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百年回看袁世凯(陆续更新)



在左宗棠的不懈努力下,新疆终于没独立出去,但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因为阿古柏时期沙俄抢占了伊犁,所以这个问题遗留给了清政府谈判解决。清政府也是很有原则的,胜利的时候派满人去谈判,失败的时候派汉人去谈判。这次派的是完颜崇厚(就是完颜阿骨打的完颜),也不知道崇厚同志是喝了迷魂汤了还是收了好处了,为了要伊犁这一块地方割让了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外带赔款(不知道为啥要赔,估计收回扣了),通商(不交税的那种),开设使馆。消息传回来大家都傻了,总理衙门(相当于外交部)叫崇厚不要签约,但崇厚表示签过了,总理衙门再叫他重新签约时他居然不听指令擅自拍拍屁股走人了,俨然要把生米硬做成熟饭的架势。
这种崽卖爷田不心疼(彭德怀名言)的行为是当时满清高层的真实写照,大部分人都奉行这种舍大家,顾小家的观念,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战到最后一刻,他们在后面数钱数到手抽筋,最终的结果就是清政府只要打仗是赢了小败,输了大败。左宗棠十年时间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花费8000万两白银,清政府当时一年的总收入也是8000万两白银。
本来好事结果被搅成了这么个鸟样,最终出来收拾残局擦屁股还得是汉人。曾纪泽(曾国藩次子)再次扛起左宗棠的大旗,哀兵出战搞外交,居然靠外交让沙俄退还了一部分领土(俄国建国来第一次),靠一己之力挽回了些损失。
左宗棠终于走上了人生巅峰的时候,接下来就是月满则亏了。左宗棠最大的缺点就是狂,自比诸葛亮,当年尚未发迹的时候就敢说:“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自从左宗棠当上陕甘总督,进入军机处,出任东阁大学士,赢取一等恪靖伯,走上人生巅峰,每次回想起来都还有点小激动呢。
其次就是太直,脾气大到自己都管不住(当师爷时就敢跟总兵打架,或许也是自己不想管),一句话说出来伤一群人。其实我也喜欢直脾气的人,但也不得不承认,直爽的人适合做朋友,但不适合做官。官场中跟生活中一样,马勺没有不碰锅沿的,只要管事就没有不得罪人的;谁都有走窄了的时候,多个朋友多条路。
当年两宫太后慈禧、慈安共同垂帘听政,东太后慈安暴亡,传说当时死讯刚通知到左宗棠,左宗棠大惊,说我昨天看东太后还好好的呢,怎么今天就突然死了呢。事后李鸿章向慈禧说,左宗棠身居高位(这一惊一乍的),说话有失大臣的风范(这话说的杀人不见血)。也不知道慈禧是不是自己心里有鬼,反正这句话听起来就像慈安被慈禧害死的似得,再加上宫闱向来是出爆炸性八卦新闻的地方,于是左宗棠就成了慈禧心中散布谣言的源头,也被打上了难堪大用的标签。
失去领导的信任,李鸿章就抓住时机,让人向慈禧捅出了当年胡雪岩借款吃回扣的事,你胡雪岩挣再多的钱慈禧都不管,但是你拿了国家(慈禧)的钱就不能不管了。就这样一步步的在高层的默许下,由李鸿章的财神盛宣怀抓住时机出手,一举打垮了左宗棠的财神胡雪岩。失去了财神,左宗棠到死也没再翻过身来。
如同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的那句话,不可随处小便,小处不可随便。不能官升脾气涨,应该是地位越高,越要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8 08:51:36 +0800 CST  
@缘起缘灭皆是缘 2016-05-18 08:51:36

在左宗棠的不懈努力下,新疆终于没独立出去,但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因为阿古柏时期沙俄抢占了伊犁,所以这个问题遗留给了清政府谈判解决。清政府也是很有原则的,胜利的时候派满人去谈判,失败的时候派汉人去谈判。这次派的是完颜崇厚(就是完颜阿骨打的完颜),也不知道崇厚同志是喝了迷魂汤了还是收了好处了,为了要伊犁这一块地方割让了7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拣了......
-----------------------------
@xcgzyj 2016-05-18 09:17:40
左宗棠死后封二等恪靖侯,谥文襄,而李是一等肃毅侯,谥文忠,曾是一等毅勇侯,谥文正,相差太远了。
好一个“崽卖爷田不心疼”,哈哈哈,笑得我好心酸!
说实话,老左适合当一个封疆大吏,独挡一面,不适合在中央机关的决策层,治国是全方位,立体的,需要的是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有顺序),上下通气,左右逢源(非贬意),而这一些,左宗棠基本做不到。政治家说白了就是玩人,现在都是政治家,下面就是自己......
-----------------------------
非常赞同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9 08:46:45 +0800 CST  


