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一楠闲聊西游记(转载)(转载)

再次公告一下,首先是感谢亲们的信任,但是亲们在私下问的问题,我限于时间真的很难一一答复,因为做的不是这个专业,码字对我来说毕竟还是爱好,所以我鼓励大家去分答上问,不是我少这五十块钱,而是这样互动起来,我能动力足些。
因为我每天的大量时间,比如看病,找过我的病人都知道,基本是免费的,至于看好之后,病人感谢,那是多少不拘。说这个的意思,无意显摆自己,而是每天我其实都是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但是因为能力有限,无法照顾到所有人,所以朋友们可以观贴自悟,也可以花点小钱分答上互动,我能拿个早餐钱,这样天天花时间泡在网上,也能跟未来媳妇交代不是。

分答上也有花了钱的读者,虽然不多。也还有上门来交流的读者,人家不止花了钱,大老远的跑来,所以我这样在网上和大家私信聊,这对他们来说也不公平。当然,如果家里真的经济困难,揭不开锅了,需要交流,那我也是完全免费的,关键是有些朋友,喊着穷,加了微信和我聊,我一看朋友圈,这小生活过得挺滋润呀,不是缺那五十块的呀,这就没意思了,弄得我眼巴巴那五十块似的。。。。。。


人除了贡献和分享,也得留点时间给自己生活的,不是不愿意更多的分享和贡献,而是目前小冯的能力和时间只有那么多。不过这倒给了我个启示,把这个小小的分享做大,让更多正能量的人来分享,毕竟我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其实之前写水浒时,也联系过一些朋友做昂昂之声,但是因为是纯公益性质,别人也都挺忙,不能要求他们持续投入,于是就停更了。
除了在天涯上,还有今日头条的头条号,这都是小冯一人在做,一人在更的,未来小冯打算跟大家分享除了自己的一些文字和体悟外,还打算分享一些小冯觉得不错的吃和玩的,又能够快递的东东,比如最近发现不错的银球茶,统一打上小冯评经典的logo,不贵包装,平价和大家分享,爱喝茶的朋友可以邮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嘛。平价明确跟大家讲,肯定是有利润的,这个利润倒不是小冯要吃了它,吃羊肉面也吃不了那么多肉,而是作为一个启动基金。

小冯倒不是改行做起生意来,而是这边要是有些收入,小冯前期自己掏腰包,后期有基金后有些朋友好的文字,好的感悟,特别是好玩的游记,配上相片这种,小冯掏腰包加上网店收入做为大家的稿酬补贴,回馈给大家,一个人的分享毕竟能力是有限的,大家一起来分享,这就好办了,比如一篇文字,朋友们发到各个平台,不是自媒体大咖的话,是都不赚钱的。
但小冯掏腰包给大家补贴,只要文字图片质量好,小冯决定采用的,小冯前期给予每篇一百元或两百元的补助。同时版权依然属于原作者。小冯只是分享时采用。
钱不多,是个心意。
这样小冯除了自己码字,要做的也就只是个采编工作,因为人生路上,修行路上,很多人遇到的问题是有代表性的,如果有这种好的修行的体悟,那么分享出来,是大家都受益的。
除了体悟,生活中的感悟,还可以好吃的分享,好玩的分享,比如自己家卖的,有什么特色食品,好包装,好运输的,小冯实地来考察,确实卫生有保障,东西好,就统一打上logo,分享出来卖。(当然,这个前期不能弄,这个需要团队,小冯一个人跑不过来)
有好玩的,游记配上图文的这种,只要图文上乘,小冯掏腰包,补贴。哈哈

分享大家的人生感悟,分享大家的好吃的好玩的,分享让生活更美好。

近期开干~~~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07 12:04:16 +0800 CST  
心猿学成非易,但还是被五行山压得动弹不得,人生一世,又有几个人能够超出五行三界的?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修阴功五读书的格局,将传统封建社会的人,框在了框框里,大多数人的生命都如同河水中的沙子,被命运之河带到自己也不知道,也不曾想到的地方。
人的一生,外缘外境,基本都是无常的,但是人生来就在追求永恒的东西,比如永恒的财富,永恒的健康,永恒的爱情。
古代不少帝王梦寐以求的长生不老,也不过是永恒的健康而已,这在拥有了世间财富珍宝美人权利的帝王来说,是终极追求之一了。
人的一生,往往数不尽的烦恼,光阴却又如此易逝,几十年眨眼一瞬,到老来才发现,活了一辈子,好像真正快乐的也没有几天。
于是有人及时行乐,却又流于放纵,匆匆光阴,似水年华,终究自己种的因,还得自己尝果。至于这果,是苦是乐,那也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吴承恩先生在第八回开篇就写了首词,叫《苏武慢》“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毛吞大海,芥纳须弥,金色头陀微笑。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千丈冰崖,五叶莲开,古殿帘垂香袅。那时节,识破源流,便见龙王三宝。”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多少人空耗了自己的一生,我们无奈的来,因为我们无法选择出身和先天的命运,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也是无奈的走。
最宝贵的人生,到最后往往也是无奈,贫苦病老死,愁儿孙,生时所欲不可得,走时诸般病来缠,间或有一二个不时自觉,不时昏迷的修心人,又走了错路,所以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
人的一生,为什么来,来了做什么,又能做成什么,这是每个人都有的问题,只不过有些人明白,有些人糊涂,有些人看似明白,有些人看似糊涂而已。
方法当然是有的,古圣前贤早就找到了奥秘,所以第八回篇名叫我佛造经传极乐 观音奉旨上长安
心即是佛,觉悟有情者,为菩萨。
明白了心,于是极乐,觉悟了有情,于是得到长安。
如来降伏了美猴王后,回到雷音宝刹,而后开示源流,诸君且看原文:“如来讲罢,对众言曰:“我观四大部洲,众生善恶,各方不一。东胜神洲者,敬天礼地,心爽气平;北巨芦洲者,虽好杀生,只因糊口,性拙情疏,无多作践;我西牛贺洲者,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但那南赡部洲者,贪淫乐祸,多杀多,正所谓口舌凶场,是非恶海。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诸菩萨闻言,合掌皈依,向佛前问曰:“如来有那三藏真经?”如来曰:“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谁肯去走一遭来?”当有观音菩萨,行近莲台,礼佛三匝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如来说到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那么这三藏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来这样简单理解。
法一藏,这个是谈天的。
谈天可不是侃大山,说的是天道,自然界的规律。
论一藏,这个说地的,无形为天,有形为地,这个说的是物质世界的规律
最后一藏是经,这个是干嘛的呢?
度鬼的。
谈天说地之后,为什么是直接度鬼呢?
那怎么不说说人呢?
这里留个有缘人,猛下一参。
我们这里不妨来聊聊什么是鬼。
这里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请观者诸君自觉批判。
鬼这个字,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几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对应阳来说,取得阴的含义,比喻为见不得光的,或者是隐秘的。
比如鬼鬼祟祟这个成语。

还有个意思,鬼字同归义,如“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义》,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更直白:“人所归为鬼” 还有同样很具体的解释,如《韩诗外传》:鬼者,归也。其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之间。
人活着,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身体,死了,这些化学元素自然回归到大自然。
这是第二层含义,还有个含义,借喻,比如闲聊水浒时,我们聊到有些人活着活着活成了妖魔鬼怪,有些人活成了猪马牛羊。
那么这里西游记取的含义,原书主要指的,就是第二层和第二层含义。鬼为什么要超度呢?
