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一楠闲聊西游记(转载)(转载)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通病,设定一个目标,恨不得立刻就成。
暂时成不了,心里就七上八下。其实何止是目标,看病都是这样。
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们大多数人每天有大把时间浪费在看无聊的资讯,上网,玩游戏,但是在面对疾病时,却好像突然对时间没了耐性,恨不得立刻就好。
却不知,病的发生,特别是重病大病,本身也有积累过程的。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哪里那么快了?
原著写得明白:“这长老心忙,太起早了。原来此时秋深时节,鸡鸣得早,只好有四更天气。一行三人,连马四口,迎着清霜,看着明月,行有数十里远近,见一山岭,只得拨草寻路,说不尽崎岖难走,又恐怕错了路径。”
着急了,又怕走错路,前怕狼后怕虎的时节。
老虎和灾难就真来了。“”正疑思之间,忽然失足,三人连马都跌落坑坎之中。三藏心慌,从者胆战。却才悚惧,又闻得里面哮吼高呼,叫:“拿将来,拿将来!”只见狂风滚滚,拥出五六十个妖邪,将三藏、从者揪了上去。”
为什么我们一路聊来,一直说西游记是修行的书,就是这个原因,唐僧的第一难是怎么来的?
自己的心性有缺陷。
急了,急了遇到岔路和选择时,又怕走错路,越怕越急,忽然就失足了。
遇到三个妖怪,把两个从人都吃了,唐僧为什么没被吃呢?
老叟道:“处士者是个野牛精,山君者是个熊罴精,寅将军者是个老虎精。左右妖邪,尽都是山精树鬼,怪兽苍狼。只因你的本性元明,所以吃不得你。你跟我来,引你上路。”
诸君,唐僧虽然着急,好在他本性元明,所以吃不得他,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人着急,一时间走错了路,只要本质是好的,心性是好的,虽然肯定要遭难,但是只要及时觉醒,命是能保得住的。
不过虽然唐僧保得住性命,两个随从却都是被吃了。
心急尚且吃不了热豆腐,何况是取经大事?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28 09:33:36 +0800 CST  
@冯一楠 2016-08-10 22:49:05
菩萨出发寻找取经人,玉真观金顶大仙问取经人几时到,菩萨“说未定,约摸二三年间,或可至此。”以菩萨的法力,也无法准确估计取经人几时可到,后来金顶大仙等了很多年才接到唐僧,为什么会这样呢?
诸君,一条路,即便是什么都给人铺好了,那也是需要人去走的。
就好比帮忙,最喜欢帮的是哪种忙呢?
以封建社会举例,一个当官的,要帮一个后进的亲戚,哪种亲戚他愿意帮呢?
本身能力够,他顺手一抽,顺水人情这种,他是最乐意帮的。
为什么这样讲?
因为有很多烂泥扶不上墙的,帮了,拉不上来,还把亲戚拖下水的大有人在。
所以路铺好了,关键还要看走这条路的人。
唐僧虽然是金蝉子转世,但是我们后面会看到,这个人转世之后毛病是不少的,所以一路耽搁了很多时间。
观音菩萨路过流沙河,沙和尚这时迷了修行人的本性,无法辨别善恶,上来和惠岸行者斗了很久,忽然醒悟,问惠岸行者是谁,为什么会来这里,知道是观音菩萨后,连忙跪拜乞求指点迷津。
诸君,观音菩萨真的是广开慈悲之门,且看原文:““菩萨,恕我之罪,待我诉告。我不是妖邪,我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不期今日无知,冲撞了大慈菩萨。”菩萨道:“你在天有罪,既贬下来,今又这等伤生,正所谓罪上加罪。我今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那怪道:“我愿皈正果。”
我佛如来设下取经这条路,原本就是为了普度众生的,现在原本是天庭体系犯罪的人,想重新修行,能不能修?
当然能修,沙僧本来就是天庭上的卷帘大将,犯的错误倒不大,就是把玻璃盏打碎了,就这样都还被玉帝打了八百,贬下界来,七天一次,飞剑穿他胸胁,可见当时天庭的规矩,也是够苛刻的。
我们看到这里,也可以反观美猴王的闹天宫,如果不是机缘巧合,美猴王见到了顶级资源,以他的所作所为,早就挂了,连压五行山下的资格都没有。
如来安排的这场取经,整个天庭体系都是支持的,因为这是普度众生的事情,包括天庭很多犯了错误的人,也能够有机会重新提升,这就是为什么后面孙悟空告天天应,告地地灵。
因为这场取经,是和天地人三界的利益都共同相关的。
天界有错的人,得到重新修行的机会,唐僧取经回去之后,能够超度地狱的亡魂,而且能够帮助凡人修心,而且甚至连妖都受益,我们看到后面比如狗熊精,都有机会成了守山山神。
佛法是大智慧,在给予天地人三界都有利益的情况下,同时尽可能多的普度众生,在和谐的情况下,做善事,这比起孙悟空为一己之私的胡闹来,有天壤之别。
沙僧又道:“菩萨,我在此间吃人无数,向来有几次取经人来,都被我吃了。凡吃的人头,抛落流沙,竟沉水底。这个水,鹅毛也不能浮。惟有九个取经人的骷髅,浮在水面,再不能沉。我以为异物,将索儿穿在一处,闲时拿来顽耍。这去,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菩萨曰:“岂有不到之理?你可将骷髅儿挂在头项下,等候取经人,自有用处。”怪物道:“既然如此,愿领教诲。”菩萨方与他摩顶受戒,指沙为姓,就姓了沙,起个法名,叫做个沙悟净。当时入了沙门,送菩萨过了河,他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
诸君,这里就指明了为什么沙和尚的法名要叫悟净。
三兄弟每一个人的法名都是有深意的,吴老先生写书,笔力渗透纸背,如果不是这样,又何以能和其他三部不朽的巨作同列而成为中国的四大名著?
