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说相柳就不得不先说共工,海经所见的相关记录还有——大荒北经“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射。”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署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共工之台图上已标出了大致所在,禹攻共工国山依书记官旅行走向判断在图上乌兰巴托一带。首先要理解山名,禹攻共工国是何意,类似的文字还有大荒南经“有云雨之山,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大荒北经“有鲧攻程州之山。”,鲧和禹都是管治水的,并非打仗的能手,“攻”当解为进行重大水利工程。禹有可能跑去遥远的北方治水吗?我只能说,大概有吧。重点不在此,而是共工国。那里原本有个共工国,而书记官所见当地景象是“有国名曰淑士,颛顼之子。”“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你大概糊涂了,我也只能说,先记住这三个名字:共工、颛顼、女娲。
前面咱们探究过后羿射日的可能性,现在来探究下共工怒触不周山与女娲补天的可能性。山经篇中我说其是后世捏造,那时我尚未有认真思量,认识也很有局限,只顾着阐述地理了。先看《淮南子》的说法。《淮南子 原道训》云“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淮南子 天文训》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 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淮南子》书里有许多话都是道家的故弄玄虚,比如爱用数字来描述宇宙万物,但都颇有条理,并没有胡说八道,列举事例的态度也很认真,当然了,能看得出有些是抄袭前人,毕竟其书是编撰而不是纯粹原创,而且其书并不是为写事例,而是以事例为由洋洋大论弘扬道家理论,完全是将事例当成真实的历史看待。书里还能看见大量《山海经》所述事物,如《淮南子 地形训》,几乎是把《山海经》地理高度概括了一番,我粗看了下,说的很准确,还有蛮多信息是《山海经》里没透露的,或者透露了但没能留传下来,我们都知道,《山海经》少了许多篇。反正怎么看《淮南子》都不像是瞎编,我们得端正了态度,再去审看其文。
好了,我可以说了,上三段引文说了三件事,按时间看,一是共工争不过颛顼,怒触不周山,后果很严重。二是女娲炼石补天,断鳌立极,还干了别的好事。三是共工又闹事,结果被高辛氏(即帝喾)彻底灭了。我们再看《列子 汤问》“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时间上是女娲补阙在先,共工触不周之山在后。嗯?细审下,《淮南子》说女娲补天时并未提到共工,是“颛民” 误导了后人,以为共工怒触不周山和女娲补天都发生在颛顼时代,想当然的建立了因果关系,我想“颛民”乃是通用又或是误用,女娲时代远远在颛顼时代之前,完全沾不上边儿。但两个时代都对“天”干了件事。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怕是另有含义。《列子 汤问》的文字相当之精彩,上引文乃夏革解答殷汤之问的一段话,而前话按我理解是说,天地外还有天地,而子天地是相仿的,一定程度上能为人所探知。引文的下文我忍不住要贴出来,与小伙伴们共赏:

汤又问:“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革曰:“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 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憔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荆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春夏之月有蠓蚋者,因雨而生,见阳而死。终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其长称焉,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翼若垂天之云,其体称焉。世岂知有此物哉?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江浦之间生麽虫,其名曰焦螟,群飞而集于蚊睫,弗相触也。栖宿去来,蚊弗觉也。离朱子羽方昼拭眦扬眉而望之,弗见其形;虒俞师旷方夜擿耳俯首而听之,弗闻其声。唯黄帝与容成子居空峒之上,同斋三月,心死形废;徐以神视,块然见之,若嵩山之阿;徐以气听,砰然闻之,若雷霆之声。吴楚之国有大木焉,其名为櫾,碧树而冬生,实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已愤厥之疾。齐州珍之,渡淮而北而化为枳焉。鸲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矣。地气然也。虽然,形气异也,性钧已,无相易已。生皆全已,分皆足已。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

——《列子 汤问》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19:10:57 +0800 CST  
乍一读,我是一笑了之,不予相信,这不典型的瞎编嘛!想象力倒是很值得学习。但是呢……为解读《山海经》,我阅看了不少的典籍,忽然发现,其要么不说上古之事,要说的话其口径几乎一致,还互有印证。上段经文所述在《庄子 逍遥游》中亦有论及,道教称《列子》为《冲虚经》、《庄子》为《南华经》,奉为经典,我不是道士,又不信奉道教,自然也没把其当回事儿。屈原屈大夫该不会胡编乱造吧,然《天问》“康回冯怒,墬何故以东南倾?”说的是共工怒触不周山,“鳌戴山抃,何以安之?释舟陵行,何之迁之?”说的是龙伯钓鳌,其他种种述事,莫不与《山海经》《竹书纪年》《史记》《穆天子传》等等典籍相合,如“大鸟何鸣,夫焉丧厥体?”说的是鸟人之被屠,“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说的便是相柳了,小伙伴们可细思下。《天问》却没提女娲补天,难道屈大夫是对此事毫无疑问吗?女娲他是提到了,“女娲有体,孰制匠之?”他只是对女娲的形体感到困惑,是谁将她造成这样?女娲啥样我们都知道,人首蛇身。共工呢?《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可见共工乃善于用水(作兵)之王者尊称。颛顼时代的共工名叫康回,他乃是个神种(严格来说是少昊时代,颛顼还未为帝,否则康回就不用争了,争失败了也不必如此恼怒)。问题来了,神还会失败给人吗?若人是神人呢?开什么玩笑!
哦,我想说的是,神人也是人,广义上的神人不是能呼风唤雨、飞天遁地,而是有着超越同时代大众的知识与能力。山经篇里说过,在帝颛顼 “绝地天通”之前,人神是混处的。以神的文明程度,自然不会和愚昧无知的野蛮人混在一处,其必然要教化一批世人,以之做为神的直属子民,这批人便可被称为神人,从此意义上说,神人乃是优化的世人。神人聚处在神的居地,不断繁衍,成为一个个小社会,而稳定运行、良性发展的社会必然是分工明确、联系紧密的金字塔型结构,尤其对于人神混居的大社会,有多层次多种类的神,亦有多层次多种类的神人,还彼此交织。以神的文明程度,那也必定是要构建和谐社会,小环境弄好了,也得改善大环境,便该有对周遭野蛮人的文明输出。以神的文明程度,……我不说了,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别怪我不说清楚,我也很头大啊,我又不是神,神咋想的我能明白?你问神既不是神人,那又是啥?我没说神不是神人,唉,还真不好说——神既能造神,则神人可以是神,异形也可以是神,何况还有混血种,真正是大同社会,众生平等。我只能说,蛇身人面的神更具有代表性,或者我们用另一种称呼,神圣。
伏羲、女娲、神农可称是神圣,黄帝、少昊、颛顼可称是神人,“绝地天通”后,神与世人明面儿上断绝了往来,以后的时代,帝喾、帝尧、帝舜神性可谓递减,大禹的神性光芒只闪了那么两下,夏后启已彻底沦为世人。中国在很早以前即被称为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混元圣纪》:昔在神州,以神仙之道教化天下,上自三皇,次及五帝,修之皆得神仙。我想神州之称起码早至神农时代,赤县嘛,神农是赤帝。
神州大地的神治时代——先这么称呼夏朝之前的时代吧,乃是一种邦国制度,邦国都很小,我们可以看做是城邦,零散分布于神州大地上,各邦国和睦相处,也始终处于小国寡民的状态,人口维持在一定数量,资源利用上与自然环境达到了生态平衡,并不需要再向外扩张,体现的是成熟的社会形态。邦国之外,便是原始部落所处,我想可以叫做野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方式是掠夺式的,当其繁衍到一定规模,便会向邦国侵袭,即有了野人与文明人的冲突。小环境和谐了,大环境也得和谐,就得将野人也纳入神的统治下。最初的时候有伏羲、女娲、神农相继在神州大地上布道,伏羲、女娲教会了野人礼仪廉耻,神农教会了野人播种收获,但三位神圣并没有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只是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身,认识自然,而神圣则施展神力为人们解决困难,就像母亲照料初生的婴儿。特别要说的是,女娲挑选了一批野人,对其进行基因改良,并教化繁衍,建立邦国,这批野人和其后代便是神人性质的华夏先祖,可以说是女娲用泥巴捏的小人,用枝条沾泥甩出的泥巴点呢?可想而知。邦国文明固然先进,但华夏文明主要是由野人发展而来,稍稍先进的生产技术是野人后代而身为神人的黄帝从邦国带来的,除了教化,大概亦有反馈野人祖先的意思。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19:30:11 +0800 CST  
野人的养殖畜牧和垦田农耕是在黄帝时代产生的,但是有了较多的财产储备后,贪婪的欲望也被激起了,眼红症也犯了,部落之间的争斗也就多了,有了许多血的教训,就好比婴儿下地学步,磕磕绊绊的,时不时还摔个几跤,婴儿学步得有大人指导,黄帝就好比那个大人,他的指导方式很简单,不听话就打屁屁。说黄帝得名轩辕是因为他创造车轮是不对的,海内经云“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晋代皇甫谧的《帝王世纪》云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说法就比较合理(《史记》云“黄帝居轩辕之丘”)。车轮可不是想造就造得出,黄帝时代的野人们应该见过有轮子的车,很可能也用过,但是造不出来,因为他们并没有能造车轮的金属工具,他们用的车是拿物资和邦国之民交换得来。何况轩辕并非指车轮,轩是一种有围棚或帷幕的车,辕是车前驾劳力的两根直木。
黄帝所居的轩辕之丘既不是穷山的轩辕之丘,也不是昆仑的轩辕之丘,而是有熊国的轩辕之丘,有熊国在今新郑一带,乃是神治下的邦国。轩辕之丘我想是有许多豪华驾车的地方,简单说是王宫所在。你说考古证据呢?神治下的邦国是不会留下考古遗迹的,考古能挖到的是什么,不是地下陵墓就是被舍弃不用长久后被自然掩埋之所,而邦国的文明该不支持土葬,那样太占地,灵魂都能保存,还需要那块地儿吗?邦国城池多为土木建筑,此乃神州特色,而即便神人不在了,野人还会进驻邦国,几千年过去,神州大地饱受战火洗礼与荼毒,神治时代的邦国能留下遗迹根本是不可能的,而废弃又被掩埋的原始部落倒反能留下遗迹,现代考古学据此认为三皇五帝是原始部落人,我很无语。我们也只能从史书中窥测邦国风貌。看一下《竹书纪年》怎么开篇的:

黄帝轩辕氏
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光照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帝于寿丘。弱而能言,龙颜,有圣德,劾百神朝而使之。应龙攻蚩尤,战虎、豹、熊、罴四兽之力。以女魃止淫雨。天下既定,圣德光被,群瑞毕臻。有屈轶之草生于庭,佞人入朝,则草指之,是以佞人不敢进。
元年,帝即位,居有熊。
初制冕服。
二十年,景云见,以云纪官。
有景云之瑞,赤方气与青方气相连,赤方中有两星,青方中有一星,凡三星,皆黄色,以天清明时见于摄提,名曰景星。帝黄服斋于宫中,坐于玄扈、洛水之上。有凤凰集,不食生虫,不履生草,或止帝之东园,或巢于阿阁,或鸣于庭,其雄自歌,其雌自舞。麒麟在囿,神鸟来仪。有大蝼如羊,大螾如虹。帝以土气胜,遂以土德王。
五十年秋七月庚申,凤鸟至,帝祭于洛水。
庚申,天雾,三日三夜,昼昏。帝问天老、力牧、容成曰:“于公何如?”天老曰:“臣闻之,国安,其主好文,则凤凰居之。国乱,其主好武,则凤凰去之。今凤凰翔于东郊而乐之,其鸣音中夷则,与天相副。以是观之,天有严教以赐帝,帝勿犯也。”召史卜之,龟燋。史曰:“臣不能占也,其问之圣人。”帝曰:“已问天老、力牧、容成矣。”史北面再拜曰:“龟不违圣智,故燋。”雾既除,游于洛水之上,见大鱼,杀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鱼流于海,得图书焉。《龙图》出河,《龟书》出洛,赤文篆字,以授轩辕,接万神于明庭,今塞门谷口是也。
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
七十七年,昌意降居弱水,产帝乾荒。
一百年,地裂。
帝陟。
帝王之崩皆曰陟,《书》称“新陟王”,谓新崩也。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陟。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

