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闲话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动荡岁月里的人事

最近一直都在攒一个帖子玩,就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那张。但昨天看了看发现问题不少,想了想决定还是推倒了重新来写过。

首先就是把时间范围从近代史缩小到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这个阶段,因为讲真,往后面写有太多的问题,我没必要给自己制造麻烦。其次是对原本随性去写的东西弄出一个布局,希望能够让自己满意。因为关于这段历史,我兴趣所致,很是用了一点心思去查阅相关资料,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不是科班出身,也不喜欢刻板,希望自己能够从这张帖子里积累写历史故事的经验。

最后,还是那句,希望大家指正,不要吵架。仅此。

最近一直都在攒一个帖子玩,就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那张。但昨天看了看发现问题不少,想了想决定还是推倒了重新来写过。

首先就是把时间范围从近代史缩小到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这个阶段,因为讲真,往后面写有太多的问题,我没必要给自己制造麻烦。其次是对原本随性去写的东西弄出一个布局,希望能够让自己满意。因为关于这段历史,我兴趣所致,很是用了一点心思去查阅相关资料,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不是科班出身,也不喜欢刻板,希望自己能够从这张帖子里积累写历史故事的经验。

最后,还是那句,希望大家指正,不要吵架。仅此。

最近一直都在攒一个帖子玩,就是关于中国近代史的那张。但昨天看了看发现问题不少,想了想决定还是推倒了重新来写过。

首先就是把时间范围从近代史缩小到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这个阶段,因为讲真,往后面写有太多的问题,我没必要给自己制造麻烦。其次是对原本随性去写的东西弄出一个布局,希望能够让自己满意。因为关于这段历史,我兴趣所致,很是用了一点心思去查阅相关资料,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我不是科班出身,也不喜欢刻板,希望自己能够从这张帖子里积累写历史故事的经验。

最后,还是那句,希望大家指正,不要吵架。仅此。

----------------------------------------------------------------------------------------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03 16:48:16 +0800 CST  
帖子发成功了吗?可以回复了吗?

———————————我是谨小慎微的分割线————————————

印子

公元1840年,正值太清帝国道光二十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打懵了整个中国。

那时的人们,包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旻宁在内也许都不曾想到,这场战争将要带给他们的,不光是割地赔款的屈辱,还有一个充满痛苦与灾难的新时代。因为自那以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砧板上的大肥肉,你一刀,我一刀,大家乐此不彼。甚至曾经是中国“好学生”的日本,也在不断趁火打劫中妄想上演蛇吞象的活剧。

事情为什么会演变到如此?这一切,还得从道光皇帝本人说起。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03 17:13:40 +0800 CST  
可以发帖了,太好了,上正菜。

——————————————————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引子

公元1840年,正值大清帝国道光二十年。

这年从农历上算是庚子鼠年,本来平平常常,并没有什么引人注目的大事。却不想到了六月,随着禁烟运动导致的外交矛盾不断升级,第一次鸦片战争骤然打响。当时,开打的双方分别是大清王朝和来自西方,被时人称为蛮夷之邦的的英吉利。开打的因由据说是由于清政府在打击鸦片走私的基础上严惩闹事的不法商人,并进一步打击英国人所致。按照中国老百姓通常的逻辑思维,我们是占道理的,英国人师出无名,一定打不赢。

但是两年以后,结果传来,谁也没想到竟然是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根据条约的内容,中国要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对外贸易,当然主要是英国人的通商口岸,同时允许英国人在这些通商口岸设领事馆。再来还有赔款21000万,分别是鸦片损失费,英国商人的损失,以及在这场战争中英国军队的损失。此外还有,英国人可以自由和中国商人做生意,不必受公行限制。英国人在中国犯罪,必须由英国领事馆裁判,不允许中国法律制裁等等。

割地赔款,在对外贸易上从此被人牵着鼻子走,这在大清王朝历史上,可是破天荒的第一次。也难怪事后帝国上下一片震惊与不解。

但尽管如此,当时的人们也不会想到,随着这场战争而来的,将是一个充满屈辱与痛苦的陌生时代,——曾经辉煌无比的华夏文明,曾经繁华热闹的太平盛世,都如同昨日黄花一样成为过去的回忆,整个国家不断面对的,除了战争,割地赔款,就只剩下无尽的苦难。

事情到底是怎么演变到如此地步的呢?还是让我们从当时帝国的统治者道光皇帝说起。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

