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18日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6)印度的近现代史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18 06:55:34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18。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18,并且还带动了家乡不少漂亮的后富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18 07:05:56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19日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7)印度的简史年表

1、 原始公社(公元前1500年) 史前期 (前2500 年前)
哈拉帕(印度河谷)文化时期(前2500—1500年) (相当于我国五帝、夏、商)
2、奴隶社会(前1500—公元4世纪) 吠陀时期(前1500—前700年)(商后、西周) 恒河流域列国(前700—前400年) (东周)
孔雀王朝 (前322—前185年)(东周末、西汉初)鼎盛时代:阿育王统(前273—前232)
贵霜王朝(前150—公元300)(东汉、三国)鼎盛时代:迦腻色伽统(公元120—162年)
2、 封建社会(公元4世纪—18世纪)
笈多王朝(320—600年) (晋、南北朝、隋)鼎盛时代:旖陀罗笈多二世(380—414)
戒日王朝(606—647年) (唐初)
阿拉伯人入侵(700—1200) (唐 宋)
德里苏丹王朝(1206—1526) (元、明)鼎盛时期:苏丹王朝(1296—1316)
莫卧儿王朝(1526—1757) (明末、清)鼎盛时期:阿克巴统治(1556—1605)
奥郎则布统治(1658—1707)
4、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757—1947年) 英国统治
(8)印度史料介绍
印度历史的史料学问题主要集中在古代印度史(即穆斯林征服以前的印度史);这段时期的可靠史料往世书极度匮乏。这主要是由于,印度方面本身不重视对于历史的记载;印度人没有构造起一种有效的保存重大历史事件的制度。11世纪到过印度的穆斯林学者比鲁尼(Al-Biruni)评论说:“印度人不十分注意事物的历史次序;他们在述说国王的年代系列时是漫不经心的,当要他们非说不可的时候,就困惑起来,不知说什么好,他们总是代之以讲故事。”阿尔-伯拉尼的话是非常接近于事实的。在印度不存在类似其他国家的相对可靠的官方史书,却存在着大量宗教典籍、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许多历史事件就混在这些东西里面流传下来。所以关于古印度历史的史料,必须从各种来源中搜集,有时甚至要到文学和自然科学著作中去考证古代印度的历史事件。
常见的史料包括: 印度本地的历史文献
各种王朝世系表。这是一种常见体裁,但是大多数印度王表的可靠性与可考性都不高。许多这种表是夹在哲学和文学作品的段落中。往世书和史诗都经常追述古老的印度王朝(如摩诃婆罗多的附篇诃利世系里详细地追述了日种王朝和月种王朝的系谱)。考虑到往世书的实际创作时间及其宗教目的,不能把它里面包含的古代王朝世系当作可靠的历史记载。
编年史。最著名的此类作品是完成于12世纪的《诸王流派》(或译为《王河》),这是一本克什米尔的王朝史,以克什米尔地区的历史为中心。此书可能是由作者(迦尔诃那)根据王室档案编辑而成的,对于12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的记载堪称信史;但是它对更古老时期的记载的可靠性很低,比如它竟把克什米尔诸王的世系上溯到前20世纪。
一些介于史实和传说之间的历史故事,如吠罗曼伽本行,勇健王九所行赞等等。它们具有演义性质,但是仍然反应了一些历史事件。
外国人的著作
孔雀王朝时期客居印度的塞琉古帝国使节麦加斯蒂尼留下的记载一直是研究该王朝的重要史料。麦加克什米尔斯蒂尼所写的《印度记》早已散佚,现存的部分是在其他希腊作者的引用中流传下来的。希腊和罗马的古典作家,如希罗多德、阿庇安和普卢塔克等在其著作中也多次提到印度。关于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这一史实,几乎完全是得自于希腊人的叙述;印度方面没有保留任何记载。  中国佛教求法僧人的著作是考察印度古典时期的关键史料。这里面最著名的有法显的著作(反映了笈多王朝的情况)和玄奘的著作(反映了戒日王时期的情况)。另外,汉书中保存了关于贵霜帝国及其起源的珍贵记载;藏传佛教的藏文译三藏中有一些巴利文经典和中文经典中没有的篇章,对研究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宗教和哲学文献
婆罗门教的大量典籍是保存印度上古历史事件的宝库。早期吠陀时代的情况几乎完全依赖吠陀本集和梵书中的内容来推断。类似的文献还有森林书、奥义书,尤其是往世书(往世书的典型结构包含一个称为“梵萨奴查里塔”的叙述古代王朝世系的部分)。但是,这类材料里的史实往往和哲学思辩及教派说教杂糅在一起,而且很难分辨历史事实与神话传说,在利用时必须严加批判。
佛教的典籍三藏对研究佛陀时代及其后的印度历史具有重大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史实问题婆罗门教上,佛教材料提供的说法与婆罗门教材料矛盾。对此类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对比研究对于构建古代印度史具有重大意义。与此类似的还有耆那教的典籍。  印度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难以归类为任何一种文献,尤其是摩诃婆罗多几乎是一部文献总集。但是在两部史诗中反映了印度上古的一些历史事件是学术界的普遍观点。
铭文材料。古代所留下的铭文可能是考察印度历史的最可靠材料。铭文材料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有助于考定历史事件发生的确切日期,而且相对可信。重要的铭文包括阿育王的铭文和笈多王朝的铭文。外国的铭文,如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的著名铭文有时也对构建印度历史的某一部分有所帮助。
古钱币是关于印度历史的知识的重要来源。有关大夏希腊人和塞人在印度建立政权的具体情况,几乎完全是通过对古钱币的研究构建而成的。钱币通常印有统治者的头像和名字,这就为建立一份年表提供了基本材料。另外,古钱币的成色、流通地域等情况间接反映了经济和政治情况;某一位王公发行的钱币的出土地域常常是其统治范围的有力证据。古钱币的另一个重大意义是它可以用来验证文献材料的真实性。
(9)多神崇拜的主神论
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教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会化的特征。
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要得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
由于印度教认为婆罗门地位至上,因而祭祀万能影响了印度人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徒崇拜各种类型的神,且礼仪繁琐,有时甚至将活人作牺牲。此外,印度教认为克制情绪及苦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它可以使人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摆脱轮回之苦。
与佛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琐罗亚斯德教,伊斯兰教出现之前古代伊朗的主要宗教,传说为伊朗人先知琐罗亚斯德所创,流行于古伊朗和中亚细亚一带,现存于伊朗偏僻地区并盛行于印度境内帕西人中间。该教教义认为,宇宙间有善与恶、光明与黑暗两种力量在斗争,善和光明终将战胜恶和黑暗,而火是善和光明的化身。其主要仪式是礼拜“圣火”,一切重大的祭奠祈祷都要燃起圣火。南北朝时传入中国,称袄教、火袄教或拜火教。——译者)一样,印度教接受邪恶的存在,愿意忍受比其他宗教更多的世俗痛苦,承认人——它们自己就是善与恶、爱与恨、悲与喜、低贱与高贵、自私与利他的混合——必须服从自己的本性和宇宙的本质。因而,印度教的主要男女神祇同时代表着毁灭者和创造者两个方面,既制造痛苦,又带来福祉,是本来面目的宇宙的真正代表。因此,大多数虔诚的、尤其是有文化的印度教徒,基本上都是一神论者,强调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超乎类人神灵之上的唯一创造本原的尊严。即使没有宗教信仰,没有通过信仰、默想和对永恒真理神秘理解的各种中间媒介,也可能找到通向创造力和宇宙真理之门。正如印度教箴言所说,“神虽唯一,名号繁多,惟智者知之。”印度教的改良主义流派耆那教和锡克教(分别在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14世纪后期)都崇奉一神论,就像出身于印度教的佛陀从印度教导出的佛教教义的万能真理未被赋予人格化身份一样,也与纯印度教的情形一致。与圣徒崇拜或其他崇拜的民间基督教不同的是,这一情形也适用于纯基督教。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19 06:46:08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19日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7)印度的简史年表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19 06:57:23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19。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19“腿一扒,钱一把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19 07:08:44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3印度教的发展和派别33

