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禅宗演义(原创、首发、每日更新)

经过好一番搜寻后,这个僧人终于见到了法常禅师。僧人问道:“和尚见马大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
法常禅师平静的道:“马大师向我道即心是佛,我便向这里住。”
这个僧人马上道:“马大师近日佛法又别。”
法常禅师问道:“作么生别?”
僧人道:“近日又道非心非佛。”
法常禅师一听,不由得马上说道:“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
这个僧人回到开元寺后,把情况一五一十的给马祖作了汇报。马祖一听,不由得非常高兴的对周围的僧众道:“大众,梅子熟也。”
法常禅师的这个回答,在所有关于马祖“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的开示中,是非常独特而高妙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法常禅师的脚跟那是异常稳固的。既然我的这道题做正确了,你再怎么说我也不会跟随你的话语转动的。后来的临济义玄禅师道“自达摩大师从西土来,只是觅个不受人惑的人。”看来,法常禅师就是这种能不受人惑的人啊。
自然,马祖对于自己学校有这种学生,那是非常满意的。
对于法常禅师的这个公案,后来的禅师们也是热议不已的。
曾经有僧人拿着这个公案去问晚唐五代的禾山无殷禅师:“大梅恁么,意作么生?”无殷禅师毫不犹豫的道:“真狮子儿。”看来,无殷禅师对法常禅师之评价,那是非常高的啊。
明末清初的西遁净超禅师评唱道:“马祖添个八两,连前凑成一斤。大梅已足一斤,何妨佯推八两。虽然如是,未识他父子针芥水乳在。咄咄,自领三十棒。”
西遁净超的同门师弟白岩净符也评唱道:“一往看来,大梅这汉大似个隔墙担板,殊不知他是个浑钢打就生铁铸成底。而所谓杀活纵夺权实照用,一点也不曾欠缺。马祖在三千里外劈面唾,噫,大梅还甘也未。”
法常禅师的师兄庞蕴听到马大师表扬他道“梅子熟也”,于是立马赶到了大梅山来勘辩法常禅师(事见第十九节:第一居士),两人一番切磋后,就连禅宗江湖上的第一居士,也不得不承认法常禅师果然是个“熟透”之人。

