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具体争议事件辨析中看老总

【彭德怀去世前最想见朱德,但见不到】

凤凰历史:在将帅中,彭最佩服的人是谁?他晚年最想念的人是谁?
滕叙兖:彭德怀最佩服的人是朱德,他跟朱德是生死之交,死前最想见见朱德,见不上,不让见。朱德拿着手杖杵地板,人都要死了,有什么可怕嘛,为什么不让我看一眼。
凤凰历史:彭德怀刚到吴家花园的时候,朱德去找他,彭德怀为什么要把他赶出去了?
滕叙兖:他是怕朱德受牵连,开始两人一块儿下棋,左太北说我去看彭总,他和朱德两个老头在下棋,杀得不可开交,我在旁边看,我突然想起来,抗日战争时期,朱彭左就代表八路军,今天也是个朱彭左,只不过左是左太北。
后来彭德怀说朱德再看我得倒霉,我就得撵他走,不发脾气他不走。朱德说你好好生活,心情要放宽,不要想不开,该吃该睡,朱德说这些家常话,彭德怀就故意发脾气,说我现在是犯错误,正在做检查呢,你给我说这些话,对我检查错误没有好处。你不教育我,不帮助我改正错误,现在犯反党的错误了,我都过不了关还说这样的话,以后不要来了。朱德说我好意劝你,怎么这样,朱德再就不敢去了。
后来彭德怀在长沙碰到了谢觉哉说到这个事,谢觉哉说彭总我看你,彭总说别来,我有传染病,谢觉哉说我不怕传染,马上来,两个老头关起门来说。这是谢觉哉长子谢飘告诉我的。彭总说谢老,你还来看我,我在吴家花园谁来看我?我现在等于是孤家寡人,躲都躲不及,就是朱老总来看我,帅大姐来看我,还有毛主席的老师徐特立来看我,这次你又来看我,没人来看我,不敢。他说朱德看他非常感激,后来不得不撵走。还有朱敏写的回忆录,就说我的父亲去看彭总,彭总不得不撵他走,再不撵走朱老总要受牵连。
彭德怀生怕别人受牵连。杨得志上将在颐和园看见他,彭德怀装不认识,赶快走,杨得志追不上。警卫参谋景希珍把他挡住了,说你不要追了,彭总怕你受牵连。这些将军都怀念他,但不让看。李志民上将跟儿子说,你给我打听打听,彭总活没活着呢?警卫战士不让进,李志民上将的儿子为了看彭总,翻大墙跳进去,把彭总吓一跳,说你是谁家的孩子?来干吗?他说我是李志民的孩子,我爸让我看看你活没活着,他说我活着呢,回去告诉你爸。还有一次中央允许彭德怀在警卫战士的监视下,到十三陵休息一会儿,公安部副部长杨奇清,当年是彭总的老部下,他事先知道,就开着吉普车悄悄跑到十三陵等着。把彭德怀吓一跳,说你怎么来了?他说彭总我现在要见见你。彭德怀军中威望特别高,下属都念着他,非常感人。
当年平江起义,滕代远跟彭德怀是老搭档。庐山会议滕代远没去,周恩来给他打掩护,说滕代远有病,高血压,正在休病假。我书里写到,滕代远的儿子滕久明是我的同学,他告诉我,他说彭总倒霉的时候,我爸爸难过,在家里偷偷躲着掉眼泪,说彭老总遭了这么大难,他怎么可能反党?不可能嘛,他是多么热爱党,对毛泽东多忠心。我得去见见他。滕代远到颐和园休养时,就琢磨吴家花园在哪儿呢,人家说在那个方向。问彭总大约什么时间会出来散步,说下午四五点钟,他就整天那个时间往吴家花园方向散步,去堵彭德怀,果然让他堵住了。两个人不敢讲话,彭总后面有两个战士跟着,两个人就站住了,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抱抱拳,做个揖,意思是多保重,啥话不敢讲。
滕久明亲口跟我讲的,我觉得太感人了,写在这本书里。彭德怀在军中、百姓中威望非常高,他被整得这么惨,死于非命。死的时候还隐名埋姓,化名王川,打发到成都郊区一个普通的火葬场藏起来,这种“元帅之死”在世界上是唯一的传奇,所以我说这个书一定要写。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6 14:24:33 +0800 CST  
【毛泽东解释为何被“万言书”激怒:“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是骂人话】

滕叙兖:彭德怀传记组还想把毛泽东、周恩来和彭德怀写成亲密战友关系。杨献珍说扯淡,什么亲密战友,后来打翻天了,整得死去活来。杨献珍是谁?他本来是老中央委员,中共党校校长,党内一号的理论家。1958年大跃进,他站在彭德怀这边反对“大跃进”的浮夸风,讲了很多真话。1959年庐山会议后“反右倾”,康生说,党内现在有两个海瑞,武海瑞就是彭德怀,文海瑞就是杨献珍,一块儿打倒。杨献珍就戴着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从党校校长一撸到底。但他是北方局的老干部,跟刘少奇、彭真关系非常好,他们就保杨献珍,到1962年“甄别”时跟毛泽东说,杨献珍是不是给“甄别”了,老同志。那时候毛泽东在党内很孤立,三百多万干部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全国一片怨声载道。毛泽东就说,我退到二线,少奇同志你来主持工作吧,刘少奇提啥都点头,这样就把杨献珍给甄别了。甄别只是有所区别,想恢复原职不可能,本来是中共中央党校校长,现在降一格成了副校长。但总算是平反了,杨献珍就写报告,说少奇同志,我现在已经恢复党校的工作,我跟彭德怀同志是老战友,他现在就住在我们党校边上的吴家花园,我可不可以到吴家花园看看他?刘少奇说这事我不能作主,得请示毛主席,刘少奇转毛泽东。毛泽东看了以后哈哈大笑,说这有什么关系?我就不相信杨献珍会把彭德怀绑架了,看吧,随便看。其实毛这是放长线钓大鱼。
所以彭德怀晚年在吴家花园,就把他和毛泽东几十年关系中深层次的秘密全部跟杨献珍讲了,讲得非常详细。比如派彭德怀到四川参加三线建设的时候,开始彭真在人民大会堂找他谈话,他拒绝去四川,说把我搞得臭成这个样子,我指挥谁能听我的?我不去,让毛主席找我谈。彭真也没办法,只好回去汇报。毛泽东说看来解铃仍须系铃人,找他谈吧,把彭德怀叫到中南海谈话,两人关起门来谈五个小时,可是对外只公布七百多字,其中有句话,毛泽东说可能真理在你这边,彭德怀说什么叫可能,本来就在我这边,可能是什么意思,彭德怀不服气。
还有很多话现在都没公布,但彭德怀把这五个小时跟毛泽东谈话的内容都跟杨献珍说了,杨献珍都记在脑子里。那五个小时里,彭德怀和毛泽东拍桌子瞪眼吵得一塌糊涂,彭德怀是上风,毛泽东是下风。彭德怀就质问毛泽东,庐山会议我给你写了封信,本来是提意见,给你个人做参考的,怎么成为我反党的纲领了?毛泽东张口结舌说不出来,就东扯西拉,不要这么说了,看来这个事情真理在你这边,我们当年怎么怎么样,当时在苏区的时候,你在哪儿,我在哪儿,陈芝麻烂谷子讲了一大堆。彭德怀就始终不放,我怎么得罪你了?你给我讲明白。为什么这么大的气?毛泽东最后就赖帐了,你这个意见书骂了我嘛,所以我对你气才大。彭德怀说我哪儿骂你了,我没骂你,对你很恭敬的。毛泽东说,你说我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彭德怀说,“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是骂人的话吗?毛泽东说是骂人,你看过东北会议上高岗的报告吗?彭德怀说我没看过。毛泽东说,高岗在报告上对“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做了个解释,看这个就明白了,你就是骂我了。
彭德怀说,那你给我解释,到底怎么回事,毛泽东讲了,说那个会上有人问,党内经常拿“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给大家戴政治帽子,高主席,你解释一下什么叫“小资产阶级狂热性”?高岗说,这个你们不懂吗,我给你们解释,“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就是男人的XX。下面一片哗然,女干部都挡着脸不好意思,说怎么这种脏话都说出来了。高岗亲口讲的,拿男人的生殖器比喻小资产阶级狂热性,他说“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就是捧你一两句就了不起、横起来,不理你就软面蛋一个。毛泽东就赖彭德怀,你看高岗解释了吧,“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就是骂人的话。彭德怀哑然失笑,我怎么知道还有这个解释呢,我哪知道高岗讲过这个话啊。
另外,《血红雪白》那本书里,张正隆采访了很多四野的老干部,有当年参加高岗会议的老干部,回忆高岗当时真是这么讲的。毛泽东跟彭德怀不讲道理,拿这个话来敷衍彭德怀。五小时谈了很多内容,我就不详细讲了。可是这些历史内容到现在都是保密的。
在彭德怀去世前半年,在301医院,他清醒的时候几乎都在骂毛泽东。怎么骂呢?话说得很难听,他说什么路线正确,我的路线才正确呢,你这个路线正确个屁,你就是个封建皇帝、政治流氓。他在301医院的床上公开讲,警卫战士不让他说他也说,这些话都记录在案,叫恶毒攻击,他在晚年是骂毛泽东的,说毛泽东就是个专制皇帝,“文化大革命”没搞成,把党搞成这个样子。还公开骂江青,骂康生。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6 14:28:55 +0800 CST  
【彭德怀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有个变化过程】

