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北伐

飞翔明曰:
谢谢各位朋友的支持、批评和鼓励!
本文虽然冠名《大明北伐》,实际上是写明朝的开国历史,时间跨度就是朱元璋本人的一生(1328-1398).但却不是写他个人的传记。而是写这个时期的重要的人和事,当然包括朱元璋本人。若大家感兴趣,可以读读本文,仅仅就印象中来评价明朝,可能与本文的论点不一致。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4 17:32:49 +0800 CST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天下田850余万顷,比北宋最高峰520余万顷,还多300余万顷。而人口,比隋朝的4600余万,大唐开元盛世的4800余万,元朝的5900余万都要多,它是6000万有多。仅此一点,足以证明明太祖的洪武之治,绝不是杀功臣而已!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4 21:53:48 +0800 CST  
70.

来着是扩廓帖木儿的前哨部队,他们见临洮已经扯起吊桥,关闭城内,城头上军旗飘扬,战士如云,盔明甲亮,最重要的是干戈林立,剑拔弩张,知道明军有备,便不敢妄动,留下几阵唿哨声,便打马离去,道路上留下他们飘扬的烟灰!
韦正松了口气,说:“快!叫那王黑子来,我要奖赏他!”
那傻愣愣的王黑子站在城头上,韦正指着城下,对他说:“辛苦你了!方才鞑子前哨真来了!临洮军民真要感谢你!”他比照大明百姓杀贼的奖励方案,赏了王黑子十两银子,外加五斗口粮!王黑子称谢而去。

韦正随即部署城内城外各种防御工事,又派出两路哨骑,驰往兰州和巩昌,通知张温和郭兴:王保保领蒙古军队进入兰州地区,光凭兰州卫、巩昌卫和临洮卫三卫的兵力,是不足以退敌的,这三城必须通力合作,坚守城池,等待大将军领兵前来破敌。
这边厢韦正如此认为,如此作为,那边厢的张温和郭兴有何尝不是如此?经过多次的来回沟通后,张温、韦正、郭兴达成了联合防守计划,就是:不出战,只坚守,等待救兵到来。这个长久的等待同时也消耗蒙古人的各种战争资源,最主要的就是军粮。
以目前的兰州、临洮、巩昌(定西,属巩昌府)之间的地形来看,这里正是陇西的高原地带,随便的小土坡海拔高度都在2000米以上,不仅是黄土广布,植被稀少。黄土坡之间通常是山沟纵横,高山耸峙,这里的最高峰——马啣山(今作马衔山)位于兰州与临洮之间,海拔超过3600米,正好就是兰州与临洮之间的分水岭。扩廓帖木儿的哨骑虽然能够穿越这座高山,但要大部队攻击临洮,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那么,为什么他不攻击巩昌呢?
其实,巩昌府治离真正的前线还是比较远的,巩昌府治与定西之间的距离与兰州至定西的距离几乎一样,扩廓帖木儿一时间也不敢再深入,毕竟张温就是自己的屁股后面,得提防他突然袭击自己的后方。
怎么办呢?
他决定修建城堡。
新年期间,黄河早已结冰,为方便运输物资,蒙古军搭建了的浮桥,此时浮桥也变成了冰桥。蒙古战士能够自由自在地在黄河上来往行走。
扩廓帖木儿下令在黄河两岸都修建城堡:先在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东侧修筑了一座城堡,又在黄河南岸的兰州的东岗镇以西(位置上处于兰州城东)的山上修筑另一座城堡。前者为了保证后方的补给可以安全运送过河,后者在兰州城东,用以牵制兰州卫的张温部队。而他的大本营则修建在定西与兰州之间的巉口关,这里与两座城堡互为犄角,既能保证后方物资的安全,又能牵制兰州卫的部队,令其不敢东出。
经过山西和关中数轮战役,廓帖木儿此时的心态已经改变了,他知道明军的优势在哪里,也明白自己的劣势在哪里,那种“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无助感偶然间真的会袭击夜深难眠的他。从新年开始,到二月底,他的军事活动毫无进展,一切的努力只能仰仗后方的支持。在夜阑人静之时,他心底处,屡屡发出一些呼唤:“李思齐、张良臣、貊高、关保、孔兴你们为什么不服从我的指挥,如今你们都失败了!剩下这个烂摊子,我扩廓帖木儿也很难收拾!还有,圣上、太子,你们为什么竟然支持关中诸将,为难我?如今,国都沦陷,圣上流离蒙尘,这一切皆因你们不信任我扩廓帖木儿!现在该如何收拾河山?”
他站在军帐之中,盯着墙上,那是他命人写的几个大字。每天入睡前都要细细观赏它,反复的唠叨着这几个字:“还我河山!”
——这可是南宋名将岳飞的口号!如今,竟成了扩廓帖木儿的座右铭了!

不管扩廓帖木儿如何努力,两个月眨眼过去,除了抢掠了几条村庄之外,他的军队没有夺取到哪怕一座陇西的城池,而且就要缺粮了!
没办法了,只有指望永昌的粮饷早日到来!
永昌那里,还有较为丰厚的军粮等物资,在那里镇守的是元朝坐镇陇右地区的两位王爷——郯王、文济王。
“韩扎儿、李景昌,你俩火速前去永昌催粮!”二人领命正欲离开,扩廓帖木儿又说,“增加兵力也是需要的,我打算舍弃兰州,直取巩昌以及凤翔,乃至于奉元路(明朝改为西安,但蒙古人不承认这个名词,依然叫它为奉元路)。”
韩扎儿、李景昌受命而去。

刚刚转入三月,扩廓帖木儿就接收到让他紧张的军情: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果真来了,他已经进入关中,前锋部队已经抵达凤翔府!
这军情震撼着蒙古人,山东、河南、燕南、大都、山西、陕西、上都、陇右……这些昔日大元朝的国土逐一沦为汉人所有,让所有的蒙古战士都心惊胆战,特别是太原和庆阳两次大型会战,身为蒙古最高军事指挥官的扩廓帖木儿,无论是亲自上阵还是幕后指挥,都只有打败仗的命运,他的部属哪个不害怕?
扩廓帖木儿真有些胆怯了(徐达的威名真不是盖的),他用了几天时间来思考他的下一步棋,究竟应该如何接战?
最终,他选择避其锋芒,把大本营往西南方向移动,巉口关阵地被放弃了,他把军队转移到车道岘(也就是现在的定西车道岭)。在他的军营之前,是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这是被数千百年的风雨洗刷、冲击而成的鸿沟,明军即使到来,也只能与他隔着深沟相望!
从扩廓帖木儿这一招可以看出,他的确是胆怯的。
为什么他的野战军,蒙古铁骑军竟然害怕与徐达的野战军硬碰呢?
除了历史原因造成的心理阴影之外,更重要的是当地的地形,决定了扩廓帖木儿的骑兵真的不能像在平原作战那样大刀阔斧的进行。这个巉口关,怎么也容纳不下在这里战斗的二十万人马——假定明军也投入二十万人马!

