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百年回看袁世凯(陆续更新)

10月17日亲日派又宴请闵泳翊(闵妃侄子,她亲戚都是官),陈树棠(中方代表)、穆麟德(还是那个德国人),吃到一半就动手了。闵泳翊受伤最重(韩国人也是最恨韩奸),拼命逃了出来(亲日派暗杀组织能力太差),躲到穆麟德家中。袁世凯得讯赶来救援,在穆麟德门口见到一个中国青年持枪守门,意气凛然(造型很酷),袁世凯与其互道姓名,才知这位青年是唐绍仪。还是美国耶鲁大学毕业(搁现在都是高材生),现任税务帮办(穆麟德下属),袁世凯再次发挥他看人准这一特长,在百忙之中还不忘结交人才,两人惺惺相惜(导演一定要给个特写)。不过还是正事要紧,袁世凯进入见到闵泳翊,由于受伤很重,闵泳翊上气不接下气的告诉袁世凯发生政变,是亲日的开化党所为,国王王妃都已被控制,请袁世凯赶紧相救。
与此同时,王宫内的开化党发动政变,高宗虽然不愿意屈服,但杀了一个宫人之后,高宗立刻就服了(杀鸡给猴看)。然后开化党把反对派大臣一个一个诱进宫来杀掉,并对清军封锁消息。或许是由于暗杀失败,开化党对自身的组织能力也不自信了,打算把最重要的囚禁高宗的任务交给了日本人。开化党逼迫高宗写向日本的求救信(铅笔写的),从而名正言顺的把高宗软禁到景祜宫。
此时日本人已软禁高宗,控制王宫,占尽先机,万事俱备只欠一件事,这件扭转乾坤的事就是他的对手正好是袁世凯。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12:44:34 +0800 CST  


由于要救高宗就要跟日本人动武,牵扯到国际纠纷了,不管营救能否成功都要担责任了。吴兆有等主张先请示北洋大臣(领导就算不是对的,也能担责任),虽然当时朝鲜邮局刚建好,但还不是自己说了算,这种机要大事自然不能拍电报,只能人工坐船送,一个来回十多天,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袁世凯坚决主张出兵救援。
首先是讲理(讲话神态是“奋起”):第一如果坐失良机将即失其君又失其国,回国肯定定罪。第二,如果朝鲜从此被日本控制,跟我们有仇的开化党人接下来肯定对付我们,要断我们退路。 第三,如果开化党跟日本合兵攻打我们,我们处在异国他乡,肯定全军覆没。
但是光讲理也没用,吴兆有、张光前还是不敢打,要求请示北洋大臣。袁世凯大呼:若要因此获咎,我一人当之,绝不累及诸君。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吴兆有等不也不好再拒绝了,勉强同意一起去。
如果这时抄家伙就上的话那就是匹夫之勇,但袁世凯没那么简单。首先派陈树棠通知各国使馆,很快从各国使馆传来的消息也是要求清军暂缓行动的劝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袁交好的金允植也来函请清军暂缓出动,以免伤及被日本人挟持的国王。吴兆有也紧急函告李鸿章朝鲜发生政变,请求增兵并指示应对策略。其次分配战斗任务,袁世凯当仁不让的负责中门,吴兆有负责左门,张光前负责右门(围师必阙,要空出后门),因为战场是王宫,所以不用大炮。最后还有一件最证明袁世凯水平的事,袁世凯向由他编练的朝鲜新军发放黄金六百两(大概20多公斤,棺材本都拿出来跟你拼了),与左右营指挥官金钟吕、申泰照秘密约定次日入宫,共同护卫国王。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16:18:48 +0800 CST  
@缘起缘灭皆是缘 85楼 2016-05-20 09:26:00




