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书之权谋教程:崛起与败亡

在汉代以前,百姓的家国意识是比较单薄的。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各国策士流转在各国应聘面试,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甚至不惜翻过脸来攻打自己的祖国。而君主之间的常见馈赠就是城池和百姓。当时的文化并不以此以耻,各个国家虽然常常刀兵相见,但是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却是频繁而开放的。也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才会有诸子百家齐头并放,各派思想相容并包的繁荣景象。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3:21:56 +0800 CST  
统治阶层并不喜欢这种情况,这是可以理解的。试想一下,当群众吃不饱穿不暖,饿着肚子露着裆的时候,你冒着最大的风险带他们抢大户,杀皇帝,然后他们才天天有面包吃。现在仇人上门了,对他们说,跟着我有肉吃,把你们老大干掉,我来做老大。于是群众眼睛里放着光,操起家伙就向你奔来。这是什么精神,这是有奶便是娘的精神,在统治者眼中,这是最恐怖的景象。所以作为统治者,必须对群众,对官僚完成洗脑。跟着我,即使吃糠咽菜,跟着我,即使饿死冻死,因为这是忠贞,这是气节,这是爱国精神。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3:22:17 +0800 CST  
尤其是作为boss的代理人,必须建立强烈的归属感,必须让所谓的气节和忠贞深深植入他们的精神和肉体。于是从汉朝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群众向官僚进阶的必由之路。儒家思想经过统治阶层无数次的删改和别有用心的修正,变成了一部极具效率的驯化工具。这部驯化工具的产物—清流士大夫将登上历史舞台和没有政治信仰的贪官污吏分庭抗礼。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3:51:10 +0800 CST  
其实在现实中,清流士大夫和贪官的界限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说清流是对皇权正统的积极维护者,贪官是以权谋私的的国之蛀虫,那么大多数的人都是介于二者中间。明朝的徐阶和严嵩相比,他就是清流,严嵩是贪官。但是徐阶和同期的海瑞相比,海瑞是清流,徐阶作为大地主,屁股也不干净。而名气更大的张居正先生,虽然有些跋扈,但是其对明王朝的维护真是够尽心尽力了,生前为了朱老板,不顾开罪同僚,硬顶着骂名实施“一条鞭法”,虽然改革成功了,但是张先生步了商鞅的后尘,一来跋扈惹得皇帝不高兴失了靠山,二来张先生坚决改革别人的同时却不忘厚待自己,珠玉美人不消说,一顶三十二人抬的轿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结果死后遭同僚报复,落得身败名裂,儿子自杀,连老母都差点饿死。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3:51:39 +0800 CST  
历朝历代士大夫阶层都是维护王朝统治的中坚力量,一方面他是皇权代理人的主要输送基地,另一个方面他也是统治阶层之外的最大获益人。即使在当今社会,要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固,统治层最先招揽的也一定是中产阶级。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中间阶层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他们遍及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古代的士大夫都是当地的一方豪强,手中掌握着大量的土地。对国家的基础产业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力,在经济上有话语权。二是因为这部分人掌握着社会文化舆论的话语权。在古代,文人阶层经过统治阶层的儒化,已经成了封建皇权的积极维护者,并通过科举等手段跳入代理人的圈子,和统治阶层牢牢捆绑在一起。而在当今社会,虽然没有了传统的儒化过程,但随着国家民主程度发展,中产阶层开始独立于政府的圈子之外,靠着手中选票将话语权牢牢掌握着手中。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4:00:00 +0800 CST  
无论是清流还是贪官,作为官僚阶层他们都是中产阶级进入代理人圈子后的延续,可谓是花开两朵,同归一源。那么面对这两种思潮,作为金字塔顶端的boss会如何选择代理人来完成统御天下的大计呢?
皇帝也很苦恼!
