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百年回看袁世凯(陆续更新)

关于当年袁世凯的学业有这么个故事:他的老师曾命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要他撰写一篇八股文。等到收卷一看袁世凯的作文中有这么两句 “东西两洋,欧亚两洲,只手擎之不为重。吾将举天下之士,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吾将强天下之人,拜手嵇首于阙下,有不从者,杀之无赦!”
看到这篇文章,首先我的感觉就是读的费劲,毕竟文言文。所以,袁世凯少年的文章我就选用这一段。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1 12:18:23 +0800 CST  
其次,前两句很好懂,后面就算不懂也能看出大气磅礴。少年壮志当拿云,袁世凯的气场直接hold住全场。
再者,最后两句也很好懂,有不从者,杀之无赦。或许有人说这是残忍嗜杀,但殊不知这是军法的基础。古人说:仁不统兵,就是这个意思。在身为淮军将领的继父教育下,袁世凯很早就明白杀伐决断的道理。
最后,还是找两句很好懂的,尧舜假仁,汤武假义。这么说肯定是背离儒家的中心思想的,可以说,他老师是绝对不会这么教的,但袁世凯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1 16:21:40 +0800 CST  
这个说起来还是很麻烦,我就简单的说下我的理解。
大家都知道尧舜禹属于原始社会,那时候实行的是禅让制,为什么这么说主要还是因为孔子这么说,孔子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孔子当年刚出道的时候号召复古,所以要塑造上古先贤的榜样让大家学习。于是禅让制是贤明的榜样,舜就是孝的榜样。
但是大家可以去动物园看看猴子:如果有游客从远处扔了一根香蕉到猴山上,猴子是不会跟教科书中的原始社会一样,把香蕉按猴头数分成相等的几份,尊老爱幼,每猴一份,而就是一个字“抢”。小猴子要抢到了就要被大猴子抢走,大猴子要是没有来得及直接吞进肚子里去又要被猴王抢走。连吃个香蕉都是这样更别说猴王的位子了。不仅是猴群,还有狮群,狼群,反正所有哺乳动物的群落都是这样。
所以说古代的原始社会也是这样,他们没有法律,也没有现代的价值观,而是遵循大自然的基本定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1 20:50:11 +0800 CST  
于是按照这个规律,尧抢了哥哥位子做了首领,舜抢了岳父尧的位子做了首领,所以说尧舜假仁。
不仅如此,大家可以仔细想下,除了尧舜禹这三个人外还有谁是禅让的。再往前黄帝传位也不是禅让给外人,而是儿子孙子(例如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一样的往下传,尧做到首领也不是禅让,而是因为他的哥哥帝挚“荒淫无度”,九年后,诸侯废之,怎么看也不像是禅让。单单到舜这个时候变成禅让给女婿了,所以说禅让只跟舜有关,只是一段美丽的童话。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2 08:39:08 +0800 CST  
至于汤武假义呢,我们可以做一个填空题。
夏桀(商纣)是夏(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桀(纣)文武双全,赤手空拳可以打败猛兽,桀可以把铁钩拉直(纣是用手托房梁)。有诸侯商汤(周文王)不服号令,于是桀(纣)讨伐胜利后囚禁商汤(周文王),又因为当政者要以德服众,宽厚待人,于是在商汤(周文王)认罪改过后将其释放回国。商汤(周文王)吸取教训,招伊尹(姜子牙)为谋士,表面臣服于桀(纣),称颂桀(纣)的功绩,背地里剿灭服从桀(纣)的属国,然后商汤(周武王)突然翻脸出兵,击败桀(纣),夺得天下。
但是由于桀(纣)在位几十年,商汤(周武王)前面歌颂桀(纣)的时间太长,马屁拍的太多,不易直接篡改,于是改为攻击桀(纣)被妹喜(妲己)所惑,并且杀害忠臣关龙逄(比干),最终伤天害理,天理不容,商汤(周武王)替天行道,为了正义才不得不改朝换代,并把姒癸(帝辛)这么威武雄壮的名字改为桀(纣)。
