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南下(连载)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2 07:36:58 +0800 CST  
王维顺所在的南下干部支队是1948年5月下旬从河北平山开始,向着辽阔的祖国南方长途跋涉的。
他们就一直沿着太行山走,就沿着河北和山西交界处走,那个时候,除了平汉线(现在的京广线)、除了那些交通沿线的城市,黄河以北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已经是解放区了,所以每天就可以大大方方的排着队伍向南挺进。除了那些城里来的干部走了两天就已经开始出现掉队现象,其他主要来自革命老区的农村干部对于天天从早一直走到晚,行程一百多里都。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2 07:52:03 +0800 CST  
“小王,你发现没有?”那个和王维顺来自同一个县、原来是梁各庄的党支书、现在是他们这个班的班长在用易县话提醒他注意:“我们走了这么几天,一直贴着太行山走。”
易县人说话特点就是“儿”的尾音特别重,原汁原味,很是地道。不过有些土,但土味儿不浓;吐词很清晰、很通俗、很耐听;易县虽然地域不算大,但是话种却极其复杂,不同乡镇之间又演绎出不同的语音和腔调,自成一派,趣味盎然,很是丰富。只是易县话即便是同属北方语系的人听起来也有些费劲。说话慢的时候还能听懂,一旦说的快了就听起来叽里咕噜的听不懂了。不过在北京近郊和天津的某些农村都能听到许多像易县话里的类似发音和词汇。
王维顺回答他的时候,也说的是易县话:“这该多好啊,走了这么几天,还是像走在自己家乡一样,感觉就很亲切!”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2 09:17:44 +0800 CST  
那座位于山西与华北平原之间,纵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北起北京的西山,向南延伸,经过易县的紫荆关、狼牙山,一直到河南与山西交界地区的王屋山,西接山西的黄土高原,东临一望无际的华北大平原的太行山脉一路绵延400余公里,不仅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和地理分界线,也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分界线。远远望去,群峰耸立,就像天边的一堵高墙;行走在峡谷之间,就会有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班长也有了些感动,迈一步就站到了路边,他在领着大家唱歌:“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这首歌太有名了,所有的人都会唱:“看吧,千山万壑,铁壁铜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听吧,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王维顺也和大家一样唱得慷慨激昂:“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他在哪里灭亡!”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2 20:12:48 +0800 CST  
那天晚上,刚吃过饭,还没等大家开始休息,就接到新的行军命令。支队长在还没有完全黑定的路边兴奋地告诉大家:“因为新的解放区急需地方干部,所以我们不得不加快南下速度,可是军区首长又怕大家日夜兼程、用‘11号汽车’(两条腿步行的代称)太辛苦,所以给我们派来了大卡车!”
所有人都在欢呼。
那是那个来自太行山下、拒马河畔的小青年有生以来第一次坐汽车,用的是陈谢大军缴获的、美国援助蒋介石打内战的十轮卡,一车可以坐上四十多人。太阳一落山就出发,途中除了趁着停车加油的时候方便一下,就是坐在车厢里一夜颠簸。车跑得不快,但比步行还是快多了,只是天明的时候互相看看,扬起的尘土太大,每个人都成了土人。
汽车停下的时候,大家才发现已经到了黄河边上,很多人和王维顺一样,都是第一次看见那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有的人都兴奋极了,一路狂奔到黄河边上高高兴兴的洗干净自己的脸面,回过头来才发现,再也看不见那如同铜壁铁墙、一直陪着他们、为他们送行的太行山了。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2 22:24:42 +0800 CST  
一路南下(18)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3 07:13:45 +0800 CST  


