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说的有点多了,下面说中次十一经,凡四十八山的中次十一经看着眼晕,其山系却是挺好推的,因为起点很快就定下了,顺着推下去便是。中次十一经荆山山系首座山为翼望之山,名字怎么那么熟?对了,西次三经神之山系的末端座山名字就叫翼望之山,我还专门提了一下,地图上其像伸出的羽翼,还使山系末端呈现弯钩状,如同我们已经知道的两座箕尾之山 (南山首经鹊山山系和中次四经厘山山系)高空中或说是卫星图上看都像簸箕的尾,中次十一经的翼望之山既在山系一端,其卫星图上形象也必定与西次三经的有相似之处,会是哪里几乎一眼就看到了,再对看经文中的水系线索,毫无疑问,板上钉钉了。

中次一十一山(经)荆山之首,曰翼望之山。湍水出焉,东流注于济;贶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汉,其中多蛟。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漆梓,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珉。
又东北一百五十里,曰朝歌之山。【氵无】(wú)水出焉,东南流注于荥,其中多人鱼。其上多梓、枏,其兽多麢、麋。有草焉,名曰莽草,可以毒鱼。
又东南二百里,曰帝囷之山,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其阴多铁。帝囷之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多鸣蛇。
又东南五十里,曰视山,其上多韭。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其上多桑,多美垩、金、玉。
又东南二百里,曰前山,其木多槠,多柏,其阳多金,其阴多赭。
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其上多金,其下多谷、柞、杻、橿。
又东北八百里,曰兔床之山,其阳多铁,其木多薯藇,其草多鸡谷,其本如鸡卵,其味酸甘,食者利于人。
又东六十里,曰皮山,多垩,多赭,其木多松柏。
又东六十里,曰瑶碧之山,其木多梓枏,其阴多青雘,其阳多白金。有鸟焉,其状如雉,恒食蜚,名曰鸩。
又东四十里,曰支离之山。济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有鸟焉,其名曰婴勺,其状如鹊,赤目、赤喙、白身,其尾若勺,其鸣自呼。多【牛乍】(zuó)牛、多羬羊。
又东北五十里,曰祑【上竹下周】(diào)之山,其上多松、柏、机、柏。
又西北一百里,曰堇理之山,其上多松柏,多美梓,其阴多丹雘,多金,其兽多豹虎。有鸟焉,其状如鹊,青身白喙,白目白尾,名曰青耕,可以御疫,其鸣自叫。
又东南三十里,曰依轱之山,其上多杻橿,多苴。有兽焉,其状如犬,虎爪有甲,其名曰獜,善駚【上分下牛】(fèn),食者不风。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即谷之山,多美玉,多玄豹,多闾麈,多麢、■(chuò)。其阳多珉,其阴多青雘。
又东南四十里,曰鸡山,其上多美梓,多桑,其草多韭。
又东南五十里,曰高前之山。其上有水焉,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其上有金,其下有赭。
又东南三十里,曰游戏之山,多雘杻、橿、谷,多玉,多封石。
又东南三十五里,曰从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竹。从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三足鳖,枝尾,食之无蛊疫。
又东南三十里,曰婴【石垔】(zhēn)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梓、櫄。
又东南三十里,曰毕山。帝苑之水出焉,东北流注于瀙,其中多水玉,多蛟。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又东南二十里,曰乐马之山。有兽焉,其状如汇,赤如丹火,其名曰【犭戾】(lì),见则其国大疫。
又东南二十五里,曰葴山,瀙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汝水,其中多人鱼,多蛟,多颉。
又东四十里,曰婴山,其下多青雘,其上多金玉。
又东三十里,曰虎首之山,多苴、椆、椐。
又东二十里,曰婴矦之山,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五十里,曰大孰之山。杀水出焉,东北流注于瀙水,其中多白垩。
又东四十里,曰卑山,其上多桃、李、苴、梓,多累。
又东三十里,曰倚帝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状如鼣鼠,白耳白喙,名曰狙如,见则其国有大兵。
又东三十里,曰鲵山。鲵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美垩。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东三十里,曰雅山。澧水出焉,东流注于瀙水,其中多大鱼。其上多美桑,其下多苴,多赤金。
又东五十(五)里,曰宣山。沦水出焉,东南流注于瀙水,其中多蛟。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雘,名曰帝女之桑。
又东四十五里,曰衡山,其上多青雘,多桑,其鸟多鸜鹆。
又东四十里,曰丰山,其上多封石,其木多桑,多羊桃,状如桃而方茎,可以为皮张。
又东七十里,曰妪山,其上多美玉,其下多金,其草多鸡谷。
又东三十里,曰鲜山,其木多楢(yóu)、杻、苴,其草多萱冬,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膜犬,赤喙、赤目、白尾,见则其邑有火,名曰【犭多】即。
又东三十里,曰章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美石。皋水出焉,东流注于澧水,其中多脃石。
又东二十五里,曰大支之山,其阳多金,其木多谷柞,无草(木)。
又东五十里,曰区吴之山,其木多苴。
又东五十里,曰声匈之山,其木多谷,多玉,上多封石。
又东五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砥石。
又东十里,曰踵臼之山,无草木。
又东北七十里,曰历石之山,其木多荆、芑,其阳多黄金,其阴多砥石。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虎爪,名曰梁渠,见则其国有大兵。
又东南一百里,曰求山。求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中有美赭。其木多苴(zhǎ),多【上竹下媚】(mèi)。其阳多金,其阴多铁。
又东二百里,曰丑阳之山,其上多椆椐。有鸟焉,其状如乌而赤足,名曰【只鸟】(zhǐ)【余鸟】(tú),可以御火。
又东三百里,曰奥山,其上多柏、杻、橿,其阳多【王雩】琈之玉。奥水出焉,东流注于瀙水。
又东三十五里,曰服山,其木多苴,其上多封石,其下多赤锡。
又东【三】百十里,曰杳山,其上多嘉荣草,多金玉。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几山,其木多楢、檀、杻,其草多香。有兽焉,其状如彘,黄身、白头、白尾,名曰闻膦,见则天下大风。
凡荆山之首,自翼望之山至于几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状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祈瘗,【婴】用一珪,糈用五种之糈。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瘗,倒;【婴】用一璧,牛无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用少牢,婴用吉玉。

说下经文结语。“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山系还蛮长的,分成四十八山也合理,然而细看经文便会发现,其山距安排很不均,有的极长有的极短,有相当多折线距,待推出山系走向分布图后,令人忍俊不禁,原来这是先人和神使的较劲之旅啊!神使的形象是彘身人首,而不是豕身人面,豕是野猪,彘是家猪,人首亦不同于人面,可以想见神使的样子一定滑稽可笑,让先人很难去尊敬。如此形象的神使可能是很低级的,其数量之多便证明了这一点,该是大批量造的,也很容易造。现代医学认为,猪和人的器官最相近,是异体移植的首选,当然现在还做不到,只是接近成功,离还有很大距离。又要说说中次七经苦山山系队伍,其豕身人面的神使亦不少,驻留的座山地盘亦小,亦可证其低级,若非有三个人身三首的高级神使坐镇,先人对其态度也应好不到哪去,但负面影响是,反更显得其低级了,其心理一定极不舒服吧,仗势欺人就不奇怪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中次十一经荆山山系队伍全是形象低级的神使,其一定受尽委屈。猪身限制了其行动,其本事也就有限,甚至还不如人,纵有聪明的头脑,先人认为自己的本事已经够大,亦无需指导。神使就待一边儿看着吧,我们用不着,反正上头也不重视,不然不会派给我们这样的神使。无辜的神使默默挨着白眼,由着先人干,只在关键的时候发挥作用,渐渐赢得了先人的尊重,在后半程反客为主,带领迷惘无助的先人走出大山,并使远征成为轻松美好的旅行。后半程大半测距应该都是神使给的,前半程的超长测距亦是如此,而先人有意抹煞神使的功劳,非要将两段长直线距弄成折线距,显示是先人自己完成的测距,呵呵。神使怎么弄到的测距,我想神使脑中自带导航地图和定位系统,用思维操作一下,信息就蹦出来了,和别队的神使没两样,哈!祭祀的经文无非是亡羊补牢,禾山(应即騩山,神农顶),堵山(大鸿寨)、玉山(猫儿梁)都是应该隆重祭祀的冢。中次十一经荆山山系走向分布数据图: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09:00:47 +0800 CST  
水系线索就不列了,参看经文就是。这里补充说一下,山经经文中说某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说河流源现在座山的上头,潜没在座山的下头,等于是伴绕座山,而并非从山顶冒出流到山脚就没了的意思,因此也是很有用的水系线索,之前许多山系的座山推断都依靠了此类线索,比如中次八经荆山山系,更是成为关键线索,不然山系后段很难确认。

地形参考图只上河南江西的部分,湖北湖南部分请诸君自找。安徽呢?不是应该说到黄山那儿了吗?我原先也是这么想的,可是……哦,山系不过那儿,连庐山亦没过。那黄山会在哪儿呢?难不成在中次十二经洞庭山系?那南岳衡山又会在哪儿?黄山衡山总不可能在同个山系吧……先存疑吧。相信你已经看到了图中的翼望之山。




先说下前段,频频出现的折线距甚不合理,一看便知是有意为之,原因我已说过了。“曰视山……有井焉,名曰天井,夏有水,冬竭。”视山不大,天井在其山顶,卫星图上放大了能看见。“曰丰山……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丰山是今大洪山伸出的一支,神耕父该是居于大洪山主山的,那比较符合冢的定义,清泠之渊很容易见,参考图上河南地形的右下方便是(已是湖北地带),即今天的温峡水库。“见则其国为败”,啥意思?我想败该是萧条的意思,说的是庄稼歉收了,食物缺乏了,国人嗷嗷待哺了。故“有九钟焉,是知霜鸣。”神耕父敲钟提示天要下霜了,那他就有指导农耕的能力,怪不得叫耕父。他一般是不出现在先人眼前的,他得守在钟旁时常敲钟啊,九钟肯定不仅仅是提醒霜降,还有各种天气变化,不然何需用九个钟(该是虚指,是说其多),其根本就是天气预报嘛!故他是“常游”而非“恒游”清泠之渊,要是他贪玩不干事了,比如先人经常能看见他了,那就意味着没了天气预报,农活肯定大受影响,“其国为败”就很可能了,大洪山周围现在都是鱼米之乡,但先人那时的生产力水平高不到哪儿去,全得靠天吃饭。兔床之山界点在今天一处叫灵山畜牧场的地儿,呵呵,只是给小伙伴们一个图上定位,确切点该说是今梅岭山和大王山之间。“曰支离之山。济水出焉,南流注于汉。”支离之山并非图上显示的在汉江北岸,其仍是指汉江南岸的丘陵,济水却是在汉江北岸,先人到了大江边,乃是个重要界点,自然要描述下看到的景象,而景象是江对面的。随后先人率队伍入山中小平原兜了个圈,如此宝地,风景秀美,定有伊人在此居处,焉能错过!


先人没路走了,在游戏之山和从山界点往左拐的话就能拥抱庐山了,但先人想不到,现在怎么办?继续走呗!也许神使也这么想。你们不走寻常路,我们很欣赏,走吧,人到山前必有路,我们很负责的告诉你们,能走出去,没问题。先人中计了。

经过三段艰难的山地测量,先人心中的骄傲感既满足了也被磨没了,再看神使还是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先人心里那个生气跟失落和沮丧啊!辛辛苦苦是为了什么?好吧,败给你们了!葴山界点为今鲁溪镇,在此处先人将队伍的领导权让与神使,表示一切都听神使的,希望神使引领先人轻松愉快的走出大山,神使自然赞扬了一番先人前面的活儿做的如何棒,也应该享受一下旅行的乐趣。放心吧,测量就交给我们了,你们好好玩吧!于是神使率领队伍走出了后面赏心悦目的路线。有小伙伴不以为然,说你怎么能肯定路线就是这样?哦,推推就知道了,唯此才符合水系线索。我当然很想先人带我去庐山再去黄山,但实在推不出。水系线索中关键的瀙水主要是今天的拓林水库,山系末段还有个瀙水,那主要是洞庭湖。先人几次说水中多人鱼、多蛟,却没个描写,我想那是说大鲵和中华鲟,当时非稀有物种。

“曰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余,赤理、黄华、青雘,名曰帝女之桑。”帝女我想还是指一女酋长。注意“青雘”用法。宣山界点是今渣津镇。



到了声匈之山,先人已算是走出了大山,心情那个好啊,又想夺回领导权,当然野心不能太快暴露,于是到了大騩之山才提出,好久不干活儿,身上不舒服,让我们练习下吧。神使心知肚明,说好吧,需要配合尽管开口。于是出现了一个短短的直线距和两个不很长的折线距,但先人过了段好日子,再干活儿就坚持不长了,干着干着意兴阑珊,算了吧,测距的事还是交给神使,俺们已过了瘾。于是又悠哉游哉了。先人再干活儿的地儿是今长沙市。

到了几山,行程宣告结束,我想竖亥一定很不满的在那儿等着先人队伍,你们走的啥路线啊!但木已成舟,能奈何乎?其实此次勘测的主要对象应是黄山,但这却是不可告神的秘密,因此先人煞有介事的做做样子,争取得勘测主动权,将目的隐藏在看似毫无章法的行动中,由前一段行程大的跳跃,迅速到了接近黄山的地界,这是一次长距离勘测行动,特意申请了众多神使,就是为了混淆视听,戏要做足,不能暴露自己的意图,先人于是突然放慢步子,似乎不着急的游山玩水起来,可惜的是,先人最终迷失了自己。先人的真实想法神使也许知道也许不知,但帝给其的指令一定是不能带先人去黄山,因为那是神的地界!天目山南麓出现的神兽雕蛊便是个隐证,舟山岛的不明发光物亦是个隐证,而最直接的隐证是——黄山不在山经中!泰山亦是神界,先人还想方儿摸到了边(后面会讲),而黄山先人连边儿都没摸到!所以山海经和山海图中有大失漏,竖亥和禹该为之心存郁闷。帝得意的笑了。派去的神使你们还满意吧,想骗过我?你俩还嫩着呢!我们看下中次十一经荆山山系线路图,亦算是薄有成果,只那岂是禹和竖亥真所欲得?(图上四点为前文出现的神居)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09:33:04 +0800 CST  
且抛开烦恼,咱们将目光投向中次十二经洞庭山系,观其经文,说的显然不是黄山,“曰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便已说明山系所处。帝之二女乃天帝的两个女儿,是不折不扣的神,经文说的非常明白,“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暗示二女分处的话,则一女在洞庭之山,一女在荣余之山,但女儿家显然是喜欢结伴儿住,洞庭之山也要好玩过荣余之山,经文说其“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蛇我想该说的是蛇形的杖,那是飞杖。西次二经中说的明确,“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而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没翅膀的神本不能飞,但有了杖就不同了,只需一只手拿杖就能稳稳的飞。而洞庭之山的上空,好多人形象的神踏着或骑着蛇形飞杖,左右手还拿着蛇杖——我想那是打打闹闹用的,但也说不准有飞的功能,或许还有别的功能,就当是巫师的魔杖好了——那是个什么光景!洞庭之山显然是个神的小天地,会是在哪儿呢?荣余之山又是在哪儿?

