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摩说史-魏晋南北朝史

@孙宜卿 2019-09-06 22:35:47
有见识。问好徐兄!
-----------------------------
谢谢孙兄支持!欢迎指正!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9-08 14:45:26 +0800 CST  
舟山一战失败之后,桓玄觉得大势已去,就逃回了自己起家的根据地荆州藏了起来,但是刘裕并没有就这样放过他,而是斩草除根,派手下大臣刘毅追到荆州,逼死了桓玄。桓玄死了之后,刘裕派人把东晋的傻子皇帝司马德宗接回首都健康,拨乱反正,恢复了东晋的江山。刘裕胜利了之后,立刻开始搞大清洗,秋后算账,报复那些曾经欺负过、反对过他的人。特别是对尚书左仆射王愉和他的儿子荆州刺史王绥这些人,刘裕是毫不手软,王愉父子之前因为刘裕出身低微,是卖草鞋的,没少欺负他。现在刘裕胜利了,报仇的机会来了,就把王氏父子都杀了。而对于那些之前曾经帮助过、提携过他的人,刘裕也是非常知道感恩的,比如王谧,虽然也是桓玄反革命集团的成员,也参与了反叛,按道理也应该判刑。但是刘裕念在王谧曾经帮过自己的份上,亲自出面,保王谧过关,没有他追究任何责任,平安无事。

由此看,刘裕是一个恩怨分明,赏罚公道的人,有恩必谢,有仇也必报。对朋友是慷慨大度,像春风般的温暖,对敌人那是心狠手辣,像秋风扫落叶一般的冷酷无情。这不仅是刘裕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古今中外一切成大事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一个人如果赏罚不明,恩怨不分,对你好你也不知道感激报答,为你冲锋陷阵牵马坠蹬,给你做小弟当打手,你也不知道投桃报李回报人家,有好处你也不想着人家,人家有了难处,出了事,你也不知道帮着护着罩着人家,谁还会支持你。而对那些坑了你害了你的人,你也不知道反抗,不想着报仇。卖了你,你还帮着别人数钱呢,欺负你也不知道还手,没气没囊,信奉“吃亏是福”的毒鸡汤信条。这样的人永远也成功不了,不会有人愿意跟着你干,给你卖命的,孔子说以直报怨,反对以德报怨也是这个意思。

刘裕之所以能打败桓玄,除了个人能力比较强,有谋略,有手腕,有耐心,懂的扮猪吃老虎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桓玄不得人心。桓玄这个人非常残暴,杀人很多,疑心非常重,不能容人。在他利用了北府兵打败了司马元显,夺取了政权之后。就马上开始大开杀戒,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吃饱了就打厨子,把帮助他夺得天下的北府兵的高级将领几乎都给杀了。先后分布杀了吴兴太守高素、辅国将军竺谦之,竺朗之兄弟,辅国将军刘袭、刘季武兄弟,冠军将军孙无终,还逼死了北府军的领袖刘牢之。可以说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翻脸就不认人。这样的人,谁敢保他。而且桓玄篡位之后,对老百姓也不好,根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桓玄统治时期,江南发生饥荒,他也不管,结果饿死了好多人。

会稽饥荒,桓玄...顿仆道路死者十之八九焉
——《晋书》卷九八《桓玄传》载,

中国的老百姓是这样的,只要你让我过上好日子我就支持你当皇帝,至于你是什么出身,血统高不高贵,那都无所谓。刘裕虽然出身贫寒,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和高贵的血统,但是他对老百姓比桓玄要强,起码他手下的军队军纪好,不祸害老百姓,赏罚分明,跟着他干,能有好处,他吃肉老百姓起码能喝点汤,那老百姓为什么不支持他呢。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9-08 15:08:55 +0800 CST  
第二节:第一次南北战争,刘裕北伐

刘裕打败了桓玄之后,进入健康城,控制了东晋的中央政府。虽然皇帝依然是司马家的,国号依然是东晋,但是傻子都知道,实际上就是刘裕一个人说了算,东晋的皇帝就是个傀儡,刘裕成为了实际上东晋王朝的最高领导人。刘裕掌权之后,开始改革,一方面大开杀戒,把之前掌握权力的门阀士族杀了不少,太原王氏、陈郡谢氏、高平郗氏、谯国桓氏这些家族的高官基本都被刘裕给干掉了。除掉了这些人之后,大力提拔出身寒门庶族的官员,把东晋上下关键部门的领导,都换成了刘裕自己的北府兵系统的人。第二步,就是北伐,北伐的对象是由慕容鲜卑建立的南燕国。

为什么刘裕要北伐呢?第一是要争取人心,因为东晋的老百姓恨透了南燕国了。因为南燕国趁着东晋内乱,也就是孙恩起义军和东晋的政府军,司马元显和桓玄,桓玄和刘裕互相混战的这一段时间,趁着东晋的军队都被调到内地去打内战,边境防守薄弱的时机。趁火打劫,派军队南下进入到山东南部,江苏北部,烧杀抢掠,南燕还把东晋的老百姓抢走当奴隶。无数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父母失去儿子,孩子失去父母,丈夫失去妻子。南燕把抢走的东晋老百姓被叫做“吴口”,这就是白名利根本不把东晋的老百姓当人看,口是形容牲口的数量,一口猪,这匹马几岁口。这些东晋的老百姓被抢到南燕之后,过着非人的生活,当牛做马,挨打受骂,还被慕容鲜卑当做物品一样,送给前秦等其他国家做奴隶。东晋老百姓能不恨南燕吗,那可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

这种掠夺人口的行为,根源在于南燕的生产力落后,还处于奴隶社会,需要大量劳动力,而东晋已经进入到了封建社会,有大量的自由农民。这种情况类似于解放前的四川大凉山彝族区,在1955年凉山民主改革之前,大凉山的彝族都实行的奴隶制,凉山彝族经常下山抢劫汉族和其他民族,把大量汉族人还有少部分的纳西族、藏族、傈僳族等其他民族的人抢到大凉山里做奴隶。这些抢来的奴隶负责给彝族人干活,彝族人只负责打仗和下山抢人,不劳动,不生产,所有的活都是汉族奴隶干。被抢到山里的汉族奴隶非常悲惨,吃的是苦蒿叶做的粑粑,住在牲口棚,和猪狗一起睡觉。奴隶主用羊毛绳子拴住奴隶的脖子,牵着走就像牵牲口一样,干活的时候脚上还戴着大木枷。如果汉族奴隶稍有反抗,或者逃跑,就会遭到奴隶主的毒打,用荆条抽,抽完了,还往伤口上喷辣椒水,打死奴隶,就像打死一条狗一样随便。这些被抓上山的汉族奴隶被称为“娃子”,娃子里还按照待遇不同,分为三六九等,住在主人家里的叫“呷西”,住在自己的小窝棚里的叫“曲诺”等等。有的女娃子和奴隶主通婚,生下的孩子,就被叫做白彝,汉族血统多的叫做汉根白彝。而那些没有和外族通婚过的血统纯正的彝族,被称为黑彝。黑彝生来高贵,白彝和呷西、曲诺生来低贱,必须服从黑彝。有的黑彝小孩,小时候把白彝、呷西、曲诺家的小孩当马骑,骑在这些孩子身上取乐。这种情况直到解放后1955年四川凉山彝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之后才宣告结束。民国时期有一些民族人类学家,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大凉山去进行调查,记录下来了残酷野蛮的大凉山彝族奴隶制度比如1935年常隆庆、施怀仁撰写的《凉山夷族地区调查报告》。




黑夷性喜劫掠汉人,沿凉山一带人民,备受其祸。其人也,不独取其财,掳其人。且栋梁窗扇,石磨铁锄,牛羊鸡鸭,甚至一钉之微,一缕之细,凡可移动者,亦皆席卷而去。通常称此种抢掳为洗劫,实吻合之至。方其将汉人掳到,即将衣服尽行褫去,痛打一顿,名为见面礼。若此撼人系多数夷人共擒得,则需备受诸夷之轮流毒打。但妇孺则待遇稍好。擒得之人,除幼儿外,均于颈上系以粗羊毛绳,牵之行走。若稍抵抗,或不能行走时,即行杀却。或用石锤死。至家以后,即迫供操作,强使习夷语。日惟给以苦蒿叶所作之粑粑数个,强使充饥。渴时则饮冷水。日间则围破羊皮以资护体,夜间则使宿地窖中,并须捆系手足,窖上犹加重板,严密覆盖。设数人共囚一窖,则矢溺充斥,往往一宿即毙。又禁汉人私语,犯者痛责之,以为各汉人之戒。每用荆棘为鞭,令汉人自行毒打,晕厥后,则用椒末水喷其身,使痛苦极端,而不至死。盖倮罗之视汉人,犹汉人之视牛马,为家中财产之一部分,可以鞭挞之,而不愿杀毙之。总以其不敢逃逸,日就驯服为度。故被掳之汉人,往往求死不得,备受惨毒,沦与畜类生活
——1935年常隆庆、施怀仁等《凉山夷族地区调查报告》






被南燕抢去的东晋老百姓的遭遇比解放前被掳到凉山里的汉族娃子好不了多少。所以可想而知,当刘裕宣布要北伐南燕的时候,东晋的百姓那一定是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啊,这是替他们报仇。刘裕这一决定可以说为他赢得了民心,给他加了不少分。



除了为了争取民心,刘裕选择北伐南燕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原因是当时的北方正处在群龙无首的混乱时期。前秦刚刚灭亡,北方新的霸主还没出现,处于一个重新洗牌的过程,北魏、后秦、南燕、北燕、大夏、北凉、西凉等7、8个小国相互混战,自相残杀,实力都差不多,势均力敌,谁也吃不掉谁,都没有统一北方的实力,每个小国都占据了一两个省,单独拿出来,无论是面积、人口,远远比不上东晋。此时的东晋还是南方唯一的统一王朝,占有南方十几个省的土地,人口上千万。而且北方的这几个小国,彼此不团结,相互打来打去,形不成合力,彼此都有仇。北魏和南燕在参合坡打过仗,匈奴的大夏和北魏为了争地盘也打过仗,南燕和后秦又是世仇有亡国之恨。所以如果东晋打其中一个,另外几个国家也不会救援,不趁火打劫就不错了,顶多也就是坐山观虎斗。第二个原因是刘裕运气好,赶上了南燕国当时执政的皇帝慕容超是一个草包,自大狂,没本事还迷之自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听不进去不同意见。在国内胡作非为,整天出去打猎,骚扰老百姓,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而且还实行严刑峻法,提出要恢复早在汉朝时候就已经废除的残酷的肉刑,其他国家都是越来越文明,法律越来越宽容,越来越人道。慕容超不是,开历史的倒车,逆历史的潮流而动,越来越野蛮残忍。要恢复车裂,就是五马分尸,还有烹刑,就是把活人仍在大锅里,像炖肉似的,活活煮死。想要恢复这些惨无人道的刑法,南燕的老百姓都非常恨他。因此,一旦有外敌入侵,老百姓肯定不会为了保卫这样的皇帝去上战场拼命。因为这些原因,刘裕选择了出兵南燕。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9-17 21:54:51 +0800 CST  
刘裕进攻南燕,是由北向南打,有两条路线都可以走,一条是走西线,从江苏北部沛县一带出发,经过枣庄、临沂、曲阜进入南燕国境,经过济南到达南燕的都城广固,这条路线的优点在于地势平坦,都是平原,比较好走;缺点是这个地区处于北魏、后秦、南燕、东晋,四国交界处,刘裕一旦从这里走,大军的侧翼和后方都会暴露在北魏、后秦的攻击范围之中。距离这两个国家非常近,一旦后秦、北魏两国出兵,东晋的军队就会在北、南、西三面同时受敌,被前后夹击,陷入包围,难免顾此失彼,首尾不能相顾。第二条路是走西线,从江苏连云港出发,一路北上,从山东莒县进入南燕国境,翻越沂蒙山,到达南燕的首都广固。这个好处是距离西部国境与北魏、后秦接壤的地区很远,只有北面一个方向有敌人,相对防守压力较小,而且有水路可以运输。弊端是需要翻越沂蒙山区,道路崎岖,山势陡峭,走起来比较辛苦。经过仔细权衡,刘裕最终选择了走东线,主要是考虑南燕军队大多数是来自北方草原的鲜卑人,以骑兵见长,而东晋的士兵大多来自南方,以步兵为主。如果走西线,平坦的地势有利于骑兵的发挥,一旦鲜卑骑兵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向东晋的步兵发起冲击,很容易就把晋军冲垮了。而东线多山地和河流,沂蒙山区,山势陡峭,不利于骑兵的行进,马不能爬山,而且东部的河流也可以发挥东晋水军的优势。就这样,刘裕率领了一直由战船、战车、步兵、骑兵混编的合成部队,从江苏出发,进入山东境内。

