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南下(连载)

在历史悠久、新闻频发的紫荆关辖区内,能找到的有关大盘石村的故事很少。能记录下来的有老八路郭路的回忆:“(抗战期间),当时占领大盘石村的日军是‘小山’(笔者注:未查到部队番号)部队,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这‘三光’政策,进村就烧杀抢掠,使得整个村子民不聊生,人心惶惶。村民们大都逃到山上,不敢单独出行,结伴同行时也不敢与鬼子正面争斗。被日军发现带有手枪的村民会被当场砍杀,日军反复逼问村民们八路的动向,村民必须回答‘山上有猴子’‘猴子跑了’等(‘猴子’是八路军的代称),不回答则无活路。日军三天两头进行盘查,若一直查不到,为交差便随便拉几个村民充当,关押起来严刑拷打,被屈打成招的可怜村民们无一幸存。”
那个时候,日军在大盘石村西500多米、公路右侧的后洼子驻有日军一个小队,经常出来“扫荡”,大盘石村自然首当其冲,灾难深重。开国少将、后来担任过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的马辉当年带领着部分八路军和当地人民在这一带与日军交战,直到1944年2月我军收复整个紫荆关地区。抗战时,大盘石是游击区;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就已经成为了根据地、革命老区。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2 08:50:23 +0800 CST  
抗战期间,以保涞公路为界,易县曾被划为易县和龙华县,曾经先后担任龙华县教育、民政科长的李君玉于1942年3月6日,同龙华县公安局长康翰文一起到边区开会。刚走到大盘石村,他们就遇上了外出“扫荡”的敌人。他们边打边退,与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搏斗,行至玉山铺上边的上下铁壶处,二人见势不好,立即在水洞沟口烧毁自己所带的主要文件,在日军的包围和围攻下壮烈牺牲。为了缅怀二位烈士,龙华县政府还将李君玉生前生活和战斗过的孔各庄东沟命名为“君玉村”。当然,如今,这个村庄的名字和龙华县一样早就不见了。
虽然拒马河水一如既往的绕着大盘石村向河北平原流去,虽然如今那里不仅有了G112京环线,也有了张石高速;不仅有了横跨拒马河的大桥,也有了1983年修建的(北)京(太)原铁路呼啸而过。虽然大盘石火车站仅仅是个四等小站,可是每天仍有客运列车在此停靠。可是最近的大新闻恐怕就是2012年7月,特大暴雨引起的拒马河水暴涨,供应北京的天然管道被洪水冲出了地面,包括大盘石村在内的数百村民不顾自家灾情,在大雨滂沱中组织起来投入到管道抢险中。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2 15:59:00 +0800 CST  
隶属于紫荆关镇的大盘石村现在有八百多人,村里王、高两姓为大,紧邻周边有上陈驿村、大兴安村、碾子沟村。在相关资料的介绍中,可以了解到村里的主要农产品除了粮食,还有大蒜、梨、蕃茄、枇杷和韭菜;地方资源除了漫山遍野的石头,还有包括煤和白云母等矿产。现在的大盘石村除了依托831亩有些贫瘠的耕地建起的示范园区,以及一所学校、一座卫生院、一个加油站、一家信用社之外,能拿得上桌面的也许就是大盘石村南、拒马河右岸的那一段历史悠久的古长城。
2014年,一个叫田震的铁路工人写了一篇《工区就在山腰处》,对紫荆关下、拒马河畔的大盘石村是这样描写的:“大盘石村位于河北省易县紫荆关镇西20华里与涞源交界处,村子沿路而建,一侧紧贴112国道,房屋稀疏,路上也见不到几个行人。路的一侧就是山体,另一侧是山水冲出来的一条沟壑,崎岖蜿蜒,最陡的地方大概呈45度角,人走在路上,必须深深弯腰才能前行。”远在八十多年前,那个小小年纪就成了青救会干事、乡干部的王维顺就是在1948年初春时节,从紫荆关沿着那条山路走回自己家去的。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2 21:32:56 +0800 CST  


一路南下(7)