后来盐官齐安在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海昌禅院弘法,有一个僧人为了供奉一根好的拄杖给齐安禅师,就外出四处上山寻找原材料,以期能获得一根上好的拄杖。
这一天,这名僧人来到了大梅山寻找拄杖,不料在山中光顾着搜寻拄杖,走着走着却迷路了。
这名僧人没法,只能在山中乱转寻找出口。忽地看见一人,穿着草衣留着长发,居住在一个小茅屋里。这名僧人好不容易看见了旁人,赶紧奔了过去,然后和此人寒暄了起来。
几句话下来,这个僧人发觉此人言语艰涩口齿不流利,就好像多年没有和人说过话一般。
于是这个僧人便不停的追问此人的来历,此人终于说道:“我是从马大师那里毕业的学生。”原来此人正是在大梅山隐居修行的法常禅师。
僧人一听此人原来是齐安禅师的同学,不由得感到有些吃惊。于是立马问道:“师父在这里隐居多少年了啊?”
法常禅师道:“只见四山青又黄。”
僧人又问道:“请问师父,山中无路,我怎么出山去呢?”
法常禅师指着旁边的小溪道:“随流去。”
法常禅师这个话那是一语双关啊。在深山老林没有任何路径的地方,如果发现溪流,随流而行,那就一定会顺着溪流走出深山的。而一个僧人,要想脱离苦海认清本来,不起分别心随遇而安,随缘而行,也是途径之一啊。
自然,这个僧人得以出山回到海昌禅院,并且向齐安禅师汇报了此事。
齐安禅师道:“我在江西马大师处,曾经看见一个僧人问马大师佛法祖意,马大师皆言‘即汝心是’。此人领悟玄旨后就离开了江西,此后不知所踪,莫非你说的就是此人么。”
既然都是同学,而且还是获得了马大师颁发的毕业证书的优秀学生,一个人隐居深山独自清修,实在是有点浪费所学了。于是齐安禅师马上安排这名僧人带领着几个同道,依路前往大梅山,礼请法常禅师出山担任老师授徒。
法常禅师看到师兄前来礼请自己,于是马上写了两则偈颂回答。一曰:“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那得苦追寻。”二曰:“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舍入深居。”
法常禅师的这两首偈颂都通俗易懂并且颇具禅味,表明了一个禅客远离喧嚣甘于淡泊之情怀。
不过,虽然法常禅师没有出山,但是经过大家的口口相传,法常禅师的名声还是逐渐的在江湖上传开了。自然,那些参禅悟道之士一个个也就来到了大梅山参学于法常禅师。
不过,随着来到大梅山的江湖人士越来越多,这些人的吃喝拉撒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于是,法常禅师在信众们的帮助下,就在大梅山中修建了一座禅院,既方便了大家的日常起居,也有利于自己弘法。这座禅院,也就是后来的护圣禅寺。
护圣禅寺修建好后,短短的时间就汇聚了六七百僧人到寺里参禅悟道。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1 09:22:28 +0800 CST  
@kkcolcol 2018-11-11 12:57:51
顶一个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1 15:59:52 +0800 CST  
@ty_134346068 2018-11-11 14:49:20
好贴,加油
-----------------------------
谢谢朋友关注和鼓励。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1 17:02:39 +0800 CST  
有一天,法常禅师来到课堂上给同学们上课,他讲道:“汝等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若欲识本,唯了自心。此心原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根本,故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心且不附一切善恶而生,万法本自如如。”
法常禅师这段开示,我们可以看出他完全继承了马祖“即心即佛”之理,因为法常禅师是在马祖这句话下开悟的,所以对于马祖“即心即佛”的禅理领悟极深。
在法常禅师的这段开示中,其中的“汝等各自回心达本,莫逐其末。但得其本,其末自至”在江湖中流传极广。而且“但得其本,其末自至”之语,更是被无数的禅师引用,其意义十分深远。
这个本,有着多重的意义。既可以说是本心,也可以说是明心见性。这个末,所指也很多。可以是指各种语言文字,各种开示,各种方法,以及所谓的神通、功德、福报等等。
古往今来,大部分学佛之人,都是本末倒置的。很多人学佛修道,都是冲着所谓的神通、功德、福报之类去的,而忘记了学佛修道的目的是明心见性,是明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而如果有人学佛修道,直接奔着明心见性而去,根本就不在意那些所谓的神通、功德、福报等等,相反,这些东西反而会不请自来,看看禅宗史上那些开悟的大师们,又有几个没有世人眼里的真功夫的呢。

这一天,年轻的夹山善会禅师和定山禅师相约去大梅山参访法常禅师,两人一路上边走边聊。
定山禅师道:“生死中无佛,即非生死。”
善会禅师则道:“生死中有佛,即不迷生死。”
说着说着两人就争论了起来,并且互相认为对方的话语是错误的。就这样,他们一路争论到了大梅山。
见到法常禅师后,迫不及待的善会禅师赶紧把情况说给了法常禅师听,并且问道:“请问师父,不知道我们二人之见解哪个较亲?”
法常禅师自然是知道两人所争论的问题之核心的,所以他道:“一亲一疏。”
迫切想知道答案的善会禅师赶紧问道:“哪个亲?”
法常禅师看到善会禅师这么着急,于是对他道:“你先下去休息去吧,明天再来。”
善会禅师没法,只得来到僧僚休息。
第二天一早,一心要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善会禅师又来到了方丈室问法常禅师:“请问师父,到底哪个较亲?”
法常禅师望着善会禅师道:“问者不亲,亲者不问。”
看来,法常禅师不认可善会禅师的话语呢。因为首先你念念不忘亲疏,就已经不亲了。其次你有佛不迷生死,那么无佛则迷生死,那就证明你既有佛见,更有生死可迷恋可出入,如此认识,你自然还在门外呢。
所以三十多年后,当善会禅师来到湖南常德市夹山开山立派,自己也成为坐镇一方的人物后,他有天对着学生们讲了自己在大梅山的经历,并且说道:“我当时失一只眼。”
不过,后来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夹山毕竟不知当时换得一只眼。大梅老汉当时闻举,以棒一时趁出,非唯划断两人葛藤,亦乃为天下宗匠。”
南宋云巢岩禅师作偈评唱道:
佛之一字强安排,有无生死一坑埋。
大梅老子舌无骨,腊月莲花火里栽。