左宗棠一倒,朝中的支柱就只剩李鸿章了。如果说左宗棠是鹰派的话,那李鸿章就是鸽派了。现代对李鸿章评价的争议也很大,一直以来都是反面典型,近些年才好一些。当然,你可以去指责李鸿章签了很多卖国条约,但是如果你处在李鸿章的位置上,绝大多数人做的还不如他好。
面对西方列强,强硬的鹰派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杀敌一万,自损三千,自身也有很大的隐患。例如收复新疆,左宗棠前前后后花了8000万两白银,后面的中法战争花费一亿两白银,还欠了2000万两白银的债。当时中国一年总收入还不到一亿两白银,结合当年金融业也不发达,很难钱生钱(会这么干的和珅已经成反面典型了),照这样一直打下去的话,皇帝的裤子都得当出去了。并且这还都是打赢了,要是打输了的话更加承受不起了。
所以这时李鸿章的主张“以夷制夷”就更加迎合时代潮流了。毕竟孙子兵法也讲:“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以夷制夷就是利用列强之间的利益冲突,从中找到制衡点,从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大的好处就是少打仗,少花钱。不花钱也能办事,这观点一说出来慈禧太后自然非常高兴了,省下的钱又能把自家的园子装修一下了。于是李鸿章开始代表清政府与西方列强打交道去了。
不管李鸿章是好人还是坏人,至少这件事对袁世凯是好事。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袁世凯的继父袁保庆就是淮军将领,后面转业进地方工作,去世的时候淮军将领刘铭传与吴长庆千里迢迢赶来帮袁保庆治丧,是非常铁的哥们。虽然是河南人,袁家在淮军中还是很有地位的。
在中国历史中,朝贡国这个词经常被提到,基本上周围的国家都是朝贡国,那朝贡国是什么样的呢。简单来说,就是你认我做老大,象征性的给点土特产(贡品)意思一下。既然认我做老大了,我也不会让你吃亏的,会给你更多的实惠(厚往薄来)。这么做的心态是:天可怜见周围这帮乡下人(认同孔孟之道的是乡下人,不认同的是蛮夷)要么生在了要么冷得要命(朝鲜),要么热的要死(东南亚)的地方,看你们过得可怜,给你们点钱,希望你们安分守己,本本分分的过你们的穷日子,没事别来烦我。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朝贡国逐渐被认为是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屏障。
中国在明清时期都实行海禁,就如同现在的高档小区雇起保安,竖起围栏一样,杜绝周围的不良人等进入捣乱。由于每次接受这些土特产(朝贡)的回礼都是厚往薄来,有的朝贡国不自觉,看见有便宜赚就一年来好几趟,生怕东西不够搬的就一来一大群人,所以必须加强管理,一年限定只能来一趟,每次的人数也得有限制。并且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资格成为朝贡国的,必须有相同的价值观(认同孔孟之道)的才能来。比如乾隆时期英国马戛尔尼代表团来访,在乾隆看来,英国人不习孔孟之道,属于蛮夷之邦,这次居然厚着脸皮不请自来,鉴于无知者不罪,还是给些回礼,并且告诫使团,这次就算了,下次不要再来要钱了。当然后续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这次英国人带着军舰模型来的,后来鸦片战争英国人是开着军舰过来的。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9 09:49:00 +0800 CST  


