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月涌大江2015 5714楼 2016-03-05 21:07
吴钩兄的这一篇,实在是让人不能苟同啊~~~本人觉得权主公是很想取蜀的。。。。因为就目前的史料来看,他对于取蜀至少是有过三次的发兵记录。
第一次,见周瑜传~乃诣京见权曰:……乞与奋威俱进取蜀……。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主公己经许之了,是已经同意进兵了好吧。但这次因瑜病逝作罢。。。。
第二次发兵,见鲁肃传和资治通鉴~权遣孙瑜率水军住夏口。备听军过,谓瑜曰:“汝欲取蜀,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第三次发兵,见法正传~“…今荆州道通,众数十倍,加孙车骑……
-----------------------------
@何故乱翻书2016 2016-03-06 15:53:45
同样很疑惑,为什么孙权要同意借荆州,从刘备这些年的经历看他就是打不死的小强而且擅长背信弃义,结果就是权主公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敌人
-----------------------------
扶持一个弱的,一起对抗一个强的,可能孙权的初衷是这样的吧。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06 18:12:36 +0800 CST  

----------------------续正文----------------------

【尘埃落定】

弃世前,周瑜仍心系江东安危,特意给孙权留下了一封遗书。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命教耳。

方今曹公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终,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此书的前半部分,既追忆了意气风发的过去,又展望了规划已久的未来,接着却又话锋一转,抱着一种“心有不甘”的情绪告诉了孙权自己的死因。

而后半部分,则是对身后事的安排,及坦言对今后形势的担忧。譬如“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可见在周瑜看来,刘备似乎比北面的曹操更值得江东留意,这也说明他早已看透了孙刘联盟貌似稳定的局面下所隐藏着的危机,还反映了他始终希望将刘备除之而后快的决然心情,只可惜天不予寿,而随着他的死去,以及鸽派鲁肃的上位,江东的战略也必将出现一次大的转变。

然而这一转变,却不是周瑜所希望的,因为他深知好友鲁肃的政治立场,相信刘备将借此际遇,如愿以偿地借得荆州,而赤壁之战所获的丰硕战果,则将统统化为乌有。

唉!

也罢,世间诸事皆有定数,岂是人力可强为之?

就这样,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郎,带着深深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之后,他的那些忧虑很快都一一成为了事实。

由于少了周瑜这个最大的阻力,在鲁肃的积极推动下,刘备提出的借荆州一事很快获得通过,于是孙刘两家开始了一轮热闹非凡的调动和交接:

代替周瑜守南郡的程普被调回了江夏,继续当他的江夏太守,并于不久病死在了这个位置上,而鲁肃也大方地作了后撤,将自己的指挥所搬到陆口(今湖北嘉鱼),因此空出来的土地,也就是刘备垂涎已久的江陵一带,则完全纳入了此人的势力范围,这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珍宝”,现如今几经曲折,总算是搞到手了。

至此,三足鼎立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得以完成,虽然过后孙权有点后悔,但这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对于孙刘联盟来说,应该说还算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结果。

我们只要看看曹操的反应就知道了:

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获悉刘备借得荆州,连一贯洒脱大气的孟德公也坐不住了,至于他把笔扔了以后,有没有进一步出现中风的症状,我们不得而知,但能使他如此失态,足以证明此事对其一统天下的计划具有着多大的杀伤力。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07 21:55:14 +0800 CST  

=--------------------续正文---------------------

【共取巴蜀】

成功借得荆州之地后,志得意满的刘备将驻地油口改名为了公安,并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驻兵江北,又将南郡的江南地分出来设置为宜都郡,任张飞为太守,统兵把守,从而牢牢地控制住了自江陵西进巴蜀的大段长江水域及周边的军事要地。

将两大心腹和主力部队沿着长江两岸布防,此举不难看出刘备下一阶段的战略企图——取蜀。因为在他看来,那地方属于是自己的自留田,绝对不允许他人染指。当然,他也很清楚,此时有意于天府之国的,同样大有人在。

蜀地,不仅刘备想得到,曹操和孙权也兴致不小。

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命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同时派大将夏侯渊率军出河东,与钟繇会师并进,正儿八经地摆出了一副夺汉中,取巴蜀的架势,而曹操也将随后亲临前线,坐镇指挥。

