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取皇冠上的珍珠——“全唐诗全名句全盘点”

@宜宾文豪 2016-04-09 23:19:54
高才高论,解文解诗。深入淺出,启迪无,知。功德无量,普及唐诗。
问好楼主。
-----------------------------
感谢支持!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0 19:20:28 +0800 CST  
@王枫灵 2016-04-09 20:59:50
@蓝河逸客 如果说唐诗是中国诗歌里的皇冠,那么,名句就是这顶皇冠上的珍珠,因为有了这些光彩夺目的珍珠,皇冠才更加璀璨动人。所以,蓝河在个人即将烹制的这道唐诗大餐中,将以名句为主菜。经过翻箱倒柜的折腾,蓝河搜罗了传世名句近五百联(一联为两句)。 (来自天涯社区微论客户端)
那我就坐享品尝楼主的唐诗大餐哦……再加我自酿的葡萄酒,人间美味佳肴!
-----------------------------
吃好喝好:)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0 19:22:05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4-10 12:27:19

-----------------------------
谢谢!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0 19:31:47 +0800 CST  
(边塞.第三)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写过七首《从军行》,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其次是第二首,也就是本诗。蓝河以为,如果说第四首是激越雄壮的大鼓,那本诗就是含蓄委婉的古琴,两者奏出不同的音调,却有着同样的绝美。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将士们翩翩起舞,琵琶乐师弹奏起新的乐曲;但新曲子表达的,依旧是关山离别的老情感。
琵琶,是具有浓郁西域风情的乐器,它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一场西北边塞的军中宴乐。关山,关隘山川,隔阻万里,喻离情也。背井离乡,是戍边士兵心中永远的痛,也是边塞乐曲的永恒主题。
“撩乱边愁听不尽”,虽然这些饱含边愁的曲子扰乱了我的心思,可我居然又很想去听,而且百听不厌。
王昌龄真是心理刻画高手,他把士兵们既害怕乡愁又忍不住思乡的微妙心思,描写得淋漓尽致。这种忐忑,跟宋之问的名句“近乡情更怯”,某种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高秋月照长城”,天上高悬一轮秋月,清冷的光辉洒遍巍峨的长城。结句陡然转向,貌似很突兀地抛出一副宏大景致作为收尾。诗人想表达什么?是士兵们因冷冷秋月想起的家中至亲,还是因巍巍长城引发的卫国情怀?也许两者有之,也许还有更多,一切尽在不言中。但无论如何,由“边愁听不尽”的感伤情绪里抽离出来,从沉溺中实现升华,在雄奇开阔的景象中戛然而止,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尽显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对此,清人黄叔灿有个经典评价:“‘缭乱边愁’而结之以‘听不尽’三字,下无语可续,言情已到尽头处矣。‘高高秋月照长城’,妙在即景以托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诗之最上乘也。”
王昌龄这首诗,写的是宴会,抒的是乡情。清朝的宋顾乐形容之说:“第二句已斩绝矣,第三句转得不迫,落句更有含蓄,愈叹其妙”。其言下之意,是说本诗具有转折迂回之美。确实,品读这四句诗,我们像走在一条迂回曲折的道路上,读完上句,却难以猜测诗人下一句如何着墨,直到连续经历几番“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体验,我们才豁然开朗,才不得不仰天感叹:高手行文,其布局精妙如斯!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0 19:33:53 +0800 CST  
(边塞.第四)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神完气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说起“诗佛”王维,我们首先想起的,可能是他那些充满东方禅味的田园山水诗:“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但王维是个多面手,他能创作古淡静美的诗歌,也能写出遒劲有力的作品,譬如本首《观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狂风劲吹,角弓发出了阵阵弦鸣;将军雄姿英发,在渭城附近驰猎。
角弓,兽角装饰的弓。渭城,秦代的咸阳故城,汉代改称渭城,在渭水之北。