可是,明军的前锋部队,不过是六个卫的军队,三万余人罢了,就已经进逼过来了!领兵官,邓愈是也!
邓愈的军队驻扎在元军的对岸,其地名当地人称之为“沈儿峪”。
就是这个“沈儿峪”,成为陇右地区自唐末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的战场!
三月十九日,明军前锋部队与元军主力决战!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5 11:37:12 +0800 CST  
71.

世人都说吴王朱元璋1367年十月发动的的北伐中原战争,邓愈并没有参与。其实,这是个错误的看法。诚然,邓愈是没有跟从徐达的北伐大军进取中原,不过,他并不是没有参与北伐。他是从另一条路进取中原了。哪一条路径?襄阳。
身为朱元璋手下,以主将身份参与讨伐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争,又参加北伐战争的的开国功臣为数不见得多,徐达、常遇春、冯宗异之外,就数邓愈了。当然傅友德也是这样的人物,不过,在1370年,傅友德的军职还远远不及邓愈。甚至,到邓愈不幸病卒之时,傅友德还只是颍川侯,在朱元璋心目中,离邓愈还有一段距离。
邓愈独领一军,自襄阳出击河南的南阳以北地区。这一片土地,当时属于扩廓帖木儿的势力范围。可以想见,朱元璋这道命令,就是要邓愈牵制河南的一部分元军,出襄阳的汉人军队,必然威胁南阳以北的洛阳城,这座九朝古都(不完全统计,已经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东都、唐东都、后梁、后唐、后晋在洛阳建都,这里已经是十朝了,若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武则天建立的武周,足有十二个朝代在洛阳建都,那些什么夏商西周似是而非的记载不算也罢)还是大元王朝河南行省的首府。邓愈此举,真的是与当年诸葛亮的“隆中对”所说的,一旦天下有变,则命大将出荆州,另有一军则出汉中,取长安。所谓出荆州,就是出襄阳了。如今,朱元璋的战略就是这样,只不过,另有一军不是出汉中取长安,而是出江淮,取山东。
邓愈的豫西战线开展得很顺利,他不仅夺取了南阳,还把今天豫鄂陕(也就是河南湖北陕西)交界的地区全数囊括入大明国土而没有对手!
当然,其中原因在于扩廓帖木儿在关中与李思齐、张良臣等人狗咬狗骨,内耗了几乎一年!等待大元皇帝三番四次派使臣谕令他的臣下休战,要求他们一致对外之时,山东以及豫东地区已经被明军(那时候,朱元璋已经宣布建立大明帝国,他的军队改称明军)占据,匆匆忙忙之余,扩廓帖木儿寄望河南府(即洛阳)的守军能够抵御这股南方的势力,他再指派他的弟弟脱因帖木儿领兵救援。洛阳之战成为明军在河南地区最激烈的战役,指挥战斗的明军大将是常遇春,邓愈则在外围保证明军的补给,结果,常遇春奋起神威,身先士卒,孤身勇斗元军前锋部队,他的部队如潮水般涌来,元军大败,脱因帖木儿几乎被擒,洛阳随即被明军占领。
此战,奠定了明军北伐中原的自信心,蒙古铁骑军并不是传闻中那么恐怖!
邓愈,也无视蒙古人的所谓无敌神话了,特别是后来的太原之战和庆阳之战,虽然他都没有参加,可是从战报上可以看到:蒙古人并不是天下无敌!
这次,以前锋统兵官领兵进逼扩廓帖木儿的军营,邓愈可以说是毫无惧色的。
双方就隔着一道深沟——关川西河,明军和元军相距不足五里!

扩廓帖木儿带着十几位高级将领登上车道岭的烽堠——这里曾经是明军的瞭望塔,此时已经被元军占领了——认真观察了明军的营垒,心想:这邓愈统兵还是可以哟,营垒很有章法,想突袭他的营垒还是不容易啊。
这时,他的勇将严奉先对主帅说:“王爷,敌寇前锋刚到,后面的主力部队还没到来,不如趁他立脚不稳,今晚我军袭击他吧!”
“对!”察罕不花附和道,“当初在太原,我军也是这样被贼人偷袭,防不胜防。如今我军可以彼之道还于彼身了!”
齐王扩廓帖木儿紧锁着眉头,没有说话。
回到中军,他传召了严奉先和察罕不花过来,对他们说:“邓愈的营防毫无破绽,今晚劫营,你们以为如何才能取胜?”
察罕不花想了想,说:“王爷,趁今天寒地冻,贼人入睡之时,我军突然半夜劫营,贼人没有防备,措手不及,我军不就取胜了?”
严奉先说:“我军与敌军之间,有壕沟相隔,我军要偷袭贼人,得从离营二十里之外的山径过壕沟,近日来,天色阴沉,浓云密布,刚才在烽堠台上,西北风已经很强劲,估计,又要下大雪了。王爷,我愿领精锐士卒潜伏于二十里外的杨家洼,等候大雪时,夜袭敌军!”
“雪夜破敌?”扩廓帖木儿问。
“是!想当年,我睿宗皇帝托雷,就是雪夜进军,大破金国十五万精锐于三峰山的。今日,就让贼人尝尝我睿宗皇帝的破敌神技!”
扩廓帖木儿慢慢地说:“睿宗皇帝破敌的神技,不是雪夜突袭而已。你俩过来,我告诉你们——睿宗皇帝之所以可以破敌,是这样的:首先,不断在敌人休息、就餐时扰敌、疲敌,让敌人无法得到休息;继而轮番派出战斗先遣军,与贼人战斗,不仅仅正面冲击敌军的中军,还先后从左右前后各翼骚扰贼人,让他们疲于奔命。如是者,一连数日,贼人已经疲累不堪,刚刚碰上纷飞大雪,我睿宗皇帝及时发动全面攻击,在攻击时故意让出一条通道,让贼兵可以逃窜。这是从心理上削弱贼兵的抵抗意志,果不其然,我睿宗皇帝大军一动,贼兵披霜带雪,枪械冰冻冷滑,难以使用,只好夺路而逃。我军乘胜剿杀,此战大破金贼,贼兵一十五万尽灭于三峰山。从此金贼不堪一击,其境尽属我大蒙古国矣!”
扩廓帖木儿说得有板有眼,严奉先和察罕不花听得仔细认真,一说完,严奉先就响应了:“那我先去扰敌!”
“何必多次一举?”察罕不花冷笑了一声,接着说,“我睿宗皇帝之所以如此对付金贼,原因是敌众我寡。如今我军十万众,按敌寇营垒之规模,不过二万有余,何必用睿宗皇帝破敌之策?”
扩廓帖木儿举手止住了他的狂妄,他说道:“察罕不花将军,万勿轻敌。方才我们远观敌军营垒,不错,其规模不大,绝对没有十万兵马,不过,亦不能掉以轻心。听我将令:严奉先将军,晚饭后领精骑一万,沿沟壑往南至杨家洼;察罕不花将军,你也同时领精骑一万,沿沟壑往北至万人冢。汝二人暂且埋伏,候明日凌晨,分别突击贼兵的左右两翼,若遇到贼人抵抗,不可后退,坚决死战以分其兵力!明日清晨,我中军架桥冲击贼兵中军,贼兵苦斗多时,必然疲累,我三军轮番攻之,必胜无疑!”
二人领命而去。