西游记在四大名著中别具一格,甚至可以说是最值得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好好研究的书,为什么这么讲?
首先是吴承恩先生的人生经历,他不同于施耐庵罗贯中师徒的帝王师角色,也不同于出身富贵的曹雪芹,他是普通人家成长,而后从政治学写书,走完一生的。
其次,从书的角度来讲,水浒写的是心镜,鉴人鉴己,虽然非常适合每个人看每个人用,但是没说普通人如何具体修行,三国演义呢,层次太高,谋略术攻,普通人看了心若不正,往往还会走入歧途。红楼梦则对普通人完全没有参考价值,因为出身平台太高,曹雪芹的感慨,基本对于普通人家无用。
不扯闲篇,聊回沙和尚,这里他吃人肉为生,甚至还吃了不少取经人,为什么普通人的头骨都会沉底,取经人的不沉?
这是西游记点破的最关键处。
小子这里也不能点破,但是却写透关窍,留给有缘人。
流沙河,指的是命运之水,我们大多数人由于没有觉醒我们自身的生命,不明白自身的生命要走到哪里去,也不明白为什么来,所以一旦遇到命运这条流沙河,必然是沉底的。
为什么取经人的不沉?
但是虽然他们的不沉,为什么还是被沙和尚给吃了?
这里还望有缘人猛下一参,于此处多多留意才是。
菩萨给沙和尚取法名,别的不叫,偏偏指沙为姓,叫什么名字呢?
哦,洗心涤虑,所以叫悟净。
-----------------------------
@小手温暖 2016-08-29 18:15:32
吃了唐僧前九世?
-----------------------------
不是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31 18:56:03 +0800 CST  
@小伟玫瑰2016 2016-08-29 23:10:07
西游记跟帖和互动比冯先生讲水浒传的时候少多了,我跟随先生一路看来,从三国到增广贤文,到水浒传,再到西游记,从先生的文字中收获了许许多多,再多生活,工作,等等有了许多从新的认识,也推荐了我的家人和朋友们都看了看,我们没事的时候也坐在一起聊聊这些话题,希望更多的有缘人能看到冯先生的文章,很想对冯先生说句:先生,您辛苦了,谢谢您
-----------------------------
谢谢支持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31 18:58:36 +0800 CST  
@小手温暖 2016-08-29 19:17:22
冯兄,为何如此小心呢,总要加一句今日世界无小人了,小人只存在于封建社会。今日世界无老虎了,老虎只存在封建社会。今日世界不是人情社会了,人情只存在于封建社会。
-----------------------------
哈哈哈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31 18:59:25 +0800 CST  
修行路上是孤独的,也难怪唐僧心急,心急可以说是所有人都曾经或多或少经历过的通病。
而人生之路,要想真的活出自我,真我,本我,走出自己的取经得果之路,又谈何容易?
原文写得精彩,唐僧虽然出发时有两个人陪伴,但很快就在遇到第一难时分离了,这时的唐僧,正如原文所写,“独自个孤孤凄凄,往前苦进”而且是“舍身拚命,才上了那峻岭之间。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
孤独吗?
孤独,苦不苦?
当然苦,而且这时候人本能的欲望也来缠了,所有曾经在历史上照耀一片天空的人,都曾经有这样的岁月。
我们无法想象韩信在受胯下之辱后,和他出仕之前的岁月中间,在这个人身上发生了什么。
我们也无法想象姜子牙平静垂钓的那段岁月里,他在想些什么。
但是有我们能够看得到的例子。
苏秦锥刺骨。
勾践的卧薪尝胆。
虽然他们的目标各不相同,但是这些人走过的路都是一样的。
路,是孤独且少人走的,而且少了人烟,没有村舍。
唐僧这时饿了。
就在他本能的欲望上来的时候,遇到了老虎和蛇。
唐僧这时能怎么办呢?
原著说得明白:“三藏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所命”
诸君,我们一路聊来,这是不是消极呢?
当然不是消极,他尽力了嘛,易经开篇就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唐僧这时前有猛虎,后有毒蛇。他能怎么办呢?
只有放下身心,坦然面对嘛。
听天由命和听天由命之间,可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妙的是,在唐僧放下身心,坦然面对的时候,转机就出现了。
巧不巧?
这不是巧,而是作者在提醒我们呢!