刘裕大军北上之后,南燕的大臣公孙五楼建议,分兵两路,一方面把军队部署在大岘山,利用高山作为屏障,居高临下,凭险固守,另一路绕到刘裕军队的身后,切断粮道;要么就坚壁清野,把麦子都给毁了,把水井堵死,避而不战,耗着,等把刘裕耗的粮食吃完了,自己就退兵了。

吴兵(指东晋兵)轻果,所利在战,初锋勇锐,不可争也。宜据大岘,使不得入,旷日延时,沮其锐气。可徐简精骑二千,循海而南,绝其粮运,别敕段晖率兗州之军,缘山东下。腹背击之,上策也。各命守宰,依险自固,校其资储之外,余悉焚荡,芟除粟苗,使敌无所资。坚壁清野,以待其衅,中策也。纵贼入岘,出城逆战,下策也。”(《晋书•慕容超传》)

这两个策略可以说都很好,但是脑残的南燕皇帝慕容超根本听不进去,他根本看不起刘裕,没把刘裕当回事。他说,我们鲜卑铁骑天下无敌,这么厉害,我们干嘛要坚壁清野,把麦子都毁了,怪可惜了的,都是钱啊!也不用守什么大岘山,还利用地势死守。多此一举,我就敞开大门,放他们进来又能怎么样,在哪打他们都不是对手。就在首都,在门口打,让他们放马过来,我都不用动地方,我就等着他们送上门来。就这样,傻狂傻狂的慕容超,没有在大岘山上部署军队,弃天险不守,打开大门,把刘裕的军队放了进来。

慕容超的表现全在刘裕的意料之中,刘裕早就料到鲜卑人目光短浅,不舍得粮食,不愿意坚壁清野,和东晋打持久战。刘裕率领10万军队出发之后,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策略,先是坐船走水路,由淮河进泗水,到了下邳,因为河道水浅走不了大船,把辎重粮草这些笨重的东西留在船上,士兵下船换步行,步行到山东临沂。到了临沂之后,为了保证后路的畅通,防止南燕的军队从背后袭击,截断退路,刘裕留下一部分军队驻守,作为联络接应部队。然后刘裕率领剩下的主力部队,轻装前进,翻越大岘山。当看到大岘山天险,没有南燕一兵一卒时,刘裕高兴的哈哈大笑,说:“我们已经过了天险,士兵有必死的决心,粮草也充足,我们一定能打胜这一仗。”过了大岘山之后,刘裕的军队进入平原地带,由于平原地带利于骑兵发挥冲击力,刘裕下令变换队形,采取车阵,就是战车在四周,围成一个圈,步兵在中间,这样的话可以防止鲜卑骑兵把步兵冲散,东晋的轻骑兵在车阵的前后游弋,侦查敌情。可以说这个阵法也就是后来著名的“却月阵”的雏形,还是非常科学的,扬长避短,有效的克制了鲜卑的骑兵,东晋的战车是铁质的,重量很大,上面还有尖刀、长矛等武器,骑兵的马要是直接撞上去,不但撞不动,反而容易被战车上的刀刺伤。这样步兵躲在战车后面,就可以有效的保护步兵免受骑兵的冲击,步兵还可以隔着战车向骑兵放箭,实施远距离投射,有效杀伤敌军。
汉武帝时期卫青在漠北之战中打败匈奴所使用的武刚车阵其实就和刘裕的车阵类似,外面一圈儿铁车,里面是汉军的步兵,汉军在圈里面用弓弩射击匈奴人,还有南非的布尔人对付祖鲁人的牛车阵也是这样,外面一圈牛车,防止祖鲁人冲击,布尔民兵在牛车后面开枪。



武刚车



布尔人牛车阵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09-28 10:44:45 +0800 CST  
慕容超听说刘裕的大军已经过了大岘山,就和大将段晖、贺赖卢等人率领五万步兵骑兵从首都广固(今山东青州)出发,抵达临朐(今天属于潍坊市),在临朐城以南数里的平原上阻击刘裕的军队。刘裕提前抢占了水源地川源,两军爆发激战,南燕军队失去了水源,没有水喝,军心大乱,再加上刘裕采取的车阵有效的克制了鲜卑的骑兵,彪悍的鲜卑骑兵迟迟攻不下刘裕的车阵,从早上一直打到晚上,没有分出胜负,战事陷入了胶着状态。双方谁也吃不掉谁,正在这个时候,刘裕手下的一个谋士,向刘裕建议说:“看敌人的势头这么猛,一定是主力倾巢而出,把部队都派出来了。主力既然都出来了,那么他们身后的临朐城一定空虚,咱们不如避实击虚,派出一支精兵,悄悄的绕到敌人身后,偷袭临朐城。临朐城一旦被咱们占领,就相当于把敌人退路的门给关上了,他们军心必乱。咱们这么做,也是仿古,效仿一辈古人,当年韩信灭赵国就是这么打的。”

刘裕一听觉得有道理,立马下令,派大将胡藩、檀韶、向弥率领一支精兵,悄悄的绕过南燕军队,占领了临朐城。南燕国王慕容超这时候正在临朐城里,晋军杀进来之后,慕容超没有防备,被杀了一个措手不及,只能慌忙逃窜,都没来得及收拾东西,把皇帝的玉玺、车辇还有用作装饰的豹尾都扔下了,被晋军给缴获了。慕容超一路向北逃,逃回了首都广固。临朐城南的燕军主力听说临朐城已经落入敌手,军心大乱,无心恋战,刘裕趁机率兵猛攻,南燕军被打的大败。刘裕乘胜追击,一直杀到广固城下,紧随其后的刘裕指挥军队把广固城团团围住,开始攻城。

参军胡藩言于裕曰:“燕悉兵出战,临朐城中留守必寡,愿以奇兵从间道取城,此韩信所以破赵也。”裕遣藩及谘议参军檀韶、建威将军河内向弥潜师出燕兵之后,攻临朐,声言轻兵自海道至矣。向弥擐甲先登,遂克之。超大惊,单骑就段晖于城南。裕因纵兵奋击,燕众大败,斩段晖等大将十人,超遁还广固,获其玉玺、辇及豹尾。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五卷

晋军攻城很猛,慕容超害怕了,派出大臣尚书郎张纲前往后秦去搬兵求救。后秦是羌族人建立的国家,本来和慕容鲜卑就关系不好,现在东晋刘裕势头这么猛,后秦皇帝姚兴自然不愿意出兵去救援,但是姚兴又怕将来慕容鲜卑万一打赢了,落一个见死不救,把南燕给彻底得罪了,给南燕提供了入侵的口实。所以老谋深算的姚兴就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想两边都不得罪,虚张声势,干打雷不下雨,一兵一卒也不派,而是派了一个使者带着 去东晋的军营面见刘裕。信写的很横,威胁刘裕,信里说:“刘裕你赶快退兵,要是不退兵,我们后秦就发兵,派十万铁骑踏平你!”

慕容见与邻好,又以穷告急,今当遣铁骑十万,迳据洛阳。晋军若不退者,便当遣铁骑长驱而进。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五卷

没想到刘裕看了信,根本不当回事,冷笑着对使者说:“你回去告诉姚兴,我本来想让他多活几天,打完南燕,休息三年,再灭你们后秦,没想到他自己主动送死,那太好了,让他赶快来派兵来,我等着他!”

裕呼秦使者谓曰:“语汝姚兴;我定燕之后,息甲三年,当平关、洛。今能自送,便可速来!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五卷

使者走了之后,刘裕手下的谋士,都埋怨刘裕说话太横,担心激怒了姚兴真的发兵前来救援南燕。刘裕不以为然。他说:“打仗的事,你们不懂,打仗讲究兵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的就是一个快劲儿。姚兴要真心想出兵,他早就出了,肯定不会提前通知我,让我做好准备。他提前派人来,就是说明他心里没底,害怕,不敢出兵,虚张声势,做做样子而已。”

果然不出刘裕所料,后秦并没有真的出动一兵一卒,南燕寻求外援的希望彻底破灭,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去后秦求援的南燕著名的攻城器械制造工程师张纲在从后秦会南燕的路上,意外的被东晋的军队抓获。这充分显示了慕容超的愚蠢,张纲这种武器制造专家,是国家重要的人才,类似于钱三强、钱学森之于新中国,是国之重器,应该保护起来,“文革”时期那么乱,很多专家学者都受冲击了,但是钱学森这些两弹一星的专家都躲过一劫,没有受冲击,他们是受特殊保护的。据钱学森本人回忆,文革中周恩来曾经下过一个命令,搞了一个参与“两弹一星”的几百名工程技术人员名单。他要求各级单位对名单中的每个人,不许冲击,不许批斗,不许迫害,如果有人要武斗、抓人,可以出动军队武力保护。可见科学家对国家的重要,而慕容超怎么能够轻易派张纲出去送信呢,干这种粗活呢。



钱学森与毛泽东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0-12 17:19:25 +0800 CST  
抓到张纲之后,东晋军队把张纲押到两军阵前,广固城下,给鲜卑人看,这是攻心战,鲜卑人一看,当时就军心崩溃了。心想武器专家都让人给抓了,我们还打个什么劲啊,鲜卑这边军心大乱,东晋这边又火上浇油,让张纲帮助东晋的军队制造攻城器械,什么云梯、投石车、撞车等等,都用上了。结果在义熙六年(410)二月,广固城终于被晋军攻陷。慕容超一看不好,想跑,结果被晋军给生擒活拿,最后被押送到东晋的首都健康,被斩首示众。除此之外南燕王公以下数千人被俘,南燕灭亡。
刘裕这回脸露大了,灭亡一个国家,活捉敌国的皇帝,给东晋老百姓报仇雪恨了,让老百姓长出了一口恶气,群众能不支持刘裕吗。要解心头恨,拔剑斩仇人,之前南燕鲜卑人没少祸祸晋朝老百姓,抢东晋老百姓当奴隶,害得不少晋朝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这回南燕的皇帝被抓了,而且像切西瓜一样,被一刀给咔嚓了。真解气啊,这一下刘裕的声望在东晋是如日中天。

第三节:南北朝的开端,刘宋代晋

这边刘裕刚灭了南燕,从南方传来了告急文书,孙恩的姐夫卢循从广东起兵了,打的东晋官军节节败退,眼看就要打进首都健康了。刘裕一看,赶紧带兵班师回朝,调回头来,镇压孙恩起义。孙恩被官军打败之后,跳海自杀了,他的姐夫卢循继承了他的事业,率领残余的起义军撤到了海上,然后避实击虚,从海路南下,在东晋统治比较薄弱的广东登陆,建立了根据地。刘裕北伐南燕,把东晋精锐的部队都带走了,导致东南空虚。卢循在手下的谋士徐道覆的建议下,采取避实击虚,敌退我进的策略,进攻东南沿海,一路势如破竹,高歌猛进。
本来形势一片大好,起义军已经打到了首都健康城外了,大将何无忌被打死。东晋皇帝非常害怕,急忙派人去找刘裕,让他赶快回来救驾。刘裕知道事情紧急,再不回去健康城就要失守了,来不及集合军队,自己一个人带着几十个亲兵先走,快马加鞭,抄小路,直奔健康。徐道覆听说东晋朝廷要调刘裕回来,非常着急,他让卢循马上集合所有人马向健康城发起总攻,一定要抢在刘裕回来之前拿下东晋的首都,但是卢循这个人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考虑了好几天,一时下不了决心。这下就耽误了时间了,起义军大军顿兵于健康城下,打又不打,退也不退,就在城下待着,本来一路势如破竹的起义军士气很高,结果这一耗,把锐气全都消磨没了,士兵都非常烦躁。而且时间一长,粮食也吃的差不多了,后勤补给也发生了困难。战场上战机是稍纵即逝,不容得一点迟疑。结果刘裕就是利用起义军按兵不动这段时间,杀了回来。刘裕回来之后,分兵两路,北边一路由刘裕亲自率领进攻浔阳,南边一路由刘裕派手下大将走海路,南下在广州登陆,端起义军的老窝。

