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洛阳的人口变多之后,隋炀帝又下诏修建了兴洛仓(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河洛镇)和回洛仓(今河南省洛阳市小李村、马坡村以西)两个著名的国家级粮仓,囤积了无数的粮食,确保洛阳城永远不会陷入饥饿之中。
洛阳的工程还没有完工,隋文帝接连下达旨意:命尚书右丞皇甫议征调河南、淮北等地100多万人口修建通济渠。
通济渠是隋朝大运河的一部分,从河南荥阳的板渚出黄河一直到江苏盱眙境内的淮河,全长650公里。隋文帝当年为了讨伐陈朝,特地在山阳(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和江都之间修建了山阳渎,用水运将两处给连接了起来,而山阳和盱眙之间有着天然的河道,隋炀帝派人稍微疏通了一下山阳渎,就将洛阳城和江都连了起来!
隋炀帝在通济渠的两边栽种了无数柳树,并修建了供车马行走的御道,非常的壮观。与此同时,从长安到江都的路上,总共修建了四十余处行宫。隋炀帝派遣黄门侍郎王弘等人到江南建造龙舟和各种船只几万艘,由于朝廷的工期非常的紧迫,当地的官员为了讨好隋炀帝,随意鞭打老百姓,以至于半数以上的人因此丧命,每日拖运尸体的车马络绎不绝……
自此,大家应该可以明白,隋炀帝其实是准备前往江都!
605年5月,隋炀帝下令在洛阳城西仿照汉武帝的上林苑,建造了一个方圆200余里的西苑。
西苑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方圆十余里的人工湖,湖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假山,假山高达百余尺(30多米高),相隔三百步,岛上还建有通真观、习灵观、总仙宫等建筑,人工湖内的建筑错落有致,风格不一,在湖中烟气的缭绕下,建筑群时隐时现,颇有人间仙境的感觉。
西苑北面是一条蜿蜒盘亘的大水龙,名为龙鳞渠。龙鳞渠依照宫苑地形的高低曲折跌宕,最后汇入湖中,和南部的景观连为一体。隋炀帝命人在龙鳞渠经过的地方修建了十六座宫院,每院以一名四品夫人主持,院内的宫殿楼宇,极其华丽壮观。
各院的夫人每天都会发明一些稀奇古怪的小零嘴来讨隋炀帝的欢心,有了这些美女的点缀,西苑也算是人气大增,实至名归。
隋炀帝修建西苑之后才发现,春夏之际曲院中的荷花盛开,道旁的鲜花点缀,宫女们在水中划船采摘菱角,景色一望无际。可是到了秋冬季节,西苑中的树木和花草凋敝,光秃秃的一片非常难看,因此下令准备了许多丝绸锦缎制成的假花假树,每次他前来西苑的时候,总会提前将它们安放好,这样就可以一直享受五彩缤纷的西苑美景……
关于隋炀帝为什么迁都洛阳,说法有很多:
有说南北朝的统治阶级是鲜卑族,因此在长安城居住的大多数是少数民族,隋炀帝住在里面有客居之感。
也有说汉王杨谅属下的20多万户当时被发配到洛阳,为了加强对他们的管理,隋炀帝决定迁都。
也有说洛阳自古以来就是都城之所,位在中国的正中央,政命的下达和执行都非常的方便快捷,是统御天下的不二选择。
还有说洛阳城比西安更靠近江南,洛阳依黄河而立,水运极其发达,只要粮食问题解决了,再大的事儿都不怕。
我个人认为,隋朝是中国魏晋、南北朝之后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都城的选择关乎到政权的稳定,杨氏家族的颜面,因此至关重要。事实上,隋文帝在位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他本来是勤俭节约的帝王,可最后还是花费重金重新修建了大兴城,让大隋王朝有一个气象万千的都城。
然而,在隋炀帝看来,长安城还是太过偏僻,除了去西域方便,到达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有洛阳来的方便。事实上,武则天最后不也选择迁都洛阳吗,这更说明了洛阳作为帝国都城,确实有它的道理。
更何况,隋炀帝面临的是什么样的局面:江南士族的不服!粮食运输的匮乏!
如果看的更为长远,隋炀帝此时就已经盘算着完成父皇当年没有完成的伟业—对辽东的高句丽开战,那么修建洛阳城,打通大运河,将洛阳、幽州和南边的扬州、绍兴等地连接起来,这将是多么宏伟的气魄!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3 15:58:33 +0800 CST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3 19:59:18 +0800 CST  
@h414300 2018-05-13 21:37:02
我又搬小板凳过来了,明明
-----------------------------
good 回头考试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3 21:58:41 +0800 CST  
第18章乘船南巡江都
605年8月,前往江南督造龙船的黄门侍郎王弘传来消息:龙船已经全部建造完毕,隋炀帝可以随时启程前往江都。
隋炀帝花费了那么多的财力和人力修建大运河,又不惜重金打造龙船,难道仅仅是为了前往江都观光旅游?咱们先埋下个伏笔。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的排场非常的隆重。
他自己乘坐的龙船高45尺(大约15米),长200尺(大约66米),总共有4层,最上面的是观赏角度最好的正殿,中间两层有120个房间,最下面的则是服侍宦官居住的地方,萧皇后做的翔螭舟结构和龙船一样,但是稍微小一点。
明朝初年,郑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超级战舰长125米,宽51米,最大的战舰长达148米,宽60米。隋炀帝坐的船,充其量只不过是小船而已……
随行的大队里还有朱鸟、苍螭、白虎、玄武、飞羽、青凫、陵波等名字稀奇古怪的船只数千艘,专门供后宫的嫔妃、王子、公主、大臣、僧尼、道士、蕃客们使用。
皇帝和大臣们坐的船虽然气派,却没有动力,只能靠岸边9万余人的民夫用纤绳来拉。客观的来说,征调九万余人做纤夫,阵仗确实有点大,不过隋炀帝特地下达了一道诏书:免除江淮地区老百姓一年的赋税,免除扬州地区5年的赋税,凡是他之前管理过的州县一律免除3年赋税。
可以翻一下唐朝的历史,看看有多少皇帝可以大方到免除老百姓如此多的赋税!