七、王家传承
易县之“易”源于易水,但因为有了唐朝建的那座老子道德经幢,就有了道教的《易经》的传承。《易经》把宇宙万物的规律用极为简单的“三易”进行概括。认为人间万物无不因“易”而存在,而三个基本的事物原则与规律其一叫做“变易”,其二叫做“简易”,其三则叫做“不易”。那个来自于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下、翻越高高的太行山、被迫迁移的王家人就是不得不“变易”;在那个紫荆岭下、拒马河畔安家立业就是很随意的“简易”;而人生地不熟、两眼一抹黑,加上孤独无援,全靠自力更生、丰衣足食,实属“不易”。正好是《易经》核心“三易”的典型事例。
在大盘石的王家人身上带有典型的山西人的性格:质朴厚道、淳朴勤俭,男耕女织、远离奢华,但求温饱,恬淡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忠实的传承者,也是古朴倔强,宁可玉碎不能瓦全的代表一族。在那个王家人的身上,既有豪爽大气的一面、又有愚顽固执的另一面;既有性格豪爽的一面,又有保守悭吝的另一面;几瓣大蒜,就可以吃完一碗面;调料有限,吃什么都离不了醋;既有重视知识、强调学习的一面,也有目光短浅、安于现状的另一面。当然经过几代的传承演化,来自山西的王家在大盘石已经崭露头角、很有些名气了。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3 09:00:29 +0800 CST  
站在大盘石,抬头就是铜墙铁壁似的太行山,低头就是滚滚东去的拒马河。那高耸入云的太行山如同民族脊梁,经过了风吹雨打、烈日暴晒、冰雪肆虐和春华秋实,无论是巍峨的山峰还是幽深的沟壑,都烙下了时光和日月的深深印记,也就铸造了王家人亘古不变的保持着岿然不动和不卑不亢的大山性格。那滚滚而去的拒马河的磅礴气势、尤其是忍辱负重、海纳百川、历经千辛万苦奔向海洋的坚忍不拔,造就了王家人不屈不挠的内在品质。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个从大盘石走出的王家人一辈子从语言到个性都深深的带着那个地域的鲜明特色。即便走得再远,一口土得掉渣的易县话总是挂在嘴上;而他们的性格除了带有生长环境的熏染,自身的学习与修养,以及社会的变迁和磨练,更是深深打上了自己家族的烙印:不会夸夸其谈,在外人面前甚至有些口拙和羞怯;自命清高,所以朋友不多;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所以聪明而自负;埋头拉车、相信天道酬勤,所以在现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难以遇到知音;不管别人怎么说,坚持走自己的路,于是就有了那种“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个人魅力和坚强个性。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3 21:06:51 +0800 CST  
大盘石的王家的第四代出了一个武秀才,名叫王老敬,家里排行老三,在村里德高望重,被当地人尊称为敬之爷。敬之爷刀枪剑戟和马上功夫十分了得,除了强悍的体质,还有燕赵大地的侠义情怀,虽然酷爱练武,也有一身功夫,好在当时祖上留下的产业有地50--60亩,房屋10间,坡上牛羊成群,家里也雇有长工、短工,秋后只需到佃户家收租就是了。自然是地主富农,但达不到土豪级别,用一句现代话概括,就是:高档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
敬之爷有三个儿子,大爷王常云、家里有一女儿,无儿子;二爷王凌云(王锡三)家里有四个儿子,老大王维富、老二王维时、老三王维顺、老四王维凡;三爷王登云(王译三)家里人口兴旺,有四个儿子、三个女儿:老大王维坤、老二王维伦、老三王维海、老四王维江、二女王维枝、三女王维连、四女王维芳。因为年轻去世的大爷王常云家没有儿子,所以就将二爷家的大儿子王维富过继给王常云家。
这样,敬之爷家的三位爷就是王常云、王凌云和王登云。三个王家的男孩子的大排行共兄弟哥们八个:老大王维富、老二王维时、老三王维坤、老四王维顺、老五王维伦、老六王维凡、老七王维海、老八王维江。
1948年的春天到来的时候,那个被紫荆关区长点名要参加南下干部团的小干事王维顺就是大盘石村的王家老四,刚满19岁不久。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3 22:32:44 +0800 CST  


一路南下(8)