印度教的信徒有8亿人,一说10亿,真是不简单,关于它的发展和派别,
家强在本章分8节叙述:(1)印度教的发展. (2)克里希那穆提对发展印度教的贡献。(3)印度教在改革中发展。(4)印度教三个主要的派别. (5)印度封建制的确立. (6)种姓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7)印度早期封建经济的发展状况. (8)印度教和文化学术。


(1)印度教的发展

印度教于五世纪时出现,产生于印度,它是综合婆罗门教和佛教等各种宗教教义而形成。
印度教的基本教义是“法”和“业力轮回”。所谓“法”,是指人们生活和行为的规范;所谓“业力轮回”,是说人在世如果按照给自己的“法”去生活,死后灵魂可以转生为更高级的种姓,现世的不平等是前生注定的。
公元九世纪以后,印度教成为在全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由于印度教的兴起及伊斯兰教的传入,到十三世纪,印度境内的佛教几乎完全消失。
印度教在当今印度却拥有广泛的基础,再加上传统的影响,今天印度教徒在印度已达八亿,所以现在的印度是一个以印度教徒为主的国家。
印度教能起源于哈拉帕的转世及灵魂不死之说,在吠陀时代晚期重新出现,并成为印度教更深一层的基本组成部分。凡人一生中产生的“业”,决定了他的灵魂下次转世重生时,究竟是成为更高等或更低等的人,还是变成一头兽,或甚至一只昆虫。特殊的虔诚、默想、禁欲和对永恒真理的理解,可避免转世的生命轮回;这样境界的灵魂避开了这种轮回而达到超脱,这并非有形的升入天国,而是精神上与神或天地万物重聚的极乐。借助凡人肉体的不死灵魂,凡人的生命可以包含一个具有神的不朽创造力的永生幽灵,而灵魂则能够再生或转世。
转世的信念加强了印度教尊重一切生命的情感。一个人的亲戚或祖先也许已经再生为一匹马或一只蜘蛛。从哈拉帕时代以来,牛得到特别的尊敬,这是由于它们的基本用途及母牛产奶造成的创造和母性象征。公牛自然象征着耐力和男子汉气魄(与地中海文化一样),母牛则以其有光彩的大眼睛而象征温柔。但对印度教来说,一切生命都是神圣的,任何生物都是显示神的存在的伟大生命链条上的一环。因此,虔诚的印度教徒都是素食者,除最低等种姓外,所有人都特别要避免吃牛肉。牛奶、凝乳、酥油、酸奶等等,都只用于宗教献祭仪式上。
进入吠陀时代晚期(约公元前600年)之前,印度教的万神殿已由三位一体的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统治,他们都是至高神,都是造物主。随着印度教继续合并地区性及民间宗教神祇和传统,出现了五花八门、有各自的信仰和信徒的神祇配偶、神祇肉化身和小神祇的令人为难的局面,包括:仁慈的象头神,是湿婆和他妻子雪山神女之子,有象形头;象征忠心和力量的猴神哈奴曼;智慧和学识女神娑罗室伐底;黑天;毗湿奴之妻吉祥天女,兼财富及世俗功绩女神;还有始祖女神迦梨(又叫时母)或杜尔迦(又叫难近母),都是湿婆配偶的形象或其较阴森外表的女性等同物,有时称为死亡及疾病女神,但同湿婆一样,人们,尤其是妇女,也祈求她的帮助。
湿婆成了最广受崇拜的大神。在人们心目中,他既是创造之神,又是毁灭之神、收获之神、丰饶之神、宇宙舞神以及瑜伽信徒(瑜伽功及苦修的实行者)的主神。他还主宰人的生和死及天才的繁衍,被人们与其他宗教的类似神祇并列,包括代表苦难(钉死在十字架上)和永恒生命的基督。在其他一些宗教中,用人做祭品作为祈求生命复活的手段;献祭的遭难者将生命让给他人,或献出生命为他人祈福。印度教承认这一观念,因为它把死亡看成生命的一个当然部分,并通过湿婆和迦梨女神的形象庆祝它。
(2)克里希那穆提对发展印度教的贡献

