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续正文--------------------------

【最高级别的土豪】

建安二十四年岁末,孙权独自登上江陵城头,举目远眺的同时,他的内心不由感慨万千。

啊!这里便是荆州,一块叫人魂牵梦绕之地,她好比一个靓丽的女子,曾令多少群雄为之辗转反侧。

而今,她总算归我所有。

圆梦了,终于圆梦了 !

诚然,孙权的比喻不无道理,但与其把此时的荆州喻为一个娇艳欲滴的美女,倒不如说是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而他所在的江陵,则无疑是那熔岩四溅的火山口。

这是因为作为此次荆州争夺战的最大赢家,孙权趁着曹刘鏖战不休之际,不仅夺得了以江陵、公安为中心的大块荆州土地,还消灭了刘备手下最强大的一个重兵集团——关羽所部,从而极大地扩张了自己的领地面积,使江东本土的安全系数有了大幅提升。另外,在收编掉被关羽关押的那三万多魏军士兵后,其军事实力也获得了空前的膨胀。

但同时孙权也相应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尤其在外交方面,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直被定为江东基本国策的“联刘抗曹”之说算是彻底完蛋了,刘备这个昔日的盟友现在俨然成了最需要提防的敌人,而要想再恢复过去双方的“传统友谊”,最实际的办法或许就是再结结实实打上一仗,把近些年来因发展势头不错而有些飘飘然的刘备彻底揍扁打服,使之清醒过来,放弃掉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

因此,鉴于孙刘两家的全面战争已迫在眉睫,为了能够全心备战,孙权决定进一步加强与曹操的联系,继续改善双边关系,以避免出现双线作战的困境,毕竟江东的外交政策在三方当中是最务实的,也最为灵活,既不会像刘备那样受到“兴复汉室”口号的羁绊,也无须像曹操那样因拥立了天子而行事有所顾虑,所以选择面最广,亦可联刘,亦可联曹,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及形势的发展而随时进行修改。

于是,本着有利于江东根本利益的原则,孙权针对北方的曹魏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努力。

先是“奉贡于汉”,即向汉天子呈献礼品。其实这一招孙策在世时就一直在用,像张纮、华歆等人都曾授命带着江东的贡品前往许都面圣,这种交流方式直至赤壁之战前夕才不得不中断。当然了,进贡的对象说是天子,实为曹操,而贡品的贵贱也不是主要的,主要是借此向曹操表示臣服之意,同时观望对方的反应。

后又“令王惇市马”,市,即做买卖的意思。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互市制度,通常都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而孙权让手下王惇到曹操那里买马,既为战争所需,也可以视为一种示好和变相进贡的手段(哪怕交易时价格高点,吃点亏也没关系)。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7-19 21:37:00 +0800 CST  

------------------------续正文------------------------

还有就是遣返战俘。建安十九年间,孙权曾主动出击攻破过淮南的皖城,那一仗的战果就是俘虏了太守朱光以及数万当地百姓,现在为了显示出和平的诚意,孙权把朱光及其参军董和等人礼送出境,但数万百姓并没有一同遣返。

此外,当称王于汉中的刘备不断大骂曹操“窃执天衡”、“穷凶极逆”、“剥乱天下”、“残毁民物”的时候,先前也曾将曹操斥为“托名汉相,其实汉贼”的江东,这类不和谐的话再也无人提起,取而代之的皆是一片称颂之声。

孙权的用心,曹操当然不会不明白。可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他想要一举吞并江东已是不可能了,倒是利用孙权去制约或削弱刘备显得更现实些,所以当江东的使者来到邺城晋见,并不怀好意地献上关羽的首级时,他虽然心知此乃孙权的“祸水东引”之计,却也只好捏着鼻子认了下来,同时以东汉朝廷的名义拜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可以说,这是一次带有质变的赏赐,它无论是对于孙权还是整个江东集团而言,都可谓是一件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事情。

先看骠骑将军。要知道,两汉时期的将军号,可分为若干个等级,如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及前后左右等四将军——“皆金紫,位次上卿”,除此之外的其他将军号,则统统都只是临时设置的,包括过去孙坚的破虏将军和孙策的讨逆将军等均属杂号将军,因此骠骑将军已经算得上是武官的最高级别了。

再看假节,它的意思就是得到了汉朝皇帝的正式授权,可以自主地代表国家行征伐之事。还有领荆州牧,如果说骠骑将军属于军职,那它则属于文职,即荆州的最高行政长官,从这项任命的背后,不难看出这是曹操对孙权在荆州地区统治权的一种默认,以及对刘备一直自称为荆州牧一事的否定。