中次十二经洞庭山首,曰篇遇之山,无草木,多黄金。
又东南五十里,曰云山,无草木。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
又东南一百三十里,曰龟山,其木多谷、柞、椆、椐,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多扶竹。
又东七十里,曰丙山,多筀竹,多黄金、铜、铁,无木。
又东南五十里,曰风伯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酸石、文石,多铁,其木多柳、杻、檀、楮。其东有林焉,曰莽浮之林,多美木鸟鲁。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夫夫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青、雄黄,其木多桑、楮,其草多竹、鸡鼓。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手]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梨、橘、櫾,其草多葌、[艹/糜]芜、芍药、芎[艹/穷]。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其木多棕枏荆、芑、竹箭、[竹媚]、[竹囷],其是多黄金、玉,其下多文石铁,其兽多麋鹿、[鹿/旨]、就。
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王雩]琈之玉,其林多柳、杻、檀、桑。有兽焉,其状如龟,而白身赤首,名曰蛫,是可以御火。
又东南一百五十九里曰尧山。其阴多黄垩,其阳多黄金,其木多荆、芑、柳、檀,其草多[艹/诸][艹/与]、[艹/术]。
又东南一百里曰江浮之山。其上多银、砥砺,无草木,其兽多豕、鹿。
又东二百里曰真陵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玉,其木多穀、柞、柳、杻,其草多荣草。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阳帝之山,多美铜,其木多橿、杻、檿、楮(其兽多麢麝。
又南九十里,曰柴桑之山,其上多银,其下多碧,多汵石、赭,其木多柳、芑、楮、桑,其兽多麋、鹿,多白蛇、飞蛇。
又东二百三十里,曰荣余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银,其木多柳、芑,其虫多怪蛇、怪虫。
凡洞庭山之首,自篇遇之山至于荣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一牝豚刏,糈用稌。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瘗,祈用酒,毛用少牢,婴用一吉玉。洞庭、荣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瘗,祈酒太牢祠,婴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


水系线索经文中只提到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该在湖南。推解山系的关键线索还在于冢,“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而山距加长为一千八百五十里,再考虑到经文中有众多折线距,不管怎么说,山系不短,但也不算长,冢却是不少!“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又“洞庭、荣余山,神也。”显然是更高规格的冢,按前面的理解,那山系中就应有六座比较突出的高山。看看湖南地形图吧。

我看着图,不能肯定江渊是指哪个湖泊,想想应该是泛指江水中的渊,洪湖、洞庭湖、目平湖、万子湖都可以是江渊,几个水库亦有可能。“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九江是说江水支流很多,和中次十一经里的九钟是一类的说法。中次十一经中提到的澧水解为今之汨罗江和湘江,图中二江汇于一处即洞庭湖上游,而今之澧水便在洞庭湖上游不远。故可以认为“澧、沅之风”的澧、沅便是指今之澧水、沅江,“潇、湘之渊”便是指洞庭湖、目平湖、万子湖。但有了这些信息只能判定山系所处的地域,还是无法定位座山。再分析下经文,其述行进方向俱是东南、东、南,山系走向在图上就该大致是从左至右、从上至下,则山系该是说图上洞庭湖左侧的山列。洞庭之山在山系靠前段,该距“潇、湘之渊”不很远,荣余之山在山系末端,而两山乃冢中“神也”,地位既高,必有不凡之处,山经中还未提到今之南岳衡山,想来该是其中之一。从衡山所在位置上看,其四面不靠,仿佛遗世独立,颇有丝“小姑居处本无郎”的味道,应该是对应荣余之山。那么洞庭之山的对应呢?衡山左上方的山列中,图上标出的两座高山是天门山和壶瓶山,后者更高更大,所处位置更近长江,许是对应洞庭之山。我从图上得到的印象便是如此。试着推一下,当然是从山系末端往前推,荣余之山我既当是南岳衡山,端点就可以拟定了嘛。推而一举成功!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12:00:14 +0800 CST  




洞庭湖大概也是得名于《山海经》中的洞庭之山,以对应其经文所述的“潇、湘之渊”。但其实洞庭另有含义,还记得熊山吗?那儿有个洞,距离洞庭之山也不大远。洞之庭!

这不是和中次十一经的线路有重吗?哦,那是走马观花的旅行,一个大神都没见着,南次二经线路亦过同样山列,不也没见着神吗?而这次是很深入的勘测,亦是访神之旅,其目的就是寻找高层的神的踪迹,我怀疑禹和竖亥亦在队伍中。对晚年的禹而言,访神的机会并不多,这是唯一能够实现的,禹的年纪和身体,不允许他上昆仑之丘,亦无法到北方幽都,亦不能走艰险的蜀道,中原大地上的神界嘛,他不愿去亦去不了(原因以后会明白),那就只剩南巡潇湘众山,听说那里有神人出现。不错,该是如此,禹是微服私访,《山海经》里不便记,《禹本纪》里想必是有记录的,可惜看不着了。其实禹还有个目的是想见老情人,她是个神人。嗯?……!走向我们得倒过来看,因为我是倒着推的,先人乃是自北向南行。随队神使“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级别不算低,且很有用,至少是利于侦察。我们看下整体的线路图,就明白神人为何会出现在那片地儿了。(冢的分布于中呈现出北斗七星状!)

由神农顶向南下来的山列至于衡山,无不是雄奇瑰丽所在,今天我们有个统称叫湘西,我在湖南读书时去过其中的张家界,实在是很美的地方,但好像也和桂林山水差不多,那是因为我身处旅游开发区,而当我在天子山顶看杨家界时,便彻底震惊了,当时的感受是,神仙才该是那儿的主人!那真正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是怎样大伙儿自个儿想吧。图上看,适合神鬼所居的冢还真不少,地理上归属于巫山、武陵山、雪峰山三大山列,洞庭之山属于广义的巫山山列,其亦是狭义的今之壶瓶山所在,以冢而论,夫夫之山对应的是神农顶旁的聚龙山,即公之山对应武陵源中的天门山,尧山、阳帝之山该对应雪峰山列里的高峰,但测量的界点看不出对应哪座,你也可以认为对应的就是界点旁的山,神鬼也不一定非要住在特别高的山上啊!嗯,也有道理。荣余之山——咱们都知道了。界点是在山的外围,但先人一定入山很深才可能见得到神居或神人,才能判断此山乃冢,通常会发生的一件事是偷看神女洗……嗯?打住。说到神女,便想起巫山神女,想到楚怀王,又想到屈原!终于能引出一部大作了,那便是屈原作的楚辞,其述多与《山海经》相合,还透露了许多《山海经》未说的上古历史,我想屈原一定是读过许多史籍包括《禹本纪》,他身处战国时代,首先是个政治家,任楚国左徒、三闾大夫嘛,然后才是个诗人。人说他开了浪漫主义先河,因为《楚辞》中的想象太奇特、太浪漫了,我说他哪懂什么浪漫主义,他不过是把想说的话用诗的语言说出来,说的人和事都是他读过的历史,并非凭空想象。正因为那是历史而非不靠谱的传说,屈原才会去想去思索去发问去感叹。单说下屈原楚辞中的《九歌》,其描绘了一系列神人,帝亦在内,名曰东皇太一,歌中的湘君、湘夫人说的便是帝之二女,想来一个还未嫁,一个则出嫁了,而山鬼则大有可能是禹所寻的女神人。啊哈?我不是开玩笑,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揣度一种可能性。《水经注 渐江水》:“山下有禹庙,庙有圣姑像。《礼乐纬》云:禹治水毕,天赐神女圣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东巡狩,崩于会稽,因而葬之。”,《水经注》是非常靠谱的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作者为北魏的郦道元,用的是散文笔法,东一下西一下的,挺乱的,上面引文中说的山说的是哪块儿亦不甚清楚,从前后文看是在当时湖南仍在叫的会稽山,即《山海经》中的会稽之山,亦叫会稽山(海内东经“会稽山在大楚南。”),即今天的九嶷山旁(就界点看)。《水经注 渐江水》经文中说的还算清楚,越国都城会稽本是在湖南,“句践霸世,徙都琅邪,后为楚伐,始还浙东”,而勾践称霸之前,越国就是在湖南,“故《吴越春秋》云:句践语范蠡曰:先君无余,国在南山之阳,社稷宗庙在湖之南。”又有“太史公曰:禹会诸侯计于此,命曰会槽。会稽者,会计也。始以山名,因为地号。夏后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为越。世历殷、周,至于允常,列于《春秋》。允常卒,句践称王,都于会稽。”,可见越女西施乃是个湘妹子,现在浙江的会稽和会稽山乃是越国后人思念故土起的名,和史上曾经的会稽和会稽山是两码事。禹毫无疑问在湖南流下了深深的足迹,而不光是禹,舜亦死在那里,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史记》),《山海经》还云,“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可见丹朱、叔均(后稷侄子)亦死在湖南。苍梧之山、苍梧之野应是笼统的称呼今郴州地区,因为经中还提到了苍梧之渊,那应该是今天的东江水库。好像又扯远了,也好,到说海经时就能少费点口舌,咱们回头说禹。史载禹在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正常吗?显然不正常,只能说明禹那时对自己的妻子涂山氏之女毫无情意,更可能是假情假意,他的婚姻乃是场政治婚姻。《左传》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云:“夏之兴也以涂山”。可见禹做了涂山氏的女婿,好处大大的,他很可能是入赘,因为他娶涂山氏之女时是在治水期间,不可能带她回家,再说他哪还有家,估计他父亲一死母亲也去了,不然怎么着也得抽空回家看看母亲。禹实在是个悲情人物。我们看一段《吴越春秋•越王无馀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谓之女娇。取辛壬癸甲,禹行。十月,女娇生子启。启生不见父,昼夕呱呱啼泣。”很明显禹不是因为爱情娶的妻子,他想做王,男人该有的野心无可非议,只是苦了他妻子女娇,总也等不到夫君,只能发出一声哀唱:“候人兮猗”,此一句被后世称为南方最早民歌。照理说一日夫妻百日恩,女娇也不至于长的难看,又对禹一片痴情,禹怎么也该对她动心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能是一种解释,禹那时心里有别的女人!以禹的名望地位、性格手段,什么样的女人是他想得而得不到的呢?我想他还不至于觊觎别人的妻子,那就很可能是个和他两情相悦、有过约定的女神人,两人约定治水成功后再相会,到那时再行好事。奈何神女等得,禹等不得,“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他终究是个凡人,但他有很好的理由,他得做个正常人吧,不得已而为之。禹满心以为将来神女会原谅他,但很可能神女只是照约定见了他一面意思意思就走了。“禹治水毕,天赐神女圣姑,”并没说神女就留在禹身边了,就算后来女娇已死,世人也不会认可禹和神女结合,那将置启于何地?况且神女的自尊心也不允许。禹治水期间连回家的工夫都没有,怎么可能会认识神女?还发展出恋爱关系?那他周围的人会怎么看?还能好好治水吗?——禹早就认识神女,别忘了“鲧复生禹”,禹要完成记忆植入和技能培训,必须是在神界,他必定要在神界生活一段时间,即便是在角落中,后面要说的中次三经萯山之旅中便有明证,那么禹就有可能接触到女性神人,我们将会发现,是太有可能了!而其中一个便该是圣姑。当其时,禹的年纪正是血气方刚,神女的绝世芳华焉能不令他心动?他之刚毅性格又怎能不令神女动心?两人共渡美好时光乃是必然,但禹身负治水使命,不能耽于儿女私情,帝也不允许,期限到了他就得离开,遂会与心爱之人定下约定,我想他那时一定是希望将来大功告成,回到神界,与圣姑共渡一生的吧!但他后来的想法起了变化……禹岂会是忘情之人?只不过岁月磨砺,使他有了更大的理想,唉!是什么我就不说了,想想禹的功业吧。禹的事就讲到这,剩下的留给小伙伴们自个儿想象吧,经文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洞庭值得琢磨,亦无需赘言,最后献上屈大夫的楚辞《九歌 山鬼》,其名字就起的奇怪,大异于别篇的堂皇神名。

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芬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12:08:13 +0800 CST  
真是刻骨铭心的相思,唉!为这旷世的情缘叹息过后,要说的便是帝之密都所在——中次三经萯山山系。中次三经经文精彩而蕴含奥妙,大有可究之处,其文如下:

