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5日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4印度人的信仰和印度教经典44
印度教的信仰和经典都比较庞杂,家强在本章分8节叙述:(1)印度教的经典:(2)综合印度人的宗教信仰。(3)全民信教的国家. (4)为什么印度人在宗教信仰上选择了印度教?(5)印度人对蛇的膜拜与他们的印度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 (6)吠陀把宇宙的本质分成三个基本级别. (7)印度婆罗门教的信仰。(8)印度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
(1)印度教的经典:
吠陀本集:吠陀经
吠陀(梵语:वेद;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意思是“知识”、“启示”。广义的“吠陀”文献包括很多种性质不同的经典,即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吠陀也许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手稿。它们可以追溯到印度文化之初,是记载整个雅利安民族的最早文献。
它们被认定已经经历了一万多年的口传,大约在四至六千年前,通过书写的方式保存了下来。雅利安人的信仰和曰常生活就记述在四本吠陀经上——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就编写好的诗集和神圣的赞美歌。
印度历史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就吠陀经叫做吠陀时期,是因吠陀而命名。吠陀分成四个部分:梨俱吠陀、夜柔吠陀、沙摩吠陀和咒文吠陀(阿达婆吠陀)。每一部分都包括原始方稿(曼陀罗)和注解部分(梵书)。
梵书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典礼的解说;另一部分是哲学体系。对原始文稿的哲学解释部分组成了奥义书。
还有补充性的材料,就叫做维丹塔。吠陀文献引用了整个辽阔的文稿。整个梨俱吠陀和大部分的咒文吠陀都以诗的格式写成,用赞美诗去赞美神性和宇宙元素。娑摩吠陀编成为可以歌唱的诗句,夜柔吠陀主要是一些短的散文。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都是关于典礼多于哲学——尤其是夜柔吠陀。
吠陀本集分《梨俱吠陀》、《耶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4部。这4部书又可分为两组,前3部是一组,《阿闼婆吠陀》是另一组。《梨俱吠陀》是吠陀中最古老的本集,约在公元前20世纪末形成,但其中部分可能出现于公元前20世纪中叶;全书共10卷,收集了对于自然诸神的
赞歌和祭祀祷文共1028首。《娑摩吠陀》是把《梨俱吠陀》中的绝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的歌曲集或旋律集,在祭祀时用来歌唱,共1549首。《耶柔吠陀》的内容主要是说明在祭祀时如何应用这些诗歌,其中大多数赞歌亦出《梨俱吠陀》本集中。《婆摩吠陀》、《耶柔吠陀》出现的时间较《梨俱吠陀》为晚,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以后。《阿闼婆吠陀》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前后,是巫术、咒语的汇集,共20卷,收集赞歌730首,记录了各种巫术和咒法;它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主要记录的是巫术、神话,但亦包含着一些天文学、医学思想的萌芽。吠陀本集的汉译名,中国古代各个时期不尽相同如三国的《摩登伽经》译为赞诵、祭祀、歌咏、禳灾;南朝宋的译为忆力、阿他、耶训、三摩;梁陈的《金七十论》分别译四吠陀为娑摩夜集力(第四部名称原缺);隋《百论疏》译为荷力、冶受、三摩、阿闼;唐译为寿、祠、平、术;《金光明经疏》译为颜力(寿明)、耶树、娑摩、阿闼(术明)。这些不同译名,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对婆罗门教的理解。
梵书
说明与吠陀本集有关的祭祀的起源、目的、方法及赞歌、祭词、咒术的意义的文集。4部吠陀本集都有各自的梵书。尚存14~15部,如《爱达罗氏梵书》是《梨俱吠陀》的梵书,《百道梵书》是《耶柔吠陀》的梵书。由于对梵书的解释或流行地区的不同,还形成了众多的派别。梵书的主要内容虽然是宗教仪式、神话、巫术,但也涉及到当时的社会生活、历史和自然科学。形成年代约在雅利安人从次大陆西北五河流域渐次向东南迁移,定居在恒河和朱木那河流域以后,年代一般推定为公元前10~前8世纪前后。
梨俱吠陀 梨俱吠陀就是“受崇拜的吠陀”的意思,主要包括诗词和奉承的神,但也谈论其它方面的主题,比如婚礼的程序和赌博的愚蠢等。大约三分之二的梨俱吠陀是包括有关阿耆尼(火神)和因陀罗(众神的管理者)的内容。其它梨俱吠陀的神包括暴风和死亡之神鲁陀罗,萨维塔和太阳神萨瓦,“宇宙大王”和“秩序的维护者”伐楼拿,也提到了一个神圣的爬行者索玛,它的汗液是一种兴奋剂。一些动物(比如马),一些河流,甚至一些器具(比如研钵和槌)都被神圣化。梨俱吠陀包含了一种大自然和(印度教)哲人与空想家之间进行交流的感觉。根据一些资料显示,梨俱吠陀包括了雅利安人朴素的游牧和田园诗;而一些资料就显示出梨俱吠陀时期的人们已经有了固定的家园,明确的生活模式,发展了社区文化和行政组织,甚至还有艺术和娱乐。梨俱吠陀是最古老,最大型和最重要的吠陀文献,包含了一万多篇韵文,1017篇诗编入20个章节里面。
夜柔吠陀 夜柔吠陀就是夜柔或祭祀的吠陀。它提到了祭祀的物品,比如由阿耆尼或火制成的祭品。它分为两个分支:奎斯那或者黑天;萨卡拉或者白天,两者都有曼陀罗或者咒语,写在典礼的圣歌里。黑夜柔吠陀还有很多释义。黑夜柔吠陀的修订本是维提利耶,加陀耶,美特罗耶尼和加皮喜特罗克;白夜柔吠陀是百段梵书和瓦加萨赖耶。夜柔吠陀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散文上,由短小、简洁的句子组成,意味深长,抑扬顿挫。
娑摩吠陀 娑摩吠陀主要包括了由梨俱吠陀而来的诗集,还有的来自其它材料。它分为两部分:《般遮云夏梵书》和《陀罗瓦克罗梵书》,包括三位神诗文,三位神是阿耆尼(火神),因陀罗(众神之王)和索摩(给予人精力的草药)。诗文无论如何都不是圣歌,但用特定的悦耳音调唱出来,使用七个音阶。这样的歌就叫萨玛歌那,这种歌的感觉听起来就像真的赞美诗册。
咒文吠陀 阿达婆吠陀意思是明智和古老的吠陀。它的名字与古老的诗阿达婆(明智和古老的一位)连接起来。它又叫做阿达婆—阿吉拉萨,与另一位印度圣人阿吉拉斯连接在一起。尽管后者占了大部分,阿达婆吠陀还是呈现出比梨俱吠陀更原始的文化。习惯上是先列举利俱吠陀,然后就是夜柔吠陀和娑摩吠陀,最后才是阿婆达吠陀。阿达婆吠陀包含了大鸡六千句韵文,形成了731首诗和一小部分散文。大约有七分之一的阿达婆吠陀是与梨俱吠陀共通的。
阿达婆吠陀 包含了来自好幻想的诗人的第一类诗集,很多都是赞颂草药和水的治疗力量。很多诗都提及到病症,例如咳嗽和黄疸等,男魔和女魔带来了疾病,甜蜜的草药和魔术般的护身符把疾病驱除。也有诗是有关罪和它们的补赎,履行典礼出现的错误和补偿的行为,也有诗是政治和哲学上的论点,一首奇妙的是诗是写给帕娃蒂或大地母亲的。
梵书,又称婆罗门书,净行书。说明本集中祭祀的来源、目的、方法、意义等。各部本集都有各自的梵书。
森林书,是梵书的附属部分,因在僧林中传授而得名。它不仅包括对祭祀的仪式和方法的说明,同时也涉及到祭祀的意义,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人和自然、神的关系等哲学问题。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5 06:48:16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5日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4印度人的信仰和印度教经典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5 07:05:21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5日星期日,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4印度人的信仰和印度教经典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5 10:05:04 +0800 CST  
楼主:耿家强12Lv 17 时间:2018-11-26 06:48:58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6日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奥义书(吠檀多),森林书的附属部分,师徒对坐相传的秘密教义而得名。又名吠檀多(vedanta)意为吠陀的最高意义。是吠陀的最后部分,探讨世界本源本质死后命运等问题。
本体论:梵我一体
解脱论:精神性的自我摆脱无明,与大梵合一。
修行方法:苦行、瑜伽、神灵崇拜等。
奥义书 奥义书这个名字是来自梵语动词忧愁(就座)和两个前缀词upa 和ni(分别是“在……之下”和“对准”的意思)它们是精神和哲学本性的宗教文献。吠陀分成两大部分:诗集和释义(梵书),诠释的知识以《森林书》和《奥义书》两种方式记载下来。这样,每本奥义书都同一本吠陀连接着,伊萨奥义书与白夜柔吠陀连接,卡那奥义书同娑摩吠陀连接,诸如此类。最早的奥义书是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公元前四百年编成,后期也有所添加,形成今天常用的112本奥义书,但是主要的奥义书分成十本:伊萨,卡塔,帕拉萨那,慕迪卡,蛙氏,阿塔尼瓦,斯威塔瓦塔拉,察汗多雅和布巴达瓦瓦卡。(以上仅为译者个人音译,所以译名以标准的译法为准)奥义书与博伽梵歌的教导形成了吠陀哲学的基础。
伊萨奥义书着重于人类灵魂与神的灵魂的同一性。卡那奥义书论述了神圣要素(婆罗门)的品质和众神与神圣要素的关系。卡塔奥义书,通过尼兹卡塔的故事,论述了死亡与灵魂(生命的本源,自我)的持久性。相当长的察汗多雅奥义书发展了灵魂轮回的观念。布巴达瓦瓦卡奥义书是奥义书最长的一部分,带来完全的神圣要素的信息,与和平相关。远古的过去留下的文字残迹——奥义书,既明晰又文雅,拥有极大的文学价值。
吠陀描绘了一种叫“轮”或太空船的东西,是UFO的古代名字。
森林书的附属部分,也是吠陀的最后部分。它往往和森林书相混,不易辨别。它的梵文原义是“近坐”、“秘密的相会”,引申而成为师生对坐所传的秘密教义。奥义书也被称为“吠檀多”(意为“吠陀的末尾”或“吠陀的最高意义”)流传下来的奥义书有200多种,一般认为成书于公元前7~前5世纪,最晚的是16世纪的作品,内容极为庞杂,且相互矛盾;其中最古的部分据考证为13种,重要的有《广森林奥义》和《唱徒奥义》等。奥义书在很多方面已开始摆脱宗教神话的内容,以探讨人的本质、世界的根源、人和精神世界的关系、死后的命运等哲学问题。因此,有人认为奥义书的哲学思辨是和吠陀的祭祀仪式主义相对立的。

