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闲话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动荡岁月里的人事

战争,山雨欲来

如前文所述,林则徐在广州完成虎门销烟以后,英国商人在义律的带领下乘船到达了由葡萄牙政府控制的澳门,向他们请求暂居以及安全保护,但葡萄牙在澳门的总督却并没有答应,反而一直都叫他们赶紧离开澳门。事情之所以会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出来以后,英国商人,特别是大烟贩子的名声很臭,不被华人接受,另一方面你别看澳门从明代就一直被葡萄牙政府占据,但他们其实一直都得看中国的脸色行事,每一年都要向中国缴纳一定数量的赋税来换取在华的贸易权。义律非常无奈,只有暂时用鸦片贩子运送鸦片的大船将商人们运送到香港九龙尖沙咀附近的海面暂时停泊。

这些英国大烟贩子多少年在中国大发横财,颐指气使惯了,哪里见过这个,心中的郁闷那就别提了。受他们的情绪传染,管理船只的水手们也变得十分暴躁,终于在道光十九年五月二十七日,这帮水手为了补充淡水和食物,上岸到尖沙咀村做短暂逗留时,因为喝醉了酒闹事,当着很多人的面,将一个叫做林维喜的中国籍男子殴打致死。林则徐闻讯大怒,立刻找人向这帮英国人质问,要他们交出凶手。

本来这是很正当的理由,但是由于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林则徐和义律之间的沟通并不友好,导致义律对林则徐也存在偏见,认为他态度过分骄横,一再欺凌英国商人,因此对此事极力否认,向当地官员辩解说,事发的时候现场并不只有英国人,还有美国人,清政府只找他要凶手,显然是搞针对,再加上外国人对于中国人而言都长得差不多,很难辨认清楚,存在证据不足的问题,因为据说英国人暗地里贿赂了林维喜的弟弟。

面对义律的狡辩,林则徐通过了解国际法律指出,他们来到中国,就应该遵守中国的法律,而中国法律最显著的一条是杀人偿命,因此他们很应该交出凶手。为了打击义律的气焰,林则徐更进一步指出,你虽然说自己是代表英国政府,但是你的身份并没有得到我们的承认,所以你并不享有任何特权。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13 17:15:58 +0800 CST  
战争,山雨欲来(2)

应该说林则徐的此时的做法并没有任何技术层面的错误,但在义律方面却存在实际操作上的困难。因为之前在广州时,他为了安抚人心,已经冒险做出了一个不明智的承诺,那就是同意一切损失由英国政府负责,——虽然历史没有具体记载他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将一般的商业冲突上升成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但从种种蛛丝马迹显示,这很有可能是以查顿颠地等鸦片贩子在背后蓄意引导的结果,因为长期以来,他们为了贩卖鸦片方便,一直都在蓄谋推动政府发动对华战争,义律之前的商务总监也对此持支持态度。如今要义律交出凶手,又否认他的政府代言人身份,无疑是让义律难堪。

但经过前面的打交道,他或者说英国人已经看出林则徐是不能讨价还价的,为了争取有利形势,这位英国贵族开始敷衍林则徐说自己一定会秉公办理此事,请他给与时间,但事实上他却是能拖久拖。林则徐看出他的真实态度,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又采用老办法,那就是把这帮英国人困在海面上,断水断粮,撤走中国仆役。可惜林则徐不知道的是,他上一次这么干之所以奏效,并不完全是义律畏惧他们,而是义律可能原本有息事宁人的打算,如今义律发现事情已经无法善了,又认为此时再示弱,实在有损大英帝国的颜面,——要知道在当时,英国人虽然在北美丢了一块殖民地,但其实力依然是西方世界的龙头老大,义律的贵族身份,让他不能不考虑尊严问题,因此这一次的被困不但没有让义律等人屈服,反而起了意想不到的反作用,那就是促使他开始想办法打破不利局面。

另外,必须要指出的是,在中国永远都不乏见钱眼开的人,因此你别看林则徐对围困他们一事考虑如此周到,甚至连澳门那边也给葡萄牙打了招呼,不允许他们救济英国佬,但总有闷声发财的中国人趁着黑夜带着食物淡水到英国人的商船上兜售,就好像他们当初在广州被围困时一模一样,是以义律等人并不担心真的会饿死。他们烦恼的是中国和英国距离遥远,该如何将这件事快速的汇报给政府,请求政府给与援助。

至于林维喜事件,义律的处理可以说是相当任性。他居然争锋相对通知林则徐,自己确实是英国政府派遣的商务总监,对这件牵涉人命的案子拥有领事裁判权,因此应当由他来审判这件案子,中国政府可以派官员旁听。这纯属扯淡,但义律仍然瞒着林则徐就这么做了,经过审讯,船上几个与此事有关的五个印度籍水手中的三个被判处六个月监禁以及二十英镑的惩罚,另外两个则是三个月和罚款十五英镑,而真正的凶手却始终逍遥法外。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14 17:01:28 +0800 CST  
战争,山雨欲来(3)

面对义律近乎挑衅的行为,林则徐反应强烈,他立即调集军队进一步封锁商船,不允许他们再到陆地滋事,另一方面为了示威,与同僚邓廷桢一道前往澳门等地宣示朝廷的恩威,禁止澳门方面对英国提供任何帮助。可即便如此,义律等人仍然没有离开中国的意思,反而潜伏在广州海域附近不走。林则徐对此非常困惑,但是他却无法有进一步行动,因为道光皇帝在给他的指令里要求他要完美搞定这件事,但是又不能挑起争端。

实话实说,道光的这道命令根本就是痴人说梦,因为根据记载,从他爷爷乾隆在世的时候算起,英国人一直就对中国的市场虎视眈眈,最初的时候,他们派使团以庆贺乾隆生辰的名义访华,就是为了和中国做生意,赚中国人的银子。虽然那一次失败了,但在后面,英国人一直就没放弃占有中国的市场,为此他们一直不断的派人来中国从事情报收集和尝试倾销商品。