首联传递了丰富的信息量,清晰交代了狩猎的人物(将军)、地点(渭城)和天气(风劲)。起句落笔极妙,妙在有三:其一,先声夺人,如石破天惊般陡然开局,极力渲染一种箭在弦上的紧张气氛,起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奇效,就像两军对垒,在威猛凛凛的武将粉墨登场前,必先擂上一阵暴风骤雨般的鼓点。其二,巧设悬念,令读者禁不住遐想:一般人打猎,都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此人“顶风作案”,当真艺高人胆大,他到底是何方神圣?其三,用字传神。一个“鸣”,益发衬托出射手武功之高。试想,猎猎作响的狂风中,犹能清晰的听见弓鸣,可见这位仁兄的手劲何其大!经过首句浓彩重墨的铺陈之后,二句施施然地揭开谜底:原来是渭城的将军在逆风行猎。
这两句诗采用了倒装手法,很多评论家都推崇这种突兀落笔的布局,沈德潜(清)认为,“直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若倒转便是凡笔,胜人处全在突兀也”,施补华(清)评之为“倒戟而入,笔势轩昂”吴汝纶说它“逆起得势”。这些评语都是字字珠玑,一语中的地点出了首联的艺术魅力。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野草枯萎,因此猎鹰更能迅速发现猎物;积雪消融,所以骏马愈加轻快奔腾。颔联写将军狩猎的场面。“草枯”和“雪尽”四个字,说明狩猎的季节,应该是晚冬早春季节。而“鹰眼疾”和“马蹄轻”,则反映了王维的匠心独具。在首联中,他敲锣打鼓,戏剧般安排将军隆重出场,按照一般人的套路,接下来该对将军进行正面刻画了,但王维却不落窠臼,他笔锋一转,绕开了将军,写其猎鹰和坐骑,“疾”“轻”二字,是极为传神的诗眼,尽显猎鹰的锐利和骏马的矫健。读到这里,蓝河想起了金庸笔下的神雕大侠杨过,只要那大雕一亮相,武林中人都会忍不住期盼:如此神骏之物,该是何等世外高人才配拥有!在这里,将军的鹰马无疑就是杨过的神雕,是故,“鹰眼疾”而将军之眼更疾,“马蹄轻”而将军之身更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倏忽之间就穿过了新丰市,回到了细柳营。颈联写将军猎后回营的场景。一个“忽”字,形容将军疾如闪电般的迅速,用清人顾安的话,叫“有瞬息千里之势”。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附近,是古代盛产美酒之地,不少古代诗人都曾以新丰酒入诗,譬如李白“情人道来竟不来,何人共醉新丰酒”,诗僧皎然“新丰有酒为我饮,消取故园伤别情”、李商隐“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等。王维引入新丰市,目的是借美酒烘托将军之豪爽。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的营地,在今陕西咸阳市境内。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诗人引用细柳营典故,是以将军比作周亚夫,赞颂其治军有方的品质。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回头遥望射雕打猎的地方,暮色已经笼罩千里,而刚才的风起云涌已经归于平静。尾联写将军猎后之所见。“回看”二字,是将军意犹未尽的心情流露。雕,是大型猛禽,一般人难以射中,“射雕”二字是对将军精湛射术的赞美。末句“千里暮云平”,可谓深谙一张一弛之道,在一连串密锣紧鼓般的动作之后,以寂静无声、充满东方禅味的画面结束全诗,言有尽而意无穷,此等艺术手法,绝对是“诗佛”王维的拿手绝技。
王维的这首《观猎》,布局精巧,遣字传神,力度刚劲,明人许学夷誉之为“一气浑成”,清人沈德潜则评价更高,说它“神完气足,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是“律诗正体”。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0 19:46:18 +0800 CST  
@风忆云旗 2016-04-10 20:51:11
好帖留名
-----------------------------
谢谢!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1 16:27:11 +0800 CST  
@kobe652 2016-04-11 04:05:16
楼主好文采,给孩子留着学习了
-----------------------------
谢谢支持!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1 16:28:28 +0800 CST  
@浅醉轻眠2012 2016-04-11 17:07:48
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
谢谢!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2 01:55:38 +0800 CST  
(边塞.第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受李林甫谗言所害,被唐玄宗罢相。次年,进一步被外放出朝廷,出任荆州长史。张九龄失宠后,与张交好、被视为“张派”的王维也受到了排挤。他在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被任命为监察御史,前往边塞劳军——慰劳刚刚击败吐蕃的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及其部队。