有僧人问法常禅师:“如何是佛法大意?”
法常禅师也问过这个问题,并且是在马祖回答这句话下开悟的,但是,当有僧人来问同样的问题时,法常禅师却有着自己独特的回答:“蒲华柳絮,竹针麻线。”
法常禅师的这个回答,看似普通,但是却非常质朴,而且深契禅理。
蒲华、柳絮、竹针、麻线,这些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之物。可是,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佛法禅意,并不在什么虚无缥缈之处,也不在什么不可理喻的地方,它就随时随地体现在这些日常的事物中。只要你具有一双慧眼,万事万物你都可以从中看出佛法禅意出来。
法常禅师的这种话语,后来的那些禅师们也是经常运用在教学过程中的。
比如有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从谂禅师道:“庭前柏树子。”
从谂禅师的回答和法常禅师的回答不论是语路还是禅旨都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只是法常禅师说了四样东西,而从谂禅师只说了一样东西而已。

有个外号叫做饶舌昭的法师也来到大梅山参访法常禅师。饶舌昭见到法常禅师后便直接问道:“如何是大梅主?”
法常禅师没有吱声,而是直接把自己的禅座敲得啪啪啪直响来回答他。
饶舌昭便道:“这样的话,则声色一如去也。”
法常禅师马上反问道:“一如,又一如个甚么?”
饶舌昭恍然有所悟的道:“我今天才有所领悟啊。”
法常禅师又反问道:“哪么你以前许多时日都干嘛去了?”
饶舌昭道:“今日全承和尚威光。”
法常禅师道:“下去得也。”

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身体一向倍儿棒的法常禅师忽然生病了。到了九月十九日,本来风平浪静的山林忽地摇荡起来,而且山中的鸟兽一个个都在不停的鸣叫着,声音里充满了悲伤之气。寺院里的僧众一个个都感到非常的惊讶。
就在这个时候,感觉到自己快要圆寂了的法常禅师把寺院里的僧众召集在了一起,一一和大家告别。
忽然,旁边有一只鼯鼠在那儿叫个不停。法常禅师于是对大家道:“即此物非他物,汝等诸人善护持,吾今逝矣。”
说完后,法常禅师就回到方丈室把门关上了。等到第二天早上,侍者前来把房门打开的时候,法常禅师已经端坐在禅床上圆寂了,享年八十八岁。
对于法常禅师圆寂前的话语,宋朝第一评论大师雪窦重显禅师评唱道:“这汉生前莽卤,死后颟顸。即此物非他物,是何物?还有分付处也无?有般汉不解,截断大梅脚跟,只管道‘贪程太速’。”

法常禅师圆寂后,弟子们直到一个月后,才在寺院南涧依照佛例把法常禅师火化了。法常禅师火化后,形成的舍利不但圆润而且五色璨燃,所有的人看见后都不由得啧啧称奇。
大家赶紧把这些神奇的舍利收集了起来,然后建造墓塔,把这些舍利安置在了里面。
后来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永明延寿禅师作偈称赞法常禅师道:
师初得道,即心是佛。
最后示徒,物非他物。
穷万法源,彻千圣骨,
真化不移,何妨出没。

不过,世事沧桑,变化无常,法常禅师开创的护圣禅寺以及法常禅师的墓塔,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多次兴废后,终于在近代那场众所周知的浩劫中彻底化为乌有。
即使现在有人在法常禅师墓塔的原地上重建了一座墓塔,不过毕竟没有一样东西是从前的了。但愿现在佛教人士和广大信众重新修建的护圣禅寺,能重振昔日的荣光,上不负祖师遗愿,下不负众生期望。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2 08:56:57 +0800 CST  
@一阵疯818 2018-11-12 09:49:53
支持楼主大作,再接再厉,早日付梓。
-----------------------------
谢谢朋友关注和鼓励。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2 11:29:49 +0800 CST  
@kkcolcol 2018-11-12 12:07:27
顶一个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2 16:28:34 +0800 CST  
@信陵小司徒 2018-11-12 07:12:21
支持佳作
-----------------------------
谢谢朋友关注。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2 19:02:15 +0800 CST  
@土豆炖粉条003 2018-11-12 19:17:31
瞅瞅~
-----------------------------
谢谢朋友关注。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2 21:25:00 +0800 CST  
第四十三节 兴善惟宽

