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北伐

53.

贺宗哲攻凤翔府劳而无功,垂头丧气回到宁夏府,恰好,他的主子扩廓帖木儿却不在宁夏府,他见着的是张良弼,更觉得脸上无光。
就在他心情抑郁的日子里,扩廓帖木儿的手令来到了。手令说:庆阳战后,明军大队还驻留在庆阳当地,远在甘肃的兰州必然守备空虚,贺宗哲将军进攻兰州,与攻临洮的吐蕃兵互为犄角。若然能攻克兰州,不仅可为国家雪耻,亦可为将军报凤翔无功之仇!
贺宗哲当然听命,于是下令:兵锋直指兰州!

兰州自1369年五月由大明都督副使顾时、参政戴德解放后,一直由天策卫指挥张温(一作韩温)把守。听哨骑回报说蒙元大将贺宗哲来犯兰州,张温不敢怠慢,一面带士卒加紧守御,一面派人星夜向陕西战区指挥部总指挥冯宗异求助。
冯宗异因为大将军徐达等人领旨回京受赏一事心情郁闷了好几天,正不知向何处发泄,忽闻兰州急报军情,心下大怒:俺正想找人出气,贺宗哲来得正巧!
于是,他除了派巩昌卫指挥郭兴出兵协助临洮韦正防备吐蕃之外,他自己亲自率领精锐步骑兵一万七千人,往兰州而去,他要大破贺宗哲这个宿敌。

说是宿敌,那是说冯宗异曾经与贺宗哲交过手吗?
洪武元年,即1368年十月,太行山。当时冯宗异以右副将军之职与偏将军汤和进取这里的关隘碗子城。
这个碗子城,位于山西泽州以南九十里的太行山中。虽然今天这里已经荒废不堪,不过,在古代,碗子城可是个难以逾越的天险。何故?原来,欲从山西泽州通往河南河内,必走此路,为之捷径。可是,这条捷径乃太行山南麓的羊肠小路,其间群山不仅回环曲折,很多地段都是两面悬崖,绝壁对立。当年曹操曾带兵路过此地,赞叹此处为用兵之绝妙佳处。到了唐代,名将郭子仪为平定安史之乱,在这捷径之绝顶之处,修建了一座堡垒,取名碗子城,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态势。冉冉至明初洪武元年,大明北伐军要夺取山西地区,也走这一条天路。
冯宗异带着精锐部队,以闪电战的速度,突然抵达碗子城。那里的元兵就是贺宗哲的部属,还没弄清楚什么回事,就被明军的一轮火箭、火铳打得四散奔溃。
明军夺取碗子城后,翻越了太行山,继续向泽州进发。
贺宗哲好歹也是扩廓帖木儿的手下名将,及冯宗异风风火火而来,本想来个恶狠狠的还击,但是他的战友张伯颜对他说:“王爷(指扩廓帖木儿)还没有回山西,我们在泽州兵力不多,贼兵带着攻克我大都之锐气而来,不可与之争锋。”
贺宗哲想了想,同意张伯颜的看法。于是,冯宗异还没抵达泽州城,贺宗哲、张伯颜就带着部队逃跑了。
这一来,冯宗异兵不血刃就夺取了泽州城。
他却一点儿也不高兴,因为,对手没有和他交锋啊!

这次,兰州之行,冯宗异就是冲着与贺宗哲火拼一场而来的。
不过,冯宗异也是名将啊,他打仗可是有自己的一套的。
他的部队刚刚出发两天,他的哨骑就已经把贺宗哲的来龙去向搞清楚了:来自宁夏府,过了黄河,向西南进军,目前离兰州尚有二百多里,以元军行军速度,两日后就会抵达兰州城下。
冯宗异命令军士暂时就地休整,他下了马,在一棵大树下,如同他的祖先那样坐了下来。东他的祖先东汉初年的冯异,人称“大树将军”。不过,那个大树将军是坐在大树下,远离那些吵吵闹闹的战友,他们在争论谁的战功更卓著。现在这个大树将军也静静地坐着,他仔细地看着地图。一会儿,他对身边的顾时说:“你觉得怎样打好呢?”
顾时说:“我听您的。”
冯宗异说:“兰州有多少人马?”
“能有多少?就天策卫而已。”
“五千多人?”
顾时说:“原本我和戴德攻下兰州时,想留多些军士的。张温说庆阳打仗要更多人,他如果要兵,他会招募一些当地人。”
“哦?那,就是说,至少也有五千人了?”
“是。”
“好!”冯宗异说,“我们来一个釜底抽薪!”
“怎么釜底抽薪?”
冯宗异伸手在地图上比划道:“贺宗哲由宁夏府出发,过了黄河,我们就从靖宁翻越六盘山,尾随他的部队,在他后面袭击他!他的归路被我截断,前面张温定然能守住兰州好几天,这样一来,他前不能吃兰州,后又被我追杀,其军心必乱,败局已定!”
顾时点点头,冯宗异又说:“为了让我军增加更多的胜算,你马上派人联系张温,让他坚守城池,休要出战。”
“是!”

六盘山,陕西、宁夏和甘肃之自然分界山,历来为关中平原和宁夏黄河河谷之屏障。当年成吉思汗铁木真发起灭亡西夏的最后一战,就是在六盘山驻跸,发号施令的。不过,那时候,他是指挥着蒙古铁骑军由北向南扫荡西夏国土的。如今,大明关中军事总指挥冯宗异却是反向逆袭,由南向北翻越这座三界山,攻击蒙古军队。当大明的红色军旗漫卷六盘山之际,冯宗异无法发出“红缨在手,缚住苍龙”的诗情,可是内心的壮志豪情却一点儿也不缺乏。
你看他,回头望着他的得力将佐:傅友德、薛显、顾时、陈德等人,脸上露出得意的微笑。他勒住马缰,说:“今天,我们在六盘山痛击胡虏,他朝,我们大明军士还要踏破贺兰山!”
众人高呼:“痛击六盘山胡虏,踏破贺兰山!”
这支一万七千人的大明军队,高唱战歌,奔腾于六盘山之上。

不过,也许冯宗异忘了他的对手是什么货色了。
元将贺宗哲派出的斥候兵团也打探到明军攀越六盘山的消息了。闻谍报后,贺宗哲当时一愣,明军意欲何为?莫非要攻击我后军?断我后路?那……怎么办?若后路被截住,哪还得了?
他马上叫来一众高级将佐,商议此事。那些平章、参政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竟然没有一个发言!贺宗哲不开心了,他喝道:“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如今乃国家存亡之际,诸位,莫非惧怕明匪贼寇了?”
这时,一位叫定住的平章出列说:“贼人如此行事,目的定然在于断我后路,令我军前不得攻兰州,后不得归宁夏,如此则我军首尾不能相顾,贼人此计策相当狠毒。不过,贺大人,若然我军在贼人前行的中途设伏,让他们进入我们的埋伏圈,然后痛击之。岂不是高招?”
“好计谋!”贺宗哲击掌道,“我军来个瓮中捉鳖,让贼寇命丧六盘山下!”

正在此时,临洮吐蕃兵败而降的消息也到达贺宗哲耳边了,他刚刚上了战马,听到这个消息,长舒一口气,暗想:“临洮的战局竟然如此收场?原本想着明军两线作战,必然顾此失彼,怎么吐蕃兵竟如此不济!”
他打马上了一个高坡,远眺自己军队的去向,又回望自己的来路。来路在东北方,那道隐隐约约一线浅黄色的黄河水在秋阳的普照下,闪着金光,如同末日之光辉。
贺宗哲掂量着自己的部众,大约两万人马,辎重车辆黑压压拉在全军之后,这仗,真的要打么?往哪里去埋伏呢?
河谷?
山梁?
高坡?
一望无际的黄河河谷平原,一时间竟找不到合适的埋伏地点!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0-17 17:33:33 +0800 CST  
54.

贺宗哲望着来路,良久,下令:辎重车辆向北撤回,在迭烈孙渡口集结,前军往黄河谷底的浅原滩埋伏!解决明军的追袭后,北返宁夏府。
他的部将定住、张伯颜、毛义等人不解,忙问:“将军为何退却?”
贺宗哲叹息道:“为国家保存这点兵力吧,等候王爷传檄再战吧!”
张伯颜点头道:“临洮吐蕃已败降,现在也只能如此了。”

蒙古军士分头行事后,当晚斗转星移,一夜无话。
次日巳时,来了,明军大将顾时率先头部队三千铁骑到了!

顾时,军职为大明最高军事指挥部大都督府副使(比大都督府佥事稍低一级),日后的济宁侯,朱元璋潜龙时代的二十四将之一。明初礼部侍郎刘崧为顾时作的神道碑文中说他在濠州投奔朱元璋后,“被坚执锐常侍左右”,为朱元璋的亲密战士。从军后,顾时参与了众多战役,初为小兵一名,继以百夫长起家,每战必拥槊跃马奋呼陷阵,无惧生死,故此立功无数。从征北伐,攻克燕京后,顾时就任现职,兼骠骑上将军。
这次,冯宗异命他率前军冲击贺宗哲后军。

一小股元兵就在眼前,顾时纵兵奋击,元军诈败,一路退却,明军紧追不舍。看看已到浅原滩,埋伏好的元军突然杀出,四面呐喊把顾时部团团围住。明军骤不及防,阵脚大乱,贺宗哲大喜,命张伯颜、毛义等人全力歼灭明军。二人带着蒙古铁骑军呼啸着,以尖刀及弓箭为突破武器,分别从东、西二路扑上来。
顾时眼看危险,不敢恋战,连忙带兵突围,明军士卒死伤不少。
蒙古兵发扬穷追猛打的精神,一路追击败逃的明军,转了几道河边的拐弯,迎面就遇上第二路明军了!

这支明军的领兵官,薛显是也。
薛显的职务是大明中书省左丞。咋看就是个文职,怎的就成了薛显的官职呢?这也难为皇帝朱元璋了,他的大将实在是太多了,大都督府没法子安排那么多的军官,只好在中书省(相当于国务院)也安排一批了。那么,左丞是个什么职务呢?它不是左丞相,而是位于左右丞相之下的一个职务,即副丞相。那么,左丞与大都督府的哪个军阶相当呢?就与顾时的大都督副使一般,但北伐期间,军人地位稍高于文职,故此,顾时的军阶还是略微高于薛显的。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顾时是朱元璋的老战友,而薛显,却是辛丑年(即1361年)四月才归顺朱元璋集团的。在朱元璋心里,还是老战友靠得住啊。

薛显原本是濠州红巾军的部将,隶属于赵均用部,赵均用却是朱元璋的老岳父郭子兴的死对头,当年他与另一个濠州头目孙德崖联手,差一点就结果了郭子兴的老命,幸得朱元璋临机应变,寻求另一个濠州头目彭大的帮助,终于把被折磨得不似人形的老岳父救了出来。
从此,赵均用就和郭子兴、朱元璋俩翁婿结了梁子。不过,赵均用手下能人众多,那两翁婿也不敢贸然报仇。在猛将如云的赵氏阵营中,朱元璋最佩服最爱惜的就是这个薛显,总是想着把薛显拉到自己阵营,苦于一直都没有机会。当赵均用败死后(赵均用被另一支山东红巾军火拼了),朱元璋及时派出说客,把镇守泗州的薛显拉了过来。
薛显投靠了朱元璋,算是他找对了政治领导了,从此他的军事才能逐一显现,才三四年光景,就已经成为朱元璋阵营中的佼佼者,其勇猛无敌名闻天下。徐达领兵北伐,朱元璋特地把两员猛将推介给他,其中一位就是薛显,另一位是傅友德(稍后就出场)。果不其然,薛显在北伐中建立战功无数,朱元璋给他的官位是中书省左丞,薛左丞就是薛显的代名词。

当下,薛左丞让过顾时,率先陷阵,他的军士齐声呐喊,呼声动天地,迎头痛击元军。元军正猛追溃败的顾时部队,忽然对面来了敌方的生力军,急忙止住脚步,立稳阵脚,厮杀起来。
这个薛显可真是个犟角色,虽然大字不识一个,打起仗来,完全就是个凶恶煞神,仅仅他一人就足以抵挡一百几十个元兵!你看他吼叫着,左右开弓,箭射枪挑,一骨碌就干掉了挡在他前面的三四十名蒙古战士。他那匹战马如同红色狮子一般,驮着主人来回奔驰,忽而横冲直撞,忽而四蹄暴动,只是他一人一马就吸引了数百名蒙古战士的围攻。
薛显的三千部属也是训练有素的步骑兵,一千骑兵紧跟主将负责迂回冲突,切割元军兵团,一千弓箭兵负责以弓箭远距离袭击元军,五百名刀牌手负责掩护弓箭兵,并同时对付落单的蒙古骑兵,五百名长枪兵则专门对付蒙古骑兵的冲突。一时间,双方激战得不可开交!

这时候,顾时见薛显已经投入战斗,也在不远处重新集结了他的部队,清点人数后,仍然有二千余人(因为中埋伏,牺牲了七八百人),他命军士重新吹响冲锋号角,咦,这支打败仗的部队竟然再次杀入元军重围!
贺宗哲在阵后看见如此态势,急忙命令部将定住领一支生力军前去助战。
这下可热闹了,蒙古兵渐渐包围了明军,可是明军却顽强作战,没一点儿落下风的迹象。
贺宗哲大怒,决定亲自领主力投入战圈,他要歼灭这支明朝军队,一雪以往屡战不胜之仇!当贺宗哲带着全军全包围明军时,他的士卒受到莫大的鼓舞,无不奋力战斗,这场野战竟然发生在六盘山下黄河拐弯处,激烈场面无法形容!
假如战况一直持续如此下去,明军纵然有薛显这位煞神,战斗的结局铁定是输的。
明军就这样输掉了?
当然不是!

你听听——
不知在哪里,响起了与元军不一样的冲锋号!
明军大将傅友德,一位传奇战神带着三千步骑兵到达战场了!
说傅友德是传奇战神,一点也不为过。那常遇春不是战神吗?怎么傅友德也是战神?应该这样说,常遇春是从来没有打败仗,甚至从来没有受过伤的战神,而傅友德,是经常受伤而又几乎没有打过败仗的战神!
大明皇帝朱元璋有这样的战神做爪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上天的赐予?
遥想当年,1361年,薛显归附朱元璋后不久,八月,朱元璋领军从应天出击长江上游的江州(陈友谅的大本营),途中经过安庆的小孤山,就有人带着部众前来投靠。这是陈友谅的部队,领兵的头目叫傅友德。朱元璋问左右:“这傅友德,是什么人物?”
旁边闪出他的得力助手,检校杨宪,拱手说:“这个傅友德,不是个厉害的角色,连百夫长都不是,我认为他是个小人。”
“哦?”朱元璋问,“那,怎么能带一支人马过来?你说说他的情况。”
杨宪说——

这个傅友德是颍川人,元末跟从山东李喜喜起兵,转战到了关中,李喜喜败死,他就投靠了四川明玉珍,可能明玉珍没有重视他吧,他又投靠了湖广陈友谅。今天,他又来投靠主公。如此反复,不是小人是什么?
说完,杨宪眨巴着眼睛,期望主子对他的评价做出相应的答复。
谁知朱元璋说:“你说什么?他在山东起兵,去了关中,又到了四川,然后又到了湖广陈友谅这里,连百夫长都不是?”
杨宪点点头。
朱元璋说:“这可是个厉害的角色!一个小兵,转战万里而不死!说明什么?不是聪明绝顶就是勇猛非凡!快快宣他进来!我要重用他!他来我这里,来对了!”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0-18 16:10:56 +0800 CST  
飞翔明曰:
许多朋友对朱元璋诛戮功臣很感兴趣,特别是“蓝案”,希望我能说说这事儿。因为这个问题已经超越本文的范围,故此,这里仅仅提供一份朱元璋的儿子和功臣的关系表,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启发——
1、太子朱标,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
2、次子秦王朱樉,秦王妃为扩廓帖木儿(王保保妹妹),次妃为邓愈女儿。
3、三子晋王朱棡,其世子妃为傅友德女儿。
4、四子燕王朱棣,燕王妃为徐达女儿。
5、五子周王朱橚,周王妃为冯胜女儿。
6、常茂,常遇春儿子,冯胜的女婿。
7、蓝玉,常遇春的妻弟,即小舅子。
8、李文忠,朱元璋义子,外甥。
9、邓愈,秦王岳丈。
10、沐英,朱元璋义子。
11、汤和,朱元璋发小。

故此,我以为仅仅把朱元璋杀功臣看成“飞鸟尽,良弓藏”不一定正确。朱标死于1392年(即洪武二十五年,次年,杀蓝玉),同年,他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其时,秦王、晋王、燕王、周王皆在,都有开国功臣做亲家,没有专家关注这个问题么?叶巨伯提醒朱元璋注意西汉的七国之乱和西晋的八王之乱,朱元璋说叶巨伯离间他的朱家骨肉感情,但是,他真的就不在乎他的孙子朱允炆能否坐上皇帝位,真的就不担心诸王作乱么?他把诸王的各个亲家都打倒,诸王作乱的可能性就降低了。不过,他万万没想到,他的二儿子秦王竟然在1395年就死了,三儿子呢?在朱元璋临死前两个月也死了!到朱元璋生命最后一刻,他发现只剩下他的四儿子燕王、五儿子周王可以威胁皇太孙,但为时已晚了!只能寄望他的四儿子恪守臣子本分,他的皇太孙有足够的能力摆平他的叔父的威胁了。朱元璋太长命了!如果他在洪武二十年就死去,由太子朱标即位,哪怕也在5年后死去,估计,第二代的皇权就能巩固了。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0-19 10:04:21 +0800 CST  
55.

杨宪口中的傅友德,换了好几个主子,都没有被重视。其实,假如再探讨一下他的早年历史,则更有郁闷的境况呢!
日后成就为大明超级军事强人的傅友德,他的出身是卑微到几乎可以与皇帝朱元璋相提并论的!
原来,傅友德是淮河以北宿州地区人,由于他的家乡发生黄河水患,只好全家迁往颍州的横涧村居住。这种情况通常是没有田产了,家境穷困就可想而知了。偏偏家里还有几兄弟,都得吃饭啊!怎么办?总之是贫贱之间没有亲情了,他的嫂子一开始是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继而是以白眼对待傅友德这个只会天天骑马射箭、不理生计的小叔子。当时的傅友德还没有长大成人,可是,心里早已经厌倦、痛恨这个毫无亲情的家庭。十七八岁时,在一次吵架后,傅友德愤而离家出走,竟然做了山东南部枣庄县一户程姓人家的上门女婿!据说,一开始他是在这个程财主家做护院之类的打手(说得好听些就是保镖,家丁),后来财主见他高大有力,就招为上门女婿,继续保护程家庄。傅友德终于有落脚的地方了,也终于有自己的家庭了。他以为他的人生从此就是不一样了!谁知道,做这个富户人家的“姑爷仔”真不是那么容易的!另一个参考对象朱元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了。没有本事,就被程氏的家人天天数落,横加刁难;有些所谓的护院“功劳”,则遭到他们的妒忌、仇视。总之,姑爷仔傅友德的日子过的相当郁闷!
最后,傅友德的遭遇,竟然到了连旁人、路人都看不惯了。有个姓高的邻居,老妇人,她对傅友德说了一番说辞,导致傅友德再次离“家”出走!
说辞是这样的:“小哥,我看你高大威猛,力大无穷,一身本事。而你丈母娘家的人这样折磨你,刁难你,你竟然还天天在这里守着你的老婆?一身的本事都浪费了啊!如今天下乱哄哄的,民不聊生,灾患连连,但到处都传扬明王降世。我看就要改朝换代了。你听我说,凭着你的一身本事,去追求那个即将降世的明王吧!那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傅友德眨巴着眼睛,问:“明王在哪里?”
高老妇人说:“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不过,我知道,他肯定不在这里!”
当晚,傅友德无法入睡,脑海了浮现一次又一次高老妇人的话语,最后,他终于决定:走!
黎明时分,傅友德,跨出了他的“家”门,奔向他梦想的新天地!