北路这边,刘裕率领军队猛攻卢循,卢循抵挡不住,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候又赶上东南沿海刮台风,卢循水军的好多艘船都在风暴中沉没了,淹死了不少人。卢循一看不好,带着残兵败将,撤回广东,结果发现广东早就被刘裕手下大将孙季高给占了,自己的根据地没了。没办法卢循又逃到了交州,也就是今天的越南。又被东晋的交州刺史打败,最后走投无路的卢循在交州,绝望自杀。轰轰烈烈的东晋孙恩卢循大起义,彻底宣告失败。而刘裕也踩着农民起义军的尸山血海,登上了东晋的权力之巅,北伐南燕、诛杀恒玄、镇压起义,内战外战都取得了胜利,此时的刘裕已经无可争议的成为东晋的第一号人物。因此东晋皇帝封刘裕“为相国,总百揆、扬州牧,封十郡为宋公,备九锡之礼,位在诸侯王上,领征西将军,司、豫、北徐、雍四州刺史”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0-28 00:15:57 +0800 CST  
灭完了卢循之后的秦义熙十二年(416)八月,刘裕又一次率军北伐,他命手下谋士刘穆之留守建康,自己亲自指挥军队,兵分五路,攻打后秦。这次北伐进展的特别顺利,史称“望风降服”。为了尽快灭掉后秦,他向北魏提出要借道过境,攻打后秦,但被北魏拒绝,而且北魏皇帝拓跋焘还派十万北魏步兵骑兵混合军团在黄河北岸阻挡刘裕的去路。刘裕闻听大怒,双方撕破脸,大打出手。刘裕先发制人,派先头部队700人,抢先渡河,建立滩头阵地,后续部队2000人陆续登陆,摆下却月阵。



却月阵就是把100辆特制战车摆成一个半圆形,像月亮一样,圆弧朝外,两个月牙朝里,半圆形的两头月牙紧靠着黄河岸边,每个战车旁边配有7名士兵。一圈战车的里面是手拿长矛的士兵,长矛兵身后是几百名弓弩手,这些弓弩手使用的是大型弩机,发射的是比普通的弩箭大的多的大铁枪,发射弩机时,用铁锤敲击弩机,可以把大铁枪发给弹射出去,这种铁枪威利非常大,一根铁枪能把3、4个北魏士兵,像串糖葫芦一样穿透,然后钉在地上。弓弩兵背后紧靠着河水,河水上有战船,战船可以为士兵提供掩护,从船上可以向陆地上的鲜卑骑兵射箭,而鲜卑骑兵却够不到水中的船。战船里还可以储存大量粮食,而且一旦形势不利,还可以乘船逃走。

就这样刘裕摆下了一座战车、战船、弓弩、长矛多武器多兵种相互配合,彼此掩护,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阵势。就像一座精密的机械钟表,进可攻退可守。摆下却月阵之后,刘裕主动吸引敌人来进攻,因为却月阵不方便移动。这种多兵种配合的军阵,一旦主动进攻,快速移动,阵型就乱了,阵势已乱,各兵种就无法相互掩护相互配合了。所以要想取胜,就必须让鲜卑军队主动进攻,因此刘裕主动示弱,派出了一些弓箭手,主动向鲜卑军队进攻。而且为了引诱鲜卑人放心大胆的进攻,刘裕让士兵用的都是“软弓小箭”,射程近,力量小的弓箭。鲜卑人果然上当,认为刘裕的军队不堪一击,放心大胆的冲向却月阵。


却月阵复原图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0-28 00:33:23 +0800 CST  
结果却月阵里的东晋士兵弓箭齐发,数千根铁槊呼啸着射向鲜卑骑兵,鲜卑骑兵纷纷被铁槊射穿身体,钉在地上,目睹这种恐怖的场面,鲜卑士兵心理顿时崩溃,四散奔逃。虽然有少数胆大的骑兵躲过铁槊和弓箭杀到阵前,但是由于有铁车的阻挡,鲜卑骑兵的冲击力发挥不出来,无法近身肉搏,成了长矛和弓弩的活靶子,就这样,一场遭遇战变成了东晋方面对鲜卑单方面的屠杀,一时间杀的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史书上记载鲜卑军队“一时奔溃,死者相积”,刘裕大获全胜。

打败了北魏之后,七月刘裕占领洛阳,八月进入陕西,随后,刘裕分兵两路,一路由手下大将沈田子攻打蓝田,另一路由大将王镇恶攻打长安,两路进展都很顺利,大获全胜。王镇恶攻陷了长安城之后活捉了后秦皇帝姚泓,后秦王朝宣告灭亡。九月,刘裕率领着大部队,以胜利者的姿态,昂首开进长安。长安城内积攒了很多后秦掠夺来的大量财宝。刘裕并不贪财,从中挑出了浑天仪、土圭等礼器献给朝廷,把剩下的金银财宝、珍宝宝石什么的分给手下的将领和士兵,大大的收买了一把人心。

灭亡后秦之后,刘裕还在长安举行公祭仪式,祭祀汉高祖刘邦,并大宴文武群臣于未央殿,风头一时无两。不过客观的来说,刘裕确实有本事,能够灭亡前燕、后秦两个北方少数民族王朝,并击败北魏,光复长安。这在整个魏晋南北朝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正当刘裕沉浸在北伐的胜利喜悦中,准备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灭掉剩下的几个少数民族政权,统一中国时。突然从后方建康城传来了一个噩耗,刘裕的最重要的谋士,也是他最信任的助手,负责镇守大后方的刘穆之因病去世了。刘裕听到这个消息,大惊失色,悲痛不已。立即停止北伐,自己匆忙率领主力部队班师回朝。只留下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为安西将军和大将王镇恶,镇守长安。

刘裕为什么这么着急回去呢,因为他怕后院起火,刘裕北伐也好,镇压农民起义也好,他最终目的是什么?是当皇帝,他并不是就是为了北伐而北伐,不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实现祖国统一而北伐。北伐只是手段,他要通过北伐树立自己的威望,为他推翻司马氏政权铺路,造舆论。而且刘裕毕竟是南方人,北伐再顺利,他也不可能在北方当皇帝,他的根据地、支持者、基本盘都在南方。所以,江南的大后方对他来讲很重要,健康是东晋的首都,也是后方的政治中心。刘穆之为人老成持重,足智多谋,有刘穆之在,刘裕可放心大胆的北伐。刘穆之一死,可就不行了,就没有人镇得住了,那些反对他的人,东晋的皇室,门阀贵族都会跳出来捣乱,如果健康乱了,后院起火,刘裕就无家可归了,他的皇帝也就当不成了。所以刘裕接到消息之后,马上往回撤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1-07 21:23:06 +0800 CST  


这下可苦了中原的汉族老百姓了,陕西一带的老百姓听说刘裕带兵打回来了,一路势如破竹,都非常高兴,都盼着刘裕赶快统一了北方,打到自己家乡,把他们从异族统治者的手中解放出来。没想到盼来盼去,刘裕刚到陕西,就回去了,而且是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打了胜仗的前提下,主动撤兵,这让老百姓非常不理解。很多提前得到消息的老百姓都扶老携幼的来到刘裕的军营,找刘裕哭诉,不让刘裕走,他们说,自从长安城被匈奴人给攻破了,100多年了,我们这边都一百年没看见我们汉族人自己的军队了,今天好不容易把自己的队伍盼来了,姆们听说您来了,那是奔走相告,一个个都高兴的不行,相互道喜,感觉我们的好日子终于要来了,可没想到,你这么快就撤走了,你看看这长安城周围,到处都是历代列祖列宗的坟墓、当年秦汉的宫殿,你就忍心,抛下祖宗留下的基业,离我们而去吗?

三秦父老,闻裕将还,诣门流涕诉曰:残民不沾王化,于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贺。长安十陵,是公家坟墓,咸阳宫殿,是公家室宅,舍此欲何之乎!”
—《资治通鉴》

但是无论老百姓怎么哭,就是哭出血来,刘裕也不会改变主意的,对于刘裕和大部分封建帝王来讲,他们是不会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否则他们就不是帝王了。他们首先想的应该是怎么让自己的皇位做的稳,怎么巩固自己的统治。

刘穆之一死,刘裕必须回去,但是北方好不容易打下的疆土也不能不要了,于是他就留下了仅十二岁的儿子刘义真为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领雍、东秦二州刺史。由于刘义真年龄太小,无法直接处理军政大事,刘裕又给刘义真配备了一个助理团队,分别是:尉谘议参军王修为长史,王镇恶为司马、领冯翊太守,沈田子、毛祖德为中兵参军,沈田子兼领始平太守,毛祖德兼领秦州刺史、天水太守,傅宏之为雍州治中从事史。

镇守北方这么重要的事,别人他信不过,就得是自己的亲儿子才行,可是刘义真年纪太小,才12岁,才是个初中生,肯定管不了。刘裕就给他儿子留下了几个助手,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人:王镇恶、沈田子、王修,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孙子,沈田子是著名史学家《宋书》的作者沈约的祖父,都是名门望族。王修是平民出身,陕西当地人,三个人能力都很强。但是王镇恶和沈田子、王修这几个人有矛盾,关系一直就不好,谁也看不上谁。那既然三个人关系不好,那刘裕为什么还安排他们三个搭班子,一起工作呢?难道刘裕不知道团结就是力量这句话吗?是刘裕疏忽了吗?不是的,实际上刘裕心里明镜一样,这一切都是他故意安排的,他就是要让这三个人不团结,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们三个团结起来了,一块对付自己的儿子怎么办,刘义真才十几岁,他能对付的了这三个老臣吗?所以刘裕故意挑了三个有矛盾的人在一起搭档,辅佐他儿子。而且刘裕在临走的时候,还挑拨离间,跟其中一个人说另一个的坏话,说一旦他们俩要是有外心了,要图谋不轨,你就替我把他们给干掉。言下之意就是我就信任你一个人,实际上他对谁都这么说。这也是历朝历代封建帝王管用的一套手段,就是挑动群众斗群众,在大臣之间挑拨离间,让大臣之间互相斗。自己做最高仲裁者,在公开场合,表现的好像不偏不倚,坐山观虎斗,私下里拉一派打一派,当着张三说李四不好,当着李四又说张三不好。让每一个大臣都觉得,皇帝最信任我。这样大臣之间就是一盘散沙,这样就威胁不到皇帝了。一旦皇帝和大臣发生矛盾了,皇帝就可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清朝的康熙对明珠、索额图,唐朝的唐玄宗对杨国忠和安禄山,都是用的这一手。所以刘裕明明知道三个人不和,还故意把他们往一起凑,不化解矛盾,反而制造矛盾。



明珠、索额图

刘裕临走的时候和沈田子进行了一次谈话,沈田子在刘裕面前给王镇恶上眼药,扎针儿,对刘裕说:您不该把王镇恶留在长安,他祖籍就是陕西关中人,他爷爷又是前秦的宰相王猛,他们家在长安一带的老百姓中很有威望。您要把他留下,那可就是放虎归山了,他要是对您不忠诚,想造反,那可太方便了,肯定会有不少人当地人支持他,对您可大大的不利啊。刘裕说:这一点我早就料到了,我留下你和这几万将士,是干嘛的?就是为了看着他的!一旦王镇恶要是不老实,有个风吹草动的,就灭了他就行了,不用多说了!三国时候,为什么钟会不敢造反,因为他旁边有卫瓘盯着呢,王镇恶虽然厉害,但是俗话说,猛虎难敌一群狼,你们有这么多人,还怕治不了一个王镇恶!
裕将还,田子及傅弘之屡言于裕曰:“镇恶家在关中,不可保信。”裕曰:“今留卿文武将士精兵万人,彼若欲为不善,正足自灭耳。勿复多言。”裕私谓田子曰:“钟会不得遂其乱者,以有卫故也。语曰:‘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惧王镇恶!”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八卷

