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十七世纪中荷战争全纪录(1604-1662)

更新更新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19 22:12:03 +0800 CST  




《怒海争锋-26》



第五章 中国海盗的崛起

在荷兰人退居台湾前后,也有一群年轻、勇敢的华人来到这块蛮荒之岛,他们的首领是福建海澄人颜思齐,后来他被誉为“开台圣祖”,是谜一样的英雄人物。
在现存所有的史料中,清人江日昇所著的《台湾外记》(或名《台湾外纪》、《台湾外志》)对颜思齐的纪载最为详尽。颜思齐,字振泉,早年在家乡为官宦人家所欺辱,一怒之下打死其仆,背了人命官司,逃命至日本平户。他初以裁缝为生,后来有了些积蓄,与一群华人海商混熟了,由于他性情豪爽、仗义疏财、身强体健,武艺高强,久而久之在日本华侨中闻名遐迩,为当地华人领袖之一。
当是时,日本国家权力落入德川幕府之手,雄才大略的德川家康于1616年去世,继承者德川秀忠无论在能力与魄力上都与乃父相去甚远。怀有远大抱负的颜思齐觑准了机会,认为可以联合当地华商势力共举大事,推倒德川幕府,将日本三岛据为华人的海外殖民地。在中国华侨史上,像颜思齐如此有远见与魄力的人物绝无仅有。中国向来以天下中心自居,对海外事业一向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蛮夷未化之地,何足道哉。在中国东南岛屿被欧洲殖民势力觊觎蚕食时,颜思齐却要在海外开拓一片新天地,可谓是心大志雄。
颜思齐以古代梁山泊英雄好汉聚义的方式,纠集陈衷纪、杨天生、郑芝龙等二十八人,歃血结义,称兄道弟。其中颜思齐最为年长,也不过三十六岁,郑芝龙最年幼,仅二十一岁。这伙热血青年与狂热的冒险家初定于1624年的中秋节举事,推翻日本德川幕府。可是百密一疏,在起事前几天消息走漏,幕府的武士对平户全城搜捕。颜思齐等人紧急拼凑十三艘商船出海,侥幸躲过幕府的搜捕。
大海茫茫,究竟要漂往何方呢?陈衷纪提出的建议得到诸位的认同:“台湾为海上荒岛,势控东南,地肥饶可霸。今当先取其地,然后侵略四方,则扶余之业可成也。”从这句话隐约可以看出陈衷纪绝非寻常之人,他有深远的战略眼光与开拓海外的雄心。事实上,他是颜思齐集团的第二号人物,可是在颜思齐去世后,他却意外地输给郑芝龙,没能抢到第一把金交椅,后来也死得莫名其妙。
陈衷纪的“立足台湾、侵略四方”的战略成为这群冒险家的指南针,不仅奠定了颜思齐集团的海外事业,也开启了华人大规模拓殖台湾的历史。

十三艘船在台湾岛西海岸的笨港(今为北港)登陆,此处距澎湖岛四十里,与之隔海相望。与大员岛不同的是,这里远未开化,居民多为当地土著人,从大陆来的华人很少。抱负远大的颜思齐却从这片蛮荒之地看到了希望,在此立足,完全可以打拼出一番事业。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镇抚土番。跟随颜思齐前来的,除了二十八名兄弟外,还有数百名喽啰,他们船上武器充足,倘若要以武力驱逐土番,固然并非难事。不过颜思齐有政治目光,既然要在台湾岛上长久立足,就必须与当地土著居民友好、和平相处,这才是上策。于是他会见土番首领,商定双方各自地盘,互不侵扰。
紧接着,这位开台英雄开始了拓荒笨港的尝试。他辟置十个寮寨,分别称为:主寨、前寨、后寨、左寨、右寨、海防寨、粮草寨、哨船寨、抚番寨、北寨。由于笨港地处北回归线附近,日照充足,雨水丰沛,土壤肥沃,是一块极为适宜耕作的土地,颜思齐集团要长期经营,势必要解决粮食问题,同时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增强实力并扩大影响力。要做到这些,就必须要有更多的人口。为此,颜思齐派遣心腹杨天生秘密回到福建,在漳州、泉州一带招募三千多劳力,用船运到台湾笨港,这也是大陆汉人大规模迁移台湾的开始。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19 22:13:16 +0800 CST  
@grafsiegfried 2012-04-20 15:41:11
好帖好帖,顶之顶之!
-----------------------------
谢谢关注呀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20 17:23:52 +0800 CST  
@hui85201 2012-04-20 17:41:16
我也来顶贴,希望君山兄能每天一更^_^