中次三以萯山之首,曰敖岸之山,其阳多【王雩】(tú)琈之玉,其阴多赭、黄金。神熏池居之。是常出美玉。北望河林,其状如茜如举。有兽焉,其状如白鹿而四角,名曰夫诸,见则其邑大水。
又东十里,曰青要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渚,禹父之所化,中多仆累、蒲卢。【鬼申】(shén)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囗,其鸣如鸣玉。是山也,宜女子。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有鸟焉,名曰鴢,其状如凫,青身而朱目赤尾,食之宜子。有草焉,其状如葌,而方茎黄华赤实,其本如藁本,名曰荀草,服之美人色。
又东十里,曰騩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王雩】琈之玉。正回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御兵。
又东四十里,曰宜苏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蔓居之木。滽(yōng)滽(yōng)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是多黄贝。
又东二十里,曰和山,其上无草木而多瑶、碧,实惟河之九都。是山也五曲,九水出焉,合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fù)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
凡萯(fù)之首,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武罗皆一牡羊副,婴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鸡瘗之。糈用稌(tú)。



河便该是说黄河了,山系总长186公里,与泰山山列长度也差不多,我开始便是这么想的,然而列出数据图后,座山环绕排布、四山拱卫一山的美好想象被无情粉碎,代之的是一诡异画面,前四山极小而和山极大,帝之密都不在河之九都的和山而在不起眼的青要之山,太不合理。当先人勘测的线路推出来时,我才明白,泰山地域已全面被神所占据,成为神界,生人勿入。而先人只不过是在神界门口打了个转,所谓帝之密都只是进入神界的大门,还可能门都不是,只是帝一处秘密会所,我想河之九都才是真正意义的帝之都,也只是先人听说罢了,见是绝见不到的。萯山山系走向分布图如下:


很可能最开始是与神界礼节性的往来,但总不能眼看着中原大地上有巍巍大山而不记录在案吧,那样禹和竖亥心里会很不舒服,那《山海经》还像样吗?于是在一次对神界造访中附带了勘测任务,自然是要先和帝打声招呼的,随队两个神使的形象并未提及,应是正常人形,该是原驻留在夏都的高级神使,即神国外交官,渐渐已成了禹的代言人。大概禹会这么说,若无萯山的一些记录,恐怕后世妄生猜测,反会带来麻烦,还会就此说长道短,影响帝的声誉。帝想想也是,好吧,那你们就测测外围好了,进来就别想了,免得又像鲧一样防不胜防,且满足一下你们的小愿望,为表达我的善意,两个外交官就继续指导你们行动吧,这样你们做事就方便些,亦不至于出格。萯山山系记录的结语中,先人着重祭祀的是山神,对高级神使的祭祀极为简单,而祭祀规格都不怎么高,那是因为和大山背后更高层的神乃至帝比,他们实在算不得什么,礼制何敢僭越!经文另外透露出的信息是,神的高层乃至帝完全是人的形象!不然鲧也不可能从神界偷得出息壤。我们已经从西山经获得了印象,权力越大的神外貌越像人。那干嘛不说清楚呢?拜托,记录最后是要给禹和帝审核的,很多东西不敢说啊,说了被删还得受罚是何苦也!但先人有脑子,我们也有,是吧?让我们跟随先人来一次神界之旅吧。

先人首先拜访了敖岸之山,那是神界起始之山嘛!既有两位高级神使兼外交官出面沟通,掌管此山的神熏池便很配合的让先人勘测了座山。【王雩】琈之玉不知是什么,山经中多次出现,我想只要将它出现的座山罗列出来寻找共有特征,应该能猜出是什么,我就不费这个劲了,留给有心人去研究吧。先人在敖岸之山顶上眺望,看到北边大片河林,(说明那时的华北平原上有茂密的森林)林中还有四角的白鹿,而先人平时是见不到的,只有发大水森林被淹了它们被迫跑出来方能被人见到。后世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 魏风》),伐木非我愿,那都是贵族逼的,唉!树没了,四角白鹿自然也没了。神熏池的名字很有意思,先人暗示他是个管洗澡的。我们看到山下有个大湖(今天的东平湖),那确实能洗澡,但不符合熏池定义,熏池得冒热汽儿,也不会太大,就是个池子,但可以很多,可想,神熏池的任务很重啊!泰山地域是有温泉的,但在徂徕山附近,运送那儿的热水过来加以调配倒是个好主意。谁非得泡热水澡?往下看就明白了。

愉快的告别了神熏池,先人然后到了青要之山,神使外交官开了个玩笑,说这里是帝之密都,要谨慎行动哦,不可深入!界点乃是个山口,也应该有些建筑,仿佛大门,门中狭长平原看上去一片富饶景象,先人往黄河方向看有许多驾车的神鸟,往山口里面看,清清畛水中间有一块陆地,神人都说是鲧化生禹的地方,先人也就信以为真了,真的是帝之密都啊,可不能再深入了。先人虔诚的踏上水中那块陆地,发现有许多蜗牛和土蜂,实在不怎么好玩,就转去拜访此地的神长官,发现他是个女的,英姿飒爽(叫武罗)还不失妩媚,脸上是豹纹妆(可以认为是花瓣妆,豹纹是一块块的)腰细细的牙白白的,还穿了耳环,声音特别爽朗清脆,如鸣玉一般,先人都被迷住了。我们已经知道,神人大都喜欢到渊里游玩,青要之山下就有个大渊(东平湖),又在神界,按道理该有不少的神人到此游玩,然而从参考地形图上看,神界南部有更大的渊(微山湖、洪泽湖),且在泰山与黄山之间,即在两处神界的中间区域,应该是神人更好的游玩选择,相比之下,青要之山下的渊就显小且边了,但其近河之九都——我想或是帝之上都,就该有特殊性,应是专供女神人游玩,所以附近才有热水池,女人嘛,总要讲究些,因此先人看到有许多驾车的神鸟,女神人自然是要乘车,不然也是骑着宠兽,骑着飞杖像什么样!我想用雕蛊驾车会比较合理,其形象也可以被叫做驾鸟。因此先人说“是山也,宜女子。”,神长官也是女的嘛,其山里的出产也是为女人准备的,有吃了能保胎的鸟,还有吃了能美颜的草,呵呵。先人既能来此就说明青要之山并不禁止男人踏入,很多累活儿还得让男人干嘛,男人的存在多是为女人服务,一些女宾也会有特殊需要不是?别想歪了。女人多的地方,那肯定是热闹繁华的呀,买卖商铺肯定少不了,呈现出一派都市景象,因此先人更加笃信帝之密都的说法。帝何需要有密都?此都又何能保密?帝之密都一说细思实为荒谬!但神使说的玩笑话怕是另有所指,此地鱼龙混杂,又有许多合法的私密场所,搞秘密活动能极好的掩人耳目,帝大有可能在此地有秘密会所,别又想歪了,我想以神国的文明程度,是奉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帝也不会不顾身份跑来偷腥,所以那是秘密的政治会所。从帝杀鲧而培养禹来看,帝杀鲧亦是不得已,神国既为高度文明的社会,政治制度就应该很成熟,议会大概少不了,帝握有治国大权,但也受到有效的制约,究竟要不要和华夏先人建立密切联系,神国人肯定是有两种意见。从经文来看,神国人在政治上分为两大派,一派先人称为神,一派先人称为【鬼申】,【鬼申】像是少数派,中次五经亦有神使是【鬼申】的,祭祀规格极高,西次三经中的槐鬼离仑、有穷鬼也可能属于一列,都和鬼沾边儿嘛。先人很可能分不清神人的政治倾向,除非神人都像武罗那样坚决的表达自己,“其鸣如鸣玉”,真是铿锵有声,可惜先人听不大懂,光看着她入迷了。从种种迹象上看,禹当年的确该居于此地,那估计他就像电影《千与千寻》里的小千,得帮神熏池干活,烧热水供到来的神女宾洗澡,嚯嚯,眼福不浅啊!当然他也可能是在别的商铺干别的杂活儿,那都是培养锻炼,禹需要学会许多文明社会的技能,不然他很难完成帝交给他的使命,也有可能帝就是要折磨下他,父债子还嘛,呵呵。于是禹小子幸运的遇见了骑着赤豹带着文狸拉着小车来买卖货物的圣姑,禹的西羌口音把她叫成山鬼也是有可能的,一段旷世之恋就此展开……喂,别想了!——说这么多是因为将来要说的海经也是这么个推解法,结合地理线索,在史料基础上,更多的是基于人性和理性的思考与猜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14:06:36 +0800 CST  
【鬼申】武罗虽然发表了激烈的演讲,但对先人的态度并不恶劣,她是有身份的嘛,要展示神国礼仪之风,也可能她是站在先人这边的,但先人无疑是晓得自己一行不大受神人欢迎,也有些自惭形秽,便匆匆告别了青要之山——所谓的帝之密都,折向外围座山进行勘测,他们若是沿畛水再往里走远点便能穿越山谷进入神国腹地,当然神使不会让他们那么做。先人临走前还勘探了下山谷中的騩山,那可是在神人众目睽睽之下,说明先人很有自尊心也很有勇气。到宜苏之山的直线距应该是神使给的,先人的行动已经引发骚动,得快快离开神人聚集之地。随后先人到了和山,神泰逢早在那儿候着他们了,看着神使的面子,倒没对先人怎样,不过就是时不时突然现个身道:“哎呀,不巧又碰见了!真是大吉大利啊!可是,这里不让走啊。”反正是先人走到哪儿他跟到哪儿,笑眯眯的阻挠先人的勘测,先人要是不听他话,他就大发脾气,神使也拿他没办法。先人是这么记录的:“吉神泰逢司之,其状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萯(fù)山之阳,出入有光。泰逢神动天地气也。”泰逢神还没那么大本事能撼动天地,且还是在神界。对和山的勘测浅尝辄止,到了最终界点今天的淄川县,附近亦有个小渊,该处又是神人聚集。这儿的神人对先人很不礼貌,先人见势不妙,乖乖放弃了勘测,神使给了先人一个较长的直线距,先人也可拿回去交差了。一切都在帝掌控之中,禹大概也只能摇头叹息。帝啊,总有一天……教你看我手段!

中次三经的推解使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泰山地域,很可能乃至胶东半岛是完全被神人占据的地界,其地界很可能延伸向南直达黄山地域,因此海内东经才会如此之短而无味,那不是被删除而是根本没得写,对神人的核心地界了解也罢,不了解也罢,都不宜写入《山海经》。帝之上都如果有,就很可能在泰山地域,但其神界地位是远不及昆仑的帝之下都的,泰山山岳独尊由来已久,如今其供奉的玉皇大帝之原型即应是天帝,又有个名号东皇太一。

至此中山经山系全部说完,我们看下中山经山系的所有线路(冢显示出洛书河图数阵,二、三、四、五、七,是巧合吗?且不论,以后再去推究):


右中经之山志,大凡百九十七山,二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
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右《五臧山经》五篇,大凡一万五千五百三字。
上为中山经结语,亦是山经结语。也是我们最后一次机会做应用数学题,做完做不完都会惊掉下巴!先做简单的,按中山经的分段结语加算,中山总共为百九十八山,二万八千五百九十五里,总长度多的太多,我们按山系实长结合分段经文结语取适当值(相近则取较大)加算总长为二万二千七百七十八里,还是多不少,但考虑到取值的问题,况且图上看还多有重复计算的山,减去重复计算值也就逼近二万一千三百七十一里了,也不知先人是怎么算的,我想是量图(肯定不是我绘的烂图),就可以避免计入重复的山,量图量得出个位数也是令人叫绝。纵观山经,先人绝不是简单将以前测得的数值相加去给出总长,我之前几次“留此存照”,因为有数字对不上的疑问,现在总算得到了解答,但还不是很清楚。东山经为何没有总结?我想那是写经人刻意布下的局,为了引导我发现……感觉背后凉凉的。我对自己要求不高,解出个大概就行了,转往下一题。“大凡天下名山五千三百七十,居地,大凡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天下有名字的山竟然有五千三百七十座,我把山经里提到的山加完了也远不到五百,我之前说座山绵延看来都是屁话!已知的座山与座山间还有很多有名字的山,这才是合理的解释!但五千三百七十……也还是太多了,一定还有许多的支线勘测,先人的征程我们看到的只是主流部分!古山海图想必是很大的,故难以传存,但我想秦始皇陵里肯定有。至于晋代陶渊明看到的山海图不过是小而简化的摹本,还有可能是后人伪造的,山海图汉朝人都没见着,何以晋代人会见着?要不然司马迁焉能不知山海经地理?再看“居地,六万四千五十六里。”,怎么理解?继续审题,“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果然如此,山经记的只是主流征程,文中说的是“经”过了那么多山,可见禹还知道山外更有山。那么居地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就该是说那么多山总的山长,嗯,倒可以算下山志加长,对对看漏网了多少,南西北中山经末总结的山志总长加上我前面算过的东山山志总长,总和为九万七千三百五十八里,这……莫非居地另有所指?和我开始想的一样?我想其乃是指适合人居住之地。对啊!不然何必千里迢迢费尽辛苦的勘测!这是要播种人口啊,禹在和帝下一盘大棋!而最后是禹赢了,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哈!我们看下山经的山系总线路图:


再看往下题。“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偶买噶!……天地要如何测距?那只能是量地图!地图又岂是好量的?又岂是好绘的?尤其是地域面积大的地图,不是嫌距离长,而是因为——地球是圆的!我们今天电脑上测卫星图上两地的距离,都是电脑经过内部复杂的微积分运算得来的值,不信你在卫星图高低维度上画一条同样长的横线,看测得距离是否一样,差得很远!把球面上的图变成平面上的图,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何让地图尽量准确指导方位和距离,地图重心点(我只能这么起名,指的是地图上最准确的部分)的选择就至关重要,我们看到的古地图和我们今天熟悉的地图样子很不同,不见得是古人绘不准,而是其选择的地图重心点和我们今天选的不同!而且其尽量要求合用,绘图自然有所取舍。我们今天幸而有电脑的卫星图测距,若拿着比例尺在纸地图上量,那恐怕是解不开《山海经》的,从这一点来说,《山海经》就是要留给今人解的。“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换算下,天地之东西为11620公里,南北为10790公里,去量下地图,傻眼了吧?无论怎么量,范围都远远超过华夏地域!若把地图重心点放在先人核心生活区,则天地更像是亚洲大陆连同澳洲的版图!偶买噶!海内是指什么?海外又是指什么?大荒又是指什么?我竟有些畏惧了……天灵灵地灵灵,东皇太一别显灵!看一下作业图,十字即为一种天地的可能,当然亦有别的可能,地图的重心点不见得就在地图中心,我当时只是认为,如此的可能性大一些(后来将重心点移向了左上方阿尔泰山脉末端),先声明我没学过测绘,测距是电脑干的,图上画的是大约的长度,近似于东西11620公里,南北10790公里。

