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十七世纪中荷战争全纪录(1604-1662)

@wamtwwamtw 339楼 2013-12-23 10:41:56
楼主啊楼主,网上发帖不是出书,不需要迎合官方,所以何必自己割爱呢,可以接着明荷战争那个帖子发下去嘛.貌似那篇已经写到郑成功准备进攻台湾了,何必在这里从头开始写呢,这不是吊老观众老粉丝的胃口嘛,急人啊
-----------------------------
非也。网上能有几个读者?一两万点击,真正看贴的人顶多就几十人,一定要出书,不然这段历史,不会有人再写了。书稿已交由出版社,很快会出版的,书名改为《海上家国》,淡化了郑成功与台湾的字眼,突出了反荷兰殖民斗争色彩。本书取材丰富,我敢肯定,有许多细节是多数人闻所未闻的,参考了大量最新翻译的荷方资料,与中方史料相参照对应。这书出版,我算对国姓爷有个交待了。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3-12-24 11:54:17 +0800 CST  
回复第341楼,@tzjljf

看我大清海军一出,谁与争锋
--------------------------

清初的大清海军也不行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3-12-24 15:42:33 +0800 CST  
回复第350楼,@大家狼

好,喜欢这段历史
--------------------------

:-)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3-12-25 15:41:31 +0800 CST  



《海上家国》-53


在郑芝龙的推动下,福建当局发放三张特别许可证(船引),允许三艘商船开往台湾大员从事贸易。可实际上,前往台湾贸易的船只远远不止三艘船,数量大大超过政府批准的额度。之所以有这么多猫腻,是因为在海上贸易上,有一套潜规则。荷兰人是这样纪录的:“在三张临时许可证的保证下,不但持证者而且所有其他急欲来大员的商人蜂涌而至。据他们自己声称,一旦交纳了皇帝的关税,中国地方官员和其他人不再像从前那样有意刁难他们,他们甚至被允许公开销售从大员运回中国(指福建)的货物,而在此之前,大部分则由一官暗中在安海出售。”
持有贸易许可证的的船只可以出海,没有许可证的船也照样出海,前提是“交纳皇帝的关税”。不过我猜测这里所谓的“税收”,可能并没有收到国库里,而只是流入某些官吏的口袋,其中想必郑芝龙的油水最多。很明显,福建贸易政策由严紧转向宽松,这对荷兰人与郑芝龙来说都是有利的。荷兰人获得足够的商品来源,而郑芝龙也不必像以前那样偷偷摸摸地洗钱,如今可以正大光明地公开赚钱。
在邹维琏被罢免后,郑芝龙实际上成为福建最有权势的人。新任巡抚沈犹龙不愿意得罪这个地头蛇,他不仅批准了由海道发放的三张赴大员贸易许可证(即船引),而且又签发了第四张许可证。福建政府做出这样的举措,背后的推手显然是郑芝龙。
荷兰人对这种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比起熊文灿与邹维琏两位巡抚时代的“默许式贸易”甚至是断绝贸易的作法,新一任的巡抚开出四张船引,实际上已是确认与大员贸易的合法性。对此,荷兰人同意不再骚扰中国沿海,“明年开始停止制造事端”,同时对中国驶往马尼拉等地的商船不再拦截打击。

福建当局与荷兰人的和谈大抵顺利,这对海盗刘香绝不是好消息。刘香自从被荷兰人抛弃后,攻打热兰遮城未果,只得又回到闽粤沿海,充当江洋大盗。郑芝龙与荷兰人的战争结束了,可是与刘香的决斗还没完。
熊文灿从福建巡抚升任为两广总督,官衔大了,可是头疼的事不少。在他的两广辖区,没有一个像郑芝龙这样的英雄,面对刘香海盗集团无休止的劫掠,熊文灿能不头大吗?他想故伎重演,祭出“招抚”的法宝,打算收降刘香。可是傲慢的海盗头头索性将前来交涉的政府官员扣押,熊文灿偷鸡不成反蚀把米,遭到朝廷的严厉谴责。他焦头烂额,最终只得屈尊请自己的老部下郑芝龙出马相助。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1-01 14:44:49 +0800 CST  
祝大家新年快乐。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1-01 14:45:27 +0800 CST  