凤凰历史:根据当时到成都抓彭德怀那些红卫兵的回忆,说文革初彭德怀还上街看大字报,挺支持“文化大革命”。彭德怀对文革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呢?
滕叙兖:彭德怀对“文化大革命”看法有个变化过程。他侄子彭启超在“文化大革命”初期给他写信,说那些造反派出身不好,自己不干净等等。彭德怀还在信里给他做了番解释,表示了对“文化大革命”的拥护,因为他也有他的思想局限性。所以在1966年的8月份,全国刚刚大乱的时候,彭德怀还对“文化大革命”抱以希望,说这下可好了,把那些党内的官僚主义整一整,我们党作风会变好。他真诚地信仰“文化大革命”是为了使我们党不变颜色,而且他常年被禁锢,党内很多事也不知道。
但是后来到了1966年的下半年,9、10月份天下大乱,乱到红卫兵到处抄家,斗人打人抓人,乱成一锅粥的时候,彭德怀思想开始变化了。他说这个“文化大革命”是这么回事啊,这跟我原先想象的太不一样了,他思想就变化了,就对“文化大革命”开始划问号了。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6 14:30:11 +0800 CST  
@lc411100 2017-03-16 19:23:05
常委中有这样一个定时炸弹,毛主席也担心。毛主席说过,你就是跑龙套,可是你到处乱说话。
-----------------------------

其实,就是周恩来奉毛的指示主持会议,给朱递个话,"不要在越位了"。
其实大家在表功上,都挺不甘人后的。一个井冈会师,多少版本。
客观讲,南昌起义余部,朱是老大无疑,老二是参谋长王尔琢,还是指导员陈毅?真是两说。王尔琢牺牲的早,竟然无人提及了,说起来就是朱德、陈毅。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6 20:00:26 +0800 CST  
按朱毛会师后,王尔琢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参谋长兼第28团团长的事实,当时也该是王尔琢为井冈山的三号人物。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6 20:03:00 +0800 CST  
“福建事变”确实是红军打破“五次反围剿”的唯一良机,最终没有利用好,现在看到的史料,共产国际的反对态度起来决定作用。

最初主持军委的朱、周,以及苏区中央局的博古,都是支持前线的彭的意见,还批评彭招待十九路军不够隆重。后来就突然变了。

毛的态度各种文献中很少涉及,我理解是毛在此事上不起决定作用。下面是查到一个关于毛态度的说法资料。




另外,王稼祥、武修权回忆录中,对毛态度也有一些介绍,主要说毛建议不能直接配合十九路军,而应采取“间接配合”。但缺乏其他正式文件佐证。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7 12:47:06 +0800 CST  
@ywujun1969 2017-03-16 14:17:13
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并非彭德怀保护不周
凤凰历史:有人说因为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导致毛泽东对彭德怀产生隔阂。彭德怀有没有跟他的亲人或者朋友说过毛岸英牺牲的真相?
滕叙兖:毛岸英要到朝鲜打仗,他和毛主席两个人找彭德怀谈话,彭德怀说什么不同意。彭德怀跟毛泽东讲,主席,战争无情,子弹不长眼,我老彭死了不足惜,我都这把年纪了,岸英还年轻,不能让他到朝鲜去。毛主席说老彭,我信任你,你是战神,你老彭身经......
-----------------------------
@马和和和和和车 2017-03-17 14:28:01
又拿蛋炒饭说事,还有点点人性么?老兄你真的信?岸英就那么想吃一个蛋?没吃过么?
通篇毛氏父子认为跟着老彭没危险,只为镀金去的调调。人性在哪里?!
老彭勇悍善战,然性格粗疏。总部遇袭不辣么意外。入朝前后不知多少次提醒注意防空,还是不够。抗战时总部被鬼子端了,断后的左权阵亡。
在朝鲜,是我军历史上劣势最大,最没有安全感的一战。三年解放战争不去镀金,不怕仗打完了没地方镀金吗?
不喜欢......
-----------------------------

你解读毛、彭之间的对话,有问题吧。

滕的叙述中,你从哪儿看出来毛让儿子镀金去的? 原文:

“滕叙兖:毛岸英要到朝鲜打仗,他和毛主席两个人找彭德怀谈话,彭德怀说什么不同意。彭德怀跟毛泽东讲,主席,战争无情,子弹不长眼,我老彭死了不足惜,我都这把年纪了,岸英还年轻,不能让他到朝鲜去。
【注:彭肯定不愿地带岸英上前线,能说的原因都说了】

毛主席说老彭,我信任你,你是战神,你老彭身经百战,毫发未损,我毛润之搞秋收起义,国民党追着我打,把脚还崴伤了,你老彭打了一辈子仗毫发未损,把岸英交给你我放心。
【注:毛说上述话,是应对彭的拒绝,毛自己的考虑,肯定不是你想的意思,而是一定要达成让岸英上前线的目的,你的解读是有问题的。刀枪无眼,毛很清楚,绝不会相信彭是神,他儿子就会没危险,关公还走了麦城】
彭德怀就推,说这样吧,既然岸英一定要当志愿军,我把他放在北京,作为我们志愿军办事处的负责人。
毛泽东说我不是这个意思,要到前线去打仗,不能留在北京。彭德怀马上要率兵出征了,最后那天晚上,三个人吃顿饭,喝了点酒。彭德怀一看这爷儿俩劝了好几天了,实在是推不掉。彭德怀说了句话:主席,我向你保证,有我老彭在就有岸英在。”

前线很苦,总部也不例外,岸英牺牲的真实经过,说法很多。但因“蛋炒饭”这样的小违规牺牲,无损于岸英本人的形象。今天的观念看,更是如此。

扯不到人性高度上。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7 15:08:54 +0800 CST  
【王天成:我所知道的毛岸英之死】
“关于毛岸英牺牲,这几年各种道听途说,甚至捕风捉影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我觉得我们这些经历过朝鲜战争的人,有责任把了解到的真相公布出来,这也是对历史负责。”参加朝鲜战争那年,王天成只有17岁;现在王天成是军事科学院军史研究员,当年是原志愿军总部敌情研究参谋,主管美军情况。1980年,根据彭德怀夫人浦安修的指示,王天成与杨凤安(朝鲜战争时期彭德怀的军事秘书)编写出版了《北纬三十八度--彭德怀与朝鲜战争》一书。为了了解毛岸英之死,王天成当年走访了志愿军总部的许多老同志,包括时任志愿军副司令的洪学智、作战处副处长杨迪、情报处副处长李世奇、作战处科长孟昭辉、参谋赵南起、龚杰、田胜、苗杰、成德益、翻译宋保华等,大家对毛岸英殉难之事记忆犹新。但遗憾的是,经过这么多年,这几位当年曾与毛岸英在志愿军总部工作的战友有的已经过世,有的因身体原因,已无法亲笔撰文或接受记者采访。所以既采访过这些当事人、又对美国战史有研究的王天成便成了讲述这段历史的最佳人选。