不仅如此,根据记载桀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推测),纣少点也将近40年了,这搁现在有这么长的工龄早该退休了,结合人的平均寿命越来越长,那时候桀(纣)得老的一只脚进棺材里了,还能酒池肉林,普通的健胃消食片都没这功效;并且跟美女夜夜笙歌,这还真不知古代能有什么神奇的ZY药有这奇效,这把年纪真要这么折腾,不用打仗过两年他们自己就先挂了。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2 12:23:53 +0800 CST  
史料中不但记载了商纣昏庸无道,而且还给反面典型的商纣立了一个正面典型——微子。微子在史料中是正义化身,他是商纣的庶长兄,他非常的识时务,认识到商纣的错误,顺应潮流向周武王归降。但是,他作为内奸,带领外人灭了自己的家族,毁灭了自己祖宗建立起来的商朝,很难让人信服他就是一个纯粹的好人。并且不只是我这么说,连毛主席也说微子是个内奸,最坏了。
当然了,最为周朝的敌人商纣,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所以微子也是周朝人的好朋友,并且,微子还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后人,就是孔子。所以在孔圣人的宣传下,微子的名声越来越好。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2 16:23:04 +0800 CST  
@缘起缘灭皆是缘 2016-05-10 22:38:45
孙衣言对嘴上没毛的袁世凯自然不信,依旧与袁保庆一同力争。结果正像袁世凯说的那样,孙衣言、袁保庆二人说的口干舌燥,累得筋疲力尽,仍然还是没动刑。并且不等孙衣言、袁保庆同意,郑敦谨、曾国藩已决定结案,并拟好奏结,要孙衣言、袁保庆签字画押。这也太不拿村长当干部了,这二位驴脾气上来,坚决拒绝签字画押。太平天国这么大的风浪都过来了,曾国藩还能怕他们不成。本来就是叫孙、袁参与会审的,曾国藩趁机在奏结中根......
-----------------------------
@天行者阿纳金亚 2016-05-12 14:06:36
说的很棒,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说甲午战争为什么失败,也提到这事儿。咱们不谋而合,握手中。
-----------------------------
握手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2 16:24:08 +0800 CST  
扯这么多关于尧舜假仁,汤武假义的淡,不是为了凑字数,而是说明朝代兴衰的一个规律。
从电影到电视剧,我们一直被灌输这样的观点,得民心者的天下。但是这句话一般是用在治国中而不是用在打天下中。战争成败的决定因素是实力,而民心向背往往是次要的。战争好比双方打架,输赢关键不在谁有理,而在于谁有劲。比如清军入关,蒙古灭宋,虽然不得民心(屠杀、强迫汉人留辫子),但他有实力,最终外族人还是得了天下。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2 19:11:40 +0800 CST  
现在也是这样,比如超级大国美国主持国际事务,不是因为他说的什么都对,而在于他膀子最粗,不听话的话山姆大叔拿导弹砸你,导弹这玩意100万美元一个还不打折,搁我一辈子不吃不喝连个弹头都挣不到,而山姆大叔扔起来就跟不要钱似的,不服都能拿钱砸到你服。
让我们回归正题,少年袁世凯能够从正统的教科书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能说明他对人情世故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继父的努力),敢于打破传统的个性,结合天生的豪气,少年袁世凯的见识已经超越了大部分的同龄人,同时也可以看出前面他能窥测出刺马案的利害关系也并非偶然。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2 20:40:41 +0800 CST  
第四节 青年袁世凯
不过袁世凯开心的日子没过太久,1874年五月袁保庆卒于江南盐巡道任内(袁世凯15岁),他生前好友刘铭传、吴长庆(这个人后面还要出场)来给他治丧,并把袁送回原籍项城。