除吠陀本集、梵书、奥义书等所谓天启圣典外,还有另一种称作经书(契经)的传承(圣人学者所传承)经典。这种经典是婆罗门学者在讲解吠陀时的记述或教科书。经书文体简短,中国唐代高僧曾在中谓其“略诠意明”。内容大致分为:①法经。对四种姓的义务(法)、行为和行事等规定的汇集,后世又有解释法经的法论;②天启经。祭官所司重要祭事的说明;③家庭经。家长所司重要祭事的说明;④祭坛经(准绳经)。对祭场、祭坛、祭火等的设置规定。以上四者总称为祭事经,著作年代大概在奥义书之后,即公元前6~前2世纪之间或更后一些时间,另外还有解释吠陀的吠陀辅助学,即从经书发音、诗韵、语法、字源和天文学等方面解释吠陀的分类著作。

(2)综合印度人的宗教信仰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印度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宗教也众多,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
印度教 印度教是印度最大的宗教,信徒人数接近9亿,占人口的80.5%。大约5000万印度裔的印度教徒居住在海外(特别是美国和南非)。印度是印度教的发源地。印度拥有数量最多的印度教徒。印度人这个词源自"Sindhu"一词,意思是从印度河流域(即印度)来的人。印度教在印度有漫长而多变的历史,几乎与印度的历史一样长。印度教大致起源于公元前2500年。它与其他宗教不同,没有单一的创建者,没有完整的神学体系和道德体系,也没有中央组织。现代印度教由于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在形式上更接近于现代意义的宗教。不过,与其说它是一种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自7世纪起,印度不断受到来自阿拉伯和阿富汗帝国的入侵。然而,印度教幸存了下来。人们认为原因在于印度教本身的包容性,另外,一部分也是因为一些入侵统治者,如阿克巴,实行了宽容的政策。
印度教将人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婆罗门的地位最高,其余种姓的社会地位依次降低。各种姓都有自己的道德法规和风俗习惯,一般不能互相通婚。除了这四个种姓以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贱民,即所谓“不可接触者”,圣雄甘地将贱民称为“哈里真”(意为神之子),印度独立后统称“达利特”(意为受压迫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好像被排斥在社会之外。印度教种姓制度下的妇女地位低下,支持童婚,寡妇的境遇悲惨。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社会分成若干社会集团,集团之间有高低之分,贵贱之别,给印度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虽然印度经历了经济的现代化以及有关禁止歧视以及结束阶级结构的法律的制订,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的地位依然重要。
婆罗门教 所谓婆罗门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这个宗教的形成,是在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居于印度河流域的时代,后来,恒河流域产生了耆那(Jina)教,特别是佛教等新宗教,经过长时间的相互影响,婆罗门教本身也发生了革新运动,故到近世以来,称之为印度教。但在本质上说,印度教与婆罗门教的意味,并无差别。所谓“婆罗门”,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袭的祭师阶级,他在宗教上占有无上的权威,故将他们的宗教称为婆罗门教。
若从文化史的背景上考察起来,婆罗门教的根源,并非产于印度,而是印度欧罗巴诸民族的共同信仰,例如印度与波斯的宗教之神大致相同,印度的善神为提婆(Deva),恶神为阿斯罗(Asura到佛教之中称为阿修罗);在波斯的袄教中,善神为阿诃罗(Ahura),恶神为阿劣曼(Ahriman)。印度教祭火,火神为阿耆尼(Agni);袄教也拜火,火神是阿脱尔(Atur)。(第九页)。同时,这两个宗教,均用一种叫苏摩(Soma)的草制成的酒,当做祭神的圣物;也均用动物作为供祭的牺牲。由此可以明了波斯的袄教和印度的婆罗门教之间,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即古代的希腊、罗马和日耳曼人的诸神之信奉,也是基于同一个起源,后来被基督教征服之后,欧洲各民族才和他们原有的宗教告别的。
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北部今比哈尔邦。释迦牟尼还在世时已经赢得了大批信徒,主要流行于富裕阶层和上流社会。到9世纪,印度的信徒以数十万计,不过其他宗教数以百万计。对于印度佛教衰落的原因存在着争论。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教和佛教社会的融合以及印度人Vedanta运动的兴起。很多人认为印度教对佛教的吸收导致佛教的迅速衰落。同时,穆斯林入侵者对佛教的寺院,图书馆和体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许多印度佛教徒幸存下来,移民到斯里兰卡、西藏和其他亚洲国家。失去了主要的朝圣中心,原来的上流社会被新的伊斯兰上等阶级取代导致了佛教在印度的衰落。 二战以后,印度的佛教复兴引人注目。1956年,印度独立运动领导人之一B.R.Ambedkar带领数千追随者昄依佛教,以抗议种姓制度。此后较小规模的昄依活动一直持续。四分之三的"新佛教徒"住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其他的信徒则包括Ladakh、锡金邦和阿鲁纳恰尔邦的金刚乘教徒,少部分孟加拉地区部落民和西藏难民。今天在印度大约有800万佛教徒。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6 07:09:29 +0800 CST  
楼主:耿家强12Lv 17 时间:2018-11-26 06:48:58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6日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奥义书(吠檀多)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6 07:10:08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26。星期一,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6白素素道:“我有个字不会写,昆明的昆怎么写啊?”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6 07:11:00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7日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耆那教 耆那教和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是起源于印度的四种主要Dharmic宗教之一。总体上,尽管耆那教徒只占印度总人口的0.4%(大约420万),他们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却相当显要。绝大部分印度的耆那教徒都生活富足。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富与较少的人口很不相称。按照2001年印度人口统计,耆那教徒的识字率最高,达到94.1%,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64.8%。 总述:耆那教尊奉尊者大雄笩駄摩那为第24代祖师,也是最后一位祖师。根据耆那哲学所述,所有的祖师都是人类。但是,他们已经通过禅定训练和自我实现达到了完美或觉悟的状态——他们就是耆那的神。
尊者大雄诞生于2,593年(前599年)前的Chaitra月(现在的4月)上弦月第13天。出生地在印度比哈尔邦。他的生日以后被作为了大雄节(Jayanti)。