你想想,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部落中能有如此景象吗?黄帝会是穿着兽皮拿着大棒的野人吗?《史记》里说黄帝“获宝鼎,迎日推筴。”,《帝王世纪》里则说的详细“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上。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天,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扳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帝既上天,抱其弓与龙髯而号,故后代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黄帝实乃是神人。你要说皇甫谧是胡说我也没办法,他最有名的著作是《针灸甲乙经》,为中医圣典之一。好像说跑题了,不是说女娲共工吗?哦,慢慢来……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19:32:01 +0800 CST  
史书中说三皇时代的太少,《帝王世纪》是开了先河,择其要论如下:

太昊庖牺氏。《帝王世纪》曰:疱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燧人氏没,庖牺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充庖厨,故号庖牺氏,是为牺皇。后世音谬,故谓之伏牺,或谓之密牺。《尚书序》曰: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诗含神雾》曰:华胥履大人迹而生伏牺。《左传》曰:伏牺氏以龙纪官。

帝女娲氏。《帝王世纪》曰: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其末有诸侯共工氏,任知刑以强,伯而不王,以水承木,非行次,故易不载。及女娲氏没,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混沌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凡十五世,皆袭庖牺之号。

炎帝神农氏。《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母曰妊姒,有乔氏之女,名女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尚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至榆冈,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古史考》:炎帝有火应,故置官师皆以火为名,陆景《典语》曰:神农尝草别谷,蒸民乃粒食。

榆冈便是末代炎帝了,后被黄帝取代,就以上所述,我估算了下,女娲时代大致在黄帝之前1500年上下,黄帝即位在公元前2697年,则女娲时代可推为公元前4200年上下,距今6300多年,伏羲时代紧挨在女娲时代前,也可这么认为。那个时代正是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的鼎盛期,其文明形态是城邦制,即同我说的神州大地上的邦国制,其所称的王便同神州大地上所称的帝,剩下的我就不说了,不然我就不是在说海经了,小伙伴们去翻资料吧,你会有所发现的。
皇甫谧的用语已经很谨慎,但我们依然能闻到伏羲、女娲、神农身上浓郁的神之气息。伏羲女娲更可能是神造的神,或是人神混血种,从文献看,伏羲、女娲、神农在位寿命都不到二百岁,而女娲在伏羲时代已然现身,似乎寿命更长,但仍相去海经述轩辕之国“其不寿者乃八百岁”远矣。今天能看到的关于三皇的记述不详,多来源于民间传说,然上文可知,除了三皇,还有众多的帝,像女娲之后的十四世,神农之后的七世,但基本不为人提,为何?实因三皇身份特殊,又有开辟之功,女娲乃是承庖牺制度,为何对她如此推崇?述为造人始祖?又述伏羲女娲乃是兄妹?伏羲、女娲实为同一波次的传道者,神农则为后一波次的传道者。实际上,神对野人的直接教化到此为止,这就够了。
伏羲女娲传说流行甚广,而传说和记述中从未说过其有乘龙车啊骑虎豹啥的,其是凭空忽然而来,联想到烛阴和烛龙,我想伏羲女娲乘的亦是宇宙舰,个头纵比不得烛龙,想必也是不小,亦或就是烛龙的前身,将之称为天亦不过分。“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在一次大地震动过后,伏羲出现了,野人不知道原因,只知道他从东方而来。大地震动是由于伏羲女娲乘坐的宇宙舰来了一次硬着陆,女娲未出现是还在宇宙舰中待着,或者搞维修,或者处于休眠状态,“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文中四极乃指四根擎天柱,即是宇宙舰停泊于地面的支撑腿,很可能着陆不慎,宇宙舰支撑腿出了问题,致使宇宙舰重重坠地,造成大地震动,地裂地陷,亦使宇宙舰受损。“然则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阙;断鳌之足以立四极。”,炼五色石便是炼多种金属矿了,以用来修补宇宙舰硬着陆所毁坏的部分,四极自然也要重新立起,好托举住宇宙舰,但四极显然不好造,女娲只得打鳌的主意,以我看,伏羲是舰长兼驾驶员,女娲是副舰长兼维修师。
鳌是何物?从前边摘录《列子》的一段文看,鳌乃是超级宇宙舰的海上停泊装置,五座海上仙山即是五艘超级宇宙舰,三只鳌即能稳稳托住超级宇宙舰还能极好调节宇宙舰的平衡,宇宙舰总是悬浮在空中浪费能量肯定不行,停在海上荡来荡去,里面的仙圣犯晕乎,那也受不了,鳌仰首顶着宇宙舰,随海面起伏伸缩脖子一上一下的,诶,问题就解决了。鳌是生物吗?不好说,那也是有可能的,想想山经中的异形。会有那么大的鳌吗?想想恐龙,再说鳌也不一定要多巨大,能托得稳宇宙舰就行。我会把鳌想成是机械和生物的复合体,其骨乃高强度金属,所以龙伯要钓鳌归国灼骨取用。龙伯何人?我不晓得,一切皆有可能,把其想成变形金刚也没啥错。由于龙伯一下钓了六只鳌,六鳌支撑的两艘超级宇宙舰猝不及防,能量一时供应不上,无法顺利升空,只得滑行于海面,最后沉入北极海里。当然以后想办法还是会升上来的,不过当时就很狼狈,里面的仙圣纷纷逃离宇宙舰,我怀疑这是一次有预谋的闪击战,不然超级宇宙舰不至于败落如斯。鳌是帝提供给仙圣的,闻听此事那是大为震怒,遂狠狠处罚了龙伯。真是如此吗?我们细心再读原文(略去些碍眼文字),会有愕然的发现: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而五山……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 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2 08:32:58 +0800 CST  
若北极是今天说的北极,则大壑可能是白令海峡,但知道这个毫无意义。归墟是什么?我说不出。八纮乃九州之外又之外的地方(详见《淮南子 地形训》。“九野”乃八方与中央的星空(详见《淮南子 天文训》)。“天汉”乃是银河。“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你说是什么。一个黑洞?那会不会吞噬世界?“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归去哪里?墟:有人住过而现已荒废的地方;土丘。无论是哪个意思,墟都不是个美好地方,有何值得归?怕是只有故土了。归墟也许得用宇宙虫洞理论来解释,我对那不懂,只晓得宇宙虫洞乃是时空通道。五山在“其中”,“常随潮波上下往还”,潮波显然不是太平洋的海水造成,而是来自注入归墟的“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那是一种宇宙力,或即是引力波。我们可以想象五艘巨舰在一神奇的微缩宇宙面中(就像时空中的一个门)升升降降悬浮不去,身处已是美丽的地球,而身后微缩宇宙中有一灰点,那是昔日的家园,已然成为墟……干嘛悬浮不去?也许是要维持虫洞运作,就像是把着门口不让门关,门一旦关上,再开就难了,有那个必要吗?门都能开到星球上,那还不能随便造个门?未必啊,我想虫洞是个畸变的引力场,必定得有大质量物质支撑其存在,还得有非常巧妙的形成机制,星球提供了虫洞形成的必需性,巨舰提供了虫洞形成的可能性,我还想,虫洞形成是概率极小事件,依照量子的共谋理论,两个星球怕是要同时满足互为正负的引力场条件,虫洞始能建立,唉,我也不明白就不说了。反正归墟是条宇宙高速直达通道,一头是地球,一头是不知什么星球,通道一旦关闭,基本没有再开的可能。巨舰维持着地球这头的时空通道口,不消耗反倒节省能量,时空中嘛,再说宇宙力源源不断涌来,那是完全可以利用的,虫洞的维系应该也不难,其形成如此不易,一旦形成必应该有一定的自我维系功能,不然毫无存在价值。如此看来,仙圣在其母星和地球之间还常有往来,我想仙圣若建立众多虫洞,藉其穿梭于众多遥远星球,则其母星便是中继之所,那应该繁荣才对啊,又为何是墟呢?先存个疑吧。
虫洞的端口处就是每个星球的运输总站,故成为巨舰的集结点。则悬浮不去的另种可能是巨舰没有得到离站的许可,许可要来自于帝。问题是舰体没个固定,上上下下让仙圣不大舒服(我想虫洞那头是有固定的,既然是母星),但也不至于让“仙圣毒之,诉之于帝。”舰体那么大,潮波对舰上仙圣造成的影响很有限,升升降降其实是件有乐趣之事,舰上又是个自给自足的小天地,生存问题该不必愁,况且舰内有巨亿计仙圣(应是夸张,所谓天机不可泄露),又能飞来飞去,没事到外边远处玩玩,舰内则轮流值班就好了嘛!可见仙圣是另有想法。“帝恐流于西极”证明了这一点。仙山在很远的东大洋上空,再怎么随波动荡亦不可能流到西极,除非是有意去往之。西极是哪里,极有可能是昆仑,仙山到了昆仑,又怎会“失群仙圣之居”?则失的乃是昆仑的群仙圣之居,即是说,依托巨舰而来的仙圣大有可能会夺走昆仑的群仙圣之居。这哪是抱怨,是威胁帝啊,帝马上做了决定,令禺强用十五只鳌固定住五艘巨舰,让抱怨的仙圣无话可说。鳌的身体在海中,其脖子一定伸得很长,呵呵。“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如何理解?肯定不是说鳌,三只鳌方能定住一艘舰,十五只鳌悉数用尽,便没了轮换的必要。那就是说仙圣了,帝的意思,仙圣想到昆仑住可以,可是仙圣们太多,安排不过来啊,分三批轮着住吧,六万岁换一批,没意见了吧!(六万岁也是夸张的说法,天机不可泄露嘛,我看文中大数字都要去掉两个零,也就合理了,要注意的是,古文中,万上去就是亿,亿是十万,“亿万”该是指百万——所以几亿万里是几万里,巨亿是巨千,六万岁是六百岁,“其不寿者乃八百岁”,六百岁是个合适的期限。)事情就这么平息了。
龙伯的出场颇为奇怪,其目的颇为明确,一钓就是六鳌,那哪是钓,分明是圈!还是极快的速度!圈了就走!两艘巨舰停惯了,动力系统根本来不及启动,庞然大物轰然下落,嚯嚯! 幸好下面是海……帝对龙伯的惩罚是点到即止。钓鳌嘛,淘气了一点,又没伤害到仙圣,“侵减龙伯之国使 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龙伯之国还在,只地盘小了一点,人也小了一点而已,可还是很大。帝并没对因此播迁的仙圣有所安抚。谁要你们不小心,损失了巨舰,不惩罚你们已是优待了,昆仑你们别想住了,去想办法挽救巨舰!不然的话,哼哼……呵呵,帝总是很有一套,你觉得呢?