第二节 初露锋芒
就在这个时期,1881年10月,22岁的袁世凯投奔到吴长庆军中(在登州,现烟台、青岛、威海一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然,袁世凯还没有功夫去分析此时错综复杂的局势,只能从零做起。
据说袁世凯带了数十人(这么能拉人,这要去搞黑社会都是一把好手)来投军,但吴长庆认为袁比较冒失(当兵也是有编制的,如同现在直接找军队参军,军队也不会收你的),给路费把人给遣散了(还给吴长庆浪费不少钱)。袁世凯的继父袁保庆跟吴长庆关系不错,是铁哥们,于是吴长庆也把袁世凯当公子哥看,也不知道袁世凯把自己的诗文都烧了,以为袁世凯也只是换了个地儿散散心,边游玩边读书的。
不过袁世凯此来是为了立功名的,天天闷在军营里看书的确很烦躁,对着张謇(清末状元、实业家)发牢骚:“我家中有田可耕,衣食无缺,此来非为糊口,我以为中国现在正受到列强压迫。法兰西侵略安南(越南),扰及我南洋沿海,中法战争迟早必起,如对法战败,列强或将群起瓜分中国。我当初因吴公膺海防重镇,需才孔亟,正是大丈夫报国之秋,不料到此以后,见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杀敌,投鞭断流的气概,所以我也没有久居此地之意。”张謇也被这段话感动了,再向吴长庆郑重推荐袁世凯。吴长庆也终于明白袁世凯不是来闹着玩的,是来动真格的,于是委任袁世凯官职,并让袁世凯对张謇执弟子之礼。(这个还有后续)。
不得不说袁世凯参军的时机赶的太准了,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出兵朝鲜。袁世凯投军不到1年便如愿以偿的上了前线。
从登州到朝鲜,当年没有火车,更没有高速公路,所以只能坐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朝鲜后,由于朝鲜局势紧张,吴长庆指派一营打头阵,进行抢滩登陆,为众人开路。打头阵多危险啊,这位营长当场婉转的拒绝:“经过长途跋涉大家都晕船,难以战斗,请休息片刻。”吴长庆当场就火了,仗还没打就窝囊成这样,当场将该营长免职,让袁世凯代替。
袁世凯挺身而出,厉声宣布:“有畏缩不前者立斩!”整顿士兵上岸。其实大家都不是晕船,只是不想冲在前面为别人挡子弹,袁世凯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是喊给我上,而是以身作则跟我冲,袁世凯一马当先,在前开路,一路放枪。这一招敲山震虎非常管用,岸上负责警卫的朝鲜士兵看到这么大的阵势,立刻都吓跑了。于是袁世凯带队顺利完成登陆,完美的表现也让吴长庆眼前一亮。
后来又有一次考察地形,袁世凯由于继父是前淮军高级将领,所以能与高级干部丁汝昌(北洋水师的一把手,不用多介绍了)坐到一艘船上。但是很不走运的是,由于人生地不熟,这边大海也不认识丁汝昌是多大的官,他们的船因退潮而搁浅了。由于事情紧急必须赶路,只能趟过这片滩涂地了,当年没有雨靴,为了不把自己鞋弄湿,只能光着脚走上岸。海边本来是个很浪漫的地方,但更不幸的是这片海滩不是万亩沙滩,而是石头地,光着脚走完这段石子路,大家脚都磨破了。当丁汝昌快步上岸后,回头一看袁世凯也紧跟其后,正所谓疾风知劲草,丁汝昌也不禁刮目相看:“纨绔少年亦能若是耶?”
—————————————————
??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17:32:47 +0800 CST  
联络完自己的老部下,一身疲惫的袁世凯回到军营休息,但激动的袁世凯这一夜无法入睡。第二天即将迎来命运的决战,是成是败,是功是罪,是福是祸,一战而决。这两天为是战是守不停地奔波,大家虽然知道亲日派劫持国王的后果,但为了自身的利益,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一战。现实的生活磨去了大部分人的棱角,无情的时间熄灭了多数人激情,以身许国也变成了曾经的回忆。年少时崇拜忠臣孝子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终于有机会来践行“天下兴亡,我来担当”。如今重任在肩,主意已定,再无更改的余地,祸福未知;生死未卜,我以我血荐轩辕。此时天已蒙蒙亮,袁世凯仔细回顾自己的布置,自信再无纰漏,整理衣装,义无反顾的走出了营帐。
清晨,袁世凯召集自己的亲军,流涕宣誓,陈说大义:“国家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叛党作乱,韩王被羁,倭夷助纣为虐,此诚危急存亡之时。现今之际,唯有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直闯龙潭虎穴,救出韩王。妄开边衅之罪,我愿一力承担,今日愿战者走,愿守者留,此战不计生死,只求精忠报国!”众人也皆流涕宣誓:“愿效死力!”
袁世凯带哀兵出战,直奔王宫。由于开化派自认为控制了局面,公开发布改革政纲,捕杀政敌,首尔一时人心思乱,举国惶恐。当地居民纷纷伏地相迎清军。袁世凯派随员陈长庆持名简于前抵达王宫。后来外交争论时双方都说是对方先开的枪,不过这时谁先开的枪都不重要了,大家都知道对面是要来干什么的,啥也不说了,直接开打,让我们战个痛快,手底下见真章吧。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19:17:06 +0800 CST  
此战是袁世凯的成名之战。袁世凯高举指挥刀带兵从中门直入,敌人凭借地形优势躲在两侧的墙后射击,顷刻间弹如雨下,在密集的火力下瞬间袁身边的伤亡者枕籍(这时候小个子目标小的优势发挥出来了)。身边的人见局势危机要拽袁世凯躲起来,但袁世凯丝毫不为所动,继续指挥剩余的亲兵猛攻。袁世凯这般拉风作死的举动不仅没有送死(多亏哥们当年练过),反而极大的鼓舞了士气,领导都带头冲锋了,小兵能不积极吗,一时间前队虽然伤亡过半,但视死如归,攻势如潮,敌人渐渐抵挡不住。
日本人也不会坐以待毙,前线战况吃紧,于是派小分队偷袭袁世凯的后队。但此时清军在袁世凯的带领下已士气高涨,众志成城,看到前面打的激烈,后队早就卯足了一身劲,正愁有劲使不上,现在机会自己送上门来了,自然把满腔的怒火都发泄到这支不请自来的日军身上,日军当即就被打溃。
冲在前线的袁世凯敏锐的发现了这一战机,趁日军正在慌乱撤退之时,传令后队趁势出击,反抄敌军的后路。狭路相逢勇者胜,这时袁军气势如虹,守在宫中的日军受到败军的冲击,渐渐抵挡不住。此时,一直在观察时机的,负责防守左右宫门的,蒙袁世凯教练的,收了600两黄金的朝鲜新军也终于看清了局势,果断决定反水,两军合击,声振屋瓦。受到袁军猛攻,日军败退,盟军反戈的叛军再也坚持不住了,全军崩溃,四散逃命。开化党劫持高宗从后门逃走,整个战斗仅持续了一个时辰。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19:29:35 +0800 CST  
@halilili包子 2016-05-23 13:57:04
快更,等看啊
-----------------------------
这几天多更一些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19:34:11 +0800 CST  
@静时养心动时用心 2016-05-23 22:37:47