神秘的翻译

毛岸英入朝作战的事情,在当年是极为保密的,除了彭德怀等高层外,没有几个人知道毛岸英的真实身份。
毛岸英到朝鲜战场后的正式身份是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秘书兼翻译,他并无作战任务,但也经常和参谋一起研究敌我情况,发表意见。那时去志愿军司令部开会的人,总见到一个高个子年轻人列席会议,并不时参与发言,但都不知道他是谁。有一次开作战会,杨迪(注:原志愿军作战处副处长)看到一个大个子坐在彭德怀身边,觉得这个翻译不太寻常。会后他问丁甘如(注:原作战处处长),这是什么人?丁甘如回答,我不能告诉你,这是纪律。
我们后来才知道,毛岸英是最早一批跟随彭德怀准备入朝作战的人。1950年10月4日,彭德怀在西北军政委员会主持研究大西北经济建设的规划会,突然被紧急召进北京。几天后,贴身警卫杨凤安接到彭德怀电话,让他也急速赴京。
10月14日,在沈阳和平街1号交际处,受军委办公厅之托带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印章的杨凤安,与先期到达这里的彭总会面。也就在这里,杨凤安第一次见到了毛岸英,个头高高的毛岸英给杨凤安留下很好的印象,觉得眼前这个年轻人稳重而有风度,并没有因为他是毛泽东儿子就有特殊感觉。
10月19日傍晚,彭总急于与金日成首相会见以了解战况,就带着杨凤安和两名警卫员乘一辆吉普随先头部队进入朝鲜。毛岸英和彭总办公室的其他成员则在10月23日随十三兵团司令部一起入朝。原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部部长任荣将军后来还回忆,出发前,上级对他说,有位俄文翻译搭乘你的车。一上车,任荣就觉得这位俄文翻译有点面熟,但又想不起在哪里见过。两人一问一答交谈了好久,翻译告诉他,自己新婚不久,父亲支持他来朝鲜。任荣说当时只是对这位知书达理的俄文翻译颇有好感,同时又觉得他父亲思想很进步,至于他父亲是谁,任荣将军既没问,也没想到要问。直到后来,他才知道毛岸英的身份。
10月24日,彭总与十三兵团会合后,成立了志愿军总部,彭总的临时办公室就成了志愿军司令部首长办公室。毛岸英的一切背景只有彭总、邓华、洪学智和彭总办公室的人知道。按彭总指示,毛岸英只在彭总办公室附近活动。他既没配枪,也没有查哨任务。
白天,毛岸英和大家都在彭总办公室工作,晚上彭总在办公室的行军床上休息,毛岸英和杨凤安就在用稻草搭的地铺上睡觉。不到一周,他们身上长满了虱子,平时吃的饭是粗高粱米,也没青菜。彭德怀对毛岸英很关心,多次提出让毛岸英和他一起吃饭,但毛岸英都谢绝了。
也许是受毛泽东的影响,毛岸英也爱读书。他带了许多书到朝鲜,深夜点蜡看两三个小时的书。毛岸英的级别不够,没有呢子大衣,杨凤安爱护他,就把自己的大衣给了他。毛岸英最后牺牲的时候,穿的就是杨凤安这件大衣。
那时苏联驻朝鲜的大使叫拉佐瓦耶夫,很懂军事。1950年11月7日,金日成与拉佐瓦耶夫到志愿军总部大榆洞与彭德怀会面,毛岸英第一次担任翻译。毛岸英在苏联呆了很多年,他用流利的俄语向苏联大使翻译了彭总介绍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情况以及发动第二次战役的计划。彭总和大使对毛岸英的翻译都很满意。会谈结束后,大家提议,让岸英整理后交给毛主席,岸英马上在办公室的蜡烛下整理会谈翻译记录。可惜的是,记录还没寄出去,他却牺牲了。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7 15:13:13 +0800 CST  
【王天成:我所知道的毛岸英之死】续上

毛岸英是在1950年11月25日早上牺牲的。
就在前一天晚上--11月24日,麦克阿瑟发动大规模进攻。这天晚上,彭总与司令部其他首长讨论战况,非常紧张。毛岸英和办公室其他人员一样,忙到大半夜才休息。当天是参谋龚杰在办公室值班,大家都休息后,龚杰和杨凤安留在彭总办公室。毛岸英与一周前刚到朝鲜的参谋高瑞欣两人在志愿军政治部的山洞里休息。
美国空军的强大举世皆知,他们派上千架飞机整天轰炸,志愿军司令部已经先后换了4个地方。11月中旬,志愿军党委常委还专门开会,研究彭总的安全和司令部的防空问题。会上决定,司令部工作人员在25日拂晓前疏散到各自的工作岗位,并注意防空。
当时是洪学智负责司令部、也负责彭德怀的人身安全。前一天晚上,洪学智来到彭总办公室,请彭总到半山腰上一个防空洞去办公。但彭总很犟,坚决不走。洪副司令见劝说无用,也不顾彭总在发脾气,边拉彭总出门,边让杨凤安把彭总的铺盖卷、行军床,连同毛笔、墨盒、电报稿纸等办公用品一起,“强行”搬进防空洞,邓华副司令早已等在那里。三个人在防空洞里研究了两个多小时战况后,彭总叫杨凤安到办公室问前线情况。
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实际上是一个小木房,杨凤安刚进门,看见美军两架B-26轰炸机由西南向东北,在办公室上空飞过。杨凤安说了声:“注意防空!”随即向成普和徐西元两位参谋询问前线情况。
那时已是早上9点多。毛岸英和高瑞欣刚从休息的山洞回到办公室。他俩还没吃早饭,饭已经冷了,于是两人正围着火炉热鸡蛋炒米饭。毛岸英还没来得及吃热好的饭,美军飞机来空袭了。问完情况正准备离开的杨凤安见又有敌机飞来,便喊了一声:“不好,快跑!”这时美军的敌机的凝固汽油弹已有几十枚投在彭总办公室周围,成普、徐西元和彭总的两个警卫员逃出了火海,成普面部受了轻伤,可是离房门较远的毛岸英和高瑞欣却没跑出来。
当时杨凤安跑到彭总身边,告诉他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彭总听后站立不稳,久久一言不发,许久才喃喃说:“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牺牲了。”说着,他走出防空洞,缓缓来到出事现场。他看着烧焦的尸体,心情十分沉重,中午饭也没吃。
毛岸英牺牲时只有28岁,尸体已经无法辨认,只有凭苏联手表残骸才确认是他。后来的事情我们当时不是很清楚,也是通过陆续出版的各种回忆录才略知一二。
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说,他是在11月25日收到彭德怀给毛泽东发来的一封电报,除了报告战事外,重点提到毛岸英不幸牺牲的消息。电报极简短。因为拿不准主意,叶子龙把电报交给周恩来,周恩来看了电报,坐在办公桌前,左手扶在前额,半晌才站起身低声说:“让我考虑考虑,先放一放再报告毛主席。”过了些天,彭德怀又给毛泽东发来一电,叶子龙又把电报直接给周恩来送去。周恩来说:“不要瞒了,总瞒着也不是办法,报告主席吧!”于是叶子龙手拿两封电报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毛泽东当时正在沙发上看报纸。接过电报后,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他的头埋得很深。当他抬起头时,没有流泪,没有任何表情,但脸色非常难看,后来说了一句:“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我在后来出版的《杨尚昆日记》上看到,1951年1月2日那天杨尚昆写道:“(岸英死讯,)今天已不能不告诉李德胜(注:指毛泽东)……”杨凤安告诉我,彭总在1951年2月回京向主席汇报朝鲜情况时,对岸英的不幸做了检讨,主席说:战场上牺牲是不可避免的,当彭总提到岸英的遗体是否运回国内,没等彭总说完,主席摆手说,在朝鲜战场上牺牲那么多英雄儿女,不要因为岸英是我的儿子就特殊,岸英与在朝鲜战场牺牲的千百万英雄儿女一起埋在朝鲜的国土上。


