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再绘山海图——推理胜于雄辩!

昌意是黄帝的二儿子,因为德行不好,被黄帝降居若水为侯,若水是哪儿我不知,反正是在蜀地,不然不会娶了蜀山氏女,生下了颛顼。但蜀地实在是没发展前途,所以颛顼十岁就跑到东海地方的伯父即少昊那儿去了,史书说是去辅佐,我看是被调教才是。后来少昊不想当帝跑了,估计还带走了儿子,颛顼理所当然二十岁登帝了。我是这么想的,黄帝、少昊都不是干不动了而是要去成神才放弃帝位,对颛顼心理的影响很大,他也想成神,获得某种意义上的永生,但还不是时候,他还年轻,身负治理天下的重任。于是他选择与神族比邻而居,地点选好了,便是北方离帝之幽都不很远的一处水草丰美之地(我们注意到,神族喜欢住在高地上,呼伦湖畔应不是神的地盘),我想颛顼没登帝前就准备了,少昊肯定早跟他说过自个儿打算,叫他早早做当帝的准备,所以很可能应他要求,封他去北地建立未来的都城。颛顼在北地发展的很好,人和神族也相处融洽,但就有个大大的问题,日久生情啊!不免有了种种苟且之事,神和人的混血种就出现了,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大碍,无非模样古怪些,那也别有情趣啊!但发展下去,人也不敬神了,神也不自爱了,人神之间矛盾渐渐多了,不法的事也有了,而蚩尤的后人们又不安分到处捣乱了,反正弄得天下是乌烟瘴气,搞得少昊在帝位上很是头痛,索性弃了帝位,跑去西方神国找老子去了。颛顼当了帝后发现情况不对,而天帝那边也很不满,两方商量后,便有了“绝地天通”。简单说就是人和神别再有民间交往了,要严格管好自个儿。《国语.楚语下》有“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匮于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渎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说的含蓄又透彻。大荒西经有“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帝无具名,我认为当然是指天帝。是帝令颛顼的孙子一个去监督神,一个去监督人,我们知道,西次三经里,耆童(即老童)在騩山为神。可见帝的心机有多深,你的人出事得怪你的孙子,我的神出事也得怪你的孙子,你俩孙子的爹我扣在神国,颛顼你看着办吧。不过帝亦给了颛顼补偿,帮他完善了历法,颛顼历是今天农历的前身,传至今没实质变化。颛顼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据《史记.五帝本纪》载:“北至于幽灵,南至于交趾,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蹯木,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乃是一位泽被宇内,功德盖世的帝王。上面说的都是好听的,下面说不好听的,按山海经的说法,实际上颛顼该是昌意的孙子,昌意是个荒淫邪僻的家伙,他不知搞了个什么神,生了个混血种,混血种再和人生了个人种(还是混血种,不过更像人)便是颛顼。所以颛顼的后代有的形象就像是神族,可说是隔代遗传。海内经有“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韩流之样貌可算是丑到极点了,又带着神异,便该是混血种。而大荒北经有“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那也是异像。但大荒四经和海内经的作者尊东的倾向是很明显的,有意丑化下颛顼也未可知,也许在他眼里少昊、帝俊才是自己人,颛顼是别人家的孩子。然而其写帝俊后代亦有异像,可见其并非是丑化颛顼。而说到鲧的世系,也异于史书,海内经“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白马是人名吗?我想是说白色的马,因为大荒北经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黄帝生苗龙,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鲧会是混血种吗?大荒南经“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琰融,生驩头。头人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是食。有驩头之国。”可知禹亦有混血种兄弟像神的,难怪治水能得众神帮忙了,不看人面看神面啊。怎么看呢?大荒四经和海内经中有与史书(《史记》《帝王世纪》《竹书纪年》)有所不同的世系还带了神怪色彩,观其作者在大荒南经中既说了帝俊又提了下帝喾所葬,他似不知帝喾即是帝俊,而他书的那些世系,只怕都是道听途说,人们总喜欢自己有个显赫的祖先,编些瞎话也是有可能的,但是不矛盾,其所述地理与海外四经海内四经还有山经是吻合的,似应为真实(但多少有听说的成分,像海内经“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狐蓬尾。”,一色的黑明显是人为猜想),其所述神异事物还更为详细精彩,相比之下海外四经海内四经像是删减过的,尤其海内东经,内容短而无味(有的版本多了段谬误百出的不搭调古文,亦谓之海内东经,那出自晋代郭璞所注的《山海经》,郭璞不懂装懂,还擅改了经文好多字,实在是可恶至极)。我们若认为神是在远古真实存在的,就应该认真看待大荒四经和海内经,而其中所述那些显赫人物的奇异身世或许是更真实的写照。再说个细节,大荒西经“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及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说明作者记事态度还是客观的,他没说颛顼怎么样,而只说了个事,或许是他听来的。有风自北方来,带来大雨,蛇便化做了鱼,叫做鱼妇,鱼妇常常是半死状态(鱼妇是什么不好说,鳝、蜥蜴、两栖类皆有可能)颛顼死的时候半死的鱼妇马上变精神了(估计北方的风带来湿气了),作者对此深感疑虑,冥冥之中是有天意吗,那是神也不能左右的,于是说了两遍“颛顼死即复苏”。这么件平常的自然现象给了见惯神怪的他如此大震撼,倒是我所想不到的。嗯,我想想还有啥该说的……啊?你是说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不成怒撞不周山使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吗?那是后世编的,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你也知道愚公移山是出自哪里。如此轰动事件,史书没有写,《山海经》也没写,《山海经》倒是有说禹攻共工、禹杀相柳……你想说什么?禹很猛啊!我十分同意,鲧也是。

颛顼没成为神(《山海经》中我找不到他成神的文字),值得欣慰的是,他葬在神的地盘,也算是与有荣焉。可怜北次二经队伍的先人们,他们似不知道先祖帝颛顼葬在洹山,也似不知道身处神地。真是如此吗?北次二经的末段记录话很少,也许是他们懒,也许是不敢说。他们的远征更像是朝拜之旅,而不单是为了勘测。先人朝拜的不只是幽都,留心经文的话,一定会注意到两个奇怪的座山名,敦头之山,敦题之山,下面要推解的北山首经有个敦薨之山。北次三经有敦于之山、题首之山,敦头之山和题首之山相距甚近。你想到了什么?关于它们我后面将一起说。

总体的北次二经山系走向分布图如下:


顺便说一下,三桑的西边是欧丝之野,“一女子跪据树欧丝”(海外北经)……啊,且收回思绪,清空遐想,因为轮到最难解的北山首经了。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29 22:47:15 +0800 CST  


单狐之山 ——逢漨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
求如之山 ——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诸毗之水。
带山 ——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
谯明之山 ——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涿光之山 ——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虢山 ——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虢山之尾 ——鱼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丹熏之山 ——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
石者之山 ——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
边春之山 ——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
单张之山 ——栎水出焉,在而南流注于杠水。
灌题之山 ——匠韩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
潘侯之山 ——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
敦薨之山 ——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
少咸之山 ——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
狱法之山 ——瀼泽之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泰泽。
北岳之山 ——诸怀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嚣水。
浑夕之山 ——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北鲜之山 ——鲜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堤山 ——堤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
既然北次二经、北次三经山系都是开始于渭河平原,那么北山首经山系也应该始于渭河平原,可从哪儿起头呢?水系线索能确定的只有“河”应是指黄河,却到前三座山之后才出现“西流注于河”的文字,既“西流注于河”,那山系应是包含吕梁山脉西侧了。“泑泽”亦多次出现,却是间断的,真是难以想象,后面还出现了泰泽和海,且说敦薨之水“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那岂不是要到青藏高原?还出现了雁门之水,看到这样的名我头都大了,先人队伍究竟是向北还是向西?我硬着头皮东推西推、前推后推,最后是从中间推成了,方恍然大悟。原来黄河近段亦有起名,泑泽并不是特指一处。海是西海即青海湖。泰泽是一大片湿地,在今天的青海野牛沟一带。敦薨之水“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是先人的错误认识,敦薨之水只是流注于黄河,并非黄河之源,也不在昆仑东北隅(昆仑之丘的东北隅的确是黄河源头),离那尚远。为何先人会有如此的错误认识?不应该啊!当然是有原因的,牵出一个惊人的秘密,我考虑很久都不知该怎么说。且一步步来吧。

地形参考图主要是内蒙古和青海的部分地区(下仅为示例,请自行找图参照)。


陕西、宁夏、甘肃部分地区亦在北山首经山系经过范围,就不上参考图了。诸君不妨自己先试推下,便知个中甘苦趣味。






还看不明白的话,下面是总体的北山首经山系走向分布图。

可以看到,先人前一段是顺山列而行,再后面是缘河而行,行到水穷处,一头扎进了山里(其实是走在山谷里,并非是爬山),在我以为他们山穷水尽之时,顺河流漂亮的出了山,他们的终点在今天的嘉峪关。行进的线路由北行逐渐变做了西行,这合理吗?嗯,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其他队伍是一样的。也许末段进山让人奇怪,那一开头并不好走,且在山中容易迷失,但我们领略过北次三经、北次二经里的种种不可思议,已经不认为有什么不可能了。只是,总感觉有哪儿不对劲……“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没错,这便是蹊跷之处。其实笼统理解这段经文也能说的通,敦薨之山勉强也能说是在昆仑的东北方向,敦薨之水也算是黄河水的一个源,水量还不小。但,先人既能测出匪夷所思的直线距,又怎会说出如此笼统之话,真正的昆仑东北隅即河原离他们还远着呢!即便先人不知道,神使会不知道?只可认为,先人被神使骗过了。但即便先人受骗上当,后来整理出经书的人呢?毕竟西山经已明确说明了昆仑所在。我后来想,会不会是写经人有意布下疑点,要引起后人譬如我的留意呢?“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文字出现的很突兀,与上下文颇不搭调。有什么理由说自己所处是昆仑东北隅呢,即便只是听说,昆仑也不该是眼前景象。写经人要我留意什么?敦薨,字面意思只能是——叫敦的大大大人物死了!不由想起北次二经里有敦头之山、敦题之山,推导座山之时不明其义,也没有多想,此时它们忽然有了意义,即便不十分清楚,总是和叫敦的大大大人物有关,既是两队先人都提到敦,敦就绝不在任何一队中,只能是先人的先人。敦会是谁呢?必定是个史上留下影响的大大大人物。几乎不假思索,一段文字就跳入脑海(写经人的目的达到了)“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它是山海经中唯一可解释敦字的经文,其表达就颇奇怪,为何不直说是黄帝呢?是为尊者讳吗?还是因为它无头无面目,难于确定身份,但“实为帝江也”,口吻不容置疑。为何又不写成帝鸿?鸿字并非没有,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难道是专为区别于此?黄帝之神貌又怎会是如此,观诸其他神皆有头有面目,为何独独帝江没有?是让它不能说话吗?还是让人认不出他?他的头去哪儿了?我不由又想起另一个无头之神,海外西经“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可信吗?现代医学中发现个神秘现象,接受心脏器官移植的人往往会受到心脏原主人的人格影响,其它器官移植亦时有此类现象,换句话说,灵魂亦可能存在于身体除了头的部分。形天无头亦要争斗,帝江无头而识得歌舞,便有几分道理了。我以为敦头即是指黄帝头颅,敦题是黄帝的神貌称呼,故“实为帝江也”,并非叫做帝江,则北次三经的题首之山和敦于之山亦可解矣。但形天无头尚可理解,为何黄帝要无头?思《山海经》中隐晦之处,莫不与帝有关,黄帝成神而无头当亦然。黄帝因何见爱又失爱于帝呢?还得从经文和史料中寻找原因,但那是埋藏的历史。先说说历史是如何被埋藏的。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08:34:46 +0800 CST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太史公曰:《禹本纪》言“河出昆仑。昆仑其高二千五百馀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泉、瑶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後也,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这段话就反映了很多问题。首先《禹本纪》说的一点没错,今天的我们看地图都知道,黄河源头就是在巴颜喀拉山即昆仑之丘处,山海经说的也一点没错,“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而张骞穷的河源恰恰是敦薨之水,即今天的湟水,连累司马迁对《禹本纪》、《山海经》产生怀疑,那也怪不得他。真正的黄河源还是近现代才确定的,但其实远古的先人早便知道了,《山海经》给出了有力证据。《禹本纪》显然是本史书,大概还是最早的一本史书,它里面应该说到了许多怪物和奇闻异事,和《山海经》互为印证。它在司马迁那时候还是有的,以后就不见了,今天说是佚失了,我看是汉武帝后期毁掉了,就因为它是本史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腐儒们认为《禹本纪》荒诞不经,应予彻底销毁,以免流毒后世,他们真这么干了,《山海经》因主要是本地理书,方才逃过一劫,当然东方朔也是挽救《山海经》的大功臣,西汉的《山海经》校编者刘歆在《上山海经表》中有“汉武皇帝时,尝有献异鸟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东方朔见之,言其鸟名,又言其所当食,如朔言。问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经》所出也。”汉武帝便喜欢看几眼《山海经》,腐儒们也只好干瞪眼了,但他们不放弃努力,到《汉书 艺文志》时《山海经》便只剩十三篇了,海经还多有删减。我估计当时有人藏起了大荒四经和海内经,后世才得以补回五篇未删改的经文。呜呼! 哀哉!心理受到一万点伤害! 先秦的人都是笃信神怪的,包括孔子墨子。“子不语,怪力乱神”出自《论语•述而》,原意是说:孔子不说话了,生怕分心用力影响了凝神思考。孔子是最敬重鬼神的,祭祀的礼节绝不敢马虎,只不过平时“敬鬼神而远之”。墨子呢,《墨子•明鬼》写的都是各国史书里鬼神现身除恶扬善的事例,教育人们要敬畏鬼神,少干坏事。秦始皇也是信神怪的,焚书坑儒也没毁了《禹本纪》和《山海经》,再说那都是珍贵的官方资料,民间是绝对看不到的。然而《禹本纪》毁在了自认是谦谦君子的汉朝儒生手里,《山海经》也因他们而残缺不全。由此我感慨万分,因为自身认识不了就去否定前人和他人的心血成果,还打着正义的旗号不遗余力要摧毁之,难道不是文明的罪人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认识事物要有开放的态度,即使对一些观点不苟同,也用不着去诋毁它们。有理说理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社会才能更好的进步。你对不明飞行物怎么看?你对特异功能怎么看?你对时空穿越怎么看?你对引力波怎么看?你对人工智能怎么看?你对最近的新闻怎么看…… 不必急着下结论,也许某天的某件事就能完全改变你的想法。