孙权获得上述一系列封赏后,自然非常高兴,因为这让他陡然间成了东汉朝廷最高职别的地方军政官员,而且更重要的是,曹操的此番不吝封赏,固然是希望他和刘备再起战端,继续死磕,但其态度至少让江东的北线防御压力暂时减轻了许多,而孙权也得以大胆地将更多北线守军调至东线,用于应对西面的迫切威胁了。

然而,当江东上下都在潜心备战之际,从公安城内却突然传出了一个噩耗——大都督吕蒙逝世,享年四十二岁。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7-21 00:48:03 +0800 CST  

--------------------------续正文--------------------------

【吕蒙之死】

其实,自从夺取荆州以后,一直重疴缠身的吕蒙就完全地病倒了。

孙权得知后,对其病情非常关切,特别是在治疗和照料方面,都亲自做了安排。

期间他屡次想要看望吕蒙,但又怕惊动到其病体,于是只好凿壁窥视。当看到吕蒙因接受针灸而露出痛苦的表情时,孙权也心如刀绞;有时见吕蒙能勉强吃下一些东西,便当场喜不自禁,和左右有说有笑,否则整夜都睡不着觉。为了治好吕蒙的病,孙权甚至不惜悬赏千金招募名医,直至吕蒙到了弥留之际,孙权仍试图让道士在星辰下设道场为之延寿,并宣布在领地内大赦,可惜这些努力最终还是没能挽回吕蒙的性命。

此处有必要交待一下吕蒙的死因。

这是由于自三国后的千多年来,随着关羽在民间地位的提升,历朝历代总会有人跳出来,对害死关羽的这个凶手口诛笔伐,其中更有甚者称,吕蒙是被关羽灵魂附体给弄死的,而且讲得是绘声绘色,如癫狂时做的什么动作,摆的什么表情,讲的什么台词,死状又如何等等,就好像他们亲眼所见似的。

这些人把对关羽的爱,转化为对吕蒙的恨,然而事实上,吕蒙纯粹就是一般性的病故而已,压根没有过什么闹鬼的故事(这不科学),此说的出现或许是由于他属于英年早逝,而且死亡时间又和关羽挨得太近,才被人拿来借题发挥罢了。

不过,在排除掉那些荒诞的迷信说法之后,如果要认真地探究吕蒙的死因,其实还是有些门道的。诱因可以说是由于积劳成疾,毕竟吕蒙曾以患病为由让陆逊接班,然后又带病白衣渡江,如此忙里忙外,把身体累垮了是很可能的。

当然话又说回来,在这段不长的日子里一下子便暴毙而亡,多少还是令人有些不解,而如果结合当时的客观环境,我们就会发现有一个细节是不能忽略的:

建安二十四年,荆州地区爆发大规模瘟疫。因为这场极具传染力的流行病,孙权免掉了荆州百姓一年的赋税,并耗费了不小的人力物力用于赈灾,至于它的起因,估计与那场连绵不断的暴雨大有关系,也就是说暴雨既“成全”了关羽的水淹七军,又造成了瘟疫在荆襄各地的大幅扩散,而位于正中心的江陵自然也无法幸免。

偏偏就在疫病肆虐的环境下,吕蒙为了安抚人心,整日走街串巷下基层,见到谁有病却没钱治的就义诊,还免费送药上门,在整个“接地气”的过程中,因为不注意防护措施,或自身免疫力差而遭传染是很有可能的,加之绷紧了神经忘我工作,以至于病入膏盲仍浑然不知,结果拖到发现时已经无法挽回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7-21 21:37:50 +0800 CST  

-----------------------续正文----------------------------

当然,以上纯属个人的推测,但应该还是比较靠谱的,至少比关羽灵魂附体一说更加唯物主义,因而也可以说,吕蒙是累死的。

吕蒙死前,孙权为表彰其夺取荆州的杰出功绩,宣布任吕蒙为南郡太守,拜孱陵候,另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而吕蒙却坚决表示不愿接受金钱,被孙权驳回后,他只好将这些身外之物全部封存入库,然后吩咐相关部门作好登记,等他死后再悉数上缴。

至于身后事,吕蒙也提前做了安排,即本着节约的原则,一切从简,能省则省。其病故后,孙权得知了这些做法,更加对吕蒙的为人叹服不已,遂下令由其子吕霸继承父亲封爵,并调来三百户百姓看守其陵墓,还永久免去了吕家五十倾田地的赋税。