离奇的“阴谋说”

应该说,毛岸英的牺牲纯粹是一场意外。但前一段时间,我在一家报纸上看到有人撰文,言之凿凿地称是“真实记录”,说:“美军司令麦克阿瑟获悉毛岸英在彭德怀司令员手下当参谋,于是拟定了一个‘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计划。”
这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个离奇故事:“1950年11月24日,麦克阿瑟的助手惠特尼送给他一份电报,这是莱特森上尉发来询问绑架中共领袖之子毛岸英的行动何时开始。麦说:'这个行动很不错。'当天夜里,毛岸英由彭德怀的警卫陪同,查哨时走出距总部5公里处遇到美特工。美国上尉莱德森率七八名美军突击队员和韩国特工,轻而易举俘获了毛岸英他们三人。警卫班班长张国祥冲到敌人面前拉响手雷,自己壮烈牺牲。双方在激战中小李为保护毛岸英也不幸牺牲,而毛岸英在混战中打中了莱特森,剩下的美军士兵则被前来接应的志愿军战士活捉。”
1950年,我参军入伍时只有17岁,之前在河南郑州的圣道教会学校,有美国老师教,所以有一些英语底子。我也没想到到了朝鲜后,我的这点英文有了用场--志愿军抓到的美军俘虏都由我来审,后来又在志愿军总部做研究敌情的参谋。可以这样说,美国关于朝鲜战争的任何权威战争史,都没有提到这件事。
首先,美国人根本不知道毛岸英的身份。当时志愿军的组织及行动是非常保密的。彭总规定各部队控制电台、封锁消息,在严密伪装下秘密夜行。志愿军入朝的一切行动,连亲人都不准告诉,所以毛岸英入朝之事可想而知更是最高机密。杨迪是彭德怀的爱将,他后来说,连我这个作战处副处长都不知道毛岸英在彭总办公室做翻译,美军怎么会知道呢?
我后来专门研究美国军史,现在看来,我们的保密政策是相当成功的。1950年10月19日晚,我们26万大军突然进入朝鲜,犹如兵从天降,完全出乎美军意料之外,歼敌1.5万多人。麦克阿瑟那时还以为我们是象征性的出兵,不过5~6万人,也不是什么正规部队。直到我军推到接近三八线,才知道他的对手是彭德怀。在麦克阿瑟既不知道中国派兵参战,又搞不清楚志愿军的统帅是谁之前,怎么会知道彭德怀与毛岸英的行踪?怎么会做出所谓绑架毛岸英、消灭彭德怀的决定呢?
事后看来,美国人这次空袭,也并非是因为之前发现了志愿军司令部这个特定目标。美军的空军力量很厉害,他们利用强大的空中优势,上千架飞机到处轰炸,只要看到交通枢纽或是什么重要地方,他们就会过来轰炸。那时候空袭不断,志愿军司令部都安排在坑洞里面。我们过了鸭绿江进入朝鲜作战时,经过平壤,看到这个城市基本被炸成废墟,不少无辜平民被炸死,这也是朝鲜人为什么恨美国人的原因。有一次,我们与朝鲜人民军同时发现了一个被打下来的美国飞行员,人民军和几个朝鲜群众拿着镐头冲上来要打那个俘虏,还是我们把他保住了。那时很多美军,一旦被俘虏,都愿意被送到志愿军手中。我审过一个被击落后俘虏的美军飞行员,他以前还被派到中国参加过抗战,他告诉我,他看到中国军队对待日本俘虏都不杀,所以被我们俘虏后,他也不担心。
当时还有一件有趣的事。一架美机被击落后,很多年后,这个俘虏后来竟当上了美国空军参谋长,他后来访问中国,提及此事。他不知道击落他的飞行员是谁,只记得当年那个飞机编号。我们一查,那个飞行员竟是当时的空军司令王海!两人在北京见了面,王海还请他吃了顿饭。他跟王海说,咱们以后还是别打仗,搞合作吧!王海开玩笑说,再打起来,我还要把你打下来!后来王海到美国,这位空军参谋长还开飞机拉他上天转了一圈,两人后来成了朋友。
现在想起来,毛岸英的牺牲的确令人惋惜。抗美援朝已经过去了55年,至今仍长眠于朝鲜土地的毛岸英,为我们国家经历的那段历史,作了一个最特别的见证。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7 15:15:13 +0800 CST  
成普

原编者按:本文作者成普是毛岸英牺牲时的现场目击者。1972年,他给中央专案组的材料中专门写了有关毛岸英牺牲情况的回忆,对当时的背景和情况作了清楚的阐述。1995年,成普在给彭德怀传记编写组的信中就毛岸英牺牲的一些具体细节进行了详尽的剖析,针对有的书籍中描写的“毛岸英炒鸡蛋”的情节,成普给予了驳斥,还以历史本来面目。

(1950年)11月25日,是志愿军打响第二战役的第一天,朝鲜半岛的上空万里无云。这天上午,所有的战斗命令下达以后,司令员可以有片刻的轻松了。一夜没合眼的彭老总,实在太劳累了。毛岸英正在靠北墙的大火炉子前签收有三个“A”字的战斗电报,毛岸英是志愿军司令部的俄文翻译,因为事情不多,他又主动承担了收发电报的任务。彭总和衣躺倒在毛岸英旁边一间小屋的行军床上。
前天上午,一架美军侦察机,曾在志愿军总部上空盘旋了将近一小时之久。这异常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大家估计美军可能发现这里有个轰炸目标。所以邓华、洪学智和不值班的参谋人员都撤到了距木房不远的一个山洞里,以防备敌人今天来空袭。作战室里,只留下了实在脱不开身的司令员和几位值班参谋人员。
上午11点钟左右,四架美军轰炸机嗡嗡震响着,掠过志愿军总部的上空,向北飞去。作战室的参谋们以为是去北面轰炸什么目标。但对彭总的安全,成普是十分上心的,他匆忙走进老总睡觉的小屋。
“彭总,敌机来了,赶快防空!”
彭总睁开惺忪的睡眼,唬着脸,呛了成普一句:“怕什么啊,你这么怕死呀!”
一句话把成普噎住了。恰好这时,洪学智副司令员从防空洞里跑到作战室来叫老总。成普就像见到了救星,赶快催他把彭总叫起来。
洪学智一来,就掀掉了被子,伸手去拉彭总:“彭老总,快快快,快躲飞机去!”
彭老总笑骂道:“你这个麻子啊,这么怕死啊!”
“不但我怕死,还怕你死呢!”说着,不管三七二十一,洪学智拖起老总,在后头推搡着,绕过毛岸英的身旁,向门外的防空洞走去。
成普松了一口气,毛岸英这会儿也登记、发完了电报,就从子弹箱里抓了一个大苹果。朝鲜盛产苹果,金日成派人送来了一些,志愿军总部又自己买了些,所以作战室里有的是苹果。对于吃苹果,这些参谋人员还能吃出花样来:把削下来的苹果皮,放在红热的火炉上烤,烤得焦干,吃起来,又香又甜又脆,比吃苹果还有味道。毛岸英现在就这样,把那一圈长长的果皮放到了炉子上。
敌机又从北边飞回来了,再一次掠过作战室的上空。成普心里产生了疑窦:敌机刚刚北去又折回,莫非它们搜寻的就是志愿军总部这个目标?当彭总一离开作战室,成普马上跨出西门坎,一只脚在门外一只脚在门内,仰头向空中观察敌机的活动。那四架敌机已飞临作战室的上空。不仅是飞机,还有上百个银白色的亮点——这不是一般的炸弹!一般的炸弹在空中是墨绿色的点或者褐黄色的点,这是凝固汽油弹,用铝作包皮,所以在太阳的光照下显得明亮而刺眼。成普大喊:“不好!快跑!”
意欲叫毛岸英、高瑞欣赶快跑出作战室。惊呼未完,大群的汽油弹就击中了整个作战室,木板房全部坍塌下来,毛、高两同志葬身于烈火之中。眨眼间蔓延成一片火海!成普被爆炸掀起的气浪甩到了西门旁的小沟里,半边衣服烧着了,半面脸上也烧脱了皮,幸好没有昏厥,他就地向没有火的方向滚去,把自己身上的火扑灭了。
等医生给成普身上的创伤涂上油膏、扎上绷带的时候,警卫排的战士们已开始在灰烬上搜寻毛岸英和高瑞欣参谋的遗体了。
成普呆呆地站立在废墟前,身上烧伤的部位热辣辣的痛。空气也是发烫的,只觉得眼里噙着泪花,又觉得这泪花很快被火热的气温烘干了。
成普不能忘记,半个多月前,他和毛岸英肩挨肩睡在一个地铺上,曾作过一次彻夜长谈。毛岸英二十八岁,成普也不过三十岁,又都是湖南同乡,谈起来十分投机。毛岸英曲折、艰辛的经历,成普也是在那个夜晚才具体知道的。
远方传来一阵沉闷的炮声,成普想起自己还在值班。他向这片烧焦了的土地看了最后一眼,随即大步流星地向作战室新的所在地奔去,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打败美军,替战友毛岸英、高瑞欣报仇。
第二次战役打得非常出色。这次穿插部队在韩先楚的率领下,一个晚上就猛插敌后70公里,在敌南撤与北援之间钉下了一颗铁钉,有力地配合了正面进击的两个军,将敌第二次北犯之美、英、土、伪军36000余人全部歼灭。正是这一次战役,迫使敌军全线溃退200公里,退至了三八线以南。美国共和党首领塔夫脱哀叹说:“这是美国历史上从未遭受的最完全的失败。”