耆那宇宙观:耆那教中不存在作为宇宙创造神,保护神和破坏神的概念。另外,神为了降伏恶魔而投胎成人的想法在耆那教中也不被接受。认为世界是由原子构成,不由神造。
信仰和实践:大雄解释道:“无始以来,所有的生物(灵魂)都是在业的束缚中,而业是善或恶行为的积聚。在业的影响下,灵魂习惯于在物质财富中寻找快乐,从而就有暴力的想法、行为、愤怒、怨恨、贪婪及诸如此类的罪恶在心中扎根。这些结果也导致业的进一步积聚。”
大雄教导:“正知(samyak-darshana)、正见(samyak-jnana)和正行(samyak-charitra)是自我解脱的真实之路。”
正行由五誓言构成:
1、非暴力(Ahimsa)——不伤害任何生物。
2、诚实语(Satya)——只说实话且语不伤人。
3、不偷窃(Asteya)——不拿经由不当方法、途径得到的东西。
4、纯洁行(Brahmacharya)——不沉溺于肉欲的快乐。
5、不执着(Aparigraha)——完全不粘着人、地和物。
耆那教徒以五誓言作为生活的核心。但如果不明智于非绝对论(Anekantvad)和相对论(Syadvad)哲学,这些誓言律就不可能被充分且完整的实行。出家人严格地、完全地遵守这些誓言;另一方面,在家者也可只遵守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相适应的部分誓言。关于精神进阶的问题,如同大雄所预言的那样,男女在条件上是平等的。放弃和解脱的魅力也同样吸引着女性为之奋斗。很多女性遵循大雄指示的道路,为寻找最终的幸福放下了和世间的关系。这样,如果她们以正见理解,并忠实地遵循耆那教的原则,就将为他们在此世的生命带来满足和内在的幸福,死后灵魂将再生到具有更高精神水平的世界,获得完全的觉悟,达到最后永恒的至福,结束所有的生死循环。被大雄教义吸引的人们包括了各阶层的民众:富户和贫者,国王和平民,男和女,王子和公主,高贵者和贱民。大雄将他的信徒归为4类,即男修士(Sadhu),女修士(Sadhvi),男在家众(Shravak)和女在家众(Shravika)。这个顺序就叫做JainSangh。
基督教 根据传统,基督教在公元第一世纪就已经由使徒多马传入印度(52-85年)。他在印度传教的历史记载在伪经多马福音,以及较少为人所知的多马启示录中。在这些书中,多马被当成拿撒勒的耶稣基督的孪生兄弟,宣称自从多马一看见基督显现,就变得十分虔诚。他使一位马拉巴尔王子皈依,在王子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座教堂。按照多马福音,他后来安葬在这座建筑物的地基里,传说位于靠近孟买的地方。 多马在印度传教的事情已经被学者研究了几个世纪。他们怀疑其准确性,以及沿马拉巴尔海岸印度基督徒社区建筑的传说。
第2世纪,叙利亚犹太基督徒(现称为Knanaya人)的到来,使基督教在印度得到巩固。这个喀拉拉邦的古代基督徒少数民族称为圣多马基督徒或叙利亚基督徒。圣多马基督徒,特别是Knanaya人有很强的犹太历史联系。他们是最古老的基督教形式之一:叙利亚基督教是东正教的一支,在印度指圣多马基督徒。要注意,"圣多马基督徒"是一个消失的名词,许多喀拉拉邦的非圣多马基督徒经常被错误的贴上这个标签。喀拉拉邦的绝大多数基督徒并非圣多马基督徒或Knanaya传统,而是当地本土皈依者。
罗马天主教在欧洲殖民期间来到印度,开始于1498年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抵达马拉巴尔海岸。在19世纪初基督教传教活动增加。今天,基督教是印度第三大宗教,占人口的2-2.9%。基督教流行于南部的喀拉拉邦和泰米尔纳德邦,东北部的那加兰邦、米佐拉姆邦和西部的果阿邦。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公元8世纪初传入印度。在此后的年代里,伊斯兰教对丰富和加强印度文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不仅形成了印度北方古典音乐(印度和中东元素的合并),而且鼓励agrandtraditionof乌尔都语(印地语、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合并)literatureboth宗教与世俗。泰姬陵和其他陵墓是莫卧儿王朝的礼物。2001年,印度有1亿3000万穆斯林,最集中的地方是克什米尔、喀拉拉邦、西孟加拉邦、阿萨姆邦和恒河平原的一部分。恒河平原上的北方邦是穆斯林最多的一个邦。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祆教 祆教(Zoroastrianism)是古代波斯的一种宗教,仍在印度流传,信徒称为帕西Parsi。许多世纪以前在今日的伊朗,祆教徒遭受到穆斯林统治者的迫害而逃到印度而被一位印度国王保护并安置他们在印度西部古吉拉特的Sanjan。
锡克教 大约400年前,锡克教创立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2001年,印度有1930万锡克教徒。今天许多锡克教徒还住在旁遮普——世界最大的锡克人省份和锡克人的发源地或家乡。其余的主要集中在邻近的哈里亚那邦和新德里。最著名的锡克教庙宇是金庙,位于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许多锡克人在军队服役。印度现任总理曼莫汉•辛格也是一名锡克教徒。旁遮普是锡克教徒的精神家园,也是印度唯一一个锡克教徒占多数的邦。 “锡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门徒”,因该教教徒自称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强调人人平等,男人之间互为兄弟,女人之间互为姐妹。他们奉行严格的一神论,及礼拜几代祖师。锡克教主要教义:
1.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证而仁慈的。
2.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3.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祖师的指导才得以解脱。
4.尊崇祖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祖师的预言,祖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
5.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时约有信徒900万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则主要居住在哈里亚那邦的德里,另外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香港、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也有锡克教徒。锡克教男人都用长布包头,勇敢善战,多取名为“辛格”(意为狮子)。由于他们是信仰印度教的当地王公的叛逆,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比较和英国人合作,所以是当时军队的主要力量。在上海英国租界的巡捕也主要是锡克教徒,因为他们用统一的红布包头,所以被上海人称为“红头阿三”。现在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也是锡克教徒。香港著名印裔艺人乔保罗(乔宝宝)是锡克教徒。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7 06:35:05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7日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耆那教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7 06:48:15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27。星期二,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7我道:“简单,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比。”