从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五年,短短十年间,江东已接连痛失了周瑜、鲁肃与吕蒙等三位国之栋梁。若干年后,孙权在一次和陆逊的交谈中,曾对这三人分别作过比较,留下过这样一段评价:

公瑾威武刚毅,胆略过人,当年他击败了曹操,开拓了荆州,其功业后人难以继续,如今只有你能够继续;而子敬,当初是公瑾邀请他来到江东,并引荐给了我,我与子敬榻上对饮,他趁机向我讲述了一番如何成就帝王之业的方略,这是他的一大贡献,之后因刘琮投降,曹操趁势南下,声称要亲率数十万水陆大军攻取江东,我请来文武官员商议对策,以子布、文表为首的不少人都觉得应当遣使修檄归降曹操,唯有子敬站出来反对,劝我紧急召回公瑾,坚决抗击曹操,这是他的又一大贡献,后来虽然劝我把荆州借给刘备,属于一个失误,但这并不能掩盖其之前的两大贡献,周公从不苛求别人做到十全十美,所以对子敬我也愿意忘其短而贵其长,把他视为胜败兼有的邓禹。最后说到子明,他年轻时做事不分轻重缓急,靠的只是一股冲劲而已,后来随着学识的增长而慢慢成熟了,带兵懂得筹划方略,水平堪比公瑾,但在言谈时的才气与风度又逊于公瑾,而如果说要对付关羽,他无疑要比子敬强。关于这方面,记得子敬曾在答复我的信中称:‘羽不足忌’,其实这是因为他搞不定关羽才抛出来的大话,对此我心知肚明,但也不去计较了。不过在治军屯营方面,子敬力求做到令行禁止,部曲忠于职守,路不拾遗,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7-22 22:27:55 +0800 CST  
@嘉陵江上的渔夫L 2016-07-23 11:01:02
周末支持佳作!
-----------------------------
多谢渔夫的支持~~~~~~~~~~~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7-23 12:08:08 +0800 CST  
@刘绪国 2016-07-26 17:03:56

-----------------------------
刘兄老师发这种诱惑人的图。。。。。。啊~~~~~~~~~~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7-26 19:21:38 +0800 CST  

-------------------------续正文------------------------

【禅让,刘协退位】

吕蒙死亡的时间,大约是在建安二十五年的春季,话说这一年实在是个悲催的年份,死了不少的人,出了不少的事,其中最震撼的莫过于曹操的与世长辞,以及汉王朝的寿终正寝。

先讲头一件事吧。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三日(庚子年正月庚子日)这一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曹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洛阳病崩,享年六十六岁。

按照本人的写作惯例,当一位比较重要的人物离场时,总会有个概括性的总结。然而对于怎么评述曹操,我动笔时却有些感到力不从心。

毕竟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家伙,性格实在太复杂了,真要做一个全面的叙述的话,估计得整上一本书。哦,不对,还不够,应该得一部系列。

所以,我只好尝试从一个侧面的角度,围绕一个始终受大众热议的话题展开讨论。

曹操,是奸雄还是英雄?

为奸雄者,除了有过人的才能之外,还应当兼具狡猾的属性。曹操的能力早就有目共睹了,配得上一个“雄”字,他的狡猾,同样也已世人皆知,所以谓之曰奸雄倒也恰当。

那么英雄呢,较之于奸雄而言,它的要求更高,需要具备更为全面的综合实力。而曹操的实力可谓出类拔萃。论政治,他兴修水利,鼓励屯田,对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提倡用人唯才,力求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着重提拔使用社会的中下层人士,抑制地方豪强,加强中央集权;论军事,他不仅战绩辉煌,而且在理论方面也颇多建树——“自作兵书十万余言”,著有《兵书接要》一书,还为《孙子兵法》作过注释;论文化,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其诗歌的风格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却又大气磅礴,气韵深沉。极具时代特色。

总之,曹操在几个大方面上的表现都很优秀,把他从奸雄堆里摘出来摆于英雄之列,才算是合理的。

我们都知道,三国是一个英杰辈出的时代,出现过不少大腕级人物,然而曹操与其他的大腕不同,他不是普通的大腕,他是大腕中的大腕,他更是英雄,那个时代无与伦比的真英雄。

也许很少有人会想到,对曹操的死感到最哀伤的人,其实是身居许都皇宫内的汉天子刘协,因为这标志着由他代表的那个大帝国即将被曹操一手缔造的魏国所取代。

曾几何时,刘协一度对曹操充满了感激之情,毕竟初平四年的时候,如果没有那个人的话,即便是贵为天子的他,也只能继续颠沛流离,任由关西诸多豪强摆布和欺凌,甚至有可能客死异乡。