-----------------------------
谢谢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22:05:37 +0800 CST  
当袁世凯从景祜宫的后门冲出来追击时,发现率左路自宣仁门入宫的吴兆有已被刚才逃命出来的败军给击败了,正由两名士兵搀扶着仓皇走避,并跌足号哭。袁世凯问其缘故,回答说:“士兵入宫受到攻击,逃跑溃散不知道哪里去了。”袁世凯笑道:“你作出这副模样,敌人就能放过你吗?不要乱我军心,赶快回营收集残兵吧。”结果吴军又趁乱入宫抢了一把(此时战斗值又回满了)。而张光前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给敌军送钱的作用,坚持以德服人,一枪不发,静静的躲在宫墙外坚守岗位。袁世凯也不禁叹道:“淮军的暮气怎么到了这种地步。”

这时候老天也终于开眼了,叛军在逃窜的过程中沿途布设地雷,当袁世凯一马当先带队追击时突然枪炮齐发,一颗地雷也在其身边爆炸,袁世凯身边的两名亲兵当场就被炸飞,尸体掉入山沟,两天后才找到。袁世凯也被冲击波推到坡下,受了些轻伤。政变失败,剩余日军退回使馆,清军大队也回营修整,朝鲜军队趁势还在继续内斗中。不得不承认,大部分情况下自己人对付自己人是最狠的,力争赶尽杀绝。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22:46:36 +0800 CST  


清军攻占王宫,遍搜宫内而不见国王踪迹,又传闻国王已经遇害。袁世凯当即派人寻找国王的庶子,打算立为监国,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杀到红眼,战至酣时还能冷静不上头,看来袁世凯不单纯是一介武夫,还很有政治头脑。
很快传来消息,开化党劫持高宗没逃多远就在北门关帝庙被追上了(仁川就在西北,去日本的必经之地),只能丢弃高宗逃跑。这会高宗吓得比上次更厉害,面对袁世凯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开化党要逼他换便装流亡到日本去(当年达赖就这么被劫持走了),要不是被清军救了,真不知道要流落到何方去了。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23:02:40 +0800 CST  
@李春霆2014 122楼 2016-05-25 23:30:00