但是,即使他跟随明教徒在山东起义,跟着主子李喜喜“闹革命”,也不过是李喜喜部下一个并不显眼的阿兵哥。李喜喜带着队伍杀入关中,遇到劲敌,竟至于败死,傅友德不得已,跟随残兵败卒逃入四川,归顺了四川的明玉珍,满以为在这里会得到明玉珍的重视,不料,明玉珍守着四川就已经心满意足,他的治国理论是“保境安民”,傅友德一身本事无法施展,听闻湖广陈友谅已经称帝,莫非他就是“明王降世”?于是,他又带着伙伴投靠陈友谅。陈友谅也没有发现傅友德的过人之处,只是派他到安庆的小孤山,协助丁普郎镇守这个前沿阵地。
丁普郎,是当初天完国师彭祖彭莹玉的“普”字辈高足,也是天完皇帝徐寿辉的忠实部将,面对陈友谅弑杀徐寿辉,他心里很不痛快,苦于力量不足,只好忍着,如今见到朱元璋大军压境,便决心拉大队投降朱元璋。傅友德听闻主将这个决定,心里也十分认同,于是,随着丁普郎前来归顺应天府军事集团的总头目——吴国公朱元璋。

朱元璋见到丁普郎,心里大乐,对丁普郎说:“陈友谅诛杀你的老朋友赵普胜,又弑杀你的主上徐寿辉,你过来我这里,正好为他们报仇!”
丁普郎朗声应命。
朱元璋让他继续统领本部人马,随同大军进击江州。
当朱元璋看到一直站在旁边的傅友德时,目光来来回回,上上下下打量着眼前这名壮士。傅友德双手下垂,站的笔直。
朱元璋问:“你就是傅友德?”
“正是小人!”
“从今天起,你不是小人了!”朱元璋笑道,“我要让你做将军!”
将军?
这可是傅友德梦寐以求的称号!在李喜喜那里,他不过是个小兵;在明玉珍那里,他还是个小兵;到了陈友谅那里,仍然是个小兵!看到那些一个个饭桶般的所谓“将军”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然后又一个个地倒下,傅友德只恨自己没有将军的“命水”!在山东,李喜喜的指挥能力就是一个字:抢!在四川,明玉珍的指挥技术也是一个字:守!在湖广,陈友谅终于把他派到前线作战了,却依然做着小兵一个!如今,朱元璋甚至还没有问他为什么而来,就把“将军”的称号给了他!
傅友德心里一阵浪潮,他弯下腰,深深地下拜,答道:“谢主公!”
朱元璋扶起他,对傅友德说:“你看看,这些人都是我军的大将,你愿意跟哪个去冲锋陷阵?”傅友德顺着朱元璋手指的方向看去,眼前一个个高级将领都用目光盯着他,傅友德来回看了两次,他再次作揖,对朱元璋说:“听闻主公有勇将常遇春,小人愿意追随常将军左右!”
朱元璋哈哈大笑:“好!好!好!傅将军,你真是选对人了!从今天起,你就是常遇春将军的人了!”
常遇春笑笑:“傅将军,跟着我,可别怕苦啊!”
傅友德作揖道:“我不怕吃苦,就怕没苦吃!”
“好!”
朱元璋说:“在我军,不怕苦,就能出人头地!傅将军,努力吧!”
“是!”

从此,傅友德跟随应天军事集团的大将常遇春到处征战,果然不怕苦,也不怕死!
你看,1363年,在鄱阳湖,这位自幼成长于淮河北岸的傅友德,水性竟然不是一般的好,而是非常好。尽管他在几乎十年时间的反元斗争中很少接触水战,但就在这鄱阳湖中,驾着一叶小舟,他就敢于冲锋,出入于他的老主子陈友谅的连横巨舰之中,左冲右突之际,斩将擎旗,不在话下!
再看,1364年,在武昌,吴王朱元璋亲临前线,陈友谅的残余势力在其勇将张定边的指挥下仍然顽抗到底,朱元璋视察战场,发现一处制高点,只是马鞭一挥,傅友德便领一万壮士,奋勇强攻这个制高点。上面羽箭纷飞,滚石轰隆,傅友德脸颊中箭,箭头从他的后脑勺穿出,说不定一些脑浆也随着箭头飞溅了出来,里面的脑细胞还在思考着几个字:“夺取山头”。他居然无惧前行,“嗖”又一箭射来,正中他的腹部,傅友德毫不畏惧,继续向前冲,这个名叫高冠山的制高点终于被他拿下!
吴王朱元璋被傅友德的英雄气概感动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勇士啊!
吴军有傅友德这样的壮士,武昌城内的守兵如何守得住?武昌很快就是缴械投降了。论功行赏之际,朱元璋特别任命傅友德为“雄武卫指挥使”!非“雄武”二字不能与傅友德相衬了!这可是正三品的军衔!
这时,离1361年傅友德归顺朱元璋还不够三年!傅友德就成长为朱元璋军中独领一军的三品大将!
果真就是良臣择主而仕!

傅友德仅仅就是“勇”字刻在心窝上吗?当然不是,除了“勇”字之外,另一个字也刻在他的心窝上,那就是“智”字!
可不是吗,在1367年,徐州陵子村,傅友德上演“空城计”!这可是对抗扩廓帖木儿的蒙古骑军兵团!这场战役,是现存史料之中朱元璋的汉人军队与扩廓帖木儿的蒙古军队之间爆发的第一场野战。汉人军队的指战员就是傅友德,汉人军队战胜蒙古军的光辉战绩就从傅友德开始了!当然,这支汉人军队在一年后,改称为“明军”!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0-23 23:01:21 +0800 CST  
56.

1366年秋季,西吴王(由于割据平江府的张士诚也自称吴王,所以,史家以张士诚为东吴,朱元璋为西吴)朱元璋发布声讨张士诚的檄文,下令大将军徐达领兵二十万对张士诚政权作毁灭性攻击,西吴众多英勇战士云集中国华东地区。根据朱元璋的部署,这支东征军对平江(今苏州)采取先翦其两翼,再集中兵力突破中坚堡垒的战略,先把长江以北的张士诚地盘蚕食鲸吞,再攻击平江以南的张士诚在太湖周边的军事据点。同时,朱元璋命令浙江军区首长,他的义子兼外甥朱文忠从浙江的严州府出兵,攻击张士诚的军事重镇杭州,令这里的兵力自顾不暇,无法分兵营救张士诚的政治中心平江府。
可以说,朱元璋这个战略思路是无敌的,他在解决了西面的陈友谅之后,获得大量的兵员和粮食,在经济上已经全面超越了号称为天下粮仓的太湖地区,故此,即使张士诚顽强抵抗,也难以挽救覆灭的命运。
当然,张士诚也不是吃斋的,为了自救,他也绞尽脑汁,包括联络北方的扩廓帖木儿,希望他能够南下攻击朱元璋。

这时候,北方的形势又如何了呢?
扩廓帖木儿刚刚解决了山东的叛乱问题。他的老爹(义父及舅舅)察罕帖木儿被山东的民变军暗杀后,扩廓帖木儿好不容易取得了老爹遗留下来的军队的指挥权,继而为老爹报了仇,朝廷也相应地把察罕帖木儿的官衔交给了他,于是,扩廓帖木儿就成了河南、山东地区的一大割据势力。张士诚在危难之时,将他视为救命稻草,不仅是无奈之下做出的决策,也是唯一能够做到的选择了。
不知道,那一刻,张士诚有没有后悔:当初陈友谅三番四次邀请他出兵,共同对付朱元璋,他都犹犹豫豫地错过了机会!
扩廓帖木儿没有书面回复张士诚,而是用实际行动表明他帮助张士诚。
1367年,新年刚过,他出动军队了,先是由山东南部集结,继而南下,扑向刚刚归附朱元璋的徐州城。

不过,朱元璋的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好,扩廓帖木儿的军队刚有异动,远在应天府的西吴王朱元璋就截获了这个消息。
又可能陷入两线作战?
应天府的几位西吴高层人物,包括被称为“刘老先生”的参谋刘伯温在内,立刻商讨对策。
李善长说:“当初我就是担心胡元会南下,才不赞成这么快对付张士诚的。如今蒙古军南下,我军不得不双线作战,难度不少呢!”
朱元璋端详着墙上的地图,想了很久,他问:“我军还能抽出多少人马驻防淮河以北?”
刘伯温说:“不多了。主公,我军三支部队同时作战,一支在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一支在湖广北部,另一支就在平江。我军的剩余部队,除了在京师附近的几个卫军之外,零散在江西北部和大江以北的几个卫军,也就是三万多了。”
陶安说:“那,不如调他们回来吧。”
“湖广北部的邓愈,能够牵制王保保河南的兵力,他的部队不能回来。”朱元璋说。
“胡廷瑞的部队在江西,也不能及时回来啊!”宋思颜说。
“那就只好调江西和江北的卫军了。”胡惟庸说。
“就算能集结到军士,谁领兵抵御蒙古军啊?”李善长问。
“是啊!难道把平江的将领,比如徐将军、常将军调回来?”汪广洋说。
朱元璋心中暗叹:“这时候,如果有另一勇将领江西北部和淮河以南的战士赶去淮北防御就好了!”这时,他想到他的那个侄子朱文正。
可是,这个朱文正此时已经被剥夺了一切权力,还在软禁之中,曾有彪炳的洪都战绩的朱文在这紧急关头,竟然暗中与张士诚来往,企图背叛他的叔父朱元璋!结果,被判处终生监禁,并剥夺政治权利终生(现代的法律名词完全可用于此时)!
朱元璋想了好久,一时间竟然找不到适合的人选!

这时,门外有侍卫来报:镇守徐州的江淮行省参政守陆聚将军遣使来报!
朱元璋召见来使,看罢他呈上来的战报,喜道:“陆参政已经夺取了徐州周边的邳州、萧县、宿迁、睢宁!”
刘伯温说:“那可是个好消息,即便蒙古军南下,徐州及邳州之间有黄河相隔(元末,黄河夺淮河入海,黄河流经徐州、邳州、泗州、宿迁至于淮安而东流入海,其河与当年隋朝的大运河南段通济渠大致重合),徐州、萧县和宿迁在南岸,邳州在北岸,主公可急命将士过河驻军于邳州一带,封锁北岸的所有渡口,并屯兵于隐蔽之处,让南岸的军兵做好防御措施,一旦蒙古军在河北强渡,我军在南岸死守之余,北岸隐蔽处之我军则急击其后路,如此牵制,蒙古军便不敢贸然过河了。”
朱元璋点头道:“这个战术可行,不过,让谁过河北呢?”
“还用问么?”刘伯温笑道,“主公,你的雄武卫指挥使在干嘛呢?”
朱元璋恍然大悟,叫起来了:“哦!我忘了哟!对,傅友德就是最佳人选!”

雄武卫指挥使傅友德在武昌之战后,就开始单独领兵作战了。他在今天的湖南、湖北,也就是陈友谅大汉国的“故地”为朱元璋开疆拓土。“勇”字当头的傅友德继续一如既往的“勇”,在解放襄阳和安陆这两座城池时,他身上九处创伤,有箭伤、刀伤、枪伤,甚至还有被石块砸伤,被火铳击伤,却无法阻碍这位雄武壮士的脚步,襄阳和安陆仅仅支持了一小段时间,就缴械投降了!
襄阳城,想当年,蒙古军用了几乎六年时间,才获得了胜利的果实。如今,朱元璋高度重视这座城池,派出常遇春、邓愈和傅友德三员勇将,不过两三天时间就把它抢到手了。
现在,由傅友德对付蒙古军,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朱元璋的手令抵达雄武卫军营时,傅友德一跃而起,叫道:“终于对付鞑子了!”
朱元璋的使者对他说:“主公嘱咐:傅将军的任务是在河北牵制鞑子兵,勿让他们过河南下。”
“好!你回报主公:有我傅友德一日,鞑子就一日不能过河南下!”

日盼夜盼,雄武卫指挥使傅友德终于直面蒙古骑兵了!当初在李喜喜军中,傅友德也有对抗蒙古军的,可是,那时候,他只是小兵一员,在他的主将胡乱的指挥中,只有吃败仗的份儿,当时,他就想着,有一天,由自己来指挥作战,哪有蒙古军横行的机会!
如今,终于来了!

1367年春二月初一日。
扩廓帖木儿部将左丞李二统兵数万果真南下,前锋直抵徐州,驻兵在徐州以东黄河北岸的陵子村。蒙古铁骑军留意到此时的河冰已解,无法过河,只能等候船只聚集再过黄河。
这时,傅友德已经抵达徐州。徐州的陆聚,官阶是江淮行省参政,二品大员,级别高于傅友德。朱元璋命傅友德到徐州协防,傅友德还是要听从陆聚的指挥的。
当下,陆聚与傅友德商议如何破敌。
傅友德说:“我临行时,主公有指示。陆大人防守徐州城,我则领兵至江北痛击鞑子。”
“好!”陆聚点头同意。
于是,傅友德率兵二千余人,在徐州东南的河段,即元军难以侦察的地方,坐船隐伏在吕梁站附近,他要忠实地执行朱元璋的指示:敌出则登岸扰其后方!
厉害不?
我们听说过埋伏在山谷、丛林、草泽、城头、街巷,可很少听埋伏在河流之中的。
这个吕梁站,究竟是个什么地方?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0-24 18:03:24 +0800 CST  
57.

这个吕梁站,此时还是元朝的一个驿站。徐州是元代大运河的一个重要转运点,而吕梁站则是徐州众多转运站点之一。这个“之一”更有另一个形容词:最险恶的河段——黄河在徐州地区最险恶的河段。
明代这个河段不再叫“吕梁站”而叫“吕梁洪”。“洪水”的“洪”!啥意思?原来,自打黄河夺淮入海之后,每逢仲春孟夏时节,滚滚黄河之水翻涌于河岸之间,下游河段则往往泛滥,溢出河床,然后在黄淮平原一泻千里,造成重大灾害。而徐州,则刚好位于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之处,即便上游水势不大,若此处连日霏雨,山洪随即爆发,徐州以南之河段(又称为泗水)暴涨,湍急的河水中怪石时隐时现,浊浪排空,水汽弥漫,难以辨明船行方向。等待穿越洪流的船只帆樯林立,船家招募精习水性的青壮年贴着峭壁,侧着身子背纤拉船过洪。一时间,击鼓声、纤夫的号子声,响彻云天,声势浩大,场面悲壮。到了枯水季节,怪石全部裸露于水面,水流白练般凌空而下,在怪石间打旋盘涡,形成回渊。稍有不慎就会船覆人亡。故此,此处被称为“吕梁洪”!

傅友德领着二千余战士,逆流而上,此时正是仲春二月初一,雨季还没有开始,黄河水流也不觉盛大,可是北岸的吕梁山(注意,这里的吕梁山不是山西的吕梁山,而是徐州的吕梁山)蔓延至河底,山梁突兀嶙峋,河床则怪石岩巉,水流迂回纠缠,漩涡连连。
傅友德想了想,便命令士卒离船上岸,埋伏在吕梁山下,尽撤战船上的旗幡,让它们在岸边漂浮荡漾。

元军打算渡河,便到处搜索船只。他们发现吕梁站附近竟有大批船只,急忙回报主将李二。李二想:莫非是红寇(元军对朱元璋军队的称呼)遗留的战船?这可是天助我也!
他急忙派出勇将韩乙领三千儿郎抢掠战船。
主将叫李二,部将叫韩乙,估计,他们的名字是丢失了,史家随便给他们一个名字吧。
韩乙带兵风风火火赶来,他们越过吕梁山,抵达河岸,果然见到大批船只。韩乙呼啸一声,手下众儿郎一拥而上,纷纷解缆抢船,一时间,大呼小叫,忙得不可开交。
忽听一声炮响,山后冲出一支西吴军队,高声呐喊,横扫岸边的元兵!元军一阵大乱,措手不及,慌乱间只能夺路而逃,西吴军举起屠刀火铳痛打落水狗般追杀元兵。韩乙急急忙忙上马前来指挥抵抗,但见军队已经无法集结,只好慌忙夺路逃跑。冷不丁,迎面撞上一员敌将,纵马持槊,奋勇杀来!
来者正是傅友德!
韩乙不知好歹,还以为对手是从前在山东遇到的山贼小寇,他怪叫一声,抡起开山大斧就劈来。岂料傅友德轻轻一闪身,让过大斧,手中铁槊迅速无比,猛扎对方心窝。韩乙的大斧太笨重了,面对傅友德一槊刺来,竟然来不及回防招架。就听“噗”一声,韩乙心窝被实实在在地捅了一槊!
傅友德大喝一声,一拉手中铁槊,韩乙没吭一声,就栽了下马!
傅友德高呼:“鞑子主将已死!众军兵,冲啊!杀啊!”
西吴军队潮水般涌来,元兵见主将已死,哪还有斗志?一哄而散!傅友德带着士卒追杀了三五里,就收兵过河,回徐州复命了。

这一场轻量级战斗眨眼就结束了,真家伙是将对将的拼杀。元末明初,两军主将单挑的情况屡见不鲜,傅友德就是一个好例子(估计,同时代的施耐庵、罗贯中耳闻目见,所在不少,他们的《水浒传》、《三国演义》也大量描写将领单挑的场景)。

回到徐州城,参政陆聚出来迎接,祝贺傅友德。
友德说:“敌军输了一阵,必然会再来进犯。”
陆聚说:“敌军势大,如之奈何?”
傅友德说:“陆大人,若你信任某家,傅某愿担守城重任,在徐州打赢这场仗!”
陆聚说:“傅将军威名著于四海,主公委派你来前线,就是认为傅将军有能力破敌,陆某怎敢不惟命是从!”
傅友德说:“不敢当。傅某想陆大人领军过河,进驻邳州,负责扰敌军后方。傅某则在徐州与鞑子周旋。”
“好!敢不如命!”
陆聚虽然官阶高于傅友德,可是毕竟才刚刚归附西吴王,傅友德又是朱元璋派来的,对军中事务他还是颇为小心谨慎的,故此,傅友德这个建议,他没有意见。
于是,二人互换工作岗位。
陆聚率本部人马赶赴黄河宿迁县境,过河防守邳州去了。
傅友德,则在徐州城内等候元军犯境。

果然如傅友德所料,元军主将李二接到韩乙败死的报告,又急又怒,气得他“哇哇”大叫:“何人用此下三滥手段,杀我勇将?”
士卒们说:“不知道。只是看到他们战旗上写着一个‘傅’字。”
“啊?莫非是贼将傅友德?”
原来李二也曾听闻过傅友德的名号,毕竟左丞之官衔,截获的情报还是不少的。
“他们有多少人马?”
“不多,估计才几千人。”
李二心里有底了,这时,其他将领也回报:战船已经准备好了!
李二说:“好,过河出击红寇!”

令人诧异的是,李二带着两万多兵马坐着从各地搜集来的船只过了河,竟然没有遇到南岸红寇的丝毫抵抗!元军把战船一排排摆在南岸,然后上马的上马,列队的列队。李二拔出利剑,喝令“冲锋”,他的步骑兵向着不远处的徐州城扑去。
十里。
九里。
八里。
七里。
五里。
……离徐州城越来越近了。
竟然如入无人之境,元军浩浩荡荡行走在黄河以南的广阔大地上,人喊马嘶,军旗招展,好不威风!
忽见哨骑来报:徐州城门洞开,城上并无守兵!
李二愕然,看看左右,说:“莫非贼人听闻我大军即将降临,望风而遁?”
左右说:“之前在吕梁站,贼人颇为狡猾,恐怕有埋伏。”
李二笑道:“我千军万马前行,怕他作甚?”