《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它被明人顾可久称为“雄浑高古”,堪称是王维的“首本名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我轻车上路前往边塞慰劳将士,地点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城。
单车,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自行车,而是单独行走的一辆车。我们知道,大凡牛人,都是敲锣打鼓,声势浩大。那王维作为劳军的朝廷命官,为何“单车”出行呢?因为哥们是被排挤出朝廷的,必须夹起尾巴收敛锋芒啊。属国,是“典属国”的简称(“典属国”是秦汉时的一种负责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官职),这里借指王维本人。居延,古代地名(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这里用“居延”借代塞上地区。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我像被风吹起的蓬草般来到边塞,又像归来的大雁般进入胡人的领地。
随风飘转的蓬草和天边的归雁,都让人联想起飘零之感,隐隐泄漏了作者的失意和郁闷之情。为何会这样?政治失势了嘛,在张九龄倒台后,覆巢之下难有完卵,王维也被边缘化,自然会感到失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茫茫沙漠中,一缕笔直的烽烟冲天而起;绵长河流上,一轮浑圆的夕阳西下欲沉。
烟,是烽火台燃点狼粪形成的烟气,暗示已接近军营,“孤”字突出眼前景物之单纯干净,“直”字准确刻画出烽烟的挺拔上升。也有人认为,“孤烟”非狼烟,而是塞外旋风“袅烟沙而直上”的奇景。
五六句诗,画面感强烈,完全代表了王维“诗中有画”的风格,而且意境开阔雄奇,堪称具有盛唐气象,因此千百年来广受推崇。徐增(明)赞其“独绝千古”,王国维(清)也说“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张文荪(清)称“直”“圆”二字具有“十二分力量”,潘德舆(清)则誉之为“炼到无痕迹处,可以为妙语也。”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的萧关,只遇到留守的侦察兵,原来将领们正镇守在燕然前线。
七八句描写的这个场景,蓝河推测,王维意在颂扬唐军将士尽忠卫国的精神风貌。“萧关”,古关名(今宁夏境内)。“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都护”,唐朝在边疆设置都护府,其长官为都护。“燕然”,山名,指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借指最前线。
其实,对于尾联这两句诗,蓝河是很有点个人想法的,窃以为王维这样收尾,过于平淡无味了,有点对不起“大漠”“长河”这种级别的不朽名句,就好比人在云端飞,忽然一脚就踏回地面,落差太大。蓝河觉得,璀璨夺目的钻石,旁边需配高贵的翡翠才彰显其价值,如果随便搭上一块普通玉石,就难免令人感到惋惜。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3 13:03:34 +0800 CST  
@偶尔喝咖啡 2016-04-13 00:25:23
记号 楼主归纳总结的很好 借此机会看过后好给孩子普及
-----------------------------
谢谢,我做这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最大的动力也是写给两个孩子看:),让古典文学精华薪火相传下去。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3 13:05:28 +0800 CST  
(边塞.第六)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雄浑之中,多少闲雅”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可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具有意境美的词语之一。关隘、高山、明月,三种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景象,让你想到什么?不错,就是险峻寂冷的边塞,由边塞推及征人,由征人想起别井离乡。另一方面,《关山月》是汉乐府一种横吹曲调名,古人常用此曲入诗,书写边塞别离情。很多唐人都写过《关山月》,李白的本诗,可以说是其中唯一一首立于高山之巅的作品。甚至可以夸张说句,它是空前绝后之作,是独孤求败之作,它轻松超越了沈佺期、崔融等诗界前辈,也让司空曙、戴叔伦等后来者望尘莫及。《关山月》,几乎成了李白私家所有的《关山月》,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

我们分三个层次来看本诗。先是一至四句: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明月自天山后升起,在无边云海里彰显苍茫。开篇两句即渲染一种辽远开阔的边塞意境,其壮观的气势不可遏制地扑面而来。李白擅长此类写法,就像《将进酒》的开篇一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乃是具有开天辟地力度的大手笔。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长风自几万里外的家乡吹来,一直吹到边陲的玉门关。此两句从征人角度落笔,采取夸张手法,营造更加雄壮的境界。
很明显,前四句在扣题,描写边塞的关山明月景。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一二句已经先声夺人,三四句更是气势恢宏,好比滔天巨浪涌来,一浪推高一浪。简单浅白的二十个字,如闲庭信步般优雅动人,却又具有吞天吐地的意象。因此,它们被历代文人所推崇,宋人吕本中曰“气盖一世”,明人胡应麟曰“雄浑之中,多少闲雅”,清人宋宗元评曰“飘举若仙”,都是神来之笔的评语。

