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北伐

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次成功地由南方统一北方的朝代!统率明军进行北伐战争的是大将军徐达。徐达在传统的军事史上竟然没有什么名气,连那些什么吴起、白起、李广之流的名声远远比徐达叫得响亮!原因是什么?当然就是满清刻意的打压了。清朝那部《明史》竟然连朱元璋的北伐檄文都不敢记录,里面有几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让满洲皇帝心有戚戚焉,怎能让它流传后世?徐达也就湮灭于三尺尘埃之中了!徐达是中国第一个(恐怕也是唯一的一个)打败蒙古铁骑军的汉族名将!他在没有与蒙古最后一位名将扩廓帖木儿交锋之时,在他的早年军事生涯中,曾有一次败绩之记录,那是对付陈友谅的猛将赵普胜时,由于种种原因,徐达失败了。除此之外,在与扩廓帖木儿交锋之前徐达没有打败仗的记录了。他与扩廓帖木儿大规模的交锋,有三次,每一次都是大兵团战役,单方投入的兵力都超过十万人。

究竟汉族士兵要怎样才能打赢蒙古骑兵?
这是个难题啊!当年党项人、契丹人和女真人也是马上民族,但照样是蒙古人的手下败仗。特别是女真人,在今天的河北、河南和山东与蒙古人拼杀的惨烈指数是南宋军队无法想象的。托雷指挥那场三峰山雪地战,简直是惊天地泣鬼神!南宋军队守城战以襄阳和钓鱼城为最激烈,但根本不敢与蒙古军进行野战。时间到了1368年,情况不一样了!徐达带领的明军与扩廓帖木儿的蒙古军硬碰硬,究竟是否兵种相克?骑兵就比步兵更胜一筹?第一场:太原之战。在明军还没有称为明军的时候,朱元璋的部队是属于韩林儿龙凤政权的红巾军的。那时候,他的军队怎样克制蒙古军?士兵个子没人家高大,江南也不是养马的好地方,就算成了自己的骑兵,也难以对抗蒙古兵!南宋军队之所以失败,除了政治腐败之外,军队的战斗力也的确不如蒙古兵。下图显示:对付骑兵,只能依靠集体的力量,用方形阵或者圆形阵对付蒙古骑兵的冲锋,士兵的武器一定使用长枪!这些长枪不是一般的长,而是一丈三尺(即四米以上)长的武器,对敌时,同一战线的枪尖一律向外,斜挑对方战马。这些枪头如箭簇般挡着战马的前进,能有效阻挡敌军骑兵的冲杀。但是,这种战术仍然不能取胜,因为蒙古骑兵并不只是冲锋过来的,他们最厉害的是弓箭骑兵!成吉思汗的胜利就是靠他的弓箭骑兵!汉族步兵由于手持长枪,无法兼顾对方的箭雨,如果遇到敌军人数更多时,汉军全军覆没的可能性极高!故此,朱元璋很早就强调多兵种联合作战,而且狠抓军事情报工作,实行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方有生力量的打法。在对付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很少打败仗了(除了极个别的局部战斗)。原因之一就是他动用足够多的兵力,碾压对方。比如对付张士诚,他用二十万人马!近十员大将把平江(今苏州)围个铁桶般,日夜攻打,耗时九个月,搞掂!徐达与扩廓帖木儿的太原之战,是否如此呢?


太原之战。先讲战果:明军胜。元军败,投降4万人,战马4万匹尽为明军所有。太原被明军夺取。徐达第一次大规模与蒙古骑兵交战,就取得如此胜利,可以说,自北宋以来,汉人军队从未从游牧民族手中取得如此辉煌胜利的。俘获的战马与士兵是同样的数目,说明对方都是骑兵!这个战果是如何取得的?首先,是战略的胜利。明军攻陷元朝都城大都,元顺帝逃到上都。马上下诏命太原的扩廓帖木儿收复故都。扩廓帖木儿躲在山西,面对明军秋风扫落叶的攻势,一直没有出兵抵御。除了之前他与元朝太子有矛盾(太子想依靠扩廓帖木儿赶老爹元顺帝下台,扩廓帖木儿不答应,于是结怨),他还感受到明军所向披靡的军事压力,不敢轻举妄动。这次领命收复大都,他也采用一种战略:不与冲来山西的明军迎头相碰,而是领兵出山西北部的雁门关,绕道塞外,打算自居庸关突袭大都(今北京)。这是迅速收复大都是作战思路。扩廓帖木儿的确是个将才。之前说过,朱元璋的情报工作是十分了得的,徐达第一时间收到扩廓帖木儿的进攻路线,如果是一般将领,元大都刚刚攻克,扩廓帖木儿大军压境,元大都有可能得而复失,那么当务之急一定是回军援救大都的守军。可是,徐达的战略部署是:加快速度,直取太原!他对部下说:扩廓帖木儿空巢而出,谋取大都,那么他的老巢太原必定空虚,我军无需回师救大都,而是争取时间端他老巢。我军在大都的将军有五个卫军(一个卫有5600人),扩廓帖木儿一时半刻也无法攻破城池。那时,大都不能下,老巢又被我军端掉,他退路也没了!若他匆匆回来,我军就在半路伏击他,敌人必定覆没!他说这叫“批亢捣虚”(比围魏救赵更绝)。为了争取时间,明军的骑兵一路急行,把步兵落在后面。谁知,扩廓帖木儿正是徐达的真正敌手,他的情报工作也做得很好,他的军队还没进入居庸关,他就收到徐达直捣他老巢太原的消息。这还得了?他马上回军抢救太原。这里很有必要说说由居庸关到太原有多远了,地图上直线距离足足超过五百里!实际距离必然超过八百里(山西北部崇山峻岭,道路迂回曲折)。可是,元军竟然几乎与明军同时抵达太原城下!可见元军行军速度无与伦比!这一场面,大出徐达意外,这时,猛将傅友德出列,请缨出击。他说:此时敌军前锋刚到,他们长途急行军,必定劳累,我去给他一个下马威!徐达同意了。傅友德竟然只带着500名骑兵,迎头突击元军前锋万余骑兵!结果,元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傅友德斩杀敌兵无数而归!正是有这一次突击,使不久抵达战场的扩廓帖木儿不敢冒然攻击明军。他带来的骑兵足有十万人,也不敢即时开战,毕竟远距离奔跑,人马疲弊,怎敢轻敌?这时,轮到徐达有顾虑了。常遇春说:敌军势大,我军步兵没到,如果这时开战,胜算不大。常遇春的发言给我们几个信号:第一,明军骑兵不多,起码没有元军多。第二,明军作战,通常是多兵种联和作战,各兵种之间取长补短,然后克敌制胜。第三,徐达等人没有预料到扩廓帖木儿竟然神速行军,蒙古军的战斗力不可小觑。常遇春建议:不如今晚趁敌军原来疲惫,来个偷营劫寨!这个建议马上得到徐达的认同。正在这时,上天送大礼来了!居然敌营来人投降!谁?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17 21:46:49 +0800 CST  
2.
扩廓帖木儿(汉名王保保),朱元璋在讨元檄文中说他不知祖宗,忘了自己是汉人的出身,反而为胡虏卖命。虽然几年前有考古成果显示扩廓帖木儿是如假包换的蒙古人,但是明初的资料显示:朱元璋以及他的臣民都喜欢称他为王保保。甚至,有老百姓用“保保来了”吓唬不听话的孩童,而且今天的山西和陕西宁夏长城一带还有“保保城”的遗址,可见当时的中国人都以王保保为汉人出身。为什么要强调王保保的民族来源?原因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朱元璋声称胡虏在中国没有百年之运,中国人应当由中国人来统治,这是赋予这场灭元战争以民族战争的色彩。他在洪武二年(1369年),下令:全国禁用胡语、胡姓、胡服及胡俗。那个被元朝皇帝赐名为扩廓帖木儿的也被改名为“王保保”。也许,真有影响的。何解?王保保被元朝皇帝封为河南王,总督天下军马。这个继承了他的义父察罕贴木儿的王保保没有较为高明的团结手段,早在察罕帖木儿时,这支依靠镇压韩林儿红巾军起家的“义军”与山西的另一支元军争夺地盘。那是元顺帝其中一个皇后的老爹孛罗帖木儿掌握的部队。于是乎,两个“帖木儿”挣到你死我活,察罕帖木儿被民变军暗杀,王保保为父报仇后,继续与孛罗帖木儿争战。后者被元顺帝派人刺杀了,王保保则兼并了山西军团,连同他原来的河南兵团,王保保的兵力已经是元朝众路军阀中的翘楚!可是,当朝廷通令全国政府军皆由王保保统率之时,盘踞关中的李思齐和张良弼不鸟他,说王保保是小辈。特别是李思齐,他原来是王保保义父察罕帖木儿的战友,建立军功后,被朝廷委以重任,坐镇关中,他看到王保保这个小辈竟然接管天下兵马,心里自然不服气,拒不听命。王保保发怒,立马领兵去教训李思齐等人。朱元璋的北伐军就在这个时候解放了山东和河南,元顺帝三番五次下诏书命令王保保扫平朱元璋,但是王保保就是不听令,他要关中的反对声音臣服于他,后来,只是派自己的弟弟去阻挡明军,结果被常遇春一战扫平。王保保不敢再战,退回自己的老巢太原。他这些行为引起他自己军中的将领不满,纷纷扯旗反对王保保,王保保只好一个个对付这些异己力量,好不容易搞掂,就出兵收复大都,岂料,还有一员大将反对他!这就是豁鼻马!

豁鼻马,军阶是知院,也就是知枢密院事,无论是中书省还是行中书省的知枢密院事,都是军队里的高级领导。他的名字比较特别,豁鼻马,豁者,裂开也,也许是这位蒙古将军的鼻子有点问题,这就说明这个名字或许是绰号。可是,朱元璋在定远招兵买马时,就吸收了一支盘踞在豁鼻山的首领叫秦把头的民变军。他在和州及太平与元军作战时,元军也有一个将领叫拌住马。可见,豁鼻马不是绰号,豁鼻是当时人们经常使用的词语,而马,则是蒙古语的一个翻译词,极有可能是意译词。豁鼻马为什么要投降明军?由于他其实在此之前就已经和明军交过手,那是徐达指挥的部队打下元大都之后,他领兵前来阻拦,在保定附近与明军遭遇战,明军指挥官是薛显,豁鼻马就败在薛显的手下,后来一再目击元军节节败退,而扩廓帖木儿却仍然搞锅里斗,他竟然萌生了投降明军之心,派人前来接洽投降事宜,并说愿意做内应,带明军夜间偷袭元军大营!徐达十分高兴,这可是千载难逢一举歼灭王保保的好机会!于是,双方确定好夜袭方案,约定劫营时间。使者走后,徐达还做了个预防方案,先派一支敢死队打头阵,预防豁鼻马假投降。他说:即便豁鼻马是坑骗我们,今晚此战也一定打!这时,曾在武昌战役中奋不顾身救了朱元璋的将军郭英出列,他表示愿意带十几名好汉打头阵,率先攻入王保保的大营。常遇春说他领大部队继后。徐达同意,另派数十名战士带战鼓和火炮潜入元军大营的附近埋伏,一旦郭英杀入敌营,他们就擂鼓、放炮。徐达说,这是给王保保知道,我们的军队兵员无法统计!他微笑对大家说:今晚,活捉王保保!
王保保带着部队跑了数百里路,的确是累,可是,他在这个寒冷的晚上竟然没有做好防范措施!虽然他也没有早早睡觉,而是在军帐里看书,前面摆着火盆取暖,两个童子侍候着他。每次看到这里,我就在想:怎么这个扩廓帖木儿如此大意?两军阵前,你匆匆赶来,对方已经磨刀霍霍等着大干一场,你怎么就没有防范对方偷袭呢?是否他认为自己有十万铁骑军,怕个鸟?这可能是真正的原因,可能他也知道明军的步兵并没到达,如此数量少的敌军,犯得着日夜戒备吗?他还没有去睡,也许正在思考着如何与明军决战!有这个细节,我们知道天上在眷顾徐达,而扩廓帖木儿到达还是经验不足,他之前的对手太弱了!徐达,可是明军一等一的高手,何况他还有常遇春从旁协助!