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积累,他们已经对中国的底子摸得相当清楚,特别是政府内部各种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的规矩等,更是看得门清。就因为如此,英国人自己都承认,在鸦片战争以前很久,这些英国商人就多次在广州以及附近的地方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因为他们根本不怕中国地方官员,大不了就是拿钱打发了事。因为很多时候,这些官员或者官员的家属,做的事情跟他们都差不多,只要给钱就可以了事。反倒是地方上的居民海匪,常让这些英国人心惊肉跳,因为他们蛮横起来都不怕死,为此,英国人才不得不在他们的货船上配备水手和武器维护安全。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游刃有余,也让很多人开始萌生发动侵华真正的野心。前面提到过的大烟贩子马地臣、查顿、颠地等,都是其中的重要角色。其中威廉查顿更是早在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前就曾安排马地臣回英国游说英国的国会同意对中国采取强硬行动以方便他们打开中国的市场,但幸亏这家伙出身不咋地,又不能不讨上层社会喜欢,事情最终没有成功。可即便是如此,这位在中国大发横财,人称铁头老鼠的家伙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在义律与林则徐对掐的过程中,他很精明的看出其中的机会,因此赶紧悄悄潜回英国去找关系游说国会议员们同意对华采取行动。

并且,根据记载,他的这次游说是得到义律的支持的,因为义律给了他一封亲笔信,这说明义律已经放弃了原本的和平贸易立场,开始主张打击中国。在这种背景下来看他对林维喜案件的处理,可说是意味深长。很显然他做这件事是有计划的,明知道会引发林则徐的强烈反应仍然照干不误的理由就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真正目的,即制造中英之间的矛盾冲突,让自己给国内还有当时英国殖民地印度去信反应的情况被坐实是真实的,从而以最快速度获得援助。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15 17:12:17 +0800 CST  
战争,山雨欲来(4)

事件的发展,印证了这一点,就在林则徐巡视四方回到广州时,战报突然传来,英国人于是年九月四日在印度殖民地总督派来的军舰掩护下,带领鸦片贩子的武装商船在香港九龙岛海域突然向当地炮台发动攻击。经过一天的激烈交火,双方互有损伤,打到黄昏时分,英国人眼看一时半会搞不定,就自己先撤了。

这件事很快传到北京,道光十分震惊。虽然在禁烟之前林则徐一再强调英国人不好对付,恐怕会引起战争,但是这位大清王朝的统治者对于战火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忌讳,——一句话,他怕因此而要烧钱。可是相比烧钱,他更痛恨英国人这么不给面子,要知道多少年来大清帝国一向都是横着走的,我们不欺负别人算不错了,什么时候轮到一个小小的蛮夷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撒泼?于是很快,这位皇帝就给林则徐发布命令,让他不要再为了林维喜的事儿跟义律磨嘴皮子,立刻封锁港口,让英国人滚蛋,以后再也不许他们到中国来。不但如此,还要广发告示,让所有的人都知道他们做了什么坏事。

与此同时,他再一次更改命令,将林则徐的两江总督改为两广总督,而原任两广总督邓廷桢则调任闽浙总督。道光的这一安排,是要林则徐将两广的问题负责到底,一事不托二人的意思。但这背后也有很危险的信号,那就是他对林则徐的信任在打折扣。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道光时代的朝廷也是存在政党分歧的,林则徐的对立面就是当时赫赫有名的权相穆彰阿派系。从相关记载来看,这个人比林则徐的老师曹振镛扯淡多了,他最爱的,就是历史上权臣都喜欢的结党营私,什么都是自己第一,一直以来,他为了谋取私利方便,一向都是和林则徐等人的主张相反,只不过之前因为皇帝的意见倒向林则徐一派,所以他一直都保持沉默。如今事情演变到双方摩擦,那他怎么能不嘀咕?虽然道光这个人死要面子,仍然保持了林则徐地方大员的地位,但很显然他的动机绝不是无条件相信林则徐,而是有以观后效的意味。

简而言之就是,广州的事情如果搞的定就算了,搞不定,大锅随时都会砸林则徐头上。实话实说,这显然是相当不厚道的,可是咱们的林大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告诉他,雷霆雨露皆是君恩,他不能反抗,也没办法反抗,因此他只有更加卖力,严格执行道光皇帝的指令。但这帮家伙依仗先进的航海设备和印度殖民地军舰的支持,就是赖在毗邻中国的海域怎么都不肯走,且时不时的袭击中国香港地区的炮台。到十一月份,又公然纠集舰队在穿鼻海域拦截正常贸易的英国商人,不允许他们和中国进行交易。广州水师提督关天培听说了以后,赶紧带水师船只前往查看情况,双方又打了一次。

虽然这次擦枪走火跟九龙海湾一样,都是打打停停,感觉像估计找茬,但它们很显然都在预示一件事,那就是,战争要来了。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16 17:10:44 +0800 CST  
战争,山雨欲来(5)

然而比较搞笑的是,尽管中国当时在广州的帝国精英们都认为战争很可能会来,包括林则徐邓廷桢在内都在积极备战,可是英国一方的义律对于政府会不会同意对华采取武力其实一点把握也没有,因此他虽然已经搞了两次火拼,却总是在打了以后立即就向中国一方表示示弱,通过一些有政府背景的中间人向林则徐传话,希望他能谅解自己,希望双方还是到谈判桌上心平气和解决问题。

只可惜由于他前面做的事情太让人不爽,如今这么搞给人感觉像是故意逗你玩,再加上他的两次挑衅都没有占到实际的便宜,——虽然从某种程度来说让一些中国人看到了外国火炮的优势,但没有打赢就是没有打赢,所以林则徐背后的大老板道光皇帝对此根本就不屑于接受,反而因为清军在两次挑衅中没有失败而变得信心爆棚,开始在政府公文中下令要求他们对英国人的挑衅予以坚决还击。林则徐对皇帝的指令自然是遵行不悖,根据记载,在穿鼻海战英国人撤退到尖沙咀的情况下,他曾下令清军水师在海上予以坚决还击,最终逼迫英国人离开了尖沙咀。

