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要知道,过去刘繇的兄长刘岱曾经从宦官手里营救过陆康,并为其平冤昭雪,可见刘、陆两家关系非浅,现在寿春的袁术虎视眈眈,而孙策作为其手下又大张旗鼓地攻打庐江,如此不知投鼠忌器,自然也就加剧了刘繇对孙策的疑惧和戒备,这份因猜忌和怨恨所产生的不安全感,最终造成了双方的反目。

正所谓兔死狐悲,陆康亡,刘繇宁独存?

于是基于唇亡齿寒的道理,刘繇决定断绝之前与孙策的一切联络,彻底撇清关系,以防不测。

客观而言,攻打庐江使孙策获得了很好的实战锻炼,还为不久后的席卷江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这次军事行动也导致了他与刘繇(以及许多江东大族)的关系迅速恶化,甚至到了翻脸为敌的地步,从而产生出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之后局势的发展,便如同被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骤然一泻千里。

为了肃清在江东的袁术(及孙策)势力,刘繇先是把吴景和孙贲驱逐到了历阳(今安徽和县),然后派部将率兵扼守各处关卡,其中于糜和樊能驻扎在横江津,张英则屯于当利口,以防来自江西的进攻。

刘繇这么做,高兴了朝廷,激怒了袁术。毕竟吴景和孙贲都是袁术派出的地方官,而且当初袁术命二人赶走周昕后,便把丹杨视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这一事件等同于刘繇公然对袁术宣战。为此袁术也迅速做出反应,用惠衢为扬州刺史,周尚为丹杨太守,同时任命吴景为督军中郎将,与孙贲一同进攻刘繇。

表面上看,是袁术一方的实力占优,但刘繇也绝非善茬,两军沿长江一线布下阵势,开始你争我夺厮杀了好一阵子,直至第二年孙策那边已经攻下了庐江,这边的战况仍没有分出胜负。(连年不克)

而就在这样一个胶着的状态下,转机也随之出现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4 12:48:40 +0800 CST  
@宿巍 2015-04-14 17:09:34
新帖啊,支持!三国中的吴国史,期待后续。
-----------------------------
宿兄来访,有心啦!还望多指正不足!握手!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4 17:36:55 +0800 CST  
@nclpjw 2015-04-14 17:38:57
支持!
-----------------------------
又有一位朋友捧场,真叫人高兴!多谢支持!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4 19:16:35 +0800 CST  

【请缨出战】

攻拔庐江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孙策的心里都在为袁术的出尔反尔而恼怒不已,加之对今后出路的担忧,使之精神时常有些萎靡不振,而这种颓废的状态,很快被一员孙氏老将觅出了端倪。

有一次,当发现孙策又在低头发愣时,他终于忍不住厉声喝道:

“天下纷纷扰扰,机遇稍纵即逝,伯符不思发奋图强,反而日渐消沉,这是何道理?”

闷闷不乐的孙策连忙抬头相望。

原来是先父的旧部、督军校尉朱治。

朱治早在熹平年间就已经在孙坚手下效力,多年来一直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算得上是孙氏诸将中最有资历的老人了,更可贵的是,虽然孙坚去世了,但其依旧对孙家不离不弃,。庐江之役后,孙策和刘繇闹翻,而孙策的家人仍住在刘繇的地盘内,朱治心思缜密,事先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并暗中派人前往曲阿,把吴太夫人及孙策的一干兄弟悄悄接走,还为他们提供衣食,对孙家可谓恩德颇多。此时他心知孙策的所思所想,所以才一开始就出言相激,但接着又放缓口气,建议孙策不妨利用袁、刘交恶之际,以支援吴景为由,向袁术请命出征江东。

孙策听后大喜,脸上的愁云顿时一扫而光。

是啊,这可是一个摆脱袁术的好机会!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4 19:23:18 +0800 CST  

事不宜迟,孙策当即拜见袁术,请求道:“孙氏在江东颇有恩德,现在主公与刘繇的战事正陷入僵局,我愿协助舅父吴景一同攻打横江、当利,进而平定江东。若据之,便可在当地招募三万士卒,用以帮助主公匡济汉室。”

这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小霸王,这次算是少有地低调了一回,甚至可以说有些谄媚地大表忠心,只为获得袁术的同意。

而袁术呢,也痛快地答应了,于是才有了开章时的那一幕——

“术表策为折冲校尉,兵财千余,骑数十匹。”