寒冷的冬夜,元军大营绝大部分的士卒都入睡了,剩下的放哨的兵丁则龟缩着,把那些粗糙而肮脏的棉衣或者毛裘包裹着自己,东倒西歪,躲在军帐里面,偶尔出来张望几眼,看看没什么动静,就又躲回帐篷里去。郭英带着十几个敢死战士蹑手蹑脚,避开元军瞭望塔上士卒的巡视,在午夜时分抵达元军大营的南门!那里果真是门户大开,三两个士卒正在等候他们。双方一对暗号,对方正是豁鼻马的手下!于是,郭英等人操起家伙,一个火铳兵向天鸣枪,郭英呐喊一声,领众人扑向最近的军帐,把那些龟缩在被窝的元兵无情而残忍地杀死!与此同时,埋伏在元军大营附近的明军,擂动战鼓,鸣放火炮,常遇春率领万名骑兵如同神兵天降,冲杀入来!一时间,元军大营一片混乱,豁鼻马也带着自己的部属加入屠杀刚刚还是战友的元军!郭英这支敢死队一直向中军扑来他想生擒扩廓帖木儿!元兵做梦也没想到明军会在寒夜劫营,不仅措手不及,连对方有多少人马都不知道,微弱的照明灯笼很快就被投降明军的内应捣灭了,绝大多数军帐都是漆黑一片的,明军不停的火铳、火箭不定向地撞来,突然就要了元兵的小命!王保保正在看书,忽地听到前军大乱,还夹杂着哭喊厮杀声,知道情况不妙,紧急之下,连忙叫人召集各个指挥官,岂料竟然无人前来听命!这时,郭英等人已经冲到中军帐外,王保保不敢再等,穿起长筒军靴就想逃跑,谁知他的军靴是皇帝御赐的高级皮靴,慌乱间穿不下,外面已经杀声震耳,他恨恨地操了句国骂(蒙古语的国骂),只穿了一只军靴,另一只光着脚丫,操着那把蒙古弯刀,乱割开军帐一个口子,跳了出去。一看,天啊,整个大营乱七八糟,到处杀人放火,鼓声震地,炮声隆隆,王保保三魂不见七魄,吃惊不少:怎么徐达这么多军队?他们都杀过来了!慌乱间,他只有一个念头:跑吧!可是,他的蒙古战马还在VIP马棚里供养着,离自己还有好几十步之远,哪里能找到那匹良驱?这时候,他的小书童也跑了出来,把自己的次等劣马牵了出来,王保保叫一声“过来”,他飞身上了那匹劣马,狠命地拍了几下,那马飞奔起来。去哪里?王保保招呼着,他的几名亲兵急急忙忙跟随他狂奔着。幸好这冬夜没什么云,王保保望了望天空,说:“跟我来!”就往北方逃命去了!郭英等人冲入帅帐,找不到王保保,只看见地上留有一个军靴,帐篷也被割开了一个洞,知道王保保跑了!心急之下,只好放火烧了帅帐!常遇春带兵到处杀人,元军大营血流成河,到处哀嚎!王保保的十万铁骑军眨眼七零八落,死伤不计其数!好不容易,郭英碰上常遇春,郭说:王保保跑了!常遇春说:不能让他跑了!他抓住了几个元兵,问明王保保逃跑的方向,就将军队交给郭英,叫他善后,自己带着一千骑兵,马上追击扩廓帖木儿!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23 15:55:02 +0800 CST  
3.
天亮之时,豁鼻马带着一众元军将士随同郭英等人抵达明军大营归降,徐达立即命他攻占太原,豁鼻马义不容辞,立马领兵直指太原,徐达也率军随后而至。留守太原的元兵见外围的救援部队竟然灰飞烟灭,也不再抵抗,献城了事。清查降兵降将,共计士兵4万人,战马4万匹!常遇春一口气追击一百余里,几乎追到忻州,仍然不见扩廓帖木儿踪影,只好回来复命。此战,扩廓帖木儿只带着十八名骑士逃出生天!第一回合:徐达赢!
有人说,此战不能算徐达厉害,因为元军部队有笼里鸡作反,出了个“蒙奸”,扩廓帖木儿防范意识不够,被“将”了一军。
是的,连扩廓帖木儿本人也是不服气的。
可是,接下来,不等他喘过气来,常遇春又统领明军横扫太原以北,扩廓帖木儿立脚不稳,连失忻州和大同两座军事重镇!他只好带着残兵败将转移到陕西北部打游击去了。
此时,洪武皇帝朱元璋指令徐达常遇春解放陕西,这里盘踞的有李思齐和张良弼、张良弼等军阀。就是他们不服扩廓帖木儿的指挥,导致明军北伐如入无人之境!现在,当他们直面徐达明军的攻击时,他们想到了扩廓帖木儿,他们需要他的帮助,于是派人联系扩廓帖木儿,后者的心态在经历了大败之后,对昔日的同僚的看法也改变了,单凭自己的力量,很难与明军一决高下,于是,他同意与关中势力联和对付明军。这一来,战局立即改变。
徐达,还能靠运气取胜么?
第二战:定西之战。

有人认为今天的潼关毫无险要可言,那是因为近现代的交通建设突飞猛进,把昔日的关中要隘的废了武功。地图上,潼关古城才是元末时期的入关处,北部的黄河阻隔了山西的风陵渡口,明军要突破此关,进入关中平原,实属不易。可是,这里的守兵却不是元兵,而是明军!何解?原来,早在1368年上半年,徐达指挥的明军兵团就把河南解放了,扩廓帖木儿的弟弟脱因帖木儿在洛阳附近吃了败仗,元军退出河南战场,徐达随即把战线推至潼关。这是贯彻朱元璋的北伐战略的一个重要据点,就是夺取潼关,把关中的元军关在陕西之内,不让他们出来插手豫州豫鲁晋战场。徐达命冯胜攻克了潼关,并命将军郭兴和于光留守该地,不得让元军出关。这就教人啧啧称奇了,历来潼关都是守卫关中的战略要地,比如安禄山军千辛万苦占领了洛阳,就派兵攻打长安,被潼关守将哥舒翰拦住去路,若不是杨国忠瞎指挥,哥舒翰被迫走投无路而投降了安禄山,估计安禄山很难突破这道天险。也就是说,潼关是用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关隘,朱元璋偏偏反其道而行之,用潼关阻止关中元军出兵河南!他指令:我军把守住潼关,就是切断了元朝的一条胳膊,大将军(指徐达)夺取了山东,也切断了元朝的另一条胳膊,然后再鼓行北伐,大都垂手可得!
徐达忠实地贯彻了这一战略部署,结果,从1367年十月,到1368年八月,仅仅十个月时间,就把元大都攻克了,作为统治中华帝国的元朝,也就灭亡了。
而当徐达统领军队离开河南,兵锋直指元大都时,郭兴、于光就坐镇潼关,严守此地,关中的李思齐派人前来抢关,结果大败,从此关中兵不敢越雷池半步!等到山西战场之战事结束后,徐达常遇春腾出双手,碾压关中军。
李思齐张良弼等人急忙联系扩廓帖木儿,后者此时已经躲到甘肃去了。虽然他痛恨明军几乎要了他老命,认识到自己要想翻身,一定要与李、张联手,但是,当真正的求助使者来到时,扩廓帖木儿竟然萌生了“卞庄子打虎”的念头:就是先坐山观虎斗,然后把两败俱伤的明军和关中元军都吃掉!那么,他的妙计有无得逞呢?

下图是鄱阳湖入长江之处的石钟山的石刻:忘怀天地。落款:常遇春。据实测所得:每个字体约0.45平方米大小。时间是洪武戊申,即洪武元年(1368年)。其时,鄱阳湖之战早结束五年了,也许常遇春旧地重游,留下此石刻,也可能是后人仰慕这位英雄,临摹他的字迹,刻在当年常英雄大显神威的地方。我们据此可知,常遇春也不是文盲一个!而且,在今天的浙江衢州还留存着常遇春的一首古诗(此诗下一集再发布)!如今来说说徐达常遇春解放陕西地区。他们的军队在山西,与陕西隔着滚滚黄河,当时正是阴历三月,在季节上仍然是春末,黄河还没有进入雨季,而令人恐惧的凌汛期则刚刚结束,此时的秦晋之间的黄河水流平缓而稀少,徐达部队抵达黄河岸边的河中府(现在叫蒲州),他决定渡河!如何过黄河?他的一位部将张良建议架浮桥。能行吗?其余将佐觉得在黄河上架浮桥工程浩大,有人建议造船过河,有人建议采用当地居民常用的羊皮气囊过河。张良说,一年多前,康茂才在陕州建浮桥过河取山西,大家不记得了?那时是盛夏七月,正是黄河雨季,水势浩大,康茂才就是在如此条件下修建了陕州浮桥(今天,在那附近修建了三门峡大坝),明军得以迅速全军过河,直取山西安邑和夏县。为什么康茂才如此了得,是朱元璋时代的桥梁专家?那要追溯十六年前的岁月了!那时候,蕲州人康茂才与另一个叫陈友谅的渔夫之子是一对好朋友,后者不愿意当渔民,努力读书识字,结果洗脚上田,在县衙里做了个低级的公务员,主要负责抄写文书档案之类的工作。康茂才也不愿意做个普通人,听闻政府征兵,准备对付长江南岸那边的土匪山贼,于是把家里的佣人遣散了。他的一个老仆人死活不肯离开,最后康茂才把他介绍给做了公务员的陈友谅,然后带着老母亲过江投军。康茂才在政府军很快就出人头地,打了几场剿匪战,竟然升了职,做了元军的一支“义军”的元帅!这时,那个老仆人竟然回来了。他说:陈公(指陈友谅)说你旧主人做了大官,你回去吧。我要作反去了,你跟着我多数是死路一条!康茂才笑笑,接收了老仆人。不久,康茂才成家了,又不久,集庆路(即南京)军方指令他会同多至元军部队过江进攻盘踞在和州、滁州地区的红寇叛匪。康茂才十分勇猛,与另一个元军元帅陈也先数轮激战,却无法歼灭这帮逆匪。即使集庆派出大将蛮子海牙统领水步二军前来助战,元军依然无法取胜。为何?因为那支匪军正是朱元璋部队!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24 14:16:17 +0800 CST  
4.
康茂才效力于元朝,无法剿灭长江北岸和州的红寇朱元璋部,只好带着部队过江据守太平。朱元璋联络巢湖水寨的民变军,共同组建了水师,在盛夏六月初一日,跨江强夺采石矶。康茂才等元军无法抵挡,采石矶被常遇春占领,继而太平也失守了。康茂才和陈也先只好撤退回集庆。朱元璋部队在集庆周边与元军周旋了大半年,集庆周边许多县城都被朱元璋攻克了,元将陈也先被擒后玩假投降,联合集庆城的守将福寿谋杀了朱元璋的顶头上司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当时是这支反元军名义上的最高领导)与坐第二把交椅的张天佑(郭子兴的妻弟)。但是,在朱元璋组织更为猛烈的攻击时,集庆沦陷,福寿自杀,蛮子海牙逃走,康茂才投降了朱元璋。由于康茂才也是一位水师元帅,朱元璋爱惜这个人才,依靠他和巢湖水师打造了几个长江水域上的水寨,防止东面的张士诚由长江水道袭击自己。其后,又重用康茂才,命他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发展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结果,三两年之后,康茂才经营的农田大丰收,为朱元璋集团积聚了大量的粮食。朱升所说的“广积粮”政策其实在朱升还没有见到朱元璋时,已经由康茂才着手经营了好几年了!其后,陈友谅大举东下,攻占了朱元璋集团的太平府,随后杀了徐寿辉,自己做了皇帝,跟着直取应天府(集庆)。朱元璋想起康茂才曾是陈友谅的好朋友,于是通过他,派昔日的老仆人向陈友谅假投降,陈友谅深信不疑,结果中了圈套,舍弃自己的水师优势,上岸结营与朱元璋在陆地上决战。结果,陈友谅大败,朱元璋一口气收复了所有失地。康茂才的功劳让他成为朱元璋心目中的又一员大将!1367年,北伐军解放山东后,转战河南,康茂才被派去增援徐达常遇春,当他们打败脱因帖木儿后,占领了洛阳和陕州,脱因帖木儿逃去山西。陕州与山西仅有黄河相隔,这时,康茂才发明“浮桥”:就是把数百只船并排,一直到对岸,船上铺上木板,为了保持船上的木板不被水流冲走,又用铁链紧紧拴着船体和木板。于是,当时是八月,黄河雨季还没有结束,水流依然浩大,康茂才这道浮桥却稳稳当当地连接着黄河两岸!为了让北伐军迅速过河,康茂才还下令修建多座浮桥,数万兵马及军用物资同时过河,其情景颇为壮观。在古代战争史上,用这种方法过黄河的,此为首例!
正由于此,当徐达打算从河中府过黄河,抵达对岸的陕西时,他的指挥官张良就建议采用一年前康茂才的浮桥过河法,实现快速过河歼灭敌人之目的。
徐达大喜,马上命张良负责此事。