袁乃一世枭雄,也是雄才大略之人。
—————————————————
赞同,没有能力,也走不到这一步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23:42:28 +0800 CST  
@缘起缘灭皆是缘 85楼 2016-05-20 09:26:00




第二节 初露锋芒
就在这个时期,1881年10月,22岁的袁世凯投奔到吴长庆军中(在登州,现烟台、青岛、威海一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然,袁世凯还没有功夫去分析此时错综复杂的局势,只能从零做起。
据说袁世凯带了数十人(这么能拉人,这要去搞黑社会都是一把好手)来投军,但吴长庆认为袁比较冒失(当兵也是有编制的,如同现在直接找军队参军,军队也不会收你的),给路费把人给遣散了(还给吴长庆浪费不少钱)。袁世凯的继父袁保庆跟吴长庆关系不错,是铁哥们,于是吴长庆也把袁世凯当公子哥看,也不知道袁世凯把自己的诗文都烧了,以为袁世凯也只是换了个地儿散散心,边游玩边读书的。
不过袁世凯此来是为了立功名的,天天闷在军营里看书的确很烦躁,对着张謇(清末状元、实业家)发牢骚:“我家中有田可耕,衣食无缺,此来非为糊口,我以为中国现在正受到列强压迫。法兰西侵略安南(越南),扰及我南洋沿海,中法战争迟早必起,如对法战败,列强或将群起瓜分中国。我当初因吴公膺海防重镇,需才孔亟,正是大丈夫报国之秋,不料到此以后,见吴公温雅如书生,并无请缨杀敌,投鞭断流的气概,所以我也没有久居此地之意。”张謇也被这段话感动了,再向吴长庆郑重推荐袁世凯。吴长庆也终于明白袁世凯不是来闹着玩的,是来动真格的,于是委任袁世凯官职,并让袁世凯对张謇执弟子之礼。(这个还有后续)。
不得不说袁世凯参军的时机赶的太准了,1882年7月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吴长庆受命出兵朝鲜。袁世凯投军不到1年便如愿以偿的上了前线。
从登州到朝鲜,当年没有火车,更没有高速公路,所以只能坐船。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朝鲜后,由于朝鲜局势紧张,吴长庆指派一营打头阵,进行抢滩登陆,为众人开路。打头阵多危险啊,这位营长当场婉转的拒绝:“经过长途跋涉大家都晕船,难以战斗,请休息片刻。”吴长庆当场就火了,仗还没打就窝囊成这样,当场将该营长免职,让袁世凯代替。
袁世凯挺身而出,厉声宣布:“有畏缩不前者立斩!”整顿士兵上岸。其实大家都不是晕船,只是不想冲在前面为别人挡子弹,袁世凯轻松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是喊给我上,而是以身作则跟我冲,袁世凯一马当先,在前开路,一路放枪。这一招敲山震虎非常管用,岸上负责警卫的朝鲜士兵看到这么大的阵势,立刻都吓跑了。于是袁世凯带队顺利完成登陆,完美的表现也让吴长庆眼前一亮。
后来又有一次考察地形,袁世凯由于继父是前淮军高级将领,所以能与高级干部丁汝昌(北洋水师的一把手,不用多介绍了)坐到一艘船上。但是很不走运的是,由于人生地不熟,这边大海也不认识丁汝昌是多大的官,他们的船因退潮而搁浅了。由于事情紧急必须赶路,只能趟过这片滩涂地了,当年没有雨靴,为了不把自己鞋弄湿,只能光着脚走上岸。海边本来是个很浪漫的地方,但更不幸的是这片海滩不是万亩沙滩,而是石头地,光着脚走完这段石子路,大家脚都磨破了。当丁汝昌快步上岸后,回头一看袁世凯也紧跟其后,正所谓疾风知劲草,丁汝昌也不禁刮目相看:“纨绔少年亦能若是耶?”
—————————————————
不太熟悉app,才找到。男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23:48:59 +0800 CST  
@缘起缘灭皆是缘 2016-05-20 09:26:30.607
第二节 初露锋芒
就在这个时期,1881年10月,22岁的袁世凯投奔到吴长庆军中(在登州,现烟台、青岛、威海一带),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当然,袁世凯还没有功夫去分析此时错综复杂的局势,只能从零做起。
据说袁世凯带了数十人(这么能拉人,这要去搞黑社会都是一把好手)来投军,但吴长庆认为袁比较冒失(当兵也是有编制的,如同现在直接找军队参军,军队也不会收你的),给路费......