本文节选自《文史参考》2011年第23期(12月上)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7 15:21:19 +0800 CST  
@马和和和和和车 2017-03-17 15:32:15
你开玩笑么?中国没有合适的翻译了,要岸英?整个政务院各系统找不到会俄语的?说这话总理同意么?
按照精英们推崇的美帝人性政策,就算岸英主动参军入朝,征兵部门也要劝阻的,还主动提出让他入朝?聂有那么傻逼吗?
看看岸英的履历。父:建党党员,一大代表;母:大革命党员,烈士;二叔:大革命党员,烈士;三叔:大革命党员,烈士。这都是血亲。典型的革命家庭。本人坐过牢,要过饭,流过浪,接受过较为完整的......
-----------------------------
@教外私淑 2017-03-17 15:44:57
阁下不知道就不要死扛硬顶,张希写有《毛岸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后的真实情况》一文,把决定毛岸英入朝一事怎么定下来的说清楚了
总参作战部部长李涛10月6日接受命令负责安排彭参谋翻译,10月7日见到安排的翻译嫌原定翻译新参加工作不可靠,向聂提出让毛岸英去,聂同意后自己去跟毛说,李涛找毛岸英交代工作;找毛岸英过程中有天津市长黄敬、李克农、叶子龙参与找人(因毛岸英恰好从天津调回北京),毛岸英没准备但表......
-----------------------------

私淑兄,这里有个时间问题很关键,按你提供的上文10月7日,李涛才提出岸英担任翻译的问题。按彭年谱,彭总是10月8日上午乘机飞往沈阳,而10月5日到7日间,基本都被繁重的紧急军事安排占据了,参加人是毛、彭、周、聂等,根本不可能再安排与彭的家宴,托付岸英上前线一事。

10月13日,因苏联在空军入朝问题上变卦,彭与高再次乘机返回北京,下午抵京,又是繁重的会议磋商,真正有闲的就是10月14日晚,18日晚两个时间点。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7 16:00:37 +0800 CST  
@马和和和和和车 2017-03-17 15:32:15
你开玩笑么?中国没有合适的翻译了,要岸英?整个政务院各系统找不到会俄语的?说这话总理同意么?
按照精英们推崇的美帝人性政策,就算岸英主动参军入朝,征兵部门也要劝阻的,还主动提出让他入朝?聂有那么傻逼吗?
看看岸英的履历。父:建党党员,一大代表;母:大革命党员,烈士;二叔:大革命党员,烈士;三叔:大革命党员,烈士。这都是血亲。典型的革命家庭。本人坐过牢,要过饭,流过浪,接受过较为完整的......
-----------------------------
@教外私淑 2017-03-17 15:44:57
阁下不知道就不要死扛硬顶,张希写有《毛岸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后的真实情况》一文,把决定毛岸英入朝一事怎么定下来的说清楚了
总参作战部部长李涛10月6日接受命令负责安排彭参谋翻译,10月7日见到安排的翻译嫌原定翻译新参加工作不可靠,向聂提出让毛岸英去,聂同意后自己去跟毛说,李涛找毛岸英交代工作;找毛岸英过程中有天津市长黄敬、李克农、叶子龙参与找人(因毛岸英恰好从天津调回北京),毛岸英没准备但表......
-----------------------------
@ywujun1969 2017-03-17 16:00:37
私淑兄,这里有个时间问题很关键,按你提供的上文10月7日,李涛才提出岸英担任翻译的问题。按彭年谱,彭总是10月8日上午乘机飞往沈阳,而10月5日到7日间,基本都被繁重的紧急军事安排占据了,参加人是毛、彭、周、聂等,根本不可能再安排与彭的家宴,托付岸英上前线一事。
10月13日,因苏联在空军入朝问题上变卦,彭与高再次乘机返回北京,下午抵京,又是繁重的会议磋商,真正有闲的就是10月14日晚,18日晚两个时间点......
-----------------------------
@教外私淑 2017-03-17 16:08:59
10月8日晚上,最是合适,李涛回忆是他与毛岸英谈话毛岸英愉快的接受了命令,之后毛岸英回毛泽东宿舍;那么如果当天晚上毛给彭送行,顺便把毛岸英介绍给彭(彭延安应该就认识),时间上也来得及,与其他故事不冲突
-----------------------------

但按彭年谱,彭是10月8日上午,冒雨飞赴沈阳的。
10月八日,联合国军占领平壤。同日,毛泽东发布关于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

而如果后面李涛、成普、王天成、杨凤安等人如果所忆无误,则岸英最迟10月14日,就应该到彭身边上岗了。
否则,一定有人日子写错了。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7 16:15:37 +0800 CST  
军委副兼总长不能算闲吧。
47年的延安保卫战,彭是被迫上阵的。
开始知道胡的进攻计划后,毛提出外线牵制,内线配合,想守住延安。彭实地考查南线防务后,返回后认为,守延安不可能,应放弃延安,诱敌深入,立足内线,独立作战歼敌。毛不以为然。
以张宗逊为将统西野打的一一塌糊涂后,改弦更张。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7 23:45:28 +0800 CST  
对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一般有当时人的看法,也有现在人的看法。
而当时人感受应最接近真实,最客观。

【引袁志刚文】
1990年7月9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北京成立了第一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 (简称
“编委会”)。当时邀请了23位健在的一野领导开会讨论。老将军们的发言合集为解放军高级将领评述西北战场。
以这些人的年龄,以及相对宽松的政治气氛,发言可以认为是肺腑之言,由衷之言,客观之言吧,对老领导彭、贺的感情深浅,为人事功的评价,发言中一览无余,对研究彭总颇有价值。下面分几次贴出。

1990年7月9日,经中央军委批准,在北京成立了第一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 (简称
“编委会”)。
主任委员:
习仲勋〔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时 (指解放战争时期,下同) 任西北军区政治委员、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
王震 (曾任国家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开国上将)。
副主任委员:
廖汉生 (曾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南京军区政治委员,时任第一兵团一军政治委员,开国中将),
杨得志 (曾任总参谋长,时任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开国上将),
阎揆要 (曾任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时任第一野战军参谋长,开国中将),
王恩茂 (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第一书记,新疆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时任第一兵团二军政治委员,开国中将),
王世泰 (曾任甘肃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时任第二兵团政治委员)。