不过在这里必须要提的是,虽然林则徐一直都遵行皇帝的指令,忠心耿耿,但在处理具体事情上,却又显得十分开明干练。比如说,虽然皇帝已经下令要彻底断绝与英国人往来,但林则徐对于在皇帝命令下达之前一直都遵纪守法的英国商船却仍然采取保护性措施,允许他们正常来华贸易。因为在广州实际工作日久,让这位大清帝国的政府精英逐渐明白,广州作为对外贸易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与外国商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盲目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封锁双方关系,对谁都没有好处。

不但如此,根据记载,林则徐还企图通过与英国政府对话的形式来解决问题。根据相关记载,他曾经以政府名义攥写过一篇对外公文,并呈送给道光皇帝过目。在这篇带有传统中国色彩的文字里,林则徐表达了对英国人擅自走私鸦片来华的不满,劝告英国当时在位的女王维多利亚予以管制。文字写成以后,他请在广州的美国人帮忙翻译,确认无误以后委托在广州处理生意的英国人弯剌带回英国。但他不知道的是,就在此前两天,那位被后人称为欧洲祖母的英国女王已经亲自到国会发表演说,鼓吹中国的禁烟工作严重损害了大英帝国子民的利益和王室的尊严,要求政府同意对华采取行动。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17 17:16:57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

公元1839年9月底,绰号铁头老鼠的大鸦片贩子查顿如同传说的那样,当真回到了英国的首都伦敦,并且如前文所述,这家伙是回去求援,或者说鼓动政府来中国搞事儿的。作为一个连林则徐都不得不重视的老狐狸,这家伙比马地臣有脑子多了,他回到伦敦以后也不张扬,直接就去找当时英国的外相巴麦尊。为什么是巴麦尊呢?因为这事儿他有权管,最重要的是巴麦尊作为英国当时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人物,一早就在主张对中国采取强势,以便为帝国谋取最大利益。

如今这两人走到一起,那绝对是干柴遇上烈火,再加上有声誉良好,又出身贵族的义律写的报告,说英国商人如何如何在中国受欺负,私人财产如何被中国政府强行掠夺,要搞动作可说是天时地利。因此没过多久,整个伦敦都震动了,然后巴麦尊等人就趁势提请国会同意对中国采取强势行动,借口就是保护英国商人的财产和尊严。不过有趣的是,尽管他的借口这么有煽动性,国会一开始却仍然对使用武力摆平中国持有不同的看法,甚至为此而大吵特吵。不过实话实说,就算是持反对意见的英国人,那也不过是像道光皇帝一样,认为打仗要烧钱,不划算。再来,也是中国一向的繁荣稳定犹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黔之驴》里头的驴子一样,让英国这只老虎有点拿不定主意。

经过一系列的口水战,连英国女王都参合了,最后投票表决,强硬派以九票的优势取得胜利,即英国政府同意对华采取强硬行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所谓强硬行动并不是对华宣战,简单来说更像是带着武器上门要挟中国,如果你怎么怎么滴屈服了,我们就不动手,否则就别怪我不客气的意思。那当时委派的带武器上门要挟的人是谁呢?根据记载,也是义律,不过这个义律不是前面那个义律,而是他的堂兄,大名叫乔治,海军少将出身,政府决定有他担任第一全权代表,率领东方远征军,他那个还在中国顶事儿的堂弟则被降格为第二代表,另外还派出水陆两路人马供乔治指挥,浩浩荡荡向古老的中国全力进发。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18 17:16:21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2)

需要补充的是,英国国会形成决议并派兵前往中国的背后,起最大作用的人物并不是外相巴麦尊,也不是义律兄弟,而是那个林则徐以为他是畏惧中国的愤怒才跑回伦敦的大鸦片贩子查顿。

关于这个人,虽然林则徐一直都密切注意,但很显然他小看了对方的力量。因为根据相关记载来看,这位外科医生出身的大富商虽然一直也从事鸦片生意,但却凭借活络的手段和声誉成为在华商人的领袖,对很多事都特别有发言权。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很可能正式在他的授意下,鸦片贩子们才会在义律保证货物损失政府会负责后交出鸦片。而后面巴麦尊在国会鼓吹对华采取强势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最终通过,也是因为查顿在回国之前就做了详细的准备,收集到在华英国商人的联名请愿书所致,——并且为了追加效果,据说他不但在英国本土说服了很多人在请愿书上签名,还带了一些人到国会现身说法,讲述在华如何如何被欺负。

更为可怕的是,早在英国国会集结人马前后,他就已经草拟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并将自己多年收集整理的中国方面的信息全都编纂成册,甚至连战后英国该如何要中国给予赔偿等等都设想到了,政府只要按他的说法照单抓药就可以了。当时的外务大臣帕尔姆斯顿子爵对此非常欣赏,赞同军队按照这一份计划作战。而后来的进程证明,英国人在中国的一切,几乎就和查顿所预见的一模一样,中国方面对此,却几乎是一无所知。

那时中国能知道的,只是英国可能会对华动武。已经被皇帝任命为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对此并没有丝毫掉以轻心,而是积极整顿军队,以守为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或者说整个大清王朝对于英国人是否动武还是存在一个侥幸心理的,因为从兵法上来讲,中国和英国之间隔着那么远,英国人劳师远征,中国人以逸待劳,怎么说都是我们占便宜,英国人不会看不明白,因此即便是战争的话,也不会怎么样。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19 17:14:31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2)