-----------------------------
谢谢,尽量了:)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20 20:00:52 +0800 CST  




《怒海争锋-27》



除了陆上开拓之外,颜思齐一伙人也从事海盗事业。其实在明代,海商与海盗往往是合二为一,这是那个时代的海上贸易特点。不仅中国海商如此,外国海商也一样。日本商人、荷兰商人、葡萄牙商人、西班牙商人统统一样,一边以贸易盈利,一边在海上抢劫贸易对手的船只。因为海上抢劫是无本生意,往往利润高得惊人。彭孙贻的《靖海志》中,就记有郑芝龙的一次海上抢劫:“劫得四船货物,皆自暹罗来。”
我们不应当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大航海时代的海盗,因为那是一个拓荒的时代,而海盗又往往成为拓荒的先驱。颜思齐沦为海盗,身居蛮荒之岛,可是他的胸襟与志向要远远超过同时代其他英雄人物。可惜的是,这位才干非凡的拓荒英雄没能迈过死亡的门槛。
1625年农历九月,颜思齐前往距海岸约三四十公里处的猪罗山(今称诸罗山)打猎时,意外染疾,不治身亡。死亡突如其来,令雄心无限的颜思齐徒留无尽的遗憾。他在临终前对结义兄弟们说:“不佞(颜思齐的自称,相当于“我”)与公等共事二载,本期创建功业,扬中国声名。今壮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继起。”此时距他入台仅有一年的时间,去世时年仅三十七岁。
在今天台湾北港的街道中心,树有一座“颜思齐先生开拓台湾登陆纪念碑”,这位拓荒英雄也被冠于“开台王”、“开台圣祖”的称号。颜思齐是那种极具时代眼光的英雄,在整个中国对大航海时代到来无动于衷的背景下,他却以海外事业为已任,拓殖台湾笨港。在大明帝国对荷兰人占领台湾持默认态度时,他却能崛起而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这股力量并没有因为他的死亡而消失,而是在郑芝龙、郑成功两代人身上得到了传承,倘若没有这支力量的存在,台湾或许就与中国永久地分离了。
民国著名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对颜思齐有很高的评价:“西人有言,中国人无冒险进取之心。乌乎!如思齐者,岂非非常不羁之士哉?成则王而败则寇,固犹不失为男子。”当海盗也当如颜思齐!

颜思齐之死引发了一个问题:谁将成为笨港海盗武装集团的领袖呢?
结果有点令人感到意外,年仅二十二岁的郑芝龙成为新的首领。在结义的二十八名兄弟中,郑芝龙最年轻,是什么原因让他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郑芝龙这个人。
郑芝龙是福建南安石井人氏,原名叫一官,字飞黄。关于他的早年生活,史料的记载也是矛盾重重,其中最完整的资料仍然来自《台湾外记》一书,因而我以这本书的记载为基础,以其他史料为补充,疏理一下他的早年生涯。在他十七岁的那年(1620年),郑芝龙追随舅父黄程到了澳门,从此开始接触到商业与航海,眼界大为开阔。在澳门呆了一年多后,他到了日本平户,并且遇上了当地华商领袖李旦,李旦对郑芝龙的才华刮目相看。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20 21:05:32 +0800 CST  
@牛暴 2012-04-20 21:38:00
好文好帖,留记号
-----------------------------
欢迎围观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21 09:25:41 +0800 CST  