吐槽完,再说回黄帝和帝的事。黄帝的功业是建立在征伐上的,做过的两件事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是阪泉之战,打败了挑事的炎帝,使炎帝归附,取而代之成为老大;二是涿鹿之战,擒杀了作乱的蚩尤,巩固了炎黄联盟,坐稳了老大位。他的施政方针很简单,不听话我就打你,打到你服服帖帖。但他并不嗜杀,武力只是手段,只要你们听我这个老大的话,我就不为难你们,还让你们有好日子过。《史记》里是这么说的。为何我总提《史记》呢?因为它是最早述五帝史的公认的史书,相对而言更为靠谱。司马迁老先生该不会说假话,但就有个问题,言简意赅的他讲属于兄弟内斗性质的阪泉之战还用了些笔墨,而讲该是更有意义属于抵御外敌性质的涿鹿之战却一笔带过,令读者完全不知道中间发生了什么,就知道个擒杀蚩尤的结果。你不信?好吧,贴出原文。“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对弗能征的炎帝要做了充分战前准备还得经历三仗才赢了对方,对莫能伐的蚩尤随随便便就擒杀了,是不是有点……厚此薄彼。而《山海经》呢,对炎黄之战只字未提,却在说黄帝女魃时,精彩的描述了涿鹿之战,“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野史中亦有离奇的记录,《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述异记》云: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 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遂得战法焉。”(《艺文类聚》二,《御览》十五,《事类赋》注二,《路史•后纪》四)。由是观之,蚩尤和黄帝极有可能是请了神助战的,蚩尤还可能是个神种。观《史记》和《山海经》述事,不难有个印象,前者是写人之间的事,后者是写人与神之间的事。我觉得司马迁老先生心里是认同有个神人共存的时代的,但不能写啊,那会影响后人对史记的看法,他敢于将五帝写入正史里已经是了不得的事了,三皇他都想写,但不敢写啊! 他还是写了五帝时代不少神异事迹,当然行文是很小心的,不把话说实,你怎么解释都行。但司马迁老先生郁闷啊,于是也玩起了文字游戏,要留下点蛛丝马迹让我这样的后人琢磨。“遂禽杀蚩尤”,他用的是禽而不是擒,而以后的文章里同义字使用的是擒,是笔误吗?不,五帝本纪篇尾的总结诗里依然是“遂禽蚩尤”,可见是司马迁老先生有意为之。五帝本纪里还有一段话颇有意思,“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少暤氏有不才子,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谓之檮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於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於是四门辟,言毋凶人也。”穷奇是山海经中的凶兽(西次四经和海内北经皆有说到,非同种,皆食人),浑沌、檮杌、饕餮便也该是凶兽,这段话出现的便奇怪,像是强调四种凶兽而非舜的德行,四种凶兽显然是有智识又有个性的,司马迁老先生暗示它们是真实存在过的。回头看“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司马迁没法弄清山海经的地理(他不能像我有详实准确的现代地图供参照),只好感叹说,恐怕《尚书》里的九州山川说的更接近,《尚书 禹贡》述的地理其实他看不大懂,那依然暗示了河出昆仑,史记里是照搬禹贡文字,但张骞所穷的河源打碎了他心中对昆仑美好的幻想,然他凭着史官的直觉,仍不认为《禹本纪》、《山海经》内容是虚构的,他只是不敢说它们罢了。好像又扯远了,该说黄帝与帝的爱恨……换我是帝,也要生气,世人打来打去就罢了,不该把神牵扯进去!搞的神死伤惨重(主要是蚩尤一方,八十一个兄弟估计都挂了,神族数量本就不多,造个神可不容易),而且最不该还把蚩尤杀了,他可是神的代言人! 轩辕你实在是可恨! 你想成神可以,看在天下人敬仰你和你敬仰我的面子上,但你要为你的过错受到惩罚,抹去身份,保持沉默吧! 你肯定要跳起来说这太荒谬了!蚩尤作乱被杀,那是他咎由自取,帝为何要是非不分?怪罪黄帝!我要说,这件事上,没有对错,只有命运安排! 可说是一出古希腊式的悲剧。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08:42:55 +0800 CST  
先秦史籍《逸周书•尝麦解》云“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以甲兵释怒,用大正顺天思序,纪于大帝。用名之曰:绝辔之野。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说了黄帝战蚩尤的真正缘由,这段话白话文便是:从前上天造就炎帝、黄帝的时候,就制定了法典。命令炎帝分管两位卿士——蚩尤与少昊。炎帝命令蚩尤戍卫周边,少昊去管理更远的地方,并主持上天尚未完成的奖赏。而蚩尤驱逐炎帝,与炎帝在涿鹿的山坡上争斗,争斗遍布各个角落。炎帝十分恐惧,求救于黄帝。黄帝抓住蚩尤,在冀中杀了他,用武力消除了心中怒气,用大正(官职)顺和天意,让人们念及秩序,维护天帝的法纪。把杀蚩尤的地方命名为绝辔之野。黄帝又命令少昊为鸟师,以修正后来五帝沿用的职官,所以少昊名叫质。天下因此十分和谐,到现今仍不混乱。怎么看待这事呢?平心而论,蚩尤驱逐炎帝是有正当性的,因为虽然炎黄二帝共治天下,炎帝还是名义上的老大,但真正的老大是黄帝谁都看的出来,炎帝无能,使炎帝部落声望日下,既然无能就不要霸占着位子了,让位给更有能力的蚩尤,对振兴炎帝部落是件好事,我们本是一家人嘛!都是姓姜,都是人皇神农氏后人,你干不好炎帝还不让我干?蚩尤在他的管地是很受爱戴的,史记说他“暴”,该是指他武力很强,纵观史籍也没有说蚩尤有任何不仁之举嘛,倒是赞他为战神的多,后世也多有祭奠。黄帝却不得不杀蚩尤,和炎帝的盟约得守吧,炎帝虽显无能,总是一方之主,也没犯下大的过错,求上门了焉能不帮?蚩尤扰乱天下秩序,与其一战双方伤亡惨重,若不杀他何以立威、何以服众、何以震慑诸侯?而帝是什么想法呢?帝心里是向着蚩尤的。神农后人的家务事,又没闹去你的地盘,黄帝你插什么手?炎帝之位便该是有德有能者居之,我不也默许了吗?你倒要来多管闲事。打不过蚩尤,你聪明的便该知难而退,又为何请神助战,闹至我亦控制不了的局面! 蚩尤与我神族关系密切你难道看不出来?神族内部的矛盾因你激化你知不知道?你以为神是为了正义帮你打仗?可笑!你打着尊我的旗号,我知道你是真心的,但你不能领会我的意,唉,好心办了坏事,你受万民爱戴,我能拿你怎样呢?帝并没对黄帝怎样,直到黄帝成神才施以惩罚,也只是让敦题无面目,思想记忆都还在,还是公正的。而对于帮助黄帝打赢战争的神,帝的惩罚要严厉的多。大荒东经云:“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大荒北经云:“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应龙和女魃都不能再回神的家园,等于被帝发配了,应龙还算安分,女魃常常逃亡出来而使人间出现旱情,要想驱逐她,便祷告说:“神啊请向北去吧!”事先清除水道,疏通大小沟渠,可见女魃喜欢走水路。玄女呢?她毕竟只是传授兵法,没直接参与战斗,《山海经》里也没提她,不过大荒北经有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又有神衔蛇衔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我想九凤会不会是野史中的玄女,玄女又被叫做九天玄女,都沾了个九字,又都是人面鸟身,若是的话,看来她在北边由强良监管着。好像说的差不多了,若问帝为何反应这么大,深层原因以后再说,咱们回到北山首经上。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堤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鸡彘瘗,吉玉用一珪,瘗而为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我们看到北山首经和北次二经队伍的随队神使都是人面蛇身的模样,这种重复在其它山经是没有的。似可认为两经原本是一支队伍,在黄河口分成了两支分道扬镳,也许是神使比较多吧,足够两队使用。这很有意思,人面蛇身的神和华夏先人素有渊源,伏羲女娲那都是人面蛇身,你说那是图腾,怎做得真呢?试问你会将老祖先形容为人面蛇身吗?那不成了妖魔鬼怪,你还对它满怀敬意?考古证据里,伏羲女娲是不折不扣的人面蛇身形象,而且他们就是汉文化里的神。《山海经》中多次提到人面蛇身的神,它们给人的印象是智慧、有想法、敢做大事,像贰负、相柳、窫窳、延维,身上似乎都有点阴谋的味道,烛阴也是给人阴沉的感觉。同样,也许是和人们混的较熟吧(人们都受过伏羲女娲的恩惠,对人面蛇身的神该有更多的亲近感),很有想法的人面蛇身神使和远征的人员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也可能并不是玩笑)。我带你们去瞻仰你们的老祖先黄帝成神的地方,你们可得打起精神好好干活啊!于是先人们精神饱满的投入勘测,尤其北山首经的队伍,该是里面有识得植物的吧,植物方面的记录明显比北次二经的强多了,动物和矿产方面也较北次二经丰富的多,然而北山首经似乎比北次二经少了一点意味,我也说不清是什么,也许是一种空灵和一丝悲悯。两队先人都没见到真正的昆仑,他们后来一定明白神使和他们开了玩笑,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段旅程,已足够让他们骄傲于世,一生无悔。