龙伯钓鳌发生在伏羲女娲时代之前,伏羲女娲的宇宙舰着陆在华北平原(从伏羲女娲的大致活动范围可知),是从东来,则其很可能与东方大洋上的超级宇宙舰有从属关系,也可能就是其中一艘,既然能被称为天。但女娲能以一己之力补天,我想应该是较小的舰只,十几里长吧,对于女娲时代的野人来说,也足以被称做天了,他们词汇实在是有限嘛!女娲去母舰那里借鳌足来立四极很合理,鳌浮于海上,少个把足影响亦不大。千年后的烛龙身长千里,无疑是超级宇宙舰,但其外形绝不同于“海上仙山”,“海上仙山”应是近锥形体,像座山,顶部是平的,“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我说过大数字得去掉两个零,则锥形巨舰高下和自身旋转的区间(即动态体积的高与宽)是三百里,舰顶宽九十里(实地量过?),舰与舰相邻,中间相距七百里,则五艘巨舰总体排列呈现的该是等边金字塔状,被鳌固定住不知是否还保持此状,若是的话,有三只鳌的脖子会特别长,呵,细想一下,“海上仙山”岂不就是飞碟?烛龙并非“海上仙山”,也应该和女娲无关,但不排除其包含了女娲曾使用过的舰体,一切皆有可能。伏羲女娲东来究系为何?若是帝为教化野人,何不从昆仑遣使?何以伏羲女娲要留在人间而不回神界?又何以会四极废?还有许多疑问值得思考,还是那句话,……。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2 08:35:54 +0800 CST  
女娲补天就算说完了。现在说共工怒触不周山。烛龙不知从何时出现,但其外形无疑是适合陆上地形停泊的(山脉是长条的),亦完全有资格被称为天。烛阴是居于钟山下,其位置距离烛龙的一端还较远,很是蹊跷,难道不应该在靠近烛龙中腹处居住吗?如果烛龙原先并不在现在位置上呢?其原先中腹就对着钟山,而且其在很高处,并不遮挡地面阳光,亦不会让地面上受到其呼出的冷热气影响,丝毫不会对生态造成破坏(柴达木盆地是受害区,亦成了聚宝盆),高高的天柱立着,而烛龙就停泊在天柱顶端,其就是天的象征!“日月星辰”都在其中运行。嗯?是的,《淮南子》述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前文是“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日月之淫为精者为星辰,天受日月星辰,地受水潦尘埃。”日不是说太阳,太阳可以是阳但不能是火,月也不是说月亮,月亮可以是阴但不能是水,星辰亦不是说夜空里的星星,那皆有具称(辰星、太白、荧惑、岁星、镇星;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见《淮南子 天文训》),而文中是日月交配而生……刘安和他的门客估计也不明其意。高人是这么说的,听着很玄妙啊,就这么记吧,整理出书就是功德一件!如果高人这么说呢——“男性中的最优秀者是日,女性中的最优秀者是月,日月交配生下的最优秀者是星辰,只有他们配住在天上,地上的男女只配为泥。”,高人会不会挨顿暴揍再被扫地出门?所以我们得理解,讲话玄虚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高人接着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恍然大悟了吧?共工争不过颛顼是因为天上的日月星辰不承认他,再怎么努力也白搭,共工很是愤懑,便产生了自杀倾向,但他可不想死得窝囊,他得发泄不满——凭什么我不能当帝?少昊无能又无赖,天下治理的乱七八糟,不居帝位却还占着帝位,明显是要传位给稚子颛顼,天下难道是你黄帝一族拿来玩的?神农一族的蚩尤败的轰轰烈烈,伏羲女娲一族的我又将失败,可我不服,少昊、颛顼哪是我的对手,可他俩耍赖皮躲着我,上天还护着他俩!我是没希望当帝了,但我绝不认输!上天处事太不公平,我知道斗不过上天,但我要给上天一点颜色!共工启动了女娲留下的宇宙舰,破烂了点那还是能飞的,他开足了马力向东而去,谁都以为共工那是要远走高飞了,谁知他一个转头,狠狠撞向不周山……为何要撞不周山?那是天柱与地锥交界处,是支撑天的最薄弱处,地锥即是天柱的地下部分,我认为天柱地锥中是有通道的,即是天梯,可供仙圣群神上下,而地下还有住所(烛阴便住在钟山之下),所以其是空心的,完全经不起共工这一撞……后果很严重,天柱折了,地锥被掩埋了,烛龙倒向西北,仓猝之间我想也是来不及升空,但日月星辰自保是没问题的,依我看柴达木盆地的中心定是被砸过,而且烛龙有相当长时间是条赖在地上的懒龙,造成了柴达木盆地的寸草不生。
共工我估计是挂了,他的名字叫康回。他这一撞还真撞出了革命性成果,“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我们已经理解了,“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地面上的人(泥)迁往东南适于人居但还未有人居之地即华北平原东部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原本他们都集中在“天”的下方即黄河中游、渭河平原、洛河平原,人口分散就不好管也管不了许多了,人和神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绝地天通”便不可避免了。相信认真看过山经篇的小伙伴们一定知道了不周山在哪儿,没错,我说的不是北方大地上的不周负子之山,而是神州大地的中心——不周之山!在今天甘肃的武山县到漳县之间,卫星图上看那就是个巨大的废土堆,呵呵,挖山够深的话没准儿能发现埋在下面的地锥。共工的国度就在柴达木盆地东端,烛龙倒向他的国度是他所想不到的,唉……但应该砸不到,但其国人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遂举国迁往北地,便是不周负子之山下,共工之台还留在原地,由共工之臣相柳看守着。
相柳寿命很长,几乎是个不死之身,何以活得不耐烦了,要去惹后世的禹,惹来杀身之祸?我的想法,其正是不想活了,一心求死,死得其所! 事实上,相柳并没做什么坏事,亦没阻挠禹治水,反而其是帮助禹治水的功臣。嗯?若相柳恶名昭彰,禹杀其岂不大快人心,必能成为不朽留传后世,何以历代史籍俱都不提,民间传说亦无踪迹?文献唯《山海经》有述相柳,我们不抱定见,重新来看。“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山。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相柳的模样,既无爪也无尖牙,也就蛇身能卷卷人畜,可其是人首,纵有九个头,也吃不了人畜,再说其是自环,不是环别个,其样貌亦是个谋神,还是共工臣,说其滥吃人畜是说不通的,我看其也就是吃些野果野菜,吃得一脸青,那是中毒迹象,其血腥臭也是因为药材吃多了,其要解毒,就得喝大量水,再用呕吐和出汗排出含毒素的体液,于是其所过地一片水渍,气味难闻。歍:呕吐。尼:粘糊,亲近。相柳也很痛苦啊,其不愿这样,想死但是不能死,因为帝不让其好好死。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2 08:45:02 +0800 CST  
帝的作风和手段我们都知道,睚眦必报还显得仁爱无私,最喜欢用软刀子割人。共工使得帝丢尽脸面,可共工一死了之了,他的罪不能算别人头上,帝没个报复对象,心中极不舒服。帝很快找到了发泄目标——相柳。帝令相柳看守共工之台(那可是有教育意义的罪恶之台),再用精神折磨法一步步逼走了共工国民。相柳是靠共工国民供养的,因为其没有手,其是九首,不可能还有手,若那样其就不会是共工臣了,其就是个谋神,武力值为零。随着最后一批共工国民的离去,相柳陷入了绝境,其得看守共工之台,还得自己弄吃的,可其又没有手……要是饿死那就太难看了,还被人神耻笑。相柳好歹也是共工臣,血性那还是有的,也很聪明,焉能不知帝之心思,不就是想丢共工的脸吗?想让我乞食,偏不让你如愿!我要顽强的活着,就是要气你!相柳养有一虎色大蛇,其便让大蛇看守共工之台,自己出外寻食,相柳食量大,改吃素食,附近野果就满足不了其需求了,遂四处游走,后来更“食于九山”,《淮南子 地形训》完全是对应《山海经》的,其云:“何谓九山?会稽、泰山、王屋、首山、太华、岐山、太行、羊肠、孟门。”,九山对应着九州,相柳有必要为一口吃的行遍九州吗?没有,所以“食于九山”只能是跟随禹治水的写照!因为涉及到帝,述图人和书记官都用了隐语。
相柳痛并顽强着的活到了禹的时代,那时间相对于其并不算很长,我依《竹书纪年》算了一下,颛顼登帝到禹治水不到三百年,相柳得知禹治水之事,觉得洗刷耻辱的时机来了!“雄虺九首,鯈忽焉在?何所不死?长人何守?”其径直找到了禹,说明了助禹治水的意愿,“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共工一族精通水的利用,相柳又是谋神,九个脑袋分别装着九州山川地理的水文,对禹而言,是再需要不过。“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厥副词为“乃”之意,动词同“掘”。禹主要以疏导的方式治水,泽溪便是一条条疏导的水路,“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相柳为禹划定水流的疏导路线,治水遂能准确无误井井有条,源泽便是划定的线路了,相柳还藉此疏散百兽,好便于人们开掘水路。相柳和禹早有约定,治水功成后,禹得为相柳做一件事,什么事先不说,反正不违道义。诸位已经猜到了,禹得在共工之台的西侧杀了相柳!这是相柳所愿,其中毒已深,无可消解,活着乃是受罪,以共工臣之名助禹治水成功,足以慰共工之灵。光荣的死去吧!让帝再也无法耻笑于共工与我。
相柳不愿死后遗体毒害生灵,嘱禹一定要杀其而慎埋之。“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述图人不忍述“杀”,他看到的影像一定是相柳壮烈赴死而禹泪流满面,我更愿意相信那是一种庄严的仪式,禹亲自动手杀的相柳,在血与泪中禹和相柳融为了一体,“禹相柳”是更适合的描述。“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禹挖土掩埋相柳,在其上建成很高的台纪念相柳的功绩,但三次建成三次又塌掉,不用说又是帝在使坏。共工之台是罪人之台,而相柳之台是要为共工脸上添金啊,更是打了帝一记耳光。共工、相柳都死得让帝极不舒服,一向只有帝玩别人,可帝在共工与相柳面前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像一个小丑,呵呵。我想禹便是在此时完成了一生中最重大的人格转变,他不再想做神人了!也不再尊敬帝,他要与帝暗中较量!禹于是引水造了个池,相柳便埋在了池的下面,池旁建了八座帝台,即海内北经的“帝尧台、帝喾台、帝丹朱台、帝舜台,各二台,台四方,在昆仑东北。”,帝没辄了。禹小子做了让步,我也不能做的太绝,帝台是不能破坏的,那会激起公愤,就这么算了吧。其实禹的做法是提高了相柳的地位,相柳治水有功,又是共工臣,池水正代表了其身份,而被众帝之台守护,相柳更显得神格高贵。
事情并没完,相柳还有个遗愿,想知道共工国的后人到了哪里生存,其灵魂还想守护他们,感谢他们曾经的奉养。禹便携其灵魂前往北地,别问我灵魂怎么携。禹找到了共工国人,并在共工国修习水利工程,接受高等教育,那是受益匪浅。帝不能容忍禹向着共工国人,他让周边是颛顼后代的邦国进犯共工国,禹也是颛顼后代,他的处境就很尴尬,无奈之下回到中原辅佐帝舜去了。到了姬满时代,共工国已不存在了,被“颛顼之子”的淑士国取代,但其西有个轩辕之国,其国人人首蛇身,其南“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我想诸君已经明白了,那是女娲一族守卫边界的架势。书记官不说神的样子,但我们能想到模样。
另外要说的是,颛顼死后,又出来个共工,与高辛氏争帝,争帝不成,“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此共工乃是神农一族的共工,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夭】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竹书纪年》“术器作乱,辛侯灭之。”灭了术器后,高辛登帝,是为帝喾。即是书记官大吹法螺的帝俊。帝喾后到了帝尧(中间还有个帝挚但史书几乎绝口不提),帝尧后期舜摄政,大禹方始出场。《淮南子 原道训》原文是这样说的“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故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也。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 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现在我们看懂了,其是对比两个共工,“好事者未尝不中”是赞赏康回的神勇而能开创局面,“争利者未尝不穷”是嘲笑术器的争名夺利自取灭亡。我们今天对历史的很多误解是由于现代以后推广白话文,搞得人人都不爱看古文,亦看不懂古文了。古文其实很耐看,很精彩,很有韵味,亦很有智慧。我爱古文。

