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西游记》中不符合逻辑的精华

这个又臭又长的帖子怎么还有人顶?看了几段,没看懂楼主要谈什么!西游记里面三打白骨精都能和哥白尼日心说扯上?为什么他们两者有什么共同点?发个帖子就别秀你的裹脚布了,装什么大半蒜啊!天涯上高人多了,直接上硬货,没有硬货,拽一大堆没用的,浪费时间,你也是自以为是的蠢材而已!不想说了,就是觉得楼主的文字写的云里雾里,但是说半天都是那种模棱两可的哲学话语,没有一点营养。因为在哲学的世界里,怎么说都是你对!还是让楼主自淫去吧(来自天涯社区客户端)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03 17:05:33 +0800 CST  
回复144楼网友爱不释手。
谢谢大家!谢谢网友爱不释手!
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同时满足所有的网友。我们每一个人,只能努力做好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展示自己认为可以展示的东西,尽可能满足网友的好奇,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感谢网友爱不释手的批评。我将努力做到简单、明了、主题。谢谢网友爱不释手将本人的解读与哲学拉到一起,超出了本人的目的。
生活的主题,就是生活。有逻辑推理的哲学,我们要生活。没有逻辑推理的哲学,我们仍然需要生活。谈生活,免不了谈到琐碎的生活。
哲学,只是一种生活的高级形式,离开充分的琐碎的生活,就不可能有符合人性的哲学,就是盲人摸象,抓到了什么人性,就构建什么样的哲学,甚至于为了建立独特的理论,偏面夸大某些人性,利用完美的逻辑推理勾勒全新的理论,很可能是一种缺乏人性的似是而非的观点。由此构建的社会制度,可能是一种违背人性的不能长久的社会体系。
中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只是使用了马克思的旗帜,实质是使用了中国传统的人性观点构建起的中国的社会体系。我们的历史是有目共睹的,不是掩耳盗铃可以掩盖的。承认历史的现实,说明我们的大度和成熟。掩盖历史的现实,只能展示我们的拘谨和恐惧。
我们走过弯路,吃过苦头,社会体系不仅仅是讲究高大上的理想主义,更需要重视生活。离开生活的社会体系,是一种极其不稳定的体系。我们更懂得研究不同的人性和琐碎生活的重要性。希望高人能够在充分的研究人性的基础之上,构建起高级的思想体系。
人性,就隐藏在琐碎的生活中。请不要埋怨我探讨《西游记》中琐碎的生活,也许《西游记》中隐藏着不可告人的人性。这就是人性的诡异。《西游记》的作者只能够用神魔故事的方式,说出《西游记》作者的人生历练。
《西游记》的人生,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人生。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04 16:33:05 +0800 CST  
好像少了一楼。是我错误?还是被刪了?
我认为,泾河龙王的龙子龙孙和大臣建议泾河龙王到长安城访问一番的建议,是一个置泾河龙王于死地的陷阱。
44、疯狂的一击
战争,喜欢的就是连环计。
我们要消灭家中的老鼠,绝对不会只用一个陷阱,我们一定会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陷阱。人们要想除掉心中的对手,绝对不会仅仅使用一个套路,总会使用一系列套路。
泾河龙王又遇到了一个套路。看上去是为了泾河龙王好,其实是江泾河龙王推向深陷触犯天条的陷阱。
话说泾河龙王变化成白衣秀士,到长安城找袁守诚核实是否是百算百中,问什么时候下雨。袁守诚说,明天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
泾河一带的下雨事务,是有泾河龙王负责。泾河龙王本来应该先知道下雨的信息。现在泾河龙王还没有得到玉帝下雨的圣旨,袁守诚居然超前知道下雨的细节。
泾河龙王不相信袁守诚有如此准确的信息来源。所以,泾河龙王与袁守诚打了一个赌赛,只要明天辰时布云,巳时发雷,午时下雨,未时雨足,得水三尺三寸零四十八点,就是袁守诚赢。
泾河龙王自以为胜券在握,洋洋得意地回到水府,与群臣谈笑正欢,玉帝来旨下雨,与袁守诚的算卦豪发不差。泾河龙王唬得魂飞魄散。
《西游记》的作者似乎有点小题大作,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泾河龙王不就是输了一个赌赛,输了课金五十两。
但是,对于泾河龙王这样非普通的平民百姓来说,输了这次的赌赛,就是输掉了生命和事业。(所以,传说中的《烧饼歌》,不应该是刘伯温的作品。刘伯温不可能在朱元璋的面前如此大胆地展示自己的预测能力。)
鲥军师建议泾河龙王行雨时差了时辰,少了点数,就可以胜过袁守诚。从表面上看,鲥军师是在替泾河龙王解决麻烦,战胜袁守诚,其实是在陷害泾河龙王,使泾河龙王走上了触犯天条的不归之路。
既然泾河龙王被判死刑,就是说在天条里面推迟行雨,减少点数,是触犯天条,是要被砍头的。对于这一点,所有龙王应该知道,鲥军师也应该知道。