让我们再看最后一个朝贡国朝鲜,当时朝鲜的政治形势基本上就是大院君和闵妃的二人转。1864年朝鲜高宗即位,由于只有12岁,由他的父亲大院君摄政(前任国王是大院君的哥哥,没儿子)。绝大部分人都会对权力上瘾,大院君也不例外,自从阴差阳错干上一把手之后,他越干越带劲,丝毫也没考虑他儿子高宗的感受。同时为了保证他大权不会旁落,他还要为他的孙子着想,于是找了自己一个过的不咋的的亲戚闵妃来做儿媳妇(闵妃丧父,没有亲家公跟他争权)。
而闵妃呢,在韩国历史中叫明成皇后,很有名的,韩国还专门为其拍了一部电视剧,124集(这么多集我也是醉了)。当时朝鲜还是中国的朝贡国,本着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原则,是不能称皇后而只能称王妃的,并且闵妃是在死了两年之后才被追封为明成皇后的。本着我是中国人,按照中国的称呼走,就称呼其闵妃了。
虽然闵妃从小家境不好(没爹怎么能好),但她一直爱好读书(知识改变命运)。正因如此才被大院君看中来做自己儿媳妇(因祸得福)。进宫之后,丈夫(高宗)早有相好,虽然被冷落,但她还是坚持读书(青少年的榜样),同时拼命生娃(夭折好几个,真的很拼的噢),照顾赵太后(奶奶),孝敬婆婆,赢的除老公外所有人的好感。最终等得机会赢得丈夫(高宗)的喜爱,同时也是属于那个会对权力上瘾绝大部分人之中。
最后一个就是正主高宗了。为啥正主被排到了最后呢,因为他就正好不属于那个会对权力上瘾绝大部分人之中。自身性格那是相当的厚道,换句话说也就是相当的没主见,小时候听爹的,长大了听老婆的。如同张无忌一样,哪个女人有本事,哪个人就能把他抢走(天生享清福的命)。
在大院君统治时期的朝鲜基本还跟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一样,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由于仇视西方,1866年发生杀基督教徒事件,法国出兵干涉失败,美国出军舰试探后因一直没国会授权最终撤离(主要还是穷乡僻壤没吸引力),于是朝鲜自认为战胜法,美(人不要脸,天下无敌),现在看来这性格还是没变。
大院君摄政干的还是很上瘾的,一直干了9年,直到1873高宗年都成21岁的大小伙子了,还没有放手的意向。这时饱读诗书的闵妃(知识就是力量)帮助高宗夺回权力。夺回权力的过程也很简单。大院君说闭关锁国好闵妃就说改革开放好,大院君说祖宗之法都打败法、美了,闵妃就说向日本学习好。然后就拉拢大臣开骂,吹吹枕边风让高宗亲政。大院君明显嘴角功夫不行,心理素质不过关,玩了一招消极不抵抗政策,让自己手下大臣辞职,想让闵妃做光杆司令,无人可用。不过他小看闵妃了,虽然闵妃小时候爹死了亲戚不管过得穷,但毕竟闵氏是大家族,本着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的原则,闵氏亲戚如雨后春笋一样的冒了出来,正好把空位占了。这下让本来心理素质就不过硬的大院君更无法忍受了,只好委屈的宣布隐退,让自己儿子(高宗)亲政了。
其实我们现在看各个部门也都是这样,正职负责人事财务,副职负责业务。一个部门换一把手能照常运行,但要换管业务的副职就得瘫痪了。很显然,当年大院君搞不合作策略的时候只知道换管事的,吃了不懂业务的亏。
1873年高宗开始亲政,不过鉴于高宗是个妻管严,还是闵氏说了算。日本自1968年明治维新后就开始不安分了,由于日本一直秉承的原则是预先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所以1873年一小股日本浪人试图入侵朝鲜,1875年又派军舰侵略朝鲜。当时清政府(左宗棠)正在平定新疆,自顾不暇,实在没法拉兄弟一把了,只能让朝鲜自力更生,自己解决,自求多福了。第二年1876年中日在天津签订条约,日本获得开使馆的权利。
鉴于大院君采取的是闭关锁国的政策,闵妃(忽略高宗了)自然要采取相反的策略,1879-1880陆续跟西方列强建约,并开始改革,雇佣日本军官训练朝鲜军队,这时的闵妃算是改革派,也算是亲日派吧。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9 15:47:36 +0800 CST  


第二节 初露锋芒
就在这个时期,1881年10月,22岁的袁世凯投奔到吴长庆军中(在登州,现烟台、青岛、威海一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然,袁世凯还没有功夫去分析此时错综复杂的局势,只能从零做起。
据说袁世凯带了数十人(这么能拉人,这要去搞黑社会都是一把好手)来投军,但吴长庆认为袁比较冒失(当兵也是有编制的,如同现在直接找军队参军,军队也不会收你的),给路费把人给遣散了(还给吴长庆浪费不少钱)。袁世凯的继父袁保庆跟吴长庆关系不错,是铁哥们,于是吴长庆也把袁世凯当公子哥看,也不知道袁世凯把自己的诗文都烧了,以为袁世凯也只是换了个地儿散散心,边游玩边读书的。
不过袁世凯此来是为了立功名的,天天闷在军营里看书的确很烦躁,对着张謇(清末状元、实业家)发牢骚:“我家中有田可耕,衣食无缺,此来非为糊口,我以为中国现在正受到列强压迫。法兰西侵略安南(越南),扰及我南洋沿海,中法战争迟早必起,如对法战败,列强或将群起瓜分中国。我当初因吴公膺海防重镇,需才孔亟,正是大丈夫报国之秋,不料到此以后,见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杀敌,投鞭断流的气概,所以我也没有久居此地之意。”张謇也被这段话感动了,再向吴长庆郑重推荐袁世凯。吴长庆也终于明白袁世凯不是来闹着玩的,是来动真格的,于是委任袁世凯官职,并让袁世凯对张謇执弟子之礼。(这个还有后续)。
不得不说袁世凯参军的时机赶的太准了,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出兵朝鲜。袁世凯投军不到1年便如愿以偿的上了前线。
从登州到朝鲜,当年没有火车,更没有高速公路,所以只能坐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朝鲜后,由于朝鲜局势紧张,吴长庆指派一营打头阵,进行抢滩登陆,为众人开路。打头阵多危险啊,这位营长当场婉转的拒绝:“经过长途跋涉大家都晕船,难以战斗,请休息片刻。”吴长庆当场就火了,仗还没打就窝囊成这样,当场将该营长免职,让袁世凯代替。
袁世凯挺身而出,厉声宣布:“有畏缩不前者立斩!”整顿士兵上岸。其实大家都不是晕船,只是不想冲在前面为别人挡子弹,袁世凯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是喊给我上,而是以身作则跟我冲,袁世凯一马当先,在前开路,一路放枪。这一招敲山震虎非常管用,岸上负责警卫的朝鲜士兵看到这么大的阵势,立刻都吓跑了。于是袁世凯带队顺利完成登陆,完美的表现也让吴长庆眼前一亮。
后来又有一次考察地形,袁世凯由于继父是前淮军高级将领,所以能与高级干部丁汝昌(北洋水师的一把手,不用多介绍了)坐到一艘船上。但是很不走运的是,由于人生地不熟,这边大海也不认识丁汝昌是多大的官,他们的船因退潮而搁浅了。由于事情紧急必须赶路,只能趟过这片滩涂地了,当年没有雨靴,为了不把自己鞋弄湿,只能光着脚走上岸。海边本来是个很浪漫的地方,但更不幸的是这片海滩不是万亩沙滩,而是石头地,光着脚走完这段石子路,大家脚都磨破了。当丁汝昌快步上岸后,回头一看袁世凯也紧跟其后,正所谓疾风知劲草,丁汝昌也不禁刮目相看:“纨绔少年亦能若是耶?”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0 09:26:30 +0800 CST  
@霜林离人泪 2016-05-19 22:08:11