当然了,如果认为袁术是听了孙策那几句马屁话就愿意放行,倒实在有点低估他的智商了(虽说此人的智商确实偏低)。

其实袁术也早就打好了算盘。此前的两次忽悠,已经令孙策对自己有了不小的怨气,心怀不满是肯定了的,所以不妨做个顺水人情,适当地让他出去发泄一回,省得啥时候想不开,做出像其父那样提刀入帐的举动,那可就危险了,何况刘繇也不是个好捏的柿子,更别说还有会稽王朗等诸多势力。

仅凭千来号人就想平定江东?倒要看看你这小子能兴得起多大的风浪!

袁术如是想,但孙策可不管那么多,有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既然能敲掉陆康,就不会害怕刘繇、或者王朗之流,尽管归还回来的孙氏旧部不足总数的三分之一,且基本上没有骑兵,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了自由,弥足珍贵的自由。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雨变为龙。

袁术啊袁术,你就等着瞧吧!

看我如何在江东打出一片天,一片属于我们孙家的天下!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4 21:28:21 +0800 CST  

第五章 周郎登场

【公瑾来投】

拜北方龙蛇刘繇所赐,孙策意气风发地离开了寿春,临走时,城里那些袁术的宾客当中,竟有数百人愿意随他而去,这着实让孙策兴奋了好一会儿,看来过去在那个言而无信之人帐下开展的公关活动,收效还是令人满意的,谁知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头,真正值得孙策高兴的事情还在后头呢!

行军路上,又陆陆续续有人加入进来,其中既有零散的寻常百姓,也有成群的乡党武装,他们可不只为凑个热闹,而是慕孙策之名倾心来投的。

当这支队伍到达历阳时,孙策才有些惊讶地发现,部队较出发时已庞大了数倍,粗略一点,人数竟达五六千之多。

要知道,寿春和历阳即现在的安徽省寿县与和县,两地间距离不过两百来公里,路程谈不上有多远,以此估算,孙策基本上每走一里地,就有十来号人加入,且始终络绎不绝。

1000变6000,这就是孙郎的魅力!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5 08:36:53 +0800 CST  

到达历阳后,孙策先是与当地的吴景、孙贲等人会合,二人已经和对岸的刘繇所部交手了一年多,然而战局的进展不甚理想。孙策一到,他们当即将指挥权交出,而在完成了部队的交接和重组后,孙策还把不久前刚从曲阿迁到此地的母亲及一干兄弟,又转移到了阜陵(今安徽全椒),毕竟对于即将展开的江东攻略而言,历阳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支持点,他不希望亲人受到战火的惊扰,所以才预先作了安排。这么一来,倒是委屈了吴太夫人,为了儿子事业的需要,从江都迁往曲阿,又迁历阳,再迁阜陵,一路上可谓颠沛流离,但作为一名得以载入史书的奇女子,其见识自然非一般妇人可比,虽一直居无定所,却颇为明白事理,始终理解和默默支持着儿子的决定。

安顿好家人,接下来,孙策是否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攻打刘繇了呢?

还不行,因为发动战争的各项准备工作,孙策仍有待完成。比如说,兵员激增后,原本所带的粮草就不够用了,需要相应地再筹措,而且跨江与刘繇作战,免不了发生水战,于是往来于江面的船只便成了必备的工具,种种条件,孙策都必须细细考虑周全,并逐一落实,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他决定先暂时驻屯在历阳秣马厉兵。

反正现在熬出头了,再不是过去那个光棍司令了,可以说是兵马在手,天下我有。

不过,除了必备的粮草及军需物资外,这支军队似乎还差点什么?

对了,还需一员副帅!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5 10:21:34 +0800 CST  
@远山de牧歌 2015-04-15 10:24:23
期待周瑜的登场。
-----------------------------
是呀是呀!远山兄说得对,我也很期待周瑜的登场!
一定务求还原那位“雄姿英发”的“江淮之英”本貌。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5 10:34:42 +0800 CST  

吴景和孙贲的资历并不差,忠诚度更是毋庸置疑,还有黄盖、韩当等将,可惜这些人都欠缺一些综合实力,所谓的综合实力,具体点讲就是能够独挡一面的指挥才能。

那么,究竟何人能胜任副帅之选呢?

看来也只有他了!