最后要说的是,北山首经里有的异兽有神之特征。“曰单张之山,其上无草木。有兽焉,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诸犍,善吒,行则衔其尾。”“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窥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曰狱法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名山?,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刚木。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其名曰诸怀,基音如鸣雁,是食人。”不理解也没办法,原文就是如此,我不想花费脑力再做分析,先留着疑点,疑点多了便能汇聚成线,自然将我们引往迷失的真相。北山经末总结:“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我按分段经文结语加算为八十八山,二万三千五百三十里。留此存照。路漫漫其修远兮!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08:44:54 +0800 CST  
北山经山系总概括图

这线路,看着好美! 我狠狠欣赏过后,目光转向东。东山经山系的推解有三个难点,一是涉及地域有相当部分越过今天的国境线,卫星图难有较明晰的,亦难有较详细的参照地形图;二是经文里不再有易于判定的个别山与水,所有名称俱是陌生;三是方向表述让人困惑,竟是以南向为主。我一度怀疑自己早前的判断是不是错了,东山经或许像西山经北山经一样,都是起自渭河周边,即中原地带。很快我又否定了,若起自中原地带,岂无可判地名?且地貌描述多为“无草木”,显然是靠近寒带的地貌特征。然而要如何下手?我回忆当初为何判定东山经是说小兴安岭、长白山、太白山、锡霍特山脉,对,山系的数量和长度决定了,必须是它们。咬定青山不放松,便从这里下手。东山经山系的具体走向分布,我对照经文审视地图,推衍了很长时间才恍然大悟,而其带给我的惊讶与震撼丝毫不亚于西山经和北山经。


樕之山 —— 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
藟山 —— 湖水出焉,东流注于食水。
栒状之山 ——氵只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湖水。
番条之山 —— 减水出焉,北流注于海。
姑儿之山 —— 姑儿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
高氏之山 —— 诸绳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泽。
岳山 —— 泺水出焉,东流注于泽。
独山 —— 末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沔。
泰山 —— 环水出焉,东流注于江。
竹山 —— 錞于江。激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娶檀之水。

凡东山经之首,自樕鼄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约1494公里)

参考地形图如下(东次二经、东次三经、东次四经山系都是参考它推解):


因东山经推解得从整体考虑,故将东次二经、东次三经、东次四经的山系走向分布数据及水系资料一并列出。

空桑之山 —— 北临食水,东望沮吴,南望沙陵,西望涮湣泽。
峄皋之山 —— 峄皋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激女之水。
葛山之首 —— 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
余峨之山 —— 杂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黄水。
卢其之山 —— 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
缑氏之山 —— 原水出焉,东流注于沙泽。
(石垔)山 —— 南临?垔水,东望湖泽。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石垔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约2756公里)

北号之山 —— 临于北海。
旄山 —— 苍体之水出焉,而西浪注于展水,
东始之山 —— 泚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
女烝之山 —— 石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鬲水。
钦山 —— 师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皋泽。
子桐之山 —— 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余如之泽。
太山 —— 钩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劳水。

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约714公里)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09:00:08 +0800 CST  
不多说了,东山首经山系走向分布图如下


东山首经山系的座山分布在黑龙江江流的俄罗斯一侧,明朝还一直是女真人活动的地盘,后来让罗刹人给占了,清军入主中原,很不好的一个后果是削弱了东部的防御力量,说到底,女真人也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啊!也是怪明王朝后期没搞好民族关系,唉,想起历史,总是让人唏嘘不已!山系起点是海兰泡,即今属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

此山系中值得注意的生物有“曰栒状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犬,六足,其名曰从从,其鸣自詨。有鸟焉,其状如鸡而鼠毛,其名曰{此虫}鼠,见则其邑大旱。”“曰犲山……有兽焉,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北山经里我们曾见过“有鸟焉,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嚣。”夸父是个什么样?夸父不是个人吗?看看山海经中与夸父相关的文字,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博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大荒东经“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且不论逐日之事,我们起码知道夸父的外貌最大特征是“为人大”,我想他是个巨人,不然也不会想去逐日,那么“状如夸父”就好理解了,意思便是个头特别大,远超同类。另外我们得知,应龙还与夸父之死有关,我想是它蓄水才使得“河渭不足”,渴死了夸父。应龙原应是住在大荒东北隅的凶犁土丘的,不知在不在东山经山系中,将来再看吧。我们继续,“曰独山……其中多?庸,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曰泰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々,其鸣自詨。”此泰山当然不是指今天的东岳泰山,而它在东次四经里叫太山。顺便说下,今天的泰山在《山海经》中山经萯山山系中,萯山山系是帝之密都所在。“凡东山经之首,自樕鼄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状皆人身龙首。祠:毛用一犬祈,衈用鱼。”神的形象很有意思,说明龙是一种实在的生物,并非臆造。衈,释义:古代祭祀前宰杀牲畜取血来涂器物。“衈用鱼”,说明龙喜欢鱼的味道,呵。

再看东次二经山系走向分布图:


线路虽不怎么好看,但先人就是这么走的,很有创造性,并富有效率,似乎是设计好的,细思妙不可言。线路终点是今天的辽阳。看不懂的话,请观察放大比例的卫星图并对照经文和参看黑龙江、辽宁、吉林三省详细的地形图。

经中重点提到的生物列举如下:“曰空桑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名曰軨軨,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曰葛山之首……澧水出焉,东流注于余泽,其中多珠鳖鱼,其状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曰余峨之山……有兽焉,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名犰狳,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曰耿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鱼翼,其名曰朱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有恐。”“曰卢其之山……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囗鹕,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多土功。”“曰姑逢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其名曰獙々,见则天下大旱。”“曰凫丽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侄,其音如婴儿,是食人。”“曰(石垔)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其名曰峳峳。见则其国多狡客。有鸟焉,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钩,见则其国多疫。”你还认为它们是虚构的吗?

“凡东次二经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石垔)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状皆兽身人面载觡。其祠:毛用一鸡祈,婴用一壁瘗。”觡:形声。字从角从各,各亦声。"各"义为"十字交叉"。"角"与"各"联合起来表示"枝干交叉的角"。瘗:掩埋,埋葬。经文中祭祀神的仪式为:在毛物中用一只鸡献祭,在祀神的玉器中用一块玉璧献祭后埋入地下。婴是先人用玉器祭祀神的专称,山经经文还有“婴以吉玉”“婴毛一壁”“婴一壁”“婴用一藻玉瘗”,先人是认为自己在神面前就如同婴儿吧,需要神的庇护。

接下来是令人惊撼的东次三经山系。其经文不甚长,列如下:

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歹羊)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夗/女)胡,其鸣自詨。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诸钅句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
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浦,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鳣鲔。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大龟。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之鱼,其名自詨。
又南水行九百里,曰踇隅之山,其上多草木,多金玉,多赭。有兽焉,其状如牛而马尾,名曰精精,其鸣自詨。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东望囗木,无草木,多风。是山也,广员百里。
凡东次三经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无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状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

看着没什么感觉,是吧?不就是水行吗!但水行的距离未免太长了,先人是在航海!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11:23:01 +0800 CST  
还能说什么呢?是精确的直线距引导我顺利推导,今人在地面亦测不出如此数据! 神迹!“是神也,见则风雨水为败。”充分说明了先人对神的敬佩,没有神的帮助,先人完成东次三经之旅是不可想象的!侧面也说明了先人与神的关系融洽。由于他们长期在水上,祭祀便相对简单,并不用埋玉璧到土里,记录亦相对简单,其实是很真实的反映了实际情况。

最后说说东次四经山系,相信勤于思索的小伙伴已经有了想法,东部还剩下哪一处山列没有记录呢?没错,锡霍特山。这是一次完全没有神参与的勘测之旅,不像西次四经还捉了神来帮忙(很合理的猜测),结语为“凡东次四经之首,自北号之山至于太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后面就没了,里面丝毫没提到神,连祭祀都没提。这段不算长的远征有着特殊的意义,说明先人已经走向了成熟,大胆的脱离了神的帮助,因此我们看到许多的折线距,那真实的反映了先人完全是靠自己完成的测距,测距也很精确,其界点和折点今天基本上都是人口聚居的市镇,只不过是在俄罗斯境内,小伙伴们可参看谷歌卫星地图。


我们看到今天的兴凯湖在东次四经里被称为北海,在东次三经里被称为幼海,皆有具名,而太平洋在东山经里只有一个称呼,海。联想到《山海经》中对众帝的称呼,我们便能理解先人的思维特点了。今天的乌苏里江在东次四经里亦被叫做食水,而东山首经里的食水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结雅河。食水的意思大概是赐予先人食物的水,很纯朴的思想,今天的我们也应该感谢自然。我的脑海中不由的响起了《乌苏里船歌》“……阿朗赫那赫尼那雷呀,赫雷那尼赫雷那……”。请敬畏并爱护大自然,。

东次四经对生物的描述有“曰北号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誉亦食人。”“曰旄山……其中多鱃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曰东始之山……多茈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食之不?费。”“曰女烝之山……多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曰钦山……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牙,其名当康,其鸣自叫,见则天下大穰。”“曰子桐之山……其中多?骨鱼,其状如鱼而鸟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鸳鸯,见则天下大旱。”“剡山……有兽焉,其状如彘而人面。黄身而赤尾,其名曰合窳,其音如婴儿,是兽也,食人,亦食虫蛇,见则天下大水。”“曰太山……有兽焉,其状如牜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行水则竭,行草则死,见则天下大疫。”其中有两个一目的物种,尤为奇怪……你还认为它们是虚构的吗?

东山经山系总概括图。


东山经没有经末总结,大概编书时漏掉了。我可不想漏,完美起见,按分段经文结语加算后,补上去:右东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六山,万八千八百六十里。呵呵,这么做自有道理。趁着灵台清明,马不停蹄,我将目光转向初时以为最难解的南山经。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11:27:01 +0800 CST  
列出南山首经座山推解的主要线索。





推解南山经座山的难点在于南部地区的山脉形状不明朗,丘陵还一大堆,而经中述的山系都比预想的要长很多,还都与海有点关联,若山系按东西向算来,西一头怎么也上青藏高原了,那显然不大可能,南山首经的西海又是指哪里呢?按其另一头的东海和山系长度算,肯定不是说青海湖,那还可能是哪里?会是云南洱海吗?那似乎算不得海,即使以先人眼光看。我一时发懵,现代人的习惯思维导致我陷入迷茫。我又看看东山经山系概括图,再看南部地区的地形参考图又想想,便豁然开朗。瞧,一旦我的思维和先人的时代同步,最难解的南山经马上变得易解了。南山首经的西海便是今天的北部湾。要推解南山首经、南次二经、南次三经山系的走向分布,定了起点,绕山而行就是了,干嘛一定要是东西向呢,我不早就认识到,对待经文的方向不必太认真吗?