道光皇帝原来的名字绵宁,登基之后按照乾隆定下的规矩将绵字改为旻字,名字全称是爱新觉罗爱新觉罗·旻宁,大清王朝的第八任皇帝。

他出生于1782年9月,也就是乾隆四十七年,属老虎。老爹是大清乾隆皇帝的十五阿哥爱新觉罗·颙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这里的颙字和道光一样,也是当皇帝以后改的,那个时候,他的名字是永琰。至于道光的老妈,则是出身正白旗的喜塔腊氏,据说家世相当普通,祖祖辈辈几代人不过是内务府包衣,算不得什么豪门,但奇怪的是乾隆皇帝在给皇子指婚时却一下子相中了她,亲自下令把她指配给十五阿哥永琰做嫡福晋。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04 17:19:59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2)

要知道嫡福晋在清朝可是专称,只有王爷、贝勒贝子之类高级贵族明媒正娶的大老婆才有资格享用,地位可以说是相当尊贵,因此也特别讲究门当户对。即便是皇室,也会对女方娘家的家世背景有所要求。那乾隆这一次为什么要破例呢?是因为喜塔腊美得冒泡,让皇帝一见倾心?根据史料推测,很显然不是,再说这是给儿子找媳妇,封建社会除了唐明皇以及脑子不正常的皇帝,基本上都不会对扒灰的事情感兴趣,即便是风流名声在外的乾隆。那难道是因为她老公永琰不受宠,所以连带娶个老婆也只能选家世一般的?很显然也不是,因为永琰的老妈令妃魏佳氏虽然是汉人抬旗,出身不如其他皇子的妈,但她备受皇帝宠爱不说,生的儿子也是学霸一枚,据说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因此乾隆对他十分另眼相看。

那真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要说清楚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话说乾隆登基以后,因为深知他死鬼老爸雍正谣言满天飞,被国人在背后议论,特别是传位问题,为了维护自己英明君主的形象,宣布要以他爷爷康熙为榜样。那康熙不是当皇帝没多久就册立了皇后生的老二做太子吗?乾隆也照葫芦画瓢,册立自己老婆富察氏的次子永琏当太子。可是清宫你懂的,后宫永远是个说不清楚的地方,也有人说是乾隆克儿子,谁知道呢,总之没多久,永琏就嗝屁了。乾隆不甘心,又想册立皇后生的老七永琮,谁知两年以后永琮也嗝屁了。永琮之后皇帝喜欢永琪,就是《还珠格格》里头的那个五阿哥,这故事虽然扯淡,但历史上真有这么一号人物,据说小伙子文武全才,深受皇帝喜欢,如果不出意外,当接班人那是妥妥的。可谁知道意外还是发生了,永琪只活了二十六不到就跟着前面的哥哥们一样也嗝屁了。

连着选中的几个接班人都嗝屁在自己前头,乾隆伤心了,也开始明白他死鬼老爸搞秘密传位大有道理,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尽管经过挑选,看中了永琰,皇帝却变得小心翼翼。因为深知自己手底下那帮奴才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常会搞一些私密话题,比如猜测哪一个皇子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而通常像这种时候,大家猜测的依据无外乎皇子大老婆的娘家有多大政治背景。要说这也难怪,因为大清皇室历代都比较喜欢采用强强联姻这招来巩固皇权。但他们不知道皇帝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怕这种猜测被有心人听去了,为了私人利益又害死永琰,因此才故意打破常规,给永琰选了一个没啥背景的人当大老婆。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05 17:14:46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3)

连着选中的几个接班人都嗝屁在自己前头,乾隆伤心了,也开始明白他死鬼老爸搞秘密传位大有道理,因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尽管经过挑选,看中了永琰,皇帝却变得小心翼翼。因为深知自己手底下那帮奴才吃饱了撑着没事干常会搞一些私密话题,比如猜测哪一个皇子有可能成为下一任皇帝。而通常像这种时候,大家猜测的依据无外乎皇子大老婆的娘家有多大政治背景。要说这也难怪,因为大清皇室历代都比较喜欢采用强强联姻这招来巩固皇权。但他们不知道皇帝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很怕这种猜测被有心人听去了,为了私人利益又害死永琰,因此才故意打破常规,给永琰选了一个没啥背景的人当大老婆。