主意打定,孙策马上给最要好的那个死党去了一封信,让他前来与自己汇合,共谋大事。而那人得信后,也没有丝毫耽搁,立刻从丹杨一路风尘仆仆地带兵赶到了历阳,投入到孙策帐中。

伯符吾兄,荡平吴会,纵横江淮,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愚弟公瑾来也!

(随着此人的登场,想必广大的吴迷,尤其是一些女性粉丝,少不了一阵欢呼,甚至于忘情地失声尖叫)


【美周郎】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5 11:15:01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117楼 2015-04-15 11:15
吴景和孙贲的资历并不差,忠诚度更是毋庸置疑,还有黄盖、韩当等将,可惜这些人都欠缺一些综合实力,所谓的综合实力,具体点讲就是能够独挡一面的指挥才能。
那么,究竟何人能胜任副帅之选呢?
看来也只有他了!
主意打定,孙策马上给最要好的那个死党去了一封信,让他前来与自己汇合,共谋大事。而那人得信后,也没有丝毫耽搁,立刻从丹杨一路风尘仆仆地带兵赶到了历阳,投入到孙策帐中。 三国最欣赏孙策,只是楼主帖子太少了,正文部分都没有标题,看得有点累啊。不过还是表示感谢。
伯符吾兄,荡平吴会,纵横江淮,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愚弟公瑾来也!
(随着此人的登场,想必广大的吴迷,尤其……
-----------------------------
@乞丐大罢市 2015-04-15 14:19:42

-----------------------------
兄台下午好。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5 15:45:12 +0800 CST  

首先必须声明一点,本文是以江东孙氏为主角来展开写作的,既然有主角,当然就得有配角,否则戏就唱不好,而主角详写,配角略写,这一点作为写作原则实属正常。

可是,惟独有两个特别之人,让我不得不对他们区别对待,因为此二人虽说只是配角,但戏份却都很重,可谓影响力巨大,甚至在某些时候还会抢走同时期那些主角的不少风头。

好了,废话不多说,这俩人中的第一位……

没错!他就是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有助于改进社会风气,早已风靡万千少女,号称美貌与智慧并重,英雄与侠义的化身——周瑜。(不是周星星)

通常来讲,每当介绍一个较为重要的东吴人物,我总会先历数一遍他的籍贯,背景,治学及相关事迹,至于形象或外貌特征则不是必须的,惟独周瑜是个例外,为了他,我不得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破例了。

下面先要讲的,便是周瑜之美。

从东汉末年到南北朝时期,是中国逐步陷入军阀割据,彼此争相兼并的混沌之世。连年不休的战乱,导致土地荒芜,百姓流离,但死亡的阴影阻止不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或许是因为德行修养在乱世中已变得无足轻重,于是抱着“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极心理,人们对美的追求也随之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譬如《世说新语》一书就有专门的章节是专门记述容止的。

所谓容止,即一个人的外表容貌和言行举止。其实早在东汉时起,人们就已经开始注重容止了,而且在品评人物时,它更是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比方说,当时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想出名,找许劭(许子将)。能够上得许劭“月旦评”的人,必将身价倍增,不过许劭可不会轻易点评某个人,最起码那人得长得顺眼,否则一切免谈。

曹操当初就曾找过许劭,希望获得品鉴,可因为长得太矮,加之模样不甚英俊,所以许劭一直对他闭口不说话,结果把曹操给气坏了,当即抽出宝剑耍流氓,说不给点评就剁了你,恐吓了半天才如愿以偿,最后带着那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名言高兴离开。

虽然许劭因害怕被砍而极不情愿地开了金口,但也由此可见容止在当时所受到的重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5 16:49:40 +0800 CST  

综合地讲,两汉时期人们对美的定义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身高 这一点是先决条件,没有身高,长得再好也是白搭。所以九尺之躯的关二爷是个帅哥,高有八尺的赵云、诸葛亮也是帅哥,反之,体型矮短的小哈比人曹操,就肯定与美无缘了。(这个审美观一直沿用至今)

2、胡须 这一点是必备条件,按照当时的审美标准,一句话总结就是:帅不帅,看胡须。反正是男子就得有胡子,普天下那些没胡子的,大家管他们叫公公。具备这一点的帅哥,还得说是关二爷(美髯公),另外还有曹操的谋士程昱(美须髯)。

3、大声 这一点是辅助条件,《左传》中有个成语叫先声夺人,意思就是先用自己的声势来压倒对方。具备这一点的人,往往拥有强大的气场,无论是社交时,还是辩论中,都能够占据主动,将公众的视线集中到自己身上,许多MM很容易为这类男士而倾倒。不过之所以把它列为辅助项,是由于这类人着实不少,如张飞就是其中之一,而张飞帅不帅?这……这可就属于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5 19:33:24 +0800 CST  


@u_100806837 2015-04-15 20:28:41
怎么没有了,这么好的文章?
-----------------------------

告罪!告罪!