《海上家国》-54


郑芝龙也绝不能容忍刘香在海上对自己构成威胁,他一口答应熊文灿,从福建出兵广东,围剿刘香。崇祯八年(1635年)三月,郑芝龙的武装舰队在广东境内田尾洋海域与刘香的海盗军展开一场殊死搏斗。这是郑芝龙靖平海域的最后一场大战,刘香的海盗全军覆没,刘香战死,他的手下全部投降。在这场大海战中,郑芝龙最疼爱的弟弟郑芝虎也死于非命,可见此役的惨烈程度。
刘香是郑芝龙剿灭的三大海盗中坚持最久的一人,平定刘香的战争从1632年持续到1635年,前后有四年之久。自此以后,郑芝龙再无海上的威胁,完全垄断了东南的对外贸易,据史料的记载:“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内客外商,皆用郑氏旗号,无儆无虞,商贾有二十倍之利。芝龙尽以海利交通朝贵,寖以大显。”
虽然郑芝龙的官职在大明帝国并非挤身于政府高层,但他富可敌国,对于陷入严重经济危机中的帝国,东南沿海仍然因为贸易而成为富庶之地。此时的郑芝龙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帝国海军将领,也是最大的海商巨头,“自就抚后,凡海舶不得郑氏令旗者,不能往来。每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敌国。”
郑芝龙连续为垂死的明帝国立下奇勋伟业,再加上金钱的魔方,俨然成为福建的无冕之王,朝廷倚为东南半壁的海上长城。时人评价说:“近者闽中私市甚盛,而郑帅因收其利。”郑帅就是指郑芝龙,正是有风平浪静的海洋,才有福建贸易的再度繁荣。一个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海上贸易帝国,悄悄地形成了,而郑芝龙便是这个帝国的无冕之王。

毫无疑问,郑芝龙已经是东南沿海的真正统治者,他先后消灭李魁奇、钟斌、刘香等海盗巨头,并在料罗湾一役中令荷兰人元气大伤,迫使其回到谈判桌上。这位海盗出身的大明帝国海军将领,其势力如日中天,左右着福建的对外贸易。不要忘了,鉴于福建在中国外贸中不可取代的地位,实际上也可以认为这位海上强人左右着中国的对外贸易。对此,荷兰人是有清醒认识的,在《东印度事务报告》中,他们写道:“我们断定,那个国家的贸易完全由一官控制。”
郑芝龙是很有心机的一个人,他在垄断贸易后几乎成为帝国最富有的人,可是在专制帝国里,这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他每年都要用一大笔钱打点朝廷及地方大官,即便如此,仍然要小心翼翼,因为他在福建干的这些事,可不全是合法的,这在朝廷也是公开的秘密。要是有人想置他于死地,在皇帝面前捅他一下,那是很容易的事。因此郑芝龙有一个原则,不管发生什么事,绝不离开福建,要牢牢地控制自己的军队。朝廷几度召他入京,郑芝龙无一例外地以种种借口回绝,理由当然冠冕堂皇:他要保卫东南沿海,还要预防荷兰人的入侵等等。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1-06 11:12:31 +0800 CST  




《海上家国》-55


尽管郑芝龙与荷兰人的海上战争停止了,但另一场战争却永无尽头,这便是贸易战。东印度公司对郑芝龙的不满与日俱增,因为他垄断了东南贸易,给荷兰人带来很多麻烦。他们曾经大为抱怨道:“一官(郑芝龙)独霸海上贸易,对驶往大员的船只横加敲诈勒索。”敲诈勒索的后果是,有些船只不愿意驶往台湾大员,有些船只则把增加的成本转嫁到荷兰人头上。
还有一点令荷兰人十分恼怒,垄断贸易的郑芝龙又不时会销售给他们一些次品货,有时则是缺斤短两。在东印度公司的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因为一官的贸易垄断及其恶劣行迳影响公司购入荷兰所需要的生丝和绸缎,因此短缺价值f.300,000的船货,从而使Breda船的装货不尽令人满意。”对此,荷印当局希望通过商人们向福建当局的控诉来打破郑芝龙的垄断,可是似乎效果不明显,因为“他(指郑芝龙)通过厚礼贿赂各大官人而使事情化为乌有。”