需要补充的是,英国国会形成决议并派兵前往中国的背后,起最大作用的人物并不是外相巴麦尊,也不是义律兄弟,而是那个林则徐以为他是畏惧中国的愤怒才跑回伦敦的大鸦片贩子查顿。

关于这个人,虽然林则徐一直都密切注意,但很显然他小看了对方的力量。因为根据相关记载来看,这位外科医生出身的大富商虽然一直也从事鸦片生意,但却凭借活络的手段和声誉成为在华商人的领袖,对很多事都特别有发言权。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很可能正式在他的授意下,鸦片贩子们才会在义律保证货物损失政府会负责后交出鸦片。而后面巴麦尊在国会鼓吹对华采取强势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重视并最终通过,也是因为查顿在回国之前就做了详细的准备,收集到在华英国商人的联名请愿书所致,——并且为了追加效果,据说他不但在英国本土说服了很多人在请愿书上签名,还带了一些人到国会现身说法,讲述在华如何如何被欺负。

更为可怕的是,早在英国国会集结人马前后,他就已经草拟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并将自己多年收集整理的中国方面的信息全都编纂成册,甚至连战后英国该如何要中国给予赔偿等等都设想到了,政府只要按他的说法照单抓药就可以了。当时的外务大臣帕尔姆斯顿子爵对此非常欣赏,赞同军队按照这一份计划作战。而后来的进程证明,英国人在中国的一切,几乎就和查顿所预见的一模一样,中国方面对此,却几乎是一无所知。

那时中国能知道的,只是英国可能会对华动武。已经被皇帝任命为两广总督的林则徐对此并没有丝毫掉以轻心,而是积极整顿军队,以守为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或者说整个大清王朝对于英国人是否动武还是存在一个侥幸心理的,因为从兵法上来讲,中国和英国之间隔着那么远,英国人劳师远征,中国人以逸待劳,怎么说都是我们占便宜,英国人不会看不明白,因此即便是战争的话,也可能只是一般的挑衅,翻不起大浪。

可事情发展却让人大跌眼镜。根据记载,英国派到中国大部队一共有包括十六艘海军舰队、四艘武装轮船、二十七艘运输船,兵力总数达到六千余。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19 17:18:53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3)

那时正是道光二十年六月份,这批大部队达到广州以后,总司令乔治立即就发布了一个命令,那就是封锁珠江口。他这一封锁,事实上就标志了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开始。关于这个鸦片战争需要说明的是,英国人一直都觉得不好听,所以他们的叫法从来都是英中战争或者是说通商战争。而他们之所以会这么提,除了是因为英国人一向都以绅士自居,觉得为了鸦片走私这种肮脏交易而开启战争很丢脸以外,还因为在他们的理解里,英国人当时会发动战争,主要是想要突破两国在贸易上的不对等,扩大英国人的商业利益。

这话听着挺冠冕堂皇的,但当时英国人特别是主战派骨子里都清楚,当强盗比当文明人来钱更快,所以他们早在进入中国以前就清楚,他们绝不是上门吵架或者说挑衅的,而是来跟中国人干架,用武力获取他们早就想要的东西的,——关于这一点英国外相巴麦尊说得最露骨:“我们没必要那么好,只有先揍他一顿,然后再解释最有效。”至于揍人的点,英国人也一早就想好了,不是广州,也不是附近几个地方,而是长江入海口的舟山群岛。因为他们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点,都在长江沿岸,而舟山群岛的地理位置进可以切入中国腹地,退比邻大海,最适合贸易商船停泊,可说是得天独厚。据说早在乾隆时代,率团来中国的英国大使马嘎尔尼就对这一块地方垂涎三尺。

那他们为什么要在广州封锁珠海口呢?这其实只是障眼法,让中国人误以为他们来中国当真只是为了鸦片被中国人烧了气不过上门吵架。但他们却不知道英国人早就研究过广州海域的情况,也知道林则徐一直都在预防英国人上门,明白在广州打第一仗根本就讨不到好,于是只留下部分兵力装装样子,直接把大部队往长江口开去。

时间进入农历的六月初六,英国人依照预先的计划到达舟山群岛。那时中国政府在岛上设了一个县,叫定海县,文武行政机构齐备。晕菜的是,英国人来了,还派人上岸下最后通牒,要求他们无条件投降,这帮文武官僚居然没一个意识到要打仗的,据说甚至有水师总兵认为洋人来只是来做生意,有油水可捞,还为此兴高采烈。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20 17:16:40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4)

但很快人们就清醒了,因为跟英国佬到船上了解情况的定海知县姚怀祥带回了消息,对方真的不是来做生意或者旅游观光的,而是准备占领定海,并且限他们一日之内必须给予答复,否则就大炮火枪伺候。事情紧急到如此,姚怀祥赶紧找驻守当地的水师总兵张朝发过来商议。这两人要说别看一文一武,但都挺爷们,面对敌人就在眼皮子底下那是一点都不怂,当时就下定了心思,誓与城池共存亡,可是在具体的作战计划上却显然缺乏智慧,本来当地的兵就不多,根据记载只有两千多人,而且武器还不咋地,两人商量来商量去,居然想到分兵据守这种馊主意,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

大约这位姚县令也是清楚自己这边胜算不大,但是为了保卫疆土,他也只能豁出去了,除了城里的守军,府衙的百姓,他还专门派典史全福到乡里去搜罗招募十里八村的勇士过来帮忙守城。而张朝发那边,也把能用的武器全都用上,土炮啊鸟铳啊沙船什么的,人人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然而第二天,据说不到十分钟的功夫,定海的军民就被打蒙了。英国人的炮火太犀利,射程远,威力大,都不用近身战就把守城的清军打垮了。据说他们打上岸以后,还能够兴致勃勃去观摩中国人的武器,并且惊讶的发现他们守城的东东居然是一百多年前的。但即便是如此不利的局面,总是有人不肯退怯,那位文质彬彬的定海知县就是如此。他独自带着人守住城南对抗洪水猛兽一样的英国人,且战且退,但怎么都不肯投降。

