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重新回到“语言和文字的”话题

楼主需要预先预告一下,这方面的内容才刚刚开了一个头而已,后面的内容可不少呢,而且,理解难度可能要大于“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文化”这前两者的内容深度!这就是为何楼主要放在后面来说

楼主的帖子本来就不是面向小学生水平的,所以,必要的理解难度无法避免,虽然,楼主将尽量说得浅显直白一些,方便更多的人来真正理解!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8 17:49:03 +0800 CST  
“汉藏同源字”的常用字,究竟是何时被说“汉藏语系”的古代汉语人群造出来的?

通过进一步地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以下的相关信息: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17:22:22 +0800 CST  
1。“汉藏同源字”绝大部分都是【日常常用字】(大约占了将近90%的极高比例,冷僻字的比例很低!),而“常用字”往往先于“非常用字”被造出来,因为它们的日常常用性!这往往意味着,如果这是一个混合人群所使用的语言,那么,“常用字/词”一定是其中的“最基础最核心”的人群所使用的日常语言,而不是后来才融合进来的非基础人群的语言

也就是说,以谁的语言词汇为核心底层的“基础词汇”(即日常常用的字/词),谁就是这个混合人群的“最基础最核心”的人群!而“汉藏同源字”拥有极高比例的“日常常用字”,这说明了-----说“汉藏语”的人群,应该属于“最基础最核心”的人群,而不是后来才融入进来的非核心人群

简言之,【谁是“最基础最核心”的人群,谁的语言里的日常“基础词汇”就会被使用率最高!】

------(东亚地区的其它语言,还有哪个能超越“汉藏语”,达到【“基础同源字”占现代常用字的三分之一】的高使用频率程度?没有!而西方的语言则更是达不到!

不要以为,的确存在一些与现代汉语发音相似的苗瑶语、壮侗语、甚至印欧语的字/词,就意味着,汉语也与它们都同源吗?

哪有这么多的同源关系,我们可要分清楚“同源与借用”的区别!这是由【“基础同源字”】所占“日常常用字”的百分比之高低来决定的,哪个比例最高,哪个就最有资格成为“同源关系”,而其它的则可能只是“借用关系”而已~~)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17:24:56 +0800 CST  
2。“汉藏同源字”并非在商朝被商人“一次性”地全部造出来,而是前后延续了长达一千多年之久!从商朝的甲骨文,到周朝的金文,以及春秋战国直至秦汉的篆文,均有源源不断的、新增加的“汉藏同源字”被相继地创造出来,而且绝大部分都是常用字!这是否意味着,自商周时期到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有源源不断的从北方南下的说“汉藏语系”的人群进入到了中原腹地,导致了这些不断增加的人群,对本族的语言和文字的“常用表达力”的需求,也在相应地不断增加?

拥有“北方体质”的人自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早期起不断地南下,且持续了长达一千多年的现象,也可以从“体质人类学”方面得到相应的验证。“大家注意,尽管殷商首都安阳,种系变化剧烈。但郑州直到汉代组还是首先与新石器时代的河南原始农业农夫土著聚类,这个现象暗示,北方类戎狄种系南下中原,并非一蹴而就,可能是在某些核心区域扎根,然后,逐渐覆盖中原土著种系,这种历史进程,一直从新石器晚期持续到历史时期。”

这就是说,中原人的体质特征本来在新石器时代是“偏南方人”的体质特征的,但是,自“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早期”起,中原地区居民的体质特征开始逐渐地发生改变---“偏向北方人”的体质特征,不过,这个体质“大换血”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延续了上千年之久!那么,究竟何时彻底地“翻盘”的呢?也即,中原居民何时彻底地转变成北方人的体质特征呢?研究表明,直至唐宋时期方才彻底地翻盘,中原居民“完全”转变成为了现代中原人的这种北方人的体质特征!