张良依照当初康茂才的架桥技术,在七天时间内,搭起了三座黄河浮桥。徐达指派常遇春和冯宗异(即冯胜)精选勇猛战士数千名,率先过河,徐达带领全军继后。明军全军过河后,大将军徐达马上命人传檄召集驻守潼关的指挥官郭兴出兵奉元路(今西安),与大军会合攻占元朝西部的军事重镇奉元路。
郭兴接命后,带了本部军马,马不停蹄日夜兼程,向西进发。
关中两大军阀李思齐和张思道(即张良弼)奉元路周边部署了几道防线,可是,作为统帅的他们,李思齐躲在离奉元路三百里的凤翔府,张良弼躲在离奉元路四百里的庆阳府。前线的元军哪里还有战斗力?当常遇春、冯宗异带着数万步骑明军抵达元军的鹿台防线时,元军竟然早在三天前就逃之夭夭了。当郭兴的部队赶到奉元路城下时,奉元路竟是空城一座!
徐达统军抵达奉元路,以他领兵从浮桥渡黄河之日计起,到明军把“明”字大旗升上奉元路城头,仅仅九天时间!
究竟为何?李思齐和张良弼放弃了严守奉元路?
两个字:饥饿!
在元末,以一阙《潼关怀古》闻名的学者兼官员张养浩在晚年担任中央派遣的赈灾大臣在关中赈灾时,发现这个当年在大唐皇朝兴旺发达,天下闻名的长安地区,竟是灾荒连连,土地贫瘠,粮食严重缺乏,人民垂死挣扎的境况!他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名言真实的脚注竟然是如此的悲惨!
张养浩时代,甚至还没有到元顺帝统治时期,关中一带已经如此的荒凉凋敝,再经元末战乱,以及军阀混战,“饥饿”二字令这里的老百姓只有死路一条,那些守兵、守将,如何能驱使他们保卫城池?若他们再行逼迫,官逼民反随时发生!
只好,逃之夭夭!
徐达入城,第一件事:发放赈灾粮食给民众,每户一石!
一石,究竟有多少?以民国时计算,约120斤。
有人说:大将军,恐怕还是不够的。
徐达认同,于是,传令河南孟津粮仓火速运送粮食前来救济奉元路百姓。
这次,负责供应粮食等军需物资的耿炳文指挥士兵日夜赶工,疏通河道,修补道路,以便关东粮食及时转运过来。当粮食到达奉元路时,徐达下令:每户人家再发放二石粮食!
总计360斤!
此时,朱元璋的最高指示到达: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凤翔府,古称雍州。此地曾有传说:秦穆公有爱女名弄玉者善于吹箫,吸引了帅哥萧史与她相会,终成眷属云云。汉朝时,称为扶风郡,唐代以弄玉萧史之传说改称扶风为凤翔。自五代以来,至于北宋、金朝,其后蒙元,凤翔皆为西北军事重镇,发生在此地的战役数不胜数。到了元末,凤翔府仍是奉元路(今西安)以西的最重要的军士据点。李思齐就盘踞在这座渭水北岸的城池里。明军进入关中,所向无敌,李思齐不敢接战,与另一个军阀张良弼远远地躲着。朱元璋的招降信到达他手上时,李思齐被里面威逼兼利诱的言辞打动了,若归降明朝,不失为东汉窦融的待遇。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用兵关陇,平定陇右的隗嚣集团后,割据凉州(今甘肃地区)的窦融及时归顺,被封为侯爵。朱元璋以窦融为榜样,希望李思齐能够幡然来归。
李思齐心下犹豫不定,他召集手下将领商议应对方法。有部将建议:不如西走吐蕃,在那里称王称霸,何必做人臣虏!
李思齐仍旧举棋不定。但是,常遇春等不及了,他的军队已经抵达凤翔东门不足十里了!早在一年多前的潼关之战,李思齐已经与明军交过手。那时的明军指挥官是冯宗异,在明军阵营中,他属于第二等的北伐将领,李思齐和张良弼两军合战冯宗异,居然无法守住潼关天险。那时候,李思齐心里就留下了战败的阴影。后来听闻徐达常遇春竟然在山西一战而灭王保保铁骑十万,后者仅仅带着十八骑逃出生天,继而明军大举进入关中,王保保隔岸观火,奉元路又失守……如此等等,明军的骄人战绩真的是把李思齐吓破胆了。现在听闻常遇春就要攻城,哪里敢抵抗?竟然带着十万大军逃出凤翔府,向西逃跑,躲进六百里之外的临洮府(已经是甘肃地界)去了!
常遇春的威名真的那么厉害么?
曾经被清末民初的历史学家柯劭忞奉为至宝的,世界上唯一一部用汉语叙述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耳逃出大都直至病死的《北巡私记》里,跟随元顺帝一路逃亡的作者刘佶如此介绍常遇春:“贼首为常遇春,骁健有名。”这篇日记全文三千三百余字,人物众多,99%都是元朝的君臣名字,唯一提及的明军将领就是常遇春(还提及了两次)。朱元璋及徐达等人的名字都没有记载。可见,常遇春的威名真不是盖的。
此时,关中渭河两岸的各大城市,几乎都被明军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可是,他们其实并没有与关中的劲旅打过硬仗,李思齐在六百里之外的临洮(西面),张良弼在四百里以外的庆阳(北面),究竟攻击哪个好呢?徐达召集关中诸将会集于凤翔府,他召开一个敌前军事会议,决定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25 15:42:19 +0800 CST  
5.
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
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
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
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
——常遇春《龙游道中》
这首诗到底是不是常遇春所作?在没有证据证明别人所写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相信衢州府志的记载。
徐达召开关中敌前军事会议,许多战将都认为庆阳的张良弼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领导才能都不如李思齐,而且庆阳更近凤翔府,应该先对付庆阳的张良弼。
徐达微微一笑,说: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既然张良弼较弱,我们何必先向他开刀?李思齐在临洮,那里有西北良马养殖场,那马场是关中战马的来源地,李思齐据有那里,很容易组建强而有力的骑兵团。临洮以西,乃黄河上游的河湟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易于补给。我们若不乘胜急取,李思齐在那里站稳脚跟,我们想消灭他,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他一锤定音:依我看,取临洮为当务之急。临洮下,其余地区则闻风而降矣!
众将官齐声叫好。
于是,大明远征军在次日兵发凤翔府,直指临洮。
就在此时,皇帝朱元璋的命令到了:着常遇春回防北平,夺取元朝的上都开平!
这是为何?关中战事尚未结束,朱元璋这么急调常遇春到北平战区?
原来,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撤回上都开平后,发现这个地方已经不是当年繁华兴盛的避暑凉都了,早在几年前,一支红巾军捣毁了他们蒙古贵族的避暑圣地。妥欢贴睦尔满目所见,尽是残墙败瓦。听闻各地的元军仍在艰难抗战,他后悔撤离大都,于是征调何处兵马勤王,除了扩廓帖木儿等地方大员之外,元帝的东北及大漠的地方军其实并没有损失多少,于是,勤王令下,这些地方军迅速集结在上都附近,足有十万之众,由中央大员统领,进行收复大都的军事进攻!
留守北平(也就是元朝的大都)的明军仅仅八千余人,指挥官是曹良臣,如何抵抗这支反攻部队呢?不及曹良臣细想,元军已经逼近北平的门户通州了!

曹良臣决定用计谋退敌。他下令沿通州城外的白河西岸树立排栅及红旗,河边的各种战船也旗幡招展,如此延绵十余里,又命士卒不定时擂击军鼓及发布各种练兵号令,营造浩大声势,给敌人一种阻吓力。果不其然,元军统帅也速丞相之前曾多次败于明军之手,这次虽然带着千军万马,仍然是心有余悸,听闻白河对岸军容鼎盛,军鼓齐鸣,哪里还敢进军?这位丞相竟然下令:撤退。有见及此,不怕死的曹良臣焉肯放过敌兵?他指挥城内精锐骑兵,出击追杀。谁知元军撤退的速度实在太快了,明军追击了一百多里,已经去到蓟州地界,仍然没有追上逃跑的元军,于是不再追赶,振旅回城。曹良臣之勇猛在明军阵营中是很有名气的,虽然他不能算是朱元璋的濠州(淮西)嫡系部队,但是在洪武年间,他的封爵是侯爵——宣宁侯,在洪武三年的功臣排行榜中名列第三十二位。
远在都城应天府(南京)的朱元璋听闻元军竟敢南下,心里震动不少,北平战区不仅守兵单薄,而且还没有足够名望的大将驻守,灭元的战果不能有失,环顾各地,他决定把西北战区的常遇春调回北平,翦灭胡元残余势力。对常遇春这员猛将,他是一百个放心的,“常胜将军”的称号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常将军心口刻着一个斗大的“忠”字!在以往的无数与敌人作战中,常遇春不仅不要命地战斗,不要命地保护他朱元璋,更重要的是在朱元璋集团的内部,一旦出现挑战或者意图挑战朱元璋的权威时,常遇春总是二话不说地拥护他的主子朱元璋。所以,朱元璋觉得有徐达在西北足以对付那里的敌人,常遇春应该在北平战区发挥更大的作用。
常遇春接受命令后,马不停蹄奔赴北平战区,暂且不提。

徐达留下金兴旺和余思明两位指挥官镇守凤翔府,又命汤和负责保护营垒辎重,自己则率领他的西北远征军进取临洮的李思齐。仅仅用了一日时间,明军夺取了前进道路上的第一座城池:陇州。这座城池距离凤翔府大约一百二十里,可见明军的行军速度有多快!
又两日后,明军出现在离陇州二百五十里的秦州城外。李思齐在这里部署了一道防线,可是,这道防线的守将听闻明军到来,竟然毫不抵抗,卷甲就逃!徐达命令追击,元军大败,秦州当日就被攻下了。
徐达继续进军,不容敌人有喘息的机会。当他率军占领巩昌路时,距离他从凤翔府出兵之日,刚好是十天时间。如今,他的面前,就只有临洮孤城了!
此时,徐达盯着军帐中的陇西地图,他作出下一步战略部署:命曾经打败李思齐和张良弼联军的冯宗异攻打临洮,命数员战将越过临洮,进击它后面的兰州,绝了李思齐的退路。
兰州?
徐达心里想着的,是另一个人,这个人不是李思齐,他认为冯宗异一人就足以对付李思齐了。他关注的那个人,已经在甘肃某地虎视眈眈着明军的一举一动。
这个某地,是否就在兰州附近?
当然,你猜中了,此人就是扩廓帖木儿。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26 20:44:35 +0800 CST  
6.
冯宗异,就是冯胜,后来在洪武三年(1370年)晋封为宋国公,名列开国功臣第六名。当初他和兄长冯国用在定远妙山聚众保护乡里,一同投奔朱元璋。在冯国用献策取金陵以定天下的谋略后,朱元璋十分重视他们兄弟,把他们留在身边,以作参谋。后来朱元璋组建总制亲军(嫡系部队),就让冯国用做了这支军队的总指挥官——都指挥使。后来,冯国用在征战江浙绍兴时,死于军中。朱元璋悲痛不已,就让冯国用的弟弟冯国胜继任总制亲军都指挥使,继续领导保护自己的军队。冯国胜后来改名冯胜(避讳,因为朱元璋字国瑞),在对付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战争中,屡立战功,深得主子的赞赏。不过,这个冯胜,无论在军事才能还是见识,甚至在个人品行上,都无法与他的哥哥相比,经常犯错,不仅仅是在战场上犯错,就个人品行和生活作风上,也经常犯错。比如,在与张士诚的军队作战时,他受命攻取高邮城(张士诚曾经在此力拒元朝右丞相脱脱太师数月,几乎支持不住而又离奇击败元军,获得军事胜利),中了敌军的诱降计,损失了不少人马。朱元璋大怒,把他召回应天府,狠狠地打了十大军棍,然后命他步行到前线,继续指挥战斗。冯胜经受此惩罚后,引为人生之奇耻大辱,对高邮守军恨之入心。他再次抵达高邮前线时,发狠猛攻,在徐达的协助下,不眠不休,连续战斗,终于攻下高邮城,把诱降的敌将大卸八块,又把城中守兵(俘虏)全部发送到湖南、湖北的偏远山区,让他们去那里挨穷受苦。又担心朱元璋怪罪,冯胜最后还是给那些俘虏发放了必要的衣物和粮食。

1367年十月,朱元璋下令北伐中原,驱逐胡虏,冯胜以右副将军随大将军徐达出征。徐达命他夺取潼关,冯宗异(北伐时,冯胜以他的东汉初年的远祖冯异为榜样,取名冯宗异)面对天险潼关,再次发挥出他好勇斗狠的战斗模式,身先士卒,竟然率先登上潼关城头,把元军大旗砍下,明军大受鼓舞,一举攻下潼关。守卫潼关的元军由李思齐和张良弼的两支队伍拼凑而成,也许是少于配合作战,结果没能把明军抗拒在关外。灰溜溜地逃跑后,李思齐和张良弼又再组织关中军,抢攻潼关。可是,这次的冯宗异努力守御,把潼关严防死守,偶尔还会趁元军疲累休息时,出城一阵冲杀,把关中兵冲个七零八落,非死即伤。如是者,好几个月,关中军缺乏军粮物资,不得不放弃潼关,回防奉元路(西安)。
这次,听闻冯宗异来犯,李思齐又惊又急,禁闭城门,不敢出战。
冯宗异吩咐军队把临洮城团团围住,也不急于攻城,每日就派几队骑兵前去临洮城下,把招降书射上城墙,然后在城外巡游一番,就回营去。
李思齐接了招降书,看完又看,迟迟疑疑,不敢决定。
冯宗异为什么不攻城?原来,他在等待一个消息——
果然,两日后,兰州方面的消息传来了:明军已经夺取了兰州,把李思齐的后路都端掉了!
冯宗异又把招降书射进城内,告诉李思齐:汝之后路兰州已被我军攻取,要降速降,要战则战,降则活命免死,不失窦融之待遇;战则死路一条!
几乎同时,李思齐也收到兰州失守的消息,他望着部将,当初劝他西走的那些将领,现在却一个个低着头,不吭声。
罢罢罢!
李思齐叹息数声,说道:窦融,做个窦融也不错!
于是,命人竖起降旗,派人往冯宗异军中示意:愿意投降。
次日,李思齐带着一干将佐,齐齐缴械,如同罪犯一样,开了城外,迎接大明北伐军右副将军冯宗异入城!
——其实,李思齐还真没有和明军展开过生死搏斗,就如此投降了事,只能说明:他和他的军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没有援军,没有粮食,没有退路,最主要是没有斗志了!
有人在冷笑了。此人当然就是扩廓帖木儿了。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27 21:33:24 +0800 CST  
7.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然而,明军占领兰州后,徐达的哨骑并没有发现远在甘肃某地的扩廓帖木儿的动静,山西之战给他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估计扩廓帖木儿短时间还没来得及恢复元气。
既然找不到扩廓帖木儿,解决李思齐后,徐达马不停蹄,继续进军,他要对付关中的另一个敌人,张良弼。此时,朱元璋皇帝已经有手谕抵达前线,他告诫这个远征军的统帅:李思齐已经归顺,大将军应当迅速解放庆阳、宁夏地区。张良弼势单力弱,说不定也会投降,但是张良弼为人狡猾奸诈,要提防他使诈。切勿中其圈套。

张良弼占据着庆阳,听闻明军又攻克了临洮,昔日的战友李思齐竟然带着十万大军投降了朱元璋,把庆阳留给他的弟弟张良臣把守,自己逃奔西北宁夏府。这个宁夏府远离庆阳战区,足有七百里之遥!
由此可见,明军的军威已经不是轻量级的了。
但是,徐达从那里进攻庆阳呢?是回军凤翔府,再北上攻击,还是另辟蹊径?
在军帐的徐达,面对大幅的地图,他指着六盘山,对众将说:我们从这里去,从西面攻击庆阳。
于是,远征军即日启程,他们要翻越六盘山,如同当年成吉思汗进取西夏王国一样,马踏六盘山!
正急行军,哨骑来报,兰州西面的西宁州,集结了一大队元军,为首是元朝的豫王!他们打算趁明军前脚向东北移动,他们后脚就来夺取兰州和临洮!
这时,猛将薛显说:末将愿意为前锋,对付这些敌人。
徐达笑道:好!北伐之开始,主上特地把两员猛将交给我,你是其中一员。那么,这次西宁州的敌人,你来对付!
西宁,今天仍然叫西宁,薛显带着铁骑军三下五除二,把元军打个落花流水,豫王逃之夭夭,西宁不仅没有成为反明基地,反而被明军占领了。
这边厢薛显大显神威,那边厢,徐达的主力部队也攻克了开城,这是前进道路上的第一座城池。
接到薛显的捷报,徐达派出使者,前往吐蕃,招降那边的吐蕃部落。
——明朝,打算全盘接收大元整个江山!