皇帝是整个天下的代理人,要为天下负责。换句话说就是“有国无家,有公无私”,他所有的一切要放在阳光下作为万民榜样。但是皇帝本身也是个凡人,有生理需求,有业余爱好,威严之下也有猥琐不堪的欲望。由此看来,每个皇帝天生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4:00:28 +0800 CST  
所以皇帝在选择代理人的时候,也是从公私两个方面来考虑的。这就是为什么贪官能和清流同时出现在政治舞台上的最原始的原因。
无论是一个王朝还是一个企业,组织本身有两种属性:第一种属性是创造价值属性;第二种是分配价值的属性。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4:00:49 +0800 CST  
@吾似道 2015-01-11 13:51:39
其实在现实中,清流士大夫和贪官的界限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说清流是对皇权正统的积极维护者,贪官是以权谋私的的国之蛀虫,那么大多数的人都是介于二者中间。明朝的徐阶和严嵩相比,他就是清流,严嵩是贪官。但是徐阶和同期的海瑞相比,海瑞是清流,徐阶作为大地主,屁股也不干净。而名气更大的张居正先生,虽然有些跋扈,但是其对明王朝的维护真是够尽心尽力了,生前为了朱老板,不顾开罪同僚,硬顶着骂名实施“一条鞭法......
-----------------------------
@清风血剑 2015-01-11 14:00:02
楼主谈到孙子兵法与韩信的背水一战的违背问题,感觉角度有问题。本质来讲,不能说哪种方式更好,适合当时情况才是最好,孙子兵法虽然讲普遍规律但是也强调奇正相生。比方说,按照孙子兵法云,空城计是明显不可以的但是诸葛亮还是用了,为什么呢,是没有其他好的办法。用郎咸平的话讲,这是小概率的事情。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在第一讲中的“五事”,其他都是对“五事”的应用。研究谋略,孙子兵法提供了方向。把“五事”之间......
-----------------------------
这位朋友很有想法 先赞一个
首先说说 孙子兵法和韩信背水一战的矛盾 这种矛盾不是孙子和韩信的矛盾 而是读者在阅读理解上出现的矛盾 虽然孙子在书中将扎营要面水背山 但是如果可能时空穿越的话 他一定理解韩信背水之战 并很可能在那种情况下 他也会默契地选择背水一战
因为无论是面水还是背水 在更深层面上他们有共同的基础 了解到这层 在面水还是背水上就会灵活运用 我那么说 是担心有些读者轻信字面意思 不作深层的思考
朋友还说道 管仲早年不善经商但是晚年却可以对经济有独到精深的理解
与之类似的 我在后面的文章中会讲到 为什么战场上所向无敌的韩信在政治上显得很白痴 这两者中有想通的原因 希望这位朋友继续关注
无论在政治还是军事活动中,运气都是不可忽视的 但是既然称为运气 想必我们确实是对此无能为力了 那就作子不语的心态默默祈祷吧
你所说的核心因素的搭配问题 我不是很理解你的意思 在我的文中敢舍性作为成功的第二大因素 绝对不是简单而孤立的 在很多情况下,其要和谋划力相结合综合产生作用 而谋划力在其后的文中 我会将其详细分为洞察力 分析能力 判断能力和策划能力系统分析
再次感谢朋友的质疑和建议 望继续关注 继续发言 多谢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4:17:11 +0800 CST  
前面说过,每个组织都有两种危机,一种危机来自外部,一种危机来自内部。当面对外地侵入的时候,统治者要做出军事防御,或者军事进攻。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谁的延续呢?经济。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战争无论胜负,都是消耗战,决定胜负的根基不在道,不在谋略,而在谁能耗的过谁。有钱,就是任性。
