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2 17:56:06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一0)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林黛玉与薛宝钗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又去取那正册看时, 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 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地下又有一堆雪, 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中埋。

注释:
停机德: 刘向《列女传》:“孟子之少也, 既学而归, 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 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孟子惧, 旦夕勤学不息, 师事子思, 遂成天下之名。”这位教子努力学习君主专制文化的孟母被君主专制統治者奉为贤妻良母的典范, 后遂称合乎这类道德标准的女人为有“停机德”,此处指薛宝钗。
咏絮才: 古人称咏雪为咏絮, 谓女诗人为有咏絮才。此指林黛玉。
玉带林中挂: 带, 谐黛音。“玉带林”三字为“林黛玉”的倒念。玉带本腰上之物,,今挂林间, 不是正常现象, 寓林黛玉的悲剧命运。
金簪雪中埋: 金簪,喻宝钗。雪, 谐薛音。雪埋金簪, 喻宝钗为封建礼教殉葬的命运。

薛宝钗和林黛玉在《红楼梦》中是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 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思想倾向和生活道路:一个是君主专制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卫道者;一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君主专制统治的背叛者。作者之所以把这两个人物放在一个判词中写, 并不是为了表明所谓的“钗黛合一”,而是因为有比较才更明白, 在对比中才能更清楚地突出她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对“世外仙姝寂寞林”表示了无限掉念与怀念,而对“山中高士晶莹雪”,则“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强烈地表现了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褒贬与爱憎。同时,这种爱憎分明又与“金玉良缘”、“木石前盟”紧紧的联系在一起的,从而使这两个对立的典型人物具有深广的杜会意义。

“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之争, 也可说是巩固或瓦解君主专制社会的两种思想、两条道路的斗争在婚姻爱情中的反映, 是当时社会特有的社会矛盾之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因此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所不曾有过的带有新的因素和新的色彩的艺术形象。但是在时代的局限下, 曹雪芹没有能力用正确的历史观来解释造成贾宝玉爱情悲剧的根本原因。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3 17:27:59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3 17:30:05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一一)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贾元春
《红楼梦》第五回: 只见画着一张弓, 弓上挂着一个橼。也有一首歌词曰:

二十年来辨事非, 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 虎兔相逢大梦归。

注释:
二十年句:二十年,《红楼梦》第九十五回说元春“存年四十三岁”,她选入宫中做女史时应不超过二十岁, 故其在宫中亦应二十多年, 二十年举其约数。辨事非, 指元春感到入宫作皇妃是到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榴花句: 榴花火红, 比喻元春在宫中生活奢华。宫闱, 后妃居处。
三春句: 春季有三个月, 这里寓指迎春、探春、惜春。这句是说迎、探、惜三春比不上元春荣耀。
虎兔句: 虎兔, 指虎年和兔年。相逢, 指虎年与兔年相交。大梦, 佛家称“人生如梦”:大梦归, 梦醒, 即死亡。这句似暗指元春入宫作皇帝妃子的必然结局。

贾元春的“二十年来”的宫廷生活, 由女史而风藻宫尚书, 直至贤德妃, 爬到了君主专制社会女性所能达到的最高地位。这是一条曾被君主专制的卫道者薛宝钗所神往而没能达到目标的人生道路。但作者借元春之口, 道出了真相, 指出那是一个“见不得人的去处”,判词中的“辨事非”无疑是对这种生活道路的否定,,从而表现了曹雪芹对君主专制皇权神圣不可侵犯的挑战。这在当时是非常的不容易, 简直是“大逆不道”。

贾元春的“二十年来"的宫廷生活, 对于“四大家族”具有重大的政治作用。她成了贾氏宗族在最高统治集团中的代表人物, 不但那些“国舅”们依仗她的地位在外胡作非为, 就是那些京官朝臣、地方督抚们也都以“圣眷尚好”与否决定自己与贾府的亲疏态度。同时,对于宁荣二府, 贾元春也无疑是他们的政治生命。元春的茉枯与君子专制庇护下的家族兴衰是密切相关的。元春的早期死亡,,标志着四大家属政治生命的结束和预示最后崩溃的来临。而曹雪芹在《恨无常》一词中, 以如泣如诉的笔调, 对元春寄予了深切的哀悼。这也就表明作者矛盾着的世界观中消极的一面, 一定程度上限止着他在艺术创作上达到更高的成就。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4 14:46:36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4 14:49:53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一二)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贾探春
《红楼梦》第五回: 后面又画着两个人放风箏, 一片大海, 一只大船, 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画后也有四句写道:

才自清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注释:
才自句: 才能特出並且有高远的志向。
生于句: 末世,衰亡的时代; 运, 命运; 消, 消退。
江边望: 寓探春远嫁海疆, 思亲望乡。
千里句: 寓探春远嫁, 骨肉分离, 只有在梦中才能回到故乡。

“才”与“志”是探春这个人物的特点。任何人的才智, 都离不开时代环境和自身所属于的阶层。探春的“志”就就是在君子专制制度这个“天”正在崩溃, 贾家的末世已经到来的情况下, 要补上君主专制之“天”, 以恢复贾家失去的天堂, 而她的“才”就是体现这种“志”,为这种“志”服务的。这集中地表现在她协理家政的过程中, 制定和实行的一条“补天”路线, 在政治上是“克己复礼”,费尽心机地维护严格的君主专制的等级制度, 在经济上是“兴利除弊”,要恢复“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豪富家势。这在门衰祚薄,“一代不如一代”的贾家, 她自然显得“才自清明志自高”了。

但是, 她既生于君主专制社会的末世,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已决定了这个君主专制统治的“运偏消”。尽管她有多么“清明”的“才”,多么“高”的“志”,要想“补天”也是枉费心机, 客观存在的历史进程谁也无法改变。她的“补天”之“才”与“志”,只能证明她是一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物。事实也正是如此, 探春的才志和措施, 既没有挽救贾家“一败涂地”的必然结局, 而且也未能避免自己被远嫁的命运。

在《红楼梦》一书中, 曹雪芹却是以十分赞赏的态度来描写探春的“才志”的, 同时也以非常同情的笔调描写她的骨肉分离, 表示出对她的深沉惋惜。但是, 他尽管对自己“心爱的贵族”充满了同情, 但他历史观中的先进因素, 使他看到并承认这种衰亡的结局是不可避免的。当然, 对曹雪芹来说, 也可说这正是他的一种宿命论观点。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5 18:58:12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5 19:00:53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一三)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史湘云
《红楼梦第五回: 后面又画着几缕飞云,一湾逝水。其词曰:

富贵又何为? 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 湘江水逝楚云飞。

注释:
富贵句:富贵, 指史湘云家的财势,《红楼梦笫五回:“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又何为, 又能怎样?
襁褓句: 襁褓指背小孩用的被和网绳; 这里指婴儿之时。违, 离; 父母违, 指父母死去。
展眼句: 展, 放; 斜阳, 夕阳; 吊, 凭吊。这句是说在夕阳西下时放眼远望, 凭吊斜辉,似在暗示湘云晚年时的命运。
湘江句: 湘江, 隐一“湘”字; 楚云, 隐一“云”字, 因湘江在湖南, 古为楚地, 故称楚云。这里用湘江和白云两个象征性景物, 暗示了史湘云的后半生的贫困潦倒。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並没有直接正面描写史氏家属具体的衰败过程, 而是通过史湘云个人生活的变化 从侧面写出这个君主专制统治阶层大家族的家势逐步衰落的。史湘云从“襁褓之间父母违”到“湘江水逝楚云飞”的生活经历, 实质正是史候家属在君主专制的末世中,急剧地没落与衰亡的过程。这说明《红楼梦》对君主专制统治阶层衰亡的描写不仅仅局限于一族一姓, 而是在更广阔、更深厚的社会现实上描绘了这一社会发展的演变过程。

在当时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及其宗法制度与反君主专制正统思想的两派社会力量的斗争中, 史湘云当然是站在维护君主专制正统思想这一面的。对于这个滿脑子君主专制正统思想的贵族小姐来说, 虽然性格直爽, 则这种直爽的性格, 使她对林黛玉的攻击更直接更露骨,而不是象薛宝钗那样隐晦婉转。因此, 史湘云最后的贫困潦倒, 实质是一切维护君主专制及宗法制度者的必然下场, 是君子专制制度统治者的墓穴中众多的殉葬品之一。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对于史湘云的描写则是满怀欣赏, 既说她“英豪阔达宽宏量”,又说她“霁月风光耀玉堂”。同时, 曹雪芹又毫不留情地给史湘云判定了衰败没落的结局,这种对人物的塑造并不矛盾。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毕竟未能摆脱时代的局限, 因此在感情上未能与他所批判的某些人物彻底决裂。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6 14:55:21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6 15:01:24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一四)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妙玉
《红楼梦》第五回:: 后面又画着一块美玉, 落在泥污之中。其断语曰:

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 终陷淖泥中。

注释:
云空句: 空, 佛教术语, 指超脱一切具体事物和社会生活, 毫无所有的一种境界。
云空,指超脱社会生活。未必空: 指人们未必能真正做到超脱一切。
金玉质: 指其品德高尚与出身高贵。
终陷句: 淖、烂泥。这句寓妙玉被劫的悲剧结局。

妙玉由祖上是“读书仕宦之家“的“金玉质”而成为私人庙堂的女尼, 是由于官僚地主家庭的破落而遁入空门的人们的代表。但是, 在佛寺山门的后面, 君主专制制度社会的种种复杂矛盾, 必然牵涉到包括佛门净地的各个角落。何况她自身仅仅十八岁, 难道真的愿意遁入空门, 以青灯古卷陪伴终身? 所以作者说:“欲洁何曾洁, 云空未必空”。就算她真的甘心情愿在庙中度过一生, 那社会上的黑恶势力也没有放过她, “到头来, 依旧是风尘肮髒违心愿”而“终陷泥淖中”。作者以妙玉的出家遁世最后遭到被匪徒绑架而不知去向的悲惨结局,指出在这个世上没有什么避难所, 在君主专制制度的统治下, 人人都得经历那“风尘肮髒”,使得作品在批判君子专制及其统治阶层的没落腐朽上显得更加深刻有力。

曹雪芹对禁欲主义的宗教生活的批判是和对妙玉的同情交织在一起的。 他对这个破落的官僚地主的女儿赞为“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说她具有世人罕见的高洁品德。这或许是曹雪芹对妙玉的过高评价, 因为有人曾对妙玉作过批判, 说她的“孤癖”是矫柔做作,只不过是地主小姐本性的表现。两种说法谁真谁假, 难下结论。就目前而论, 我当然赞同作者对妙玉的评价, 因为妙玉这个人物就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但曹雪芹在《世难容》中以否定的度描写了妙玉的“青灯古殿人将老, 辜负了, 红粉朱楼春色阑!”的不合理的禁欲主义的僧侣生活, 表现出作者带有要求个性解放色彩的萌芽的民主主义思想。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7 14:16:35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7 14:18:45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一五)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贾迎春
《红楼梦》第五回:后面忽画一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其下书云: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注释:
子系句:子、系为孙(孫)的坼字,隐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的姓。中山狼:语出《中山狼传》故典,写战国时东郭先生救了一只受伤的狼,狼不但不感恩,反而要吃掉东郭先生。后来在别人的帮助下设计把狼杀死。因此人们把凶狠残忍而又忘恩负义的人称为中山狼。这里借喻贾迎春未来的命运。
金闺句:闺阁,君主制社会贵族妇女的住房;金: 指华美、高贵;花柳: 形容女人的体态。
一载句: 载, 年; 黄粱, 黄粱梦,唐《枕中记》写一读书人在路上得到一老翁送的一只枕头,就伏在枕头上睡了一觉,梦见自己娶妻生子,享尽富贵,等到梦醒后,一切消失,黄粱饭还没有做熟。后人用黄粱梦喻人生的空虚,这里喻死亡。《红楼梦》第一百另九回:“可怜一位如花似玉之女, 结婚年余,不料被孙家揉搓, 以致身亡。”

贾迎春被自己的丈夫孙绍袒虐待得“一载赴黄粱”的遭遇,反映了曾经是百年望族的贾府已经衰败到既无法使儿女受人尊重,也无力保护他们不受欺凌和虐待了。本来“挽拜”在贾府门下的孙家,如今竞敢无视贾家的存在,将千金小姐贾迎春弄得连“三等丫头都不及”而曾经喧赫一时的贾府居然也目睹迎春的沦为奴婢而束手无策,确实到了“家散人亡各奔腾”的地步了。同时,贾迎春的婚姻及她本人如此的悲惨结局,也显示了君主专制礼教及宗法制度的虚伪和冷酷,它不仅仅凶暴地镇压异己分子,同时对自己同类人中的衰落者和弱者,也会无情地加以吞噬。