吐蕃,自唐代与中原联姻媾和后,曾与唐代和平共处了一段时间。唐玄宗后期,爆发安史之乱,揭开了大唐衰落的序幕。为了平叛,唐将郭子仪深入番邦,请求吐蕃出兵相助。结果,长安之乱稍平,吐蕃军队漫天要价而不得满足,于是哄抢长安,到处烧杀抢掠,毁坏宫室民居,屠戮百姓,令关中人民苦不堪言,唐中央政府无可奈何!如是者,吐蕃经常入寇关中,最后竟然把唐朝长安城以西的陇右地区占据了,丝绸之路因此而中断数十年!九世纪上半叶,吐蕃内讧,各部落自相残杀,国势迅速减弱,最后竟至于土崩瓦解,吐蕃作为一个国家消失了!但是,吐蕃各部落依然存在,只是再也没有统一全族人的领袖出现了。当历史的巨轮去到大蒙古国崛起时,蒙古人鞭挞天下,高居青藏高原的吐蕃民众也不得不臣服于他们的铁蹄之下。吐蕃由此成为元朝的一部分!藏传佛教深深影响着蒙古贵族的信仰,吐蕃精神领袖八巴斯甚至为蒙古贵族创制出蒙古文字!可是,随着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元中央政府自顾不暇,吐蕃地区自然更是一盘散沙。还在徐达的远征军进入奉元路(西安)时,明朝皇帝朱元璋就派出使者携带诏书赶赴前线,他这封诏书可以翻译成“告吐蕃人民书”,目的是告诉他们:我朱元璋已经建立的大明王朝,你们从前的主子胡人政权灭亡了!徐达命薛显粉碎元贵族豫王的军事进攻后,徐达就命这个使者出使吐蕃诸部落,把皇帝的圣谕传播于吐蕃诸部落。当然,他们没有任何反应。原因?薛显回师时,正好碰上扩廓帖木儿的游击队!薛显毫不犹豫,发扬他勇猛无敌的战斗精神,一轮痛扁,斩杀元军数千,俘获的战马超过两千匹!徐达接报,知道扩廓帖木儿就在附近,于是,迅速部署兵力,提防敌人袭击兰州。
由此看来,要想吐蕃拥护大明帝国,首先必须解决扩廓帖木儿的军事力量。
当然,徐达也不至于惊慌失措,毕竟对方只是自己的手下败将,留冯宗异驻防临洮、兰州一带足矣。他自己带着主力部队接连拔掉通往庆阳的几座城池。当他抵达庆阳城下之时,两个好消息几乎同时到来——
第一,逃亡宁夏府的张良弼竟然被“看山观虎斗”的扩廓帖木儿生擒活捉了!扩廓帖木儿不在兰州,而在宁夏府。
第二,张良弼被扩廓帖木儿解决了,他的弟弟张良臣决定投降,不再据守庆阳!
真是天大的喜讯!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27 21:37:09 +0800 CST  
8.
徐达马上派骁将薛显带五千骑兵、六千步兵前往接管庆阳城,张良臣带着他的八员猛将出城迎接。
张良臣,绰号“小平章”,为人足智多谋,兼且骁勇善战,为张良弼阵营之“军胆”,况且,张良臣还有八员部将,绰号“八条枪”,个个皆有万夫不当之勇。张良弼畏惧徐达远征军的气势,听闻徐达已经解决了临洮的李思齐,立马远远遁去宁夏府避难。他这个弟弟张良臣不愿做逃跑将军,他决定临危受命,自愿留守庆阳,准备依仗自己及部下“八条枪”抗拒大明军队。不料,他哥哥走了不久,竟然传出被昔日的死对头扩廓帖木儿生擒活捉的消息。张良臣顿时勇气减半,衡量再三,决定投降徐达。于是,派出使者,把庆阳的兵马钱粮民户等等资料送往明军大营,表示归降。
仅仅三四日的光景,宁夏方面传出秘密军情:原来张良弼虽然被扩廓帖木儿活捉了,但是,凭着他那三寸不烂之舌,竟然说服了那位肩负蒙古振兴大业者与他结盟共同对付徐达!这个秘密军情第一时间进入庆阳城,张良臣马上后悔:不该归顺明朝。
在他的“八条枪”的建议下,张良臣来一招诱降破敌之计!
薛显带着过万兵马屁颠屁颠地赶来接管庆阳,张良臣当然亲自出迎,但是却事先在明军前进的道路两旁埋伏了无数军马。他一面笑吟吟地对薛显尽诉心中情——他如何如何敬佩大明王朝的威武,如何如何敬仰大将军的功业,如何如何爱慕薛将军的神勇无敌……随后还献上大量的私人馈赠礼物,总之,糖衣炮弹一味往薛显头上砸来。
薛显,日后的侯爵,北伐之始,朱元璋特别向徐达推介的两员勇将之一(另一个是傅友德,稍后就会出场),虽然他的确勇武非凡,但是,毕竟是个阿兵哥,大鲁粗出身,在糖衣炮弹的袭击下,很快就熏熏然,云里雾里去了。张良臣看在眼里,借口说还没有足够时间在城中腾出足够的空间来驻扎过万名明军,约定明日清早入城,请明军暂时在城外歇息一晚。薛显马上同意,吩咐部下就地歇息。张良臣又命人把晚餐送上,薛显和部卒个个开开心心,在夕阳西下的时候,饱餐一顿!
这一晚,刚好是张良臣向徐达表示归降的第七日,正值盛夏时节,入夜后的庆阳城外,竟然没有一丝风,闷热异常,大明阿兵哥困倦不堪。
他们就在这个晚上,迎接死神的降临!


元军在晚上突然袭击。明军自入关中以来,所向披靡,根本不把元军放在眼内,也没动过脑子想过元军会如此来一杀着,结果当然是大败亏输!前军指挥官张焕被捉,全军最高指挥官薛显拼死杀出重围,已经是身负重伤,丢盔弃甲,他的部下被张良臣的“七条枪”(之前误为“八条枪”,特此更正)冲得七零八落,死伤难以计数。这一伏击战,成了明军在关中最大的败仗,却成了关中元军的第一胜仗!
败北的消息传来,徐达哑然失声:果然不出圣上所料!张良臣兄弟真是诡计多端!
随即徐达勃然大怒——
徐达之怒不是小事情,庆阳由此展开为期三个月的浴血奋战!
三个月,攻打一座城池庆阳,在1369年,这不仅是关中所有战役中时间最长,血腥指数最高的战役,也是明军最为艰苦的战役。
徐达传檄,命关中诸将除了极个别的指挥官镇守已经占领的城池之外,稍有名望的高级指战员都带着兵马赶往庆阳城下,与大将军徐达军队会师。粗略估算一下,有汤和、冯宗异、傅友德、俞通源、顾时、陈德、耿炳文,郭子兴(这个不是朱元璋的岳丈,为了区别,这个郭子兴通常称为郭兴)等等大将。这场目前关中最大的一场战役即将开始!
数日后,明军大规模会师了。徐达发布命令:
首先,解除庆阳城外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敌军防御体系。俞通源负责西面,顾时负责北面,傅友德负责东面,陈德负责南面。
其次,其余所有战将随本帅兵困庆阳城!
一声令下,俞、顾、傅、陈四人各领精锐步骑兵分别向不同的方向进发,他们的目标是把庆阳的外围三十里以内所有敌军的防御工事全部翦除!
张良臣在庆阳城楼上看着明军四面出击,如同四条蛟龙,扑向他昔日部署在城外周边的防御体系,就想着派兵截击他们,却又看见明军主力漫山遍野涌向庆阳城,那些红旗、红军、尖刀、利刃、长枪、铁戟、明盔、亮甲、战车、弩弓、火铳在盛夏的烈日下熠熠生辉,再加上明军将士的擂鼓声、呐喊声,这么一支庞大的武装力量,完全是他一生人从未见过的阵势!
徐达的军队不仅有嫡系北伐军,还有转战河南、山西和山东时接收的元军降兵,各个山寨的“义军”,甚至还有奉元路、凤翔、临洮等地的元军降兵,总数虽然没有明载于史册,但估计必不下于二十万之众(临洮李思齐的降兵已经十万了)!
张良臣看看自己,不足三万兵,不由得暗自掂量着:这仗怎么打?
这时候,他的一位幕僚,在他耳边说:平章大人(张良臣绰号小平章,故此他的手下都叫他平章大人),我们只需要守在庆阳,另有三路大军前来救援呢!
哪三路?
第一路:扩廓帖木儿的第一大将贺宗哲,会绕过庆阳的明军,直接进攻凤翔府。这是围魏救赵之策。
第二路:还是扩廓帖木儿的第二大将韩扎儿,从宁夏府出兵,直插庆阳的西南方原州,这是让徐达不得不分兵抵御的计谋。
第三路:扩廓帖木儿已经成功调动了吐蕃兵力,让他们从河州出发,攻打临洮。
幕僚微笑着,继续说:这是我们的左丞相(指张良弼)和河南王(指扩廓帖木儿)的三条妙计,这次徐达必定顾此失彼,我军则相时而动,候其退兵则全力追杀,看他还得瑟什么?
咦!庆阳之战,果然来了扩廓帖木儿插手,这一仗,可真有故事写了!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28 12:42:03 +0800 CST  
9.
当然,徐达和张良臣、扩廓帖木儿在庆阳还没有进行大规模战斗之时,离开关中战场不足两个月的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已经神速赶到北平战区,并且已经和李文忠会师于北平城内!常遇春偕同李文忠,准备对北平以北的元军势力范围作毁灭性攻击。这次作战的目标,是元上都开平城。由于此事发生于庆阳战役之前,故此,接下来,是常遇春、李文忠的元上都之战。我们把视线暂时转移到华北的北部——大都和上都之间。
常遇春在6月底就赶到北平,没有史料交代他赶赴北平的方式和路径,但是,从他在5月初离开关中,到6月底抵达北平来看,这段路程直线距离超过二千里之遥,但实际里程却是三千二百里(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之陕西之凤翔府》)!常遇春能够用不到2个月的速度走完这段路程,平均每天要奔跑100余里路(这已经是战马的超常规远距离奔跑速度了),并且在盛夏时节,我们可以用“奔波劳碌”四字来形容他的风尘仆仆。也许,这段奔跑让常遇春劳累过度了。
常遇春抵达北平时,李文忠已经在这里等候他了。
李文忠,当时以浙江行省平章政事之职挂偏将军军职从杭州赶来,这是他与常遇春第二次联合作战了。第一次,是在十年前(1359年),常遇春奉命攻击张士诚的杭州据点,那是李文忠还叫朱文忠的年代。常遇春负责正面战场,李文忠负责后勤供应及周边的军事清障行动。史料没有记录他们合作的具体细节,总之,杭州之战没能取胜,常遇春损失了不少将士。可以说时劳而无功。朱元璋认为张士诚还是很强大,偏偏这时,长江上游的陈友谅已经发兵抢占安庆和池州,西线战场吃紧,朱元璋就命常遇春撤兵,回防西线战场。于是,杭州战役就成了常遇春唯一的没有打胜仗的战役。李文忠继续坚守建德,与金华的胡大海共同防卫浙江上游东西两岸,防备张士诚的进攻。
眨眼,八年过去了,当年常遇春没有攻克的杭州城,被李文忠轻而易举地占领了;当年胡大海拼死拼活与张士诚第一大将吕珍奋战半年之久都没有拿下的绍兴城,也被李文忠手到拿来。正是这一年,朱元璋的外甥兼义子朱文忠改用自己原来的姓氏:李,他就叫李文忠。

至正二十九年(1369年,即洪武二年),这里改用元朝的年号,是因为以下部分史料来自元末笔记《北巡私记》,作者刘佶是元顺帝身边的小吏,当今世上只有他以目击证人的身份用汉文把元顺帝最后的岁月记录了下来。下文就是用它和《明太祖实录》相互印证写出来的——
四月初一日,元顺帝下令收复京师大都。
负责指挥军队的是亲王晃火帖木儿和丞相也速,他们受命分路进取已经被明军夺去的大都。
与此同时,甘肃那边的扩廓帖木儿不仅部署三道兵马与徐达在庆阳较劲,另外又别派大将脱列伯、孔兴收集各路元军,自边塞会师,直至山西大同。于是乎,整个北国(黄河以北),同时出现了三大战场:庆阳、大同和北平。这是蒙元帝国与大明帝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决战!
扩廓帖木儿在山西失利,全军覆没,他的兵将头顶上笼罩着的阴云,一时间难以驱散。故此,在庆阳,他们不敢直接与徐达大营对抗,扩廓帖木儿只是派贺宗哲绕道取凤翔,派韩扎尔攻庆阳西南的原州,企图分散徐达的兵力,同时,他也成功策动了吐蕃人进攻明军占领的临洮。
扩廓帖木儿尚且心存顾忌,不敢硬碰庆阳城下的徐达大营,脱列伯和孔兴更是忐忑不安,行军速度缓慢,尚未抵达大同城下,上都那边就出事了!
原来,元顺帝派出的复国大军刚刚出发,大明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和偏将军李文忠也主动出击了!这次,常遇春带了八万步兵,一万骑兵,合计九万将士(刘佶记录为明军十万),分道深入上都而来!
元帝大惊,连忙命令戒严。他的各大谋臣纷纷出谋献策,有的建议逃离上都,去和林(传说中蒙古的旧都)避难,有的建议马上向东西蒙古征兵勤王,共同对付贼寇。就在元帝犹犹豫豫之间,明军已经与滦州的元将干上了!怎么会在滦州发生战斗?
原来常遇春进攻的路线大出元军意料之外!
当初,在1368年八月,元帝逃离大都,往上都逃跑的路线是出居庸关,经鸡鸣山,再经中都,最后抵达上都,基本方向是出了大都就一直向西北,经鸡鸣山后,就折向东北,总共用了十八日,才逃到上都。元顺帝命他的军队收复旧都,就不走这条路,因为居庸关和古北口等地盘踞了不少明军,他的军队从辽阳路取道滦州,然后直奔大都门户通州。那时滦州还在元军手中。元军以为常遇春会出居庸关北上,谁知,常遇春的行军路线第一个目的地就是滦州!
常遇春对李文忠说:从前(指1368年八月),由于我的疏忽,结果让元主溜了。这次,我们出滦州,直取他们的后方,我打算迂回作战,夺了他们的退路,把全宁抢过来,再向西南攻克上都。元主无论如何都逃不了啦。
李文忠说:他们不能逃全宁,可能会逃应昌。
常遇春微笑道:兵贵神速,我军需要速度快些。另外,全宁已下,上都开平就在眼前,他们若逃应昌,我把应昌也夺过来。要么投降,要么回他们的沙漠去!
李文忠认同。
于是,常、李大军,领军直扑滦州。
这个滦州以东200里处,就是将来山海关所在地!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29 15:49:55 +0800 CST  
10.
滦州,在今天河北省唐山市与秦皇岛之间。常遇春率领的明军在这里的鹿儿岭(燕山山脉东段)与元军遭遇上了,战斗随即展开。也速这支复国军无法抵御常遇春的强烈的攻击,大败而逃,向惠州(不是今天广东的惠州,这里的惠州位于今天河北承德市以东约八十里处)撤退。明军紧紧追赶,也速立脚不稳,把惠州也丢了。不得已,只好向北逃跑到全宁路,这里,离惠州足有五百里远了!
可是,常遇春和李文忠没有罢休,他们发扬了“赶尽杀绝”的彻底战斗精神,依旧穷追不舍。一支元军以江文清为首,半路截击明军,结局同样是溃败而去。明军从江文清手里缴获了大量的士兵和战马,统计数字用“千”做单位。
也速急忙在全宁重新集结部队,打算再战明军。可是,当明军真的如期出现于全宁城下时,双方爆发战斗,元军再次溃败,也速丞相落荒而逃!全宁由此落入明军之手。