扩廓帖木儿望着他们离去,口里喃喃自语:这个邓愈还真敢打头阵?我弟脱因帖木儿曾说此人善于安抚百姓,曾夺我南阳诸地,今为前锋,隔深沟对垒,看来还是不能轻视之。
他深知此战不能输,因为承载着太多的重担了!自1368年十二月太原之败以来,元军还真没打胜过一场仗!定西此战,一定要赢!而且要大大的赢!把明朝在关中的有生力量完全而彻底地打垮!
他注视着地图,那些起伏连绵的黄土高坡,那深沟纵横的峡谷河流,在他面前乱七八糟地交织着,如何才能灭掉邓愈?他陷入了沉思之中。
这时,一名亲兵把晚餐端了上来,扩廓帖木儿示意他放下,亲兵就出去了。
扩廓帖木儿瞥了一眼晚餐,咦,怎的没了羊肉?
他心里一动,啊,不能忘了这个!连我做主帅都没有肉吃了?
怎么与贼人周旋?
他把视线投放到地图上明军营垒的后方,由巩昌至定西那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必然是明军的补给运输线!
他暗暗作出了决定,马上叫来虎林赤,对他说:“你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纵然不能劫夺明军粮饷,也要一把火烧了它们!”
虎林赤领命而去。

终于安排妥当,他长长地舒了口气,坐下来吃晚餐。几案上放着一册黄旧不堪的本子,这是他的行军笔录,上面写着日期:至正三十年春三月十八日。
——他不知道,这个时间,他的皇帝妥懽贴睦尔已经奄奄一息,躺在床上动弹不得了!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6 11:37:24 +0800 CST  


“史语版”《明实录》。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7 14:12:15 +0800 CST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7 19:42:19 +0800 CST  
72.

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而不知彼,百战半殆;不知己不知彼,百战百殆。
这个“殆”其实是“危险”的意思,不过,不知何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变成了“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元朝统治者,一直以来对南方的朱元璋都没什么了解,至少在1361年以前,几乎没有接收过朱元璋努力扩张的消息。在目前记载元末历史的史料《庚申外史》中,作者权衡仅仅提及朱元璋的名号一次而已,而且称他为“朱镇抚”,并说他是小明王的部下,他派人把小明王从滁州迎接到应天府,过长江时遇上风浪,结果小明王覆舟而亡。这则史料被安排在至正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之间,也就是1366年到1367年之间,也就是1366年冬天的事情。这说明,在这时,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仅仅知道朱元璋不过是“朱镇抚”而已!区区一个小小的“镇抚”官,有何能耐?可见,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战略中的“缓称王”是何等的“低调”!
等到陈友谅被灭,张士诚也被灭,身为大元最有实力的军事强人扩廓帖木儿、李思齐和张良臣,竟然依然无休止地内斗,也是因为朱元璋的“低调”而让他们轻敌了!

难道不是么?1361年八月,朱元璋在金陵城外的龙湾大破陈友谅部队后不久,就听闻河南的元军统帅察罕帖木儿招降了盘踞山东的红巾军将领田丰等人,军威大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他“主动”派人向察罕帖木儿“通好”——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其间不乏卑辞厚币。
察罕帖木儿一开始不予理睬,后来要全力对付山东的益都红巾军,担心朱元璋会从南面奔来插自己一刀(毕竟朱镇抚也是红巾军集团的),于是派出使者,说他已经向中央举荐朱镇抚为平章政事,希望他继续努力。
这就是朱元璋集团与北方的元军高级官员之间最早的联系,从中可以看到,元朝军事强人察罕帖木儿认为这个朱镇抚与张士诚也是同一路货色,随便一个“平章政事”就可以打发的。
可是,朱元璋也没有理会察罕帖木儿的所谓“回礼”。
因为,他及时而准确地作出判断:天下形势还不明朗。
就在他收到察罕帖木儿的回信不久,山东那边又传来消息:察罕帖木儿被降将田丰刺杀了!
朱元璋脱口而出:天下无人矣!
从此不再理会元朝政府了。元朝政府也不再理会朱镇抚了。
“不知己不知彼”,说的也就是这个情况。

不过,接下来,朱元璋消灭了陈友谅,生擒了张士诚,把长江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囊括入自己的版图,这个时候,他是“知己而不知彼”,一声令下,他发动北伐战争。
由于不甚了解对方,朱元璋采取的战略是步步为营的蚕食政策:先取山东,去其屏障;再平河南,去其羽翼;再夺潼关,绝其外援;最后鼓行向北,燕京不战而可克!
事实证明,他的战略是对的,因为他成功了。
从1367年十月,到1368年八月,徐达指挥的北伐战争取得了预期的胜利,元大都轰然倒塌,明军在大都齐化门填濠而入,元朝灭亡!
“知己知彼”矣!
元朝的蒙古部队不过如此!
此时的朱元璋自信心无比强大,他的所有战士全部都无视任何的蒙古军队了!
可是,元朝的军队呢?他们对明军的了解有多少?接二连三的失败,不,是兵败如山倒,这种骨牌效应一旦形成,士气已经衰半,即便是扩廓帖木儿,听到徐达再临关中,连阵地都变换了,还要找一条深深的壕沟来自我防卫,可见,明军的震慑力,已经不是一般的大了。不过,蒙古军队还真没多少次真真正正地与明军全力硬碰过!洛阳那一战是个最激烈的战斗了,元军却那么的不堪一击!明军到底有多大能耐?扩廓帖木儿也十五十六,心底不甚清楚的。