马祖道一门下的优秀毕业生众多,这些学生毕业后,便各自寻找适合自己的弘法之地,来弘扬马祖道一的洪州宗禅法。其中在京师之地弘法声势最为浩大者,当属兴善惟宽禅师和章敬怀晖禅师两人。

兴善惟宽禅师,浙江衢州市人,公元755年出生,俗家姓祝。
惟宽禅师从小就是一个心地善良之人,十三岁的时候,因为见到有人宰杀动物于心不忍,回到家后竟然就开始不吃肉了。然后没过几天,他就来到了僧昙法师处落发为僧了。
到了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又在僧崇法师那里受了具足戒,从而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僧人。
随后惟宽禅师又来到了僧如法师那里学习佛教的律学,又花时间学习了天台止观法门。所以,在惟宽禅师没有见到马祖道一之前,他已经是个基础牢靠且博学多才的僧人了。
惟宽禅师年轻的时候,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掀起的走江湖浪潮,早就席卷天下多年了,所以惟宽禅师也来到了洪州开元寺跟随马祖道一学习禅法。
不过,稍微可惜的是,现在所有的禅宗典籍中,都没有惟宽禅师悟道机缘的记载,所以今天的我们自然就无法得知马祖道一是怎么指导惟宽禅师的了。
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惟宽禅师最终在马大师那里拿到了开元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在江湖上飘荡了两三年的惟宽禅师,开始正式在福建一带弘扬佛法。
公元791年,惟宽禅师离开福建,来到了浙江绍兴一带弘法,并作滕家道场。
公元792年,惟宽禅师离开浙江,来到了江西鄱阳一带弘法,并且在这里作回向道场。
公元797年,惟宽禅师来到了河南登封市少林寺居住。
公元805年,惟宽禅师来到了河南洛阳市卫国寺。在这里,惟宽禅师不仅带领僧众们诵经,更是积极参与塑造佛像修建寺院之类的工作,并且为信众们大作各种法事。
第二年惟宽禅师又来到了洛阳天宫寺弘扬佛法,并且指导寺院的僧众进行禅修。
从上述惟宽禅师的弘法经历,我们可以看出,惟宽禅师和当时马祖石头门下的绝大多数禅师是有天大的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惟宽禅师不但在弘法的过程中传授马祖洪州宗禅法,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力进行诵经、造像、俢寺、作法会、作道场、指导禅定等等工作,而这些工作,绝大多数禅师是不会做的,不但不会做,而且还会呵斥这些行为的。
但是惟宽禅师在当时的禅宗江湖上似乎是个另类,他不但做了那些事,并且还做得热火朝天风生水起的。
因为这个世界,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大部分的佛教信徒,他们信仰佛教,都是追求那些所谓的功德和福报的。普通老百姓如此,那些达官显贵更是如此。
所以惟宽禅师在河南地区弘法,很快就获得了大量善男信女和达官显贵的欢迎和追捧。
这个世界的行情就是如此,越有人追捧,那么惟宽禅师的弘法工作就越浩大。而弘法声势越浩大,就会吸引来更多人的追捧。终于,惟宽禅师的名声传到了侯门深深深似海的深宫里去了。
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唐宪宗李纯在安国寺召见了惟宽禅师。
两人见面后,相谈甚欢。李纯对于惟宽禅师的人品和禅法都非常的满意,于是立即下诏让惟宽禅师居住在安国寺。
而惟宽禅师,至此就和国家的一把手接上了线。要知道,任何一个朝代,一个僧人要和皇帝近距离接触,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进而要被皇帝赏识,那就更是一件天大的难事了。而惟宽禅师,就成功的攻克了这个难关。
不但如此,在第二年也就是公元810年,惟宽禅师更是来到了皇宫里的麟德殿给唐宪宗李纯说法。
一个僧人能进入皇宫朝堂重地给皇帝说法,在世人眼中,估计也就是他人生的最高峰了。所以此时的惟宽禅师在京城里那是意气风发,声势喧天啊。
随后,李纯礼请惟宽禅师主持大兴善寺。大兴善寺不仅是当时长安城里最大的寺院,同时也是皇家寺院。由此可见惟宽禅师在当时声望之隆盛。
大兴善寺不仅是当时唐朝最为重要的译经道场之一,更是唐密的祖庭。公元756年,密教僧人不空主持大兴善寺,在寺里首开汉地灌顶之法,所以使得大兴善寺成为了密教的中心道场。
公元774年,不空在大兴善寺圆寂,随即寺里的曲池忽然就干枯了,并且池里的莲花也全部枯萎了。从此后,数十年间,曲池一直处于干枯的状态。
不过,当惟宽禅师来到大兴善寺当上主持后,曲池里忽地有泉水涌入,白色的莲花也奇迹般的重新开放了。寺里的僧众一个个都觉得异常神奇。
而惟宽禅师主持大兴善寺后,江湖上也就以兴善惟宽来尊称他了。