镇山太保刘伯钦及时出现,救了唐僧,唐僧虽然脱险,但并不意味着对他的考验结束,很快唐僧的考验又来了。
我们刚才聊到,唐僧取经路上,不但面对种种困难,而且自己心中的欲望,自己的心魔,时时刻刻都在考验着唐僧。
唐僧一路走来,饿了,而和尚,是不吃肉的,偏偏救了唐僧的人是个猎户,家里全是野味,就连油,也是獐鹿虎豹熬的。
“伯钦闻得此说,沉吟了半晌道:“长老,寒家历代以来,不晓得吃素。就是有些竹笋,采些木耳,寻些干菜,做些豆腐,也都是獐鹿虎豹的油煎,却无甚素处。有两眼锅灶,也都是油腻透了,这等奈何?反是我请长老的不是。”三藏道:“太保不必多心,请自受用。我贫僧就是三五日不吃饭,也可忍饿,只是不敢破了斋戒。”伯钦道:“倘或饿死,却如之何?”三藏道:“感得太保天恩,搭救出虎狼丛里,就是饿死,也强如喂虎。”
人生很多转折,是源于自己的诚心和坚持的,如果这里唐僧妥协了,西天取经到此结束。
人在超越自己,实现自己的过程中,有几件事情是非常关键的。
一是立志,二是有恒。
这里唐僧是都做到了的。
他完全有理由妥协嘛,一路来又饿又怕,同伴被吃了,自己也差点命丧虎口,饿成这样,好不容易脱难,最想的无非就是一顿饱餐而已。
但他宁愿饿死,也要坚持自己的路。
诸君,我们太多时候,因为生活中的一小点压力,就放弃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并在心中安慰和告诉自己,要活得现实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梦想永远只能是梦想的原因。
唐僧呢?
大不了饿死。
死也不破戒。
妙的是,这时候转折又出现了。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个善,我们读懂了吗?
“伯钦的母亲闻说,叫道:“孩儿不要与长老闲讲,我自有素物,可以管待。”伯钦道:“素物何来?”母亲道:“你莫管我,我自有素的。”
唐僧不但不破戒,而且还做到了什么呢?
我们常讲的慎独。
努力,可不光是要努力给别人看。
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别人看不到的时候,努力的。
唐僧吃饭前要念经,按理说他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这时旁边的人又不懂这些,他完全可以不念,可以立刻开始狼吞虎咽嘛。
他没有,“方坐下,心欲举箸,只见三藏合掌诵经,唬得个伯钦不敢动箸,急起身立在旁边。三藏念不数句,却教“请斋”。伯钦道:“你是个念短头经的和尚?”三藏道:“此非是经,乃是一卷揭斋之咒。”伯钦道:“你们出家人,偏有许多计较,吃饭便也念诵念诵。”
刘伯钦是不懂的,唐僧你爱念不念。
但是慎独二字,唐僧是做到了的。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8-31 19:25:09 +0800 CST  
@冯一楠 2016-08-31 19:25
修行路上是孤独的,也难怪唐僧心急,心急可以说是所有人都曾经或多或少经历过的通病。
而人生之路,要想真的活出自我,真我,本我,走出自己的取经得果之路,又谈何容易?
原文写得精彩,唐僧虽然出发......
-----------------------------
@弃一马争和130 2016-08-31 22:35:22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这个善,我们读懂了吗?
冯先生此处可以理解为:先天条件下的“善”,能留下一线生机,便是至善吗?
阿弥陀佛
-----------------------------
不是这样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04 10:21:46 +0800 CST  
@wuyitianxia 2016-09-03 16:51:55
馮先生,後學qq:277974642有些问题想請您指教,勞煩您加的時候注明下您的名字
-----------------------------
您加我吧 站内私信微信加 我QQ好像满人了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04 10:22:19 +0800 CST  
唐僧到了两界山,这时的刘伯钦就不能送唐僧接着往前了,按刘伯钦的说法是,那厢狼虎,不伏他降,他却也不能过界。
为什么过了两界山,刘伯钦就降不了虎狼了呢?
这打虎的本事,难道还分地域不成?
这里显然又是吴承恩先生有意为之,西游记这本书,可以说是神魔玄幻之际,处处都留有思考题。
我们修行,切记的是自己的初心是要在修行的过程中收获什么,我们常常讲不忘初心。
而唐僧从不忘初心,到发至诚之心开始取经,走到这里,其实就是到了一个分水岭。
刘伯钦救唐僧这一回,代表的是慎独,是孤独。
这几乎是每一个修行人都会或多或少经历的。
那么到了两界山这个分水岭,很多人就回程了。
这里不是说回程不好,因为我们多次提过,人的修行,每个人的目的,目标,都是不同的。
所以不能用好和不好来评价,刘伯钦这里过不去两界山,原因是这套方法,只适用于“独自个孤孤凄凄,往前苦进”的状态,再往前走,我们无论是看电视剧还是看原著的朋友,都能够想象得到,刘伯钦是无法战胜后面的妖魔鬼怪的。
所以对于一心要取真经的唐僧来讲。
就需要一个真正能够降妖伏魔的徒弟。
这个徒弟,就是我们前面聊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美猴王在遇到菩提祖师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自己的名字,叫悟空。
后来自我膨胀,一心要与天齐,才被压在五行山下,饥餐铁丸,渴饮铜汁。所以这回的回目叫“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
这里是明白告诉后人,只要收了心猿,自然得到悟空,悟空有什么好处呢?