南部地区地形参考图如下(包含我对南山经山系的大致判断,南山经山系在卫星图上还是蛮好辨认的,定界并不费力):

实际推出的座山分布还是和想象有所差别的,但大局观正确,推导便势如破竹。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13:24:51 +0800 CST  
南山首经山系走向分布图

南山首经山系又叫鹊山山系,观其形可不像只鹊吗,那也只能在万米高空中连线看!山系起点在今天的广西东兴市,丽麂之水即中越界河北仑河。山系终点在图上右端标点还要延长145公里(箕尾之山算得绵延三百五十周里尾踆于东海),也正是南次三经山系的起点。

家乡情结,我便多说下广西境内的鹊山山系。招摇之山即今十万大山,“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祝余该说的是蓝花韭,迷榖该说的是八角,后者是十万大山特产。“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狌狌该是说黑叶猴,两颊至耳基部有白毛;成体全身乌黑色,是东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典型物种,亦有白头叶猴,今天主要分布在崇左地区,即经中相邻的猨翼之山界点周边。“丽[上鹿下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育沛该是指琥珀,或是松香,亦是十万大山特产。堂庭之山即今之铜鱼山,“多白猿”,长臂猿曾经广泛分布在华夏山林中。杻阳之山界点在今田阳县田东县之间,“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鱼,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旋龟很像今天美洲产的鳄龟,我怀疑是不是神弄的乾坤大挪移?柢山的界点在河流分支处,按其位置看该是说今之大明山,亦可能是说西大明山,“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可能是说两栖的某种鬣蜥。亶爰之山即今之镇龙山,“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说的是额上有长毛的狸猫,也许是先人分辨不出公母,也可能真的是单性繁殖,一切皆有可能。基山即今之大瑶山、大桂山、大容山区,“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尚鸟] [付鸟],食之无卧。”说的啥我不知道,正如不明飞行物有的能以常理解释而有的不能。青丘之山即今之六万大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九尾狐之说便起源于此了,传说后世还多次见过它,它还跑去日本做怪了,真的假的我不去想,只说下赤鱬。人面的最大特征是眼睛在一平面上,猫头鹰便可形容为人面,赤鱬便有可能亦是说娃娃鱼,眼近似生在顶面。若真是张人面,先人估计是不敢食之的,而某些今人就很难说了。送张图洗洗眼(猜猜它们是上文提到的什么):



矿产倒不很多,多是玉,值得留意的是“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我不希望人们挖来挖去破坏山水,一个黄土高原就够了。“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莹为席。”鸟身龙首的神是个什么样我想不出,但我想应该能与人交流,换言之,可能会讲话,哦……打住。下面看南次三经山系。起点是鹊山山系的实际终点,是今天一个叫川岛镇的小地方,该是属于广东台山吧。终点是今天的江西井冈山遂川县。经中的佐水即今之赣江,南次二经中称为滂水。


经文提到的矿产都是金玉,细致描述了生物的则有下列经文:

“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曰令丘之山。 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上艹下咎],可以血玉。”

说的是什么小伙伴们自己想吧。雘,字典解释为红色或青色可作颜料的矿物,我表示怀疑,我认为《山海经》里的雘是说可染色的植物,譬如板蓝根。理由在中山经的一段文字中,后面再说,况且雘这字带了个草头,就该和植物有关。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13:31:48 +0800 CST  
说完南次三经,到南次二经了。其山系已属中原地带,起点紧接西山首经华山山系端点,在今天河南的灵宝县,一路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终点到达今天浙江宁波的北仑区。


重点说一下南次二经。其记录空灵的笔法有点像北次二经的风格,主次分明,言简而有神来之语,颇有大家风范,看着赏心悦目,思之意趣无穷。逐段聊下经文吧。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既然《山海经》的原始资料是产生在夏朝,经文中提到县、郡县,可见郡县制度早在夏朝便已有了,并非秦始皇独创,他只不过是重新划分了郡县,恢复了夏朝的一统局面。狸力说的应该是猪獾,又像是狗獾,两者地域分布和生活习性很相近,小尖爪(距)都很善于挖洞,长的也像,区别只是一个猪鼻子叫声像猪,一个狗鼻子叫声像狗,“其状如豚”“其音如狗吠”,估计回来报告的人一个说的猪獾,一个说的狗獾,但分明像是说同一种动物,聪明的先人就这么记录了,哈哈。狸力是实写,写鴸就有点发挥想象了,“见则其县多放士”,明显将鴸与帝丹朱联系起来了,丹朱可不是形同被流放了吗?这是对他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啊!长右应该说的是某种猿猴,喜欢逐水而居,其颊毛甚丰且长,故“其状如禺而四耳”,耳朵多了并没个用嘛。长右亦是实写,写猾褢则又体现了记录人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怀,根据打探人回来的报告,他其实并不认为猾褢是兽,那很有可能只是逃避劳役的奴隶,成年累月躲在山中,披着野猪皮,满脸胡须没个人样,甚至话也说不出(也可能被割了舌头),只会咳,因此他是这么记的,“见则县有大繇。”,用“县”字而不是用“其国”以及其行文上的特色,似乎说明记录人原来的身份该是个官员。夏朝能掌握文字的人怕是很少数,无外乎贵族、祭司和官员。商朝的先民原是黄河下游的一个少数民族,用的是甲骨文,乃是一种简化的民间俗体文字,当商王成汤赶走夏桀之后,并没有继承和使用夏朝的官方文字,他们觉得那笔画圆润还复杂,太难刻。野蛮战胜文明也是常有的事。文字嘛,实用多于美观,商贵族也只用在占卜国家大事中,日常生活里那是用不着的,识字的没几个嘛。其实夏文字是比甲骨文更进步的。周人在夏时使用夏文字,商时估计还在使用,天高皇帝远,商也管不着,当周武王把商纣灭了,建立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又恢复并且使用了夏朝的官方文字,因此周篆不怎的像甲骨文而像疑似的夏篆。夏朝当然有文字,史记有云:“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自虞、夏时,贡赋备矣。”若夏无文字,怎会“贡赋备矣”,又怎会有《禹本纪》和《山海经》?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 ,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此羽山不知是否与鲧被杀之羽郊有关,以后看吧。蝮虫是泛指昆虫。瞿父之山为今之武当山,浮玉之山为今之雪峰山,具区为今之武汉地区,成山为今之越城岭,“四方而三坛”,四方是说其陡峭,三坛是说其形状,像三个坛,观图可见。会稽之山似为今之九嶷山又或在其旁,不知是否禹杀防风氏的会稽之山。夷山为今之罗霄山。观经文有几处记录人的情绪似乎不大高涨,记录很是简单,也许他认为没什么值得记录吧。仆勾之山为今之九岭山,“无鸟兽,无水”是不大可能的,应该也是说鸟兽少,水不多,而“其下多草木”,又怎会少了鸟兽,我更相信此条记录有情绪化的成分。咸阴之山的记录亦是如此,“无草木,无水。”其为今之幕阜山,形容的多少有些过分。看得出记录人一路上的情绪大起大落,此时心灰意冷,可能他想家了。真是多情善感啊!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13:38:44 +0800 CST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如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瞧,情绪落到谷底就自然起来了!后一段记录态度还是蛮进取的,情绪上两个小高潮出现在洵山和鹿吴之山,大高潮出现在漆吴之山。洵山界点在今天的湖北黄石附近,而其后的虖勺之山界点在江西南昌,那么洵山就包含了今天的庐山,“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不可杀也”是什么意思,是杀它杀不死还是不可以去杀它?有的解释说是不会死,没口不吃东西而能不死,我觉得牵强了,以记录人性格来看,是不会为此大惊小怪的,再说他用字一直是简而精确,没拐弯抹角的臭毛病。以我看“不可杀也”是包含了杀它杀不死和不可以去杀它两重意思,一则说明先人有过杀兽的企图,兽如羊而无口,自然对人毫无威胁,杀来吃吃无妨,但兽灵活的逃走了,二则表达了记录人对此杀兽行为的谴责,无口,那自然是吸收天地灵气而活的珍奇物种,怎可去杀害。“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芘蠃。”芘蠃应即东山首经“激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羸。”中的茈羸,解释为紫色的螺,茈是紫草,蠃,俗字作螺。连这么个不起眼的小东西都写了,可见记录人当时的心情是不错的。也暗示先人们改吃了紫螺大餐。鹿吴之山为今之天目山,蛊雕首先是兽,“其状如雕而有角”,那就应该和西方神话里的狮鹫很相似,只是多了角,其形象无疑该归入神兽之列,它的出现自然是有原因的,此地该靠近神的势力范围。漆吴之山是个很小的山,但位置太重要了,“处于东海,望丘山”,丘山便是今之舟山岛,“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该怎么理解呢?断不会是写日出日落,你觉得惜墨如金的记录人会为这个天天见的事浪费笔墨吗?“是惟日次”,观其它经文,“惟”后面的内容皆是神的居所,西山经“实惟帝之平圃”“是实惟帝之下都”“实惟员神磈氏之宫”北山经“出于昆仑之东北隅,实惟河原”中山经“实惟帝之密都”“实惟河之九都”,“惟”似是专用,不可用“为”替代,而“为”是用在类似“是为飞兽之神”、“实为帝江也”、“其为鸟青”、“其为人长”的许多地方,以此推断,“日次”便该也是神的居所。“日次”的字面或可解为次等的太阳,发光的不明飞行物吗?记录人只喜欢自个儿痴痴欣赏奇观,不喜欢多写字,后人爱咋想咋想吧。结语“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南次二经神使的形象和南山首经的神使形象“鸟身而龙首”刚好反过来,真是耐人寻味,顺便说下,南次三经的神使形象是“龙身而人面”。南次二经算是讲完了,其山系推解中令我犯迟疑的一处是线路绕过了今天的南岳衡山,它若不在中山经里,那就太令人遗憾了。

总体来看,南山经山系囊括了南方向平原上大部分的座山,由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南山经的推解结果看,夏朝的版图当不止教科书里的那点。夏朝的势力范围很大,只是还夹着神国的势力。结语“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我按分段经文结语加算的是四十一山(未修正),万六千六百八十里,留此存照。

南山经山系总概括图




上图为通常认为的夏朝疆域图,我认为很有修改必要。改成什么样那还得看中山经以及海经的推解结果。下面进入中山经的奇幻世界,其精彩内容堪比描述神国之旅的西次三经。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13:44:32 +0800 CST  
中山经有十二列山系,而前面西、北、东、南部地区的山系推解过后,中原地区就只剩嵩山、泰山、桐柏山、大洪山、大别山、张八岭、黄山没被勘测过了,衡山怕也得归入其中,它们对应着哪段经文哪个山系呢?而经文中有许多看似不通之处,使得解读煞费脑筋。首先能确定中次七经苦山山系是说的嵩山,因为其中有少室之山紧挨着泰室之山,便该对应着今天的少室山和太室山,迷惘之时,就先推解中次七经苦山山系吧。中山经很有些内容精彩的经文,中次七经便是其一,全文如下:

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有草焉,其状如蓍,赤叶而本丛生,名曰夙条,可以为簳。
东三百里,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为毒。其上多砺,其下多砥。
又东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揺(扌换成艹)】(yáo)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
又东二十里,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服之不瘿。
又东二十七里,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其上有木焉,名曰天匾,方茎而葵状,服者不【口垔】(yè)。
又东五十二里,曰放皋之山。明水出焉,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苍玉。有木焉,其叶如槐,黄华而不实,其名曰蒙木,服之不惑。有兽焉,其状如蜂,枝尾而反舌,善呼,其名曰文文。
又东五十七里,曰大【上非下古】(wú)之山,多【王雩】琈之玉,多麋玉。有草焉,其状叶如榆,方茎而苍伤,其名曰牛伤,其根苍文,服者不厥,可以御兵。其阳狂水出焉,西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三足龟,食者无大疾,可以已肿。
又东七十里,曰半石之山。其上有草焉,生而秀,其高丈余,赤叶赤华,华而不实,其名曰嘉荣,服之者不霆。来需之水出于其阳,而西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鯩鱼,黑文,其状如鲋,食者不睡。合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洛,多鱼,状如鳜,居逵,苍文赤尾,食者不痈,可以为瘘。
又东五十里,曰少室之山,百草木成囷。其上有木焉,其名曰帝休,叶状如杨,其枝五衢,黄华黑实,服者不怒。其上多玉,其下多铁。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鱼帝】(tí)鱼,状如盩蜼而长距,足白而对,食者无蛊疾,可以御兵。
又东三十里,曰泰室之山。其上有木焉,叶状如梨而赤理,其名曰栯木,服者不妒。有草焉,其状如【艹术】(zhú),白华黑实,泽如蘡薁,其名曰【揺(扌换成艹)】草②,服之不昧。上多美石。
又北三十里,曰讲山,其上多玉,多柘、多柏。有木焉,名曰帝屋,叶状如椒,反伤赤实,可以御凶。
又北三十里,曰婴梁之山,上多苍玉,錞于玄石。
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
又东四十里,曰少陉之山。有草焉,名曰【艹冈】(gāng)草,叶状如葵,而赤茎白华,实如蘡薁,食之不愚。器难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役水。
又东南十里,曰太山。有草焉,名曰梨,其叶状如荻而赤华,可以已疽。太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役水;承水出于其阴,而东北流注于役。
又东二十里,曰末山,上多赤金。末水出焉,北流注于役。
又东二十五里,曰役山,上多白金,多铁。役水出焉,北注于河。
又东三十五里,曰敏山。上有木焉,其状如荆,白华而赤实,名曰葪柏,服者不寒。其阳多【王雩】琈之玉。
又东三十里,曰大騩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上艹下狼】(hěn),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
凡苦山之首,自休与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婴用一藻玉瘗。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


可以看出其座山分布非常奇怪,前三山之间距离很长,其后的山距又都很短。先不想太多,从少室之山、泰室之山处往两头推就是了,水系线索亦先不用考虑,推出若符合山系形状,再验证亦不迟。

事实上,南山经中南次三经、南次二经的推解开始我根本就没去考虑水系,按测距推完了再看,哦,没毛病。同样的,推出苦山山系走向分布图如下:


推得山系后段走向分布是符合今之嵩山山形的,山系末大騩之山长度算出也符合实际,而鼓钟之山和休与之山远离今之嵩山,初步定在下图位置:

附嵩山地形和水系参考图,我说过,按测距推成功再验证不迟。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17:02:26 +0800 CST  
和经文中的水系线索做个比对即会明白,放皋之山说的伊水和半石之山说的伊水不是一回事,前者说的是过今天汝阳汝州的河流,后者说的是今之伊河。而少陉之山、太山、末山的出水只能在卫星图上看到,其流注的役水又和役山出现的役水是两码事,而后者北流注的河是今之颖河,在役山之南。怎么理解呢?联系之前对山经中山水名称的分析,不难想见,先人起名是具有实际意义和主观色彩的,伊水,我大胆想象,大概是美丽女子出现在河边,可能是在沐浴,嘻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啊(我后来发现伊水是个惯称)!而役水、役山无疑是充满怨气的名字,那是在发泄心中不满,先人认为自己是在做苦役,不能赶快收工回头去找那水边那美丽的女子,自然是痛苦万分,想到那女子可能被别人捷足先得,实在是种煎熬。经文中明确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到婴梁之山时,“錞于玄石”,在大黑石上吹号打鼓,看样子是提前庆祝即将完成的勘测之旅,我想那是为了鼓舞士气,要不先人的心都飞到伊水那儿去了,干活儿再没个劲头,在婴梁之山也没干啥事,只发现“上多苍玉”,估计都在狂欢。然后士气是振奋了,接下来的浮戏之山活儿干的还不错,尤其蛇谷的记录(今袁庄乡所在),可说勘测的细致。然而怨气也要发泄,尤其是转到下一山列时,役水便出现了,到山列之尾还要转头继续勘测,役山、役水便同时出现了,埋怨归埋怨,旅程的末段,先人的活儿干的还行,反正也没走多远嘛,回头找美眉还来得及。“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说明先人在出发前的准备时间里还有闲情逸致下下棋,什么棋我就不知道了,棋子像是雨花石。而准备要做的事首要是筑个帝台,向天帝和百神祷告,把帝台上的石头磨成粉吃下肚,能保佑不生怪病。“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这是又筑了个帝台搞祝酒仪式,名义上是敬神,实则还是先人自个儿想嗨一下,呵呵,记录人写下这一句时,一定心中暗笑吧。“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帝女不知何人,我开始想是五帝其中一位的女儿,在先人到来之前已死于此山,女人吃了她化成的瑶草就会变得很漂亮(确切的说是很有女人味,魅惑的那种),帝女化为瑶草应该是记录人心中美好的想象吧,或者是他怎么听的就怎么记。帝女当然不会是天帝的女儿,那应该写做“帝之女”,亦不会有尸体,怎么也该成个神。后来一想,帝女该指的是位地位极高的女酋长,死后是用的天葬,因此有女尸一说,联想到伊水边的大群女子(当然是大群,还很开放,不然先人队伍不会集体中招),和北山经中先人对精卫的描述(有炎帝少女女娃的确切身份,若帝女真是人帝之女,岂不交代清楚),帝女更像是如帝尧、帝舜一般的称呼。“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服之不瘿。”经中所描述怪异的动物今天可能找不到,神奇的植物倒是有可能被发现,留给熟悉当地的小伙伴们去猜解吧。“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已有神居于此山,神的势力渗入到中原大地是无疑的了。神天愚大概不想被人打扰,也或者要开开人的玩笑,就弄出许多怪风雨,小伙伴们没事可以去那儿找找有没神留下的痕迹。“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西山经有“华山冢也”,古人注云:冢者,神鬼之所居也。《山海经》里确是这么个意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次七经苦山山系勘测队伍包含两种形象的神使,而其等级不同,更高等级的神为人面三首,没明说是什么身就该是人形的身,神天愚亦大概是人形。而人形的神使在队伍里有三个之多,足见苦山山系的重要性。哎呀大事不妙,嵩山要被神占满了!

中次七经苦山山系就解说到此,下面说说中次四经厘山山系,因为其和嵩山山列有连系,嵩山的阳面即北侧不是还没走过吗。厘山山系的水系线索给的明确,座山出现的水大都“流注于洛”,洛该是指洛河。全文如下:

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下,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汵石。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ruǎn)石。有兽焉,其状如貉而人目,其名曰【上鹿下言】。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搜(sōu)。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yōng)滽(yōng)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兽焉,名曰【犭吉页】(jié),其状如獳犬而有鳞,其毛如彘鬣。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谷,多涂石,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基个多玉,其下多铜。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状如樗,其叶如桐而荚实,其名曰茇,可以毒鱼。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曰葶苎,可以毒鱼。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上竹下媚】,其兽多【牛乍】牛、羬羊,鸟多赤鷩(bì)。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此二山者,洛间也。
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里七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以采衣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17:05:23 +0800 CST  
和经文中的水系线索做个比对即会明白,放皋之山说的伊水和半石之山说的伊水不是一回事,前者说的是过今天汝阳汝州的河流,后者说的是今之伊河。而少陉之山、太山、末山的出水只能在卫星图上看到,其流注的役水又和役山出现的役水是两码事,而后者北流注的河是今之颖河,在役山之南。怎么理解呢?联系之前对山经中山水名称的分析,不难想见,先人起名是具有实际意义和主观色彩的,伊水,我大胆想象,大概是美丽女子出现在河边,可能是在沐浴,嘻嘻……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啊(我后来发现伊水是个惯称)!而役水、役山无疑是充满怨气的名字,那是在发泄心中不满,先人认为自己是在做苦役,不能赶快收工回头去找那水边那美丽的女子,自然是痛苦万分,想到那女子可能被别人捷足先得,实在是种煎熬。经文中明确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到婴梁之山时,“錞于玄石”,在大黑石上吹号打鼓,看样子是提前庆祝即将完成的勘测之旅,我想那是为了鼓舞士气,要不先人的心都飞到伊水那儿去了,干活儿再没个劲头,在婴梁之山也没干啥事,只发现“上多苍玉”,估计都在狂欢。然后士气是振奋了,接下来的浮戏之山活儿干的还不错,尤其蛇谷的记录(今袁庄乡所在),可说勘测的细致。然而怨气也要发泄,尤其是转到下一山列时,役水便出现了,到山列之尾还要转头继续勘测,役山、役水便同时出现了,埋怨归埋怨,旅程的末段,先人的活儿干的还行,反正也没走多远嘛,回头找美眉还来得及。“中次七经苦山之首,曰休与之山。其上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其状如鹑卵。帝台之石,所以祷百神者也,服之不蛊。”说明先人在出发前的准备时间里还有闲情逸致下下棋,什么棋我就不知道了,棋子像是雨花石。而准备要做的事首要是筑个帝台,向天帝和百神祷告,服从神的安排远征中就不会生怪病。“曰鼓钟之山,帝台之所以觞百神也”,这是又筑了个帝台搞祝酒仪式,名义上是敬神,实则还是先人自个儿想嗨一下,呵呵,记录人写下这一句时,一定心中暗笑吧。“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为瑶草,其叶胥成,其华黄,其实如菟丘,服之媚于人。”帝女不知何人,我开始想是五帝其中一位的女儿,在先人到来之前已死于此山,女人吃了她化成的瑶草就会变得很漂亮(确切的说是很有女人味,魅惑的那种),帝女化为瑶草应该是记录人心中美好的想象吧,或者是他怎么听的就怎么记。帝女当然不会是天帝的女儿,那应该写做“帝之女”,亦不会有尸体,怎么也该成个神。后来一想,帝女该指的是位地位极高的女酋长,死后是用的天葬,因此有女尸一说,联想到伊水边的大群女子(当然是大群,还很开放,不然先人队伍不会集体中招),和北山经中先人对精卫的描述(有炎帝少女女娃的确切身份,若帝女真是人帝之女,岂不交代清楚),帝女更像是如帝尧、帝舜一般的称呼。“曰苦山。有兽焉,名曰山膏,其状如逐,赤若丹火,善詈。其上有木焉,名曰黄棘,黄华而员叶,其实如兰,服之不字。有草焉,员叶而无茎,赤华而不实,名曰无条,服之不瘿。”经中所描述怪异的动物今天可能找不到,神奇的植物倒是有可能被发现,留给熟悉当地的小伙伴们去猜解吧。“曰堵山,神天愚居之,是多怪风雨。”已有神居于此山,神的势力渗入到中原大地是无疑的了。神天愚大概不想被人打扰,也或者要开开人的玩笑,就弄出许多怪风雨,小伙伴们没事可以去那儿找找有没神留下的痕迹。“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其神状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属皆豕身人面也。”西山经有“华山冢也”,古人注云:冢者,神鬼之所居也。《山海经》里确是这么个意思。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次七经苦山山系勘测队伍包含两种形象的神使,而其等级不同,更高等级的神为人面三首,没明说是什么身就该是人形的身,神天愚亦大概是人形。而人形的神使在队伍里有三个之多,足见苦山山系的重要性。哎呀大事不妙,嵩山要被神占满了!

