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具体争议事件辨析中看老总

@总机叫武昌 2017-01-17 17:55:10
直接说吧,猫独立指挥,打赢过哪个战斗,或者战役?
贴着朱德、彭大帅的不算
-----------------------------
@ywujun1969 2017-01-17 19:18:04
这个勉为其难了,毛在军中从未当过军事主官,要么党代表,要么政委,不可能独立指挥。
-----------------------------
@断臂残刀疲败兵X 2017-01-17 21:15:56
井冈山时,一度误传他被开除出党,当时他改任的就是师长,他起家时部队也就一个残破的团,团长等军官差不多都跑了,林彪那会才只是个排 长,他不指挥难道你指挥啊。
后来上了井冈山,手下几个团也就相当一个师,长征时他拿回兵权时,部队名头大,实际也就相当于一个师。
所以你要说他没连排指挥经历还凑和,营团师一级,他是一级级干下来的。
-----------------------------
是不是实际指挥,指挥能力到底如何,要看实际情况。
毛上井冈是27年10月,28年4月与朱德会师。独立指挥能力主要看这一段表现。而这段,毛部主要是跟井冈地区的地主武装靖卫团打,还几次被地主武装击败击溃,一团长陈浩等要率部离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其实,没有与朱会师前,毛部实力如何,第一次赣敌围剿井冈山,只派出了1营正规军,如何理解?
28年4月,朱毛会师后,第二次围剿,派出的是2个团。第三次则是5团正规军。

另外,毛上山时,师就是个空架子,就是一个一师一团,且一团实际只有1、3两营。毛在朱毛会师前,军事指挥主要还是依赖以前老警卫团的军事干部。

朱毛会师时,出于互相尊重,开始朱部编为4军10师,毛部编为11师,朱毛除分任军长、党代表外,再分兼两师师长。但同年五月,4军就撤销了师级编制。军下直接指2挥团。




27年三湾改编后上井冈时,部队不足千人,番号是第一师第一团,实际只有1,3两个营上山。
毛担任的师是个空架子师,朱毛会师后,为相互尊重,朱部为四军10师,毛部为11师,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17 22:29:45 +0800 CST  
@exit2015 2017-01-18 17:29:34
海瑞精神有两方面,提倡的海瑞精神是海瑞听到嘉靖死后哭到出血的忠臣精神,民众要的海瑞为了集体利益不怕下狱和皇帝对着干的精神.
提倡海瑞精神是首倡的,吴晗的文章是冲着海瑞的后一种精神去的.
吴晗不被打倒天理不容,除非突然驾崩.
-----------------------------

59年4月上海会议,因为大跃进已经出现很不好的败象,毛埋怨干部们对他不讲真话,(毛想没想过自身的原因,为啥对他不讲?),在批了众人一通后,出于政治需要,就提倡学习海瑞“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精神。
吴晗完全是迎合政治需要、奉旨创作,《海瑞罢官》剧本本身发表在庐山会议前,还特意送毛斧正过。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18 17:45:27 +0800 CST  
其实吴晗的代表作是44年写的《朱元璋传》,吴就是因为本书,进入毛的视野的。
明太祖的传记原初的写作动机,就有“通过明太祖攻击蒋介石,指桑骂槐”的意思,老朱几乎成为老蒋的化身。
正因为如此,解放后,毛多次与吴当面讨论此书,指示吴说“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该肯定的,应该写的好点,不要写得那么坏(指朱的晚年)”。还专函希望吴能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加力用一番功夫”。
吴也根据最高领袖的旨意,又两次修改书稿, 根据阶级分析法再塑朱之形象。
其实,后世评论《朱元璋传》,共同的评价是:解放前的稿子带有吴晗强烈的学术个性和流动生辉般文采,而奉旨修改后的稿子,基本平庸、呆板,了无生气了。
吴本一介书生,一旦将学术作为介入政治的工具,短期效果也许很过瘾,但也把自己从此绑在了领袖的政治棋盘上了,个人命运也注定由不得自己了,座上客还是阶下囚,统统取决于领袖的一己意志和整体布局。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18 18:10:44 +0800 CST  
老三农问题专家杜润生自述中回忆与毛接触中,对毛性格的感受:
”毛是不能被激的,他认为可行的大事,你越坚持说不行,他越不相信,更加激活他极强的反向思维。”