眼看败局已定,这位姚大人脱下带血的衣冠,告诫从属说:“我没有保住定海,死都是有罪的,强盗就要来了,不要替我哭泣。”又把自己常带的眼镜和贴身上衣递给弟弟,叮嘱他说:“这东西到家的时候,大概就是我为国尽忠的时候吧。”交代完这些以后,他继续一面杀敌一面坚守待援。眼看一切希望都没有了,便退到龙峰山上,在英国人杀进来之前,在一个叫万公潭的地方跳水殉国。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21 17:18:39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5)

姚县令死后,根据记载,那位叫做全福的典史不但逃走,反而持刀英国士兵近身肉搏,最后力战而死。当地其他基层官吏以及普通百姓,也因为不想做英国人的俘虏,宁可自杀殉难。一时间满城悲壮,惨绝人寰。

可英国方面却是得意洋洋,因为拥有先进武器的他们发现打定海根本就没有花费多少力气。

如此这般之下,英国人来中国找事的气焰自然更加嚣张,二话不说就开始升国旗察地形,煞有介事的想把这块地赶紧建设成大英帝国在东方的第一块殖民地。另一方面,城池陷落的消息很快传到省城,时任浙江巡抚乌尔恭额又气又急,却只得赶紧给北京的道光皇帝写奏报,——其实他并不想报,但架不住清代的政治制度是康雍乾三代老狐狸完善的,精密森严,像这种大事是根本瞒不住的,所以也只好硬着头皮向上递奏折。

果然道光接到奏报后雷霆大怒,在回复里狂喷口水差点没把乌尔恭额给淹死。不过他这时还无法集中精神应对此事,因为没多久已经赴任闽浙总督的邓廷桢老头给道光送来了捷报,说英国派船到厦门挑衅,已经被我军打得落荒而逃。没过多久福建水师也向皇帝报捷,说英国人在福建靠岸,被他们的火器击毙了几个,其余人驾船远走等等。这连续的捷报让道光狂怒的心安定下来,认为定海事件应该只是小概率事件,自己只要防守好了,就不必着急。

但这些奏报背后的真相却是英国人正在按部就班实行他们从海上封锁中国的计划,因为他们兵舰封锁的地方,全都是中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可搞笑的是,一来中国没有先进的科学设备,二来当时中国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一切都是自给自足,根本不需要外援,因此英国这一手在现在看来可以说是相当漂亮的战略措施,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根本就是俏眉眼做给瞎子看,啥感觉都没有。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22 19:39:52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6)

不过话又说回来,虽然国人对海防线是否被封锁压根不在乎,但傻子也知道人家堵在门口不走肯定没安什么好心,因此朝廷上下对于东南的情况还是比较关注的。经过讨论研究,道光开始下达他的防守指令。首先人事方面的调动制裁,毕竟东海县丢了这么丢脸,不摘几个顶子实在有点对不起观众。关于这件事当时有一个传闻,据说在时任两江总督伊里布的授意下,督抚上的奏折把定海陷落的责任归罪给已经死了的水师总兵张朝发,他老家的百姓都表示不信,给张朝发保存了墓碑,写了一副对联讽刺对方太搞笑。道光皇帝或许也知道这件事,所以最终撤销了对张朝发的惩罚,而选择让浙江巡抚以及浙江水师提督来背这个锅,给予的惩罚是革职留任。另外,对福建厦门上的捷报都给予了认可,进行赏赐的同时,紧急选调福建提督余步云率水师驰援定海。

对于这个赏赐很多人说它说明道光昏庸,因为福建厦门的捷报背后的真相是他们确实和英国人打了仗,但其实根本就都是败仗故意说是胜仗。但我认为在发生定海陷落的当时道光奖赏福建厦门的水师,并非昏庸,恰恰说明他在审时度势上很有一套,因为事有轻重缓急,在那个时间点上与其计较战报的真假,不如先重赏将士,搞定当务之急再说。但道光的聪明也仅仅到此为止,因为他后面的指令真可以说有点打乱仗的感觉,居然一口气动用了沿海所有省份的督抚,要求他们集体防御,又把邓廷桢老头名下的水师往浙江调,希望借助他们来帮助搞定浙江的问题。

大家都知道道光的脾气其实一点也不好,尤其是如今定海问题让他很炸毛,因此谁也不敢对道光的人事安排多嘴,但邓廷桢老头大大的狡猾,他心里对福建水师的问题早就犯嘀咕了,给皇帝上捷报不过是安抚他愤怒的小心脏,如今见对方当真,立即找借口说我们这边也很重要,不好分散兵力,皇帝实在要人,我只有出钱另外招人。当然了,在这里必须要说的是,虽然邓廷桢个性复杂,好事坏事都干,但他对自己的工作还是矜矜业业的,在闽浙总督的职位上,布防工作可说是一丝不苟,从武器设备到人员,都挑选得恰如其分。也正是托他的福气,福建厦门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并没吃什么大亏。

道光对于邓廷桢的能力一向也是肯定比较多,所以没想过他底下有什么小九九,几番挣扎之后,仍然选择让他留在原地,另外选了一个人去和英国人打交道,这就是时任两江总督伊里布。要说伊里布也算是一个人才,为人精明干练,名声也好,根据记载,他虽然出身宗室,就是和皇家有血缘关系的意思,但是没有跋扈之气,为官十分清廉,这在道光时代可说是十分难得的,但却完全不是大将之才,临危受命,实在也是为难了他。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23 17:20:24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7)