在历史上,印度佛教曾对中国文化与社会产生过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近代以来,天竺文化依然为我国人民所关心留意,像圣雄甘地、诗哲泰戈尔等在中国是被人们所熟知的。但是,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以来的现代印度,还是有许多思想文化以及人物是我们所陌生的,吉达•克里希那穆提就是其中的一位。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印度教哲学家、印度精神领袖。他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1895年,克里希那穆提出生于现在印度南部的港口城市马德拉斯附近的一个极端贫穷的婆罗门家庭,是九个孩子中的第八个。在他十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不久,在英国殖民统治下担任税务官员的父亲也被迫退休,他们全家被获准迁居于马德拉斯附近神智学社总部所属的领地内。处于贫穷和苦难中的克里希那穆提是一个害羞和孤僻的孩子,上学对他来说是困难的。但是,他的早慧的精神吸引了当时正担任神智学社国际主席的安妮•贝赞特夫人( 1847—1933)的注意,她认为他在精神上具有伟大的潜力。那年,克里希那穆提是 12岁。由此他与神智学社结下了因缘,以致于我们为了解他而不得不在这里先简略谈及神智学和神智学社。

神智学,又译为通神学,是一种倾向于神秘主义的宗教哲学,具有悠久历史。虽然神智学各派内容歧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古今神智学家都讲一元论,认为万物同根,皆出于心或灵,认为人的灵魂深处存在一种灵性实在,人可以通过直觉、冥想、聆听启示或进入超乎人的正常知觉状态而与这个实在直接相通,当人把握到这种实在时,人就了解了神的智慧,从而可以洞观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的奥秘。神智学在19、20世纪通过神智学社的努力,对宗教思想的发展有过触发作用。神智学社,又译作通神学会,是1875年由现代神智学家海伦娜•勃拉瓦茨基夫人(1831—1891)和亨利•奥尔科特上校(1830—1907)在美国创立。像许多具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思想都喜欢靠近东方文化一样,1879年他们来到印度,1886年在马德拉斯设立总部,从而与这一历史时期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印度教复兴运动联合在一起。但是,神智学社的努力在印度真正得到成功,应归功于贝赞特夫人。贝赞特夫人是英国社会改革家,曾是杰出的费边社会主义者。1889年改信勃拉瓦茨基夫人的学说,成为神智学家。 1893年在她46岁时定居印度,积极从事教育和慈善事业,并参加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一度在国大党中占重要地位。神智学社虽然在全印度设立了许多分社,成为社会和宗教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它认为印度的问题可以由恢复和重新实行古印度的理想和制度来解决,因而被许多人看成具有开倒车的性质,加之它那玄而又玄的神秘主义,使许多原想加入成为信徒的人望而却步。神智学社在印度人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多半是由于贝赞特夫人的人格感召。

克里希那穆提于1911年被贝赞特夫人带到英国,在那里他被按照一个世界精神导师的要求而接受私人教育,当然也为以后进入大学作了准备。但是克里希那穆提没能通过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此后也没有再获得过任何一所大学的学位,尽管他接受了许多年的私人教育,而且还学了英语、法语和梵文。
大约从1920年起,克里希那穆提作为一名公众演说家的杰出天赋,以及他在精神探索方面的独立见解日益显露和成熟。在这期间,他与贝赞特夫人共创了世界明星社,并成为其领袖;他自己在神智学社的聚会上、在欧洲、北美各地举行演讲,在一些公开演讲中,他常以世界导师的身份提醒听众,后来更自称是佛陀转世,众生救主。随着追随者与名望的增加,克里希那穆提对强加于身上的各种各样的宗教组织的束缚越来越厌恶。在1928年,这种厌恶终使他在思想上发生了一个巨变,他放弃了自封的称号,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人。第二年他又解散了已拥有5万追随者的世界明星社,并表示不要任何追随者。他强调,真理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土地,一个人不可能通过任何所谓的道路、宗教,教派靠近它。在这十年中,由于他的独立观点以及他四处演讲的风格,致使他与包括贝赞特夫人在内的神智学社的领导层的关系日益疏远,而1933年贝赞特夫人的逝世则使这种疏远的关系终于断绝,克里希那穆提本人也遭到贝赞特夫人的后继者们的非难。这种关系直到许多年以后才有所改变,当神智学社的领袖们向克里希那穆提表示出真诚的态度以后,克里希那穆提曾访问了神智学社,只不过这已是在他逝世的前一年了。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0 06:42:13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0日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3印度教的发展和派别33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0 06:53:11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20。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0老公老公我在广东,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0 07:05:48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1日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从1929年起,克里希那穆提便开始了一个独立思想家的生涯。他的整个工作由互相结合的两部分构成:第一,他在世界各地举行演讲和进行私人对话。在印度,他经常是在马德拉斯、孟买讲,偶尔也在德里和巴纳拉斯讲;在国外,他在瑞士、英国和美国等地讲。他的充满魅力的演讲致力于传授一种不平凡的、超越了人自身的束缚和痛苦的自由的体验。第二,他在美国、加拿大、欧洲和印度办了许多学校,在这些学校里,他教育学生自发地自主地自我约束,减少侵犯行为的发生,以及帮助他们培养对永恒的、犹如广漠平原之无始无终的宇宙的洞察力。从1969年起,克里希那穆提侨居于美国加尼福利亚的奥哈伊并主持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直至 1986年去世。

作为一种生活和思想方式,印度教是明确的,无论它以什么形式表现自己,譬如或是折磨肉体,或是放浪形骸,它们都能立即被人认识而不致弄错,但是,印度教是什么?它的理想是什么?它的教义有哪些?这些则是无限困难的问题。因为不管是7世纪以前一般被称之为婆罗门教的早期印度教,还是7世纪经过宗教改革后的印度教,乃至19世纪民族解放运动以后冠有“新”宇的印度教,它们都是内容庞杂而种类繁多的,只有一部百科全书才能描述而不是概括它。作为新印度教哲学家的克里希那穆提,其思想的复杂性当然不能与印度教本身相提并论,但其思想的复杂仍然令我们难以概括,至少是现在。