荷兰人很快意识到,他们在商场上要打败郑芝龙比在战场上还要困难。
在对郑芝龙表示愤怒的同时,荷兰人更多的是无奈。在1640年的一份巴达维亚报告中,荷兰人这样写:“……一官是最主要的障碍,他试图靠他的势力控制贸易进而达到他垄断的目的。他们通过阻止帆船外出,中断其他贸易活动来威胁我们,迫使我们将每担生丝的价格提高2到3两,并接受一批我们通告禁止输入的质量很次的货品。”
当时由于葡萄牙与西班牙的远东贸易陷入低谷,两个国家都被德川幕府驱逐出日本市场,马尼拉的贸易也陷入严重的不景气。荷兰人原本期望在这样一种经济背景下,可以乘机获得大量廉价的中国商品。不料尽管由于葡萄牙与西班牙采购量的减少导致中国商品过剩,但却没有出现荷兰人预期中的低廉价格。这种反常情况的出现,正是郑芝龙垄断的结果,他非但不降价,还要迫使荷兰人支付更多的银两,以及接受更多的次品。对这种结果,荷兰人气得吹胡子瞪眼睛,可也无能为力。
其实郑芝龙是一个很西洋化的人,他对洋人那一套很熟悉了解,在逐利这一点上,与荷兰人毫无二致。郑芝龙不仅要打荷兰人的主意,也打其他中国商人的主意。当时中国对外贸易中,与日本的贸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日本只允许荷兰船只与中国船只进入长崎港,其他国家的船只统统被排斥在外。于是郑芝龙又找到荷兰人,跟他们谈生意,要求荷兰人每年免费为他向日本运输价值四万到四万五千两白银的货物,作为回报,他将阻拦中国商人前往日本。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1-08 16:24:59 +0800 CST  
@大家狼 372楼 2014-01-06 12:09:35
窃以为,郑芝龙是无法实现占据东南亚的
郑家的财富来自海运,可贸易主体在大陆与荷兰东印度公司
失去了大陆,是无法养活那庞大舰队的
因此不管谁执政大陆郑芝龙都必须维护关系
所以才与儿子郑成功发生了根本的对立
他眼里只有生存,而不在乎民族等细节
最后也由此死在满清手上
-----------------------------
郑芝龙第一大贸易对象是日本。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1-08 16:26:01 +0800 CST  



《海上家国》-56


荷兰人一直想把中国人从日本市场赶出去,这样便可以完全垄断日本的贸易,对郑芝龙的条件,他们还是很心动。不过荷兰人又认为“一官恐怕两面三刀,今年即1640年他仍未放弃派许多帆船前往长崎。”实际上这完全是郑芝龙忽悠荷兰人的把戏,他是想阻止其他中国商船去日本,这样做完全是有理由的:因为当时大明帝国根本没有与日本有正式的、合法的贸易。郑芝龙为打击国内竞争对手,假意对日本实施禁运,而实际上自己的货物则通过荷兰人之手流到日本。

