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
2018年11月04日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今天,《世界信仰百科》第一二卷已经快要更新完,后日接着更新第三卷,本书想把全世界的信仰罗列一下,所以篇幅较长,计1300万字,共26卷。欢迎继续阅览。
人人都有信仰。人活着便离不开信仰。当然,家强这里所说的“信仰”,是“广义”的——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还包括“政治信仰”、“思想信仰”、“生活信仰”、“生存信仰”等等等等,是“古今中外各种意识形态的信仰”——所以叫《世界信仰百科》。是一部丛书,凡26卷,1300万字。内容大部分是引用别人的,但个人创作也占了20%左右,所以叫做“编著”,也属“原创”。因为是“历史,杂谈”,其第一卷在“天涯杂谈”上刊登,后考虑“历史”的成分多一些,故从2018年6月起,借“天涯社区•煮酒论史”宝地刊出,每天更新约3000字,争取21世纪20年代刊完。
这也许算是“首部”世界信仰百科丛书吧,或有对此感兴趣的出版社和编辑,请与徐州耿家强联系,电话13815305077。邮箱:[email protected],发短信最好。

编著者:耿家强:江苏淮安人,现居徐州。1943年6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当代徐州》杂志主编,徐州市写作研究会副会长,徐州市孔子学会副秘书长。曾任徐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徐州矿工报主任编辑,扬子晚报特约记者,徐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著有长篇历史小说《炎黄蚩尤演义》、长篇历史小说《海之魂——郑和下西洋后传》、长篇军事小说《铁马冰河—— 一个老兵的传奇》、长篇儿童文学《爱做梦的孩子》、长篇小说《煤之魂》,中篇小说集《我认识你》、散文随笔集《文化随笔》、《笔墨缘》、《人世间》、《仁贤斋主录》等;并编著《世界信仰百科》26卷本。 多次获中国作家协会等单位举办的全国性大奖,1988年创作的长篇传记文学专著《魔窟奇人传》被改编为电影《在暗杀名单上》; 1997年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姑嫂情》改编为电视剧《山村姑嫂情》后,荣获首届江苏电视风凰奖优秀电视剧奖,中国电视第18届金鹰奖。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4 06:39:45 +0800 CST  
欢迎关照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4 06:41:00 +0800 CST  
新帖子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4 09:36:23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
2018年11月05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现列出26卷的目录备查。
它们是——
1, 代序、基督教、伊斯兰教
2, 犹太人中东情结,佛弟子普渡众生
3,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
4,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是怎样练成的
5,法国大革命,开资本主义革命之先河
6,看希特勒《我的奋斗》向世界张开血盆大口
7,谈谈斯大林领导共产国际的那些日子
8,中共为什么要和苏共撕破脸
9,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国际主义援助”
10,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说起
11,在康德华盛 顿马克思列宁的时代
12,斯大林爱因斯坦希特勒直到近代
13,老子孔子百家争鸣以及秦汉隋唐
14,宋元明清李自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
15,王国维陈独秀蒋介石毛泽东邓小平
16,中国的儒士这何尊崇仙风道骨
17,西方宗教很难在中国扎根
18,说说汉人之民间道会门
19,中国国民党和三民主义信仰
20,中国革命者的共产主义信仰
21,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2,新中国的“个人崇拜”问题
23,那些震撼人心的所谓“群众运动”
24,忘我的狂热,无情的斗争
25,从神坛走向人间,多少人为之铺路
26,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道路


本书《世界信仰百科》,乃指“世界信仰”之“洋洋大观”,此“百科”,非“大全”也——对各种信仰问题并没有极深刻之研究,难免挂一漏万,不能解释读者之种种责难,请谅。
实体书正在联系出版中,样书正在出刊。
下面是 第三卷: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
敬请阅览。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5 06:37:48 +0800 CST  
实体书正在联系出版中,样书正在出刊。
下面是 第三卷: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
敬请阅览。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5 06:38:16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
2018年11月06日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第3卷 印度、锡克教、袄教耆那教,多神无神邪教

上册 印度教(以“奥姆唵”和“法轮”为标志)3
中册 锡克袄教耆那教165
1,锡克教165
2,袄教信仰170
3,耆那教185
下册 多神无神邪教204
1,多神教信仰204
2,无神论者220
3,邪教235


上册团结印度的印度教(以“奥姆唵”和“法轮”为标志)

1印度教概述和婆罗门教3
(1)印度教简介;(2)印度教发展概述;(3)印度教的教义;(4)印度教三个主要派别;(5)印度教的修炼和真实的世界;(6)婆罗门教概述;(7)婆罗门教第一特色阶级制度;(8)婆罗门教第二特色圣典《吠陀》是绝对真理。(9)婆罗门教和恒河流域的文明。(10)印度最早的印度河流域文明。(11)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区别。(12)婆罗门教信仰多神崇拜。(13)婆罗门教的祭祀礼仪。(14)婆罗门教的伦理原则。(15)婆罗门教基本教义。(16)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传入东南亚。
2印度的统一和印度教的起源18
(1)印度的统一。(2)印度人没有历史(一家之言)。(3)说说有关印度历史。(4)古代史记. (5)伊斯兰时期(11世纪 到 16世纪)(6)印度的近现代史。(7)印度的简史年表。(8)印度史料介绍。(9)多神崇拜的主神论。
3印度教的发展和派别33
(1)印度教的发展. (2)克里希那穆提对发展印度教的贡献。(3)印度教在改革中发展。(4)印度教三个主要的派别. (5)印度封建制的确立. (6)种姓制度的发展和演变. (7)印度早期封建经济的发展状况. (8)印度教和文化学术。
4印度人的信仰和印度教经典44
(1)印度教的经典:(2)综合印度人的宗教信仰。(3)全民信教的国家. (4)为什么印度人在宗教信仰上选择了印度教?(5)印度人对蛇的膜拜与他们的印度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 (6)吠陀把宇宙的本质分成三个基本级别. (7)印度婆罗门教的信仰。(8)印度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
5印度教和佛教的区别及如何被灭佛60
(1)印度教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区别: (2)佛教从婆罗门教中突起的时代背景;(3)印度:男女双修赤裸穴居的“圣人” (转载);(4)佛教和印度教的渊源;(5)佛教与印度教思想的差异. (6)佛教对印度教的影响. (7)佛教和印度教的斗争(公元7-11世纪)(8)佛教逻辑矛盾。(9)佛教对人民影响。(10)从佛教兴衰看佛教的本质。(11)伊斯兰教踩着佛教尸体进入印度。(12)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斗争与交流。(13)印度人为什么都不信奉佛教了。(14)印度教对佛教的先肯定再否定。
6印度教和锡克教伊斯兰教的关系77
(1)佛教,印度教,锡克教源同道不同。(2)印度教、伊斯兰教和锡克教矛盾重重。(3)腥风血雨中的印度宗教冲突。(4)印度:腥风血雨400年。(5)印度教派冲突走向何方? (6)印度印穆冲突的历史文化因素浅析。(7)印度教伊斯兰教2014不和。(8)印度教与伊斯兰《转帖》. (9)宗教的仇恨在于疯狂。
7从印度走向世界的吉普赛人91
(1)吉卜赛人基本概况。(2)吉卜赛人的生活方式 。(3)吉卜赛人民族起源. (4)吉普赛人的历史和现状。(5)吉普赛人文化. (6)吉普赛人算什么种族. (7)北印度的吉普赛人。(8)吉普赛人为何远离了故国. (9)古印度吉普赛人在大理.
8雅利安人种和希特勒种族主义99
(1)雅利安人简介。(2)雅利安历史发展。(3)雅利安人种计划. (4)雅利安政治制度. (5)雅利安历史迁徙. (6)雅利安起源分化. (7)雅利安迁徙分化1. (8)雅利安迁徙分化2. (9)雅利安语言文化。(10)雅利安宗教. (11)雅利安吠陀文化. (12)阿道夫•希特勒的种族主义中的雅利安民族。(13)希特勒认为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种族。(14)希特勒的种族优劣排列.
9印度教的现代和将来116
(1)印度教与民族主义。(2)印度教和印度现代化。(3)印度教与极端主义。(4)印度教教派极端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5)印度教教派极端主义的基本主张和思想渊源. (6)V•D• 萨瓦卡(1883—1966)的印度教大斋会。(7)M•S• 戈尔瓦卡(1906—1973)的国民志愿服务团。(8)P• V• 乌帕迪雅耶(1916--1968)的印度人民同盟。(9)印度教极端主义有其思想渊源。(10)印度教教派极端主义组织。(11)印度教教派极端主义的表现. (12)印度教极端主义在斯里兰卡。
10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战争135
(1)印巴战争概述。(2)第一次印巴克什米尔战争。(3)第二次印巴克什米尔战争。(4)第三次印巴分裂东西巴战争。(5)印巴战争的影响教训。(6)印度、巴基斯坦的战争历史。(7)克什米尔问题——印巴冲突的由来. (8)印巴矛盾时有和暖。(9)印巴历史. (10)第三次印巴战争美国曾请求中国支援巴基斯坦。(11)苏联撑腰,印度要消灭巴军主力。(12)婉言请求中国出兵. (13)中国慎重对待出兵问题. (14)印巴战争:中国失败 美印胜出. (15)预言俄罗斯部分领土将被中国吞并. (16)日本印度联手与中国在亚洲争霸. (17)印巴战争危机为何如此难以化解?
11印度教的两性观159
(1)智慧女:密宗一脉相承的性文化。(2)修练者选择“实女”。 (3)性仪式在现实中的运行.(4)灌顶仪式里的性交合。(5)《时轮经》的灌顶仪式。(6)《时轮经》的内容是什么. (7)尼泊尔“拒绝”了印度教。
1印度教概述和婆罗门教3
关于印度教,中国人知道的不多,而且往往与佛教相混,到底是个什么的情况呢?
印度,严格地说起来,原本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地区”。即“南亚地区”,由无数个“小的国家”组成,形成一个“天下”。即“南亚天下”。但它与中国的“天下”,不同,它从来没有一个权威的“中央政府”,有效地治理这个“天下”。所以说它“好一个‘乱’字了得”。后来,是英国人为了便于统治,硬把他们“联合”起来的,所以印度人特别感谢“英国人”。
家强在本章分25节介绍:(1)印度教简介;(2)印度教发展概述;(3)印度教的教义;(4)印度教三个主要派别;(5)印度教的修炼和真实的世界;(6)婆罗门教概述;(7)婆罗门教第一特色阶级制度;(8)婆罗门教第二特色圣典《吠陀》是绝对真理。(9)婆罗门教和恒河流域的文明。(10)印度最早的印度河流域文明。(11)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区别。(12)婆罗门教信仰多神崇拜。(13)婆罗门教的祭祀礼仪。(14)婆罗门教的伦理原则。(15)婆罗门教基本教义。(16)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传入东南亚。(17)印度的统一。(18)印度人没有历史(一家之言)。(19)说说有关印度历史。(20)古代史记. (21)伊斯兰时期(11世纪 到 16世纪)(22)印度的近现代史。(23)印度的简史年表。(24)印度史料介绍。(25)多神崇拜的主神论。