八、家庭会
坐落在太行山脚下、拒马河边的大盘石村不大,也就百十户人家,村后就是纵横百里、千峰万壑的连绵高山,隔着那一条河北唯一即便是到了冰封雪冻的冬季也不会被冰冻的拒马河和那些白杨树,不远的对面又是山谷崎岖,崖壁陡直的群山;初春的时节,白天还看得见山上那残存的皑皑积雪,到了晚上,大风从峡谷深处刮过来还是很冷的,老王家的一个媳妇从屋里出来、到不远处的柴堆去拿烧炕用的柴火的时候,还是被凛冽的寒风吹得打了一个寒颤,赶紧抱着树枝回到房里去了。
王家大院的平房建筑虽然不高,也有些陈旧,但很结实,面积也很大,房里烧着炕,当然比外面要暖和多了;那盏油灯虽然不太亮,但还是可以把那间布置得很整洁的南房里的一切看清;南房里面的那排炕不算大,可是火炕上的还是很暖和、很舒服的。坐在炕上那两个长相憨厚、有许多相似之处的大男人自然是王家的二爷王凌云和三爷王登云,这是大盘石村王姓家族的一次难得的聚会,因为回到家的王维顺带回来的消息的确出乎他们的预料,而突如其来的变故不得不让他们开会慎重考虑。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4 05:57:16 +0800 CST  
除了王家大爷王常云去世过早,大盘石的王家一直人丁兴旺、家业也不错。等到两个儿子长大成人,王老敬就把王家交给了他们。二爷王凌云掌管王家的全局,三爷王登云负责全家的经济,主要负责往家里收租。后来王凌云、王登云两兄弟分家单过,由于家里地多,农忙的时候干活总是忙不过来,两家就临时雇佣短工帮忙。
有一点可以看出武秀才敬之爷的眼光深远而独到,根据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和家里的实际情况,他很和气、很谦让的拍板决定自己和两个儿子分了家,后来土改的时候,虽然把家里一部分房屋、土地分给了穷人,但划分成分的时候,就仅仅只定为中农,逃脱了地主富农的可怕一劫。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4 08:10:13 +0800 CST  
孟夫子所说的“无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大盘石的王家一直执行的中规中矩,那些需要遵循的王氏三槐堂祖训,家里的男孩子个个都能朗朗上口:“百代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不奢不侈,颗粒成廪……”但凡开会,如果不是冬季,如果不是王凌云偶感风寒,就会在堂屋里聚会,敬之爷去世以后,王家大爷去世得早,只有二爷、三爷才能分坐大桌两边,王家的后辈只有规规矩矩站着的份。
王家人无一例外的都是隔代亲,儿子在父亲面前总是如同老鼠见了猫似的,连大气都不敢出,更别说什么反对意见,而孙辈在爷爷面前则是为所欲为,想做什么都行,敬之爷对王家的每一个孙子都一视同仁、爱护有加,只是开起家庭会来还是要讲辈分的,这个规矩一直延续下来。王家的小字辈根本没有上炕暖和的权力,兄弟几个一人一个矮凳老老实实的靠墙坐成一排。这还算是好的,因为王家的女人,不管辈分多高,也不管是女儿还是媳妇,都不能走进那个开会的房间,更别说是参与决策,只能坐在外间一边为家里的男人纳鞋底一边旁听。这就叫规矩。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4 16:45:22 +0800 CST  
孟夫子所说的“无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在大盘石的王家一直执行的中规中矩,那些需要遵循的王氏三槐堂祖训,家里的男孩子个个都能朗朗上口:“百代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不奢不侈,颗粒成廪……”但凡开会,如果不是冬季,如果不是王凌云偶感风寒,就会在堂屋里聚会,敬之爷去世以后,王家大爷去世得早,只有二爷、三爷才能分坐大桌两边,王家的后辈只有规规矩矩站着的份。
王家人无一例外的都是隔代亲,儿子在父亲面前总是如同老鼠见了猫似的,连大气都不敢出,更别说什么反对意见,而孙辈在爷爷面前则是为所欲为,想做什么都行,敬之爷对王家的每一个孙子都一视同仁、爱护有加,只是开起家庭会来还是要讲辈分的,这个规矩一直延续下来。王家的小字辈根本没有上炕暖和的权力,兄弟几个一人一个矮凳老老实实的靠墙坐成一排。这还算是好的,因为王家的女人,不管辈分多高,也不管是女儿还是媳妇,都不能走进那个开会的房间,更别说是参与决策,只能坐在外间一边为家里的男人纳鞋底一边旁听。这就叫规矩。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4 16:46:49 +0800 CST  
开家庭会议,三个王家的八个男孩子当然都有权而且一定要参加,只不过那天参加会议的只有老大王维富、老三王维坤、老四王维顺、老五王维伦、老六王维凡、老七王维海、老八王维江七兄弟。那个王家兄弟排行老二、同时也是王凌云家的老二的王维时,因为读过书有文化,先前在家一边当老师一边种地,根据地“两丁抽一”的原则,已经在一年前的1947年6月入伍参军,当然不在家。王维时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那个时候仍称为八路军)华北军区服役,因为表现突出,很快就在部队加入党组织,因为有文化,很受部队首长重视。
可是,王家人千算万算,就是没想到家里又要有人离开。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4 20:15:33 +0800 CST  