禹肯定是测不出天地距离的,我想又是神使给的测距,那绝不可能通过地面测量得出。那么神使的脑袋是如何得出匪夷所思的长测距的?得出长测距的队伍其神使通常都不是神人,而是拼凑而成的怪异生物,可不可以认为它们是具有活性电脑的……神人造智慧生命体?好比我们说的高级得不得了的……类机器人?光想着该怎么形容,我的头都大了。若是那样,则神奇生物之由来俱都可以解释,它们是试验品或是产品,一些成功了,一些则失败了。好吧,山经篇章到此结束。末尾没做的题留到海经篇章的开头做,作为引子。

我已经有预感,海经篇章将引入更加奇异而或为真实的世界,我思,故我在。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14:11:32 +0800 CST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此为海经开篇,小伙伴们看着很激动吧,要能看懂海经,岂不是变圣人了?很遗憾啊,文中说的可不是那意思,想想我在山经篇篇末说过的话。你们思考吧,我先做山经篇没做完的作业。“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我给出了自己认为可能的天地范围,海经或将以此为考量。“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就应该是说天地范围内的山,超出了山经的范围,想来也是合理的,不然不会有那么多出铜和出铁的山。出水之山和受水之山的强调似乎没有道理,细想则大有深意,水是生命之源,尤其是宝贵的淡水资源,所以说“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铜和铁到现在也是应用最多的金属,禹的时代已经有人在开采和冶炼了,他们的手段很高明,遍探矿藏,而似乎没有留下什么采矿遗迹,他们人口控制的很好,不用消耗过多的自然资源,几乎没给世界造成什么破坏。我说的是什么人小伙伴们应该清楚。禹虽然提到铜铁,他知道那是好东西,但其实他和他的子民是不大懂如何去冶炼的,更不会制造铜铁器,而只是捡点神人剩余不要的制成品,打磨成工具样子,可又不大会用,便主要用做武器,所以说“戈矛之所发也,刀铩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禹最后说“封于太山,禅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首先我认为“七十二家”乃后人讹改,原为“七十二冢”,此话才解释得通。《山海经》从头到尾都没个家字,我乍一看见就认为是冢,仔细看竟然是家,“七十二家”是个啥?疑惑之余,一查网上解释,简直狗屁不通。我也懒得辩驳了,只解释这句话。太山自然指的是今之泰山,禹不可能跑到东山经里的泰山或太山受封,是的,我说的是受封,受命于天。梁父是泰山对面的丘陵,今之映佛山,梁父之名由来已久,也该是出自《山海经》,禅于梁父,禅的本意是什么?“示”指“祖宗”;“单”意为“大力”。“示”与“单”联合起来表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我想是一种仪式,传袭王位的仪式,后世说封禅的封是祭天、禅是祭地,那都偏离了原意。禹在太山接受天帝的任命,成为辅佐天帝的人王,使得治下归属神民,而他在太山和梁父都履行了仪式,太山代表的是神——常居于高山的神人,梁父代表的是【鬼申】——常居于地下的神人。居于地下的神人先人通常看不到,但其在神国应该势力不小,且自成一体,天帝东皇太一是神国最高领导,但未必管得了地下。玉皇大帝就未必管得了阎王。地下的神人禹倒是不怎在意,跟先人打不上交道嘛!高山上的神人就得重视了,“七十二冢,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先人得到什么失去什么,都是由七十二冢的神人决定的,他们是国用,国用便是为国所用,先人要想摆脱蒙昧跨入文明,就得请教神人。七十二冢,有那么多吗?我想其是个虚数,大概七十二比较好听吧,孔子不也是七十二门徒吗?禹是在神界受过训的,自然晓得神人也是人,但他们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能学得些皮毛先人就受用不尽了!关键是神人肯不肯教。说明禹是很有眼界胸怀的,也很能忍,帝跟他可是有杀父之仇……也有再造之恩哪!但禹的想法虽好,治下的先民却未必感激他,他们更愿意过从前那种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简单日子,特别是禹引入了严格的社会分工来提高生产力,催生了阶级,产生了贫富分化,地位低和贫的人自然很不高兴……尤其不爽的是,先民感到自己被神人控制了,行动不自由了,因为神人倡导的是对自然有序而无害的利用和众生平等的思想,这样一来,变革产生的既得利益者也不高兴了……禹恐怕是急功近利了,在他之前的先人诸帝亦是打着尊天帝敬神的旗号,但都保持着先人独立性,不愿成为神人的附庸、听命于神人。然而到了禹的时代,大概也是生产力发展所必须的吧……其实夏民习惯了之后还是生活得蛮好的,出问题的是夏民自身的统治阶级,神人办了几期培训班后就不再管夏民了,以后并没怎么干涉夏民,只是在有需要时现身一下。受苦受难的人民总是不满于现状而怀念过往的,禹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人们只想记得他的治水,有夏一代,人民也只称呼高居帝位的为王而不是帝,当然官方的除外。好了,作业做完了。你们想出来了吗?圣人乃是指神人。三皇五帝也没被称为圣人,唯一的圣人孔子还是在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封的,何以先秦典籍敢说出圣人二字?其必有实指。“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异形生物乃是神灵所造出来的,其活的时间是圣人决定的,神灵即是圣人,说的已经再明白不过了。长吐一口气……现在进入海经的世界。海经之地理只有方位而无里数,如何确定其山川方国在地图上的确切位置?诶,有小伙伴说了,山经不是都推解了吗!许多定位都有了嘛,比如昆仑之丘,有了参照物还不简单?还真不简单,天地范围这么大……还是要从整体入手,我说过要有大局观,不然容易走入死胡同。推解海经主要是说人文历史,但其之前先要定下山川方国的地理位置,不是还有一道大题没完成么,夏的疆域究竟为何?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17:22:59 +0800 CST  
看下海经目录。

海经
海外南经 海外西经 海外北经 海外东经
海内南经 海内西经 海内北经 海内东经
大荒东经 大荒南经 大荒西经 大荒北经 海内经

大荒四经和海内经是再一次述图,又没有方位描述,先不去想它们,只关注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我发现,先人的述图是很有逻辑的,如此述图才述得清楚,思维简单而实用,对此我也是服了。将天地以先人生活的核心地域为中心向外延伸划分为海内与海外,就像今天大城市区的环状划分,非常科学。哦,我便又可以绘绘不甚靠谱然还有点用的初象图了。其实呢,图是未解山经前绘的,也费了番辛苦,不放出就浪费了,以前没去想明白,觉得肯定错不了,现在回看,其显示的混乱矛盾使我陷入深深的迷惑。昆仑虚怎的会在南经?明明在西的怎的又跑去了东经?山经中有所对应的地望几乎都跑去了不该去的位置。我以为山经搞清楚了,海经便可唾手拿下,岂想大局都弄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依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方位描述而绘制的方国及物象疑似分布图:



相信小伙伴们都看出来了,图是随意绘的,随意也不容易啊。其四边是海外,中间是海内。看着似乎没毛病,但昆仑虚出现在两个位上还差得很远便不可理解,不要说其跑到图中间和右下边了,昆仑虚不该是在图左边吗?我不相信海经会是故弄玄虚的瞎编乱造,又再去阅看经文,回想山经是怎么解的。脑中灵光一闪——错了!我以现代人的思维习惯想当然的认为海内海外是地域划分,其实根本不是!其乃是人文划分。还记得山经显示远征勘测的最大成就是人口播种吗?夏之民所在便是海内,非夏之民所在即是海外!地理上海内海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一来,经文逻辑上的混乱便消失了,再看海经,脉络瞬间清清楚楚了,其语言也好理解了。先人不欺我矣!

下面要放大招了,既不必测距,卫星图就不必要了,上更接近山海图的亚洲地形图!