说禹跑去北地有何依据?有的,同样出在《列子 汤问》“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途,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詹瓦>甀。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氵粪,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者。饥惓则饮神氵粪,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氵粪,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忄敞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我们注意到,在述共工怒触不周山一事和女娲补天一事上,《淮南子》和《列子》的用语几乎一致,若不是《淮南子》抄了《列子》,那就是两者都抄了别个。别个会是哪个呢?若不是高人,则有可能是《山海经》失传的篇。也许其中所记太……神人不允许其留传,想来是我错怪了西汉的儒生,其心胸还不至于那么狭隘,但神人心胸更不至于狭隘……虽然《山海经》有多篇没能留传(说原共22篇不知根据何来,我查是32篇,刘歆《上山海经表》说“所校《山海经》凡三十二,今定为一十八篇,已定。”),但不等于没人知道一些其中的内容,口口相传也是传,若要记在书里就得考虑影响了,惹恼神人是小,世人惶恐,引起社会动荡是大,因此其事物描述多流于夸张,尤其是涉及真凭实据的数字上,大概是怕泄露天机,又要故弄玄虚,让人半信半疑,疑的成分还居多,但其内核却是想要述真,即如东方朔的《海内十洲记》,后世多认为是伪托而作的志怪小说,我看未必,山海篇中我亦要说一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2 09:03:30 +0800 CST  
回过头来再往下,若还没回过神请翻看前面的图。“深目国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其国人亦是人体试验品,姬满时代已然消亡,但国名却被保留下来,大概和迁至此地的世人有过一段友好相处吧,世人遂留下国名做为纪念。大荒北经“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实际上,姬满时代,这块地方已算是海内,故说大荒而不以海外论。往下的无肠国和聂耳国亦如是,皆已为世人所进驻,儋耳之国该是聂耳国之别称。“县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应为“县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县:同“悬”。青海湖里悬着的和水里出入的奇物述图人形容不出来,想必超越了他的认知,或不敢明述,没个描写我亦不知为何物。青海湖很神秘啊!“两虎在其东”该说的是雕像。姬满时代皆已看不到。

再往下,“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说到夸父又有得讲了,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前面说神农一族的共工,在述术器的后面还有句话“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共工——后土——信——夸父,粗算一下,夸父逐日该是发生在帝尧时代。夸父是神农后代,神农一族力气活儿干得好,武力值也很强,脑子方面就大不如女娲一族,经常头脑发热干些大事——可大得过共工触不周山吗?前有蚩尤逐炎帝、后就有夸父逐日。这又是一出典型的悲剧。夸父得到了两根飞杖,飞行速度超快,续航能力超强,他人长得特别大嘛,那飞杖是为他私人定制的,自然也是非同一般。夸父用飞杖用的很爽,便萌生了大胆的想法,要和日来场比赛,他相信自己能追上日。他越想越觉得自己能赢,便到处说,众人和众神都觉得这比赛有意思,一场万众瞩目的赌局就开盘了,夸父和日的赔率相差悬殊,看好夸父的那是少之又少,但夸父获得了空前的支持,他们是这么说的,我不买你但我支持你,我下了重注赌日赢,但我宁愿你赢得比赛我输个精光!夸父我买你赢,你输了我就投河自尽!……他们是一群疯子吗?不,日不是指太阳,太阳看着一动不动,你怎么追?若是追太阳的影子,原地不动脚下不就是影子吗?日是指每日清晨从羲和国出发巡游神州的飞车,其有固定的飞车时刻表,还有停留站,就好比今天的火车,但每日只有一趟。嗯?《淮南子 天文训》里透露了这个秘密,其文中高人将不同所指的日月星混在一块儿讲,让人听得真假莫辨大觉深不可测,但高人心中藏着秘密,那也是不吐不快,遂云:“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朏明。至于曲阿,是谓旦明。至于曾泉,是谓蚤食。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至于鸟次,是谓小还。至于悲谷,是谓餔时。至于女纪,是谓大还。至于渊虞,时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至于蒙谷,是谓定昏。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禹以为朝、昼、昏、夜。”小还,大还,日分明是绕了个圈!是谓县车(县同悬),不是飞车又是什么!爰止其女,爰息其马,还是女人驾驶的马车,啊?嗯,女驾者可称是羲和,马是带翅的飞马,有多匹,车是豪华大车,载的是大神东君和一干侍从,还有鸾凤飞龙伴在车左右,可谓是阵容庞大。《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还有大段美文描述。《九歌》里有赞东君。

东君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
驾龙輈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羌声色兮娱人,观者儋兮忘归;
縆瑟兮交鼓,萧钟兮瑶簴;
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
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
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敝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撰余辔兮高驰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诗里说的明白,东君是朝出东方暮回东方。东君当然配称为“日”。“日”又是指一白天的时间,亦指代东君的出巡车队,其运行的线路大致如下(从高人所述名称上结合山经推理成果即能得出,其推理过程就不赘述了)。



由于“日”的运行很规律,人们便拿其当时,禹更将其定为官方时间。哎呀,“日”经过那儿了,一定是某时某刻,咦?外面下着雨呢!夸父如果够聪明,他应该选一个阴有小雨的天气逐“日”,但他没有,为了照顾观众的情绪,他选了个风和日丽的天气做为比赛日,结果正午过后,他中暑死了,口渴并不能致其死,应龙完全是无辜的替罪羊,是帝的玩弄对象。好吧,我说说整个故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3 08:31:55 +0800 CST  
曙光初现时,东君的车队“日”从旸谷出发了,先是团体到海边洗漱,然后做做轻松的晨运,神清气爽了,天也快大亮了,看着时间差不多了,便上到扶桑树顶,夸父已经早早在那儿候着了。东君和他的侍从对夸父视若无物,看着傻乎乎调试飞杖的夸父,驾“日”的羲和忍不住来气,叱道:“你真以为骑杖儿能跑得过龙马?”夸父笑了:“不试试怎么知道?”羲和更加来气:“怎么你试都没试就敢比赛?!”夸父挠挠头:“我试过的,但还没试过追日。试过再比就没意思了。”晕!羲和哼了一声,不再理夸父。发车令下,“日”起动了、夸父却没动,旁观的人叫起来:“夸父,你怎么还不动?”夸父道:“我要追日,当然得让日先动。”晕!众人几乎全倒。夸父突然发动了,众人只觉呼的一阵风过,眼前一花,夸父人已不见踪影,一时目瞪口呆。“你见过这么快的飞杖吗?”“这么快,他会不会着火?”别处等候的观众不知道前边发生了什么,只看见“日”先从头上过,那是优雅如行云流水,还能听见丝悠扬悦耳的乐声,不一会儿,一个仿若煞神的大个子呼啸而来,那是来自衣衫鼓动的猎猎风声混着火焰喷射形成的气流扰动声,夸父一划而过,飞杖爱好者纷纷跟上,却哪里追得上,只好飞捷径去往前方等候。一个神圣乘着龙鱼在录像,镜头里他分明看到那大个子紧紧蜷伏着身子,眯曲着眼,呲着牙,脸上肌肉被风扯向后,不禁骇然,破口大骂:“这家伙竟然不戴头盔,也没个护身服,搞什么!”(事实应当相反)。风驰电掣的场景让人们为之疯狂,人们的热情被夸父彻底点燃了,都希望他能赢得比赛。
我们算一下,“日”大概早至凌晨七点从扶桑出发,到悲泉停歇时晚不过下午六点,此时间段巡游路线长度用卫星图测得不少于5000公里,则“日”的平均速度不下于450公里每小时……夸父追“日”像不像超人追客机?还是超低空飞行——“日”有影子,观众能不为之疯狂吗?“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夸父与日逐走,入日。”,都说明夸父追上了“日”,在禺谷。禺谷是渭河平原所在,因为夸父在那儿停下了,具体在中次六经的夸父之山下(今灵宝市和潼关县之间),他赢了。然而连续近六个小时的高速追逐,无论体力还是精神,他都透支了太多,一旦松懈下来,他身体就垮了。应龙在渭河中蓄它的水,其实是吸水,其是要为神工降雨做准备,此时大概是正午二点左右,暑气正盛,夸父想喝口渭河水,但水位太低,他在岸边够不着,但他可以飞到水面喝水啊,他是太累了,身子发软,头也发懵,也可能他认为那样子形象不好,反正他觉得大泽是个更好的选择,那也不很远,他能忍住渴。
他慢慢飞着,大泽就在眼前,波光粼粼很刺眼,忽然他感觉天旋地转,在众人惊叫声中,眼一黑失去了知觉……夸父再也没醒过来,他的遗体不知葬在何处,不过丢掉的飞杖被埋在当地,上面种了两棵树,因为是两根杖——骑一根杖很难保持身体平衡,如哈利波特般骑个扫帚是挺浪漫,但不切实际。两棵树被当地人奉为圣物保护的很好,后世长成了大树且成了林。也有可能飞杖是有生命力的,能长成树,谁知道呢?夸父的后代以夸父为荣,迁居到埋杖之地,遂成博父国,其国人“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青蛇黄蛇是以飞杖的形象制成的特色饰物,传到姬满时代,“ 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出于审美需要,不光统一了色调还制成了耳饰。书记官在当地听到的自然都是对应龙的破口大骂,将夸父之死怪罪于其,述图人看到的影像亦像夸父是喝不着水渴死的,但录像的神圣显然不这么认为,并没录下应龙的身影,帝对神农一族是有偏爱的,因为他们脑子不灵,是帝的死忠粉,易被帝操控,而帝对应龙助黄帝一事又还耿耿于怀,遂借平息众怒的名义狠狠惩治应龙。有多狠?应龙“乃去南方处之”只是表象,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南极是什么所在,往后会知道,应龙在那里形同被关押,但其神力还是用得上的,经常被放出去蓄个水降个雨,那是有求必应。禹治水应龙也是出过大力的,《天问》“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应龙是一种生物吗?还是一种机械?抑或二者兼而有之?汉《楚辞章句疏证》“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历,过也。言河海所出至远,应龙过历游之,而无所不穷也。或曰,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导水所注当决者,因而治之也。”说应龙是有翼的龙,我不知何所依据,若果有翼,山海经岂会不言?不管应龙是什么,其居处原是在凶犁土丘。以丘为名的所在皆非同一般,然凶犁土丘显然不是个好名字,很可能又是帝在抹黑应龙。

