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据《三国志》的记载,孙策和周瑜最早相识于初平元年,当时孙坚正决定组织义军北上讨董,为了没有后顾之忧,他事先将家眷迁到了庐江舒县,而舒县正是周瑜的故乡,此后孙策和周瑜开始有了交往,由于都是同龄人(均是熹平四年生人,孙策比周瑜大一个月),且志趣相投,他俩见面后很快就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交情也日益深厚,为了能更好地关照到孙策家人的起居生活,周瑜还把自家的南大宅腾出来供孙家居住,又主动入堂拜见吴太夫人,从此周孙两家互通有无,结为了通家之好。

每当读到这一段文字,不知什么原因,我总是有一种感觉,就是周孙两家的关系,似乎并没有字面上说的那么简单,而且估计也不是从初平元年才开始相识的,具体的理由如下:

如果说孙策和周瑜这两个意气少年认识后相见恨晚,一见倾心,这并不叫人奇怪,但周瑜刚认识孙策不久,就把房子让出来给孙家居住,还“升堂拜母”,那么假如与之交好的人很多,而且又同样没地方住,该怎么办呢?总不能把整个家都让出来吧?

再说,如果孙家与周家过去毫无往来,孙策的长辈会轻易地就答应下来,并心安理得地搬到一个与己素昧平生的人家去住吗?这似乎有些不合逻辑,于情于理也讲不通。所以我想,只有满足某个条件(或者说是前提),才能合理地解释这一切,而这个条件就是两家人必定在过去就已经有所接触和了解了,并结下了不浅的情谊,至于说双方最早交往的时间,可能需要追溯到光和年间。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6 18:53:07 +0800 CST  
@nclpjw 2015-04-16 19:03:31
速度,
-----------------------------
好咧!还有一段,待修改错别字和理顺句子后即奉上!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6 19:18:27 +0800 CST  
当时,正好是孙坚受命出任张温的随军参谋,即将前往西北讨伐叛军边章、韩遂之际。

张温出征前,曾在洛阳整顿兵马,而周瑜那位热衷于交朋识友,人际关系甚佳的从祖父周景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几名子侄,如周异正任洛阳令,周忠亦同朝为官,估计就是在那个时候,孙坚曾拜访了周氏,两家开始有了初步的接触。

那么,将孙坚引见给周氏的人又会是谁呢?

有两个人最有可能——张温或朱儁。要知道,这两位都是朝廷高官,而且对孙坚都十分地欣赏,也很注重提携,因此二人把平定黄巾之乱时战功卓著的孙坚介绍给诸多朝中同僚认识(包括名门周氏)就很合理,也比较符合实际了。

鉴于孙周两家已经有了这么一层关系,所以当孙坚决心讨伐董卓后,才会把家眷迁到了舒县,以便获得周氏的保护。而在周瑜把自家房子让给孙策家人居住一事的背后,想必也很可能是得到了背后家族的支持,或者说这根本就是周家一种有意的安排。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6 20:29:56 +0800 CST  

今晚本想偷个懒,应朋友之邀出去唱个K,但犹豫了一会还是呆家里写文吧,多更一点是一点。

--------------------------------------

其中的原因在于:

一、董卓乱政,汉室倾颓,但孙坚仍敢于逆势而起,率长沙之众北上讨董,此举无疑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和支持,这当然也包括庐江的周氏家族。

二、周家未雨绸缪,认为无论讨董之事成功与否,今后的天下都将因群雄的崛起而陷入到无边的战乱当中,这一点已是不宣的事实。因此,在接下来的乱世中如何才能独善其身,保全自己,也就成了像周氏这样的传统世家大族需要预先考虑的问题。为此,周家的长辈才会把众子弟里“英达夙成,恩信著于庐江”的周瑜挑选出来作为代表,由其出面交好年纪相仿的孙策,两家人进一步拉近关系,加深了解,以便日后能够相互扶持,辅牙相倚。