刘裕这一番话,可以说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本来沈田子就和王镇恶不对付,看不上他。结果通过谈话他发现,刘裕也看王镇恶不顺眼,对王根本不信任。沈田子这下就更来劲了,像打了鸡血一样,这回有了靠山了,原来大领导也不喜欢你,领导是站在我这一边的,所以从此以后,沈田子和王镇恶的关系就更差了,以前沈田子和王镇恶还是面和心不和,表面上还过得去,但是刘裕表态了之后,沈田子就一点也不掩饰了,公开和王镇恶撕破脸了,反正领导都支持我,我怕什么!
刘裕看到他挑动群众斗群众的策略生效了,这才放心的走了,但刘裕可以说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忽略一点就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甘蔗没有两头甜,什么事情都是双刃剑。王镇恶、沈田子这几个人不团结,固然减轻了对他儿子刘义真的威胁,但同样也削弱了留守在北方地区部队的战斗力,给了敌人可乘之机,刘裕可能不知道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不知道“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 这句话。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1-07 22:41:11 +0800 CST  
信使回去把这番话对沈田子一说,沈田子当时就怒了,一个轱辘的车—翻了,本来俩人就有矛盾,王镇恶将门之后,本乡本土,守家在地,又威信高。沈田子看着眼红,把王镇恶看成眼中钉肉中刺,这回王镇恶竟然当着下属的面,数落自己,自己好歹也是江南豪门贵族子弟,你是将门虎子,我是也是名门之后,职位级别也差不多,王镇恶是冯翊太守,沈田子是始平太守,都是相当于是司局级干部,凭什么你数落我。要放在以往,沈田子可能也就忍了,但是今天不一样,刘裕临走的时候留下话了,老大表态了,并不信任王镇恶。结果沈田子就觉得有人给他撑腰了,他就要报复王镇恶,想把王镇恶弄死,彻底除了这个眼中钉。但要弄死王镇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沈田子先在军队中散布谣言,说王镇恶是北方人,不信任南方来的士兵,要把南方人都杀光。任何时代,挑动地域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是最有效的制造混乱的手段,因为地域和民族是每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属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你不一定有同学,因为有人根本没上过学,你也不一定有战友,因为你不一定当过兵,你也不一定有同事,因为有的人没有单位,没上过班,就是在家种地。但是只要是人,你就一定会有同乡和同族,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无法生存,必须群居,所以居住在一个地区的人就是同乡,居住在共同地域,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的就是同一民族的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属性,也是最容易区分的,一群陌生人在一起,谁也不认识谁,怎么分亲疏远近,那一般就是先看民族和地域,都是汉族人,就会感觉亲近,如果都是汉族的山东人,那就更亲近一层了,就是老乡。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判断谁对谁错,最简单也是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按照民族和地域来站队。越是文化程度低的人,越是这样,因为不费脑子,老张和老王打架了,老张和我是一个村的,那我就帮老张,我不管老张和老王谁对谁错。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往往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靠挑动地域和民族矛盾,来掩盖和转移矛盾,把水搅浑,制造混乱,借机谋取私利。就像一战之后德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失业率上升,希特勒就大肆宣传,犹太人是奸商,犹太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坏人,经济不景气、失业都是犹太人闹的,把老百姓的怒火都引向犹太人,制造社会混乱,然后趁乱上台。98年的印尼也是这样,苏哈托家族为了掩盖腐败独裁问题,在社会上散布谣言,说华人都是奸商,为富不仁,盘剥印尼人,印尼人之所以穷,都是华人闹的,煽动暴徒打砸抢烧华人商店,强奸屠杀华人,制造了震惊世界的98排华事件,历史往往是相似的,学习历史,会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能够不受煽动和挑唆,能够看透很多问题,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沈田子通过散布谣言,煽动起来南方人对王镇恶的仇恨,把南方的士兵都拉到自己这一边,这样他一旦和王镇恶公开翻脸,占多数的南方士兵就会支持自己。舆论准备之后,沈田子就要对王镇恶真正下手了,他命人以商议军情的名义请王镇恶到傅弘之的大营来开会,还让自己的亲戚沈敬仁埋伏在屏风的后面。这一边布下罗网,但王镇恶并没有察觉,大摇大摆就来了,进了大营之后,沈田子装的什么事也没有一样,表现的很自然,而且对王镇恶非常亲热,对王镇恶说,咱俩要商量点私密的事,让其他人都出去吧。王镇恶就让自己的随从什么的都出去了,大营里只剩下王镇恶和沈田子了,这时候,藏在屏风后面的沈敬仁突然窜了出来,挥刀猛砍王镇恶,王镇恶没有防备,被一刀砍死。杀死王镇恶之后,沈田子立即集合军队,向大家宣布,王镇恶谋反,自己奉刘裕的密诏,已经把他杀了。另一位大臣傅弘之一听,觉得事情不对,傅弘之和王镇恶都是北方人,很可能是兔死狐悲,唇亡齿寒,怕沈田子杀了王镇恶之后,再干掉自己,所以赶快趁乱跑了,跑到了刘义真的大营,向他报告了这个事件的全过程。沈田子宣布完了王镇恶的罪行之后,率领十几个人刘义真的大营汇报,可是他晚来了一步,他到刘义真的大营的时候,傅弘之早已经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刘义真了。刘义真一听,非常紧张,集合身边的军队,和另一位顾命大臣王修一起,顶盔掼甲,全副武装,在营门外严阵以待。沈田子到了之后,对刘义真说,王镇恶谋反已经被我杀了,有了傅弘之的报告,刘义真肯定不信,下令手下军队,一拥而上,把沈田子给绑了,以擅自杀害大臣的罪名,又把沈田子给杀了。然后命令毛之、傅弘之接替王镇恶和沈田子,抵挡大夏的军队。虽然之后傅弘之在池、寡妇渡两次大败夏军,将赫连勃勃打退。但是经过这一场内讧,东晋的军队实力大为削弱,损失了两位重要的将领,王镇恶和沈田子,而且严重影响了军队内部团结,南北方的士兵之间开始出现对立情绪。造成这种局面,表面上看是因为沈田子的心胸狭窄,公报私仇,不顾大局,但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刘裕当年埋的雷,他明知两人不和,还故意让他们搭档,一起工作,而且在临走的时候,听到沈田子对王镇恶的诋毁,不但不灭火,反而火上浇油,怂恿沈田子和王镇恶争斗,如果刘裕不说那番话,我想沈田子也没有胆量杀死王镇恶的,总之刘裕亲手种下了内讧的苦果,断送了手下的两位得力助手的性命,这个后果,早晚他也必须要自己吃下去。

沈田子和王镇恶死了之后,刘裕留给刘义真的三个助手就只剩下王修一个人了,但是没过了多长时间,王修和刘义真也翻脸了。原因刘义真这个人是个典型的少爷秧子,二代目,他爸爸刘裕那么精明强干,白手起家,自己打拼,从一个卖草鞋的到东晋的一方诸侯,但是他这个儿子一点也不随他。再加上刘义真出生的时候,刘裕的事业已经发达了了,所以他是富里生富里长,没吃过苦,养成了贪图享受,挥霍无度的坏毛病。王修对刘裕还是真是忠心耿耿,他看到刘义真不争气,不上进,天天吃喝玩乐,花钱大手大脚,就很生气。就下令削减刘义真的生活费,不给他那么多钱了,省的他拿着钱瞎造,吃喝玩乐。这下刘义真急了,别的军国大事他一概不管,零花钱少了他可不干,他就恨上王修了。在家上一些小人刘义真的身边挑拨离间,说王修的坏话,说王修谋反,结果刘义真就把王修给杀了。

王修一死,刘义真就彻底成了孤家寡人了,三个助手,沈田子、王镇恶、王修,沈田子杀了王镇恶,王修又帮着刘义真又杀了沈田子,最后刘义真又杀了王修。刘裕给刘义真留下的这些个有本事的人都死在内讧之中了,大夏国王赫连连勃勃一看,机会来了,就率领大军南下,向东晋的军队发动进攻,刘义真哪是赫连勃勃的对手,整天吃喝玩乐,也不训练军队。临阵指挥就更不行乐了,之前都是王镇恶、沈田子他们帮助他管理军队。现在这些人死了,刘义真成了光杆司令了。结果一交手,刘义真就被赫连连勃勃打的大败,刘义真一看不好,就率领军队撤出长安。别看刘义真打仗不行,捞钱玩女人可是一把好手,堪称搂钱的小耙子。都大敌当前了,还不忘了享受,撤出长安之前,刘义真竟然命令手下的军队,四处抢劫,抢劫老百姓家里的金银财宝,要把长安城里好东西都带走,除了抢钱,还抢女人,让手下把长安城里长得漂亮的女人也都抢走,带到南方去供他淫乐。结果刘义真抢了好些金银财宝和美女,装了几十大车,这些美女和财宝反而成了累赘,运的东西多,军队走的就慢。晋军像队伍蜗牛一样慢慢向前蠕动,这种情况下,刘义真手下的大将傅弘之劝刘义真把抢的东西扔了,甩掉包袱,轻装前进。就像红军长征时期,渡过湘江时候,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就扔掉了好多东西,把什么油印机、甚至是大炮都扔了,活命要紧,东西没了以后可以再挣。但刘义真没有红军那个觉悟,他舍不得这些抢来的东西,结果刚出长安城就被赫连勃勃的追兵给撵上了。




湘江之战

双方一场恶战,刘义真的军队被大夏军队一通追杀,全军覆没,刘义真本人,靠藏在草丛里装死,才捡了一条命,最后一个人狼狈不堪的跑回了健康。看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像丧家之犬一样,抱着脑袋滚了回来,而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北方的半壁江山,就被他这个大少爷给玩儿没了,还损失了王镇恶、沈田子、王修三员大将。刘裕肯定是气的快爆炸了,要换成其他人,刘裕非得把他宰了不可,但到底刘义真是亲儿子,虎毒不食子,刘裕再叱咤风云,再有本事,在他儿子面前,也没办法。但是不处理,又实在交代不过去,难以服众,于是最后把板子就高高举起,轻轻落下,象征性的处罚了一下,把刘义真降职了由都督降为刺史。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1-16 12:50:21 +0800 CST  
信使回去把这番话对沈田子一说,沈田子当时就怒了,一个轱辘的车—翻了,老太太摸高压电—哆嗦了,本来俩人就有矛盾,王镇恶是将门之后,本乡本土,守家在地,又威信高。沈田子看着眼红,把王镇恶看成眼中钉肉中刺,这回王镇恶竟然当着下属的面,数落自己,自己好歹也是江南豪门贵族子弟,你是将门虎子,我是也是名门之后,职位级别也差不多,王镇恶是冯翊太守,沈田子是始平太守,都是相当于是司局级干部,凭什么你数落我。要放在以往,沈田子可能也就忍了,但是今天不一样,刘裕临走的时候留下话了,老大表态了,并不信任王镇恶。结果沈田子就觉得有人给他撑腰了,他就要报复王镇恶,想把王镇恶弄死,彻底除了这个眼中钉。但要弄死王镇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沈田子先在军队中散布谣言,说王镇恶是北方人,不信任南方来的士兵,要把南方人都杀光。

任何时代,挑动地域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是最有效的制造混乱的手段,因为地域和民族是每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属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你不一定有同学,因为有人根本没上过学,你也不一定有战友,因为你不一定当过兵,你也不一定有同事,因为有的人没有单位,没上过班,就是在家种地。但是只要是人,你就一定会有同乡和同族,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无法生存,必须群居,所以居住在一个地区的人就是同乡,居住在共同地域,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的就是同一民族的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属性,也是最容易区分的,一群陌生人在一起,谁也不认识谁,怎么分亲疏远近,那一般就是先看民族和地域,都是汉族人,就会感觉亲近,如果都是汉族的山东人,那就更亲近一层了,就是老乡。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判断谁对谁错,最简单也是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按照民族和地域来站队。越是文化程度低的人,越是这样,因为不费脑子,老张和老王打架了,老张和我是一个村的,那我就帮老张,我不管老张和老王谁对谁错。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往往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靠挑动地域和民族矛盾,来掩盖和转移矛盾,把水搅浑,制造混乱,借机谋取私利。就像一战之后德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失业率上升,希特勒就大肆宣传,说犹太人是奸商,犹太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坏人,经济不景气、失业都是犹太人闹的,把老百姓的怒火都引向犹太人,制造社会混乱,然后趁乱上台。还比如日本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掩盖日本政府救灾不力的现实,转移大众视线,就散布谣言说,关东大地震是朝鲜人、中国人安装炸弹引起的,从而引发了日本人大肆屠杀在日朝鲜人和中国人,最终6600名无辜的朝鲜人和758名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人杀死。历史往往是相似的,学习历史,会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能够不受煽动和挑唆,能够看透很多问题,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1-21 11:25:28 +0800 CST  
刘裕走了之后,盘踞在甘肃一带的大夏国王赫连勃勃,看到有机可乘,就率领军队南下,进攻刘义真镇守的陕西。大夏国是匈奴人建立的一个割据政权,十六国之一,赫连勃勃原名叫刘勃勃,是他的祖上是匈奴右贤王,和建立前赵的刘渊是亲戚。刘勃勃此人性格暴躁,为人凶残,是个恶霸,浑人,而且还非常变态,动不动就虐杀手下的大臣。刘勃勃率领军队南下进入陕西,首先遇到就是沈田子的部队。两军对阵,沈田子一看,刘勃勃的军队人多势众,而且匈奴人一个个长得都非常彪悍威猛,凶神恶煞一样,就被吓坏了,还没交手,沈田子就撤退了,撤到了刘回堡,派人回长安向王镇恶汇报情况。王镇恶听到沈田子不战而退的消息,非常生气,就对沈田子派来送信的人发了脾气,话里话外对沈田子很不满,对信使说:主公把十几岁的孩子托付给我们,那是多大的信任,我们就应该同心协力辅佐少主,你沈田子手下有那么多军队,却不敢打,犹豫观望,按兵不动,这怎么能行,怎么能打败敌人呢!