无论是述图人所述影像还是书记官实地见闻,都说明夸父逐日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体现了高贵的运动员精神,激励着人们去勇于挑战自我。我不由想起了愚公移山,夸父和愚公都不够聪明,都在做傻事,但傻的可爱,傻的可敬,傻的光辉万丈,最重要,傻的后继有人。嗯,我们也很傻,是吧?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3 08:34:11 +0800 CST  
回头继续看海外北经,“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从书记官所行路线看,禹所积石之山该是今之内蒙古乌拉山,先槛大逢之山指大青山,海指今之乌梁素海。我们今天说的积石山与山经中的积石之山、海经中的禹所积石之山全不沾边,但不能说大禹就没在那里治过水。


继续往下,“拘缨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一曰利缨之国。”拘缨之国姬满时代已然不在,我怀疑其国人是手握缨枪在戍卫北部神都边境,后来撤走了。你问他们干嘛不用机关枪要用缨枪,不是宇宙舰都有了吗?哦……那就是个超文明与原始并存的时代,难道要用机关枪对付原始人?缨枪就是个威慑作用。又焉知“缨”不是更酷的武器?科幻电影《星球大战》里不还比枪斗剑吗?文明的战斗方式就该是如此,拿子弹乱射其实很low。

“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衡天。有先民之山。有盘木千里。”寻木应该是一片根系发达的原始森林,其附近大荒北经有述“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有黑虫如熊状,名曰猎猎。”“有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两国是在原拘缨之国的所在,虎、豹、熊、罴无疑是森林所产。在阴山以北曾经是有大片原始森林的,以后如何就没了呢?仅仅因为气候变迁吗?那可是长千里(415公里,相当于阴山山脉总长)的原始森林。

“【足支】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大荒北经对应文字是“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厘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并没说其国人的为人大,应该是后进驻的世人,沿袭了大踵国的俗名大人之国。麈是一种鹿,大青蛇以后再去研究。

“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述图人看到的又该是个雕像。“欧”古同“讴”,应该是跪在树旁,对着树上所挂的丝线唱歌。《搜神记》里干宝编了一个诡异的蚕马神话,读来倒是有趣,但是信不得,同时代为《山海经》作注的郭璞说话也信不得,东晋志怪小说开始出现并流行,山海图都跑出来了,那时代人写的东西是不靠谱的。《山海经》所述的真相要从东晋以前的典籍中寻找分析,后世一些方志地理类典籍也可以参考下。试想一下,山海经所述的世界如此庞大,若绘成图,以文字标注尚显乱,何还能绘出细节图像?那得用多大张纸!所谓的古山海图实属臆造。研究《山海经》得有理性头脑。书记官不知是没见着雕像还是忘了写,大荒北经相应地带的经文描述是“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蜚蛭,四翼。有虫,兽身蛇身,名曰琴虫。”胡不与之国无疑是世人之国。肃慎氏之国该是海外西经中的肃慎之国搬迁而至,其人神人的属性很明显,蜚蛭和琴虫不是宠物便是坐骑。海外西经中对肃慎之国人毫无描述,在我看来是很奇怪的,现在似乎明白了,那大概是无人的国土,无人的原因是因为其国“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我们能理解,帝不会允许身旁有敌意之人存在,我们也知道,帝睚眦必报。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3 08:47:19 +0800 CST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我现在想,三桑要不是宇航灯塔,要不是宇宙舰的停泊点,或二者兼而有之。而其可能是木质,或者说是生长而成。嗯?我感觉,生物科技才是最高科技。“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丘鸟】久、视肉。”,“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青鸟、视肉、杨柳、甘【木且】、甘华,百果所生。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大荒北经云“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罴、黄蛇、视肉、?瑰、瑶碧,皆出卫于山。丘方员三百里,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有三桑无枝。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山经北次二经云“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树皆无枝,其高百仞。百果树生之。其下多怪蛇。 ”北次三经云“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其风如【左风右三力】 。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 ”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玄丘之民、大幽之国人、赤胫之民乃是世人,又属于海内,说明其人是归附周王朝,受周王朝庇护的,该是禹时代远征迁徙的夏民后代,一直保持着与中原世人帝国的联系。其他该说的山经篇里都已经说过了,但怎么说都不如一张图解。

三桑会不会分列三峰,嗯,图上看那也是有可能的。平丘的“平”是指两丘一般高。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马萄】【马余】。有兽焉,其名曰【马交】,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北海应是托列依湖、呼伦湖、贝尔湖的总称,我想四种兽不在一块儿,在一块儿那会打架。《尔雅》是最早的辞典,成书于战国至西汉年间,《尔雅 释畜》有云:“騊駼,马。野马。”、“駮,如马,倨牙,食虎豹。”两者归为畜类,可知是被驯养的,而我偏爱的是兽类,《尔雅 释兽》有云:“驨,如马,一角,不角者骐。”山经篇出现了的独角兽以马形象居多,可见白马形象的独角兽确曾存在于世。蛩蛩和罗罗也应该是畜类,前文中有个大黑虫猎猎,都像人给宠物起的名字,好比我们叫猫狗花花、多多、笨笨啥的。书记官没述及北海的景象,他是从附禺之山出发往南行的。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我原以为禺强镇地在图中的北海,但书记官的记述推翻了我的设想。大荒北经云“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有问题吗?有,此段文字出现在大泽文字旁,此北海说的是大泽旁的乌梁素海,应该曾经很大,渚是水中小块陆地。视线请回到早前图的中央,禹所积石之山的左边,大荒北经云“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大泽是从禹所积石山延伸到博父国的湿地。此大泽正是姬满的六军屠杀鸟人之地!书记官如果细心留意,会发现身旁的姬满脸色很不好看。在同一地点,大荒北经还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山经篇中我曾说过九凤会不会是玄女,强良是不是在监管玄女,如今我确认了这个可能。何谓北极天柜?柜子是用来关东西的,天柜即是关神的监牢。九凤是因何被关还不好说,或与黄帝战蚩尤有关,或与鸟人软禁帝女有关,抑或与二者俱有关。其中故事就由诸君去想了。禺强镇地是谓北极,则应龙所处的南极便应是祝融镇地,亦能想得到应龙处境亦不大妙,不过比九凤要好那么一点,还能时不时外出活动下。但应龙是力量型的神,九凤无疑是相柳类的谋神,谋神好静,应龙则好动,被关的感觉怕是比九凤更难受。亦可看出,四方镇神在海外四经中出现并非是依述图走向,祝融居处或是在南岳衡山,从地理位置、历史文化、风土民俗看该是。而黄山藏着什么神仍是个迷,我隐隐感觉,黄山乃是终极boss所在。

海外北经总算是说完了,希望诸君看的明白。下面说海外东经。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3 08:57:48 +0800 CST  
海外东经
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
【长差】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华。甘果所生,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长差】丘北。
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上工下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上工下虫】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
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
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
毛民之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建平元年四月丙戊,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

上图之前先说下竖亥。“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我们知道远征勘测由帝和禹共同领导的,帝领导神,禹领导人,竖亥两头听命,十有八九是个神人,我想他是禹在神界认识的好友,不然禹很难命令他。述图人说的是竖亥的雕像,“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想来是禹时代立的,书记官像是没见着,毕竟过了一千多年。“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选是神界用数量单位,便同万,我们刚刚知道了北极和南极的某种指代,那么东极是不是指句芒镇地,西极是不是指蓐收镇地?又可以做做数学题了,周里一里为三百步,亿古代指十万,则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应该理解成609800步,换算为2032周里,再算为843公里,不可能指蓐收镇地到句芒镇地,那得3000多公里,隔着崇山峻岭,也不可能从地面测得到直线距。卫星图上测量比划下,东极应是胶东半岛东入海端,西极应是山经中我以为的夏都所在,刚好位于华北平原两端,居然能对应上我也是感到惊奇。《淮南子 地形训》“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 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又怎么理解?其里和步混用,东西和南北还一样长,我想是高人在故弄玄虚,那长度能绕地球几圈了,照之前解法,大数字去掉两个零,则为2335周里,即969公里,七十五步为0.25周里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太章即是竖亥,重点是说华北平原南北极长,看图上所示。


可以从头开讲了。“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我们看到,海外所属的邦国将东部沿海悉数占据。当然从书记官旅行记录看,到姬满时代情况已经有所变化,我下面只拣相关的说。“【长差】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华。甘果所生,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讲海外南经已经说过,帝喾、帝尧、文王、吁咽葬在黄山东段,嗟丘在尧葬东,我判断是今会稽山和天台山所夹之丘,有何不一般我还想不到。其东面是舟山群岛,山经里提到过,在禹时代,“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舟山群岛到嗟丘的地带,大荒东经里是这么说的,“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可知少昊之国是在舟山群岛,和韩半岛毫不沾边,韩半岛是属海内,后面会说。皮母地丘便该是嗟丘了,名字怪怪的。少昊之国该是神治的邦国,黄帝、少昊、颛顼都是神人,华夏文明早期是和超文明纠缠不清的。从经文中,我们能窥见颛顼在二十岁登帝时的复杂心情,他把自己喜欢弹奏的乐器尽数扔弃在海里,用这样的方式告别过去。二十岁算“孺”吗?对于那个时代的帝,的确算。照《竹书纪年》所述看,上个帝不“陟”,下个帝别想登基,除非上个帝被废了或不居帝位。黄帝在位一百年,少昊登帝肯定也不年轻,颛顼相较二人实在是“孺帝”,较后世的帝喾(颛顼二十登帝,在位七十八年,帝喾是他侄子,可想喾登帝年纪)、帝尧(帝喾在位六十三年,帝挚是他儿子,在位九年被废,帝尧也是帝喾儿子,可想尧登帝年纪)、帝舜(帝尧在位一百年,在位七十三年时舜摄政,可想舜登帝年纪)、帝禹(帝舜在位五十年,在位十四年时禹摄政,可想禹登帝年纪)也是。五帝的寿命都很长,我想神人血统多少起了些作用。“陟”的本意是登高,我认为黄帝、少昊成神是极有可能的,对于他二人,“陟”是实实在在的登天。禹在帝位只有八年,但《竹书纪年》强调“禹立四十五年”,其摄政时便等同于帝了。我算了一下,假如禹十五岁左右便担任治水官,禹便活了一百年左右。禹的事迹在《竹书纪年》别具特色,很值得琢磨,以后还会讲到。怎么又扯到了禹身上?……我对禹实在是偏爱有加。话不多说,看下地望示意图。