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7 06:58:25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犹太教 柯枝犹太人的人口始终很少,1951年时还有5,000人,到1990年代初已经下降到只有大约50人。同一时期,Bene以色列人从20,000人下降到5,000人,巴格达犹太人从5,000人下降到250人,大部分人都移民去了澳大利亚、以色列、英国和北美洲。根据1981年印度人口统计,印度有5,618名犹太人,比1971年的5,825人有所下降。1991年的人口统计显示其人口继续下降,只有5,271人,大部分居住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和喀拉拉邦。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3)全民信教的国家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其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印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工厂,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同你交谈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甚至青年学生都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
在印度,可以说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之后再继续赶路。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又会重复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庙内或路边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向他们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由于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教义行事。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 。目前,各种宗教信徒的人口构成已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这个民族,自古以来,便相当神秘且复杂,在宗教信仰方面,尤其复杂而繁多。但在八世纪之初的回教徒入侵印度之前,印度尚未发生过宗教战争,当回教徒以武力征服之后,和平与慈悲的佛教即首遭灭亡之祸。经过两三个世纪回教王朝的统治之下的印度,下层社会的民众之间,也有不少人成了回教徒,起而与其原来的印度教对立,此后,印、回两个宗教之间,战祸连绵,迄今未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印度从英国统治了三百年的殖民政府之下获得了独立,但却在印度领土之内,割出了一个新的回教国家巴基斯坦,纵然在印度境内的回教徒们有了自己的回教政府,印、巴两个政府之间依然时起战端。
可是,印度除了白种的雅利安人,尚有肤色黑暗的土著达罗维茶人住于南方,另有一支接近中国边界的蒙古族。释迦牟尼的降生地,现在也从印度分裂出来,成立了一个仅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小王国,叫作尼泊尔,以其现在的居民而言,与蒙古血统的黄种人无异。因此,近世的学者之中,例如英国的历史学家史密斯氏(VancentA.Smith),以为释迦牟尼即是蒙古系的黄种人,但是,依据佛典中的记载以及传统的见解,佛陀是雅利安族的白种人。
(4)为什么印度人在宗教信仰上选择了印度教?
第一,佛教原先之所以能击败婆罗门教成为印度宗教主流,是因为它有面向大众的特点。但六七世纪之后,一来佛教的哲学逐渐向繁杂深奥晦涩的经院派发展,二来密教的流行(印度教和佛教的互相深透)又使得诡秘和色情因素声势日上,佛教逐渐使得自己与原先的群众基础隔绝开来。
第二,被打败的婆罗门教,几个世纪中一直在吸取佛教在组织和思想上的优点。到了8世纪中期,印度教哲学天才商羯罗横空出世,一方面,他吸纳了龙树等佛教哲学大家的思想,和印度教吠檀多思想加以重新提粹,综合发展起了一个逻辑上强而有力的新流派,
第三,在佛教日益式微的同时,北方来自中亚地区的穆斯林对佛教最昌盛的北印度地区展开了入侵。几个世纪断断续续的入侵中,由于被视为异教徒,北印度佛教的寺院和僧侣都落入悲惨境地。而印度教,由于在穆斯林势力未达到的南印度有着深厚基础,虽然遭受打击,但终究保住了命脉。而佛教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十一世纪,西藏僧侣到访印度,发现印度最大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业已变成废墟。至此,佛教在古代印度彻底灭绝。
直到19世纪,佛教从缅甸、斯里兰卡重新传入,印度佛教才重获新生。
印度教形成于8世纪,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和佛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
首先,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拏、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拏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拏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
其次,印度教吸收了佛教禁欲的主张,并把释迦牟尼吸收为其主神的化身之一。
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初无寺庙,公元一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著,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8 06:49:22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8日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犹太教 柯枝犹太人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8 07:00:23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28。星期三,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8白素素巧巧一笑,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8 07:11:14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印度教为什么在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中,在印度的影响超过任何宗教呢?除上面所指出的吸收各教经验、革新教义和有理论作指导外,还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种姓制度广泛、有力地支持着它。印度教教义规定:教徒必须是一定种姓的成员并遵守有关种姓制度的规则和习惯,印度教维护种姓制度。因此,它自然得到坚持种姓制度的成员们的支持。
第二,印度教教义有很大的伸缩性,因此适应性很强。一些地区的地方神本来只有地方的独特性,不属于印度教,但一下子即可解释为印度教一个主神的化身或仆从,就把它也归入了印度教。
第三,支持各国统治集团,因而也得到各国统治集团的保护和支持。印度教教义宣扬,人的行为道德与否,要看与统治阶级法律要求是否相合,宣称每一个人都要按照法律对于不同人的要求行事,完成自己的社会职责。这对维护各国统治集团是有极大帮助的,所以它也就得到了统治集团的支持。
第四,印度教把自己植根于印度封建社会之中,容易被人们接受。印度教除社会既成关系外,对其信徒几乎并无其它宗教束缚。这些,大概就是印度教曾在当年盛极一时和印度教至今还在印度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所在吧。