知道推迟行雨和减少点数是触犯天条,鲥军师仍然建议泾河龙王推迟行雨,减少点数。只能说鲥军师是有意将泾河龙王引到触犯天条,陷害泾河龙王。
其实,泾河龙王还有其它两种选项。一种是认输,拿出课金五十两,答谢袁守诚,等待命运的安排,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泾河水族没有灭绝,泾河龙王还是泾河龙王。如果泾河水族遭到灭绝,泾河龙王该负什么责,就负什么责,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
另一种办法就是打破命运的安排,杀掉袁守诚,防止泾河水族被袁守诚使用手段灭绝,即使泾河龙王受罚,也绝对能够保证泾河水族的生生不息。(我认为这是最好的选项。有点悲哀,杀能似乎是一个合理而悲催的选择。)
《西游记》的故事就是安排泾河龙王听从了鲥军师那个触犯天条的建议,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喔!那些现实中被骗的人,就是泾河龙王的原型。当然,为了面子可以不公开承认,所以泾河龙王的教训一定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思考,牢记。)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08 17:38:23 +0800 CST  
45、命运的诠释
(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宴上就有龙肝凤髓,在《西游记》的神仙眼里,龙就是一个食物,一道菜,一个动物,一种可以屠宰的家畜,最多就是一个村长。也许是我们对龙的崇拜有起有伏。明代时应该不会太在意。)
唐太宗既是因为寿命到期,也是因为泾河龙王在阴间要求三曹对案,所以,唐太宗到了阴间。
《西游记》在这里说了两件命中注定的事件。一个是唐太宗的阳寿天禄应该是“南赡部洲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命中注定到了应该死亡的时候。另一个是泾河龙王的命中注定“自那龙未生之前,南斗星死簿上注定该遭杀于人曹之手。”
废话不说,长话短说。同样是命中注定,同样是留恋世间,却是不同的人生结果。唐太宗获得了还阳继续当他的大唐皇帝。泾河龙王却是被“送入轮藏,转生去了。”
只要是读了《西游记》,一定知道泾河龙王和唐太宗对阴间鬼王的请求不同。
泾河龙王请求的是“三曹对案”,阴间鬼王即使知道泾河龙王是命中注定,仍然满足泾河龙王的要求,进行了一堂三曹对案。
唐太宗在病入膏肓,命将危时,与魏征商量“如何保得”。唐太宗和泾河龙王一样,死亡之际,仍然留恋当今世界。但是,泾河龙王在阴间没有说继续活下去的要求,只是提出三曹对案的要求。而唐太宗将魏征写给阴间判官崔珏的信,给了判官崔珏,请求判官崔珏将唐太宗的灵魂“魂魄还阳世,定取龙颜转帝都。”
泾河龙王的愿望和命中注定的套路一样,泾河龙王的人生就按照命中注定的模式运行。
唐太宗的愿望不同于命中注定的套路,所以,唐太宗的人生就偏离了命中注定的运行模式。当然,方式方法等也是重要的因素。
没有迹象说明《西游记》否认命运。不过,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人的愿望可以改变命运。命中注定,不是人生唯一的必须模式,不同的愿望,可以出现不同的人生。人生可以偏离命中注定的模式运行。当然,环境也是重要因素,如果判官崔珏没有偷偷修改唐太宗的生死簿,唐太宗可能不能够还阳,只能继续按照命中注定的模式运行。
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就决定了我们的命中注定,我们的愿望、选择、努力和环境,就是我们的运道,由此构成了我们的命运,我们的人生。
这种观点在今天也许不是前卫的观念,我们不能保证在明代时是否是属于前卫的观点。《西游记》的作者,肯定是将人生观点作为了故事素材。
泾河龙王不是不可以改变命运,而是出现了多次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泾河龙王现在的命运,就是泾河龙王选择的结果。
虽然命运不是完全掌握在我们手上,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命运。我们有什么样的环境,有什么样的身体,有什么样的愿望,有什么样的选择,有什么样的努力,就决定了我们有什么样的人生和命运。
我们的命运就是,所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我们自己也可以改变我们自己的命运。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10 16:58:14 +0800 CST  
46、最狂的许诺
唐僧取经的目的,超出了我们的认识和想象。
在唐僧为什么取经的问题上,我认为,没有一个人全面回答出所有的原因。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解读出唐僧取经的所有价值。
有人将《西游记》倒过来读,获得了一种苍凉而悲哀的感觉。水平太高了!