中次七经苦山山系就解说到此,因为是推理初始阶段,认识有误,后面会慢慢修正。下面说说中次四经厘山山系,因为其和嵩山山列有连系,嵩山的阳面即北侧不是还没走过吗。厘山山系的水系线索给的明确,座山出现的水大都“流注于洛”,洛该是指洛河。全文如下:

中次四经厘山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下,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汵石。
西五十里,曰扶猪之山,其上多礝(ruǎn)石。有兽焉,其状如貉而人目,其名曰【上鹿下言】。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厘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搜(sōu)。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滽(yōng)滽(yōng)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兽焉,名曰【犭吉页】(jié),其状如獳犬而有鳞,其毛如彘鬣。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谷,多涂石,其上多【王雩】琈之玉。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基个多玉,其下多铜。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状如樗,其叶如桐而荚实,其名曰茇,可以毒鱼。
又西二百里,曰白边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鱼。有草焉,其状如苏而赤华,名曰葶苎,可以毒鱼。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上竹下媚】,其兽多【牛乍】牛、羬羊,鸟多赤鷩(bì)。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举之山。雒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玄扈之水,其中多马肠之物。此二山者,洛间也。
凡厘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里七十里。其神状皆人面兽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糈,以采衣之。


从经中可知,玄扈之山又叫讙举之山,我们可以看到座山山距相加值恰等于山系总长,说明了什么?推完就明白了。

附用作参考的地形水系图:


相信诸君已经看到鹿蹄之山了,在那个什么阳的下面(抱歉我不认识那字)。

界点推到今天的洛南县就卡住了,前方像是无路可走了,翻个山就有路走,但接下去的水系线索对不上,界点也难找(长距离的界点往往是今天的市县镇乡所在),大惑之时,回头又看了经文,经末的一句话引起我的注意,“此二山者,洛间也。”,什么意思?后两山在洛河间,怎么可能?除非先人回头了。好吧,先人回头了,回过了起点,问题解决了。

对中次四经厘山山系的勘测记录我没啥要说的,只是好奇那水中的“马肠之物”,今天还找得到不?接下来推解中次六经缟羝山山系,你问我干嘛不按次序来,哦,柿子当然要拣软的捏。不瞒你说,中次三经萯山山系是最软的柿子,因为其只有五山,山系亦不长,水系线索也明确,而其还是帝之密都所在,以我经验加直觉判断,说的是今之泰山山列。推出来确实如此,只不过……我将其放在山经的最后讲,不为吊人胃口,而是另有很合理的理由。等不及的小伙伴可以自个儿推看。话说回来,中次六经经文中没少提到洛河,那就有迹可循了,该不会难解,全文如下: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17:34:29 +0800 CST  
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
西十里,曰缟羝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西十里,曰廆山,多【王雩】琈之玉。其阴有谷焉,名曰雚谷,其木多柳、楮,其中有鸟焉,状如山鸡而长尾,赤如丹火而青喙,名曰鸰【要鸟】(yào),其鸣自呼,服之不眯。交觞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俞随之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
又西三十里,曰瞻诸之山,其阳多金,其阴多文石。【氵射】(xiè)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少水出其阴,而东流注于谷水。
又西三十里,曰娄涿之山,无草木,多金玉。瞻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洛;陂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西四十里,曰白石之山。惠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涧水出于其阴,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麋石、栌丹。
又西五十里,曰谷山,其上多谷,其下多桑。爽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谷水,其中多碧绿。
又西七十二里,曰密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铁。豪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旋龟,其状鸟首而鳖尾,其音如判木。无草木。
又西百里,曰长石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其西有谷焉,名曰共谷,多竹。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鸣石。
又西一百四十里,曰傅山,无草木,多瑶、碧。厌染之水出于其阳,而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其西有林焉,名曰墦冢。谷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其中多珚玉。
又西五十里,曰橐山,其木多樗,多【糒(米换成木)】(bèi)木,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铁,多萧。橐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修辟之鱼,状如黾而白喙,其音如鸱,食之已白癣。
又西九十里,日常烝之山,无草木,多垩。潐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苍玉。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
又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枏,多竹箭,其兽多【牛乍】(zuó)牛、羬羊,其鸟多赤鷩,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是广员三百里,其中多马。湖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珚玉。
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薯藇,多苦辛,其状如橚,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石肃】。【纟昔】(jí)姑之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门水出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
凡缟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


水系线索太多就不列了,对照经文即可。其它线索亦是。参考图如下:

推得中次六经缟羝山山系走向分布如下:

其始点在今洛宁县以西的马店镇,终点在今华阴市旁的孟德镇,阳华之山即是今之华山,平逢之山该是指今之青岗,“实惟蜂、蜜之庐”,前面忘了说它亦是神居。图比较小,为帮小伙伴们在地图上定位,我再说几个界点,廆山对应今洛宁县,白石之山对应今柳泉镇,长石之山对应今新安县,傅山对应今砚石乡,夸父之山对应今故县镇。我只解析经文中的三段话。“中次六经缟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曰骄虫,是为螫虫,实惟蜂、蜜之庐。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谷城之山该说的是今之嵩山。螫虫:尾部有毒针可刺人的虫。说明先人被神骄虫放出的蜂蛰过,不大可能是“其状如人而二首”的神骄虫拿着毒刺去蛰人。神骄虫的居所盛产蜂和蜜,他一个神可享用不了多少蜂蜜,可对来访的先人态度骄横,不拿蜜招待还驱蜂蛰人,也难怪先人要叫他骄虫,那还是雅的,不雅的就叫螫虫了。其实也怪不得神骄虫,其是个人形,那就很可能是个专门养蜂的神,生产蜂蜜是其职业。联想到帝之密都,蜂蜜要供应哪里是不言而喻的了,众神乃至帝所享用的蜂蜜岂能不严加看管?其质量要求高,环境要求自然也很高,那定是生人勿近的了。神骄虫忠于职守,先人也是理解的,骄虫、螫虫那都是玩笑话,“其祠之,用一雄鸡,禳而勿杀。”供奉神骄虫,用雄鸡祈祷就够了,千万别杀鸡,鸡血和尸体那是会污染环境的(我们想吃点蜂蜜都不成,鸡也不让你享用)。“又西九十里,曰阳华之山,其阳多金玉,其阴多青、雄黄,其草多薯藇,多苦辛,其状如橚,其实如瓜,其味酸甘,食之已疟。杨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洛。其中多人鱼。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玄【石肃】。【纟昔】姑之水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门水,其上多铜。门水出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阳华之山即华山,其出水列的准确全面没啥好说的,唯最后一句“门水出于河,七百九十里入雒水”,如果你在卫星图上测量一下门水(中次六经缟羝山山系的终点)到雒水(中次四经厘山山系的终点)的直线距,就会发现的确是“七百九十里”(约328公里),呃……这经文中毫无道理随随便便任性丢出的一个测距彻底震惊了我。如何才能得出这样的测距?我现在只能想先人身上带着GPS定位仪,手里拿着电子地图,随便点上两点,自动得出直线距,太荒唐了!好吧,退一步讲,又是神告诉先人的,可这门水、雒水又不是什么大河甚至中河都算不上,而是小而短的河,隔的又远,地理上看八竿子都联系不上,神为何要告诉先人这么个测距?神对测距很感兴趣吗?道理上是先人问出的测距,先人问这么个测距又是为何?我隐隐有个猜测,但还没个证据,且看后面吧……或有所得。“凡缟羝山之首,自平逢之山至于阳华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诸岳之祠法,则天下安宁。”岳该是指今之华山,不然没必要跑到华山脚下,那已是西山经地界了,十四山山距相加为八百二里,比经中记山系总长七百九十里还多了十二里(约5公里),怎么回事呢?我暂时想不明白,也许是资料整理者看花了眼,把上行的七百九十里又记到了下行。而这不重要,重要的是经文中丝毫没有提到神使的形象和祭祀之法!这又是为何?下文中会有解答。补一下,西山首经华山山系亦没提神使形象,是同理。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17:40:33 +0800 CST  
捏个不软不硬的柿子——中山首经薄山山系,其关键线索因为中次六经缟羝山山系的推解成功而浮出水面,其为中山首经亦大有理由。经文如下:

中山经薄山之首,曰甘枣之山,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可叶。黄华而荚实,名曰箨,可以已瞢。有兽焉,其状如【蚩犬】(huī)鼠而文题,其名曰【熯能(去掉火)】(nài),食之已瘿。
又东二十里,曰历儿之山,其上多橿,多栃木,是木也,方茎而员叶,黄华而毛,其实如拣,服之不忘。
又东十五里,曰渠猪之山,其上多竹,渠猪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是多豪鱼,状如鲔,赤喙尾赤羽,可以已白癣。又东三十五里,曰葱聋之山,其中多大谷,是多白垩,黑、青、黄垩。
又东十五里,曰涹山,其上多赤铜,其阴多铁。又东七十里,曰脱扈之山。有草焉,其状如葵叶而赤华,荚实,实如棕荚,名曰植楮,可以已癙,食之不眯。又东二十里,曰金星之山,多天婴,其状如龙骨,可以已痤。
又东七十里,曰泰威之山。其中有谷,曰枭谷,其中多铁。
又东十五里,曰橿谷之山。其中多赤铜。
又东百二十里,曰吴林之山,其中多葌草。
又北三十里,曰牛首之山。有草焉,名曰鬼草,其叶如葵而赤茎,其秀如禾,服之不忧。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是多飞鱼,其状如鲋鱼,食之已痔衕。
又北四十里,曰霍山,其木多谷。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已忧。
又北五十二里,曰合谷之山,是多薝棘。
又北三十五里,曰阴山,多砺石、文石。少水出焉,其中多雕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食之已聋。
又东北四百里,曰鼓镫之山,多赤铜。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
凡薄山之首,白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历儿、冢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其余十三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凡薄山之首,白甘枣之山至于鼓镫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约2768公里)——这便是我开始说的中山经中看着不通之处,山距相加值与山系总长相差也太大了吧!此处不通也太明显了,当初的记录人咋想的?而《山海经》的资料整理者居然会没发现?我只好暂时理解成,此山系是某个更大山系的一部分,或者接上了某个更大山系,而总长取的是接上了更大山系的总长,这有点勉强。推出来,此山系确实是接上了南次二经山系,但算来算去,数据都对不上,差的还蛮多。这问题我不想了,就当写书人又眼花了吧。

参考图就不上了,可参看前文的。中次六经缟羝山山系中的长石之山描述中有“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洛。”,共水可知矣。观参考图便能发现,共水在山顶一分为二,一支流注于洛,而另一支几乎是反方向流注于河,无怪乎叫共水。中山首经薄山山系首山甘枣之山的描述中有“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刚好能对应上。再推则顺风顺水。



起点是今之南村乡,往后有两个界点因今天的小浪底水库被淹了(像西沃乡),脱扈之山为今之孟津县,往下是朝阳镇、偃师市、山化乡、北邙乡,牛首之山即中次四经厘山山系的鹿蹄之山,合谷之山界点在今郑州市。图中折点是今之舞阳县。
提醒小伙伴们,历儿之山、渠猪之山、葱聋之山、涹山都在黄河的北岸。历儿之山即今之厉山,海拔高过嵩山、华山,正是神鬼喜居之处,“历儿、冢也,其祠礼:毛,太牢之具,县以吉玉。”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猪)三牲全备为“太牢”。 县,本义:悬挂。首先经文结语没有提到神使的形象,似可说明此勘测队伍的神使乃是人形。这不同寻常但很好理解,该山系所在应是先人的核心生活区,夏的政治中心,即国都设在此地,驻留的神使自然不能太吓人,就算先人不害怕,总满怀好奇的去观赏神使的尊容,那神使也受不了,而且人形的神使在神界的地位高,留驻人界亦是体现对先人的尊重。厉山因其高,成了神在人界的最高办事处,驻留神使自然升级成了大神,享受祭祀上的优待。“其余十三者,毛用一羊,县婴用桑封,瘗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锐其上,而中穿之加金。”糈,祭神的精米。桑主,古代虞祭用桑木作的神主。古礼,人死既葬,还祭于殡宫叫虞。期年,练祭时埋桑主,改用栗木作神主。《国语•周语上》:“及期,命於武宫,设桑主布几筵。"”韦昭 注:“练主用栗,虞主用桑。”。我想先人时代的桑主该是方尖碑的形状,中间镂刻处点上金。厉山之外驻留神使的祭祀等级显然低的多了。中次六经缟羝山系的神使无疑和上述同类,首经既已述明祭祀之法,其经文便不再赘述。我们再看,凡十五山只有十四神,鼓镫之山显然是被排除在外,其只是个定位基点,为了绘制山海图而设计。最后一程没了神使,在一马平川的平原上,先人全靠自己测出了完美的长折线距,很了不起。最后要说的是,经文中提到的动植物药效很是神奇,“食之已瘿”、“ 服之不忘”、“ 可以已白癣”、“ 可以已癙,食之不眯”、“ 可以已痤”、“ 服之不忧”、“ 食之已痔衕”、“食之已聋”、“ 食之已风”,有这么多良药,不用怕生病没得医,国都地带人们的幸福感该不低吧,“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尾,有鬣,名曰朏朏,养之可以已忧。”嚯嚯,都养起宠物了!风气果然大不一般。

