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现代汉语的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①汉语是分析语、孤立语;
②基本语序是主动宾SVO;
③单音节词(复合词的发展并没有改变汉语单音节词的性质,但是大大开辟了词语扩展的空间);
④复辅音彻底消失


现今世界最常见的孤立语:

属于南方诸语系的:

越南语,单音节词占大多数,有声调,SVO
壮语,单音节词占优势,有声调,SVO
苗瑶语,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有声调,SVO
泰语,单音节词居多,有声调,SVO

属于汉藏语系的:(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汉语,单音节词,有声调,SVO
彝语,单音节词多,有声调,SOV



另外,西亚古代的苏美尔语也是有“孤立语”的特点存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30 15:35:45 +0800 CST  
一般来说,具有“孤立语化”特征的早期古代语言(排除被同化的影响之后),通常它们在新石器时代均表现比较出色和优秀,经常和农业的起源人群相关!

很显然,西亚新石器时代的苏美尔人,和东亚新石器时代的古代南方人群,均应该属于当时的优秀人群/文化

而古埃及人的语言似乎并没有进化到“孤立语化"的先进程度,也许,这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石器时代的古埃及社会(在青铜时代之前的所谓“早王国、古王国”时代----其中包括了最繁荣的大金字塔时代),也许,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优秀和先进~~~

因为考古证据可以撒谎,而人口规模、语言特征和基因构成,却不太容易撒谎!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30 15:46:02 +0800 CST  
在东亚地区的北方,自从“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开始,具有北方体质特征的北方人群开始不断地南下,时间持续了上千年之久

北方人群的南下中原,“北方系的汉藏语系”,先是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上层统治阶级的语言,继而,不断地融合了中原地区原有的南方系语言的某些词汇(比如苗瑶语、壮侗语、古东夷语等),并形成了一种混合性的语言,而这个混合性的语言,就是现代汉语的前身,大约形成于“汉代”,为此,许慎不是写了本《说文解字》嘛

而北方人群的南下中原,“北方体质特征”,先是成为了中原地区的上层统治阶级的体质特证,而底层人群则依旧比较偏南方人群;随着不断有北方人持续南下,再加上与中原土著居民的混血,以及一部分中原南方土著居民的南逃或被消灭掉,中原地区混合居民的体质特征越来越趋向于“北方化”,直到宋代,中原人彻底变成“北方人的体质特征”!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30 16:05:28 +0800 CST  
“宋代”这个时间,不是楼主在随口瞎说的,而是有相关的研究证据的


以河南省郑州市荥阳薛村遗址和新郑多处遗址汉、唐、宋墓葬出土的人骨遗骸为研究对象,人种特征的研究表明:

1。郑州汉代组居民中虽然也可能混入了西北羌系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某些基因,但在体貌特征上与现代南方汉族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

2。唐代组居民则开始体现一种混合体质性状的趋势,与现代南方汉族出现比较明显的差异;

3。而宋代组居民的体质特征与现代华北地区的汉族在体貌特征上似乎更相像。


就所研究的资料而言,【现代“北方汉族”体质特征最终形成的时间应不早于“宋代”】。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30 16:55:52 +0800 CST  
在现代的印欧语系的语言中,俄罗斯人的语言(俄语),它的语法特别的复杂,有如此繁多的语法,一般来说可以间接地证明,俄罗斯人的祖先在古代/近代时期,曾经处于文化相对比较落后的状态,故而,他们的语言进化得也比较慢,远远慢于英语的进化速度!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30 17:15:41 +0800 CST  
另外,不要以为南下的北方人群,是以“北亚体质特征”的游牧民族为主,应该不是他们!

因为在现代的北方汉族的血统里,来自于“北亚体质特征”的游牧民族血统所占的比例,并不是特别地高

所以,南下的北方人群,应该是以“青铜-铁器时代”的【戎狄类】的北方人群为主;以及在历史时期的,一部分留在“北方长城沿线”的戎狄人,被南迁的“北亚游牧民族”吸收进入游牧部落联盟的【游牧化戎狄人】,比如,南匈奴的相当一部分组成,以及后来的


请大家注意,羌戎和胡人是不一样的种群,胡人起源于阴山以北(属于北亚人种),而而羌戎起源于西北的陇山东西(属于古西北人种)。商人和周人有可能是戎狄类的近亲!