然而,当他被隆重地迎进许都之后,情况开始逐渐地发生了改变。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7-26 19:23:40 +0800 CST  

-------------------------续正文-------------------------

那座宏伟而空荡的宫殿内,他是最落寞最痛苦也最尴尬的人,平时的消遣方式只有读书,闷了就找些人来聊天,可他的倾述对象里并没有宦官,而是清一色的官员,这些以侍中、侍郎之名陪伴在他左右的年轻男子,都是曹操的人,更准确点讲都是曹操安插进来用于监视他的人,特别是御史大夫郗虑,此人才是许都实质上的正主,执掌着皇城内外的生杀大权,甚至可以对天子的行动进行限制。

除了没有自由,他的起居生活也不可能像父辈那么奢侈了。曹操提倡节俭,而且表面文章做得很好,带头让家里的妻妾都穿布衣,所以他能够保持天子的仪仗及生活标准,就已经算是不错的了。

总之,日子过得是憋屈了点,不过这还没什么,毕竟流浪关中时啥苦都吃过了。

然而始终让刘协受不了的是,这些年间一直有大臣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用或明或暗的方式劝他让位给曹操。他们先是以天兆为由,替曹操寻找代汉的证据,比如说在谯县发现了一条黄龙,为此当地官员还郑重其事地进行了上报,后来几乎每年各地都会出现大量的祥瑞之事,一会儿是甘露,一会儿是灵芝,一会儿是麒麟,最多的是凤凰。

对于这些阿谀奉承的地方官,以及他们所说的鬼话,刘协统统不予理睬。要知道黄巾教徒们也曾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喊得震天动地,袁氏兄弟则一个私刻了玉玺,另一个公然称了帝号,但均无济于事。

软的不行,亲曹的大臣于是改用武力相威逼。建安十九年冬,尚书令华歆带兵擅自闯进深宫,当着他的面以谋逆之罪逮捕并诛杀了伏皇后。而面对这等奇耻大辱,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忍而不发。

事实上,他不是不想发,而是不敢发,也不能发。

这时的刘协,已非当年那个在董卓面前仍能够保持从容的睿智少年了,而成了几近四十的中年大叔,不惑之年的他早就学会了怎么做人,怎么做一个委曲求全的人,使汉之大统得以苟且地延长下去。

终于,随着曹操的逝去,该来的还是来了。

曹丕,这个既年轻又强势的家伙顺利地接过了魏国的大权,紧接着便肆无忌惮地站到了刘协面前。

曹丕有野心,称帝的野心,这一点他比其父更为强烈。

刘协感觉到了那扑面而来的压力,强烈得实在令他有些窒息,而他却丝毫无力抗拒。

其实这根本上就是一场不公平,或者说胜负已分的对决,刘协从一开始就和曹丕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他所能做的只有是等待,等待对方依照游戏规则完成必要的程序后,再暗示自己识相地配合一下。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7-27 19:34:37 +0800 CST  
@缙云山中的游客 2016-07-27 21:26:24
顶一下帖!
-----------------------------
多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7-27 22:00:33 +0800 CST  
@伪前排 2016-07-28 01:23:14
写史,一般都会避开三国。佩服楼主的魄力与学识。
-----------------------------
过奖了,多谢支持~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7-28 08:40:13 +0800 CST  

--------------------续正文------------------------

禅让制,是中国人对远古时代的政治状态的一种传说,其最大的特征在于用和平与道德的方式来完成政权的交替。

传说五帝中的尧传位给了舜,舜又传位给禹,禹之后就再也不传给别的贤明之人了,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此后的帝王更迭便成了“家天下”。

现在,一个即将取代大汉帝国的新帝国,为了标榜其前所未有的道德与伟大,决心重现禅让的场景,而刘协也相当配合地将整个仪式彩排了许多遍。

有关禅让的整个过程,按前后编演的顺序大致是这样的。

首先,作为一个无德无材的废物,刘协在皇帝的宝座上混吃等死了三十二年后,忽然有一天觉悟了,感到“自惭形秽”,认识到“众望在魏”,于是主动召集文武百官于朝堂之上,商量自己退位以及魏王继任的相关事宜。

为此,他还专门拟了一道诏书。

诏书写得很“谦虚”,开头是自我检讨,检讨的主旨是:我不过就一垃圾,怎么配做皇帝呢?