同样道理,他甚至还不了解邓愈。
邓愈身上早已经贴着两个标签:一是“勇于战斗”,前文的徽州之战,基本上可以表现出邓愈这两个优点。邓愈的第二个标签是“邓愈速度”,那是在对付陈友谅部将李克明的战斗中表现出来的。当其时,邓愈以江南行中书省(也就是朱元璋集团)参知政事兼江南行枢密院佥院的官衔坐镇江西饶州,随着陈友谅的江西大员王溥、李明道、丁普郎等将领归降朱元璋,江西北部相当一部分的陈友谅官员,无论文官还是武将,纷纷叛变,都归顺了朱元璋(傅友德也是这个时候归顺朱元璋的)。抚州大将邓克明犹豫不定,他先是向邓愈表示要归降,后又想改变。邓愈听从谋士熊鼎的建议,连夜出兵,由丛林山路急行军,一夜之间走了二百里路(这是元末明初所有战斗中最高行军速度,一夜之间的丛林山路的行军,竟然可以去到二百里,如果是大白天,那还得了)!在次日清晨抵达抚州城下。邓克明还做着到底“降还是不降”的决定时,邓愈已经兵临城下!哪里还敢抵抗?邓克明只好逃走,邓愈派兵急追,看看逃不了,邓克明下马投降!
这是邓愈的速度,创造于1361年冬十二月某日夜间,看到这个时间,更加教人崇拜!
邓愈的第三个标签是“善于防守”。徽州之战已经是防守的一个典范,另一个光辉的典范自然就是洪都血战了。洪都,就是现在的南昌。1363年,陈友谅感到自己的版图日益减小,不胜愤慨,决定孤注一掷,统领全部精锐水师,号称“六十万”,要与长江下游的朱元璋集团拼命。这是明代官方的定论,说陈友谅不自量力,自取灭亡。其实,陈友谅并不是随便打仗的,他也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朱元璋名义上的主子韩林儿在安丰,其时正受到已经成为元朝大臣的张士诚的猛烈攻击(这点很重要,全面“粉碎”在刘基口中“张士诚不过自守虏”的言论,安丰,就是今天的安徽寿县,位置上处于朱元璋老家濠州的西面,都在长江以北,淮河的南岸,张士诚虽说是响应元朝中央政府的号召对付红巾军总部,如果他得手成功,也就切断了朱元璋和韩林儿政权的地理上的联系,把朱元璋的应天集团孤立在群雄之中,那时候,朱元璋就被张士诚和陈友谅全包围于应天府了),韩林儿政权的实际话事人刘福通向朱元璋救助,经过深思熟虑,朱元璋决定亲自领兵,率徐达、常遇春紧急救援韩林儿、刘福通。结果就在安丰一带与张士诚的第一大将吕珍胶着,数轮战斗,不分胜负。陈友谅利用这个时刻,发动全力,对朱元璋作出狠命一击,谁说不是时候?谁说不是个良好的战机?另外,陈友谅同时还发出邀请函,邀请张士诚联手对付朱元璋!可以说,陈友谅这一步棋,是走对了的!
毋庸置疑,陈友谅和张士诚已经在联合对付朱元璋了。
可以想见,假如他俩继续保持联合作战的态势,纵然不能全歼朱元璋集团,也能够把朱元璋打得一败涂地的。
可是,天杀的,陈友谅竟然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么一个良机,他是出兵了,不过他没有直指朱元璋的政治核心金陵城,而是花了整整八十五日时间去抢夺江西的重镇洪都!
负责镇守洪都的是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他以大都督的军衔率军死守洪都,时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邓愈协助防卫。朱文正分派守城任务,邓愈就在洪都的南门——抚州门对抗陈友谅的猛烈攻击。说邓愈“善于防守”不仅仅说他如何保卫着抚州门,一次次打退陈友谅的汉军,而是在城墙被击倒后,仍然能够打退敌军,重新修建好城墙。《明太祖实录》如是记载:
“丙寅,陈友谅兵攻洪都之抚州门,其兵各戴竹盾如箕状,以御矢石,极力来攻,城坏三十余丈。邓愈以火铳击退其兵,随竖木栅。”
城坏三十余丈,也就是城墙倒塌一百余米!一百余米的缺口,仍然未能攻克!不是说汉军如何如何不济,而是邓愈的部队如何如何的了不起!
注意两个字:“火铳”!
这就是大明军队战胜无数对手的先进武器——火铳!

时间去到1370年三月十九日凌晨,邓愈再次使用他的看家武器——火铳,对付前来偷营劫寨的蒙古军队!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8 10:35:03 +0800 CST  
明军火铳兵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8 14:13:37 +0800 CST  
73.

让我们使用时光倒流之镜,重现1370年三月十九日凌晨的战事——

三月十八日晚,邓愈安排的四队夜探骑士,自大营四门而出,分别离营十里之外,负责侦察敌情。一旦有警,这些夜探骑士得马上驰报大营中军,邓愈立马安排应对策略。
原来邓愈的第四个标签,是“专爱夜袭”。前文曾说他夜行二百里突袭陈友谅部将邓克明的老巢就是一个例子,另一个例子是1368年三月,以征戍将军之军衔率偏师自襄阳出击河南南阳的邓愈,与元军对决的第一场战役就是半夜行军,天刚亮就突袭的。《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三月》记载:
“征戍将军邓愈率兵趋南阳,前锋至瓦店,遇南阳卒三百余人,击败之,乘胜追奔。夜半,(邓)愈师至南阳城。比明,攻其北门,克之,擒元守将蔡国公史克新、平章张居敬等二十六人,获军士一千五百余人、马一百五十匹,参政王国宝、副枢乔珍等皆降。”
第三个例子,同年的九月,邓愈抢夺元军的洪山寨时,又是晚上袭击敌军。“夜四鼓,破其营,擒杀甚众,寨将老马刘遁去”(《明太祖实录洪武元年九月》)。 所谓“夜四鼓”,也就是下半夜的一点到三点钟!这是多么坑人的作战时机,偏偏邓愈就是此中爱好者!
有人肯定奇怪,为什么邓愈如此喜欢夜袭?为什么他的军士没有怨言?
第一句话:为了战胜敌人不惜夜袭(邓愈爱夜袭战,李文忠爱打雪仗,常遇春爱野战,沐英爱火器……看着看着,真为大明这些军事强人拍手称快)。
第二句话:胜利足以抚平一切怨言!