除此之外,大队里还有供朝廷十二卫的士兵乘坐的小船,数量也是几千艘,士兵们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隋炀帝说了,你们的船只能由自己来拉,绝对不允许骚扰百姓!
上万艘船只在大运河上航行,旌旗蔽日,锣鼓喧天,那画面该有多震撼!
龙船所过之处,地方官员争相巴结,纷纷进献奇珍异宝和美味佳肴,唯恐落了下风,后宫的嫔妃一路根本就吃不过来,只能在临走时将食物遗弃或者掩埋。
《资治通鉴》非常喜欢夸大事实,把臣子们的阿谀奉承当成皇帝们的主动索取,不惜一切代价地黑皇帝!
比如,隋炀帝想要做几件好看的衣裳,下令地方官员进献羽毛,司马光就描述:地方官员为进献羽毛去捕鹤,看到一棵树上有鹤巢,想要上去端了它,结果爬不上去就将大树连根拔起,鹤妈妈看到了这种情况,赶紧拔掉自己身上的羽毛丢给他们(鹤恐杀其子,自拔氅毛投于地),还被人说成是祥瑞。
问题是,官场上讲究的就是一个迎来送往,寻常的京城官员经过地方都免不了拿礼物,更何况这是隋炀帝的御驾!这种诬陷,隋炀帝表示完全不接受!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4 11:43:49 +0800 CST  
@jingyan34520 2018-05-14 12:33:44
记号留下
-----------------------------
欢迎常来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4 13:10:24 +0800 CST  
@暗里不着迷啊 2018-05-14 11:47:08
好几天没来了,在给隋炀帝洗白白啊,不过感觉你的逻辑还是非常有道理,只有明白了前因后果,对人物的评价才能客观!顶起来……
-----------------------------
洗白白......很有画面感啊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4 13:10:53 +0800 CST  
605年9月,隋炀帝到达江都,606年3月,隋炀帝正式启程回洛阳。
正所谓烟花三月下扬州!隋炀帝南下江都如果是为了观光旅游,必定会选择景色最美的三月,可他为何会在此时着急着返回呢?
我个人认为,隋炀帝南下江都的目的就是想壮大隋朝的声威,使得万朝来国,使得大隋朝的王化遍及中华大地。
当年,隋文帝虽然灭了南朝的陈国,可南方的士族始终认为大隋是少数民族的延续,内心一直就想恢复南朝的旧制和习俗,不愿意归降杨坚。杨坚灭陈之后,曾经下令焚毁所有南朝皇室使用过的器物,凡是可以勾起南朝士族复国想法的东西,隋文帝都想清除(后面还会提到南北律法的差异)。
然而,隋文帝能够通过这样的方法完全收服南方士族的心吗?当然不是!
我们可以看到,隋炀帝出行的队伍中,有西域的番僧、道士、和尚、尼姑,还有许多方外的器物,要知道,隋炀帝向来就没有这方面的信仰,如果是单纯出去游玩,压根就不需要这些乱七八糟的人随行!
归根结底,隋炀帝就是想向南方的士族们传达一个信息:隋朝虽然是从北方少数民族的手里打下来的,但是大隋王朝姓杨,是汉人统治的江山,隋朝和南方士族有共同的语言。最不济,连番僧、和尚这些化外之人都已经归降了朝廷,南方的士族还要犹豫什么?
至于修建大运河,巡游江都,只不过是隋炀帝收复南方士族,体察民情,为大隋王朝的下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而已,并非隋炀帝的私欲!
《隋书》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隋炀帝在临行前曾数次发布诏书,声称朝中的宰相们整天坐在家里,只知道闭门造车;吏部大佬们考核官员只看下面人的一张嘴,从不做实地调研,考核形式非常主观;朝廷的刑罚非常严苛,地方官员又喜欢阳奉阴违,致使百姓蒙冤,难以伸张正义。
为了怕百姓们误会,隋炀帝甚至公开表达了自己的意图:长安不便于朝廷管理全国各地,因此朕才决定修建洛阳,想要亲自巡视天下,使得天下无冤!
隋炀帝的一生,因为旁人的断章取义,蒙受了多少不必要的冤屈!这样的雄心壮志,竟然被形容为独夫民贼,国之暴君,我们是否该扪心自问?
606年4月,隋炀帝到达东都洛阳之后,再度下诏:免除天下所有老百姓1年的徭役赋税!而在此之前,隋炀帝还下了一道诏书:免除因为对外战争和铲除叛乱而阵亡将士家庭10年的赋税徭役!
隋炀帝除了对百姓宽容之外,还在朝廷内部掀起了一项改革:
他曾经命吏部尚书牛弘制定朝廷的舆服、仪卫制度,简单地来说就是大隋的官员究竟穿什么样的衣服,佩戴什么样的装饰,出行都用什么样的仪仗,不同等级的官员地位应该如何划分,以什么样的衣服和出行装备来划分,大隋需要自己的标准!