曹操的这次军事行动,很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要知道,张鲁不过只是一个地方的宗教首领,兵不多,将不广,本不值得如此重视,可一旦解决了他,曹军便可以趁势攻入巴蜀。

于是,远在江东的孙权变得有些着急了。

虽然周瑜已死,但孙权有意重启那个西进计划,以争取抢在曹操之前平定蜀地。只不过,他把周瑜所提出的计划修改了一下,添了一句话进去,而正是这句话,完全扭曲了周瑜的初衷——“共取蜀”。

多了一个“共”字,意思也就是要和刘备一起出兵攻打刘璋,而孙权之所以要把刘备拽进来,其实有两层的意思,一是能够降低风险和运作成本,还有第二层意思,那才代表了孙权的真正用心。

联合刘备取蜀,首要目的不在蜀,而在于将刘备弄出老巢,然后见机行事。毕竟从地理位置和实际兵力上看,由于中间隔着荆州,孙权即便占领了蜀地,也难以有效地掌控在手。

当来自江东的特使带着这份计划前往荆州后,刘备一开始也的确有些动心(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他显然看到的是利益的一面,因为明摆着隔着自己,孙权是无法真正控制巴蜀的,所以自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到时候占一个大便宜。然而,他却没能看出其中的危险,倒是他身旁的主簿殷观觉察到了这一点。

殷观对刘备说,如果孙刘两家联合取蜀,孙权必定不会用上全力,而您也不会尽心,结果肯定难有成果,到时候,您因为兴师动众而失了根本,孙权就会借机对荆州下手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08 21:22:27 +0800 CST  

=--------------------续正文---------------------
【共取巴蜀】
成功借得荆州之地后,志得意满的刘备将驻地油口改名为了公安,并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驻兵江北,又将南郡的江南地分出来设置为宜都郡,任张飞为太守,统兵把守,从而牢牢地控制住了自江陵西进巴蜀的大段长江水域及周边的军事要地。
将两大心腹和主力部队沿着长江两岸布防,此举不难看出刘备下一阶段的战略企图——取蜀。因为在他看来,那地方属于是自己的自留田,绝对不允许他人染指。当然,他也很清楚,此时有意于天府之国的,同样大有人在。
蜀地,不仅刘备想得到,曹操和孙权也兴致不小。
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命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同时派大将夏侯渊率军出河东,与钟繇会师并进,正儿八经地摆出了一副夺汉中,取巴蜀的架势,而曹操也将随后亲临前线,坐镇指挥。
曹操的这次军事行动,很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要知道,张鲁不过只是一个地方的宗教首领,兵不多,将不广,本不值得如此重视,可一旦解决了他,曹军便可以趁势攻入巴蜀。
于是,远在江东的孙权变得有些着急了。
虽然周瑜已死,但孙权有意重启那个西进计划,以争取抢在曹操之前平定蜀地。只不过,他把周瑜所提出的计划修改了一下,添了一句话进去,而正是这句话,完全扭曲了周瑜的初衷——“共取蜀”。
多了一个“共”字,意思也就是要和刘备一起出兵攻打刘璋,而孙权之所以要把刘备拽进来,其实有两层的意思,一是能够降低风险和运作成本,还有第二层意思,那才代表了孙权的真正用心。
联合刘备取蜀,首要目的不在蜀,而在于将刘备弄出老巢,然后见机行事。毕竟从地理位置和实际兵力上看,由于中间隔着荆州,孙权即便占领了蜀地,也难以有效地掌控在手。
当来自江东的特使带着这份计划前往荆州后,刘备一开始也的确有些动心(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他显然看到的是利益的一面,因为明摆着隔着自己,孙权是无法真正控制巴蜀的,所以自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到时候占一个大便宜。然而,他却没能看出其中的危险,倒是他身旁的主簿殷观觉察到了这一点。
殷观对刘备说,如果孙刘两家联合取蜀,孙权必定不会用上全力,而您也不会尽心,结果肯定难有成果,到时候,您因为兴师动众而失了根本,孙权就会借机对荆州下手了。
-----------------未完待续------------------------
@含笑看吴钩2015 2016-03-08 21:22:27
-----------------------------
@东海闲鸥 2016-03-09 12:28:58
越来越有意思了。殷观我都不知道是啥人,脑子里没留下印象。
-----------------------------
嗯,此人露脸的机会很少很少,所以没印象也是正常呀。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09 12:55:57 +0800 CST  