编委由曾参加西北战场指挥作战的军以上领导同志杨秀山 (曾任解放军后勤学院
院长,时任第一兵团二军副军长,开国中将),余秋里(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政治局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时任第一兵团一军副政治委员,开国中将),冼恒汉 (曾
任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时任第七军政治委员,开国中将),耿飚 (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军委秘书长,时任第十九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傅崇碧 (曾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北京卫戍区司令员,时任第十九兵团六十四军副政治委员,开国少将),张达志 (曾任兰州军区司令员、炮兵司令员,时任第二兵团第四军军长,开国中将) 等23人组成。解放后,他们担任党和国家、军队重要领导职务。

一野战史编写办公室(简称战史办) 由兰州军区组建。笔者有幸参加部分章节的撰写,还对“战史”、“战例选编”进行了统稿。
从1992年9月至1996年11月,一野战史编委会多次在兰州、乌鲁木齐、北京等地主持召开“战史”、“战例选编”的评审会、审稿会、统稿会。当时健在的一野老首长出席了会议,他们以亲身经历,对西北战场的军事、政治以及战役战斗,发表了看法。然后,由战史办的同志将首长们的发言记录稿整理出来,分送各个编委。
这些老首长身经百战,阅历丰富,是党史军史或某一战役战斗、重大历史事件的亲历者、见证人。他们的口述历史,不仅弥补了档案史料的不足,更可贵的还在于披露历
史的真相。也是当今史学界、军 (战) 史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不可否认,首长们的讲话仅是一家之言,可能有重复,也可能说法不一 (主要是争论的问题),这是客观事实,不可避免。然而,这些口述历史仍是军(战) 史学者们研究西北野战军军 (战) 史的重要依据。
当年叱咤风云、扭转乾坤的开国将帅们,大多已作古。今天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轨迹,探寻和重温那段气壮山河、拯救中国命运的岁月,聆听他们早已被历史尘封的故事,置身于早已消失的年代……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8 08:41:11 +0800 CST  
【1】西北战场的战略形势十分严峻
1991年9月10日,曾任一野副参谋长,后任海军副司令员、总后勤部副部长、一野战史常务编委的开国少将王政柱,代表一野战史编委会首长来到兰州军区检查战史编写情况,战史办的黄江海、范文会、袁志刚、罗芳等7位同志,听取了王政柱的讲话。关于野战军的编成,王政柱说:
“一野组织形式特殊。就全国而言,有一、二、三、四野战军,华北野战军。西北
(一野) 与其他大区不同。晋冀鲁豫军区、中央局与二野是几位一体。晋察冀军区、华北局和华北野战军,三野与华东军区、华东局,四野与东北局、东北军区,都是一个整体。

就是一野不同。一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和西北局均属中央直接领导。直到1949年6月8
日,组成新的西北局才捏到一起。彭德怀任第一书记,贺龙任第二书记,习仲勋任第三
书记,统一领导西北的党、政、军工作。

“一野环境艰苦,敌我力量悬殊。陕甘宁边区150万人 (口)。关中如同伸出一条
腿,北边是沙漠,东有黄河天然屏障。战争进行到9个月,粮食告罄。部队多了更供应
不了。敌我力量对比10∶1。一野伤亡情况,全国也是少有的。伤亡团以上干部192人,
其中1947年、1948年两年伤亡占总数的79%。10个 旅 按 团 以 上 干 部 配 备 , 伤 亡 占 65%。1949年6月,一野才有15万人,十八兵团、十九兵团来了,共35万人,加速了西北解放进程。

战争初期,中央军委命令西北野战军(8个旅) 把胡宗南这支战略力量拖住,牵制
住敌人,不让胡军投入华北、中原战场。华北部队进入西北时一野已给胡宗南主力以歼
灭性打击,解放了西安,控制了关中地区。”
同日,即9月10日,王政柱就一野战史编写工作应注意的问题,作了长篇发言。现摘录有关段落,以飨读者:

“编写一野战史,我想既要讲全国、全军与各个战区的战略形势,又要把每个战役的
态势、战斗经过写出来。解放战争时期和西北战场的形势, 《毛泽东选集》 和 《毛泽东军事文选》 中,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这是研究与把握全国与西北战场的根本指导思想。
“关于战争形势,我结合自己接触的事,谈一些个人看法。解放战争初期,胡宗南领兵进攻延安,我军谁来挂帅呢?党中央、毛主席没有正式下令,但我们私下议论:不是彭老总 (彭德怀),就是贺总 (贺龙)。当时,彭老总是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贺老总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 。
1946年12月16日,我跟着彭老总、习仲勋(时任西北局书记) 在高家沟开会,彭老总谈了中央的一些作战意图,那就是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会后,彭老总又视察延安以南的我军阵地。陈赓在吕梁打开了局面,配合中原军区部队把蒋军赶出去了,使黄河东西两岸连成一片。另外,中央交代陈赓要随时准备过黄河,开辟鄂豫陕根据地。

“1947年3月13日,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12日晚,彭老总从前线赶回延安。这时中央还没有明确西北战场由谁指挥。16日中午,中央命令彭德怀指挥西北战场的作战。当
天,其他几位主要领导人的命令也公布了。司令部机关由军委和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抽调
人员组成。当时,中央主动放弃了延安。西北野战军指挥部撤到高家沟、青化砭以北。

中央和军委把西北战场的指挥大权交给彭老总,可见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对彭老总多么信任。
“自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敌人就从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对陕北实行封锁。其
间,蒋介石、胡宗南还几次偷袭过延安。但红色政权为什么在延安存在下去了呢?这是
因为毛泽东主席到重庆与蒋介石签订了《双十协定》;因为中共中央、解放军总部在延
安。如果蒋介石贸然进攻延安,那么国共两党刚刚签订的 《双十协定》 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协定撕毁,两党关系破裂,在政治上对蒋介石也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的。所以就因为有这么一个‘协定’,延安的局势才稳定了一段时间。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8 08:50:35 +0800 CST  
【2】西北战场的战略形势十分严峻
“后来,美国政府对国民党进行了大量的军事、经济援助,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开展全国内战,妄想消灭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蒋介石假和谈、真备战的反革命面目已经被揭穿,就什么也不考虑了,这就是史书上说的‘全面进攻’。
蒋介石‘全面进攻’失败后,又转入‘重点进攻’。所谓重点进攻是指山东、陕北。最近全国上映的《大决战》,把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两军的军事与政治斗争概括得很形象。敌人把这个仗叫做‘黄河战役’,我们也管它叫做‘黄河战役’。

“当时,我军主力在华北、东北一线。从延安的地理条件来讲,山东是左手,陕北是
右手。山东地处黄河口上,陕北处在黄河上游。为了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北发展向南
防御’指示,陈 (毅) 粟 (裕) 指挥的东线兵团,基本上从山东由北向东南向豫皖苏发展;刘 (伯承) 邓 (小平) 大军从晋冀鲁豫过黄河挺进大别山;陈 (赓) 谢 (富治) 指挥的太岳纵队 (也叫太岳兵团)8月22日渡过黄河,向豫陕鄂挺进。现在的国防部长秦基伟,当时是第九纵队司令,归陈谢指挥。

“那时中央和军委交给西北野战军的任务,就是把胡宗南牵住,不让他调到其他战场上去。胡宗南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美械装备,号称‘王牌’。蒋介石最终没有把胡
宗南部拉到主战场上去作大的预备队,是有目的的。蒋叫胡先把陕北搞掉,然后再调到
中原或者华北战场对付我们。不管他调到哪个战场,都有一定的影响。中央军委把胡宗
南交给彭德怀,也是放心的。就是要彭总把胡宗南拖住,不让他离开西北战场。

“西野采取‘蘑菇战术’,集中6个旅的兵力在沙家店围歼敌整编三十六师。这是西
北我军转入战略反攻的第一个胜仗。当时,中央向各野战军提出‘一个月消灭敌人一个
团’的任务,彭老总讲,消灭敌人一个团对胡宗南震动不大。他提出,一个月消灭敌人
两个旅。后来又提出一个师。西北野战军牵制胡宗南,中央决定留在陕北,充分显示了
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略以及对前途充满胜利的信心。同时,对全党全军和解放区的人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在蒋介石看来,只要把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赶出陕北,占领了延安,中共就无战略后方依托,变成了流寇,东躲西藏,打击或挫伤我军在其他战区正在作战部队的斗志。这是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是不能实现的。

“总之,中央不离开陕北好!西北的解放战争,是党中央、毛主席以及彭老总直接
指挥的。

“总的来讲,西北部队能吃苦,作风顽强。1948年11月1日全军统一部队编制,确定西北野战军为第一野战军,晋冀鲁豫为第二野战军,华东为第三野战军,东北为第四野
战军。有些人说西北部队少,还来个第一野战军。有人议论,西北部队少,彭总是军委
副主席、解放军的副总司令,却留在西北,真有点抱不平。有些话传到彭总那里,他问
人家,你是听别人说的,还是自己说的?人家告诉他大伙都有这种感觉。还有人开玩笑
说:‘彭总,你这人命苦呀,把你留在西北,我们也跟着受苦、倒霉!’