喜欢夜袭的将军,怎会不晓得防备敌人也来这么一招呢?
如何防范敌军的夜袭?《孙子兵法》还真没什么可以借鉴的,它仅仅说了晚上作战需要多使用火——可以火攻,可以照明。
邓愈在徽州由于鲁莽致使当地的大儒郑玉自杀后,心下颇为内疚,从那时起,他接触文士儒生,开始读书,用短短的时间,学有所成,竟然为郑玉写了篇悼文!虽然还得经过他的谋士润饰才发布出来,到底还是有他本人的真感情的。其中有那么几句:
“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人皆难而易,先生易而难。人道先生易,我道先生难。”(郑玉《师山先生文集附录卫国邓公祭郑先生文》,邓愈后为卫国公,“人皆难而易,先生易而难”是说“别人认为难以做到的,先生很容易就做到了;先生很容易做到的,别人却很难以做到”)
这几句,的确直白无华,水平一般,但也颇能透视邓愈的内心世界。
及至后来在江西饶州,他得到熊鼎作为谋士,采用他的建议,一夜急行军二百里,征服邓克明。从此,他对谋士更加重视,并把熊鼎推荐给他的主子朱元璋。在行军作战之余,邓愈不仅与儒士谈论战斗的谋略,还经常翻阅典籍,特别是兵书,以此增加自己的军事知识。他爱夜袭敌人,也摸索出一整套防范敌人夜袭自己的有效方法,这可是什么兵书都没有记录的,包括兵家圣书《孙子兵法》。
你看他营中有夜探骑士——邓愈称他们为“果毅骑”,已经很不简单了。这些夜探骑士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有四名骑兵,这四名骑兵各配备五匹战马(不错,是每人五匹战马),每到夜间一鼓响起,四名骑士即从营中出发,分别驰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他们必须完成每个方向十里路程的探查,察看周边有无敌情,有无异象。每隔一个时辰,夜探骑士轮番换班,每夜如是,风雪不改!为了增强果毅骑侦察敌情的作用,防备敌人冒充己方的侦察兵,邓愈又发布不同班次轮换时必须交换令牌和军号(也就是暗号)。
同时,在营中建立哨塔及望楼,它们都是负责瞭望、侦察营垒周边情报的建筑物。这些瞭望战士(术语叫“望子”),经过严格的选拔,必须是视力一等一之上佳者,具有如同猫头鹰一般的夜视能力方可成为瞭望战士。如此,一旦敌军进入视线范围,瞭望战士立马发现,即刻发布警情。此外,邓愈还安排了“听子”,也就是听力非凡的战士,在营中每隔一百步就有两名听子,也是每更轮番换班,专门负责聆听营中各种异常声音,一旦有警,即刻禀告上司,以便上司作出即时反应。

够厉害了,不,他还精选出一批睡觉时极之容易醒来的战士,每人配备一个专用的枕头——“葫芦枕”。什么叫“葫芦枕”,就是用野猪皮做成的中间是空心的枕头,据说这种枕头能够响应周边几达三十里之内的兵马行军的声音!邓愈把这些负责收听各种夜间声音的战士安置在特殊的军帐中(叫听子所),其余闲杂人等不得进入。
厉害了,我邓将军!
他的夜间防御技术已经无所不用其极了,若非夜袭中之高手,怎会想出如此“刁钻”的破解方法?
邓愈这种做法很快转化为“经验”并在全国部队中推广,成为明军防备敌军夜袭的必用方法。多年后,明朝军事专家茅元仪把它记录在《武备志》之中——可惜,此书在清朝被打入禁书行列,直到现今,此书还没有整理出版,一直呆在国家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里,继续蒙尘,继续无人问津!

闲话休提,十八日当晚大约亥时,夜探骑士还真发现敌情了。就在明军前锋大营以北约十里的地方,在那个当地人称之为“万人冢”的地方,这名从北营出来夜巡的骑士看到一队队的蒙古军士正打着火把,从那里涉水过河——那一点点仅能没足的所谓“寒春水”,丝毫阻挡不了铁骑军的步伐。
夜探骑士心里紧张起来,“胡虏来了!”他几乎叫嚷了。他监视了大约一刻钟,隆冬还没有结束,春天的脚步遥远的很,西北风吹得猛,寒冷料峭,夜色中,十八的月儿依然圆的可爱,亮得很,身影绰绰的军马源源不断,军旗翻卷,他们正在跨越西河!确实无疑,是蒙古人偷袭来了!
他拨转马头,往自己的大营奔驰而回。
夜探骑士离营约五里时,他把手中的火把燃烧起来,这种火把就是一种信号,传递给下一位夜探骑士——这个时候,下一位夜探骑士刚刚离营而来。双方令牌和口令一致,胡虏来犯的消息立时传递至中军大营!
这时,那些“听子”战士也从“葫芦枕”听出了军情:不仅大营北面有鞑子进犯,连大营的南面也有鞑子来犯!敌军二路来犯!

邓愈立即响应——
着北营指挥使吴复、西营指挥使孙茂先、东营指挥使李琛、南营指挥使王遇成、前军指挥使王弼全面备战;另外,指派亲兵总管传令驻军青岚山的黄彬掩击自“万人冢”来犯的敌军的后队;后军指挥使陈德成则整装候命!
这一份战将名单,不简单哟!
邓愈以北伐一路军(李文忠是北伐二路军)左副副将军的名义,可以调动除了徐达、冯宗异之外的所有关中军马,虽然他这次指令仅仅触及定西方圆五十里的驻军,但是,黄彬这位当年在江西战场投降于邓愈的陈友谅部将已经官封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官阶与傅友德相同),仍然必须听命于邓愈。可见,御史中丞邓愈该是一个多么高阶的官衔——从一品!
那么,就打吧!

蒙古部队刚刚出现于明军望楼上“望子”战士的眼中时,明军前锋营各种防御武器早已各就各位,敌兵离营一百五六十步(约二百五十米)时,明军马上用七梢砲、单梢砲抛掷出数十斤、过百斤的砲石;脚踏弩和三弓床弩则射出足以穿透数名战士的飞箭。为了增强杀伤力和阻吓力,那些砲石和飞箭还淋上易燃液体(猪油、牛油等动植物油)和涂上火药,在发射前点燃,砲石和飞箭轰隆隆呼啸着穿透夜空,划过的轨迹蹿动着熊熊的火焰,撞击在蒙古骑兵身上,真是惊煞现场所有军士和战马!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0 11:44:49 +0800 CST  


文物:洪武火铳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0 14:26:18 +0800 CST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百科全书——明代茅元仪编著的《武备志》是《大明北伐》最重要的军事参考书。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0 21:37:46 +0800 CST  


据说,此书开始点校了,但南炳文教授说,点校这书要十年八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1 17:16:37 +0800 CST  
74.

察罕不花自万人冢渡河,巴望夜间突袭能够一击即破明军大营,岂料还没到明军大营,就遭到对方猛烈的火砲攻击,他的前锋部队措手不及,一时间乱作一团。察罕不花急忙命令他的骑士暂时停止前进,看来这次偷袭没那么容易得手了。
黑漆漆的夜晚,冷月无边,西北气流带着寒意一阵阵袭击着这队蒙古战士,既来之,则安之,怎能不贾勇争先,突破敌营?借着明军发射出来的砲石、弩箭的火光,他认真观察阵地周边地形,光凭骑兵盲目地乱冲乱撞,牺牲必然大,有没有更好的冲击敌营的方法?
当然有!
他传令:出洞子车!
什么叫“洞子车”?
这是用坚实的木框架构造的木房子,框架之间用数层生牛皮包裹起来,如同一个大大的房洞,士卒就躲在洞子里,一边呐喊,一边推着洞子车前进,对方的飞箭无法穿越牛皮,一般的滚木砲石也难以摧毁这个洞子车。
洞子车里,除了战士,还携带大量的易燃物品和投掷类的攻击型武器,一旦进入射程,战士们就钻出洞子车,用标枪和弓箭,带着燃烧的枯草和干柴一骨碌地抛向敌营的排栅,继后的重装铁骑军以五六匹战马为一个小组,齐头前进,狠命冲击地方营垒,如同当年女真人的“拐子马”(也叫“连环马”),后面的轻骑兵则箭似飞蝗,扑向明军士卒!
刚刚安装好一两辆洞子车就投入战斗,威力自然不见得怎么样,可是,洞子车一旦多起来,就不是这么说了!半个时辰后,蒙古人一百多辆洞子车犹如“坦克”一般,前赴后继,涌向明军大营!
察罕不花阴鸷的眼神已经流露出笑意了。