六贼无踪。
那么什么事六贼呢?
要明白六贼,首先要知道我们大多数人认识世界,是用的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
我们看见,是用的眼睛,我们听到,是用的耳朵,闻到,是用的鼻子,尝到味道,是用的舌头,感触,用的是身,思绪,是因为意。
而在明白自己之前,这六根,是很容易受外界牵着走的。
一旦被外界牵着走,而自己的心猿乱动,那么往往看不清事实和真相,因此,就有了六贼的说法。
人若不能从其中解脱出来,就会出现烦恼。六根不净,时刻被外界所扰,自然看不到别人,也难看见自己。
比如某个海外国度经常有些明星炫富和出轨的新闻,如果天天看得很愤慨,甚至因为看到这种炫富而萌生了不平,甚至产生了对物质的强烈意识。
那生活的悲剧就来了。
为什么这么讲呢?
因为大多数人是得不到和那些炫富的人相同的物质的。
如果形成一样的价值观,那一生都将难得心安。而且由于这种价值观不利于大多数普通人,那婚姻不幸,亲友之间尔虞我诈只为财等等,就都会来了。
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人发一念,天地皆知,其由因果呼?
不少人的心是什么样子?
就是唐僧初见悟空时,美猴王的样子,书里写得明白:“这长老近前细看,你道他是怎生模样——
尖嘴缩腮,金睛火眼。头上堆苔藓,耳中生薜萝。鬓边少发多青草,颔下无须有绿莎。眉间土,鼻凹泥,十分狼狈,指头粗,手掌厚,尘垢余多。还喜得眼睛转动,喉舌声和。语言虽利便,身体莫能挪。正是五百年前孙大圣,今朝难满脱天罗。”
心里长了很多杂草,而且很多尘垢,虽然语言便利,但是身体动弹不得,在这个世界上,又有多少人是和美猴王一样,活在生活的重压这种山下,动弹不得分毫?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04 10:51:43 +0800 CST  
唐僧是怎么把悟空救出来的呢?
这里就更有意思了,唐僧说自己没有工具呀,这么大一座山,没有斧凿,怎么能够把悟空救出来呢?
诸君,我们一路聊来,内心的安宁,要向外求,容易得吗?
小申上学时,最想的是有房有车有女友,觉得这三样有了,心就安了,就知足了。
后来倒是三样都有了,可快乐呢?
似乎又升级了。
所以快乐很简单,不向外求。
到哪里找?
自己的内心。
所以原著写得明白:那猴道:“不用斧凿,你但肯救我,我自出来也。”
唐僧走到山顶,取下我佛如来的六字金言,被压了五百年的美猴王,终于出来了。
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有真我之美,只不过被五行山压得动弹不得,猴王身上长了太多杂草,美猴王都不美了。
因为美猴王本就有了悟空的名字,所以唐僧给美猴王又取了个别名,这个名字也有意思。叫孙行者。
毕竟人生多少道理,脑袋明白了,终究还是空的。
靠的,还是我们要我们能去实践,照着道理去做,去行。
如此,道理,才有了意义。
悟空和唐僧一起前行,打了条老虎,弄了一条虎皮裙穿着,紧跟着就遇到了强盗打劫,这几个强盗的名字挺特别,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这里显然又是吴承恩先生留给我们读者的财富。
诸君,人生在世,这六个贼是时常惦记我们的。
悟空因为早已经参破这个关窍,所以对付六个毛贼毫不留情,一通金箍棒解决问题。
但这时的三藏却还看不到这点,如同我们大多数人,虽然偶尔意识到,比如不要被外界的东西影响,但是很多时候又常常会告诉自己,人生得意需尽欢,看到高兴的就要开心,看到不爽的要生气,这样人生才舒坦嘛,很多时候人生就是一时一个想法,甚至成为纠结,所以大多数我们的态度就如同唐僧的态度:“你十分撞祸!他虽是剪径的强徒,就是拿到官司,也不该死罪。你纵有手段,只可退他去便了,怎么就都打死?”
对于六贼,我们大多数时候是宽容的。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06 23:09:40 +0800 CST  
因为近期比较繁忙 西游停更四天 感谢大家的支持 我们下周三见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10 19:56:12 +0800 CST  
@猥大的皇协军 2016-09-07 21:27:56
@冯一楠 :本土豪赏(1000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亲的好意了 不过大家还是别打赏了 上次我天涯提现 到现在一年多了 都没有到账。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16 19:01:24 +0800 CST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有本事难,而有了本事,能够放低姿态,能去受得了气,忍得了辱,就更难。
小时候有长者问我,你说是穷人傲呀,还是富人傲呀?
我当时回答,当然是富人傲呀。
长者笑着说:“不对不对,是穷人傲,富人处处生怕断了自己财路,往往讲究和气生财,倒是穷人一言不合,往往就会打起来或者扭头不干,说起来还是穷人更傲哩!”