因此,经过无数次的夜观天象以及体察民情后,他继而地得出了一个结论:

大汉的气数已尽,曹魏的运数到来了!

此为天下之大势耳!谁会逆潮流而动,去做历史的绊脚石呢?

所以我决定了,要切实发扬民主精神,追随尧舜的足迹,把天下禅让给英明神武的曹丕同志。

以上,就是大汉天子刘协三十年工作述职报告和离休申请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兼离休申请。它无疑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不过按照传统套路,受益人曹丕必须先拒绝,这样才能显示出高尚的品格。

所以,他的答复是:薄德之人,何能至此,未敢当也。

这句“谦虚”的表态,自然不是点到为止,而是希望看到群众的呼声。

于是,一轮声势浩大的舆论攻势随之兴起,大汉群臣们纷纷前赴后继地接连上奏,规模最多时竟出现了一百多号人联名“摇旗呐喊”的壮观场面。然而对于众多龙套们的卖力折腾,曹丕态度依旧执着——不愿意。

戏演到这个时候,才总算开始进入到了高潮部分,也就是由刘协下诏,命御史大夫张音将玉玺主动献给曹丕,与此同时,华歆、贾诩、桓阶等曹魏重臣则乘热打铁选好一个举行仪式的黄道吉日——十月二十九日。

最后被逼得退无可退后的曹丕,只好诚惶诚恐地同意了。

与以上一连串的闹剧相比,盛大的禅让典礼就没什么特别之处了,整个仪式结束后,存活了近两百年,延嗣了十二位君主的东汉王朝,终于在末代帝王刘协的“积极配合下”,平稳而安静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就像戈尔巴乔夫无奈地宣布前苏联解体一样,汉王朝这个当时的巨无霸轰然倒下时的那一瞬间固然令人惊愕,但细细想来,却又是迟早的事,关键就看谁来捅破这层窗户纸了。

这件事曹操谋划了大半辈子,可以说是由他种下了因,而结出的果则由他的儿子来采摘,来完成。所谓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曹丕上位后,改年号为黄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同时大赦天下。至于如何处置刘协这位旧天子,新天子又一次显示出了宽厚仁和的一面——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刘协为山阳公,准许其在封地内继续行汉之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言事不必自称臣子,另外还分别将刘协的四个儿子封为列侯。

这和民国成立之初对满清皇室的方式如出一辙,倒也不能算是妥协,而应当理解为是一种人性化的处理方式。所以我相信,刘协被贬后的日子,应该过得还算舒坦。至少,他不用再提心受到什么倾轧迫害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十四年后,山阳公薨,年五十四。为此,魏明帝下令以天子之礼葬之于禅陵,谥号孝献皇帝,史称汉献帝。所谓的“献”,即识相知趣的意思。

通常而言旧帝都没什么好下场,刘协能混到个寿终正寝也算是不错的结果了,然而,偏偏就有人不乐意他活着,而是希望他陪同汉王朝一起完蛋,于是一个骇人听闻的流言开始在巴蜀大地如瘟疫一般地迅速蔓延。

为了篡位自立,汉贼曹丕已经将本朝天子杀害了!

这个流言的始作俑者,我们无从知晓,不过如果看看接下来发生的另一件大事,相信大家心里自然而然就会明白主谋是谁了。

什么大事呢?

刘备称帝。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7-29 22:17:21 +0800 CST  

----------------------------续正文----------------------------

【圆梦,刘备称帝】

刘备想做皇帝吗?

想,当然想,日夜都想,做梦都想。

早在少年时,刘备就有这个志向了。那会他家东南角的篱笆旁长着一棵桑树,高五丈有余,远远望去,下垂的树荫就像一顶巨型的车盖。刘备有一天和同族的孩子在树下玩耍,曾说过:“我以后一定要乘坐这样的翠羽华盖车!”

要知道,刘备所指的那种车驾属于帝王之物,也就是说他这话的意思,旁人马上会联想到这个带有皇室血统的落魄小子想要图谋皇位,急得他的叔父刘子敬慌忙上前制止道:“你胡说八道什么,当心惹来灭门之祸!”