接下来的五至八句,诗人注入了苍茫的历史感,书写战争带来的创痛。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想当年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却被匈奴所围困;而在我们唐朝,胡人一直对青海湾虎视眈眈。在这里,诗人使用了蒙太奇手法,让不同时空交叉呈现,表明边疆战事连绵不断,并不因朝代更迭而消停。下,出兵。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境内,汉高祖刘邦曾在此地被匈奴围困了七天。青海湾,青海湖沿岸地区。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自古以来这征战之地,是难以见到有人活着回来的。从汉到唐,从古到今,沙场埋骨都是大多数将士的宿命。这两句诗看似轻描淡写,却有着痛入心肺的力量。

收官的九至十二句,诗人从历史回到现实,描绘征夫的思乡之苦,抒发对其遭遇的同情。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征夫们望着眼前的边关景象,个个都思乡盼归,脸露愁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而在今夜,远方高楼上的妻子们,也应在思夫心切、叹息不已吧。

李白的《关山月》,与其他版本的《关山月》一样,重点描写征人的乡情,但被他加入辽阔的意境和纵深的历史感后,全诗的气格立即高大上起来。这就是诗仙出手的不凡之处,正如黄巢诗句所云,“我花开后百花杀”,在《关山月》这个领域,李白写完后,大伙都别混了。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3 13:08:49 +0800 CST  
@wahgywn 2016-04-13 17:47:14
楼主写的很好,已经收藏
-----------------------
谢谢鼓励:)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3 23:04:00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4-13 20:06:10
顶帖
-----------------------------
你经常来,让我感觉很温暖,谢谢!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3 23:04:52 +0800 CST  
@kobe652 2016-04-13 15:40:59
来学习,把我缺的知识补回来,楼主不要弃楼!
-----------------------------
坚持到底!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3 23:05:50 +0800 CST  
@二度梅 2016-04-14 09:01:58
@kobe652 2016-04-13 15:40:59
来学习,把我缺的知识补回来,楼主不要弃楼!
—————————————————
@蓝河逸客 63楼 2016-04-13 23:05:00
坚持到底!
—————————————————
爱国少了一篇,推荐“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蓝河逸客

谢谢推荐,以后补上:)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4 15:20:17 +0800 CST  
@二支乐蕊 2016-04-14 00:34:07
小时有过一本名句词典。看楼主题目就怀旧了。做个记号以后跟着看看。
--------------------------

欢迎入住本楼:)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4 15:21:06 +0800 CST  
(边塞.第七)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盛唐的李白和高适,都是大师级的诗人,而且他们还是好基友,就像现今的驴友一般,他们结伴漫游江湖,过了一段“听风赏月,论文写诗”的神仙生活(蓝河注:与之同行的,还有另一个叫杜甫的驴友)。而凑巧的是,李高二人还曾“英雄所见略同”,分别写出了意境相仿的传世名句来。

我们来看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首写戍边士兵思乡之情的七言绝句。
“雪净胡天牧马还”,胡人天地冰雪消融,战士们赶着牧马归来。
首句写戍边战士的生活片段。雪净,暗示了时间,应是春天到了,雪花消尽,正是牧马的好季节。净,形容积雪消融殆尽。胡天,交代地点,在边塞胡人领地,也是戍边部队驻军之所。天地明净,马群闲归,从首句营造的氛围,猜测应是两军休战之期。

“月明羌笛戍楼间”,天上高悬一轮皎洁的明月,戍楼中传来了阵阵的羌笛声。
羌笛,古代羌族的一种乐器,声音幽怨。戍楼,边防驻军了望军情的高楼。月色明净,惹人遥思故乡;羌笛声怨,倍加想念亲人。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请问这《梅花落》的曲调洒向何处?它随着塞外的冷风,一夜之间传满了边关的山头。《梅花落》,是一种汉乐府“横吹曲”,在唐代深受文人欢迎。
这两句诗是神来之笔,使用了双关和通感两重修辞手法,用梅花来借代《梅花落》曲子,从而将声音变成形象化的画面,当我们闭上双眼,就仿佛看到那阵阵乐声,像梅花瓣一样随风飘下,洋洋洒洒的落满了山头。

本诗用如白雪般明净剔透的语言,塑造了一种澄清迷人的意境,虽然诗中出现了羌笛,但全诗的基调并不因此而变得怨怼消沉,反而倍显征人们乡情的高洁。尤其是末两句,更是带着天外飞仙般的飘逸,让人感觉意蕴无穷。

蓝河在前面说过,李高二人曾经“英雄所见略同”,那是如何“略同”的呢?我们不妨来读一读李白的两首作品:“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春夜洛城闻笛》),与高适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相比,是否有某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李白和高适这对诗坛龙兄虎弟,在惺惺相惜之余,会不会相互借鉴呢?