略知印度教发展史的人都知道,印度教自其产生起,其教义与形式就在不断地丰富、充实。婆罗门教最初就是在雅利安人与印度土著民族的文化相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在7世纪的印度教改革中,又吸收了佛教与耆那教的东西;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以后的新印度教则更是广纳古今东西文化中一切它所需的成分。至于克里希那穆提,他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受教育于欧洲,在他的思想中,印度与西方的哲学、心理学的原则和观念被自觉地融合在一起 (事实上,神智学社在印度的努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融合东西方文化,虽然这种努力有多大的成功另当别论),因而更增添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况且,克里希那穆提并不拥有一种有体系的哲学,相反,他的希望在于人们能摆脱各种各样的思想体系和组织化了的宗教的束缚而获得精神的解放。可以说,正是这种希望使得克里希那穆提对人类多少个世纪建立起来的所谓文明给予了强烈而无情的批判,而因为这种批判,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有了一个“反传统主义”的称号。正因如此,我们不想在这里勉强地为这位思想家的思想概括出几条线索和几个特点,以连结成一幅可能完全,走样而自以为逼真的图画,而只想略谈一下克里希那穆提作品给我们的一些印象。
克里希那穆提强烈地以为,只有通过每个个体内心心灵的变化,社会才会有一个根本的变革,世界才会走向真正的和平;这种心灵的变化并不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而是于片刻间所发生的觉悟;它的前提乃是智慧的获得;而这种智慧的获得则根本依赖于对自我的怀疑、批判与认识,因为在他看来,“你也许能漫步于整个世界,但最终必须回到你自身。”
克里希那穆提的这种思想虽然带有神智学的印痕,但也是渊源于印度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印度宗教虽宗派繁杂,但有一件共同,即对解脱之道的寻求。从无始来,人依业转,脱离苦海,这是各教派最关切的事情。解脱之旨是相同的,但道路却不妨各殊,其中智慧一途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值得指出的是,“印度智慧,绝非西洋之所谓理智,乃修证禅定之所得。”如果说欧洲之理智是有知之智慧的话,那么印度之智慧可以称之为无知之智慧。克里希那穆提的“智慧”正是此义。知识对于智慧来说是有害而无益的东西,“压在精神上的知识越多,认识的能力就越缺乏”,因为,“一只杯子只有当它是空的时候,它才毕竟是有用的”,“一种被知识牵累着的精神是不可能认识真正的,不可测量的对象的。”如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加以印证的话,那么《老子》中诸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说法就包含着这种智慧的意蕴,只不过我们囿于西方的知识论而不愿对此加以悉心的体认。

克里希那穆提所谓的“自我”是集观念、记忆、结论、经验以及各种以个人或社会、历史的名义而出观的意向于一身的整体。他认为,人的全部问题都存在于“自我”及其展开的过程之中,人的真正生命就是一个发现“自我”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自我怀疑、自我批判与自我认识、内心的变革不可解地结合在一起。在文选中我们可以看到,克里希那穆提所讲的这些似乎近似于无神论,但其实有一点还是比较清楚的,即在他看来,一个人的生命要获得真正的价值必须经过深刻的精神净化,其结果就是把握到从肉身中分离出来的无我的意识状态。这一方面使他的演讲带有神秘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则反映出他的思想与印度传统思想的联系,因为这种意识状态实际上是指不变,常存的主宰,即轮回不已的灵魂。在印度的思想传统中,显然存在着具有唯物论倾向的顺世外道,但应该承认印度沉思极少越出唯心论的状态,灵魂在死亡时消灭的学说在印度是极端罕见的。瓶破水在,薪尽火传,对转世永存的灵魂的认识实际上也就是在沉思中亲证了宇宙与我的合一,而这正是智慧的真正获得。

克里希那穆提基于这样的思想讲了许多问题,他看问题的角度,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看法是令人耳目一新而富有启迪的,有些思想是相当深刻的,当然,也有一些是我们不能同意的、错误的。但是,“研究东方宗教的首要条件是要有同情心,并且在可能时还要有表示同意的愿望”,因为唯如此,才能真正去认识、理解进而吸收其有益的东西。