要知道,大隋之前是南北朝,鲜卑族花了100多年的时间改变了汉族的习俗,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以鲜卑族的打扮和风俗为主流,这些显然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
隋文帝杨坚在世的时候,鼓励和提倡节俭,朝臣们因此不敢奢华,他们身上的衣服,大多都是破旧不堪,毫无色泽的货色,不仅如此,衣服的样式还不统一!大臣们上朝的时候,往大殿里一站,花花绿绿,破破烂烂,丝毫没有大国的气度!
隋文帝确实是节俭,但是国家许多基础的工作都没有做到位,说白了就是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个烂摊子!隋炀帝既然成为了帝国的扛把子,找人去统一朝廷的服饰,提高官员衣服的品质,彰显大国的气派又有何不可?
接到隋炀帝的命令后,吏部尚书牛弘带着自己的团队,花了将近几个月的时间,最后终于制定完成。隋炀帝回到洛阳之后,牛弘带着方案亲自汇报了一遍,君臣二人这才定下了大隋王朝官员们的礼仪制度!
即便是苛刻的司马光,也不得不承认:文物之盛,近世莫及也。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4 14:19:52 +0800 CST  
法律作为统治者制定的上层建筑,本质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开皇律》明确规定,有罪的贵族、官僚可以通过“议、减、赎、当”等制度,光明正大地为自己减刑!
说了,如果官员的级别在七品和七品以上,所犯的罪行可以减免一等,如果是八品和九品官员,可以向朝廷交一笔钱财来赎罪!除此之外,假如你的身份在“八议”之列,所犯的罪行也可以减免一等!
八议:指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
“亲”:和皇室、宗室能够扯上关系的亲属,比如公主、驸马等人。
“故”:皇帝的某些故旧,比如和皇帝从小玩到大的好兄弟。
“贤”:在朝廷名声极好,公认为有德行的正人君子!
“能”:能力超群的人,比如你很会打仗,很会当领导,或者有资格做皇帝和皇子师傅的人。
“功”:立下汗马功劳的人,比如你用一万人打败了十万突厥大军……
“贵”:三品和三品以上的职事官(尚书左右仆射、中书令、各部尚书等),两品和两品以上的散官(太尉、司徒、司空等),以及一品以上的勋爵(国公爷)
“勤”:这个就有点主观了,皇帝说你干活很卖力,那你就很“勤劳”,就可以享受超越规格的待遇。
“宾”:比如前朝的皇室后裔,或者前朝功臣的后裔。
如果你是这八种人中的一类,那么恭喜你了,你就算是犯了罪,官府也不能直接对你判刑,必须要把你的案卷和特殊的身份上报给朝廷,由有关部门的官员集体审议,提出判决意见,然后再交给皇帝做最后的裁决!
事实上,这种人的命运已经超越了朝廷法律的管辖,如果皇帝看你不爽,就算你是皇亲国戚,也可以随便弄死你,假如皇帝喜欢你,就算你犯了大错,也可以留你一条命!
说完了八议,咱们再聊聊官员们的避罪手段吧。
九品以上的官员犯了事,可以用铜来赎罪,只要你给政府相应数量的铜,你的罪就可以减下来。
比如说,你犯了鞭笞之罪,就可以拿一斤铜换10下鞭笞的惩罚;如果你犯了徒刑,就可以拿20斤铜来减免一年,不过最多只能拿60斤铜减免三年;如果你犯了1000里的流刑,可以拿80斤铜减免,犯了2000里的流刑,可以拿100斤铜来减免。
问题是,你拿的钱越多,就说明你的收入越高,家里越富有,这可会引起有关部门调查的……
当然,如果你的家里没有那么多钱,还可以拿官职来抵罪,假如你犯了徒刑,五品以上的官职可以抵两年的刑罚,九品到五品的官职,可以抵一年的刑罚。
隋文帝每个季度都会亲自查看各州县报上来的案卷,防止错判、误判情况的发生。583年,他发现刑部所断的案子牵涉的人实在是太多,而且许多判罚都超出了他的想象,所以再一次下令修改律法,废除了死罪八十一条,流罪一百五十四条,徒杖等千余条,最后仅仅剩下五百条罪状。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5 14:01:14 +0800 CST  
莫名其妙 第一段发了两次 为什么都要给我删掉?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5 14:03:51 +0800 CST  
再发一遍前半段,如果再被删除,有兴趣的直接找我要就行......
第19章宽松的开皇律
606年10月,隋炀帝下了一道诏书:修改《开皇律》!
不就是修改一部法律吗,这有什么值得说的?
事实上,《资治通鉴》和《隋书》都只是简单提了一下,可在我看来,隋朝的律法直接贯穿了隋末到唐初的社会,影响到方方面面,而隋炀帝的这道诏书更是影响了大隋的运数!
从隋文帝开始,一直到李渊登基称帝,40年不到的时间里,一共有三位皇帝,却出现了三部在中国历史上都很重要的法律体系:隋文帝的《开皇律》、隋炀帝的《大业律》、李渊的《武德律》。
朝廷的律法频频更换,这其中就没什么蹊跷吗?
先看看《开皇律》吧!
北朝的统治者就是一帮少数民族的粗鄙汉子,崇尚武力和暴力,讲究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如果下人犯了错,二话不说,直接打死,然后再换一批……
他们入主中原之后,听说中原人有以德服人,以仁治国的大道理,还有法律制度这些玩意儿,于是也想学习一下文明人的搞法,因此东拉一条,西找一篇,最后搞出了一套不成体系的法典。
不过,北朝法典的特点非常鲜明:严苛、混乱!