因为佛家讲轮回,这三藏里的第三藏,能够让鬼得度,转生为人或者其他。
看明白了这里,也就明白为什么唐僧会不远万里的去取经。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08 19:59:11 +0800 CST  
公告,我本人没有推荐人买股票,也没有建立任何金融方面的QQ群教人买股票,貌似有人以我的名义在网络上建群教人如何赚钱。这种事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发生,还请朋友们警惕。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09 21:50:26 +0800 CST  
观音菩萨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观音菩萨住的地方,是潮音洞,菩萨在三界内收拾了一个潮音洞呆着,她为何居于水域?
那大海,神说是佛的一滴眼泪化成,那千古澎湃不息的潮音,即是你我世人生灵从不停止的悲苦沉沦之思绪。每日每时,洞中回响着三界内众生呼啸嘈杂的心音,她静静的凝听,普度众生。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音菩萨也叫观世音菩萨,唐代时避李世民的讳,所以也有直接叫观音菩萨的。
世音,是世间之音。
正因为如此,如来一见愿意去的是观世音菩萨,所以大喜:“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为什么如来说别个是也去不得呢?
因为罗汉就不用说了,罗汉走的是自觉路线,修的是罗汉果,他们主要的果,是成就自己的因,所以他们帮人,是随缘度化。
诸菩萨呢?
菩萨是觉悟有情,觉悟有情的大菩萨,才会有这样大的愿力,在诸多菩萨中,比如我们前面聊过的地藏王菩萨,那个也是发了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当然也去得,不过地藏王菩萨是常住幽冥界,度那里的人。
那么在这么多菩萨当中,观音菩萨显然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她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
菩萨问如来有什么吩咐,如来道:“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即命阿傩、迦叶,取出锦蝠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言曰:“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这菩萨皈依拜领。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诸君,取经之路,如来是早已经规划好了的,如同世间的规律,是早就成形了的,只是我们或有意或无意,或自觉或不自觉,根本没有意识到而已,这条路观音菩萨早就半云半雾,踏看过道路了的。
而且呢,要取经,首先关键的是一条,这一条儒道佛三家是共通的。
儒家讲的正心诚意,佛家这里讲善信心坚。
道理一样,如来说了,怕取经人到不了雷音寺,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持我的锡杖,不遭毒害
袈裟是穿在身上的,电视里我们都看过,分成很多小块状,“袈裟”是模拟水田的阡陌形状缝制而成。世田种粮,以养形命。法衣之田,长养法身慧命,堪为世间福田;所以又叫做“田相衣”、“福田衣”。
穿上袈裟,该牢记长养法身慧命,人有了慧觉,那么就可以种福田,易经讲厚德载物,没有福田的人,是享不了福的。
以世间福来看,有人能吃三块肥肉,有人吃一块肥肉就腻着了,就是这个道理。锡杖呢,是帮助人行路的,佛言。是锡杖者。为修智士。广修多闻。解世出世。分别善恶。有为无为。有漏无漏。了智无碍。智慧成就。故曰智杖。为持禁戒忍辱禅定。一心不乱。常修福业。无时懈怠。如救头然。故曰德杖。
这个也叫智杖和德杖,一个人,有智有德,就不会走错路,人最怕的就是走错路,走错路了,毒害也就来了。或许是皮肉之苦,或许是心苦。
而且呢,还有三个紧箍儿,因为取经路上肯定会遇到高强的妖魔的,不降服妖魔,到底还是去不了西天。
这其中的一个紧箍,就是后来用来降服孙悟空,降服心猿用的。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09 21:51:56 +0800 CST  
菩萨出发寻找取经人,玉真观金顶大仙问取经人几时到,菩萨“说未定,约摸二三年间,或可至此。”以菩萨的法力,也无法准确估计取经人几时可到,后来金顶大仙等了很多年才接到唐僧,为什么会这样呢?
诸君,一条路,即便是什么都给人铺好了,那也是需要人去走的。
就好比帮忙,最喜欢帮的是哪种忙呢?
以封建社会举例,一个当官的,要帮一个后进的亲戚,哪种亲戚他愿意帮呢?
本身能力够,他顺手一抽,顺水人情这种,他是最乐意帮的。
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有很多烂泥扶不上墙的,帮了,拉不上来,还把亲戚拖下水的大有人在。
所以路铺好了,关键还要看走这条路的人。
唐僧虽然是金蝉子转世,但是我们后面会看到,这个人转世之后毛病是不少的,所以一路耽搁了很多时间。
观音菩萨路过流沙河,沙和尚这时迷了修行人的本性,无法辨别善恶,上来和惠岸行者斗了很久,忽然醒悟,问惠岸行者是谁,为什么会来这里,知道是观音菩萨后,连忙跪拜乞求指点迷津。
诸君,观音菩萨真的是广开慈悲之门,且看原文:““菩萨,恕我之罪,待我诉告。我不是妖邪,我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不期今日无知,冲撞了大慈菩萨。”菩萨道:“你在天有罪,既贬下来,今又这等伤生,正所谓罪上加罪。我今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那怪道:“我愿皈正果。”
我佛如来设下取经这条路,原本就是为了普度众生的,现在原本是天庭体系犯罪的人,想重新修行,能不能修?
当然能修,沙僧本来就是天庭上的卷帘大将,犯的错误倒不大,就是把玻璃盏打碎了,就这样都还被玉帝打了八百,贬下界来,七天一次,飞剑穿他胸胁,可见当时天庭的规矩,也是够苛刻的。
我们看到这里,也可以反观美猴王的闹天宫,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美猴王见到了顶级资源,以他的所作所为,早就挂了,连压五行山下的资格都没有。
如来安排的这场取经,整个天庭体系都是支持的,因为这是普度众生的事情,包括天庭很多犯了错误的人,也能够有机会重新提升,这就是为什么后面孙悟空告天天应,告地地灵。
因为这场取经,是和天地人三界的利益都共同相关的。
天界有错的人,得到重新修行的机会,唐僧取经回去之后,能够超度地狱的亡魂,而且能够帮助凡人修心,而且甚至连妖都受益,我们看到后面比如狗熊精,都有机会成了守山山神。
佛法是大智慧,在给予天地人三界都有利益的情况下,同时尽可能多的普度众生,在和谐的情况下,做善事,这比起孙悟空为一己之私的胡闹来,有天壤之别。
沙僧又道:“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顽耍。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菩萨曰:“岂有不到之理?你可将骷髅儿挂在头项下,等候取经人,自有用处。”怪物道:“既然如此,愿领教诲。”菩萨方与他摩顶受戒,指沙为姓,就姓了沙,起个法名,叫做个沙悟净。当时入了沙门,送菩萨过了河,他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
诸君,这里就指明了为什么沙和尚的法名要叫悟净。
三兄弟每一个人的法名都是有深意的,吴老先生写书,笔力渗透纸背,如果不是这样,又何以能和其他三部不朽的巨作同列而成为中国的四大名著?
西游记在四大名著中别具一格,甚至可以说是最值得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好好研究的书,为什么这么讲?