只不过商人先到了辽西,然后才南下河北的,而北狄人则直接从山西转去了冀北。他们最终的目标去向都是一样,在到达河北的北部和中部之后,以河北为据点又继续南下,侵扰中原(逐鹿中原),最后的结果是,商族成功了,而戎狄族失败了。戎狄人一部分融入到了中原,而一部分则留在北方长城沿线

春秋时期,北亚类型的游牧胡人开始逐渐地向南渗透,至战国时期,已经有成规模的北亚游牧人种南下到了北方长城地带,并吸收了长城沿线一部分的“戎狄人”(古西北类型、古华北类型)

“匈奴联盟中含有北方长城地带的原居民,这是匈奴后来分裂为南、北两大部的基本原因之一”,南匈奴最终归附了汉朝,而北匈奴则继续与汉朝为敌,直至西迁

汉代以后的“鲜卑族”和“契丹族”有共同的族源,但又不完全相同。主要反映在,契丹族各组颅骨相对更为高、狭,而鲜卑族各组颅骨相对更为低、阔。颅形偏低的鲜卑人可能受到北匈奴的影响,而源于“宇文鲜卑”的契丹人与“南匈奴”之间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联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30 17:54:11 +0800 CST  
前面漏敲了几个字,“比如,南匈奴的相当一部分组成,以及后来的一部分与南匈奴有血缘关联的游牧民族”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30 18:14:43 +0800 CST  
(强势)父系具有“覆盖性”,母系具有“层累型”

-------这句话在东亚的(以及欧洲的)古代历史上,验证得非常地明显!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4:37:07 +0800 CST  
现代的研究结果表明,【“(强势)父系的覆盖性”】的确是在东亚的古代历史上发生了!

但是,这种人群种系的“大换血”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完成的,而是自“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秦汉直至唐宋

而文化、语言、民族属性,都是与“父系的”遗传结构密切相关的

所以,【现代汉族的文化、语言和民族认同感,是跟着“后来的父系”跑的,而不是前者!】,故而,认祖宗的语言文化可不要认错了噢~~

而我们的历史教科书,认祖宗都已经认到新石器时代说“南方语系”的南方人(“古中原人类型”)那里去了呢!明明汉族的祖先来源,其核心主导人群应该是说“汉藏语系”的西北人/北方人(“古西北类型、古华北类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4:38:12 +0800 CST  
关于各路北方人群所说的不同语系:

1。来自于阴山以北的北亚游牧民族,肯定不是说“汉藏语系”的,还应该是说胡人的语言,比如“阿尔泰语、乌拉尔语”等;

2。来自于西北/北方长城沿线地带的“商人/周人和羌戎狄人”,则很有可能是说”汉藏语系”的人群;

3。被北亚游牧民族收编进来的北方戎狄人(比如,南匈奴人),则极有可能已经“改说”北亚游牧民族的胡人语言。毕竟,融入人群的语言是很容易被核心人群的语言所同化掉的


故而,从商朝的甲骨文、到周朝的金文、以及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的篆文(基本在汉以前),均有源源不断的、新增加的“汉藏同源字”被相继地创造出来(绝大部分都是常用字),但自汉及汉以后的唐宋,就没什么新的“汉藏同源字”被造出来了-----也许是因为自汉朝起,中原所融入的一部分北方游牧民族(哪怕他们大多属于原来的“戎狄人”血统),这些人群早已经不会说“汉藏语系”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4:39:15 +0800 CST  
商人和周人与西北/北方长城沿线的“羌戎狄人”的亲缘关系,从陶器上(主要指“考古学文化的标志”---炊具)也能大致看出来,他们相互之间总有一种“纠缠不清”的感觉!


商式鬲是“分裆鬲”,而周式鬲是“联裆鬲”

商族文化一个很大特色就是使用“分裆大袋足陶鬲”为主要炊器

戎狄人的文化,比如朱开沟、李家崖、光社类型的陶鬲多为“分裆鬲”,即使是光社类型中期的“联裆鬲”也只是个别出现而已

“高领袋足鬲”与“联裆鬲”均为先周文化的因素

“高领袋足鬲”的文化因素则更接近于姜戎文化

周人主要使用联裆铜鬲,姜姓主要使用分裆铜鬲

齐家文化的陶鬲多是分裆的

先周文化向西周文化过渡的基本特征以“联裆鬲”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西周早期文化只有“分裆鬲”和“联裆鬲”两种陶鬲类别


(有没有搞晕啊~~~)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4:41:17 +0800 CST  
以楼主推断,

华夏汉族的祖先登上中国历史大舞台的时间应该是------【始于大约距今4500年的陕西/山西的“龙山文化”,也即,“陶鬲”开始流行的时间!】

国内考古界有些专家倾向于,将山西的龙山文化陶寺遗址称作“夏墟”,楼主觉得这尚不是定论,只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而已

还记得楼主之前所提供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的人口粗略统计数据吗?