他命令军队继续前行,就在离城二里处,站稳阵脚。李二打马向前,抬头观望,但见徐州城头真的没有一兵一卒,而城门竟然大开!
李二揉揉眼睛,再看时,城头上仅仅有一面大旗,随春风轻轻飘动。城外呢?的确有几道战壕,却也不见一兵一卒!
他又策马前行,登上一个高坡(徐州以东都是广阔的平原,所谓的高坡,其实不过是个小土坡而已),第三次认真观察阵地,还是没有发现什么异常情况。
他回头看看自己的军队,忽然醒悟:莫非敌寇绕到我军后面去了?
这个念头刚刚产生,他的背脊不禁一阵发汗:韩乙还不是如此中了埋伏?
他急忙命令一队骑兵奔赴后军,一并巡查道路两旁。

果不其然!
一刻钟后,那支特派骑兵火速赶来,向他报告:我军船只被焚烧了!
李二急忙抬头远望黄河方向,哎呀!那边果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我军船只被敌寇焚烧了!”
元军士卒霎时间议论纷纷,继而惊慌起来,退路都没有了,如何是好!
李二急忙喝道:“众将士听命,我们已经没有后路了!只能向前!前面就是徐州,我们拿下徐州,才有活路!跟我冲啊!”
左右连忙说:“大人,徐州竟然大开城门,不见一兵一卒,恐有埋伏!”
李二怒道:“我二万儿郎,怕他什么埋伏!冲!”
元军士卒只好硬着头皮向前走。

忽听一声惊天炮响,继之一阵战鼓雷鸣般响起,原来一望无际,毫无异常情况的旷野上,突然无数西吴战士一跃而起!
傅友德,先摆空城计,令元军疑惧不前;继而派部将李英潜伏在黄河岸边,候元兵离岸奔袭徐州,即举火焚烧敌船;重头戏则在城下战壕、旷野上埋伏精锐战士。这些战士一个个躺着地上,用草料遮掩着身体,头部枕着枪杆,随时待命。傅友德隐身于战壕深处,一旦望见黄河岸上浓烟滚滚,敌寇继续前行,即发出号炮,擂起战鼓,全军将士马上奋起,冲击元军前锋!
元军因战船被焚,退路全无,在疑惧之中,遭到突然袭击,哪还有斗志?
最要命的是这些西吴战士竟然训练有素,一个个小方阵,长枪刺马,弓箭射人,刀牌劈砍招架,骑兵来回冲击、切割慌乱中的元兵。当然,战壕之上,数百名西吴士兵还推出火药武器——火铳神机箭!
朱元璋是元末战争中大量使用火药武器的军事家。对付陈友谅,他在鄱阳湖上大量使用火药武器了;对付张士诚,他在平江府,也大量使用火药武器,甚至使用重型武器襄阳砲。如今,傅友德也布置了这种火铳神机箭!
即使这些火铳仍然很笨拙,可是,在一声枪响之后,远距离的敌兵即时饮弹倒地,自己则毫发无损。仅凭这种气势,足以惊呆敌兵了!
有见及此,谁不爱惜自己性命?
元军大溃,四散而逃!
李二气急败坏,来回吆喝,不断挥刀砍杀后退的士卒,可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捶胸大骂之余,只好也落荒而逃!

可是,就在他刚刚打马视察前沿阵地时,大将的目标早已暴露,傅友德一直盯着这员蒙古主将,此时见他逃逸,哪里肯放过?于是纵马直追。他的士卒一边追杀,一边呐喊,并且叫喊出这样的声音:“缴械不杀!投降不杀!”
一路上,元军战死的、投降的,难以统计。不过十多里的路程,眨眼间,元军就退到黄河边上了!
可是,一条大河横隔着退路!后面的追兵又恶狠狠追来!
怎么办?
跳河吧!
可怜啊,这支好不容易坐船过来的蒙古战士,如今要跳河游过对岸,才能活命!三条路:要么跳河求生,要么抵抗战死,要么缴械投降!
李二刚刚逃到河边,见自己的军兵或者死于敌手,或者在河流痛苦地挣扎,或者跪在地上缴械投降,这可是自己的军事生涯中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场景!
只见他双手挥泪,叹息了几声,也打算跳河逃生。
谁料,身后一将大喝一声:“哪里走!”
李二急回头,谁知自己的战马突然向前跪了下去,他本人也一头栽在地上,摔了个狗抢屎!
原来,那将就是傅友德,他喝一声,手中的弓箭“嗖”一声,一支雕翎箭就射中了李二的战马!战马疼痛不堪,不觉就前蹄跪下了。
李二摔个半死,被一涌而上的西吴士卒五花大绑,扎个严严实实的!
主将被擒,其余的元兵哪还敢抵抗?当下投降的、被擒的一大片,其余的几乎都淹死在黄河之中!
傅友德勒马于黄河边上,刚好一抹余晖映照着河岸的战场。对岸不远处的陵子村,元军的营垒也烈焰腾空,烟火熊熊——陆聚也趁机灭了李二的后勤部队,元军的辎重和粮草一并付诸一炬!
傅友德这边,清点战果:生擒元军主将李二等二百七十余人,缴获战马五百余匹。

是为徐州之战,傅友德智勇双全,由此扬名立万!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0-25 16:19:09 +0800 CST  
飞翔明曰:
感谢各位朋友的支持!有朋友问:《大明北伐》很多细节都是清代编撰的《明史》所没有的。是否虚构呢?
回答:这部《大明北伐》不是历史教科书,绝大多数史料来自《明实录》。其中的细节来自明朝人的各种私人编写的史籍和个人文集的记载。历史地理方面,来自《读史方舆纪要》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请各位朋友多多批评指正。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0-25 18:35:16 +0800 CST  
58.

报告完傅友德的来历后,画面马上回到1369年九月间的六盘山下迭烈孙战场了!
江淮行省参政傅友德(以徐州之战功升任为此职务,陆聚则改命为山东行省参政)领三千步骑兵投入战场,顾时、薛显部顿时士气高涨,毕竟来了生力军啊,有了帮手,哪有不奋勇厮杀的?
元军好不容易与顾时、薛显部打个难分难解,忽然又涌来一彪人马,自然吃力不少。
主将贺宗哲望见对方三面大旗,“顾”、“薛”、“傅”在西北风中“呼啦啦”的飘扬着,心底也不由自主地惶恐起来。

他想起一年前的石州之战,那可是个痛苦的回忆!
1368年十二月,太原之战,扩廓帖木儿败北,领十八骑逃窜到大同。他在山西中南部的石州,仍然有驻军,领军大将就是贺宗哲。徐达命傅友德和薛显解除石州的威胁。二人带着雄武卫、宁国卫、横海卫三卫步骑兵共一万六千余人在寒风中急行军,自太原往西南,奔赴石州前线。贺宗哲听闻太原之战,主子扩廓帖木儿竟然吃了败仗,而且败得令人不敢相信,心下已经震惊不已,又听闻明军来袭,哪敢怠慢?急急忙忙领兵迎战。贺宗哲毕竟是扩廓帖木儿最得力的大将,他的指挥自有高明之处,可是面对薛显和傅友德这两员明军勇将的“双剑合璧”的攻击,也只有落败的结局。

是薛、傅无敌么?还是元军胆怯?
整部《明太 祖实录》,薛显战败的记录只有一处,就是庆阳张良臣假投降时,他领兵前去接管庆阳,结果中了埋伏,士卒死伤无数,自己也受了伤。而傅友德呢?完全没有战败的记录。他们二人共同作战,更加没有失败的记录。徐达用他俩做前锋,与用常遇春做前锋所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
元军的确胆怯,军心不稳,试想:中国南方基本被明军霸占了,中原也全部沦陷,京城大都已经陷落,皇帝也逃之夭夭,太原之战又失败,扩廓帖木儿也败得仅仅剩下十八骑,什么叫兵败如山倒?大概就是如此了!

贺宗哲目击自己的军队四散而逃,只好带着残兵败将向塞外逃逸。岂料,徐达早已在管州、忻州、崞州部署了兵力拦截这支落败的元军,这三个地区的明朝驻军三点一线,完全阻隔着贺宗哲逃往大同,与扩廓帖木儿汇合。甚至,在太谷也部署了兵力,防止贺宗哲狗急跳墙,穿越太行山进入已被明军解放的河南地界。
贺宗哲几乎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他要么一路向西,渡黄河进入关中地区;要么沿黄河西岸北上,逃往蒙古草原!这一路的逃跑可够呛的!傅友德和薛显穷追猛打,甚至连自塞外前来接应的蒙古四大王都被明军解决了!另一员叫竹贞的扩廓帖木儿部将突破长城,前来助战,也被傅友德一战击溃!
等到贺宗哲和竹贞逃出生天时,他们不仅狼狈不堪,跟随他们的将士损失过半了!

如今,“薛”、“傅”大旗招展,再加上“顾”字大旗,贺宗哲内心凛然,他胆怯了。
常言道“两军相逢勇者胜”,贺宗哲既是心生怯意,自然不敢拼死决战,他那些战士渐渐就落下风了。
最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冯宗异领八千明军主力到达战场!

大明关中最高军事指挥官、征西将军冯宗异这种战术,在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时期的大明北伐战争中,确实是无往而不胜的。试想:元军纵有数万战士,先设伏与明军顾时部拼杀,顾时部的确被打败了,可就在追击顾时部时,薛显部赶来厮杀一番,刚刚胜利的元军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而顾时部居然还能重整部队重新投入战场,就凭这份“死斗”精神已经教元军好受了。贺宗哲投入主力,即使能够胜出,也是费力不少的。此时,傅友德部又扑来战斗,元军的心理承受能力和体力如何能支撑得了?在这紧要关头,冯宗异的主力才投入战场,元军战斗时间太长,士卒的体力消耗殆尽了!明军采用“车轮战术”加上“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而元军则几乎从头到尾一直在战斗,哪有不失败的呢?
更何况,贺宗哲本人见到傅友德时,已经胆怯了。
于是,元军崩盘,毋庸置疑!

撤吧,再不撤就全军覆没了!
在明军统帅冯宗异命令擂动战鼓,全军呐喊中,贺宗哲无奈地带着部卒仓皇向北逃逸。就在迭烈孙渡口,元军争先恐后,抢着过黄河,其间落水的士卒不计其数,大批的军需物资无法转运过河,只好自焚丢弃!
傅友德那肯罢休?领兵紧紧追赶,薛显、顾时部也跟着他,一路追杀元兵。
史书记载:傅友德率领万名骑兵追击元军,一直将他们赶过黄河!
这一仗,迭烈孙之战,明军获胜!
冯宗异笑吟吟地望着他那些个个获胜而归的将士,举起马鞭,喊道:“同志们,辛苦啦!”
——“同志”这个词,在洪武元年朱元璋的大赦天下的诏令中已经使用,它不是现代才出现的词语。
众官兵齐声高叫:“忠君报国!”
冯宗异再喊:“同志们辛苦啦!”
“驱逐胡虏!”
“恢复中华!”

明军为什么能够战胜蒙古骑兵?
早在1354年,朱元璋夺取了横涧山山寨后,他收编了两万名战士,就开始狠抓军纪。“服从命令”、“禁止掳掠”是他训练军士基本内容。另外,他还特别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忠君报国”是第一位的。第二位的当然就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主义教育了!
当然,一份奖励军功资料更能说明问题:
“凡总旗、军士、弓兵,生擒贼一人者,赏银十两,斩首一级,银八两;民人生擒贼一人,银十二两,斩首一级,银十两;指挥、千户、百户、镇抚等于班师之日,验功赏之。”(《明太 祖实录之洪武五年》)
这个规定可不得了,一介小兵也有杀敌立功的志愿了!生擒一名敌兵,赏银十两!这是什么概念?明初一两银等于1000文钱(一贯钱),十两银就是10000文钱,当时的粮食价格,大约是2500文钱一石米,10000文钱(十两银)就可以买4石米。当时,京师应天府中级公务员(三品衙门的吏员)一个月的薪俸才1石米(同时,普通战士一个月的薪俸也是1石米)!也就是说,普通战士生擒一名敌兵,所得的赏银相当于自己或者京师中级公务员四个月的工资!
按这份资料,朱元璋还规定:生擒敌兵的赏银比斩首的还多二两银子,说明什么?说明朱元璋认为生擒比斩首更有意义!一则表明他对人命的重视,二则表明活着的敌人可以转化为自己的士兵,最低也可以成为生产粮食的农民。
此外,上述规定还对老百姓生擒敌人、斩杀敌人作出奖励!这些奖励居然比士兵的奖励还要高规格!这就是老百姓拥护明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军民同欲者,胜!

除了对普通士兵及老百姓立功杀敌作出丰厚的奖励之外,朱元璋训练士兵也有一手!
早在1365年,朱元璋在淮河附近阅兵,他命令当地的镇抚官训练军士,当堂表示:
“军士分队习战,胜者赏银十两,其伤而不退者亦勇敢士,赏银有差,且遍给酒馔劳之,仍赐伤者医药。”(《明太 祖实录》卷十六)
军士训练都有奖励!在训练中,胜出的一方赏银十两,另一方如果受伤但是没有逃跑的,也算是勇敢的战士,也有相应的赏银!在训练中受伤的士兵,公家还发放医药费。所有参加训练的士兵都赏赐酒食。
他的精兵勇士就是如此这般训练出来的。
其实,说简单些,明军战斗力之所以如此强大,很大的原因就是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在起作用!朱元璋用丰厚的奖赏和严格的训练以及高度统一的政治思想教育,锻炼出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大明军队!

解决了贺宗哲的南侵,冯宗异随即视察迭烈孙渡口。他作出指示:巩固这个堡垒,拆除通往北岸的浮桥及毁坏敌兵残留下来的船只,并部署部分兵力镇守此地。
然后,他集结全军将士,宣布:兵发兰州!
他要视察这座边远的城市,作出相应的部署。他有另一件他认为重要的事情要做,在此之前,他要作出必要的安排。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0-26 15:40:54 +0800 CST  
59.

1369年,洪武二年,冬,十月。
兰州,指挥使司衙门,议事大厅。
大明征西将军冯宗异召集陇右驻军高级将官开会。
会上,冯宗异高度评价了临洮和兰州、巩昌驻军对抗敌寇进犯的功绩,特别是临洮的韦正指挥使,不仅多次粉碎番兵的进犯,而且在安抚当地各部落族人方面,作出了前人未能做到的贡献。
他称赞完韦正后,把话题一转,问:“我大明将士百战而定关中,陇右之吐蕃胡族该如何处置?各位可有计策?”
都督佥事郭兴说:“圣上曾有指示,只要他们归顺我大明,愿意做中国子民,我们的政策还是一视同仁的。”
顾时说:“中国无百年之胡运,胡元灭绝,圣上已颁令:禁绝胡姓、胡语、胡服。吐蕃胡族若能谨守我大明法令,我大明当然以他们为子民百姓。”
冯宗异点头,问:“我想听听韦指挥使的意见,毕竟韦指挥使已经经验老到了。”
韦正笑了笑,说:“各位大人所言皆灼见,按圣上意旨办事就可以啊。”
冯宗异说:“圣上只是说了个总体方向,对如何具体地落实我们对胡人的措施,还是要从详计议的。”
他再一次示意韦正发言。
韦正说:“那我就说说自己的做法,不妥之处,还得请大人多多指正。”

随后,韦正说出一番话——
吐蕃、羌胡历来都是我关中陇右地区的威胁,不说五胡乱华及中唐之时吧,只是在赵宋时期,先有党项割据宁夏甘肃,屡掠关陇,后有吐蕃部落频频骚扰,赵宋军队屡屡败北,宋仁宗特命范仲淹经营西陲,为朝廷挽回不少面子,也杜绝了西夏国的贪婪进犯。范将军采用的方略,总的来说是三个字:防、剿、抚。我以为值得我大明借鉴。
冯宗异听得眼睛为之一瞪,心想:怎的此子说起历史来了?何时读的史书啊?
他说:“韦指挥使,说得好!军旅之余能读史书,借鉴古人,不错嘛!能具体说说如何防、剿、抚么?”
韦正继续说:“小人承蒙圣上垂爱,忝掌边军,保境安民,自知能力低下,恐负圣主,恐误人民,故此延聘一二老儒,听其讲课,学习当年吴下吕蒙也。下面范仲淹的防、剿、抚也是从老先生处听来的。”
“哦,快快说来!”
韦正说:“所谓防,就是广设烽堠,在险要处修建城堡、关隘、桥梁,设立沿边巡检司,每天皆有斥候兵员来回巡视及深入敌境刺探军情民意,做到敌动而我立知,我知而即有备。守备军兵皆平日操练,毫不懈怠,随时征剿敌寇、平定祸乱。所谓剿,就是对敌寇不妥协,不姑息,但凡敌寇侵扰我国我民,驻兵皆立时响应,全力征剿,绝不手软。所谓抚,就是安抚域外顺民如我子民,只要归附我大明者,我大明军兵皆努力保护之。吏员杜绝狼狠,县令平和赋税,令顺民乐业于田亩,安居于乡邑。彼此间偶有争端、纠纷,我军政衙门皆能秉公办理,毫不偏袒。如此如此,边民乐于我朝者,必不绝于遐迩!”
冯宗异边听,边点头,嘴角露出微笑。
他问:“韦指挥使出口成章,边疆大将如你般,何愁我大明边患!”
韦正说:“大人过誉了!韦正不过是照本宣科罢了,并无实际经验!”
冯宗异说:“韦指挥使说到点子上了!”
他站了起来,走到墙角下,手指那大幅挂着的地图,对众人说:“刚才韦指挥使说的情况,是我大明一统天下、胡虏绝迹之后,对待心怀顾盼的异族人所做的一系列计划。”
他转过身,对大家说:“目前,我们所处的境况不能采用这种方法了。”

他又面对地图,说:“王保保聚兵过十万,如今他龟缩在永昌一带,时刻窥视我邦,蠢蠢欲动,一旦他认为时机已到,必穷凶极恶而来。故此,对此贼寇胡虏,只能使用剿这一招。另外,吐蕃、羌胡等异族屡次为其裹挟,数次滋扰我边境,劫夺我财货,屠戮我百姓,对此等行径,何可忍耐!必剿之而后快!”
他回到座位上,对大家说:“对付胡虏,除了韦指挥使刚才的那一招‘防’之外,还有一招数,万试万灵!大家可知是什么招数么?”
见大家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冯宗异又站起来,走到地图前面,举手在地图上一划,继续说:“永昌,远在我兰州六百里之外,贼人如果入寇,我边防烽堠众多,如何能躲过我巡边斥候骑士?敌寇一动,我边防部队即刻获知敌情,随时可以做出反应。大家试想,永昌与兰州之间这六百里路程,胡虏需要走多久?我以我军邓愈将军的行军速度为例,当年邓将军对付陈友谅的部队,一日一夜急行军二百里路!这可是目前我军最快的行军速度了!若敌寇也以此速度进犯我兰州,从永昌出发,也要三日行程!这三日,对我方和敌方都是十分宝贵的。贼人千方百计遮掩他们出兵的时间,我军则百计千方刺探他们出兵的时间。若然敌寇急行军,则轻装上阵,辎重及粮食都不能多带,他们想着的是取食于沿途的居民,靠抢掠维持战斗力。他们的战术也是急攻和智取,必不能顿兵城下,做持久战。这就好办了。我军如今就做这个动作:坚壁清野。”
他喝了口水,继续说:“如何坚壁清野?”
他问:“韦指挥使,你有何高见?”

韦正听着冯宗异说了一大通,的确很有道理,他说:“将城外百姓全部转移到城内,不留任何粮食物资在城外,令敌寇无物可用!”
冯宗异点头,又摇头,他说:“城外,绝对不能留资敌物资。不过,我的看法是——”
他又伸出右手,在兰州和永昌之间比划了一下,说道:“三百里!这三百里之内,绝无人畜、粮食、草木、水源!若王保保进犯我兰州,以三日行程为计,我让他在半路上就无人、无水、无草、无粮、无村舍!”

“三百里?”
众人哑然失声,叫了出来。
顾时说:“三百里,该有多少百姓、村舍、水草、粮食?如何能清理得完?”
傅友德和薛显也摇头,只是没有出声。
冯宗异说:“清理不完?烧掉!”
“烧掉?!”
众人以为听错了。
冯宗异再肯定地说了一次:“对!就是烧掉!”
“兰州以外三百里?都烧掉?”
冯宗异说:“不是!不仅兰州西城以外三百里烧掉,临洮西城以外三百里也烧掉!”
众人议论纷纷了,这个冯大将军,怎么想出这么一个馊主意啊!这让多少老百姓倾家荡产、背井离乡,甚至家破人亡!

