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钱越2017 2018-12-28 09:35:41
顶顶更健康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8 14:17:43 +0800 CST  
@蒙山微雨 2018-12-28 10:20:18
辛苦了,加油!
-----------------------------
谢谢朋友长期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8 16:01:40 +0800 CST  
@kkcolcol 2018-12-28 13:30:17
顶一个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8 17:24:03 +0800 CST  
@kkcolcol 2018-12-28 13:30:17
顶一个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8 19:43:04 +0800 CST  
@zhyphy_1314 2018-12-28 16:12:20
终于到赵州禅师了嘛
-----------------------------
谢谢朋友关注。
赵州从谂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最为顶尖的大师之一。其在众多的禅宗典籍中留下的文字,是和云门文偃并列第一的。
在《赵州和尚语录》中,从谂禅师的公案有五百余则,再加上别的典籍中的公案的话,那就更多了。所以本人无法一一进行评唱,因为按照本人的估算,如果把从谂禅师的公案全部评唱完,绝对会超过三十万字。所以本人只能挑选一部分公案进行评唱,纵使如此,本书关于从谂禅师的文字记载,也是超过前面的六祖慧能、马祖道一、百丈怀海等禅师的。而且限于篇幅,一些朋友们耳熟能详的公案还没有进行评唱。
在本人的预算中,纵使本人把数百万字的拙作完稿,从谂禅师的文字也会是最多的之一,估计后面的禅师中,只有云门文偃和圆悟克勤两人,能达到如此多的文字记载吧。
再次感谢朋友的关注,谢谢朋友能多多交流指正。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8 20:18:27 +0800 CST  
@t_v_t 2018-12-28 20:46:38
写得好,读起来也好。
-----------------------------
谢谢朋友关注和鼓励。
希望朋友能多多交流指正。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8 20:57:04 +0800 CST  
@冷月888 2018-12-28 12:50:12
力顶老师佳作,拜读精品学习受益匪浅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8 22:17:56 +0800 CST  
@小妖0002018 2018-12-28 22:51:54
2
-----------------------------
谢谢老朋友一路关注。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8 23:13:22 +0800 CST  
有一天,从谂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讲道:“金佛不度炉,木佛不度火,泥佛不度水,真佛内里坐。”
佛者,觉也。如果不能度炉度火度水,又怎么能度人呢?唯“真佛”在心归家稳坐,自能度人而觉也。
从谂禅师的这段法语一经传出后,便立即风靡江湖,引来了众多禅师的热议。
北宋白云守端禅师作偈评唱道:
并却泥佛金木佛,赵州放出辽天鹘。
东西南北谩抬头,万里重云只一突。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作偈评唱道:
九十七种妙相,顾陆丹青难状。
赵州眼目精明,觑见心肝五脏。
南宋月林师观禅师作偈评唱道:
真佛屋里坐,开口成话堕。
幸自可怜生,教我说甚么。

有个僧人来到方丈室参学,他问从谂禅师道:“请问师父,如何是道?”
如何是道,这是行走江湖之人的一个老问题了,可是从谂禅师对于这个老问题的回答却别出心裁,他回答道:“墙外的。”
你问禅道之道,我却偏偏给你回答墙外的道路之道。
这个僧人一看从谂禅师误会了他的问题,赶紧更正道:“我不是问这个道。”
从谂禅师继续装聋作哑的道:“那么你问什么道啊?”
僧人这次大声的道:“大道。”
哦,大道,明白了。从谂禅师马上道:“大道透长安。”
这个僧人在旁边看到从谂禅师答非所问,差点没气晕过去。
不过,他领会了从谂禅师的一番苦心了吗?
你说东,我答西,看似南辕北辙水火不容,不过,如果你绕一圈,东西却又是能碰在一起的呢。
你问这个道,我说那个道,看似是两个道,其实是一个道。因为道(佛)岂有二哉。
禅,是非常忌讳用平直的语言文字来表述的,而且也是无法说不可说的。所以禅师们面对这个问题,常常采取绕路说禅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开示。不过,这种开示,对于那些没有慧眼的学生来讲,是不容易领会的呢。
对于这个公案,南北宋交际间的水庵师一禅师作偈评唱道:
赵老家风不热瞒,问他大道答长安。
有谁平步归家去,多是区区自作难。
南宋松源崇岳禅师作偈评唱道:
大道透长安,言端语亦端。
腊尽雪消去,春来依旧寒。
明朝天奇本瑞禅师评唱道:“这僧只解问路,不知当面蹉过。赵州贪渡行人,那防失却船钱。”