上都开平那边的元顺帝自复国军出发后,每日接收的战报无一例外都是“败绩”二字,不由得心慌意乱。几案上的奏章赫然在目的“常遇春”三个字不断出现,后面接着的汉语四字词更是让他触目惊心:“骁勇善战”、“骁健有名”。他还在靖江王府时就开始接受汉文化教育,如今对着这些汉字,当然是明白其中意义了。及至全宁失陷的消息传来时,“走吧,朕不欲为宋徽宗父子!”他头脑里就只有这种呼声了。
于是,元顺帝再次饰演逃亡角色,这次,他要逃到哪里去?
敌人在全宁,他已经不能再往东北走了。
“和林!”绝大多数的蒙古贵戚异口同声表态。
“不行。那里太远了,而且,那边的族人和我们不是同一条心的。”
刚刚升任为丞相的脱火赤说道。
于是,“应昌吧。”元顺帝作出指示。大家领命。
脱火赤表示愿意领兵前往大宁,阻挡明军南下。
元主当然同意。有挡箭牌在后面抵着,自己也好逃跑啊。于是,他再次带着老婆儿女和各色皇亲国戚,从上都逃亡。
这边的李文忠早已经嗅到元军的动向,他在上都通往各地的各个路口都设下伏兵,总计八个路口,他就做了八路伏兵。
而主将常遇春则领兵与脱火赤正面对抗。

先说元主逃亡。
果然,当晚,乘着夜色深沉,元朝皇帝再次逃亡了。不过,这次逃亡的路线颇为诡异,上都通往各地的八条道路都有逃跑的元军!真给李文忠算上了,结果,当然是绝大多数的元军都被活捉了!
再说脱火赤。
这个蒙古大汉,虽然不怕死,主动请缨出战,却是个酒鬼,临上战阵,竟然饮了个酩酊大醉。战斗刚开始没多久,明军发动一轮冲锋,脱火赤阵前指挥,“醉驾”宝马,结果,一头栽在马下,就被潮水般涌来的明军践踏成肉泥!他的军队全军覆没!
天亮之时,常遇春和李文忠会师,清点战俘,竟然没有找到元朝皇帝!
他又逃脱了!

莫非元主并没有逃出上都?
常遇春和李文忠第一时间指挥军队直扑上都开平。这时,与也速丞相同时受命南下收复大都的亲王晃火帖木儿也急速回军前来截击明军。但是在新开岭附近遭遇明军,蒙古亲王晃火帖木儿战死,元军溃败!
元主留下的河南王普化、中书平章政事鼎住领少量蒙古士卒守卫上都,见常遇春带着大军掩杀过来,不敢拒战,急忙逃跑,却被明军团团围住,不得已下马就绑。
常遇春急忙追问元主去向,鼎住和普化不肯回答,常遇春大怒,命人把他俩处斩,然后再追问其他俘虏。
在得知元主果真出了上都城,向应昌方向逃逸后,常遇春连水也不喝,把上都事宜交与李文忠,自己就带着三千战骑,火速追赶元主妥懽帖睦尔。
一路上,明军不断抓捕、擒获走单的蒙古贵人及士卒、马匹、牛羊等等,常遇春抱着生擒元朝皇帝的心愿,不断鞭策战士穷追猛打,可是,战俘和战利品越来越多,追赶了几百里,到了人困马乏之时,他稍作停留,清点战俘和战利品,连同攻克上都开平时的战果,一共是战俘一万余人、车一万多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
不能再战了!
这批战俘和战利品必须处理好才能再作下一步的战斗。
于是,常遇春叹息一声:第二次了,元主还是没逮住。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29 15:57:57 +0800 CST  
11.
当他回师上都时,他不知道,有个消息等着他——
应天洪武皇帝朱元璋五百里加急命令:陕西庆阳爆发激战,大将军徐达与敌周旋多时,未能克敌,着征虏副将军常遇春、偏将军李文忠火速率军入秦,与大将军协同作战。
朱元璋太心急了,他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的元主也下了急急如律令:着齐王兼中书右丞相扩廓帖木儿火速入援应昌,保卫皇帝。这道命令必然教扩廓帖木儿左右为难:继续在陕西与徐达进行旷日持久的庆阳会战呢,还是服从皇命,五千里加急奔赴应昌保卫蒙古皇帝呢?
可是朱元璋不知道这个消息,他见常遇春已经取得相当喜人的胜利,就想着快速把陕西战局也摆平。
历史在这一刻出现微妙的变化:要么扩廓帖木儿离开陕西,要么常遇春离开北平。
其实,徐达在庆阳会战张良臣和扩廓帖木儿,可谓是劲敌相逢,必定颇为时日。常遇春和李文忠对付早已吓破胆的蒙古中央禁卫军,不仅是摧枯拉朽,而且是所向披靡的。他们俩在六月底会师,七月中就攻克了上都,前后不足二十日,从北平出发,取滦州、惠州、大宁、全宁及上都,行军超过一千二百里,连克五城。这支远征军可谓战功卓著,同时,也是相当疲劳的了。
朱元璋竟然还要他们从上都奔赴几乎四千里以外的陕西庆阳战场作战,那是在六百多年前的冷兵器时代,没有现代化的军事运输车辆,战马和士卒的战斗体能早已是过度消耗了。北平战区的战士还仅仅是转战千里,然后奔赴陕西前线,他们行军总里程估计在五千里以内。但是,那个上都战役的最高指挥官常遇春,从他在陕西凤翔接受命令的四月底开始,到他在上都又接到奔赴陕西前线的七月中为止,就是大约一百天吧,来回北平和凤翔之间,加上上都战役的千里迂回作战,他本人已经是高强度行军打仗了,几乎作战一万里,在一百天之内!况且,在凤翔战役之前,他一直在战斗,从洪武元年的十一月底开始(常遇春在洪武元年八月攻陷元大都后,曾稍稍休息,北平周边的廓清战斗基本上不用他去参与),他与大将军徐达由北平出发赶赴山西战区,一直到洪武二年的七月底,超过八个月时间,他都在战斗、奔驰。如此高强度、超负荷的战争状态,谁能熬得住?即使是战神常遇春,也必须服从自然规律。
他,一定会生病!
是的,常遇春之死,是接下来必然发生的事情。
可以说,他是累死的。

柳河川。
位于后来的明长城以南(今天属河北省张家口)。具体位置,有两个说法:一个是赤城以西,一个是宣化东北。其实,都是柳河川的具体位置,只不过用的参照地不一样。赤城以西,就是宣化东北了。
柳河川,就在燕山南麓,明军自元上都开平出发,到达这里时,已经行军四百余里了。当时是夏季阴历七月,换算成今天的阳历,已经是八月初——1369年8月9日。考察今天张家口地区的气温及降雨,这时的确是这里的全年最高气温之时。常遇春,这支明军——上都远征军——的最高统帅,军衔为征虏副将军,就在此时突然得病,无法继续前行。李文忠等将佐匆匆赶来探视时,常遇春已经不能动弹了,躺在临时搭建的营帐内,用目光与众将佐一一作别!
史书没有任何常遇春临终时留下的片言只语,也没有记载他到底患了什么病。《明 太 祖实录》里如此记录:“征虏副将军、中书平章鄂国公常遇春还军次柳河川,得疾而卒”。
后人于是做了种种猜测。有的说,常遇春是得了一种叫“卸甲风”的病,也就是中风。有的说,或者是中暑吧。有的则根据后来朱元璋诛戮功臣的罪状,说是朱元璋命人下毒毒死了常遇春。还有的,这是更多人认同的:朱元璋因为常遇春家有妒妇蓝氏而多年没有儿子,她曾经剁了皇帝御赐给常遇春的美女的双手,结果被朱元璋处死,还用蓝氏的肉煮了“妒妇汤”给常遇春吃,结果常遇春得了“羊癫疯”(即癫痫病)。常遇春攻占开平后,就癫痫病发作,结果暴卒于柳河川云云。
这几种说法,看似都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从1367年冬十月开始北伐,到1369年夏七月。几乎两年时间内,常遇春频繁作战,特别在1368年十二月到1369年七月,这8个月里,他作战范围从北平到太原,到陕西奉元路,凤翔府,再到北平,辽东的战区,解放开平,并追击元顺帝几乎去到应昌,然后授命协助陕西的徐达,最后抵达这个山谷围绕,河流平趟的柳河川,我,作为《大明北伐》的笔者,不能不叹息一声:常遇春,是时候休息了!
他的作战范围,足足超越二万里!
他的作战能量,远远超越他身体的承受能力了!
要知道,那是650年前的冷兵器时代,一切的奔跑追打,无不以消耗体力作为代价。常遇春的战斗历程,早已超出中国古代史上任何一位军事指挥家,何况,他不仅仅指挥作战,更多的情况下,是身先士卒,往往带头冲锋陷阵!
他没有死于战场上,因为无人可以伤害他。
那么,他是累死的!
无疑。

据一出《柳河川》的戏剧所说,常遇春最后与他的将佐说的一句话是:“张三丰真人曾对我说,先于和里贵,后向柳中亡。我在和州与圣主相识,从此建立军功,受封国公之职,不可谓不贵。而今,到了这个柳河川就得病,莫非就是遇到柳就得身亡么?”言罢,叹息而终。
这种情景的创设,虽有宿命论,但是,从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常遇春,从和州从军开始他的军旅生涯,到柳河川暴亡,的确是战斗的一生,不愧为明初战神之称号!
而且,军人死于行军打仗之中,是无上的光荣。所谓“马甲裹尸”也。常遇春能够死于北伐即将大功告成之时,其实对他本人,甚至对他的家族来说,是最好的结局!
你看看,那一揽子的功臣最后的结局,是多么的悔恨,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悲惨,就应该对常遇春之死,感到庆幸!
永远留给历史美好的回忆!
常遇春之死,朱元璋痛哭之余,给他一个最伟大的称号——开平王,纪念他攻克元上都开平城的功绩。常遇春成了明朝第一个封王的开国功臣。
至今,南京明孝陵里,尚有常遇春之墓,让后人凭吊他的战神般的一生。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29 20:31:32 +0800 CST  
12.
明史(26)
“贼军骁将常遇春已经暴毙!”
远在应天府的朱元璋皇帝接到来自前线的常遇春讣告时,正在山西北部游离的元军上将脱列伯和孔兴也截获了这个消息,不禁大喜,互相告慰:吾等此举必下大同!
他们集结全体马步军,向山西北部门户大同发起最猛烈的攻击!
当然,这时候,已经离常遇春去世足足一个多月了。
说也奇怪,常遇春在阴历七月底病死,一个月多后,即到了八月底。
为什么要强调这个时间?
原因是,古代战斗,取胜之道,必须知天时地利人和。孟子有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战斗首先要懂得天时。
这个八月底的天时,又如何了呢?
唐人岑参有诗云:“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山西北部大同,八月底已经飞雪连天了!
这是反常天气哟!检索今天大同的全年气温及降雨(包括降雪),大同在农历九月的气温仍在10摄氏度附近,但是在1369年的阴历八月底,大同地区已经彤云密布,风雪飘零了!
莫非常遇春之死,天地同悲?抑或大元覆没,天地悲怆?
其实,那个元末岁月,不少的国外研究学者多指出:十四世纪上半叶(也就是元末时期)是个气温较低的时期。甚至,加拿大学者卜正民认为这时候小冰河时期,中国境内气温偏低,各种自然灾害频仍,导致农作物收成大幅降低,人类缺乏食物,加上各级政府管理不力,甚至蒙元贵族以“民族歧视”政策挂帅,粗暴而强横地奴役汉人,结果引发大规模的人民暴动。
这一点,应该重视,元末的气候的确与众不同。
你看,八月底的大同已经大雪纷飞!
可是,又怎样呢?
塞外的胡族早已习惯了八月飞雪的天气了,他们就是擅长在这样的条件下四处作战,到处抢掠。而且,他们还窃喜:汉人怎么挨得了这鬼天气!光是士兵单薄的衣衫,就足以让他们一败涂地了!何况,他们的所谓战神竟然暴毙于军中,这还不是他们败亡的征兆么?
于是,脱列伯、孔兴借着风雪交加,更是猛烈地围攻大同城。
不过,他们不知道,也不屑于知道他们的对手是谁了?
他们的敌手是李文忠!
而且,是专门擅长在恶劣天气下、恶劣条件下作战的李文忠!
比如,在四年前,他就是在严寒的冬天进行杭州会战的,虽然杭州城最后是兵不血刃地投降了,可是李文忠在肃清杭州外围的战役中,一直都是在严寒的风雪中战斗的。
又比如,在十一年前,那时候,李文忠还是叫朱文忠时,在严州,当时还在元军的手上,他们叫它为建德,面对的敌手是十余万的苗军。那时候,正是炎热的夏季,他们的战场就是今天建德的乌龙山。结果,朱文忠数次击败杨完者的苗军。后来,杨完者被张士诚谋杀,朱文忠面对的敌人就是张士诚了。后者组织了三四次的抢攻严州的战役,可是没有一次能够击败朱文忠的。最厉害的由张士诚大将李伯升带领的号称二十万的步骑兵来袭,朱文忠竟然带着少到不能再少的兵将在新城大破李伯升部队。
就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些战斗经验和经历,李文忠被朱元璋视为常遇春第二的指战员。
常遇春的讣告一到应天府,朱元璋除了悲痛和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之外,第一时间就把尚在赶赴陕西战场途中的副将军李文忠升为这支军队的最高指挥官。
李文忠还没进入山西境内,就见哨骑带着大同的求援使者前来报告:大同被围,情况危急!
这样子?
李文忠马上就要传令:全军向大同方面急速进发。
他的部下,左丞赵庸说:圣上诏令我军赶赴陕西庆阳,如果在大同逗留,怕耽误了大将军那边的战事。不如,派人飞报圣上,听候定夺吧。
李文忠想了想,正色道:“诸位,我既然与大家一起受命出征,国都以外,只要是有利于我大明国事的,完全可以自行决断。此所谓将在外,临机发断,不可有失也!如今大同甚急,如果再听候圣上指挥,一来一回之间,必费时日,岂不坐失战机?”
他宣告:传我将领,全军火速进发大同!
众人纷纷表示同意,于是,明军取道雁门关,向马邑奔驰而来。
他们身后留下了深深地足迹,那是雪地的印记。
一场风雪激战,即将爆发!
李文忠,就要一战成名!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29 22:03:39 +0800 CST  
谢谢支持!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30 08:33:23 +0800 CST  
13.