显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不同的理念,对《西游记》的感觉也是不同的,获得的人生感悟也就不同,对人生也有不同的影响。
要想获得《西游记》作者的感觉,就必须具有《西游记》作者的心境和人生理念。当然,我们无法证明哪一个人的心境和理念与《西游记》作者的心境和理念完全相同,也就无法证明谁对《西游记》的解读更接近《西游记》作者的创作愿望。
我们只是解读。
一般认为唐僧取经的原因,首先是为了超度地府孤魂野鬼的冤魂。其次是金蝉子的劫难已经完满,可以回到灵山复职。这些当然是唐僧取经的重要原因,也是读者认为的仅有的重要的原因。
如果唐僧取经的原因仅仅是这些,那么就没有我解释唐僧取经目的的机会。我认为唐僧取经还有其它的目的。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12 16:36:00 +0800 CST  
大家认为重要的东西,未必就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当然,也可能就是作者认为的重要的东西。
《西游记》的作者,也可能运用了声东击西的套路,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把大家认为重要的东西,把大家感兴趣的东西,放在显眼的位置,当然是用比较多的篇幅吸引读者的眼球。把读者讨厌的东西,但作者认为重要的东西,轻轻的一笔带过,既吸引了读者的眼球,又不引起读者的反感。
或者,作者对所有的东西一致对待,一视同仁。只是我们戴着有色眼镜,根据我们的观点选取了我们认为重要的正确的观点,加以解读。把我们认为次要的错误的观念就忽略不谈。
是我们不愿意谈,不是作者没有告诉我们。
次要的,未必真的次要,也许仅仅是我们认为次要的东西。只是我们的观点不同,看法不同,理解不同。
《西游记》的作者,真的和大家一样把神魔故事作为了人生的目标吗?真的就是为了让大家消遣和快乐而创作《西游记》吗?
当观音菩萨搅乱了水陆大会,唐太宗有意派人到灵山求取如来佛祖的真经时,唐僧站出来向唐太宗发了一个最大的最狂妄的宏愿,“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开什么国际玩笑,都能够祈保江山永固,唐僧还要说“不才”,那什么叫有才?
这么多的废话!谁都知道这一点。废话讲N编,就可能成为了“真理”。
视而不见,是一种普遍现象。看到了真实,还是发生了错误理解。
问题是,大家只解读了一半,丢了一半。谁能保证不是丢了西瓜,拣了芝麻?
这里除了求取真经超度地府孤魂野鬼的冤魂,还出现了“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大家丢的就是这句“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难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就没有任何一点现实意义吗?就是一句废话吗?
当然,在绝大多数读者的眼里,只是一句废话,一句没有生机的废话,只是《西游记》作者的一个不臭不响的屁话。
如果这句话不是废话,而是作者有意安排的,那么,这句话的意义就大了去了。
要多大,有多大。大到我们难以置信。还是谈谈我的感觉。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12 17:22:27 +0800 CST  
《西游记》中描写了如何才能够保证江山永固。“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间里无抱怨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 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按照这种说法,要想实现江山永固,就必须做到,一、阴间里没有抱怨声,阳世间才能够享得太平。二、改过不善。三、普谕世人为善。
真正能够做到世人为善,哪里还有“阴间里抱怨之声和百不善之处”。所以,只要真正做到劝人为善,就可以实现保江山永固。
观音菩萨只是对唐太宗说,求取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可以超度地府孤魂野鬼的冤魂。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不具有保江山永固。
如来佛祖在“盂兰盆会”上向诸佛介绍三藏真经时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
因此,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就具有了可以保证江山永固的功能。
直到现在,没有一个皇朝能够实现江山永固,所以,按照《西游记》的说法,没有一个学说可以保证世人为善,没有一个学说能够保证江山永固。
这就推翻了人类的所有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我们不说枪炮、原子弹、温压弹这些高科技的杀人武器。只谈谈人们爱不释手的,认为是科技和智慧结晶的手机。有人就调侃地说道,手机真的厉害,干掉了电视,干掉了相机,干掉了报纸,干掉了钱包,干掉了颈椎,干掉了健康,干掉了朋友,干掉了婚姻,干掉了子女。看来人类会因为手机而绝子绝孙。
喂!不要和“自宫的文明”一个腔调,否定人类的文明的成果。好像,人类的文明,成为了人类灾祸的起因似的。
更不要像唐僧一样,抛弃祖宗十八代的道德底线,到灵山如来佛祖那里寻找全新的善的是非标准,建立所谓的“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期待着将《西游记》解读成劝人为善的三藏真经。
我们难以看到江山永固。但是,我们一定能够看到《西游记》就是一部劝人为善的智慧。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12 19:16:59 +0800 CST  
46、错误的解读