这一天,有个尼姑来参访从谂禅师。
尼姑问道:“请问师父,如何是密密意?”
话音刚落,从谂禅师马上用手掐了这个尼姑一下。
这个尼姑不由得满脸通红的道:“师父犹有这个在?”
从谂禅师马上入木三分的反驳道:“是你有这个。”
密密意者,深不可测也,不可说不能说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
所以,既然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密密意,那么我就只有用动作来让你亲自体会什么是密密意了。所以从谂禅师毫不犹豫的就掐了她一下。
从谂禅师这个举动,那是非常的出人意料,也是非常的出格的呢。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这种举动,那是绝对不允许的,更何况从谂禅师和尼姑都是出家之人呢。
不过,对于从谂禅师的出格之举,这个尼姑不但不能领会,她反而质疑从谂禅师有那个男女之情在。
但是从谂禅师却反过来说“是你有这个”。这是一个双关语,既指尼姑凡情未断绝有男女之情在,更是指密密意不在别处,就在你自己身上啊。
对于这个公案,北宋慈受怀深禅师作偈评唱道:
密密深深意最长,几人冷地错商量。
师姑若会赵州掏,铁打心肝也断肠。
南北宋交际间的正堂明辩禅师作偈评唱道:
兜罗绵样硬赘头,河北风流老赵州。
咸处着盐淡添水,轩头一笑更无休。
宋末高峰原妙禅师作偈评唱道:
猛虎深藏浅草窠,几回明月入烟萝。
顶门纵有金刚眼,未免当头蹉过他。
清朝侣岩荷禅师评唱道:“当时此尼若是个人,但云:‘众眼难瞒。’管教这老汉藏身无地。”