所以周相的建国后的行为,尤其是从“反冒进”与“反反冒进”与毛激烈交锋的后果看,周相一旦看清了毛性格特征,如果他认为无法是毛交出权力的话,减少错误决策造成的灾害,最佳方法,就是不反对,实际中尽可能纠正一些吧。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0 10:29:14 +0800 CST  
毛的倔犟与死不认错的性子,在其他领导人的晚年回忆中也有记载,1986年,杨尚昆在谈及张闻天与毛的关系时,曾说过一段话:
“那时候反毛反的最厉害的是任弼时。第一次宁都会议恩来是中央代表团团长,恩来还没有到,是任支持把毛主席撤掉了。所以毛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还讲,最后在中央苏区剩下的一个反对他的就是任弼时。”
“弼时那时认为毛主席有些东西不妥当,比如包括肃反他认为毛主席该有责任,但是毛主席从来不认为肃反他有责任。”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0 12:53:23 +0800 CST  
@ywujun1969 2017-01-20 12:53:23
毛的倔犟与死不认错的性子,在其他领导人的晚年回忆中也有记载,1986年,杨尚昆在谈及张闻天与毛的关系时,曾说过一段话:
“那时候反毛反的最厉害的是任弼时。第一次宁都会议恩来是中央代表团团长,恩来还没有到,是任支持把毛主席撤掉了。所以毛一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前还讲,最后在中央苏区剩下的一个反对他的就是任弼时。”
“弼时那时认为毛主席有些东西不妥当,比如包括肃反他认为毛主席该有责任,但是毛主席......
-----------------------------
@教外私淑 2017-01-20 13:09:32
不是不认错,是不对他人表示自己错了,但错的事情还是会找机会承认、吸取教训、予以改正的
肃反时血流滚滚,到了整风时就一个不杀、大部不抓了,也承认肃反时做的过了,造成很大损失;但是肃反不提自己的事
其实这样也挺好,过去的错误接受教训别再犯,大家也不是要追究谁的责任:谁没犯过错呢
-----------------------------
但国家和政党的决策体制上,不能只依赖于领导个人修为高低、决策水平来不犯、少犯错误。
毛强调民主集中制,但实际中,又手握政治局主席的所有重大事项的最终裁决权,不肯放弃,民主集中制,制度上就没有保证了。

文革后,在中央最高领导机构的体制设计上,邓、陈两人坚决主张撤销党的党中央主席、政治局主席职位,就是鉴于以前惨痛的教训。
政治局中,只要是委员,制度上政治地位完全平等,总书记也没有特权,只是负责召集和主持工作会议。书记处负责跟踪落实。

这就是一个集体领导、集体决策的制度保障,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政治制度的进步。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0 13:45:21 +0800 CST  
胡乔木、邓力群回忆中,对毛、周两人引发“反冒进”冲突的导火索56年4月“颐年堂会议20亿预算冲突”,都有描述记载。

胡言:
“4月下旬,毛主席在颐年堂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追加1956年的基建预算,受到与会同志的反对。.......会上尤以恩来同志的发言最多,认为追加预算将造成物资供应紧张,增加城市人口,更会带来一系列困难等等,毛主席最后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就宣布散会。会后,恩来同志又亲自去找毛主席,说我作为总理,从良心上不能同意这个决定。这句话使毛主席非常生气。不久,毛主席就离开了北京。”

周说“从良心上不能同意这个决定”,是有原因的,因为建设计划膨胀过快,56年2月,就几乎失控了。各种建材已极度紧张,类似于已经付钱下了订单的顾客,都没饭给供应了,因为根本就已经没有食材了。