(1) 印度教简介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拥有10.5亿信徒(1993年统计数),仅次于拥有15亿信徒的基督教和11亿信徒的伊斯兰教。
所谓“印度教”是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宗教、哲学、文化和社会习俗的综合称谓,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印度的社会等级、集团和不同的文化阶层有着各自相异的信仰和实践。这种综合性、多样性使人们很难对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征作出公认、明确的定义。马克思曾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崇拜的宗教,又是佳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可以说“印度教”囊括了一神论、多神论、泛神论和无神论。
19世纪英国殖民地曾用了20年时间对印度教作了系统的调查,当年英国外交部曾宣布:无法对印度教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它既是有神论的宗教,又是无神论的宗教,既是多元论的宗教,又是一元论的宗教;既是禁欲主义的宗教,又是纵欲主义的宗教;既是宗教信仰,也是生活方式等等。
“印度教”一词并非印度人民对自有宗教的称谓,而是外来人强加的。在印度所有经典中都没有这个词的出现。此字本指自古以来就被西方国家称为(印度)的国度,是由希腊人从波斯人借用的字。后来由于印度周边地区的穆斯林无法念清楚(印度河)中的第一个字母"S",因此把该字念成了"Hindu"。这个字后来就被外国人用来代指生长在由印度河及恒河浇灌的土地上的人民所具有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因此,确切地说,印度教是由存在于印度本土上的不同信仰组织集合而成的。
不过,尽管有那么多的信仰,但大多数的根源都来自一个,即成书于公元前5000年前的《韦陀经》(又译“吠陀”)。《韦陀经》有四部:娑摩、耶柔、梨俱、阿闼婆。这四部《韦陀经》教义主要分两个部分:祈求世间福报及达到灵性解脱。每一部分又各自分出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层次。正是这些林林总总的不同目标及不同层次才构成了印度教各种信仰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印度教中所崇拜的神有很多,但主要的神有:至尊神奎师那和他的扩展罗摩神、创造之神大梵天、破坏之神湿婆、维系之神毗湿奴。
印度教认为善恶有因果,灵魂有轮回。善行能让人死后升天,恶行则让人死后堕为畜牲。印度教主张禁欲和苦行,以达到灵魂的净化。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即使踩死一只蚂蚁也是不仁。因而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连鸡蛋都不吃。
印度教有严格的种姓制度,即人分为从高贵到低贱的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各种姓间界限分明,不通婚,不往来,不变更。印度教还有形形色色的教律,诸如:重男轻女、寡妇不能再嫁、已婚妇女不能在大庭广众下抛头露面以及童婚等等。
印度教的经典主要是四部《韦陀经》,此外还有作为韦檀陀哲学来源的《奥义书》和《森林书》、历史文献《往世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以及《博伽梵歌》和一些宗教圣人传记等。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6 06:54:20 +0800 CST  
出差5天,12号回来,提前发帖。
敬请支持。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6 07:08:38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07日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印度教发展概述