此事虽说起于无忌的童言,但在等级制度分明的封建社会,仍敢于如此口无遮拦地讲出来,足以说明刘备不是甘于平凡的那类人。

只不过,他没有袁术那么愚蠢,他和曹操一样,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

因为,真要迈出这一步是需要实力的,不光要有实力,还应具备不少的条件,否则曹操早就称帝了,而刘备也不必玩什么汉中王的把戏,直接一步到位宣布做益州的土皇帝就好了。

其实相比于曹操,刘备的这层窗户纸更难捅破。

首先,他以仁义的化身自居,相应把推行刑法严政的曹操钉在了道德的耻辱柱上,既然如此,那么被树立为反面典型的曹操都未曾迈出这一步,自诩正义化身的他又怎能冒天下之大不韪?

所以,当曹操在做一个忍者时,刘备同样也在做。

其次,成也姓氏,败也姓氏,刘备的成功,与其贵为汉室宗亲的背景不无关系,但这一点也成了他想要称帝的一个瓶颈。

毕竟正牌的大汉皇帝仍在,有道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如果他胆敢称帝,就是不把大汉皇帝放在眼里,就违背了昔日讲过的要以刘姓子弟的身份匡扶汉室的宣言,就等于自扇耳光。

一生都在致力于“做一等婊子,立最高牌坊”的刘备,又怎会犯如此重大的原则性错误呢?

没办法,刘备只好等待,继续地等待,等待一个合适的契机。

而这个契机,就出现在曹丕宣布称帝的那一刻!

因为只有当正牌的大汉天子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之后,刘备才可以无所顾忌地借用继承汉室大统的名义,走上个人政治生涯的巅峰。而且曹丕的称帝,也帮助刘备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完成了理论上的自我救赎和完善,使他在称帝时有了一个很合理,也很堂皇的借口。

不过有这些依然不够,刘备还需要继续加一把劲,也就是尽量将曹丕塑造成一个篡位的大奸之人,一个弑君的乱臣贼子,将其推到为道德舆论所不容的境地,而否认禅让一事的存在,编造出曹丕直接杀害刘协,继而夺得皇位的谣言,无疑就是最好的切入点,由此我们可以判定,那个小道消息最有可能是刘备散播出去的。

当然,纸是包不住火的,蜀中百姓迟早会得知真相,不过那时候已经无关大局了,刘备完全可以利用好这段时间,来完成自己继承汉室大统的整个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及其幕僚,在应对这个流言时所表现出的从容与娴熟——“乃发丧制服,追谥曰孝愍皇帝”,紧接着便于次年四月宣布设年号为章武,大赦天下,并“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吴氏,子禅为皇太子。”

这个位于西南边陲的割据政权,继续沿用了旧王朝的国号,史称蜀汉。

此时的刘备,已经61岁了,对于这位奔波漂泊了大半辈子的老者,我们无论是鄙视他的为人也好,看不惯他的虚伪也罢,都应该给予掌声,毕竟他的坚韧和执着应该得到肯定,尤其前半生经历过那么多的苦难,能熬过来实在不容易。

称帝,也许就是对他这一生最好的褒奖。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只要可以当皇帝,过上一把瘾,死也值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8-01 19:29:43 +0800 CST  
@茶韵悠悠ABC 2016-08-01 23:13:24
@含笑看吴钩2015

-----------------------------
悠悠晚上好!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8-01 23:37:45 +0800 CST  
@泉州楼盘网 2016-08-02 09:43:04
立意新颖,视角独特,情节跌宕起伏,过瘾过瘾!
-----------------------------
过奖过奖啦~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8-02 16:30:47 +0800 CST  

--------------------续正文-------------------------

【卑微,孙权称臣】

公元220年到221年的这段日子里,中国似乎颇为流行称帝,先是年轻气盛的曹丕,接着是老当益壮而又不甘人后的刘备。

当他俩的身份顺利完成了历史性转变之后,天下的焦点自然而然也就转移到了孙权身上。毕竟这位江东之主也不是庸碌之辈,不缺乏野心,也不缺乏实力。

实际上,孙权也抱有同样的想法,或许是受到曹丕和刘备先后称帝的刺激,他偷偷摸摸地派人咨询了当时江东有名的占星师,可见确实是动了心,但经过对局势的冷静分析,他最终克制住了内心的冲动,没有跨出实质性的那一步。

为什么孙权不称帝?