郑芝龙用这种手段很快挤垮了国内对手。到1642年时,运抵日本的中国商品中,有三分之二出自郑芝龙集团,这完全可以称为垄断了。到这个时候,他已完全不必借荷兰人之手,便一脚将曾经的伙伴踢开。荷兰人如梦初醒:“中国人运往日本的货物如此之多,以致于公司在那里无立足之地。”
这时对垂死的大明帝国来说,仅仅剩下两年的生命。激烈的内战已经使得远离战火的福建也深受影响,特别是战争使商品的供应出现了紧张局面。连荷兰人也意识到中国内战对贸易的巨大破坏性,他们这样写道:“中国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各省发动战争互相争斗,致使通往北方的路途被贼寇和强盗所占,货物运输需大批人马护卫,商人损失惨重。”
在这种情况下,郑芝龙为加强自己的贸易垄断地位不受动摇,他对沿海出入船只严加监视,没有贸易许可证的商人,连船带货一律没收。国内战争的严重形势使得中国商品越发走俏,尽管荷兰人提出将按质量以优惠的价格购入生丝与瓷器,可是在供应不足的情况下,郑芝龙想独吞高额利润,他不再经荷兰人之手中转货物,而是直接销往日本与马尼拉。
当时中国销往国外的货物中,以生丝、瓷器最为畅销,供不应求。中国商品出口到日本、马尼拉等地,利润都是很高的,不过路途遥远,加上海盗(包括荷兰人)的抢劫,风险也比较高。如果直接卖给台湾大员的荷兰人,路途近,风险也较小,但商品利润也比较低,荷兰人将这些商品又倒手卖到日本,还可以挣上一笔。可是如今情况发生了变化,丝、瓷等产品供货量不足,因而郑芝龙不打算卖给荷兰人,自己垄断这些商品,直接销往日本与马尼拉,挣取最大利润。
当然,郑芝龙心里明白,荷兰人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范的,如果他们搞不到需要的货物,一定会通过种种手段来报复。不能明着跟他们说,我们不把丝、瓷卖给你们,一定要采取暗算的方法。怎么暗算呢?郑芝龙搞起阴谋诡计也是有一套的。
他首先把一些不那么畅销或有剩余的货物运到台湾大员,并要求荷兰人以现金交割。这时荷兰人只有两种选择,一是捏着鼻子购入这批次等货,然后接着等待郑芝龙把上等好货运过来;另一种做法是拒绝接收货物。一旦荷兰人拒绝接收货物并将商船遣回福建,郑芝龙马上跳出来,批评荷兰人蛮横无理,并把两岸贸易量不足的责任推在荷兰人头上——不是我违反协定不提供货源,而是你们不愿意接受!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1-14 10:48:16 +0800 CST  
@大家狼 390楼 2014-01-13 19:30:54
正因为老郑是金融寡头
所以注定他的地盘也就台海两岸
连顺江而上取南京尚不可为
还想他统一内陆么
思想与实力都跟不上
-----------------------------
郑氏海军很厉害,陆军差强人意。
郑氏陆军最大问题是缺乏马匹,一方面骑兵十分弱,另一方面没有马拖大炮,限制大炮的使用。在炮兵的使用上也有问题,炮群缺乏掩体的掩护,这在南京之战中吃了大亏。郑成功直到台湾战役后期,在荷兰降军的帮助下才解决这个问题,他的最后一战,炮击乌特利支堡,所使用的二十八门大炮均构筑坚强的掩体,以持续一天的炮击摧毁了荷兰的据点。但在野战中,郑军仍十分强悍,与清军的遭遇战基本上都取得胜利。在江东桥之战中,击毙清军数万;在镇江之战中,全歼清军精锐骑兵七千人,自己损失仅十人。
至于攻打南京,本无胜算,只是为解除永历、李定国在西南的压力,别无他法下的无奈选择。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1-14 10:59:31 +0800 CST  
两个月没来了,继续更新。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3-13 11:12:44 +0800 CST  



《海上家国》-57


荷兰人有苦说不出,只得恨恨地骂道:“一官欲壑难填,居心不良,企图控制我们的贸易,他在日本享受巨额利润,不允许我们获得丝毫的好处。”东印度公司只得费尽心思,计划“改变这种垄断局面”,“在尽量避免损失的前提下尽力打击横行霸道的一官。”
在1643年的一份报告中,荷兰人气馁地写道:“中国人今年运至长崎的丝和极有用处的丝织物,价值f.4,500,000多,其中一官占2/3的比例。同时一官还运往马尼拉相当数量的货物。因此,您不难想象,从中国运至大员用于日本和运回荷兰的货物为何稀少。”这大概是郑芝龙与荷兰人贸易冲突最严重的时期。这一段时间里,荷兰人的报告中对这位海上巨无霸充满了诅咒:“那些作恶之徒,特别是贪得无厌的一官,故意以各种借口不输出其货物与黄金,以达到他垄断贸易的目的,迫使我们出高价购货。”
面对强势的郑芝龙,荷兰人在贸易上完全居于下风,这些殖民者当然不甘心失败,于是乎又理所当然地想到了武力解决:“我们决定与中国签约,强制他们将所需货物先运往大员,他们若违章行事,我们则应以武力来维护,打击所有在海上活动的中国人。”
事实上荷兰人只是雷声大、雨点小,由于兵力的不足,他们想要以武力手段来迫使郑芝龙屈服,这是铁定无法做到的。可是台海的事务,又不是郑芝龙与荷兰人所能左右。此时的中国像是一盘大棋,诸多的力量在为权力而角逐,北京的朝廷不仅要面对鞑靼人凶狠的进攻,又要面对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起义军的节节进逼。在这盘棋中,无论是郑芝龙还是台湾的荷兰人,都只不过是边缘化的小角色。帝国政坛的狂风骇浪终将把貌似波澜不惊的东南卷入到漩涡之中,一旦帝国垮了,郑芝龙能力挽狂澜么?

