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1日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四种姓
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四种姓”制度。四种姓为:“婆罗门”是第一种姓,是执掌宗教事务的祭司;“刹帝利”是第二种姓,是执掌军政事务的武士;“吠舍”是第三种姓,是从事生产活动的农民和工商业者;“首陀罗”是第四种姓,是无技术的劳动者;此外还有“贱民”。前三种姓称“再生族”(意谓婆罗门教使他们获得第二次生命);第四种姓称“一生族”。各种姓是职业世袭、内部通婚的,各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生活方式和习俗。一般来说,古代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但是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有它的特点,是直接与其宗教哲学联系在一起的。
三大纲领
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其一,吠陀天启:婆罗门教认为,《吠陀》是由古代圣人受神的启示而诵出、最后由广博(Vyāsa)编集而成的,乃是神圣的知识。所以,吠陀文献只有“再生族”才有资格阅读,“一生族”无权问津。“天启”(Sruti)原意为“听”,引申为“神的启示”。人类早期经典文献的这种神圣性,是世界上几大文化传统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它们是“天启”或“神的启示”、而后由圣人编定的。这使我们想起中国的“群经之首”《周易》,它也是神的启示,而其编定也是“人更三世”(经过三代圣人)。后来佛教的经典,也具有类似的神圣性。
其二,祭祀万能:婆罗门教认为,祭祀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祭司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通过祭祀活动,既代表人向神献祭,又代表神向人传谕。祭祀活动乃是人类早期精神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祭司充当着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在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史巫”便是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后来的佛教(后期佛教),也有自己的祭祀活动及其仪轨。
其三,婆罗门至上:婆罗门教认为,婆罗门是“最胜种姓”、“人间之神”。“婆罗门”(Brāhmana)意思是“清净”,据说是从“原人”(Purusa)的头生出来的。他们是一切知识的垄断者,《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有六法:学习《吠陀》,教授《吠陀》,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这六法的教义规定也多被后来的佛教吸收了,只是具体的内容有所不同。
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是由“梵书”确立的。梵书(Brāhmana)又称“婆罗门书”、“净行书”,是婆罗门教的重要典籍,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其主要内容有:仪轨(祭祀仪式的具体规定);释义(对仪轨的解释);吠檀多(即“奥义书”,是对研究吠陀的最终目的的哲学说明)。现存梵书有十五部,例如附属《梨俱吠陀》的《爱达罗氏梵书》、附属《夜柔吠陀》的《百道梵书》(此书首次提出了灵魂转世的理论很容易与佛教哲学的三世因果相混淆。佛教是否认灵魂实有的)。

其它诸重要观念
灵魂不灭论:婆罗门教认为,人以及一切有生命者皆有灵魂。一般来说,这是宗教观念的基础之一,因为宗教的超越是以超越者(Transcender)这个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这个观念对佛教哲学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后来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非原始佛教)
轮回转世论:婆罗门教认为,躯体死后,灵魂可以转入另外一个躯体复活。
善恶因果论:婆罗门教认为,一个灵魂转世可有各种可能的形态:为神,或者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者为贱民、畜牲,乃至下地狱。这一切取决于他现世的行为,尤其是奉行婆罗门教的虔诚程度。
解脱论:婆罗门教认为,达到“梵我同一”,即可获得解脱。一般来说,宗教的追求是为了获得解脱;佛教亦然,寻求解脱是其终极的目标。
婆罗门教的以上这些观念,都对佛教哲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梵我一如
神学家们从梵天(Brahm)一词中概括与抽象出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梵”(Brahman),并将其作为世界的最高实在,一切事物的主宰。他们用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遮诠,即遮其所非),论证梵在本体的意义上是既不具有任何属性也不表现任何形式;既超越于人类感觉经验,又不能用逻辑概念或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把这个梵和作为人的主体的阿特曼(灵魂,我)结合并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阿特曼终究应该从梵得到证悟,但是由于人的无明(无知),人对尘世的眷恋,受到业报规律的束缚,因而把梵和我看作了两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人能摈弃社会生活,抑制五情六欲,实行达磨(法)的规定,那么,他就可以直观阿特曼的睿智本质,亲证梵和我同一,从而获得解脱。
业报轮回
与“梵我同一”相辅的思想。轮回业报思想在《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梵书中间或谈到死后转生的问题,但并不一致;在奥义书中则有系统的论述。其主要内容是:每一个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里复活,一个人重新转世的形态,首先取决于他本人的行为──业(羯磨),即依照人的行为决定那个人将来要成什么样,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如果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死后可以投入“天道”(神的地位);次之,可投入“祖道”(人的地位),转生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至于不信奉神明,违逆种姓义务的人,则沉沦于“兽道”,即地狱之中,来世变为旃陀罗和动植物等。奥义书据此把有生命的物类(“有情”)分为胎生、卵生、湿生、种生四种。所谓胎生是从母胎生,如人、兽等;卵生是从卵化生,如鸟、鸡等;湿生是从湿气生,如蚊蚋等;种生是从种子生,如草木等。这就是所谓“三道四生”的教义。
奥义书也规定了各个种姓断灭轮回的解脱方法,主要是证悟梵我同一和从事艰苦卓绝的修行,即苦行、布施、正行、不杀生(即非暴力)、实语、禁欲、同情等。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1 06:56:37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1日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四种姓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1 07:20:18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2。01。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1那家店三堵墙壁上写着毒龙;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1 07:25:42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2日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5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别及如何被灭佛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2 07:10:16 +0800 CST  
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2 07:11:17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2。02。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冰火 红绳;双飞四个词汇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2 07:19:29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3日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佛教从婆罗门教中突起的时代背景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3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佛圆寂时,世寿80岁。
佛教是晚于婆罗门教的,而婆罗门教的统治地位是雅利安人侵入之后才确立的,而佛教的诞生是对婆罗门教的挑战,因为它提倡众生平等,反对种姓制度。大概在公元前600多年吧。