啥意思呢?监狱里面人满为患,因为一点小罪就被殴打致死的大有人在!
隋文帝从那个时代过来,深知北朝的律法根本就没办法让帝国长治久安,因此命令高颖、杨素、苏威、牛弘等大臣在北朝的律法框架下,坚持删繁就简,废除酷刑,疏而不失的原则,制定了《开皇律》,变动最大的应该是刑罚方式和罪名的认定:
第一,死刑。北朝时期,有车裂、枭首(不仅砍头,还把你的人头挂在竹竿上示众)等刑罚,隋文帝觉得太过残酷,因此下令废除,只保留了绞刑和斩刑两种文明的死刑。
第二,流刑。将犯人流放到国家边远的地区去服役。分为1000里、1500里、2000里三个流放的等级。如果是去服军役,1000里的流放2年,1500里则2.5年,2000里的则3年。如果是去驻地服劳役的,全部都是三年刑期。
第三,徒刑。剥夺犯人的人身自由,给犯人带上枷锁,让其服劳役。分为1年、1.5年、2年、2.5年、3年五个等级。
第四,杖刑。用大荆条、大竹板或棍棒抽打犯人的背部、臀部和腿部,有50下到100下不等的套餐。
第五,笞刑。用竹板、木板抽打犯人的背部,有10下到50下不等的套餐。
除了这五种刑罚,还重新制定了十条罪名,后世称为十恶不赦之罪。
第一,谋反。与统治集团对抗,试图推翻朝廷统治的行为,比如率众哗变,农民起义等。
第二,谋大逆。损坏皇陵、宗庙、宫阙等代表皇室身份和地位建筑的行为。
第三,谋叛。图谋叛国,做汉奸的行为。
第四,恶逆。殴打和杀害祖父母、父母,以及其他直系和旁系亲属的行为。
第五,不道。比如你拿着一把刀,捅死一家三口人,或者以残忍的手法肢解别人的尸体,或者行蛊毒厌魅等等。
第六,大不敬。偷盗皇帝专用物品,因失误而致皇帝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不尊重皇帝及钦差大臣,这三类是最严重的大不敬之罪。
第七,不孝。比如父母去世之后不穿孝服,不为父母守孝,不赡养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父母等。
第八,不睦。不顾家族中的尊卑和长幼关系,比如以晚辈的身份诬告长辈,或者以下犯上,弑杀长辈等。
第九,不义。比如说同朝为官的官员私下斗殴致死,军队的小兵谋杀将军,学生谋杀老师,妻子在丈夫去世后不举哀,或者立马改嫁给别人等等。
第十,内乱。亲属之间乱伦,这个是最好理解的罪行。
兄弟们,十恶不赦这个词被如今的电视剧和电影几乎都用烂了,它的发明人正是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杨坚。看得出来,十恶不赦的政治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为了强调君权、父权和夫权,对违背了世间的道德和伦理,尤其是藐视人与人之间等级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罚。
打个比方来说,咱们现在的夫妻,一直以来就强调地位平等,甚至好些女人都敢欺凌到男人的头上,可是在古代,男人的地位就是比女人尊贵,你敢挑战我的权威,哥们先打你一顿再说!
隋文帝发话了,只要你犯了十恶大罪,必须从严处罚!就算你犯的罪情有可原,朝廷能够宽恕你,你也得被削去籍属,成为和强盗、奴婢等身份差不多的低贱阶层,这便是十恶不赦的精髓之所在。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5 16:18:36 +0800 CST  
@落叶阔叶林 2018-05-15 16:22:24
马克一下。写长篇不容易,楼主坚持!
-----------------------------
谢谢,确实不容易,很希望自己的心血能得到认可!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5 16:23:49 +0800 CST  
第20章皇帝说了才算
总体来说,隋文帝考虑到前朝的法令比较严苛,民间已经产生了畏惧心理,因此在制定开皇律的时候,尽量保持宽松的刑罚标准,以此来照顾百姓的情绪。
百姓们幸福了,可官员们却遭殃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刑不上大夫的说法,意思就是统治阶层享有绝对的法律豁免权力,但是到了隋文帝这里,这句话似乎不太好使。隋文帝最喜欢干的,就是把自己的官员干到死为止……
单从这一点来看,隋文帝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性格极为相似!
有人可能会怀疑了,不是说隋朝的官员犯罪之后可以拿钱或者官职抵罪吗,怎么又说隋文帝喜欢折磨他们?
答案其实很简单,律法都是由统治者制定的,最后的执行力度也是由皇帝说了算,皇帝想弄谁就弄死,更何况,律法只是惩罚你的罪行,至于怎么让你犯罪,怎么给你定罪,门道就更多了……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经常派人去监视朝中的文武官员,只要他们稍微有点过失,就会把你叫进宫,大加责斥!隋朝的官员是最惨的,在隋文帝的淫威下,他们不敢贪污受贿,不敢穿好看的衣服,甚至都不敢炫富……
即便如此,隋文帝依旧不满意,在他看来,官员们不敢贪污是因为朝廷监督很严格,但只要有贪污的机会,官员们还是会选择贪污的……
这就有点诛心了!
于是……长安城内出现了一批求人办事的人,他们拿着贵重的礼物,挨个儿去敲官员们的大门,求这些大佬给自己办事儿,如果官员们稍微起了一点贪心,隋文帝的使者隔天就会带着圣旨前来处斩他们!
官员们上朝的时候,隋文帝经常会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考他们,大臣们只要回答不对或者答不清楚,轻的直接朝堂上开打,而且一天可以打好几次,直到官员的屁股开花,稍微严重一点的,直接拖出去斩首!