明军北营守将吴复,安陆卫指挥使,见状,喝道:“火攻!火箭、火铳上!”
他的战士分作三批,第一批就是火箭队。五百名弓箭手,在箭头挂上燃烧的火药筒子,瞄准那些如同一间间房子般的洞子车,百户长把令旗一挥,“嗖”、“嗖”、“嗖”五百支火箭朝着“跑”在最前面的洞子车一轮劲射,虽然生牛皮很难射穿,可以火箭上的火药筒子猛地蹿出烈焰,“呼”一声,就把洞子车点着了!
明军的七梢砲和单梢砲继续投掷砲石,这些投掷物还捆绑上枯草和干柴,用猛火油点燃后抛出,它们也不断地从空中划过,坠下洞子车的密集地区!
第二批战士,是火铳队!
当洞子车冲近明军营垒,看看已经进入五十步射程,蒙古兵闪出来,举手投足之间,就是标枪、飞箭漫天扑来。就在此刻,明军的火铳兵亮相了。他们分成三队,第一队挺起火铳,“砰”“砰”之声响起,饮弹倒下者不计其数!第二队随即上前,继续射击;同时,第一队的火铳兵退下,埋引线,填火药和弹丸子;第二队射击完毕,第三队跟上。如此类推,三队火铳兵轮流射击,蒙古兵吃尽苦头,明军士卒好不过瘾,好不刺激!

别开心得太早!蒙古铁骑军不正在冲杀过来么?连环马之阵势浩浩荡荡,火光中,虽有中箭中铳堕马者,不过,短短的五十步距离眨眼间就奔跑完!战马一路奔驰,马上的弓箭兵飞蝗般的箭雨噼里啪啦地钉在明军营垒的排栅、军帐之上,不少明军的弓弩手、火铳兵和砲手猝不及防之下,也成了刺猬一般!
吴复怒道:“战壕里的刀牌手何在?”
他话音刚落,旁边的副将聂伟说:“大人,刀牌手恐怕不能抵挡敌军的战甲骑兵。”
吴复更加生气了,他说:“我不爱听不能抵挡,我爱听击杀鞑子!”
“大人放心,鞑子虽然战甲骑兵厉害,可是他们不能跨越我们的战壕。”聂伟说。
吴复说:“你错了!你是哪里来的?你没有参加过打鞑子的战役么?鞑子的洞子车里就有填濠的土石和柴草!”
他不再与聂伟对话了,登上旗杆下的阅兵台,高呼:“众官兵,刀牌手和长枪兵随我来!”说罢,飞身上马,集结了好些战士就要冲出营垒与敌军拼命。

忽见中军大营方向驰来前锋总指挥邓愈的中军千户长王宏,他手中举着一面令旗,高呼:“吴指挥使大人听命!”
吴复连忙拉缰勒马,王宏来到面前,叫道:“邓将军有令,命吴指挥使大人坚守营垒,不得出战!”
吴复听了,问:“邓将军可知胡虏铁甲骑兵来犯?”
王宏说:“未知。”
吴复道:“胡虏铁甲骑兵来犯,我军若不出战,营垒难以自保!”
王宏说:“那我即去禀告!”就要纵马而去。
“且慢!王千户,我北营请求支援!”
“好的!”王宏拨转马头就走。
吴复再次集结队伍,高呼:“鞑子犯我国邦,屠戮我人民,今又乘夜扰我清梦,若我辈在梦中被戮,无端为鬼,人生之憾事,莫过于此!军法有云:破敌立功者,赏!敌前怯阵而逃者,杀无赦!诸君,与吴某出营破敌,就在今日!”
说罢,又欲纵马前奔。

却见中军那边又驰来一马,上面是中军万户长张规鲁,也拿着令旗高呼:“吴指挥使大人听命!”
吴复眉头一皱,很不情愿地转过马头,就见张规鲁说:“邓将军有令,吴大人万勿出战!”
“鞑子铁甲骑兵冲营,邓将军可知?”
吴复冷冷地问。
“已经知道了!”
“可有破敌良策?”
张规鲁说:“吴大人,这是命令!邓将军只要你听命!否则,杀无赦!”他手里已经按着腰间利剑,大声喝道。
吴复吼道:“即便杀我,等我退敌再杀吧!”说罢又想出营。
这时候,张规鲁后面来了一队战士,他们竟是中军的铁甲骑兵,为首的是一位青年将军,他的声音刚好在众多的噪杂声的空隙中传来——
安陆卫指挥使吴复大人,我的命令也不听么?

吴复回头,离得远看不清对方面孔,等到对方走近时,来者是一位二十四五岁的青年将军,不是邓愈,邓愈已经三十三四岁了。那他是谁?
他,就是沐英!
不过,这时候,他还是叫木英。
木英是谁?竟然可以代替邓愈发号施令?
他可是皇帝朱元璋的义子!现任官衔是镇国将军、大都督府佥事,从二品,官阶比吴复这个正三品的安陆卫指挥使高一级,而且作为京官,实际上木英的军政地位要远高于安陆这个地方上的军区首长吴复。
见是上级领导到场,吴复只得停下来,不过也仅仅在马上行了军礼,说:“吴复见过佥事大人!”
木英笑道:“听闻吴大人需要支援,我正好从中军过来,我这些兵将可以支援一下。吴大人,稍安勿躁。”
他招呼了几位战将过来,大家围着吴复,木英说:“胡虏盛兵夜来,铁甲骑兵攻势凌厉,我军不宜急于出战,用强攻硬弩坚守营垒为上。所谓一而强,再而竭,三而衰。胡虏数攻不下,必然心浮气躁,敌阵中就会出现漏洞,我军乘机出击,不是更容易取胜么?”
吴复嘴里还是不服气,他说:“我就担心胡虏突破我营垒。”
沐英用手往后面一指:“有了它们,你还担心什么?”
吴复等人顺势看去,但见火光中,黑压压的数十辆战车正推着过来!
什么东西?
战车!?