①当时的印度文明是以城邦形式存在的,各邦交伐不断。只有在强有力的军事贵族(刹帝利)庇护下,工商业才能得到很大发展。
②作为工商业保护神的刹帝利获得了工商业(吠舍)丰厚的物质回报,从鲁莽尚武转变为注重文化修养,以保证本阶层身份显赫的完满性。
③当时的宗教贵族(婆罗门)在文化上具有垄断地位,新兴的刹帝利为了挑战这个第一等级,就必须在文化上自有建树,因此在刹帝利的赞助下,文化界对婆罗门教教义的讨论兴盛一时。婆罗门的文化垄断开始松动。
④婆罗门教是种姓这一等级制度的辩护者,也是婆罗门这一等级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合法性来源。刹帝利出于取而代之的考虑,一定程度上默许了文化界鼓吹众生平等、种姓和谐的声音。
⑤受此舆论松绑的鼓励,工商界(吠舍)出身的思想家不断推进平等观念,最后产生了一个思想派别“现世派”——该派主张彻底废除种姓制度,主张现世的享乐主义,嘲笑为来生而恪守禁欲主义。这一思潮获得了吠舍与首陀罗的广泛共鸣,也超出了刹帝利发动思想讨论的原有目的。
⑥为了坐实婆罗门权威受损的战果,也为了遏止思潮进一步激进化,就需要一个思想站出来,以折中主义的方式总结整个思想争鸣。
⑦这个重担在历史上是由一个出身刹帝利、深受婆罗门教义大辩论影响、叫达多•乔达摩的人挑起来的。他否定了现世派对种姓制度与禁欲主义的猛烈抨击,认为这堆玩意虽然该死,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他也没忘记在佛典中提到种姓制度时处处把刹帝利摆在婆罗门之前。
⑧虽然婆罗门教义大辩论的精神果实被佛教阉割以后保存下来,但佛教还是具有很大的进步性。它在奴隶们只能选择一个奴隶主骑在自己头上的时代里,确确实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阶级矛盾,并让奴隶们在这个悲惨世界里有了彼岸性的喘息机会。
⑨这套东西在当代能不能奏效?去幻想和谐社会从天而降、去幻想咱们奴隶真善美对待老爷,老爷们自然也会真善美对待我们。