理由很简单——眼下还不是时候。

原来,就在黄初二年的七月,蜀汉皇帝刘备亲自率军东征,吹响了全面进攻江东的号角。孙权遣使求和,遭到断然拒绝。

既然大敌当前,大战在即,那现在就不是称帝的最佳时机了,当务之急是把对蜀一战先打好。

其实,对嗷嗷叫着要替关羽报仇,收复荆州失地,进而吞并江东的刘备及其军队,孙权并没有视为最大的威胁,毕竟在遭受了荆州的惨败以及上庸的叛变之后,刘备的实力可谓今不如昔,而如果仅凭蜀中的原有兵力,别说是吞并江东了,能攻破陆逊、朱然等人构筑的荆州外围防线恐怕都殊为不易。

孙权真正在意的是曹魏对于这场战争所持的态度,因为和偏安西南一隅的刘备不同,出身大户人家的曹丕,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他如果从中插上一杠,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发兵来袭,由合肥到广陵一线渡江南下,这种局面才是对孙权最致命的打击。

于是,鉴于对蜀战争已经迫在眉睫,形势严峻,孙权为了避免双线作战,不得不向曹丕“遣使称臣,卑辞奉章,及遣于禁等还”。

“及遣于禁等还”,固然是一种主动寻求改善双边关系的积极行动,但“遣使称臣”绝不等于投降,孙权的动机,正如《三国志·吴主传》注引的《魏略》所指出的那样——

“以位次尚少,无以威众,又欲先卑而后踞之,为卑则可以假宠,后踞则必致讨,致讨然后可以怒众,怒众然后可以自大,故深绝蜀而专事魏。”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孙权是怎样定位战略重点的,即媾和曹魏,专心对蜀。此后的数年间,他作的许多事情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进行的。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8-02 22:09:11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13 21:00:22
秦末乱世,布衣身份起兵的高祖皇帝刘邦,手提三尺利剑,斩白蛇,入关中,战垓下,沙场之上不惜舍命冲杀,才打下了大汉的泱泱基业。
他和那群从沛县走出来的弟兄们一样,身体内都流淌着爱吃狗肉的野民村夫之血,断不会相信王侯将相皆为天生贵种之说,因而建国后,刘邦对于原本处于社会上流阶层的各方地主豪强,也就谈不上有多少好感可言,于是那些原本一直能够呼风唤雨的地方实权派曾一度受到官方的各种打压。
然......
-----------------------------
@辉辉老湿 2016-08-03 16:03:09
作者大大的史学只是很丰富。
-----------------------------
您过奖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8-03 19:58:48 +0800 CST  

-------------------------续正文------------------------

而对于孙权的称臣之举,曹丕曾下诏让群臣讨论其中的利弊,结果魏国朝廷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属于多数派,也就是大部分的朝臣都主张答应孙权,不过也有少数人持反对意见,例如侍中刘晔。

刘晔针对此事讲了很长的一段话,内容简而言之就是先提醒曹丕,孙权并非真心求降,而是受形势所迫,担心遭到魏蜀合击才不得已做出的权宜之计,因此,最利于本方的策略就是趁火打劫,从速发兵江南,与刘备平分吴地,到时候吴亡则蜀孤,再伐蜀就容易多了。

然而曹丕马上摇头表示不允,并有些迂腐地说,人家既然已经愿意归顺了,怎么能反过来落井下石呢?要知道刘备才是我们的头号敌人,与其行不义之举伐吴,不如趁刘备出征之际伐蜀。至于孙权,索性就给他封个吴王如何?

刘晔一听急了,当场又提出异议:

没错,乘着吴蜀相争之际,理论上打谁都可以,但实际上吴近蜀远,我们何必要舍近求远呢?再说就算接受孙权的求降,也不必封他为王,顶多封个十万户侯行了,为什么要拔高其地位,这么做只会为虎添翼,增加将来对吴用兵的难度而已。

平心而论,刘晔的话不无道理,当时确是一个极好的伐吴良机,可惜他苦口婆心地劝了半天,曹丕始终执迷不悟,一句话也听不进去。

黄初二年的八月十九日,曹魏朝廷正式下策书封孙权为吴王。

这份策书写得甚是隆重,文笔也很好,可惜多半扯的都是些空话、客套话,如宣称曹丕是继承“圣王之法”,以“君临万国”之尊,“秉统天机”对孙权进行封赏,然后又赞扬了孙权“天资忠亮”、“深睹历数、达见废兴”、“忠肃内发,款诚外昭,信著金石,义盖山河”等等。