十八、要吃饭、到江汉
王维顺所在的南下工作团渡过黄河以后,一路都是陈谢大军开辟的新解放区,虽然不像老解放区那样每到一处都会受到欢迎,可没有敌人,南下也在继续进行。
那本仅仅只付印了2500册的《襄西革命史稿》一书在第四章《江汉军区部队挺进襄西,恢复和发展襄西革命根据地(1948年1月-1949年5月)》的第三节中记载:“(第一批南下干部)于1948年5月初在河北平山县党校集中学习,5月中旬从平山县启程南下,6月到达河南宝丰县中原局驻地,一边学习,一边等待分配工作。”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3 08:51:31 +0800 CST  
南下工作团是一个革命大家庭,可是因为来自不同的解放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县市,那种以自己同乡、同学、同事而聚集的小团体在那个1800多人的学习班里也会普遍存在。来自易县的就有近百人,来自王维顺所在的那个区的也有二三十人。平时因为班级不同、学习紧张,大家就各忙各的,好不容易有了一天放假的机会,就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
来自紫荆关一个区的同乡越聚越多,有机会大家就会找个偏僻一些的地方一起坐坐,说说话。谁都知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谁都知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谁都知道互通有无总是有益无害的。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3 10:17:54 +0800 CST  
“听说了吗?”有人在发表小道消息:“又要继续南下了!”
有人不屑地说:“南下干部当然要继续南下嘛,这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关键在后面!”那人在接着说:“听说中原局的领导制定了一个分配方案,要把我们这些人分到各个不同的地区。”
“这消息谁都知道,难道这么多人都老是在一起吗?有人还编了个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的顺口溜来加以说明呢!”有人在随声应和:“说的是:要提拔、到鄂东;要吃饭、到江汉;家庭观念留豫南,马马虎虎到桐柏,挺进黄麻也没意见。”
“维顺。”有人在叫那个受到过刘少奇表扬的小王的名字:“这里是中原局,华北局的首长在这里说了不算,你想分到哪里去?”
王维顺淡淡一笑:“就算是在华北局,就算是在易县,这样的事会由着自己选吗?”
“说说嘛。”那个和他同样来自紫荆关的同乡也在劝道:“反正是闲聊。”
“我想,中原总比我们易县那个大山区好吧?”因为他们王家人都不善言辞,那个王家老四说的有些腼腆:“我们带队的领导说的是,大军南下,就是要饮马长江!到了江南,就不是现在吃的窝窝头,喝的‘黄金油’(玉米糊),晚上搂的剪发头(当时解放区的妇女兴剪短发)了,而是吃大米、有鱼吃,还可以找漂亮老婆了。”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3 20:35:37 +0800 CST  
“小鬼,你那是做梦想媳妇——想得美!”有人在用河南话嘲笑他:“现实一点行不行?就事论事行不行?说说你自己的想法中不中?”
“我们都是共产党员,当然要服从党的安排,组织把我们分配到哪我们就应该战斗到哪,这不是说大话,本来就是事实嘛。”王维顺在实话实说:“干革命不就是为了吃饱穿好,带领大家一起建设新中国吗?不是说‘要吃饭,到江汉’吗?我在想,既然是能吃饱饭的地方,一定是鱼米之乡,所以最好到江汉!”
大家就一笑了之。
史料记载,那一年的8月初,王延春率领500余名华北南下干部从河南宝丰到达湖北大洪山地区双河镇。这里就是江汉区党委驻地,那500人中就包括那个希望能吃饱饭的王维顺在内。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3 21:39:47 +0800 CST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5 08:46:39 +0800 CST  
一路南下(19)