首先是吴承恩先生的人生经历,他不同于施耐庵罗贯中师徒的帝王师角色,也不同于出身富贵的曹雪芹,他是普通人家成长,而后从政治学写书,走完一生的。
其次,从书的角度来讲,水浒写的是心镜,鉴人鉴己,虽然非常适合每个人看每个人用,但是没说普通人如何具体修行,三国演义呢,层次太高,谋略术攻,普通人看了心若不正,往往还会走入歧途。红楼梦则对普通人完全没有参考价值,因为出身平台太高,曹雪芹的感慨,基本对于普通人家无用。
不扯闲篇,聊回沙和尚,这里他吃人肉为生,甚至还吃了不少取经人,为什么普通人的头骨都会沉底,取经人的不沉?
这是西游记点破的最关键处。
小子这里也不能点破,但是却写透关窍,留给有缘人。
流沙河,指的是命运之水,我们大多数人由于没有觉醒我们自身的生命,不明白自身的生命要走到哪里去,也不明白为什么来,所以一旦遇到命运这条流沙河,必然是沉底的。
为什么取经人的不沉?
但是虽然他们的不沉,为什么还是被沙和尚给吃了?
这里还望有缘人猛下一参,于此处多多留意才是。
菩萨给沙和尚取法名,别的不叫,偏偏指沙为姓,叫什么名字呢?
哦,洗心涤虑,所以叫悟净。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10 22:49:05 +0800 CST  
@冯一楠 2016-08-10 22:49:05
菩萨出发寻找取经人,玉真观金顶大仙问取经人几时到,菩萨“说未定,约摸二三年间,或可至此。”以菩萨的法力,也无法准确估计取经人几时可到,后来金顶大仙等了很多年才接到唐僧,为什么会这样呢?
诸君,一条路,即便是什么都给人铺好了,那也是需要人去走的。
就好比帮忙,最喜欢帮的是哪种忙呢?
以封建社会举例,一个当官的,要帮一个后进的亲戚,哪种亲戚他愿意帮呢?
本身能力够,他顺手一抽,顺水人......
-----------------------------
@地道药材哥 2016-08-11 09:00:15
取经人的头骨为何不沉?因为他们自有信仰,他们执着于西天拜佛求经,用来普渡众生,他们所行之事为善,持有功德,所以在这流沙之河当中不至于下坠堕落。普通人碌碌无为,终日为衣食奔波,心中无智慧,对社会没有回报,所以难逃轮回之苦。取经人却被悟静所吃,正是九死一生,说明取经之路极其坎坷,非大智慧大功德不能成功。
-----------------------------
不是这样 不沉的原因没那么复杂。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11 18:02:43 +0800 CST  
@冯一楠 2016-08-10 22:49
菩萨出发寻找取经人,玉真观金顶大仙问取经人几时到,菩萨“说未定,约摸二三年间,或可至此。”以菩萨的法力,也无法准确估计取经人几时可到,后来金顶大仙等了很多年才接到唐僧,为什么会这样呢?
诸君......
-----------------------------
@弃一马争和130 2016-08-11 00:02:11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缘分到时,请先生度我。
阿弥陀佛
-----------------------------
言重了 自度 而后方能得度 阿弥陀佛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11 18:03:15 +0800 CST  
观音菩萨给沙悟净指点了迷津,然后在路上又遇到了投错胎的天蓬元帅,这时候天蓬元帅由于经常吃人肉,已经迷了修行人的本性,成为了妖,他和惠岸行者打了半天,也没有认出对方来历,“他两个正杀到好处,观世音在半空中,抛下莲花,隔开钯杖。怪物见了心惊,便问:“你是那里和尚,敢弄什么眼前花儿哄我?”木叉道:“我把你个肉眼凡胎的泼物!我是南海菩萨的徒弟。这是我师父抛来的莲花,你也不认得哩!”那怪道:“南海菩萨,可是扫三灾救八难的观世音么?”
好在天蓬元帅尽管这时已经为妖,但一点善念还知道菩萨是救苦救难的大慈悲,所以虽然他投错了胎,走错了路,却依然也还有机会。
诸君,我们一路聊来,从水浒到今天的西游,一个人就算再倒霉,比如投错了胎,或者遭遇了像猪八戒讲的三灾八难,是不是就没有机会活出自己的人生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很多残疾人,不是也活出了自己的价值?
很多出生不好的人,不是依然通过勤劳和奋斗,收获了人生财富?
这时候的猪八戒,已经妖化到菩萨都不认识他了,问他是哪里来的野猪成精?
“怪物朝上磕头,厉声高叫道:“菩萨,恕罪,恕罪!”观音按下云头,前来问道:“你是那里成精的野豕,何方作怪的老彘,敢在此间挡我?”那怪道:“我不是野豕,亦不是老彘,我本是天河里天蓬元帅。只因带酒戏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不期错了道路,投在个母猪胎里,变得这般模样。是我咬杀母猪,可死群彘,在此处占了山场,吃人度日。不期撞着菩萨,万望拔救拔救。”菩萨道:“此山叫做什么山?”怪物道:“叫做福陵山。山中有一洞,叫做云栈洞。洞里原有个卵二姐,他见我有些武艺,招我做了家长,又唤做倒猃门。不上一年,他死了,将一洞的家当,尽归我受用。在此日久年深,没有个赡身的勾当,只是依本等吃人度日。万望菩萨恕罪。”
猪八戒是很凶恶的,但是来头确实是很大的,我们对比前面打碎玻璃盏,就要经常被飞剑穿身的沙悟净,这个猪八戒戏弄了嫦娥,却也只是打了二千锤,贬下尘凡,而且他不用被飞剑穿身,最关键的是,他是可以投胎做人的!
在封建社会,经常有人感叹不公平。
公平与否,我们不去评价,但是在那个时代,确实是有人重罪轻罚的,猪八戒就是很典型的,西游记是魔幻主义色彩的一部巨著,除了写修行,当然也写到了当时社会的百态。猪八戒和美猴王不一样,猪八戒懂得的是三十六般天罡变,走的是上层路线。
一个什么样的神仙才会连投胎都走错路?
这也是西游记的幽默,吴老先生的幽默,每读到此处,都忍俊不禁,却又觉得吴先生刻画得入木三分。
猪八戒被罚下来时,他是很淡定的,知道自己有机会往上再走的,这是典型的有恃无恐,才连投胎都投错了。
而且猪八戒很残忍,投错胎了,那作为一头猪,他居然把生他的猪和他的兄弟猪全咬死了。占了个山吃人度日。
可怕吗?
太可怕了?
一个这样的人,都依然能够有机会重返天庭,这也就难怪会有孙悟空的闹天宫了。
这是当时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猪八戒虽然坏,但是还挺有运气,娶了个挺有资产的女人,那女人死后,得了很多家当,他有恃无恐,好吃懒做,家当吃完了,又接着吃人度日。
而且按猪八戒的说法,是依本吃人度日,什么叫依本?
按他这说法,这吃人,还成了猪八戒的老本行,本分行为了。
这里问题来了,菩萨大慈大悲,法力无边,为什么要给猪八戒这样的人机会?
诸君,菩萨既然清楚了猪八戒的来历,那么当然要设法救这一片土地的生灵,她救的不是猪八戒,而是这一方生灵。
不然猪八戒这样的妖怪,来历又大,危害一方,谁能制止得住?除非是遇到更强的妖怪黑吃黑,正道的人只要知道猪八戒的来历,大多都不愿意招惹的嘛。
黑吃黑也还是有问题,来个更强的妖怪,这一方百姓不是又要受苦吗?