=--------------------续正文---------------------
【共取巴蜀】
成功借得荆州之地后,志得意满的刘备将驻地油口改名为了公安,并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驻兵江北,又将南郡的江南地分出来设置为宜都郡,任张飞为太守,统兵把守,从而牢牢地控制住了自江陵西进巴蜀的大段长江水域及周边的军事要地。
将两大心腹和主力部队沿着长江两岸布防,此举不难看出刘备下一阶段的战略企图——取蜀。因为在他看来,那地方属于是自己的自留田,绝对不允许他人染指。当然,他也很清楚,此时有意于天府之国的,同样大有人在。
蜀地,不仅刘备想得到,曹操和孙权也兴致不小。
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命司隶校尉钟繇征讨张鲁,同时派大将夏侯渊率军出河东,与钟繇会师并进,正儿八经地摆出了一副夺汉中,取巴蜀的架势,而曹操也将随后亲临前线,坐镇指挥。
曹操的这次军事行动,很快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要知道,张鲁不过只是一个地方的宗教首领,兵不多,将不广,本不值得如此重视,可一旦解决了他,曹军便可以趁势攻入巴蜀。
于是,远在江东的孙权变得有些着急了。
虽然周瑜已死,但孙权有意重启那个西进计划,以争取抢在曹操之前平定蜀地。只不过,他把周瑜所提出的计划修改了一下,添了一句话进去,而正是这句话,完全扭曲了周瑜的初衷——“共取蜀”。
多了一个“共”字,意思也就是要和刘备一起出兵攻打刘璋,而孙权之所以要把刘备拽进来,其实有两层的意思,一是能够降低风险和运作成本,还有第二层意思,那才代表了孙权的真正用心。
联合刘备取蜀,首要目的不在蜀,而在于将刘备弄出老巢,然后见机行事。毕竟从地理位置和实际兵力上看,由于中间隔着荆州,孙权即便占领了蜀地,也难以有效地掌控在手。
当来自江东的特使带着这份计划前往荆州后,刘备一开始也的确有些动心(吴终不能越荆有蜀,蜀地可为己有),他显然看到的是利益的一面,因为明摆着隔着自己,孙权是无法真正控制巴蜀的,所以自己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到时候占一个大便宜。然而,他却没能看出其中的危险,倒是他身旁的主簿殷观觉察到了这一点。
殷观对刘备说,如果孙刘两家联合取蜀,孙权必定不会用上全力,而您也不会尽心,结果肯定难有成果,到时候,您因为兴师动众而失了根本,孙权就会借机对荆州下手了。
-----------------未完待续------------------------
@含笑看吴钩2015 2016-03-08 21:22:27
-----------------------------
@东海闲鸥 2016-03-09 12:28:58
越来越有意思了。殷观我都不知道是啥人,脑子里没留下印象。
-----------------------------
@刘绪国 2016-03-09 22:45:19
殷素素的亲戚
-----------------------------
刘兄的武侠知识让俺脑补了一下下,哈哈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0 00:00:58 +0800 CST  
@zcy196 2016-03-10 10:44:44
记号
-----------------------------
多谢支持~!!!
有空常来。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0 16:02:00 +0800 CST  
@何故乱翻书2016 2016-03-10 12:18:39
楼主加油更ORZ 自从赶上楼主进度后,从一天看八小时到现在三天过去了更新的才够看八分钟⊙_⊙!
-----------------------------
@东海闲鸥 2016-03-10 13:38:23
坚持坚持再坚持
你看8分钟,楼主可要埋头苦写8小时的。
-----------------------------
叩首致谢!一定努力写。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0 16:03:20 +0800 CST  