我们只知道朱元璋上朝的时候,如果按下腰间的裤腰带就表示要杀人,明朝的廷杖又有多么的厉害,殊不知这种情况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而且是被我们视为明君的隋文帝干出来的事儿。
在隋文帝的淫威之下,大隋的官员们可谓是斯文扫地,颜面尽失。
这些人好歹也是读书人,皇帝动不动就拿板子教训他们,宣扬出去,他们还有什么颜面苟活于世?
591年,重臣高颖和侍御史柳彧终于按耐不住,联名给隋文帝上奏:“陛下啊,这朝堂不是判决刑狱的地方,更不适合处决朝臣啊!陛下想要用律法给天下臣民一个太平盛世,咱们都能理解,可朝廷把法律公布出去,百姓们知道的很少,这才会屡屡出现违法的事情……哎,不说了,臣等忧心忡忡,干脆辞官不做了,给更有能力的人让贤吧。”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5 17:42:34 +0800 CST  
话说的很直白,也很有情绪,隋文帝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做的太过分了,因而就问身边一个叫田元的都督。
隋文帝:“田爱卿,朕的刑罚很重吗?”
田元犹豫了片刻,觉得照这样下去,自己的屁股也有开花绽放的可能,因此决定维护一下未来的幸福生活……
田元:“嗯,确实很重。陛下的棍子比手指还要粗,打30下就相当于平时的100下,所以才死了那么多人。”
隋文帝听了这话,心里老大不高兴,可还是下旨撤去了朝堂上的刑具,将所有的判案之权交还给有关部门。
没过多久,楚州行参军李君才给隋文帝上书,说皇帝太宠幸高颖了……
隋文帝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人,那能容忍臣子批评他,于是下诏让李君才前来长安,想和他当面沟通一下……
李君才以为皇帝听进去了,因此屁颠屁颠的来到长安,刚到了大殿还没开始说话,隋文帝的老毛病就犯了,到处找棍子要打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隋文帝可能忘记了,他之前下令撤走了殿内的棍子……隋文帝着急了,手痒痒了,于是从身旁拿了一条马鞭,把李君才活活抽死在了朝堂之上!
事后,隋文帝后悔了吗?
没有……隋文帝觉得朝堂上没棍子还是不行,于是又把先前用顺手的那根棍子给找了回来,放在朝堂的角落,准备随时听用。
兵部侍朗冯基力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于是出来进言,劝隋文帝别再这样打人,话音刚落,隋文帝便操起棍子送他上了西天……
完事之后,隋文帝后悔不已,痛恨自己管不住手脚,因此下令抚慰冯基力的家属,还回过头来指责其他大臣为什么不及时劝他住手……问题是,朝中的大臣都已经被他打怕了,谁还敢出这个头?
596年,有人向隋文帝举报:合川仓少了7000石粮食,隋文帝派专门管粮食的律官斛律孝卿下去查看,结果发现是粮仓主管监守自盗,杨坚毫不留情,当即下令将他处斩,并将此人家中的女眷全部罚为奴婢。
此事过后,隋文帝直接通告全国,有谁胆敢偷盗粮库,只要偷盗的粮食数量满一升就处以死刑,家属罚作奴婢。
后来,隋文帝变得越来越离谱:他竟然鼓励大家举报偷盗行为,就算是在大街上捡钱也不能放过!
这条政令很快就成了街上地痞流氓和无耻之徒的福利,这些人没事就在大街上晃悠,看见那个富家子弟在走路,就走到他的前面,偷偷的丢一袋钱。
土豪们虽然家里有钱,但是图的不就是个喜庆吗,他们看到地上有袋钱,就乐呵呵的捡起来装在自己的口袋。这时,旁边就有许多人冲了出来,拉着土豪去官府告罪……
隋文帝规定:只要你偷盗一钱,就判你死罪,长安城有多少土豪因此丧命,我们不得而知。
这可能是朝廷鼓励老百姓宰肥羊最早的先例吧!