“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长差】丘北。”大荒东经云“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大人国到姬满时代仍然存在,也仍有大人,“踆”是忽走忽停的样子,那不是在说雕像。我想大人国和龙伯之国有些关系,《列子 汤问》中说帝“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 厄。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似在说龙伯之国人个头是一代代减小的,我曾说过,将龙伯视为变形金刚也合理,那是随口一说,现在我要认真考虑这种可能性。龙伯是神造的机器人,专门维修制造大大小小的海陆空舰船和各种配套设备比如鳌,所以其能轻易的钓鳌归国并灼其骨,“为人大,坐而削船。”,那是在切削金属壳体,“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两耳似是天线装置。机械设备是耐用品,需求容易饱和,尤其大型机械设备,所以龙伯之国不断缩减面积,龙伯之民不断缩减个头,是合理配置资源。我不禁又想,烛龙会不会是五座海上仙山重组而成?那大有可能,起码体积上是相符的,“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龙伯实在是个异数,除了造宇宙舰,我想不出其存在理由,其也一定是不吃不喝的机器人,不然其吃喝拉撒的需要很难满足,毕竟不是在恐龙时代。大荒东经说大人之国后紧接着说“有小人国,名靖人。”同样的,《汤问》“从中州以东四十万里得憔侥国。人长一尺五寸。东北极有人名曰诤人,长九寸。”假设中州是洛阳地带,憔侥国即是周饶国,则四十万里该去掉不止两个零而是三个零,即为400里,即166公里,是符合测量值的(此段经文中高人用十万而不用亿表达)。小的人是小型机器人,只不过外表非常像人,小伙伴们可以想想偃师造人的故事。烛龙完成后,超大型机器人没了用场,退出历史舞台,龙伯之国便不存在,龙伯,龙伯,就是为烛龙而存在的。但大个头机器人维修设备依然要用到,所以大人国应运而生。到了禹时代,神国的建设已然完成,生物科技更是发展到登峰造极的水平,有灵魂的机器人出现,人机融为一体,已经模糊了机器人定义,我们也只能称之为神。到了姬满时代,神国已然没落,神已陆续从人们视野中消失,或许是离开了地球去往外太空……什么原因亦不好说,也许是想念故乡,也许是厌倦了地球,也许是去寻找另一个家园,也许是希望我们追随其脚步,一切皆有可能。“大人之市”曾是个繁华的物资集散地,夏民也多有驻扎其中,海内北经云“大人之市在海中。”,我想那儿的夏民是做苦力,那也很长见识不是?没准儿还能捡到宝呢!大人之市该是在今崇明岛。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3 21:41:51 +0800 CST  
“奢比尸国在其北,兽身、人面、大耳,珥两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大荒东经云“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奢比尸可视为其国守护神,但姬满时代,国已无,神还在。其所在的地已为帝俊子孙进驻,讲大荒东经时再说。

“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大荒东经“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君子国在今连云港一带,东口之山即是云台山。我不大理解的是“食兽”,既是君子,还好食野兽吗?不过从另一角度讲,放养野兽,猎食有度的话,反不必耕田圈畜,与自然争地,破坏野生生态环境。

“【上工下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上工下虫】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大荒东经云“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上工下虫】我怀疑是跨海大桥还是发电装置,要不十日的能量从何而来?其是从今天的岚山跨到连云港,约42公里即100周里的长度,今天的杭州湾大桥也快有那么长,“各有两首”说的即是“工”的形状。神天吴的形象到姬满时代有了变化,似从兽形变做了人形,但仔细一想还是兽形。应该是泰山地界的镇守神,好比昆仑虚的开明兽。泰山地界依然不对外人公开,海经中无泰山地界相关文字。

“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大荒东经云“有青丘之国,有狐,九尾。”述图人未说“其状如狐,神圣乘之”云云,书记官也说的很直接,那就是九尾狐,应该是宠物。状如狐的九尾兽在南山经的青丘之山亦有,是巧合还是二者间有连系?青丘之山和青丘国相距远矣,我想来想去,只能说青丘之山是青丘国的九尾狐野化繁殖基地,九尾狐乃是地外物种,龙和凤亦是,由宇宙舰带到地球。

“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竖亥的姿势该是面向东方,嗯。

“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大荒东经云“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前后国民习性完全不同,可见姬满时代,原黒齿国民已然消失,帝俊后代进驻承袭了黒齿国名,那时间段也很早,帝俊即帝喾,我想后黒齿国仍然是神治下的邦国。

“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从文看来,十日并未迁去西北,那西北忽然出现的十日做何解呢?大荒西经中,书记官未提到西北有十日,则应该是十日后来又迁了回来。随其一同迁来的还有女丑后人,大荒东经云“海内有两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女丑就在十日旁,大荒经的海内就是说海里,大蟹会是什么想必诸君心中有数,让女丑后人到大海中畅玩,是十日真诚的道歉和补偿,体现了神界具有很高的道德规范,尊重生命排在第一位。

“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述图人看是蛇,旁观人看是龟,则雨师妾操的物件像蛇又像龟,我想是不是带盾牌的蛇杖。从名字看该是个女性,述图人并未说雨师妾国,说的是一神人,或许又是雕像。大荒东经未述有雨师妾。

“玄股之国在其北。其为人衣鱼食,使两鸟夹之。一曰在雨师妾北。”大荒东经云“有招摇山,融水出焉。有国曰玄股,黍食,使四鸟。”很明显也是原住民消失、后来人进驻承袭的国名。“毛民之国在其北,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大荒东经未述毛民国。“劳民国在其北,其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为人面目手足尽黑。”大荒东经未述劳民国。值得注意的是,原黒齿国“为人黑首”, 雨师妾“为人黑身人面”,“玄股”即黑股, 劳民国“为人面目手足尽黑”,黑处仿有互补性,难道是肤色的试验体?除了大人国、君子国、青丘国,海外东经所述其余诸国的原住民到姬满时代皆已经不存在。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吕氏春秋•孟春》:“其帝太皞,其神句芒。”高诱注:“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号,死祀于东方,为木德之帝。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尚书•洪范》:“东方之极,自竭石东至日出博木之野,帝太皞神句芒司之。”句芒乃古代民间神话中的木神也是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句芒是神职名,祝融、共工亦是。高诱真是诱导的高明啊……句芒哪里是少皞的后代重,其是黄帝之子禺【豸虎】,大荒东经云“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豸虎】。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豸虎】处东海,是惟海神。”,禺京便是禺强,发现玄机了吧……禺【豸虎】便是句芒,句芒和祝融、共工一样俱是神职之名,从种种关系看,禺【豸虎】应该是少皞(少昊)本人的神体,禺京才是少皞儿子重的神体。看下图。


觉得前人绘的句芒形象挺可爱,就放图上了,“乘两龙”我想还应该是乘着两龙驾的车,或者是龙形的飞杖,句芒没个手又没个喙,要如何操控呢?我想不是声控就是心灵感应。补充说一下扶桑。“上有扶木,柱三百里”,三百里即125公里,扶桑地界似有大片森林,“居水中,有大木”,有的树木在水里,还十分高大。然而从地理条件上看说不大通。我想扶木是神工建筑的可能性比较大,“其叶如芥”,芥叶片极大,芥菜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青菜,你能想象自然树是青菜样吗?且其是“木”,并未说是“树”,“柱”三百里。我看其是一根根伸出长瓣的立柱,为神人所居,可能是能源设施,亦可能是停泊装置,扶木嘛,那不得扶些东西?好像天柱那样。还有许多可说的不想说了,如图上的几座山,那都是道教名山,有许多神仙故事,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查资料,我再说便是拾人牙慧。

“建平元年四月丙戊,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没什么再要说的,海外东经就讲到这里,下面说海内南经。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3 21:44:16 +0800 CST  
海内南经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
瓯居海中。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
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
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手操管。
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
泛林方三百里,在东。
兕兕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未完待续)




“海内东南陬以西者。”,述图是从东南往西。述图人先说的是地域最南端的海南岛,“瓯居海中。”,那是为了方便记忆,便于将来复原地图,地图很难复原,但能绘出个很简单的大概,后世的《禹贡九州图》即是在其基础上得来,不然如何得来?

“闽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闽中山在海中。”,说的是台湾岛和澎湖列岛,高山族也是夏民后裔,更确切说是颛民后裔,皆因“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天子鄣山在闽西海北。一曰在海中。”,“闽西海北”,说的似是金门岛。金门岛在大陆这边,离台湾岛最近,是先人渡海必经之路。亦在闽江出海口处,闽江两岸无疑是宜居带。海内经云“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桂林八树在番隅东。”,山经中已经解出禺槀之山、南禺之山所在,番隅该是赣江平原所在,便是图上泛林处,桂林八树在其东,从人口交通分布看应该在厦门或汕头一带。桂林八树大概是说那里有很多桂树林,嗯,可见桂树被先人大量栽培,我想主要是生产香料,拿之与外地进行物资交换。海内经云“有桂山。有翠鸟。有孔鸟。”桂山又出现了,可见那一带桂树不少。

“伯虑国、离耳国、雕题国、北朐国皆在郁水南。郁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虑。”述图人匆忙中少写了个“入”字,郁水出湘陵,南入海,图上显示的很明白。离耳国主要指雷州半岛,地图上看就像离开的耳朵。伯虑大概是述图人看到影像里的人老是一副思索的表情,各行各业都有,雕题则是说人们在雕刻写字啥的,北朐大概是说人们用架子挂着卷曲的干肉。

“枭阳国在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手操管。”枭阳国人长得非常奇怪,倒像是黑猩猩,“其为人人面长唇”,描述就很奇怪,若是人又何必强调人面?反踵像是形容黑猩猩的内八字脚走路姿势,踵是脚后跟。“见人笑亦笑”,很奇怪的用语,是见同类笑还是见外人笑?倒像是后者,“手操管”,述图人看到的肯定不是拿着树枝而是管子,自然界中的东西无加工很难成为管子。联想到其处地域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显著的异形(南山经有述),一旁的雕题国还是九尾狐野化繁殖基地所在,我想枭阳国人是神改造驯化的一批黑猩猩,做为留驻此地的管理员,而此地是神的一个物种研究试验场,严格说该算是海外,但显然附近所居都是夏民,黑猩猩也实在算不得神人,只会模仿人笑。海内经云“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看来是大猩猩而不是黑猩猩,不过成年黑猩猩也能长很大。

“兕在舜葬东,湘水南。其状如牛,苍黑,一角。”说的乃是亚洲犀,曾广泛分布在中国南方,现已在中国绝种,我想神对我们一定很失望,那也是神离去的理由。舜葬我们知道是在九嶷山,九嶷山旁是古会稽山(西侧)。

“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苍梧之山我们知道是泛指郴州地区的山,包括了九嶷山,以我看阳是指东面,阴是指西面,理由就不啰嗦了,山海经中多有暗合。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


“泛林方三百里,在东。”很有趣的现象,海经中几处的泛林或范林都是三百里。是巧合还是神为?该泛林靠近黄山西侧。

“兕兕知人名,其为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兕兕知人名不知是何神种,有何特别?像只是为了图中定位而设此一述。其形象倒像禹时代的神使。海内经云“有青兽,人面,名是曰猩猩。”,所处似乎是对应兕兕知人名。

海内南经的前半经文述解完,我们接着往下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4 08:34:53 +0800 CST  
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兕兕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旄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
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


“兕兕西北有犀牛,其状如牛而黑。”犀牛说的是野水牛,中次九经中称为夔牛,数量很多,夔牛不是夔,夔亦不是夔龙,山经篇里已解释过了。

“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蜀主要是四川盆地,多河流,巴主要是汉水流域(长江支流,不是汉江),那多是山区,故有巴山蜀水一说。但上古时代有巴国并无蜀国。孟涂像是个广义上的神人,丹山我想是说丹江口的武当山,孟涂之所或在郧县。海内经云“西南有巴国。大暤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大暤即伏羲。