我们且把这个问题暂时搁置,把目光投向台海对岸的台湾岛,来看看荷兰人在岛上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自从料罗湾战役遇挫后,荷兰殖民当局对中国的政策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重心由武力“开市”转向经营台湾岛。在普特曼斯的铁血殖民政策之下,台湾岛一步步地沦落为荷兰人的殖民地,而台湾人民也一点一滴地被剥夺自由与土地。
从1634年(料罗湾海战后第二年)至1645年,荷兰殖民者对台湾岛上拒绝归顺的原住民发动了一波接一波的进攻。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德川幕府锁国,日本人的势力最终在岛上绝迹;驻扎在台湾北部鸡笼港的西班牙人最终战败被清扫出局。荷兰人的对手都消失了,由此台湾岛真正进入荷兰一手遮天的殖民时代。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3-13 11:18:52 +0800 CST  



《海上家国》


第九章 血色殖民

荷兰人在1624年从澎湖撤到台湾大员岛后,便宣称拥有台湾岛的统治权。实际上这时候他们所能控制的不过是大员岛及附近一些地方罢了。1625年,荷兰人以十五匹布的代价,从台湾原住民平埔族新港社手中购买一块土地,即位于大员岛对岸的赤嵌,建了一个小市镇,称为普罗汶蒂亚。
在荷兰人据点附近,分布有土番四大社,分别是新港、萧垅、目加溜湾与麻豆。台湾原住民的社会结构简单,以部落形式存在,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权,民风很纯朴。荷兰人在《巴达维亚日记》中这样描写土著居民:“只要一顿饱食,一寻粗棉布和一袋烟草,他们就感到心满意足。”事实也是这样,荷兰人以区区十五匹棉布便换得一大块土地,形同诈骗。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土番是一群性情温和、与世无争的人。事实上,在这些有原始色彩的部落里,尚武精神是很强的。部落与部落之间争斗很多,勇敢善战的男子很容易赢得他人尊敬并获得权威。这里成年男子几乎都是战士,他们生活简单,不喜欢被统治,一般来说,“战斗力最强的人有最大的势力。”
长期以来,台湾是一块蛮荒之岛,随着汉人、荷兰人、日本人、西班牙人的陆续涌入,在这里生存上千年的原住民生活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荷兰人初来乍到时,致力于与中国、日本的贸易,而且驻军有限,故而尽力避免与土番人发生冲突。然而时日一久,土番自然而然地察觉到一种极大的威胁,正悄然改变着他们长期以来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
1629年,五十二名荷兰士兵闯入麻豆社搜捕所谓的“中国海盗”,在返回途中,当地土番突然发难,将这些士兵全部杀死。
自从荷兰人占据台湾后,作威作福,军队每当行经河流时,就勒令当地土番将他们背过河去。不料这回却倒了大霉,对荷兰殖民统治心怀不满的土番作了精心的策划。他们假装与往常一样,很顺从地背起荷兰兵,另外有人扛着士兵卸下的火枪。趟到河中央时,这些土番心照不宣突然发难,对手无寸铁的荷兰人痛下杀手。这些荷兰士兵岂是身强体壮的土番人的对手,很快被屠杀得干干净净,一个不留。连与荷兰同行的其他非战斗人员,也有十一人被杀,仅有一个奴仆与翻译侥幸逃跑。
这就是所谓的“麻豆溪事件”。
在被杀死这些人中,有一些是东印度公司的重要人物,其中包括商务员豪曼、巴勒里尔,军官潘亚特等。这次袭击事件,除了麻豆人参予之外,萧垅社以及其他一些部落也有份。麻豆在四大社中人数最多,约有二千名战士,萧垅是第二大社,有战士一千多人。
此时台湾总督正是最缺才干的讷茨。在他统治时期,既遭到郑芝龙的打击而使海上贸易损失惨重,又爆发“滨田弥兵卫事件”,狼狈不堪、焦头烂额。不想土番人又一次让他蒙羞,原本人数不多的驻军一下子损失五十余人,这是东印度公司所无法承受的。
讷茨被解职后,继任台湾总督的普特曼斯采取敲山震虎的策略,没有直接进攻实力最强的麻豆社,而是打击较弱的目加溜湾。武器窳劣的土著人很快意识到难以抵挡荷枪实弹的荷兰殖民军,目加溜湾与麻豆社先后向荷兰人请和。普特曼斯无意与土番纠缠,在他看来,攻击土番实在算不上大事业,他的目光瞄准彼岸的中国大陆。他要以武力敲开中国紧闭的贸易大门,于是便有了联合刘香攻掠福建沿海的故事,便有了料罗湾海战的失败。
在现实面前,普特曼斯总算清醒过来了。
就凭千把人想要撼动大明帝国,真是太荒唐可笑了,就算经营小小的台湾岛也没那么容易。1635年,普特曼斯得到巴达维亚当局近五百名士兵的增援,补充料罗湾海战的兵员损失,总算从失利的阴影中缓过神来。实力大增的荷兰殖民军要开始其血腥的征服土番之役。