正是从新石器晚期的“陕西/山西的龙山文化”开始,陕西/山西的人口繁殖进入到一个快速的增长状态,令“陕西龙山文化”巅峰时期的人口规模,差不多是之前的新石器中期的“仰韶文化”巅峰时期人口规模的,大约两倍左右!

而这些快速增长的陕西/山西的“龙山文化”人口,很可能就与汉族祖先以主角的身分从此登上了中国历史大舞台大有关系,而在“龙山文化”之前,这些西北/北方的“陶鬲人群”,原先则只不过是在仰韶地盘(或附近地区)混着的、默默无闻的边缘化人群而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4:42:15 +0800 CST  
下面继续关于“语言和文字”的话题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4:43:59 +0800 CST  
“语言”比“文字”的历史,可是要古老和悠久得多得多!

人类的语言原有1万种之多,目前还保有6000多种不同的语言,而其中拥有“自源文字”的语言屈指可数------中国的“甲骨文”就是其中之一,所以,“自源文字”弥足珍贵!

既然“语言”无论是从年代还是数量都远远超过了“文字”,所以,我们必须先说“语言”,再说“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4:50:31 +0800 CST  
语言学家告诉我们,人类“语言”的发展曾经历过四个阶段:

声音信号(单音节、语音单载)→原始语言(多音节、语音单载)→古典语言(多音节、语音多载)→现代语言(单音节、语音多载)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4:51:49 +0800 CST  
楼主提示,以下内容需要自行去充分理解~~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4:52:50 +0800 CST  
所有语言均经历过名词及动词的复杂化过程, 因此语言肇始阶段亦可称为“词形变化繁化阶段”,而语言成熟阶段亦可称为“词形变化消失阶段”

汉语和越语等语言均经历过词形变化消失过程,而英语等语言的词形变化则在明显消失中

语言演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中【语法】的演变又特别慢(相对创新词汇引进词汇来看)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4:53:26 +0800 CST  

【“语序”(例如,主动宾SVO)和“词形变化”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在近代的语言演化中,【许多语言从SOV语序变为SVO语序,却沒有一种语言从SVO语序变为SOV语序】, 这种现象即是动词及助动词等趋于简化的必然结果

所有的现代语言均经历过SOV或VSO阶段,只是后来某些语言率先回归了SVO语序

“基本语序”的陈述句的使用频率高

今天SVO的语言,其中不少在可考的古代还不是SVO的,比如英语,古英语就是SOV的。也就是说,【至少在文献可考的古代,SOV和VSO的比例更大,而SVO很稀少】

【汉语在周秦时代已经是SVO语言】(曾有学者觉得周秦时代是SOV的,但论据比较薄弱,现在基本上不再采信),而同时期印欧系、闪含系的语言基本上都还在SOV或VSO过着(记载能追溯到那么远的也就这两系了


就英语而言,它与德语分头发展不到两千年,如今两者的“语序”已有明显不同

【就汉语而言, 它亦是由SOV语序演化而来,而且它的语序已迈入稳定的第四阶段(最高级阶段),因此汉语的语序将不再继续转化】

就藏语而言, 它的词形变化丰富及SOV语序两个特征是相关的,而且词形变化丰富即是藏语未转化成SVO语序的重要原因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4:57:31 +0800 CST  
所有语言均朝着“多声调化”的方向进化。实际而言, 【音节存在先增加后減少的演化历程】

目前许多语言均出现“音节首尾辅音的消失”现象,这个现象将为“声调”的演化奠定基础

基本而言,“声调”的演化属于语言的进化问题,因为它使得信息量得以不需成本而滋生数倍,这个历程属于进化的高级阶段

“声调”是语言高度进化的产物, 而且它具有区別词意的作用,使得音节获得有效的应用,并使得音节需求量逐渐降低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5:06:59 +0800 CST  
语法语素的移动方向:

【屈折词缀 →附着成分 →孤立成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7-01 15:10:39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