印度教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吠陀宗教、婆罗门宗教和印度教。主要宗教经典: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 主要神灵及教派
哲学思想
印度教可能离我们比较远,大家很少有机会能接触到印度教的文化。不像佛教基督教那样离我们很近。但是,在全世界所有的国家中,可以说印度是一个宗教性最强的国家,印度人至少在心灵上是真的生活在宗教的世界里。包括我们现在如果去印度,真的可以感受到完全不一样的文化。比如恒河虽然很脏,但许多人在哪里洗澡。认为那是神圣的,他就没有说要治理河道、禁止洗澡等等的政策。而印度教的哲学思想也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要来感受一下。
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就是印度教他并不像佛教那样有一个明确的起始时间和创始人,这一点他和犹太教很像。我们学了许多宗教,大家在学新的宗教的时候可以自己在某些方面尝试着作对比。比如印度教和犹太教,其实都是指的一个地区本身的文明。我们知道犹太教就是犹太人的传统、文化。而印度教也是这样,他主要是指印度这个地区的文明。所以,在早期,所谓的印度教其实就是印度文明。但印度文明是比较久远的,那么什么时候可以说这个文明已经发展成了一种宗教了呢?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印度最早的宗教经典《梨俱吠陀》。这个东西的出现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在前2000年左右,雅利安人从伊朗高原进入印度,雅利安人本身是游牧民族,而印度则是农耕社会,一般游牧民族都是比较能打的,所以他们进入印度后,就逐渐地控制了这个地区,那么当两个文化融合后,就产生了最早的吠陀宗教。他的特点就是多神崇拜,还有就是种性制度。这是印度教发展的第一个时期。
那么在公元1000年左右,雅利安人的活动范围从印度河流域发展到了恒河流域,这个时候,一些宗教观念和形式也有所发展。学者们把这段时间的印度宗教称为“婆罗门教”。他主要有两方面的特点,一个就是经典的丰富,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宗教经典。比如。举行祭祀仪式的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颂神的歌曲集)、汇集巫术和咒语的阿闼婆吠陀。说明祭祀起源目的和方法的梵书。论述世界本质人与世界关系等的奥义书。而这个时期的宗教被学者们称为婆罗门教。其实这只是外界强加的称呼,这两个宗教其实就是文明的不断发展。他本身并没用相基督教那样有一种创立新宗教的自觉。在这些经典中,一方面有许多祭祀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有许多关于人生问题的思考。比如奥义书就是这样。
第二个特征,就是发展出了三个比较重要的宗教纲领,婆罗门至上,吠陀天启,和祭祀万能。在这个事期,就发展了婆罗门教的三个非常重要的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之上。
所谓吠陀天启,就是说吠陀经典的权威性,他是不容置疑的。这就是宗教和哲学的不同。哲学总是以人的理性为判断标准,而宗教都是以权威的经典为依据的。理性的作用一般是解释经典,而不是置疑经典。
祭祀万能,是指在这一阶段,祭祀在宗教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当时经常举行一些盛大的祭祀活动,比如马祭。他们认为祭祀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无论是个人的祸福还是国家的兴亡,都可以通过祭祀来实现。
在此之后,大约在前600年左右这段时间,印度出现了沙门思潮。是对婆罗门教的反对,比如佛教就是其中之一,还有耆那教。所以在接下来的几百年时间里,印度出现了多个宗教团体并存这样的局面,已经不是婆罗门教一家的天下了。那么我们所说的印度教,其实是在公元4世纪左右才形成的,他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成立时间和人物,所以他和婆罗门教的关系不像基督教和犹太教那么不同,印度教可以说是婆罗门教的发展。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二者所崇奉的经典是一样的。但是为什么把这个时候的宗教叫印度教呢,他应该还是和传统的婆罗门教有所不同。从经典上来看,这个时期出现了《往事书》等经典,在这些经典中,特别突出了三位主神,也就是梵天、毗湿奴和湿婆。而在形式上,不再特别强调祭祀。在思想上而言,人们一般把尚羯罗的出现看做是印度教形成的标志。尚羯罗他融合了大乘佛教的思想,特别是中道不二的思想,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印度教哲学。
以上就是印度教发展的历史阶段,当然没有涉及到后来的发展,只是说到印度教正式形成为止。大家一方面知道他的主要经典,另一方面知道发展的三个阶段。其实这三个阶段也是人们强加上去的,历史的发展很难严格明确的划界。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印度教的主要教义。