来自内部的威胁更不用说了,历代的的朝代更替的原因归结到最后,都是肚皮闹的。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4:28:49 +0800 CST  
所以作为国家的第一责任人来说,无论从内从外考虑,都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能创造价值。那么作为boss选择代理人的第一项指标就明确了:你能给我创造效益。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4:29:19 +0800 CST  
经过价值创造的过程后,解除资源危机了,国家安全没有问题了,此刻皇帝的私人需求就要释放了,以前因资源匮乏而受到压制的欲望,就会报复性地疯狂生长。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4:29:43 +0800 CST  
清流受儒家文化熏陶多年,坚持着“社稷为重”的教条,这群人刻板保守,皇帝要为私人需求跟他们交涉实在是苦事,一来占不到便宜,二来放不下面子。相比于清流的古板,那些政治信仰淡薄的贪官污吏,更灵活,更知趣。他们善于擦眼观色,对猥琐阴暗的事情理解宽容,并深谙此道,而所谓的面子、尊严根本不在他们认识的范畴之内。于是皇帝选择代理人的第二标准就明确了:没有原则,予取予求。
这两条标准,是基本要求,不同喜好的领导,跟根据自己的好恶随意偏重。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4:30:05 +0800 CST  
@吾似道 2015-01-11 13:51:39
其实在现实中,清流士大夫和贪官的界限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如果说清流是对皇权正统的积极维护者,贪官是以权谋私的的国之蛀虫,那么大多数的人都是介于二者中间。明朝的徐阶和严嵩相比,他就是清流,严嵩是贪官。但是徐阶和同期的海瑞相比,海瑞是清流,徐阶作为大地主,屁股也不干净。而名气更大的张居正先生,虽然有些跋扈,但是其对明王朝的维护真是够尽心尽力了,生前为了朱老板,不顾开罪同僚,硬顶着骂名实施“一条鞭法......
-----------------------------
@清风血剑 2015-01-11 14:00:02
楼主谈到孙子兵法与韩信的背水一战的违背问题,感觉角度有问题。本质来讲,不能说哪种方式更好,适合当时情况才是最好,孙子兵法虽然讲普遍规律但是也强调奇正相生。比方说,按照孙子兵法云,空城计是明显不可以的但是诸葛亮还是用了,为什么呢,是没有其他好的办法。用郎咸平的话讲,这是小概率的事情。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在第一讲中的“五事”,其他都是对“五事”的应用。研究谋略,孙子兵法提供了方向。把“五事”之间......
-----------------------------
@吾似道 2015-01-11 14:17:11
这位朋友很有想法 先赞一个
首先说说 孙子兵法和韩信背水一战的矛盾 这种矛盾不是孙子和韩信的矛盾 而是读者在阅读理解上出现的矛盾 虽然孙子在书中将扎营要面水背山 但是如果可能时空穿越的话 他一定理解韩信背水之战 并很可能在那种情况下 他也会默契地选择背水一战
因为无论是面水还是背水 在更深层面上他们有共同的基础 了解到这层 在面水还是背水上就会灵活运用 我那么说 是担心有些读者......
-----------------------------
@清风血剑 2015-01-11 14:37:08
运气并不是不可琢磨的,俗话说的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运气 可以作为一种战略资源。比方说,如果你发现有个领导是关系户业务也不精通,但是你就是看他不爽。这是最好的办法就是热情交往,并且开动业务运转,认真工作,迎接新领导。为什么呢,因为业务开动,肯定会生出各种麻烦,需要各种处理,各种判断。这个领导就各种失误,失误就智力下降,最后死循环。当然这不能用来对付高手。 所以,与低手对决,最好的办法就是......