镇恶谓王曰:“公以十岁儿付吾属,当共思竭力;而拥兵不进,虏何由得平!”
—《资治通鉴》.第一百一十八卷

信使回去把这番话对沈田子一说,沈田子当时就怒了,一个轱辘的车—翻了,老太太摸高压电—哆嗦了,本来俩人就有矛盾,王镇恶是将门之后,本乡本土,守家在地,又威信高。沈田子看着眼红,把王镇恶看成眼中钉肉中刺,这回王镇恶竟然当着下属的面,数落自己,自己好歹也是江南豪门贵族子弟,你是将门虎子,我是也是名门之后,职位级别也差不多,王镇恶是冯翊太守,沈田子是始平太守,都是相当于是司局级干部,凭什么你数落我。要放在以往,沈田子可能也就忍了,但是今天不一样,刘裕临走的时候留下话了,老大表态了,并不信任王镇恶。结果沈田子就觉得有人给他撑腰了,他就要报复王镇恶,想把王镇恶弄死,彻底除了这个眼中钉。但要弄死王镇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沈田子先在军队中散布谣言,说王镇恶是北方人,不信任南方来的士兵,要把南方人都杀光。

任何时代,挑动地域矛盾和民族矛盾,都是最有效的制造混乱的手段,因为地域和民族是每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属性,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你不一定有同学,因为有人根本没上过学,你也不一定有战友,因为你不一定当过兵,你也不一定有同事,因为有的人没有单位,没上过班,就是在家种地。但是只要是人,你就一定会有同乡和同族,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无法生存,必须群居,所以居住在一个地区的人就是同乡,居住在共同地域,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共同的心理素质的就是同一民族的人。这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属性,也是最容易区分的,一群陌生人在一起,谁也不认识谁,怎么分亲疏远近,那一般就是先看民族和地域,都是汉族人,就会感觉亲近,如果都是汉族的山东人,那就更亲近一层了,就是老乡。在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情况下,很多时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判断谁对谁错,最简单也是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按照民族和地域来站队。越是文化程度低的人,越是这样,因为不费脑子,老张和老王打架了,老张和我是一个村的,那我就帮老张,我不管老张和老王谁对谁错。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往往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靠挑动地域和民族矛盾,来掩盖和转移矛盾,把水搅浑,制造混乱,借机谋取私利。就像一战之后德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失业率上升,希特勒就大肆宣传,说犹太人是奸商,犹太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坏人,经济不景气、失业都是犹太人闹的,把老百姓的怒火都引向犹太人,制造社会混乱,然后趁乱上台。还比如日本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掩盖日本政府救灾不力的现实,转移大众视线,就散布谣言说,关东大地震是朝鲜人、中国人安装炸弹引起的,从而引发了日本人大肆屠杀在日朝鲜人和中国人,最终6600名无辜的朝鲜人和758名无辜的中国人,被日本人杀死。历史往往是相似的,学习历史,会使我们变得更加智慧,能够不受煽动和挑唆,能够看透很多问题,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1-21 11:26:34 +0800 CST  
回到南方的刘裕,开始称帝前最后的准备工作,除掉了和他一起起兵打天下的两个功臣,刘毅和诸葛长民,这两个人很有野心,不服刘裕,所以要干掉他们。刘裕用的手法还是他管用的老伎俩,就是扮猪吃老虎,假装对两个人毫不防备,对两个人的要求有求必应,表面上看上去,刘裕对两个人十分信任。等这两个人被刘裕的虚情假意所麻痹,放松了警惕之后,刘裕就把他们骗到京城,给杀了。

杀了刘毅和诸葛长民之后,已经没人任何人能够阻挡刘裕了,东晋的皇帝就是一个木偶,而操纵木偶的就是刘裕自己。不过刘裕还是不敢吃相太难看,该演的戏还得演,表面文章还得做足,刘裕先是当上了国公,然后找了个理由把大傻子皇帝司马德宗给杀了,改立他的弟弟司马德文为皇帝,过度了一下。最后又逼着司马德文主动把皇位禅让给自己,刘裕在假惺惺的推辞让了一番之后,终于登上皇帝的宝座。就这样晋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正式称帝,国号为宋,改元永初,定都建康,史称宋武帝。自此晋朝正式灭亡,中国也从此进入了新的篇章—南北朝时代。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1-21 22:39:25 +0800 CST  
第四节:血雨腥风,刘宋建国初期的政治斗争

刘裕能够以一介布衣寒士,当上皇帝,开创刘宋王朝,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他能够顺应民心,还是那句话得民心者得天下,离开老百姓的支持,本事再大也没用。实事求是的说,刘裕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代,算是比较贤明的君主,执政时期,做了不少对老百姓有利的好事。当然我们不能确定他做这些事的动机和目的是什么,我们也不能一厢情愿的认为刘裕,刘裕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他很可能只是为了自己和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坐稳皇帝的宝座,减轻一下对老百姓的压迫,松一松套在老百姓身上的绳索而已,不至于把老百姓逼得造反,以求能够细水长流。另一方面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刘裕自己就是出身老百姓,是社会最底层,自己当年就曾经被贵族豪强欺负过,所以他还比较同情老百姓的疾苦,能体谅老百姓的不容易,能够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着想。

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无法搞清楚他做某一件事的真正动机的,他心里到底怎么样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因此,对于一个历史人物做的事情,只能从结果和影响来评价。无论初衷如何,从结果看,他确实做了一些好事,这一点,我们是应当肯定的。因为在魏晋南北朝的这几百年里,能像刘裕这样能够稍微松一松让老百姓身上的枷锁,起码让老百姓活的像人的皇帝并不多,大部分不是昏君就是变态。其实早在在登基之前,刘裕就已经开始着手政治改革,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了,当然这也是为他自己积攒人气,笼络民心,为自己的当皇帝做准备。在东晋时期,各地的森林、湖泊、河流都归各地的豪强,门阀贵族所有,老百姓没有权力到森林里去砍柴,到河里湖里捕鱼,这些地方都是贵族们的私人财产。到了刘裕掌权之后,他下令开放全国的山林河湖,老百姓可以随意进入去打猎、捕鱼、砍柴,贴补家用,任何人都不能阻拦。

山湖川泽,皆为豪强作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
—《宋书武帝本纪》

刘裕登基之后,还减免了东晋的一些苛捐杂税,精简政府机构,裁撤了一部分官员,规定了官员人数的上限,要求一个州武官不得超过500人,文职公务员不能超过5000人,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荆州府置将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一万人;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
—《宋书武帝本纪》

还修改了东晋的法律,把那些比较苛刻的法律删掉,换成比较宽松的,东晋和刘裕的宋朝相比,同样一个罪行,量刑要轻很多。老百姓也因此得了不少实惠,对刘裕也比较支持,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老百姓自然念刘裕的好。

“刑罚无轻重,悉皆原降”。
——《宋书.武帝本纪》

刘裕自己虽然是社会是最底层的泥腿子出身,但是他并不像一些草莽出身的成功人士那样,信奉反智主义,鼓吹读书无用论。而是比较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刘裕深知枪杆子可以得天下,但是要是安天下,还是离不开笔杆子,离不开文人。因此,刘裕掌权之后,就大力发展教育,建了很多的学校,把因连年内战而荒废的文化教育事业,又重新搞了起来。

戎马在郊,旌旗卷舒,日不暇给。遂令学校荒废,讲诵蔑闻..训诱之风,将坠于地”
——《宋书》

生活上刘裕也比较简朴,当了皇帝之后,也依然保持着布衣本色,并没有像一些苦出身的大官,一旦掌握了权力,就大肆捞钱,挥霍无度,报复以前的穷日子,过那种买个糖三角,用吸管嘬里面的糖吃,早上起来先喝一大碗香油,然后再吐了,然后再喝一碗人参汤,再吐了的日子。刘裕当了皇帝之后,依然是穿着木屐,身边随从最多十几个,睡的床就是铁做的的,不让人在床上镶嵌金银。不戴金银珠宝的饰品,宫里也没有养着宫廷舞蹈队和皇家乐团。刘裕连自己用的床上用品都是用土布做的,没有什么绫罗绸缎。就连他的儿子看着都过不过去了,发牢骚说:你还不如一个老农民呢

“清简寡欲,严整有法度,未尝视珠玉车马之饰,后庭无纨绮丝竹之音”。….“田舍公得此,以为过矣”。
—《宋书》

对女色,刘裕表现的也比较克制,北伐的时候,刘裕俘获了姚兴的侄女,长得非常漂亮,刘裕一下就爱上了,就把她霸占了。后来留在自己身边,供他长期玩弄淫乐,人两个天天腻在一起,弄的刘裕奏章也不批了,国家大事也没心思处理了,整天就和姚氏淫乐。结果大臣看不过去了,给他提意见,刘裕还算是头脑清醒,及时刹住了车,把这个姚氏从自己身边给轰走了。刘裕虽然也好色,但是不因为女色耽误国事,能节制自己的欲望,算是不错的了。刘裕也算比较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赫连勃勃攻陷了长安之后,乱军之中,刘裕的儿子刘义真一时间下落不明,刘裕急了,要亲自带兵找赫连勃勃拼命,他手下的大臣就劝他不要去,说士兵连年征战都很辛苦,国内连年遭灾,刚刚发了洪水,老百姓生活的日子很苦,不要再轻启战端,劳民伤财了。刘裕听了之后,没有再坚持,登上城楼向北方遥望,默默流泪。

总体来说,刘裕算是一个还不错的皇帝,特别是放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昏君暴君的堆里,他就更显得鹤立鸡群了,不过可惜刘裕的寿命不长,就做了两年皇帝就因病去世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1-21 23:54:17 +0800 CST  
第三节:血雨腥风,刘宋王朝的宫斗

刘裕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刘义符继位,为宋少帝,刘裕在临终之时留下遗嘱,指定了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和镇北将军檀道济4个人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刘义符。谢晦是门阀士族出身,属于显赫的陈郡谢氏,和谢安、谢玄、谢灵运都是一个家族的。徐羡之来自海东徐氏,爷爷是东晋左将军徐宁,傅亮是东晋司隶校尉傅咸玄,这三个人都是门阀士族出身的文人。而檀道济确是草根出身,而且是领兵打仗的武将。从这种安排中,可以看出刘裕的良苦用心。刘裕也想到了自己死了以后,少爷秧子刘义符可能会镇不住场面,所以故意安排了这样一个门阀士族和寒门草根,文官和武将的混合阵容。由于出身不同,檀道济和徐谢这些人素来就不是一个圈子的,互相看不上,所以他们很难团结起来。这样就可以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相互制约,让他们四个人内耗,他们忙着内斗,也就没有精力对付刘义符了。徐谢这些人在中央任职担任政府首脑,掌握财政人事权,但手中没有兵,檀道济手握兵权,但是没有没有行政权,且远离首都。这样这两派无论是哪一派,都很难单独造反成功,这样刘义符就安全了。