(3)印度教的教义
印度教其实还是坚持了传统婆罗门教的一些思想,比如他仍然坚持“种姓制度”,四个种姓之间的差别仍然是很明显的。 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说印度教和婆罗门教是一体的,就是因为印度教也是“把四吠陀作为权威经典”。他的哲学思想不管有什么新思想,但宗的论纲都是依据吠陀经典而来的。这是在信仰上比较突出的特点。 另一方面,在哲学思想上,印度教他有自己很深刻的地方,特别是关于人与世界本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就是现实层面,我们生命是怎么一个过程。在这一点,他和佛教的思想是一致的,都承认业与轮回。这是印度宗教一个共同的特点,人的每一个行为都会在将来有相应的果报,而这些行为本身又是人生命轮回的一个动力。而宗教的目的就是把人从这种轮回中解脱出来,解脱的方法就是各种各样的修炼。包括精神的也包括肉体的。所以轮回和解脱是印度宗教的一大特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在价值判断上,他不认为现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多么有价值的。他总是有一种超越性的追求。这就涉及到他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这也是他哲学中最有特色的部分。
二是宇宙的本质。我(阿特曼Atman),人的本质。人的灵魂本质,是宇宙本质梵的一种显现,是梵的一部分。尚羯罗:上梵和下梵。绝对永恒唯一的实在,凡夫因为无明,本来无限的梵就变成了有限的了。绳子和蛇。(被无明的人所幻化出的主观的存在。)印度人在这个方面是比较有成就的。他对生命和宇宙万物的思考是比较深刻的(我们学过犹太教,他很少关于自我本质的追问,他们的宗教经典往往重在叙述一种宗教进入历史而形成的文化传统。通过这个体系来达到民族的认同)。但印度的宗教往往是个人性的。他关注的总是个人生命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我们现在也可以追问,“我是谁”的问题。印度教认为人的现实存在状态是不真实的,至少在价值判断上这样的存在是应该被超越的。那么什么才是真实的呢?他认为在每一个现实的生命中都有一个“我”,“阿特曼”,类似与我们的“灵魂”。所以他认为哪个阿特曼是最真实的。所以,在他们看来,人生在宗教上的目的就是要找到阿特曼。因为那个阿特曼是真实的,永恒的,不变的。人只有达到阿特曼,才能获得解脱。也就是说不必再有轮回了。在闪米特人的传统中,永恒的获得往往不是个人的努力,而是神的力量。永恒是神赋予的。但印度教这个体系,他首先在存在上肯定了永恒与现实的非永恒的人的统一性,这是人通过努力而达到永恒的前提。所以,人与永恒的结和根本还是在人本身。佛教也是这个模式。另一个方面,阿特曼是何以永恒的,他也是从存在的层面,说阿特曼是梵的一部分,“梵”是“宇宙的本体”,万物来自于梵又复归于梵。
三是,在印度教看来,人与人所生活的世界,真正永恒不变的是梵。这个是现实的人所无法经验到的。人所经验到的事实是什么?其实就是无常的变化,风雨雷电等自然灾害,生老病死等。为了避免这些,在早期人们通常用祭祀的形式,通过赞美诸神,来使得生活安稳。但到了后来,随着“奥义书”的探讨宇宙人生哲学问题的经典;这个模式我们可以横向的和基督教佛教进行比较,不一;以这样一种存在论为基础,所以印度教在修证上一般都;这是印度教教义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哲学方面。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6 07:09:10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08日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4)印度教三个主要派别
下面,我们在简单介绍一下印度教三个主要的派别,
一个是毗湿奴派, 11-12世纪形成,创始人罗摩奴阇。从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教派是以崇拜毗湿奴为主的。毗湿奴,是印度的三大主神之一,是世界的维护者。据说有十个化身,比如鱼龟等,还有佛教的佛陀,他们认为也是毗湿奴的化身。
另一个派别是湿婆派,商羯罗。以崇拜湿婆为主,湿婆是宇宙的破坏者,同时也是新世界的创造者。从湿婆派有分出了性力派,以崇拜性力女神为 特征。 神灵崇拜;;梵天。世界的创造者,四头四手,创造辩才天女(娑罗室伐底)为妻。 毘湿努:宇宙的维持者。很多形象,鱼洪水泛滥,化身为鱼,把人类的始祖摩奴救出来。佛陀。等十个。湿婆:世界的破坏者和重建者。
性力派:崇拜性力女神。
(5)印度教的修炼和真实的世界
到了后来,随着奥义书的探讨宇宙人生哲学问题的经典的出现,这种祭祀就渐渐变成了宗教上的个人修炼,而实际的修炼经验和对无常的反思则展开了梵和阿特曼这样真实的世界。
这个模式我们可以横向的和基督教佛教进行比较。比如,对现实的生命而言,就存在性上,基督教是不否认的,因为人是上帝创造的,所以人的生命及其现象本身是真实的。生命的无常并不表明生命的虚幻。他只是意味着人对上帝的背叛而受到的惩罚。永恒可以在复活的时候活动。
但印度教和佛教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无常的生命本身就意味这这种生命是不真实的,是虚幻的感觉”。而真正的存在状态一定是永恒的。所以永恒不是神的恩赐,而是源于世界的本来面目。举个例子。就生命的现实而言,如果这是一道门,这一面是无常的世界,也就是每个人都生活的世界。另一面是永恒的世界。在基督教看来,只有上帝才能开们。自己是不能开的。因为人本身没有这个能力。但印度教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开门,是没办法找到门。找到了就好了。门根本就没锁。就好像有一层迷雾。佛教和印度教都是这个观点。二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对所有永恒世界的理解上。印度教认为我、梵是实体,不变的。但佛教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没有实体性的东西,一切都是缘起的。没有自性的。是空的。所有永恒并不是宇宙的真实,缘起才是宇宙的真实。所以人生的目的应该是对这种缘起法的如是的了知。觉悟。
(6)婆罗门教概述
所谓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这个宗教的形成,是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居于印度河流域的时代,后来,恒河流域产生了耆那教,特别是佛教等新宗教,经过长时间的相互影响,婆罗门教本身也发生了革新运动,故到近世以来,称之为印度教。但在本质上说,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意味,并无差别。所谓婆罗门,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袭的祭师阶级,他在宗教上占有无上的权威,故将他们的宗教称为婆罗门教。
若从文化史的背景上考察起来,婆罗门教的根源,并非产于印度,而是印度欧罗巴诸民族的共同信仰,例如印度与波斯的宗教之神大致相同,印度的善神为提婆,恶神为阿斯罗(到佛教之中称为阿修罗);在波斯的袄教中,善神为阿诃罗,恶神为阿劣曼。印度教祭火,火神为阿耆尼;袄教也拜火,火神是阿脱尔。同时,这两个宗教,均用一种叫苏摩的草制成的酒,当做祭神的圣物;也均用动物作为供祭的牺牲。由此可以明了波斯的袄教和印度的婆罗门教之间,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即古代的希腊、罗马和日耳曼人的诸神之信奉,也是基于同一个起源,后来被基督教征服之后,欧洲各民族才和他们原有的宗教告别的。
古代波斯、印度和希腊、罗马、日耳曼人,基于同一个起源,即印欧系民族(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指:蒙古系(阿尔泰系),闪米特系,印欧系(雅利安系))。古代使用印欧语系语言的各民族总称为印欧人,他们包括西亚的赫梯人、米底人、波斯人,南亚的雅利安人、南欧的希腊人、罗马人,东欧的斯拉夫人,北欧的日耳曼人,西欧的克尔特人等。印欧语系的发源地在哪里?从目前的资料看,黑海地区说基本上是正确的,可能是以黑海北岸为中心,向西伸展到多瑙河流域,向东伸展到黑海沿岸的广漠草原地带。
()()()(7)婆罗门教第一特色阶级制度
婆罗门教的第一主要特色,即是以圣职为中心的阶级制度,以及圣典之神圣的两点。这个阶级制度是世袭的,永无变更之可能。这是由于由西北方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依赖宗教来解决的问题,占了极大的比重,凡事均不敢不考虑到和诸神的关系,奉献供物,祈求诸神息怒,并且给予恩宠。因此终日以祀神为务的祭师们,在智慧上能够理解宗教的神秘,尤其熟悉祭神的仪礼,无形之中,即在人民心中自然取得了很大的权威和崇高的地位。他们在印度住定以生,大概没有多久,这个以婆罗门为最高阶级的观念即已形成。第一阶级(最高的)教士和学者。第二阶级为从事治安及保卫人民的武士,称为刹帝利(下个)贵族和战士。第三阶级为从事农工商业的一般庶民,称为吠舍(下位)农夫和客商。第四即是最低阶级的奴隶或贱民,这是以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原住民为主的,称为首陀罗(最低的)农奴和奴隶。
这种阶级制度,当然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佛教之所以能在婆罗门教的国土中得到发展的机会,原因当然很多,反对阶级制度,主张四姓平等,乃是主要的因素之一。可惜,当佛教被回教消灭后,印度教再度抬头,阶级制度依然存在。而此阶级制度的规定,即载于他们的圣典《吠陀》中,所以相互为因,根本无法废除。
(8)婆罗门教第二特色圣典《吠陀》是绝对真理。
婆罗门教的第二大特色,是把他们来自天启的圣典,视为绝对的真理之所在,共有四类,总名为《吠陀》(意为知识),即是他们的四大根本教典。
根本经典是吠陀。中国古代史籍中音译为毗陀、薜陀、围陀;意译为明论、知论等。原意为宗教的知识,后来转化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从广义上说,吠陀是用吠陀梵文写作的一些西北印度文献的汇总,是关于对神的诵歌和祷文的文集;约在公元前20世纪到前10世纪间形成,它包含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从狭义上说,吠陀只是指吠陀本集。
吠陀本集 分《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4部。这4部书又可分为两组,前3部是一组,《阿闼婆吠陀》是另一组。《梨俱吠陀》是吠陀中最古老的本集,约在公元前20世纪末形成,但其中部分可能出现于公元前20世纪中叶;全书共10卷,收集了对于自然诸神的赞歌和祭祀祷文共1028首。《娑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的绝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的歌曲集或旋律集,在祭祀时用来歌唱,共1549首。《耶柔吠陀》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在祭祀时如何应用这些诗歌,其中大多数赞歌亦出《梨俱吠陀》本集中。《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出现的时间较《梨俱吠陀》为晚,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以后。《阿闼婆吠陀》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是巫术、咒语的汇集,共20卷,收集赞歌730首,记录了各种巫术和咒法;它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主要记录的是巫术、神话,但亦包含着一些天文学、医学思想的萌芽。吠陀本集的汉译名,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不尽相同如三国的《摩登伽经》译为赞诵、祭祀、歌咏、禳灾;南朝宋的译为忆力、阿他、耶训、三摩;梁陈的《金七十论》分别译四吠陀为娑摩夜集力(第四部名称原缺);隋《百论疏》译为荷力、冶受、三摩、阿闼;唐译为寿、祠、平、术;《金光明经疏》译为颜力(寿明)、耶树、娑摩、阿闼(术明)。这些不同译名,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婆罗门教的理解。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6 07:09:54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09日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一)《梨俱吠陀》。这部书不但是印度最古的文献,也是全体印度欧罗巴民族中最古的文献,总集了一千多首宗教赞歌,在其中可以看到雅利安人到了印度河流域的五河地方,率直地吐露了他们对于宗教的感情,对于种种神明的奉祀与祈祷,其中有关苏摩酒的供养之处很多。这些赞歌由祭师阶级的婆罗门代代相传,且为以口传口,不以文字记载,被视为无上的神圣。(二)《莎摩吠陀》及(三)《夜柔吠陀》。在内容方面,此二《吠陀》不出《梨俱吠陀》的范围,乃是为了使用于各种不同的祭典编集而成。(四)《阿闼婆吠陀》。大致也和《梨俱吠陀》类似,所不同者,其中有着很多用于各种场合的咒术及魔术,这是它的特殊之处。所以近代学者之中,有人以为《阿闼婆吠陀》或许是反映出了雅利安人受到印度土著民族的民间信仰之影响,才有这样的圣典出现的。
除了以上四种被称为《吠陀》"本集"或《吠陀》文献之外,尚有《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三种,也应包含于吠陀文献之内,而被视为《天启书》,以别于后世产生的《圣传书》。其中特别是《奥义书》,宣说了非常高深的形而上学,故为研究印度哲学的学者们极其珍贵的文献。到了公元纪元之后,婆罗门教的内部,也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哲学学派,不过,凡是属于婆罗门教的任何派别,无不将《天启书》视为绝对的神圣。
总之,婆罗门教虽可因为时地环境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但对于婆罗门阶级的特权和《吠陀》神圣人信念,乃是永远不变的。当回教侵入印度之后,用武力压迫印度人民改奉回教,自属事实;然在下层的贱民社会,取得许多人的真心信仰,苦于宗教的阶级制度,亦未尝不是原因之一,这是可想而知的事。
梵书 说明与吠陀本集有关的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及赞歌、祭词、咒术的意义的文集。4部吠陀本集都有各自的梵书。尚存14~15部,如《爱达罗氏梵书》是《梨俱吠陀》的梵书,《百道梵书》是《耶柔吠陀》的梵书。由于对梵书的解释或流行地区的不同,还形成了众多的派别。梵书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宗教仪式、神话、巫术,但也涉及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历史和自然科学。形成年代约在雅利安人从次大陆西北五河流域渐次向东南迁移,定居在恒河和朱木那河流域以后,年代一般推定为公元前10~前8世纪前后。
森林书 梵书的附属部分。因在森林中传授而得名。它不仅包括对祭祀的仪式和方法的说明,同时也涉及到祭祀的意义,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人和自然、神的关系等哲学问题。
奥义书 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它往往和森林书相混,不易辨别。它的梵文原义是“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而成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奥义书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义”)流传下来的奥义书有200多种,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7~前5世纪,最晚的是16世纪的作品,内容极为庞杂,且相互矛盾;其中最古的部分据考证为13种,重要的有《广森林奥义》和《唱徒奥义》等。奥义书在很多方面已开始摆脱宗教神话的内容,以探讨人的本质、世界的根源、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死后的命运等哲学问题。因此,有人认为奥义书的哲学思辨是和吠陀的祭祀仪式主义相对立的。
传承经典 除吠陀本集、梵书、奥义书等所谓天启圣典外,还有另一种称作经书(契经)的传承(圣人学者所传承)经典。这种经典是婆罗门学者在讲解吠陀时的记述或教科书。经书文体简短,中国唐代高僧曾在中谓其“略诠意明”。内容大致分为:①法经。对四种姓的义务(法)、行为和行事等规定的汇集,后世又有解释法经的法论;②天启经。祭官所司重要祭事的说明;③家庭经。家长所司重要祭事的说明;④祭坛经(准绳经)。对祭场、祭坛、祭火等的设置规定。以上四者总称为祭事经,著作年代大概在奥义书之后,即公元前6~前2世纪之间或更后一些时间,另外还有解释吠陀的吠陀辅助学,即从经书发音、诗韵、语法、字源和天文学等方面解释吠陀的分类著作。
(9)婆罗门教和恒河流域的文明
资来源定居于印度河流域的雅利安人,渐渐向东方移动扩展,到达了恒河流域。在公元前五百年顷,恒河流域的文化,已从传统的雅利安文化中得到了新生的机运,大大小小的许多王国已渐次成立;在那些共和政体的国家中,人民居住在一个一个集体的村镇里,遇有大事,即在树阴下或公共的会堂之中集会讨论,会中如果无法求得全场一致的通过,便由调停委员会来处理歧见的纠纷。他们的政治领袖,虽称为"王",却是由人民推选出来的。他们的生活,是以农耕与畜牧为主,农村之外,也有从事锻冶及陶器等职的村落,工商业者已有了各自的同业公会的组织,城市则成为财富的积蓄中心。在恒河与喜马拉雅山之间的肥沃的森林地带,已被这样些人开拓成了景色幽美的殖民地区。
当然,在原则上他们依旧承认婆罗门教的特权,然而在这片新开发的土地上,不论在经济或政治方面,均呈现着新的气象,因此也开始在精神方面有了新的要求。他们试着发出了疑问:"我们在这新环境中,开辟了土地,组成同业公会,进行着大规模的经济开发,建设了新的都巿,为什么在宗教方面还是停留在古老的桎梏中呢?对于我们无法接近的《吠陀》圣典,以及世袭的婆罗门阶级的特权所提供的宗教,真的能满足自身的希望吗?"于是,便产生了对一种新宗教的要求。即创立婆罗门教。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是婆罗门教的鼎盛时期,公元4世纪以后,由于佛教和耆那教的发展,婆罗门教开始衰弱。公元8、9世纪,婆罗门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义,结合印度民间的信仰,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发展成为印度教。印度教与婆罗门教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其教义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湿奴、湿婆三大神,主张善恶有报,人生轮回,轮回的形态取决于现世的行为,只有达到“梵我同一”方可获得解脱,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称为“新婆罗门教”,前期婆罗门教则称为“古婆罗门教”。