(3)印度:男女双修赤裸穴居的“圣人”(转载)
头一天晚上,皮耶对我说,山地部落徒步很艰苦,你受得了吗?田园步行观光很轻松,但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问皮耶:这里的山地部落徒步,有到藏北阿里凯拉斯(kalmh:西藏叫“冈仁波齐”)转山朝圣艰苦吗?皮耶惊讶地问我:“你为什么到凯拉斯转山朝圣?那是印度教与佛教的圣山啊!你是那个教的教徒?”我回答:“我是自由信仰者,但我喜欢自然,喜欢宗教的东西,尤其是喜欢近距离感受当地人的生活。”皮耶说:“既然你连凯拉斯转山朝圣都经历过,那么,这里的部落徒步对你不存在“艰苦”的问题。我叫杰玛带你到一个地方,那里有原始的部落,山洞里有穴居修炼的印度教圣者。”
第二天一早,我背上水与食物,跟着皮耶的家丁――一个皮肤黝黑的印度教小伙子杰玛开始向荒凉的山丘地带进发。刚开始杰玛走的很慢,还担心我不适应山地坑坑洼洼的土路。20分钟后,杰玛对我的野外徒步能力有了信心,指着远处的一座山说:“看见山顶的建筑吗?那是一个苦行僧的隐修院。我们上山拜访苦行僧,我认识他们。”于是我们加快徒步的速度,开始往小山上攀登。
杰玛告诉我,他家住在“山梁城堡”下面的部落里,所以,附近山地部落的人他都认识。每天早上7:30,杰玛到山梁城堡为皮耶工作,管理城堡里的内务,到了下午5点,他就回部落的家。上山的路上,走过荒芜的几乎沙化的土地,走过印度人开发的田园,在一片大概两三米高的丛林里,我失声惊叫――几片巨大的黑影带着风突然从我的头顶飞过!走在前面的杰玛回过头来对我说:“放松点,吴先生,那是孔雀。”我顺着杰玛手指的方向看,10几只大鸟站在树上,其中两只还托着长长的尾巴。它们跳下树,在离我们不到10米远的草丛中开始散步……
向上攀登的路开始有些平坦,路的尽头飘进了一片鲜红的色彩,我朝着那片红色加快了脚步……一群色彩缤纷的部落女人聚集在一起,很多人的手臂带着一串串巨大的白色的环,像一串手铐铐在手臂上,她们很多人鼻子上带着鼻环,一条金色的链条由鼻环连向耳朵……看见我的到来,女人全部停下了手中的活,两眼赤裸裸地瞪着我这个不速之客。杰玛说,这些女人是他部落里的。她们在修路。我问杰玛:“为什么修路的全部是女人?部落的男人呢?”杰玛说:“部落的男人不会干这种下贱的活的。”
我突然想起了印度的种姓制度,皮耶也许是现代印度最后的高种姓贵族。而印度部落里的女人,也许是种姓制度中最下贱的一类了。因此,她们会干最粗重的活,一旦丈夫死亡,活着的她们也许还要陪葬。100年前,英国殖民者虽然废除了印度妇女的陪葬制度,但是,现在的这些丧偶的女人,不管是18岁还是80岁,也会从丈夫死亡的那一天开始守寡,直至生命结束。我问杰玛:“现在的印度允许离婚吗?如果离婚,女人靠什么生活?她们还会有再婚的机会吗?”杰玛回答:“法律上允许离婚和再婚,但得在德里这种大城市里才行。在我们部落,男人就是王者。离婚从来没有过,而丧偶的女人,也不会有男人要她。对男人来说,即使80岁的老汉,也可以娶到18岁的娇妻。”
上山的路越来越陡峭,也越来越窄,最后变成只能一个人通行。路的两边,低矮丛林越来越茂密,干燥沙化的土地突然湿润了起来。一条小溪从石头堆中冒出,顺着山路向下流逝,并渐渐干枯。在一颗巨大的菩提树下,一个扎着黄色头巾的男人在裸浴,而三个花枝招展的姑娘则在树林里忙活。杰玛说:“那个男人是巴巴(印度苦行僧/「圣人」的一种),他就在小溪上面的山洞里隐修。”
印度的圣人大概有四个类型的人:首先是各个类型的玛司特(重要人物);其次是那些即将上道的人,求道者、初级、高级、及心界行者(也就是说,各个等级的撒里克式的行者);第三是圣徒和苦行僧;第四是穷人。沙督是印度教"圣人"的意思,他们放弃尘间的财产和享受,平日住在山洞或是森林中,蓄百结长发,身上抹着碳灰,只靠草叶、树根与植物为生。沙督通过苦修来达致心灵的解脱,将自己全身心奉献给精神生活,几乎没什么财产,一般都是靠捐赠来维持生活。所以一般都译作"苦行僧"。正因为如此,这些圣人在圣者中地位最为尊崇。杰玛说,巴巴与沙督的区别仅仅在于:巴巴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沙督只管自己修行,不理会其它事情。印度国父圣雄甘地,就属于“圣人”的范围。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3 06:40:29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3日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佛教从婆罗门教中突起的时代背景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3 06:50:04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2。03。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3女警横了一眼,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3 06:59:50 +0800 CST  
作者:乐知57 时间:2018-12-03 08:21:48
耿老师好,2号的文章不知何原因又没有见到,不好意思 还希望您能在补发一次。
======================
好的
===================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2日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5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别及如何被灭佛60

佛教在他的家乡被消灭,实在是一件奇怪的事。
家强在本章就谈谈这个问题,分14节叙述:(1)印度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区别: (2)佛教从婆罗门教中突起的时代背景;(3)印度:男女双修赤裸穴居的“圣人” (转载);(4)佛教和印度教的渊源;(5)佛教与印度教思想的差异. (6)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7)佛教和印度教的斗争(公元7-11世纪)(8)佛教逻辑矛盾。(9)佛教对人民影响。(10)从佛教兴衰看佛教的本质。(11)伊斯兰教踩着佛教尸体进入印度。(12)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与交流。(13)印度人为什么都不信奉佛教了。(14)印度教对佛教的先肯定再否定。
(1)印度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区别:

家强以为,完全从佛教的角度去批判婆罗门教并区分二教,不是客观公正的区分。因此,特将学界的观点叙述一下:
古代印度的宗教分为正统和非正统两大类,贯穿这两大类宗教发展全过程的是两个最基本的观点:一个是“永恒的观点”,一个是“断灭的观点”。正统宗教遵循永恒的观点发展,构筑了一套对永恒的精神实体肯定的教义;非正统宗教沿着断灭的观点发展,构建了一套对永恒的精神实体否定的教义。
正统婆罗门教包括六派:数论,瑜伽论,正理论,胜论,业弥曼差,智弥曼差。这六派之所以被称为正统,就在于它们的教义始终肯定着一个永恒的精神实在。尽管这六派所用的概念术语各有不同。
非正统宗教包括:耆那教,佛教,顺世论,外道六师。这几派之所以被称为非正统,就是因为它们的教义始终否定有永恒的精神实体存在。虽然这几派宗教各不相同。