惟宽禅师在洛阳和长安两京之地弘法多年,获得了下层普通信众,中层文人士绅,上层帝王将相的广泛支持。所以江湖中前来找他切磋交流者就非常的多了。
有僧人问惟宽禅师:“如何是道?”
惟宽禅师道:“大好山。”
这个僧人奇怪的道:“学人问道,师父怎么说山呢?”
惟宽禅师道:“你只认得山,何曾达道。”
道,并不在那些虚无缥缈的地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说是道之体现。只要你有一双慧眼,那么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又何处不见道?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3 09:51:40 +0800 CST  
@信陵小司徒 2018-11-13 07:24:53
顶起来
-----------------------------
谢谢朋友关注。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3 13:25:15 +0800 CST  
@我不是叫这个名 2018-11-13 11:25:18
不怕挨打只管拿,拿东拿西那有拿?
齐安要扇本无意,后人落却见思坑。
若真行者住真心,真心那能随忘动?
扇子犀牛起真心,谁要红尘来扇风?
-----------------------------
谢谢朋友关注。
朋友之偈颂能不落窠臼别出新意,确实不错。不过要是文字优美点就更好了。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3 16:44:06 +0800 CST  
@kkcolcol 2018-11-13 16:45:33
顶一个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3 20:57:04 +0800 CST  
@Page319 2018-11-13 22:11:42
达摩老祖啊,少林七十二绝技
-----------------------------
谢谢朋友关注。
菩提达摩既不是少林寺的僧人,也从来没有在少林寺居住过,更不曾在少林寺传法。所以菩提达摩和少林寺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自然,少林寺所谓的七十二绝技,和菩提达摩同样没有丝毫的关系。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3 23:02:12 +0800 CST  
@足球政治 2018-11-13 22:53:46
大部分都是传说故事和作者自己的演绎吧
-----------------------------
谢谢朋友关注。
拙作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来源于禅宗典籍和相关的碑铭寺志之类的资料。只不过本人尽量用现代的语言进行讲述和阐释而已。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3 23:33:05 +0800 CST  
又有僧人问惟宽禅师:“请问师父,道在何处?”
这个问题,不论是佛家还是道家,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只不过每个师父的回答不一样而已。
惟宽禅师道:“只在目前。”万事万物,何处不显露出道来呢?
这个僧人纳闷的道:“我怎么没见到呢?”这个僧人如此说话,实在是睁眼瞎汉啊。
惟宽禅师道:“你有我见存在,所以不见。”
僧人反问道:“我有我故即不见,和尚见否?”
惟宽禅师道:“有你有我辗转不见。”
僧人接着问道:“哪么无我无你还见吗?”
惟宽禅师反问道:“如果无你无我,哪么又是谁在求见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惟宽禅师虽然在京城里有为功德和无为功德做了许多,从而获得了上上下下极大的支持,但是他终究是开元寺佛学院毕业的学生,学习的是禅宗专业,所以面对江湖人士的交流勘辩,惟宽禅师自然就会使出禅宗功夫出来的。
你有我见你见,不能见道。可是你无我见你见,同样不能见道。禅,是讲究不在两头立,亦不居中间的。它不会让你认为有个立脚点可以见到道。所以,高明的师父会一一拔除你所依倚的任何东西,从而让你直接见道的。