有一个僧人因为要到五台山游历,路过赵州时找不到前进的路了,于是问路上的一个老太婆道:“老人家,请问往五台山怎么走啊?”
老太婆回答道:“蓦直去。”
这个僧人自然顺着路就往前走了。
不料老太婆在后面冷冷的道:“好个师僧,又恁么去。”
后来有僧人把这个话告诉了从谂禅师,看到自己的家门口居然还有这种老太婆,从谂禅师马上对这个僧人道:“你先住下,等我去勘辩她一下再说。”
第二天一早,从谂禅师就来到僧人说的路口,果然碰见了那个老太婆。
从谂禅师上前问道:“老人家,请问往五台山怎么走啊?”
老太婆道:“蓦直去。”
从谂禅师于是立即就往老太婆说的方向走去。
老太婆照样在后面冷冷的道:“好个师僧,又恁么去。”
从谂禅师转了一圈回到观音院,然后告诉大家道:“这个老太婆我给你们勘破了。”
这个公案,有点不好理解,就如北宋报慈文遂禅师所言:“前来僧也恁么道,赵州去也恁么道,甚么处是勘破婆子处?”
不过,就是从谂禅师的这则不好理解的公案,在中国禅宗史上,却是非常非常出名的。在《禅宗颂古联珠通集》中,共有历代的七十位禅师(居士)作出了七十二则偈颂进行评唱,从而成为中国禅宗史上千多则公案中,评唱禅师最多评唱偈颂最多的公案。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下一些禅师对这个公案的评唱。
北宋黄龙慧南禅师作偈评唱道:
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北宋海印超信禅师作偈评唱道:
拨动干戈老赵州,坐观胜败有良谋。
婆婆勘破人谁委,多少禅流错路头。
北宋佛国惟白禅师作偈评唱道:
是个游台发问端,婆婆指路尽颟顸。
可怜眼里无筋骨,却把时人一样看。
南北宋交际间的大慧宗杲禅师作偈评唱道:
天下禅和说勘破,争知赵州已话堕。
引得儿孙不丈夫,人人黠过泠地卧。
明朝笑岩德宝禅师评唱道:“婆子率快平生,只得一橛。赵州惯能勘辨,放过当阳。当时才见道好个师僧又恁么去,但只鼓掌呵呵大笑而归。不独与天下行脚衲僧增锐,亦使这婆子向去别有生涯。”
这则公案虽然已经有那么多的禅师作出了自己不同的评唱,但是红尘洗梦不揣冒昧,也在此献上自己的偈颂一则,贻笑于大方。偈曰:
台山路上眼如盲,个个道上问路忙。
赵州来去脚轻快,也是南柯梦一场。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9 08:51:36 +0800 CST  
@t_v_t 2018-12-29 09:48:40
我刚看到六祖那段,还没有看到坛经部分,先向楼主提供个信息交流一下。
如今流通的坛经几乎都是宗宝本,语言流畅,内容也较为丰富。但网上还有一个敦煌本,是前几年发现的(百度就可以看到)。我两个版本反复对比过,感觉敦煌本更接近六祖大师的原话,宗宝本后人加工添加的地方比较多。两个版本的差别还是比较重大的,不过一般人从文化角度不易发觉。下举二例:
1. 现在流行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子,是......
-----------------------------
谢谢朋友关注拙作。
对于朋友的交流,我讲讲我的一下粗浅的看法供朋友指正。
1、坛经原本,现在已经看不见了。希望以后考古能有新发现。
2、敦煌本坛经,不是坛经的原本,它是现存的最古的版本,但却不是最古的版本。在它之前,至少还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存在。
3、六祖慧能大师的得意门生南阳慧忠禅师在世上,就已经在公开批评有人篡改坛经了,所以后来的坛经,不论哪个版本,都有后人增删的情况出现。
4、“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一语,在中国禅宗典籍中,并非是首先出现在现存的坛经里的,在中国禅宗典籍中,它最先出现在《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中,这书中有黄檗希运禅师引用六祖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有尘埃”之句。他早于敦煌本撰写的时间,而且黄檗希运那是六祖最为正宗的嫡系儿孙。所以,敦煌本中的“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和“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不是原版内容呢。
5、现在存在的众多版本的《六祖坛经》,版本来源不一,字数多寡不同,内容增删各别,但是,这些都不是很大的问题,对比各个版本的《六祖坛经》,其中心思想还是比较一致的。实在没有哪个版本比别的版本更不得了的事情。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9 10:48:20 +0800 CST  
@断鸿声里尽秋风 2018-12-29 10:52:08
赞楼主评唱!请教楼主古时有史官记录那些破帝王言行,佛陀的言教经阿难尊者超强的大脑整理而成,诸位禅师的语录是怎么样记载下来的?
-----------------------------
谢谢朋友长期关注拙作。
中国众多的禅宗典籍和文献资料能记录保存下来,窃以为有以下一些情况。
1、禅师们自己撰写的。比如永嘉玄觉的《证道歌》,圆悟克勤的《碧岩录》,这些都是在他们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风靡江湖了。
不过,早期的禅师是不热衷于写作的,到了宋朝后,文字禅才大行于世,所以,宋朝给我们留下的禅宗相关文字,是最多的。
2、弟子正大光明记录师父的言行。比如《六祖坛经》就是慧能大师圆寂后,法海和神会等人趁着众多的师兄弟还在,赶紧就把慧能大师一生的言行记录了下来。
3、弟子偷着记录的。早期的禅师,是从不在意语言文字的,对于记录自己的语言文字,更是深恶痛绝,包括云门文偃这种登峰造极的大宗师,同样不许弟子记录自己的言行,一旦发现,不但会呵斥,更会抓住就打。不过纵使如此,照样有不怕打的弟子偷着记录师父的言行,从而使得禅师们的说法被文字记载了下来。
4、有意撰写的语录,进入明清时期,有些禅师故意安排弟子和自己按照事先编排好的语言说法,更安排弟子随即记录自己的说法形成语录流行,这种禅师,实在是失去了禅宗的本意了啊。
5、收集整理的语录文字。因为有很多禅师说法,而且很多禅师四处游历八方参访,所以到处都有一些机缘语录流传的,这比较零星,所以有的禅师(居士)就专门四处收集这些东西整理成册。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9 11:20:11 +0800 CST  
@hjzhou62 2018-12-29 07:00:08
周六清晨的问候,拜访楼主,欣赏佳作
-----------------------------
谢谢朋友关注和问候。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9 12:15:38 +0800 CST  
@一阵疯818 2018-12-29 08:05:59
2018年最后一天上班!
-----------------------------
谢谢朋友关注。站好最后一班岗,哈哈哈。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9 13:06:46 +0800 CST  
@kkcolcol 2018-12-29 15:58:47
顶一个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9 18:13:55 +0800 CST  
@t_v_t 2018-12-29 14:56:21
商榷几点:
1. 坛经敦煌版之前有版本,这我知道,但现存的最古老的版本就是敦煌版了。不仅是年代上更久,在文字上敦煌本也明显比现在流行的宗宝本质朴简练。敦煌本不是最古的版本,一点都不妨碍从常规逻辑上推断其比宗宝本更接近六祖大师原述。如果有更古的版本可以看到,当然也要考察更古的版本,但现实是看不到。确实后世所有版本都有个偏离的问题,但偏离的幅度和深度都极有必要考察,不能笼统讲都有偏离,就都差不......
-----------------------------
谢谢朋友竟然写下这么多的文字进行交流。
首先表明我的态度,任何朋友来交流切磋乃至于提出指正和批评,本人都是真心欢迎的。本人绝对不会像某些论坛和某些人(包括某些师父)那样,话还没说两句,马上就说你没有开悟、不懂佛法、不尊重师父、谨慎口业。等等等等。
看看古代的那些禅师们,一个个四处游历八方参访,相互之间交流切磋甚至于踢场子。正是如此,禅宗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继承和发展。