山海图太大了,先人用八段经文描述,我也得效法先人,将上面的图分成块儿,一块块儿的琢磨。顺便说一下,目录的顺序不对,大概又是后人调的,原应该是海外南经起头,辗转六经后再以海外东经收尾,因为前者有起首语,即海经开篇语,后者有注尾语:“建平元年四月丙戊,待诏太常属臣望校治,侍中光禄勋臣龚,侍中奉车都尉光禄大夫臣秀领主省。”我想南南西西北北东东比较符合原始思维,不过顺序并不影响推解。当然也要讲大荒四经和海内经,那放在后面,其乃是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补遗,人文历史描述更为精彩。推地理坐标的过程就不赘述了,有了正确的认识,综合海经诸经文的看,用拼图的方法就能拼出大概,也只能是大概。然而我要如何说清楚海经却是个大问题,其诸经所述地望于地图上乃是混在一起,整体结构又非常庞杂,按经文顺序说就会打散地域,按地域顺序说就会打散经文。而我在拼图的过程中更有强烈的感觉和惊人的认识——古山海图并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因为那图远远超越了先人的认知。是的,没有山海图,唯有《山海经》问世,所以后人才会为之迷惘。进一步说,是先有了山经,许久后再有了海经,海经是匆匆写就的,其的确是述图,述过一遍图,就再也见不着图了,想补亦补不了,想改亦无处改,反倒使得原始记录得以保存。我真是一万个庆幸,《山海经》从地理史籍变为志怪小说再沦为儿童读物,竟然还能流传至今。可以断定,晋代出现的山海图纯属臆造,假的毫无价值,自然无法流传。冥冥中是有天意吗?只有今天的科技能解释《山海经》!那么海经述的是什么图?《山海经》究竟是怎样诞生?我想了半天,我讲个故事,信不信由你。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17:32:34 +0800 CST  
禹得到的山经当然很有用,但世人并不懂如何利用,因为没个图,能看懂文字的人也不多,再说难道还要跋山涉水去远处找资源,那极不方便嘛,也没那个技术开发和搬运,生活所需当然还得是就近取材。禹便将山经束之高阁,反正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夏民已经播种出去了,若能好好繁衍生息,将来那都是夏国地盘。神人并不占夏民什么地盘,他们脾气也还好,又有神奇手段,只要和他们处好关系,夏国就一定会发展壮大,将来社会进步了,夏民就能再好好利用山经。神人借助夏民完成了大规模地域里全面的资源勘测——主要是矿物,亦建立了众多有人力保障(定居的夏民是可用的廉价劳动力)的采矿点,当然也很满意,至于那山经,对于夏民来说不过是画饼充饥,对神人而言毫无伤害。时间久了,山经渐渐被人遗忘,先人伟大的远征亦似乎变得毫无意义而被遗忘——神人并没教给夏民啥了不得的东西,也仍旧与夏民保持着距离,还愈加疏远了,至少夏民是这样认为。一千年后,夏朝和商朝都相继灭亡了,周朝已过了一百年,周穆王即位了,他的名字叫姬满。他父亲周昭王很倒霉,在位时老是遇天灾人祸,导致天下不稳,四方蠢蠢欲动,周昭王去征讨干坏事的吧,却打了个大败仗,然后就死掉了。姬满是个奋发有为的……中年,史说他登位时已五十岁了,可精力旺盛得完全不像五十岁的人……他要一雪父亲的耻辱,先是惩治了当年父亲身边那些没用的家伙,再任用贤能富国强兵,时机成熟了便带着帮能臣猛将四处征讨逆邦,顺便巡游天下,结果自然是大获全胜,自个儿还过了把旅游的瘾。在征讨过程中,姬满见到了许多新奇的事物,很可能见到了异形生物,也听说了大禹之事,听说了伟大的远征,听说了山经。事实上,他见到了神人河伯,河伯告诉姬满昆仑虚的景象,特意说那有神女,得到她的垂青就有福了,叫姬满小子快去。姬满回宫后马上翻箱倒柜,遍观史籍,又从王室资料库里找到封存已久的山经,读罢真是热血沸腾,尤其看了西次三经。姬满于是做足了准备后进行了一次西征——专访昆仑之丘!此时的昆仑之丘也已不是千年前景象,一片寂静,神门紧闭,开明兽也不知跑哪儿去了,姬满等人遂不得其门而入。不过丘下方黄帝当年的行宫还在,还有黄帝葬处,被当地穷哈哈的土人守护,姬满诚心诚意的拜祭一番后怅然而归。回头没太远他沿途补充完物资又去了趟昆仑之丘,带去很多物品给当地土人,还留下了二十六只耕牛和三十个农业能手,能帮助土人改善生活,更好的守护黄帝遗迹。姬满又去了钟山,还能看到当年黄帝移种的玉荣,鸟兽也很多,但是没有异形的,又去了原为帝之平圃的槐江之山,神英招也没个影儿,姬满在山石上刻下到此一游后,又怅然而归。姬满没回程,此地物产丰富,他一行就地休整后不久,又再往西而行,不见到神女誓不罢休。姬满一行在昆仑虚辗转许久,沿途受到了当地人的款待,互相交换了礼物,叽里咕噜一交流,哎呀原来都是夏民啊!老乡见老乡,不说两眼泪汪汪,其乐融融那是真的。在老乡帮助下,姬满一行终于到了神邦——西王母之邦,主要是弇兹山,不再是禹那时的玉山——玉山姬满已去过,见着的还是老乡。所谓的西王母正是要找的神女,她乃是帝女,被软禁于邦中,由鸟人监视看守。姬满一行千里迢迢而来,一定要见神女,鸟人拗不过,见他们人多势众不好打发,又怕他们暗地里搞小动作防不胜防,便只能让姬满和神女见见,尽下宾主之谊,鸟人当然是要全程陪伴。西王母之邦有个瑶池,神女在那儿设宴招待姬满,姬满有许多不解正要问话,神女忙止住他,暗示有鸟人在旁说话不便,姬满心领神会,遂若无其事。是的,我们的英雄要救美,又哪能沉不住气。宴罢分别之时,神女凄然清唱:“白云在天,丘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说希望姬满不死的话还能再来看她,姬满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说他回去后治理国家好了就再来见她,最多不过三年。神女吟曰:“徂彼西土,爰居其野。虎豹为群,於鹊与处。嘉命不迁,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将去子。吹笙鼓簧,中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说她被当做人质一直囚在这儿,真羡慕姬满的自由,希望姬满能救她出去,当然用的是隐晦的语言。姬满何等聪明,一下就全明白了,当初神人河伯引他到昆仑虚找神女,就是想要他救她出去啊!姬满命手下一个叫升的取了弇兹山上的一块长石头,一行人再回到槐江之山——曾经的帝之平圃,将长石头刻字竖起,开头几个大字乃“西王母之山”,意思将来神女便当居于此,那是向神人表明要救美的态度。玉山让老乡占了,当然不能再还给西王母。救美怎么救?那可是神邦,机关重重,守卫森严,鸟人可不好对付,手下还有鸟兵兽将,万一救不出人,引火烧身可就后患无穷。姬满悄悄打听,终于知道了鸟人的弱点——下个季节某段时间要跑去某个野地换羽毛,换羽之时大失战力。啊哈,机会来了!于是姬满召集六路大军,在那时候到了那野地,连续几日大肆猎杀,使得鸟兽绝群,收获鸟羽百车,满载而归。打打猎就行了,救人那是神人的事,姬满泰然返回了周王宫,此次西征来来行了三万五千里,也是令人咋舌。姬满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不想把事闹大,他料神人必能把握机会。果然不久之后,西王母——就是不知名神女,哪里是什么西王母,她是帝女,不过想必她也蛮大龄了,也可能帝女不指帝之女,而指女帝,反正她不反对被叫做西王母,姬满君臣也觉得叫这名挺合适的——她出来了,到了周王宫来谢姬满,这还一年时间不到。姬满一看事成了,那还不赶快索求福报,他将帝女请到为纪念父亲而建的昭宫里设宴款待。他要干嘛?别想歪了。上述事有史籍为证,见于《史记》、《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后两者为先秦史籍,后世盗墓所得,多有残缺,可相互印证。下述则乃我之猜想,呵呵。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17:49:53 +0800 CST  
酒过三巡,姬满便说想效仿先人,再写一部海经,将天下可到而未到处记录成文,为一后世指南,还望神人指点。他这想法在瑶池宴上已有透露,帝女早有准备,道只要姬满能像先人一般谨守神人秘密,她将知无不言。姬满大喜,忙屏退闲杂人等,只留下心腹大臣,将密室设置完毕,记录笔简到位,只等神人开口。只见她微微一笑,将手一张,一个虚拟的球形地图影像瞬间出现在姬满君臣面前,它居然在斜着慢慢转,姬满君臣眼都看直了……姬满君臣还很不理解和适应天地是个球的想法,他们脑力也跟不上,只选择了华夏地域和周边进行了询问,那也不好记录清楚,光方向上描述就已经头痛不已了,那是个球嘛,还是歪着的 ,帝女便建议他们学习先人山经的记录方法,又将地图正过来,那乃是录有神国历史的多媒体地图,能旋转固定,放大缩小,还能点出众多地域信息,皆有图有真相,球图上亦能显现经纬线作为定位辅助,姬满君臣都还蛮聪明的,一看便懂,一点就通,狂喜之下赶紧记录,又不时向帝女请教,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便这么诞生了,只是他们眼界还小,时间亦有限,记录的只是华夏地域与周边,先人都乃是实用主义者。是的,那乃是多人同时各自分述一幅不可能拥有的图,否则又何必在经文中单单强调方位呢,多说些人文方物与历史岂不是更好,即如大荒四经和海内经——那我又为何说是地球图呢,只因经中透露的一些地理信息是骇人的,那只能由地球图获得,不可能为先人探知,亦非平面图能解释。禹是见过神人的球形地图的,亦研究过,他在山经中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那是亚欧非澳大陆主体在半球上的近似长宽。姬满君臣见着了本是斜的球形地图,图上大陆集中在北半球,东部南部是广阔的海洋,还是侵占大陆的模样,便有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之说,那太骇人了,却不是我上文所指,经文中亦丝毫未提,只私下传了出去,世人又岂能理解,渐渐把本意搞错了,还想出天柱断了啥的,天还需要柱子撑吗?人的想象力还是很了不起的,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此话大有深意啊,嗯?说跑题了。姬满看着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很不怎么满意,确实经文挺无聊的。姬满便大胆要求帝女带他实地转一转,他知道帝女有那个本事,帝女道好吧但只带你一个,姬满说那不行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呢最起码还得带上我的随行书记官,帝女笑笑说那好吧看在你有功的份上。于是姬满和他的随行书记官飞了起来,怎么飞的我不知道,反正他俩是一日万里,转遍了海外四经和海内四经的地域,还瞄见了更遥远而广阔的地域,转回来之后便有了大荒四经与海内经,但回来的少了一人,诸君心知肚明。有小伙伴问了,不合理啊,神人那么大本事,还需要姬满出手相助吗?问到点子上了。说白了,神人内部的政治斗争从未断过,且神人制造的异形乃是智慧生物,又焉能甘心被神人奴役,即便其寿命掌握在神人手里。事情转折点发生在夏朝最后一个帝桀的即位初,《竹书纪年》云当时:“泰山震。”再往后“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其描述并不是形容桀失德,桀在位的前中期施政还很不错,我想他反倒是被天地异象吓出心理毛病了,后来得了亡国复仇女——妹喜,蛊惑之下就胡作非为起来了,他并没什么骇人听闻的劣迹,也就杀了大夫关龙逢,所以最后被擒,商人也只是流放他。泰山震本身就不大正常,十年后地又震,我觉得都暗藏玄机,乃是说明神国内部在打仗。泰山震后,神国从此走向衰落,亦渐渐割裂与世人的联系,到后面自顾不暇了嘛,让世人知晓神国内讧也很没面子。在当时,世人要干大事都得听从神的旨意,改朝换代就更是了,史记写商汤伐桀、武王伐纣,都立誓强调自个儿是奉天命才为之,“是时,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女未知天命,未可也。”乃还师归。”小伙伴们当然认为那只是做做样子,可我想纣王已经坏成那样了,八百诸侯都跑到跟前儿群情激奋的表明伐纣态度了,时机明明成熟了,武王还犹豫不决,就有点不大正常。我想他是顾忌神人,错失良机,便让万恶的纣王又多干了两年坏事。神人总还会与世人有几分联系,其分了派又水火不容,找世人做支持者也很正常。《封神演义》说的武王伐纣神仙分边大战之事搞不好还真有。不过两边神仙打了个两败俱伤,世人却还好好的,不能不说神仙仁义啊!以后呢,史记里就没有奉天命才肯打仗的描述了,我想自那以后打仗前行个祭拜天地的仪式还是要的,但神人是不会来的,亦不会管你的事,你也只是祷告神人千万不要再来捣乱。捣乱的例子还是有的,不信去看《越绝书》里的风胡子论剑,呵呵……又说跑题了。神国内帝女方的失势靠自己力量已很难挽回,才想到借助外力,又要做得掩神耳目,姬满便被他们看中了。姬满也确实不负所望,借狩猎名义屠杀了鸟人,也是够狠的。说回姬满,他还真是有福,悠哉游哉的就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强大,人民还都安居乐业,他自己都不好意思了,责怪自个儿贪玩儿不像话,但他还是玩到了一百零五岁,世人都不认为他是去世了,而是登仙了。《列子 周穆王》记了另则神人用幻术引姬满上钩从而西征昆仑数万里而还的事,由此叹道:“穆王几神人哉!能穷当身之乐,犹百年乃徂,世以为登假焉。”,再说件趣事,非常有名,直接引述古文好了:“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领其颅,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载之以归。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釐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文出自《列子 汤问》,还是有几分可信度的,我想偃师乃是个神人,献工的目的还是要引姬满上钩,文中说姬满“越昆仑,不至弇山。反还”,就是没见着帝女便还宫了,那怎么行,于是偃师半道拦截,好说歹说后面把姬满又劝回头了,偃师乃何人列子是知道的,没明说而已。后世的周王想学姬满般潇洒治国,学的不好反而使国家走向衰落。但周朝延续了八百年,不可说没有姬满功劳,他在位制订的《吕刑》便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典,以“明德慎罚”为指导原则,法律条文齐备,使得人民有法可依,犯了法亦愿认罪。其实姬满治国轻松那都是他看人的眼光准啊,任用的都是贤能之士,姬满本身又是个有高尚道德和个人魅力的……萌叔,人人都愿为他效劳,好让他开开心心的玩,那又岂能学得?为周穆王西征驾马车的造父是秦始皇的祖先,史记说“造父以善御幸於周缪王,得骥、温骊、骅緌、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缪王即是周穆王,此段是在秦本纪,纪里秦穆公亦被叫做缪公,周本纪里就都用穆字,不知司马迁怎个想的。由此可见,造父在昆仑一带玩的很嗨,一定没少遇见神人,率救兵一日千里归周大概也得到了神人帮助,他一个人跑回来是救不了乱亦获不了封的。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先是泰山封禅,又是四处寻仙,我想那都是受了祖先的影响,没准儿造父留下了啥有关神人的记录,对秦始皇而言,长生不老那可不是子虚乌有的事。但神人再没现身,也许现身了世人亦不知道。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17:51:10 +0800 CST  
故事讲完了,小伙伴们应该是半信半疑,我亦不多言,只是要让大伙儿心里先有个底儿。我下面便要说海经,思量再三,还是按经文顺序讲,方不至于使小伙伴们思维混乱,对我亦是。先说海外南经。

海外南经
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

六合:古人以东、西、南、北、上、下六方为六合。四时:古人以春、夏、秋、冬四季为四时。太岁:又叫岁星,即木星。木星在黄道带里每年经过一宫,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天,所以古人用以纪年。经文暗指大地上的一切本来是合乎自然的,但异形是不自然的。海外即指不归周统治的地方,也可说是非夏之民所在。周人认同自己还是夏民,但海经通篇未述周王国地望,其述仿是要承接山经,做遗留周王国以外夏民的生存情况调查,不称其商民是因为商的影响力远不如夏,现在我们不还说自己是华夏子孙吗!“海外自西南陬至东南陬者。”经文是述海外地域的西南部分到东南部分。

结匈国在其西南,其为人结匈。
南山在其东南。自此山来,虫为蛇,蛇号为鱼。一曰南山在结匈东南。
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
羽民国在其东南,其为人长,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鸟东南,其为人长颊。
有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在羽民东。其为小人颊赤肩。尽十六人。
毕方鸟在其东,青水西,其为鸟人面一脚。一曰在二八神东。
讙头国在其南,其为人人面有翼,鸟喙,方捕鱼。一曰在毕方东。或曰讙朱国。
厌火国在其国南,兽身黑色。生火出其口中。一曰在讙朱东。
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臷国在其东,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一曰臷国在三毛东。
贯匈国在其东,其为人匈有窍。一曰在臷国东。
交胫国在其东,其为大交胫。一曰在穿匈东。
不死民在其东,其为人黑色,寿,不死。一曰在穿匈国东。
歧舌国在其东。一曰在不死民东。(未完待续)