《怒海争锋-28》



可以说,郑芝龙是属于天才少年。据史料所说,他“颇有文才,吹弹歌舞,无所不解”,实际上他的才华远不止此。他的语言天赋令人惊诧,他先后掌握了葡萄牙语、荷兰语、日语等语言,这些对他日后的海洋贸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还对西方文化表现很浓厚的兴趣,甚至还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并有一个洋教名——尼古拉?嘉斯巴特(Nicholas Gaspard)。同时他对东方日本的剑道也颇热衷,曾学过风靡一时的双刀流。但是真正让李旦欣赏的,远非这些雕虫小技,而是这位年轻人的非凡勇气与膨胀着的雄心壮志。据史料所载:“(芝龙)胆智材略,过绝等伦,时人或以戚继光拟之。”这位还没做出惊人事业的年轻人,却早被比作最伟大的抗倭将军戚继光。走南闯北阅人无数的大海商李旦一眼就看出郑芝龙身上非凡的气质,深信他必定可以做出伟大的事业,于是他做了一个惊人之举,将郑芝龙收为义子。
说到李旦,这里便引出一个话题。
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李旦与颜思齐实为同一人,为什么会把两个经历、故事完全不同的人扯在一起呢?李旦与颜思齐都是旅居日本平户的华人,两人在华人世界中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可是奇怪的一点是,两个人好象一点往来也没有。两个人都在日本平户与台湾岛间活动,都是海商,而且有共同的一个手下,这个人就是郑芝龙。更奇怪的是,两个人几乎同时去世,而且他们留下的资产又都被郑芝龙所继承。有这样巧的事吗?因为有人便猜测,颜思齐或者是李旦使用的一个假身份。
我的看法是,李旦就是李旦,颜思齐就是颜思齐,根本就是两个人。两人几乎同时去世,这也仅是巧合罢了,而且根据史料,李旦比颜思齐早一个月去世。当时李旦在平户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他的朋友不仅有日本的官员,还包括英国、荷兰商人,与福建巡抚南居益也有接触,象这样一个知名人物,怎么可能有分身术?其实李旦与颜思齐生活轨迹中的某些共同点,正可以说明在大航海时代的背景下,这些海外华商尽管得不到政府的支持,仍旧以自身坚忍不拔的努力去适应这个强者生存的世界,与来势汹汹的欧洲人分庭抗礼。

至于年轻的郑芝龙如何击败颜思齐集团中的重量级人物杨天生、陈衷纪等人而荣登第一把交椅,史料上有各种离奇之说。
一种说法是“拜剑说”,把剑插在一斛米上,众人逐一往拜,郑芝龙磕头而拜时,宝剑腾空而起,众人大骇,推他为首领(据《明史纪事本末》)。还有“掷筊说”,用两个碗掷筊,若两碗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则称为“圣筊”,圣筊是大吉之兆。其它人掷筊时,碗都摔破,独郑芝龙的碗不仅未破,而且一上一下为“圣筊”。当时有人不信,结果郑芝龙连掷三十次,结果都一样,于是被推为首领(据《台湾外记》)。此外还是更离奇的说法,这里便不说了。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21 20:12:30 +0800 CST  
@hui85201 2012-04-24 12:38:26
楼主这更新速度让人蛋疼啊。不能厚此薄彼。

-----------------------------
又忘了更新了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25 07:47:56 +0800 CST  




《怒海争锋-29》



以上的说法可信度很差。据笔者分析,郑芝龙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有其自身的优势,归结起来有这么几点:
第一,他有特殊的身份。郑芝龙是大海商李旦的义子,而李旦又早于颜思齐去世,郑芝龙是其遗产继承人之一。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有细心的人在郑氏家谱中发现郑芝龙有一名“颜”姓的妻妾,便将这个颜姓女子与颜思齐相联系,猜测可能是颜思齐的女儿。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郑芝龙就是颜思齐的女婿,以女婿的身份来继承岳父的事业,道理上讲得过去,只是这种猜测没有任何强有力的证据支持。
第二,他财力雄厚。郑芝龙的财力有来自继承李旦的遗产,也有自己在海上抢劫来的。《靖海志》称他“富逾十主”,十主就是笨港十寨的十位寨主,“海中以富为尊”,因此顺理成章地成为新的领袖。
第三,他得到海盗集团实力派人物杨天生的支持。在颜思齐海盗集团中,陈衷纪是第二号人物,也是郑芝龙最强劲的竞争对手。郑芝龙得以胜出,与杨天生的支持不无关系。杨天生是颜思齐的心腹,当年在日本策划倒幕,后又到福建募民渡海开发笨港,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杨天生可能自忖竞争不过陈衷纪,遂转而支持郑芝龙,他曾称赞郑芝龙“年纪虽轻,议论大有经济”(《台湾外记》),看好这个有雄心、有计谋、才干非凡的年轻人。
第四,他有同荷兰人打交道的丰富经验。根据荷兰人的《东印度事务报告》,郑芝龙曾经担任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翻译。当时荷兰人占据大员,而颜思齐占据北港,双方相安无事,甚至可能还有贸易往来。在荷兰与颜思齐集团之间穿针引线的人物便是郑芝龙,因为他精通荷兰语。实际上早在南居益出兵攻打澎湖时,当时郑芝龙受李旦的委派,就曾经当过荷兰人翻译。在探讨郑芝龙如何成为海盗集团的领袖时,这一点优势往往被人忽略,至少我从来没有看过有人说起过,这也可算是笔者的读史发现之一。
郑芝龙曾以战场观察员的身份见证澎湖之役,对荷兰人坚船利炮的了解程度非他人可及,因而在他掌控海盗集团后,便做出两大决定:第一,向福建发展,避开与荷兰发生冲突;第二,大力装备西洋武器。