所以到后面唐僧悟空到了高老庄的时候,不知己不知彼的降魔法师们,不知道被猪八戒打退了多少,再晚点给他一条路,只会危害更大。
而且我们看西游记,有几个人敢跟菩萨讨价还价了?
“菩萨道:“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二罪俱罚?”那怪道:“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菩萨道:“人有善愿,天必从之。汝若肯归依正果,自有养身之处。世有五谷,尽能济饥,为何吃人度日?”怪物闻言,似梦方觉,向菩萨施礼道:“我欲从正,奈何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菩萨道:“我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可跟他做个徒弟,往西天走一遭来,将功折罪,管教你脱离灾瘴。”那怪满口道:“愿随,愿随!”菩萨才与他摩顶受戒,指身为姓,就姓了猪,替他起了法名,就叫做猪悟能。遂此领命归真,持斋把素,断绝了五荤三厌,专候那取经人。”
诸君,这里菩萨指点迷津,猪八戒说什么?
“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
整部书,有几个妖怪,几个神仙,是跟菩萨这样说话的?
是不是有背景,有来历,就没人治得了他了?
我们一路聊来,诸君想必也明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也正因为如此,猪八戒自己也知道自己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好了,猪八戒自身的灵根,瞬间清明,知道了自己不能堕落下去,不然会遭天谴,这时候菩萨也就给他指出了一条明路。
有意思的是指身为姓,姓猪。
人身上这头懒猪,是修行中的一个大坎,过得了这个坎,才能明白能与不能。
所以法名叫悟能。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11 18:42:24 +0800 CST  
观音菩萨指点了猪悟能后,又遇到了小白龙,正走处,只见空中有一条玉龙叫唤,菩萨近前问曰:“你是何龙,在此受罪?”那龙道:“我是西海龙王敖闰之子,因纵火烧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玉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诛。望菩萨搭救搭救。”观音闻言,即与木叉撞上南天门里,早有邱、张二天师接着,问道:“何往?”菩萨道:“贫僧要见玉帝一面。”二天师即忙上奏,玉帝遂下殿迎接。菩萨上前礼毕道:“贫僧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路遇孽龙悬吊,特来启奏,饶他性命,赐与贫僧,教他与取经人做个脚力。”玉帝闻言,即传旨赦宥,差天将解放,送与菩萨,菩萨谢恩而出。这小龙叩头谢活命之恩,听从菩萨使唤。菩萨把他送在深涧之中,只等取经人来,变做白马,上西方立功。小龙领命潜身不题。“
小白龙是个任性的官二代,在天地君亲师的封建社会,忤逆是个重罪,那时候讲的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所以既然龙王告小白龙忤逆,那么玉帝肯定是要处理小白龙的,这时候菩萨说情,而且是要小白龙去做脚力,完成天地人三界的一件共同大事,玉帝当然也顺手放马。
在确定了取经的脚力后,观音菩萨路过五行山,这时候的美猴王已经被压了五百年翻不得身,这时候的他有了这五百年的磨难,火眼金睛,早就不是当时的遇到如来也不识的齐天大圣了,“看时,他原来压于石匣之中,口能言,身不能动。菩萨道:“姓孙的,你认得我么?”大圣睁开火眼金睛,点着头儿高叫道:“我怎么不认得你,你好的是那南海普陀落伽山救苦救难大慈大悲南无观世音菩萨。承看顾,承看顾!我在此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我一看。你从那里来也?”
诸君,大圣一句话,听来悲凉,他在花果山称王时,多少魔王和他称兄道弟?
他在天上当齐天大圣时,交游何等广阔?
及至他落难,度日如年,更无一个相知的来看他一看。
“菩萨道:“我奉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从此经过,特留残步看你。”大圣道:“如来哄了我,把我压在此山,五百余年了,不能展挣。万望菩萨方便一二,救我老孙一救!”菩萨道:“你这厮罪业弥深,救你出来,恐你又生祸害,反为不美。”大圣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这才是——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诸君,大圣开始还说如来哄了他,菩萨说猴子罪业弥深,大圣立刻知悔,情愿修行。
这里吴老先生也点明,人心生一念,天地尽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美猴王这里重生善念,自然心地清明,复归正路也。
菩萨道:“既有善果,我与你起个法名。”大圣道:“我已有名了,叫做孙悟空。”菩萨又喜道:“我前面也有二人归降,正是“悟”字排行。你今也是“悟”字,却与他相合,甚好,甚好。这等也不消叮嘱,我去也。”那大圣见性明心归佛教,这菩萨留情在意访神僧。
不同于沙僧和猪八戒,美猴王是有名有姓的,他在最初修道时,就已经悟空,菩提祖师赐给他悟空这个名字。菩萨一听这个名字,当然大喜,所以说甚好甚好,也不用多叮嘱。她知道孙悟空已经明心见性了的。
那么是不是明心见性之后就不会有问题了?
当然不是,不然为何后面会有真假美猴王?
这里的不用叮嘱,是指的在等待唐僧过程中不用叮嘱,比如猪八戒,虽然叮嘱了,但是也还是在继续为恶的。
所以八戒遇到悟空时,还是要被悟空一顿好揍。
有心猿 意马 懒猪 洗涤清净 这四个保护,加上如来给的宝物,菩萨知道取经人的外部条件是够了,所以接下来就没有再给取经人物色其他徒弟,而是开始寻找这个取经人了。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12 21:31:51 +0800 CST  
@疯子上将 2016-08-12 12:00:17
@冯一楠 104楼 2016-08-11 18:42:00
观音菩萨给沙悟净指点了迷津,然后在路上又遇到了投错胎的天蓬元帅,这时候天蓬元帅由于经常吃人肉,已经迷了修行人的本性,成为了妖,他和惠岸行者打了半天,也没有认出对方来历,“他两个正杀到好处,观世音在半空中,抛下莲花,隔开钯杖。怪物见了心惊,便问:“你是那里和尚,敢弄什么眼前花儿哄我?”木叉道:“我把你个肉眼凡胎的泼物!我是南海菩萨的徒弟。这是我师父抛......
-----------------------------
嗯嗯 慢慢看吧 或者分答也行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12 21:32:14 +0800 CST  
@观自在王佛 2016-08-13 16:22:16
冯先生,在下不才,自参了一下西游记蝎子精的事,说下个人看法。蝎子精阴毒无比,代表的是人的贪嗔痴三毒,圣人则以天下为悲以众生为哀悯。波旬和世尊说后世他要派遣魔子魔孙穿上袈裟混入佛门曲解经典佛法时,世尊才想到后世众生更苦,才落泪。因此能让修证圆满的佛陀疼痛的不是其他痛苦,正是缠绕众生的三毒,所以表在西游记里就是蝎子精蛰的佛陀疼痛难忍。地藏经曾说过众生的三毒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所以......
-----------------------------
挺好的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14 09:17:00 +0800 CST  
上回说到观音菩萨来到了东土大唐,一面告诉城隍土地不要声张,一面开始寻访能去西天取经的人,小子在前文与诸君聊过,西方取经,是干涉到天地人三界的一件大事,这种大事,必然是要满足三方的共同利益才能够得到最广泛的支持,天地二界的支持,到现在是已经很足了,那么人界呢?