下面是经文所述的对应图。


结匈国对应今天的塔吉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位于阿富汗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之间,是中亚五国中唯一主体民族非突厥族系的国家。资料上说公元9—10世纪,塔吉克民族基本形成,是中亚的一个古老民族,说的乃是波斯语的一种方言。我看其民族形成要提前很远,姬满那时就该有了,姬满登基是公元前962年。结匈该是指其国服装的特点,男子穿无领对襟长袍,即在胸前打结。结匈国民应是迁居此地的古伊朗人。南山来人把虫叫为蛇而蛇号为鱼,该指的是其独特语言,大异于周边。
比翼鸟该是自然形态的鸟,羽毛青中带红,常比翼双飞,并非西次三经中“崇吾之山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所述的异形。
羽民国对应今天的巴基斯坦(很可能包括印度的喜马拉雅南部平原都属于羽民国),巴基斯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主要民族有旁遮普族、信德族 、巴丹族(普什图族)和俾路支族。人们更习惯于按照地域的概念称四省的人为旁遮普人、信德人、巴丹人(普什图人)和俾路支人。同样,巴基斯坦还有克什米尔人、布拉灰人、奇特拉尔人和古吉拉特人等人数较少的民族和部落。哪一个的先祖才是羽民呢?我懒得推究了,只说下神人二八,其后裔也许是古吉拉特人。巴基斯坦的巴息人属伊朗族系,信拜火教,人口很少,操古吉拉特语,亦称“古吉拉特人”。琐罗亚斯德教是基督教诞生之前西亚最有影响的宗教,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曾被伊斯兰教徒称为“拜火教”,传到中土最盛便是《倚天屠龙记》里的明教。也可能以上都不是,经文明确说了是神人为帝司夜,大荒南经云“有羽民之国,其民皆生毛羽。有卵之国,其民皆生卵。”羽民更像是神民,古印度壁画和雕塑中常见带翅膀的神人,怕便是羽民。
毕方鸟很像是西次三经中“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文,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所指,只其不在章莪之山,而是跑到更南边,并多了个模样形容叫人面,我猜想是毕文鸟的升级版,总归是神造的异形。青水是印度河源,也可能指雅鲁藏布江源,我想非此即彼,以后还会说到。
“讙头国在其南”的其该是指所述整片地域,大荒南经云“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是食。有驩头之国。”联想到羽民,可知基因改造在五帝时代很流行,其上文云“有人名曰张宏,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宏之国,食鱼,使四鸟。”张宏是普通样子的人,在临近驩头之国处驯鸟来捕鱼,也很有本事啊。海是指一连串的高原湖泊,图上显示的两个湖是今色林错和纳木错,面积很大,以当时青藏高原温暖气候而言,湖泊会更大还很可能相连,谓做海毫不奇怪。讙头国以西的大片地是今西藏阿里地区,多是无人区,从前亦是如此,那儿和喜马拉雅地区一样,是古冰川所在。
厌火国应该是个神人的物料加工基地,时见火光熊熊黑烟滚滚,述图人觉得那儿的人一定受不了,大概调出的影像中有许多遮脸的人在喷火的黑兽面前,黑兽是啥我也不知道,先人亦形容不出样子。
三株树大概是个地标性……植物?为珠的叶乃是照明的灯,点亮时树便如同彗星一般光芒万丈。为何叫三株树呢?我想到了三桑,也许三桑的桑葚亦是照明的灯……一个靠近帝之下都,一个靠近幽都。赤水为金沙江源亦是长江源,以后还会说到。
三苗国,嗯,是很久以前被驱赶至此落地生根的苗民部落,《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洲,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於是舜归而言於帝,请……迁三苗於三危,以变西戎。……四罪而天下咸服。”(西次三经的三危之山快接近远征终点了,为三青鸟所居,雪山耸立,不像三苗所能到处,则三危该另有所指,应是图上三苗所处,今沱沱河流域、通天河上游一带)。三苗国本应属海内,但其国人有怨气,不认是夏民,也就归属海外了。
臷国,经文说其为人黄,能操弓射蛇,而大荒南经云“有臷民之国。帝舜生无淫,降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盼姓,食谷,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爱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巫臷民分明说的是不劳而食的贵族,又云“有人曰凿齿,有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扞弓射黄蛇,名曰蜮人。”可见操弓射蛇的另有其人,为射黄蛇,人也弄成黄色便于伪装。我想蜮人是为巫臷民服务的,蜮民之国是臷民之国的附属国,统称臷国。以此类推,张宏之国亦是驩头之国的附属国。蜮是什么?《说文解字》:“短狐也。似鼈,三足,以气射害人。”蜮是一种三足鳖,俗称短狐,嘴尖尖像狐狸嘛,其行动也像,鬼魅一般悄无声息的。据《博物志》和《经典释文》所载,蜮,俗称水弩,口中生有一条横肉形状呈弓弩形,它生活在南方水中,听到有人在岸上或水上经过,就口含沙粒射人或射人的影子,被射中的就要生疮,被射中影子的也要生病,含沙射影的成语便由此来。蜮民冒着极大危险射蜮是食,可见日子并不好过。
贯匈国、交胫国、不死民、歧舌国大荒经中未提,我想其靠近昆仑虚,该是神国所辖,其国民乃是圈养的人体试验品,一些异形或某些神具有本不该有的属于人的肢体器官,其必有来源……可怜的人啊,其国人皆是特殊模样,很难再融入常人群体,但其生活会好过许多吧,比之造神失败的产物……禹时代山林里的怪物到了姬满时代差不多都死绝了。但是我要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姬满和他的随行书记官生怕自个儿也成了人体试验品,那是不敢多问不敢记亦不敢再看,赶紧往别处去,大荒南经中遂无贯匈国、交胫国、不死民、歧舌国记录,亦无厌火国与三株树记录,那都触及神的秘密。也有可能那些国已不存在了,只是出现在影像中。姬满一定有所自责,回想鸟人似乎并不坏,客客气气招待了自己一行,也不过是把帝女软禁起来,好争取自由权利,可是自己被神人利用,生生屠杀了鸟人,不应该啊!以后他再没去访昆仑,亦绝口不提当年事。《竹书纪年》云,黄帝时“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贯胸氏应来自贯匈国,想必曾经是……唉!我们再往下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08:36:11 +0800 CST  
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为虚四方。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
周饶国在东,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周饶国在三首东。
长臂国在其东,捕鱼水中,两手保操一鱼。一曰在周饶东,捕鱼海中。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丘鸟】久、视肉、虖交。
其范林方三百里。
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昆仑虚经文述的简单,我无甚可说,以后还会遇到,遇到再讲。寿华之野上,羿与凿齿大战,显然也引起了神人兴趣,遂录进了影像里。从前文引用的大荒南经看,凿齿还有后人。羿是帝喾时羿,并非夏太康时羿,前者有功于民被称为后羿,后者荒淫乱政被唤做夷羿。海内西经云“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海内经云“帝俊赐羿彤弓素【矢曾】,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哦,忘了说姬满的随行书记官是东夷人,我说的东夷是靠近海岸的东部平原与朝鲜半岛,韩国人说自己有辉煌的先祖乃是少昊是有可能的。少昊是黄帝之子,他在小地方还是很有作为的,当天下共主就不行了,他的事我前面已说过了。后羿可能是来自射姑国(后文会讲到),顾名思义那儿的人箭术很好,搞不好夷羿也出自那儿,下国、下地应该是指帝喾统治核心地域以外的地方,帝喾想要收揽更多民心,便让后羿这一代大侠去偏远地方东走走西逛逛,行个侠仗个义什么的,当然要说是帝喾的恩德。帝喾是少昊的孙子,后羿自然是鼎力相帮。
后羿射日的事在我看到的《山海经》里是没有的,但据说古本《山海经》里有,唐人引用说“羿射九日,落为沃焦” 宋人引用说“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我表示怀疑,一个说九日,一个说十日,说同件事文字还不同,叫我怎么相信。《山海经》只写了后羿射杀凿齿还有是很能爬山,但不能说后羿就没干过射日的事,述图人记的乃是神人眼中的后羿,在昆仑地界能引得神人注意本身就很说明问题。后羿事主要见于《淮南子 本经训》“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 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淮南子 览冥训》“河九折注于海,而不绝者,昆仑之输也,潦水不泄,氵广氵养极望, 旬月不雨则涸而枯泽,受氵翼而无源者。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读着还是有几分可信的,文上看,羿应是帝喾晚年所派出,他立下大功劳都是在结交尧后,尧给他出谋划策,羿则干得得心应手,所向披靡,两人大获民心,羿等于间接将尧扶上帝位。著《淮南子》的淮南王刘安是司马迁同时代的人,他说黄河是源出昆仑,这点上他比司马迁的见识高。说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像能说得通,说姮娥窃药也能说得通,说姮娥奔月就有点……姮娥逃走了,一去不回了,这么说似乎合理点。
就《山海经》言,姮娥奔月该说的是姮娥逃回娘家了,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帝俊就是帝喾,常羲即帝喾的第四妃常仪,生子帝挚(帝尧的同父异母哥哥,登帝九年即被诸侯所废,帝尧接位),说常羲生月,应指常羲生女儿,共生了十二个女儿,正好对应十二个月,月又属阴,女儿便与月挂上了钩,从此女子帮女儿洗澡便雅称为浴月,盼着沾公主贵气嘛。同样的,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羲和肯定是生不出太阳的,生十个男娃倒是有可能,也可说是王子吧,羲和国的女子叫羲和,未免太巧了吧,这是书记官惯用的行文,乃是虚称。羲和不在帝喾四妃之列,但其地位显赫,《尚书•尧典》:“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吕氏春秋》说“羲和作占日,尚仪作占月”尚仪即常仪,由此可见,羲和、常羲还很可能是神人,这便可解释为何帝喾要传位于帝挚而不是嫡长子后稷(也可能后稷死的早),羲和地位亦不比常羲,占日不比占月。你问为何不是常羲、羲和在沐浴或是所看到的女子自个儿洗澡?你觉得姬满的书记官会记录那个吗?又说跑题了。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08:51:15 +0800 CST  
后羿娶了公主是有可能的,公主窃药跑回娘家也是有可能的,她不想丈夫变成不死怪物嘛!那么后羿射日有可能吗?大有可能,他射的可不是王子,而是乌,但那是王子的宠物坐骑。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君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从文上看,汤谷、孽摇【君页】羝山、温源谷该是在一处,乌如果个头够大,载人没问题,载太阳就不可能了,扶木既大,乌也定小不了,乌若是载着王子的座车亦没问题,温源谷顾名思义是送出温暖的谷,则很有可能乌所载的车是能辐射热力的,那也不会太热,否则乌也受不了。我想其是用做夜间照明的灯塔,王子们各拥有一座。白天任何热光源在太阳之下都会黯然失色且起不到啥作用,只有在夜晚,热光源才可能被称做日,其又与王子们的身份相合,书记官便同而用之。后面讲海外东经时,就会明白巨灯存在的必要性了。先人称巨灯为日而不是月,有可能先人知道月是冷光源,本身不发光,只是反射日光。屈原的《天问》“羿焉彃日?乌焉解羽?”问的明白,羿为什么射日?,乌为什么掉羽毛?可见羿是射过日的,对日够不成伤害转而去射乌,乌个头大也不是那么好伤的,只是掉了些羽毛,但已足够留下心理阴影了。羿是夜间偷偷去射乌的,考古发掘出的射日图案应有显示这一点,嗯。书记官照顾帝俊的面子,没提羿射日的事,但我们能猜想,王子们大概是不甘寂寞,夜里凑在一块儿把酒言欢,喝多了来情绪,把十个灯都开了,灯开多也不是啥坏事,无非浪费点能源,夜晚亮堂堂,照的往来的大部分人也挺高兴,于是夜夜如此。问题是,附近的人想睡觉了,躲进窝把眼一闭就能不受灯光影响,动物也能找个阴影处避光。植物可不行,尤其是庄稼,那都生长在开阔地,光照强了,庄稼得不到休息就长不好,就会渐渐枯萎,“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乃是这么个意思。要真有十个太阳出来,草木没死人已经死了。附近的农民意识到不对劲时已晚了,他们的申诉也没人认真听,人们已经习惯并喜欢上那明亮的灯光,再说凭什么就说是灯光杀死庄稼,是你们偷懒不好好耕作吧!十日所在地位于今天的胶东半岛,种地的农民相对是少数,打渔和海上经商的居多,灯光亮些显然对后者有利。周游到此的羿认真听了农民的申诉,他有一颗保护弱小的侠义之心,他想让秩序恢复正常,但他的意见没人听,帝俊也觉得他小题大做。羿爱卿你就别掺和了,大多数人是满意的嘛,还称赞王子的仁德,再说那是羲和的地儿,我也管不了啊。那就说服吧!说了很久没个结果,农民没收成快饿死了,哭的个惨啊!羿哪还坐得住,征询了尧的意见,提着弓携着箭大步而去……乌深深觉得自己的安全失去了保障,高处不胜寒啊!还是下去吧,下去把射某家的家伙啄死!但羿很会隐藏自己,他也很擅于攀爬,昆仑的高山都阻不了他嘛,于是在扶木上和乌玩起了捉迷藏,乌下来他不射,上去亮灯就一定射,灯光照亮下,乌自然无所遁形,乌的羽毛都快掉光了,只好强烈要求主人关灯,王子们肯定明白是有人在捣鬼,多半是羿,又捉他不出,想到他在暗处搞不好正拿箭对着自己,那也是不寒而栗。羿这家伙惹不起啊!王子们商量了一下,好汉不吃眼前亏,乖乖熄灭了九灯。我想九灯是一座座灭的,王子们试探羿的反应,羿还真不给面子。羿始终没露面,可他带来的压力无处不在,十日不守规矩的事再没出现过,亮灯恢复了以往的秩序。我想羿还秘密训练了一批当地射手,让他们暗中监视着乌的举动,只要发现不对劲就射上一箭,羿就安心离开去别处了,呵呵,乌吃了苦头,没轮到值那是坚决不肯上树的,王子们想耍花样也不成。
事无绝对,《竹书纪年》云,商帝廑八年时“天有妖孽,十日并出”,那应该是神国动乱的前兆,十六年后“泰山震”,那都是很后的事了,至少是距离羿的时代。羿做了好事不留名,但人民是忘不了英雄的,后羿射日遂能流传后世,然而知道内情的人并不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算一个,唐朝大诗人李白也算一个。嗯?是的,读李白的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说朗月为何扯上乌,诗人分明暗示,九乌乃夜里出来捣乱的,呵呵。刘安和李白,八竿子碰不到的两个人,怎么皆知道射日内情?嗯,他俩有个共同点——喜欢学道,都差不多成为道士。我说过,先秦的人都是笃信鬼神的,但信鬼神不等于敬鬼神,诸子百家里,法家、纵横家不敬鬼神,儒家、墨家很敬鬼神,道家很有意思,态度在敬与不敬之间——鬼神是神人所生,神人也是人,我要学神人!道家衍生出道教,道教进一步提出,我要学成神人!我们今天所知的上古神话多出自道家典籍,如《庄子》、《列子》、《淮南子》。道教则贡献大量神话,有的疑幻似真,像北宋围棋国手刘仲甫与骊山仙姥的对弈,有《呕血谱》问世。我不是宣扬迷信,但若神人是真实存在的,焉知没有几个学道者真的请教于神人,进而成为得道高人。刘安、李白或许没见过神人,但从高人那里听说神话真相是极有可能的。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08:52:34 +0800 CST  
好像扯远了,回到经文,寿华之野上羿射杀了凿齿,乃是除暴安良。往下是三首国,“其为人一身三首。”我选在汉水出山口处,一是出于整体分布的考虑,二是我想起了中次七经苦山征队的起点便在那附近,而队伍中有三个神使是人面三首,非常特别,为其他征队所不见。
往下是周饶国,“其为人短小,冠带。”大荒南经云“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 亦是言其,不过像是忽然想起塞入进经文的,经文中所处位置不大对。不论这个,周饶国民在淮河流域种植大面积的优质谷物,该是供应神人的,本身也应是神民,其国乃是神人粮食基地。禹时代的神耕父不知还在不在。
再往下是长臂国,“捕鱼水中,两手保操一鱼”、“ 捕鱼海中”,无疑是基因改造过的人种,手臂很长适于捕鱼,如同身体短小适于耕作,又是水又是海的,该是指洪泽湖到太湖的大片水域,长臂国该是神人的渔业基地。海边?那是海外东经的范围,海产亦比不得淡水产。
“狄山,帝尧葬于阳,帝喾葬于阴。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视肉;吁咽、文王皆葬其所。一曰汤山。一曰爰有熊、罴、文虎、蜼、豹、离朱、【丘鸟】久、视肉、虖交。其范林方三百里。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我认为狄山在黄山地界,该是东段,其景物描述就俨然是神界,从述图人布向上看亦该是长臂国以东以南,且述的是海外,海外东经中亦有地理呼应,以后会讲到。这就耐人寻味了,黄帝葬在了昆仑虚,颛顼葬在了附隅之山,帝尧、帝喾葬在了狄山,都是神界(我不是否定如今的帝陵,古人为了祭祀方便移葬帝亦是有可能的,就算是神主牌也很值得祭拜不是,古人拜得,今人自然也拜得),他们是真的向往神能复活他们,还是有别的想法?首先我要说明,这四位帝都是寿终正寝的,完全有时间考虑将身葬于何处并施行之,帝舜和帝禹则是南巡途中暴亡,葬哪里由不得他俩。从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的人性看,难道他们原是神人?若黄帝是神人,则他身后诸帝直至周王室皆是神人血统。“吁咽、文王皆葬其所。”文王只能是周文王,吁咽何人?从帝尧、帝喾的关系对应看,吁咽当是周武王。大荒南经“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只是帝女的敷衍之词,书记官不想便记了,竟忘了帝喾即是帝俊!岳山并非实指,乃泛指雄伟高大有特殊地位之山。“其范林方三百里。”指种植林。“南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神祝融司南方,同时乘两条龙不大可能,该是乘两龙拉的车,兽身不知啥样,想来是四足,那就有些奇怪了,如何就能杀得了鲧?(海内经云“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先存个疑吧。海外南经就算说完了,下面说海外西经。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09:04:01 +0800 CST  
海外西经
海外自西南陬西北陬者。
灭蒙鸟在结匈国北,为鸟青,赤尾。
大运山高三百仞,在灭蒙鸟北。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三身国在夏后启北,一首而三身。
一臂国在其北,一臂、一目、鼻孔。有黄马虎文,一目而一手。
奇肱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女祭、女戚在其北,居两水间,戚操鱼【鱼旦】,祭操俎。
【上次下鸟】鸟、【詹鸟】,其色青黄,所经国亡。在女祭北。【上次下鸟】鸟人面。居山上。一曰维鸟,青鸟、黄鸟所巢。
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衣冠带剑。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杀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之,女丑居山之山。
(未完待续)