—————————————————
@halilili包子 100楼 2016-05-23 13:44:00

写这一段历史感觉楼主写的最好,加油
—————————————————
谢谢欣赏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5 23:50:11 +0800 CST  
日军虽退回使馆但局面已失控,很快使馆周围便聚集了复仇的朝鲜士兵,时不时的还放个冷枪。竹添进一郎当机立断,再不跑就来不及了。日本人自己烧掉使馆,毁灭证据,赶紧带兵逃到仁川去了。
由于跑得过急,只带走了军队,许多不知情的日本商人在暴乱中被杀(天堂变地狱了),还是袁世凯派兵护送剩余的日商子女去的仁川。辛辛苦苦好些年,一夜回到解放前,日本自然不甘心,先是往仁川增兵施压,其次日本来了个猪八戒倒打一耙,指责袁世凯破坏朝鲜半岛的和平,妄自开战,一举从肇事者变成了受害人。面对争端,清政府派吴大澂(chéng)、续昌为钦差大臣前往查办。
亲日派的开化党只能靠自己的造化,大头目逃到了日本继续活动,逃不掉的小头目只能被杀或进监狱了(弑君未遂,还有比这更大的罪吗)。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6 09:19:35 +0800 CST  
后来高宗回宫,邀请袁世凯入宫护卫(板荡识忠臣),住在偏殿(两次救驾,不信袁世凯信谁啊),和国王的正殿仅一墙之隔(朝鲜王宫就这么大,没办法),朝夕晤对(住的太近,打个喷嚏对面都听得见),每次朝会议事,朝鲜大臣都听袁世凯的指挥,此时袁世凯刚满25周岁(自古英雄出少年)。
虽然清朝入关已经两百多年了,但朝鲜一直还是用着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的年号,经过这一仗之后,朝鲜为了感恩,主动换光绪年号。不仅如此,朝鲜民间也纷纷响应政府的号召,给袁世凯立碑建生祠。听上去很美好,但是也不用太当真。朝鲜、韩国人爱建也爱拆,给中国历史上好多名人都建过生祠,现在一个都没有了,就连毛岸英烈士的墓都拆过。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6 09:38:49 +0800 CST  
此战袁世凯居功至伟,表现堪称完美。在不利的局面下,勇于任事,敢于担责任;在运筹帷幄中,滴水不漏,面面俱到;在战场拼杀中,以身作则,冲锋在前。最终扭转乾坤,一战定胜负。这一仗打出朝鲜半岛的十年和平,重新树立起了清政府在朝鲜的权威。过了十多天才得到北洋大臣回电:坚壁自守,以待调停。多亏当年没手机,有的话朝鲜提前十年就是日本的了。
此战日本大使竹添进一郎也是擅自行动,但战机稍纵即逝,他已先下手为强,占尽天时地利。但他跟袁世凯唯一不同的就是心态,战场上求生者死,求死者生,竹添进一郎此战一直在后方指挥,提前就留了退路,最后还回日本当了个大学教授,袁世凯要失败了就直接战死了(回国也得治罪),破釜沉舟,没有给自己留任何后路(爱拼才会赢)。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6 10:37:53 +0800 CST  
清军当时在朝的三营兵力约一千五百人,朝鲜左、右两营约八百人。但袁世凯所统一营分驻马山浦,随其进宫的只有四哨。清军编制一营五哨,每哨一百人,每营五百人,考虑到吴兆有、张光前所部并未入宫参战,所以能听袁世凯指挥冲锋陷阵的最多也就四百人,还要分一部负责后防(战斗中日军就偷袭过后队)。加上外面看戏的,清军总共也就一千多人。在日本和开化党人控制的王宫中,有竹添带入的二百名日军和朴泳孝指挥的两营新军八百人,共一千人,要知道,朝鲜新军虽然收了袁世凯的黄金,但也不能全指望他们,这些人都是墙头草,要根据战局决定是落井下石还是助你一臂之力。所以从正面战场看,袁世凯一点优势都没有。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6 11:23:18 +0800 CST  