彭总从革命利益出发,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对部队要求一向是严格的。他教育指挥员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这个副总司令的部队就应该多吗?我希望我带的部队的人还要少一些,让别人的部队的人更多些,多打胜仗。在彭总的教育和影响下,西北部‘洋’不起来,吃苦倒是称第一。写战史的时候,部队英勇的战斗作风,吃大苦、耐大劳的革命精神,应该提几笔。”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8 08:56:48 +0800 CST  
【1】一野战略地位非常重
1994年4月3日至8日,第一野战军战史编审委员会,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战史》 (简称一野战史)审稿会。
参加会议的有:编委会副主任廖汉生、王恩茂,委员余秋里、郭林祥、罗元发、傅崇碧、杨秀山、黄新廷、张希钦、王政柱等。首长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编委副主任王世泰、委员冼恒汉等因事因病未来开会,将书稿修改意见寄给了编委会。
参加会议的还有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的专家、学者和教授,以及解放军档案馆、解放军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等。
4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上将,中央军委副主席、曾任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和国防大学校长的张震上将,到会看望一野战史编委会的老同志、老首长,相互亲切交谈,一起合影留念。

刘华清在讲话中评价说:
“解放战争中最艰苦的是一野,饭都吃不好,但部队战斗一直很强,创造了许多经验
。党中央、毛主席向各野战军转发了不少一野经验。一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保卫
了党中央,保卫了毛主席,直到最后离开陕北。所以,在战略上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张震在讲话中评价说:
“第一野战军打了许多好的仗。一野面对的敌军强大而自己兵力非常少。我带学员到延安学习一野三个战例 (指青化砭、羊马河和蟠龙战役) 对学员教育很大。大家感到
亲切,增强了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的信心。
“在十四大前夕,军委提出发扬老红军本色的问题。现在从上到下都在研究现代战争,越研究信心越不够。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各个野战军的战史。
战史不仅记录了当时的英明决策,而且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和经验,也反映了部队光
荣传统和作风。现在军以下干部包括军区领导多数都没打过仗,再过五年就更少了。

我到美国参观了二战、南北战争战例的展览,我们的仗,比它强。我们的战史是培养干部的最好的教材。没有这些,怎么组织指挥战斗?学习战史教材,再通过实践提高。因
此,要运用好野战军战史这个最好的教材。”
廖汉生对一野情有独钟, 他说:
“西北野战军、第一野战军比二野、三野、四野仗打得小 (张震插话:打得好,打
得精),但战略位置并不亚于其他几个野战军 (刘华清插话:各有特点)。我们是2万人对敌22万人 (国民党军兵力实为25万人)。
他们有坦克有大炮,我们的枪是过去的,新的很少。我讲个故事,打榆林不是两次没有
打下吗?第一次打榆林打凌霄塔,从晋西拉了一门野炮,多少炮弹呢?20发炮弹。第一
炮打上去一个白疤疤,20发打完了,凌霄塔依然如故,叫固若金汤。吃饭的时候,先是
小米,米饭以后吃黑豆,黑豆吃完吃南瓜,南瓜吃完吃南瓜子。沙家店战役后过‘八
一’,没吃的怎么办?打了几只野鸡,厨房没有盐,就到卫生部要了氯化钠炒野鸡过
‘八一’。说明什么呢?说明西北战场是苦的,人少、兵少、枪少、弹药少。在彭总直
接指挥下,在贺总协同帮助下,以一比十完成了党中央、毛主席交给一野的战略任。”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8 09:03:38 +0800 CST  
【2】一野战略地位非常重
王恩茂的发言 , 观点鲜明 , 事实清楚 。
他说:
“西北在全国的战略地位,要把胜利的经验总结一下,把西北的战略意义总结一下。为什么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要总结胜利的经验,当然要总结不利的教训。
“西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靠西北人民解放军的力量,一兵团、二兵团、十八兵团和十九兵团……是靠部队打出来的。
“解放战争是一盘棋。西北战场不是孤立作战,各战区的胜利有力地支援了我们。没有各个战区的支援,西北战场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陈谢兵团,刘邓大军,起到牵制敌人的作用,是我们取得胜利的一个条件。太原战役后,十八兵团、十九兵团进入西北作
战要写清楚,写充分。
“解放战争,毛主席讲了三种方式。北平方式,搞统一战线。西北是和平解决的,主要是新疆,国民党好多部队的起义,靠做工作,搞统战。我们是一手打,一手谈,当然主要是打。要写人民战争。各级政府、各族群众的支援,新解放区和老革命根据地的支,都要写到。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援,完成解放整个大西北的任务是不可能的。彭总很注意发展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的建设。有没有根据地大不一样。打陇东,回师马栏,我们才感到根据地的重要。有了根据地,如鱼得水。正因为有陕北、晋绥、西北和全国人民的支援,我们才赢得西北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第一野战军战史一定要写好。它的重要性是:西北解放战争是全国人民解放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记载人民解放战争整个革命战争最后胜利的历史,是记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的历史,是记载推翻‘三座大山’反动统治的历史,是伟大革命战争的历史。所以一定要写好。要 (写成) 无负于、对得起伟大战争的历史。这个历史仗打
得很好,而战史写不好,那就不好了。要无负于伟大的统帅毛主席的指挥,无负于彭德
怀的指挥,无负于所有第一野战军指战员和英勇牺牲的同志,无负于我们的后代。这样,我们就于心安慰了。

“我们第一野战军取得西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是不容易的,是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取得的。兵力对比悬殊太大,是一比十几。敌人装备比我们好。我们所处地区范围狭小而且贫穷,陕甘宁不到10万平方公里,150万人,胡宗南占领后,只剩下20万人。从战争的资源———人力、财力都是贫乏的,钱没有钱,物资没有物资,黑豆没有黑豆,吃谷糠
。打榆林吃防灾粮、谷糠加红薯,吃后拉不出屎来。“

战史要反映西北战场重要性,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长期在陕北,陕北长期是中国解放的指挥中心、中枢。毛主席、党中央留在西北战场,不仅指挥西北而且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坚持在西北。第一野战军保卫党中央、军委指挥部,保证这个指挥部指挥了全国人民解放战争,这个作用不可低估。正因为有以毛泽东为首的指挥中枢在陕北,才吸引牵制了国民党几十万战略预备队,使它不能增援任何一个战场,起的作用是重大的。