海外西经是仿山经定位,缘山大致走向而述地望,有如何疑问请耐心往下看,我也曾推导至北极,但整体拼图对不上。灭蒙鸟北是大运山,高三百仞,照我之前的换算法,四百米高吧,该是指山列尾段丘陵。大乐之野分跨今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九代是一种舞。大荒西经“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夏后开即是夏后启,天穆之野该指汗腾格里峰所在,此处的赤水是指塔里木河。禹,姓姒,名文命,尊姓是夏后,尊名是禹。姒启的尊称是夏后开,但后人不大用尊称称呼启,因为……我说过,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后世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还有说“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那都是以己度人的瞎说。更不要说建国后某大学究迎合阶级斗争的需要昧着良心说话,将启塑造成阴险暴戾之人,流毒至今。
从《史记》和《竹书纪年》的记载来看,启并不阴险,更不暴戾,相反,他应该脾气很好,温文尔雅,还挺有作为。他不好的地方在于耽于声色、贪图享乐,没个王样。人说《竹书纪年》有“益干启位,启杀之。”的文字,我反正是找不着。我又要讲个故事。女娇生下启不久因禹的寡情郁郁而亡,启可说是从小没了娘,遂由涂山氏众女照顾,备受怜惜和溺爱,他是禹的儿子,禹没发话,自然也没个男人教导他,禹又似乎忘了启的存在。因禹的关系,启是不会受人欺负的,他要欺负别人也不大可能,要成为野孩子更不可能,他被善良的女人们包围呵护,相对别的男孩便……严重缺乏阳刚之气。禹在外一心投入治水,女娇去世后,禹受到良心责备,治水业已大功告成,禹遂抽身回到启身边,想弥补启缺失的父爱,尽父亲的教导责任。启领禹的情,但对禹生分。启更愿意躲在女人堆里,唱唱歌跳跳舞,而不是去打猎,更不是去做工,禹身上的肃厉之气亦让启很不习惯。禹也看不惯启,想了种种手段想减灭启的娘气,无奈启秉性已成,可怜巴巴相又勾起禹内心之愧疚,到最后也只能徒呼奈何,听之任之了。
禹有两个得力的伙伴,皋陶和伯益——乃为父子,三人同为尧舜倚重的治理天下大臣,有着深厚的友情。后来帝舜向上天荐了禹做自己接班人,即是禅让,再后来帝禹向上天推荐皋陶做自己接班人,亦是禅让。但我说过禅让制一个可斟酌处是,只要现在的帝还没死并想继续为人民服务,后备的帝就得挂着摄政头衔候着,这点便和后世帝王的太子制度差不多。结果皋陶候着就先死了,据说他活了二百岁……禹再向上天推荐伯益做自己接班人,他当然不会将天下交给娘炮儿子启来治理,但他拳拳爱子之心总是流露人前,诸侯爱屋及乌,对启的娘气渐渐由反感转为一丝欣赏。禹南巡暴病而亡,临终时托孤于伯益,希望伯益能严格教导,把启培养成可用之材,毕竟禹对启心太软,他有向女娇赎罪的心理,故极力扮演着慈父角色。伯益是个高风亮节的人,他觉得自己若做了帝忙起来便没工夫顾启,万一启有个偏失自己岂不愧对禹愧对天下,倒不如让启来当帝处理政事,自己从旁指导,启这孩子秉性善良,性格柔弱,定会从善如流,自己也习惯了做幕僚,两人配合着治理天下岂不为妙?况且禹登帝在位不过十年,一强盛夏国初见雏形,人心向夏,自己资历尚浅,登帝势必要改夏国号,恐惹夺人之功的诟责,还可能引起祸乱。
思量再三,伯益找来启,一番沟通商量,启是个无可无不可的。益叔叔说什么就是什么,我全听你的就是,只要别太为难我。伯益便在三年居丧期间联络诸侯,说明了自己意愿,诸侯中大部分都觉得他想法很合理。为了国家稳定强盛,伯益你不计名利、大公无私,我们都愿意配合你。于是都不去朝见伯益而是去朝见启,对外大说“吾君帝禹之子也”,三年丧毕,伯益便理所当然的让启登了帝位,自己跑去偏僻地儿隐居,我估计去隐居的是替身,真身秘密藏身在王宫中。有人欢喜就有人忧,支持伯益做帝的人不干了,娘娘腔怎能做我们的帝!也可能是有居心叵测者借机作乱,反正是一伙人攻进王宫把启给拘起来了,意思还是要伯益出山做帝呗。伯益躲也躲不了,后面事情怎么解决的我不知道,反正是启毫发无损做回了帝,宫里宫外也像没发生什么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11:48:07 +0800 CST  
启史上最有名的作为是平有扈之乱,《史记》写“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此时的启很有男子气概吧!《史记》没写启更多的事,连上述也是抄《尚书》的,但《竹书纪年》写了蛮多,因不甚长,我都放出来“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丧毕,天下归启。帝启。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帝归于冀都。大飨诸侯于璇台。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王帅师伐有扈,大战于甘。六年,伯益薨,祠之。八年,帝使孟涂如巴莅讼。十年,帝巡狩,舞《九韶》于大穆之野。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帅师征西河,武观来归。十六年,陟。” 其中使孟涂和舞《九韶》海经里都有提到。我想你已经从文字里读出味道了,伯益暗中辅佐,伴随着帝启的成长,关键时候挺身相助,启终于成材,伯益欣慰而逝,启立祠纪念他。
启励精图治,但没了伯益管教,渐渐不思进取、安于享乐、骄奢淫逸,小儿子武观便学坏了,当然了,还有大儿子太康,武观叛乱,幸好朝中还有能臣良将,打得武观又归降了,帝启大概身体虚,受不了刺激,一闭眼再醒不来了。再说说以后的事,太康即位,贪玩在外竟然十旬(十日为一旬)都不归,国家不成样子,夏民怨声载道,夷羿出场了,他应该是启临终请来的顾命大臣,亦是个权臣,以夏民的名义把持了朝政。太康你不是不想回吗?我让你想回也回不来! ……史称太康失邦、太康失国。
太康回不了宫,他的五个弟弟,拥着母亲出宫去追随他,一肚子怨言,遂有了《尚书》里的五子之歌(我想是被赶出去的,五子该是与太康同父同母),应该还有更坏的事发生……屈原的《楚辞 天问》中的“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便乃我说的坏事,上古乃至夏商周的历史在屈原笔下是异常精彩的,后世能正确理解的却不多,还有故意曲解的,像我前面说过的大学究,他还说杜甫是地主阶级,理由是杜甫对偷他茅草的南村群童满腹怨言,屠母的恶名亦被他安在了启的头上,启的母亲早就过世了,何来屠母?下述虽和《山海经》无关,但兴之所至,不吐不快。
太康流亡在外,没个三年便死了,夷羿立了仲康(启的二儿子,太康同父异母弟弟)为帝,在位七年也死了,估计他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应该说国家治理的还不错,夷羿再立夏世子相为帝,相做帝也做的不错,夏国人民是满意的,不免要赞颂下夷羿的匡扶之功。夷羿听多了赞扬话便也飘飘然了,不修德了,仗着箭法高明四处去游玩打猎,远君子亲小人,收了个野心家寒浞做心腹家臣,还将自己掌握的权力逐渐移交于他,寒浞羽翼渐渐丰满,夷羿毫无防范下,终于丧命于寒浞,寒浞又逼死羿的儿子,占了羿的娇妻纯狐氏(早有一腿),帝相见势不妙赶紧跑走,寒浞堂而皇之夺取了夏都,改了啥国号史书上没说,寒浞和纯狐氏生了两儿子,二十多年后两子率军一路猛进剿灭了拥护帝相的夏邦,杀死了帝相。夏世子少康和夏遗臣伯靡收拢夏之遗民,想办法(卑鄙的手段)杀掉了寒浞的两子,继而率军攻入旧都,杀了寒浞,帝少康即位,夏遂得以复国。听了故事,有没有一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唉,往事悠悠,我也只能叹一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有小伙伴不解了,夷羿岂非死得冤枉,乱政是有点,为何说他荒淫?嗯,《天问》有“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即便河伯该挨射,抢人家的老婆就太下作。《离骚》云“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衖。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天问》中的帝亦是说天帝,“帝降夷羿”,则夷羿可能是个神人,至少是受命于神界。再回头看夏后启,他能乘两龙,似乎也有些神人的范儿,且不论禹,其母族涂山氏就是个相当神秘的……部族,涂山,禹和姬满都曾于此大会诸侯,其位处却在今安徽省,我们知道那不是先人生活的核心地域,更靠近神界,嗯……神人亦是人,有社会阶层,底层神人和部分先人混居也是很有可能的,“绝地天通”怕是很难绝神人和世人的往来,则广义上说,神人亦是先人。
还有一种可能,启就是个常人,而龙是夏王宫里驯养的,龙车乃御用高级交通用具,《史记 夏本纪》“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後。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竹书纪年》亦说了同样的事,帝孔甲“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刘累所畜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阳,其后为范氏。”可见龙这个物种是真实存在过的,还能被人驯养,豢龙氏我想亦是广义上的神人。敢射河伯的夷羿死了,乘过两龙的夏后启也死了,能驯养龙的豢龙氏亦有盛衰,只要是人就免不了一死,神人亦是人,而神人造的神却能长久存在,例如河伯……忽然心有所感,我很想区别前人的解说《天问》,想一想,还是放到海经篇最末,做为山海篇的引子。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11:49:23 +0800 CST  
回过神来往下看经文,三身国、一臂国、奇肱之国的国民无疑都是人体试验品,是正常人肢解了重组而成,正因有了三身,而有了一臂和奇肱,可怜啊……其悲惨遭遇或许与神人内部的政争有关,即经文随后说的“形天与帝至此争神”,争神肯定是两大阵营的相争,至少帝是不屑于和形天单打独斗的,那么败的那方所有人就可能遭受惩罚,看形天的表现,就知道他们不肯投降,那就……我们看后面维鸟所在地,“所经国亡”,失败方被灭国了,其人被造成了怪“人”散于上述三国!但我们看到怪人从容的生活着,他们骑怪马遛怪鸟,满不在乎,完全是一副形天的态度!怎么会有这样的事?述图人述的乃是神国一段重要的历史,我想应该是泰山震后,神都迁于此地,神人内部为帝位所属发生了激烈争斗并有了结果,述图人看到了其历史影象。姬满和他的书记官实地看到的是另一种景象。大荒西经中的对应文字是“有人无首,操戈盾立,名曰夏耕之尸。故成汤伐夏桀于章山,克之,斩耕厥前。耕既立,无首,走厥咎,乃降于巫山。”“有人名曰吴回,奇左,是无右臂。”“有一臂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夏耕之尸该是形天的雕像,所谓成汤伐夏桀云云怕是帝女的托词,成汤不可能伐夏桀伐到大荒来,书记官偏听偏信就记了,吴回应是泛称,书记官该不会去记录某一个人的名字,三身国、一臂国、奇肱之国的国民应该是不能生育繁衍的,寿命亦是有限,到了姬满时代剩下该是寥寥无几,只剩有一臂民,但其毕竟有些神人手段,造出了三面一臂的不死之人,其实也只是寿命长而已,不死是不可能的,所谓颛顼之子亦怕是帝女的托词,她不愿回忆那往事,亦不愿让世人知晓。书记官将信将疑,看出帝女神色不对,没敢再多问,不然肯定会挖颛顼之子的谱系,别处记录里能看出他有此癖好。
女祭、女戚亦应是雕像,大荒西经“有寒荒之国。有二人女祭、女?。”,记录二个活人毫无意义,雕像应该是宏伟巨大的,我说过,这片地方是新的神都所在。丈夫国人无疑是神民,“其为人衣冠带剑。”姬满时代,剑在世人中也实在是不多见,大荒西经“有丈夫之国。”书记官羡慕嫉妒恨,也不愿多写了,我想冠和剑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更可能是像飞杖一类的物品,时代变了,剑比杖时髦。女丑之尸亦应是雕像,雕像是为了悼念死者,女丑因十日到来于此山被晒死,其国人遂移居“山之山”。大荒西经的对应文字是“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还有段文字或有相关,“有寿麻之国。南岳娶州山女,名曰女虔。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寿麻正立无景,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景:同”影”,我的理解是,州山即“山之山”,女虔该是女丑后人,从书记官旅行路线上看,寿麻之国在图上的维鸟附近,即灭国之地,无疑是后来所建的世人之国。其国该处于母系氏族阶段,以母方为尊,则其故乡便该是女丑所在。寿麻国人在正午的太阳下喊得嗓子都哑了,那是对故乡的呼唤,该是种仪式,悼念故乡“有大暑,不可以往”。然而书记官并未提到十日。还有一种可能是姬满时代十日已迁到了寿麻之国,嗯。继续往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11:51:05 +0800 CST  
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
并封在巫咸东,其状如彘,前后皆有首,黑。
女子国在巫咸北,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
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其不寿者八百岁。在女子国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
穷山在其北,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在轩辕国北。其丘方,四蛇盯绕。
此诸夭之野,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饮之:所欲自从也。百兽相与群居。在四蛇北。其人两手操卵食之,两鸟居前导之。
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曰【鱼段】。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
白民之国在龙鱼北,白身披发。有乘黄,其状如狐,其背上有角,乘之寿二千岁。
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
长股之国在雄常北,披发。一曰长脚。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看不懂?我说过,海外西经是依山经的思维述图,只有如此述图人脑中方不混乱,其述的是“海外自西南陬西北陬者。”推导出图上的结果我亦很不好讲,但其是符合海经拼图的,往后就知道了。
巫咸国无疑是神人之国,大荒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登葆山即或是灵山,友谊峰值得注意,前文的汗腾格里峰也值得注意,但为了思路清晰,到讲大荒西经时再细究,现只能说,新的神都在汗腾格里峰一带。
并封是巡山的神兽,即如昆仑虚的开明兽,虽然并封的样子不大好看,大荒西经“有兽,左右有首,名曰屏蓬。”。
女子国“两女子居,水周之。一曰居一门中。”的两女子亦应是述图人看到的雕像,被水环绕,“一曰”的用法很奇怪,其实和海外南经里的“一曰”是同个道理,一帮述图人看着球地图和说明影像七嘴八舌,一边讨论哪种说法更合适,一边要赶紧记录。看图上地理,令我想起电影《魔戒》里的场景,英雄们逆水行舟穿过有着巨大雕像的山门……精灵美眉出现了!好多美眉正在洗澡!嗯?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女子国和丈夫国相隔着巫咸国还被高山阻隔,体现了神界对人口生育的控制与保护,由是看来,丈夫国民与女子国民乃是纯粹的神人。我倒不是宣扬种族论,从生物学角度说,保持物种纯洁是有利于物种进化的,反之物种容易退化。
往下到轩辕之国,“其不寿者八百岁”,“人面蛇身,尾交首上。”,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神国!是人面蛇身神的国度而不是神人的国度!你问我想说什么?我脑子一片乱,也不知要说什么……其国人祖先是神人的创造者,亦或是世人的创造者,亦是神的创造者,所以享有非同一般的地位,与神人关系打个不恰当比方就好比五面怪与变形金刚……说这些还太早,就事论事吧。其国有个轩辕之丘,我想乃是权威之象征,“不敢西射,畏轩辕之丘。”射是泛指使用武力,“其丘方,四蛇盯绕。”该指的不是丘陵而是其上的建筑物,说是金字塔也可以,大荒西经云“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在禹时代的昆仑地带亦有个轩辕之丘,西次三经“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似乎并不特殊,但山经里以丘为名的除了昆仑之丘,便只有轩辕之丘,其名又似与黄帝轩辕氏毫不相关。我只能先说这么多。大荒西经云“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看图便知,江山之南便是指轩辕之丘了,书记官没述其国人样貌,似有隐情。
诸夭之野至白民之国的描述完全是神境,美仑美奂,看看大荒西经的对应描述“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璇瑰、甘柤、瑶碧、白木、白柳、视肉、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凤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有大泽之长山。有白氏之国。”我们要明白一点,述图人看到的影像和书记官看到的景象是有时代差的,但诸夭之野景象美好依旧。
龙鱼和乘黄书记官不知看见没,龙鱼实在是描述得奇怪,“龙鱼陵居在其北,状如狸。一曰【鱼段】。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一曰鳖鱼在夭野北,其为鱼也如鲤。”,我在想其是不是一种飞行器,还兼有水行的功能,而乘黄或是艘太空飞船?状如狐是说头尖尖的,所谓背上有角,乃是船体伸出的舵,乘之寿二千岁,除了太空旅行,何需如此长寿?又何能如此长寿(相对论指出,太空旅行使旅行者的时间变慢,相对于地面上的人,寿命是增加的,增加多少取决于相对于地面上人的旅行速度,也就是说,如果你的朋友太空旅行了二十年回来,他还像刚离开时的模样,他告诉你说,他只是旅行了三个月,那是很正常的事)?回看龙鱼,“即有神圣乘此以行九野”,《淮南子 天文训》:“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其星角、亢、氐;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 东北曰变天,其星箕、斗、牵牛;北方曰玄天,其星须女、虚、危、营室;西北 方曰幽天,其星东壁、奎、娄;西方曰颢天,其星胃、昴、毕;西南方曰朱天, 其星觜、参、东井;南方曰炎天,其星舆鬼、柳、七星;东南方曰阳天,其星 张、翼、轸。”龙鱼无疑是在天空遨游了! 你说我不严肃,哦,我很严肃。首先来说,不同于骑马或乘龙,狸、鲤、狐若不是特大的,人根本骑不了也乘不上,这点述图人却没个说明,从人之常情说,那描述应是“有大狸”“如大鲤”“有大狐”“状如夸父”“鱼翼”“有翅”云云,是吧?依此类推,白身披发的白身也不会是说白皮肤,裸奔实在有损神人形象,那是穿着白色紧身服或是连体服,披发我想是不是头盔后垂下的管线,也可能就是未扎起的头发,好比现代人似的。龙也好,神人也好,要去太空旅行还得是如此。不习惯的话,你可以想象得魔幻点,神人身着紧身白铠,坐在哥特风的古铜色尖角金属器里扶摇直上九天。也可以想就是个披头散发裸奔的骑狐人,神人嘛!白氏之国即是白民之国,书记官只记了国名,亦似有隐情。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12:23:36 +0800 CST  
“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名曰雄常,先入伐帝,于此取之。”前句就不说了,后句话很难理解,“先入伐帝,于此取之。”究是何意?我想了很久,给出的解释是:有叫雄常的树,讨伐天帝的先行者,就是取道这里进入神都。雄常树亦可能是纪念雕像,或类似三株树之类的……植物,是个标志性存在。唯此才值得记于影像为述图人所见。而书记官是看不到的或看到却未留意的。
“长股之国在雄常北,披发。一曰长脚。”写到此时我之前关于贯匈国的想法已经有所动摇,其国人难道不会是穿着开胸服装的人(藏民)?不死民难道不会是机器人?哦,一切皆有可能,我还是保守点,就经论事吧。《竹书纪年》载,黄帝时“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长股氏来宾。”,可见贯匈国与长股国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东,有长胫之国。”长胫之国便是长股国,赤水同样是指塔里木河,西北海之外意为“西,北,海之外”,乃指人文划分,要么西海,要么北海,没有西北海之说。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看回前幅图,我取的是山经之说,假设禹时代的神蓐收一直还在也没挪窝儿,那就该在乔戈里峰一带。但也可能挪到了汗腾格里峰一带,从述图走向来看,从神国势力转移上看似该如此。但我想,神蓐收会孤独的守着老地方。南方祝融、西方蓐收、北方禺强、东方句芒作为神界四方的镇守使又或是巡察使,神职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乃是神界与世间的沟通者,因此也成为儒教祭祀里五方天帝的属神。我怀疑出于宗教需要,世人将神禺强幻化为玄冥,又为中央天帝构建了属神后土。即东方天帝太昊伏羲,属神勾芒;南方天帝炎帝神农,属神祝融;西方天帝少昊金天,属神蓐收;北方天帝颛顼高阳,属神玄冥;中央天帝黄帝轩辕,属神后土。早在周朝时,依据周礼,人们就以六辂祭祀昊天上帝和东、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六辂祭祀:一曰苍辂,以祀昊天上;二曰青辂,以祀东方上帝;三曰朱辂,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黄辂,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辂,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辂,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属神乃是后世为五方上帝配的神助,辅佐五方上帝。海外西经就算讲完了,下面说海外北经。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12:25:15 +0800 CST  
海外北经
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
无【綮糸换月】之国在长股东,为人无【綮糸换月】。
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糸换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
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左上木左下氽右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
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深目国在其东,为人举一手一目。
无肠之国在深目东,其为人长而无肠。聂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县居海水中,及水所出入奇物。两虎在其东。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
拘缨之国在其东,一手把缨。一曰利缨之国。
寻木长千里,在拘缨南,生河上西北。
【足支】踵国在拘缨东,其为人大,两足亦大。一曰大踵。
欧丝之野大踵东,一女子跪据树欧丝。
三桑无枝,在欧丝东,其木长百仞,无枝。
范林方三百里,在三桑东,洲环其下。
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一曰爰有熊、罴、文虎、离朱、【丘鸟】久、视肉。
平丘在三桑东。爰有遗玉、青鸟、视肉、杨柳、甘【木且】、甘华,百果所生。有两山夹上谷,二大丘居中,名曰平丘。
北海内有兽,其状如马,名曰【马萄】【马余】。有兽焉,其名曰【马交】,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有素兽焉,状如马,名曰蛩蛩。有青兽焉,状如虎,名曰罗罗。
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青蛇。