小时候不明所以,及至而今,就往往发觉,其实我们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一个傲字。
这个傲字在特别穷和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时还没有显露,稍微日子好点,往往就来了。
就好比取经路上的师徒二人,唐僧刚刚过了两界山,收了美猴王保驾护航,不用处处担心受怕,但这时因为不满意猴子的行为,总觉得自己的是对的,而悟空呢?
他可是齐天大圣,虽说是压了五百年,但自身的火性可是一点没消,于是师徒二人就杠上了。
“原来这猴子一生受不得人气,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浩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你不是说我做不成吗?
老子还真就不干了!!!
每次看到这里,往往忍俊不禁,这像极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人,别人说了两句,于是撂摊子,爷不干了,爱谁谁!
美猴王这个心猿,是几乎大多数人身上都有的,爱美,喜欢听好的,受不得气,几乎是在日常生活中太多人身上能够见到。
悟空不是心气高,喜欢撂摊子吗?
如来早就料到了,所以大多数人脑袋上都有个金箍咒,一想撂摊子的时候,经济压力这个金箍在,头疼。
也就不那么容易撂摊子了。
菩萨变作老母,传了唐僧定心真言,也就是著名的紧箍儿咒一篇,这时候唐僧呢?
“三藏情知是观音菩萨授此真言,急忙撮土焚香,望东恳恳礼拜。拜罢,收了衣帽,藏在包袱中间,却坐于路旁,诵习那定心真言。来回念了几遍,念得烂熟,牢记心胸不题。”
诸君,为什么唐僧这里不走了?
却在路边背起书来?
其实这里好比人生,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美猴王这里受不得气,必然难成正果,他处照样是会受气的,这是人生路上必须要跨过去的坎,过不去这个坎,终究是个妖仙,入不了高层次。
所以孙悟空必然回来,这不光是作者故事情节需要,更是吴承恩先生留给后人的一道哑谜。
孙悟空要想不受人气,除非得了正果,除掉脑袋上的金箍,才可自由自在。
就好比大多数人,财富没有自由,那是终究有很多坎要去面对的。
孙悟空一个筋斗跑去东海找老龙王喝茶去了,那么老龙王毕竟是按部就班修上来的正仙,当然明白孙悟空这时的关窍处。
所以老龙王挂了一幅圯桥三进履有意点拨美猴王。
而美猴王呢?
他既然悟空,自然也心机灵巧,一下子就悟到了这一层,所以老龙王说得明白:“龙王道:“此仙乃是黄石公,此子乃是汉世张良。石公坐在圯桥上,忽然失履于桥下,遂唤张良取来。此子即忙取来,跪献于前。如此三度,张良略无一毫倨傲怠慢之心,石公遂爱他勤谨,夜授天书,着他扶汉。后果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太平后,弃职归山,从赤松子游,悟成仙道。大圣,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悟空闻言,沉吟半晌不语。龙王道:“大圣自当裁处,不可图自在,误了前程。”悟空道:“莫多话,老孙还去保他便了。”龙王欣喜道:“既如此,不敢久留,请大圣早发慈悲,莫要疏久了你师父。”
关键处,切莫图自在,误了前程呀!
多少人该读书时贪玩。
而到能玩时呢?
悔不当初。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16 19:26:58 +0800 CST  
紧箍咒的魔力,是因为它是金的,人人头上都有个金箍,即便悟了空,依然也要为此头疼,吃饭穿衣,出门行路,甚至是喝一口水,哪里都离不开花钱。
老龙王是按部就班修上来的真仙,他一语点醒了悟空,悟空呢?
作为一个天产石猴,菩提祖师的真传弟子,自然立刻也就醒悟了,他明白只有获得正果,才能得真自由,否则终究是个妖仙,不但上不了档次,而且肯定也会有人要管他,想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那是永远不能的。所以他忙不迭的跑回去找唐僧。
这时的唐僧得观音菩萨指点,早就等好了悟空,悟空说要去化斋,唐僧说不用:“三藏道:“不用化斋。我那包袱里,还有些干粮,是刘太保母亲送的,你去拿钵盂寻些水来,等我吃些儿走路罢。”
行者去解开包袱,在那包裹中间见有几个粗面烧饼,拿出来递与师父。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三藏就顺口儿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
诸君,这顶嵌金花帽,真的是奇妙,唐僧说得好,这帽子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不用演礼,就会行礼。
吴承恩先生是诙谐的,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一个成年人要想立足,要想活下去,不按规定好的经文出牌能行吗?不按当时封建社会的约定俗成的规矩礼法能行吗?
美猴王之前倒是不按套路出牌,如来佛看这小子太狂,一巴掌扇下去压了五百年,身都翻不了。
这时候的行者就是一孩子,一听这帽子这么好,心里向往着成年人的世界。
却不知道这帽子一旦戴上去,除非修成正果,不然终身都要一念紧箍咒,就头疼了。
唐僧几遍紧箍咒念下来,孙悟空痛得死去活来。
无可奈何,乖乖取经去也!