事实证明郑芝龙是一位天才。
他的海盗集团以令人吃惊的速度扩张。在1624年,颜思齐等人流窜到台湾岛时,仅有十三条船与数百人,到1626年,即郑芝龙接手后的第一年,船只增长到一百二十艘。而1627年的上半年,郑芝龙集团已经拥有四百艘船与七万人,到了下半年,船只突破一千艘。
值得注意的是,郑芝龙集团与荷兰人之间有一种默契。尽管福建当局同意与荷兰人贸易,但这种贸易是非正式的,只是口头答应,没有签署任何协定,这也使得贸易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荷兰人的商品来源必须依靠另一种方式的贸易——“走私贸易”。
郑芝龙恰恰是走私贸易的巨头,在一份荷兰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这支有四百只船、七万人的首领名一官,他曾在台湾公司当过译员,后来当了海盗,一瞬间获得如此伟大的成就,中国官府对他束手无策。他长期与我们有良好的友谊,我们对他有莫大的信任。”文中提到的“一官”就是郑芝龙,在荷文史料中,都是使用“一官”这个称呼。
荷兰人不仅依靠郑芝龙获得更多的商品,而且也利用他打击西班牙人。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25 07:49:31 +0800 CST  
@283013374 2012-04-27 02:48:38
楼主太监了?

-----------------------------
一直在更新啊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27 07:19:15 +0800 CST  




《怒海争锋-30》



从福建前往吕宋(马尼拉)的商船屡屡被郑芝龙集团所截击,这沉重地打击了吕宋西班牙人的贸易。或许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郑芝龙获得了荷兰人在武器上的援助,以下是时人对郑芝龙武装的评价:“其船器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坚致,入水不没,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铳炮一发,数十里当之立碎。”显然,郑芝龙海盗集团在武器装备上甚至超过了福建水师,不要忘了,福建水师在大明帝国的海上力量中是首屈一指的。
凭借这一支强大的海上武装,郑芝龙在福建沿海频频发起进攻,福建当局几乎束手无策。更要命的是,郑芝龙不仅攻城略地,还大肆收买人心。他对手下喽啰们有几条军纪约束,不准掳掠妇女,不准屠杀百姓,不准放火烧房,不准破坏庄稼,只是遇到富人家便逼他捐钱捐粮。海盗军每到一处,就竖起大旗,招收当地居民入伍,大批贫困饥民纷纷“慕名”而来,郑芝龙根本不必担心兵源的不足,还有不少人自愿到台湾岛上进行垦荒。
显然郑芝龙雄心勃勃,他并不想在台湾这块不毛之地上当一名土匪头。他的目光是富饶的福建、广东沿海。从本质上说,郑芝龙是个精明的商人,而非一名武士。,他武装到牙齿只是为了打造自己的贸易帝国。从一开始他便有一个缜密的计划,在横扫东南沿海的同时,为投降归附朝廷留下一个空间。正因为如此,他对前来围剿的官兵总是手下留情,并不赶尽杀绝,同时不断向官方暗示,可以有条件地接受招抚。
傲慢的政府当局显然并不愿意与海盗和解,尽管在战场上屡屡败北,但这并没有难倒头脑灵活的官员们,他们对力量的平衡向来有一番独特的眼光。福建当局自知凭借老掉牙的落后武装,绝对无法击败郑芝龙,但倘若把荷兰人拖下水如何?用荷兰人的坚船利炮去对付郑芝龙的坚船利炮,岂非妙哉?