第三节 娱乐版块
由于吴大澂(也叫吴大澄)、续昌两位钦差正在赶路,我们先等他们一下,看看花边新闻,放松放松,梳理一下袁世凯的业余生活。
首先是人际关系,袁世凯在朝鲜的人际关系就不如事业那么成功了。不过也情有可原,毕竟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干的不好朝廷骂,干得太好同事骂,不温不火,四平八稳才是正道。而袁世凯在朝鲜就干的太好,好到上级领导吴兆有都成了反面典型。
首先就是吴兆有,不仅是袁世凯这个下级擅权超越了上级,并且此时朝鲜人也只认袁世凯,把自己当花瓶。加上以关系为基础的淮军特别重视领导关系,不把袁世凯整臭万一把自己在战场上哭鼻子抹眼泪的丑态泄露出去还怎么见人,南部中法战争中表现不佳的同行还能官运亨通,自己在这朝鲜明明有功李鸿章还视而不见。此时日本正指控袁世凯,吴兆有趁机落井下石。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6 12:19:09 +0800 CST  
其次还有吴长庆,吴长庆虽然是武官,,但却号称一代儒将,其子吴保初也位列“清末四公子”之中。吴平时也文质彬彬的,跟竹添进一郎更是经常性以文会友,虽然他去世的比较早,但吴氏遗族对袁的评论,几乎全是负面的。他们认为袁对他们的延陵公是忘恩负义。──吴长庆于壬午之变中曾“打赤膊、持大刀、翻越韩国宫墙……(别看人家长得文秀,下手可够狠),真是功莫大焉。谁知其后小小的奸臣袁世凯,在中堂(李鸿章)之前进谗言,化功为过,被斥退回籍……云云。”
甲申政变时吴长庆已经病死在金州(大连)了,没有赶上这场对袁世凯的批斗会,并且是去金州加强海防应对有可能出现的法国海军,也不至于是化功为过,被斥退回籍等等。那为什么吴氏遗族对袁世凯的评价还那么低呢?因为袁世凯奸臣这话不一定是吴长庆说的,却是吴兆有、黄仕林等人说的。以前消息闭塞,全靠外出的人带消息,这几个当大官带回来的口信的对袁世凯不好,吴氏遗族自然就会对袁世凯有成见。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6 16:31:50 +0800 CST  
最后还有张謇,作为袁世凯名义上的老师,曾在给袁世凯的堂叔袁保龄信中评价:“慰庭(袁世凯的字)任事非不勇,治事非不勤,而时时夹杂着世故客气的做作,所以他的举动总达不到有学问人的标准,但论其才能,他当然是您家族中谢幼度(谢玄,曾在淝水之战中率八千人击溃了苻坚的百万大军)一类的人物啊;从军驻扎在动乱的国家,希望嘱付他谨慎从事。”
首先要知道中国人说话的习惯是把好话说的过一些,把坏话说的轻一些。人家夸你呢,你得说不敢不敢,因为你本身就没达到。别人要说你坏话呢,你就得仔细反省反省,因为你还有更严重的问题,人家给你面子还没跟你说。
其次中国人骂人的最高境界是先夸你,再骂你,因为这样落差高,更能烘托气氛。就跟这封信里说的一样,说:你很努力,但还是不行。(那就是骂人笨了)你很有能力,但时局不好(能力越大,闯的祸也越大)。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6 16:43:07 +0800 CST  
所以在信里可以看出,张謇先夸一句,再贬一句,打心眼里压根就没瞧的上袁世凯。
张謇没瞧的上袁世凯主要还是因为张謇认为作为自己的学生,应该有文人的气质,而袁总达不到有学问人的标准。不过袁世凯也不用为此太伤心,张謇第一次见到孙中山的评价就是“未知涯畔”(没谱青年)。只能说没有最惨,只有更惨。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26 16:55:45 +0800 CST  

楼主:缘起缘灭皆是缘

字数:195200

发表时间:2016-05-10 16: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8 09:21:08 +0800 CST

评论数:15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