-----------------------------
谢谢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0 11:53:48 +0800 CST  
@xcgzyj 2016-05-20 12:47:10

-----------------------------
谢谢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0 19:25:52 +0800 CST  


天空一声炸响,袁公闪亮登场。袁世凯惊艳亮相后,我先介绍下袁世凯在朝鲜的治军之术,这就好理解袁世凯在朝鲜的底气所在。
袁世凯一直懂得并擅长“恩威并施、宽猛相济”的治术,他不仅是严于执法,并且待属下十分厚道,训诫劝告不停于口。常常说:“服从命令者是我手足,违抗命令者就是寇仇。我信赏必罚,决不会有一点迁就。”
淮军(湘军也一样)以关系为基础建军,好处就是遇事比较容易同心协力(虽然不一定都是好事),坏处也有,就是人情太重难以管理。大家都是亲戚朋友老乡,私底下那么熟,有钱一起赚,有财一起发。当兵时不能做买卖,赚钱的潜规则就是抢了,所以有好东西就一起抢,军纪一直不好。
官宦家庭出身的袁世凯从小就“不差钱”,自然也不会去抢。最难能可贵的是袁世凯勇于任事,自告奋勇愿意承担这个最得罪人的纪检工作。自然,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虽然是灰色收入),大家排着队向吴长庆告状去了。
这个纪检工作搞得袁世凯上下不讨好,里外不是人,但袁世凯并没有气馁,而向吴长庆说:“禁骚扰不难,得帅信非易耳(领导不带头,基层没劲头)。”吴长庆当时默然。不表态就是默认不支持,众人见吴长庆默许了,抢的更是欢天喜地。吴长庆也没办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淮军都抢了几十年了,从袁世凯爷爷那一辈的袁甲三时代就开始了,你小子嘴上毛都没长全还能管得了?
但袁世凯做事从来不半途而废,经过细致的调查,充分的准备,袁世凯又找吴长庆去了。不过这次不是坐办公室里谈心了,而是带着吴长庆下基层去现场。出营下山后再看山坡上遗物堆集成山(东西抢到手之后,淮军把粗劣的扔了。不知道袁世凯有没有偷偷的把其他地方的遗物也打扫过来了),换个角度看,小问题也成大问题了,这下吴长庆也震惊了。袁世凯抓住时机,进行现场教育:“王师戡乱,纪律若斯,贻笑藩封,玷辱国体。”最后再将吴长庆一军:“再这样下去,我请从此辞矣。”费劲心机,终于让吴长庆下定决心,誓曰:“请汝放手为我约束,有听谗谤者,非吴氏之子孙。”黄仕林(告状派代表)再向吴长庆告状,吴长庆都不搭理了。
不知道黄仕林是不是那个因为登陆不力而被免职的营长,他最后的官衔是正二品总兵,在朝鲜时期却还不是营长,平常也很活跃,经常跟袁世凯作对,是当时的反面典型。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0 20:55:53 +0800 CST  