不过,这种事情毕竟太不讲究,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危机,以至于闹得人心惶惶,最后不得不被迫取消。
我们都知道,春夏是万物生长的时候,杀人有违天道,因此古代杀人都是避开春夏,选择秋后处决。隋文帝非得不信这个邪,他觉得自己是上天之子,既然是天子就可以做一切决定,因此下令在六月份也处决犯人……
皇帝如此严苛,官员们自然得跟风效仿。
一时间,全国上下形成了一种风气:谁执法严苛,谁就可以得到大家的尊敬,那些讲情面讲事实,爱护百姓的人反而被耻笑。
在隋文帝的带领下,《开皇律》形同虚设,大隋形成了一种法律宽松爱民,但是执法严峻无情的局面。
问题是,这样的矛盾是正常的吗?隋炀帝又该如何处置呢?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6 08:54:37 +0800 CST  
第21章炀帝的大业律
隋炀帝的《大业律》对犯罪和刑罚重新做了规定,主要的内容有:
第一,侵犯皇权罪。
谋反和谋叛:谋反就是造皇帝的反,包括大臣政变和农民起义,谋叛就和我们现在说的叛国罪一样,必须要严惩。
隐藏谶纬:谶指的是巫师或者方士所说的隐语和预言,一般都是和帝位预测相关的话;纬是相对于经学而言,以神学迷信附会和解释儒家经书的说法,比如河图洛书、占星望气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历来的统治者都对这两样事情深恶痛绝,隋文帝和隋炀帝更是如此,隋炀帝继位之后就下令把天下所有有关谶纬之学的书籍全部焚毁。
第二,危害皇帝人身安全的罪。
包括皇帝的出行、依仗,饮食和药物,凡是能够危及皇帝性命的都要算在内。
戍卫上番不到。意思就是该你值班的,你却不在岗。
犯跸。意思是冲撞皇帝的御驾,惊扰到皇帝本人。
第三,对皇帝大不敬的行为。
指斥乘舆。意思是指责皇帝的所作所为,背地里说皇帝的坏话。
抗拒君命,无人臣之礼。皇帝说的话就是圣旨,你可以有异议,但是绝对不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违背诏命,让皇帝下不来台。
对皇帝不忠。这条罪主要是靠皇帝自己来判定,皇帝觉得你欺骗他,那你就是不忠,没什么好解释的。
对皇帝不敬。比如皇帝到你的地方巡幸时,你进献的食物不合皇帝的胃口,或者皇帝用膳的时候你放了个屁,都有可能判你不敬。
第四,危害公共安全罪。
私藏、私造武器。古时候的统治都是专制的,绝对不允许民间私自制造武器,也不能在家里存放可以武装队伍的武器和甲胄。这个和我们现今民间不允许私藏枪支的道理是一样的。
相聚为盗。民间可以有小偷,但是绝对不允许大批的人占山为王,隋朝之前许多王朝的覆灭都是因为土匪和盗贼聚在一起,搞什么绿林好汉。隋炀帝可能没有想到,最后隋朝的覆灭不是因为他修建大运河,也不是修建行宫,而是蜂拥而起的盗匪,我们后面会详细说这个事。
造蛊毒。古时候把许多毒虫放在一个罐子里面,让他们互相撕咬,最后活下来的就成为蛊。放到我们现在来看,这种说法完全是封建迷信,根本起不了作用,但是当时人家就是信这些,每个朝代的统治者都对此事深恶痛绝。
隐匿逃亡之罪。如果你家里来了朝廷要追捕的罪犯,你还敢私自藏匿,或者给他提供金钱帮助,朝廷必定会追究你的责任。
第五,职务犯罪。
擅离职守。官员作为国家公务员,拿着朝廷的俸禄就必须忠于职守,即便是宰相每天也得在省台坐班,不到下班的时间绝对不允许回家,想要休假也得向有关部门请假备案。
外交失词。和少数民族打交道的时候,说话绝对不能信口开河,这一点可以参考我们如今的外交部新闻发言官。
衣冠不整。官员衣着不能太寒酸,更不能像路边的乞丐一样贴着补丁。中央官员上朝的时候不允许东倒西歪,长相不太好看的官员,在官场上绝对不受待见。唐宋明清几个王朝好像都在这方面有规定,我们现在不也这样?
署置过限。国家公务员的编制有规定,每个州每个县官员的名额都有限制,一个萝卜一个坑,朝廷拿钱出来养官员,绝对不允许有私自设立岗位骗取国家公共财产的行为。
执法残暴。官员作为基层的执法者,需要代替天子牧养百姓,绝对不允许有欺压百姓的行为,更不能在执法过程中动粗,造成冤狱。我们如今的城管部队要是放在哪个时候,绝对是被朝廷追究责任的对象。
枉道。官员们乘马车出差,必须要走国家的官道,绝对不允许走小路,因为马车和马匹是国家的公共财产,走不安全的道路很容易造成马蹄和车辆的损失。而且,不走官道的后果就是很容易误了时间,影响办事的效率。
与民争利。古代的士农工商这四个阶层划分明确,朝廷的官员和政府绝对不允许利用手中的职权去经营商业,和老百姓争夺商业利益。
刺史县令私自出界。地方官员必须老老实实待在自己的地方,没有朝廷的批准不允许去别的州县串门,如今的官员经常来这里学习,去那里考察,实际上是到处旅游,隋朝明文规定,不允许这样干!
朋党交通罪。不允许官员结党营私,或者提拔门生之类的活动。
泄露朝廷机密。中央的政策、朝廷的决议在没有公布的时候,绝对不允许外传,一旦被查出来就是大罪。
第六,妨碍管理秩序罪。
走私。比如中原的铁器非常发达,但是北方的草原民族却不精通,隋朝就规定不允许走私铁器,这些危险的玩意儿必要得到国家的配额管理。
私铸钱财。这事儿除了汉朝和唐朝的王爷们搞过,其他朝代好像都不允许,至少明面上不允许,私铸钱币绝对是操家灭门的大罪,没什么好商量的。
违反户籍管理规定。古时候都是按照人头数来抽税的,你如果不在官府登记造册,就相当于不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和我们现在的黑户是差不多的概念。
居丧嫁娶。家里有长辈去世的时候,晚辈应该守孝,如果这个时候你还锣鼓熏天的娶妻娶妾,那对不起,朝廷会派官员前来弄死你。
通奸。古时候都是嫡长子继承的原则,男女之间非法性行为不仅有伤风化,破坏社会和谐,还容易在家族内部引起不必要的争端,朝廷因此明令禁止。
不睦。古代男人一妻多妾,经常是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即便如此,朝廷规定不允许在家里闹矛盾,破坏社会和谐。
不孝。父母老了,孩子不承担赡养责任,天天在外面潇洒的,那对不起,朝廷会出面处置你。
第七,军事犯罪。
怯敌。打仗的时候你不可以装死,不可以不战而溃,更不可以发表消极言论妨碍军心。
逃避兵役。朝廷打仗需要征兵,你可以把自己搞成残废,但是绝对不允许四肢完整,年龄又达到要求的男丁拒绝服兵役。
丧师。打仗的时候不管什么原因,造成全军覆没或者无端损失过多,朝廷都会追究统军将领的责任,一般都是削除军籍,贬为庶民。
当然,隋炀帝的《大业律》中还有其他条款,许多都已经失传。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条款并非凭空捏造,每一条都可以在现有的史书记载中找到案例。聪明的人可能已经发现,咱们如今的法律很多都继承了老祖宗的智慧,这一点必须得给他们点个赞。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6 13:25:37 +0800 CST  
@福娃娃2018 2018-05-16 14:34:33
这几个章节有点枯燥啊
-----------------------------
是的 再过两节就进入到你们喜欢的讲故事环节了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6 14:50:02 +0800 CST  
第22章被掩埋的真相
隋文帝的《开皇律》应该算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法律体系,那么隋炀帝为何还要再制定《大业律》呢?