可是荷兰人又不是傻大个,凭什么心甘情愿去做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的事呢?因此事情的关键,就是要抛出一个令荷兰人足以心动的条件。
荷兰人处心积虑要得到的,便是获得与中国自由贸易的特权。尽管福建当局允许商船前往大员及巴达维亚与荷兰人贸易,但这种贸易仅仅是口头承诺。荷兰并非大明朝廷所认可的“朝贡国”,也就是说,并没有真正获得与中国自由贸易的权利。这种中荷之间的贸易,是福建政府默许的,或许可称为“默许贸易”,至于怎么贸易,由福建大官说了算。
“默许贸易”没有官方正式协定,只是官府睁一眼闭一眼。据荷兰人的叙述,这种贸易大体是这样进行的:“公司一向用中国帆船把现款从大员和福摩萨运到漳州港口的厦门,交给驻在那边的代理人,有时交给可靠的私商,让他们购买适合日本、东印度或我国市场需要的商品,这些交易是通过福州巡抚的默许而进行的。”
为什么要通过“代理人”呢,荷兰人有难言之痛。
首先,福建方面发往台湾大员的商船很少。在荷兰退出澎湖时,福建当局答应发商船往大员贸易,可是实际上发往台湾的商船寥寥无几。对此荷兰人对福建当局提出强烈的抗议。福建当局辩称说,主要是因为“海盗骚扰的威胁和大员贸易的薄利导致商人不再前往大员”,并且试探荷兰人能否“配合驱逐海盗”。这里说的海盗,显然指的便是郑芝龙。
其次,中国不允许荷兰商船前往沿海贸易。也就是说,福建当局既不愿自己的商船去台湾,又不愿台湾的荷兰商船来福建。这种情况下要怎么贸易呢?只得通过中间人代理。在荷兰与福建之间穿针引线的“代理人”中,最重要的一人是许心素。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27 07:34:27 +0800 CST  
@15715587589 2012-04-30 05:09:22
楼猪,我同时等你两个帖子的更新,叫我情何以堪

-----------------------------
谢谢你的关注,继续更新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30 08:20:46 +0800 CST  




《怒海争锋-31》




当时的天下大势是这样的:齐国与秦国各自称雄于东西方;魏、韩两国倒向齐国;崛起中的赵国意图吞并中山,在外交上采取“结秦连宋”的政策,借秦国之力制约齐国,以免齐国干涉其攻略中山;楚国由于外交上的反复与军事上的惨败,成为孤家寡人,在国际上孤立无援;燕国表现低调,在经历亡国、复国之痛后,苦练内功,无意卷入国际纷争。
公元前298年,齐、魏、韩三国联手,由孟尝君担任主帅,进攻函谷关。
应该说孟尝君的攻秦的时间选择上相当不错。我们在上一章中说到,秦昭王诱执楚怀王后,楚人立楚顷襄王,秦王大怒,大举出兵进攻楚国,取得斩首五万与略十六城的辉煌战绩。在秦、楚交锋之际,孟尝君冷不妨带着三国联军杀向函谷关,这远远出乎秦昭王的意料。孟尝君夺取函谷关的愿望很强烈,毕竟当初他在这里吓出一身冷汗,最后还是依靠鸡鸣狗盗之徒才得以逃亡,现在雪耻的机会来了。
仓猝应战的秦军被三国联军打败了。在历次战争中,秦国军队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是我们不应当低估其他诸侯国的军事力量。战国七雄中没有弱旅,而齐、魏、韩三个大国联合起来,军事力量绝对不比秦国差。

秦军失利的消息传来咸阳后,秦昭王十分震惊,自从商鞅变法以来,秦国日益强大,很少受到外来侵略。这时的他心里颇为后悔,当时怎么没有把孟尝君杀了呢,现在这个人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虽然秦国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可是精锐兵力尚在楚国,来不及调往函谷关战场,因而秦昭王打算以割地的形式与孟尝君谈和。
秦昭王召来宰相楼缓,对他说:“齐、魏、韩三国的兵力十分强大,深入我国,我打算割让河东三城(武遂、封陵、齐城)跟他们讲和,您看怎么样?”
楼缓回答说:“割让河东三城,对秦国损失很大,避免战祸又是国家最大的利益。大王何不召公子池来商量呢?”公子池是秦昭王的庶兄,被认为是有智慧、有谋略的人。楼缓是赵国人,他比较滑头,秦昭王想割地讲和,他并不发表意见。为什么呢?倘若他建议割地,日后秦昭王反悔了,那他就倒霉了;倘若他不建议割地求和,孟尝君的联军要是一直打到咸阳,那秦昭王势必又要怪罪于他。所以楼缓就打起太极,把球推给公子池。
公子池也是个聪明人,他毕竟是秦昭王的庶兄,有些话可以放开来说,于是便道:“大王您割地讲和,日后肯定要后悔的;如果不割地讲和,也要后悔的。”
秦昭王听得糊里糊涂的,不明白什么意思,便问说:“这怎么说呢?”
公子池答道:“大王如果割地讲和,三国捞到利益后,会心满意足收兵离去。可是到时大王会后悔:可惜啊,三国联军本来就要离开了,我却偏偏送给他们三座城邑。如果不割地谈和呢?要是三国联军越过函谷关,进逼咸阳,那秦都就危险了。到时大王可能又会后悔:哎呀,我怎么会因为吝惜三座城邑而放弃与三国谈和呢?”
说到这里,秦昭王听明白了。
作为臣子,楼缓与公子池都害怕担当责任,不敢做最后的决断。能作决断的人,只有秦昭王自己。秦昭王是一个很有魄力的人,果断是一位优秀君王必须具备的品质,于是他最后拍板:“两害相权取其轻者,我宁可因为割让三城而后悔,也不愿意因为咸阳遭到危险而后悔。我决定要割地求和了。”