刘义符

但是刘裕忽略了一点,就是,刘义符和这些辅政大臣,关系并不好,由于刘义符是刘裕在43岁时才有了第一个儿子,就是相声《拴娃娃》里说的那种老生子,一般人老来得子都容易溺爱。刘裕虽然是皇帝但是他也是人,也不例外,所以刘义符从小就被宠坏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星星不敢给月亮,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出来进去都是一堆人伺候,看妈儿、哄妈儿、盯妈儿、奶妈儿都围着他一个人转。时间一长就成了一个纨绔子弟,整天就知道玩,什么正事也不会干,也懒得干。刘但是裕觉得没什么,依然立了刘义符当太子,但是他手下的大臣们看不过去了,领军将军谢晦就曾经劝刘裕不要让刘义符接班。谢晦说:“皇帝的位子可不是随便谁都能坐的,这是关系到天下苍生的千秋大业,您要想让您开创的刘宋王朝能够绵延不绝,江山永固,您就不能让那些不称职不合格的人来继承皇位。”刘裕听了,觉得有道理,就问谢晦:“那你觉得刘义真怎么样?谢晦说:“我去考察一下”。考察的结果可想而知,刘义真守长安的表现,也是个少爷秧子,整天吃喝玩乐,还冤杀了王修,比刘义符强不了多少,这样的人,谢晦肯定也是看不上。考察了一段时间,谢晦回来跟刘裕说,刘义真道德品质不行,不是做皇帝的料。刘裕听了,估计也挺郁闷,俩儿子都不行,所以就干脆还让刘义符当太子,把刘义真封为庐陵王,去镇守豫州,当南豫州刺史。

通过这件事,谢晦把刘义符、刘义真这两位王子都得罪了,可偏偏刘裕又让谢晦去当顾命大臣,去辅佐刘义符,可以想象,谢晦心理肯定不踏实。

除了谢晦之外,另一位顾命大臣傅亮与刘义符也有过节,傅亮是个笔杆子,是个大写手,也是刘裕登基篡位的主要操作者,干脏活的打手,白手套。刘裕能够得天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占据了道德制高点,一贯以忠臣面目示人的。所以他要想当皇帝,想篡位,也不能吃相太难看,否则会失去民心,让老百姓觉得刘裕是个变色龙阴谋家。所以刘裕不能自己急吼吼的去找晋恭帝去,说你别当皇帝了,换我当当。这不像话,得有人替他去做这件事,当这个恶人,谁去做呢?这个人就是傅亮,是傅亮亲自进宫,当面劝晋恭帝退位,把皇位让给刘裕的。可以先想象,由于急于在主子面前立功,在新的王朝成为开国元勋,傅亮对晋恭帝肯定不会太客气。说好听点是劝说,实际上就是恐吓威胁,连逼带吓唬,态度好不了。甚至是连打带骂,又踢又咬,薅着晋恭帝脖领子,把他从龙椅上给拽下来,也说不定。

最后连晋恭帝的退位诏书都是傅亮帮着写的,可见晋恭帝自己的不情愿与狼狈。因此晋恭帝可以说是恨透了傅亮,是傅亮一手把自己赶下皇帝位子的。可偏偏凑巧的是,刘义符妻子,皇后司马茂英正好是晋恭帝的女儿海盐公主。想必这位海盐公主肯定不会对这位曾经威逼自己父亲退位的傅亮有什么好印象,结婚之后,保不齐海盐公主会在刘义符的耳边扇枕边风。虽然说傅亮当年逼迫晋恭帝也是为了刘义符他们家的江山,但是疏不间亲,君臣关系再铁,再近,也近不过夫妻。所以傅亮肯定会担心有朝一日,海盐公主挑唆刘义符把他杀了,给他父亲报仇,所以,傅亮肯定也不愿意刘义符当皇帝,怕报复,这一点和谢晦是一样的。



而另一个大臣徐羡之,虽然和刘义符没有发生过直接冲突,但是徐羡之和谢晦关系非同一般,徐羡之年轻的时候,曾经和谢晦的兄弟谢混(谢混和谢晦都是谢安的孙子)长期共事,而且关系还非常好,谢混对徐羡之非常赏识和提携。

“义旗建,高祖版(徐羡之)为镇军参军,尚书库部郎,领军司马。与谢混共事,混甚知之
——《宋书•徐羡之传》

所以可以因此推断,徐羡之和谢家的关系很好,徐羡之和谢晦在政治上是一个阵营的,遇上事情,需要站队和表态的话,徐羡之肯定会和谢晦保持一致。
这样看的话,四大顾命大臣中,谢晦、傅亮、徐羡之三个人都和刘义符有过节,不愿意让他当皇帝。就剩下一个寒门出身的武将檀道济,和皇帝没什么矛盾。因此顾明大臣集团和小皇帝刘义符之间就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2-03 22:59:01 +0800 CST  
而且刘义符继位之后,表现的确实也比较怪异,行为乖张。做了一些让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比如刘义符觉得当皇帝不过瘾,非要当跑堂的服务员,下令在皇家园林建了一排商店。自己短衣巾,小打扮,系着围裙,穿着粗布衣服,肩膀上搭着一条毛巾,扮演售货员。让太监扮演顾客,他和这些顾客讨价还价,在商店里忙前忙后,跑进跑出,拿货上货。这个人说我要买一双鞋,刘义符就上货架子上给拿一双,还得让客人穿上试试,还得和顾客讨价还价。顾客要说,这双鞋我穿着小,刘义符还得解释,这鞋可不小,买鞋,买小点好,跟脚,走路鞋里不进沙子。而且这鞋穿着穿着,一松旋儿,就大了。顾客要说,这鞋我穿着大,他还有的说,这鞋可不大,买鞋买大不买小,买鞋买大点好,宽松不挤脚,穿着舒服,不得脚气、脚垫、灰指甲,得了灰指甲一个传染俩..。刘义符就享受这个买东西的过程,他觉得过瘾,他也不为赚钱。这一点他和明朝的万历皇帝比较像,万历皇帝也是好做小买卖,在皇宫里专门开了一个自由市场。刘义符除了好做小买卖之外,还喜欢划船,每天就和一些宠臣在一起,在皇宫的池塘里划船,让我们荡起双桨。划累了就在船上吃饭喝酒,一喝就喝到大半夜,喝的酩酊大醉,睡在船上。有一个大臣叫范泰,实在看不过去了,就上书给刘义符提意见,刘义符也不听,还是天天玩。后来谢晦和徐羡之、檀道济这几个顾命大臣,就以皇太后的名义,下诏书,把刘义符给废了。而且不仅仅废了,还派人把刘义符给杀了。

义符长嗣,属当天位,不谓穷凶极悖,一至于此。大行在殡,宇内哀惶,幸灾肆于悖词,喜容表于在戚。至乃征召乐府,鸠集伶官,优倡管弘,靡不备奏,珍羞甘膳,有加平日。采择媵御,产子就宫,鋋然无怍,丑声四达。及懿后崩背,重加天罚,亲与左右执绋歌呼,推排梓宫,抃掌笑谑,殿省备闻。加复日夜媟狎,群小慢戏,兴造千计,费用万端,帑藏空虚,人力殚尽。刑罚苛虐,幽囚日增。居帝王之位,好阜隶之役;处万乘之尊,悦厮养之事。亲执鞭扑,殴击无辜,以为笑乐。穿池筑观,朝成暮毁;征发工匠,疲极兆民。远近叹嗟,人神怨怒
——《宋书.少帝纪》

废刘义符的诏书写的非常义正言辞,理由充分,意思就是刘义符不学好,整天胡闹,不理朝政,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着想,必须得废掉他,另立明君。但是仔细一想,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虽然这个诏书写的措辞非常严厉,几乎是破口大骂了,赶上老姑夫判决书“千古逆贼”那篇了。但是仔细看,干货其实并不多,列举的刘义符的一些恶行,不过就是喝酒、养宫廷戏班、爱花钱、大兴土木,盖楼堂馆所,殴打仆人等等。这些行为历史上几乎大部分皇帝都有,并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也没有人命。就是贪玩,何至于用“穷凶极悖,人神怨怒”这么恶毒的语言来形容呢?



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这些,那是什么呢?有人说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在史书会看到一些脸谱化的表述,比如失败者一般都是穷凶极恶,胜利都是众望所归;但是我认为,真正的历史也是掩盖不住的,因为历史有各种表述方式,官方的,民间的,当时写,后人写的,公开的,秘密的,胜利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书都检查一遍,也管不了老百姓的口耳相传,挡不住大众舆论悠悠之口,拦不住坊间市井的流言蜚语和鱼樵野史的谈古论今。《资治通鉴》中有一条记录,给我们提供了线索,书中曾经记载过,刘义符在当皇帝的时候,曾经在自己的后宫训练军队,顶盔掼甲,浑身披挂,指挥手下的人进行军事训练。

“陛下时在后园,颇习武备,鼓鞞在宫,声闻于外。黩武掖庭之内,喧哗省闼之间”
——《资治通鉴》

这个场景我们好像很眼熟,清朝的康熙皇帝也曾经这么干过,在后宫和一些库布练摔跤,最后靠着这些库布生擒了大臣鳌拜。我想谢晦和徐羡之这些人听到刘义符在后宫操练人马的消息时一定是坐卧不宁的,刘义符操练人马要对付谁?是不是要对他们下手,这是很有可能的,因为谢晦之前曾经在刘裕面前说过刘义符的坏话,说他不够当皇帝的资格。所以,根据《资治通鉴》的这个记载,我推想,促使谢晦等人废掉刘义符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和刘义符有过节,而且他们也发现刘义符并不好摆弄。刘义符可不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孩儿,史书上说刘义符自幼习武,而且力气很大,精通骑射,武艺高强,两三个小伙子摁不住。真要是动起手来,一对一的话,谢晦这几个文官,还真白给,更何况,现在刘义符又天天在后宫训练军队。

“有旅力,善骑射,解音律”(《宋书少帝纪》)。王多力,突走出昌门(《资治通鉴》)。

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谢晦等人废掉刘义符的真正原因并不是“鸠集伶官,优倡管弘”这些罪名,而是他们都曾经得罪过刘义符,而刘义符又流露出要复仇的意愿并具备一定的执行能力。所以,辅政大臣们害怕了,他们想:与其等小皇帝长大了,翅膀硬了,和我们算总账,不如干脆先下手为强,先把他废了再说。你不是皇帝了,手中没有权力,说话没人听,你就报不了仇了谢晦等人就安全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2-09 22:00:14 +0800 CST  
为了保证顺利的废掉刘义符,四个辅政大臣必须先统一思想,特别是一定要争取到檀道济的支持,因为他手握重兵,掌握着枪杆子。因此,谢晦等人就写信,让檀道济带兵回京城,回到京城之后,四个人和檀道济一起开会碰了一下。最开始檀道济是反对废掉刘义符的,但是另外4位大臣态度都很强硬,坚持一定要废,檀道济也就没有再较劲。我想这也是檀道济顺水推舟,因为刘宋王朝,是寒门庶族刚刚登上权力舞台的历史时期,像檀道济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草根将军,要想独自对抗另外四个门阀士族出身的大臣,1挑4,难度太大了。虽然檀道济战功赫赫,手握重兵,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千年的重门第、拼出身的社会风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改变的,所以很可能在面对门阀士族的时候,檀道济依然怀有深深的自卑。觉得自己是寒门出身,对豪门世家出身的谢晦、徐羡之这些人,心底里还是有点畏惧,发怵,一种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的体现。就是我们常说的跪久了,站不起来了,被门阀士族统治了上百年了,有一种心理惯性了,认为自己被统治被压迫,是理所当然,命中朱棣的。类似的情节在前苏联的小说《静静的顿河》里也出现过,小说里有的俄国农奴竟然反对废除农奴制,他们觉得一旦废除农奴制,人人平等了,就天下大乱了,自己怎么能够和老爷们平起平坐呢。基于这种心理惯性,檀道济对于废掉刘义符,并没有提出异议,而且还做了帮凶和从犯。