这时候,是要介绍沐英的时候了。
有关沐英英的来历,本文主要参考《明太祖实录》的《沐英传》、《皇明开国功臣录》的《沐英传》和《国朝献征录》的《沐英传》、《皇明名臣琬琰录》之《沐英神道碑文》、《石匮书》之《沐英传》。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比较客观而具体了。
沐英定远人,本姓李,父亲叫李超,母亲顾氏。在他遇到朱元璋时,他的父母都不在世了,那时候,他仅仅八岁,就成了孤儿。那是1354年,一个孤儿,流落在定远城外的路旁,饥饿寒冷,无依无靠,估计等待他的也只有死神了。不过,沐英却遇到了一个让他命运从此改变的贵人,这个贵人就是朱元璋。
那时,朱元璋已经和郭子兴的义女马氏结婚,但还没有儿子,这些或许是他亲近儿童的原因。当他出兵战斗时,见到路旁一个孤苦无依的小孩在一个劲地啼哭,心中恻隐之心让他停下来,询问个中原因。
——很多所谓的专家,根据朱元璋早年流浪乞讨,就设计出他的个性(独立、倔强、自私、自卑、阴险、凶残),振振有词地说这个早年的悲惨命运塑造了朱元璋做了皇帝后的凶残个性。其实,这是专家们形而上学了,他们认定穷人家的孩子一旦成为风云人物,必然就会成为国家、社会的“害虫”?是这样的吗?恐怕未必!朱元璋的天性是善良的,你看他遇到孤苦无依的小孩,不禁可怜他悲惨的身世,这可是与自己差不多的可怜的孩子!
于是,他把这小孩带回家,告诉他的妻子,他要收养这个小孩,不仅要让他活下来,还要让他好好地活下来!马氏同意了,取名“朱文英”,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来养。
——又有专家跳出来,说这小孩是朱元璋的私生子(外妇所产子)!张岱在《石匮书》里论证了这个伪命题,他说:高祖(朱元璋)仅仅比沐英年长十六七岁,沐英出生时,朱元璋才十六七岁,那时候,朱元璋家正在死亡线上挣扎,哪有本事找个“外妇”来产子!何况,那时候,朱元璋的大哥已娶妻生子,二哥入赘他人,三哥还没有娶妻,朱元璋要结婚也轮不到他!可见,伪命题无疑。
朱文英进入朱家不够一年,朱标就出生了,也许是这个养子,带来了朱家的亲生儿子吧(毕竟,朱元璋夫妇结婚好些年了——他们是1352年结婚的,1355年朱标才出世),朱元璋夫妇对朱文英特别疼爱,让他和朱标一块成长。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1 21:58:09 +0800 CST  


有关明代战车研究的成果,多数来自此文,特别鸣谢。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2 09:31:33 +0800 CST  
大明洪武年间耕地数据(不完全统计)
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即指令他的各级地方政府督促人民开垦田地,下面是几个时间节点的垦地数据——
洪武元年1368年,天下州郡仅仅开垦田770顷(这是记录在案的,估计是增加部分)。
洪武二年1369年,这个数字是898顷。
洪武四年1371年,106622顷。已经出现巨大的增幅。
洪武七年1374年,921224顷。再翻数倍。
洪武十四年,全国田地总数是3667715顷,人口59873305人,已经超越元朝忽必烈时代的最高值。仅仅用了14年时间!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田地总数是8507623顷,人口60545812人。这个数字超越明代以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包括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和元朝。洪武之治,伟哉!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2 15:59:47 +0800 CST  
75.

几乎与朱文英同时在朱元璋家养大的,还有朱元璋的侄儿朱文正和朱元璋的外甥朱文忠。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的儿子,朱文忠是朱元璋的姐姐的儿子。三个小孩之中,朱文正年龄最大,他比朱文英大九岁;朱文忠则排第二,比朱文英大六岁。其实,在接下来的岁月,朱元璋的爱心是无限扩大的,他不断地收养了义子,什么保儿、周舍、道舍、柴舍、马儿、金刚奴、也先、买驴、真童、泼儿等等(其中保儿就是李文忠,周舍就是朱文英,柴舍就是朱文刚,马儿就是徐司马,道舍就是何文辉,其他的实在找不到真名字了)而且,这些义子大多数都很杰出,特别在军事才能方面,足以领兵作战,独当一面(其中一位还做了朱元璋的驸马爷,称为王驸马)。文正、文忠和文英就是他的养子中最为杰出的人才,反而他自己的亲生儿子就略微差了点,因为他的亲生儿子基本上都是成长于富贵之中,他的养子则成长在战斗岁月之中,成长的环境不一样,则很难强求了。

朱文英在朱元璋夫妇的教养下长大,他有没有读书识字呢?有感于某专家指摘朱元璋的儿子都是文盲,特别在这里说明一下。
朱文英喜欢读书,他的书房四面都悬挂着古人的名文警句,这些都是他请当时的大书法家写的,有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朱熹的《敬斋箴》、诸葛亮的《出师二表》、李密的《陈情表》和韩愈的《佛骨表》,这些都是个人修身养性、齐家报国的著名论述,朱文英把他们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引,每每观瞻体会,以“忠孝仁义”为纲常大义。
其实,朱元璋其他的义子基本上都和朱文英的表现差不多。
这里说说朱文忠的情况,朱文忠就是日后的李文忠,他和父亲李贞投奔舅舅朱元璋后,朱元璋很快就为他找了教师先生,让他读书识字,李文忠天资不凡,领悟能力好,读书上手特快,一段时间后,朱元璋带着几个谋士去检查李文忠等人的学习情况,当他们看到李文忠的功课后,朱元璋忍不住就对身边的李善长等人说:“小子学习如此,也可以了吧?”李善长等人点头称是,朱元璋又说:“是时候让他学习一下弓马骑射了,如此世道,只有文学,还不足以处世。”
从此,李文忠就文武兼治,到1357年,李文忠年仅十九岁,就正式领兵打仗了!他可是1354年才投奔朱元璋舅舅的哟,仅仅四五年光景,就可以出师对敌作战了,可见李文忠的成长是多么的迅速!最重要的是,他以“舍人”的身份第一次参加战斗就取得了胜利,当时,他是协助常遇春进行池州战役。战后,常遇春心领神会地让这位年轻的将军领兵独立作战,李文忠率军进入今天的皖南地区,接二连三消灭了好几股元军,夺取了几座城池,远在应天府的朱元璋很高兴:“毕竟初出茅庐的小娃儿,竟然屡战屡胜,真不枉我这几年的栽培!”一个让李文忠惊喜的军衔随即降临到他的身上: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使司左副都指挥使,兼领元帅府事!这个军衔甚至比不久后就任为江南行枢密院判官的邓愈还要高一级!