对于秦昭王的割地求和,孟尝君又有什么打算呢?
当时孟尝君以三国之师攻秦,粮食紧张,便派人前往西周,要向西周借点粮食。此时的周室形同小诸侯,周赧王对孟尝君的要求十分不痛快,但又不敢拒绝,怎么办呢?这时,有一个人自告奋勇前去游说孟尝君。据《史记》“孟尝君列传”,前往游说孟尝君的人是苏代,不过《战国策》中所记却是韩庆,考虑到苏代此时仍为齐国谋士,故而笔者采纳《战国策》的说法。
韩庆拜见孟尝君后,说道:“齐国军队替魏、韩两国攻打楚国,花了九年的时间才夺取宛城、叶城以北的土地,壮大了魏、韩两国的势力。如今又进攻秦国,这不是又要进一步增强魏、韩两国的力量吗?”考查史料,公元前301年,齐、魏、韩三国联合进攻楚国,在齐将匡章的指挥下,取得垂沙战役的胜利,楚国宛城、叶城以北的土地为魏、韩两国所瓜分。齐国与魏、韩两国结盟,大约是公元前310年,是年张仪由于与秦武王不合而离开秦国,遂使魏、韩先后叛秦,转而与齐国相好。
韩庆的言外之意,齐国卖了苦力,最后捞到好处的却是魏、韩两国。要知道齐国与秦国相距遥远,就算攻城略地,也不可能把秦国的土地并为己有,最后还不得送给魏国与韩国吗?兴师动众,对自己却没有任何好处,不是吗?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30 08:22:12 +0800 CST  
对不起,发错了:)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30 08:25:40 +0800 CST  




《怒海争锋-31》



许心素是晚明福建海商代表人物之一,这个人能量颇大,与大海商、郑芝龙的义父李旦关系密切。当时李旦活动于海外,许心素则活动于泉州、厦门一带,帮助李旦购买货源。后来雷约兹舰队占领澎湖,李旦出面在福建官方与荷兰人之间斡旋,当时福建官府为了控制李旦,便把许心素当作人质扣押了。澎湖危机解决后,荷兰人撤往台湾,许心素也被释放。也许是他曾因为荷兰人坐过一次牢,荷兰人倒对他很信任,便让他充当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商业“代理人”。
这时的许心素也明白,只有官商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他极力巴结厦门都督俞咨皋,俞咨皋在澎湖之役后,由副总兵升总兵,权势极炽。俞咨皋在福建巡抚南居益面前大力举荐许心素,就这样,许心素摇身一变成为官府中人。
许心素告诉荷兰人,中国方面并没有正式允许荷兰人在台湾开展自由贸易,福建当局对商船控制很严,没有许可证是不得开往大员的。但是许心素的商船是可以驶往大员的,因为他有俞咨皋发放的许可证,因而可以同荷兰人经商。一般情况下,荷兰人先把钱给许心素,让他采购所需的货物后,再运往台湾大员。