邓力群回忆:
“毛主席要增加基本建设的意见,在多数人中间通不过。这种情况作为党内生活来讲,本来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毛主席的意见成为少数一方的意见,在多数人中间通不过,这是罕见的。这对个性特别强的毛泽东来说,不仅因为认为自己的意见是对的,要引起不快,而且对这种场面的出现要受不了。这样毛主席生气了,宣布散会。散会以后,一转头就到南方去了。”

但在“反冒进”一事上,刘、周是思想看法一致的。刘后面专门写了一篇社论《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发表于6月20号的《人民日报》上,发表前,照例送毛审阅,毛就批了三个字“不看了”。

但这事毛始终记着,58年1月南宁会议开始批周陈为主的“反冒进”,但也没有忘记刘。毛专门把刘的这一篇社论的摘要在会议上印发,且加上批语:
“庸俗的辩证法,尖锐地针对我,庸俗的马克思主义”。

这个批语显然是过头了。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0 22:17:59 +0800 CST  
批了“反冒进”的周、陈、薄等人,58年5月,毛召开八大二次会议,注意,是“二次”,而非“二中”,这是党史上唯一一次,目的很明确,要推倒八大一中全会形成的中央决议,重新来过,此次会议,就是党史上明确的“大跃进”的开端之会。

毛心理很清楚,周、陈、薄等党内公认的搞经济、搞工业建设的能手虽认错了,却未必真服气,活还是需要人干。

“反冒进”中,虽然未批刘,但毛知道刘是与周等思想看法相同的,当然也就不放心委以重任了。

但毛就是绝对地自信,你们不服,我就亲自出马,用事实证明给同志们看看,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自信地表态:

过去不少人认为工业高不可攀,神秘的很,认为"搞工业化不容易呀“。总之,迷信很大。

我也不懂工业,可说一窍不通,可是我不相信工业就是高不可攀。
我看,大概只要十几年功夫,我们的国家就可以变成工业国,我看只要15年就可以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并且还要赶上美国”。

具体怎么搞,毛说: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那是一种方法。我们可不可以有另一种方法呢?都是搞社会主义,都是马列主义,他们是由上而下的方法,我们是搞发动群众,搞阶级斗争!”

政治挂帅+群众运动的大跃进,就是这么出台的。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0 22:42:06 +0800 CST  
了解党史的人都知道,《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就是领袖本人亲自主持制定的,简称“农业四十条”,56年1月26日,公开在《人民日报》全文发布。

在“大力提高粮食的产量和其他农作物的产量”一节中,有如下明确的亩产要求:

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在黄河、秦岭、白龙江、黄河(青海境内)以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一百五十多斤增加到四百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二百零八斤增加到五百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四百斤增加到八百斤。其中的沙荒地区、土地瘠薄地区、常年旱涝地区、高寒山区、无霜期很短地区、地广人稀地区、大面积垦荒地区,可以按照情况,另外规定增产指标。
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棉花每亩平均年产量(皮棉),由一九五五年的三十五斤(全国平均数),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增加到四十斤、六十斤、八十斤和一百斤。
------------------------------------------------------------------------
看了上述内容,结合领袖本人出身农村,又是我党最著名的农运领袖,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者,党内除了邓子恢等少数人,谁敢说比毛更了解农村,更清楚一亩地能打多少斤粮?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1 09:01:26 +0800 CST  
大跃进中,虚报出来的亩产高指标,从一开始,恐怕除了少年儿童外,全国没有一个成年人信以为真的。

中央领导,包括毛本人,从一开始,就一清二楚地知道基层在造假,只是刚批了周陈的“反冒进”,按毛自己的意图亲自挂帅,发动群众搞“大跃进”,那么,明知造假也就不能揭穿,考虑的只是政治影响。