脱列伯和孔兴原来是关中元军将领,他们隶属于张良弼集团军。
徐达挥军取庆阳,张良弼把庆阳留给弟弟张良臣据守,自己带着脱列伯、孔兴等几员战将向西北的宁夏府逃亡,结果被先行一步到达宁夏府的扩廓帖木儿扣留了。面对昔日不肯听从元朝中央政府的命令,拒绝接受自己指挥,以至于双方兵战连年的张良弼,扩廓帖木儿真想一刀把他干掉。可是,张良弼毕竟是陕西大员,官居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又是从前扩廓帖木儿义父察罕帖木儿的老战友,扩廓帖木儿还是下不得狠心。
他痛斥了张良弼不顾国家利益,只想图谋私利,独霸一方的行径,就想吞并张氏的部队。张良弼没有被他吓倒,也反唇相讥,说扩廓帖木儿及其老干爹也与山西的军阀孛罗帖木儿锅里斗。
扩廓帖木儿一时语塞,回想起上一辈那两个“帖木儿”之争,涉及到中央的权力斗争,还真的不容易说清楚。最后,张良弼对他说:若你杀了我,光凭你一人,真能抵抗贼寇的进犯么?如今,到了你我联手对付明军的时候了,我弟在庆阳,你在宁夏,若指派大军再由大同取山西,明军势必难以应付。
扩廓帖木儿仔细思考了好一会儿,终于同意与张良弼合作。
于是,他派出三路大军:一路由贺宗哲指挥,绕过庆阳,直取凤翔府;一路由韩扎儿指挥,斜插庆阳西南面的原州(贺、韩二人都是扩廓帖木儿的嫡系部属);第三路由张良弼的两员大将脱列伯和孔兴指挥,由塞外集结士卒,直取山西北部门户大同。同时,他派出的前往吐蕃策动的使者,也成功地说服了吐蕃诸部落,继续效忠于元朝。他们负责进攻兰州和临洮地区。
四路大军同时发兵,各自指向不同地区,目的不仅分散明军在庆阳府的军事力量(徐达的兵力当在二十万以上),只要元军在上述任意一个地方取得突破甚至胜利,不仅能够提振士气,其政治意义更是重要的,它会让那些“亡国论”灰飞烟灭,“复国论”则会抖擞精神。
脱列伯和孔兴虽然接受了命令,但是,他们以往也曾在奉元路与明军对垒,听闻明军大军入秦,张良弼和李思齐部署在奉元路的元军在明军抵达奉元路的前三日就放弃阵地,逃亡而去,脱列伯和孔兴二人也是逃跑元军中的一员。这次他俩带着元军骑兵由塞外进攻大同,心里上的阴影一时间还是没法子消散的。他们进军的速度明显慢于贺宗哲和韩扎儿等部,及至听闻上都失陷,北伐明军所向披靡,他们更加不敢轻举妄动,就在大同以北的荒漠和草原边界上徘徊观望。
1369年八月底,他们接收到明军大将常遇春暴亡的消息,信心顿时高涨,急急忙忙指挥蒙古骑兵,围攻大同城。
大同守将,是都督同知张兴祖。当时他统领的士卒有宣武、振武和昆山三卫,就是16800名战士(明初,一个卫,有士卒5600人)。这是在1369年(洪武二年)二月开始,由大将军徐达指派张兴祖镇守大同的。
张兴祖,本姓汪,原来是巢湖水师将领张德胜的养子。他跟从养父归附了和州的朱元璋,从那时开始,参与了几乎所有的长江水域的战斗,可以说一员出色的水军将领。后来,在与陈友谅的战斗中,张德胜战死,朱元璋就让张兴祖代领他的部属。从此,张兴祖作为第二代巢湖水师指战员,继续为朱元璋集团效力。在鄱阳湖一战中,张兴祖和比他更有威望的廖永忠等六员战将驱动战船深入敌阵,他们的战船冒着陈友谅军的火炮和箭雨,沉浮于鄱阳湖水面,来回接战,十分勇猛,却一度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当大家都以为他们已经葬身火海或者沉入湖底之时,六只战船居然从敌阵中飘摇而出,继而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朱元璋阵营发出震耳欲聋的喝彩声,士气为之大震。鄱阳湖之战的胜利天平开始向朱元璋集团倾斜。张兴祖由此扬名。
后来,他又参与了平定张士诚之战,屡立战功。在北伐战争开始时,张兴祖已经身居都督府同知,军阶上的排名位于薛显、傅友德之前。在山东、河南和河北,乃至山西战场上,张兴祖成功地由水师指挥官转变成陆军(步骑兵)指挥官。
这次,面对脱列伯和孔兴的正面攻击,张兴祖镇定自若,严阵以待,一面组织军士严密守卫大同城,一面派出求援使者,向北平和上都求救。
恰好,尚在雁门关外的李文忠部队遇上这救援使者。
李文忠当机立断,挥兵直指雁门关,大同之战,开锣!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7-31 13:06:20 +0800 CST  
14.
第一战:遭遇战!
明军在李文忠的指挥下,冲出雁门关,此关是明军守卫的关隘。关上守兵听闻李文忠部北上支援大同,无不欢欣鼓舞,纷纷表示要从军参战。李文忠精选出数十名精锐骑兵,以赵庸为前锋,率先奔赴马邑县城,与蒙古敌兵迎头抗击!
赵庸,小字老哥,其实也来自巢湖水师,也是水军中的佼佼者。当年鄱阳湖之战,出没于陈友谅战船中,犹如闲庭信步,如入无人之境的六员水师勇将中,就有赵庸此人!
现在,他的军阶是中书左丞,在这支上都远征军中,名位仅次于常遇春和李文忠,常遇春病亡后,赵庸则仅在李文忠之下。
当下,他率领精锐步骑兵向马邑而来。

马邑,在今天山西北部长城以外,历来都是胡人与汉人交锋的战场。
遥想西汉王朝,汉武大帝刘彻登上帝位,年轻力壮,血气方刚的他对乃祖乃父对匈奴胡族卑颜恭顺的和亲政策深感不满,于是,在一些与他抱有同样心态的官员的鼓励和怂恿下,特别在王恢及聂壹的建议下,设局于马邑,引诱匈奴进入汉军的埋伏圈。这个埋伏圈总共动用了汉军30万人,企图对匈奴的10万大军进行灭族性的打击。岂料,百密一疏,以往匈奴入侵,延边的汉朝百姓无不惊慌失措而逃亡,汉朝各级地方政府都发布坚壁清野的指令,城邑村镇,甚至荒山野岭,绝对是人畜皆无的。可是,这次,匈奴单于发现马邑一带,虽然也是不见一人,但是山野处竟然牛羊成群,与往昔情形不一样呢(汉朝的剧本也太假了)!这位叫军臣单于的匈奴主顿时思疑,决定暂缓急进。他观察周围地形良久,忽然派出一支精锐哨骑,一举攻陷马邑边缘地带的一个小“亭”。这个“亭”,相当于现在的一条行政村,当年汉高祖刘邦就是做亭长起家的。在这个亭负责防务工作的官员被匈奴人俘虏了,他被带到匈奴王马前,匈奴王用汉语(注意,军臣单于懂汉语)威胁他,俘虏只好把朝廷的军事秘密和盘托出。匈奴王大惊,而后大喜:你真是上天赐予我的宝物!我不但会杀你,而且,我要封赏你!
说罢,传令火速退出汉军的埋伏圈。
这么一场马邑之谋由此破产。匈奴与汉朝由此交恶。汉武帝不得不诉诸武力征伐这个世仇。

到了1369年,明军一反以往中原汉人对北方游牧民族惊恐的常态,在赵庸率领的精锐前锋再次进入马邑,他们在这里遭遇蒙古骑兵了!
他们遇到的是一队蒙古游骑,大约数千人,就在几座山峰平缓出,明军与蒙古军骤然相遇!
赵庸部队士气如虹,他马上指挥数十名精锐骑兵中间插入,另外左右两翼骑兵包抄敌军两侧。这时候,天色接近傍晚,马邑上空浓云密布,气温骤降,一场大雪似乎就要来临。蒙古军意想不到明军竟然敢于决战,以往屡屡失败的心里阴影再次被眼前黑压压的明军激发起来了。他们全军皆为骑兵,本来在速度上及机动性上占有绝对的优势,打这场遭遇战应该占优势的。
当明军数十名前锋如尖刀般插入他们的中军时,蒙古士兵惯性动作出现了,他们向两侧闪出一条通道,让明军前锋深入他们内部,自己的左右两翼如同两张大网,眨眼功夫就把明军前锋困在军中!
赵庸这种突击战术,咋看愚蠢之极,深陷敌阵的数十名战士分分钟壮烈捐躯。
可是,大家不要忘记,在九个多月之前(1368年十二月),面对扩廓帖木儿的数万骑兵,明军的勇将傅友德也是这样打仗的,当时傅友德仅仅带着五十名骑兵(没错,就是五十人),就敢冲入数万名骑兵的蒙古阵中,而且还枭敌斩将而回,蒙古被他的气势所逼,竟然是丢盔弃甲而逃。
这种情况居然能够取胜,原因只有一个:两军狭路相逢,勇者,胜!
何况,赵庸还有第二招:左右包抄合围蒙古军。
那么,明军就用这两招解决了蒙古军么?
当然不是!
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再次叹息:为什么同样是中原汉军,面对北方的游牧军队,赵宋王朝的中央禁军就是一败再败,甚至不敢与他们进行野战呢?
是武器不如他们,还是体能、士气不如他们,抑或战术不如他们?
都不是。
真正原因只有一个:指挥官不如他们!
明军之所以能够克服蒙古军队,真正原因只有一个:明军的指挥官敢于打仗,打硬仗,往往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一句话:不怕死!
赵庸,据后来皇帝朱元璋对他的评议,以他的功劳,原本是可以封赏为国公的,要不是在私人的生活作风上出现了那么一点点瑕疵的话。当然,由于在赵庸面前,明军太多的军事巨星如星光灿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沐英汤和廖永忠傅友德蓝玉等等,实在过于显赫了,所以赵庸才不为人所知。
你看他在马邑战场上如何表现:数十名精锐骑兵之后,就是他自己亲自统领重装步兵继后,他的左右士兵不断发射箭矢,临近敌军,火铳兵纷纷举枪射击,再走近些,是江南步兵的必杀技长枪兵,一步步逼近蒙古骑兵……
我们如此描述之余,也得看看,蒙古兵是怎样突破明军的碾压的。
蒙古军都是骑兵,可是,在1369年九月初的这一刻,昔日的战斗光辉全无!
为何?
他们的指挥官刘帖木儿看到明军攻势凌厉,不由得心怯,竟然想抽身逃离战场!
看到这个“刘帖木儿”的名字,我猜想,也许他是个汉人,姓刘,但是却起了个蒙古名字,叫帖木儿,加起来,他的姓名就是刘帖木儿。可以说,他或者就是个“汉奸”。
但凡这种“汉奸”,打战时往往是个怕死鬼。
赵庸远远看到蒙古军的中军大旗有退缩迹象,马上把几名俘虏带来问话,俘虏告诉他,中军大旗处,就是领兵大将刘帖木儿的指挥部。
赵庸马上召集几名精锐战士,对他们说,如此如此这般这般。这几名战士领命而去。
他们去干什么?
赵庸对他们说的是:擒贼先擒王。
再全面扫描一下马邑战场,此时已经是混战时刻了,大雪就在这时纷纷扬扬,明军没有像蒙古将领预测的那样,冷得牙齿咯咯响,因为,他们是从上都而来的。上都,在纬度上比大同更高,那里的天气比大同更糟糕,这么一支远征军怎么会在大同战斗中,为环境和天气所吓倒呢?
闲话少说,那几名明军骑兵直取蒙古中军大旗的指挥部,蒙古兵好几次拦截都没有效,看看就要杀到刘帖木儿跟前了,刘帖木儿慌了,拨马就走。
赵庸呢?
他竟然就在那几名精锐骑兵之后!他真的把自己投身于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了!
那位穿着华丽,戴着圆帽,帽檐垂着绒毛,耳朵穿着银环的刘帖木儿刚刚走了几步,赵庸的飞箭就射中了他的肩膀!
接着就是:刘帖木儿堕马。
继而被生擒活捉!
“尔等主将已经被擒!降者免死!”
此时,赵庸身后的大部队如泰山压顶之势掩杀过来,蒙古军前锋四散而逃,后军则慌忙撤退。
赵庸得势不饶人,发出指令:追!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8-02 08:59:21 +0800 CST  
15.