人,往往表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我们不能够完全按照别人的说辞规划人生,否则,不堪回首。
按照《西游记》的说法,唐僧因为根源又好德行又高,被选为水陆大会的山川坛主。有人就此讨伐了唐朝这种利用裙带关系,提拔唐僧。
其实,《西游记》中,并没有说唐僧是因为父亲和外公的地位,才当上水陆大会的山川坛主。
理由有三:
首先,唐僧是聪慧的
唐僧聪明有灵性。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江流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坚心修道。”这里的坚心修道,既说明唐僧与佛的缘份,又说明唐僧自觉自愿地刻苦修行。
唐僧不仅仅态度好,而且悟性高。“一日,暮春天气,众人同在松阴之下,讲经参禅,谈说奥妙。那酒肉和尚恰被玄奘难倒。”这里没有说明唐僧化多少时间就可以难倒酒肉和尚。
唐僧从法明和尚那里得知自己的身世,拿到满堂娇的血书,唐僧读罢不觉哭倒在地道“十八年来,不识生身父母。”也就是说,唐僧在十八岁的时候,对经文的理解就可以难倒其他的和尚。
这体现出唐僧对佛经的悟性极高。
其次,选德行的和尚
相国寺建好后,太宗甚喜,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地府孤魂野鬼的冤魂。榜行天下,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上长安做会。一个月时间,天下多僧俱到。次日,三位朝臣,从中选出唐僧。
《西游记》到这里似乎没有说是按照社会关系选和尚。既然是官员推选,可能是按照能力推选,也可能是按照社会关系推选。
书中明明说了“着各处官员推选有道的高僧”。显然是要求按照能力和德行推选和尚,而且是得道高僧。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15 16:35:04 +0800 CST  
再次,观音菩萨的证明
我们可以不相信唐朝的官员,但是,我们一定会相信观音菩萨的诚实。《西游记》的作者用观音菩萨给大家解释唐朝官员的用人原则。
《西游记》的作者,似乎有意为难某些人,有意跟他们唱反调,似乎就是为了否定有些人所谓的裙带关系,有意否定我们的人生观点。作者安排了观音菩萨出场站台。
“却说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自领了如来佛旨,在长安城访察取经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实有德行者。忽闻得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大会,又见得大师坛主,乃是江流儿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又是他原引送投胎的长老,菩萨十分欢喜。”
这段话说明,观音菩萨对如来佛旨是认真负责的,在长安城访察日久。肯定不是一天两天。
日久未逢真实有德行者。显然,经过观音菩萨考察过的人,没有一个是有德行者。观音菩萨到人间,并不是为了拉关系走后门,并不是为了超度唐僧,只是人间没有合格的人选。观音菩萨不得不选择唐僧。
唐僧才是各种条件最好的一个和尚,而且是唯一
一个合格的和尚。
我们相信观音菩萨的选人,也就相信唐朝官员的选人。观音菩萨和唐朝的官员,都是把能力和德行放在了第一位。“一心不爱荣华,只喜修持寂灭。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
既看能力和德行的高低,又看根源的好坏。能力和德行为主,根源为辅。在相同的德行下,根源就成为了决定因素。我们失去机会,未必就是能力不行,未必是德行不高,可能是根源比不过人家。
显然,《西游记》的作者,既看重能力和德行,同样不得不向社会关系低头。
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一份努力,一份收获。一份付出,一份报酬。人才得以使用,才干得以发挥,成绩得到肯定。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种以能力和德行为主,根源为辅的选人原则,应该是《西游记》作者的美好愿望。
现实中,并不是完全按照能力来选人,更多时候是按照社会关系选用人员。
《西游记》的作者,来源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在现实的社会,思考在现实的社会,对裙带关系又是如何给出人生的建议?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15 17:55:13 +0800 CST  
陈光蕊求取的功名,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唐僧的命运。我们不仅仅为自己活着,还为子女活着,而且是父母的延续。再某种程度上,我们的命运是有父母决定,子女的命运又是有我们决定。
父母不仅仅给我们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还影响子女的少年青年时期,甚至影响着子女的成年时期。
在这个既有自由竞争,又有裙带关系的社会,父母的社会关系就是子女的最强大的资源。
陈光蕊考取状元,成为了宰相殷开山的女婿,社会关系再也不是原来普通人的老百姓,而是达官贵人,社会关系得到的强大的增进。
从陈光蕊的成功来看,努力,可以获得全新的功名利禄和裙带关系。个人的努力,不仅仅提高了自己的人生,还提高了子女的人生。自己的进取,就是子女的社会背景的提高。
反之,自己的放弃,不仅仅放弃自己的人生,还放弃了子女的人生的起点。
老骥伏枥,必须志在千里。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和唐太宗一样,即使已经死亡,也要重新复活,重振事业,庇护子女,恩泽下一代。
有人会说,死人如何能够复活?陈光蕊和唐太宗的复活,只能出现在《西游记》这样的神话故事中,只能是作者的废话。
别急!