再接下来,除了封王一事之外,策书还包括有多项附加赏赐。

一、加九锡;

所谓九锡,意指九种礼器。是天子赐给诸侯、大臣或有特殊贡献者的九种器物,代表了最高的礼遇,据《礼记》记载,九锡为车马、衣服、乐器、朱户、纳陛、虎贲、斧钺、弓矢以及鬯。

二、由骠骑将军升为大将军;

三、由假节变为持节;

四、扩大了封疆,不仅继续领荆州牧,还得到了督领交州的许可。

这是曹丕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重封族外异性为王的行动,所以显得很自豪和大方。其后,他虽然也封了曹彰、曹植等几兄弟为王,但在等级上都不能与孙权相提并论。

然而这个消息一经传出,当即在江东引起了一轮激烈的讨论。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8-04 21:37:00 +0800 CST  
@yokou2012 2016-08-07 09:46:17
楼主停止更新了?还是已经截稿
-----------------------------
@刘绪国 2016-08-07 12:43:14
没有吧
-----------------------------
是的,是的,没有停止更新,也没有截稿,这才哪到哪,夷陵之战还没打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8-08 08:47:21 +0800 CST  
@yokou2012 2016-08-04 16:31:05
ding @louzhu
-----------------------------
感谢感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8-08 10:04:56 +0800 CST  

---------------------------续正文----------------------------

【江东不可欺!】

孙权的幕僚们普遍认为,接受魏国的封号有些掉价,不如直接自称为上将军九州伯痛快!

孙权心知大家为什么会有抵触情绪,正如伯夷、叔齐不愿为周国百姓,鲁仲连不愿做秦民一样,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和尊严。

因此他轻松地规劝道:九州伯?呵呵,好像从古至今都没有谁被授予过这个称呼吧,现在突然安在我头上是不是有点搞笑,况且接受魏国的封号又有何妨?当年刘邦不也曾接受过项羽所封的汉王吗?其实我和刘邦想的一样,所做的也都是权宜之计罢了,不会有伤了面子之嫌。

大老板一发话,做部下的自然噤声不语了,不过众人尽管嘴上不说,可心头仍忿忿不平。

黄初二年十一月,魏文帝曹丕遣邢贞携策书送达至吴。

邢贞是魏国的正部级高官,职务为九卿之首的太常,又兼曹丕亲定的钦差大臣,所以来到江东后难免有些趾高气扬,当孙权谦卑地出城恭迎时,他居然没有下车还礼,此举当场便招来了铺天盖地的非议,原本就带着不满情绪的一些东吴人士更是找到了宣泄的对象。

最先站出来的是老臣张昭,他不留情面地对邢贞大加斥责:

“古人言:礼不敬则法不行,你身为太常却不守礼数,妄自尊大,难道欺我江东已经软弱到连砍下你脑袋的方寸短刀都没有了吗?”

张昭严肃起来的样子很吓人,不过他的话倒是入情入理,邢贞听后只好乖乖的下车,然而没等他缓过劲来,又一名东吴将领开始发飙了。

欢迎人群中,徐盛忽然声泪并下地对身边同僚高呼:“我等做臣子的,不能奋身出命,北并许、洛,西吞巴、蜀,而使主公不得不向曹魏称藩叩拜,真乃奇耻大辱啊!”说完涕泪纵横,不能自已。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面对这一群情激昂的场面,邢贞轻声叹道:

“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在自己的主场,江东群臣让高傲的曹魏重臣刮目相看,而到了客场,他们的表现更是堪称精彩绝伦。

办妥策封事宜后,孙权派出中大夫赵咨跟随邢贞,前往洛阳答谢魏国皇帝。

赵咨,字德度,南阳人氏,其长处是博学多才,且最为善于辩论。

在曹丕的宫殿内,赵咨用一轮妙语连珠的答辩征服了在场的所有人。

曹丕问: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主公?

赵咨答:聪明的,仁智的,雄略的主公。

曹丕追问:何以见得?

赵咨答:从普通百姓中起用了鲁肃,是其聪也;在三军阵内提拔了吕蒙,是其明也;擒获了于禁却不加害,是其仁也;兵不血刃拿下了荆州,是其智也;占据三州之地而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审时度势选择投靠陛下,是其略也。

曹丕听后有些不相信,因为在具有地域优越感的中原人印象中,生活在长江以南的多是些未开化的野蛮人,所以他略带不屑地又问:

吴王读过书吗?有没有文化?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8-08 19:42:13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