(5)印度人对蛇的膜拜与他们的印度教信仰有很大的关系
蛇本是人们害怕的东西,可在印度却是印度教教徒所崇拜的神。这种信仰与宗教有很大的关系。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形象就是他躺在一条多头蛇的身上,在大海上浮游。湿婆神的形象是他脖子上盘着几条吐着芯舌的眼镜蛇。所以,蛇既然是大神毗湿奴和湿婆的卫士,当然也就成了神。
绝大多数印度人信奉印度教,他们大多不吃牛肉,不喝酒,不吸烟,但有喝茶的习惯。他们喝茶的方式是"舔饮",即把茶水盛在盘子中,伸出舌头舔茶水而饮。
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信奉印度教,牛为神圣之物,但印度的牛皮出口又是一大财源。印度人是怎么处理这样的矛盾的呢?
牛是印度教的圣物。所以绝对是不能杀的!
那就是很多人知道印度牛地位很高,却不知道在印度教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业(Karma)有的种姓,还有许多外来民,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业”就是可以杀牛,可以制皮的------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屠夫杀牛,皮匠制皮何罪之有呢?

那就是很多人知道印度牛地位很高,却不知道在印度教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业(Karma)那就是说,每个人有自己当做的事情,你做你当做的事情就是合理的应该的,你做你不该做的事情就是非法的不合理。这是贾提制度(种姓制度)存在的一个哲学根基。
显然杀牛、制皮不是多数人正业,所以多数印度人不会杀牛制皮,甚至连杀生都不会。