十九、大洪山
史料中所说的大洪山双河镇就是今天位于湖北省随县的洪山镇,216省道(寺庄到沙市)、306省道(随州到宜城)公路呈十字形贯穿镇内。
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47年陈谢大军挺进中原,奉命重建的江汉区党委、军区司令部、江汉日报社、江汉行署和洪山地委均驻在这里。而1988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名单中,湖北大洪山也和湖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并列其中。而如今,张家界、九寨沟早已成为闻名中外的5A级景区,而那个因为行政区划而被人为地分隔为3个4A级景区,而且鸡犬相闻、互不来往、各自为政,相互排斥,就形成了现在“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窘境。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5 08:53:05 +0800 CST  
不过,当年南下的那第一批干部到达双河镇的时候,正是解放战争,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面反攻的时期,那些干部根本无心观赏那成片的楠木和漫山的奇花异草,也没有去游览那海拔八百五十米的“鄂中瑶池”白龙池和落差一百余米的柳门口四叠飞瀑,他们只是分别听了江汉区党委书记刘建勋和行署主任郑绍文所作的报告,只是开始深切的体会到南方和北方的巨大差异和极度的不习惯。他们在那里呆了一个多月,也就是有了一个北方人对南方生活从陌生到习惯的过程。
大盘石村的王家家教甚严,不到天黑,女人不能停止家务,男人不能停止劳作,平时即便是无事可干也要到处找事做;即便是到了冬天,外面天寒地冻,女人在家也要纺纱织布,男人在家也要编织苇席,根本不让闲着。王维顺就是被那种家教熏陶出来的,以至于到了江汉的干部培训班好不容易放假一天,大家可以到处逛逛转转,他却一个人留下来帮炊事班劈柴。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5 16:56:47 +0800 CST  
他是个心灵手巧的人,会把斧头磨得锃亮,抡圆了胳膊劈下去,柴火就会应声而开,他很享受这种在密密的树荫下劳作的乐趣。很久才发现不远处蹲着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饶有兴趣的望着他,他就望着那个男人一笑,打了个招呼:“你也是炊事班的?”
“也算是吧。”那人的话里带有明显的四川口音,他也望着王维顺一笑:“一看你就是在家里会干活的,快歇歇,喝口水。”
他说了声谢谢,接过那个男人递过来的水碗的时候,从挂在树丫上的军装口袋里拿出那个牛皮纸包,小心的拈了一点点黄色的粉末放在水里,然后一饮而尽。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5 19:08:10 +0800 CST  
那个男人很好奇:“这是香灰吗?”
“不是,这是我老家的土,我三叔说,北方人到了南方很多人开始会水土不服,喝了家乡的土,就不会闹肚子。”他很自豪的告诉那个人:“就是因为这包土,我一次也没拉过肚子!”
那个男人笑了:“对了,你们是北方人,到了南方,地形地貌、气候天气、人情风俗都变了,肯定会都不习惯。”
“其实最受不了的就是吃饭。”王维顺告诉他:“我们北方在家的时候都是吃面食的,还有小米、山药蛋(土豆)和一些杂粮,几乎没人吃过什么大米。从前不知道,听说分配到江汉就能吃大米,大家都还挺高兴。谁知道真吃上了大米,结果就成了我们班长说的‘盼大米,想大米,吃了大米光拉稀。’”
那个男人就在哈哈大笑。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5 19:48:47 +0800 CST  
“我说的是真的。”他接着告诉他:“大米不如面食,真不叫粮食,明明吃了好几碗大米干饭,可是管不到下午肚子就饿了,身上出虚汗,浑身发软,连路都走不动。几天下来,我的那些本来膀大腰圆的同乡一个个就蔫了,脸色蜡黄蜡黄的。”
“你们这还算有大米吃的呢。”那个男人告诉他:“部队刚打过来的时候,没有米吃就到老乡家借粮,借来的都是些稻谷。北方人也不懂,就是懂了也来不及,因为要赶着行军,来不及把稻壳碾掉,可是稻谷倒在大锅里怎么煮也煮不烂,做得半生不熟的,战士们盛了就吃,稻壳刺得嗓子疼,有的食道都被划破了,可又不能饿着肚子行军,还得硬着头皮吃。这还不算,吃了还拉肚子,拉出来的也是红的,稻壳还在。”
小王叹了一口气:“这就叫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南下、为什么要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原因!”
“小同志,有这样的觉悟就能成长为一个好干部。”那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向他伸出手来:“我叫彭天琦,你就跟着我走吧!”
王维顺有些蒙:“上哪里去?”
彭天琦回答得很简单,只有两个字:“襄西!”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5 21:59:27 +0800 CST  


一路南下(20)