毕竟,周氏是庐江大族,在江汉一带的势力可谓根深蒂固,而孙家虽不是什么名门,却有一个骁勇无敌的猛虎孙坚,其战力之强悍,假以时日,指不定能在南方打出一片天地,为这只潜在的绩优股下一些投资,实属必要。总之能够搞好彼此的关系,对双方而言都将是一个有益的结果,或者说是双赢的。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6 23:17:14 +0800 CST  

以上就是个人对孙策和周瑜的“总角之交”背后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对错与否,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客观地说,周氏家族让周瑜结交孙策,多少带有一些比较明确的政治目的,但这也促成了策瑜这对日后肝胆相照,休戚与共的兄弟情谊,二人间那种亲密的关系,在当代甚至被一些影视作品演绎成了一对有着暧昧关系的BL。

比如说,在名为“叉出去”的历史巨片中就有一个比较雷人的桥段:

周瑜:孙策啊,我从庐江城就开始追你,足足追了八百多里,今天总算是追上你了。

孙策:早知道你要来,我就让你再追我八百里。

说完,两人(强忍住想要狂吻对方的冲动)深情地搂在一起,久久不愿分离……

然后电视剧的场景开始出现日月更替,沧海桑田……

这狗血之极的一幕,导演想要灌输给观众的信息无非就是:

基情无处不在,且古已有之,策瑜便是典范。

倾国倾城的大小二乔啊!

尽管你俩有天使的容颜,魔鬼的身材,也木有办法拆散这对基友!

识相的,还是去领饭盒吧!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7 08:47:42 +0800 CST  

【何为知己】

孙策和周瑜当然不是GAY,刚才那个无厘头的搞笑桥段,只为抒发一下个人对时下那些以歪曲历史为荣的影视剧的愤慨之情罢了。

如果说,对于孙策口中的“总角之好,骨肉之分”,或者现在在倭寇之国比较盛行的BL一词,大家不太易于理解的话,我想一个最简单的名词——知己,应该同样能够贴切地代表策瑜之间的关系。

人这一辈子,朋友很多,知己却难得一遇,所以才会有“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之说。

那么,何为知己?

以我的理解,所谓的知己就是在花团锦簇的公园里,无论你是一朵亭亭玉立的鲜花,或是一株无人在意的小草,都依然静静地欣赏你的那个人。

为知己者,对人生有着共同的感悟,知道彼此的所思,所想,所虑。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便如磅礴高山之深远厚重;亦如潺潺溪水之清醇甘甜。

为知己者,就算远在天涯海角,相隔千山万水,依然可以感觉到对方的心声,它是朋友的超越,友谊的升华,哪怕一生无缘相聚,依然能理解你、读懂你。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何必日日相厮守?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心灵上的真正吸引,才能做到相知与相惜。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7 10:25:17 +0800 CST  

为知己者,当你心情不好时,他不会和你一般见识;当你遇到挫折时,他不会说一句有损你尊严的话;当你意气用事时,他不会迁就却会解说事理使你清醒;当你远隔千里时他会牵挂你;当你愉快时他也会愉快并且告诉你,当你烦恼时他也烦恼但却不会轻易告诉你。他对你更多的是坦诚相待、宽容理解,相互指点迷津;敬而不畏,亲而不狎,真正地做到肝胆相照。

知己就像一杯静心的清茶,茶和水彼此能够抛却私心杂念融合在一起,焕发出了人生至真至诚的友谊,清清爽爽,平平淡淡。

知己就像一眼清澈的甘泉。看似平淡,却始终在悄悄地滋润着你干渴的心田。

知己就像一轮皎洁的明月。没有太阳的热辣,让你无以承受,也没有星星的渺茫,让你心生失望,它永远悬挂在你的心灵之窗上,照亮着你孤寂的夜空,呵护着你希望的梦乡。

知己就像一支映雪的梅花。它总是用自己独有的玲珑剔透和芳香纯洁为你营造一份诗意的生活情境,陪你一同追寻春天的希望。

知己就像一根牢固的拐杖。在你疲倦不堪、伤痕累累的时候,在你痛苦寂寥、苦闷彷徨的时候,他都能有力地撑起你的躯体你的精神,慢慢引你走出人生落寞的沼泽。

总而言之,知己就是那个最懂你的人。

想想,孙策和周瑜是多么地幸运!