冯宗异再说:“各位不要质疑我的决定。王保保随时都会卷土重来,这些胡虏一路烧杀抢掠,沿途的居民百姓怎有太平日子过?我把他们全都迁到兰州城内,的确是破坏了他们的家园,但是,我给他们一个新天地,重新生活于大明国土之上,而没有胡虏的滋扰、屠杀。两相对比,权衡之后,你们就不会觉得我这个决定不妥当了!”
他叹息道:“若然王保保被我大明所灭,胡尘由此灭绝,百姓仍可回到他们的家乡居住,到那时后,百姓可要感激我的功德呢!”
韦正想了想,说:“三百里的百姓都迁到关内,其中必然良莠不齐,若然不法之徒,包藏祸心,铤而走险与胡贼里应外合,我军岂不是引火自焚?”
冯宗异笑道:“看来韦指挥使必然读了江统的《徙戎论》了!”
韦正点头,说:“江统说的也不无道理啊。”
冯宗异坐下来,慢慢地说:“江统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圣上早已经料想到这个问题了。”

是的。
对越来越多的蒙古、色目人成为明军的战俘,越来越多的蒙古、色目人归降大明王朝,朱元璋和他的智囊团在左思右想、参考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做法之后,终于炮制出前无古人的战俘和降人(主要是外族人)的迁移和转化方法!
第一个方法:移民!
第二个方法:就地转化!
第三个方法:彻底汉化!
朱元璋的洪武朝,仅仅三十一年,就把元朝那个几乎是世界民族的大熔炉彻底地扭转为汉人天下,不仅蒙古人完全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连蒙古人的风俗习惯都清理掉了,甚至,连那些各种各样的色目人,都完全汉化,连他们祖宗的姓氏都改变了,一律成了汉姓!
朱元璋的汉化工程,何其伟大!

冯宗异继续说:“让他们入关,不是让他们随便居住。我们会制定计划,作出具体安排,让他们分散,迁徙到关内。这些异族人与关中的百姓相处杂居,都不能使用胡姓、胡语、胡服,一律以汉人看待,但凡服从安排的,政府给予耕牛和田地,免三年田税!哪有不愿意的?”
顾时问:“圣上同意么?”
冯宗异笑道:“将在外,苟利国家者,行之无碍!”
他停了一下,又说:“何况,我很快就回京师请示圣上!”

冯宗异如此安排,是有自己的小算盘呢!
坚壁清野三百里,王保保就算偷袭兰州,也没什么胜算。这样,这位征西大将军,就可以优哉游哉地,私离职守,回京师邀赏!
他,要向皇帝讨封赏!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0-31 22:09:17 +0800 CST  
60.

根据韦正的建议和冯宗异的决定,日后,兰州卫陆续修建了一系列城堡、烽堠(即烽火台、瞭望台、烟墩之类)。其中,城堡有把石沟堡、什字川堡、西古城堡、积积滩堡、马家湾堡、安宁堡、十里店堡、东岗镇堡、东古城堡、夏官营堡、柳沟店堡、朱典营堡、石头沟堡、甘草店堡、三角镇堡、茨坪刘家堡等一十六座。墩台烽火台则有黑石头墩、白虎山墩、镇宁墩、东岗镇墩、沙岗墩、齐岘口墩、窦家崖墩、鸡爪山墩、上碾堡墩、结家嘴墩、第三都墩、闫家坪墩、扎马台墩、古浮桥墩、深沟儿墩、土圈山墩、卧龙川墩、车道岭墩、密不老墩、水泉儿墩、安家山墩、崔家崖墩、青石嘴墩、高山墩、横岭墩等二十七座(以上数据来自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之《陕西备录》)。
这些散布在兰州周边的城堡和烽堠,都归兰州卫指挥使司管辖,可以说就是大明西陲的军事禁区,如同一个个卫士,保卫着兰州这个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
当然,兰州附近的军事禁区远远不止上述几十个,几乎每个指挥使司,都管辖着几十个甚至近百个城堡、烽堠、桥梁和关隘,一旦遇警,兰州、临洮、巩昌、平凉甚至于凤翔、西安等地,都会接到紧急军情,各边境驻防部队即刻作出快速反应,给侵略者以坚决而有力的反击。

这不,洪武三年(1370年)除夕夜,就发生紧急军情了!
扩廓帖木儿果然就是大明的劲敌。他侦察到大明的征虏大将军徐达回了南方应天府,临时的最高指挥官征西大将军冯宗异也不在关中(扩廓帖木儿的情报工作真不简单,连冯宗异私离职守也探听得到),胸口那个复仇的火焰顿时熊熊燃烧起来:不仅要报复太原和庆阳之仇,更要肩负复国的使命!这个机会焉能错过!
可是,随后,他又获悉兰州军区实行了三百里无人烟的坚壁清野的军事管制计划。这三百里无人烟的军事管制还真不好对付!
要突袭,必然不能重装上阵。
不能重装上阵,就不能携带足够的军事物资,特别是粮草——军粮和马食!
那就只能取食于沿途居民,可是,明军已经把三百里地变成荒无人烟地带,哪有什么居民可以抢掠?
最要命的是永昌与兰州之间,600多里的路程摆在那里,如何克服时空困难?苦思冥想之后,一个突然袭击的计划就浮出水面了——
除夕,大年三十的夜晚,出击兰州!

这可是大明军民休假,安享天伦之乐的时刻!
明天就是新年初一了,除夕夜,绝对是放大假,家家户户围着饭桌吃团圆饭的时候!即使是那些城堡、烽堠和值班的战士和各色巡逻骑士,也忍不住懈怠下来,随便巡视了自己的辖区后,就躲在堡垒和烟墩里,穿着皇帝在京师发来的新战衣和新皮靴——这是特别发来的新年慰问品(明初的军人福利该多好,朱元璋经常令户部、兵部给士兵发放战衣、皮靴之类的日用品,一发就是几万套、十几万套,光是这个数字就足以证明朱元璋时期的国力有多雄厚。扫灭陈友谅、张士诚和元大都,朱元璋获得大量的战利品,他没有让这些战利品成为摆设,而是用到实在之处了),围着一堆柴火,吃着兰州地区的烤羊年夜饭。
当然,在这么一个喜庆祥和的夜晚,沾点酒水还是说得过去的。不少值班的士兵都偷偷地拿出藏了好几个月的美酒,吃肉、饮酒、吹水!
这年头可真让咱们遇上了!
大伙儿都乐滋滋地享用着除夕的喜庆!

都这样吗?兰州的将士都躲在柴火前大口喝酒,大口吃烤羊肉吗?若然如此,扩廓帖木儿突然来袭,岂不是马到功成?
当然不是!
于光,鹰扬卫指挥使,在除夕清晨就带着一众骑士,大约一百多号人,自镇守处巩昌的一个城堡出发,一路向西北,打算巡视到兰州、定西和巩昌交界处的沈儿峪就返回。他的计划是在傍晚时分回到城堡,再与战士们共聚晚餐。

岂料,刚刚进入沈儿峪谷口,上空的车道岭墩(沈儿峪就是车道岭,这里现在已经开辟了一个纪念广场“中山垒遗址”)竟然升起狼烟!
这是日落时分的狼烟,东边天基本上是黑沉沉的了,西边天尚余一片晚霞光芒,狼烟,就在此时扶摇直上天空!
咦!
有警报!
是啊,哪个阿兵哥发现了敌情,及时燃烧狼粪?
于光一惊,连忙带着众儿郎,打马直上车道岭烟墩。

烟墩上,三四名穿着新战衣的战士正忙得不可开交,把一块块半干半湿的狼粪投入熊熊燃烧的枯木苇杆里,一时间,浓烟滚滚升腾起来!
守兵见是指挥使大人前来视察,连忙下了烟墩,过来行礼。
于光问道:“果有敌情?”
守兵回报:“我们是看到兰州那边烽烟四起,就马上接力燃点狼烟了。”
于光快步爬上车道岭烟墩,借着落日的余晖,凭栏远眺,果然,一个接一个的烽火台,接力赛一般,都燃点起滚滚狼烟!极目尽头处正是兰州!

于光心想:贼人真会找时间偷袭我边境!看来,这除夕之夜,又有一场血雨腥风了!
他跑下烟墩,上了战马,对部属说:“兰州警报传来,今天是除夕之夜,我担心兰州方面有所松懈,来不及准备,为敌寇所乘。故此,本指挥使决定,马上奔赴兰州前线!”
他见部属面露犹豫之色,又说:“国家养兵千日,用在一时!若然敌寇进犯,我兰州有失,诸位也难辞其咎,莫如火速奔赴前线,杀敌立功。我等凯旋之时,再与家人把酒言欢,共聚天伦,不亦乐乎!”
众战士在他的动员下,整齐列队,嚷道:“跟大人杀敌去!”

当下,于光命五名骑兵奔往巩昌府,向上司郭兴报告,他自己带着一百多名骑士,就要奔向兰州前线。
烟墩的守兵连忙说:“大人,不如先吃饱再出发吧。”
于光看看他们,说:“你们那丁点儿食物,如何治饱这一百多号人的肚子?不过,来些饮用水可是必要的!”
于是,他叫众战士下了马,把随身的干粮拿出来,填饱肚子。再喂饱战马,喝足水。看看太阳已经完全隐退在西边群山之中,于光喝道:“众儿郎,上马,出发!”

于光,字大用,江西南康都昌人,宋濂说他“幼知读书,通大义,缙绅先生称之,既长,磊落有大志”。
18年前——1351年,这一年,正是元末农民战争开始之年。以徐寿辉为首的红巾军起于蕲黄,建立天完国(有关天完,究竟是国号还是年号,史学界仍有争议。其中,宋濂在于光的神道碑文中,明确地写着“徐寿辉建伪号曰‘宋’”)。部将明玉珍、陈友谅等率部扫荡江西,进取鄱阳(今饶州)。元军大将三旦八领兵驻守鄱阳,与红巾军僵持。鄱阳湖边的都昌县城就在两军之间。红巾军与元军来回搏杀之际,不断掠杀周边,百姓不胜其苦!
25岁的都昌壮士于光振臂一呼,召集父老子弟,说:吾等皆为良民,本无叛逆之心。奈何天下纷乱,逆寇与官兵数轮杀掠,我等皆为鱼肉!顺逆寇者,官兵必以我等为叛贼;从官兵者,则贼寇必屠戮我等。横竖都是死路一条,大家有何良策自救?
众人皆说:愿听君言!
于是,于光集结乡中子弟,编为队伍,每天操练武艺,练习刀枪搏击、保卫家园之技艺。一个多月后,都昌乡兵已经训练好,可以作为自卫军队了。

就在这时,元军败北,鄱阳失陷。明玉珍的军队随即进击都昌,都昌的政府军也溃散而去。红巾军整队入城,明玉珍派人劝说于光这支民兵归顺,并持天完皇帝徐寿辉的敕书,赐封于光为江东宣慰元帅。
于光聚集父老,计议良久,接受了天完军的号令。于是乎,于光就成了天完军的江东宣慰元帅!然后,于光部队随明玉珍继续扩张,接连击败多股元军势力。
岂料,这边厢明玉珍与于光二人惺惺相惜,大有相见恨晚之慨;那边厢,陈友谅部队却无视都昌已降,派兵继续进取都昌各属地,不少民兵乡寨甚至平民遭受红巾军的屠戮。
于光接报,亲自前往陈友谅大营,欲理论此事。陈友谅本人并没有接见于光,只是派部将张必先和张定边招呼了于光。当于光申诉时,二张都说:那不是我们部队的作为,进入都昌乡村杀戮百姓的部队,是明玉珍元帅的部队。
陈友谅当时也不过元帅一名,他和明玉珍同为倪文俊的部署,本来就与明玉珍脸和心不和的。这次见明玉珍招降了于光民兵(明玉珍的势力又再扩张),心里自然不舒服。故此,指派部将张定边扫荡都昌各地,除了招纳各地民兵势力,抢掠当地资源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迫使于光迁怒于明玉珍(同为红巾军),继而脱离明玉珍!
果然,于光含恨而去,自认为归顺天完红巾军是自己一生人所犯的最大的错事。一怒之下,拉着军队南下,潜藏在浙闽赣交界的铜锣寨!

后来,他听闻陈友谅响应皇帝徐寿辉的号召,处死了叛贼倪文俊,自为天完平章政事;明玉珍远征重庆、四川,不愿听从陈友谅号令。
于光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决定:自立!无须听从他人号令!他再次拉军队回到自己的老家附近,就在浮梁这个地方,打着红巾军大旗,以江东宣慰元帅保守一方。

事情再发展下去,陈友谅先是杀了异己,天完政权的大将赵普胜,自称汉王,继而攻击应天朱元璋集团,夺取了太平府,杀了朱元璋的得力干将花云,跟着就杀了天完皇帝徐寿辉,自己称帝,建立大汉政权。
于光闻讯,扼腕叹息:“我和陈友谅都是主上(指徐寿辉)的臣子,陈友谅竟然弑杀主上,怎能如此不道妄为?我怎能向他俯首称臣!”

故此,当朱元璋龙湾大战,击败陈友谅后,举兵西进时,于光第一时间就派出使者,向应天表示愿意归顺吴国公朱元璋。朱元璋马上召见于光,赏赐他金雕顶帽、锦袍和金连环腰带,以通议大夫、行枢密院判官之职,镇守徽州永平翼军区。从此,于光就成了朱元璋的将领,从征陈友谅、张士诚,继而又跟随大将军徐达,北伐中原,以战功升任鹰扬卫指挥使、怀远大将军。

你看,此时的于光,手持一杆铁戟,坐在黄骠马上,夜幕降临之际,率众奔驰在通往兰州的大道上,寒风在耳边嗖嗖响,战马在山梁得得跑,他要大战胡虏番兵,就凭他这一百多号人马!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02 16:45:29 +0800 CST  
61.

兰州,城东郊六十里处,黄河至此拐弯北流。
鹰扬卫指挥使于光领部众顺着烽火台的烟火而西北行,终于在这里遇上扩廓帖木儿的前锋部队。那时恰好是最后一抹阳光消失在地平线上——好奇怪,怎么老有落日余晖呢?原因是于光一路向西北奔驰,犹如追赶夕阳之光一般,所以,天色一直都没有完全暗下来。
当时,蒙古的前锋部队刚刚渡过黄河,还没有列队集结。于光高举手中长戟,对众骑士喝道:“先下手为强,各位战友,随我冲!”
说罢,纵马奔驰,从高坡冲向河滩的元兵,其余骑兵也争先恐后,高呼而下。

扩廓帖木儿在时间上选择除夕日偷袭兰州,利用明军在过新年、放大假必有松懈的时候,偷袭明军,果然厉害!
在地点上又选择兰州城东黄河拐弯处的北岸渡河(他根据黄河水流方向和速度,这个拐弯处,北岸淤积了一大片河滩,在冬季,河水在这里几乎断流,选择这个地方渡河,完全可以涉水而过,可见,扩廓帖木儿对兰州附近的地理状况十分了解),则更加厉害!
扩廓帖木儿的打算是绕过兰州城西诸堡垒、烽堠的监视,渡河后,来一个突然的回头攻击,从东面突袭兰州东城!明军日夜防备的西城御敌方案完全失效了!
此举,完全符合蒙古军队历来克敌制胜的偷袭法则。也许,就是从草原狼猎食的过程中得到的灵感——打仗从不依照什么固定的战术和常规的阵法,完全是流动作战,来往如飞,忽东忽西,迂回包抄,突然袭击,说得难听的是狡猾,说得好听的是聪明。总之,为了取胜,无所不用其极!
这种偷袭行动,不管用在什么朝代,什么地方,往往能够得到胜利的回报。
可是,扩廓帖木儿这次失算了——人算不如天算!

他们在这里遇上于光了!
这个于光,刚好43岁,戎马生涯超过18载了。最光荣的战绩是在潼关与关中元兵的搏斗时,他单骑持长戟冲入敌阵,如狮虎般凶狠,长戟所到之处,元兵不是受伤倒地就是躲避后退,他的后继部队也旋风般跟进,元兵大败,此后不敢再窥伺潼关半步!
可见,于光之勇,并非浪得虚名。
一路写来,明军的将领基本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好战好斗,不怕死,打仗往往身先士卒,喜欢带头打冲锋,甚至喜欢冲锋陷阵,孤身犯险。常遇春是这样,冯国胜、赵德胜、俞通海、冯宗异、王弼、胡大海、廖永安、廖永忠、顾时、郭英、朱亮祖、邓愈、傅友德、薛显、赵庸、曹良臣、金兴旺、韦正是这样,连于光也是这样。不久后,我们可以看到,徐达、沐英、蓝玉也是这样!这,恐怕就是明军致胜的不二法门!
“文臣不爱钱,”岳飞曾说,“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看来,的确是有道理的哟!

于光等一百多号骑兵突然杀来,元军万万想不到自己在搞偷袭时,却被敌军来了次偷袭,结果,措手不及之下,自然是一阵大乱。就在河滩,于光一百多名明军将士恶狠狠地屠杀着几百名元军的先头部队,刀光剑影之中,河滩上充斥着淋漓的鲜血和惨烈的叫声!
一部分元兵选择返回黄河的北岸,另一部分则沿河边逃跑,于光杀得兴起,喝一声:“众儿郎,追!杀!”
他带着部属,沿岸边追杀西逃的元兵——这个方向,就是兰州城所在的方向。

元兵因为毫无防备,被于光一路斩杀,损失不少,可是,他们也是骑兵,逃跑了一会儿,终于回过神来。虽然夜幕降临,也发觉对方人数并不多,于是,扩廓帖木儿重新集结部队,再次从北岸强行渡河。

这一次,再也不是惊慌失措的元兵了。
于光正往兰州方向追杀逃逸的元兵,忽听身后喊杀连天,一大队元军如黑幕一般,从天而降!
冲在前面的几名元军大将,就有韩扎儿、虎林赤、严奉先、李景昌、察罕不花等人,他们都有万夫不当之勇,特别是严奉先和李景昌,更是扩廓帖木儿的勇将中的勇将。他们呲牙咧嘴呼吼,挥舞着狼牙棒、开山斧、圆月弯刀,凶神恶煞,奔向于光等人。
这时候,天色已经完全暗下来了,大年三十的夜晚,西北风寒冷而彻骨,黄河边上,明军一百多人从巩昌奔驰大半天而来,在河滩上杀戮多时,的确人困马乏,面对越来越多的元军将士,如何抵抗得了?双方厮杀一会儿后,明军已经死伤不少了。
无奈之下,于光只好下令撤退!
往哪里撤?
只能望兰州方向撤退了!

于光把部众一分为三:一支约二三十人,离开河堤,往兰州的东南方向撤退,肩负的使命是通知临洮卫,蒙古鞑子进犯我境。另一支也是二三十人,沿河堤往兰州城撤退,任务是通知兰州卫守兵,准备迎敌。其余六七十人,在于光的带领下,与追上来的元兵决战!
这种安排,于光已经把生死置于度外了!
元兵四面包围上来,于光左右士卒纷纷战死,他自己也多处受伤,长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被他捅杀一名元兵时,插入对方的胸膛后,再也拔不出来——筋疲力尽的于光,无力把四十多斤重的铁戟拔出来了!
他拔出宝剑,奋力拒敌,对方的长矛和飞箭向他面门、胸口袭来,于光只好拨转马头,再次撤退,岂料夜色深沉,无法辨认路向,他的战马被元军神射手严奉先连射数箭,终于支持不住,一个踉跄,摔倒地上!
于光也摔了个跟斗,头盔也不知摔倒哪里去了,爬起来,披头散发的,浑身血污、泥浆,身上伤痕累累。见身边只剩下六七个战士,他叫道:“大丈夫死于沙场,何其壮烈!只是,耽误了诸位吃团圆饭了!事到如今,各自逃生去吧!”
众士卒齐声道:“我等誓死追随大人!”
于光挥泪道:“如此,诸君与我一起杀贼!”