一路南下(9)

九、能不去吗
谁都知道,王家二爷王凌云(王锡三)家里虽然有四个儿子,可是老大王维富已经过继给大爷王常云,老二王维时已经参军跟着大部队走了,如果那个在王家总排行老四、也就是在紫荆关上被乡长叫做“小王”的王维顺也真的要被区里点名离开,王凌云家里就只剩下还未成年的老四王维凡,干起活来人手不足、生活就会变得很艰难了。事关重大,王家二爷王凌云(王锡三)就不得不把王家三爷王登云(王译三)以及在家的全部王姓晚辈都召集起来开会。
旱烟抽过了,茶水喝过了,也听完了王维顺对乡长所说的情况汇报,沉默了好一会儿,话还是王登云咳嗽了一声,首先开始对王维顺问话:“维顺,咱们家里不是已经有你二哥参军当兵去了吗?按照政策,不是说一家只要出去一个就行了的吗?你能不能不去?”
那个年轻的王家老四有些为难的望着自己的父亲。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5 08:55:04 +0800 CST  
“我已经去找过乡长,也是这样对他说过了的。”满脸愁云的王凌云说得小心翼翼:“乡长的解释是,老四这是去当干部,不是和老二那样去当兵,所以性质不一样,就和工作调动一样,今天在大盘石,明天在大兴安……”
“你以为就他说的那么简单、就在家周围、说回来就回来吗?”王登云打断了自家哥哥的话:“南下,那就是黄河之南!山高路远的,想回来都难!”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5 09:38:24 +0800 CST  
他接着也问了一声:“家里的其他孩子能去吗?”
“恐怕没参军要求的条件那么简单。”王凌云在继续解释着:“乡长说,区里传达的参加南下干部工作团还是要求有很多条件的:第一要年轻,第二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第三最好是在当地乡村工作过,第四最好是共产党员,还最好没有结婚。我家老四就这样成了我们乡最合适的人选了。”
“这样的事从前没听说过,而且看来抽调的还不是一个两个。”王登云把慈祥的眼光落在王维顺那还带着几分稚气的脸上:“前方打仗,打老蒋需要人手很正常,怎么又要组团到南方去呢?”
“知不道(注:易县话,不知道的意思)。”还是王凌云在做着解释:“听乡长讲,我们的队伍要离开根据地、打到敌占区去。可是那里的地下党组织都很薄弱,所以就需要大量有经验的年轻干部去开展工作。”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5 21:30:21 +0800 CST  
“家里缺人手是事实,可我也听说了,区里对南下干部的家里还是会有照顾的。”王维顺在吞吞吐吐的说着:“说是南下干部的家属都按军属待遇;家庭经济困难的会给予补助;家中缺乏劳动力的,由村里给予代耕……”
“维顺,别听上头这样说,如今村里的壮劳力都参军走了,谁还能照顾谁?再说用外人能和自家人一样吗?不过只是说着好听罢了!”王家三爷皱着眉头摇了摇头:“维顺,你难道不知道,当干部比当兵更危险:万一仗打不赢了,部队可以拍拍屁股就走,留下来坚持敌后工作的干部有几个能活着的?蒋光头的‘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就是专门用来对付共产党的,所以,你这次如果南下,搞不好我们家‘军属’是完全有可能变‘烈属’的!”
房间里一时间悄无声响,听得见风从房顶上吹过时,瓦片发出的呼啸声。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5 22:19:26 +0800 CST  


一路南下(10)