领导点头之后,袁世凯就放心大胆的执法了。有一个叫的韩绅士兵奸戕其妇(这个不用解释了吧),袁世凯徒步往查(搜集证据),亲督搜捕(无人可用),竟日夜不食(刑警工作不容易),卒获手刃之(还得兼职刽子手),后面是重点,厚恤韩绅家(会做事)。最终结果是滋扰稍敛,然仍未绝。
从上面可以看出袁世凯很会做事,既能坚持原则(手刃之),又能处理好善后工作(厚恤韩绅家),由于干这个得罪人的差事,没人帮忙(有人也信不过),从案件的受理,调查,刑侦,抓捕,审判到最后的处决,都得袁世凯一个人负责,不能不让我们感慨:兄弟你真不容易啊。
杀小兵容易,杀官就不容易了。一次一名武弁违反军纪被袁世凯抓住要杀,吴长庆一看熟人要坏,赶紧跑去跟袁世凯求情。总不能跟领导翻脸吧,于是袁世凯拿出一大叠公文让吴长庆审阅,吴长庆正在认真工作的时候袁世凯借口上个厕所出去立即把那名小官给杀掉了,回来跪地请罪。人也死了,吴长庆心痛也没办法了,只能顺坡下驴说:“执法固应若是。”既然袁世凯甘做黑脸,吴长庆也好跟亲戚们交待了:“你们要犯了军法,我绕得了你们,袁世凯也饶不了你们。”
张謇曾评价袁世凯:“令其办理寻常事务,井井有条,似颇干练。”别人五,六天都办不好的事情,袁世凯两三天就能轻松办好。所以说袁世凯平时办事应该是精明强干,井井有条,但吴长庆一来讲情,这一大堆公文居然是想拿就能拿出来,不禁让我怀疑这些公文不会是袁世凯蓄谋已久的吧,就等着这一天用的。
小官也杀了,下面这个就是群体性事件了。俗话说法不责众,由于袁世凯的禁令中还包含鸦片,于是有五百人一同抗议,都说自己吸鸦片,戒不了了,请求给遣散费(这个是重点)回老家。袁世凯的处理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叫人多拿些刀和绳子来,把这些吸食鸦片的痞子兵正法。刀光一闪,这五百人瞬间如鸟兽散,无影无踪了。吴长庆显然脑袋还没有转过弯来,疑惑的问:“他们真要都坚持吸鸦片的话你还能把他们都杀了吗。”袁世凯自信的说:“从古至今,只有田横五百士是为义而慷慨赴死的,而这些烟鬼贪生怕死,示怯必来,示威必散。如果他们不散,全绑起来一个一个的问,承认吸鸦片的立刻杀,不承认的立刻放,最多杀一两个,剩下的就都不敢认了(谁会为了口烟不要命)。”吴长庆由衷的叹服道:“真应变良材也。”
看来倒不是说“法不责众”这句话不对,而是这个“众”是众志成城的众,不是乌合之众的众。只有20来岁的袁世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把这帮老兵油子们治得一点脾气都没有。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0 23:32:03 +0800 CST  


威只是震慑手段,恩才是袁世凯的主要做法。袁世凯对违抗命令的老兵痞一点情面都不给,但对服从命令的绝大部分普通士兵则非常厚道。
首先是人道主义关怀:有病的袁世凯亲自前往抚慰探视,发给他们药物;负伤的他监督医疗救治,每日必亲自探视一次;阵亡的他亲自视殓祭奠他们,并且厚恤其家人。
其次是保证他们的待遇,袁世凯对士兵的伙食日用,全部充分供给;发饷银的时候袁世凯亲自发放,一个一个的点名,亲自把钱放到士兵手里,杜绝小头目、军痞对普通士兵的克扣。
再者袁世凯对将领与普通士兵一视同仁。夜间巡查军营,看见有在外露宿者,都招呼他们进入自己的帐篷休息。因为发饷银的时候他都亲自点名发放,所有士兵的名字他都能记住。袁世凯用实际行动让普通士兵们知道,袁大人的心里有自己,也会跟大家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最后就是以身作则。领导带好头,群众有劲头,后面可以看出,袁世凯在朝鲜打仗一直都是不计生死,带头冲锋,从不卖队友,所以他的部下也众志成城,与其共进退。
除此以外,袁世凯对待朝鲜的军民百姓多主张宽厚体谅,所以朝鲜人对他的感戴就如同对待父母,连妇女小孩也都知道尊敬爱戴他,后来还给袁立过生祠。
不要小看这些小事,这种做法最有名的就是知名兵家吴起,他担任将领期间,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睡觉不铺垫褥,行军不乘车骑马,亲自背负捆扎好的粮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
关于吴起还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替他吸吮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放声大哭。有人说:“你儿子是个无名小卒,将军亲自替他吸吮脓液,你怎么还哭呢?”那位母亲回答说:“不是这样的,当年吴将军替我丈夫吸吮毒疮,他在战场上勇往直前,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替我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啊。”
袁世凯有没有干过类似的事不得而知,但他一直都非常擅于带兵,所有的士卒也都对他感动奋发,全都乐于为他所用。要知道,谁都不是傻子,光喊口号是没有用的,只有真心对别人好,别人才会对你感恩戴德。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2 06:52:36 +0800 CST  
@昌念薇 94楼 2016-05-22 17:04:00

不带有任何政治倾向很重要
—————————————————
我尽力不带政治倾向,为双方考虑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2 20:25:17 +0800 CST  
@缘起缘灭皆是缘 2016-05-22 06:52:36


威只是震慑手段,恩才是袁世凯的主要做法。袁世凯对违抗命令的老兵痞一点情面都不给,但对服从命令的绝大部分普通士兵则非常厚道。
首先是人道主义关怀:有病的袁世凯亲自前往抚慰探视,发给他们药物;负伤的他监督医疗救治,每日必亲自探视一次;阵亡的他亲自视殓祭奠他们,并且厚恤其家人。
其次是保证他们的待遇,袁世凯对士兵的伙食日用,全部充分供给;发饷......