有个僧人问惟宽禅师:“狗子还有佛性否?”
惟宽禅师道:“有。”佛经里面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狗子自然也是有佛性的啊。
这个僧人马上问道:“请问师父还有佛性吗?”
对于这个僧人的勘辩,惟宽禅师不动声色的道:“我没有。”
这个僧人马上就抓住了话题反问道:“佛经中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唯独师父没有呢?”
惟宽禅师道:“我非一切众生。”
僧人马上道:“你既然不是众生,难道是佛吗?”
惟宽禅师道:“我也不是佛。”
既不是众生,也不是佛。这个僧人纳闷的道:“哪么师父究竟是何物?”
惟宽禅师道:“亦不是物。”
僧人又问道:“可见可思否?”
惟宽禅师道:“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议。”
惟宽禅师的这个狗子有佛性公案传入江湖后,立即就在江湖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大家都对惟宽禅师的答语称赞不已。
对禅宗史有所了解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在中国禅宗史上,关于狗子佛性的公案,最著名者是赵州从谂的狗子佛性公案。可是惟宽禅师的这个狗子佛性公案,却要早于赵州狗子公案数十年,并且其下语及禅意,并不比赵州从谂差丝毫。
从这个公案惟宽禅师的下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惟宽禅师对于马祖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之禅理,那是有非常深刻的领悟啊,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不过,不是过来人那是很难体味出其中的禅意的。

惟宽禅师在京城弘法搞得风生水起之时,大唐文坛当时的头号诗人白居易正好也在太子身边担任赞善大夫。对于一个虔诚的佛学爱好者来讲,自然是不会放过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机会的。
于是,白居易就前后四次来到了惟宽禅师处请教佛法。
第一次来,白居易问道:“师父既然是马大师门下的禅师,为何也像别的法师那样讲经说法呢?”白居易参访过很多的佛教界人士,还是知道那些高明的禅师是排斥讲经说法的。
惟宽禅师道:“无上菩提者,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河淮汉在处立名,名虽不一,水性无二。律即是法,法不离禅,云何于中妄起分别?”
如此看来,惟宽禅师并不因为自己是禅师,就贬低同是佛教的律师和法师之流,其胸襟实在是广大,其见解实在是高明的啊。
第二次来,白居易问道:“既无分别,何以修心?”
惟宽禅师道:“心本无损伤,云何要修理?无论垢与净,一切勿念起。”
起心是妄,修心同样是妄,因为自心本来清静无染,何用你起心动念去修理。这个问题,历代的禅宗祖师都是如此开示的。
第三次来,白居易问道:“垢即不可念,净无念可乎?”
白居易的这个问题,不论古今,都具有普遍的意义啊。绝大多数学佛之人,他们常常有这种误区,那就是求佛、求法、求净之类的求,是正求,是可以如此的。
可是在禅师们的眼里,这些求,同样是妄求,同样是不可取的。禅,是要一物无倚的,是讲究净裸裸赤洒洒没可把的。所以,不论你想把持的还是所把持的是佛、法、净之类的东西,高明的禅师都要一一为你剃除掉的。
所以惟宽禅师道:“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虽珍宝,在眼亦为病。”
惟宽禅师这个话语,后来变成了“金屑虽贵,入眼成翳”之语,在禅宗江湖上流传极广,无数的禅师都在引用这个话语来勘辩同行教导后学。
第四次来,白居易问道:“无修无念又何异凡夫耶?”
惟宽禅师道:“凡夫无明,二乘执著,离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执著,忘即落无明。此为心要云尔。”
看来,惟宽禅师对于佛学和禅学,都是非常精通,能融会贯通说法的呢。
自然,惟宽禅师前后四次的回答,让白居易非常的满意,所以白居易在京城里就把惟宽禅师当做自己的师父一样对待。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二月的最后一天,惟宽禅师照例来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不过,当课讲完后,惟宽禅师竟然就在禅座上端坐着圆寂了,享年六十三岁。
唐宪宗听说惟宽禅师圆寂后,立即敕与惟宽禅师“大彻禅师”的谥号。
惟宽禅师说法三十年,在他门下挂名的弟子上千人,获得他颁发毕业证书的优秀学生也有三十九人,可是这些人都没能真正的继承惟宽禅师的禅法,从而使得惟宽禅师圆寂后,他这一系的禅法也就在江湖中销声匿迹了。
惟宽禅师圆寂后,弟子们把他安葬在了灞陵西原(今陕西西安市东北)。
两年后,即公元819年,惟宽禅师的弟子来到忠州(今重庆市忠县),找到了已外调忠州担任刺史的白居易,请白居易为惟宽禅师撰写了碑文。正是白居易这篇《西京兴善寺传法堂碑》的流传,才让今天的我们能一窥惟宽禅师的风采,因为后来的《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禅宗典籍关于惟宽禅师之记载,几乎都来自于这篇碑文。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4 08:44:38 +0800 CST  
@kkcolcol 2018-11-14 11:50:47
顶一个
-----------------------------
谢谢朋友一路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4 13:39:51 +0800 CST  
@信陵小司徒 2018-11-14 09:59:00
来也
-----------------------------
谢谢朋友关注。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4 16:57:47 +0800 CST  
@时年拾年qq 2018-11-14 10:39:56
灞陵好地方,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春初的时候有灞柳飞雪的奇观,之前楼主写的化感寺就在这儿不远,,现在这里更风光了,建了一座影视城,好吃的好玩的很多,诸位闲了可以去转转,不过不建议在哪儿买纪念品,西安市区的各大超市都有特产专区,便宜还实惠
-----------------------------
谢谢朋友关注。
以后有机会一定到霸陵一游。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4 23:06:21 +0800 CST  
第四十四节 章敬怀晖