按照资料里的原话,第二年,袁世凯的堂叔袁保恒回家,见袁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命他和二哥世廉一同赴北京,受业于堂叔袁保龄(举人)。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袁生父去世,这时袁保恒任户部左侍郎,对袁的管教更严。
资料中对袁世凯的评论是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我们可以仔细想想,袁家是个大家族,袁世凯的兄弟也一抓一大把,无所事事的一大堆,为啥袁世凯的堂叔袁保恒偏偏挑中了他呢,原因应该说是:袁世凯是个可造之材。
至于袁保恒上面已说到,户部左侍郎,从二品,通俗来讲就是户部第一副部长,由于清朝是六部制(现在国务院是25个部),左侍郎又比右侍郎高一些,搁现在看,袁保恒绝对是高干了。既然袁保恒是高干,那老师的水平也水涨船高,袁世凯的老师是:举人谢延萱教习八股文,举人周文溥教习作诗,进士张星炳(袁世凯当总统后聘其为总统府高级顾问)教习写字。进士要做官的话处级干部是起步价,搁现在看,这家教得花多少钱。在这豪华阵容下,袁世凯收起了玩心,从此在京城认认真真的读了4年书。后来袁世凯曾跟子孙说过,那几年,为了要博一个功名,他每天就睡2,3个时辰,读书累到吐血,但都没考取一个举人,这是他的一大遗憾。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2 22:21:42 +0800 CST  
@缘起缘灭皆是缘 2016-05-12 22:21:42
第四节 青年袁世凯
不过袁世凯开心的日子没过太久,1874年五月袁保庆卒于江南盐巡道任内(袁世凯15岁),他生前好友刘铭传、吴长庆(这个人后面还要出场)来给他治丧,并把袁送回原籍项城。
按照资料里的原话,第二年,袁世凯的堂叔袁保恒回家,见袁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就命他和二哥世廉一同赴北京,受业于堂叔袁保龄(举人)。光绪元年(1875年)八月袁生父去世,这时袁保恒任户部左侍郎,对袁的管教更严。
资......
-----------------------------
@天行者阿纳金亚 2016-05-12 22:40:00
这件事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其实袁世凯不仅考中了而且是第一名。谁知那年负责录取的官员就是瞿鸿基,由于项城所属州府‘招待不周’,瞿大人公报私仇,有意压低考分导致无人入选。这就是随后袁世凯在八国联军侵华,慈禧终于从西安回来的路上重点犒赏瞿鸿基。听到此人得志后,袁项城轻蔑地对他部属说的。
版本二:袁世凯根本不是干正事的料,连考试都不行。只好投机军旅往上爬。
不用说,第一种是袁世凯对部下所......
-----------------------------
这个说法我倒没看过,不过也很有可能。袁世凯本身可能也不太喜欢科举这条路,但他出名早,后面想读书也没时间了。科举有时候也不是那么公正,后面我也会说翁同龢极力提拔张謇的事。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3 08:20:29 +0800 CST  
第二年,也就是1876年秋,袁世凯回老家乡试(考举人)落第,这时他已经17岁了,他的生母刘氏和嗣母朱氏合伙张罗给他娶了一位于家的小姐为妻。完婚后袁世凯再回到北京读书,这时袁世凯的堂叔袁保恒到河南赈灾,把袁世凯也一同带去。在北京之时,为了锻炼袁世凯的办事能力,袁保恒特意指派袁世凯处理一些杂务,而袁世凯的办事能力令袁保恒十分满意。这次去河南袁世凯也不负所望,在赈灾期间表现出相当强的办事能力,工作热心,颇有优异的表现。但好景还是不长,1878年袁保恒在任期内病死在开封。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从1874年到1878年4年间,袁世凯接连失去了继父,生父,堂叔,我们很难体会当时只有19岁的袁世凯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只能说,袁世凯会更加成熟,也会更加珍惜他身边的人。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3 08:22:03 +0800 CST  