二人虽均无南山之寿,但自小便结为知己,从此琴瑟调和,足以大慰平生了。



伯符,我方才所奏之曲如何?

公瑾,何需明知故问?你的《高山流水》,只有我懂。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7 11:06:15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5-04-17 11:22:41
孙氏父子都不同凡响
-----------------------------
兄台说得对。三国的各路群雄当中,孙氏可以称得上是老子英雄儿好汉,孙策得到父亲的勇武,孙权的治政能力也比较突出。刘表、袁绍等人的儿子根本无法同日而论。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7 13:05:46 +0800 CST  

第六章 东进!东进!


历阳军营内,周瑜的出现让孙策欣喜若狂,他兴奋地拉着这位兄弟的手,慨然道:

“有了你,大事可成!”(吾得卿,谐也)

周瑜之才,或许旁人还不甚了解,但孙策已知之甚深。他的加入,无疑将成为孙策夺取江东的一大助力,使之如同添了一具强膀劲臂,副帅的人选也随之迎刃而解了。毕竟俗话说得好,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父亲不在了,可不是还有兄弟吗?!孙权、孙翊等人尚幼,短期内指望不上,自然需要多加倚仗瑜弟啦!

而且周瑜也不是孤身来投的,在丹杨时他就和伯父周尚商议好了,将手中可以调动的军资(包括粮草、舟船等)一并带往历阳,交予孙策使用,这也就同时解决了之前令孙策颇感头痛的一系列后勤供应问题。

万事皆已俱备,策瑜遂开始制定跨江攻击的具体作战计划。

是岁,乃为兴平二年也。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7 15:44:15 +0800 CST  

【战前形势】

在孙策正式启动江东攻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初平三年董卓被诛后,汉帝国都发生过哪些震动天下的大事。

中央:

董卓死后的朝廷,局面曾一度被司徒王允和奋威将军吕布所控制。但仅过数月,原本驻扎于关西地区的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等人,因无法得到朝廷的赦免,干脆率部杀回了长安。城破之日,王允死于乱军当中,吕布则亡命关东。此后,朝政大权转而被以李傕、郭汜为首的一批武人所把持。

河北:

袁绍——终于和夙敌公孙瓒彻底摊牌,双方为了同一个理想和目标——称霸北方而大打出手。在界桥,袁绍用强弩兵大破公孙瓒精锐的白马义从,斩获甲士首级一千多颗,其中包括公孙瓒任命的冀州刺史严纲。除了对付公孙瓒,袁绍还致力于肃清冀州地区的农民军势力。他先是在朝歌消灭了于毒,然后又接连斩杀了左觜丈八、刘石、青牛角、黄龙左校、郭大贤、李大目等多名农军首领,最后和实力极其强劲的黑山军张燕所部在常山展开激战,结果互有胜负。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7 15:46:06 +0800 CST  
@乡中农夫0 2015-04-17 16:57:49
我原来那个【乡中农夫】的ID被涯叔禁言,已经闭嘴好几天了!只有弄个马甲来支持好友大作!
-----------------------------

兄之心意,用贾玲的话说就是:记心里啦!

作揖,并祝周末愉快!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7 17:30:06 +0800 CST  

公孙瓒——界桥一战过后便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不过他虽然不是袁绍的对手,但至少还能搞定自己的上级领导刘虞,两人因矛盾激化而公然翻脸,冲突的最终结果是公孙瓒于居庸县擒得刘虞,然后将其押回到蓟城处死。

中原:

曹操聚歼兖州地区黄巾军于济北,迫使之全部投降,得兵卒三十余万,号称青州兵,从此兖州为曹操所有。占据兖州后,曹操又击退了想过来占便宜的南阳袁术,打得后者狼狈遁走扬州,紧接着以为父报仇之名,开始对徐州用兵。曹军剑锋所至,所向披靡,一度攻破徐州十多座县城,只因后方的陈留太守张邈联合流亡军吕布突然扬旗叛变,才打乱了曹操的部署,迫使其不得不回军救援。历时一年多的反复争夺,曹操成功地整肃了内部,收复兖州各县,而吕布则逃往东方,投奔在徐州的刘备处。