毕竟事还要人来做呀。
老天爷的美意再好,人懒着什么都不干,那也是什么都干不成的,所以还需要人界的一个因果,去支撑这个取经大事。
吴承恩先生笔力极深,当然考虑到了这点,所以他暂时在第九回不提取经的事,而是先说在长安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这时正是封建社会最鼎盛的时期之一,大唐贞观天子在位的第十三个年头。
吴先生不提朝内,先提朝外有两个贤人:一个是渔翁,名唤张稍;一个是樵子,名唤李定。书上说他两个是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
这就有意思了,为什么没考上的,也叫作贤人呢?
不就是个渔翁和个砍柴的嘛,有什么贤的,要钱没钱,要权没权。为什么还说他们贤呢?
且看原文:“一日,在长安城里,卖了肩上柴,货了篮中鲤,同入酒馆之中,吃了半酣,各携一瓶,顺泾河岸边,徐步而回。张稍道:“李兄,我想那争名的,因名丧体;夺利的,为利亡身;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去。算起来,还不如我们水秀山青,逍遥自在,甘淡薄,随缘而过。”李定道:“张兄说得有理。但只是你那水秀,不如我的山青。”张稍道:你山青不如我的水秀。
诸君,这两位是比较看得开的,知道逍遥自在好,能安贫乐道,但是呢?
也就是一般般的贤人而已,注意,西游记是有三界设定的,对于我们现实社会来讲,贤人当然是很优秀的了,但是对于有三界设定的西游记来讲,贤人就并不算太高层次。
但是也不错了,毕竟占了个贤字,但他们其实也还是没有真洒脱,真自在。
因为人各有各的活法嘛,你喜欢山清水秀,别人争名夺利就不好吗?
证明自己对,是不用贬低他人的嘛,而且后面两人还为山清水秀的问题争了起来。
可见也只是假自在,不然自己享受自己的,何必和别人比嘛。
接下来是大量的诗词,关于山清水秀的好处,我们这里不引用,
但是两人争辩,争出问题来了,什么问题呢?
他二人既各道词章,又相联诗句,行到那分路去处,躬身作别。张稍道:“李兄呵,途中保重!上山仔细看虎。假若有些凶险,正是明日街头少故人!”李定闻言,大怒道:“你这厮惫懒!好朋友也替得生死,你怎么咒我?我若遇虎遭害,你必遇浪翻江!”张稍道:“我永世也不得翻江。”李定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你怎么就保得无事?”张稍道:“李兄,你虽这等说,你还没捉摸。不若我的生意有捉摸,定不遭此等事。”李定道:“你那水面上营生,极凶极险,隐隐暗暗,有什么捉摸?”张稍道:“你是不晓得。这长安城里,西门街上,有一个卖卦的先生。我每日送他一尾金色鲤,他就与我袖传一课,依方位,百下百着。今日我又去买卦,他教我在泾河湾头东边下网,西岸抛钓,定获满载鱼虾而归。明日上城来,卖钱沽酒,再与老兄相叙。”
诸君,两人争着争着动气了,而且开始互相诅咒,而且最要不得的是,显摆出现了,李定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你凭什么就能够保证自己没事呀?张稍为了压对方一头,说出了个他水面上营生,不但不会遇险,还每天都保证能够打到鱼的秘密。
这种事是隔墙有耳的,很快就传到了龙王的耳朵里。
龙王当然震惊和愤怒了,按他的话说若依此等算准,却不将水族尽情打了?
这里之后的故事,我们都熟悉,且按下不表,先来聊一聊,这算卦为什么可以这么准,而且呢,李定说得对呀,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这谁能知道呢?
所以李定这个人的名字,其实通的是里定,内里安定之意。
注意这里他说的是人有暂时祸福,这和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说周瑜的人有旦夕祸福大不一样。
祸福,是可以变化的,这个世界是运动变化的。
所以才叫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暂时祸福。
福祸,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个我们闲聊过程中多次提过,比如给孩子一大笔财富,却不教育他,那以后父母走后,这个孩子有着这么多财富,却不懂得立身之道,那肯定是要吃亏的嘛,因为他没有能力保护财富,别人总是会惦记和想夺过来的。
明白了祸福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变,人的内心就容易安定,不然焦虑,烦躁,一闭上眼睛千头万绪失眠这些就来了。
张稍呢?
稍微张扬了,有些东西确实是可以有一定规律的,但是不该由他去说出来,这就是为什么算命在封建社会一直有市场,因为人在没有觉醒自己之前,生命如同恒河之中的沙粒,命运这条河流,把人冲到自己也不知道的地方。
但是有古代的圣贤,总结出来一些规律。
这就是中国的易经,易经谈的,就是方向的问题。
动与不动的法则,叫做易。
动了之后的方向,叫做卦。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易经说的不是迷信,而是讲的物理运动规律。
如果时间是纵坐标,地点是横坐标,人在这个坐标内做的事情,就决定了自己生命的轨迹。
而易经,就是总结出了六十四个大的运动方向。
张稍明白了,就该自己低调的明白,不该张扬,因为一张扬,就惹来了麻烦,产生了蝴蝶效应。
龙王的命运被他影响了。
龙王作为一个修行人,本不该如此轻易被他人影响,如果他修行够的话,他原本不该一怒之下去找算命先生问罪,更不该私自更改天庭行雨的数量。
但是他发怒问罪,是觉得水族遭殃了,私自改行雨数量,则是争胜好强心,毁了自己。
三界既然成为了一个体系,那么就有它自然的规律。
比如河里的鱼虾,本来就是有被渔夫捕的可能,鱼虾要避免被捕,只能靠自己的修行。
这一篇,其实讲的不是迷信,而是借神话和迷信来告诉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
人明明是白天活动晚上睡觉,你偏偏要天天熬夜,那么你不生病谁生病呢?是有的人熬夜也没事,但是那是个例,是那个个例的修行决定了他熬夜没事,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讲,熬夜是很伤身体的。
这个算命先生的来头是很大的,他是袁天罡的叔父,袁守诚。袁天罡李淳风二人我们在闲话水浒和闲话增广贤文都曾经聊过,这里不再重复。
西游记这里描写袁守诚也是非常了得,诸君,天地人三界,都是有修到极高深的人。
这里的袁显然就是,“四壁珠玑,满堂绮绣。宝鸭香无断,磁瓶水恁清。两边罗列王维画,座上高悬鬼谷形。端溪砚,金烟墨,相衬着霜毫大笔;火珠林,郭璞数,谨对了台政新经。六爻熟谙,八卦精通。能知天地理,善晓鬼神情。一脖子午安排定,满腹星辰布列清。真个那未来事,过去事,观如月镜;几家兴,几家败,鉴若神明。知凶定吉,断死言生。开谈风雨迅,下笔鬼神惊。招牌有字书名姓,神课先生袁守诚。”
厉害吗?
真的厉害,他知天地理,懂得天地运行的道理,而且知晓鬼神之情,未来事,过去事,观如月镜,知道过去未来之事的是什么样的人物?
诸君,连西游记里的主角孙悟空都不知道未来和过去,这袁守诚居然知道!
袁守诚既然知道过去未来,当然知道不妄作,所以这回篇目叫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
无私曲的意思是,他只是陈述客观事实,而没有故意要去违背规律。
也许有朋友要问,那他不是指点渔夫去打鱼了吗?