在封建王朝的京城里,历来都会修建很多的大寺庙的,自然,这些大寺庙是需要高僧主持的。所以,不管是自己主动去的也好,还是朝廷征召来的也好,京城里从来都是高僧如云的。自然,要想在京城的佛教界占据一席之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当章敬怀晖被请到京师之地弘法时,其弘法声势不但力压群雄,甚至也强过了他的同门师兄兴善惟宽禅师,从而成为了当时京城佛教界的头号人物。

章敬怀晖,《宋高僧传》记载其生卒年为公元754年——815年。而依据《唐故章敬寺百岩大师碑铭》,其生卒年为公元756年——815年。
而《祖堂集》、《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等禅宗典籍都没有言及怀晖禅师的岁数以及出生日期,只记载其圆寂于公元818年。
一般而言,在没有别的确凿证据的情况下,碑铭之记载其可信度和真实性是最高的。所以本文也依照碑铭确定的年代来讲述怀晖禅师的故事。

章敬怀晖禅师,泉州府同安县人(今福建厦门市翔安区),公元756年出生,俗家姓谢。
怀晖禅师在小时候就是个爱好学习的好孩子,不过,等到怀晖禅师熟读经史子集后,却感觉到那些东西不能解决人生的最终大事,他对着朋友们说道:“我的祖先们现在在哪儿呢?我的四肢和身体,以及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等作用,又是哪个在指挥它们的呢?”
自然,这种问题当时的儒家学校是不能回答的。要回答这类问题,只有那些佛学院才有标准答案。
于是,为了弄明白人生的最终大事,怀晖禅师就来到寺院出家为僧了。
等到受了具足戒成为一名正式的僧人后,怀晖禅师就开始云游四海八方参学。
而在这个时候,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掀起的走江湖浪潮早已席卷天下,怀晖禅师自然也加入了走江湖的行列。
公元785年,怀晖禅师来到了当时天下禅学的中心洪州开元寺参学于马祖道一。此时的开元寺佛学院早已有很多优秀学生毕业出去开山立派了,所以怀晖禅师在马祖门下,算得上是个小师弟了。
而且更要命的是,此时的马祖道一已经是个七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距离他圆寂也就只有四年的时间了。
所以,怀晖禅师在学校那是如饥似渴的学习着洪州宗禅法,而马祖对于这个入学较晚的学生也是不遗余力的悉心指导。
值得庆幸的是,怀晖禅师在马祖圆寂前,终于拿到了开元寺佛学院的毕业证书。
马祖圆寂后,怀晖禅师也就离开了开元寺,开始了自己闯荡江湖的生涯。
怀晖禅师先是来到了江苏徐州市游方,然后又来到了山东济宁市的岨崃山隐居修行,后来又来到山东济南市灵岩寺居住,后来又来到了河南焦作市云台山百岩寺居住。
百岩寺一带风景秀丽,泉水清幽,怪石奇妙,怀晖禅师非常喜欢这里。可是怀晖禅师在这里没居住多久,大家知道他是马大师门下的优秀毕业生后,一天到晚前来参学之人络绎不绝,从此以后,那些参学之人都有百岩大师来尊称怀晖禅师。
怀晖禅师在百岩寺虽然弟子众多声望颇高,可是那些参禅悟道之士一天到晚前来勘辩交流请教个不停,怀晖禅师觉得自己实在无法应对,于是就一个人离开百岩寺外出游方。
此时怀晖禅师的师兄兴善惟宽禅师在洛阳弘法颇有声势,焦作离洛阳并不远,于是怀晖禅师就来到了洛阳拜访师兄惟宽禅师。
两人见面后,惟宽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处来的?”
面对师兄的勘辩,怀晖禅师不动声色的道:“从云台来的。”