“窫窳龙首,居弱水中,在兕兕知人名之西,其状如龙首,食人。”窫窳很可能是帝的心腹重神,却被一神君的臣子所杀,帝命群巫复活窫窳,然而复活后的窫窳相貌大变,神智异常,成了食人怪物,只能放之于荒野,任其自生自灭。“弱水中”乃指乌江中游。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海内北经“贰负之尸在大行伯东。”“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危与贰负窫窳”,少个“杀”字,值得玩味,暂时先说神君贰负是杀窫窳的主谋,杀窫窳的凶手是神人危,他被枷号示众。我怀疑神君贰负治下的神民亦受到牵连,成了一目、无肠、深目、聂耳国民,如同形天部众——贰负是反叛之意,并非实名,神君所叛的只能是帝,反叛帝个人也完不成,必须是群体行为,杀窫窳应是排除通向目标的障碍,而矛头却是指向帝的。对反叛者最严厉的惩罚是抹去其名,使其虚无,后人只知其事不知其人。由此说来,神界至少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动乱,一方主角是帝,另一方主角分别是贰负与形天,两次的帝是不是同一个我不知道。海内经云“有窫窳,龙首,是食人。”,窫窳在姬满时代仍在。又有“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名曰相顾之尸。”,说的是危,危无疑是死了,那是个雕像。

“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在窳西弱水上。”建木亦该是神工建筑,可以当是木建筑而绝不是石建筑,“其状如牛”,牛特征除了两角、大鼻孔,便是脊背的凸了,我想是说后者,因为“引之有皮,若缨、黄蛇。”,有许多丝带线管牵引着,像个帐篷形状,更像是巨大的伪装的野外工作帐,为什么呢?“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罗是捕鸟网,栾的果实很像气象观测用的三叶风轮,蓲是初生的芦苇(毛绒绒一片),建是立、造。你觉得建木是什么?建木在窫窳西边的“弱水上”,是说其在乌江上游,若其在水中,那就失去伪装意义了。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呃……无足,那即是说有手,氐人国民该是我们熟知的人鱼形象,居处于江水中,而岸上的夏民显然是少数,且是散居,难以成国。氐人国为何算是海内?仅仅因为岸上有几个夏民吗?我想氐人国与氐国有些关系,氐国在海内西经出现,位于甘肃、青海的兰州至西宁一带,氐人国是氐国人的一支迁居蜀地后,接受了当地神人的改造,成为人鱼,为神人采集水产,但仍保留着夏民身份。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巴蛇实在是很恐怖的大蛇,大到能吃下象,就算是幼象亦很恐怖,其食的象三年才消化完皮肉,排出的残骨有治疗五脏六腑的功效。“君子服之”,哪来的君子?君子肯定不是过着原始生活的蜀地夏民,而是神人。骨头怎么服?我怀疑巴蛇是个生物制药厂,其建筑的形状像蛇,“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若真是蛇又何必强调“其为蛇”,还“青赤黑”?我想工厂呈条状、弯曲、拱顶,入口段是青色,后面段是黑色,间有红色的分区线。述图人只是看到大象进了工厂,没看见大象出来的一幕,又看到神人服用药片的广告影像,便以为那是大象的骨头。生物界中,三年才消化完食物是不大可能的,说象骨有什么药用价值也不靠谱。象进工厂只因载着待加工物料,在山野大自然中,象无疑是最好的运输工具,我们觉得修路筑桥开火车才高级,在神人眼里那是很low的行为。三年我想是有效期之类的说明语,述图人听不大懂,旁边还吵哄哄,不及细想就自以为是的记录了这么一笔。影像里的广告是用述图人听得懂的语言吗?我表示怀疑,大概是里面的神人嘴里说着一边比了个三的手势,当然了,影像中还有药效作用于身体器官的说明图,以及神人先苦后乐的夸张表现。海内经云“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我不信书记官就刚好能看见自然界大蛇吞象的一幕。朱卷之国,说明工厂是盘蛇状的,红线是贯穿蛇体而非一节节。象依然没见出来,我想是进厂休息了,厂子既能“食象”,里面肯定有象舍。山经篇里我们已经有了深刻印象,蜀地是神人维护的一方净土。

“旄马,其状如马,四节有毛。在巴蛇西北,高山南。”旄马在青海湖东侧一带活动,青海湖东侧是宜居地却无国,其乃是生态保护区,青海湖中还有奇物出没。高山应说的是高柳国所在之山,高柳国在海内西经出现。

“匈奴、开题之国。列人之国并在西北。”,我想三个国皆是禹时代人口播种的成果。海内经云“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壑市便是匈奴。又云“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泛叶。”泛叶便是开题,又云“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黄金、【王千】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乃是列人所在。述图人述国是凭图像而想,书记官述国是实地考察所见闻。

海内南经就算讲完了,下面说海内西经。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4 08:41:45 +0800 CST  
海内西经
海内西南陬以北者。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
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
雁门山,雁出其间。在氐国西。
高柳在代北。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
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
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东胡在大泽东。
夷人在东胡东。
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灭之。
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海内西南陬以北者。”海内西南陬乃指青藏高原。述图人是彼此商量好了,以使所述内容不相重复,脉络清晰,便于记忆。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疏属之山是今马鬃山,在开题之国西北。述图人见的是雕像,海内经谓之“相顾之尸”,相顾的是危之尸与贰负之尸,贰负之尸出现在海内北经。

“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北山首经称其为泰泽。

“雁门山,雁出其间。在氐国西。”即北山首经的雁门之水出处。

“高柳在代北。”“代”该是错笔,原为“氐”才对。高柳民是北山首经远征队后裔。我们还能记得,北山首经远征的末程钻进了山里,祁连山脉中有一条狭长的宜居带。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经文中黑水指黄河,可见后稷葬地是块风水宝地,理解其最好是看下面的卫星图。

“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海内经云“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理解其最好是看下面的卫星图。

“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经文中海指高原湖泊,黑水指澜沧江,述图人和书记官为河流起名不大同。流沙出现的颇为奇怪,地理上看该地区没有理由形成流沙,然而确实有流沙,当然今天看到的是不流的沙土已成泥土,正如经文所言,面积颇为广阔。理解其最好是看下面的卫星图。流沙从何而来?“流沙出钟山”说明了一切。沙土是出自钟山,钟山的地下是空的,是烛阴所居,亦是不周山之地锥通往的众神所居。从出土量看,地穴延伸极深,容积巨大,我估计有连通到青海湖下和昆仑虚下。地穴入口在卫星图上就如同倒塌的不周山般清晰可见,当然是被掩埋的。看下卫星图。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4 21:28:57 +0800 CST  
海内西经
海内西南陬以北者。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
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
雁门山,雁出其间。在氐国西。
高柳在代北。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
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
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东胡在大泽东。
夷人在东胡东。
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灭之。
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
昆仑之虚,方圆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
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
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
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
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
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海内西南陬以北者。”海内西南陬乃指青藏高原。述图人是彼此商量好了,以使所述内容不相重复,脉络清晰,便于记忆。

“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与发,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疏属之山是今马鬃山,在开题之国西北。述图人见的是雕像,海内经谓之“相顾之尸”,相顾的是危之尸与贰负之尸,贰负之尸出现在海内北经。

“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北山首经称其为泰泽。

“雁门山,雁出其间。在氐国西。”即北山首经的雁门之水出处。

“高柳在代北。”“代”该是错笔,原为“氐”才对。高柳民是北山首经远征队后裔。我们还能记得,北山首经远征的末程钻进了山里,祁连山脉中有一条狭长的宜居带。

“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海内经云“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儛,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经文中黑水指黄河,可见后稷葬地是块风水宝地,理解其最好是看下面的卫星图。

“流黄酆氏之国,中方三百里;有涂四方,中有山。在后稷葬西。”,海内经云“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理解其最好是看下面的卫星图。

“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经文中海指高原湖泊,黑水指澜沧江,述图人和书记官为河流起名不大同。流沙出现的颇为奇怪,地理上看该地区没有理由形成流沙,然而确实有流沙,当然今天看到的是不流的沙土已成泥土,正如经文所言,面积颇为广阔。理解其最好是看下面的卫星图。流沙从何而来?“流沙出钟山”说明了一切。沙土是出自钟山,钟山的地下是空的,是烛阴所居,亦是不周山之地锥通往的众神所居。从出土量看,地穴延伸极深,容积巨大,我估计有连通到青海湖下和昆仑虚下。地穴入口在卫星图上就如同倒塌的不周山般清晰可见,当然是被掩埋的。看下卫星图。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4 21:29:39 +0800 CST  
“东胡在大泽东。”,“夷人在东胡东。”,其人皆该是北山首经远征队后裔。书记官海内经中未述两国,但大荒北经中的儋耳之国对应东胡、毛民之国对应夷人,儋耳之国前面说过是承袭聂耳国俗名,但已迁居到大泽附近,我们知道任姓一族有迁居的爱好。大泽是千里的大泽,儋耳之国要不是驱走就是同化了东胡。毛民之国大有来头,大荒北经云“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生修【革台】,修【革台】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说明禹有私生子在神界,均国该是禹与圣姑所生,均国的孙子修【革台】在神界犯了杀人(绰人该是神人而非神)重罪,按神界律法那是一定要偿命的了,但帝念着禹治水和定九州的功劳,也可能有别的因素,反正对修【革台】特别照顾,将其藏到了夷人所在地,让他做了一国之主,其国是夏民之国,不归神界统辖。

“貊国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灭之。”述图人顺目光走向先看到燕,那没什么可说的,目光转往下,干嘛转下呢?东边乃是海外,隶属神界。燕即是商,那是商的遗民所在地,商已被周所灭,自然不能再称商而改称燕。《诗经•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生契。”契为商祖,简狄是帝喾妃,玄鸟乃是燕子。西周的统治中心在渭河平原,都城镐京(西安附近),姬满时代周人活动地盘也不大,商的遗民继续在原居地活动,便称其地为燕。商曾经的统治地很大,多数还是在中原地区,不服周统治的商遗民还是有的,洛阳一带的貊国就是,闹独立的下场就是被灭国,其国民跑去了东北很远处,又建了个肃慎国,那和神界的肃慎之国没关系,不过情形是类似的,都是因反叛被灭了原国流落他方,敢不肃慎?述图人记录貊国不知是何用意,显然周人还未进驻那里,其地仍算夏民所在的海内,难道貊国是在姬满时代被灭?

