团领导人,他有着比较明显的性格缺陷。虽然他最后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在他手上,赵国已经成型了。
但他太不理智,我觉得这与其母亲出身比较卑微有关系(此其母贱,翟婢也),母亲卑微,地位就不高,母亲在社交上,在性格上可能有些封闭,但另一方面,可能性格也比较坚强。母亲卑微,可能父亲对母亲也有些轻视,甚至不喜欢,那么必然父亲到母亲这边来的次数就少,孩子必然就缺失父爱,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就有比较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期必然受母亲的影响大一些,甚至有这样一句话:孩子优秀多半是妈妈的功劳。
一般在这种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性格都比较坚强、顽强,但可能有些内向、固执。这是由成长经历造成的。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燕名臣、名将慕容恪,其母素不受其父慕容皝喜欢,故多年来慕容皝并不了解他这个儿子的贤能,只是在慕容恪成人后才发现了其才能,而另一个儿子慕容垂则由于其母是慕容皝的宠妃,则很早就注意到这个儿子了,并夸奖这个儿子:次子阔达(豁达)好奇,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慕容恪、慕容垂成人后成就都很大,但个性不同,慕容垂狡黠多变,计谋多出,慕容恪坚守原则,用兵、行政多循规蹈矩,略见一斑。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3 10:54:57 +0800 CST  
赵襄子在这件事上显得不理智,否则不至于晋阳之战打得这么惨,几于亡国。
中国传统的谋略术的核心就是理智。当己不如人时,绝不能蛮干,蛮干的后果是可能导致自己失败、灭亡。中国的谋略术的开创者应该是周文王的首席谋士大名鼎鼎的姜尚姜子牙了,在殷强周弱的前提下,他规劝文王不要急于报杀父之仇(文王的父亲季历就是被殷王朝给杀的),而要隐忍积蓄力量待时而动,最后当殷王朝内忧外困时,周抓住时机联合其他诸侯灭了殷王朝。
后世的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景帝在对待强大的对手时,都是知道克制自己保持理智的,所以刘邦能打败项羽,到汉武帝时期能最终降服匈奴。
所以赵襄子还是比不上周文王、汉高祖、吕后。
晋阳之战太残酷,晋阳之战胜的太侥幸。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3 11:13:16 +0800 CST  
残酷自不必说了。赵国取胜真是太侥幸。为什么?“围晋阳三年,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士卒病羸。”赵襄子说:“吾不能守矣”,“群臣都有了外心,礼节越来越怠慢,”(群臣皆有外心,礼益慢),粮食已经吃光了,人心开始浮动,有了不臣之心,有了叛逆之心。
但我们还是不得不赞叹,赵简子、赵襄子两代君主待人的恩惠(以及其祖上赵衰、赵盾积存的恩德),两任优秀地方长官董阏于、尹铎的善于治理。到了易子而食的境地,人类的极限怕是也不过如此吧,晋阳军民竟然还是坚守着自己的城池,三国联军尽管兵强马壮,还是攻不进来,什么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等等恐怕都不能比吧。读读历史,我发现最坚强、最顽强的还是东方人,东方人当中还得是我们中国人。
楼主 让历史照亮未来  发布于 2019-05-13 15:01:51 +0800 CST  

楼主:让历史照亮未来

字数:55608

发表时间:2019-04-19 19:34:4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31 16:16:48 +0800 CST

评论数:1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