惟宽禅师接着问道:“云台高多少?”惟宽禅师这话,既在问山之高低,更在勘辩对方禅法之深浅。
对于这个问题,怀晖禅师自然是了解真意的,所以怀晖禅师道:“自看取。”
山之高低,别人说的始终是别人口中之物,你自己看到了,才是最真实的啊。并且我现在就在你的面前,也和你说上话了,我禅法之深浅,你自己难道看不出来吗?
看来,怀晖禅师之禅法,并不比开元寺那些师兄们差丝毫呢。
离开了洛阳,怀晖禅师又来到了山西的中条山隐居修行。不料从前的学生和一些江湖人士不知怎的也跟踪来到了中条山,继续缠着怀晖禅师学习洪州宗禅法。
怀晖禅师没法,只得广开门路,应机说法,从而使得自己在中条山以及附近的山西省永济市一带声誉大振。并且随着参禅悟道之士的走南闯北,怀晖禅师的名声也就渐渐的在江湖上传开了,不但传开了,而且居然越传越远,一直传到深宫中皇帝的耳朵里去了。
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唐宪宗李纯下诏,把怀晖禅师请到了皇宫里来见面。
两人见面后,李纯对于怀晖禅师所谈论的佛法和禅法都非常的满意,于是对怀晖禅师礼敬有加,并且下诏安排怀晖禅师居住于章敬寺毗卢遮那院。从此以后,怀晖禅师在江湖上就以章敬怀晖著称了。
章敬寺那是长安城里最为显赫的寺院之一。虽然当时惟宽禅师主持的大兴善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但是章敬寺却是建造得最为富丽堂皇最为恢弘壮丽的寺院,没有之一。
不但如此,自从怀晖禅师来到京城后,每年都会被李纯礼请到皇宫里的国宴厅麟德殿吃斋说法。当然,每年来到麟德殿吃斋讲经说法之人并不止怀晖禅师一人,还有京城里别的一些高僧。这些高僧既然能被皇帝邀请来到麟德殿说法,自然一个个都非等闲之辈。可是,在这高手云集的地方,在这个有皇帝在场的国宴厅上,怀晖禅师却被李纯特意安排在了最前面的位置端坐。要知道不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越是高级的地方,哪个人坐什么位置,那是非常有讲究的,谁前谁后,那是绝对不能乱了规矩的呢。
怀晖禅师在众多的高僧中,甚至能越过他的师兄兴善惟宽居坐于第一位,由此可见怀晖禅师在皇帝心中的分量以及在京城里的声势。
怀晖禅师居住于章敬寺,又受到了皇帝的特别礼敬,所以一天到晚前来章敬寺找怀晖禅师说佛谈禅的达官显贵、文人士绅以及江湖人士,那是络绎不绝啊。

有僧人问怀晖禅师:“何为心要?”
怀晖禅师道:“心本清净而无境者也,非遗境以会心,非去垢以取净,神妙独立,不与物俱,能悟斯者,不为习气生死幻蕴之所累也。”
怀晖禅师的这段法语,可以看作是他禅法的中心思想,表达了怀晖禅师心法双忘、不假锻炼、任运自然之禅风。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5 08:56:35 +0800 CST  
@钱越2017 2018-11-15 09:06:40
来自周四早上的支持
-----------------------------
谢谢朋友关注和支持。
楼主 四川红尘洗梦  发布于 2018-11-15 10:33:52 +0800 CST  

楼主:四川红尘洗梦

字数:1665631

发表时间:2018-03-18 19:25:4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8 00:53:01 +0800 CST

评论数:282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