可一个社会要存在啊,有一些生活必需啊,主导社会的宗教是不可能不留下一丝丝的缝隙的麽?所以,有的种姓,还有许多外来民,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业”就是可以杀牛,可以制皮的。
这是印度教哲学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
说白了,让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屠夫杀牛,皮匠制皮何罪之有呢?


印度人中还有一亿多穆斯林。分布广泛。他们可以从事这个职业。
(6)吠陀把宇宙的本质分成三个基本级别
饿鬼(薜多)——处于精神上的黑暗里面。这里的人也许会发展出知性。饿鬼通过与恶梦在一起,诱拐和吸引小孩。他们通常夜间出现,灰色的异形诱骗人堕入这一层宇宙里面。像爬虫似的东西也属于这一类,他们的身体并不很吸引人。委明显,很久以前就有从饿鬼而来的天罚,是负面,强大和好半的存在。
阿修罗——很好看,代表强烈的性欲,贪婪和权力。他们几乎等同于堕落天使。
天使,人,众神和提婆——他们的神是毗瑟奴。当阿修罗被流放到地上,引发很多破坏的时候,他就在地上形成化身,人们就向毗瑟奴祷告和求助。他的化身是奎斯那。他会来到地上教导地面上负面能量的化身,他们也不能侥幸逃脱惩罚。
(7)印度婆罗门教的信仰

多神崇拜
雅利安人在次大陆西北地区定居以后,他们崇拜的大都是自然神。公元前5世纪吠陀著名的注释家耶斯迦在其所著《尼禄多》中把神分为天、空、地三界。天界有天神或司法神婆楼那,天神特尤斯,方位不同的太阳神苏里亚、莎维德丽、密多罗,晓神乌莎斯;空界有雷神因陀罗(帝释天),暴风神楼陀罗或摩录多,风神伐由,雨神帕尼耶,水神阿帕斯等;地界有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地母神波利蒂毗,河神或智慧神娑罗室伐底。对地界诸神特别歌颂火神,它被看作是“力量的儿子”和“水的孙子”。此外,还有马神达弟克罗,牛神毗湿奴(遍入天,后在印度教中转化为主神之一),管理死鬼之王阎摩,凶神罗刹,恶神阿修罗(意译非天),语言神伐尸,无限神阿弟蒂等。
主神崇拜
在较后时期辑成的《梨俱吠陀》特别是梵书、奥义书中可以看出已有向发展的明显趋向,出现了很多统一的、抽象的神,例如诸神天、造一切神、生主、祈祷主、原人等。
在梵书、奥义书时代,吠陀万神殿中的一些神开始成为婆罗门教的主神,从而出现了“三神一体”的梵天(创造神)、毗湿努(护持神)和湿婆(破坏神)。梵天是根源神,有人认为他渊源于《梨俱吠陀》中的祈祷主。祈祷主是地上的祭坛之神,在火祭中起着祭官的作用。《百道梵书》称梵天为“世界之主”,在世界形成之际,他创造诸神,护持天地空三界。森林书也宣称万物从梵天而产生,依梵天而存在,毁灭时又归于梵天。至奥义书时期,印度的思想家们对梵天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婆罗门教的另一主神湿婆的雏形是吠陀万神殿中的暴风神楼陀罗。在《梨俱吠陀》中被称为暴风神之父,全身褐色,颈青发结,千眼多手,持弓箭;有善恶二重性格,发怒时用霹雳之矢,损伤人畜草木;但在人畜受病害时,又以草药治之,使之化险为夷,吉祥如意,成为家畜之主(兽主)或恶魔之主。后来楼陀罗又演化为山区猎人和居民的“万众之主”(群主),其吉祥慈爱的特性也为人们崇拜,在吠陀后期文献中常将楼陀罗和湿婆并称。公元前6世纪前后出现的法经中称楼陀罗-湿婆为大天神或自在主。公元前350年前编纂的《白骡奥义》赞为掌管天地生灭的“唯一神”(世尊)。贵霜王朝国王阎膏珍曾在金币上铸造湿婆神的形象。