如果把“体质人类学”方面的现象,与“语言和文字学”方面的现象,两相印证,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推论,自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早期起不断地南下(且持续了长达上千年之久)的说“汉藏语系”的人群,应该具有“北方人”的体质特征,而不是“南方人”的体质特征

简言之,【说“汉藏语”的人群,应该不会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原南方土著居民,而是自“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起不断南下的外来北方人群!】

------(“外来人群”就一定是“外来异族”吗?“本地人群”就一定是“万世一系不变”的人群吗?那可不见得呢~~。东亚地区的这种“体质”及“语言”上的巨大改变,与欧洲居民在“新石器晚期-青铜时代”起所发生的“体质”及“语言”上的巨大改变,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原因也是惊人的相同,均源于【北方畜牧/青铜人群】于相同的时代,分别向东亚/欧洲大陆腹地的强力扩张所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17:25:43 +0800 CST  
3。在“汉藏同源字”里,以最先造出的来的商人甲骨文为例,既有与动物或畜牧有关的字,比如,“畜”、“牧”、“羊”、“角”、“首”、“熊”、“狐”等;也有与植物或种植有关的字,比如,“豆”、“谷”、“果”、“栗”等。这说明了,商人应该是“半农半牧”的人群,所以才会在他们的日常常用字里,造出来与“畜牧文化”(比如,牛、羊)有关系的文字;同样,商人也是来自于“北方长城沿线”的西北/北方人群,因为在青铜时代早期,只有“北方长城沿线”及其附近地区,才出现了“畜牧经济类型”;另外,商人还应该是说“汉藏语”的西北人群,因为在商人的甲骨文里,“汉藏同源字”还真不少,其中就包括了最为基本的常用数字1-10,而所有的计数都是从最基本的数字开始的!

“汉藏语系”其实包含了不止“汉语”一种语言,当然还会有“藏语”啦。问题是,商人说的是哪一个?是古汉语,还是古藏语?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关于“语言学”方面对于“汉藏语系”构成的深化认识,也存在着一个随时间不断改变的过程,这个问题楼主略微延后再说,先说另外一个重要的话题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17:27:49 +0800 CST  
这个重要的话题就是-------“假文字”和“真文字”的区别!

其实在前面,楼主关于这个话题已经开了一个头,现在继续谈这个话题呢~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17:30:45 +0800 CST  
“假文字”和“真文字”之间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声音!】

假文字-----无声的文字

真文字-----有声的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19:54:24 +0800 CST  
我们知道,“语言”是与“声音”直接相关联的;但是,“文字”呢?

真正的文字,都是语言的载体,所以,是“有声的文字”

而那些假的文字(即所谓的陶文、刻符、印章、图画之类的),并不是语言的载体,它们是【“纯粹的表意”】字符/图画,是“无声的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19:55:21 +0800 CST  
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符,在字形上,有一些已经很接近甲骨文和现代的汉字了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19:56:57 +0800 CST  
双墩刻符----这个距今7000年前(远早于古埃及圣书体文字)的淮河中游的630多个陶器刻符,依然不能被称作是“真正的文字”!尽管它的某一些字形与甲骨文是很相似的~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20:01:12 +0800 CST  
原因只有一个,双墩刻符是“无声的文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20:02:10 +0800 CST  
真正的文字,必须、必须、必须是“语言的载体”,必须是“有声的文字”

这一点没有任何可以妥协的余地存在!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20:04:45 +0800 CST  
殷商的甲骨文,就是一种“有声文字”(如何判断出来的以后会说)

所以,甲骨文是一种“真正的文字”!

“假文字”其实是“真文字”的最初级原始状态,也就是“真文字”的婴儿时期,而这种最初级原始的状态就是------纯粹的表意功能,并不能够表达声音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20:08:57 +0800 CST  
真文字,既然与“语言的声音”有密切关系,那么,就不可以“脱离语言”而纯粹地去谈论它的“字形”,如果这样做了,其实就是把“真文字”降格成为“假文字”在使用!

凡是那些在网上比较“甲骨文”和“古埃及文字”在【字形】上的“相似性”的帖子,实际上就是在“降格”使用甲骨文!

一种“真文字”,居然被脱离“语言的声音”的特点,去纯粹比较“形状”上的相似性,从而自动降格成为一种“假文字”,这么做对得起商人的贡献吗?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20:43:42 +0800 CST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商人的“语言发音”究竟是如何的了,唯一能和商人的“语言”相挂钩的,就是商人的“文字”-----甲骨文!