斯人已逝,历史苍茫,真相已如黄鹤一去不复返,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当承认,二人所出都是沁人心脾的好句。即便是同一支玉笛,同一曲《梅花落》,容得下一个高适,当然也容得下一个李白。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4 15:35:04 +0800 CST  
@想入非非更深 2016-04-14 16:22:45
精彩 分类很明确
-----------------------------
谢谢鼓励!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4 18:01:38 +0800 CST  
@游戏风尘2016 2016-04-15 13:27:33
支持佳作
-----------------------------
再谢!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6 15:30:42 +0800 CST  
(边塞.第八)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通篇“沉痛语,不堪多读”

燕歌行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盛唐边塞诗的标杆人物,他一生写过五十余首边塞诗,以“雄浑悲壮”的诗风独步江湖。在他诸多边塞作品中,长篇力作《燕歌行》以其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的特质,被近代文人赵熙誉为高适的“第一大篇”。

关于《燕歌行》的写作背景,诗人在序言交代得很清楚了:唐玄宗开元26年,有位跟随御史大夫张守珪征战的朋友从塞外回来,把他所写的《燕歌行》给高适看,高适看完后,对战事颇有感概,于是写下本诗以作和应。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朝时候,战火烽烟自东北边境燃起,将领们辞别家人,奔赴前线破敌杀贼。汉家,借指唐朝,唐人作诗,以汉代唐乃惯用手法。发端两句,交代了战争的地点(东北)和性质(外敌入侵,自卫防守)。残贼,对敌人的蔑称。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不尊重对手的人,往往会被对手羞辱。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这些热血男儿(指领军者)本来就自我看重,以为轻易就可横扫敌境,再加上皇帝非常赏脸,在出征前给予了特别礼遇。两句诗的描述,又是一个不良苗头:将军们本来就高估自己低估敌人,皇帝的厚待更让其飘飘然。此种心态,能不败乎?赐颜色,俗称的给面子,让你脸上增光。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一路上撞响金属乐器,擂起战鼓,威猛凛凛向榆关进发;大军旌旗在碣石山间曲折前行,连绵不断,声势夺人。瞧,领军者嘚瑟显摆的样子,不知情者,还以为刚打了胜仗,凯旋而归呢!民谚有云“咬人的狗不会叫,会叫的狗不咬人”,,这哥们貌似没听过。这种军事涵养,合该出事啊。摐(chuāng),撞击。伐鼓,击鼓。榆关,又称“渝关”、“临榆关”、“临渝关”,今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旆,古代指末端形如燕尾的旗。旌旆合称,泛指旗帜。逶迤,蜿蜒曲折的样子。碣石,指碣石山,属燕山余脉,在今河北昌黎县北。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校尉派人从大沙漠飞驰送来了紧急文书,说番邦首领已经把战火烧到了狼居胥山。校尉,军官职务。羽书,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飞,飞驰,显示文书送递迅速,军情异常严峻。瀚海,如海般无边无际的大沙漠。单于,匈奴最高统治者,泛指异族首领。猎火,古代游牧民族打仗前,往往大规模军事演习性质的校猎活动,校猎时会燃点火把。狼山,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境内。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凋零冷落的山川一直延伸到边地尽头,胡人骑兵像狂风暴雨般侵袭而来。这两句强调战场的肃杀气氛,以及敌人的来势汹汹。这样的遭遇战,对汉军来说,貌似大事不妙的节奏。萧条,寂寥冷落、草木凋零的样子。极,一直到尽头。凭陵,侵犯。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前线厮杀的士兵,近一半已战死沙场,但那些营帐里的将领们,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美人歌舞。这是多么触目惊心的对比,多让人怒火中烧的画面!一个“犹”字,不经意泄露了诗人内心的愤慨和沉痛。这是全诗最出彩的句子,也是被明人陆时雍称为“语意警绝”的名句,它深刻揭露了汉军溃败的首个核心原因:高层生活腐化,只图自己享乐,不管士兵死活。蓝河以为,这两句诗的艺术效果,即便与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比,也是不遑多让的。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大漠深秋时节,塞上草色枯萎;斜阳映照孤城,具有战斗力的士兵越来越少。从句中描述,可推测出我军战败后退守孤城,正作困兽之斗。
四周景色凄凉,城中战况悲惨,简直就是穷途末路的气氛。