—————————————————
@xcgzyj 93楼 2016-05-22 17:01:00

袁把一手拿刀,一手拿钱的手法发挥到极致,后续的江也使用的是这一方法,可惜...这就是才能。
治国者需要驭人有术,治国有方,慈禧及现在都是驭人有术,治国无方。左宗棠及彭德是治国有方,但驭人无术,所以难成大业。
近现代只有2人能做到,一个是袁世凯,另一个就毛。袁是从旧时代走过来的,是一个过渡者,注定以悲剧结局。毛如果有朱元璋那个狠劲就好了,其它不说了,哈哈哈!
—————————————————
赞一个,说的很好。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2 20:28:11 +0800 CST  
@halilili包子 2016-05-23 09:21:55
@缘起缘灭皆是缘 2016-05-10 09:01:02.733
袁家的大环境说完再说小环境,袁世凯排行第四,是庶出,就是袁保中的姨太太所生,出生的时候正好是其叔祖袁甲三攻占捻军的根据地临淮关(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县),中国人传统的起名方式就是孩子出生时碰到什么就叫什么,既然碰到凯旋,就自然而然的叫凯了,小名凯儿。
袁世凯从小就很聪明(不聪明哪有后来的成就),性格刚毅(当一把手的都这脾气)。他5岁那年,有一次正......
-----------------------------
谢谢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3 12:36:52 +0800 CST  


简单介绍一下壬午兵变。上面说到闵妃雇佣日本军官训练朝鲜军队,组建新军。但是由于国库空虚,军队欠饷,又赶上旱灾,旧军裁撤,旁边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大院君在煽风点火,暗中策划,一万多名士兵哗变。叛军冲进皇宫要杀闵妃,闵妃化妆逃到民间,大院君趁机掌控局势,顺便给对头闵妃安排个国葬(虽然没死),并全国追铺。
兵变发生后清政府很震惊,日本则很高兴,由于在兵变中死了7名日本军官,日本终于找到了出兵朝鲜的借口,8月12日派1500名日军抵达仁川,16日抵达首尔西南,开始与大院君为首的朝鲜政府谈判,力争让朝鲜割地赔款。直到25日吴长庆才带兵进驻首尔南门,朝鲜内乱即将上升到了国际纠纷,日本随时准备插手朝鲜事务。
面对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 26日吴长庆以宗主国的身份通知大院君来营答拜,由袁世凯暗中布置,按照惯例阻止大院君的护卫进入军营。大院君入营与吴长庆寒暄之后,察觉气氛有异,在与吴笔谈时问:“将军将作云梦之游耶?”(刘邦用相同的方法抓韩信时就诈称云梦之游)吴长庆尚“支吾其辞,不忍发动”(脸皮薄,不好意思),袁世凯则持刀在侧说:“事情已经泄露,迟则生变!”随即督促逮捕大院君(从古至今都这套路)。随后28日袁世凯用欺骗和威胁的手段(百度百科说的,贬义,不过不骗人的话你能劝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吗)逮捕了大院君长子李载冕(相同的招数居然对圣斗士使用了两次)。
29日,吴长庆、袁世凯等人趁兵变的首脑都被擒获,叛军正群龙无首的时候率军攻打叛军巢穴,此战中袁世凯带头冲锋,一鼓作气,迅速平定叛乱。事后吴长庆以“治军严肃(纪检工作出色),调度有方(擒贼先擒王),争先攻剿(带头冲锋),尤为奋勇(不要小看小个子)”16字奖语,列袁世凯为首功,向李鸿章、张树声(当时代理直隶总督)请功。事后论功行赏,袁世凯被授予五品同知官衔,优先补用并赏戴花翎。
在这件事上,最失落就是日本人了,比清军提前9天到达首尔,结果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本想趁乱捞一把,结果袁世凯当机立断迅速平定兵变,日本人连口汤都没喝上就结束了,1500名磨刀霍霍的日军漂洋过海旅游了一圈,只能失望的回国了。
但是日本这趟兵不能白出,7名日本军官也不能白死,日本外交官表示强烈的谴责,使劲的抗议,并且以出兵作为威胁。最终在1882年8月30日与朝鲜签订《济物浦条约》,由朝鲜负责惩凶(11名兵变主犯被判处死刑)、赔款、道歉。日本获得使馆驻军权(没白跑一趟)。
就在5天前的8月25日,法国与越南签订顺化条约(在越南打仗的是刘永福的黑旗军),该条约把越南原中国的保护权转给法国,并且还割地,越南丧失的利益更多。
朝鲜与越南一对比,更表现出这次袁世凯的功绩突出,加上袁世凯是淮军的世家子弟,他的堂叔袁保龄在旅顺办理海防时也功绩卓著,李鸿章也对这个完美表现的袁世凯更高看一眼。同时也能看出,清政府也在尽力避免南北两线同时作战。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3 16:10:31 +0800 CST  