(10)印度最早的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最早的文明是公元前30世纪至前15世纪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当时定居在印度河河谷的居民已经使用青铜器皿,大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已有象形文字,并能制作各种造型艺术作品。其流行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对地母神、动植物(特别是牛)、性器官和祖灵的崇拜,浸浴和土葬是重要的宗教仪式。有些出土的画品上还绘有修行者跌坐和冥想等形象,这些宗教信仰和实践与后世印度民间信仰的湿婆崇拜和瑜伽修习等有一定的联系。公元前2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由兴都库什山和帕米尔高原进入印度河流域,并和当地的主要土著民族──达罗毗荼人进行长期斗争并征服了他们。雅利安人在进入印度以前原是游牧部落。在他们的氏族公社中,父权占统治地位。宗教信仰主要是崇拜人格化了的自然神和祖灵,实行火祭和苏摩祭。孩提成年时须举行入门仪式,才是部落的正式成员。死后实行火葬。他们在印度河流域定居并和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后,逐渐开始过渡到农业社会;形成了吠陀教,崇拜多神,实行烦琐的祭祀。
公元前10世纪中叶,雅利安人又从印度河上游向东推进至朱木那河、恒河流域,史家称这个时期为后吠陀或梵书、奥义书时期。当时,印度次大陆已开始使用铁器,农业有了重大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逐步兴起,并具有较大的规模。经济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分化,过去以血缘为纽带的村社,变成以地域联系的、由若干村社组成的农村公社。这些农村公社是印度最初奴隶制国家的基础。随着阶级的分化和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后逐渐形成并确立了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以《梨俱吠陀》为中心内容的吠陀宗教为了适应上述变化,开始进行重大的革新,出现了以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为三大纲领的婆罗门教。同沙门思潮的斗争公元前6~前5世纪,印度思想界的斗争十分激烈,出现了与婆罗门思潮相对立的沙门思潮。这是当时的自由思想家及其派别的统称,其中包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耆那教的大雄符驮摩那,生活派(佛教贬称为邪门外道)的领袖末伽梨.俱舍罗,顺世派的阿耆多.翅舍钦婆罗等。他们的主张虽然不一,但否定吠陀的权威和婆罗门的政治、思想统治是一致的。此外,在下层人民中亦掀起了一个抵制婆罗门教的新宗教运动。他们不崇拜吠陀中的神和不接受婆罗门的管理,反对用大量动物作为祭祀的牺牲,建立自己的庙宇,崇拜当地的神灵和动植物──夜叉(鬼)、树木、龙神(蛇神)、林伽(性器官)等。沙门思潮和新宗教运动的出现,标志着婆罗门教在一些地区和群众中已开始动摇。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6 07:10:41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10日星期六,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孔雀王朝时期(公元前322~前185),婆罗门教因佛教与耆那教等的广泛传播曾一度衰落。但孔雀王朝的部将普舍耶密多罗,于公元前180年篡位建立巽伽王朝后,又得到复兴。据记载,普舍密多罗曾举行过两次规模盛大的婆罗门教的祭祀──马祭。继巽伽王朝的伽罗维拉王朝亦信奉婆罗门教,在印度“南北朝”分立时,南方的刹塔瓦汉王朝(前281)及案达罗王朝都奉婆罗门教为国教。他们编纂法典,推行种姓制度,举行大规模的祭祀。4世纪笈多王朝崛起后,婆罗门教文化空前繁荣。在笈多诸王统治时,编纂了很多经书、吸收了大量的民间信仰,融合了佛教、耆那教甚至、的思想内容,崇拜“三神一体”的梵天、湿婆和毗湿努,并且根据对主神的崇拜创立了各种教派,建立了寺庙等。这样,婆罗门教就完成了向印度教即新婆罗门教的转化。