“孟鸟在貊国东北。其鸟文赤、黄、青,东乡。”,东边才是孟鸟的家乡,意为孟鸟是从泰山飞来的,孟鸟所在应是河林,山经篇中有提。

述图人将“海内西南陬以北者”的一条线路说完了,然后说西南陬,重点是昆仑虚。他很清楚,昆仑地界已经为夏民所进驻,穆王的西征使他清楚的见识了此情形。神界在昆仑地界的存在已大都转移,主要是转移去了西北方向——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4 21:44:25 +0800 CST  
首先述图人说明了述的是“海内昆仑之虚”,昆仑之虚已经指的不仅是昆仑之丘——巴颜喀拉山,而是整个巴颜喀拉山脉处地,故“方圆八百里”。 “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八尺为一寻,周的一尺合今23.1cm,围有大小两种概念 ,大概念的围等于十束 ,小概念的围与束相同 ,即一围等于一束,一束约为三尺上下,我取小概念的围,则木禾长九米多,宽三米多,符合一株禾的形象,但其是超大号的,我想到扶木的形象,像是有类似,木禾怕也是神工建筑,是神人的居所,不过似乎低级了一些,比不得扶木,联想到“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那应该是冶炼工人们所居,数量一定不少,分布在山上各处。“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何谓面?若将昆仑之虚比做身体,其脸面就应当是昆仑之丘,上面没有木禾也没有扶木,而有九个井,还有九个门,并没有巍峨的宫殿,若有,述图人岂会不言?九可能是虚数,表示数量多,也可能是实数,以九为尊。昆仑之虚水资源丰富,何需要打井?昆仑之丘上打水井就更不可能。井乃是地穴入口。我们知道神喜欢住在地下,也喜欢住在很高的山上,或者在水里游玩,若说三者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凉快,这点很重要,神可能来自的母星我将来会说到,其大气温度一定比同季节的地球低。井是无门的,井槛是玉造的,神喜欢玉,我们也喜欢,玉能通神……门又是什么?我想井是开在山顶的地穴,门是开在山侧下方的山洞——哦,我想想……九井该是说井很深,只有一个地穴,应该能出入龙鱼之类的,地穴多了完全没必要,还会破坏山体结构;九门该是说洞很深,洞口只有一个,是专为接待外宾的,倒不需要有多大,洞里倒是可能有九道门——不然开明兽纵有九个头也是守不来的。嗯,我忽然想到了礼天用的玉璧和礼地用的玉琮,玉璧或是归墟形象,玉琮或是九井形象。百神之所在自然是地下的巨大空间,我无意中看见网上有篇文——“青藏高原是空心的,在它的地表层下存在一个极为广缈的地下世界。这一胆大而又离奇的学说发表后,引起了科学界的震惊。多国科学家探测发现,青藏高原下存在神秘地下空间。自1995年始,一个国际科学小组在喜马拉雅山地区沿东西方向布置了4条超宽频带大地电磁深探测剖面,对青藏高原的地壳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阿尼玛卿山之下,存在一个面积约10-15万平方公里的巨大地下空间。”——居然和我的推测不谋而合,算一下,350公里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为12万多平方公里,钟山到昆仑之丘恰有350公里,很巧啊。嗯,阿尼玛卿山就夹在钟山和昆仑之丘间,我们知道那是帝之平圃所在。所谓中国的罗斯维尔事件——藏于巴颜喀拉山洞里的杜立巴石碟亦有可能是真的。不过呢,远古时代的外星人要么是人首蛇身,要么和我们长的差不多,至少姬满时代还和我们在一起,生活也还不错,小灰人落难的说法是不靠谱的。

“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隅是角落,八隅便是八方。际是尽头,昆仑地带的赤水是指金沙江即长江,图上明白显示,赤水之际乃是唐古拉山,乃青藏高原的中心。羿实在是很能爬山,但要是说他就徒手徒脚的转遍了青藏高原还爬遍了高山,我是不信的——羿必定是有得力的交通工具,亦有高妙的攀爬装备。海内经云“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帝俊赐给羿的不过是象征意义的好弓好箭,关键是让羿“扶下国”, 彤弓素矰是天子信物,犹如戏文中的尚方宝剑,羿就好比钦差大臣,可以先斩后奏。“下国”、“下地”都是帝俊治理不到的地方,“羿是始去恤”像是说羿原本是养尊处优的公子哥,呵呵,羿应该是个神人,不然帝俊不会那么放心他。



“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这就是我之前说的骇人处了,当然现在看已经不骇人了。要说明的是,述图人方向描述完全是为了方便记忆和再现图景,要不很难述得清几条大江大河的所处及走向。赤水是金沙江即长江,出东侧(长江、黄河皆流入东太平洋,总体定做东)的南隅(南下北上,南左北右),向东行和向北(东向的右)行。河水是黄河,出东的北隅,向其北(向右)行,再向西(北向的左,左西右东)行,向南(西向的左)的支流流入渤海(指青海湖,述图人看错了,以为湟水流入青海湖,实际那是流入黄河的),回到黄河干流继续西行折向北(西向的右),流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是怒江,黑水是澜沧江,澜沧江东行入了贴近印度洋的南太平洋,怒江东行又北行(东向的右)入了印度洋,即南入海,海在羽民国之南(羽民国国土应该十分广阔,包括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和湄公河流域,羽民或是另一拨神)。弱水是雅鲁藏布江,东行,又北行(东向的右)入恒河,实际弱水包含了恒河,其与雅鲁藏布江源出喜马拉雅山脉,后汇在一起入海,故言“以东,又北,”,青水是印度河,西行又南行(西向的左)入印度洋,亦包含两条源流,青水过毕方鸟东。洋水、黑水出西侧(相对于东太平洋,贴近印度洋的南太平洋与印度洋皆为西)的北隅(在上方右方),弱水、青水出西侧的南隅(在下方左方)。我这么说小伙伴们明白了吧?有必要提醒下,这份记述诞生在约三千年前。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5 08:26:53 +0800 CST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三百仞约500多米,昆仑南渊图上看应是色林错和纳木错,其是西藏第一和第二大咸水湖,水最深都过了30米,但远不到500米。如果湖下是空心的呢?相应处的海内北经云“从极之渊深三百仞,维冰夷恒都焉,冰夷人面,乘两龙。一曰忠极之渊。”,渊下有神冰夷永久的都城,我的理解没错吧?冰夷自古以来被视为河伯,即黄河水神,怎的和昆仑南渊扯上关系了?嗯,《九歌》有述其。

河伯

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起兮水扬波;
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兮骖螭;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日将暮兮怅忘归,惟极浦兮寤怀;
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珠宫;
灵何惟兮水中;
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
流澌纷兮将来下;
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来迎,鱼鳞鳞兮媵予。

歌中九河即应指黄河,黄河够长嘛!河之九都不也在黄河边上吗?极浦便是从极之渊,又是昆仑南渊,又称南浦。从歌中能读出,河伯是居于东方的,其带着美人在河上游玩,又逆河而上,一路到了昆仑,登上昆仑丘观光,天色将晚,还不想回,但是美人想念极浦了——美人住在水里龙宫,河伯抓紧时间和美人在黄河源处鸳鸯戏水,然后送美人回南浦,自己再顺河东归。冰夷恒都原来是这么回事啊!美人是身份高贵的龙女,冰夷是个不小也不大的神,该是没资格娶龙女,龙女也不大看得上他,不然不会想着回宫,亦没领冰夷去那,但冰夷锲而不舍的追求龙女,呵呵。《天问》云“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冯珧利决,封豨是射。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夷羿箭射河伯,使得河伯受伤(冯是河伯冰夷,又名冯夷,珧是大蚌壳,疑是盾牌,利决对应是射,决是破口,利是锋利,蚌壳碎裂处自然很锋利,河伯的大蚌壳碎裂成洞,无疑河伯的防守失败了,箭射中其很有可能),又霸占了河伯的妾雒嫔(顾名思义其娘家在雒水),我怀疑是河伯主动挑事,和夷羿打了个赌,赌是夷羿的箭厉害还是河伯的盾厉害,赌注是各自的妾,不然很难解释夷羿的行为。看来河伯不是什么好家伙(民俗曾有河伯娶妻事,即投年轻貌美女子于河,换取河水不为害,未必无因),夷羿也大有问题,劣行消减了他的治夏功劳,他还射杀深藏山林的大野猪,尧时的羿也只是“禽封豨于桑林”,并没射杀其。所以即便夷羿诚心祭祀,献礼给上天,众神君(非简体字的后乃君主的意思)和帝也是不接受的。

“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开明西有凤皇、鸾鸟,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
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这明显是在述一影像了,影像的主要内容是六个巫师在复活窫窳,但述图人显然对此兴趣不大,他转而去欣赏昆仑之丘的风景了。开明兽有巨大的老虎爪又有九个人脑袋,无疑是智勇双全的守护者,东向立,自然是盯着六巫,六巫在开明东嘛。开明西侧还有北侧有凤皇、鸾鸟,应是六巫的坐骑,我说过凤凰原是地外物种,鸾鸟也是,其身上有饰物,“皆戴瞂”, 瞂是盾牌,“皆戴蛇践蛇,膺有赤蛇。”膺是胸部,蛇应该指缰绳用途的软索,头上、两足、胸前都有,可谓全方位操控,想不出什么样可以看看电影《阿凡达》。开明北边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从名上分析皆是玉树,玉树琼花之说是真有其事。看守玉树的是视肉,一种身上只有眼睛的肉乎乎生物,没什么威胁,只监视。开明北还有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皆属生态建筑,看守其的是一种叫离朱的生物,目光锐利,明察秋毫。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海外南经云“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丘鸟】久、视肉、虖交。”,离朱、视肉无疑是种生物,视肉顾名思义是有眼睛的肉,离朱又是何物?《慎子》云“离朱之明,察秋毫之末于百步之外;下于水尺,而不能见浅深。非目不明也,其势难睹也。”,《庄子》云“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淮南子》云“离朱之明,察针于百步之外,而不能见泉中之鱼。”,可见离朱视力很好,但是好像下不得水。【丘鸟】久、虖交是什么我就不知道了,该是和视肉、离朱一类,可能对应诵鸟和鶽。开明东有服常树,亦该是生态建筑,上面有三头人在护理玉树,那儿该是玉树加工厂了。开明南是自然景观,哦,也不是很自然,蛟、蝮、蛇、蜼、豹、鸟有秩序的分布在树上,树由有六个头的树鸟看守,咦,怎会那么巧?有六类动物(蛟是水族类、蝮是昆虫类、蛇是爬行类、蜼是两足灵长类、豹是四足毛兽类、鸟是鸟类,述图人列不完种类繁多的动物,只是说几个代表),而树鸟就有六个头。我想树亦是生态建筑,动物是分类处在一层层的环状六分区间里,环中心有带观望口的柱,树鸟在里面看守情况,六头各看一区,有平面联结着环和柱,还应该有支架,即是“表池树木”,表是柱,池是有底面的环,一层层的池连着支架挂在柱上,整体看着就像是树木(说“树木”就表示非自然树),表面有绿化就更像了,树上还有广播鸟“诵鸟”,巡逻鸟 “鶽”,还有无处不在的“视肉”,你说说树是什么……空中动物园?哦,更是个物种库,还有一物种库在枭阳国所处地域,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分析下南山首经,便知我所言不虚。我想“表池树木”不止一座,应该遍布开明南。怪不得河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日将暮兮怅忘归,”,昆仑之丘乃是游玩胜地啊,说是个大公园亦不为错,但其是帝之下都,所述景象却不大像个都城。我们再看看禹时代的帝之下都,西山经“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神陆吾无疑是开明兽的前身了,土蝼是巨蝼,其身体就像“羊”字的形状,前文《竹书纪年》述黄帝时代大治时云“有大蝼如羊”,可见其还能做为宠物,但禹时代是很凶猛的,钦原是巨蜂,可能换了鸟翅膀,亦是可怕之物,还有“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即使那是昆仑之丘周边景象,也很影响神的情绪不是?服本意是服从,司帝之百服是说鹑鸟是传令者,也不是什么光彩夺目形象,昆仑之丘并没个热闹情形,百神亦并未现个身,还比不得洞庭之山……啊!我猛的恍然大悟,帝之下都乃指处在地下深处的都城!冰夷恒都不也在昆仑南渊吗?巫山的熊之穴、洞庭之山,泰山震,伊洛竭,都说明了其地下深处是空的!地下深处是岩石,岩石搬去了哪里?我不由想到,地球上的沙漠最初何来?那不是泥土,而是沙子,是石英,很硬的,是很大的一片……总有个初始,沙漠不会凭空出现,是沙漠改变了气候,而不是气候造就了沙漠,哦,我不说了,你们想吧……沙漠的出现未必是件坏事,其促进了大气流动,促进了地球水循环,但……真有必要吗?

“地球并非人类所有,人类却是属于地球所有”
—— 玛雅预言

海内西经讲完了,下面说海内北经。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5 08:30:04 +0800 CST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字数:1097796

发表时间:2017-08-29 16:42:0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3 11:10:48 +0800 CST

评论数:19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