考证佛教经典和禅宗典籍的真伪和增删,窃以为是有必要的。既可以正本清源,又可以为后学者指明方向。避免走一些弯路。
不论是佛学和禅学,都可以称得上是心学,所以,对于经典的体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对于所有经典正本清源,包括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所奉行的正宗的经典,其实都是后人,而且是很多人共同集结的产物了。上百人乃至于数百人共同整理出来的,原文会有多少呢?原意又会有多少呢?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和别的朋友交流时有所论及,这里就不重复了。
所以透过这些经典,透过这些文字,领悟文字背后所表达的真意,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佛法,是解黏去缚之法,只有把那些粘附在人身上和心上的东西清除干净,人,才能得大自在。
朋友说讲述这些要有一定的修为,这是绝对正确的。佛法,不是耍嘴皮子功夫之法,没有真参实修,那是讲不出也是讲不好的。
也许本人的修为不够吧,所以在拙作中有说不清楚说不明白甚至于无法说出的地方,所以,这就需要像朋友这样的读者进行指正和批评了。
再次感谢朋友花费那么多的笔墨来交流和指正。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9 18:46:19 +0800 CST  
@钱越2017 2018-12-29 09:50:06
时间真快已经是2018年最后一个工作日了!送上祝福,万事如愿。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同乐,同好。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9 21:15:24 +0800 CST  
@许象 2018-12-29 21:19:43
昨天看了华严经,想看完真是个工夫活
-----------------------------
谢谢朋友关注。
佛经太多了,不是专业人士,那是看不了多少的呢。所以,每个人最好根据自己的根器,根据自己喜好,根据自己的机缘,根据自己的学识,有针对性的选择某类佛经进行深入仔细的阅读,这样的话,对于佛学和佛经,理解得会更深些,效果也会更好些。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9 21:30:06 +0800 CST  
@小妖0002018 2018-12-29 22:26:45
22
-----------------------------
谢谢老朋友一路关注。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29 22:49:47 +0800 CST  
有个僧人问从谂禅师:“请问师父,你的老师普愿禅师圆寂后,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恐怕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吧。
在世俗之人眼里,就是一个好人,死后也会上天堂而不会变成畜生更不会下地狱的。
对于僧人来讲,南泉普愿这种名震江湖的大宗师,圆寂后不是成佛作祖,就是到西方极乐世界逍遥快活去了。
可是,对于禅师而言,这些思想,那是一定要被呵斥的。因为禅,是没有生灭去来的。禅,是讲究活在当下的。
不过,为了教育学生,禅师们常常语出常情,用一些特别的手段来开示他们。
你认为那些不得了的禅师应该有个好的归宿,我却偏偏不这么认为。
所以从谂禅师望着这个僧人道:“普愿禅师东家作驴,西家作马。”
你不注意眼前,不注重当下,却在那里对于一个圆寂之人应该去哪儿东想西想,那么,他出乎你的意料之外作驴作马去了,你再慢慢吃惊慢慢不解慢慢寻思去吧。如果你在这里如碰上银山铁壁撞得个头破血流回过头来,那么,也许你有个入处。
对于这个公案,南宋懒庵道枢禅师作偈评唱道:
脱得驴头载马头,东家西家卒未休。
问君还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有僧人问从谂禅师道:“寸丝不挂时如何?”
从谂禅师似乎没有听清楚:“不挂什么?”
这个僧人强调道:“不挂寸丝。”
从谂禅师一针见血的道:“大好不挂。”
学佛之人,那是要讲究空诸所有的,是要究竟一念不生的,是要把所有的外境和内境都去除得干干净净的。
所以,如果一个学佛之人能达到寸丝不挂之境,那是非常的不错了。自然,这个僧人对此也是非常自得的。
不过,在高明的禅师眼里,这个寸丝不挂犹不是究竟啊。
佛家讲空,更要空空,还得空空亦空。纵使如此,禅家更要让你知道还有向上时节。
所以当你表达自己寸丝不挂时,在宗师眼里,你恰好挂了一丝了啊。
而就是这一丝,在学佛之人那里是最不容易去除的,因为每个人都容易陷入自己有所得的那个内境和外境中。都舍不得去除掉自己好不容易修来的成果。所以,没有明眼宗师的出格手段,那是不容易把这一丝去除干净的呢。
后来有僧人问云门文偃禅师:“不起一念,还有过吗?”
云门文偃道:“须弥山。”
不起一念和寸丝不挂,意思一样,而通过两个禅师的答语,我们可以看出,宗师们实在是见解超拔,有抽丁拔楔之独特手段啊。