可以去问问那些躺过了死亡线的抑郁症患者和病危患者。只要能够再坚持一天,明天就可能是阳光明媚。只要多努力一次,不治之症就可能实现妙手回春。
死者,都没有放弃他们的人生。我们活着的人,怎么可以放弃我们的人生。
进取,不要停止。努力,不要松劲。
再努力一次,再拼搏一回,曙光就在前面。我们的子女就可以站在更高的起点,冲刺更高的高度。
那些放弃努力的人,放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最大成就,还放弃了子女的希望和起点。
游戏人生,既游戏了自己的人生,也游戏了子女的未来。
在这个裙带关系的社会中,我们不努力,我们的子女可能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实现人生的收获。
我们诅咒裙带关系的实质是,埋怨我们父母没有给我们留下更多的财产,埋怨父母为什么没有能够留下更多的人际通路。我们痛恨自己没有能够给自己的子女留下更多的帮助。
不要在埋怨中,葬送了自己和子女的成功希望。
西行取经,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含义无限!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15 20:34:41 +0800 CST  
47、认人不认经
语言,可以杀人。善意,毁灭人生。唐僧的第五难,就是我们经历过的故事。我们的故事,不可以公开,唐僧的故事可以公开讨论。
有人说,唐僧落坑遇到寅将军老虎精是唐僧的第五难。也有人说,双叉岭上唐僧看见前面两只猛虎咆哮,才是唐僧的第五难。
似乎都有道理。有虎有难,似乎符合《西游记》中对唐僧第五难的描述――出城遇虎第五难。
如果仅仅凭有虎有难,就可以将唐僧落坑和双叉岭上,都看成是唐僧的第五难。
看来出了问题,是有些人粗心大意了。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说“出城逢虎第五难,落坑折从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显然,唐僧落坑是第六难,双叉岭上是第七难。所以,不能够把唐僧落坑遇到寅将军老虎精和双叉岭上唐僧看到前面两只猛虎咆哮看成是唐僧的第五难。
唐僧从长安城到“陷虎穴金星解厄,双叉岭伯钦留僧”的中间,应该有一难“出城逢虎第五难”。
有些人错误理解了唐僧第五难,就说明我们的认识,与《西游记》的描述,存在出入。导致这种出入的原因,应该不是我们没有看到《西游记》中的故事,而是我们忽视了《西游记》的观念,甚至我们不同意《西游记》的观点。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20 15:19:49 +0800 CST  
如果不是《西游记》的作者出现了错误,或者不是后人在编辑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错误,那么,《西游记》中,应该已经描述了唐僧的第五难。
如果《西游记》中出现了错误,那么,我们与《西游记》的缘份就是如此,只能够从目前的版本分析唐僧的第五难。
在此,就我手中的版本,讨论唐僧的第五难。从唐僧离开长安城到落入老虎精的陷阱,唐僧的第五难应该发生在法门寺。
话说唐僧离开长安城,一二日马不停蹄,早至法门寺。法门寺的上房长老,带头众僧有五百余人,两边罗列,接至里面,相见献茶,茶罢进斋。
这里说明了,法门寺规模宏大,和尚众多,香火旺盛,远近闻名,这里的和尚也就不是凡凡之辈,而是德高望重,深得人心。他们的话,肯定能够打动人心。
当天晚上斋后,众僧敲着砧韵,讲了梵音之后,和尚在灯下议论佛门定旨,上西天取经的原由。有的说水远山高,有的说路多虎豹,有的说峻岭陡崖难度,有的说毒魔恶怪难言。
这些和尚怎么从取经的原由,谈到了水远山高、路多虎豹、峻岭陡崖难度、毒魔恶怪难言?
这不是在说取经路上困难多多,难以前行吗?