诸君,袁守诚既然修到这个份上,那是断然不会去造作的,他指点渔夫去捕的,自然是该当被抓的鱼虾。所以书里没写,但是其实已经写在书里了,因为这一篇的立意就是告诉大家要尊重自然规律。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从这一回起,西游记将正式介绍修行的次第,前面是由心入手,而真正的取经,即将开始。
这是全书承上启下的一回。
这一回的目的,作者除了交代人界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要讲一个道理,修行之后,不要妄弄神通,违背自然规律。
龙王和袁守诚,这里是作了一个对比。
“这龙王又轮起门板便打、骂道:“这妄言祸福的妖人,擅惑众心的泼汉!你卦又不灵,言又狂谬!说今日下雨的时辰点数俱不相对,你还危然高坐,趁早去,饶你死罪!”守诚犹公然不惧分毫,仰面朝天冷笑道:“我不怕,我不怕!我无死罪,只怕你倒有个死罪哩!别人好瞒,只是难瞒我也。我认得你,你不是秀士,乃是泾河龙王。你违了玉帝敕旨,改了时辰,克了点数,犯了天条。你在那剐龙台上,恐难免一刀,你还在此骂我?”龙王见说,心惊胆战,毛骨悚然,急丢了门板,整衣伏礼,向先生跪下道:“先生休怪。前言戏之耳,岂知弄假成真,果然违犯天条,奈何?望先生救我一救!不然,我死也不放你。”守诚曰:“我救你不得,只是指条生路与你投生便了。”
为什么袁守城不惧分毫?
因为他很坦然,他遵循了自然规律的。
而龙王呢?
明知道违背天理,却照样为了争强好胜作了。
所以犯了天条,争强好胜是修行人的大忌,美猴王当年就是因为争强好胜卖弄本事所以被赶出师门。
这里龙王又犯了。
龙王求救,袁守诚也直言,救不了,不过呢,指一条路是可以的。
至于走成什么样,那就是龙王自己的事情了。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14 09:22:55 +0800 CST  
未来五天有客人到访 无暇更新 关注的朋友请五天后继续看帖 谢谢大家 O(∩_∩)O谢谢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14 09:25:17 +0800 CST  
@弃一马争和130 2016-08-16 23:17:03
而且按猪八戒的说法,是依本吃人度日,什么叫依本?
按他这说法,这吃人,还成了猪八戒的老本行,本分行为了。
……………………………………………………………
冯先生:此处八戒所说的“依本”,是否可以理解为“倚本”,也就是依靠与生俱来的能力或者说法力。就像我们普通人,啥也不会,总还有点力气干能点体力劳动,当然,绝大多数人只要自身有点能耐,总还是想抄近路的。于是,干活就不如直接吃人了。也就......
-----------------------------
嗯嗯 可以这样理解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21 10:18:19 +0800 CST  
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对未知的世界有所恐惧,小时候害怕黑暗,是因为对黑暗的未知,成年后害怕死亡,则是对于生的留恋,死的未知。
不管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当中,都有过对于人死后的状态的描述,过去的观点,普遍认为人死后是有灵魂的。
鬼者,归也,人生的归途,无一例外,都难免一死。而对应来看,人生的起点,则是生。
在东西方文化当中,都有关于人死后灵魂不安,变化为鬼害人的故事。
对于鬼,有人怕,有人不怕,有人信,有人不信,我们这里不去探讨鬼是否存在的话题,而要聊一聊为什么有些人怕,而且容易遇到所谓的灵异事件,有些人不怕,也从来不会遇到那些听起来毛骨悚然的事件。
在中国的年俗当中,有贴门神的习惯,门神早已有之,到了元代后,渐渐演变为贴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人,西游记这部小说的出现,和我们聊过的水浒传一样,同样吸取了民间很多传说故事,在二将军宫门镇鬼 唐太宗地府还魂 这一回,就详细的收录了这则故事。
唐太宗因为没有能够救泾河龙王,受到龙王的魂魄惊吓,每晚都睡不好觉,而且同时得了重病,“太宗道:“卿是不信。朕这寝宫门外,入夜就抛砖弄瓦,鬼魅呼号,着然难处。白日犹可,昏夜难禁。”叔宝道:“陛下宽心,今晚臣与敬德把守宫门,看有什么鬼祟。”太宗准奏,茂功谢恩而出。当日天晚,各取披挂,他两个介胄整齐,执金瓜钺斧,在宫门外把守。好将军!你看他怎生打扮——
头戴金盔光烁烁,身披铠甲龙鳞。护心宝镜幌祥云,狮蛮收紧扣,绣带彩霞新。这一个凤眼朝天星斗怕,那一个环睛映电月光浮。他本是英雄豪杰旧勋臣,只落得千年称户尉,万古作门神。
二将军侍立门旁,一夜天晚,更不曾见一点邪祟”
诸君,为什么秦琼和尉迟恭在守护,就没有鬼魅呼号了?为什么唐太宗担心两位功臣辛苦,画他们的像贴在门口,也同样管用?
我们这里抛开迷信这些不谈,但就能量来讲,我们不妨以频道来打比方,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交流,话不投机,往往会说不在一个频道上。那么这里其实是一个道理,唐太宗这时病重,他的能量,和死亡的频道更近,所以他自然能够感知到一些东西。
而秦琼和尉迟恭不但是健康人,而且是健康人里面非常强壮有力的,离死亡的频道很远,自然也就感觉不到了。
所以对于鬼怕人还是人怕鬼的问题,其实也就很好解释了。
为什么小孩子很多都怕黑,道理和这个相同。
唐太宗见到鬼,这时病势沉重,眼看就不行了,准备交代后事,这时候有意思的事情又发生了。
魏征说他在阴间有熟人,每看到这里,常常忍俊不禁,诸君,封建社会里面确实是有些人手眼通天,能够和朝野都有熟人的,而中国传统社会又是人情社会,所谓熟人好办事,西游记的作者这里诙谐了一把,连到了阴间也照样是可以托熟人走关系的。
当然,这里是封建残余思想,生活在新时代的诸君还需自觉批判才是。
旁闪魏征,手扯龙衣,奏道:“陛下宽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长生。”太宗道:“病势已入膏肓,命将危矣,如何保得?”征云:“臣有书一封,进与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酆都判官崔吧太宗道:“崔吧是谁?”征云:“崔吧乃是太上先皇帝驾前之臣,先受兹州令,后升礼部侍郎。在日与臣八拜为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现在阴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梦中常与臣相会。此去若将此书付与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来,管教魂魄还阳世,定取龙颜转帝都。”
魏征的拜把兄弟死了之后在阴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酆都判官,这可是实权部门,是很给力的一个助力,我们常常说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人都难免一死。
但是这里关系交情到位了,连死也都是可以通融的。
唐太宗一到地府,早就有人等着迎接了,没有关系,自己慢慢模门道去吧,这里唐太宗直接有人带路走后门了。
崔判官早就在迎接唐太宗,唐太宗把魏征的书信给到崔判官,他一看也满心欢喜:那判官看了书,满心欢喜道:“魏人曹前日梦斩老龙一事,臣已早知,甚是夸奖不尽。又蒙他早晚看顾臣的子孙,今日既有书来,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阙。”太宗称谢了。
诸君,魏征在崔判官这里是既有交情,还有影响力和人情的。
交情我们说了,是拜把兄弟,影响力呢?