(3)印度教在改革中发展
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以后,婆罗门教文化获得复兴。婆罗门教的万神殿中还吸收了印度各地的民间神祇,这些神祇被看作是最高神灵或最高存在在各种不同场合的显现。另外,婆罗门教还认为最高神灵在创造宇宙过程中有着创造、破坏和护持三种不同的职能,又提出了对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一体”的崇拜。这些有神论信仰在其发展过程中树立了神像、建立了寺庙和设置了圣地等,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的过渡。在笈多王朝以后,印度分裂为许多封建的小王朝,这些小王朝的统治者大部分都信奉印度教。在6、7世纪以后,印度教中出现了密教的派别,密教是采用秘密仪式教派的总称,它拥有一套特有的哲学、神学和祭祠仪式,其经典称为坦多罗,它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和俗信为特征,主要崇拜对象是女神。
8世纪,鸠摩哩罗•跋陀和商羯罗对印度教进行了改革。鸠摩哩罗重新解释了《弥曼蹉经》,确立了吠陀在印度教中的绝对地位,恢复了吠陀的某些固有祭祀仪礼。商羯罗系统地阐述奥义书一元论的原理,对印度其他的宗教哲学派别进行批判,为印度教的湿婆派和性力派奠定了理论基础。他在印度次大陆四个方位建立了四座寺院作为教徒崇拜的中心,并仿照佛教的僧伽,建立了“十名教团”,推动了印度教的发展。
在莫卧儿帝国伊斯兰教徒的统治下,印度教曾一度受挫,不少寺院被毁,大量教徒被迫改信伊斯兰教,但也有大批贱民为挣脱印度教种姓制度的桎梏,主动皈依伊斯兰教。伊斯兰教诸王中有的对印度教严厉镇压,有的则取宽容的态度。莫卧儿帝国势力一直没有深入次大陆很多偏僻的地区,南印度的瓦吉耶那伽罗王朝仍然维持着印度教繁荣的局面。从11世纪开始,印度教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融合;另一种是在印度教中出现了具有改良主义性质的虔诚派运动。
在印度启蒙运动中,印度教中出现了很多宗教和社会改革的团体。他们批判了中世纪经院神学和宗教派系林立、婆罗门专横、崇拜偶像和动物等现象;反对种姓制度以及寡妇殉葬、童婚和不许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等社会陋俗;在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提倡民族的文化和语言。这些印度教改革团体在印度近代社会改良和民族主义运动中起过重要作用。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1 06:39:37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1日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从1929年起,克里希那穆提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1 06:50:48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21。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1白天睡觉晚上做工,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1 07:03:34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4)印度教三个主要的派别
各派印度教徒崇拜的天神湿婆、毗湿奴和梵天诸神,是作为梵的具体形态而显现的。印度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往世书》,把这种思想加以发挥称之为“三神一体”说。不过印度教的“三神一体”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根本不同。梵天、毗湿奴、湿婆三个最高的神,体现“梵”最高存在的三个不同方面,是最高主宰创造宇宙过程中三种不同力量,或三种不同作用。印度教徒承认自己崇拜的天神(如湿婆或毗湿奴)是造物主,但也不否认对方天神的存在,只承认他们是低一等或几等不同等级的神祇而已。这是现实社会封建等级制度在宗教方面的表现。所以虔诚的印度教徒认为求得解脱,即脱离生死轮回,在永远不变的状态中求得安息,这才是最高愿望。这种状态叫作与梵合一,或称涅槃。
印度教大致有四个主要教派:即尸摩多派或称传统主义派、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
尸摩多派崇拜佛教以前的古婆罗门教的传统,在现实环境许可的范围内尽量遵行古代仪式,奉行多神信仰,承认泛神论是最高真理。这一派教徒的人数在印度教徒中占多数。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梵天,亦称大梵天,被认为是世界的创造者,宇宙的始祖。有四个头面向四方,四只手分别拿着吠陀经典等物。他不仅创造了神,同时也创造了魔鬼和灾难,在三大神中地位不高,崇拜者寥寥,没有形成独立的教派。
另一个是毗湿奴派,从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教派是以崇拜毗湿奴为主的。毗湿奴,是印度的三大主神之一,是世界的维护者。据说有十个化身,比如鱼龟等,还有佛教的佛陀,他们认为也是毗湿奴的化身。(11-12世纪形成,创始人罗摩奴阇。)
毗湿奴派信徒崇拜毗湿奴为最高神。毗湿奴,意译为遍入天。皮肤深蓝,有四只手,躺在巨蛇身上。被认为是兼有创造和破坏两种能力,是宇宙的维持者,无所不在,高于一切。他有很多化身,曾化作鱼、龟、野猪、佛陀等,据说10次下凡救世,有1000多个称号。其妻为吉祥天女。这派教徒认为通过默念神名和坐禅可以获得解脱。强调禁欲、苦行、素食,宗教活动一般在寺庙里举行,教徒额上划有“U”字标记,主要流行于印度北部和西海岸地区。
还有一个派别是湿婆派,以崇拜湿婆为主,湿婆是宇宙的破坏者,同时也是新世界的创造者。主张神灵崇拜;;梵天。世界的创造者,四头四手,创造辩才天女(娑罗室伐底)为妻。毘湿努:宇宙的维持者。很多形象,鱼洪水泛滥,化身为鱼,把人类的始祖摩奴救出来。佛陀。等十个。湿婆:世界的破坏者和重建者。
湿婆派信徒崇奉湿婆为最高神。湿婆被认为是毁灭、苦行和舞蹈之神。其形象被描绘成有5个头、3只眼、4只手,能完成多种职能。印度教认为毁灭具有再生、重建之意,所以湿婆被奉为破坏与重建之神。他能降妖服魔,额上第三只眼发出的圣火能烧毁一切。湿婆信徒认为,男性生殖器(“林伽”)是湿婆的象征,是再生能力的象征,因而受到崇拜。湿婆有8种(地、水、火、风、空、日、月、祭祀)化身,亦称大自在天。湿婆教派流行于克什米尔和南印度等地,还有许多分支。南印度有一派视牛为神圣。湿婆派信徒认为,只有膜拜湿婆,灵魂才能消除污秽,实现净化,最终才能得到解脱。
第四个是性力派。从湿婆派有分出了性力派,以崇拜性力女神为 特征。性力派女神显现性力有两种形象,一是贞洁、慈爱和吉祥;一是丑恶、狰狞和凶残。性力派分两支,一支为左道派,出现较早,仪式秘密,有4种主要仪礼 :
①牺牲。用动植物甚至人身向神祭供,常用的是五M,即酒(madya)、肉(masma)、鱼(ma-tsya)、谷物(亦作印契 ,mudra)和性交(maithuna)。
②轮座 。同数目的男女在深夜轮座杂交。
③亲证,作特殊的瑜伽实习。
④魔法和咒语。印度教认为是世界的破坏者和重建者。他能不时以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名称显现自己,在神话中表现为四个形象:①极为恐怖的破坏神。传说他颈挂髑髅,经常住在墓地,游荡于鬼灵之间,管理死者的“时限”,被称为鬼灵之主。据说他在与魔鬼搏斗时,曾把乳海中的毒药吞下,颈部被烧青,故又称“青颈”;②印度教认为毁灭与再生互为因果,因此湿婆又是再生之主,以男性外生殖器(林伽)代表其形象,故湿婆派流行对林伽的崇拜;③“伟大的苦行者”。神话中描绘他赤身裸体,三眼四手,头盘发辫,额绘一弯新月,颈挂髑髅,手持三股钗。据说恒河下凡时先落到他的头上,再流到大地,因此,又被称为恒河的保持者;④“踊主”。传说湿婆善舞,是印度刚柔两种舞蹈的创立者,他跳舞就象征世界的毁灭。据神话传说,湿婆有一妻两子。其妻常表现为不同形状,因而有不同的名称:帕尔瓦蒂(雪山女神)、杜尔伽(难近母)、伽里(时母)、沙克蒂(性力女神)、乌玛、提维等。雪山女神、难近母、时母是湿婆派教徒崇拜的女神,在南印度崇拜尤甚。这些女神后被佛教密宗所吸收,随着密宗传入中国西藏等地区,也为藏传佛教所崇拜;藏传佛教寺庙中到处可见这种神像。北京雍和宫中也有难近母、时母等塑像。
神话中湿婆的两个儿子是伽涅沙(象头神、欢喜天)和伽蒂法耶(韦驮天)。伽涅沙是湿婆和雪山女神所生之子。往世书把他描写为象头人身,长鼻四手,背驮一只老鼠,颈挂念珠。象头神的崇拜在东南亚很流行,对中国藏传佛教也有影响。敦煌的绘画中有象头神画幅。神话中的伽蒂法耶是七臂军神。
性力派(字面意义为力量之教条或女神之教条)是印度教的一个支派,专于崇拜沙克提或提毗—印度教的圣母—作为绝对的,终极的神格。该派别同湿婆派、毗湿奴派并立为印度教三大派。从湿婆派分化而来的印度教三大派之一。崇拜性力女神难近母、时母、吉祥天女、辩才天女等。性力派主要教义为,这些女神从男神那里得到性的力量是宇宙万有创造和诞生的本源。经典是《坦陀罗 》,大约与后期《往世书》同期产生,很古老据说有64种很多已经失传,残存的多是7世纪的产物,大约与后期《往世书》同期产生。
性力派是从湿婆派分化出来的,其信徒都是一些性力崇拜者,以某些仪式崇拜某尊女神,而且这些仪式具有色情色彩。这种性力崇拜并不是来自古婆罗门教,而是接受了民间女神崇拜的传统。崇拜的对象主要是湿婆的妻子难近母、毗湿奴的妻子吉祥天女、梵天的妻子辩才天女等。崇拜仪式秘密进行,以酒、肉、鱼和人体作祭品。性力派不相信业报轮回,反对种姓制度和歧视妇女。这一教派流行于孟加拉、奥利萨、阿萨姆、尼泊尔和南印度的喀拉拉邦等地。