袁世凯非常重孝道,最亲近的父辈都不在了,他只能把所有的心意都用到母亲上。对他的嗣母刘太夫人、本生母刘太夫人,只要条件允许,袁世凯必定晨昏定省,很能讨老太太的欢心(慈禧太后肯定很喜欢他这一点)。另外,据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回忆说,袁世凯非但对继母极尽其孝,对继姐也是极为尊重。袁世凯的继姐年轻的时候,还没出嫁未婚夫就病死了,成了三国演义中所说的望门寡,最后也终生未嫁,平日则凛若冰霜,永无笑容,就算袁世凯日后当了大总统,每次向姐姐请安也不敢坐下(不是不敢,是尊重)。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3 11:23:30 +0800 CST  


虽然督促袁世凯读书的袁保恒去世了,但袁世凯依旧决定走科举这条路,一来为光大门楣,二来为完成长辈的遗愿。他继父袁保庆为官多年,自然也给他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家产,此时捻军也平定了,于是袁世凯搬出袁寨,定居在陈州(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开始了一段文人诗酒的生活。袁世凯此时财力雄厚,他出钱出场地,组织了两个文社,一个叫“丽泽的房”,另一个叫“勿欺山房”。由于袁世凯不仅家世好,并且仗义疏财,还见过大场面,很快就将自己的品牌打响,成为当地的名士,就连当时陈州知府吴重熹也因“雅爱其风采”,亲自约袁为诗酒之友。除此以外,袁世凯还有一个外号“袁书呆”。为啥有这个外号呢,第一可以看出袁世凯读书的确很用功,并爱收集兵书;第二请用河南话大声朗读试一试,袁世凯跟袁书呆的确很像。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3 12:23:41 +0800 CST  
当时尚未发达的徐世昌在淮宁县(1913年淮宁改叫淮阳,应该就是一个县的)任知事治理文牍,也慕名前来拜访袁世凯,参加文社。
当时徐世昌比袁世凯年长4岁,按记载当时见面的场景是:袁世凯见徐世昌青衣敝履(没钱穿的土),虽边幅不修(理解,其实我也这样)却神采飞扬(精气神好);谈吐间,显露出勃勃雄心(跟袁世凯一样)与满腹经纶(这个比袁世凯强些),赞道:“菊人,真妙才也!”(说话态度一定由衷诚恳)于是,袁世凯跟徐世昌成为换帖兄弟。当袁世凯了解到徐世昌准备赶考却为钱发愁的时候,便大方资助。后来徐世昌成为袁世凯最重要的谋士,大概相当于张良的作用。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3 16:25:34 +0800 CST  
袁世凯资助给徐世昌100两银子,这点钱与袁世凯日后的出手根本就没法比,但却成为了袁世凯收益最高的一笔投资。这是为什么呢。
送礼的学问:在中国送礼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还真不能小看。红楼梦中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纵观袁世凯的一生,袁世凯非常善于送礼,送礼也非常成功,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礼不送则以,一送就要送的惊天动地,让收礼者一辈子也忘不了。要给徐世昌这100两银子,要琢磨徐世昌是个穷小子,志气还很高,直接把银子丢给他他肯定不要。所以第一要表现出钦佩徐世昌,意思是我要给崇拜的偶像尽力的感觉:第二要跟徐世昌结为换帖兄弟,拉近距离,咱兄弟之间不分彼此:第三比较实在,给钱,不是直接给,而是先赞扬徐世昌学贯古今,今番必定中举,兄弟我看好你呦。徐世昌一想到钱,微微一心疼的时候就替他说话我知道兄弟你手头不宽裕,穷家富路,我也不忍心你路上受苦,特备薄礼50两(路上应该10两就够了),但考虑到你是兄弟两人,变成100两。你要不收就当我是外人了。最后要让徐世昌感受到,全书社这么多人当中,我袁世凯就最看重你了,
这几招一出,徐世昌就算交定袁世凯这个朋友了。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3 16:28:05 +0800 CST  
虽然袁世凯把书社办的有声有色,但这个肯定不计入科举考试总成绩的,1879年,20岁的袁世凯第二次参加科举依然落第。袁世凯一怒之下把所作的诗文付之一炬,发誓不再进科场了,决定换条路走,并撂下一句狠话“大丈夫应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郁郁久困在笔砚之间,蹉跎了岁月?”(清朝版的班超投笔从戎故事)