扩廓帖木儿见追杀多时,却还没有全歼明军,便问左右:“红寇怎的如此顽抗?”
“听说是个指挥使带的兵。”
“什么指挥使?”
“不知道,天黑乎乎的,谁看得清楚?”
“既是个指挥使,那……生擒了吧,有用处。”扩廓帖木儿说。
“是!”

战斗的结局是:于光在河滩上倒下了,被几个蒙古大汉的长槊打倒在沙滩上,继而被五花大绑,推到扩廓帖木儿跟前。
——为什么于光没有战死?
原来他一边抵抗,一边后退,最后竟然退到河滩的一个角落里,那里全是浮沙,两只脚陷在里面,出不来,正向挥剑自裁,就被蒙古武士几支枪杆打来,人、剑皆倒下!
于光由此被擒!
他的士卒也先后战死、被擒!

“汝,何人也?”大元齐王(扩廓帖木儿曾封河南王,后来改封齐王)扩廓帖木儿用汉语喝道。
于光不吭声,他想: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的身份,否则,有辱国体!
扩廓帖木儿又喝道:“红寇!本王问你,你叫什么名字?”
“本王?”于光一愣,想:“莫非对方就是王保保?”
他把头一仰,朗声道:“我乃大明鹰扬卫指挥使于光!你既称本王,莫非就是王保保?”
扩廓帖木儿在左右举起的火把的映照下,眉目五官及穿戴披挂,清清楚楚,果然就是元军大头目模样的人物。他微笑道:“于指挥,我就是王保保,你们说的王保保!”
扩廓帖木儿继续说:“想不到我王保保会在你们过大年时出击你们吧?想不到我王保保会在这里逮住你这位鹰扬卫指挥使吧?”
于光也笑道:“王保保,你也想不到我大明在太原把你打趴下,只剩下十八骑逃跑吧?”
王保保皱了皱眉头,说:“胜败乃兵家常事,谁能笑到最后,还不好说呢?比如说,现在,我就逮住你了,然后,我就取兰州了!投降我吧,于指挥使,我让你继续做指挥使。”
于光喝道:“妄想!我大明好汉焉能降你胡虏鞑子!”

扩廓帖木儿说:“不投降?这里是马兰滩,不投降,这马兰滩就是你的葬身之地了!”
于光听到这个地名,心里一动:马兰滩,离兰州仅仅十里而已!不如,留下有用之躯,为国家做最后的贡献!
于是,他不再说话了。
扩廓帖木儿以为他动摇了,于是,温和地说:“于指挥使,听闻,从前你也跟随过陈友谅,只是后来才归顺朱元璋的,既是如此,你过来我大元,我保你富贵荣华,官运亨通!”
于光还是不吭声。
扩廓帖木儿继续说:“而且,你马上就可以立一大功!我军立即进逼兰州,若你能叫开城门,让里面的守兵归顺我,平章之职就是你的啦!”
于光手脚都被捆绑着,可是头颈还是可以自由转动的,听到扩廓帖木儿这样说,他依然不吭声,只是把脸一甩,凌乱的头发遮住了他的脸孔,让人无法窥视他的内心!

扩廓帖木儿不再与他纠缠了,他下令:火速进军兰州!
元兵便如狼似虎地向西面的兰州城进发,于光也被押在军队的最前面,扩廓帖木儿要他劝降兰州守兵!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05 16:36:51 +0800 CST  
62.

“大人!”
“大人!”
“大人!巩昌卫来报:鞑子来了!”

比于光先走一步的二三十名骑士,赶到兰州后,表明身份,通告城上士兵:王保保偷袭我兰州,已经在马兰滩渡河,如今从东面杀来,我于光指挥使大人正在与鞑子浴血奋战!
闻讯,四五个明军战士打着火把急匆匆跑到兰州东城箭楼指挥室,一边拍门,一边叫唤他们的千户长郭佑。可是,里面毫无反应!
其中一个姓孟的小旗说:“睡着了?”他用力一推门,众人借着火光一看——
哟!那位千户大人郭佑躺在炕上,一动不动!
走近一看,哎呀,此君满嘴满脸都是油水,酒气冲天,竟然烂醉如泥,睡得死死地!认真看看,发现他怀里还揣着一个酒葫芦,炕边的桌子上残羹冷肉,一片的狼藉!
孟小旗说:“老天爷!傍晚时张大人在指挥所设除夕宴还没喝够,他回来还自家儿喝个痛快!”
“怎么办?鞑子进犯,攻城了!”众人慌了。
孟小旗说:“不理他了,咱们守城去,先把鞑子赶走!”
众人蜂拥而去。

小旗,就是如今的班长,是明初最小的军队编制,即所谓的“十夫长”,管辖十个士兵(算上他,一个小旗就是十一名战士)。
孟小旗带着众人跑到东城垛口,那里的战友已经把巩昌骑士接入城中,正七手八脚地把防御的战具一一摆好,一排弓箭兵都把箭头对向城下。
果然,不一会儿,元军大将韩扎儿领前锋部队已经抵达城下,他们把云梯放倒,架在护城河上,下了马的骑兵就变成步兵,飞快地踩着云梯,冲过护城河。
孟小旗急了,叫了声:“放箭!”
“嗖”、“嗖”、“嗖”城头上乱箭齐下,元兵发出一阵“依依呀呀”的声音,几个不走运的倒下了!
“快!”
孟小旗一招手,上面“呼”、“呼”投下干草、芦苇、枯枝之类的易燃物品,正砸在一群元兵头上,接着倒下一盆盆“水”来(这些“水”,其实就是猛火油,正好是当地的特产),又投下十几根火把——
“轰!”
霎时间,烈火熊熊而起,火苗乱窜,元兵惹火燎身,拼命挣扎,苦不堪言!
孟小旗再招手,其他的几个小旗纷纷投入战斗,什么滚木礌石,统统一骨碌打下城去。
东城头上,战鼓擂起来了,战士们鼓噪、呐喊着。
战斗打响了!

明初的战士就是不一样,朱元璋的治军确实有一手!主将喝醉酒,不能指挥战斗,一个小小的十夫长,也能指挥战斗。之前的凤翔府保卫战中,百户长王辂也不过是一百二十人的小头目,已经能够挑大梁,指挥作战了。如今的孟小旗,十夫长,也毫不犹豫地站在战斗的最前线,有条不紊地开展兰州东城之防御战!

负责巡城的天策卫知事朱友闻带着两个总旗的队伍闻讯赶来,马上拉响全城警报,兰州卫全体将士急忙离开温暖的家,赶赴前线。
兰州卫指挥使张温,在两天前接到京师的发来的慰问和赏赐,十分高兴,特别安排了除夕晚宴,宴请军中百户长以上的军官,而百户长以下的,皆发放了新战衣、新军靴和新年的慰问金!
在晚宴上,他也喝了点小酒,有点儿昏昏欲睡的样子,如今敌军犯境,一下子把他惊醒,一身的冷汗把三四成醉意赶得无影无踪,便急急脚带着亲兵奔赴东门城头而来。
半路上,就遇着朱友闻,他报告说:“大人,鞑子不仅攻我东城,还在南城鼓噪,说要见你,与你说话!”

是啊!
扩廓帖木儿也不是吃蒜大的。你看他一边命韩扎儿攻打兰州东城,自己则一边带着主力部队绕到南城来挑衅了。

张温,兰州卫指挥使,听闻东、南二城告急,便对朱友闻说:“东城有郭佑组织抵抗,我们到南城去会会鞑子。”
“大人”,朱友闻说,“郭千户还没有醒过来。”
“什么?”
“估计是喝多了。”
“呀呀呸!”张温发火了,“敌寇犯境,那厮轮值岗位,竟然贪杯误事,焉能饶他!”他对朱友闻说:“朱知事,你马上赶去东城,接替他指挥众将士守城。退敌后,再拿郭佑那厮问罪!”
朱友闻领命而去。

随后,张温带着三名千户、七八名百户及三四百名士兵风风火火赶到南门城头。但见城下无数火把,映照着一大片元军。这片元军看不到边,都在呐喊鼓噪,他们的坐骑嘶鸣,手中的武器有规律地互相敲击,发出阵阵金属鸣叫之声,寒风中散透着凛凛杀气!
张温心下倒抽一口凉气:这鞑子兵怎的如此之多?
忽听城下一阵骚动,七八名骑士在前面开路,后面闪出一员大将,随后数名蒙古大汉押着一人,推到阵前。
借着火把的照明,此人一身明军战衣装束,细看之下,竟然是指挥使的军服。
张温吃了一惊:哪位同志竟被鞑子掳了去?

那元将抬头,用生硬的汉语嚷道:“城上明军听着,看清!”
他指着那名战俘说:“这就是你们的鹰扬卫指挥使于光于大人,已为我大蒙古军所获,如今,他要归顺我大蒙古军,他有话要对你们说!”
嚷罢,对于光喝道:“于大人,快快叫他们献城投降,不仅饶你不死,还让你官封平章之职!”
于光左右挣扎着,捆的太紧了,他看见城上灯火通明,无数明军的战友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还没有来得及叫嚷,就听上面一将吼道:“下面的,可是于光,于指挥大人?”
于光抬头,一双布满血丝瞳孔从散乱头发的缝隙中,闪着炯炯的光芒,他高呼:“城上众弟兄听清了,我就是于光,大明鹰扬卫指挥使于光!胡虏鞑子侵犯我境,我于光不幸被俘,但我绝非怕死之辈,我于光誓死不降鞑子!同志们一定要坚守阵地!徐达大将军统领大军就要抵达兰州了!同志们努力!”
哎呀!
这还得了!
旁边的元将察罕不花闻言大怒,将手中开山斧一挥,“呼”,正正砸在于光的脸颊上,于光没吭一声就倒在地上。
察罕不花仍不解恨,他跳下战马,举斧劈下,可怜,于光,忠烈而死!

城头上明军将士看得真切,无不感动,无不痛恨。他们为于光宁死不降而感动,他们为胡虏杀害自己同袍而愤怒痛恨!
张温喝道:“众官兵,开炮!”
只见城头上,数门大炮轰然发射,“轰”、“轰”、“轰”,火药、铁丸炼制而成的炮弹猛然扑向城下元军队伍。

——有人质疑,明初的火炮是否真的存在。
面对这种质疑,只能说,朱元璋时代的火药武器,在明朝中叶,也就是大约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时期,历经一百多年的太平日子,许多都已经失传了。特别是一种海外传入的佛郎机炮出现时,明朝的土产火药武器就开始消亡了。元末明初的火药武器真的一点儿也不落后,现藏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元代的铜炮重约6.94公斤,长35.4厘米,有头、尾、药室三部分,为目前世界上最为古老的铜炮。这是历史文物作证:十三、十四世纪的中国已经使用铜炮武器了。而文字记载,则有大周皇帝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他就是在平江城头上被明军的铜将军(铜炮)一炮打碎了头颅!而朱元璋的炮手营的千户长杨信就是从元朝的湖广炮手营投降过来的。
这些就是铁证!

元军一阵慌乱,躲闪不及的,被砸到头破血流,呜呼哀哉!
察罕不花大怒,喝道:“攻城!”
元军“呼啦啦”地蜂拥而上,什么云梯、攻城塔、武钢车等等,“吱吱呀呀”地推到阵前,后队的弓箭兵则万弩齐发,城头上明军连忙躲在女墙后面,竹盾、木盾、藤盾等等防御器具纷纷举起来,一阵“噗”、“噗”声响,刺猬般的城头还残留着箭杆震动的声音!
“冲!”
察罕不花一声令下,元军虎吼而上!

突然,空中响起异样声音!
“呼——”
“轰隆——”元兵被砸倒一大片!
什么回事?
七梢炮来了!
七梢炮——重型投石机,朱元璋为每个卫所配备的重量级武器,每卫,配五十门七梢炮及五门襄阳砲,用于攻守。这个七梢炮的“炮”字,应该写作“砲”,因为它发射的不是火药弹而是石弹,也就是巨石。有人说这就是襄阳砲,其实不然,如果七梢炮就是襄阳砲,那朱元璋也无需为每个卫所同时配备这两种重型武器。而且,七梢炮在宋代已经出现并经常使用,襄阳砲则是蒙古人从西域引进的武器。七梢炮有固定的砲架,撞在巨石的铁斗可以装载重达九十斤,甚至三百斤的巨石,用来拉拽的黄麻索有一百二十五条,通常是两个大力士将巨石放置在地面的铁斗上,然后小旗指挥,见红旗挥动,二百五十人一起拉拽发射杆,巨石飞出,五十步之内(即一百米左右),威力无比,杀伤力巨大,专门对付攻城的战车和塔楼。那些战车和塔楼通常被阻隔在护城河以外,从城内发射七梢炮,到护城河之外,大约就是一百米左右,被巨石砸中的攻城战车和塔楼,不是粉碎就是倒塌!
正是由于这种重型武器如此厉害,后来明军远征云南,皇帝朱元璋专门作出指示,要求傅友德、沐英、蓝玉等人抵达前线阵地后,一定要视察周边地形地势,占据各个制高点,并在制高点上安置七梢砲、双梢砲和单梢砲等。甚至连安置砲架的数量也作出指示:一百架!一百架七梢砲是什么概念?一旦发射,满天都是巨石,飞来飞去,什么巨象兵团(云南之战有巨象兵团)也飞灰湮灭了!
——当然,此乃后话。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06 21:55:24 +0800 CST  
63.

察罕不花见部属顷刻间死伤累累,各色战车及塔楼被砸得支离破碎,不由得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只见他狂吼一声,挺开山斧,步行冲过护城河——兰州护城河在冬季水位低浅,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毕竟河床与两岸存在一定的高差,元兵便用木板长梯架在河上,然后鱼贯而过。城上明军不断投掷各种滚木礌石,飞箭和火药、燃烧物也纷纷扑来。察罕不花过河后,勉强支撑了片刻,手臂就被石块砸伤了。没奈何,只好退了回来。
这时,扩廓帖木儿传令:暂且休战,扎营围城!
原来,他打算突袭兰州,没想到半路上遇到了于光。双方冲突厮杀之下,兰州卫就接到消息,有了准备。扩廓帖木儿这次突袭,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失败了。也由于是潜军来袭,并没有携带足够的攻城器具,况且,这也不是蒙古军所长。一百多年前,他们的祖先倾尽全国之精兵悍将,调集了几乎所有的攻城武器,水陆并进,足足花了六年时间,才把南宋的襄阳城拿了下来。可见平原野战虽为蒙古军所长,但城堡攻坚战却为其之短。
如何才能攻下这兰州城?扩廓帖木儿不得不重新作出思考,重新调整战略和战术了。
张温,不过是明军二三流的货色,若然十万蒙古军顿兵城下,耗时费力,依然拿兰州不下,不仅扩廓帖木儿觉得脸上无光,更足以消磨元军的士气。若旷日持久,整支军队粮饷也会出现问题。
如何是好呢?
扩廓帖木儿在营中陷入了沉思之中。

天!
历史又重演了!
就在他思考如何攻破兰州城之际,大年初一的曙光从兰州东面的群山微微绽露,扩廓帖木儿听到帐外隐隐约约有骚动之声!
出于经验,他马上跳了起来:莫非明军前来偷袭?
——太原之战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他千方百计偷袭兰州,也时刻提防着明军会偷袭自己的营垒。
的确,明军来袭。
张温在城头上来回巡视,不敢下城回家休息,直到元军终于后退扎营,他马上召集了数十名千户长、百户长到跟前,开了个短会。
他说:“鞑子远道而来,却吃不了咱,不得不退下扎营,灰心丧气之余,劳累困倦,势所必然。我军需如此如此,给他一个下马威!”
众人说:“凌晨袭击敌营,虽是好计,可是我军也疲倦欲睡啊!”
张温笑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传令下去,亥时会食,子时出城杀敌,寅时回城,凡杀一贼者,携其头颅、耳鼻或手足回来,赏银十、米二石!”
最后,他补充:“此举,为于光大人报仇!”
——张温有底气啊,京师刚刚运送了一批物资过来,作为兰州戍兵新年慰问物品,其中就有丰厚的钱粮。

这次明军的偷袭,还真给元兵一顿好受!在寒夜中打仗,一无所得,大多数元兵已经睡得像死猪一般,被明军一轮偷袭,损失不少。
扩廓帖木儿匆匆忙忙调集了队伍,赶到前军来抵抗时,明军已经撤离了,大营中留下了一百几十具元兵的尸体,受伤的有好几百人。
扩廓帖木儿愤怒之极,特别是他检查战死的士卒时,发现他们不是被割了耳朵,就是切了鼻子,更甚的是连头颅、手脚也被砍了去。
好生气恼!
扩廓帖木儿马上命令:全军集结于南城门外,全力攻城!
这时,大年初一的太阳才刚刚出来。
元军拼力攻城,但城内明军也全力守御,一时间,双方难解难分,看看天色已晚,扩廓帖木儿只得守兵回营。

兰州,目前已经是大明最为西北的城市了。其西门以外,则为冯宗异弃置的三百里无人烟的军事管制区,目的是坚壁清野,让盘踞与甘肃永昌的扩廓帖木儿无法得到足够的补给。那些被迫背井离乡的兰州以西的居民,一部分被安置在兰州城内,另一部分则迁徙到兰州以南、以东的各地,还有一部分则迁徙到临洮府各县。总之,兰州城内积聚了大批的人员和足够的粮食物资。这些都是有利于守城的因素。
那么,兰州卫究竟有多少明军?
按照大明卫所制规定:一卫统军五千六百名。下辖五个千户所,一千户统兵一千一百二十名。每千户下辖十个百户,每百户领兵一百一十二人。
这些都是正规军士,可对比之下,元军十万众则占尽上风了!

元军退后,张温按照奖励方法给出城作战的将士颁发奖金和奖品,又召开军事会议,他对众将校说:“鞑子席卷而来偷袭我兰州,人多势众,我军兵力不足,实难与之争雄匹敌。不过,鞑子远道而来,未必知道我军虚实,如今他们已经退兵回营歇息,我打算再次出城攻击他们,再次挫他锐气,若然还是不能退敌,再坚守待援不迟。”
千户长张华道:“今晨我军已经袭其前军,斩获一百有余,若再次出击,恐鞑子已有防备了。”
张温说:“不然。所谓兵不厌诈,我军既然已经冲击过鞑子,鞑子自恃势众,自以为我军即使再次出战,也不过小股动作。入夜后,我军集结,以三千众冲击其中锋!”
张温的分析是正确的。
扩廓帖木儿率众强攻了一个白天,没能得手,众士卒也力尽筋疲,回营后,纷纷下马解甲饮水就食,打算好好休息,明日再战。
岂料,夜幕降临,张温竟然不怕死,就在元兵享受战后休憩之时,亲自带着三千明军冲出城来,闯营杀敌!
这下可苦了那帮元兵了!
仓促间,不知去哪里找战马,提兵器——他们手里都拿着烧饼和羊肉!
结果,明军一轮攻杀,元军手足无措之下,东躲西藏,胡乱抵抗,转眼间,天地间黑乎乎的,四下里看不清东南西北,天上又没有月亮出来——大年初一的晚上,哪有月亮?
扩廓帖木儿不敢恋战了,带着部队一口气后退了好几里路!张温看看已经得了胜,也没有穷追不舍,见好就收,鸣金收兵,回城!

扩廓帖木儿第二次气疯了!
“想我堂堂大元齐王爷,纵横天下无敌手,什么刘福通、田丰、李思齐、孛罗帖木儿、张良弼、关保、孔兴、脱烈伯统统都是我手下败将,你张温不过是小小的兰州卫指挥官,领兵不过万,历经了什么战阵?战胜了什么对手?竟然两次把我军打个措手不及?好!来来来,我扩廓帖木儿不踏平你小小兰州城,我就枉称扩廓帖木儿了!”
——是啊,“扩廓帖木儿”这名字,是元朝皇帝妥懽帖睦尔赐封的名字,这名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扩廓”就是青色的意思,“帖木儿”就是钢铁。“扩廓帖木儿”就是青色的钢铁战士!为什么皇帝用“青色”来形容王保保?原来,青色,在蒙古人的眼中,就是天空的颜色,所谓“青天”是也。这与汉语是相通的。“扩廓帖木儿”就是如同天空色彩一般的(永恒的色彩)钢铁战士!
这位钢铁战士要狠命攻打兰州城了!
黑压压的元军重重围困着城池,所有与外界相通的道路完全隔绝,这叫断路!同时,把所有流经兰州城的大小河流堵塞,改流它境,这叫断水!还有,要能断粮就好了。可是,兰州城外无粮可断。那已经隆冬季节,城外何来粮食作物?
不过,也不管那么多了。总之,“连飞鸟也飞不进兰州城”就是元军重重围困的结果!