然后说说中次五经,又一个薄山山系,。

中次五经薄山之苟,曰苟床之山,无草木,多怪石。
东三百里,曰首山,其阴多谷柞,其草多【上艹下术】(zhú)、芫,其阳多【王雩】琈之玉,木多槐。其阴有谷,曰机谷,多【鸟大】(dì)鸟,其状如录,食之已垫。
又东三百里,曰县斸之山,无草木,多文石。
又东三百里,曰葱聋之山,无草木,多【疒夆】(bàng)石。
东北五百里,曰条谷之山,其木多槐桐,其草多芍药、■(mén)冬。
又北十里,曰超山,其阴多苍玉,其阳有井①,冬有水而夏竭。
又东五百里,曰成侯之山,其上多櫄木,其草多芃。
又东五百里,曰朝歌之山,谷多美垩。
又东五百里,曰槐山,谷多金锡。
又东十里,曰历山,其木多槐,其阳多玉。
又东十里,曰尸山,多苍玉,其兽多麖。尸水出焉,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美玉。
又东十里,曰良余之山,其上多谷柞,无石。余水出于其阴,而北流注于河;乳水出于其阳,而东南流注于洛。
又东南十里,曰蛊尾之山,多砺石、赤铜。龙余之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洛。
又东北二十里,曰升山,其木多谷、柞、棘,其草多薯藇、蕙,多寇脱。黄酸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璇玉。
又东二十里,曰阳虚之山,多金,临于玄扈之水。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鬼申】(shén)也,其祠用稌、黑牺太牢之具、蘖酿;干儛,置鼓;婴用一璧。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一牝羊,献血。婴用吉玉,采之,飨之。


水系线索就不列了,山距加长为二千九百九十里,山系总长二千九百八十二里。无疑从后往前(即从图的右往左)反着推会比较好推,因为有水系线索比照,我当然是反着推。



这简直可说是西山经山系了!倒回头再看,可以看到经文前段显示的山距很长,而其勘测记录相当简单,似是匆匆赶路,经文后段显示的山距极短,勘测记录反显得详细,似是放慢步伐,悠哉游哉。赶路中间有一处变向调整,像是临时起意去访某地。从经文结语看像是只有两个高级神使,分驻首山和升山。这些感觉都是对的,这是一次为《山海经》补遗的觐见之旅,是留居西部的先人向着中原国都进发,去觐见夏王大禹,顺便沿途勘测(估计长距的测距都是神使直接给的,由之前的种种不思议可知,神使必定早有自己的地图),中途还专门去了趟今天华亭县的附近,可能是去拜访什么人吧。山系起始点在今甘肃永登县,往下两界点为榆中县、通渭县。进入渭河平原后的大折点在今宝鸡市。终点可以认为是今天的黄河景区火车站,呵呵,从山系总长来看,又似乎终点应该在上个界点今天的车庄村才是。再结合中山首经薄山山系看,夏的国都所在岂不呼之欲出?

夏的国都小伙伴们自个儿猜吧,逃不过那片地儿,我亦不能肯定在哪儿,依我喜好,大概会选在蛊尾之山和升山之间的夹地上,水淹不着嘛。两个薄山山系中都没有对应的座山唤做薄山的,薄山是何指,小伙伴们想必心中有数。接下来说说中次二经。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19:37:17 +0800 CST  
中次二经注山之首,曰辉诸之山,其上多桑,其兽多闾麋,其鸟多鹖。
又西南二百里,曰发视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砥砺。即鱼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伊水。
又西三百里,曰豪山,其上多金玉而无草木。
又西三百里,曰鲜山,多金玉,无草木,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鸣蛇,其状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见则其邑大旱。
又西三百里,曰阳山,多石,无草木。阳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化蛇,其状如人面而豺身,鸟翼而蛇行,其音如叱呼,见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里,曰昆吾之山,其上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彘而有角,其音如号,名曰蠪蚔,食之不眯。
又西百二十里,曰葌山。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有木焉,其状如棠而赤时,名曰芒草,可以毒鱼。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独苏之山,无草木而多水。
又西一百五十里,曰蔓渠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有兽焉,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凡济山之首,自辉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水系线索并不明确,唯一可确定的是蔓渠之山的“伊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洛。”伊水是说今之伊河,而其上文中的伊水全是别指,但这就够了,从山系长度和水系线索,对比参考图很快能确定说的是大别山到洛河的一段山列。当然也是反着推比较容易。


界点对应分别是:蔓渠之山为今之伊川县,独苏之山为今之小屯镇,葌山为今之叶县,昆吾之山为今之出山镇,阳山为今确山店乡,鲜山为今张集乡,豪山为今六安市,发视之山为今蜀山镇,图中折点为今无为县,辉诸之山为今之含山县。伊水开始说的是今之巢湖,然后便是今之淮河,再到淮河支流漯河,到末才是今之伊河。为区分此四个伊水,记录人在经文中特意用不记录出水的座山隔开,而其明明是有出水的,我也不知该说他聪明还是笨,但可能先人就喜欢用伊水称呼重要的尚未有定名的河流。奇怪的是,山系总长比山距加长少了五十里即21公里,我很不解,小伙伴们,谁能给个合理解释?再要说的是,经文中描述的化蛇与马腹亦有神之特征,想起之前与其类似的物种,我觉得……像是失败的产物。

至此经文与洛河沾关的中山经山系皆已推解,小伙伴们想必已经发现,借帮助的名义,大量神使进驻了先人生活的核心地域,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任何事物都有两面。哦……不想太多,完成推解的还只是中山经山系的一半,下面得转战长江流域了。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20:33:39 +0800 CST  
中次八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其上多金玉,其木多杼檀。雎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
东北百里,曰荆山,其阴多铁,其阳多赤金,其中多牦牛,多豹虎,其木多松柏,其草多竹,多橘櫾。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雎,其中多黄金,多鲛鱼。其兽多闾麋。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松柏,多桃枝钩端。神■(tuó)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渊,出入有光。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麖、麂,其鸟多白鷮,多翟,多鸩。
又东北二百里,曰宜诸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洈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漳,其中多白玉。
又东北二百里,曰纶山,其木多梓、枏,多桃枝,多柤、栗、橘、櫾,其兽多闾麈麢■(chuò)②。
又东二百里,曰陆【危阝】(guì)之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其下多垩,其木多杻橿。
又东百三十里,曰光山,其上多碧,其下多木。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
又东百五十里,曰岐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樗。神涉■(tuó)处之,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
又东百三十里,曰铜山,其上多金、银、铁,其木多谷、柞、柤、栗、橘、櫾,其兽多犳。
又东北一百里,曰美山,其兽多兕、牛,多闾、麈,多豕、鹿,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
又东北百里,曰大尧之山,其木多松柏,多梓桑,多机,其草多竹,其兽多豹、虎、麢、■(chuò)。
又东北三百里,曰灵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huò),其木多桃、李、梅、杏。
又东北七十里,曰龙山,上多寓木,其上多碧,其下多赤锡,其草多桃枝、钩端。
又东南五十里,曰衡山,上多寓木、谷、柞,多黄垩、白垩。
又东南七十里,曰石山,其上多金,其下多青雘(huò),多寓木。
又南百二十里,曰若山,其上多【王雩】琈之玉,多赭,多邽石,多寓木,多柘。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彘山,多美石,多柘。
又东南一百五十里,曰玉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碧、铁,其木多柏。
又东南七十里,曰彘山,其木多檀,多邽石,多白锡。郁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其中多砥砺。
又东北百五十里,曰仁举之山,其木多谷柞,其阳多赤金,其阴多赭。
又东五十里,曰师每之山,其阳多砥砺,其阴多青雘,其木多柏,多檀,多柘,其草多竹。
又东南二百里,曰琴鼓之山,其木多谷、柞、椒、柘,其上多白珉,其下多洗石,其兽多豕、鹿,多白犀,其鸟多鸩。
凡荆山之首,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鸡祈瘗,用一藻圭,糈用稌。骄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瘗,婴毛一璧。

由经文中方向描述可知,测距完全是由先人主导的,神使在这方面彻底沦为了配角,因此我们看到大量的折线距,推出结果还发现,先人定界点体现出很大的随意性,而我也很难再找到地名去对应界点,但这反倒为我们今天还能发现先人界点的痕迹提供了可能性。山系起点选在中次七经苦山山系的起点,讲苦山山系时,先人在此筑了帝台。很可能此处是个集中的出发点,然后一队向北而行的是苦山山系勘测队,另一队向南而行的是荆山山系勘测队。现在回想,苦山山系勘测队的先人大概是受到了神使的欺凌,其队伍中有三个高级神使,而勘测的主要对象嵩山将会布满神使,那儿已有个“多怪风雨”的神天愚,可想见神的气场强大,又可能神使形象在人眼里有那么一点丑陋(人面三首和豕身人面),神使内心有点自卑感,难免会有颐指气使,所以苦山、役水、役山体现出先人的怨恨倒也许不是为了见不到伊人,而是不满于自己被呼来喝去的,又像是在为神干活。中次八经荆山山系勘测队则完全是另一幅光景,其神使是人面鸟身,和中次二经济山山系勘测队的神使形象一致,人面鸟身的神对人素来友好,玄女不也帮助过黄帝吗?实际上两队勘测的是同一山列——大别山的不同侧,而济山山系的座山定界是由神使主导,荆山山系的座山定界则由先人主导,或许队中的神使也乐得清闲:你们喜欢自己干那就自己干吧,界点在哪儿都无所谓,我有翅膀,想去哪儿不成?反正我也只是例行公事,嗯,我正好四处游玩去!神使如此随便,先人没了约束,亦渐渐将勘测之旅变做了游山玩水,呈现在我面前的便是一张奇特的线路图。呵呵。


参考图只上开头段的对应地形,图上可见雎漳之渊(右下区)。山系过湖北和安徽两省。

中次八经荆山山系走向分布图:

看着让人挺不舒服,这不是信手涂鸦吗?呃……这是没老师指导的作业。经文中描述的既无神奇动物亦无神奇植物,先人像对那些不感兴趣,然而他们提到了三个神,皆有具名。“曰骄山……神■(tuó)围处之,其状如人面羊角虎爪,恒游于雎漳之渊,出入有光。”,神沱围该是居于景山即今之太白顶的,骄山即今之鸡公山该是其喜欢落脚之地,两峰之间的四个湖泊该统称雎漳之渊,恒游说明神沱围很喜欢到四个湖泊游玩,其肯定不是用腿跑,那就是飞,其又没翅膀,那肯定是乘坐某种飞行装置,可是先人能看得清神的模样,又没提神的飞行装置,飞行装置一定是很小巧的,山海经中的神不是乘龙就是乘杖,那其很可能是乘杖,出入有光,嗯……不像是说装置喷火,应该是空气电离形成的光晕,想的什么啊!打住。“曰光山……神计蒙处之,其状人身而龙首,恒游于漳渊,出入必有飘风暴雨。”是说神计蒙很喜欢到漳渊游玩,总是在刮风下雨天,很可能是其神工降雨。光山即今天的白马尖,亦叫天堂寨,为大别山最高峰,旁边不远还有个系马桩也是高峰,漳渊在地图上一看便知。“曰岐山……神涉■(tuó)处之,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神涉沱的出现让人很不理解,因为岐山并不高,丘陵而已,实在不像是神的居所。但谁说神就一定爱住在高山上,从神沱围和神计蒙喜欢到湖泊游玩可知,神亦喜欢水,神住在水里亦是有可能的,而岐山就在长江边。高山上的神到湖边玩耍,江里的神到岸上玩耍就不足为奇了。神涉沱的样子很是奇特,其状人身而方面三足,我想其是不是戴着个方方的头盔,人身至少说明其上半身是人,三足我想该不是人足,那样不合理,嗯……怎么觉得其像个萌萌的机器人,又想多了,打住。从祭祀上亦可以看出,先人在行程开始的时候是很谨慎的,而后面先人渐渐胆子大了,性子也骄了。神又能怎样?离了神我们一样能干事!骄山因为是神居,特意祭祀一番,光山亦是神居,却被忽略了,岐山亦是,当然对随队神使的祭祀是不能少的,要感谢其的无所作为。中次八经的记录并不怎么出彩,可提到物产十分丰富,都是适合先人取用的,经文中亦洋溢着一股欢快之气。不知禹看到这份记录是高兴呢,高兴呢,还是高兴呢,呵。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0 20:40:58 +0800 CST  
下面跳过中次九经说中次十经。其经文中有句话明显是属于中次九经的,被安放到中次十经里(我开始以为很可能竹简排错了,后发觉另有原因),西汉的校书人居然视而不见,后世亦无人提及……有认真看书吗?哦,其实我也是刚刚才发现的。为了后文顺畅,得先拨乱反正。中次十经经文如下:

中次十经之首,曰首阳之山,其上多金玉,无草木。
又西五十里,曰虎尾之山,其木多椒、椐,多封石,其阳多赤金,其阴多铁。
又西南五十里,曰繁缋之山,其木多楢杻,其草多枝、勾。
又西南二十里,曰勇石之山,无草木,多白金,多水。
又西二十里,曰复州之山,其木多檀,其阳多黄金。有鸟焉,其状如鸮,而一足彘尾,其名曰跂踵,见则其国大疫。
又西三十里,曰楮山,多寓木,多椒、椐,多柘,多垩。
又西二十里,曰又原之山,其阳多青雘,其阴多铁,其鸟多鸜鹆。
又西五十里,曰涿山,其木多谷柞杻,其阳多【王雩】琈之玉。
又西七十里,曰丙山,其木多梓、檀,多弞杻。
凡首阳山之首,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鸡瘗,糈用五种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婴毛一璧瘗。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合巫祝二人儛,婴一璧。

看经文最后一句,騩山压根儿就不在中次十经山系中,而是在中次九经岷山山系中,中次九经经文结语中还明确说到騩山是众冢之一。这句话要搬到中次九经的结尾,刚好能接上,其经文就完美了。騩山为今之神农顶,海拔三千多米,为中原及周边最高,当然是冢中之“帝也”。我们已经很明白《山海经》中冢的含义了。话说回头,中次十经首阳山系,其说的并非今天的首阳山(陕西、山西、河南皆有),而是湖北的大洪山,主山海拔一千多米,在丘陵地带亦是独领风骚。


无水系线索亦是个线索。地形参考图如下(只是个提示作用):

定界的关键是楮山,因其是冢,无疑是大洪山主山。座山山距加长又与经文写的山系总长不符,我便敲定了两个终点,蓝标是符合山系总长的,地形上看应是先人实际测量点,而丙山的红标则大有可能是神使携着人飞过去兜了一转再丢个数据,“其神状皆龙身而人面”,飞龙在天,那自然是不成问题的。没有翅膀的龙靠什么飞?呵呵,开动脑筋吧。

我们看到山系很短,而驻留了九个神使,皆为龙身人面,等级该是不低,何以挤在不大的一处呢?看大洪山地理位置就明白了,近水啊!附近大量的江河湖泊,而大洪山不高不低,坡势平缓草木葱茏,龙游于渊而潜于野,那岂非龙的最爱!另外要说的是,虎尾之山、繁缋之山、勇石之山的起名都是很形象的,前两者空中看形容的尤其绝妙。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08:42:35 +0800 CST  
下面说中次九经岷山山系,经文如下:

中次九经岷山之首,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石涅,其木多杻僵,其草多菊、【上艹下术】(zhú)。洛水出焉,东注于江。其中多雄黄,其兽多虎、豹。
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其木多梅棠,其兽多犀、象,多夔牛,其鸟多翰、鷩。
又东北一百四十里,曰崃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麋麈,其木多檀柘,其草多薤、韭,多药、空夺。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崌山。江水出焉,东流注于大江,其中多怪蛇,多【上执下鱼】(zhì)鱼。其木多楢杻,多梅、梓,其兽多夔牛、麢、■(chuò)、犀、兕。有鸟焉,状如鸮而赤身白首,其名曰窃脂,可以御火。
又东三百里,曰高梁之山,其上多垩,其下多砥砺,其木多桃枝、钩端。有草焉,状如葵而赤华、荚实、白柎,可以走马。
又东四百里,曰蛇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垩,其木多栒,多豫章,其草多嘉荣、少辛。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尾长耳,名【犭也】(yǐ)狼,见则国内有兵。
又东五百里,曰鬲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白珉。蒲【薨鸟】(hōng)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江,其中多白玉。其兽多犀、象、熊、罴,多猿、蜼。
又东北三百里,曰隅阳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梓桑,其草多茈。徐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
又东二百五十里,曰岐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铁,其木多梅梓,多杻楢。减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
又东三百里,曰勾【木尔】(mí)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木多栎柘,其草多芍药。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风雨之山,其上多白金,其下多石涅,其木多棷椫,多杨。宣余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江,其中多蛇。其兽多闾、麋,多麈、豹、虎,其鸟多白鷮。
又东二百里,曰玉山,其阳多铜,其阴多赤金,其木多豫章、楢、杻,其兽多豕、鹿、麢、■(chuò),其鸟多鸩。
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其上多白玉,其下多白金。其木多樗柳,其草多寇脱。
又东一百四十里,曰騩山,其阳多美玉、赤金,其阴多铁,其木多桃枝、荆芭。
又东二百里,曰葛山,其上多赤金,其下多瑊石,其木多柤、栗、橘、櫾、楢、杻,其兽多麢■(chuò),其草多嘉荣。
又东一百七十里,曰贾超之山,其阳多黄垩,其阴多美赭,其木多柤、栗、橘、櫾,其中多龙修。
凡岷山之首,自女几山至于贾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状皆马身而龙首。其祠:毛用一雄鸡瘗,糈用稌。文山、勾【木尔】(mí)、风雨、騩(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婴毛一吉玉。熊山,席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其;合巫祝二人儛,婴一璧。

最后一句补上了,完美!读罢是不是有种肃然的感觉,具体为什么又说不上来,反正给人感觉有点冷,这就是文章的妙处了,能透露出笔者的性情。咱们闲话少说。


可以看到此山系实打实的长,再看水系线索,我便豁然明白,山经里又怎能少了蜀地之山呢?我原还以为没有,真是地理无知,岷山、崃山今天就在那儿嘛。地形参考图就不上了,小伙伴们自己找图对照吧。

中次九经岷山山系走向分布图如下:


山系起点为陕西勉县,洛水即今之汉水,在山地间穿行甚远才注入长江,此认识没有神使指点,先人大概很难知道。岷山界点为四川广元市,江是嘉陵江亦是长江。其余界点缘山边而推便是,熊山界点为今巫山县。

经文结语中的文山该是笔误,山系中并无文山,故应为鬲山或是岐山,亦有可能是蛇山,若以冢论,鬲山为今之大黑山,岐山是今高登山,蛇山是今峨眉山,勾【木尔】之山、风雨之山经文说是冢,地图上看却无特别的高峰,倒是玉山处有个高峰为今之猫儿梁,熊山虽不说是冢,却说是“席也”,祭祀的规格相当之高,“其祠:羞酒,太牢具,婴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何谓席?我想是说主席,即地位高者,熊山地位高是因为“有穴焉,熊之穴,恒出入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怎么理解呢?何谓神人?是神还是人?还是说神和人?是神一般的人还是人一般的神?我不敢妄下定论。只不过我想,熊山是条不大又不高的山丘,何以被先人如此重视?仅仅是有“熊之穴”吗?那岂不可笑?先人记录中,熊实在是很平常的物种。故其乃是隐语,熊之穴通常都在地面,那是个地洞,“席也”亦暗指了地。“恒出入神人”,说明先人多次见到神人,那就该有深刻印象,却没说神人是个啥样,而神人若是和先人一样,先人也断不会如此隆重的祭祀,从经文记录的种种物象看,先人的见识可是不窄也不低。故出入地洞的神人不止一个而是有很多,且有种种样子,无法在有限的经文里做描述,但其共同特征乃是人形。“夏启而冬闭;是穴也,冬启乃必有兵。”先人怎么知道必有兵?我是这么想的,神人居于地下,会在夏季上地面活动,感受大自然活力,冬季又回地下,并关闭了通道。神人还会时不时的举办冬季运动会,主要项目是搏斗,呵呵——总得较量下,不然神人要退化了,较量当然到地面上才进行的爽,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嘛!神人的较量非同小可,搞不好便殃及无辜,冬季万物眠藏,倒是个合适的时机。先人自然观赏过神人搏斗的好戏。再说騩山,騩山不仅是冢,还是“帝也”,但末句是从中次十经搬来的,很可能先人后来才意识到道騩山之高和其重要地位,祭祀规格必须得大大提高,遂从“羞酒,少牢具,婴毛一吉玉。”换成了“羞酒,太牢其;合巫祝二人儛,婴一璧。”。从地理位置看,文山更偏向是岐山,神人的活动范围是从岐山到騩山,騩山为今之神农顶,该是神人地上的主要活动区,那儿有丰富的物种,乃是一座大自然宝库,哦,想说什么我忘了。

值得留意的是经文中岷山、崌山都提到“多夔牛”,大荒东经云“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夔牛难道便是夔?细思不对啊,中次九经中的夔牛与犀、象、麢、犀、兕并列,像是正常的物种,数量还不少,我想该是说野牛,记录人想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安了个夔牛名称,呵,其通篇也没提不正常的物种,说明蜀地没那些异类,我想是神人卫护使然。更多的古籍中说夔是龙形怪物,“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夂。象有角、手,人面之形。”(《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我的理解,状如牛和如龙并不矛盾,牛的最明显特征是什么,牛角,如果没了角呢?那就是牛鼻子了,龙的鼻子和牛相似,亦是鼻孔大大的,因此“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的夔该是大鼻子不长角的独腿龙形兽,其是跳着行,我想夔很可能有手,不然平衡很难,呵呵,样子大概像《封神榜》里的龙须虎。暂时就这么认为吧,日后再详解。

楼主 琴心剑胆何足道  发布于 2017-08-31 08:51:59 +0800 CST  

楼主:琴心剑胆何足道

字数:1097796

发表时间:2017-08-29 16:42:0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3 11:10:48 +0800 CST

评论数:197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