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是没有特定开祖的宗教。婆罗门教认为:“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
佛教脱胎于婆罗门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佛教最初的教义,是“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法印”。 佛教反对婆罗门教所主张的“梵”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认为人们的命运,决定于自己相续流转的身、口、意三业,并且只有业才是一切有情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以上只是作一个根本性的划分,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完整教义在其各自的经典中。
印度教可以说是婆罗门教的拓展版,并且印度教的分支十分的驳杂,因此有很多很多的神灵存在。印度教起源于婆罗门教,如果要说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别,不如直接说掺杂了其他教派的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区别。首先婆罗门教出现要早于佛教,因此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发展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婆罗门教最开始没有哲学思想存在,只是祭祀,这在吠陀当中记载,而发展到奥义书时期哲学思想才开始出现,
而佛教恰恰相反,最开始就是淳朴的修行,而到了中期才出现了严密的逻辑分析,最后才出现祭祀膜拜等等,比如烧香拜佛一类的。
他们因为都有修行,这点是很像的,而且目的也一致就是解脱,不过婆罗门教的解脱是认为,个人、个体是不真实的,只是大我、真我或者叫梵的显化,因此不要执着于世间的东西,那些都不过是大我的附属物而已,因此对于世间就不再有任何的执着,死亡之后因为消除的对世间的种种欲望会与大我合而为一,因此也叫做梵我合一。这是婆罗门最高的境界。
在佛教当中,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究竟的解脱而只认为这是一种投生到天界的方法。佛教是否定我,灵魂的存在的,认为这是一种身见,由于错误的邪见造成的,这个不正确的观念在须陀洹道果的时候断除。
修行的方法,佛教当中有三种培育智慧的方法,认为只有智慧能导致解脱,同样的婆罗门教也认为只有智慧能导致解脱,并且也有种种的方法。佛教当中培育智慧,有三种是闻、思、修。婆罗门教的瑜伽行派,和佛教当中的修是一样的,而胜论派则类似思所成智的修行,但是和佛教当中的思完全不同。具体的可以参看婆罗门六宗或者婆罗门六派的介绍。

一是信仰方面。婆罗门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婆罗门教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
二是业报轮回思想。婆罗门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子于焉形成。此外,婆罗门教以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也就是说,轮回中的“我”,是众缘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体的身躯,与受想行识等内在精神的作用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缘又是其他众缘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缘起性空中不断地刹那转变、聚灭,无法令人随心所欲,故无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一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而这个由众缘和合,假名为我的生命,也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承受自己过去的业报,流转于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在无限时空循环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
三是修行解脱思想。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婆罗门教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婆罗门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出家修习瑜伽禅定,使心寂静;由此认识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
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自我觉照的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四是就持戒而言,婆罗门教实行人生的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按照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祭祀、祈祷、持戒及禁欲等,以求解脱。
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为圭臬。二者虽同样奉行“五戒”,但佛教着重生活的实践,令人容易遵行。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4 09:38:19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4日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我脱鞋钻进了沙督隐修的山洞,里面很干净,但很小,洞口摆着印度教大神湿婆的陵伽(男性生殖器图腾),陵伽的周围摆放着橘黄色的鲜花花环,洞壁上挂着一些神像。三米远的地方就是洞的尽头,山洞的空间只能容下一个端坐着的人。我问杰玛:“这三个姑娘也住在这里?”杰玛说:“她们住在洞外面的那个篷子里,是陪巴巴修炼的。”我想,我现在也许遭遇了传说中男女双修的印度苦行僧。于是大胆的问杰玛:“他们有性生活吗?”杰玛很平静的回答:“有。性生活是修炼的一部分。有个沙督也在这里修炼,但他今天云游去了。”
(kc版按:印度教的苦行僧,外表不着衣服,身上涂灰,而所涂灰据说是女尸火化所成的灰烬,佛经中称他们叫裸行外道、涂灰外道、苦行外道,他们居无定所,或住在山洞树洞中。虽说是在修“苦行”,但彼等没有能力断除欲界烦恼及男女欲望,还是需要有女人相伴。甚至结合了“性力派”的信仰,与藏传佛教提倡的“男女双修”修炼方式相同,追求“解脱烦恼、开悟明心”的目标。所以印度教的“苦行”只是透过色身上的寒热、痛楚锻炼而已,仍然无法断除内心贪爱男女的欲望,而且外道的苦行也不能消除丝毫的业障;唯有佛教的“苦行”--“心不放逸”才是真苦行,以先断我见再彻底断除我执、我所执,才能真正的解脱生死轮回永入无余涅盘。从此文章证明西藏密宗、藏传佛教的男女双修,正是起源于印度教的性力派、生殖崇拜信仰,与佛教佛法毫无关系;因为修炼“男女双修”根本不能解脱烦恼,更无法明心开悟,修学男女双修必然会造作大妄语业及诽谤正法故,只能在三恶道中沉沦啊~。)