魏征是个梦中斩龙的人物,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帮这样的人一个顺手人情,那是谁都乐意的。
而且呢,魏征还有人情,他对崔判官在阳间的子孙很好,所以交情,影响力,人情三个都到位了,崔判官能不帮忙吗?
帮,帮定了。
太宗遂与崔判官并二童子举步前进。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冥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那青衣将幢幡摇动,引太宗径入城中,顺街而走。只见那街旁边有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上前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就来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
建成和元吉生时斗不过,死的时候照样斗不过。
为什么?
因为唐太宗做人到位嘛。
生时有很多贤臣辅佐,死了还有人情关系助力,建成和元吉呢?
倒不是咱们在这里闲聊,成王败寇论人论事,而是建成和元吉确实不如唐太宗得人心嘛。
十王出在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太宗谦下,不敢前行。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太宗道:“朕得罪麾下,岂敢论阴阳人鬼之道?”逊之不已。太宗前行,径入森罗殿上,与十王礼毕,分宾主坐定。
诸君,同样是到了阴间,十殿阎王都来迎接唐太宗,这就是封建社会时期关系到位的结果。
分宾主坐定聊了会天,然后更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
十王闻言,伏礼道:“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已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我等早已知之。但只是他在此折辩,定要陛下来此三曹对案,是我等将他送入轮藏,转生去了。今又有劳陛下降临,望乞恕我催促之罪。”言毕,命掌生死簿判官:“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先逐一检阅,只见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吃了一惊,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却将簿子呈上。十王从头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
诸君,真的是人情到位了,崔判官居然改了生死簿,大笔一挥,悄悄添了二十年阳寿,本该命绝的唐太宗,居然得以还魂。
这样看来,西游记很悲观,充满了对当时人情关系的封建社会的不满。
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如果只是满腹牢骚,抱怨社会,那西游记是不会成为华夏大地,这片充满智慧的土地的四大名著的。
我们来看看崔判官为什么敢改生死簿。
要知道,泾河龙王稍微改了下降雨的点数,可就是上了斩龙台的。
凭什么他可以悄悄改,而且凭什么唐太宗命不该绝?
我们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21 16:44:11 +0800 CST  
上回说到崔判官大笔一挥,唐太宗添了二十年阳寿,为什么泾河龙王改了降雨的点数,要被处罚,而唐太宗添阳寿崔判官却没事?
我们前文聊到,取经是天地人三界的大事,唐太宗作为人界大唐国的皇帝,没有他出力这件事情怎么可能圆满呢?
很多人看似能够走后门,看似能够破格,这其实倒未必都是裙带关系,而是这些人在整个大的资源体系下是要发挥作用的。
同样是人,但是有的人时间就很宝贵,有的人则不然。 因为有的人的时间,干系千万人的衣食住行,有些人呢,连自己该怎么花时间都不知道。
所以西游记其实是很积极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只有我们做好自己,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人生的价值,那么在这种循环下,才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做事,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
崔判官带着唐太宗先看十八层地狱,吓唬一下唐太宗,而后到了枉死城,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只叫:“崔先生救我,崔先生救我!”
所以唐太宗的还魂,是早就安排好的,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历,唐太宗才会支持西天取经这项大事。
且看原文:“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我才救得哩。”太宗道:“寡人空身到此,却那里得有钱钞?”判官道:“陛下,阳间有一人,金银若干,在我这阴司里寄放。陛下可出名立一约,小判可作保,且借他一库,给散这些饿鬼,方得过去。”太宗问曰:“此人是谁?”判官道:“他是河南开封府人氏,姓相名良,他有十三库金银在此。陛下若借用过他的,到阳间还他便了。”太宗甚喜,情愿出名借用。遂立了文书与判官,借他金银一库,着太尉尽行给散。判官复吩咐道:“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爷爷过去,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还魂,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
有意思的是,这些冤业要想得救,还是得花钱,可见孔方兄是真的放在阴阳两界都好用的。
妙的是阴间的孔方兄和阳间的不同,河南开封的这个人在阳间很穷,但是呢,在阴间却存了足有十三库金银,只用一库,就足够度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可见这个人多富。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23 16:05:27 +0800 CST  
诸君,我们一路聊来,按西游记的观点,每个人其实就好比一叶舟,这舟在命运之河中能装载多少福分,全靠各人的修为。
有些痴的暴饮暴食,多贪财色,超出自己生命的承载力,福报用完了,这时难就来了,轻则舟停,重则覆舟。
而尽管很多时候我们的发愿是好的,内心是善良的,去做的事情结果却往往又事与愿违。
问题出现在了哪里呢?
唐王返魂后,遍选高僧,找到了金蝉子转世的玄奘法师,这时大开道场,每日讲经,希望超度亡魂。那么这时候玄奘法师讲的经,能够超度死者吗?
答案是否定的。
菩萨这时寻访取经人,已经知道玄奘法师就是当日的金蝉子转世,便隐去真身,和惠岸行者一起在长安城中货卖如来赐给的宝物。
诸君,如果风尘之中,人人都有一双慧眼,那这世界上每个人都会有改变命运的重大机遇的,遗憾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遇到蹊跷和超出自己认识的事情时,往往的态度是嗤之以鼻。
长安城里,有那选不中的愚僧,倒有几贯村钞。见菩萨变化个疥癞形容,身穿破衲,赤脚光头,将袈裟捧定,艳艳生光,他上前问道:“那癞和尚,你的袈裟要卖多少价钱?”菩萨道:“袈裟价值五千两,锡杖价值二千两。”那愚僧笑道:“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那菩萨更不争吵,与木叉往前又走。
这些愚僧念了一辈子经,遇到了菩萨和佛宝,但是却当面错过,也真是让读者读到此处,不免一叹,
而且他们内心是不信的,所以说即便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许多,钱占据了内心,而心又小,自然就看不到其他了。
在当时的盛世为官,又身居高位的人,必然是有一定见识的,不然做不到那样的高位。
行勾多时,来到东华门前,正撞着宰相萧瑀散朝而回,众头踏喝开街道。那菩萨公然不避,当街上拿着袈裟,径迎着宰相。宰相勒马观看,见袈裟艳艳生光,着手下人问那卖袈裟的要价几何,菩萨道:“袈裟要五千两,锡杖要二千两。”萧瑀道:“有何好处,值这般高价?”菩萨道: “袈裟有好处,有不好处;有要钱处,有不要钱处。”萧瑀道:“何为好?何为不好?”菩萨道:“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灾,便是好处;若贪淫乐祸的愚僧,不斋不戒的和尚,毁经谤佛的凡夫,难见我袈裟之面,这便是不好处。”又问道:“何为要钱,不要钱?”菩萨道:“不遵佛法,不敬三宝,强买袈裟、锡杖,定要卖他七千两,这便是要钱;若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承受得起,我将袈裟、锡杖情愿送他,与我结个善缘,这便是不要钱。”萧瑀闻言,倍添春色,知他是个好人。即便下马,与菩萨以礼相见,口称:“大法长老,恕我萧瑀之罪。我大唐皇帝十分好善,满朝的文武无不奉行。即今起建水陆大会,这袈裟正好与大都阐陈玄奘法师穿用。我和你入朝见驾去来。
诸君,宰相萧瑀一听,就知道是个好人,所以立刻把菩萨带去见唐王。唐太宗也是一听就大喜,知道遇到了高人,问明了袈裟和环杖的好处后,立刻就拍板要买,菩萨却分文不收,愿意相送,而且说得明白,贫僧有愿在前,原说果有敬重三宝,见善随喜,皈依我佛,不要钱,愿送与他。今见陛下明德止善,敬我佛门;况又高僧有德有行,宣扬大法,理当奉上,决不要钱。
诸君,很多时候,一个人能够得到富贵,得到福缘,这都是德能配位的结果,如果德不配位,即便暂时拥有,也会惹祸上身的,如同我们前面闲聊水浒时武大得潘金莲,艳福难享。以及西游记后面我们要聊到的贪袈裟惹祸上身的老和尚。
这时唐王明德止善,而且将接受佛宝的是真正有大愿去取经的诚心人,菩萨当然与以方便,分文不取。
所以原著后面的诗写的明白:“
玄奘法师大有缘,现前此物堪承受。
浑如极乐活阿罗,赛过西方真觉秀。
锡杖叮当斗九环,毗卢帽映多丰厚。
诚为佛子不虚传,胜似菩提无诈谬。
人活在世界上,离不开物质,那么物质该用多少,该享受多少,这个要看自己能不能承受。
有些人分分钟创造上千万的价值财富,干系千万家庭的福祉,
那他们为了节约时间,把时间去帮助更多人(尽管他们自己不少是意识不到的)所以有私人飞机,那就是德能配位。
而有些人则纯粹是为了炫富,这就难免招来非议了。
菩萨虽然送出了宝物,但依然还要考验玄奘:“
光阴捻指,却当七日正会。玄奘又具表,请唐王拈香。此时善声遍满天下。太宗即排驾,率文武多官、后妃国戚,早赴寺里。那一城人,无论大小尊卑,俱诣寺听讲。
当有菩萨与木叉道:“今日是水陆正会,以一七继七七,可矣了。我和你杂在众人丛中,一则看他那会何如,二则看金蝉子可有福穿我的宝贝,三则也听他讲的是那一门经法。”两人随投寺里。”
菩萨又会怎么考验玄奘,玄奘如何面对?