二十、襄西
襄西得名于那条长长的汉水,汉水流经襄阳以下一直到汉阳汇入长江都被俗称为襄河。襄西指的就是汉水以西、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按照行政区划,就是以荆门、当阳、远安为中心,包括钟祥的河西地区,南漳、宜城、保康南部、宜昌东部、宜都、枝江江北地区和江陵西北部,面积约两万三千平方公里,人口两百多万的这片区域。襄西地处宜昌、襄阳、荆州和沙市的三角地带的中心,北扼襄豫,西控巴蜀,东瞰江汉,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6 10:23:03 +0800 CST  
这里一直也是国共两党争夺十分激烈的区域。1927年,中共在当阳、远安边界的瓦仓举行了农民暴动,打响了对敌斗争的第一枪,被残酷镇压;抗战期间,在敌(日军)伪(伪军)顽(国军)夹击之下建立起襄西抗日民主根据地,后被破坏;而到了解放战争期,先是经过卷土重来的国军的疯狂围剿、以及李先念中原突围的南路部队的转入外线作战,再到陈谢大军南下,终于成立了襄西工委和襄西支队,建立了新的襄西解放区,组建了有10个县委县政府的人民政权。1949年,襄西解放区全力配合和支援江汉军区主力和解放军四野南下大军先后发起荆门、宜(昌)沙(市)战役,不仅解放了襄西全境,也赢得了解放战争在这个区域的最后胜利。
襄西解放区最初的主要区域就是在位于湖北西北,汉水以南,荆山山脉以东,东临荆门,西连神农架,南接远安,北依襄阳的南漳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的北缘,也是南阳盆地的南缘,同时还是秦巴山系的东缘,是一个典型的七分山、两分水、一分田的穷山区,也是一个虽然远离交通主干线,但离襄阳、宜昌、荆门和荆沙都不远的特殊县区。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6 17:08:05 +0800 CST  
在那本《襄西解放史稿》一书中可以看到,东巩这个地名的第一次出现是1948年1月刚成立的襄西支队“春节期间在南漳东巩休整”,随后,东巩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多,几乎每件大事都与东巩有关。这本书介绍说:“1948年2月,根据襄西工委决定,在南漳东巩成立中共南远县工作委员会……同时成立南远县人民民主政府和南远县军事指挥部。”事实上,东巩也是襄西工委的所在地。
从那张襄西地区示意图上可以明显看出。东巩地处南漳、远安、荆门三县交界的边缘,明显属于“三不管”的空白区域,除了地下有煤炭、山上有香菇、田里有贡米以外,就是山高林密,交通不便;既不适合大部队运动,又不能闹出多大的动静来,所以国民党长期以来对我党在东巩的存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共产党的地方组织正是看中了东巩地下有煤炭——挖出来就可以换钱;山上有香菇——采下来就可以贸易;田里有贡米——粮食不愁,所以就和那本《史稿》里所说的那样:“东巩一带曾是鄂西北区党委及第四地委经常活动的地方,群众基础好,襄西工委成立后,这里又成了襄西工委的活动中心。”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6 19:20:43 +0800 CST  
那本《襄西解放史稿》一书接着说到与南下干部有关的重点了:“(1948年)9月,分配到襄西工作的200余名南下干部由原中共平西地委宣传部长焦林义、平西专署副专员段钟南、平西县委书记蒋占义带队到达南漳县东巩苍耳坪第四地委驻地。中秋节后,各自分赴新的工作岗位。焦林义任第四地委宣传部长兼管组织工作,段钟南任第四专署副专员,蒋占义任荆(门)钟(祥)宜(昌)县县委书记,张三杰、杨春亭带领27名南下干部到荆(州)当(阳)县工作,张三杰任副县长,杨春亭任县委宣传部长监管组织工作,均为县委委员。分到南(漳)远(安)县工作的南下干部有22人。”
最后那段文字很重要,王维顺就在那22人之中。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8-01-06 20:30:12 +0800 CST  

楼主:宜昌石头

字数:40992

发表时间:2017-12-17 17:09:0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16 02:23:31 +0800 CST

评论数:1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