-----------------------------
如果人为因素还能对结果产生影响,我认为这还不能称作运气。我理解的运气就是在人事用尽后的听天由命 如果有一丝机会去改变 也是不能算运气的
朋友所说的对不同水平的对手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其实在对水平高下的认知上也是很为难的一件事情 老子常说大智若愚 也有人说吃亏是福 所以面对看似低能的人尤其要慎重 反而一脸精明 步步紧逼之人 让人一看就起提防之心 反而不易出错
表演在权谋的运用中是一项重要任务 而能否拆穿表演则要求更高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受权利和资源所限 施展权谋的空间很小 很多时候能否成事靠的不是智 而是性情 这年头大家都不是吃素的 所以在下定决心谋取一件事前 一定要慎之又慎 应尽可能地调动资源和掌握信息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4:48:42 +0800 CST  
最后的唐吉坷德:朱元璋

无论是清流还是贪官,既然他们都成功地成为了boss的代理人,那么他们创造效益的能力都是经过领导认同的。在这里,你千万不要对贪官嗤之以鼻,觉得他们没有原则就认为他们没有能力。完全错了。前面已经说过,明代最著名的改革家张居正同志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个腐败分子。我这儿先放一句,无论是清流还是贪官,他们本性都是相同的,到最后究竟谁做清流谁做贪官,有没有机会做清流或者贪官,都是在领导长期观察之后,慎之又慎的决定。为什么这么说呢?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6:50:45 +0800 CST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每当考试,老师就会跟我们这样说:“你们不要在下面搞小动作,你真的以为我看不到吗?你上来试试,站在讲台上,下面谁有什么小动作,上面都看的清清楚楚。开始我们都当做是玩笑恐吓,后来有次不经意间上去试了试,才感觉到在这件事上老师还是诚实的。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6:51:07 +0800 CST  
皇帝就像站在讲台上,他很清楚下面的官僚貌似恭敬,却各怀鬼胎,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在权衡空间内上下其手,攫取私利。当官僚为自己的得手暗自得意时,皇帝冷冷地注视着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放任纵容还是痛下杀手。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8:00:20 +0800 CST  
在政权创立之初,大多数boss对腐败行为都是不能容忍的。这也可以理解,创业初期,各种资源供不应求,对效益的需求强烈,本来经济就很紧张,再有个把蛀虫中饱私囊,岂不是雪上加霜。所以每个朝代建立初期,统治者对贪污犯的容忍度都比较低。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8:01:52 +0800 CST  
@昔忆86 2015-01-11 18:36:12
不错!上升到理论了!比较直观!
-----------------------------
多谢捧场 常来哦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8:57:22 +0800 CST  
明朝初年,经过连年征战,虽然天下大定,但是民生凋敝,无论是劳动力还是可堪用的土地都是紧俏资源。为了发展生产,boss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当兵的、要饭的,甚至伺候人的奴婢都回去种地。再则奖励垦荒,大力移民屯田,并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另一方面减轻赋税,珍惜民力。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社会生产力逐渐恢复和发展,这段历史被称为“洪武之治”。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19:59:50 +0800 CST  
这段时期,朱老师站在讲台上,眼神死死地盯着台下的官僚,对那些搞小动作的落后分子,朱老师毫不留情。在明朝初期,朱元璋为了避免珍贵的劳动果实落入贪官手中(朱元璋特殊的生长经历决定朱元璋在主观上痛恨贪污犯),朱元璋首先在法律领域填补空白,接连颁布《大明律》、《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都出系列了,可见其治贪的决心)、《大诰武臣》等法规,这其中包括对贪污者的处罚标准和操作说明书(凌迟、枭首、种诛、剥皮、割鼻等)。这是吓人的,另外还有哄人的,为了在思想上安抚那些仍在犹豫的贪污犯(很多人实在是连家都养不起),朱元璋又颁布了《资世通训》、《臣戒录》和《至戒录》(老朱真是苦口婆心,用心良苦)等抒情散文。想来这样连哄带吓,应该出点成果,但是结果却领老朱很郁闷。贪污犯没前赴后继,杀了一波,后面又来一波。杀到最后,硬汉朱元璋都摇头苦叹:“奈何朝杀而暮犯”。
楼主 吾似道  发布于 2015-01-11 20:00:12 +0800 CST  

楼主:吾似道

字数:400818

发表时间:2015-01-10 18: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12 09:50:20 +0800 CST

评论数:85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