张温那边,只一个字:守!
不过,大明皇帝朱元璋那边就不是这个字了,他用另一个字来对付扩廓帖木儿:打!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07 17:17:33 +0800 CST  
64.

公元755年十一月九日,范阳(今北京)。
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兼全国牧马总监(群牧监)安禄山起兵反叛唐朝。
十一月十五日,远在首都长安的大唐皇帝李隆基收到报告,确信安禄山叛变。
列举上述事件的目的在于:以大唐王朝的国家地理区域来计算,从范阳到长安的距离是二千五百二十里(《旧唐书卷三十九地理志》)!短短六七日,李隆基就收到安禄山叛变的消息!这可是冷兵器时代的八世纪,究竟是什么速度?战马?平均每天奔驰三百六十里(以七日计)!
不过,这依然不是最高速度!
1369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大元齐王扩廓帖木儿偷袭兰州。
1370年一月三日,年初三,大明皇帝朱元璋收到消息,马上召开紧急的御前军事会议!
才三四日!从兰州到南京的距离是二千六百三十里,这又是什么速度?还是战马?平均每天奔驰六百五十里以上(以四日计)!
在明初,究竟利用什么先进的技术,能够如此快速地传递军情?目前实在没有记载这方面的相关的资料。有学者说可能是飞鸽传书。根据生物学家的研究,陆地候鸟飞行速度大约每小时一百里,每天飞行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即每天飞行距离八百里左右。那么,这种候鸟在三四天之内足以胜任兰州至南京的飞行。问题是,它是什么鸟类?飞鸽?不经过训练,鸽子如何能完成这段旅程?最起码,从兰州出发,它至少要去过一次应天,否则,应天在哪里?鸽子如何知道?
总之,不管了,反正朱元璋在年初三,就知道扩廓帖木儿袭击兰州了!

以下,是他在年初三的御前军事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年前,曾与各卿家论功行赏,朕本欲诸位卿家在京师与家人团聚,同享天伦。今日仅仅年初三,就要诸位入宫计议军国大事,实则军情紧急,不得不为!诸卿家听令——
着:右丞相信国公徐达为征虏大将军,
浙江行省平章李文忠为左副将军,
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
御史大夫邓愈为左副副将军,
御史大夫汤和为右副副将军,
往征沙漠!”

徐达等人连忙下拜领命。
皇帝又说:“元主逃亡塞外,妄图入寇,其心不死;王保保在除夕日竟以孤军犯我兰州,企图侥幸得尺寸之地。此皆我大明不得不消灭之敌寇。如今朕命诸卿出师征伐沙漠,应该先对付哪个呢?”
李文忠说:“蛇无头不行。臣以为擒贼先擒王。”
朱元璋说:“言下之意,文忠欲先讨元主?”
李文忠点头说:“陛下,王保保之所以侵犯我边境,皆因其主犹在,若我辈直取元主,擒拿了他的主子,王保保还有什么作为?昔日刘禅受擒,姜维无能为力,必再现于今日!”
朱元璋听了,捋着胡子,微微笑。
徐达这时候说话了:“不然。赵宋临安虽下,文天祥、张世杰仍然死战江西、福建、广东,几达三年。元主衰败,一击即溃,王保保以不死之妄想,实开我边患之门。先取之为上。”
冯宗异说:“陛下,日前臣私离职守,擅自回京,陛下不责臣之罪,宗异愿领兵讨伐王保保,以报效陛下!”
朱元璋微微一笑,道:“冯将军,朕不怪卿,就等卿今日之杀敌雄心!”
邓愈、汤和一直都没有出声,朱元璋便问他俩:“你俩以为如何?”
邓愈、汤和下拜说:“臣听陛下裁决!”
朱元璋笑了,他站起来,总结道:“王保保侵犯我兰州,迫在眉睫,实为燃眉之急。如今舍此而取元主,元主远遁沙漠,行踪不定。岂非舍近而求远,忘了缓急之机?实非良谋善策也。我做个安排吧。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军带领,从潼关出西安,直捣定西,攻击王保保。一路由左副将军出居庸关,入沙漠,追击元主。如此安排,则胡虏彼此不能相救,无法接应对方。况且,元主远居沙漠,意想不到我大明王师竟然深入沙漠,必然没有防备,取之就如猛虎遇上小猪崽,必定成功!如此安排,一举而两得也!”
众将齐声说:“主上圣明!”
“那,就这样——大将军徐达、右副将军冯宗异、左副副将军邓愈、右副副将军汤和出击定西,取王保保。左副将军李文忠出击沙漠,取元主!”
朱元璋下达最终指令!

临行,朱元璋把徐达叫来,展开关中地图,对他说:“方才,朕说卿等于定西击王保保,皆因兰州非用兵之地。你领兵远道而去,王保保则在兰州以逸待劳,我军恐有不利。你可以在定西驻兵,这里离兰州有两日距离,候王保保来攻,则我军以逸待劳,击之必胜!”
徐达说:“圣上英明!臣就在定西这个地方擒拿王保保!”说罢,伸手指着地图上一个地方。
朱元璋一看,上面写着三个字:沈儿峪!

徐达告退后,朱元璋还在看着地图,这是兵部职方司制定并上呈的最新的洪武二年的地图,他的目光从“沈儿峪”往南移动,很快就盯在一个地方不动了。那个地方,写着几个字:兴元路。
这个兴元路,后来被朱元璋改名为“汉中府”!此时,属于明夏政权。
哦!
朱元璋得陇望蜀了!
他的眼光望向殿门,徐达的背影已经消失了,他想:大将军已经灭了两个国家,明夏让别人去吧。
他转过头,再看着兴元路,目光往下移,喃喃自语:那邓艾、钟会是如何灭了蜀汉的?
他叫道:“来人,宣太史令兼御史大夫刘基、翰林学士宋濂、翰林待制王袆进殿!”

不多时,刘基、宋濂、王袆等人来了,皇帝赐他们坐下。
这是朱元璋最为看重的几位儒臣,能够在皇帝面前安坐确实少有。早在赵匡胤建立赵宋王朝时,就把他的几位宰相的座位撤了。从此,即便是宰相,在皇帝面前,也只是站立的“荣耀”!不过,朱元璋刚刚坐上大明王朝的皇帝宝座时,总是喜欢“随便地”赐给他们臣下座位,让他们受宠若惊,感激涕零!
当下,他发话了:“众卿家,我大明将士克定关中,王保保远遁甘肃,如今又来侵扰我边境,大将军明日就要起程讨之。众卿家有何建议?”
刘基沉吟片刻,说:“复陛下,臣任职太史,年前屡观星象,西北天文分野乃井、鬼之宿,其时荧惑星(即火星)疾走于西,军顺其方向出击者胜。大将军统兵自潼关取王保保于西,定能取胜而回。”
皇帝微笑道:“刘卿家上知天文!有你这话,朕就放心了。”
他站了起来,走到地图边上,说:“与大将军出击王保保之同时,另有李文忠出塞外远征沙漠,消灭元主。元朝气数至此而终矣!”
他把目光落在四川地区,继续说:“只是,这个川蜀之国,尚在我卧榻之侧酣睡!”

王袆说:“明夏之主少国疑,取之何难?”
朱元璋看着他,说:“王待制,说说当年邓艾、钟会取蜀汉罢。”
王袆起立,肃然道:“陛下,当年司马昭教邓、钟二人取蜀汉,乃制造祸端之举。臣以为我大明当统一号令,以一主将号令全军为宜。”
“何解?”皇帝问。
“以邓艾为征西将军取蜀汉可也,司马昭因何再举钟会为镇西将军?结果此二士(邓艾字士载,钟会字士季,故名二士)争功,虽灭蜀汉,二士却自相残杀,诚不可悲哉!”
朱元璋说:“邓艾可有反心?”
宋濂一直都没有说话,此刻,也在等着王袆答话。但是,王袆却看着他,没有马上回答皇帝的问题。
见二人不说话,刘基就发言了:“邓艾有没有反心不重要,重要的是司马昭不信任他。”
“若邓艾谋反,司马昭信任他,岂不是……”
王袆说了句。
皇帝沉吟了,他看着宋濂,意思是想听听这位太子师的意见。
宋濂说话了:“一个是征西将军,一个是镇西将军,谁说了算?若邓艾位高一级,钟会何以嫁祸?”顿了一下,他继续慢慢说完他的话语,“我以为,圣上关注点在于如何取川蜀,这个才是关键。”
朱元璋点头称是:“对,我的议题是如何取川蜀。”
刘基说:“蜀道之难,估计我大明也只有他才可以胜任这场战事了。”
“谁?”
皇帝问。
“还有谁?哪位来自川蜀?谁人到过川蜀?”
“傅友德!”
“好!定西灭王保保后,让傅友德先小试牛刀!”
朱元璋笑了。

次日,年初四,徐达等人陛辞皇帝,向关中进发。他带的将领有哪些?看看都吓人,几乎把大明王朝的老底都带上了——
冯宗异、邓愈、汤和、李思齐、康茂才、吴祯、傅友德、薛显、郭子兴、胡德济、朱亮祖、陈德、耿炳文、张龙、金兴旺、章存道……等等,加上统帅徐达!
那么,这么“豪华”的明军阵容,有没有解决王保保呢?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08 18:39:14 +0800 CST  
65.

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与诸将自京师应天府出发,一路急行,进入河南地界后,以总兵官的名义传檄调集河南、湖广及关中诸地兵马会师西安。各地兵马随即响应,以各卫所指挥使为首,急速奔赴西安。
与此同时,征虏左副将军李文忠也奔赴北平,进入山东地界后,也传檄调集山东、河北、山西诸地兵马会师北平,打算出居庸关,扫灭残胡。
一时间,大明帝国军兵频频调动,可是,老百姓却也无知无觉。为何?原来,这些军兵,屡屡于平明时分过境,或在黄昏日落时穿州过府,人烟稠密之地,军兵根本不入,数十万的军队竟然低调而神速地汇集到各自的目的地!只是河流转运的船只穿梭不停,却不知道从何而来,往何处而去。这可是运送各种军用物资上前线!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先说徐达。

徐达等人一路急行,二十多天后,抵达陕西行省西安府(注意,这才是真实的行军速度,已经每天100多里路程了,从应天到西安,也要二十多天,期间涉水过河,翻山越岭,道路崎岖,不在话下。朱元璋那个三四日就收到前线的军情报告,实在是匪夷所思的)。他在这里逗留了两三天,各地部队也纷纷赶到,随即召集诸将计议破敌之计。但见西安府征虏大将军行营一大片军官,他们都是徐达精挑细选的良将:
冯宗异、邓愈、汤和、吴祯、李思齐、康茂才、胡德济、顾时、傅友德、薛显、梅思祖、俞通源、郭子兴、郭英、金兴旺、耿炳文、朱亮祖、张龙、戴德、陈德、金朝兴、吴宏、余思明、黄旺、李德明、王敬祖、徐礼、杨广、吕德、叶谷真、韩政、刘广、李荣、葛彬、何文辉、朱佑、、赵琦、汪灵真保、许良、俞通渊、章存道、朱显忠、李茂、陈德成、杨思义……等等。
首先,徐达做了一番动员,把皇帝的指示精神宣示给众将,就让他们各自回营,等候下一步的指令。

他特别留下了十员高级将官,对他们说:“胡虏犯境,屠戮我百姓,残破我城邑,主上寝食不安,特命我等率王师翦灭胡虏,保境安民。今王保保蠢动于兰州、巩昌之间,肆掠民间,致使生灵哀号,引颈东望,顾盼王师。所谓兵贵神速,此其时也!然庙算则百胜,谋成而无不利。诸位,可有良方妙计,破灭此胡虏?”
冯宗异说:“吾以为,王保保倾其所有,孤军而来,后防必然空虚。与之为战,莫若先断其补给粮道,教彼无以为继。况且,我早在年前已经坚壁清野,清空了兰州以西三百里地,胡虏已经无法沿途掳掠,以为补给。我军再断其粮道,胡虏军心必乱!”
梅思祖说:“王保保既倾兵来战,孤注一掷之态尽显,疆场上必然困兽犹斗。如冯都督所言,断其补给粮道,可以乱其军心。我以为,若能断其去路,则全歼胡虏了!”
徐达问:“断其去路?”
“是。我军既然断其粮道,王保保难逃永昌,必奔宁夏。我的意思是,我军连宁夏府也端掉,让王保保彻底玩完。”
邓愈说:“若王保保来路、去路都堵死了,他必然狗急跳墙,在定西与我军死斗。我愿为前锋,与王保保决战!”
徐达想了很久,看着西安卫都指挥使司精心铺设的陇右作战沙盘,最后,说道:“圣上指示,我军在定西扎营,以逸待劳,等候王保保前来会战。三位将军之建议,我以为有用。”
于是,他指令——
着:冯宗异攻击王保保粮道;梅思祖取宁夏府;邓愈领前锋直抵王保保大营。
随后,他对康茂才说:“康将军,你负责我军河中与关中之间的粮道,耿炳文协助你运输粮饷。”
众人拱手领命。
徐达又说:“其余众将官,随我出征。”

定西之战,即将开锣了!

可是,就在此时,皇帝朱元璋又派人前来谕告徐达了!
原来,远在京师应天府的朱元璋,在徐达走后不久,竟然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场大洪水,不禁在睡梦中失声叫喊起来!
马皇后就在枕边,她连忙柔声安抚道:“陛下,莫惊怕!只是个梦儿吧?”
朱元璋用手抚摸着自己的心窝,揉着惺忪睡眼说:“好怕人,大洪水!”
他转脸对皇后说:“皇后,虽然你夫君我戎马半生,在江河湖泊战斗无数,可是,刚才的大洪水真的很怕人!”
“不过梦儿罢了。”
“不。你知道那大洪水淹没了什么?”
“什么?该不是……”
皇后还没有说完,皇帝脱口而出:“那大洪水淹没了我的征虏大将军!”
“哦?”
皇后也觉得这梦真有些不祥。
“我……我要宣召刘基。”
皇帝又说:“陛下,放心。王保保哪里是我们大将军的对手?”
“陛下,好好睡,明儿再宣召刘基解梦吧。”
“好……”
可是,朱元璋还是坐着龙床上,久久不能释怀,喃喃自语,“大将军一定能翦灭王保保!”

次日,刘基还没有到御史台上班(注意,刘基是太史令兼御史中丞,平时在御史台上班,之所以还挂职太史令,是因为太史令同时也是国家天文台台长,负责观察星象。至于太史令的另一个职责范围,掌管国家图书典籍和撰写国史,通常由翰林院负责了),皇帝的诏谕已经到达他家门了。刘基马上应诏,随内侍急急赶往奉天殿。
皇帝已经在奉天殿等着他了。
一见面,皇帝就问:“刘老,昔日,你说我大将军必定能取胜,是否上天有预兆?”
——朱元璋对刘基很客气,从1360年他们第一次见面起,他就称呼刘基为“刘先生”,建国后,改为“刘爱卿”,最亲热时,就是“刘老”。
“陛下!”刘基连忙跪下行礼,朱元璋扶起他,刘基说:“当年,汉高祖刘邦入咸阳,天象显现是五星聚于井,预示改朝换代,然而高祖与项王争斗多年,才克定天下,一统江山。此所谓‘成事在天,谋事在人’也。大将军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天下无敌。可王保保也是个劲敌,手下猛将如云,战骑十余万。彼此决斗,胜在妙算良谋。荧惑疾行于井、鬼,乃天象预示;妙算良谋,则人谋其事。只要大将军小心谨慎,何愁王保保不破?”
朱元璋听了,觉得有道理,不过,他还是不放心地说:“朕昨夜惊梦,梦见大洪水淹没我大将军,心惊胆战,便召卿家解解这梦。”

“陛下所梦何事何物?”
朱元璋就把大洪水之梦境说了一次,末了,又说:“难道我大将军真的被洪水淹没?”
“恭喜圣上!贺喜圣上!”
刘基再次下跪行礼。
朱元璋懵了,他盯着刘基,心想:“这也道喜?”
刘基说:“陛下!这梦就是个好预兆!”
“好从何来?”
“陛下,大将军离京之日,至今天有多少日了?”
“十多天吧。”
“这就对了。十多天,大将军还没有到达前线,他和王保保之战还没有开始。陛下就做了这个梦,这是上天垂爱于我大明!提前预示,陛下可以马上派人告谕大将军,要大将军注意洪水,留意山川,切勿轻视山川地形和河流走向对行军打仗造成的不利影响。”
“哦!对对对!大将军还没有到达前线,还可以提醒他。”皇帝忽然又问,“历史上,果真有大洪水淹没军营之事么?”
“有。”
刘基站起来,说:“回陛下,据我所知,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就曾决汉水淹没于禁的曹军。”
“这,我知道。我是说,有没有被大洪水淹没军营,而不是因敌人决堤的?”
“陛下是问,上天的旨意?”
“是。”
“有。唐高宗命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征讨突厥叛军,大白天驻军平川地带,旁晚时命士卒移营至高岗,其部属想不通,都说好好的把军营扎好了,为啥要搬到高处去呢?裴行俭毫不理会,下死命令,立刻移营。搬营后,当夜,忽狂风大作,天降暴雨,平川水溢丈余,而军营无患。这就是上天旨意叫裴行俭全军幸免于难。”
“哦!说得对!快快,为朕草诏,我要飞骑告谕大将军!避水警,切勿为王保保所乘!”
刘基立刻草诏谕旨,朱元璋提笔签名,随后,唤内侍取来玉玺,蘸满朱红,盖上“皇帝之玺”四字。
告谕全文如下:
“乃者,大军西征,术者言当有水警,将军宜慎防毋忽。凡军士驻营临阵,须相度地宜,以备不虞。中原迤西,山川厄塞,一或遇雨,暴水卒至,势不可测。昔唐裴行俭昼驻军平川,暮复移于高阜,人莫解其意,其夜,平川水溢丈余,而军营无患,此其验也。将军其慎之。”(原文载《明太祖实录卷之五十洪武三年》)

那么,徐达有无遇到大洪水?王保保有没有乘机取明军于危难之中呢?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09 22:12:41 +0800 CST  
66.

大明征虏大将军徐达接到圣谕后,深思片刻,马上召集冯宗异、邓愈、汤和、吴祯、李思齐、康茂才、胡德济、顾时、傅友德、薛显、梅思祖、俞通源、郭子兴十三员高级指战员,把皇帝的圣谕精神宣告一遍,然后说:“为将者,必须时刻在意风云雷电,山川地貌,此乃天时、地利也。诸位切勿掉以轻心!”
众将唯唯听命。
徐达看着邓愈,说:“邓老弟,你既为前锋,与胡虏短兵相接,更要时刻在意!”
邓愈下拜道:“谨受教!”
众将也拱手受教而去。

各位,邓愈在年龄上,与徐达、汤和、冯宗异、吴祯等人相比,要年轻些。这时的邓愈三十三岁,冯宗异三十六岁,徐达则三十八岁,吴祯四十三岁,汤和四十四岁。这几位就是目前西征军的五大军事巨头,邓愈的确是最年轻的一位。故此,徐达不知从何时开始,就称呼邓愈为“邓老弟”,而邓愈面对大明帝国的最高军事长官徐达,也十分的恭敬而谦卑。这让徐达心里升腾出一种特殊的感觉,这感觉表明了他们似乎就是师兄弟的关系。

邓愈,在大明开国功臣中,名位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和李文忠,名列第四,排名比汤和、沐英都要靠前,他被封为“宁河王”,为明初六王之一。
可是,历史很奇怪,也极之不公平,邓愈几乎不被后人关注,即便是二十一世纪的现在,竟然还没有一位明史研究专家为他撰写现代的传记和论文,是邓愈毫无闪光点,还是为人低调,抑或被刻意打压以致于尘封数百载呢?
“宁河王”,看名字就知道,宁河王者,安定黄河之王。邓愈的伟大功绩在哪里了?他可是立功于青藏高原的汉族名将,他安定了黄河源,他的战功与昆仑山紧密联系于一起!估计,在他之前,还真找不到能够把军队带上青藏高原的汉族名将。西汉时期,霍去病大胜匈奴,于狼居胥山祭告天地(称之为“封”,封禅的“封”);东汉时期,窦宪取匈奴,在燕然山勒石记功。这两人的“封山”、“勒石”被中国人民传扬了千百年,可是,邓愈领明军登上青藏高原,破吐蕃,“穷追至昆仑山,俘斩万计,获马牛羊十余万”(张廷玉《明史之邓愈传》),竟然无人知晓?原因,也许,吐蕃为现在之藏族,若高调此事,可能会导致民族不团结吧?
当然,邓愈一生为人极之低调,不爱与人争强,他杀敌于昆仑山,并没有勒石记功,也没有封山祭天,所以,后人渐渐忘记了他,这位英雄汉!