祭祀礼仪
祭祀万能是婆罗门教的重要纲领之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以前,其宗教信仰可能与波斯有很多相同之处,崇拜象征光明的火神,但没有偶像崇拜。在次大陆定居并与土著结合以后,他们发展了祭祀仪式。据《梨俱吠陀》的记述,可以推知当时火祭已很盛行,祭品主要是牛乳、谷物、苏摩酒、肉类等。著名的《原人歌》中虽然已提到“诸神以人为牺牲”,但人祭可能还没有成为固定的仪式。《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以及各种梵书中对祭祀的意义、赞歌、咒术、仪轨、祭官等都有了较系统的规定与说明。在经书中又进一步作了发挥并附以烦琐的注解。祭祀大致可分为家庭祭和天启祭或称火祭两类。家庭祭
在家庭中进行,以人事为主。通常有十二种祭仪:①受胎。一般在妇女怀孕后进行;②成男。祈求胎儿为男性;③分发。妇女怀孕3、4个月后,将头发分开,祈求母亲和胎儿安泰;④出生。婴儿出生后,祈求涤除胎前的不净,祝将来健康;⑤命名;⑥出游。婴儿初次出行;⑦哺养。最初吃食物;⑧结发。表示已入童年;⑨剃发。表示已成年;⑩入法。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成为婆罗门教徒;(11)归家。学成归家,开始过世俗生活;(12)结婚。此外,还有新月祭、祖先祭等定期举行的祭仪。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9 06:46:07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29日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印度教很长的一个历史阶段,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9 07:02:00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29。星期四,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29无邪道:“那老师,要不要跟素素昆一下啊?!”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29 07:09:08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30日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天启祭
奉祀方位不同的“三火”(家主火、供养火、祖先祭火),由祭官主持。祭官分为劝请僧、行祭僧、祈祷僧,祭官属下还有宣词者、赞酒者、引导者、点火者、拂秽者等辅助人员。不同的祭祀要有不同的祭官主持或监督。天启祭大致可分为供养祭和苏摩祭两类。供养祭是以动植物供奉诸神和祖先的祭祀。分七种:①置火礼。即在家宅置三火作为公开的仪礼,一般是新婚满月日举行;②火祭。此祭的目的和意义较为广泛,在梵书中被认为是祈求牧畜(牛)的繁殖,每天早晚两次,把牛酪及其他供物投入祭火;③新满月祭;④初穗祭。向神供奉各种新产谷物或果蔬,祈求丰收,每年三次,秋季献米,春季供麦、稗,夏季供竹笋;⑤四月祭。印度古时根据气候将一年分为三季,每满四个月举行一次,祈求农作物茂盛、丰收;⑥兽祭。祈求丰年,排除各种障害,一般在新满月祭中举行;⑦修陀罗摩尼祭。奉祀因陀罗,献祭者各有其目的:婆罗门想获得名声;刹帝利希望取得胜利;吠舍企求财富。
苏摩祭
苏摩祭以苏摩酒奉献于神或祖先,名目繁多,凡不属于供养祭的都称为苏摩祭。印度文献中有时称为“七会”。据很多学者的研究,此祭通常有六种:①火神赞。对火神阿耆尼的赞诵。为了实现献祭者重大的愿望而举行,对祭官、祭场、祭仪等都有严格的要求;②力饮祭。以奉献七杯或更多的苏摩酒而得名。国王刹帝利或婆罗门为了获得更高的权力而举行;③即位礼。国王即位时举行;④马祭(马祀)。婆罗门教最重要的祭祀。在行祭期间,祭官通过一定的仪式选定一匹健壮的牡马,使之在外游荡一年,在马游荡时伴有国王或由国王代表率领的军队,当马闯入其他国家的领土时,就逼使该国降服,否则就用武力征伐;一旦取胜,被打败的国王要作为扈从列入战胜者的行阵,否则要遭耻笑。在胜利者率马回国后,还要由祭官举行盛大仪式,唱吠陀赞歌,将马宰杀,或用其他动物代替作为牺牲,这种祭礼旷日持久,耗资巨大;⑤人祭。施祭的目的是企求在马祭中所没有获得的东西。很多学者都认为马祭是代替人祭的一种形式,在吠陀文献中屡次提及以人作为牺牲的事实。21世纪初的考古发掘也证实了这种祭祀仪式的存在。如《白耶柔吠陀》中曾列举可作牺牲的184种人,并各有献祭的特定对象,如对阎摩神用石女;对暴风神摩录多用农民;对天神用秃头翁;对地神用跛者;对死神(米利多)用猎人;对眠者用盲人;对舞者用诗人;对歌者用职官;对地狱用杀人犯;对黑暗用盗贼等。作牺牲的方式不一,有的可自投于水;有的在礼拜太阳神后永远隐遁山中等。但吠陀文献中也规定可用牲畜、谷物等替代;⑥全祭。婆罗门出家前举行的祭祀,出家者将其全部财产与眷属都奉献于人和神。