贾迎春的出嫁,孙绍祖并不把它看做是贵族之间的联姻,却声称是贾赦用她抵还五千银子的欠债,而贾府没有批驳这种说法,等于是默认了,当然也没还银子。于是,贾元春就成了事实上的抵押品。这也就是贾府在孙绍祖的淫威面前做声不得的原因。这同时也说明,当君主专制贵族阶层面临衰败之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堕落到何种地步? 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可以当做商品出卖。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贾元春的婚姻悲剧,我们看透了以下的本质:财产和权势,在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里,对婚姻关系,以及对丈夫和妻子、女婿与岳父母、老师与门生等的关系,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财富和权势是真傢伙,其他一切都是假的。可以这样说: 在君主专制制度社会,没有真正的爱情! 至于孙绍祖这个披着人皮的“中山狼”,他并非什么情也没有,当宁、荣两府处于鼎盛时期, 他可以附伏在地,可以把自己当狗。而当宁荣两府衰败, 失去一切利用价值时,他就露出狰狞面目,而且乘贾家遭抄家之危反脸逼债。曹雪芹生动地刻画出孙绍祖这个人,且因此写下了名句:“子系中山狼,得知便猖狂。”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9 14:35:56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19 14:40:56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一六)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贾惜春
《红楼梦》第五回: 后面便是一所古庙, 里面有一美人, 在内看经独坐。其判曰: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候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

注释:
勘破句: 勘破即看破; 三春指暮春。又: 三春隐指元、迎、探三春。惜春从她们三人的“景不长”中看破了世情, 决心出家。
缁衣句: 缁衣, 黑色衣服, 指道装。
绣户: 富贵人家的闺房。
青灯: 清冷的灯光, 这里指寺院里幽暗的灯光。

在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败和四大家族的崩溃中, 惜春“勘破三春景不长”,看破红尘, 遁入了空门。这是《红楼梦》所揭示的当时君主专制社会贵族阶层年轻一代的又一条生活道路。惜春将三春看破, 当然并非仅仅是她从元春、探春、迎春身上接受了教训, 而是她看到了当时社会到处都充满着衰败、欺诈、残酷、下流、虚伪……。从而, 她“勘破”了君主专制社会及贵族大家庭的“三春景不长”。因此, 惜春最终选择了“独卧青灯古佛旁”的这条道路。

惜春所选择的这条道路. 当然是一条逃避现实斗争的道路, 这也是弱者经常所选择的一条路。但惜春所追求的“佛门净地”和“清淡天和”,难道真的是长久不变的现实吗? 难道不也是当时複杂的社会矛盾的一种表现? 难道寺庙真是人间的世外桃源?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它只能说明: 象惜春这样的没落贵族家庭的少女, 虽然她看到了君主专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她既无力抗争, 又不愿同流合污, 也看不到有什么出路, 只能采取一种彻底消极的态度而遁入空门。当然, 她的这样一种举措, 与贾宝玉的“撒手悬崖”的性质是大不相同的。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20 13:56:40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20 14:00:22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一七)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王熙凤
《红楼梦》第五回: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有一只雌凤。其判云: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注释:
凡鸟:“凤”的拆字,隐王熙凤名。
一从二令三人木:,拆字,指贾琏对凤姐态度变化的三个阶段:最初是听从,然后是冷淡,最后是休弃。周春《阅红楼梦随笔》:“诗中‘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盖‘二令’‘冷’也;‘人木’,‘休’也。”但曹雪芹原书只存八十回,凤姐的结局是否如此,不得而知。高鹗的续书,也没有被休事。
哭向句:前八十回还没有写到,高鹗作魂返金陵十二钗册。

王熙凤能够成为贾府事实上的统治者,主要是因为贾氏宗族男姓的腐败无能,不得不把治理荣国府的权力交给这个精明的女人。当然,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是大官僚地主王氏家族在贾府的代表人物,因此贾政夫妇能放心让她执掌家政大权,同时也象征两个君主专制贵族家庭在财产权势上的联盟。

作者把王熙凤喻为君主专制社会末世的“凤凰”,而这个“凤凰”之所以能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一个贵族“大厦”的支柱,当然与她的“聪明能干”、财产权势和地位是分不开的。她除了处世圆滑、能说会道和手段老辣之外,她对待家奴具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采用镇压、榨取和奴役等手段和方法。同时,她也具有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斗争的权术和策略。作者以明显的欣赏态度描写王熙凤的才能,而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描写得最出色的人物之一。然而恰恰是那些描写得最出色的地方,暴露出这个君主专制女贵族的凶狠、残忍、贪婪、狡诈虚伪的本质。