-------------------续正文------------------

刘备恍然大悟,但因顾忌与孙权缔结的同盟关系,不知该如何拒绝,殷观为此又献上一条缓兵之计。

他提醒刘备道,孙权的计划我们可以表面上赞成,然后找些理由敷衍,如荆州诸郡是新拿下的,民心未附,不宜轻举妄动,让孙权先出兵独自攻打,以孙权的性格,必定不敢越过咱们而孤军对蜀用兵(怕咱们抄他的后路),结果这回事就会无疾而终了。

刘备甚是欣喜地全盘采纳了殷观的意见,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他开始坐下来和孙权的特使大摆龙门阵,施展各种忽悠,首先是强调了自己和刘璋同为汉室宗亲,不希望同室操戈,第二又强调了攻打蜀地的困难,认为刘璋虽然实力有限,可占据的是易守难攻之地,想来自保是没有问题的(刘璋虽弱,足以自守),真打起来后恐怕吴起孙武在世也拿不下来(此吴起不能定其规,孙武不能善其事也),第三点原因就是搞出了一个泛绿阵营,孙权认为汉中的张鲁和曹操有一腿,而刘备却认为张鲁是阳奉阴违,而曹操也是志在巴蜀,进而把孙刘反曹联盟扩大化,一厢情愿地把张鲁和刘璋都拉了进来,说如果攻打这两个地方那就是同室操戈,只会便宜了曹操。

就这么东拉西扯了一大堆,最后刘备表明态度:

取蜀的时机还不成熟,现在出兵是错误的。

理由貌似很充分,可孙权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好吧,你不配合我就自己上,于是在孙瑜的率领下,一支江东水军进抵夏口,打算强行通过刘备的防区。

此举就有点霸王硬上弓的意思了,明显是在用武力威逼。刘备一看,呵呵,果然如同殷观所料啊!不过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既然自己已经控制了江陵周边的各大水陆要冲,孙瑜的军队也就根本无法通过,但也不能真干起架来,毕竟两家现在还没到撕破脸皮的时候,于是刘备从容地找到了孙瑜,见面后便拉着对方赌咒发誓,说什么你要是真想对巴蜀进攻,我就归隐山林,相信我吧,此事绝不是那么容易办得到的(吾当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

与此同时,他又在兵力部署上摆出了强硬的姿态:令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自己住孱陵,各据点均有重兵把守,这等于亮出了自己的态度——来硬的我也不怕,你看着办吧。

刘备的退隐山林一说,也就只能忽悠一下老实的孙瑜,孙权自然是不会上当的,但从荆州最新的兵力调动中,他却是明白了刘备的决心,心知自己的伎俩已被识穿,只能无奈地罢兵,让孙瑜撤了回来。

事后,献策的殷观受到了刘备的褒奖(迁殷观为别驾从事)。而孙刘联盟因伐蜀问题出现的这场危机也就此平息了下来。

是岁,乃为建安十六年也。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0 22:00:18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5709楼 2016-03-05 00:39
-----------------------续正文-----------------------
其实,周瑜是希望在与孙权谋划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谈及取蜀所应具备的条件。
哪些条件?
一、荆州是取蜀的基地,必须牢牢控制;
二、刘备是取蜀的隐患,必须设法剪除。
如果刘备不除,其手中的数万兵力和钱粮,非但不能有助于取蜀,还将成为自己背后的一大变数,还有如果荆州不全部掌握在手,仅凭江东的力量也不足以取蜀。经这么一分析,孙权就应该明白,不仅不能借出荆州,反而需进一步考虑如何钳制刘……
-----------------------------
@hangneba 2016-03-12 12:30:17
你知道古时人才的可贵吗,得一良将,多不容易。。新三国以现代人思维意淫,乱世中的人才就是国宝。。
-----------------------------
受您赐教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2 13:21:10 +0800 CST  
@zgst1111 2016-03-10 17:24:53
孙权就是个守业的料,若小霸王在的话,刘备敢提借荆州?
-----------------------------
可惜孙策英年早逝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2 21:46:39 +0800 CST  
@何故乱翻书2016 2016-03-13 14:50:54
神烦的验证码输了三次才成功,我坚持不懈,爱楼主的心天地可鉴
-----------------------------
鞠躬致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3 15:30:14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3-13 16:31:14
学习
-----------------------------
您客气了,多批评指正。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3 19:17:12 +0800 CST  