东方:

徐州其实也是群雄争相攻伐的战场之一。自曹操退兵后,刺史陶谦黯然病故,刘备得以上位执掌州事。然而好景不长,趁着袁术攻打徐州之际,流亡到此的吕布突然发难,对收留他的刘备下手,夺取了下邳城,事后反客为主,自任为徐州牧。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7 20:24:34 +0800 CST  

长江以北的广袤土地,到处都在打仗,四方都有硝烟。可谓战事汹涌,烽火连绵,而长江以南地区则相对要平静许多,尤其是在扬州地区,各方势力虽也曾偶起波澜,但总体来讲还能保持一个相安无事的状态,这种均势直至刘繇赶走了丹杨的吴景等人后,才逐渐宣告崩盘。

为解决与刘繇僵持已久的战事,袁术同意孙策提出的攻打刘繇,夺取江东之计划。此时,扬州地区各大势力割据的形势是这样的:

一、左将军袁术——割据九江郡,治寿春。他的心态应该说比较轻松,对孙策即将展开的江东攻略,俨然摆出的是一副坐山观虎斗的架势。

二、扬州牧刘繇——割据丹杨郡北部和吴郡西北部,治曲阿。

为了对抗袁术所遣的吴景、孙策等人,他请来当时赫赫有名的人物评论家许劭为军师,并派遣部将樊能、于糜、张英等人扼守横江,当利两处沿江要塞,还安排了彭城相薛礼和下邳相笮融防守秣陵(这两人都是从徐州南下依附刘繇的)。尽管刘繇真正掌握的地盘并不多,但作为中央委任的正牌扬州主官,相比于自封的袁术来说,他可以在整个扬州地界内自由活动(这一点为他日后的战败逃跑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7 22:01:32 +0800 CST  
@alfsoldat 2015-04-17 22:41:36
喜欢东吴,标记了慢慢看
-----------------------------
欢迎新朋友!
其实我觉得写文时幸福的事情就是,在帖子里久不久能见到有朋友留个言,陪我说个话什么的,心里就很是满足了,就足以排除干扰,老老实实呆在电脑桌前写文了。
同时对自己说:别偷懒,多写点,人家可在看着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8 00:03:40 +0800 CST  
@solar_ice1221 2015-04-18 00:24:36
好文,精彩
-----------------------------
多谢支持,周末部分很快奉上。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8 09:19:21 +0800 CST  

三、丹杨太守周尚——割据丹杨中部,他对孙策的渡江东进积极予以支援,起到了关键的辅助作用。

四、庐江太守刘勋——割据庐江郡,治皖城(今安徽怀宁),他只听命于袁术,无心卷入孙策发动的战事。

五、吴郡太守许贡——据守吴郡,治吴县,立场中立,态度观望。

六、会稽太守王朗——据守会稽郡,治山阴,除非形势迫在眉睫,否则他也不会倾向于任何势力。

七、豫章太守诸葛玄——据守豫章。他是荆州牧刘表布局在扬州的一枚棋子,只不过在当地的执政时间比较短,很快便被刘繇派出的朱皓武力驱逐出境。

孙策和周瑜通过对形势的分析,认为九江和庐江二郡属于袁术的地盘,可视作后方,而吴、会稽及豫章等郡则和自己相距较远,且当家的净是些守成派,也可暂时置之不理,所以应当集中全力,首先解决眼前的刘繇。

刘繇本系一介书生,按说对行军布阵那套东西是一窍不通的,然而从他针对江北的军事部署上看,却体现出了相当专业的水准——曲阿作为基点,横江和当利为其犄角,三处形成一个品字型的布局,不知道刘繇是不是一个数学高手,因为这个貌似等边三角形的防御体系,实用性还是比较强的,至少凭借着它的效能,刘繇硬是挡住了吴景和孙贲一年多的进攻,得以安然稳坐曲阿城。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8 10:20:21 +0800 CST  

可惜这一次,他的对手换成了孙策,先前完美的构思和种种苦心的经营,不久便化为了朵朵浮云。

孙策根本无视那个所谓的三角形防御体系,因为他懒得去理会,反正说到底,还是那句老话:

有本事,战场上见!