这边厢,赵庸刚刚击溃元军骑兵,那边厢,李文忠已经接到报告。几乎与赵庸追击元军残余部队的同时,李文忠派出另一支生力军,加快速度,他们的目的就是取得与大同守军的联系,通知他们:援军已到,一则可以增强守军的信心,二则时刻准备协同作战。
不过,当李文忠带着部队抵达刚刚发生战斗的平原地带时,鹅毛大雪从空中坠下,他不放心赵庸的穷追了,因为赵庸派人来报,他们已经抵达白杨门,与元军大营仅仅相距五十里,他请求就地扎营。
李文忠带着几名骁勇战士,骑着战马,登上一座高山,视察前沿阵地。他极目远望,但见天下之间,白茫茫一大片,北风漫卷雪花,数百步之外,根本无法分清天与地,更不要说敌军大营的动静了。
在这样的天气下,敌我难辨,如何取胜?
李文忠担心元军会有伏兵,心里琢磨着,又打马奔驰了好一会儿,然后传令:着前军赵庸往后移营五里,以一条桑干河的支流作为缓冲战壕,阻隔敌军可能的攻击——或者敌军会趁着大雪夜袭我军。
赵庸领命,马上照办。
果不其然!
明军刚刚扎好营垒,元军统领脱列伯、孔兴就带着数万名精锐骑兵冒着鹅毛大雪突然杀到!

蒙古军队擅长在恶劣天气的情况下打仗,因为在蒙古高原,足足超过半年以上是恶劣天气的,即使在夏季,光照虽然带来了足够的温暖,可是暴风和暴雨往往也会随之而来。而在冬季,那种叫做“白毛风”出现时,天地间的飞雪和积雪随着无定向的大风漫天翻卷,风力之强足以将蒙古人的羊圈及蒙古包也掀翻吹走,地面冰雪覆盖之余,人畜惊惧而无处藏匿!白毛风刮过后,草原上通常惨不忍睹:人畜俱亡,成了冰雪雕像;残帐遍野,变了破碎冰挂。即便如此,成吉思汗铁木真和他的钢铁部队,仍然会在这样的天气中出动,对敌人作出致命的袭击。这就是蒙古铁骑的威力!
脱列伯和孔兴很好地继承了蒙古人这种优良的战斗传统,这场大风雪,让他们更加坚定信心,因为他们认为:明军必定不敢出战。
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听闻元军来袭,李文忠下令坚守营垒,不得出战。随后,他亲自巡视营垒,激励战士奋勇抵抗,并把所有的防御武器都投入到战斗的第一线。
脱列伯打算全军压上,直接冲击明军营垒。岂料,前锋刚刚冲了几十步,就听见“扑通”、“扑通”之声不绝于耳,原来,厚厚的积雪掩盖了那条蜿蜒潜藏的河流!白雪落地,虽有浅薄的冰块,却不足承受元军骑兵铁骑的震撼蹂躏!
数百名元军骑兵落水!
赵庸等人喝令士卒放箭,明军营垒中,箭如雨下,那些强硬的大弩也发射出骇人的箭簇。元军死伤无数,幸存者惊慌起来,一时间,不敢涉水过河。
脱列伯和孔兴心急了,不断喝令士卒前进。
但明军营垒防守十分严密,元军无法前行。
就这样,双方胶着了。
元军不断冲锋,明军不断发箭。
如是者,攻者不得前行,守着无法退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天色由傍晚时分,眨眼就到了深夜子时!双方战士不禁肚子饿了!
李文忠吩咐把食物送到防守战士的面前,鼓励战士继续战斗。
可是,元军却远离自己营垒五十多里,大雪纷飞之间,食物补给难以为继!
寅时。
大雪渐渐稀疏了,东边的天色渐渐发白。战斗激烈进行。明军又分批就食。元军依旧挨饿。
卯时。
雪停了。天色大亮。战斗仍在继续。元军的补给还没到达前线。
辰时。
脱列伯看看自家的军队稍有疲态,不禁大怒,再次喝令:冲锋!落后者,斩!
元军鼓起勇气,全线压上,河流早已被尸体填平了,他们踏着同袍的血肉前进!
李文忠连续接到紧急报告,他不动声色,只是吩咐:坚守!

守不住了!
赵庸派人报告。
那就让他两个营垒吧。
李文忠说得轻巧。
什么叫“让他两个营垒”?
就是让他们闯进来,用两个营的兵力与敌人短兵相接。

他的左右不解,问:这样做,敌人士气会大振,对我军恐有不利啊!
李文忠笑而不答。
可是,心里这样想:打了整晚,还能继续打么?
赵庸带着两营战士,就在自己的营垒,与冲杀进来的元军短兵拼杀!
脱列伯、孔兴全线压上,见自家军队冲入明军营垒,不由得心花怒放,满以为这次肯定破敌立功了。
然而,明军真的很顽强,元军即使已经冲入来,他们依然坚持战斗,毫不退缩。

巳时。
李文忠吩咐左右备马,随后集结了后军部队,对他们说:前军已经与敌人打了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了。现在,轮到我们出场了。
后军一直按耐着,听了一个晚上的呐喊声,又听了一个早上的厮杀声,心里头早就忍无可忍,现在听到头儿这么说,就异口同声答道:杀!杀!杀!
李文忠把部队分作左中右三翼,命令:左翼,攻击敌军的左侧;右翼,攻击敌军的右侧;中翼,由我率领,直取敌军中军!
说完,吆喝一声,三军出动!

这时,雪后的太阳高高在上,李文忠带着左中右三翼投入战场。
已经混战了一晚又一个早上的元军如何抵抗?
他们又累,又饿,体力几乎降到最低值,被李文忠这三支生力军一冲,顿时土崩瓦解!
无谓多费唇舌了,战斗结果是——
元军大败!
脱列伯逃跑不及,被赵庸生擒活捉!
孔兴带着残兵仓惶逃窜而去!
却遇上大同城里冲出来的张兴祖部队!
孔兴好不容易突出重围,却被手下割了脑袋投降了明军!
此战,降元军一万余人!元军两名主将,一个被擒,一个被杀。
大同之战,Over!
李文忠由是扬名北国!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8-02 22:04:57 +0800 CST  
明史(30)
北部边疆几乎同时开打的战场中,明军在上都、大同都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那么,庆阳如何了?
庆阳不能仅仅称之为战役,而应该称为会战。
在这里,庆阳城的张良臣与大明大将军徐达胶着于城下,而身处宁夏府的扩廓帖木儿则派出了三路兵马:一路由大将贺宗哲率领,绕过庆阳,直扑明军据点凤翔府;一路由大将韩扎儿率领,斜插庆阳西南部,夺取原州;第三路就是吐蕃部落兵团,他们负责攻击明军刚刚得手的临洮和兰州。
面对元军如此攻势,徐达如何作出部署?
先说韩扎儿,他身居平章之职,虽然史书没有详细说明这个平章究竟是地方行省的平章,还是中央政府的平章,但我们认为,韩扎儿的平章是地方行省的平章,即便如此,韩扎儿也是地方上的一位军事大员。他的军士才能还是不能小觑的,因为他统领部属,几轮冲锋后,就攻克了原州,明军的指挥官陈寿等军士战死。

徐达闻报,马上叫来几位得力将佐,头一位是冯宗异,第二位是傅友德,其余的皆是冲锋陷阵、无惧生死的勇将。
徐达说:“敌将既然占领了原州,势必北上庆阳,以期与庆阳合击我军。”
冯宗异说:“那么驿马关就很重要了。”
傅友德说:“驿马关在两地之间,为战略要冲之地,我军应在此重兵把守,防止韩扎儿部与张良臣会合。”
徐达点头赞成。
他说:“驿马关,谁去把守?”
勇将徐礼说:“末将愿往!”
徐达笑道:“有徐右丞前去,驿马关无忧矣!”
徐礼领命而去。
他沉思一会儿,又说:“叶谷真将军,你领兵往庆阳北面,把守彭原乡,那里有道路与原州相通,不能让韩扎儿部过来。”
叶谷真领命而去。
“韦正将军,你领本部人马,速往邠州协防,提防韩扎儿南下与敌军贺宗哲会合,这对凤翔府颇为不利。”
韦正领命而去。

看着三员勇将离去后,冯宗异对徐达说:“我军围困庆阳,张良臣虽然处境艰难,却仍然负隅顽抗,我军恐难速战速决。王保保(明军上下皆称扩廓帖木儿为王保保,故此直接引用他们的对白时,用“王保保”称之)想声援张良臣,故此令韩扎儿攻我原州,然后再来援救张良臣。属下看大将军部署各将,似乎防备方面的工作较多。不如,我军另派一支直接开到原州城下,韩扎儿就无法出来骚扰我军了。”
徐达笑了笑,看着冯宗异,说:“我就等着你开口啊!此举非君莫属!”
冯宗异连忙领命,随即率本部军马火速赶赴原州前线,就在驿马关前,扎下营寨,阻挡在元军北上的道路上。此地,与庆阳城相隔三十里。

韩扎儿得报,知道无法突破明军防线前去救援庆阳,于是连夜挥军南下,攻陷了泾州。明军守将丁千户长退保灵台,阻挡在元军进入凤翔府的道路之上!
这些败退法则,不是偶发的,而是徐达大将军反复强调,要全军上下指战员和各位战士都清楚的:如果不敌,不能四散而逃,而要撤退到下一个据点,为下一个据点的防御作出应有的贡献。只要在下一个据点成功抵御了敌兵的进犯,这么一支曾经撤退的部队不仅不能算打败仗,反而是立了战功的。
故此,丁千户用有限的兵力阻挡了韩扎儿的继续南下。
韦正赶到邠州时,与灵台县相隔五六十里,听闻泾州失守,忙派出支援部队赶往灵台县,协助丁千户。

韩扎儿看看难以北上,又不敢继续南下,犹豫之间,忽然接到报告:明军以冯宗异为首,出动了!他们直接攻克我军占据的原州!
韩扎儿一惊,因为他此时正在泾州南部,离原州有一段不近的距离,这段距离超过一百里,救还是不救?若然救,奔驰回去,必然会与以逸待劳的明军遭遇于原州城下,对方再设埋伏,元军必然吃败仗。若然不救,千辛万苦夺取的原州,就会又给明军抢回去。
真是左右为难!
最后,韩扎儿还是硬着头皮赶去救原州。
当然,他担心的事情如期发生!
冯宗异就在半路上,截击韩扎儿部。结局当然也毫无悬念:元军失败。
韩扎儿带着残兵逃跑,也许是盲头苍蝇,到处乱窜,结果跑到韦正驻守的邠州去了。

韦正,据说与皇帝朱元璋有着说不清道不尽的关系(有资料披露韦正的养母与潜龙时代的朱元璋有染),此时正严阵以待,韩扎儿一下子奔进来,被韦正迎头痛击,不得已,只好又走回头路,躲在邠州和泾州交界的小地方宜禄去了。岂料,明军到处搜索这支元军残兵,冯宗异发布剿灭韩扎儿命令,一连十多天,韩扎儿东躲西藏,看看摆脱追兵,不禁长叹一声,由哪里来,回哪里去吧!
他,逃回宁夏府去了。
扩廓帖木儿的韩扎儿军,就此Over。
冯宗异喜滋滋,打着得胜鼓,回驿马关去了。

那,庆阳那边,又如何了啊?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8-06 21:54:33 +0800 CST  
明史(31)

还是先说说凤翔府那边。
元军大将贺宗哲领兵绕过庆阳路,直扑明军据守的凤翔府。
凤翔府明军指挥使金兴旺,知府周焕闻讯,即刻坚壁清野,在城外及城头部署各种防御工事,固守这座陇右重镇。
金兴旺,出自朱元璋早年的淮右兵团,曾经跟从朱元璋渡江作战。占领集庆(今南京)后,东征西讨,与陈友谅、张士诚及江南元朝地方部队的战斗中,屡立战功。及至明太祖朱元璋发布北伐号令,金兴旺也随军出征。他的军职已经升至威武卫指挥使。后来,冯宗异镇守潼关,独力面对关中元军的多次进攻,就向大将军徐达请求援助。徐达指派都督佥事郭子兴带着鹰扬卫指挥于光、威武卫指挥金兴旺前去增援。及至明军夺取奉元路和凤翔府后,徐达传檄集合各路大将召开凤翔府军事会议,决定先解决临洮的李思齐势力。金兴旺留守凤翔府,负责各种军需物资的调度。
此时,元将贺宗哲来攻,金兴旺便与知府周焕定下坚守城池的战斗策略。
贺宗哲,是扩廓帖木儿的手下第一大将,早在扩廓帖木儿的义父察罕帖木儿时代,就跟着扩廓帖木儿父子四处作战,与刘福通的颖州红巾军连场混战,可以说,贺宗哲算是一位出色的元军骑兵指挥官。
这次,他深入敌境,来攻凤翔府,不仅胆量过人,也抱着必胜的决心,打算像韩扎儿取原州那样,一举击破凤翔府。
岂料,他遇到的金兴旺可不是普通的明军将领。你看——

元军第一轮冲锋,就抵达凤翔府护城河。当时还是夏季的八月,这道护城河却基本上没有水,元军呼啸着跨过河床,战鼓声和呐喊声铺天盖地而来。可是,城外的防御排栅阻止了他们的去路,元军挥刀砍倒排栅,城头上一阵梆子响,万箭齐发,冲在最前面的一批元军骑士无不中箭堕马,后面的连忙勒住马缰绳,战马一阵阵嘶鸣,不禁退了下来。
元军第一轮冲锋,失利。

贺宗哲得报后,带着一队护卫,登高远望,察看城中情况。不久,他传令:马上四处搜寻,砍伐竹木,把它们一根根编排起来,做成如同龟背一样的巨大竹木排,起个名字叫“龟笆”。然后,命令骑兵下马,每五名战士背起一个龟笆,直奔凤翔府西北面的凤凰嘴。他认为这里是凤翔府防御最为薄弱的地方,因为凤凰嘴外有一片树林,这片树林紧挨着城墙,如果元军由这里寻找突破口,取胜几率会更大些。
岂料,元军刚刚抵达凤凰嘴树林,集合后向城墙进发,又听一阵梆子响,城头上投下无数的火把,还有燃烧着的各种易燃物品,包括一种称为“猛火油”的燃烧物。元军的龟笆顿时一片火海,士卒仓促间只有发出痛哭和哀鸣!