因为基层造假的根子在完不成高指标,而高指标的始作俑者在中央,中央则在毛本人,这个逻辑链条谁都懂。

在明知是假的情况下,毛的态度就带有了很强的两面性和矛盾,一方面希望干部学海瑞、讲真话,另一方面,则高指标不降,希望完成大跃进,对省市大员保持高压不减。

在1958年8月北戴河政治局会议上,毛说对完不成指标的官员要执行纪律,一警告,二记过,三撤职留用,四留党查看,五撤职,六开除党籍。毛甚至说:完不成生产或调拨计划,要按纪律办事,要铁的纪律不要豆腐纪律,马克思要与秦始皇结合起来!

毛给省级官员压力,省级官员就给地级官员压力,地级官员自然而然要把压力下移。例如,广东对大炼钢铁不那么积极,中央有人打电话催问陶铸:“为什么广东大炼钢铁放不出卫星”,于是广东宣布1958年11月1日一天广东炼出生铁878吨,炼出烧结铁、海绵铁1169吨。后来验证,广东1958年动员全省一半的劳动力,实际合格钢铁产量只有4.2万吨。

毛自己的亲身考察中,也态度微妙。1959年春,毛视察湖北孝感,有人向他汇报“亩产万斤”时,毛听了一笑说,派军队站岗放哨,一亩一亩的划下来,我亲自看过秤,我才相信你这个“亩产万斤”。当一些地区向毛汇报农民瞒产,正在进行反瞒产,毛说:“要是农民手里真正有瞒产,我高兴,我怕农民手里是没产可瞒呀”。
认为毛起初不了解亩产实情,本身就是对毛这个农村专家智商的侮辱呀。

我个人观点是,毛最初没有认为基层吹牛会造成后来蔓延全国灾难。
毛的逻辑很浪漫:群众干劲鼓起来了,虽然虚报吹牛,但只要比以前粮食增产了,国家存粮多了,农民手中也余量多了,有什么不好。吹吧,我不点破。

而实际上,大跃进演变成全国各行各业的大跃进后,三年大跃进造成的是三年大浪费,取得的一些成果,远远不能抵消付出的巨大人力、资源和环境成本。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1 09:28:51 +0800 CST  
大跃进,毛责任问题争议很大。客观讲,做为领袖,决策上,毛只要没提3_5年超英,就是理智的。更何况10-15年的目标?
论毛责任大小,主要看58,59两年的高指标出台推行,毛负多大责任。出了问题,纠偏上毛负多大责任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2 11:04:14 +0800 CST  
周有光老先生112岁去世,历尽四朝,阅尽人间事,今摘先生回忆《静思录》部分…
我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经历北洋政府时期、国民党政府时期、1949年后的新中国时期,友人戏称我四朝元老。这一百年间,遇到许多大风大浪,最长的风浪是八年抗日战争和十年“文化大革命”,颠沛流离二十年。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重庆,一个日本炸弹在我身边爆炸,旁边的人死了,我竟没有受伤。“文化大革命”时期,我被下放到宁夏平罗“五七干校”,跟着大家宣誓“永不回家”,可是林彪死后大家都回家了。

我一生中最大的幸运是无意中逃过了“反右运动”。1955年10月,我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会后被留在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放弃上海的经济学教学职业。过了几年之后我才知道,“反右运动”在上海以经济学界为重点。上海经济学研究所所长,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自杀了。我的最优秀的一位研究生自杀了。经济学教授不进监牢的是例外。二十年后平反,一半死去了,一半衰老了。我由于改了行,不再算我过去的经济学旧账,逃过了一大劫难。“在劫不在数”!