(11)婆罗门教与佛教的区别。

一是信仰方面。婆罗门教信奉吠陀思想,与婆罗门的无限权威——透过祭祀,使人和神可以直接沟通;人们崇尚自然、歌咏自然,尤其崇拜神格化的自然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神。人们之所以崇拜他们,是因为三大主神各司其职,共同主宰宇宙的一切,梵天创造宇宙,主宰人类的命运;毗湿奴维护宇宙间的和平,展现赏善罚恶的大无畏精神,故最得人们敬仰;湿婆神不但能毁坏宇宙,同时能降伏妖魔,繁衍(生殖)世间的活动。所以人们只能服从神的权力,崇拜主神赐给人们的生活,而严格遵循既有之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受限于神权宗教的思想底下。
佛教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神非主宰者、非创世者、非唯一者,神虽积集福德,有神通大势力,若无通达缘起性空的般若智慧,仍为六道轮回转世的众生之一。佛是一位圆满觉悟者,不论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首陀罗,只要依循戒、定、慧,次第进修,同样可以成就阿罗汉、菩萨或佛的果位。佛性即悟性,人人都具有觉悟缘起的性能,都有可能成佛,和婆罗门教所谓的梵天创世神权之说是迥然相异的。
二是业报轮回思想。婆罗门教以为,生死轮回的根源,来自于业。业,是行为善恶的造作,产生于人们无限的“爱欲”与无始以来的“无明”。于是“以无明为始,依欲而成意志,由意志而有业,由业而受果”的轮回圈子于焉形成。此外,婆罗门教以为,“我”是生命轮回中的主角,人的身体因“我”而生,人的活动也由“我”而起,所以“我”是恒常存在的,现世人生的苦,由前世行为招感而来,今生行为的善恶,同样也会连带前世的业缘,影响到下一世的人生。由此可知,婆罗门教的轮回观和业力说是恒贯三世,建立在“实有”我思想上,与真我论相结合。
佛教否认“恒常有我”的理论,认为业力并非依附在固定的“我”上,而是一种生命继起的动力。也就是说,轮回中的“我”,是众缘和合而生,由外在具有形体的身躯,与受想行识等内在精神的作用组合而成,而且每一因缘又是其他众缘的和合所得,所以在缘起性空中不断地刹那转变、聚灭,无法令人随心所欲,故无永恒不变的“实我”存在。如同燃烧中的薪火,尽管一个个的火焰刹那窜起,又刹那熄灭,火的本身仍以一种焚烧的状态继续蔓延。而这个由众缘和合,假名为我的生命,也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承受自己过去的业报,流转于六道之中。所以佛教的轮回观,是在无限时空循环中的三世因果里,建立“自业自得”的业报思想。
三是修行解脱思想。就形式而言,佛教与婆罗门教主张透过修证的方式,完成身心的苦恼束缚解脱;但在内容上,婆罗门教主张“梵我一如”即是解脱。解脱的方法,除了要学习吠陀、祭祀、布施、苦行之外,更须舍弃名利、妻儿亲朋,出家修习瑜伽禅定,使心寂静;由此认识自我,才能得到“梵我一如”的正智,体悟“梵我一如”的真解脱境界。
佛教的看法则不同,在修持实践上,强调自我觉照的工夫,认为解脱必须经由四圣谛的亲身体悟,在缘起思想的前导下,依八正道行持,证入“无我”自在的究竟空性中。
四是就持戒而言,婆罗门教实行人生的四个行期: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与云游期;按照每个阶段规定的义务,致力履行祭祀、祈祷、持戒及禁欲等,以求解脱。
佛教除了在家信徒之外,更有戒律严谨的僧团组织为圭臬。
二者虽同样奉行“五戒”,但佛教着重生活的实践,令人容易遵行。

(12)婆罗门教信仰多神崇拜

雅利安人在次大陆西北地区定居以后,他们崇拜的大都是自然神。公元前5世纪吠陀著名的注释家耶斯迦在其所著《尼禄多》中把神分为天、空、地三界。天界有天神或司法神婆楼那,天神特尤斯,方位不同的太阳神苏里亚、莎维德丽、密多罗,晓神乌莎斯;空界有雷神因陀罗(帝释天),暴风神楼陀罗或摩录多,风神伐由,雨神帕尼耶,水神阿帕斯等;地界有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地母神波利蒂毗,河神或智慧神娑罗室伐底。
对地界诸神特别歌颂火神,它被看作是“力量的儿子”和“水的孙子”。此外,还有马神达弟克罗,牛神毗湿奴(遍入天,后在印度教中转化为主神之一),管理死鬼之王阎摩,凶神罗刹,恶神阿修罗(意译非天),语言神伐尸,无限神阿弟蒂等。
主神崇拜
在较后时期辑成的《梨俱吠陀》特别是梵书、奥义书中可以看出已有向发展的明显趋向,出现了很多统一的、抽象的神,例如诸神天、造一切神、生主、祈祷主、原人等。
在梵书、奥义书时代,吠陀万神殿中的一些神开始成为婆罗门教的主神,从而出现了“三神一体”的梵天(创造神)、毗湿努(护持神)和湿婆(破坏神)。梵天是根源神,有人认为他渊源于《梨俱吠陀》中的祈祷主。祈祷主是地上的祭坛之神,在火祭中起着祭官的作用。《百道梵书》称梵天为“世界之主”,在世界形成之际,他创造诸神,护持天地空三界。森林书也宣称万物从梵天而产生,依梵天而存在,毁灭时又归于梵天。至奥义书时期,印度的思想家们对梵天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婆罗门教的另一主神湿婆的雏形是吠陀万神殿中的暴风神楼陀罗。在《梨俱吠陀》中被称为暴风神之父,全身褐色,颈青发结,千眼多手,持弓箭;有善恶二重性格,发怒时用霹雳之矢,损伤人畜草木;但在人畜受病害时,又以草药治之,使之化险为夷,吉祥如意,成为家畜之主(兽主)或恶魔之主。后来楼陀罗又演化为山区猎人和居民的“万众之主”(群主),其吉祥慈爱的特性也为人们崇拜,在吠陀后期文献中常将楼陀罗和湿婆并称。公元前6世纪前后出现的法经中称楼陀罗-湿婆为大天神或自在主。公元前350年前编纂的《白骡奥义》赞为掌管天地生灭的“唯一神”(世尊)。贵霜王朝国王阎膏珍曾在金币上铸造湿婆神的形象。

(13)婆罗门教的祭祀礼仪

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纲领之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以前,其宗教信仰可能与波斯有很多相同之处,崇拜象征光明的火神,但没有偶像崇拜。在次大陆定居并与土著结合以后,他们发展了祭祀仪式。据《梨俱吠陀》的记述,可以推知当时火祭已很盛行,祭品主要是牛乳、谷物、苏摩酒、肉类等。著名的《原人歌》中虽然已提到“诸神以人为牺牲”,但人祭可能还没有成为固定的仪式。《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以及各种梵书中对祭祀的意义、赞歌、咒术、仪轨、祭官等都有了较系统的规定与说明。在经书中又进一步作了发挥并附以烦琐的注解。祭祀大致可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或称火祭两类。
家庭祭 在家庭中进行,以人事为主。通常有十二种祭仪:①受胎。一般在妇女怀孕后进行;②成男。祈求胎儿为男性;③分发。妇女怀孕3、4个月后,将头发分开,祈求母亲和胎儿安泰;④出生。婴儿出生后,祈求涤除胎前的不净,祝将来健康;⑤命名;⑥出游。婴儿初次出行;⑦哺养。最初吃食物;⑧结发。表示已入童年;⑨剃发。表示已成年;⑩入法。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成为婆罗门教徒;(11)归家。学成归家,开始过世俗生活;结婚。此外,还有新月祭、祖先祭等定期举行的祭仪。
天启祭 奉祀方位不同的“三火”(家主火、供养火、祖先祭火),由祭官主持。祭官分为劝请僧、行祭僧、祈祷僧,祭官属下还有宣词者、赞酒者、引导者、点火者、拂秽者等辅助人员。不同的祭祀要有不同的祭官主持或监督。天启祭大致可分为供养祭和苏摩祭两类。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6 07:11:32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11日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供养祭 是以动植物供奉诸神和祖先的祭祀。分七种:①置火礼。即在家宅置三火作为公开的仪礼,一般是新婚满月日举行;②火祭。此祭的目的和意义较为广泛,在梵书中被认为是祈求牧畜(牛)的繁殖,每天早晚两次,把牛酪及其他供物投入祭火;③新满月祭;④初穗祭。向神供奉各种新产谷物或果蔬,祈求丰收,每年三次,秋季献米,春季供麦、稗,夏季供竹笋;⑤四月祭。印度古时根据气候将一年分为三季,每满四个月举行一次,祈求农作物茂盛、丰收;⑥兽祭。祈求丰年,排除各种障害,一般在新满月祭中举行;⑦修陀罗摩尼祭。奉祀因陀罗,献祭者各有其目的:婆罗门想获得名声;刹帝利希望取得胜利;吠舍企求财富。
苏摩祭 苏摩祭以苏摩酒奉献于神或祖先,名目繁多,凡不属于供养祭的都称为苏摩祭。印度文献中有时称为“七会”。据很多学者的研究,此祭通常有六种:①火神赞。对火神阿耆尼的赞诵。为了实现献祭者重大的愿望而举行,对祭官、祭场、祭仪等都有严格的要求;②力饮祭。以奉献七杯或更多的苏摩酒而得名。国王刹帝利或婆罗门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力而举行;③即位礼。国王即位时举行;④马祭(马祀)。婆罗门教最重要的祭祀。在行祭期间,祭官通过一定的仪式选定一匹健壮的牡马,使之在外游荡一年,在马游荡时伴有国王或由国王代表率领的军队,当马闯入其他国家的领土时,就逼使该国降服,否则就用武力征伐;一旦取胜,被打败的国王要作为扈从列入战胜者的行阵,否则要遭耻笑。在胜利者率马回国后,还要由祭官举行盛大仪式,唱吠陀赞歌,将马宰杀,或用其他动物代替作为牺牲,这种祭礼旷日持久,耗资巨大;⑤人祭。施祭的目的是企求在马祭中所没有获得的东西。很多学者都认为马祭是代替人祭的一种形式,在吠陀文献中屡次提及以人作为牺牲的事实。21世纪初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种祭祀仪式的存在。如《白耶柔吠陀》中曾列举可作牺牲的184种人,并各有献祭的特定对象,如对阎摩神用石女;对暴风神摩录多用农民;对天神用秃头翁;对地神用跛者;对死神(米利多)用猎人;对眠者用盲人;对舞者用诗人;对歌者用职官;对地狱用杀人犯;对黑暗用盗贼等。作牺牲的方式不一,有的可自投于水;有的在礼拜太阳神后永远隐遁山中等。但吠陀文献中也规定可用牲畜、谷物等替代;⑥全祭。婆罗门出家前举行的祭祀,出家者将其全部财产与眷属都奉献于人和神。