三个姑娘中的一个给我们端来了奶茶,杰玛付了20卢比给姑娘。我赶紧从裤兜里掏出钱还给杰玛。巴巴静静坐在篷子前面晒太阳,三个姑娘不远不近地在他周围坐着,其中一个开始走近巴巴,他们窃窃私语,动作亲昵。我掏出相机,开始试图捕捉一些“决定性的瞬间”……
巴巴邀请我进入篷子里参观。篷子里最神圣的地方,就是一个简易的印度教寺庙,供奉的依然是大神湿婆的陵伽,但山体墙壁上挂了比山洞里更多的神像,甚至还挂有一个挂钟――我不是太明白,隐修也需要知道时间吗?通过杰玛的翻译,巴巴说,他生活在这里,为了寻求真理,他素食修炼。但每逢12年一度的阿拉哈巴德昆布美拉大会(KUMBH MELA. ALLAHABAD:著名的恒河朝圣,号称地球上人类最大的庆典),他就会前往恒河平原的恒河边,与成千上万的圣人一起进行恒河圣浴――那是一世独行的苦行僧们最伟大的聚会……事实上,在昆巴美拉大会进行期间,成千上万的印度教圣者、苦行僧、沙督、贤哲和在喜马拉雅山洞里修行的瑜珈士来到阿拉哈巴德汕淦圣地,他们会在特别的吉祥沐浴日进行圣浴。圣人们会进行真理、哲学等辩论会,也会为信徒指点迷津。

(4)佛教和印度教的渊源

佛教和印度教,同属于古老的东方宗教,同源于印度,而佛教在世界各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教,乃印度的婆罗门教。佛陀在未出家以前,曾是婆罗门教的遵行者,有深入的学习和领会。然而佛陀并非毫无选择的全盘接受,而是以批评的态度,透过个人的修证体验,对于婆罗门教的主张,提出了不少新的看法。例如:印度教说有“我”,佛教则说“无我”;印度教说“梵”为宇宙之体,佛教则说诸法因缘生灭的本体是空;印度教严格区分阶级制度,佛教则提倡一切众生平等;后期印度教的派别中出现以苦行或乐行的修持,佛教则主张“中道”为修行原则等。

尽管在学说上彼此各成体系,但两千五百多年来,佛教与印度教在印度本土相互消融,也丰富了印度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当古印度中的四姓阶级转信佛教,悟道证果,乃至在印度中期,印度教藉佛教壮大自宗,都显而易见佛教的出现为印度教的过去提供了深刻的反省,也为印度教的未来指出了宽阔的走向。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婆罗门教主张:“梵”是宇宙现象的本体,人的生命现象为“我”,宇宙万物皆因“我”而生,故“梵、我”本来不二,凡人不解此理,只好轮回受苦,唯有体证梵我合一,才能得到解脱。此思想弥漫在当时的印度社会,直到西元前六世纪,出现了反婆罗门教的思想家,他们反对祭祀,主张透过禅定、苦行或享乐来完成解脱。鉴于当时修苦、修乐思想的充斥,佛陀提出了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观,做为修行的根本原则。

阿育王及迦腻色迦王时期,佛教成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婆罗门教便相形式微;公元四世纪时,婆罗门教受到笈多王朝的大力支持,又进一步杂糅了佛教及其他学派的思想,于是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而以“新婆罗门教”自居,企图恢复旧有地位,这就是今日所说的“印度教”。在印度教的许多流派中,又以毗湿奴派、湿婆派及性力派为主。八世纪以后,印度教的主要思想家商羯罗,依据婆罗门教的根本教义,又吸取耆那教及佛教的优点,使印度教宗教实践的成份加大,原有繁琐的理论淡化,印度教遂一跃而成为当时思想界的主流。直到伊斯兰教入侵印度以后,佛教遭受严重迫害,印度教却因为与伊斯兰教的思想有所交融,而在某些区域仍旧保持着很大的势力。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殖民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掀起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反对古印度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繁琐宗教仪式、寡妇殉葬等愚昧现象。但至目前,印度教仍是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大多数人多信奉此教,其种族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民间陋习仍然未能完全被革除。

(5)佛教与印度教思想的差异

佛教与印度教同样都产生于以婆罗门阶级为中心的印度,因此,许多人误以为印度教就是佛教。事实上,印度教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夹带着浓厚的神权色彩;佛教却否认印度教原有的万能之说,主张四姓平等,人人皆有佛性,以现实人生的考察,着重实际的修持与体证。于是,两教不同的诉求方式,形成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