徐羡之等以南兗州刺史檀道济先朝旧将,威服殿省,且有兵众,乃召道济及江州刺史王弘入朝;五月,皆至建康,废立之谋告之
——《资治通鉴》

就这样,顾命大臣和檀道济商量好了之后,就带着军队闯入了皇宫,皇宫的守卫对顾命大臣进行了轻微的抵抗之后,就被打败了。很显然,刘义符没有想到有人真敢对自己下手,所以没有提前集合起足够军队。 辅政大臣集团抓住了刘义符之后,当场宣读了皇太后写的废掉刘义符的诏书。虽然辅政大臣权倾朝野,但是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的,吃相不能太难看,否则就会失去正义性,会引起老百姓的反对。毕竟四人集团权力再大,也还是臣子,臣子废掉皇帝,在传统的封建社会,还是理亏的,是不合法的。所以他们抬出了太后,以太后的名义的来废掉皇帝,这就说得通的了。臣子不能废掉皇帝,臣弑君,是不忠,但是刘义符不仅仅是刘宋的皇帝,还是太后的儿子,皇帝不能不听她母亲的,否则就是不孝。在儒家的伦理中,百善孝为先,孝道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太后以母亲的名义废掉儿子的皇帝位,可以说是既符合程序上的正义又做到了道义上的无亏。但是太后是不是真的要废掉刘义符,这就只有天知道了。可能性比较大的是,太后是在四人集团威胁和逼迫下,写下诏书的,甚至干脆太后就根本不知道这件事,诏书是四人集团写的,盖上太后的印而已,太后一个居于深宫的老太太,她如何能斗得过,手握军政大权的顾命大臣呢。

刘义符被废掉之后,被轰出京城,回到自己原先的封地去当一个普通的王爷。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四人集团还是不放心,害怕刘义符哪天东山再起,带人杀回来,找他们秋后算账。于是四人集团就派出了一个刺客,秘密的潜入刘义符的官邸,把他给杀了。据史书记载,刘义符死的还挺壮烈,面对刺客的尖刀,他并没吓得瘫软在地,跪地求饶,坐以待毙,或者是大小便失禁,屎尿横流。而是还勇敢的赤手空拳和刺客搏斗了一阵,虽然最后还是被杀了,但是可见刘义符还有些胆略,不是那种外强中干的纨绔子弟。

“景平二年……六月,癸丑,羡之等使邢安泰就弑之。王多力,突走出昌门,追者以门关踣而弑之”
——《资治通鉴》

刘义符死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啊,四人集团中还没有人敢直接篡位当皇帝,还得找一个傀儡。找谁呢。找刘义真肯定不行,因为谢晦之前也得罪过刘义真,所以四人集团不但没有让刘义真接替刘义符当皇帝反而把刘义真也给杀了。最后他们找来找去,找到了远在荆州且和四人集团没有过节的刘义隆。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2-17 20:45:26 +0800 CST  
和刘义真刘义符性格不同,刘义隆一点也不像纨绔子弟,虽然长了一个1米8的大个子。但是性格沉静内敛,从小就爱读书,非常文静,书法写的也非常好。是一个非常早熟的人,十几岁的时候就非常有城府,有心机,像个小大人,是类似于今天“五道杠少年”那种小戏精。别看不言不语,不爱说话,但是心里很有数,做事很稳当。14岁的时候,刘裕曾派他去处理一些政务,他就能处理的井井有条,滴水不漏。
时年十四。长七尺五寸,博 涉经史,善隶书。是岁来朝,会武帝当听讼,仍遣上讯建康狱囚,辩断称旨,武帝甚悦。—《南史》.宋本纪中





刘义隆

但是历史无数次的告诉我们,蔫儿萝卜更辣,咬人的狗不露齿,那些张牙舞爪的往往没什么真本事,而那些平时看着老实巴交的,关键时刻往往能干出惊人之举,往往能笑到最后。刘备、雍正、刘秀、李治都是这样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腹黑,刘义隆也是这种腹黑的人。

可能也是看着刘义隆老实巴交的,比较好摆布,四人集团最终选择了他,但是当接到通知,得知自己被选中当皇帝时,刘义隆却一点也不高兴。原因是刘义符、刘义真两个人的死于非命,让刘义隆吓得胆战心惊,他生怕自己也步他两个兄弟的后尘,成为四人集团的刀下鬼,觉得这个皇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陷阱。所以刘义隆很为难,不去吧,皇帝的位子确实诱人,天下第一人,吃头份儿,喝头份儿,坐在上面充大辈儿,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天下美女都归自己,太有吸引力。说刘义隆心理一点也不想当皇帝,那是假话。但是不能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皇帝也是一个高危职业,高风险,高收益,你想当,别人也想当,弄不好就让人给弄死。所以去吧,刘义隆又害怕,怕自己让四人集团给弄死,不去又不甘心。正在犹豫不决,进退两难之际,他手下的谋士们找他商量来了,没想到他手下人的意见很一致,司马王华、长史王昙首、南蛮校尉到彦之都劝他要接受皇位。王华说了三点理由,第一,先帝刘裕,武功盖世,勤政爱民,在老百姓当中还是很有威望的,所以您作为他的儿子,当皇帝是有群众基础的,民心和舆论在您这边。第二,四人集团杀刘义真刘义符,那是迫不得已,因为之前得罪过这两个人,怕被清算,所以先下手为强。弑君这种事情,但是他们敢做一次,肯定不敢做第二次,况且您和前面两位不一样,既和他们没有过节,又不是纨绔子弟,骄奢淫逸,没有把柄落在他们手里。所以,四人集团不敢把您怎么样。第三,这四人集团看似厉害,但是实际上也不是铁板一块,脆弱的很,四人里有寒门武将,有门阀士族,原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时间长了,他们肯定会内讧。咱们到时候就可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一个个收拾他们。所以您不要再犹豫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了,赶快起程进京。

“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所服,虽嗣主不纲,人望未改。徐羡之中才寒士,傅亮布衣诸生,非有晋宣帝,王大将军之心明矣。..畏庐陵严断,将来必不自容。以殿下宽叡慈仁,远近所知,且越次奉迎,冀以见德。悠悠之论,殆必不然。又,羡之等五人,同功并位,孰肯相让。就怀不轨,势必不行。废主若存,虑其将来受祸,致此杀害,盖由贪生过深,宁敢一朝顿怀逆志,不过欲握权自固,以少主仰待耳。殿下但当长驱六辔,以副天人之心。”
—(《资治通鉴》卷一二○)

话是开心的钥匙,听了王华这一番分析,刘义隆如同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不再害怕了,也不犹豫了。当即下决心,率领手下文武进京继位。刘义隆生活的时代,大约相当于西方历史的古罗马帝国的末期,在刘义隆3岁那年,哥特人在罗马奴隶起义军的配合下攻陷了罗马城。在刘义隆12岁那年,哥特人进入法国和西班牙,建立了以图卢兹为中心的西哥特王国,在西哥特王国建立的5年后,也就是公元424年八月,刘义隆在建康正式继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宋文帝,改元元嘉。




哥特人洗劫罗马城

刘义隆继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四人集团的成员都升了官,徐羡之、傅亮、谢晦这几个人的职务全都升了,工资也提高了。这看似是皇恩浩荡,实际上还是一招稳军计,是宋文帝扮猪吃老虎的策略,他先给四人集团加官进爵,为的是打消四人对他的戒备之心,让四人放松警惕,认为刘义隆是一个懦弱无能胆小怕事之辈,不拿刘义隆当回事。等他们松懈下来之后,再找机会,发动突然袭击,攻其不备。升官之后,刘义隆又下了一道旨意,说他自己年幼无知,没有政治经验,朝中大事还是要听四位顾命大臣的,按照以前的既定方针办,做出一副傻白甜的样子和对四人集团十分信任和倚重的姿态。
四人集团一看很高兴,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去了,他们觉得刘义隆就是个小孩子,什么事也不懂,胆小怕事,吓唬吓唬就行,根本不是他们四个老油条的对手,不用老盯着了。但是刘义隆却不是他们想的那么好糊弄,刘义隆在用高官厚禄稳住了四人集团,让他们放松了警惕之后,就马上任命他从荆州带来的亲信王昙首为右卫将军、王华为骁骑将军、到彦之为中领军。右卫将军的职责是“掌宫掖禁”,骁骑将军的职责“掌管宿卫事务”,用今天的话说一个相当于是中央警卫局局长,一个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员,都是关键的岗位,掌握京城枪杆子的。就这样刘义隆就迅速的把首都的军队领导都换成了自己的人,掌握了首都的军队,刘义隆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了。

在保证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之后,刘义隆开始反击了,他先是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办法,分化瓦解四人集团。第一步,刘义隆首先选择拉拢同样出身底层的檀道济,一起打击谢晦、徐羡之等人。刘义隆曾经对手下人说过,弑君的事情,檀道济不过是被胁从的,他不是带头的,如果我能对他既往不咎,善待他,他一定会为我所用的。刘义隆能有这个判断,是因为他深知檀道济和谢晦、徐羡之他们原本就不是一路人,尿不到一个壶里。他知道檀道济和另外三位大臣不一样,檀道济是寒门出身,另外三位是门阀士族出身。出身的不同,有些时候决定了在很多问题上的立场截然相反。就像同样是《智取威虎山》,里的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改地换天”,有的人听了,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但有的人听了之后,就不以为然,冷嘲热讽,就像某电视节目主持人曾经改编的那样:

唱:我们是工农子弟兵,调侃:哦,当兵的啊?,唱:来到深山,调侃:来深山干啥?唱:要消灭反动派,调侃:能打过人家嘛?,唱:改地换天。几十年闹革命南北转战, 唱: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的红旗挂两边。调侃:这啥打扮呀。唱:红旗指出乌云散,解放区人民斗倒地主把身翻。调侃:地主招你惹你了?

同样是民国时代,在有的人眼中那是“三十年做牛马,天日不见”,但在《白鹿原》的作者笔下却是乡绅治国,一派其乐融融;在有些推崇“民国范儿”的公知眼中,民国是一个南渡北归的大师辈出,遍地都是教会学校出身的贤淑小姐、出国留洋的文雅少爷、主仆情深的狡黠丫鬟、善良宽厚的豪门太太、持重仁爱的乡下老爷、爱国爱民的资本家老板的黄金时代;全然看不见民国那遍地的文盲,无数的饿殍,南京城的屠杀,长沙城的大火、花园口的大水、陪都重庆大隧道惨案和1942的大饥荒。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2-26 13:05:05 +0800 CST  
和刘义真刘义符性格不同,刘义隆一点也不像纨绔子弟,虽然长了一个1米8的大个子。但是性格沉静内敛,从小就爱读书,非常文静,书法写的也非常好。是一个非常早熟的人,十几岁的时候就非常有城府,有心机,像个小大人,是类似于今天“五道杠少年”那种小戏精。别看不言不语,不爱说话,但是心里很有数,做事很稳当。14岁的时候,刘裕曾派他去处理一些政务,他就能处理的井井有条,滴水不漏。
时年十四。长七尺五寸,博 涉经史,善隶书。是岁来朝,会武帝当听讼,仍遣上讯建康狱囚,辩断称旨,武帝甚悦。—《南史》.宋本纪中





刘义隆

但是历史无数次的告诉我们,蔫儿萝卜更辣,咬人的狗不露齿,那些张牙舞爪的往往没什么真本事,而那些平时看着老实巴交的,关键时刻往往能干出惊人之举,往往能笑到最后。刘备、雍正、刘秀、李治都是这样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腹黑,刘义隆也是这种腹黑的人。