征服的第一站是麻豆。
台湾土番部落林立,相互斗争,这给荷兰人有“以夷制夷”的机会。一场突如其来的传染病使得麻豆、萧垅、目加溜湾先后成为疫情区,导致大量人员病死,其中包括不少身强力壮的战士。这对普特曼斯来说,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在大员周围的四大土番社中,与荷兰人走得最近的是新港社,这也是四大社中实力最弱的一个社。在荷兰人征服土番的战争中,新港社充当打手,出力颇多。
1635年底,五百名荷兰士兵会同数量相当的新港社土番,进攻实力最强的麻豆社。
试想想,荷兰人使用的是十七世纪的火炮长枪,而麻豆社土番却是古代的弓箭长矛,武器水平相差十几个世纪,能是对手吗?枪声一响,麻豆的战士纷纷倒下,这场不对称的战斗没有悬念可言。普特曼斯终于报了“麻豆溪事件”的一箭之仇,麻豆社被一把大火烧了,二十六人被砍下脑袋。麻豆人被迫以屈辱的方式投降,将自己拥有的一切都交给荷兰当局,“包括我们的祖先流传下来和我们现在麻豆社以及平原地带管辖区的所有财产,东至高山、西至大海,南北至我们的辖地。”不仅如此,他们还被迫与荷兰人签下协定,一旦荷兰人发动战争,他们必须与之并肩作战。
土番部落不团结、一盘散沙,给了荷兰殖民者各个击破的机会。
荷兰人凭借那么一丁点兵力,却能长久统治台湾岛,其手腕与技巧是相当高明的。武力迫服麻豆社后,普特曼斯又南下讨伐搭加里扬社。讨伐搭加里扬的起因是该社与新港人发生过一次械斗冲突,造成四名新港人死亡,其中有一人是当地有影响力的基督徒。新港社是荷兰人的重要盟友,因而普特曼斯总督出兵讨伐搭加里扬。搭加里扬社民知道红毛的厉害,闻风而逃,荷兰人打死九个人并割下首级,放火烧毁全部村舍。
1636年初,普特曼斯把矛头对准尚未归顺的萧垅社。萧垅社民供出七名所谓的“叛乱者”,估计是参与“麻豆溪事件”的人或者是反对荷兰统治的煽动者,荷兰殖民当局将七人全部逮捕并处死。萧垅社随麻豆社之后,被迫与荷兰人签订丧失所有权利的协定。
普特曼斯对麻豆、萧垅等土番的征服历时一个月。殖民者吹嘘自己的成果——“处死了所有顽固抵抗的奸民,烧毁了他们的房舍,破坏了他们的种植园,对其在此之前对我们的残杀成功地进行了报复。”经过此番征服,荷兰人实际控制下的殖民地大大增加,大致包括大员南、北十五荷里,向东则约有行走一天半路程那么远的范围。
这些被征服的原住民部落,只能完全屈服于荷兰人的统治。在普特曼斯执掌权柄的时代,荷兰人尽显强盗殖民本色,台湾岛上血雨腥风,社会结构出现千年未有的变局。

荷兰人的累累罪行,以小琉球屠杀事件为最。
小琉球屠杀发生于1636年,这个事件是有前因的,要推溯到十四年前。
小琉球是台湾屏东外海的一个小岛。1622年时,有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船只“金狮号”遭遇沉船海难,约有五十余人逃生登陆上小琉球岛。这些荷兰船员登岸后,与土番发生冲突,在械斗过程中全部被杀,当地土番也死了四十多人。对这件事,被邹维琏称为“尚仇杀”的荷兰人一直耿耿于怀,只是由于兵力十分有限,政策重心又放在打开中国的贸易大门上,所以迟迟未发动对小琉球的报复。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4-25 15:10:56 +0800 CST  

本文的更新将转至新的贴子:
http://bbs.tianya.cn/post-no05-322026-1.shtml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4-25 15:12:44 +0800 CST  
本贴不定期更新
楼主 醉罢君山  发布于 2014-04-27 17:39:04 +0800 CST  

楼主:醉罢君山

字数:91287

发表时间:2012-01-31 16:2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30 02:17:17 +0800 CST

评论数:4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