---------------------续正文----------------------

第十四章 抗曹才是主旋律

可以说,赤壁之战后的三两年间,是孙权与刘备的蜜月期,在此期间双方的关系总体而言还称得上比较和睦,没有出现多少龌龊之事,这也是因为他们都需要应对北方巨大的威胁,有着一个共同的敌人——曹操。

毕竟,曹操实在太强大啦!他所具有的优势是全方位的,可以综合地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因而,抗曹也就成了孙刘两家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实这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一则主旋律。

正是由于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以孙权和鲁肃为首的江东决策层,才会最终同意借出荆州,将刘备势力扶持起来,分担自己的压力,同时把战略重心向东转移,一切抗击曹操的相关行动也都选择了在东线展开。

【曹操又要来了!】

赤壁的战败,使曹操深刻体会到,没有一支训练有素的水军,想要征服孙权是不可能的,同时鉴于孙刘联盟已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形成严重的阻碍,为了日后的再度南下,也为了加强内部权力,巩固统治,他必须持续地保持对孙刘的军事压迫。

于是战后不久,曹操便重新开始布局,在长江以北的庐江等地积极进行备战。

首先,制作舟船,训练水军。

曹操把赤壁之战败退回来的残兵收拢到了谯县,然后在当地设立军事基地,抓紧时间制造船只和投入训练。仅用了区区半年时间,便打造出了一支新的水军部队。

建安十四年七月,为了向孙权炫耀武力,这支军队自谯县启程,由涡河南下,入淮河,出肥水,进抵合肥。曹操的长子曹丕也参加了这次武装游行,并写下了《浮淮赋》一诗,诗中称曹军的规模是“泛舟万艘,舳舻千里”,军势极其盛大,而这一行动则使得孙权感到紧张,压力倍增。

第二,置官固防,屯田备边。

扬州地域跨越长江南北,这块地盘无论是曹操还是孙权,都一直想得而据之,所以双方纷纷在此设置了刺史。曹操用的是自己身边的重臣,时任丞相主簿的温恢为扬州刺史,且调来了年轻有为的蒋济任别驾。另外为了增强东线曹军的实力,他在西征马超前,还特别安排了张辽、乐进和李典等将共率七千兵马驻守合肥。

至于屯田,一直以来就很受曹操的重视,也正是由于对农事的大力发展,才使其收到了“天下仓廪充实,百姓殷实”之效。出于在扬州长期屯兵守备,与孙权打持久战的需要,曹操下令在芍陂大规模实施军屯。要说芍陂这个地方,位于现在的安徽寿县以南,早在战国时期,它就已经是一处重要的产粮基地,有着很好的农业灌溉条件。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4 19:09:49 +0800 CST  

---------------------续正文----------------------

第三,发兵西北,解除日后南下的后顾之忧。

建安十六年,曹操实施了对西北马超、韩遂等地方军阀的征讨行动,此举既能有效地扩大统治区域,又能为下一步南下与孙权交战做准备,避免两线作战的危险。与此同时,在扬州方面,除了镇压庐江人雷绪的反叛外,曹操又派张辽、张合讨伐山贼陈兰,派于禁、藏霸讨伐山贼梅成,进一步强化了对庐江等地的控制。

第四,写信恐吓威胁孙权。

通过写信的方式,对敌人进行恐吓和威胁,这是一向喜欢耍文字功夫的曹操所惯用的招式,尽管它收效甚微,但曹操仍始终乐此不疲。

建安十七年正月,完成了对西北马超等人的征讨后,曹操回到邺城,随后便召来了当时的建安七子之一,时任记室令史的阮瑀,并让阮瑀用他的名义给孙权写了一封书信。

该信既是出自于名满天下的大文豪之手,自然也就写得颇具文采。

信中先是习惯性地回顾了双方的传统友谊,说自从三年前(即赤壁之战发生前)没了联系以后,“无一日而忘前好”,常想着要“除弃小事”(战败之恨),重续前好,使曹孙两家的友谊世代相传;接着又对赤壁的失败作了一番自辩,强调这一仗是因为受到疫病的影响,自己才主动烧船退却的,而不是被周瑜所败,同时还假惺惺地表示,自己对荆州根本没有兴趣,希望孙权不要把自己当成洪水猛兽,至于近些年那一系列造船整兵的备战活动,完全是自己出于观光和维稳(欲观湖漅之形,定江滨之民耳)的需要才搞的。