礼仪 此派反对种性歧视和歧视妇女,反对种姓制度和寡妇殉葬制度。有名道场是加尔各答的时母寺和雅鲁藏布江上游的伽玛吉耶寺。另一支为右道派,13世纪从左道派中分裂出来,其祭祀和仪式公开,遵从吠陀的仪轨,祭祀一般在寺庙举行,用花卉和米粉等做供品,信徒较多,流行于印度、孟加拉和尼泊尔等。南印度的喀拉拉邦也有部分信徒。
上述印度教四个主要派别,虽然最终形成的时间有早有晚,但在笈多和戒日帝国时期都有了发端,构成不同的教派。印度教中其他的信仰还有很多,或者未被认为是宗派,或者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宗派。印度一些土著居民对原始神祇的崇拜,也采取了著名天神的形式,被认为是他的化身或奴仆,而且婆罗门和这种崇拜也有联系。能够吸收和消化土著居民的多神信仰,是印度教所以能在全国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2 06:44:26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2日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4)印度教三个主要的派别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2 06:53:59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22。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2拿人钱财,替人放松,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2 07:04:51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3日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5)印度封建制的确立
印度的封建制度萌芽于笈多王朝时期,在戒日帝国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且最终得到确立。印度的土地在原则上归国王所有,故统称为“王田”。王田可由国王加以处分。根据玄奘《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王田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部分:“王田之内,大分为四:一充国用,祭祀粢盛;二以封建辅佐、宰臣;三赏聪睿、硕学、高才;四树福田,给诸异道”。王田中的“国用”部分,即由国家直接征收田赋的土地。玄奘说这部分土地的收入是充作祭祀之用,这大概是指的主要用途,实际上中央政府的开支和王室的花费也都出自国有土地。第二部分土地,是作为禄田和食邑,国王用来封赐宰相和大臣的。玄奘说的“宰、牧、辅臣、庶官、僚佐,各有分地,自食封邑”,就是指这部分禄田而言。这就是说,印度在戒日帝国时期,上自封疆宰牧、辅佐大臣,下至一般官员和幕僚,都可以得到数量不等的食邑封赐。第三部分土地,是国王用来赏赐给具有聪明才智、学识高深的学者。这表明印度的封建帝王是重视封建知识分子的。第四部分土地,是国王用来分赠给不同的宗教团体,以求福德,故称为“福田”,实际上就是“教田”或“寺田”。由于帝王大量布施土地,使印度的婆罗门教祭司、佛教寺院和印度教神庙都拥有大量土地,成为封建的大土地所有者。
戒日王曾对教俗大贵族大量封赐土地,他颁发的铜牌赐地证书迄今已发现很多。根据已发现的631年戒日王赐地铜牌中说,国王查明一个婆罗门僧侣,利用“伪造的敕令”占有苏马昆达卡村(在士拉瓦斯塔省昆达丹那县)。国王毁掉了这个伪造的铜牌,“没收了他的村庄”。可是戒日王又把这个村庄按原来的边界施舍给另外两个婆罗门僧侣:一个是出身于瓦尔那族、属于娑摩吠陀派的僧侣瓦塔斯瓦明;另一个是出身于吠舍奴弗利达族、属于梨俱吠陀派的僧侣西瓦提帕斯瓦明。戒日王的敕令中说,这次土地施舍“并附有获得村民的土地税,以及诸侯家族能要求的一切收入的权利,作为脱离县管辖的部分而免除一切义务,并附有传给子孙的权利,直至天长地久。”从戒日王这份赐地文书中可以看出:土地封赐具有永久性,成为领受者自由支配的世袭财产;这样封地和赐地脱离政府的行政管辖,成为教俗封建主享有特权的独立王国。由于戒日王以及其他帝王的封赐,到7世纪时,许多寺院和庙宇都成为占有大量土地的封建主。例如,王舍城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受到“国王钦重,舍百余邑充其供养,邑二百户,日进粳米、酥乳数百石。”国王封赐和布施的土地都是以“邑”为单位。印度的社会是以村社为基层组织,一邑基本上就是一个村社;村社大小不等,邑的户数多寡不同,每邑一般为200户。那烂陀寺拥有土地之广和佃户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戒日王的土地封赐和布施与村社农民转化为依附农民同时发生。分封和赏赐的土地都是由村社农民耕种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随着土地占有权的转移,同时转换主人。他们必须向新的封建主缴纳地租和赋税,甚至还要服各种劳役。戒日王以及其他帝王封赐给教俗贵族的“邑”、“封邑”、“食邑”,就包括村社的农户和农民。封建经济的关键不在于土地多寡,而在于耕种这些土地的农民的数量;这些租佃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作为土地的附属物,为封建主生产地租和赋税,并提供各种劳役。根据已有的资料看,戒日王一次分封和布施就是百邑或80邑,几万户农民随着国王的封赐变成封建依附农民。仅那烂陀寺一处就拥有200多邑,剥削农民在4万户以上。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剥削的主要形式是实物地租。农民负担的租税占多大比重,官府并无明文规定。据《大唐西域记》载:戒日王时期“赋敛轻薄,徭税俭省。各安世业,俱佃口分。假种王田,六税其一。”照玄奘的说法,农民有口分田,可养家糊口,承担的赋税徭役均不太重,租种王田的要缴纳土地总产量的六分之一作为实物地租。7 世纪后期唐释义净访印求法,历时20余年,游历30余国。他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提到印度的地租率。他说租种佛教寺院土地的农民,由寺院供应耕牛的,地租率是“六分抽一”。所述情况与玄奘相同。农民负担除地租之外还有其他的实物贡纳、“货币税和可能实行的其他税”,而“诸侯家族能要求的一切”费用,都要由农民承担。除实物和货币负担外,印度农民也还有一定的劳役负担,为教俗封建主从事各种杂务劳动,例如,修缮房屋,洒扫庭除等。印度政府也常利用农民劳动力修建宫室屋宇、建筑道路桥梁、兴修水利工程等,不过玄奘说:“国家营建,不虚劳役,据其成功,酬之价值。”国家营建,不白白使役劳力,根据工作完成情况给以报酬,这就不能算作官府征派的徭役了。玄奘说戒日王时期的印度“赋敛轻薄,徭税俭省”,看来是有一定根据的。