1882年壬午兵变之后,大院君和他长子李载冕一同被送到保定软禁;高宗受了些惊吓,好在没留下后遗症(宋高宗就留下了非常严重的后遗症,ed);流落民间的闵妃也现身了,高宗非常高兴的迎接自己老婆回来,同时废除闵妃的丧告。
自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改名冲绳之后,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就全权负责朝鲜事务,经李鸿章推荐,朝鲜聘请德人穆麟德(李鸿章门人)为总税务司(管钱和外交),聘请清朝的中书马建常为外交顾问(相当于政委),同时拟请袁世凯为军事顾问,负责整军练兵。自此袁世凯不仅是驻韩清军的参谋长,同时还负责朝鲜新军的编练工作。
袁世凯于是参考清军的建制规格,先建立国王的亲卫军,其次再建立镇抚军,以加强政府的地位。未到一年,成效便极为显著。前来参观的韩国诸位大臣及各国外交官员,全都盛赞新军技艺娴熟,步伐整齐,堪称劲旅。吴长庆及高宗亲临检阅,也都欢欣喜悦,赞叹不已。高宗对于袁世凯也极感满意,敦请袁从城外军营移居朝鲜的三军府居住(进城了),以便就近指挥和督练朝军。
据袁的女儿袁静雪(原名袁叔桢)回忆,他父亲“自从投效吴长庆的庆军以后,对军事上的事情处处留心。他一方面细心钻研有关操典、战术一类的军事书籍;另一方面,不论部队出操或是野外演习,他都是跟着观看,表面上说是监督考察,实际上却是跟着学习。……就这样,他渐渐地由外行转变成为内行。” 操练朝鲜新军是袁世凯第一次正式练兵,有少年时读的兵书做基础,加以实践,袁世凯也表示,比起做学问来,练兵要轻松多了(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自从德人穆麟德掌管海关之后朝鲜国库的收入稳步增加,有钱就好办事,袁世凯在朝鲜按照德式装备和建制练兵6个营,五千多人,这支朝鲜的现代化部队比后来的小站练兵还要早十多年。不得不说,这个时期袁世凯在朝鲜干的热火朝天,风生水起。对比同时期的日本,在朝鲜只有使馆的驻军权,跟袁世凯的实力相比,只能打打酱油,于是日本人很安静。
清军驻扎在国外,军事之外,免不了与朝鲜当局和各国使馆打交道,这方面的事务,吴长庆也都交给袁世凯办理。当时朝鲜刚刚开放,“不谙外交,而内政亦极暗蔽。其君臣遇有重要事件,多咨商于(袁)公。”
袁世凯以前办过两个文社,一个叫“丽泽的房”,另一个叫“勿欺山房”。那么大家细想一下,为什么要办两个文社呢?首先,肯定不是因为袁世凯家地多,房子多,钱多,袁世凯虽然大方,但毕竟不是烧包。其次,俗话说:“文人相轻,艺人相贱。”虽然大家都是读书人,但明争暗斗总是免不了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跟现在的“仇富”一样,比如像前面说的青衣敝履、边幅不修、却神采飞扬、勃勃雄心的徐世昌等穷小子肯定跟知府家少爷关系好不到哪去。所以袁世凯需要办两个文社才能照顾到各路文人,保证大家和平共处,维护书社和谐。
从办文社就可以看出袁世凯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向上跟当地知府打过交道,成为诗酒之友;平级跟周围各色文人交过朋友,安定团结,不能打架;向下也少不了跟当地居民打过交道(比如人多之后的社会治安问题、书社的扰民问题、黑社会的保护费问题等等),街坊四邻,交口称道。
外交其实也相当于国与国之间打交道,根据不同的级别,见到不同的人说不同话,有的要用“威”,有的要用“恩”,有的要打,有的要拉。有了办书社的基础,稍加变通,袁世凯很快就游刃有余,与高宗和当朝主政的“东道西器派”大臣们打得火热,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很多宫内的小道消息,八卦新闻,大事内幕,老老实实待在使馆里的清朝公使不知道袁世凯都知道,所以,袁世凯虽然只是军中的参谋,但沟通能力和对朝鲜政府的影响力反而高于正儿八经的外交代表,为此他又受到了时任北洋大臣、负责外交事务的李鸿章的器重。“东西方各国有来与韩国订立条约者,李相国就命令袁公赞助,指示韩国人(对条约中的问题和漏洞)多所补救。李相国说袁公不但懂军事,而且熟悉外交了。”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4 07:47:29 +0800 CST  
@xcgzyj 105楼 2016-05-24 08:48:00