这位兄台可有些错怪在下了,自发帖以来,在下每日都保持写作在3000字以上,每日的更新量亦保持在3000字以上,丝毫不敢懈怠呀。
虽说刚刚发帖不久,点击率不高,但心知还是有不少朋友喜欢此文的,所以写时候多有斟酌,只是希望保持并力图提高文章质量,不让大家失望。

有不足之处,但请批评指正!
多谢兄台的支持啦!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5 21:07:25 +0800 CST  

总之,东汉时主流的审美观念就是必须集身高、胡须和大声于一身,简而言之便是——壮美。只有达到这些条件的人,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帅哥。

当然啦,有主流就会有非主流,那么非主流的美又是什么样的呢?

用现代的一个名词形容就是——伪娘。

在当时,这类变态人士倒也不少,而且还通常是以集团的形式出现的。举个例子:曹操本是堂堂大丈夫,可他却养出了个喜欢涂粉饰貌,搔头弄姿的儿子曹植。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和曹植要好的自然也都是些像丁氏兄弟那样没胆量没骨气的伪娘了,他们极具女性化的柔美与所谓的壮美,那可真是八杆子也打不着的。可叹由曹操倡导的“建安风骨”,原本极具“慷惯以任气,磊落以使才”的风范,结果到后面净让这拨儿人妖给败坏掉了,更可叹的是,当代由芒果台全力倡导的杂交型审美观,硬是弄得一个个原本正常的少男少女,哭着喊着要改头换面,誓将性别颠覆到底。

唉!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末了喷上一句:什么玩意儿!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5 22:09:50 +0800 CST  

闲话扯了半天,现在正式论及周瑜之美,前面之所以铺垫那么多,就是希望告诉大家,由于演义的描写,在不少人印象中,周瑜亦属于和曹植同一类型,是具有着女性阴柔之美的男子。

其实大谬。“姿质风流,仪容秀丽”只是罗老爷子单方面的臆想罢了,也许他是这样考虑的,周瑜出身贵族,雅量高致,还尤为精通音律,简直就是一朵浑然天成的奇葩,因而仅仅形容他是如何地MAN已远远不够,唯有把男性和女性最好的东西都聚之其身,那才叫做完美。

诚然,美则美矣,只不过味道变了。

让我们还是本着客观实际的态度,看看与周瑜同时代的人是怎样评价他的吧。

孙权——公瑾雄烈,胆略兼人。

刘备——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程普——周公瑾,江淮之杰。

陈寿——长壮有姿貌。

孙权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雄烈加胆略,我想这才是周瑜的真本色,而刘备和程普的评价可以概况为两个字——“英杰”。于是又在这些基础上,陈寿才最终总结道:周瑜,应该是一名身材颀长健壮(常年奔波征战铸就的),容貌英俊(肯定有胡须),谈笑自若,气度超然的大帅哥。

进而,我个人得出的结论便是:

周瑜的美,是健康的,是充满男性荷尔蒙的,是符合社会主流审美观念的,是与曹植、何晏等病态的女性美截然相反的。

如此之周郎,才无愧为“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东吴三军统帅。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5 23:55:31 +0800 CST  

【周郎的家世】

三国中,最喜欢显摆身份的,首推低能儿袁术。但人家毕竟是赫赫有名的袁氏之后(对了,还得加上一个嫡长子),又顶着家族那块 “四世三公”的响亮名头,所以飞扬跋扈些,似乎才符合官宦子弟特有的性格特征。不过,又并非每一个拥有显赫家族背景的人,都会像他那么弱智,那么狂妄,譬如说周瑜。

周瑜和袁术一样,同是出身名门,但若要追溯各自家族之渊源,恐怕袁术也只能是自叹不如。

周瑜系庐江舒县人,其族属汝南周氏的一支,而汝南周氏的祖先是黄帝,即原姓姬,再具体点讲,就是周平王少子姬烈的后裔,到了世袭的汝坟侯周邕时,为避免遭强秦灭杀,才改姓为周。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6 09:16:20 +0800 CST  