老年读书,我主要读专业以外的有关文化和历史的书籍,想知道一点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背景。首先想了解三个国家:中国、苏联和美国。了解自己的祖国最难,因为历代帝王歪曲历史,掩盖真相。考古不易,考今更难。苏联是新中国的原型,中国改革开放,略作修正,未脱窠臼。苏联瓦解以后,公开档案,俄罗斯人初步认识了过去,中国还所知极少。美国是当今惟一的超级大国,由于戴高乐主义反美,共产主义反美,伊斯兰教反美,美国的面貌变得模糊不清。了解真实的历史背景困难重重。可是旧纸堆里有时发现遗篇真本,字里行间往往使人恍然大悟。我把部分读书笔记改写成为短篇文章,自己备忘,并与同好们切磋。

先知是自封的,预言是骗人的。如果事后不知道反思,那就是真正的愚蠢了。聪明是从反思中得来的。近来有些老年人说,他们年轻时候天真盲从,年老时候开始探索真理,这叫做“两头真”。“两头真”是过去一代知识分子的宝贵经历。

我家发生过一个笑话。著名的漫画家丁聪,抗日战争时期常来我家。我们一家都很喜欢他,叫他小丁。我的六岁的儿子十分崇拜他。一天,我在家中闲谈,说小丁有点“左倾幼稚病”。我的儿子向他告密:“爸爸说你左倾幼稚病!”弄得小丁和我都很不好意思。多年以后,我的儿子到了七十岁时候,对我说:“其实那时爸爸的左倾幼稚病不亚于小丁。”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2 20:27:56 +0800 CST  
@总机叫武昌 2017-01-23 17:06:36
现在信仰危机,就是中共过去夸大(欺骗宣传)破产的恶果之一
-----------------------------

1911辛亥年以来的国共两党,革了君主的命,却没革专制的命。

重竖起一个人间的领袖,权力比君主并不小,从政治制度上看,又有什么进步。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3 22:05:41 +0800 CST  
而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叙事,则以党派成见、意识形态画线,互斥对方为“匪”,为“反革命”,又怎谈客观、公正。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3 22:17:56 +0800 CST  
战役指挥水平高低,靠的是司令部参谋人员的整体专业素养。
毛,蒋两人做为政治领袖,不该为战役指挥这个层面负主责。

做为现代职业参谋体制的发源地的德国,比毛,蒋高太正常,美军在执行力上,也比不过当时纳粹。
有资料说,美军建立现代参谋体制,化了14年。
国共两军都是脱胎于1925年师从苏联红军的黄埔,一直打内战,根本没时间培养足够的人才,建立完善的体制。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4 11:08:23 +0800 CST  
国共两党军事指挥官的素质,别说跟美、德比,就是跟苏联红军比,也是天生地上。

我军主要指挥官更是基本靠在战争中学战争,而20世纪恰好是军事技术、军事思想飞速发展的一个时期。

北洋混战、北伐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基本是一战的套路,而抗战和解放战争则完全变了。指挥官从高层、到中层缺乏有效的学习和训练,都普遍的军事思想和专业技能跟不上日本、美国这样的对手,吃亏是必然的。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4 11:30:00 +0800 CST  
国共两军的中高级指挥员素质,比不上先进的美、德、日,即使连苏联红军也远远不如。

苏军一般军官的军事履历中,几乎一半时间在从事军事学习提高和训练呀!

朱可夫一段典型学习履历:
1923年4月,年仅26岁的朱可夫被晋升为骑兵第39团团长。1924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列宁格勒高等骑兵学校,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他以“狂热的求知欲”投入学习。无论是在室内进行图上作业,还是在野外进行战术演练,他总是兢兢业业,刻苦钻研。他还利用节假日踏勘列宁格勒附近地形。结业时,他不坐火车,骑马返回部队,历时7昼夜,行程963公里,对列宁格勒至明斯克一带的地形进行了勘察。
1924年到1930年间,朱可夫又进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高级进修班深造。他的同学,著名的军事家、后来成为苏联元帅的巴格拉米扬回忆道:“朱可夫在我们中间是绝对称得上出类拔萃,他不仅果敢顽强,而且足智多谋,有见地,学习期间,他常常提出一些我们料想不到的观点,令人拍案叫绝。他的见解总会引起很大的争论,但他又总能运用新奇的逻辑加以论证......”。