这个很有一套办法的贵族女人,为支撑即将倒塌的贵族阶层“大厦”,算尽机关,使尽心机。她不仅策划种种阴谋诡计镇压奴隶的斗争和扼杀叛逆者的反抗,而且还设计种种圈套,陷害威胁自己地位的异己势力。事实表明,她自己也是这个大家族的最大蛀虫之一。在注定君主专制制度必然灭亡的君主专制社会“末世”,她的一切才智都不能挽救君主专制贵族阶层“似灯将尽”的历史命运, 结果是“一场欢喜忽悲辛”,“反误了卿卿性命”。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21 14:50:44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21 14:55:06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一八)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巧姐
《红楼梦》第五回: 后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 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 其判云: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 巧得遇恩人。

注释:
家亡: 即家业凋零。
偶因句: 村妇, 似指刘姥姥。高鹗续书第一百十八回、一百十九回写王仁、贾云拐卖巧姐,为刘姥姥所救。
巧得句: 嵌一巧姐的“巧”字。

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存八十回, 无法得知巧姐的主要活动和最后结局。但从册子上的图象和判词中, 大致可以知道她的结局决不是象高鹗续书中所写的那样终于回到贾府去当阔小姐,, 而是在贾府一败涂地之后, 沦为依靠自己劳动维持生活的乡村妇女, 并且还是在一个曾被贾府周济过的“村妇”帮助下才能够生活下去的。在这里, 作者曹雪芹客观上反映了君主专制贵族阶层的衰败和分化。

从高门大户的贵族之家里的千金小姐, 到降为荒村野店里的“纺绩”穷妇, 其经济地位可说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作者曹雪芹显然是把这看成是一种幸运。作者已经不再从君主专制贵族阶层中去寻找出路, 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下层人民这一边。这一方面是由于贵族阶层的腐朽堕落, 另一方面是由于自己家族的穷困衰败, 导致曹雪芹有可能接近劳动人民, 从而使他的世界观(包含历史观)发生了变化。

巧姐和王仁、贾芸的关系, 说明在君主专制社会的衰亡时期, 贵族阶层(包括官僚地主阶层)的亲族关系已经不能成为维系内部关系的纽带, 亲族之间, 在消亡之前的互相挤压搏奕之中,,早已撕去宗法社会温情脉脉的面纱, 彻底揭露了以孔孟之道为招牌的君主专制制度及其礼教的虚伪性。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22 14:08:53 +0800 CST  
待续。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22 14:12:32 +0800 CST  

《红楼梦》的历史观和人物与诗词的关系(续一九)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李纨
《红楼梦》第五回:诗后又画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也有判云:

桃李春风结子完, 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 枉与他人作笑谈。

注释:
桃李句: 桃李,嵌一“李”字。结子完,完与“纨”同音,暗寓李纨名字。结子完,指李纨生贾兰后不久,丈夫夭折,青春完结,故曰“结子完”。
一盆兰: 兰,指贾兰,《红楼梦》第四回:“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
如冰句: 以冰水形容李纨尊礼守寡,望子成龙,虽然贾兰做了官,李纨也博得了一个美名,但这一切只不过成为别人的笑谈而已。

李纨是君子专制贵族家庭培养出来的,恪守孔孟之道的“三从四德”的所谓贤妻良母。“以礼杀人”的儒家学说也就使她成了日益土崩瓦解的君主专制礼教的殉葬品。“桃李春风结子完”,青春丧偶, 守节寡居, 形同“槁木死灰”,这是君主专制礼教为李纨安排好的命运, 而李纨本人也“安贫乐道”,老老实实地死死抱住儒家思想的礼教不放, 在君子专制社会日益衰亡的历史背境下,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李纨决不会有比这更好的人生。

李纨的命运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作者曹雪芹在客观上充分地表现了他所想表达的思想,即李纨这个贤妻良母只不过是个被人们笑谈的、君主专制礼教的殉葬品。否则,他不会说她“枉与他人作笑谈”。但另一方面,作者又哀叹人生虚幻,说什么李纨之遭遇是由于她没有做到“阴骘积儿孙”。这似乎又在宣扬因果报应说。曹雪芹发表这样的观点可能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故意这样说,把一切推给佛界因果报应沦,以避免当时盛行的文字狱。另一原因是曹雪芹自身尚不是一个完全的历史唯物主义者。


楼主 蒙恩夏生  发布于 2018-09-23 14:02:46 +0800 CST  

楼主:蒙恩夏生

字数:68620

发表时间:2018-09-03 22:58:0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20:27:51 +0800 CST

评论数:34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