【巾帼立首功】

孙策具体的进攻方案是这样的:首先集中兵力突击横江和当利这两个沿江要塞,消灭在那里依托地形死守的樊能、张英等部,同时着重夺取对方位于牛渚的后勤补给基地,而渡过江后,则由西向东一路攻击前进,沿途击破薛礼和笮融等人,再趁势分兵收取秣陵、江乘等丹杨各县,以期达到孤立曲阿之目的,最后集合各部会攻曲阿,收拾刘繇。

方案一经确定,孙策马上行动起来,他率军先登在前,异常迅猛地抢占了横江和当利,樊能、张英等人根本无法阻其锋芒,战斗刚打响不久,便纷纷放弃抵抗,仓皇逃窜了。

(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

为什么占据险要的樊能等人之前能和吴景等人周旋许久,而遇上孙策却如此不堪一击?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即孙策是怎么打仗的?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8 10:30:20 +0800 CST  

要知道,小霸王的用兵颇有乃父风范,极为强调对本方的激励措施,为此他专门研究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斗方法,具体来讲就是将自己和十余名亲将摆在部队的最前列,形成一个锥形冲锋小队,负责突击敌方军阵中的某一点,楔入后搅乱其阵型,使敌阵脚不稳,军心大变,达到以点带面,快速击败敌人的奇效。

此法完全和正规的战法相悖,因为通常情况下,主帅都会位于军阵的中心,且周边设有重重保护,这一点其实是很明智的。毕竟战争这东西,规模大,参与的人又多,一旦打起来,伤亡肯定小不了,其中小兵死了问题倒不大,可主帅一挂就麻烦了,群龙无首,势必军心大乱,所以冲锋时主帅能不上最好不上,反正也不差你一个。

然而孙策却没有遵循守旧,偏偏要独辟新径,我想这多半是与其的心路历程有关。

那次遭祖郎伏击,几乎全军覆没的惨痛经历,使他过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日后的取胜之道。在他看来,实力弱小的自己,想要战胜强大的敌人,最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身先士卒,亲自率领将士冲锋,以此消除部下在面对强敌时的恐惧感。

再说,带头冲锋的作风也属于是孙家的一项战斗传统了,当年孙坚打黄巾那时候,就喜欢起垂范作用,总爱冲在砍杀的第一线,正所谓老子英雄儿好汉,孙策自然也不会是贪生怕死之徒。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8 12:29:32 +0800 CST  

可见,主帅在前的实质意义为的是激励全军,毕竟渡江之初的孙策所部尚不强大,除了千余名孙氏旧部外,刚投奔来的士卒都是新兵,战斗经验有限,激励士气对于整个队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然此法也不是谁都能运用自如的(像刘表、袁术之流就肯定做不到),因为它必须具备一个基本的条件:主帅的武力必须强悍,而亲随勇士也需同样如此。孙策的武力毋庸置疑,小霸王的外号就是对其超强战斗力的最好诠释,值得一提的倒是他那支十余人的小队,其成员包括程普、韩当、黄盖、宋谦等将,这些人个个武力不俗,又多是孙坚时代的老人,忠诚度非比寻常,均愿意为孙策效死。

有了这些猛将在前面带头冲杀,本来实力并不占优的孙策军才得以在开战伊始便豪气迸发,士气如虹,士兵无不以一抵百,奋勇争先,而樊能、张英之流被一击即溃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中在攻打当利时,还有过一件叫人拍案称道的战绩。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8 13:21:13 +0800 CST  
@bianweifei 2015-04-18 13:30:11
好文,楼主能更新快点吗,更新的不够塞牙缝,呵呵!
-----------------------------

惭愧惭愧,其实我何尝不想多更点,无奈能力有限,成文的速度跟不上大伙的期望,又为了不让朋友们等,就写好一点更一点,万望理解!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18 16:05:52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