而抗战前27-37年间,国军培养基层军官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毕业生为10732人,培养高级军官、能胜任现代军队参谋的陆大才毕业不到2千人。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4 11:38:29 +0800 CST  
张瑞德有篇文章《抗战时期国军的参谋人员》,记载有一项军令部的统计:
1940年时全国参谋学资不合格者到1/2,至1942年减为1/3强。
参谋素质以司令部的性质加以区分,大致以集团军以上的参谋人员最为健全,军部次之。师则人才缺乏,成绩甚差;兵站总监与分监部的参谋素质,尤为低劣。

军以上的各级参谋长,大多毕业于陆大,能力尚佳,表现也不错,只是资历有不免稍差者。
师参谋长多为军校出身,长于部队经验,但是缺乏运筹之才,因此师的幕僚业务,不但凌乱欠缺,且较往日低落。
至于各级司令部驻的中、低参谋人员,偶尔也有出身短期训练班的,一般经验尚可,战术修养则不足,差堪推行日常业务,至于自动自发工作与研究发展的精神,则几乎是百无一二。


所以,彭总在八路军集总司,为什么非常器重左权,左参谋长不但是黄埔一期,而且在苏联伏龙芝扎扎实实,学了三年。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4 11:50:58 +0800 CST  
毛、蒋二人,尤其是蒋,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和军队的素质,有没有清醒的认识?

看现有的资料,我想至少蒋是有清醒的认识的。蒋正经是在国内保定军校,日本振武学堂学习过的科班生。

38年淞沪抗战后,蒋就意识到国军指挥官的学问与专业技能远不如日本军官,蒋在总结会上坦承:

“我们做总司令的,只比得上人家一团长,我们的军长、师长、只当的人家一个营长和连长。”

一般国军将领也都认为,日军高级将领中,虽缺乏出色的战略家,但在基本战术、战略原则上,均能一丝不乱,绝少发生重大错误。

国共内战,双方半斤八两,国军中高级指挥人员素质稍高,但被其它弱点严重抵消,战场上不起决定作用了。

至于蒋的”越级“乱指挥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是被中国特殊的”国情“给逼得没办法的办法。不能一味说蒋的责任。

试想,如果自己部队指挥系统层级很多,且多次发生信息泄密的情况下,做为蒋,会怎么办?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4 12:14:00 +0800 CST  
国民革命军的建设过程中,曾先后师从苏联、德国和美国,三国也都对国军的缺点弊病,当着蒋的面直言不讳,很多话说的很难听,则侧面说明,至少在军事上,蒋本人很少很清醒,愿意倾听。

大革命失败后,在苏联军事顾问回国前,应蒋之请,指出国军之缺点:
“营以下的动作,大体可以说是很注意了,但团以上到军、师为止,各级司令部的业务极不健全。图上作业与沙盘教育可以说完全没有,指挥所与参谋业务的演习,更是完全忽略,所以中国军队一到作战就莫名其妙。既没有具体的作战计划,也没有完备的作战命令。”

42年5月,史迪威也曾给蒋一份报告,认为国军军官的素质能力与其职务阶级呈反比:
“低级军官对于命令,每能迅速执行;营长、团长的素质不一,但不乏优秀之士;至于军长、师长,则问题颇大。

这些人中很少是有效率的,他们很少到前线,更极少监督命令是否执行,对于来自前线夸大甚至错误的报告,不经查证,即予接受,经常忽略搜索和警戒的重要性,以致造成大乱。

一般的师长似乎认为只要距前线80公里处发一命令,即已尽到责任。这些军官中有许多是相当勇敢的,但大多数的人均缺乏道德和勇气……”

楼主 ywujun1969  发布于 2017-01-24 12:33:36 +0800 CST  

楼主:ywujun1969

字数:1166994

发表时间:2016-04-04 05:1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17:16:01 +0800 CST

评论数:573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