十、不得不走
那首1938年由桂涛声作词、洗星海谱曲,荡漾着庄严肃穆的爱国之情和浪漫主义的民族之魂的《太行山上》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曾经风靡全国。歌中唱道:“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
那个祖籍来自于太行山另一面的王维顺就出生在太行山脚、拒马河畔的大盘石村。在他1953年6月填写的第一份干部履历表上,他填写的出生日期是1929年11月19日,1979年的干部履历表上又变为了1928年12月,而在他自己1988年9月撰写的《个人简历》中,又将出生年月日确定为1928年12月29日。查了一下老黄历,除了年份相差一年,阴历与阳历也相差一天。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6 04:58:44 +0800 CST  
王维顺是王老敬的第四个孙子,也是王家老二王凌云的第三个儿子,上有哥哥、下有弟弟,加上家庭比较殷富,经济也不错,可以不愁吃不愁穿,加上有爷爷疼爱、母亲王陈氏护着,在大盘石的童年生活自然过的无忧无虑。和所有的农家孩子一样,上树掏过鸟窝、下地捉过蝈蝈,上山采过野果、下河捉过鱼虾。直到他的晚年,也依然对自己的童年生活记忆犹新,充满向往。
不过和《王家祖训》所叮嘱的那样:“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大盘石的王老敬虽然有房有地,家里还雇有农工,可是依然对自己的子孙要求严格:男孩子从小就得上山砍柴、下地干活,女孩子就得学习纺纱织布、料理家务,家里不能有一个闲人。王维顺小时候就有些吃苦耐劳,田里的活样样都会做;还有些心灵手巧,无论是编炕席,还是编簸箕、提篮等都是拿手好戏。还会用荆条编成囤粮食用的储物工具。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6 08:07:23 +0800 CST  
敬之爷一直对子孙的读书识字十分重视,到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二爷王凌云家的老大王维时一边在村里的初小当老师一边在家种地,老二王维顺已经到大兴安上高小去了,老三王维凡岁数还小,家里也是井井有条、蒸蒸日上的。那个在大兴安高小半工半读的王维顺没有富家子弟的奢侈,只有一身衣服穿,如果衣服脏了,只能等到天气好的时候,到离学校不远的河里去洗,而且只好光着身子等太阳把衣服晒干后穿上再去学校上课。
王维顺在大盘石的王家算得上比较出类拔萃的一个,除了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在校学习的成绩也很优秀,还能积极要求进步。因为是老根据地(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革命老区),1947年7月他仅有十七岁就入了党,先是当过村儿童团长和青救会干部,没等毕业就被区委抽调到与大盘石隔着两道山梁的蔡家峪村参加搞土改工作。猜都不用猜,等土改结束,他就会是一名乡干部。可是谁曾想到,1947年,哥哥王维时参军入伍,仅仅只过了一年,现在又轮到自己,想想日渐衰老的父母、想想家里仅剩年幼的弟弟,王维顺心里自然左右为难。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6 15:53:07 +0800 CST  
“维顺。”王凌云在问着他的第三个儿子:“你自己想不想去?”
“不想去,我一直就想待在家里,二哥已经走了,我要是走了,家里就只剩下六弟一个人帮忙,到了农忙的时候,忙起来人手就不够了。”那个十八岁的青救会干事回答说:“可是这一次可能不得不走,说是区委书记亲自点了名的。”
“这就叫躲脱不是祸,是祸躲不脱。”过了许久,沉默和思考中的王家二爷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原指望把你这个王家读书最多、文化最高、悟性最强的留在家里,过几年大小当个村长,让我们这个中农的王家也在大盘石村再扬眉吐气一回,可没想到你可能又是一个荆轲,演一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剧!”
外屋里的女人们都在呜呜的低声哭着。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6 21:28:53 +0800 CST  


一路南下(11)

十一、离家的时候
北方的天亮得比较早,加上天边还仅仅只有一点鱼肚白的时候,院子里的那只公鸡就开始叫了起来。王维顺从睡梦中醒来,居然闻到了一股白面(易县话:面粉)的香味。他知道这不是事实,他所在的紫荆关是山区,从抗战时期就是革命老区,日军“扫荡”的时候,冈村宁次实施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就是针对抗日根据地的。加上根据地的人民还要响应党的号召,把所能找到的好吃的东西都首先支援部队。现在虽然已经是解放战争时期,可支前依然是革命老区各级政权的头等大事。
他们一家在大盘石村本来就属于家大口阔的一类,父亲王凌云有四个儿子,除去过继给大伯的大哥,参军的二哥,还有他和六弟两个。土改以后,这个中农家里的房屋和田地都分给了穷人,平日,家里的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能吃碗棒子(易县话:玉米)糊糊就很不错了,记得上一次吃白面还是半年前跟着乡长到区里参加干部培训班,区委书记告诉大家,我们的部队在保定附近打下了“蒋匪军”(当时对国军的一种称呼)的一座大粮仓,里面全是美国人支持“蒋该死”(当时解放区对蒋介石的一种流行语)准备打内战的白面,所以他们就吃了一回用外国白面擀的面条。
楼主 宜昌石头  发布于 2017-12-27 06:16:26 +0800 CST  

楼主:宜昌石头

字数:40992

发表时间:2017-12-17 17:09:05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1-16 02:23:31 +0800 CST

评论数:1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