师徒二人一路前行,到了蛇盘山鹰愁涧,这一难,是意马来了。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18 18:26:58 +0800 CST  
小白龙的来历,不用小申赘述,倒是这里为什么叫鹰愁涧,而且为什么是在这里收意马?
如果是随随便便取个名字,那也就太轻看了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悟空找小白龙赔偿马匹,小白龙吃了肯定吐不出来,所以两人一场好斗,小白龙打不过就逃了,这时候悟空发牢骚,找土地来询问:二神道:“原来是如此。这涧中自来无邪,只是深陡宽阔,水光彻底澄清,鸦鹊不敢飞过,因水清照见自己的形影,便认做同群之鸟,往往身掷于水内,故名鹰愁陡涧。只是向年间,观音菩萨因为寻访取经人去,救了一条玉龙,送他在此,教他等候那取经人,不许为非作歹。他只是饥了时,上岸来扑些鸟鹊吃,或是捉些獐鹿食用。不知他怎么无知,今日冲撞了大圣。”

诸君,这里的水清能照见自己的形影,这可不是我们前面聊过的心镜,能鉴人鉴己,这里之所以叫鹰愁陡涧,是即便天上的雄鹰,到了这里也会犯愁。因水清照见自己的形影,便认做同群之鸟,往往身掷于水内,故名鹰愁陡涧。
吴承恩老先生笔力深矣!
短短一句话,写出了人生最容易犯的错误。
这也就是之所以意马难收。
我们聊过,人是最容易受他人影响的,即便是像雄鹰一样的英雄,往往也会因为水清见影,误以为是自己的同类,而走向完全不是自己真我的道路。
我们见到别人读书,于是我们也读书。
我们见到别人玩,于是我们也玩。
我们听别人说什么东西高档,于是我们以拥有别人口中的高档为荣。
小子年轻的时候,就觉得锥子脸,大波浪,浓妆艳抹的菇凉是世界上最美的。
可那真的就是自己心中的美吗?
不是,那只是随波逐流罢了。
心中的意马,终生被别人牵着走。
即便是到了生命的晚期和疾病缠身之时,又有多少人在病急乱投医的时候,误信医托,相信所谓的神医,结果人财两空,撒手人寰。
人这一辈子,悲就悲在意马乱奔。
根本不知道哪里是自己心安的归处,何处才是真我的价值。
和鹰愁涧误认同类投入水中何异?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20 21:42:34 +0800 CST  
观音菩萨,也叫大慈大悲观自在菩萨。
这也就是为什么土地说:“大圣不知,这条涧千万个孔窍相通,故此这波澜深远。想是此间也有一孔,他钻将下去。也不须大圣发怒,在此找寻,要擒此物,只消请将观世音来,自然伏了。”
只有请大慈大悲的观自在菩萨来,才能降服得住意马。
不然任心猿神通广大,离了这个法门,也难找躲起来的意马。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20 21:48:30 +0800 CST  
在困难面前,人难免都是有后退或畏惧之心的,即便是已经悟空的美猴王也不例外,菩萨来收了白龙马,悟空觉得保着唐僧这个凡人,不知几时才能成正果,而且不比闹天宫时能打就打,不能打可以跑,有了唐僧这个牵挂,悟空是难再逍遥的。
如同人生,人活在世界上,即便降服了心猿和意马,也是难免有牵挂的,而有牵挂,特别是远不如己的牵挂,难免就会增加生活中的困难,当然人生中很多牵挂又是我们心甘情愿的,比如家庭和孩子,孩子的出生固然会给普通人的经济带来更大的压力,但是也同样是幸福的,悟空这里嚷嚷着不去了,倒未必是有了后退之心,而是他很明白西天前行的困难,尤其是带着牵挂上路,所以他需要菩萨给他指点,他太知道有了牵挂后困难会增多,尤其是牵挂还是唐僧这样的凡人。
也正因为如此,儒家讲正心诚意修身齐家。
修身之后,是还有齐家这个大难题的。
自己修到一定程度,但是难免会受到家庭和亲人的影响,而家人和亲人的人生层次,则未必是同一层面。
这时候在处理很多事情上,矛盾和问题往往也就随之而来了。
“行者扯住菩萨不放道:“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西方路这等崎岖,保这个凡僧,几时得到?似这等多磨多折,老孙的性命也难全,如何成得什么功果!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菩萨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我门中以寂灭成真,须是要信心正果。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你过来,我再赠你一般本事。”菩萨将杨柳叶儿摘下三个,放在行者的脑后,喝声:“变!”即变做三根救命的毫毛,教他:“若到那无济无主的时节,可以随机应变,救得你急苦之灾。”行者闻了这许多好言,才谢了大慈大悲的菩萨。那菩萨香风绕绕,彩雾飘飘,径转普陀而去。”
悟空虽然因为狂妄而被压了五百年,但是他也预知到了前途艰难,那么菩萨给他的指点是什么呢?
菩萨讲得明白,当年悟空还没成人道,尚且肯尽心修行,怎么脱了天灾反倒懒惰了?