(6)种姓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印度社会从笈多王朝开始向封建制过渡,到7世纪前半期戒日帝国时期封建制度基本确立,经历了三个多世纪的社会变革。随着奴隶制的解体和封建关系的形成,种姓制度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和变化。四种姓中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高级种姓,仍然保持着他们的统治阶级地位。他们从历代君主那里得到大量的土地封赐,占有定居在这些土地上数以万计的农户,对他们实行租税剥削、司法审判和超经济强制。
吠舍种姓原为从事农、牧、商业的平民集团。随着封建制的形成,从事农牧业的居民逐渐沦为依附农民,与原来的首陀罗农民地位接近。戒日帝国时期的吠舍种姓,专指从事商业的居民,根本不包括农民在内。首陀罗种姓原为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居民,主要从事各种手工业劳动,还有的从事农牧业和渔猎生产,社会地位低下,其中有的就是奴隶。7 世纪时,首陀罗中的分成制农民和租佃农民逐渐转化为封建依附农民,而吠舍种姓下层村社自由农民地位下降,也沦为租佃王田和僧俗贵族土地的依附农民,这两种来源的依附农民逐渐融合,形成新的首陀罗种姓。所以戒日帝国时期的首陀罗种姓是专指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封建依附农民而言。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也谈到了戒日帝国时期印度种姓制度。他说:“若夫种姓,有四流焉:一曰婆罗门,净行也。二曰刹帝利,王种也。三曰吠舍,贸迁有无,逐利远近。四曰戍陀罗,农人也,肆力畴陇,勤身稼穑。”玄奘在这里明确指出,吠舍就是商人和高利贷者;戍陀罗(即首陀罗)就是奋力耕种土地、种植庄稼的农民。原先首陀罗中的手工业者大都下降到其余“杂姓”之中。
在中古时期,印度的种姓制度更加复杂。在四种姓之外,按照行业组成各种“阇提”(梵语jati)。阇提内部职业世袭,设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章者要受到惩罚,直至被剥夺受保护的权利。阇提之间互相隔绝,不准通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阇提的数目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全被组织于阇提之中,处于封建主的统治之下。印度种姓的发展,与生产提高和分工加强有关。但种姓间的分割与隔绝又是生产发展不够充分的表现,成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强盛的基本障碍。
(7)印度早期封建经济的发展状况
封建关系的形成,使部分村社农民随着土地的封赐变成依附农民。但印度的封建农业照例在村社的基础上进行,仍然是一家一户小生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象西欧那样形成农奴制的封建庄园。从《大唐西域记》的记载看,戒日帝国时期印度的大部分地方都呈现富庶繁荣景象。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利灌溉设施也有扩建。农作物种类繁多,农产品的产量也相当可观。玄奘提到恒河中下游地区,盛产水稻,农田水利灌溉工程比较完备,水车被广泛利用。印度西北部盛产小麦和甘蔗。水稻和小麦是印度的主要农作物;稻米和麦粉是印度人的主食。此外还有豆类作物和油料作物。蔬菜和水果种类繁多。玄奘列举的蔬菜有姜、芥、瓜、葫芦、荤陀菜等,葱、蒜稀少,也不多吃。果品种类更多,难以列举,为世人所珍重的主要有所谓庵没罗果、庵弭罗果、末杜迦果等十余种;石榴、柑桔,诸国普遍种植;梨、桃、杏、葡萄等果品,也在许多国家广为种植。印度的经济作物主要是甘蔗、靛蓝、棉花、香料等。印度人的日常食品有乳、酪、膏、酥、沙糖、石蜜、芥子油、各种饼等。玄奘说印度到处都呈现“稼穑殷盛”、“花果繁茂”的景象。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3 06:56:49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3日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5)印度封建制的确立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3 07:07:28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23。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3药师那天,点我的钟,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3 07:18:20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4日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中古时期,印度的棉纺织业最为著名,产品行销国内外。中印度秣兔罗国(今北方邦马图拉城)是印度棉纺织业的中心之一,玄奘曾提到这里盛产细花布。毛纺织业也有发展,玄奘说北印度的乌仗那国人多穿白色细毛布衣服,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人也穿的是毛布和白细毛布。除此之外,玄奘还提到有人穿着“憍奢耶衣”(即野蚕丝衣)和“菆摩衣”(即麻布类的衣服)。由此可见,7世纪时印度纺织业的部门是很多的。
金属冶炼和武器制造的手工业也很发达。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还谈到印度的很多矿产,涉及必须经过冶炼的金属矿产有金、银、黄铜、紫铜、赤铜、铁等。提到出产金属矿产的国家不下12个。其中以北印度的磔迦国、屈露多国,中印度的秣兔罗国、尼波罗国最为著名。玄奘特别提到在北部大雪山中有个苏伐剌拿瞿呾罗国出产上品黄金,故叫“金氏国”。②玄奘曾提到用黄金、白银和水晶铸成劫比他国大寺院三个宝阶的事。在锻冶金属基础上的武器制造也是很出色的。印度人制造的锋锐武器有刀、剑、斧、戈、矛、戟、弓箭等,防御武器有甲胄和盾牌。用金、银、铜、铁制造的器皿,在印度也很多。他们也用金、银制造各种装饰品,或铸造各种神像。