舒县周氏在当地颇具名望,从汉和帝年间起,开始在大汉政坛崭露头角。

最先扬名的是周瑜的爷爷的爷爷——周荣,他作为袁术的爷爷的爷爷袁安(汝阳袁氏就是从他那时候开始显名的)的心腹,曾任尚书令及山阳太守等职;

接着便是周瑜的爷爷的爸爸——周兴,曾任尚书郎,而到了周氏第三代,最有名的要算周瑜的从祖父——周景了,他曾任司空、太尉等之职,死后还被追封为安阳侯,他的官无疑做得最大,而且还很会为人处事,任职期间通过屡屡推荐贤能之士,为家族营造出了一个牢靠的政治关系网,其中汝南的陈蕃、颍川的李膺、荀昆、杜密等人,就是他发掘出来的青年才俊。

要知道,这些人日后的名气都大得叫人咂舌,惹人眼红,特别是陈蕃,更是被天下知识分子拜为偶像,奉为真神,无论在朝中还是在民间都具有无以复加的超高声望。

到了第四代,周氏在朝廷的影响力开始逐渐扩大,周瑜的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几位叔伯也是个个不凡,周尚任丹杨太守,周崇嗣安阳侯,周忠更是曾任太尉,录尚书事,着实风光过好一段时间。

由此可见,作为周氏第五代接班人的周瑜,身上所披着的光环无疑是相当耀眼的。若搁在现在,仅凭首都市委书记之子这个身份,周瑜就属于出门开PORSCHE,休闲去DRAGON DISCO,娱乐到NIGHTMAND的纯正“官二代”+“高富帅”。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6 10:22:33 +0800 CST  

也正是由于出自名门望族,周瑜从小便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加之天赋极高,所以年纪轻轻的他,早早就被世人誉为不世出的天纵之才,而除了擅长谋略,精于军务外,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也十分了得,当时民间流传有这样两句歌谣——“曲有误,周郎顾。”意思就是如果有人在演奏乐曲时稍有一点错误,肯定瞒不过周瑜的耳朵,而当他发觉后,就会向演奏者看过去,用眼神提醒对方:“刚才奏错音了。”

“顾曲周郎”这个成语,便是由此典故而产生的,如此出类拔萃的音乐才华,堪称三国时代的宗盛、杰伦。

周瑜的家世,毋庸置疑是高贵而显赫的,但这个方面在其人生中却没有占到很重要的位置,因为他并不觉得这一点是格外值得骄傲的,而要说真正能让周瑜骄傲的,应该是他在儿时便结识的死党孙策,这对情同手足的异性兄弟用毕生书写出的真挚友谊,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倍加推崇,我想这才是周瑜最愿意提及,且终身难忘之事。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6 11:17:07 +0800 CST  
【总角之交】

孙策是周瑜的至交好友,二人的亲密关系,早已是老少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懂的了。

古人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就是说在一起读过书的叫朋,有共同的理想、志向和报负的叫友。而且还为此造出了许多特别的称谓,用来表现朋友间各类不同寻常的关系。如八拜之交、刎颈之交、君子之交、金兰之交、贫贱之交、杵臼之交、管鲍之交、莫逆之交、布衣之交等等。

如果我们把孙策和周瑜间的友情形容为管鲍之交或莫逆之交,甚至是刎颈之交,倒也并无不可,不过二人中的兄长孙策早已把他和周瑜的关系,专门地作了更为贴切的总结——总角之交。

他曾经这样讲:

“周公瑾英俊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

那么“总角”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在我国古代,儿童的发型是这样的,将头发分作左右两边,然后再分别扎成结,看起来形如两个羊角,故名总角,其义泛指童年或幼年。它最早出自《诗经》,《诗?卫风?氓》有载“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因此,总角之交的意思就是形容早在童年时就开始交好的朋友。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6 12:51:36 +0800 CST  
@广西谋圣六六六 2015-04-16 13:56:59
终于更了,迫不及待想看伯符的进击了

-----------------------------
东渡开基,巾帼当立首功!
对了,谋圣兄是广西哪里人?我也是这老少边穷地区的,嘿嘿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6 15:41:04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