根据记载,永琰这个大老婆和他是同年,具体算起来大42天,两人正式结婚的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四月份,当时并没有人知道在前一年,皇子永琰已经被乾隆秘密定为接班人。人们知道的,只是此后几年里,按照清朝的礼法制度,永琰又陆续娶过侧福晋以及格格若干名为他开枝散叶,绵延子嗣。但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的生育记录总是不尽人意,已丫头居多。好容易乾隆四十四年生了一个儿子,不到两年功夫就夭折了,连正式名字都来不及取。后来一直到乾隆四十七年,好容易喜塔腊氏给他生了次子绵宁,这才算暂时解决了后嗣问题。

与此同时,一个叫和珅的年轻官员却异军突起,成为乾隆最宠信的大臣,其能量之大,据说可以左右乾隆的想法,因此在他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党羽,贪赃枉法,为所欲为。本来这股势力与永琰没有多大关系,但架不住和珅做事太瞻前不顾后,以至于得罪和看他不顺眼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朝廷做官的读书人。这中国人的心理一向是一个人看他不顺眼没什么,大家看他不顺眼就会产生抱团揍他的心思,于是很自然的,当和珅嚣张跋扈得没边时,在朝廷里就形成一股跟他对着干的势力。

在这股势力里头,有一个人很关键,这就是永琰的老师朱珪。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06 17:02:37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4)

乾隆四十年,永琰虚岁十七,因为他老爸的任命,朱珪成了永琰的老师。乾隆之所以会在朝臣里选中朱珪,是看中他的学问和人品,认为他一定能够胜任。但他没想到的是,朱珪这个人政治嗅觉十分敏锐,很快就看出永琰不止是皇子那么简单,很有可能是帝国未来的接班人,因此在对他进行教育的同时,常常引导他关心国家大事。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立场和做人观念的不同,朱珪对和珅相当看不顺眼,和珅也认为朱珪依仗自己是皇子老师,老是跟自己作对而心中不爽,此外,还可能因为永琰的兄弟里也有人觊觎皇位,暗中与和珅有所勾结,大家集体认为要打击永琰,必须先把朱珪赶出朝廷。后来,经过周密布局和设计,和珅果然成功将朱珪赶到外地去做地方官去了。可是他却做梦也想不到,朱珪外调后不但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成功激发了皇子永琰对他的仇视。

事情之所以会如此,原因之一是朱珪在给永琰当老师的过程中,早就以自己的学问和人格魅力成功赢得永琰的信任和欣赏。和珅不知深浅,敢这么搞,摆明了是削永琰的面子,身为皇子的永琰当然会大为不满。其二是朱珪并不是一个读死书的呆子,在与和珅的政治斗争当中,他与和珅一样深知乾隆的性情,知道抱怨失落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给永琰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对这一切全都逆来顺受,处事泰然。不但如此,他还通过关系给永琰去信,提醒他要修身养性,小心翼翼。师生之间的默契和朱珪的提点,都让永琰更加确信和珅是自己政治前途上的最大威胁。从次以后,他开始变得成熟稳重,不轻易表露自己的心思,甚至连嫡子绵宁的出生,也不见他有太多的激动。反而是他们家老爷子乾隆对这个孙子一直都特别重视,期望殷殷。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07 17:12:52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5)

公元1796年,那时老爷子已经以禅让的名义把皇位传给儿子永琰,全国上下也都改称嘉庆元年,但是乾隆由于身体倍儿棒,八十六了依然没啥毛病,出于复杂的老年人心态,并没有把最高的统治权也让给儿子,国家大事神马的仍然是他说了算。不过即便是如此,他仍然没有忘记关注永琰次子绵宁的人生大事。根据记录,这一年绵宁十五岁,按照皇家的规矩是该娶老婆的时候了。本来这件事是该他的父亲永琰操办,但乾隆出于对绵宁的期望,不但全程过问相关事宜,和皇帝一起亲临现场观礼,还特别破例允许绵宁和他老婆结婚以后仍旧居住在皇宫,不必另外兴建府邸居住。别人或者看不明白乾隆为毛如此对待绵宁,已经当了皇帝的永琰心里是门儿清的,这完全是告诉他自己中意绵宁当皇太孙的节奏啊。

乾隆为什么中意绵宁?事情还得从五年前说起。在那年的八月,由于老头子身体好,又赶上国家没什么糟心的大烦恼,于是老头子兴致勃勃带着家人和朝廷大臣一起去承德避暑山庄休假。在休假当中,少不了的活动是打猎。正是在那次打猎当中,不知道该说运气好还是绵宁确实不同凡响,当年只有十岁的他居然打到一只鹿。乾隆为此十分高兴别赐给他花翎一枝,黄马褂一件一是荣耀。