印度社会的基础是村社制度。村社的自给自足性很强。商品交换不占重要地位。但是印度的国内外贸易也还具有一定规模。玄奘说,金、银、黄铜、白玉、火珠,是本地所产,积存数量很多。奇珍异宝,种类名称都不同,从海口输入,来交换商品。但是在做买卖时,用金钱、银钱、贝珠、小珠作为交换手段。贵金属交换和奇珍异宝交易在印度的国内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戒日帝国首都曲女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扼水陆交通之便,商业贸易也很繁盛。玄奘说:“异方奇货多集于此,居人丰乐,家室富饶”。恒河中游在曲女城和华氏城之间的一座古城叫波罗痆斯(今瓦腊纳西,又名贝拿勒斯)也是一个商业中心,利用恒河的交通方便,成为奇珍异货的集散地。“居人殷盛,家积巨万,室盈奇货”。①华氏城以东的恒河下游地区,在戒日帝国时期经济上出现衰落状况。例如毗舍离、华氏城、王舍城等一些历史名城,人口减少,经济萧条,或许与富庶的农业地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有关。曲女城以西地区主要的手工业和商业中心是坦尼沙城,是普西亚布蒂王朝的发祥地。玄奘说萨他泥湿伐罗国的都城坦尼沙城“家室富饶,竞为奢侈,深娴幻术,高尚异能,多逐利,少务农,诸方奇货,多聚其国。”坦尼沙城处于恒河和朱木拿河的上游地区,是印度东西南北交通的要冲,北印度出产的金银,四方的奇珍异宝都汇集于此,然后转销国内外。所以坦尼沙城的商人多于农民,家室富足,争相奢侈。坦尼沙是印度内地商业城的典型。
印度东部和西部沿海地区一些港口是国际交通和贸易的中心。恒河出海口的耽摩栗底(今塔姆卢克港附近)城,自古以来就是印度与东方各国交通的要冲。中国僧人法显于411年由此乘船赴师子国。唐释义净经苏门答腊也在此港登上次大陆。玄奘说,此城“滨近海陲,水陆交会,奇珍异宝,多聚此国,故其国人,大抵殷富。”③西部地区濒临阿拉伯海,在坎贝湾的入口处有一个海港城市伐腊毗,据传为笈多王朝的将领森那帕蒂•巴答尔伽于470年左右所建。它是印度与其迤西各国进行交通和贸易的口岸。中国僧人玄奘和义净均到过此地。据玄奘说,该城“居人殷盛,家室富饶,积财百亿者乃有百余室矣。远方奇货,多聚其国。”④伐腊毗是国际贸易都市,从事国际贸易的大商人都是家财“百亿”的大富贾。在东西方的国际贸易中,印度输出的商品多为棉布、金银首饰、珠宝、香料、象牙、靛蓝等;输入商品主要是中国丝绸、瓷器、阿拉伯马以及西方的金属制品等。印度商人到过亚欧大陆和北非一些地方,中国的长安和广州等地都有印度商人长驻。外国商人也经常往来于印度。国际贸易将印度与世界连在一起。
(8)印度教和文化学术
戒日帝国时期印度的文化和学术达到相当繁荣和昌盛阶段。哲学、文学、艺术、科学、教育等都有很大发展。在笈多王朝时期最后形成的吠檀多派唯心主义哲学是印度教基本教义的理论基础。印度哲学发展 梵文Vedānta 的音译,意译“吠陀的终结”。印度哲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每一派别都以“经”的形式对其理论加以系统化,将哲学教义概括成易懂的格言、公式或规则。要真正领悟这些“经”,必须借助于注释,因此哲学著作多采取经注的形式。吠檀多派哲学也不例外,它以吠陀为经典,从新的角度解释这些经典。认为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神的启示。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梵天创造的,真理就是对梵天认识的统一,求得梵我一致,是宗教解脱的主要途径。在吠檀多哲学的基础上婆罗门教发展成全印度的宗教。
戒日帝国时期是印度文学由古典梵文文学向中世纪民间各种地方语言文学发展的过渡时期。梵文文学的经典《罗摩衍那》(意译《罗摩生平》)、《摩诃婆罗多》(意译《伟大婆罗多王后裔》)、《薄伽梵往世书》(意译《世尊往世书》)以及其他《往世书》、寓言集等仍然是中世纪文学创作的材料来源。戒日王奖掖学术,鼓励文学创作。他本人就是一位造诣颇深的诗人和剧作家。他创作了《妙容传》(即《爱见》)、《珠璎》和《龙喜记》3个剧本,都是宫廷戏剧,描写后宫艳史、宫廷风波、王太子恋爱故事,同时也宣传舍己为人、普渡众生的大乘佛教教义。戒日王宫中文学家波那跋陀,是印度著名的三大古典小说家之一,其作品有历史小说《戒日王本行》,叙述戒日王朝早期的事迹,还有梵文叙事诗《伽旦波利》,内容是友谊和爱情的故事。
在戒日帝国版图内,东部的摩揭陀和西部的伐腊毗是文化学术比较发达的地区。摩揭陀王舍城东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的佛教文化教育和学术中心。考古资料证明,创建于5世纪笈多王朝的那烂陀寺,经历代国王的布施和扩建,到戒日王时已发展成拥有百余食邑和6大院的宏伟佛教寺院与佛教最高学府。7 世纪后期义净到来时,那烂陀寺的食邑增加一倍,寺院又增建两个,达到八大院。义净在《三藏法师传》中说:“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僧徒主客常有万人,并学大乘兼十八部,爰至俗典《吠陀》等书,因明、声明、医方、术数亦俱研习。”①国内外的僧众万余人经常在那烂陀寺进行各种文化学术研究。一些著名学者在此设坛讲学。中国玄奘、义净等人也曾在此就学多年。印度西海岸的伐腊毗是对外贸易中心,经济繁荣,豪富之室颇多,文化学术也随着发展起来。距伐腊毗城不远的大寺是印度另一文化学术中心。伐腊毗王公笃信佛教,每年都举行一次佛教大会,为期7天。贵重道德,崇尚贤能,尊敬法教,重视学问,对远方来访学的高僧,倍加礼敬。在文化学术地位上,西部大寺与东部那烂陀寺齐名。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4 06:41:23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4日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中古时期,印度的棉纺织业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4 06:52:11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24。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4仅一秒钟,注射成功,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4 07:02:36 +0800 CST  

楼主:耿家强1

字数:360005

发表时间:2018-11-04 14:39:4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3 11:37:16 +0800 CST

评论数:25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