信仰不同 印度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印度教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4 09:42:04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4日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进了沙督隐修的山洞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4 09:54:38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2。04。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4“照章办事,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4 10:07:34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5日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业报轮回思想 印度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子形成。此外,印度教以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也就是说,轮回中的“我”,是众缘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体的身躯,与受想行识等内在精神的作用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缘又是其他众缘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缘起性空中不断地刹那转变、聚灭,无法令人随心所欲,故无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一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而这个由众缘和合,假名为我的生命,也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承受自己过去的业报,流转于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在无限时空循环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

修行解脱思想 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印度教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印度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出家修习瑜伽禅定,使心寂静;由此认识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
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自我觉照的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就持戒而言,印度教实行人生的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按照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祭祀、祈祷、持戒及禁欲等,以求解脱。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为圭臬。二者虽同样奉行“五戒”,但佛教着重生活的实践,令人容易遵行。

相较于印度教的苦行、祭拜的种种苛刻条件来说,佛教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因此采取不偏于苦,不偏于乐的中道修持,与慈世济物的利他行。

(6)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在婆罗门教的圣典中,记载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是由梵天的口生出,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分别由梵天的双臂、两腿及足下生出。种族之间不能通婚,而且只有前三种姓才有资格加入婆罗门教。这种在种姓制度下形成的种族歧视,直到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提出“四姓平等”的主张,才给数千年来被奴役的印度人民带来光明。

佛陀处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并不赞成婆罗门教的种族制度。虽然他本身是刹帝利的王族,但他并不想用刹帝利的权威去统治人民,压迫人民。相反的,佛陀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阶级森严的社会宣战。所以他在菩提树下成道时,宣说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张,告知当时受到种族制度压迫的人民:命非天定,即使上天也没有办法使我们成为贩夫走卒,今天我们之所以会有这些差异,都是由于自己往昔身口意的造作,没有谁能够主宰我们,能主宰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既然是由我们自己种种的造作,成为种种不同的遭遇,也就明白的告诉我们,宇宙万法没有所谓“固定的”、“不能改变的”,或是“永恒存在的”因素,一切事物皆在刹那中变化。因此,其本质是“空性”的,不可能永远是同一种族,四姓人民皆是平等的。

所以,首陀罗不可能永远是首陀罗,婆罗门也不可能永远是婆罗门。例如:优婆离本是一个首陀罗族中的剃头匠,后来在佛陀的弟子中被尊为是十大弟子中的持戒第一。摩登伽女是首陀罗族中的一名贱民,她为了爱恋阿难的美貌,受佛陀的感化出家,而后证得阿罗汉。尼提原是首陀罗族中的一名粪夫,出家后精进,证得罗汉果。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分别是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的舍利弗和目犍连,原是婆罗门教的领袖,因听闻佛陀所说法:“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皈依佛陀的座下,并证得大阿罗汉的果位。由于这些事实证明,外在的阶级区分并不能决定人们的解脱与否,每一个人只要透过佛陀所说缘起性空的教法,依着去实践,必定能够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

此外,印度教吸收了许多佛教的习惯和信仰,如果没有佛教,印度教永远不会有当前的状态,诚如圣雄甘地所说,佛教给予印度教新的生命、新的意义、新的解释。譬如印度教过去认为杀羊宰马,甚至杀人做为祭神供养的牺牲品,自己便可以获得幸福,后来由于佛教业力思想的主张,使他们以不杀生为第一美德;又德拉维达地区的寺院组织和僧侣戒律以及在商羯罗的哲学中,和在纯宗教范围以外的印度逻辑学的发展中,也都同样可以发现到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从以上的论说,我们不难发现:佛教的教义是超越其他宗教的。印度教传统以来的天神信仰,终究无法解决人类身心的苦恼束缚,获得究竟解脱,反而在恪守严格的种姓制度中,泯灭了众生既有的平等尊严。而佛教则着重开发自我内心的觉性,这个“觉性”穷究至极,即是佛性的完成。所以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这种平等的对待,来自于佛陀觉悟到:宇宙万法都在缘起之中,彼此互为因缘,就像因陀罗网,一一网珠映现无量光彩,无量光彩又同时摄于一网珠中,彼此互相交摄,重重无尽。所以,没有一法能单独生起,法与法之间是同体而共生的。此缘起无自性的道理,与印度教“梵我”为永恒的主张,是截然不同的。
了解缘起无我之理,则知万物一体,我即众生,众生即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若能彼此尊重、包容,便能进一步发展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大乘菩萨思想,是为佛教真精神所在。

(7)佛教和印度教的斗争(公元7-11世纪)