或者这么说有点委屈他,因为只要到前线实地考察过的人就会明白,嚣张了一百多年的大清王朝如今真的out得特别厉害,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人家英国人那船那炮,遮天蔽日跟怪兽一样,我们呢?水师最急需的船居然都不够聚集在当地的部队使用,而且航速和防御功能都是古董级别的,估计人家随便放一炮都得打烂。伊里布一看这架势瞬间郁闷了,他起先看到皇帝的指令说让他来前线指挥收复定海还以为可以建功立业来着,但这情况怎么弄啊,伊里布当真是傻眼了。捉摸了一阵,他想着要不先造一些大船,可是一调查当地没合适的木料,得,白搭,那从别地调兵行不行?谁知奏折递上去也被道光喷了一脸口水,说他只顾自己,不想一下英国人在别的地方也布局了兵力,随便调人一定会给人家钻空子。

被皇帝这么一喷,伊里布不敢多嘴了,只好磨磨蹭蹭的干活,建功立业是不想了,只要能把这差事忽悠过去就行。正当伊里布满脑子想着如何自保时,皇帝却忽然又来了一个指令,放宽了收复定海的时间限制。这下可是求仁得仁,但为什么会如此呢?伊里布赶紧找人打听,这才知道原来直隶总督琦善在天津跟英国人接触,也不知说了啥,双方居然达成了一些默契,英国人不再拿枪炮到处搞事儿了。伊里布从中嗅出了皇帝的意图,私自将皇帝收复定海放宽期限的命令改为防守内地,如此这般之下,原本纷扰的浙江一带居然也逐渐安定下来。

就在此时,也不知是老天帮忙还是巧合,虽然清军没有去救定海,但定海县的群众非常彪悍,居然抓了一个英国的上尉偷偷给送到伊里布的军营。另一方面,一直都负责防守的水师官兵在海上也扣了一条英国运输船。这消息传到在定海的司令官伯麦那里,他马上给伊里布递消息,要求他放人。伊里布也不傻,手里一手好牌,怎么能随便你,当即就给回复说,向我们放人,行,你们把定海县还给我们先。老实说这英国人别看抢占了定海县,但根据记载其实也是有苦说不出,原来这帮英国佬水土不服,正闹疫病,据说到1841年1月为止,在定海驻扎的英国军队平均每个人都住院达三次以上。

不过英国人做生意精明,对这件事封锁情报,硬着头皮跟伊里布讨价还价。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24 17:16:00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8)

如今先说一下琦善,他是直隶总督,怎么会突然跟英国人接触上呢?前面说过,英国人来中国以后,从广州开始,一路分兵北上,封锁了中国的重要港口,虽然这一手对中国的经济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坏就坏在他们的坚船利炮开到了天津。这天津离北京很近,又是在直隶省的范围内,所以身为总督的琦善不管愿不愿意,都得去跟英国人接触。

在他接触英国人之前,道光皇帝给他下达的命令是敌人如果态度恭顺,就通知对方中国不允许外商在天津通商,让他们走,如果桀骜不驯,就派兵围剿。琦善在道光手上打了很多年的工,知道这是皇帝面子挂不住的气话,事情究竟怎么样,还得亲自了解一下再说。因此他并没有简单粗暴的对英国人说什么,而是委派了一位中国军官到英国人的船上去问他们来干嘛。

英国舰长马他伦就给了这位军官一封咨会信,——这种文字属于外交惯例,意思是我们想要向你们平等表达我们的来意,请你们派人接洽,但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属于不符合规格。若是换了林则徐,可能少不了纠缠,不过琦善这个人狡猾,他可能已经猜测到皇帝心意如何,因此在向皇帝报告时,并没有提咨会信的格式这种小事,而是告诉他英国人来天津,是想就中国强硬烧毁他们鸦片时态度不友好进行申诉。

琦善这封奏折显然是刻意用意译的方式给皇帝台阶下,英国人扛着枪炮来绝对不可能那么友好,但不如此剩下的就只有撕破脸打仗,这显然更不符合道光的要求。果不其然道光的批复很快就下来了,同意他再派人到船上和英国人接触。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25 17:17:53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9)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琦善派人到英国人的船上了解他们的意向是事先经过道光皇帝同意的,因为英国人一直在封锁海岸线,时不时挑衅清政府的同时,还做了一个动作,那就是不停的给清政府各地的长官投递他们的书信。最一开始,道光对于他们的做法相当不满,但英国人抵在家门口不走,还不断重复这个动作,他在郁闷之余不免好奇,想要知道对方究竟想搞什么,于是就下令给伊里布琦善等人,同意他们代表官方和英国人打交道,好了解英国人的真实目的。至于琦善自作主张,没有给皇帝看英国人的文本而是用他能接受的语气告诉他英国人来是为了追究虎门事件云云,也不能说是为了构陷林则徐,因为根据相关记载,英国那边带洋枪洋炮到中国来本来就是用虎门事件做借口,这是连林则徐本人都很清楚地,——据说他曾经写奏折给道光,表示他对这件事并不辩解,但如果皇帝由此对他不信任,认为他做得不好,那就请另外派人解决相关问题。

根据皇帝的意思,琦善给那位乔治司令写了一封回信,表示同意他们的要求,派专门人员到船上接受英国人的申诉文件。关于这封申述书的内容,根据记载主要分三个部分的内容,第一是讲诉林则徐在虎门销烟时将正当商人与鸦片贩子混同,态度粗暴,且侮辱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第二是职责林则徐做法不公道,搞针对,对本国参与包庇烟贩子的官员不予惩罚。第三是要求清政府对英国人的损失进行赔偿。这里面包括五点:赔偿英国人的货物损失;公平对待英国人;割让沿海岛屿给英国商人居住贸易;对英国人的财产损失予以赔偿;赔偿英国军队在本次出兵花销的军费。