邓愈投奔朱元璋时,年仅十八岁,也就是如今的高中毕业生的年龄,还是黄毛小子一名,懂什么?了解什么?有啥本事?若你知道他这时已经是一支军队的领导,已经有两三年的战斗经验时,估计刚才的疑问就不会胡乱地发出来了。原来,他老爹邓老汉就是一支“义军”的头目,可是这支所谓的“义军”,其实就是自我保护的民团罢了。它不仅要对付前来掳掠的其他的“义军”(民团),又要对付挂着官兵旗号的政府军突然来个烧杀抢掠,还要对付真正的反政府的叛变集团(红巾军)。事实上,到了最后,这些所谓的“义军”的真正敌人,就剩下官兵而已。因为那些“东义军”和“西义军”最后都会抱团,成为一支强悍的军事力量,这时,官兵就以他们为主要敌人,他们也就成了反叛集团。邓老汉就是在对付官兵的战斗中,战死沙场。他的大儿子继承了他的衣钵,继续战斗,不料又战死沙场!整支队伍群龙无首之际,年仅十六岁的邓老汉的次子邓友德临危受命,带着队伍打冲锋,几个来回,就把官兵打趴下了。部属们不禁脱口而出:“二公子如此英雄,若早日上阵杀敌,老邓、大邓何至于阵亡!”
邓友德在临濠、盱眙等地来往战斗,有战斗,就有死亡,他的士兵越来越少。环顾周遭,邓友德发现据有滁州的朱元璋是个新兴的势力,一心想投奔他,可是苦于没有门路,如果贸然带兵过去,说不定会被当作敌人消灭了。怎么办?他想到了同乡胡大海,胡大海此时正在朱元璋麾下效命。于是,他派个小喽啰找到胡大海,把自己的意向告诉他。胡大海很开心,马上报告朱元璋。朱元璋当然欢喜,他正在招兵买马,哪会拒绝邓友德?忙叫胡大海把邓友德带来。
邓友德随胡大海到了滁州,在军营见到了朱元璋。那时,朱元璋不过是个总管,由于他是郭子兴的干女婿,全营将士皆称之为“朱公子”。朱公子一见邓友德,身材、相貌、人品、武艺……等等,都是英雄级别的,当下大喜,马上将邓友德的名字改了,他说:“从今以后,你不叫邓友德,你叫邓愈。我要你愈加勇敢!”
从此,邓友德,就成了邓愈。

许多史书,包括《明太祖实录》,在朱元璋过江取太平、应天之前的三四年间(从1352年到1355年)究竟发生了什么战争,都很少记录。事实上,这几年的战斗,是朱元璋崛起的重要时刻,他从一个小兵,如何成长为一个领兵官?就算他做了干女婿,却没什么功劳,“九夫长”给多少人看扁了?好不容易招徕七百名士卒,当上了“镇抚官”,也不过是个低级军官。眨眼间,美名其曰把士卒上缴郭大帅,自己带着二十四骑另闯新天地,又有多少人看得起他?及至他真的又招徕了驴牌寨的三千名喽啰,旗下竟然有三千兵!这是比郭大帅的手下任何一名“大将”都拥有更多士兵的“将军”——虽然他还不是什么将军。这还不算了得,他收了三千兵后,不足一个月,竟然又收了横涧山两万名“义军”!再有零星的前来投奔的小股队伍,全部加在一起,小小的朱总管,竟然带兵近三万!这人数已经超越了郭大帅本人的带兵数量!这个时候,说真的,他朱元璋完全有资本另立山头,自成一家。可是,他竟然又把三万士卒交给了郭大帅,自己还是当着小军官——朱总管。郭大帅想想不是滋味,这人马好歹也是人家朱元璋招回来的,让他还当总管,怎么也说不过去吧?于是,在朱元璋等人夺取了和州(也叫和阳)后,郭子兴就把“和阳总兵官”的头衔交给了朱元璋。那时候,郭氏集团仅仅控制了两座城市,一是滁州,由郭子兴坐镇;一是和州,有朱元璋作战。如此一来,朱元璋已经和郭子兴平起平坐了!
你说,这时候,乃至于不久之后,朱元璋要承受多少压力?遭受多少嫉恨?那些起于萧墙之外的祸端,那些起于城墙之外的敌人,有多少是几乎危急他身家性命的?有多少是偶然之间就会令明朝无法建立的?
我们都不知道。
但是,史书,特别是《明太祖实录》还是如实地记录了朱元璋每一位重要追随者的到来,他们不仅在谋略上、战略上,给予朱元璋重要的指导,更在战斗上,给予朱元璋重要的支持!前者,李善长、冯国用、范常等人的言行都记录了,可是,后者,徐达、汤和、胡大海、邓愈等人的战斗功绩,却几乎给抹掉了!给谁抹掉了?为什么要抹掉呢?
还真不好说。
其中原因,估计是朱元璋本人把他的战士的战功抹掉了!因为,那时候,他不是最高领导,他的战士们立了功,并不是由他本人来表彰,奖赏。表彰、奖赏他们的人,不是郭子兴郭大帅,就是刘福通、韩林儿!这些都是立功者和朱元璋都不愿意提起的故事,所以,过江之前的“故事”,就被这样抹掉了!
这些被抹掉的故事中,邓愈的故事,必然不少。否则,仅仅凭朱元璋把他的名字改为“邓愈”就可以获得过江后朱元璋集团中的“元帅”的称号?

1356年六月,邓愈军职升为元帅,与另一个叫邵成的将领并称“元帅”。后者是郭子兴的旧部。本年的三月,朱元璋夺取了集庆(也就是后来的应天,今天的南京),那时邓愈不过是没有任何“官职”的战士——史书没有记录,也许是不承认那个韩林儿政权封赏的职务,却参与了对付元军陈野先部队的战斗,还把敌人打得趴下,连陈野先也被朱元璋部队生擒了。
正是有这样战绩,邓愈的军职开始与郭子兴的部将邵成同级别了,不久之后,就把后者抛开远远的,成为朱元璋集团里升迁最快的年轻将领之一(另一个是李文忠)。
那是一场叫“徽州之战”的战斗,邓愈率先摆“空城计”——看来,傅友德也不是原创,罗贯中能够在《三国演义》中为我们娓娓道来诸葛亮的“空城计”,还真有不少的参考资料呢!
邓愈的空城计,究竟是怎样的?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0 22:30:50 +0800 CST  
67.

1357年,在应天自称“吴国公”的朱元璋根据“国际”形势,连续打出三张牌:第一张,东扩。第二张,西进。第三张,南略。什么意思?
所谓“东扩”,就是向东对付张士诚。早在1356年,朱元璋已经夺取了镇江和常州,之后的1357年,他继续进取,夺取了长兴、宜兴、常熟、江阴、扬州和马驮沙。这些城市就在太湖的西部和北部。朱元璋连扬州也夺了过来,很明显,他把元朝大运河的常州至扬州段控制了,还顺道把张士诚有可能的联合江北的高邮、泰州——他的老家共同对付应天朱元璋集团的通道江阴和马驮沙也抢到手里!所谓的“太湖熟,天下足”者,朱元璋已经与张士诚共有矣!
所谓“西进”,就是向西对付徐寿辉和陈友谅。这路军队,由资历几乎最浅而战功却冠于全军的常遇春指挥,他一路沿长江西进,把离应天府五百里之遥的池州路抢了过来。如此,朱元璋势力东西相距约八百里。
所谓“南略”,就是向南抢夺元军控制的皖南地区和浙东地区。当应天府以南的宁国、广德等地进入朱氏版图后,朱元璋控制的版图,南北也有四百里了。这时的朱元璋年仅二十九岁,离他参加红巾军才短短六七年光景。
再接再励,他指令他的两员大将继续向南推进,宁国以南,就是古城徽州!那两员大将,就是邓愈和胡大海。

1357年七月。
在谷歌地球上,俯视皖南这片土地,发现自绩溪至徽州乃一狭长通道,傍河水蜿蜒曲折,两边群山环绕,虽然海拔不足与黄山相比,但步兵想跨越山间,自然艰难困苦。邓愈部队排除万难沿羊肠山路闪电奔袭徽州城,在昱岭关前的分岔路口,向西南挺进。
古徽州城,背靠白际岭余脉,前临新安江——它就是今天声名赫赫的千岛湖的上游河流!邓愈领兵攀越白际岭,居高临下,突然杀向山下的徽州城北门!徽州元军守将八思尔不花几乎把全部兵力都用在新安江边布防上,对从山上冲下来的敌兵措不及防,慌乱间,江防力量紧急集会救援城北。邓愈,勇不可挡,既得地利,又兼人和,连续击溃元军多次防御,最后,元军守将带兵逃跑,徽州城划入吴国公版图!
邓愈的战绩很快就呈递到吴国公的办公几案上,朱元璋看罢,喜不自胜,马上手书,一份奖励性的委任状即刻写就,意思是:着邓愈为江南性枢密院判官。

这是个啥职务?
原来,朱元璋这时还是按照元朝军制安排各指战员的职务,这也是亳州大宋政权(韩林儿)使用的军制。朱元璋接受了亳州的委任,他的官职是“大宋江南行中书省总省事”(刚好元朝就有这么一个“江南行中书省”),也就是说,朱元璋是他过江后,夺取的那一整块土地上的最高军政长官。他开始安排他的官僚机构,文武职能必须作出区分,文臣以李善长为首,另有参议、郎中等等,主要是处置民政、钱粮诸事宜。
武臣则颇为复杂,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每天都在打仗,每天都在扩张地盘。由于战士们不断取得胜利,据守城池、奖赏战功势所必然。在众位谋士的建议下,参照元朝军制,朱元璋设置江南行枢密院。这个军事机构就是朱元璋之下的最高的军事指挥部,长官由发小兼死党汤和担任。行枢密院也就是战时指挥部,各野战部队皆受其指挥,不过,汤和本人一直都在常州镇守,故此,他挂的“江南行枢密院同佥枢密院事”(正四品)就是个虚衔,也就是说,江南行枢密院的实际长官就是朱元璋本人。
根据元中央政府的大都皇城有独立武装力量,即侍卫亲军,他也设置帐前总制亲兵都指挥使司。这支亲兵卫队,其实就是朱元璋的护卫军,头目当然由他最信任的冯国用担任(那时,徐达在野战部队,处境有点儿尴尬,野战军最高指挥官是汤和,不是他;亲兵的都指挥使是冯国用,不是他。那么徐达究竟担任什么职务呢?)
接着,就是野战军的指战员的安排,朱元璋设置左右中前后五等翼元帅府,以华云龙、唐胜宗、陆仲亨、邓愈、陈兆先、张彪、王玉、陈本、胡大海、耿再成、周德兴、王志等为元帅。
令人奇怪的是,五翼元帅府,竟有十二位元帅,若各翼皆有左右两位元帅,则还多出两位元帅。估计多出的那两位元帅应该是先后战死沙场了。陈本此人,仅仅出现了一次他的名字,往后都没有他的任何记载;而陈兆先,则在鄱阳湖之战中牺牲了。
我们留意到五翼元帅府之中,就有邓愈和胡大海的名字,但排名邓愈比胡大海先,可见,从那时开始,邓愈的名位已略高于胡大海了。

取徽州后,邓愈任职为“行枢密院判官”,全称是“大宋江南行枢密院判官”,这是高于“元帅”一级的军衔,元朝政府给出的官阶是五品,朱元璋也不例外,照本宣科,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1357年),邓愈是五品大员了。
为了让大家更明晰行枢密院各级领导的军阶,这里有必要作个详细的说明,因为日后很多的明军将领都担任过这类军职。
行枢密院判官,正五品,是行枢密院中最低级的指战员。
行枢密院同佥,正四品,高于判官。
行枢密院佥院,正三品,高于同佥。
行枢密院副枢,从二品,高于佥院。
行枢密院同知,正二品,高于副枢。
行枢密院知院,从一品,行枢密院最高长官。
不过,即使是徐达,在朱元璋进行军制改革之前,也仅仅担任过行枢密院同知一职。可见,最高的知院,朱元璋是从来没有授予给任何人的。

身为行枢密院判官的邓愈,年仅二十岁,真是少年将军。
这时候,朱元璋派出另一位少年将军,他叫朱文忠。朱文忠受命前往池州,在常遇春军中跟岗学习——是啊,常遇春担任什么军职?
他的军衔是江南行中书省都督、马步水军大元帅!这就令人瞠口结舌了,究竟这是个什么军衔,完全独立于行枢密院和帐前亲军之外!乍看之下,似乎常遇春是三军统帅!其实,常遇春的军衔(官职),一直都是例外的,根本就不安常理出牌,朱元璋喜欢给他什么军衔都可以,总之他的排名仅次于徐达。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他给李善长做左丞相,徐达做右丞相,那么,常遇春呢?他之后的是平章政事,常遇春本人的则叫“中书平章军国重事”。
整个洪武朝,担任此职务者,唯有常遇春一人而已。事实上,整个明朝,也仅仅常遇春有此殊荣!那,什么叫“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就是丞相啊!也就是说,明初三位丞相,李善长、徐达、常遇春。
朱文忠在常遇春麾下快速成长,打了两三场仗后,常遇春就让他自己单独作战了。何解?原来这个朱文忠,就是日后的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兼义子!
朱文忠独立作战,夺取了两座城池后,他的舅舅朱元璋马上让他做了帐前总制亲兵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哟,简直就是捧他上位!这个朱文忠还得到一个任务,就是进入皖南前线,与邓愈、胡大海联合作战,抢占皖南、浙东地盘!

朱文忠的战骑急速赶来皖南之际,徽州城内两员大将邓愈和胡大海交换意见后,一致认为,应该抓紧时间,扩大战果,让领元帅府事的朱文忠抵达之时,他们可以交出一份更加完美的答卷。
特别是胡大海,他和朱文忠之间,的确有矛盾。这种矛盾一直流传到他的儿子胡德济那一代。这是朱文忠(李文忠)的幕僚刘辰在多年之后(永乐皇帝朱棣称帝之后)撰写《太祖实录》时,还在他私人的笔记《国初事迹》上,记录了这个史实。至于为什么会有矛盾,刘辰也是语焉不详的。其实,说件事儿,就可以想象胡大海的心理活动了。朱文忠急速进入皖南前线时,年仅十八岁。又一个“十八岁”,之前的邓愈,十八岁投奔朱元璋,现在军阶高于胡大海(胡大海还是野战军右翼统军元帅,邓愈已经是高于元帅一级的江南行枢密院判官了)。如今又来一个“十八岁”,这个可是吴国公朱元璋的外甥兼义子,还是什么帐前总制亲兵左副都指挥兼领元帅府事,起点高再加关系户,这个浙东战役,可以想象,战功归于阿谁?明眼人一望而知!
以此分析,胡大海怎么会没有意见,他和朱文忠的矛盾是迟早要发生的。他之所以要急速扩大战果的原因,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快速上位,因为,“元帅”二字,在邓愈和朱文忠面前,实在是太低级了!
他马上领兵夺取婺源州——对,就是今天的中国美丽乡村婺源!

邓愈没有意见,因为他在做另一件事情。
什么事情?
他在寻访当地之大儒学士——郑玉。郑玉,元政府翰林院待制——翰林院,可以看作今天的社会科学院,由于古代中国不甚重视自然科学,所以翰林院的职能主要是为皇帝撰写诏令,提供治国方案等等。总之,能够进入翰林院,已经是学识渊博,政治觉悟超高的了。郑玉,当时正卸任在家。邓愈命人三番五次探访他,郑玉闭门不纳。不得已,邓将军亲自前往拜访郑大官人。得到的回复是:吾身为元臣,焉能侍奉二主?将军请回,勿夺吾志。
年轻的邓愈碰了一鼻子灰,很不是滋味,尴尬之余就是恼怒。他心里面骂骂咧咧的:这老不死,太不给面子了!敬酒不吃吃罚酒?看我如何收拾你!他怒气冲冲回到府衙,也不和副帅胡大海商议,马上命人把郑家团团围住,不让出入——软禁起来!
胡大海奔袭婺源之时,正好是郑玉被软禁之时。郑家内外不通,翰林院大臣郑玉知道自己的末日了。当一批亲友故旧排除万难,通过种种方式把食物送到郑家时,郑玉沐浴更衣,正襟危坐,向他们诉说自己的打算——为国尽忠。众人忍不住泪流满面,郑玉说:为人臣子,未能拒敌报国,亦该尽忠捐躯!言罢,回后堂自缢而死!——就是不归顺朱元璋!邓愈闻讯大惊,继而后悔了,吴国公再三告诫:令元臣归顺,若不降者,勿夺其志。如今,怎样向主公交待?
就在此时,另一个坏消息也传来了——杭州元军大帅杨完者,统率十万苗军前来救援徽州之元兵,前锋已经抵达新安河左岸!如何是好?邓愈大部分军马已经拨付给胡大海攻取婺源去了!

城内士卒寥寥无几,如何抵挡十万苗军?——难道,邓院判也来一招诸葛孔明的“空城计”?没错!邓院判就是摆了个“空城计”!世人只知道诸葛亮摆了“空城计”——这是虚构的艺术加工品,却不知道《三国演义》还没问世时,邓愈邓将军就来了一招“空城计”——明史有太多的素材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盗用了!只可惜,没有伟大的历史演义家及时而全神地谱写明史演义,令这段精彩纷呈的历史蒙尘三尺!
邓愈获悉十万苗军即将兵临城下,他清点全城军兵,可怜的很啊,就那么三四千!事急马行田,从来没读过书的邓将军召集全军,激励一番:今天,我要带大家打一场从来没有打过的仗!十万敌军在前,若后退,必被他们消灭!若迎头痛击,则兵力不足,无异于以卵击石!今,我军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必能破敌!于是,邓愈下令:徽州城,四门大开!全军埋伏于城内,城楼上空无一人,只有一面军旗迎风飘扬!
咦咦咦,邓愈之举比诸葛亮更冒险!城上竟空无一人!诸葛亮尚且带一二童子在城楼焚香抚琴,极尽士大夫之风雅,邓将军目不识丁,也无琴韵风雅,干脆只一面红旗迎风摆!那么,他有诸葛亮那么好命么?邓愈之“空城计”成功唬住十万苗军了吗?