信的前半段看起来写得很客气,但从后半段开始,却笔锋一转,变得凌厉起来。一讲孙权的实力根本无法与自己抗衡,二讲孙权所倚重的水战和长江天险都挡不住自己统率的“王师”,三讲历史上凡抵抗王师者,如西汉的隗嚣、东汉的彭宠,都没有好下场。到了信的结尾部分,才真正阐明意图,给了孙权两个选择:

一是杀掉张昭和刘备,这样就可以得到朝廷的高位重爵;

二是如果舍不得杀张昭,但只要杀了刘备,也能够得到宽恕。

这封信的目的,既可以认定为是招降,也可以理解为是宣战,它的到来,表明曹操筹备已久的新一轮南下,已是迫在眉睫了!

而这一回,孙权不再对曹操抱有任何幻想,更没有丝毫的迎降之意。

因为,他已不再是一介愣头青了。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5 18:59:44 +0800 CST  

---------------------续正文----------------------
一是杀掉张昭和刘备,这样就可以得到朝廷的高位重爵;
二是如果舍不得杀张昭,但只要杀了刘备,也能够得到宽恕。
-----------------未完待续-------------------
@含笑看吴钩2015 2016-03-15 18:59:44
-----------------------------
@河北赵二 2016-03-16 08:40:04
杀人家张昭干吗,人家可是主降的
-----------------------------
也许赤壁后张昭改变了政治立场,开始坚定地支持抗曹了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6 09:05:43 +0800 CST  
@cuiblt0007 2016-03-15 19:00:44
好贴,就是等得着急啊
-----------------------------
抱歉抱歉,多谢支持~!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6 13:40:41 +0800 CST  
@何故乱翻书2016 2016-03-16 13:53:28
昨天才知道原来陆机是陆逊的孙子,陆抗的儿子,果然是龙生龙,凤生凤啊
-----------------------------
陆氏在三国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是南方的大氏族,曾经权倾朝野过。。。。。。。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6 22:23:15 +0800 CST  

------------------续正文--------------------

【孙权的应对之道】

如果说在赤壁之战前,孙权还曾为收到过一封类似的恐吓信,而在思想有所动摇,一度不知该战或降的话,如今的他则完全地成熟和淡定了许多,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军事威胁,孙权毫无畏惧心理,而是采取强硬态度,针锋相对地予以了回应。

在外交方面,他坚定执行联刘抗曹政策,通过与刘备结为姻亲,并借出荆州土地等方式,稳定了西线的局势。尤其是当周瑜病故后,孙权以鲁肃为奋威校尉,代周瑜领兵,又让鲁肃出任新设置的汉昌郡太守,使双边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在内政方面,孙权听取长史张纮的提议,于建安十六年将大本营迁往了秣陵,次年开始在当地修筑新城,并改秣陵为建业,表示自己在此地建功立业的决心。

我之前提到过,秣陵是由于有“王者都邑之气”,才格外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不过这个原因却不是孙权迁营的初衷,其实孙权此举的真实目的,更多是出于抗击曹操的需要。

因为刘备出访江东时曾夜宿秣陵,他留心观察了一遍周边的地形后,曾对孙权有过建议,认为江东现在的大本营吴县地理位置不佳,如果长江要塞突然遭到曹军的袭击,从吴县出来救援的部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到达沿岸,故而不如将大本营迁至秣陵,也好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出事地点。

孙权听后深以为然,加之秣陵附近有便利的水道可供大型船只停泊,利于水军运转,所以孙权便有了徙治秣陵的心思。

另外大家都知道,建业即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这个地方在古今许多书籍中都被称为“石头城”,而这个别称的由来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里也顺便介绍一下。