话说这哪像申诉信,根本就是赤裸裸的要挟。但无比搞笑的是,由于清政府这边根本就没人有胆子把这个申诉信直接翻译给皇帝看,在文字上做了很多修饰,比如称呼道光为大皇帝陛下云云,弱化了英国人嚣张跋扈的态度,使得原本因为事态严重的道光居然产生一种自欺欺人的错误印象,那就是英国人扛着坚船利炮上门不是来讨债而是来要求大皇帝主持公道的,因此他很快给琦善发了一道指令,就是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去查办林则徐以及处理洋人的“冤屈”。与此同时,他还给英国人下了一道圣旨,对他们的要求予以回复,总体来说就是一句话,要钱有商量,要地不行。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26 17:11:04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10)

可是接到道光命令的琦善却无比郁闷,因为早在林则徐赴广州上任前他就预感到禁烟这件事最后很可能会变成一个马峰窝。但当时满朝上下尤其是道光皇帝正在兴头上,琦善可不愿意做那个吃错了药扫皇帝兴头的人。如今事情弄出来了,英国人怼在天津不走,他是不得已才去跟英国人打交道,其目的不过是想把他们弄走,别给自己找麻烦,为此他才会小心翼翼处理两边的沟通文件,对英国人也不像林则徐那么不客气。只是因为非常巧合,英国人自己也有麻烦需要进行处理,这才在态度上没有像以前那么强硬,很给琦善留面子,却没想到反而给道光留下了一个他能搞定这件事的印象,吧唧给他上了一顶钦差大臣的帽子,要他去广州去查处相关问题。

事情走到这一步,琦善只好去广州。另一边,仍然是由于巧合,英国人没有怼在天津,而是当真逐渐退回南边,这让道光原本扑腾不已的小心脏开始安静下来,庆幸之余又不免恼羞成怒,觉得事情搞成这个鬼样子都是林则徐不好,于是开始对他变脸。从前的种种恩宠一下子全都变成了斥责,说他一味胡言乱语,误导君父,办事糊涂,不知所谓,就差没说他误国误民,罪该万死了。道光的这种性格,直接导致了墙倒众人退,连带的邓廷桢老头也跟着倒霉,被吏部一起以办事不利为由就地革职,等着琦善亲自到广州问他们的罪。

在这种大环境之下,整个大清帝国都看懂了道光真正的心思是尽快摆平英国人,但又不可以让大皇帝下不了台。关于这件事,傻子都明白根本是在做梦,可是谁也不敢去多口说出真相。于是在琦善出任钦差差不多相同的时间,出现了下面这种画面。那就是两江总督伊里布依靠老百姓和清军帮忙,抓了很多俘虏想跟英国人谈判,——按道理来说他也是有一点胜算的,毕竟手上有人质嘛,可是两人一言不合,乔治司令一撩狠话,说要用枪炮解决问题,这哥们直接就怂了,马上表示有话好商量。可是一听对方的要价,伊里布就一个劲的含糊其辞,因为他背后的大老板道光根本就接受不了。

两家扯皮拉筋说了很久,因为各有忌讳,居然就此达成一种默契:大家暂时和平共处,定海维持现状,等乔治司令跟他们的钦差琦善谈完了,再来说定海的问题。事情搞到这一步以后,伊里布赶紧给皇帝去了一封奏折,夸大自己如何如何摆平英国人,使得定海局面没有恶化云云。道光一听觉得不错,马上就在回复里狠狠夸了他一通,把这位伊里布大人给美的,——可惜他不能预知未来,要是知道自己两年后会因为跟英国人签订《南京条约》并因此惹上一堆麻烦,最后还把一条命搭上,估计就不会这么嗨皮了。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27 17:13:52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11)

反观他的同事琦善可就明白得多。他从接到道光的任命开始,就非常明白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因此当他人到达广州以后,立即就先打听英国人的动向。在得知他们已经于九天前退回澳门,并且负责交涉的代表由乔治司令换成了义律之后,暂时性的松了一口气,决定先去查办跟林则徐禁烟相关的各种问题,哪知道英国人却又突然和驻虎门的清军擦枪走火搞纠纷,几乎没把琦善给烦死。好在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一切都是误会。原来整件事情的起因是英国人想向当地政府递交伊里布和他们关于定海问题的默契协议,于是派了一艘皇后号军舰打着白旗靠近虎门,可是虎门的清军不懂白旗表示啥意思,以为他们又要来挑衅神马的,于是两家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掐起来了。

两家经过解释,都同意体谅这件事,由于动手的是清军,所以义律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求清军的高级长官到英国人的军舰上道歉。琦善这边呢,前面说过了,必须顾及大清帝国的面子问题,但又不能跟英国人搞僵,很是磨叽了一下下,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那就是由他写书面信道歉。英国方面一来对中国的事情并不是真的了解到透彻,二来义律这个人有一种贵族阶层思维,觉得琦善是总督,又有爵位,地位很高,应该给他一个面子,结果就同意了。

可是在接下来两边的接触当中,这位让琦善觉得可以沟通的义律先生却狮子大开口,将原本的五个条件一下子扩展到十四条之多,这其中包括::一、英国人上年受了委屈,以后再不得有如此错乱的行为;二、赔偿烟价以及英国军队来华的军费;三、各洋商所欠旧债,有官府承担清还;四、外洋走私贩烟,不得影响英国正常贸易船只;五、英国人递交的文书必须直接给大皇帝,不得经过官府;六、给英国提供大码头一处,允许永久居住,和澳门一样;七、要福建、浙江、江苏等地方贸易码头六处;八、允许英国人在北京建立使馆,其与码头则要设置英国军官一人。九、英国人在码头犯事,由英国人处理,中国不得过问......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28 17:17:34 +0800 CST  
@老娘路人甲 2017-11-12 17:17:26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8)
不过这些道理帝国的官员乃至皇帝本人是不会去想的,他们会先想到的,是造反的人很可恶,得赶紧铲除掉,然后才会想底下的人谁不负责必须严惩,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什么比这个国家姓爱新觉罗更重要。这不能怪他们自私,因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一向都是皇帝家天下,即便明代已经在学术上出现了批判思想,认为天下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家产,大家都有责任,但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皇权统治......
-----------------------------
o(* ̄︶ ̄*)o,实在不好意思,这个我给忘记修改就那么贴出去了,因为我写这个纯粹是为了积累近代史,也就没怎么注重细节上的问题。