李文忠如此成长,朱文英呢?
朱文英比李文忠年轻六岁,李文忠在十九岁扬名江浙之时,他才十三岁而已。这时候,他还在努力地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和军事技能!老实说,朱文英的个人修为甚至高于李文忠,起码在他的义父义母眼中,确实如此。有史料说他,“机敏过人”,“终日侍侧无戏色,亦无惰容”,还说他“弘量孝恭出于天性”(《皇明名臣琬琰录之黔宁昭靖王(朱文英)祠堂碑》),如此一来,朱元璋对这个义子又刮目相看了。
十八岁,朱文英出山!
这一年,就是1361年,朱元璋让朱文英担任帐前亲兵都尉,也就是帐前亲军的一个小头目,稍低于元帅之职,协助镇江的防卫。三年后,即1364,朱文英二十一岁,他但任广武卫指挥使,这是朱元璋设置的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中的一个。稍后,又加军衔为昭勇大将军,朱元璋把他派遣到江西和福建、浙江的交界广信地区,这里就是元代的信州,乃兵家必争之地,之前发生了朱元璋集团和陈友谅集团的激烈战斗,再之前,是陈友谅集团与元军在这里激战。故此,朱元璋高度重视这个战区,他在这里设置了广信卫,朱文英就做了这里的军区首长。
这时,陈友谅已经失败,江西和浙江西北部和西南部,中部,甚至南部都是朱元璋的版图,朱文英在这里驻军,很明显,他就是要对付福建的元朝部队!

福建那边,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军事强人陈友定的势力范围。朱文英在三省交汇处坐镇,勤于军政,秉承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的战略,做足一切防御措施,与此同时,他也深刻地认识到“军民一家亲”的重要性,大搞军民鱼水情,甚至规定军士不得毁坏农田,若有践踏民田,破坏庄稼者,不问任何理由,必加重罚。如是者,当地的老百姓得到了十多年以来从没出现过的太平安乐,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由于十多年来遭到兵火的蹂躏,至此渐渐得到恢复,闽浙赣三角地从此告别痛苦的日子。
1367年十月,朱元璋发布讨伐元朝的檄文,徐达、常遇春领二十五万北伐军征战中原,驱逐胡虏。与此同时,朱元璋又指令:取福建!中书平章胡廷瑞挂征南将军军衔,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为副将军,率安吉、宁国、南昌、袁州、赣州、滁州、和州、无为州等卫军约五万人,由江西取福建。作为广信卫军区的指挥使,朱文英也随军出征。

——由于此战属于大明南征的内容,本文不再详述,总之,在征服福建的战斗中,朱文英不断建立军功,陈友定兵败被擒,福建平定。朱元璋根据前线发回来的战报,把屡立战功的朱文英调守陈友定的割据重镇建宁,并让他节制邵武、延平和汀州三卫,如此一来,朱文英就成了四个卫军的司令官,他控制的部队超过两万人了。这还不止,在金銮殿上,朱元璋召见了一子朱文英,对他说:“你可以光宗耀祖了,不过,你不要再姓李了,也不要跟我姓朱,你就姓木吧,这个木姓,既有李的一部分,也有朱的一部分。”从此,朱文英就叫木英了。
洪武三年(1370年)初,朱元璋调木英回京师应天府,升官衔为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并让他往关中调研,为大将军徐达剿灭扩廓帖木儿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凤翔府,木英追上了征西军的大部队,见过徐达,徐达刚好遇到一个难题:西安府和凤翔府正在闹饥荒!
关中地区,从大唐盛世之后,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唐末,黄巢起兵,迂回数万里,终于攻克大唐国都长安城。从那一刻开始(九世纪八十年代),以长安为标志的关中地区就成为军阀混战之地。朱温控制大唐末世后,长安更遭到毁灭性打击,其后的五代十国,乃至于北宋王朝,关中不是军阀割据混战,就是与外族政权争个你死我活,百姓苦不堪言,农田水利日遭破坏,经济无法发展。好不容易到了女真人控制关中了,也频频用兵关中和川蜀,战乱依然没有终结。眨眼间女真人也到了末世,漠北的蒙古铁骑军扫荡六盘山和贺兰山之间,跟着就进入关中,这是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要恐怖的外族入侵!当年女真人还有“留下人民发展生产”的口号,蒙古人没有,他们只想杀掠,他们只要土地,只要牧场!
关中从此进入黑暗时代!就算大元盛世,一位名叫张养浩的官员,在进入潼关到关中赈灾之时,还忍不住发出千古苦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到了元末,战争更加频繁,当徐达、常遇春的大明北伐军进入潼关时,关中的元兵不战而逃,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粮食!徐达的部队进入奉元路(即西安),第一件事是向老百姓发放粮食:每户一石(120斤)。后来,有部将认为还不够,徐达又把赈灾粮食增加两石,即每户分到三石(360斤)!
不过,这是1369年夏季的事情了。
徐达率领大明征西军在1370年二月底进入关中,老百姓早把上一年的赈灾粮食吃光了,1369年下半年的秋收,却无法保证——天天打仗,谁去种地?偏偏这个时候,扩廓帖木儿杀入兰州地区,附近百姓闻风丧胆,纷纷逃离边境,奔往他们认为安全的地区。如此一来,1370年的春耕也几乎报销了!

明军,也遇到扩廓帖木儿的难题——军粮缺乏!
有人建议:关中百姓多养牲畜牛羊,不如让他们上交做军饷。
徐达一皱眉头,说:“怎么能说出这番话?我大明军队自渡江定鼎江左,自圣上立屯田制后,就自己屯田种粮,自食其力,从不掳掠百姓。关中民苦,无不引颈向往王师,嗷嗷待哺,我大明国军岂能夺了他们的牲口?”
他传令后军的耿炳文和康茂才,要他们火速运送军粮前线。
就在这个时候,木英抵达徐达大营,听说此事,他望着眼前这位大帅,问了句:“军粮解决了,那,百姓饥饿,又该如何呢?”
徐达说:“文英(沐英字文英),这就是你来这里的原因了。”
他拍着这个年轻人的肩膀说:“你能解决这个问题。”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3 17:38:47 +0800 CST  
征服罗浮山主峰飞云顶,海拔1296米!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4 23:26:11 +0800 CST  
这个1296米是海拔高度,但山脚的海拔高度不足100米,即登顶需要爬将近1200米的海拔高度。这个高度,接近青海高原上的昆仑山的高度。昆仑山东段海拔约5500米,但基于青海高原海拔3500米来说,实际上从昆仑山脚到5500米的昆仑山峰,仅仅2000米左右,我这次攀登飞云顶,从山脚到山顶的1200米,多少能体会洪武十年邓愈、沐英的青藏高原之战的艰辛了!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4 23:36:45 +0800 CST  


刀牌兵操练招式1起手势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5 09:51:32 +0800 CST  


刀牌兵操练招式2斜行势、仙人指路势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25 09:52:08 +0800 CST  

楼主:飞翔明2018

字数:1327285

发表时间:2018-07-18 05:46:4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4 10:11:21 +0800 CST

评论数:507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