这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商人的“文字”,来大致判断出商人的“语言”特点,虽然这是一个间接的渠道(非直接的),但总比没有强!

因为我们真的很想知道,商人所说的“语言”,究竟是“古汉语”,还是“故藏语”?尽管这两者都属于同一个语系------“汉藏语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20:50:35 +0800 CST  
关于“语言学”界对于“汉藏语系”的概念的提出,以及发展变化的过程:


从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汉藏语言的系属分类经历了从无到有、范围和层次也逐渐清晰的过程。

李方桂算是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在1937年的一篇论文中,将汉藏语分为汉语、侗台语族、苗瑶语族 与藏缅语族。


但是~~~,

不久后,美国学者白保罗在另一篇重要的论文里,则提出了另外的一种见解,【认为侗台语和苗瑶语并不属于汉藏语系】。


不过在大陆,李方桂的看法似乎比较有支配性,也成了往后数十年,大陆的语言学者对于汉藏语言的主要分类方式。

“然而,白保罗在20世纪70年代的两本重要著作——《汉藏语概要》以及《澳泰语:语言和文化》——出版以后,他的看法却慢慢被主要的语言学家所接受,西方学者也一致地缩小了汉藏语系的范围,【而不再将壮侗语和苗瑶语归入汉藏语系的范围中】。

白保罗认为,壮侗语和苗瑶语不属于汉藏语系的主要根据,是他所提出的「东南亚文化流」这个观念。

该论点的核心是:多数中国的学者,面对汉语以及壮侗语、苗瑶语之间的可能连带关系时,都只将焦点放在汉语对于这些语言的影响上面,而忽略了这些语言对汉语本身所造成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白保罗这个所谓「东南亚」的概念,并不是指现代理解的中国之外东南亚各国,【而是史前时代长江以南这个广大区域,包括现在的海南、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广东、福建、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南部和上海,以及台湾、中南半岛等地】。这些地方当时居住著数目繁多的民族群体,【大部分是非「汉人」(当时的中原居民)】。他们从很久远的时期起,就和不同的民族有著文化和语言上的相互接触。这些群体包括了使用汉藏语(藏缅语)的族群。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23:06:11 +0800 CST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往后的语言学家确立了「壮侗语系」这个概念,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中国南部。

这个语系之前被归为汉藏语系的一个语族,不过现在已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语系。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23:08:39 +0800 CST  
壮侗语系和南岛语系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些研究者建议将这两者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澳泰语系」(Austro-Thai),不过,这个见解在语言学家当中仍然有争议。

一般认为,【壮侗语系的发源地在中国广西、广东一带】。从基本词汇的分歧来看,壮侗语系的分化可追溯到距今2500年到3000年。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23:10:22 +0800 CST  
很显然,西方学者白保罗的观点,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大陆学者开始接受了

白保罗的观点,主要在于:

他认为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同汉语不存在发生学上的关系,其相同或相似之处或来自相互【借用】,或来自类型学上的一致。他还认为苗瑶语族和壮侗语族在发生学上同印度尼西亚语有密切关系,应属同一语系,称澳泰语系。并举出一些壮侗语族同汉语不同源但同印尼语同源的词,以此证明其论点。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23:14:20 +0800 CST  
简言之,苗瑶语族、壮侗语族同汉语之间相同或相似之处是【借用关系】,而不是【同源关系】!

并且,西方学者提出了【东南亚文化圈】的概念,并不是指现代理解的中国之外东南亚各国

【而是史前时代长江以南这个广大区域,包括现在的海南、云南、四川、广西、贵州、广东、福建、湖南、江西、浙江、江苏南部和上海,以及台湾、中南半岛等地】。

当时的中原居民并不是汉人,而是南方人群!



楼主 gtfz99  发布于 2017-06-29 23:18:49 +0800 CST  

楼主:gtfz99

字数:1204949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2-03 01:36:33 +0800 CST

评论数:99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