“大漠”一句,直接化用了隋朝虞世基《陇头吟》中的诗句(“穷秋塞草腓,塞外胡尘飞”)。穷秋,深秋。腓,草木枯萎的样子。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那些将领身受皇恩却不知道战战兢兢,常怀轻敌之心,导致大军被困关山,战士们竭尽全力也未能解围。从开篇连续三联中的“破残贼”“自重横行”、“摐金伐鼓”等字眼,已看出将领自视甚高、高调炫耀的影子,本句直接加以“轻敌”定性,揭露了我军失败的第二个核心原因。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战士们身穿铁甲辛勤而长久地驻守边地,在他们别离后,家乡妻子应该常因思念过度而流出晶莹如玉箸的眼泪。玉箸,玉做的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家在城南的少妇思念丈夫肝肠寸断,驻守蓟北的士兵只能空自回望家乡。两人阻隔千山万水,只能梦里相会了。城南,长安城南,泛指思妇居住地。蓟北,在今河北北部一带,泛指征戍边地。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边疆路遥怎能翻越;像这样辽阔无际的极远之地,哪里还能找出第二个来?这是连续两个反问句,分别从妻子和丈夫角度发出感叹,形容山长水远,饱含会面无期的绝望。边庭,边地。飘飖,遥远。绝域,极远的地方。苍茫,辽阔无边。

从“铁衣”到“绝域”六句诗,高适采取了梅花间竹的匠心布局,征夫角度写一句,紧接妻子角度一句,如此三落笔,征夫三句为“铁衣远戍辛勤久”、“征人蓟北空回首”、“绝域苍茫更何有”,思妇三句为“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边庭飘飖那可度”。然而,描写思妇的三句并非实写,“应”“欲”二字都是揣测语,这是城中被困士兵在走投无路中的心理活动,他想到自己很可能无法活命还家,禁不住想起家乡妻子望眼欲穿的面容,由此引发系列臆想。其心理描写可谓丝丝入扣,凄婉动人。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早午晚三时杀气集聚,天边如战阵般的云朵,似乎也是由它(杀气)所化成;整个夜晚都传来了刁斗声,闻之使人心惊胆寒。这两句将士兵从臆想中拉回残酷的现实,白天杀气腾腾,夜间寒声阵阵,此情此景,能不断肠?三时,指早午晚,意为整个白天。阵云,排如战阵的云朵。刁斗,古代军中用具,形状大小似斗,白天用来烧饭,晚上敲击巡逻。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士兵们彼此对视,看到对方原本白净的战刀上都沾满了斑斑血迹;我们浴血奋战,从来图的就是以死报国的气节,岂是为了得到功勋奖赏?多么质朴善良的士兵,自己都九死一生了,依然无怨无悔,心无杂念,只有精忠报国的崇高信念。在此联中,诗人发出了对士兵情操的高度礼赞。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你没看见士兵们在沙场上拼杀的有多苦;难怪直到现在,人们还在怀念一代名将飞将军李广啊。诗人表面在追忆古人,实则是鞭挞今人——那些尸位素餐的带军将领们,正是由于你们的腐败无能,才导致士兵们死伤惨重!如果有李广这样出色的将军在,结局会这样吗?

高适的这首《燕歌行》,以洗练的笔法,刻画了一场战役从出征、遭遇、战斗、惨败、被困、死拼的全过程,全诗的特点可用六个词来总结:结构清晰,节奏紧凑,笔力雄健,观点鲜明,思想深刻,意境悲壮。它堪称唐朝边塞诗中一幕瑰丽夺目的长篇悲剧,用清人宋宗元的话说,通篇都是“沉痛语,不堪多读”。
楼主 蓝河逸客  发布于 2016-04-16 15:34:25 +0800 CST  

楼主:蓝河逸客

字数:130048

发表时间:2016-04-03 05:2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1-14 14:30:15 +0800 CST

评论数:8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