这些和尚,不是在劝唐僧不要继续取经,就是在为他们自己没有到西天取经寻找合适的理由。
唐僧认为法门寺和尚是在劝唐僧不要继续取经。
行路难,难不过良师益友的好言相劝。善意的建议,往往会扼杀着理想的迸发。唐僧只要意志稍微不坚定,就会听从法门寺的和尚的善意的规劝,放弃西行取经。
应该说,法门寺的和尚的话,既是为了阻止唐僧取经,也是为了唐僧的安全。唐僧取经的道路确实非常艰难,非常危险。
善良的规劝,往往就会扼杀我们的梦想。如果唐僧听了法门寺和尚的好心规劝,放弃西天取经的计划,只能证明法门寺和尚的智慧、聪明、理智,就不能够证明唐僧的坚韧不拔,不能够证明西天取经是可以成功的。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20 17:06:02 +0800 CST  
唐僧违反了常人的思维模式,拒绝了法门和尚的规劝,表示一定要去西天取经。
在这些正常而聪慧的法门寺和尚的眼里,唐僧就是一个不辨好歹的傻子,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呆子,甚至是有去无回。
唐僧说“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困难,来源于心中的恐惧,恐惧又会阻碍着成功。
这就是聪明而智慧的法门寺和尚与朝着超级成功努力的唐僧之间的区别。也是普通人与成功者的区别。很多东西,不是我们没有想到,只是我们因为恐惧而停止,因为恐惧而没有努力,最终导致因为恐惧而失败。
明眼人都知道,这里没有虎,没有难,只有和尚的善意的规劝,只有唐僧决绝的坚持。
难道真的没有虎吗?
难道真的没有难吗?
俗话说,人言可畏,三人成虎。人言比虎更毒。
在洪福寺,唐僧的徒弟说取经的路途遥远崎岖,多虎豹妖魔。唐僧可以不信。
难道唐僧听了法门寺和尚的规劝,仍然没有改变初衷吗?
难道唐僧真的没有动心吗?
我不知道唐僧有没有打退堂鼓。
《西游记》是这么写道:早又是竹敲残月落,鸡叫晓云生。唐僧穿了袈裟上正殿,佛前礼拜道“弟子陈玄奘,前往西天取经,但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今愿立誓:路中逢庙烧香,遇佛拜佛,遇塔扫塔。但愿我佛慈悲,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
这里应该没有问题。
没有问题,可能就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就是应该在没有问题中,寻找出问题。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20 18:38:31 +0800 CST  
不懂,说明大家不同意《西游记》的观点,所以,更需要解释《西游记》。《西游记》以唐僧取经为主线,贯穿作者对人生的智慧。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20 20:10:46 +0800 CST  
看到问题了没有?
什么意思?
唐僧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最大的问题。
我们分析一下唐僧的祈祷。
“肉眼愚迷,不识活佛真形”,够谦虚。唐僧本来是如来佛祖的徒弟,怎么会不认识如来佛祖?
“早现丈六金身,赐真经,留传东土。”
这是想干什么?
本来说好,唐僧是到西天取经。只要唐僧到了西天灵山,就一定认识如来佛祖,一定能够取得真经。
现在,唐僧祈求如来佛祖早现六丈金身。只能理解为,唐僧希望在去灵山的路上的某个地方,见到如来佛祖本人。
赐真经,留传东土。当然是在唐僧见到如来佛祖的地方赐真经给唐僧。
如果仍然是在灵山赐真经,唐僧没有必要祈祷在路上见到如来佛祖的金身。
怎么啦?唐僧不想到灵山求取真经了吗?