印度一直是宗教气氛相当浓厚的地区,公元前1500年前后就有了吠陀教的雏形,公元前900年前后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婆罗门教,公元前500年前后则进入一个“诸教并起”的时期,佛教迅速兴起,耆那教、顺世论等“六师外道”也取得了发展,而传统的婆罗门教内部也出现了“六派哲学”。经过长期的发展,佛教先是分裂成各种部派,此后又兴起了一种与原先各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婆罗门教在遭受一定程度的挫折之后,逐渐改革成为更加成熟的印度教;与此同时,在遥远的阿拉伯半岛兴起了一种全新的宗教——伊斯兰教,它批判地吸收了犹太教、基督教的一神论思想,并以阿拉伯民族的武力征服为载体,很快就传播到了从大西洋之滨到印度河畔的广大地区。但在7至11世纪的印度,影响力较大的宗教主要还是印度教、大小乘佛教。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5 06:44:23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5日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业报轮回思想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5 06:58:37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2。05。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5超过规定时速50%以上的,处以2000元罚款,记6分。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5 07:07:29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6日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经过了许多波折。孔雀帝国、贵霜帝国的统治者大力宣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取得国教或接近国教的地位;但此后的笈多帝国和南印诸小国统治者却都以婆罗门教作为国教,佛教虽然仍受到保护,但发展势头已有所衰落。
公元7世纪,戒日帝国再次在印度北部实现了短暂的统一。戒日王大力弘扬佛教,使佛教一度出现中兴局面,著名的佛教翻译家玄奘也是在戒日王统治时期到达印度的。但佛教的发展已经显露出了明显的颓势,随着戒日帝国的瓦解,佛教的黄金时代也就一去不复返了。虽然佛教在锡兰、东南亚、中国、朝鲜、日本都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功,但它在印度本土却日益衰落,直到德里苏丹国的征服者给予其最后一击,使其彻底在印度绝迹。佛教在印度的没落,我认为主要是如下原因导致的:
首先,佛教的部派分裂、尤其是大小乘分裂严重影响了佛教的发展。佛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不同,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严密的组织,更没有统一的管理(虽然有过几次全佛教范围的结集活动)。因此在佛陀入灭后不到百年,原始佛教就开始分裂为部派佛教。到公元1世纪,又产生和以前所有部派都不同的“大乘”佛教。“大乘”在宇宙观、道德观上都与原先的“小乘”大相径庭,且对小乘大加贬抑,形同仇敌。佛教一直面临着婆罗门教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印度教的强力挑战,此时又加上大小乘的内讧,使许多佛教小国也无所适从,更阻碍了佛教的进一步广泛传播。后来从大乘佛教内部又分化出“中观行派”和“瑜伽行派”等不同派别,当公元7世纪玄奘到达印度时,他所看到的情景已经是“十有八部,各擅锋锐;大小二乘,居止区别。”(《大唐西域记》卷十)此时信仰小乘的国家仍然比信仰大乘的多,大小二乘的争夺空前激烈。但即使在戒日帝国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佛教信徒也只占一半比例(据玄奘推测),更不用说其他地区了。部派分裂也使佛教教义日益复杂,僧侣长期沉浸于哲学辩论中,与现实生活严重脱离,当然不可能赢得广大下层群众的支持。
其次,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分越来越小,佛教的生存空间被挤占。佛教和耆那教都曾严厉批判婆罗门教“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的三大纲领,此后婆罗门教经历了长期的渐变,从多神崇拜逐渐转化为三大主神崇拜,产生了“梵我合一”的一神论雏形,在神学理论上有了很大进步;在宗教仪式上也做了较大简化,种姓压迫也有了一定松动(尽管是不情愿的松动)。虽然印度教也没有严密的组织,甚至比佛教更加松散,但它深深根植于民间习俗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这是佛教所无法比拟的。印度教还具有超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它可以随时将异教的神祗吸收到自己的神祗系统中来,最后甚至干脆宣称佛陀也是印度教毗湿奴大神的化身,达到同化佛教、吸收佛教的目的。8世纪的印度教改革家商羯罗更是从神学思想到组织形式都全方位地向佛教学习,经过改革的印度教和大乘佛教已经非常接近。而大乘佛教神化佛陀、造出“三世十方诸佛”和大大小小的菩萨,已经违背了佛陀的原始教义,反而与印度教的主神崇拜越来越近。公元7世纪佛教中兴起了新的“密教”,与印度教的性力崇拜如出一辙,丧失了佛教的独特性。至此,佛教在与印度教的斗争中已经没有优势可言,逐渐为印度教融合吸收。
再次,印度商业的衰落使佛教失去了重要的支持者。商人始终是印度佛教的支柱,原始佛教信徒中商人占的比例就非常大。佛教之所以能迅速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达。婆罗门教是一种异常保守、社会组织形式僵化的宗教,它极力反对人口流动,甚至视出海贸易为莫大的罪状,这当然不能赢得商人的支持。婆罗门教严格的种姓制度也限制了吠舍种姓之外的人从事商业,那些想从商业中大赚一笔的刹帝利当然会反感。而佛教则与城市文化、商业文化息息相关,为商业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在北印实现了大范围的统一,商业活动更加活跃,佛教也因此取得了极大发展。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印度政治局势的变化,印度的对外贸易自公元5世纪起逐渐衰落。到公元6世纪中期,印度与东罗马帝国和波斯的贸易已经基本终止,海上贸易也只能保持较低的水平。到了公元7世纪阿拉伯帝国兴起后,阿拉伯人逐渐控制了印度洋尤其是印度西海岸的海上贸易,使得印度商人的势力进一步下降,对佛教的支持自然也减少了。更重要的是,由于无法通过外贸从国外输入金银等贵金属,印度的货币减少了,商品经济因此受到抑制,农村自然经济的地位反而进一步上升,这当然有利于根植自然经济的印度教的发展(由于人口流动减少,印度教种姓体系也更加稳定),而不利于适应商品经济的佛教的发展。
第四,印度在中世纪的长期分裂更有利于印度教而不是佛教。在印度古代历史上,凡是统一程度比较高的大帝国如孔雀帝国、贵霜帝国和戒日帝国都十分推崇佛教,笈多帝国虽以婆罗门教为国教,但也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因为印度各地的经济文化状况差别很大,帝国需要比较统一的意识形态来维持其统治的稳定性,而此时婆罗门教还没有完成改革,在思想体系上还很幼稚,最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佛教。在统一帝国内部,物质文化交流都比较频繁,农村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也更有利于佛教而非婆罗门教(以及后来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强调种姓制度和禁止人口流动,只能给统一帝国带来离心力,加重地方的分离倾向。尤其是像贵霜帝国这样由外来民族建立的帝国,其统治者在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下只能被视为“不纯的刹帝利”,地位在本土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下,他们当然无法忍受这种待遇,于是只能大力推行佛教,抵消种姓制度的影响。然而自从戒日帝国分裂后,在长达500年的时间里,印度始终没有出现比较统一的帝国,连北印度地区也长年处于诸国混战下,封建割据局面异常混乱,全国性的经济联系被严重抑制,自给自足的地方经济占据绝对统治地位,印度教便趁机大行其道。在分裂局面一直很严重的南印地区,印度教更是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这更证明佛教需要统一的政治局面做催化剂,印度教却在分裂的政治局面下如鱼得水。
第五,公元7-8世纪起兴起的印度教“性力派”“虔诚派”等新派别对群众有很强的吸引力。旧的婆罗门教歧视妇女,种姓压迫十分严重,将许多女性和低种姓群众推到了佛教那边。但性力派、虔诚派、林伽派等新兴派别却主张信徒人人平等,否定或淡化男女之别和种姓之分。这些宗派在民间非常流行,虽然并非印度教的主流,却夺取了佛教的大批信徒,进一步促成了佛教的衰落。
这样,到了公元7世纪中期戒日帝国分裂后,佛教虚假的“黄金时代”就结束了。印度再也没有出现支持佛教的大帝国,除了在摩揭陀、孟加拉等少数地区,佛教在各地都被印度教压倒。因此到公元11世纪突厥人入侵时,佛教就像泥足巨人一样被迅速击垮,大量的印度佛教典籍也无法挽回的丧失了,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大劫难。
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历史事实是,佛教2千年前被从自己的发源地赶了出去,发明佛教的印度人自己再也不信佛教了,改信印度教了。产生这个现象其实有十分的必然性,分为两个方面【佛教逻辑矛盾】和【佛教对人民影响】