(14)婆罗门教的伦理原则

婆罗门教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梵书、奥义书时期,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政治、法律等无不包括在婆罗门教的神学体系之内。其社会思想和伦理原则体种姓制度、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方面。
种姓制度
种姓是以血统、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与不准外人参加等为特征的社会等级集团。印度的种姓思想在《原人歌》中已见端倪。吠陀诗人宣称:婆罗门从原人口中生出,刹帝利从臂中生出,吠舍从腿中生出,首陀罗从脚生出。种姓制度的正式确立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之后,即梵书制作和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时期。当时的种姓分为四等,即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和首陀罗(奴隶)。四种姓中婆罗门最高贵,首陀罗最卑下,首陀罗一般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此外,在吠陀末期还出现了种姓以外的旃陀罗(贱民)。他们被称为“扫除污物的人”。根据婆罗门法典规定,前三种姓可以诵读吠陀经并参加宗教祭仪,从父母亲那里获得第一生命,通过“入法礼”再获得第二次生命,因此被称为再生族;首陀罗不准读或听吠陀,亦不能参加宗教仪式,被称为一生族。对各个种姓在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婆罗门在《梨俱吠陀》时代管理祭祀的祭司或祭官,在社会和宗教生活中没有突出的地位。在梵书时期出现了世袭祭司的婆罗门家族,自诩为吠陀仙人的后裔。种姓制度确立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耶柔吠陀》称之为“人间的神”。他们不单是宗教的指导者,也是当时的知识阶层。他们享受种种特权:接受布施、豁免赋税、犯重大罪行时可以免死,本人连同妻子甚至所有的牛都要受到公众的敬礼。法经列举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是:学习和教授吠陀,为自己和别人祭祀,接受和施放布施。
印度奴隶制国家兴起后,刹帝利是国家的统治者,他们与婆罗门经常发生矛盾,因之,婆罗门的权威有时亦受到挑战。
四行期
为了把世俗生活纳入宗教行事中去,婆罗门教提出了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①梵行期。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敬事师长,过苦行生活,一般为12年;②家住期。在家过世俗生活,娶妻生子,经营与婆罗门身份不相违背的社会职业,进行家祭并施舍;③林栖期。家事既毕,本人或携妻隐居丛林,作种种苦行,亲证梵我,严格奉行祭祀的各种规定;④遁世期。弃家云游四方,靠接受施舍为生,把苦乐弃之度外,以期获得最后解脱。在吠陀后期文献中,有的主张把遁世期安排在林栖期之前,也有人认为在梵行期后即可漫游在外,成为行者、头陀或苦行僧,以后,这种制度也为印度教所袭用。

(15)婆罗门教基本教义

婆罗门教以《吠陀》为最古经典,且仍属于多神教,但是已经有了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湿婆,他们分别代表了宇宙的“创造”、“护持”、“毁灭”。婆罗门教的主要教义大致如下:
梵天崇拜
“梵天”是婆罗门教的创世主,世界万物、人、乃至神都是由他创造出来的。根据《摩奴法典》记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卵壳分成两半,即创造了天和地;然后创造十个生主,再由他们创造一切。他后来被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为护法神,为释迦牟尼的右胁侍;又为色界初禅天之王,称“大梵天王”。一般来说,宗教哲学的超越性要求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作为超越性存在者的神。婆罗门教的宗教哲学的超越性层面,就集中体现在“梵天崇拜”上;后来佛教哲学的超越性层面,则集中体现在对“佛”的崇拜上。
梵天是创造之神,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他创造的,可是威力不大,在三大神中地位并不高,崇拜者很少。
毗湿奴
毗湿拏又称“毗纽天”或“那衍天”,是守护之神,是毗湿奴教派崇拜的最高神袛。据说他三步就能跨过大地,不仅有保护能力,并能创造和降魔。
湿婆
湿婆则是战胜毁灭之神、苦行之神和舞蹈之神,代表着生与死、变化、衰亡和再生的力量。湿婆教派奉为最高的神抵。他通常隐藏在阴暗无光、充满灾难的地方,战争、瘟疫、饥荒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都在他的控制之下。
印度教认为,破坏之后必然要创造,湿婆额上第三只眼的神火能烧毁一切,而毁灭之后还有再生的能力。所以,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被认为是他的象征,受到教徒的崇拜。
湿婆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修苦行,还善於跳舞,是刚柔两种舞蹈的创造者,被称为“舞王”。在印度的石雕中,湿婆通常有四臂,上边两臂或执手鼓,或执牡鹿,两边手臂则作“施与印”和“无畏印”势。
在印度教的万神殿里,湿婆的崇拜最多,形象最复杂。其相貌又有四种区分:破坏相,一个常带着兀鹰出没于火葬场所的赤身苦行者;行乞的苦行师相,几乎是裸体的;舞王相(Nataraja),象征着大神的最高活动能力[1] 。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6 07:12:21 +0800 CST  
出差5天,12号回来,提前发帖。
敬请支持。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6 07:17:28 +0800 CST  
出差5天,12号回来,提前发帖。
敬请支持。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6 07:31:43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11日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6 07:48:31 +0800 CST  
犹太人中东情结,佛弟子普渡众生《世界信仰百科》(26-2卷)已结束了,
请顶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11日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网址: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06 07:49:43 +0800 CST  
我回来了,谢谢各位捧场。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12 19:56:20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12日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四种姓
婆罗门教把人分为四个等级,即“四种姓”制度。各种姓是职业世袭、内部通婚的,各有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生活方式和习俗。一般来说,古代社会是有等级制度的,但是婆罗门教的“种姓”制度有它的特点,是直接与其宗教哲学联系在一起的。