有个刚出家学习禅宗课程的僧人参问从谂禅师道:“我刚进入学校学习禅宗课程没几天呢,希望师父能指点一二。”
从谂禅师道:“你吃粥了吗?”
僧人回道:“我吃粥了。”
从谂禅师意味深长的道:“洗钵盂去。”
这个僧人一听,不由得大悟禅宗玄旨。
从谂禅师洗钵盂之语,非常简单却又深奥无比满含禅意的呢。
你吃完饭了,不把自己的碗筷洗干净,你又如何吃下一顿呢?
一个人,你不把自己彻底洗干净,你又如何能学佛法学禅宗课程呢?
一个人,你不把碗洗干净,不把自己清空,你又如何能装下别的东西呢?
不论是谁,对于佛法禅法而言,你要做到随吃随洗随说随扫啊,你要做到自己的钵盂上不粘附一物才彻底啊。
也许,吃完饭随手就把碗筷洗干净,天经地义且自然而然的,并没有什么讲究和玄机在里面呢。
从谂禅师的这个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引起了众多江湖人士的热烈评议。
云门宗的掌门人文偃禅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时启发大家道:“且道有指示无指示?若言有,赵州向伊曾道个甚么来?若言无,这僧因甚悟去?”
北宋云峰文悦禅师却对文偃禅师的评唱不以为然:“云门与么道,大似为黄门栽须,与蛇画足。山僧则不然,这僧恁么悟去,入地狱如箭射。”
北宋佛眼清远禅师评唱道:“山僧今日吃粥了也,洗钵盂了也,只是不悟。既是善知识,为甚么不悟?还会么?岂可唤钟作瓮,终不指鹿为马。善人难犯,水银无假。冷地忽然觑破,管取一时放下。”

有个僧人问从谂禅师道:“大难到来,如何回避?”
这个问题,古今中外不论是谁都会遇到的,没有例外。唯一的区别,只是在于你怎么面对这个一定会来的“大难”。
从谂禅师平静的道:“恰好。”
这个世界,几乎所有人都是想着远离种种穷困潦倒艰难险阻病苦死亡的。几乎所有人都是想着能得到种种的名利富贵幸福长寿的。
不过,恰好是你的这些想法,才是“苦”的根源。所谓有求皆苦是也。
不过,如果你想着到一个清清静静,没有苦乐,没有生死的环境中去生活去修行,同样是错误的,同样是不能领悟佛法的。
六祖慧能大师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实在是至理名言啊。
所以,在安稳的环境里可以修行,那么在苦难的环境中,那不是更需要修行吗?
所以,大难来临了,那不正是你修行的好时机吗?而只有经历过大难之人,才能真正而彻底的领会世法和佛法。而那些没有经历过风雨的幼苗,是注定长不成参天大树的。所以,大难来了,用避作么?
后来有僧人问洞山良价禅师:“寒暑到来如何回避?”
良价禅师道:“何不向无寒暑处回避?”
僧人道:“如何是无寒暑处?”
良价禅师道:“寒时寒杀阇梨,热时热杀阇梨。”
良价禅师此语禅意十足,而且禅风犀利,让人很难凑泊。
而从谂禅师恰好之语,既简单直接,同时韵味无穷涵盖古今。
所以红尘洗梦曰:“只此一语,踏杀天下人。”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30 09:59:16 +0800 CST  
@断鸿声里尽秋风 2018-12-30 10:55:43
顶楼主!节假日不辞辛劳,元旦快乐!恰好请教一个问题:什么是二因 三因 无因人?
-----------------------------
谢谢朋友关注和问候。
朋友所问,建议自己百度下更好。
因为牵涉到点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的问题,所以有些话不方便在此详论,看看一些佛教论坛上南北之争就可以知道和理解了。
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是有很大的差别的,许多教义甚至完全不一样,所以,一旦谈论,大家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站在自己所看经论的立场,站在自己所理解的经论立场来争论,从而莫衷一是甚至于相互攻讦。因为大家都有所据,所以让很多人难以判别。
佛法只有一,无二更无三,有因无因人,佛性遍界藏。
再次感谢朋友的关注。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2-30 11:46:57 +0800 CST  

楼主:四川红尘洗梦

字数:1665631

发表时间:2018-03-18 19:25: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00:53:01 +0800 CST

评论数:282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