海外北经是述“海外自东北陬至西北陬者。”,而述图顺序是由西向东由下至上,依然是仿山经定位。无【綮糸换月】之国在海外西经所述的长股国以东,位于或靠近罗布泊,那里一度水草丰美,宜于人居,现在是无人区。国名挺奇怪,【綮糸换月】应指骨关节的筋腱,则可推知其国人应是软绵绵无力或是佝偻的样子,我想是一种病态,怀疑是环境因素导致。再看下大荒北经有无相应记录,大荒北经的述景顺序是由东向西由上至下,书记官所述很能体现时代变迁。“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其国推在青海湖附近。“又有无肠国,是任姓。无继子,食鱼。”说无肠国民姓任,是无继民的后代,又有“有继无民,继无民任姓,无骨子,食气、鱼。”继无民也姓任,即是无继民,他们又是无骨民的后代,其所处在一目国旁,又有“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其所处已在罗布泊范围,其人是儋耳民的后代。“无骨”的样子或许类似无【綮糸换月】,亦是病态,可知罗布泊暗藏杀机,实在不宜久居。能够想知,儋耳之国的一部到了罗布泊发展,又陆续的回迁,其中玄机待后自知。姬满时代,无【綮糸换月】之国已不存在。
往下看,“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綮糸换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我的理解,烛阴乃是一艘极大极长的宇宙舰,身长千里即相当于柴达木盆地无植被区的长度,宇宙舰悬浮或支撑在柴达木盆地上空,其开照明时处地一片光明,其灭照明时处地一片黑暗,因为其遮住了阳光嘛,宇宙舰不停排出冷气和热气,一旦停止了,就是其升空离开之时。操纵宇宙舰的是人面蛇身赤色的神烛阴,居处在钟山下。钟山我取的是山经的钟山,居那么偏?嗯,以后会明白。大荒北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烛龙。”赤水指塔里木河,章尾山该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姬满的书记官看到,赤色的人面蛇身神烛九阴眼神专注姿势端正的乘坐在宇宙舰里,宇宙舰烛龙忽明忽暗没个停,而有人在风雨中虔诚的朝拜着,是烛龙将要升空的节奏吗?
往下“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一曰有手足。”大荒北经的记录是“有人一目,当面中生。一曰是威姓,少昊之子,食黍。”我们都知道少昊跑到了西边,具体干嘛了也不清楚,《竹书纪年》说他“不居帝位,帅鸟师,居西方,以鸟纪官。”,那还是做了一方之主,可悲的是,他的后代成了一目人,但四肢还健全,姬满时代仍有存在。
往下“柔利国在一目东,为人一手一足,反【左上木左下氽右阝】,曲足居上。一云留利之国,人足反折。”无疑是可怜的人体试验品,其国人到姬满时代已经灭亡了,大荒北经未有相关记录。
往下“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面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大荒北经云“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其所歍所尼,即为源泽,不辛乃苦,百兽莫能处。禹湮洪水,杀相繇,其血腥臭,不可生谷;其地多水,不可居也。禹湮之,三仞三沮,乃以为池,群帝因是以为台。在昆仑之北。”怎么理解?相柳是臣,则共工是君,相柳是神,则共工便是神君。神君的本事可想而知,但禹杀共工臣,共工居然不出面,也没个阻止,相柳九首人面,做为神的级别该很高,凭禹的个人能力似乎杀不了相柳,经中又说了禹是治水过程中杀的相繇,禹是治水指挥官,自不必亲自上阵去杀一个神,则很有可能是禹的手下遵了禹之令集体杀的相柳,有几个神帮忙亦不奇怪,说禹杀相柳就像说禹杀防风氏,乃是强调禹的权威,更说明相柳已被神族舍弃了。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9-01 19:06:39 +0800 CST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字数:1097796

发表时间:2017-08-29 16:42:0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3 11:10:48 +0800 CST

评论数:19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