三大纲领
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是: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婆罗门至上。
其一,吠陀天启:婆罗门教认为,《吠陀》是由古代圣人受神的启示而诵出、最后由广博编集而成的,乃是神圣的知识。所以,吠陀文献只有“再生族”才有资格阅读,“一生族”无权问津。“天启”原意为“听”,引申为“神的启示”。人类早期经典文献的这种神圣性,是世界上几大文化传统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它们是“天启”或“神的启示”、而后由圣人编定的。这使我们想起中国的“群经之首”《周易》,它也是神的启示,而其编定也是“人更三世”(经过三代圣人)。后来佛教的经典,也具有类似的神圣性。
其二,祭祀万能:婆罗门教认为,祭祀活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祭司是人与神之间的中介,通过祭祀活动,既代表人向神献祭,又代表神向人传谕。祭祀活动乃是人类早期精神生活的一个基本要素,祭司充当着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在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中,“史巫”便是人与神之间的沟通者。后来的佛教(后期佛教),也有自己的祭祀活动及其仪轨。
其三,婆罗门至上:婆罗门教认为,婆罗门是“最胜种姓”、“人间之神”。“婆罗门”(Brāhmana)意思是“清净”,据说是从“原人”(Purusa)的头生出来的。他们是一切知识的垄断者,《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有六法:学习《吠陀》,教授《吠陀》,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布施,受施。这六法的教义规定也多被后来的佛教吸收了,只是具体的内容有所不同。
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是由“梵书”确立的。梵书(Brāhmana)又称“婆罗门书”、“净行书”,是婆罗门教的重要典籍,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500年间。其主要内容有:仪轨(祭祀仪式的具体规定);释义(对仪轨的解释);吠檀多(即“奥义书”,是对研究吠陀的最终目的的哲学说明)。现存梵书有十五部,例如附属《梨俱吠陀》的《爱达罗氏梵书》、附属《夜柔吠陀》的《百道梵书》(此书首次提出了灵魂转世的理论很容易与佛教哲学的三世因果相混淆。佛教是否认灵魂实有的)。

其它诸重要观念
灵魂不灭论:婆罗门教认为,人以及一切有生命者皆有灵魂。一般来说,这是宗教观念的基础之一,因为宗教的超越是以超越者(Transcender)这个主体的存在为前提的。这个观念对佛教哲学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后来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非原始佛教)
轮回转世论:婆罗门教认为,躯体死后,灵魂可以转入另外一个躯体复活。
善恶因果论:婆罗门教认为,一个灵魂转世可有各种可能的形态:为神,或者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或者为贱民、畜牲,乃至下地狱。这一切取决于他现世的行为,尤其是奉行婆罗门教的虔诚程度。
解脱论:婆罗门教认为,达到“梵我同一”,即可获得解脱。一般来说,宗教的追求是为了获得解脱;佛教亦然,寻求解脱是其终极的目标。
婆罗门教的以上这些观念,都对佛教哲学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梵我一如
神学家们从梵天(Brahm)一词中概括与抽象出一个形而上学的实体“梵”(Brahman),并将其作为世界的最高实在,一切事物的主宰。他们用否定达到肯定的方法(遮诠,即遮其所非),论证梵在本体的意义上是既不具有任何属性也不表现任何形式;既超越于人类感觉经验,又不能用逻辑概念或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把这个梵和作为人的主体的阿特曼(灵魂,我)结合并相等同,建立了“梵我一如”的原理,其意为:作为外在的、宇宙的终极原因的梵和作为内在的、人的本质或灵魂的阿特曼在本性上是同一的。阿特曼终究应该从梵得到证悟,但是由于人的无明(无知),人对尘世的眷恋,受到业报规律的束缚,因而把梵和我看作了两种不同的东西,如果人能摈弃社会生活,抑制五情六欲,实行达磨(法)的规定,那么,他就可以直观阿特曼的睿智本质,亲证梵和我同一,从而获得解脱。
业报轮回
与“梵我同一”相辅的思想。轮回业报思想在《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梵书中间或谈到死后转生的问题,但并不一致;在奥义书中则有系统的论述。其主要内容是:每一个人的灵魂在死后可以在另一个躯壳里复活,一个人重新转世的形态,首先取决于他本人的行为──业(羯磨),即依照人的行为决定那个人将来要成什么样,行善的成善,行恶的成恶。如果崇信神明,奉行吠陀的规定,死后可以投入“天道”(神的地位);次之,可投入“祖道”(人的地位),转生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等;至于不信奉神明,违逆种姓义务的人,则沉沦于“兽道”,即地狱之中,来世变为旃陀罗和动植物等。奥义书据此把有生命的物类(“有情”)分为胎生、卵生、湿生、种生四种。所谓胎生是从母胎生,如人、兽等;卵生是从卵化生,如鸟、鸡等;湿生是从湿气生,如蚊蚋等;种生是从种子生,如草木等。这就是所谓“三道四生”的教义。
奥义书也规定了各个种姓断灭轮回的解脱方法,主要是证悟梵我同一和从事艰苦卓绝的修行,即苦行、布施、正行、不杀生(即非暴力)、实语、禁欲、同情等。

(16)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传入东南亚

关于婆罗门教和印度教传入缅甸和东南亚各国的时间问题,中外学者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众说纷纭,至今莫衷一是。中国学者段立生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前1、2世纪首先传入柬埔寨然后遍及东南亚各国;中国学者黄心川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前后由印度的阿萨姆进入上缅甸,再由缅甸传入湄公河流域;缅甸学者敏悉都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3世纪以后首先传入缅甸然后传入东南亚地区;但是根据缅甸最新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来看,认为婆罗门教大约于公元前3世纪至少同佛教一起或者公元前3世纪以前早于佛教传入缅甸,然后由缅甸传入东南亚泰国、柬埔寨等其它国家。
佛教是缅甸人的国教,自古以来缅甸人虔诚地崇信佛教,把佛教的教义看作为伦理道德的标准和处世行为的准则,佛教深入缅甸人的思想深处,深入到缅甸文化的各个层面,深入到缅甸社会的各个角落,对缅甸人的人生价值、道德标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影响,缅甸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佛教社会,充满了浓厚的佛教色彩。
但是,自古以来,缅甸人就信奉婆罗门教,信奉婆罗门教神明,信奉自然神和民族神,先后发展成为内37神和外37神。内37神中,就有婆罗门教神湿婆、象鼻天和都拉萨迪智慧女神。在外37神中有婆罗门教神天帝释作为第一位神明,也就是众神之主。因此,早期缅甸人信奉的宗教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的混合体。关于婆罗门教在缅甸的传播与发展,缅甸文献记载的很少,我们只能根据缅甸考古挖掘出来的文物来判断早期缅甸人的宗教信仰。缅甸考古局发现的太公国时期、毗湿奴时期、汉林时期、室利差旦罗时期的骨灰瓮和古钱币上,有法螺、水波纹、吉祥威萨图案,三叉矛图形,说明缅甸自太公王朝开始婆罗门教就从印度传入缅甸,因为法螺是婆罗门教毗湿奴大神的手持物,水波纹是毗湿奴大神休息时坐骑龙戏水的象征,三叉矛是湿婆的手持物,吉祥威萨图案是毗湿奴大神妻子吉祥天女的象征。
婆罗门教自从传入缅甸以后,在缅甸得到了较快地发展,到公元后骠国的毗湿奴时期、汉林时期、室利差旦罗时期时,婆罗门教在缅甸已经发展到了鼎盛阶段。但是从公元1044年建立的缅甸蒲甘王朝开始,由于佛教被定为国教,婆罗门教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开始逐渐衰退,但至今仍然存在于缅甸现代社会当中。
纵观缅甸历史发展的整个时期,缅甸人都信奉过婆罗门教,换句话说,婆罗门教的影响贯穿缅甸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甚至在缅甸当今社会里仍然可以找到婆罗门教影响的影子。缅甸至今仍然有印度教友谊协商会,有斯利斯利湿婆克里斯纳寺和斯利斯利都尔伽寺,人们仍然信奉婆罗门教的神明,婆罗门教占卜术至今盛行于缅甸民间。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12 19:56:55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11日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12 19:58:06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12日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12 20:32:46 +0800 CST  

楼主:耿家强1

字数:360005

发表时间:2018-11-04 14:39:4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3 11:37:16 +0800 CST

评论数:25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