这种默许交易显然令荷兰人心里忐忑不安,万一哪天福建当局不默许了,或者代理人出问题了,他们就要蒙受惨重的损失。
就在这个时候,福建官兵在与郑芝龙海盗军的战斗中,屡战屡败。郑芝龙接手颜思齐武装海盗集团后,便确立向福建发展的方针,在1626年至1627年间连续进攻福建漳浦、金门、厦门,然后挥师南下,进攻粤东,剽掠如风,势不可挡。海盗军越战越勇,人数越来越多,船只也越来越多。郑芝龙骚扰广东后,又杀回福建,这下子福建当局吃不消了,决定向台湾的荷兰人求助。
福建官方给荷兰人送去一封信,有三个要点:第一,由于海盗猖獗,商船根本无法通过台湾海峡,荷兰人购买的生丝运不出去,要求荷兰派船前来运。从这个要求看,显然这批生丝是许心素为荷兰人代购的。第二,要求荷兰人派两艘战船停泊于漳州湾,以防海盗骚扰。第三,协助福建官方剿灭海盗。
根据荷兰人的情报,福建官方的确十分尴尬。在郑芝龙的频频打击下,福建水师遭受重创,可用的战船数量仅有八十艘,与郑芝龙船队相去甚远。当时荷兰舰队司令官是德?韦特,他是第二任台湾总督,不过这一年(1627年),荷印巴达维亚当局派彼得?纳茨出任新的总督。韦特认为这正是打开与中国自由贸易大门的良机,他马上通过商人许心素转告福建当局,只要准许中国商人与台湾大员及巴达维亚的自由贸易,荷兰人将出兵赶走海盗郑芝龙,而且不需要福建水师的增援。
其实荷兰人与郑芝龙的关系一直不错,自称“一官长期以来与我们友好往来,以礼相待”。可是如今海盗的力量完全掌控了台湾海峡,福建的商船(包括荷兰人在大陆的代理人)根本无法渡海到台湾贸易,而且“由于海盗为寇,今年不会有帆船自漳州到达巴城(巴达维亚)”。台湾大员与福建的贸易,已经由于郑芝龙横行闽海而中断了。利益超越友情,这是商界颠簸不破的真理。当郑芝龙的扩张已经损害到荷兰人的利益时,韦特司令官不惜要牺牲自己的商业伙伴。

福建巡抚朱一冯写了一封信给韦特,声称如果荷兰人协助剿灭海盗郑芝龙,事成之后必将获得皇帝的准许,中国商人将可以自由地前往台湾大员及巴达维亚城贸易。福建巡抚的信件我们无法看到原本,仅有荷方的简要记录。倘若深入分析就会有些疑问,福建巡抚凭什么可以断定皇帝将批准自由贸易呢?
我估计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福建巡抚只是忽悠荷兰人,或者在信件中设有某些陷阱,由于我们无法读到原件,没法去判断。第二,福建政府在贸易权限上的话语权,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事实上,自开放海禁以来,各种禁令实际上不断被突破,以致于形同虚设。譬如最初开放港口只有漳州海澄,可是后来厦门港取代了海澄,这已经突破了朝廷最初的制制。在台海贸易冲突中,中国方面的种种贸易举措,似乎也只是福建官方做决定,在这里很少看到朝廷的影子。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30 08:27:10 +0800 CST  
发到《血战天下》的稿子了:(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30 08:28:27 +0800 CST  
@15715587589 2012-04-30 11:16:14
老大,血染天下你是边写边发,慢我能原谅你,这个你不是写好了么,麻烦贴多点贴快点,看得爽点,我最喜欢看历史了

-----------------------------
这个也没写好,写一半。边贴边做些修改。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4-30 22:36:24 +0800 CST  
@283013374 2012-04-30 23:36:37
哎,想不到真想不到我同时收藏了楼主两篇贴子!战国的刚把"我是商秧"看完!正努力追赶大部队呢!这个贴子我也早收藏了,可惜没仔细看博主名,真抱歉!其实我看天涯从来都是只看不回,因为顶贴的太多了,我就不凑热闹了!在这贴子里我第一次顶,这么好的文章没人回,连住几天楼主也不跟新!我急啊!刚猛一看君山兄..我以为进战国贴了,反复看几次哎呀!原来这贴也是君山兄的!必须顶!加油

-----------------------------
有这么巧的事。
谢谢关注,继续更新。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5-01 07:46:03 +0800 CST  