其实很简单,因为建业的城墙是用大量的石块堆叠成的,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当时可算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了。毕竟两汉时期的城墙,都是靠夯土而成,这和我们今天见到的以砖、石为结构的现代城墙完全不同,直到唐朝,政府才开始在长安和洛阳两大城市的土城四角加砌了一层砖头(但城墙主体仍是裸土),帝都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城墙自然也还是纯土坯的了。

宋代以后,全国各地才逐渐普及以砖筑城,至于那道原本用于抵御外敌的漫长防线——长城,则一直是夯土结构,到了明清年间,为了更有效地抵御蒙古铁骑的侵扰,部分要点才得以断断续续被砌上砖、石。可见修筑建业城,孙权是下足了本钱的,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未完待续--------------------------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6 22:25:07 +0800 CST  
@东海闲鸥 2016-03-18 11:49:56
支持吴钩
拜托大家帮闲鸥投个票
那些年你在天涯追过哪些贴——《“今幸杯”天涯社区17周年经典分享活动》,地址 http://zt.tianya.cn/tyjd/index.shtml
点进去的朋友请在《给我搜》里面输入我名字“东海闲鸥”,即可出现本书《妖妇夏姬——中国史上最致命的祸水》,然后勾选,第二步写感言提交。提交的朋友别忘了抽奖。
感谢大家的支持。
-----------------------------
已经帮你投票了,我是第一个额~!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8 12:07:16 +0800 CST  

------------------续正文--------------------
【孙权的应对之道】
如果说在赤壁之战前,孙权还曾为收到过一封类似的恐吓信,而在思想有所动摇,一度不知该战或降的话,如今的他则完全地成熟和淡定了许多,面对曹操咄咄逼人的军事威胁,孙权毫无畏惧心理,而是采取强硬态度,针锋相对地予以了回应。
在外交方面,他坚定执行联刘抗曹政策,通过与刘备结为姻亲,并借出荆州土地等方式,稳定了西线的局势。尤其是当周瑜病故后,孙权以鲁肃为奋威校尉,代周瑜领兵,又让鲁肃出任新设置的汉昌郡太守,使双边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在内政方面,孙权听取长史张纮的提议,于建安十六年将大本营迁往了秣陵,次年开始在当地修筑新城,并改秣陵为建业,表示自己在此地建功立业的决心。
我之前提到过,秣陵是由于有“王者都邑之气”,才格外受到统治者的青睐,不过这个原因却不是孙权迁营的初衷,其实孙权此举的真实目的,更多是出于抗击曹操的需要。
因为刘备出访江东时曾夜宿秣陵,他留心观察了一遍周边的地形后,曾对孙权有过建议,认为江东现在的大本营吴县地理位置不佳,如果长江要塞突然遭到曹军的袭击,从吴县出来救援的部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才能到达沿岸,故而不如将大本营迁至秣陵,也好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出事地点。
孙权听后深以为然,加之秣陵附近有便利的水道可供大型船只停泊,利于水军运转,所以孙权便有了徙治秣陵的心思。
另外大家都知道,建业即今天的江苏省南京市,这个地方在古今许多书籍中都被称为“石头城”,而这个别称的由来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里也顺便介绍一下。
其实很简单,因为建业的城墙是用大量的石块堆叠成的,而能够做到这一点,在当时可算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了。毕竟两汉时期的城墙,都是靠夯土而成,这和我们今天见到的以砖、石为结构的现代城墙完全不同,直到唐朝,政府才开始在长安和洛阳两大城市的土城四角加砌了一层砖头(但城墙主体仍是裸土),帝都尚且如此,其他城市的城墙自然也还是纯土坯的了。
宋代以后,全国各地才逐渐普及以砖筑城,至于那道原本用于抵御外敌的漫长防线——长城,则一直是夯土结构,到了明清年间,为了更有效地抵御蒙古铁骑的侵扰,部分要点才得以断断续续被砌上砖、石。可见修筑建业城,孙权是下足了本钱的,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未完待续--------------------------
@含笑看吴钩2015 2016-03-16 22:25:07
-----------------------------
@周易取名字 2016-03-18 12:26:15
写得好,建议是不是可以贴几张建业的古今图片?我去过几次南京,印象不错。
-----------------------------
行!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6-03-18 18:27:47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