可能也是看着刘义隆老实巴交的,比较好摆布,四人集团最终选择了他,但是当接到通知,得知自己被选中当皇帝时,刘义隆却一点也不高兴。原因是刘义符、刘义真两个人的死于非命,让刘义隆吓得胆战心惊,他生怕自己也步他两个兄弟的后尘,成为四人集团的刀下鬼,觉得这个皇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陷阱。所以刘义隆很为难,不去吧,皇帝的位子确实诱人,天下第一人,吃头份儿,喝头份儿,坐在上面充大辈儿,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天下美女都归自己,太有吸引力。说刘义隆心理一点也不想当皇帝,那是假话。但是不能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打。皇帝也是一个高危职业,高风险,高收益,你想当,别人也想当,弄不好就让人给弄死。所以去吧,刘义隆又害怕,怕自己让四人集团给弄死,不去又不甘心。正在犹豫不决,进退两难之际,他手下的谋士们找他商量来了,没想到他手下人的意见很一致,司马王华、长史王昙首、南蛮校尉到彦之都劝他要接受皇位。王华说了三点理由,第一,先帝刘裕,武功盖世,勤政爱民,在老百姓当中还是很有威望的,所以您作为他的儿子,当皇帝是有群众基础的,民心和舆论在您这边。第二,四人集团杀刘义真刘义符,那是迫不得已,因为之前得罪过这两个人,怕被清算,所以先下手为强。弑君这种事情,但是他们敢做一次,肯定不敢做第二次,况且您和前面两位不一样,既和他们没有过节,又不是纨绔子弟,骄奢淫逸,没有把柄落在他们手里。所以,四人集团不敢把您怎么样。第三,这四人集团看似厉害,但是实际上也不是铁板一块,脆弱的很,四人里有寒门武将,有门阀士族,原本就尿不到一个壶里去,时间长了,他们肯定会内讧。咱们到时候就可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一个个收拾他们。所以您不要再犹豫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过了这村儿没这店儿了,赶快起程进京。

“先帝有大功于天下,四海所服,虽嗣主不纲,人望未改。徐羡之中才寒士,傅亮布衣诸生,非有晋宣帝,王大将军之心明矣。..畏庐陵严断,将来必不自容。以殿下宽叡慈仁,远近所知,且越次奉迎,冀以见德。悠悠之论,殆必不然。又,羡之等五人,同功并位,孰肯相让。就怀不轨,势必不行。废主若存,虑其将来受祸,致此杀害,盖由贪生过深,宁敢一朝顿怀逆志,不过欲握权自固,以少主仰待耳。殿下但当长驱六辔,以副天人之心。”
—(《资治通鉴》卷一二○)

话是开心的钥匙,听了王华这一番分析,刘义隆如同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不再害怕了,也不犹豫了。当即下决心,率领手下文武进京继位。刘义隆生活的时代,大约相当于西方历史的古罗马帝国的末期,在刘义隆3岁那年,哥特人在罗马奴隶起义军的配合下攻陷了罗马城。在刘义隆12岁那年,哥特人进入法国和西班牙,建立了以图卢兹为中心的西哥特王国,在西哥特王国建立的5年后,也就是公元424年八月,刘义隆在建康正式继皇帝位,这就是历史上的宋文帝,改元元嘉。




哥特人洗劫罗马城

刘义隆继位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四人集团的成员都升了官,徐羡之、傅亮、谢晦这几个人的职务全都升了,工资也提高了。这看似是皇恩浩荡,实际上还是一招稳军计,是宋文帝扮猪吃老虎的策略,他先给四人集团加官进爵,为的是打消四人对他的戒备之心,让四人放松警惕,认为刘义隆是一个懦弱无能胆小怕事之辈,不拿刘义隆当回事。等他们松懈下来之后,再找机会,发动突然袭击,攻其不备。升官之后,刘义隆又下了一道旨意,说他自己年幼无知,没有政治经验,朝中大事还是要听四位顾命大臣的,按照以前的既定方针办,做出一副傻白甜的样子和对四人集团十分信任和倚重的姿态。
四人集团一看很高兴,悬着的心,这才放下去了,他们觉得刘义隆就是个小孩子,什么事也不懂,胆小怕事,吓唬吓唬就行,根本不是他们四个老油条的对手,不用老盯着了。但是刘义隆却不是他们想的那么好糊弄,刘义隆在用高官厚禄稳住了四人集团,让他们放松了警惕之后,就马上任命他从荆州带来的亲信王昙首为右卫将军、王华为骁骑将军、到彦之为中领军。右卫将军的职责是“掌宫掖禁”,骁骑将军的职责“掌管宿卫事务”,用今天的话说一个相当于是中央警卫局局长,一个相当于首都卫戍区司令员,都是关键的岗位,掌握京城枪杆子的。就这样刘义隆就迅速的把首都的军队领导都换成了自己的人,掌握了首都的军队,刘义隆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了。

在保证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之后,刘义隆开始反击了,他先是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办法,分化瓦解四人集团。第一步,刘义隆首先选择拉拢同样出身底层的檀道济,一起打击谢晦、徐羡之等人。刘义隆曾经对手下人说过,弑君的事情,檀道济不过是被胁从的,他不是带头的,如果我能对他既往不咎,善待他,他一定会为我所用的。刘义隆能有这个判断,是因为他深知檀道济和谢晦、徐羡之他们原本就不是一路人,尿不到一个壶里。他知道檀道济和另外三位大臣不一样,檀道济是寒门出身,另外三位是门阀士族出身。出身的不同,有些时候决定了在很多问题上的立场截然相反。就像同样是《智取威虎山》,里的唱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来到深山,要消灭反动派改地换天”,有的人听了,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但有的人听了之后,就不以为然,冷嘲热讽,就像某电视节目主持人曾经改编的那样。

同样是民国时代,在有的人眼中那是“三十年做牛马,天日不见”,但在《白鹿原》的作者笔下却是乡绅治国,一派其乐融融;在有些推崇“民国范儿”的公知眼中,民国是一个南渡北归的大师辈出,遍地都是教会学校出身的贤淑小姐、出国留洋的文雅少爷、主仆情深的狡黠丫鬟、善良宽厚的豪门太太、持重仁爱的乡下老爷、爱国爱民的资本家老板的黄金时代;全然看不见民国那遍地的文盲,无数的饿殍,南京城的屠杀,长沙城的大火、花园口的大水、陪都重庆大隧道惨案和1942的大饥荒。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19-12-26 13:23:41 +0800 CST  
果然在刘义隆的拉拢下,檀道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选择了站在刘义隆的一边,改变了自己的政治立场。接下来第二步,刘义隆,又把顾命大臣之一的王弘也拉了过来。刘义隆拉拢王弘,有两个原因,第一,王弘的亲弟弟王昙首是刘义隆的手下,考虑到王昙首的面子,所以对王弘既往不咎,会使王昙首心怀感激,使他更死心塌地的为刘义隆效力。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王弘和王昙首出身于著名的豪门—琅琊王家。争取到了王弘兄弟的支持,也就等于把琅琊王家拉到了自己的阵营中,也是在向门阀士族示好。由于王家在士族中的巨大影响力,这样做,对于争取门阀士族集团对刘宋王朝的支持是非常有好处的。其次,王、谢是南北朝最有势力的两大门阀士族,如果能把王家争取过来,对孤立打击谢家,也有很大的帮助。另外,由于王谢是姻亲,而且王家和很多豪门都联姻,所以王家一旦倒向刘义隆,很多和王家有关系的,还在中立观望的士族也会随之倒向刘义隆,谢家就被彻底孤立了。

争取过来王家,一起打击谢晦,也是向天下表面一个姿态,刘义隆并不是要清算士族阶层,不是要打击整个士族集团。有利于刘义隆建立统一战线,在自己立足未稳,实力不足的时候,稳住整个门阀士族集团,使他们先暂时和刘宋政权合作,争取时间,壮大实力,然后等今后时机成熟了,羽翼丰满了,再动手。

就在谢晦、徐羡之等人被刘义隆的温顺和谦卑态度所迷惑,逐渐放下戒备的时候,刘义隆开始悄悄的实施自己的复仇计划。他先放出风声,说自己要御驾亲征,去征讨北魏和祭扫祖坟。但是,这只是虚晃一枪,声东击西,是障眼法。可谢晦徐羡之傅亮却信以为真,认为刘义隆真的走了,去北伐了。没想到刘义隆根本没离开首都,而是暗中调动军队,命令雍州刺史刘粹、南兖州刺史檀道济、中领军到彦之带兵抓捕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徐羡之比较怂,一听说刘义隆派人来抓他,吓得当时就筛糠了,连反抗都没敢,就上吊自杀了。谢晦还有点血性,不愧是名门之后,集合了一批军队,进行武装拒捕,当时的谢晦在荆州任都督,这是四人集团的一个策略,不能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一损俱损。所以就让谢晦出京为官,镇守荆州,徐羡之和傅亮,留在京城,而谢晦的弟弟当时在京城担任黄门侍郎。

《后汉书•百官志三》:“黄门侍郎,六百石。本注曰:无员。掌侍从左右,给事中,关通中外。及诸王朝见于殿上,引王就座。



根据史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黄门侍郎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秘书局的高级秘书,在皇帝身边,给皇帝安排日程,起草文章什么的。不恰当的比喻就是 办公室主任一类,虽然品级不高,但是位置重要,处于权力的最核心,能够接触到国家的最高机密。因此,因此谢晦的弟弟,就提前知道了刘义隆要对谢晦下手。就赶紧派人,连夜骑快马到荆州去通知谢晦,让他早做准备。但谢晦接到这个消息之后,根本不信,他天真的认为,刘义隆根本不会杀自己。一个少爷秧子政治上的幼稚暴露无遗。没有在底层挣扎拼搏过的门阀士族,对人性的复杂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缺乏起码的了解。就这样,谢晦丧失了第一次逃生的机会。等刘义隆的大军真杀到荆州了,谢晦才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危险了。他这才把手下召集在一起,商量对策,手下的谋士让他把手下的军队分为两部分,派那些他最忠心最可靠的精锐部队,屯驻在宋和北魏的边境义阳,守住通往境外的通道,他自己带着剩下的军队到夏口迎战。打得过就打,如果形势不好,打不过,就赶快撤到义阳,从义阳逃入北魏境内,出国避难。但是谢晦不听,他舍不得荆州,荆州鱼米之乡,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是他多年经营的地盘,舍不得丢。结果谢晦又丧失了第二次逃生的机会。

谢晦集合起四万兵马之后,还对胜利抱有希望,因为他觉得,檀道济肯定会和他站在一边,有檀道济的军队,再加上自己,互为支援,不说能夺取天下,起码可以自保。他万万没有想到,檀道济也反水了,站到了刘义隆的一边。檀道济率领战船数百只,顺水而下,杀奔荆州,一时间,江面上檀道济率领的战船,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旌旗招展,帆樯如林,艨艟巨舰,密布江中,一眼望不到头。战船上高挑一面大旗,上面写斗大的一个“檀”字。谢晦一看就傻了,他手下的士兵一看这个阵势,也一哄而散,四散奔逃。

道济既至,与到彦之军合,牵舰缘岸。晦始见舰数不多,轻之,不即出战。至晚,因风帆上,前后连咽;西人离沮,无复斗心。戊辰,台军至忌置洲尾,列舰过江,晦军一时皆溃。
—《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宋纪二

士兵都跑了,谢晦没办法,也跑吧,带着身边仅剩下的7个人,骑着马,狼狈逃窜。但是越渴越吃盐,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跑的过程中,又出事了。谢晦的弟弟,跑不动了,他弟弟是个大胖子,200多斤,这位少爷秧子,平时养尊处优,走哪都是坐轿子,坐马车,根本自己没骑过马。平时不锻炼,突然这一长途骑马,把两条腿都磨破了,大胯都快磨没了,疼的不行,只能下马走。谢晦着急啊,但是又不能扔下他不管啊,亲弟弟啊,就只能也放慢速度,陪着他一块走。结果走的特别慢,走一会儿歇一会,磨磨蹭蹭,没一会儿,就被刘义隆手下的士兵给追上抓住了。抓住之后,刘义隆是毫不手软,把谢晦的全家还有手下,全给杀了。

自此,刘义隆非常漂亮的解决掉了四个顾命大臣,这一年刘义隆才21岁,放在今天才是一个刚上大一、大二的大学生。纵观刘义隆从登基到除掉四大臣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显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斗争艺术。他先是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然后一面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迷惑对手;先是暗中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布局;然后是化敌为友,分化瓦解对手,最后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沉默中爆发,给对手致命一击,像一个老练的猎人,精心布置了一个陷阱,然后不动声色的引诱猎物落网,显示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老辣。从刘义隆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刘裕当年的影子,真是虎父无犬子。而相比出身寒门的刘氏父子,谢晦、徐羡之这些门阀贵族,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养尊处优惯了,经不起风吹雨打,一遇到你死我活的斗争,就显示出了胆怯和幼稚,先是被刘义隆的装怂所迷惑,后来又交手的时候一触即溃。
楼主 徐惟隆  发布于 2020-01-10 12:03:41 +0800 CST  

楼主:徐惟隆

字数:233481

发表时间:2017-01-22 17:5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23:09:38 +0800 CST

评论数:27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