(8)佛教逻辑矛盾

这个是致命和本质的原因,我们人类是通过思考认识世界的,我们思维讲究逻辑,逻辑矛盾是不会被大众相信的,比如我说一个论点:“人都是他爸生的”,这个论点肯定让我被嘲笑,因为一是就我们观察的现象说明,人都是他妈生的,二是男人没有子宫等器官,无法生产,自然这里就是逻辑的致命矛盾。
那么佛教逻辑的致命矛盾在何处呢?我们来和印度教对比一下。
印度教教义:
1.信仰多神崇拜的主神论。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表面上印度教号称有3300万个神灵,但多数印度教徒只崇拜一个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
2.四种姓分立。教徒要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这充分体现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会化的特征。
3.强调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认为每一种生命都有灵魂,会再生或转世,善恶将得到报应,这种轮回周而复始,无始无终。要得解脱必须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灵魂与神合而为一。解脱的道路有三种:一是行为的道路,严格奉行各种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识的道路,通过学习、修行、亲证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宠。
4.祭祀万能与崇尚苦行。由于印度教认为婆罗门地位至上,因而祭祀万能影响了印度人两千多年的历史,教徒崇拜各种类型的神,且礼仪繁琐,有时甚至将活人作牺牲。此外,印度教认为克制情绪及苦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修炼方法,它可以使人达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摆脱轮回之苦。
5.承认吠陀的权威。吠陀经典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一切文化的渊源,被称为“天启的经典”。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是印度古老宗教与历史文献的总集,对印度后世的宗教与哲学思想影响深远。
很明显的,佛教和印度教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第二点的因果轮回和第三点的苦行,都是被现在中土佛教完全继承和承认的。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6 06:49:39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6日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6 06:49:58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2月06日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6 06:55:17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2。06。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6我也不会多收。”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2-06 07:09:54 +0800 CST  

楼主:耿家强1

字数:360005

发表时间:2018-11-04 14:39:4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3 11:37:16 +0800 CST

评论数:25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