一个人,从未立,到自立,到能有牵挂,这其实是很大的福分,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讲,这个过程都是在不自觉中完成的。
有牵挂不是坏事,人生的精彩和幸福,很大程度就来自于牵挂。
所以悟空能有牵挂,其实是天灾已脱的表现。
没有牵挂的人,不是孤就是寡,当然和尚等情况,我们今后再聊。
对于在家人而言,没有牵挂,这是比较遗憾的。
菩萨讲得明白,要想顺利取回正经,得成正果,必须要信心正果。
只要是信心正果,按规律出牌,许悟空叫天天应,叫地地灵。
诸君,为什么前面悟空大闹天宫,所有人都站在美猴王的对立面。
而这时候取经,美猴王可以叫天天应,叫地地灵。
按不按规律办事,重要性可见一斑。
而且单按规律办事还不能说百分百确保取到真经,菩萨是大智慧,还给了猴子三根救命的毫毛。
就是按规律办事,万一真到无济无主的时节,可以用来随机应变。
也正是因为有这许多好处和保障,唐僧师徒才具备了真正意义上取经的条件。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22 19:15:04 +0800 CST  
唐僧师徒收了意马,唐僧着急过不了河,这时候却自然有水神变做渔翁撑船来接引了,人生往往就是这样有意思,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多时候没有转机,看不到峰回路转,其实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坚持走到能够看到峰回路转的地方。
所有作者写得明白:“这正是:广大真如登彼岸,诚心了性上灵山。”
唐僧从出长安城到这里,算是峰回路转,为什么能够有这个转机出现?
因为收了心猿和意马,这时候往前到了西番哈飞国界,又有落伽山山神土地,蒙菩萨差送鞍辔,告诫唐僧师徒可努力西行,却莫一时怠慢,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天道酬勤。
我们读者看着轻松,但是诸君不妨想象,唐僧从出了京城到两界山,伴当都死了,马也丢了,这对一个普通人来讲,是很大的考验和刺激,但是唐僧毫无后退之心,真如他自己出发前说的,宁可向西而死,不取真经势不回头。
无独有偶,三国里面刘备上洗手间看到自己胖了,尽然感慨自己功业未建。
这样的人不成功,那什么人才能成功呢?
这样的人最后不能成功,那才是没有道理了。
师徒两收了意马,又走了两月余,来到了黑风山观音庙,作者在这一回开篇写了首诗单道这座庙的风景:“上刹祗园隐翠窝,招提胜景赛娑婆。果然净土人间少,天下名山僧占多。"
表面上是写风景,其实指出了什么呢?
贪。
僧人贪不贪呢?
这世界上有不贪的僧人,就肯定有贪的僧人。
如同有好人就有坏人一样。
所以说净土在封建社会的人间比较少,这时候的师徒二人是在人间吗?
当然是人间,而且不是在今天美好生活的人间,是在旧社会,封建社会的人间。
僧人贪不贪?
当然贪,贪风水,贪名誉,这些都是贪呀,可不是贪钱才是贪。
这里的住持贪的倒不是钱财,他贪袈裟。
佛门弟子,修行中人,原本该不贪,该不着相,那这座庙的僧人是什么情况呢?
长老下了马,行者歇了担,正欲进门,只见那门里走出一众僧来。你看他怎生模样——
头戴左笄帽,身穿无垢衣。铜环双坠耳,绢带束腰围。
草履行来稳,木鱼手内提。口中常作念,般若总皈依。
三藏见了,侍立门旁,道个问讯。那和尚连忙答礼,笑道失瞻,问:“是那里来的?请入方丈献茶。”三藏道:“我弟子乃东土钦差,上雷音寺拜佛求经。至此处天色将晚,欲借上刹一宵。”那和尚道:“请进里坐,请进里坐。”三藏方唤行者牵马进来。那和尚忽见行者相貌,有些害怕,便问:“那牵马的是个什么东西?”三藏道:“悄言,悄言!他的性急,若听见你说是什么东西,他就恼了。他是我的徒弟。”那和尚打了个寒噤,咬着指头道:“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三藏道:“你看不出来哩,丑自丑,甚是有用。”

乍一看,穿戴倒是真像模像样,好比封建社会很多挂羊头卖狗肉的,外表功夫是做足了的,也穿的是无垢衣,也拿着木鱼,而且嘴巴里老是念阿弥陀佛,一看就是专业人士嘛。
但实际如何呢?
这和尚一看悟空就怕了,甚至听唐僧说了行者性急后,还打了个寒噤,咬着指头道:“这般一个丑头怪脑的,好招他做徒弟?”
诸君,这哪里是个真修行人啦?
只懂看皮相的俗僧罢了。
所以这个庙虽然占的是名山,虽然风景秀美,哪里又能有高僧了?
上梁不正下梁歪,知客僧是门面,门面如此,里面如何?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23 18:13:28 +0800 CST  
@潇潇雨雨2015 2016-09-23 18:54:33
每晚必看先生的聊水浒,这几天没上网,昨天上网一看,不见了这帖子,找了好几遍都没找到,真遗憾!问问啥原因?
-----------------------------
帖子还在的呀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28 21:05:16 +0800 CST  
在封建社会,炫富,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但是喜欢炫耀,这个是人的性格之中都有的潜在习性。
项羽攻占咸阳,有人劝说他占关中,这里地势非常利于争夺天下,但是项羽怎么说?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为什么富贵要回乡里?