伦理原则
婆罗门教的宗教活动和社会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梵书、奥义书时期,一切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政治、法律等无不包括在婆罗门教的神学体系之内。其社会思想和伦理原则体种姓制度、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方面。
种姓制度
种姓是以血统、职业世袭、内部通婚与不准外人参加等为特征的社会等级集团。印度的种姓思想在《原人歌》中已见端倪。吠陀诗人宣称:婆罗门从原人口中生出,刹帝利从臂中生出,吠舍从腿中生出,首陀罗从脚生出。种姓制度的正式确立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之后,即梵书制作和奴隶制国家形成的时期。当时的种姓分为四等,即婆罗门(祭司)、刹帝利(王族、武士)、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及商人)和首陀罗(奴隶)。四种姓中婆罗门最高贵,首陀罗最卑下,首陀罗一般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著。此外,在吠陀末期还出现了种姓以外的旃陀罗(贱民)。他们被称为“扫除污物的人”。根据婆罗门法典规定,前三种姓可以诵读吠陀经并参加宗教祭仪,从父母亲那里获得第一生命,通过“入法礼”再获得第二次生命,因此被称为再生族;首陀罗不准读或听吠陀,亦不能参加宗教仪式,被称为一生族。对各个种姓在社会地位、权利、义务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规定。
婆罗门在《梨俱吠陀》时代管理祭祀的祭司或祭官,在社会和宗教生活中没有突出的地位。在梵书时期出现了世袭祭司的婆罗门家族,自诩为吠陀仙人的后裔。种姓制度确立后,他们的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耶柔吠陀》称之为“人间的神”。他们不单是宗教的指导者,也是当时的知识阶层。他们享受种种特权:接受布施、豁免赋税、犯重大罪行时可以免死,本人连同妻子甚至所有的牛都要受到公众的敬礼。法经列举他们的权利和义务是:学习和教授吠陀,为自己和别人祭祀,接受和施放布施。印度奴隶制国家兴起后,刹帝利是国家的统治者,他们与婆罗门经常发生矛盾,因之,婆罗门的权威有时亦受到挑战。
四行期
为了把世俗生活纳入宗教行事中去,婆罗门教提出了教徒修行和生活历程的四行期:①梵行期。从师学习吠陀,接受宗教训练,敬事师长,过苦行生活,一般为12年;②家住期。在家过世俗生活,娶妻生子,经营与婆罗门身份不相违背的社会职业,进行家祭并施舍;③林栖期。家事既毕,本人或携妻隐居丛林,作种种苦行,亲证梵我,严格奉行祭祀的各种规定;④遁世期。弃家云游四方,靠接受施舍为生,把苦乐弃之度外,以期获得最后解脱。在吠陀后期文献中,有的主张把遁世期安排在林栖期之前,也有人认为在梵行期后即可漫游在外,成为行者、头陀或苦行僧,以后,这种制度也为印度教所袭用。

(8)印度婆罗门教的基本教义

婆罗门教乃是外来的雅利安文化与印度西北部的土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雅利安人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进入印度西北部,带来了“吠陀教”及其“吠陀文化”。吠陀教是大约公元前二千年古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的一种多神信仰,以《吠陀》为核心经典。《吠陀》(Veda)是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最古经典,用古梵文写成,约成书于公元前二千年至一千年,最初共有四部,流传于印度西北部,内容主要是对神的赞歌、祭词、咒词等。吠陀教属于多神教,既有自然崇拜,也有祖先、英雄崇拜。他们把诸神所在的位置分为天、空、地三界:天界有天神伐楼拿、太阳神苏利耶、黎明神乌莎斯,空界有雷神因陀罗、风神伐由、雨神帕阇尼耶,地界有火神阿耆尼、酒神苏摩、河神娑罗室伐底,等等。这种雅利安吠陀文化与印度西北部土著文化相结合,约于公元前7世纪形成了婆罗门教。婆罗门教仍以《吠陀》为最古经典,且仍属于多神教,但是已经有了三大主神:梵天(Brahmā)、毗湿奴(Visnu)、湿婆(Siva),他们分别代表了宇宙的“创造”、“护持”、“毁灭”。婆罗门教的主要教义大致如下:
梵天崇拜
“梵天”是婆罗门教的创世主,世界万物、人、乃至神都是由他创造出来的。根据《摩奴法典》记载,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卵壳分成两半,即创造了天和地;然后创造十个生主,再由他们创造一切。他后来被佛教(大乘佛教)吸收为护法神,为释迦牟尼的右胁侍;又为色界初禅天之王,称“大梵天王”。一般来说,宗教哲学的超越性要求拥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作为超越性存在者的神。婆罗门教的宗教哲学的超越性层面,就集中体现在“梵天崇拜”上;后来佛教哲学的超越性层面,则集中体现在对“佛”的崇拜上。
梵天
梵天是创造之神,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他创造的,可是威力不大,在三大神中地位并不高,崇拜者很少。
毗湿拏
毗湿拏又称“毗纽天”或“那衍天”,是守护之神,是毗湿奴教派崇拜的最高神袛。据说他三步就能跨过大地,不仅有保护能力,并能创造和降魔。
湿婆
湿婆则是战胜毁灭之神、苦行之神和舞蹈之神,代表着生与死、变化、衰亡和再生的力量。湿婆教派奉为最高的神抵。他通常隐藏在阴暗无光、充满灾难的地方,战争、瘟疫、饥荒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都在他的控制之下。
印度教认为,破坏之后必然要创造,湿婆额上第三只眼的神火能烧毁一切,而毁灭之后还有再生的能力。所以,表示生殖能力的男性生殖器“林伽”被认为是他的象征,受到教徒的崇拜。
湿婆终年在喜马拉雅山上修苦行,还善於跳舞,是刚柔两种舞蹈的创造者,被称为“舞王”。在印度的石雕中,湿婆通常有四臂,上边两臂或执手鼓,或执牡鹿,两边手臂则作“施与印”和“无畏印”势。
在印度教的万神殿里,湿婆的崇拜最多,形象最复杂。其相貌又有四种区分:破坏相,一个常带着兀鹰出没于火葬场所的赤身苦行者;行乞的苦行师相,几乎是裸体的;舞王相(Nataraja),象征着大神的最高活动能力[1] 。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30 07:08:12 +0800 CST  
说印度,怎一个“乱”字了得《世界信仰百科》(26-3卷)2018年11月30日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天启祭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30 07:20:14 +0800 CST  
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30 09:32:47 +0800 CST  
世界信仰百科(工具书)2018。11。30。星期五,耿家强1煮酒论史已更新,请回复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82904-1.shtml
30我懵了,囡囡漂亮不可怕,就怕囡囡有文化啊!
=============
1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30 09:41:33 +0800 CST  
11
楼主 耿家强1  发布于 2018-11-30 21:46:01 +0800 CST  

楼主:耿家强1

字数:360005

发表时间:2018-11-04 14:39:4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3-13 11:37:16 +0800 CST

评论数:257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