有人说,这是隋炀帝想要掩盖自己弑杀父亲,谋夺太子之位的罪行,想要用宽仁的刑罚来笼络人心。
问题是,隋炀帝谋杀隋文帝一事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而谋夺太子之位,更是皇太子杨勇自己行为不检点,惹得独孤皇后和隋文帝大为不满,隋炀帝作为顺位继承人,再加上身上的军功无数,这才夺取太子之位。利用宽仁的刑罚来笼络人心的说法,实在是有点站不住脚……
还有说隋炀帝是好大喜功的人,想要靠一部法典来为自己树立威名。问题是,仅仅靠一部法典就能赢来威名,那中国历史上的法典恐怕会多如牛毛了吧……
事实上,律法经典不经典,不能从律法本身来看。比如,你在家觉得自己帅呆了,可问题是和别人比起来你帅不帅,在特定的人群中,你的长相是不是符合他们的审美标准……
律法的好与坏,必须得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说才有意义!
当时是个什么情况?
北朝是少数民族统治,律法非常严格,老百姓犯了错经常会被处死,因此民间的敌对情绪非常浓厚。隋文帝制定《开皇律》,根本目的就是缓解北朝遗民的敌对情绪,争取笼络人心。
然而,隋文帝本质上就是个内心阴暗,严苛无比的帝王,对世间的一切都是持怀疑和猜忌的态度,他虽然想制定宽松的律法,可骨子里却不相信百姓们会因此对你感恩戴德,不相信百姓们会减少犯罪的动机,因此《开皇律》总体来说还是很严格!
这样一来,南方的百姓就不开心了,在他们的国度,帝王们都是以仁德治国,法律非常宽松,老百姓的法制观念非常的淡薄。
换句话来说,《开皇律》在北朝的百姓眼里是福利,可在南朝百姓的眼里,仍旧是严刑峻法!更何况,隋文帝在执行《开皇律》的时候,主要以粗暴和野蛮的人治为主,律法几乎形同虚设,这就让官员和百姓更加难受和抗拒!
尤其是南方的老百姓,视隋朝的律法为洪水猛兽!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统治期间,江南的沈氏、顾氏、陆氏、朱氏等豪门望族纷纷举兵造反,想要推翻隋文帝的统治,最后被残酷地镇压下来……
这些故事,恐怕好些人都不会说吧!
隋炀帝在南方呆了十多年,对当地士民的心理非常清楚。
修建大运河,巡幸江都,大肆免除南方的徭役赋税,隋炀帝并不是吃饱了撑的,也不是人傻钱多,他想进一步推动南北民族和经济的融合!
问题是,想要达到这一政治目的,律法就是一个绕不开的坎。
这里不再过多地证明这样的一个事实,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隋书》里面这一时期的官方诏书,看看隋炀帝到底是怎么想的。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7 08:18:41 +0800 CST  
从江都回来之后,隋炀帝就给牛弘派了个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人手编撰法律条文更为宽松的《大业律》!
比如,《开皇律》中规定,只要你犯了十恶之罪,几乎是必死无疑,尤其是谋反罪,朝廷在定案的时候可以不分情节轻重,直接判处你死刑,刑罚的执行可以不分时令和场地……更有甚者,只要你有谋反的想法或者言语,朝廷就可以立即给你定罪,将你流放到两千里地之外……至于株连,屠杀,根本就是小儿科!
隋炀帝下令取消了十恶之罪,将一部分条例修改之后并入到《大业律》之中。
隋炀帝确实是一个聪慧的人,他意识到帝国的人口正在快速膨胀,国家已经进入到繁荣稳定的时期,如果说在乱世需要用重典,但是在太平盛世,道德教化远比严刑峻法要好用,想要去收服人心,就必须推行宽厚仁德的治国理念。
有许多人说隋炀帝的《大业律》其实就是个摆设,根本就没有得到执行,因此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远不如《开皇律》,难道真的是这样?
事实上,之所以会做出这个判断,是因为611年是一个分水岭。
611年之后,隋朝对辽东半岛的高句丽发动战争,大后方却莫名其妙地出现了许多土匪和盗贼,还有贵族杨玄感的叛变,隋炀帝为了镇压反对他的人,开始加大律法的执行力度,这一部分我们会在后面继续说。
607年《大业律》立法完成,到611年的这段时间,隋炀帝是如何践行他的律法的?我们可以看几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
隋炀帝的律法规定,在洛阳宫值守的卫士绝对不能擅离职守,即便旁边站着你的同伴!有一次,隋炀帝在洛阳的显仁宫办公,中途觉得有些疲乏,于是就走到宫殿外面散步,结果发现有一个岗位居然没有人值班……
隋炀帝当场就怒了,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一番调查之后,发现是禁卫军首领派遣值班卫士出门办事去了。
情有可原吧?