说白了,就是让人知道自己发达了,要晒。
这个问题其实水浒传里小申也和诸君闲聊过。
在那个人心比较阴暗的封建社会,你天天晒富,别人看到了嘴上称赞,但是背地里,怎么说,怎么想,那有是另外一回事了。
更有甚者,见了就嫉妒和眼红的,并把眼红嫉妒转换为实际行动的。
你炫富,别人跟你开口就借一大笔钱,你借还是不借?
借了,你找别人还,懂得感恩的还则罢了,不感恩的会不会觉得你这么有钱,还盯着这点小钱不放?
这里的悟空和老和尚比袈裟,也是同样的问题。
“那老和尚,也是他一时卖弄,便叫道人开库房,头陀抬柜子,就抬出十二柜,放在天井中,开了锁,两边设下衣架,四围牵了绳子,将袈裟一件件抖开挂起,请三藏观看。果然是满堂绮绣,四壁绫罗!行者一一观之,都是些穿花纳锦,刺绣销金之物,笑道:“好,好,好,收起,收起!把我们的也取出来看看。”三藏把行者扯住,悄悄的道:“徒弟,莫要与人斗富。你我是单身在外,只恐有错。”行者道:“看看袈裟,有何差错?”三藏道:“你不曾理会得,古人有云,珍奇玩好之物,不可使见贪婪奸伪之人。倘若一经入目,必动其心;既动其心,必生其计。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不然,则殒身灭命,皆起于此,事不小矣。”
这里唐僧却是个明白人,劝悟空不要和别人斗富。
猴子呢?
猴子是一贯的心高气傲,取经路上别人说他是弼马温都受不了的人物,怎么肯服输?
所以即便是悟空了,也还需要堤防这个傲字才是。
总觉得自己比别人高,一言不合,就要和人争竞,这是魔道。
老和尚未必修行高,虽然活了二百七十多岁,但是依然贪心不足,“那老和尚见了这般宝贝,果然动了奸心,走上前对三藏跪下,眼中垂泪道:“我弟子真是没缘!”三藏搀起道:“老院师有何话说?”他道:“老爷这件宝贝,方才展开,天色晚了,奈何眼目昏花,不能看得明白,岂不是无缘!”三藏教:“掌上灯来,让你再看。”那老僧道:“爷爷的宝贝,已是光亮,再点了灯,一发晃眼,莫想看得仔细。”行者道:“你要怎的看才好?”老僧道:“老爷若是宽恩放心,教弟子拿到后房,细细的看一夜,明早送还老爷西去,不知尊意何如?”三藏听说,吃了一惊,埋怨行者道:“都是你,都是你!”
诸君,唐僧师徒这时候是投宿在别人的地方,话说到这个份上,能不给人看一晚吗?
这就好比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处处都有相关的人情,抹不开情面的时候是很多的。
人家开了口,就如同唐僧讲的,“汝是个畏祸的,索之而必应其求可也。”
担心得罪人,那只能答应别人的要求。
不担心得罪人,那往往就会得罪人,祸根就种下了。
所以又有什么晒富的呢?
老僧果然越看越喜欢唐僧的袈裟,喜欢一样东西,就想产期占有,这是人之常情,而且心毒的人,往往为了长期占有,就会做出阴损的事情来。
“老僧道:“我虽是坐家自在,乐乎晚景,却不得他这袈裟穿穿。若教我穿得一日儿,就死也闭眼,也是我来阳世间为僧一场!”众僧道:“好没正经!你要穿他的,有何难处?我们明日留他住一日,你就穿他一日,留他住十日,你就穿他十日便罢了。何苦这般痛哭?”老僧道:“纵然留他住了半载,也只穿得半载,到底也不得气长。他要去时只得与他去,怎生留得长远?”
出家人,不但不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永恒的事情,而且呢,还为了长期占有袈裟动了歹意,居然想烧死唐僧师徒。
诸君,这里值得猛醒,如果不是孙悟空神通广大,唐僧师徒是不是就交代了?
所以为什么说祸福自种?
当然,这是封建社会的理论,今天早已经不适应,只是闲聊罢了。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09-30 17:37:12 +0800 CST  
@猥大的皇协军 2016-10-01 18:27:25
@冯一楠 原著和电视确是两个概念 西游记 是巨作 用心良苦, 孙行者对黑熊精自我介绍时 有一句 三年无漏成真体 不像凡夫受煎熬 这是对性欲的看法么?黄帝内经说精满不淫。 看看陈冠希纵欲过度的那张脸 做为男人有时候确实欲火难耐 冯老师可否谈谈自己看法?
-----------------------------
精慢不淫 和三年无漏成真体 很多人都理解错了,这并不是指性欲,所以孙悟空拜师的时候,菩提祖师问悟空学什么时,就有提及这个事情。

没有性 人类就无法繁衍至今
楼主 冯一楠  发布于 2016-10-06 23:11:34 +0800 CST  

楼主:冯一楠

字数:103042

发表时间:2016-07-01 19: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1 14:56:59 +0800 CST

评论数:2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