因为1905年袁志凯联络张之洞等人上书《请废科举折》,而这个折子也最终废掉了科举。所以后人都说袁世凯当年科举不中怀恨在心。以我看来,如果1879年袁世凯科举不中,于是怒而上书请求废除科举,那还真可以说是怀恨在心。但是那份折子是1905年上的,26年之后的事情了,当时袁世凯已经是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了,到那个位置上的人,已经不再单纯从一己好恶来做事情了,而是从国家,个人利益方面来做事了。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自己26年前讨厌的事情现在还剩多少恨了。并且一起上书的张之洞等人还是进士出身,总不能说张之洞也是过河拆桥吧。袁世凯一直认为道德乃立国之本,西学乃强国之策,到袁当大总统时,兴办教育时除了西式的现代化教育外还不忘在小学课本里加上《孟子》。至于上折废科举时袁世凯内心中是否真还残存着一丝恨意,我也不好说,只能说,就算还有点恨意,也是微不足道的,不是他上折废科举的初衷。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3 22:20:41 +0800 CST  
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度跟现在的公务员考试还不一样,简单来说,科举制度选拔的是官,现在公务员考试选拔的是吏。如果你能考中进士,那么恭喜你了,你已经有资格去当县长了。不要小看这个县长,虽然级别上只是个处级干部,但是集县长、县委书记等正职为一身,兼职县里面的公安、税务、财政、住建、交通、城管等局的一把手,总的来说,这个县里就你一个人是官,其他的都是吏,还有不入流的。不过去县里当个土皇帝还不是最好的,如果成绩靠前,进入了庶吉士,就可以成为皇帝身边的人,从事起草诏书,教育皇子等事,成为高级领导身边的秘书。对于当时的大众屌丝来说,是一条咸鱼翻身、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竞争力可想而知。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3 23:23:37 +0800 CST  
最后再看这个问题,举人考不上就一定证明没有好好学习吗?被科举折磨得痛苦不堪的古人说法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读书都被排在了最后一位。再看明朝三大才子中最有名的徐渭,8次考场失意,一直考到41岁都还没考上举人。回到清朝再看写《聊斋》的蒲松龄,一辈子也没中过举,一直到72岁才给个安慰奖:贡生。再到同时代还有一代大儒康有为(比袁世凯大1岁),为了举人考了18年,5次不中。南通状元、实业家张謇(比袁世凯大6岁),考举人也落榜了5次。看到前面这些惨烈的事迹,再看看袁世凯才2次乡试没中,不由得让人感慨,那都不是事儿。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4 08:55:40 +0800 CST  


袁世凯科举失败之后就外出游历了,顺便散散心。此时袁世凯已经不是一人在战斗了,一年前他有了第一个儿子袁克定,但此时袁世凯一家三口的小日子过得并不开心,据说是这样的,有一天袁世凯见老婆于氏腰间系着一条红色花缎子裤带,就顺口开个玩笑调调情:“我看你这身打扮,就像个马班子。”听起来像马戏班子似得,但当时在河南这个“马班子”有种妓女的意思。而于氏显然没有把这句话当玩笑听,立刻回嘴说:“我不是马班子,我有姥姥家。”这个姥姥家也就有有娘家,在当时表示我是明媒正娶的原配,不是没有娘家的姨太太。由于袁世凯的生母刘氏就是一位姨太太,对从小受兄弟歧视,又事母至孝的袁世凯来说,这话可是相当的刺心。当场有没有吵起来不知道,不过从袁世凯的贵族出身,家庭教育,跟日后的事态发展看,双方是打了冷战,估计当时袁世凯气的直接摔门出去了。这件事袁世凯很生气,于氏也不服软,冷战的结果就是袁世凯从此不再和于氏同房。最伤人的话,往往出自最亲密的嘴。
楼主 缘起缘灭皆是缘  发布于 2016-05-14 10:46:00 +0800 CST  

楼主:缘起缘灭皆是缘

字数:195200

发表时间:2016-05-10 16: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8 09:21:08 +0800 CST

评论数:158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