在法门寺和尚的规劝下,唐僧的思想还是发生了小小的变化。原来是到灵山求取真经,现在变成了希望如来佛祖在半路赐经。
看来,法门寺和尚的善意规劝,还是动摇了唐僧的内心。
不过,唐僧的意志还是占了上风,没有完全放弃取经,还是能够继续西行。
在唐僧取经这件事上,唐僧只是比法门寺和尚做的更好而已,并不能说是最好的成功之道。
如果唐僧不去西天取经,同样有办法取到如来佛祖的三藏真经。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20 20:47:55 +0800 CST  
在《西游记》这样的神话故事中,如来佛祖创造了三藏真经之后,不仅仅如来佛祖会三藏真经,像观音菩萨和其他的佛,也应该会三藏真经。
唐僧师徒知道得了无字真经后,回到灵山见如来佛祖。如来佛祖告诉唐僧师徒,向时众比丘圣僧给舍卫国的赵长者家诵一遍此经。
说明,灵山那些大大小小的佛,都会诵三藏真经。观音菩萨也不例外,也应该会诵三藏真经。观音菩萨应该是能够教唐僧诵读三藏真经。
唐僧只认如来不认经,没有请教于观音菩萨。所以,唐僧才有了十四年的取经之路。
我们不识《西游记》的哲理智慧,所以,《西游记》的作者,只能够将哲理智慧隐藏在神话故事中。
唐僧虽然没有找到一条最好的取经方式,但是坚持了一天获得成功的人生之路。
与如来佛祖相比,唐僧,失去了过去,失去了现在,失去了取经的十四年。
唐僧与法门寺和尚相比就算是一种更大的成功。
法门寺和尚可以笑唐僧的迂腐,其实法门寺和尚丢掉了更大的成功。
迂腐的坚持,可能是成功前的耕耘。
人生就是《西游记》,坚持一种成功的道路,却被人耻笑。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3-20 21:27:36 +0800 CST  
48、危机的原因
出乎意料。《西游记》的作者,在唐僧的双叉岭上第七难中,给出了唐僧遭遇磨难的原因。
先看故事,再讨论作者所提出的产生危机的原因。
话说太白金星把唐僧从老虎精寅将军的陷阱中救出,化作一阵清风,跨一只朱丹顶鹤,腾空而去。唐僧拜谢了太白金星,牵了马,独自个孤孤凄凄,往前苦行。
显然,唐僧还没有从刚才落坑折从的恐惧的阴影中走出来。
接下来,作者用一段优美的原始的自然环境引出唐僧的的第七难。
“这岭上,真个是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
在这一段对环境的描写中,出现了一个与优美环境不和谐的声音,“静悄悄人事靡”。
在优美动听的自然环境中,唐僧应该是心情舒畅,精神爽朗,不应该是静悄悄人事靡。这可能暗示着唐僧存在心理危机,暗示着唐僧的恐惧。
唐僧的最大优点就是,即使处于恐惧之中,仍然继续前行;虽然唐僧知道前面存在危机,仍然坚持向西天灵山进发。
当我们遇到困难退缩的时候,就是承认我们的失败,只要坚持,就有成功的可能。
残酷的现实,往往是怕什么,偏偏来什么。痛苦、矛盾、孤独的唐僧迎来了新的危机。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4-01 07:01:47 +0800 CST  
“那长老,战競競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三藏舍身拼命,上了那峻岭之间。行经半日,更不见个人烟村舍。一则腹中饥了,二则路又不平。正在危急之际,只见前面有两只猛虎咆哮,后边有几条长蛇盘绕。左有毒虫,右有怪兽。”
唐僧真的不幸,想进,前面两只猛虎,不能进。想退,后面几条长蛇,退不了。左右是毒虫怪兽,逃也无处可逃。即使没有同时出现的长蛇毒虫怪兽,仅仅是前面两只猛虎,唐僧也没有办法逃脱。
屋漏偏逢连夜雨。唐僧正在想办法解决四面危机的时候,那匹白马又出现了问题。“三藏孤身无策,只得放下身心,听天由所命。又无奈那马腰软蹄弯,即便跪下,伏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牵又牵不动。苦得个法师衬身无地,真个有万分凄楚,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
《西游记》的作者,和我们开了一个国际性的玩笑。在唐僧处于猛虎长蛇毒虫怪兽四面包围的时候,作者说,这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就在唐僧莫可奈何之际,突然,画风一转,唐僧转危为安。忽然见毒虫奔走,妖兽飞逃;猛虎潜踪,长蛇隐迹。然后,唐僧看到猎户刘伯钦出场,看到了生存的曙光,看到了继续取经的希望。
《西游记》的作者告诉我们,唐僧同时面对猛虎长蛇毒虫怪兽的危机,并不是一个人力所不能够解决的危机,而是应该能够解决的问题。猎户刘伯钦一出场,毒虫奔走,妖兽飞逃;猛虎潜踪,长蛇隐迹。
如果唐僧像猎户刘伯钦那样骁勇,猛虎刘也不可能威胁到唐僧。反之,唐僧之所以招来猛兽的威胁,只能说明唐僧存在致命的软弱的一面。
我们可以说,人无完人,体无完肤。唐僧是一个读书的和尚,不可能像猎户刘伯钦那样骁勇善战。
然而,少林寺的和尚,既能够念经,又能够武功抵抗敌人。能文能武并不是一个奇葩的幻想。