隋炀帝并不这么想,他找来了大理少卿源师(最高法院院长),控告自己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大业律的规定),要求他严格调查此事,并放出话去,希望源师能够将禁卫军首领判处死刑(有点滥用了),以儆效尤。
源师却认为,禁卫军首领虽然触犯了朝廷的律法,可毕竟罪不至死,因此极力劝说隋炀帝,最后改判成徒刑。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7 10:09:12 +0800 CST  
第二个故事:
隋炀帝一共有四个儿子,嫡长子杨昭很早就死了,还有一个皇子直接夭折,身边只剩下齐王杨暕和小儿子杨杲。
杨暕也是萧皇后的儿子,隋炀帝的嫡子,他觉得大哥去世之后,他就成了大隋皇位最有可能的继承人,因此平日里显得非常嘚瑟。齐王妃韦氏去世很早,杨暕便开始和韦妃的姐姐元氏私通,并生下了一个女儿。
有一次,杨暕在宫内秘密地摆了一桌酒宴,邀请当时有名的术士前来看相,术士为了讨好杨暕,指着元氏说道,此女以后必定会成为皇后!话说得很委婉,意思就是你齐王杨暕以后就是皇帝了呗……
这还不算,嫡长子杨昭虽然去世了,可身后留下了杨侑、杨侗、杨倓三位嫡长孙,他们可是大隋皇位的有力竞争者!于是,杨暕便开始在宫中行厌胜之术,诅咒三个外甥早点挂掉,不料事情却被泄露出去……
隋炀帝当即做出指示,要求大理寺严肃处理此事,接到圣旨后,大理寺方面不敢懈怠,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证据确凿,齐王杨暕应该被流放!
隋炀帝郁闷的心情可想而知,难道真的要流放齐王吗?
最后,隋炀帝考虑到小儿子杨杲既不是嫡子,年纪也还小,无法继承皇位,因此驳回了大理寺的判决,下诏严厉申斥了齐王。
这件事就这样算了吗?
据史料记载,此事过后,齐王杨暕彻底失去了隋炀帝的宠爱,他虽然担任京兆尹之职,可隋炀帝却再也没有让他参与过朝政。意思是,齐王你可以歇息了,大隋的皇位已经和你没关系了!
不仅如此,隋炀帝还将齐王宫的所有卫士都替换成老弱病残的士兵,派人将齐王府严密监视起来,一直到齐王杨暕被杀,隋炀帝都再也没有原谅过他。
事实上,隋炀帝在制定《大业律》之后,并没有弃之不用,反而是以身作则,践行着自己制定的法典。试问,一个子嗣稀少的帝王,能够因为嫡子犯错就大加斥责,冒着后继无人的风险维护自己的律法,这样的心胸,是否应该被尊敬?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7 11:47:17 +0800 CST  
前情预告,连载马上进入精彩的环节,请大家多多支持!
第23章边疆暗藏杀机
第24章历史遗留问题
第25章御驾亲临大漠
第26章临走时的豪言
第27章征服西域诸国
第28章鼎盛的大隋朝
第29章步子迈得太大
第30章兵指辽东半岛
第31章第一批造反者
第32章帝王心思难测
第33章辽东城下失利
第34章天子颜面尽失
第35章再度征高句丽
第36章杨玄感的背叛
第37章兵临东都洛阳
第38章势力如日中天
第39章弘农宫的羞辱
第40章隋炀帝的转变
第41章江南由治入乱
第42章坑杀数万降卒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7 14:27:21 +0800 CST  
第23章边疆暗藏杀机
581年2月,杨坚从北周静帝宇文阐手里夺过了江山,北朝宣告结束。
587年10月,杨坚消灭位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县)的西梁。
589年2月,杨坚派遣51万大军渡江南下,消灭南朝最后的一个政权陈。
590年9月,杨坚派遣使臣韦洸等人安抚岭南(中国南方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岭南地区的军政领袖冼夫人率众迎接隋使,岭南诸州正是成为大隋王朝的领土。
听起来似乎很霸气啊!
不过,咱们必须得面对一个寒冷的事实:隋文帝统一的只不过是中原地区的政权,而且和今天的中国版图相比,估计不到二分之一。
在隋朝的周围还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政权,他们分别是东突厥、西突厥、高句丽、百济、新罗、室韦、靺鞨、宝髻、孙波、女国、契丹、霫、奚等。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隋朝的疆域图看一下各个政权所处的地理位置。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东突厥、西突厥、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五个政权。
公元6世纪,突厥的阿史那土门可汗灭了柔然政权,随后统一了北方几乎所有的地区,建立了东至大兴安岭,西抵西海(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接阿姆河南(今土库曼斯坦境内)的少数民族超级大帝国。
那个时候,北周和北齐正在中原搞战略对峙,为了拉拢这个新兴的政权,北周和北齐的统治者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又是送钱又是送美女,把阿史那土门哄的五迷三道,各种呻吟,以致于逢人便说:本可汗在南方的两个儿子非常孝顺,我一生都不用愁没钱花……
突厥帝国在历史上狠狠地嚣张了一把。
然而,土门可汗必须面对一个现实问题:掌握的土地越多,越容易失去控制,越容易产生矛盾!更何况,突厥帝国虽然有至高无上的大可汗,国土却由许多小可汗把持着,政权随时都有分裂的可能!
楼主 九皋寒叟  发布于 2018-05-17 14:59:18 +0800 CST  

楼主:九皋寒叟

字数:510693

发表时间:2018-05-05 18:40:0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4 19:18:54 +0800 CST

评论数:75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