—————————————————
谢谢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4 10:15:52 +0800 CST  
@静时养心动时用心 2016-05-23 22:37:47

-----------------------------
谢谢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4 21:52:55 +0800 CST  


但日本军队很安静并不代表日本人就很老实,明着干不过就来暗的。日本人拼命培植亲日武装力量,虽然前面兵变死了7名军官,但这次日本人决定不计前嫌了,死皮赖脸的还要接着替朝鲜接着训练那一部分新军,同时不遗余力的拉拢扶持朝鲜的亲日派,成立“开化党”,以洪英植,朴泳孝等为首。
当然不要忘了哪里不安定哪里就有的俄国人,还有一小部分亲俄势力,以韩圭稷、李祖渊、赵定熙为首,不过暂时没啥实力,只能干喊两嗓子。
虽然袁世凯在朝鲜干的很带劲,但是南边出事了,1883年12月,中法战争爆发。清政府在中法战争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态度摇摆不定,一会主战派占上风就想战,一会主和派占上风就想和,一直到1884年8月,马江海战爆发,左宗棠创建的福建水师惨败才向法国宣战。宣战之后就要调兵,虽然朝鲜离越南足有几千公里,清政府还是担心渤海的海防,派吴长庆从朝鲜调兵3个营驻防金州(大连),这时清军在朝鲜的实力跟日本差不多了。
清军留驻朝鲜的另外两营分别由吴兆有、张光前统带。吴、张都是跟随吴长庆征战多年,官居总兵的正二品大员,而袁此时不过是个五品的候补同知,只是他有总理营务处和会办朝鲜防务的名义,在对朝鲜权势上要压人一头(没办法,吴、张不会搞外交啊)。
日本人又激动了,上一次机会失去了,这一次的机会他们足足等了两年,终于等到希望了,于是加紧进行地下活动。
很多朝鲜人本身对清政府的能力有所质疑。这也不怪朝鲜人,清政府自从鸦片战争后对外战争就没赢过,这次中法战争更是节节败退,福建水师也全军覆没。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那需要太多勇气(很难找到一个爱你的理由)。对此袁世凯也早有察觉,在政变发生前之廿一天,就向李鸿章报告:自中法兵端既开,人心渐歧,举止渐异,虽百计诱导,似格格难入。袁世凯只能百计诱导,但还是杯水车薪。于是只能:“密令下军中,夜不解带卸履,困束兵士,一如战时”。
至于清政府方面,虽然接到了袁世凯的预警,但就算想管也没精力管,中法战争正打的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只能安慰袁世凯几句:恩,知道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别忘了,你还得分兵来助战。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4 22:34:34 +0800 CST  
@xcgzyj 2016-05-25 07:16:32

-----------------------------
谢谢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08:15:04 +0800 CST  
在政变前夕,时任日本驻朝鲜大使的竹添进一郎将政变计划报告日本政府,要求批准。但日政府在接到竹添进一郎报告的同时,也收到了驻华公使的密报,说正在进行中的中法谈判,法国有意割占中国的台湾。日政府认为台湾重于朝鲜,遂决定倾全力阻法夺台,指示竹添进一郎暂停发动朝鲜政变。但竹添进一郎认为时机已到,机不可失,怂恿开化党发动政变。
山雨欲来风满楼,此时局面已经到了失控的边缘。 10月15日(阴历)朝鲜邮政总局举行落成典礼(当年邮局是国计民生的大事),邀请各国代表参加,亲日派秘密筹划政变,将清军的高级将领一网打尽,如果清军群龙无首再政变就容易多了。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清军也听到了风声,吴兆有、张光前都表示军务繁忙,私务缠身,身体不适,胃口不佳,都不敢去。袁世凯则表示落成典礼是大事,身为宗主国责无旁贷,一定要去,于是袁世凯怀揣手枪,提前一小时到场,代表宗主国致辞,喝了一杯酒后立刻告辞,并且非常热情的牵(应该是硬拽)着朴泳孝(亲日派头目)的手离开,从容返营(怎么也得一路小跑吧)。亲日派想把袁世凯对大院君那一套再用到袁世凯身上,真是班门弄斧,只能说方法不错,就是水平不够。至少在当时袁世凯这一套还是有专利的(单枪赴会),后面这招在各大电视剧里频繁出现,李云龙同志就是它的忠实客户。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09:11:01 +0800 CST  

楼主:缘起缘灭皆是缘

字数:195200

发表时间:2016-05-10 16: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8 09:21:08 +0800 CST

评论数:15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