《怒海争锋-32》



在得到福建巡抚的保证后,韦特司令官便率维蕾德号、伊拉斯莫斯号、迪罕号、斯卢登号、休斯敦号等快船以及其他四艘配备荷兰士兵的帆船,前往福建沿海的铜山岛。此时台湾热兰遮城仅剩下三百二十人的小部队,“最勇敢的战士”都被拉到福建前线,去镇压海贼郑芝龙。
荷兰人不过才五艘快船与四艘帆船,要对付郑芝龙数百条海盗船,韦特司令官哪来的底气呢?显然他们还沉浸在1622年明荷战争的一系列胜利中,竟然异想天开地认为自己的几艘战船可以打败郑芝龙的数百条海盗船。可事实证明,这位貌似勇敢的韦特司令官不过是徒增笑料的跳梁小丑罢了。
曾经对郑芝龙有“莫大的信任”的荷兰人就这样反水了,可是郑芝龙却是不好惹的。他对荷兰人的背信弃义大为恼怒,红毛势必要为这种轻率的举动而付出代价。自以为是的韦特司令官很快就发现大势不妙了,当他发现海盗船黑压压的一片冲过来时,这位已经卸职的前台湾总督不得不认真考虑一下自己的前程。是在铜山岛输个精光呢,还是当个逃跑将军算了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是么?要是输个精光,回到巴达维亚总部还不是要给炒鱿鱼?当郑芝龙的船队怒气冲冲地出现在他眼前时,他心虚了。
“司令到达该处后(指铜山),遭受海贼火船猛烈攻击,只好率领维蕾德号、伊拉斯莫斯号,不发一炮,逃回爪哇。”看来这位韦特司令官并不象想象中的那么英勇,他被吓坏了。连一发炮弹都没放出,司令官第一个当逃兵,他匆匆扔下一个命令:“其它快艇和帆船返回台湾大员。”
可是并不是每艘战船都象司令官的座舰那么幸运可以逃脱。奥沃克号快艇被海盗军的火船撞上了,熊熊燃烧,船上的人员被俘虏,郑芝龙别有用心地将这些倒霉的家伙交到澳门葡萄牙人手中。显然,这是郑芝龙对荷兰人的示威,既然你毁了交情与友谊,也休怪我不讲情面,你与福建当局勾结,我便与你的对手连横,看看谁玩不动呢?这就象是一个四国军棋的棋盘,游戏四方是明帝国、荷兰、葡萄牙与海盗,海盗抢得了先机。

韦特司令官的逃跑,令热兰遮城里的新任台湾总督讷茨十分焦急。此时荷兰在台湾的力量真是太薄弱了,仅有三百名士兵。如果西班牙人或葡萄牙人,或是郑芝龙的海盗军在这个时候突袭荷兰在大员岛上的热兰遮城,那将会怎么样呢?“将发觉我方全无海军,处于毫无守备状态。”讷茨总督不无侥幸地写道:“感谢上帝,当时敌人没有前来,不然,敌人确会不遭抵抗而占领此地。”
可是讷茨有点高兴得太早了,很快他就会见识到郑芝龙可怕的报复了。
讷茨在自己的私人信件中无奈地写道:“该海贼(指郑芝龙)对我方前去进攻甚为愤怒。他拥有帆船千余艘,多方为害我们。例如,他捕获了我方一艘大帆船,连同船员八十五人。以后,另一艘有两付锚链的从此地开往司令处的船也被捕获。新港号帆船满载货物,值一万八千里尔以上,本打算安全地运往中国,也被截获。此外,有两艘船只,其中一艘载有约安?樊?德?哈根氏被派往泉州沈苏处运丝,也被截获。……最后,该海贼又劫走我方快艇西卡佩尔号及艇上人员物资。”
郑芝龙很快就让荷兰人明白,谁是台湾海峡的真正统治者。讷茨,这位史上最倒霉的台湾总督尴尬地发现,自己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本想在郑芝龙背后插上一刀,协助福建政府剿灭海盗来换取贸易特权。不想事情没办成,通商目的没达到,反而与郑芝龙反目为仇,连遭报复。他后悔不迭地称 “都是这次轻举妄动的结果”,并无可奈何地向巴达维亚当局报怨:“船只都不能在中国海面露面,一露面就要被一官截获。我们三百五十人只好坐困此间,无能为力。那么除了一艘待修补的船只外,阁下恐怕再不能从此处得到什么东西了。”
这位悲情总督充满悲观的念头,以致于在后来的“滨田弥兵卫事件”事件中一败涂地。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上台就被郑芝龙耍得信心全无,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对荷兰人来说,这是一段极为艰难的日子。令讷茨总督感到庆幸的是,不久后郑芝龙选择了与帝国政府的和解,并被福建当局收编,这才结束了荷兰人与海盗之间尴尬的对峙。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5-01 07:47:40 +0800 CST  
历史地理学!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2-05-03 08:10:20 +0800 CST  

楼主:醉罢君山

字数:91287

发表时间:2012-01-31 16: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30 02:17:17 +0800 CST

评论数:4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