《西游记》的作者,同样塑造了一个能文能武的角色。大家一定记得《西游记》中那个能够吟诗作对的櫵子李定,不登科的进士,能识字的山人。既然是山中之人,就一定会遇到老虎等野兽。渔翁张稍还提醒櫵子李定注意老虎。
既然櫵子李定会遇到老虎,那么,读书的李定一定有办法对付老虎。
读书人,并不是命中注定不能够对付老虎。不是文人一定要怕老虎,只是唐僧没有接受对付老虎的教育和训练。
中国传统的教育,只注重文化和道德的教育,缺乏体能训练,结果培养出了一批软弱的读书人。唐僧的父亲陈光蕊考取状元,结果被梢水害死。
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文能提笔安天下,诗意动情儿女魂。有多少老师告诉学生“读读读,书中自有颜如玉。读读读,书中自有黄金屋”。文人似乎就是为了儿女情长,就是为了书中的黄金屋,就是为了颜如玉,就是为了升官发财讨老婆。
在那个封建独裁的社会制度下,不能够说教育的失败,不能够说文人成为了废品。《西游记》的作者也没有办法改变教育的问题。所以,只能够将自己的遗憾写进《西游记》的故事,而且是偷偷摸摸的写进故事,不容易被人感知。
有人会说,唐僧没有必要全能,完全可以配备悟空这样的斗士打妖除怪。
非常遗憾。《西游记》的作者,没有给我们任何的假设的机会。
向前看!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4-01 14:29:25 +0800 CST  
49、坑人的组合
《西游记》的作者,在唐僧第六难中塑造了一个失败的人才搭配方案。
虽说人多好干事,人少好吃饭。
然而,只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在现实的历史上的真实的唐僧取经,首先是玄奘单身一人向印度出发,在途中才有跟随者一起去印度取经。
很多时候,是个别人干成了大事。虽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实一万个皮匠,还是一万个不能出谋划策的皮匠。诸葛亮,就是诸葛亮,即使是一个诸葛亮仍然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当然,这里的诸葛亮应该是指那些谋士,这里的皮匠应该是指那些没有出谋划策能力的皮匠。
人多,未必力量就大,贡献就多。贡献的大小,不在人多人少,关键是能够拥有实现贡献的人。
《西游记》的作者塑造了一个将没有贡献价值的成员剥离的故事。
《西游记》中,唐太宗确实派了两个从者和一匹白马给唐僧,其结果又是什么呢?唐太宗所搭建的组合真的完美吗?
人们认为,既然唐太宗和唐僧拜为兄弟,唐太宗给唐僧的礼物应该是名贵的东西。唐太宗赐给唐僧的紫金钵盂是宝贝,赐给唐僧的白马是一种白色善走的马,唐太宗赐给唐僧的两个从者,也应该不是凡凡之辈,而是保镖向导。
当然,这是从唐太宗李世民和我们普通人的角度来说,唐太宗御赐给唐僧的当然是宝贝的钵盂、名贵的白马、善于长行的从者。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是否是好马,空口无凭,只有用了才能够证明马匹的好坏。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4-05 15:50:13 +0800 CST  
“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这个时候距离唐僧遇到毒虫猛虎还有半天路程,唐僧和马不应该是因为猛兽而害怕。之所以,唐僧战兢兢,白马力怯怯,不是强调山路的崎岖曲折,就是强调唐僧和白马恐惧这里的山路。
看来,唐僧和白马一样,不适应《西游记》中这崎岖诡异的山路十八弯。唐太宗理想中的宝马,居然不能适应这样的山路。
等唐僧遇到猛虎长蛇毒虫怪兽围攻的时候,那白马的表现更加差劲。
“又无奈那马腰软蹄弯,即便跪下,伏倒在地,打又打不起,牵又牵不动。苦得个法师衬身无地,真个有万分凄楚,已自分必死,莫可奈何。”
唐僧的白马,可能是没有经过野外生存训练的皇宫里面的宠物,根本没有野外生存技能,遇到老虎长蛇毒虫怪兽居然腰软蹄弯,跪倒在地。唐僧不但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马匹。白马成为了唐僧的又一个负担。
在这危险时刻,白马不仅仅将自己送给猛兽当美餐,也把唐僧一起作为礼品送给了猛兽。
唐太宗李世民送给唐僧的白马,不仅仅是一匹弱弱的白马,而是变成了禁锢唐僧的白马;原本是为了减轻唐僧取经的负担,实质是加重了唐僧危险时刻的负担。
这就有点历史真实的味道。
唐太宗李世民赐给唐僧的高贵的资金钵盂,又是什么状况呢?
楼主 调侃西游  发布于 2018-04-05 16:33:09 +0800 CST  

楼主:调侃西游

字数:151127

发表时间:2017-03-30 03:2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01 13:40:12 +0800 CST

评论数:2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