爱新觉罗绵宁以排行讲是老二,所以一般清代史料记述他皇子生涯都是叫二阿哥,但是因为他上头的大哥死得比较早,他老娘是嫡福晋,所以才称呼他是嫡长子,文字写太长,就容易出这种称呼的不统一,抱歉。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29 16:25:14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12)

后面的五条都是比较细节的问题,在态度上却更加嚣张,根据记载分别是:十、新定的贸易码头,英国人可以自由修建天主教堂;十一、英国人往来贸易,不管是哪个省份,都可以允许他们带家眷过来居住;十二、英国人在华贸易不需要经过洋商插手,十三、中国出口的税银要一定规,不得加减;十四、削减各贸易船只的使费。

话说这东东不要说琦善了,换任何一个人看都是标准的漫天要价。以道光的脾气,能答应才是见鬼了。可要是不答应就得打仗,——琦善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得到,首先倒霉的一定是自己,因为道光皇帝最大的毛病就是不能接受别人不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而他发泄的套路永远都是一个,即让手下帮他背黑锅。一向能言善道,做事精明的琦善实在不想这么快背锅,于是只好暂时瞒着道光,至于义律那边,就用中国的老智慧,你漫天要价,我就落地还钱,通过精通洋人礼仪文字等等的白含章、鲍鹏二人跟他先用文字沟通,慢慢耗。

非常有意思的是,尽管两边始终都没有坐下来面谈,而是你一封信过来,我一封信过去这么沟通,琦善居然把要赔偿的款子给降低了,即从最初的两千万,降低到六百万,虽然没有最终成交,但却可以看见此人能力上的不俗。此外,值得称道的是,尽管压力重重,琦善仍然能够咬紧牙关,坚决不同意割让土地。但可惜的是,当琦善尽量用委婉的语言将前线的情况向道光汇报,希望他能酌情接受时,道光却牛脾气发作,认为英国人敢这么嚣张扫他面子,实在是叔可忍婶儿不可忍,回复琦善让他一面谈判,一面做好战斗的准备。幻想着敌人露出破绽,可以让自己这边尽可能找回面子。

身在前线的琦善对皇帝的态度有点无语,他在给皇帝的奏折里如实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原来各省督抚因为看到他南下谈判,以为万事大吉,都没怎么精心准备战斗,军心涣散,而且他看到了更可怕的现实,那就是敌人在华的部队光战舰就有二十余艘,在他们的坚船利炮之下,中国的军队能否打胜首先就是一个未知数,就算退一万步赢了,这帮英国人沿着海岸线到处窜,势必让我们忙于防范,最终只会后患无穷。接着他又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英国人想要通商口岸和占据香港,我们不如折中一下,将福建的厦门和福州两地给他们通商,这样收取的赋税正好可以用来赔偿烟款,不需要动用国库那么辛苦。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2-29 17:18:13 +0800 CST  
第一次鸦片战争(13)

但琦善的这点子算计根本就没办法抑制道光愤怒的小锅炉。他的态度还是那句,叔可忍婶儿不可忍,在给琦善的回复中,不但对他的建议进行了驳斥,还在不断的公文往来当中要求琦善要做好两手准备,那就是一旦事情谈不拢,必须立即组织战斗。琦善看皇帝的态度九头牛也拉不回来,只好照办,在进一步与英国人沟通谈判的同时,积极抽调兵马与火炮设备来增强虎门的防御。

时间进入十二月份,英国人的态度变得更为强硬,在一份面呈皇帝的照会里,英国的全权代表义律正式提出说,如果不照我们的意思,我们就“兵法行事”,——这是明明白白要用武力来解决争端的意思。事情到了这一步,琦善仍然想尽力挽回一些东西,于是又给义律发了一份照会,解释自己这边的难处,希望大家还是平心静气解决问题。公平一点说,琦善的见识很明显超出了同时代人很多,看问题很有一套,他在外交上的态度也比较容易让英国人好感,所以很快,英国人给出了回复,那就是两家选择一个位置,比如说澳门或者其他地方坐下来面谈。

可惜道光的耐性却早已消磨干净,他也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于是在十二月中旬前正式下达圣旨,不跟英国人啰嗦了,直接打!并且要求琦善会同还没定罪的林则徐、邓廷桢等人一起办理剿匪事宜。与此同时,更给沿海各省下发紧急命令,要求他们看准时机帮助广州打击敌人。这些命令,全都动用中国传统的六百里加急向各地发送,几乎没把中国沿海各省的驿站给折腾垮了。

天子的愤怒动静这么大,英国人又不是傻子,自然一下子就GET到了。有着贵族家庭背景的义律也顾不得绅士风度了,赶紧调集军队,攻击虎门的沙角、大角炮台。让时人无比傻眼的是,根据记载,沙角、大角集结的清军和炮台原本都是精心布置,且全都做好战斗准备,却在英军的进攻下瞬间跟纸糊的灯笼一样不堪一击,最后以伤亡七百余人,炮台被攻占,其余集体溃败的结果结束战斗。

比失败更让人傻眼的是,包括林则徐在内,大家伙都认为洋人不善于陆战,但在这场遭遇战里头,明明白白就有英国人的千余人陆战队在战斗。事情弄到这一步,人在前线,本来心里还觉得也许我们倾全力跟人家打,不一定失败的钦差大臣琦善开始有点明白一个残忍的现实,那就是大清帝国的八旗雄风,真的落后了。再打,我们只有败德更凄惨。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02 17:19:50 +0800 CST  

楼主:老娘路人甲

字数:823

发表时间:2017-11-04 00:48:1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6 17:00:02 +0800 CST

评论数:3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