杨完者,原名杨通贯,字世杰,苗族,是今天湖南西北边境的少数民族。
完者,是元朝皇帝妥歡帖睦尔赐给他的,意思是“完美的忠义英雄”。在元末农民战争大潮中,杨通贯和他的老爹一同响应国家号召,率领数万苗兵镇压民变军。他们父子曾经与徐寿辉的天完军作战,抢回了武昌城,受到朝廷的嘉奖和重视。但是,安庆守将余阙对苗兵之警惕性很高,特别对杨氏部队毫无军纪,劣迹斑斑的传闻高度重视,不但拒绝杨通贯的援助,甚至不准其入境,并密奏皇帝,必要时会采取行动,翦除这个异族军阀。
杨通贯为了报效国家,只好兵分两路,一路由他老爹带领,进入广西地界,去那里镇压民变军,而他自己则进入江浙一带,抵御张士诚和朱元璋的扩张。朱元璋军进攻金陵(集庆),元将陈野先曾邀请杨通贯援助,于是,在金陵城下,大破郭天叙、张天佑军,并将二帅杀死。杨通贯立下一功。但随后朱元璋亲征,杨通贯大败,逃往杭州。之后,杨通贯指挥军队经常与张士诚作战,张士诚屡战屡败,他的弟弟张士德、张士信都不是杨完者的手脚,纷纷吃败仗而回!最后,张士诚向元朝投降!杨通贯就是这个时候成为杨完者的,大元皇帝特赐他名字,以示褒奖。
如今,面对应天集团闯入浙东地界,身为江浙行省左丞的杨完者责无旁贷,收复国土成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可是,面对徽州城头仅仅一面军旗,空无一人,杨完者如何决策,这仗还打不打,如果打,要如何打?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2 17:42:31 +0800 CST  
有关邓愈传记的资料,现附于下,有志者可以以此写出《邓愈传》:
1.《明太祖实录》
2.《明史》
3.《明通鉴》
4.《明史纪事本末》
5.《国榷》
6.《罪惟录》
7.《名山藏》
8.《石匮书》
9.《皇明开国功臣录》
10.《皇明通纪》
11.《明名臣琬琰录》
12.《国初群雄事略》
13.《师山先生文集》
14.《朱枫林集》
15.《续资治通鉴》
16.《明代名人传》
17.《宋濂全集》
18.《刘伯温集》
19.《明太祖御制文集》
20.《纪事录》

估计,它们已经足够了。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2 22:23:49 +0800 CST  
68.

不及细想,忽听城内一阵号角之声,划破长空,那似乎凝结了的空气异常闷热,仿佛也凝结了这一阵号角声。
“果然有埋伏!”
杨完者以及他的部属心里叫了出来,脸色也变了。
苗军一阵骚动,每人皆倒抽一口凉气。
可是!
号角声后,徽州东门慢慢走出一匹战马,马上一员少年将军一手持长戟,一手拉着马缰绳。

这就是埋伏?
就凭这个?单人独骑?
包括杨完者在内,苗军上下忍不住一阵讪笑。
那少年将军就是邓愈,只见他慢悠悠地,催动战马一步步向苗军走来。过了吊桥,邓愈收住马缰,他高声喝道:“猫獠(这是元末汉人对苗军侮辱性的称呼)听着!我乃吴国公麾下院判邓愈,我城内有千军万马,不怕死的随我入城厮杀!”
哦!
苗军听清了,原来这厮敢情在城内埋下伏兵,故此单骑诱敌来了。
不要中他诡计!
杨完者告诫他的部下:不要轻敌!
邓愈见没人理会他,又打马向前走了几步,吼道:“我就是徽州守将邓愈!不怕死的,上来拼命!”
这一句音量比之前的更加洪亮,一来距离更近了,二来邓愈的确提高了嗓门。
可是,还没有人搭理他——不是不搭理他,而是不敢搭理他。
真怕他有埋伏!
邓愈一提马缰绳,他的枣红战马前蹄凌空跃起,他举起长戟第三次高呼:“不敢拼命,来徽州干什么?”

杨完者心里颇为犹豫,他的副将,左先锋吕升按捺不住了,他对兄长右先锋吕才说:只此一将,怕他做甚!吕才点点头,示意他向元帅请示将令。
吕升对领导说:“元帅,敌军就算有埋伏,我军十万众,何惧之有?何况,仅一人前来挑战,我军竟然不敢对阵?这也太窝囊了!末将请战!”
完者同意。
吕升大叫一声,纵马摇枪,上前拼命!
及至来到眼前,看清楚了,邓愈身材高大,身高比吕升几乎高出一个人头!身高优势明显!但吕升却不是吃斋念佛的,毫不畏惧,二话不说,只说“敌将拿命来”就直刺过去!
邓愈回马就走,吕升紧紧追赶。
及至城门之下,邓愈勒马转身,一挥长枪——战壕与城楼上乱箭齐发!
吕升躲闪不及,如刺猬一般,倒于吊桥之上!
吕才远远看见弟弟阵亡,大哭狂呼,也不向领导请示,径直冲上来,哇哇高叫“拿命来”!
邓愈拍马前冲,三五秒钟即双方来到跟前,于是二人刀枪并举……
不再描述了,结果是,邓将军架开苗将的武器,长臂一伸,揪住吕才腰带,用力一扯,喝一声“过来”——
吕将军乖乖地,老鹰抓小鸡似的,离开自己的战马,横空而来,手中的长枪不禁失手落地!
邓愈把他一下扔在地上,喝一声“绑了”,不知何时,他的身后竟然多了一批士卒,众士卒一拥而上,把吕才五花大绑!

杨完者看见连失二将,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十万大军岂能惧怕眼前这个小小徽州城?
他嗷嗷大叫:全军冲锋!
好了!
苗军潮水般涌来了!
空城计不再是吓走敌人了事的!

斥候,民间喜欢称为“探子”、“探马”,也就是打探敌情的情报人员。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史上情报工作做得最好的军事家之一,他的部属也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几乎在邓愈收到杨完者十万苗军进击徽州城的同时,右翼统军元帅胡大海也收到消息。此时,他正在奔袭婺源的途中。大海明白徽州邓愈的处境,于是,传令回师,急救徽州。就在路上,遇到邓愈的求援使者。大海下令:兼程进发!
——对“兼程”二字,不少译文家将它翻译为:日夜兼程。这是错误的。原因有二:第一,杨完者十万苗军不敢贸然攻城,但绝对不会被吓跑的。无敌于江南浙北的天足苗军,怎么可能轻易放弃徽州?他只会稍稍停留,观察后,再决定攻击方案。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徽州与婺源之间的距离,仅仅一百余里路,根据明代步军的行动速度,区区百余里路,需要一日一夜么(邓愈就用过一夜时间走完了二百里路)?何况,胡大海部队还没有抵达婺源,只是在途中而已!故此,这里的“兼程”不能翻译为日夜兼程,而是翻译为急速前进!

——杨完者指挥军队狂飙突进,邓愈拍马回城,战壕的弓箭手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城门大开,吊桥下放,一切毫无防御!
苗军一窝蜂涌进东城门!
谁料,他们刚刚从城门通道冒出头颅,迎面而来的是一辆辆塞门刀车!
这些塞门刀车三四丈长,一丈余高,分三层,每层坚实木架上皆有十多把锋利尖刀。每辆刀车由三四十人推动,其后一百多名弓箭兵和弩兵护卫。
这批塞门刀车一出现,马上堵塞了也是三四丈宽的城门通道!苗军飞速前进,见此巨物,急忙停止脚步,后面跟进者收势不住,纷纷与前驱者碰撞、挤压在一起。前军身不由己向塞满刀车撞上来!
哎呀呀,锋利的尖刀即刻染上淋漓鲜血!
三四十名推车手,紧紧顶着战车,弩兵不断拨发连弩,弓箭兵更是发射火箭!
一时间,东城门之通道水泄不通,箭火熊熊!苗军也不示弱,前军虽然壮烈牺牲,后军依然前行。他们手发飞刀,调用藤盾兵掩护,长枪兵打头阵,将两丈长的铁枪一致对外,用枪尖顶住塞门刀车,几十人几十支长枪,一起用力,企图把战车推开!
杨完者再次传令,分兵夺取其他三门!
三路苗军急速前进,分别从北、西、南门进攻!

苗军奋勇争先,同时向四门发起总攻!塞门刀车已经无法抗拒天足苗军的长枪军兵了!杨完者命人擂起苗人大鼓,城外鼓声震天!城门通道正一步步地,为苗军所有!
邓愈命人抛出“麻油弹”——就是用数层麻布沾满麻油,包裹着一团火药的“燃烧爆炸”武器!这些麻油弹从城楼、屋顶等高处掷下——专向苗军人群密集处投掷!与此同时,各种火药武器纷纷派上用场……
在混战中,杨完者的副将董旺被擒!
苗军开始纳闷:十万苗军竟然无法占领徽州城?
是的!邓愈太厉害了!苗军百分百投入战场,但在徽州古城九曲十八弯的街道上,阁楼林立,河渠众多,邓愈的三四千部队都在防不胜防的角落突然出现,以杀伤敌军为目的,亦以保存战斗力为最高目标!

不过,假如时间一再后延下去,邓愈真能笑到最后吗?
就在两军戮力绞杀之际,在徽州城西南面,响起了震耳欲聋的号角声和呐喊声!胡大海领军赶到!
城楼上的旗手和号角手,一个兴奋地挥动军旗,一个激动地吹出全面反攻之声!
邓愈在乱军之中,狂叫一声,把眼前的两面苗兵用枪打倒,他高呼:众军士!胡将军大军已到!我辈努力杀敌!随我来啊!
说罢,第一个冲入敌阵,这个几乎一米八五的勇士,体重当在200斤左右,此时早已下马步战!只见他如狂风卷落叶,又似蛟龙出海,不仅把冲在前面的苗兵逼退,而且,在后继部队的接力下,竟然把已经进入城内的苗军一步步地赶来城门口!
杨完者一直在后方观望,并没有冲锋陷阵——完全不是他一贯的作风!
此时的他,无法忍受了!只见他发出苗人之怒吼,从马鞍上摘下长枪,吩咐左右跟随,一同扑出阵前。
他要单挑邓愈!

杨完者尚未奔至吊桥,就听闻阵后喊杀连天,军兵大乱!回头看时,只见一支大军旋风而来!为首一员黑将军——胡大海是也!
胡大海统率之军有马步二军——宋人皆称马军,不爱叫骑兵,红巾军也秉承了这个传统。大概后者通常指单兵,前者才是兵种吧。大海的马军虽然人数不多,但绝对快的速度及军兵的疲劳度较低,这些有利因素令它成为偷袭的最佳兵种。
胡大海这支马军一旦投入战场,苗军犹如遇上了克星——他们的长枪兵都拿去对付塞门刀车去了!
胡大海的马军,也分两支队伍。一曰弩兵,一曰枪兵。枪兵在前冲锋,弩兵随后护卫协助。另有大规模的步兵浩荡而来!
而苗军已经分为三队,各攻一门,单路人马偏少。此外,当时已过酉时,太阳垂于山边,夜幕开始降临。因此,胡大海军队冲入苗阵,就像一股龙卷风,风卷残云一样,把苗军扫荡得七零八落!
城内的邓愈早已命人吹响全面反攻的号角!于是乎,内外夹击,苗军大败!
杨完者还没来得及与邓愈单挑,他的军队已经溃不成军,只好长叹一声:撤!
邓、胡追击二十余里!十万苗军,就这样溃败而去!一将被杀,二将被擒,死亡一万余人,被俘一百五十余人,伤着不计其数!可以说,这是杨完者从军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
徽州之战,奠定了朱元璋染指浙江的基石,从此,浙江大门由此而开!也让邓愈打出了名堂——不怕死,敢打硬仗,能打硬仗,打赢硬仗!
随后,邓、胡二人马鞭一挥,徽州城邻近县城次第攻下。就连婺源,也只需两名偏将出兵就攻克了。同时,婺源元军元帅也整军投诚!
自此,黄山之下,数百里山河尽为朱元璋所有!

正是这场徽州空城之战,奠定了邓愈的“江湖地位”,从此,邓院判成了邓同佥——行枢密院同佥,朱元璋的又一道委任状及时到达前线。

等到1370年二月底,邓愈以前部先锋之职率军从西安赶往定西与蒙古末代战神扩廓帖木儿硬碰之时,他早就是大明帝国顶梁柱之类的人物了,整个西征军中,他的排名仅次于徐达和冯宗异,连朱元璋的发小兼死党汤和也只能排在邓愈的后面。下面,我们就来认真观察邓愈是怎样对付扩廓帖木儿的,是否没了徐达,明朝就没人能够对付扩廓帖木儿。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3 11:31:50 +0800 CST  
69.

扩廓帖木儿除夕日突袭兰州,结果为于光所阻,兰州卫指挥使张温及时备战,两次出城突击,挫了元军锐气。一连数日,扩廓帖木儿无法突破兰州城。看看元宵将近,他只好带着兵马往东面走——兰州以西已经是坚壁清野三百里,无法通过抢掠得到补给了。最后,他驻兵定西的巉口关,放纵士卒四处掳掠——趁过年大抢特抢!
冯宗异清空兰州以西三百里为军事禁区,将那里的民众一骨碌赶入兰州城,大部分安置在兰州以东、以南地区,小部分安置在临洮以东的大明国土上。这下,扩廓帖木儿驻兵在兰州以东一百余里的巉口关,这些移民正好成为他们的抢掠对象!
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本来,即便是元朝之盛世,兰州附近地区也是人丁单薄的。经过元末十余年战争,加上陇西地区连年灾荒,这里的民众就更加稀少了。冯宗异驱赶兰州以西的民众入关,给这里增加了不少“人气”,加上目前正是过年时节,恰恰给元军一个大大便利——抢!抢!抢!不过,在明代,定西县编户才十九里,一里是一百一十户,以一户五人计算,定西县全县仅仅一万人出头。以此看来,扩廓帖木儿的军队实际上也抢不了什么!
故此,扩廓帖木儿这支纯粹的有所谓“根据地”的游击队,还是没能够解决吃饭问题的。他必须仰赖后方的粮食,那后方呢?
后方在哪里?在永昌,在宁夏?
无论永昌还是宁夏,这两个地方都距离定西和兰州非常远!起码超过六百里!绝对没可能一天之内到达的距离!

他的军队每天的抢掠陇西人民的粮食和财物,也是迫不得已之举。作为全军之统帅,扩廓帖木儿怎么能忽视他的粮食运输通道呢?
从1369年最后一天,到1370年二月底,已经足足两个月了,他的军队游离于兰州、巩昌之间,没有突破任何一座明军控制的城市,没有有效地瓦解哪怕是定西县的防御体系!扩廓帖木儿真是那么没用?
定西,位于兰州、临洮和巩昌之间,明军在这里的军事指挥官有张温、韦正和郭兴。就是因为他们三个其实在明军将领中只不过二三流货色的指挥使,把扩廓帖木儿困在定西巉口关而进退维谷?
是这样的吗?
是,也不尽然。
实情是扩廓帖木儿实在是缺乏粮食!
他在等待永昌那边的大群牛羊!要多少只牛羊才够他这支十万士卒做伙食?即便以二十个士卒报销一头羊(一百斤重,平均每人每天五斤羊肉)来计算吧,十万士卒每天就要报销五千头羊,如果是一个月(三十天),就报销十五万头羊!扩廓帖木儿呆在兰州附近两个多月,就消耗了羊只三十万头!当然,他们不仅仅吃羊肉,还吃牛肉以及其他的食物,故此,两个月之内,他们全军吃掉的牛羊数量加起来,绝不下于十万头!这些牛啊羊啊,哪里来的?都是抢来的么?不可能,哪里能抢那么多牲畜?
不错,扩廓帖木儿就是等后方把军粮运来!
永昌至兰州,真不是近距离运输。扩廓帖木儿特派两员大将运送牛羊作为军粮,他们是韩札儿和李景昌。韩札儿就是之前作为尖刀插入庆阳左翼的原州的元军大将,他被冯宗异赶走了。可是,在1368年他就在韩店这个地方打败了明军,这是元军第一次战胜明军的战役。韩札儿由此得到扩廓帖木儿的看重。李景昌,名克彝,字景昌,他原本是元朝开封汴梁城的守将。大明北伐军解放汴梁时,他逃了出来,辗转间,投奔了扩廓帖木儿,成了后者的部将。他俩负责运送军粮,扩廓帖木儿十二分放心。
不过,要是能够夺取一两个城池就好了,明军坚壁清野,大量的物资都抢回城里去了,所以兰州被他攻打两个多月,毫无损失。扩廓帖木儿好生郁闷。

旁边的临洮呢?
于光独立抵抗蒙古军团时,曾派二三十骑往南奔,任务是向临洮报告“鞑子来犯”。可是,这二三十骑也被蒙古军队追杀,当时已经入夜了,大年三十的晚上,荒无人烟的郊外,众寡悬殊,明军骑兵渐渐被杀戮殆尽!
最后一名骑兵倒在血泊之中时,刚好闯进一户农家。那农家正在吃团圆饭。
可把农家吓坏了!
这名骑士用尽最后一口气,说了几句话:“鞑子来了,我们于光大人……与鞑子混战,我们受命……至临洮向韦大人……报告军情,可现在我不能完成任务了,你……你把这个带到临洮,报告给……韦大人……要他及时……防范……御敌……”
他把军士的腰牌子交给农家的男人,就倒下了!
这位二十来岁的农夫吓得说不出话来!
好半天,“怎么办”三个字一直在他口中转悠。
他的老父亲耳聋眼花,看到眼前一切,也吓坏了,好不容易把情况问明白后,他对自己的儿子说:“军爷说得对,鞑子来了,我们要报告给临洮军爷们听,他们会保护我们,否则,今年可能就是我们这里的老百姓的恶梦之年!”
“可是!爹!临洮离我们家那么远!”
“有多远?”
“要走三天三夜!”
“不要说三天三夜,就是三十天三十夜,也要去!”老爹再说了一句,“如果你不愿去,我这副老骨头也去!鞑子一来,我们都得死!”
“好吧!天亮我就起程。”
“不!现在就去!越快越好!我们与鞑子争时间啊!”
“那么晚,黑乎乎的,看不到路,怎么去?”
“儿啊,你看不到路,就打着火把,一路向西南大路走去!”
“……我怕……”
“鞑子来了,更怕人!”
“好吧!”
“记住啊,你去报信,不是为谁,是为了我们村子里的父老乡亲!”
“知道了!”
这位名叫王黑子的农夫在除夕夜,打着火把,行走在夜色苍茫的临洮路上!
这个村子,叫“马啣(xián)山”。

——大明之所以能够克定中原,平定关中,一统天下,与无数的无名英雄、小民百姓付出的巨大的贡献密切相关。上文中的马啣山农夫王黑子就是这么一个真实的例子。

王黑子在年初三半夜三更终于抵达临洮府城下时,城门早已经关闭了。他举着不知燃点了多少次的火把,用尽力气敲打关得紧紧的城门。
几名值班的守兵正在打瞌睡,被吵醒后,很恼怒,嚷道:“夜深了!要入城,明早吧!”
王黑子大叫:“我不是要入城!我是来报告军情的!”
“什么军情?现在过年,哪有什么军情?”
“鞑子来了!”
“你说什么?”
“鞑子来了!鞑子小总兵(西北百姓通常叫王保保为“小总兵”,而叫徐达为“总兵官”)的军民已经进犯兰州了!”
“你说的可是真的?”
“千真万确!这里有于大人的军爷的腰牌为证!”
“什么大人?”
“于光,于大人!”
那几名守兵吓了一跳,真来了!鞑子真来了!
他们马上“例外”地打开了一道门缝,让王黑子进入临洮城。
随即把这位走了三天三夜,前来报信的农夫带到临洮卫指挥使司衙门,打着呼噜的韦正被唤醒,他一听到“鞑子来了”四个字,什么睡意都无影无踪了!
细问情况,王黑子也只能说个大概情况,至于于光有没有打退鞑子,鞑子有没有攻陷兰州,他什么都不知道,他只是把那名骑士临终前交给他的腰牌,递给韦正,说:“大人……鞑子来了,要防范,要御敌。”
韦正说:“好!你一个农夫,能够用三天三夜来我临洮报告,真是一个好百姓!”
随即命人安排王黑子去吃饭、休息,他马上召集军中将士连夜登城安排防范、御敌事宜。
年初四,拂晓,临洮城北果然奔来一队蒙古骑兵!
楼主 飞翔明2018  发布于 2018-11-14 09:24:48 +0800 CST  

楼主:飞翔明2018

字数:1327285

发表时间:2018-07-18 05:46:4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4 10:11:21 +0800 CST

评论数:507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