且听下回分解。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24 10:05:38 +0800 CST  
@冯一楠 2016-08-23 16:05
上回说到崔判官大笔一挥,唐太宗添了二十年阳寿,为什么泾河龙王改了降雨的点数,要被处罚,而唐太宗添阳寿崔判官却没事?
我们前文聊到,取经是天地人三界的大事,唐太宗作为人界大唐国的皇帝,没有他出......
-----------------------------
@弃一马争和130 2016-08-23 19:15:25
很多人看似能够走后门,看似能够破格,这其实倒未必都是裙带关系,而是这些人在整个大的资源体系下是要发挥作用的。
一一冯先生此处可否理解为着意在“结果正义”
(天帝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又有天行健)
-----------------------------
结果正义 嗯嗯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24 10:05:57 +0800 CST  
在中土佛法当中,有棒喝一法,用来考验修行者的本能反应,以及修为的程度。
我们大多数人,当处于一定的位置,有了一定的威望,在自己的领域有了一定建树后,在公众场合承认自己不如人,这是不容易做到的一件事。
然而学海无涯,满,则无法进一步吸收,只有不自满,才能进步,这时的唐僧,作为大唐有名的高僧,面对菩萨的当面质疑,他是如何应对的呢?
且看原文:“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玄奘闻言,心中大喜,翻身跳下台来,对菩萨起手道:“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
诸君,菩萨说玄奘不会大乘佛法,玄奘没有顾及面子,不懂装懂,更没有考虑自己主讲人的身份,而是大喜,立刻跳下台来。
这样的求知态度,菩萨怎么会不愿意指教他呢?
所以菩萨的考试,唐僧是合格了的。不然如果唐僧看到是一个无名老僧,当众质疑自己,他要是板起脸摆谱,说你算老几?
我是大唐高僧,哪里来的无名僧人搅乱法会?
那唐僧也就只能是一个知名的僧人而已,不会有机会成为取经人,也就更不可能得到正果。
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对比之前看到佛宝当面错过的富僧,这里唐僧被选中,看似命中注定,其实是自身修为使然。
唐僧发下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这正是每个人修行的开始。
正心,诚意,而后方可言其他。
他交代自己的徒弟,但看那山门里松枝头向东,我即回来。不然,断不回矣。
一个已经够资格当老师的人,在修行和真理面前,如此诚心,这也就是唐僧之所以最后能够去西天取得真经的第一个原因,也是第一道门槛。
不然前路漫漫,吉凶难测,虽然菩萨显过真身,但是西天路上,不说才狼虎豹,即便是如此遥远的路途,那也是让人难行的。
唐太宗将土弹入酒中,告诉唐僧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这是告诉唐僧在取经路上千万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
诸君,不忘初心。
只有记得我们的初心,前行才有意义,不然千山万水,我们去哪里,走到何方,如果我们都不清楚自己为什么来这里,来了要干什么。
那我们的一生,将在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
众僧给唐僧送行,议论纷纷,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降。
唐僧只是不言语,以手指心。
这里他说得明白,三藏答曰:“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我弟子曾在化生寺对佛设下洪誓大愿,不由我不尽此心。这一去,定要到西天,见佛求经,使我们法轮回转,愿圣主皇图永固。”
这个世界,是有物质构成的,对物质的意识和思维,古人认为是我们人心所造。
比如一杯茶,是苦,是甜,是香,是臭。
均是由我们人的感官和感知获得。
茶本是茶,哪里来的香臭?
香臭由人设罢了。
所以唐僧说得好:“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然而说得容易,做到难,所以唐僧一路九九八十一难,一难,都少不了。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27 17:31:43 +0800 CST  
放下执着本身,不是让人放下坚持,而是在坚持之后,收获很多新的意义,明白了执着的具体,是对是错,是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如同每天跑步,为什么很简单的事情,我们很多人很难坚持下来?
而很多大商人,精英,政要,对于慢跑这项锻炼,却都能在百忙之中坚持下来了?
人和人的差距,始于细微。
我们都希望成功,都希望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有价值,却不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如果一个目标的距离是一百步,那没有迈出的第一步和持续的九十九步,这个目标,永远是达不到的。
很多僧人,在朝圣过程中,十步一拜,在这样的重复中,心灵得到了洗礼和纯粹。
单纯重复机械的一个运动并能坚持下来,意义也在于此。
六祖慧能觉悟之前的修行,不是高大上的高谈阔论,而是每天在厨房帮着挑水劈柴。
唐僧出发前,立下了重愿,而且他也真的是在取经路上这么做的:“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
这样的执着和真诚,又怎能不让他成就自己?
为什么我们求学没有获得真知?
为什么我们求财没有得到财富?
真的都是运气使然和坏人阻挠?
为那个目标。
我们有多真诚?
我们又付出了多少?
唐僧在这样的大愿下,带着随从,出发了。
但是第一磨难很快就来了,磨难的原因,很简单,唐僧急了,他恨不得一步就到西天。
其实前文已经处处暗示了这点,唐太宗问唐僧几年能回?
唐僧说两三年就回来了。
想得容易了。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28 09:33:09 +0800 CST  

楼主:冯一楠

字数:103042

发表时间:2016-07-01 19: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1 14:56:59 +0800 CST

评论数:2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