“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留在陕北本身就是伟大的力量,不仅指挥正确,而且以身作则,这个力量就了不得。敌人离毛主席很近,很危险。他不顾自己的安危到前线指挥。沙家店战役,胡宗南分两路冲到毛主席的指挥部,很危险。这要好好写写,教育后代,这太重要了。有一次,彭总在旅以上干部会上讲,各个战场来电报要求毛主席转移到安全地方指挥,彭、贺也要求毛主席转移到安全地方,毛主席没有同意,一直在西北与陕北军民同危难同艰苦,一起战斗。这很了不得。一直到3月23日宜瓦战役才离开。
从1947年3月18日起到1948年3月23日,宜瓦战役取得胜利经晋绥到华北,共一年零六天。371天,不是和平时期是战争时期的371天,是同陕北人民共同奋斗的371天,要大
写特写,以教育后代。”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8 09:09:34 +0800 CST  
【3】一野战略地位非常重
余秋里说:
“一野在西北战场作战,敌我兵力悬殊,环境的艰苦,超过了任何一个战场。我经常想,一野在西北进行的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四个因素:
一是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二是彭总、贺总的卓越指挥;三是陕甘宁、晋绥的老百姓好;四是一野部队有一个好的战斗作风,就是吃苦耐劳、不怕牺牲、英勇顽强。
“党中央、毛主席为指挥西北解放战争写了不少电报,但书中引用的比较少。沙家店战役前,毛主席、周副主席曾来到野战军指挥部所在地和彭总一起研究作战计划,书中也没有具体的叙述。”

黄新廷 (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员、 军委装甲兵司令员, 时任一野第二兵团第 三军军长, 开国中将) 说:
“战史要正确评价西北战场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取得胜利不是靠哪一个方面、哪一个野战军和哪一个战区,而是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取得的。消灭国民党、蒋介石几百万军队不是容易的事,不是哪个方面的胜利。每个战区、每个野战军都是在中央统一领导指挥下密切配合完成各自任务。就全局来讲是缺一不可,就局部来讲是各尽其责,各有特点,不分轻重。
西北作战吃苦不是一般的苦,条件苦也不是一般的苦,而是各方面条件都差。西北人烟稀少、人穷地贫,兵力少,兵源缺,装备差,吃不上,穿不暖,要与装备精良、十倍于自己的敌人作战,条件异常艰苦。西北人民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支援战争,这就是特点。全国战场作战环境都苦,但西北最苦。”

郭林祥 (曾 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 、总政治部副主任、 中央军委纪委书记, 时任第十八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开国少将,1988年晋升为上将) 说:
“第一野战军作用很重要。西北战区艰苦,地广人稀,马家军很有战斗力,不能轻视它
。全国解放战争西北起了重大作用。新疆地位也很特殊,不比解放西藏容易。两位老帅指挥十八兵团进军西南很顺利。彭、贺的战略战役指挥是正确的。”
傅全有 (曾任兰州军区司令员、 总参谋长, 上将军衔) 说:
“战史中对一野各部队各战役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价,要使一野的老首长看了以后都比较满意。一野原有两个兵团,下面有几个纵 队,即 一纵 、二 纵、三 纵、四 纵 、五纵、六纵 ,七 纵在山西 ,后来过来的 。
新疆还有个五军。还有华北十八、十九兵团 ,是 1949年5月 至6月 来 到西 北 作 战 的 。陕南还有十九军等。这些部队的战斗情况,在战史中要如实地正确地反映出来,不要把哪个丢了。

“一定要把西北特点写出来。西北最大的特点:一是以少胜多。当时,敌我力量悬殊,是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进行作战的,这和其他野战军不一样。二是西北特别艰苦,要把艰苦写出来。西北贫穷,部队也穷,没吃的。保卫延安时,一天吃一顿饭,有时一天吃不上一点粮食。秋天就把老乡的包谷、土豆、南瓜煮上一锅,连吃带喝。只靠毛驴从陕甘宁送粮,送小米,哪能送得上。因为西北缺粮缺米,解放榆林先后打了两次,没有打下来。我两次打榆林没有去过榆林,这次我去榆林住了三天,看了一下地形,看看为什么那么难打。看了后,给我一个印象:
那个地方部队没有生存条件,周围都是沙漠,就是一锤子买卖,打不下来,就得赶快走,不走就把你困死、饿死在那里。榆林两次没有打下来,这个自然条件是个很大的原
因。
太原能围困那么长时间,因为那里有生存条件。榆林要是围困那么长时间,就不行。三是在毛主席、党中央直接领导指挥下。这一点是其他野战军没有的优势。要把毛主席战略思想、指挥艺术反映出来。这一条反映不出来,这个战史就不行。还有一个特点是人民战争,要把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体现出来。人民支前参战这部分不敢丢了,有一些细节可找当时的老首长、老领导谈一谈,开阔你们的思路和视野。”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8 09:18:38 +0800 CST  
【1】彭德怀、贺龙、习仲勋摆位要得当
西北场战上的彭德怀,曾出任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 (1947年3月至1949年1月)、第
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 (1949年2月至1952年6月)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贺龙曾出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 (1945年8月至1949年2月) 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员、西安市军管会主任等。习仲勋曾出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及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政治委员(代)、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政治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 (1950年1月19日成立) 副主席等。在党内,彭德怀兼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贺龙为第二书记,习仲勋为第三书记。
在武装夺取政权和巩固新生革命政权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剿匪肃特等伟大斗争中,彭、贺、习三位一体,通力合作,功勋卓著。多年来,他们的老部下对他们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念念不忘,有口皆碑。
王政柱说:
“现在许多老同志都还很敬佩和怀念彭老总。彭总对部队要求严,是出了名的。当时,如果有人讲困难,指挥员就说,你别提困难,中央在陕北,有中央、彭老总指挥我
们战斗,一定能打胜仗。陕北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最后一块根据地,是老区,那里的
老百姓真好!他们宁可自己饿饭,无私地把谷子、包米、黑豆送给部队吃。
看到这种情景,彭总很感动,对分管后勤工作的刘景范说,再困难,不要把老百姓的种子粮吃掉。所以,在陕北,拖住胡宗南,陕北人民的无私支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黄新廷同志曾经讲过一句话:如果与其他兄弟部队比,当时西北战场生活最苦、条件也差。西北部队顽强的战斗作风,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的确是过得硬的!

“西北野战军时期,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当副政委,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刘景范来当后勤司令。这个问题,究竟是彭总提议的,还是中央安排的,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地说,习仲勋、刘景范、黄静波等同志,都是陕西人,对西北地方情况很了,工作都很有魄力。
在前线指挥部,彭老总多次对有关领导同志说:‘西北解放战争,如果没有习仲勋、刘景范两位同志,那就要分散我的很多精力。有了他们两位,我可以集中精力考虑作战方面的事。’战争年代,部队作战频繁,流动性也大。每到一地,参谋们把地图挂起来,彭总一边看着地图,一边考虑作战大事。习仲勋同志总是不顾行军打仗之疲劳,深入到群众中去,宣传我党我军有关政策,动员群众,实行坚壁清野,教育群众,增强胜利的信心。

“有一次,彭老总在屋内搞了几份作战电报,外出散步时,看见习仲勋同志的马鞍还在外面,就把管理科的高科长叫来,严肃地说:
‘你把我的房子安排得好好的,不要把习书记 (彭总对习仲勋同志从来没有叫过副政委) 看成老百姓。如果确实没有房子,我们两个人可以住在一起嘛!’讲这件事,说明彭总对习书记很尊重,也证明了习书记在西北战场上的地位与作用。因此,编写一野战史,对习书记领导的西北局的历史功绩,一是分量要重,二是评价要恰当。
“西北的两位老帅彭总、贺总,加上西北局,在‘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口号下,共同完成西北解放战争。

西北局、晋绥联防军都是全力以赴的,是坚决贯彻1947年中央小河会议决议 (即集中陕北、晋绥两个区的人力物力支援西北解放战争) 的,战史中要充分地作出评价。小河会议后,习仲勋同志就离开了前方,抓后方工作了。

1947年7月20日小河会议,中央对全国、西北形势进行了分析,决定陈赓太岳兵团的行动不进陕北而单独南下,过黄河占领豫西,配合西北和中原战场作战。”
廖汉生说:
“贺龙、彭总的关系,不能简单地以萧何、韩信之比。对一野来说,彭是主要指挥官,贺在一野没有职务,但重要的会议都参加了。可以说,贺参与了决策,协助了指挥。”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3-18 09:28:03 +0800 CST  

楼主:ywujun1969

字数:1166994

发表时间:2016-04-04 05: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17:16:01 +0800 CST

评论数:573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