贺宗哲大怒,喝令长枪手用铁钩把明军投下的火把和燃烧物品勾走。
明军忽地又抛来巨石!
这是经过改良的抛石机,之前就是襄阳砲。由于襄阳砲体型巨大、笨重,不易于移动,所以,在与张士诚的平江作战后,朱元璋和徐达就命军械局把曾经用于平江战役中的巨大的襄阳砲改良,制作为较为小型的抛石机,不仅易于移动,而且组装容易,当然,缺点就是抛出来的石块没有以前那么大、那么重了。在平江战役中,襄阳砲抛出的石块最重达300斤,金兴旺这次凤翔府防御战中,抛出来的石块只有几十斤。一座抛石机的威力是不大的,可是,几座,甚至十几座,同时抛出几十斤的石块,就不是普通的效果了!
元军“依依呀呀”的撤退了!
贺宗哲火起,拔出宝剑,砍了几个后退的士兵,他嚷道:有进无退!
元军又发起一轮冲锋!

金兴旺对周焕说:“敌军急攻我城,肯定是认为我军没有援兵,不敢出城与他们战斗。”
周焕说:“大将军在庆阳与张良臣激战多时,难分难解,元军敢于南下来攻我凤翔,就是认为我凤翔没有援兵啊。”
金兴旺说:“今晚,我军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给点颜色他尝尝!”
到了傍晚吃饭时间,元军攻击稍有停顿,他们分批就餐。
明军忽然打开西门,百户长王辂带着两百多名长枪兵一轮冲击,元军一时间措手不及,被打了个晕头转向。
贺宗哲得报,连忙组织人马扑过来,准备全歼这二百多名明军。
明军见大队元兵涌来,不仅没有撤退,反而迎头冲击过来!
找死?
对!
就是找死!
他们顷刻间就被元军团团围住!
贺宗哲宝剑在手,吆喝着,元军骑兵里三层外三层,把二百多名明军围个水泄不通。看看明军战士就要被这批骑兵合力剿灭了!
忽然间,元军的西北翼一阵大乱,众骑士纷纷躲闪退避!
贺宗哲等抬头看时,暮色苍茫中,看不到什么情况,只听到一阵乱哄哄的嘈杂声,还夹着呐喊声和战斗声。

原来,金兴旺派人在西门诱敌,自己则带着大队人马出了北门,从侧翼攻击元军!
夜色之中,贺宗哲不知道对方有多少人马,由于明军由西北而来,他担心这是明军的救援部队,所以,他不敢恋战。
他的头脑快速地思考了一会儿后,就传令,让他的部队撤退。
偏偏这个时候,凤翔府的知府周焕,又派出第三路人马,竟然一个个战士坐在箩筐里,由城头悄悄放到城外,这批缒城而下的明军战士忽然呐喊一声,也投入战斗!

贺宗哲一挥手,他的部队向后撤退。
明军一轮冲击后,发现:元军竟然全军撤退,弃营而去!
明军上下齐心,就想奋起直追,百户长王辂连忙阻止,他说:“敌军并没有打败仗,这么就弃营而去,明摆着是诱敌之计!休要中计!”
金兴旺认为正确,于是派出十几名哨骑,前去探路。

果不其然,哨骑刚刚追到五里坡,元军一声呐喊,鼓噪而起,冲了出来!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8-12 17:55:57 +0800 CST  
明史(32)

明军百户长王辂,先前曾受命前往陇右临洮府收集李思齐的降卒。这道指令是皇帝朱元璋发布的,王辂从京师应天府出发,抵达临洮后,收集了大批李思齐降卒,就带他们回三千八百余里外的京师。当他们赶到凤翔府时,恰逢元军来攻,王辂就带着降卒入城协助金兴旺守城。
一名百户长,带着几万降卒,来回于临洮和京师之间,足足七千六百里之遥,可见朱元璋对王辂的重视及信任程度该有多高了!
老实说,金兴旺正是有了这么一支不期而至的援兵,对贺宗哲的围攻才有了足够的底气。
当下,哨骑回报:元军果然在五里坡伏击我军。
金兴旺不由自主瞅了瞅那名百户长,心想:圣上果然没有看错人,此君判断如此精准!
于是,他命军兵回城固守。
元军再次集结于城下,鼓噪而上。
明军再次发放砲石、火箭等等防御武器。
双方混战一场,死伤相当,看看天色已晚,各自守兵歇息。

可是,金兴旺不敢休息,他和知府大人周焕、百户长王辂以及各级指战员在军帐里开会。在会上,金兴旺先让大家发表意见。
这个说:“敌将贺宗哲号称名将,今日一见,名不虚传。”
那个说:“敌军势大,为今之计,我军只可坚守,等待援兵来救。”
有人就说:“大将军在庆阳与敌周旋,哪有援兵来救我们?”
于是,就有不少人主张:“不若向长安方向撤退,与长安守兵一起抵抗敌军。”
金兴旺不做声,他看着王辂,心想:你那么得圣上青睐,能够数千里带降兵回京师,我就看看你有什么主意。
岂料王辂也不做声。
有幕僚说话了:“不行吧。我军若放弃凤翔府,对关中战局会带来不良影响。特别如今大将军在庆阳激战,凤翔就是后院了,我军若放弃凤翔,退守长安,无形中制造了后院起火的格局。如果贺宗哲领兵追来,长安方面恐怕也难据守了。”
一位主张撤退的将领说:“我们不是败退,而是战略转移。我军向长安撤退时,擂鼓而行,声威传于四方,谅他贺宗哲也不敢贸然来追。”
此言一出,竟然引来两人异口同声驳斥:“我辈既为军人,自当与城共生死,以报效国家,岂可弃城而去!”
大家抬头一看,原来是金兴旺和王辂同时发出一模一样的话语!
金兴旺和王辂说完,彼此对望了一眼,金兴旺心里升腾着这个呼声:英雄所见略同啊!
于是,大家不敢再做它意了。

会议结束后,大家逐渐散去。
金兴旺对王辂说:“王百户,请留步。”
王辂知道他有话说,就留了下来。
金兴旺拉着他手臂,说:“我有个问题,也可以说是担心。”
王辂微微一笑,说:“你是说,我带的那批降兵么?”
“正是!”
王辂说:“金指挥,你有何高见?”
“圣上和大将军对归顺我们的降兵都有相同的意见,不可深信,也不可不信。”
王辂说:“所以,我就是来带他们回应天的。”
金兴旺说:“眼前的贺宗哲嚣张之极,我担心那些降兵会与他们勾结。如果他们与城外敌兵互相呼应,我军危矣!”
“依金指挥所见,应如何处置呢?”
“我想如此如此这般这般,未知王百户意下如何呢?”
王辂连声称赞:“好计策!”
于是,金兴旺连夜发布消息到全军:王百户带着新兵(所谓新兵,就是降兵)前来助战,我指挥部应该犒赏他们!
随即,派出人员到全城动员,将城内官民各户中的家禽家畜,包括鸡、鸭、鹅、猪、羊、牛等等全部搜集到军中,又用布袋装满草料,也聚集到一处,准备犒赏王百户带来的军马人等。
王辂带来的降卒信以为真,也是由于长途跋涉,更由于关中经常缺粮乏食,如今归顺了天朝(他们认为是天朝),果然有了与以往不一样的待遇,心下欢喜,便更加落力守城。

贺宗哲那边呢?
元军本来是关中的主人,对这里的地形相当熟悉,贺宗哲又是名将,所以面对明军的坚守,也表现出他们应有的比较高超的攻城技术。
你说你明军不出城作战,那么我元军就攻城。
你说你明军抛石块,射火箭,那么我元军就掘地道。
你说你在城内挖战壕,用烟熏火燎阻击我地道战,那么我元军就冲入瓮城,与你短兵肉搏。
……
凡此等等,元军奇招迭出,贺宗哲几乎使用了所有可能使用的攻城战术了。
但是,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远道而来,粮草不足。所有军需,特别是军中的粮食,都来自于敌方。也就是四处抢掠,务食于敌。
明军就看到这一点,金兴旺、周焕、王辂等指战员轮流来回于城上、城下,激励士卒,督促运输人员运送各种守城物资,又定时派发食物,把受伤的战士迅速撤离第一线,由军医治疗伤员。对战死的士兵,以军礼安葬,给家属抚恤。
凡此等等,竟然挨了一天,又一天……
渐渐地,就到了第十五日!

这十五天的凤翔攻防战眨眼就过去了。
贺宗哲竟然没能得手。
金兴旺也无法退敌。
既然双方都无法取胜,那为什么打了十五天,就结束了?
因为:庆阳会战已经结束!
大将军徐达攻克庆阳,敌军张良臣父子被斩,明军大获全胜!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8-13 11:39:36 +0800 CST  
明史(33)
庆阳会战,自五月中旬张良臣夜袭明将薛显起,到八月底结束,足足耗时三个月,可以说是明军入关中以来最大的一次会战。
明军大将军徐达的作战方针是:翦其羽翼,绝其外援,围而攻之。
大部队刚刚抵达庆阳城外三十里,徐达即指派四员大将肃清庆阳外围,并堵截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元军前来会战。
这四员大将是俞通源、顾时、傅友德和陈德。
俞通源率精骑坐镇庆阳西面,顾时则北面,傅友德则东面,陈德则南面。
徐达则亲率大军重点打击庆阳城。
可以说,徐达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远在宁夏府的扩廓帖木儿和张良弼试图派出探马与庆阳城取得联系,却无法实现。扩廓帖木儿只好选择侧面攻击庆阳西南的原州,以及更南一些的凤翔府。
贺宗哲绕道攻取凤翔府时,曾经派出密探,试图潜入明军营中策反刚刚投降明军的元兵将士。刚好就遇到一位名叫宁文明的将领派人前来元军大营接洽“反正”事宜。这个宁文明,也是关中的降将,他听闻昔日同僚贺宗哲统兵南下攻取凤翔,就盗取了军中机密情报,打算“反正”,逃回元朝。
当然,人算不如天算。当他们正在把手欢聚,畅谈不见多日的情谊之时,明军指挥使张焕带着哨骑突然不知从哪里扑出,当场就把贺宗哲的密探、宁文明的使者逮个正着!
这批明军的巡逻队第一时间就把他们送往徐达大营,徐达也没有审问,直接下令:斩!宁文明,也斩!
贺宗哲眼看无法与庆阳取得联系,又不见密探回报,知道徐达已经有所戒备。另外,庆阳的四个方向的道路已经被明军大营堵死,实在无法突破防线,只好一心一意攻取凤翔府。

庆阳城内。
小平章张良臣依仗城池高大险要,城内又有数眼不竭之泉水,他命人把泉水好好保护,修建成石井,用作全城饮用水源。
此外,他的兵将精锐,旗下七个养子,皆擅长使用长枪,军中号称“七条枪”,庆阳人都说,“不怕金牌张,只怕七条枪”。那个叫“金牌张”的,是张良臣的哥哥张良弼的勇将兼保镖,已经跟随张良弼去了宁夏府。庆阳城内,张良臣知道他的哥哥和扩廓帖木儿合作,后者已经派出韩札儿和贺宗哲前来救援,他就专心致志对付明军,把“元”字大旗高高竖起,不再与明军做任何有关投降的交涉了。

明军在东原驻下大营,大将军徐达命令右副将军冯宗异、御史大夫汤和、都督副使顾时、参政戴德领兵四面合围庆阳城,在离城五里处竖立营垒排栅。
张良臣毫不畏惧,只听见一声炮响,庆阳西门打开,一队马军盔明甲亮,在城下驰骋往来,一支步兵肆无忌惮地在马军的掩护下,往城外打水。
徐达接报,心中愤怒:这不是在向我挑衅吗?
于是,指令冯宗异把部队往庆阳西门前进三里扎营。这样一来,明军营垒与庆阳城相距仅仅二里,城内马步军顿时不敢出来了。
另外,徐达派遣宁国卫将士镇守庆阳城的小东门,提放元军由东门出战。

果然不出徐达所料,冯宗异进逼庆阳西门,张良臣不敢再出西门,就命兵士在次日清晨出击东门。
本来,东门的明军守将是傅友德,徐达认为宁夏府的扩廓帖木儿派出的韩札儿兵团既然斜插庆阳西南面的原州,他也担心庆阳西线的防御力量不足,故此,将傅友德部转移到庆阳的西门,一则协助冯宗异攻击庆阳,二则随时与可能来犯的韩札儿兵团作战。
那么,在庆阳东门的诸军的就变成了顾时部。
顾时,字时举,朱元璋老乡,为朱元璋早年部属“二十四将”之一,日后的济宁侯。这是一个从小兵做起的战斗英雄,史料中他最早的军衔是百夫长,朱元璋说他“摧坚破敌,历著功勋”。顾时骁勇善战,渡江取太平、集庆后,转战江南各地,战功卓著,军衔不断晋升,由百夫长转为元帅,在朱元璋创新军制后,顾时任天策卫指挥使同知。后来跟从大将军北伐,更是战功不断,攻陷大都后,朱元璋授予顾时的军衔是骠骑上将军、大都督府副使兼同知太子率府事。这一串军衔究竟有多大?比冯宗异略低一级。

当下,三十多岁的顾时,听闻张良臣派兵出东门攻击他的营垒,哪肯做缩头乌龟?他马上提枪上马,带着全营战士,分左中右三路扑出来,就在营门前与元军搏击拼杀!
明军士气凌厉,庆阳军没支持多久,就败下阵来。结果,顾时的部队擒获元军将士几百人,其中还有九名禆将!
顾时也不审问,下令:砍了!

为什么庆阳军首轮出战,竟如此不济呢?
原因是:张良臣虽然自认为备战工作做得很足,无论是饮用水源,还是军粮储备和武器,都足以应付明军的长时间的攻击,不过,他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战争获胜的决定性因素,那就是人心!
他不知道,他的军队里,与他不同一条心的大有人在,而且,还不是普通的小兵!
他是谁?
这个人甚至能够搞浑庆阳这潭水,他的名字已经丢失了,但他的绰号是“庆阳小元帅”!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08-14 22:15:55 +0800 CST  

楼主:飞翔明2018

字数:1327285

发表时间:2018-07-18 05:46:4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4 10:11:21 +0800 CST

评论数:507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