这打到鹿,对于现代人来说只是狩猎收获,似乎没什么,可是对于传统的中国社会来说,那可是大有讲究。拜写史的司马迁一时嘴顺,说了句“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所赐,那个鹿字在后来的时代里就被中国人看成了皇权和天下的象征。再加上传统的中国人都有那么一点神秘思想,结果就造成了现实世界里各种大鹿小鹿都跟着遭了秧。一般人还好,皇帝或者想做皇帝的人都以能抓着这玩意为荣,因为这事儿容易给人一种感觉,那就是预示着老天会让你当皇帝的意思。乾隆虽然学问渊博,啥啥都懂,但也不能免俗啊。正是因此,尽管永琰只有一个儿子,在皇位继承来说并不完美,到死都是操心命的乾隆老爷子也没有说给他另外安排别的备胎候选人啥的,反而高调宠爱绵宁,显示自己对他的认可。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08 17:08:36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6)


面对爷爷宠爱孙子,作为绵宁的老爸,永琰是一个什么态度呢?很可惜,没有任何的记录。不过从一个普通父亲的心态来推测,相信应该是很高兴的。因为他自己对这个儿子,也是有一份深深的关爱与期许在里面。关于这一点,有两件事可以为佐证。其一是绵宁六岁时,按照皇家的规矩需要开始接受教育,他老爸永琰找人给他收拾了一间书房并给书房题写了一个名字叫养正书屋。这养正二字大有来头,出自《周易》里的一句话。这句话用现代的白话来说就是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学习,是成就不凡人生的根本。另外一件事是绵宁上学以后,永琰不但关照他的读书情况,而且对给他请的家庭教师也格外关注。某一天因为下大雨的关系老师翘班旷课,结果被永琰知道了,他立刻把老师找来训了一顿不说,还炒了他们鱿鱼,因为他们没给儿子做好榜样。

永琰用这种方式来关爱绵宁,既是出于父子亲情,还因为他这个虽然排行第二,但到乾隆六十年以前,一直都是永琰名下唯一一个健康成长的儿子,且因为他是嫡福晋所生,有一个嫡子的身份存在,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嫡子拥有很多特权,也需要背负很多责任,永琰长期接受汉文化教育,对此了然于胸。另外补充一点,永琰虽然女人不少,但对绵宁的老妈喜塔腊氏一直都十分喜欢,爱屋及乌之下自然对绵宁越发不同。

爸爸和爷爷两代人都这么看好他,培养他,绵宁的人生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是顺风顺水,羡煞旁人。他自己呢,也很争气,不论是学习还是品行都十分优秀。但另一方面,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料到,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却也容易让他缺乏对人情世故的清醒认识,反而让他形成了很多不易察觉的性格缺陷。而恰恰是这些缺陷,为大清帝国的未来埋下了危险的伏笔。

如今且说世事变幻,在绵宁不断成长的人生路上,大清帝国虽然由于三代皇帝的努力,再加上乾隆确实牛逼,天下一直都很太平,最多也就是和珅跟他儿子永琰明争暗斗,但这电脑用常了容易死机,皇帝坐长了容易出政治失误,就连偌大的国家好日子过久了也容易滋生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国门以外,大清的邻居俄罗斯自从出了一个天才的疯子皇帝彼得以后,一代一代,老跟中国不消停,再一个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一个英吉利,上赶着要跟自己做生意,可是满脸不怀好意。另一方面则是大清这部国家机器因为运作久了,封建官僚人心涣散,贪墨苛政横行,为了一个钱字各种黑手段都敢拿出来用,老百姓的日子是越来越不好过。乾隆自己对这个了不了解?估计是不怎么了解的。因为他一直都很自信自己皇帝做得不错,却忘记了日子太久了,自己没有年轻时那么英明睿智不说,还长脾气了,可年轻时花钱没数的毛病却没有改。

这气球里的气充太多不放容易爆,国家问题太多不解决就容易生变故。对于传统中国而言,所谓变故无非就是造反,或者说农民起义,乾隆报读史书,对这个绝对是门清,但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这被后人称为白莲教大起义的变故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就发生在乾隆六十年他把皇位传给儿子永琰之后,这可是明摆着让他好看,因为别的不说,就是历史书,也会因此对乾隆的帝王生涯大加批评,就好像他孙子绵宁的失败一个样。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10 17:14:28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7)

乾隆为此很郁闷,但作为一个待机时间超长,见多识广的帝王他知道现在不是郁闷的时候,因为历史上太多的王朝就是因为在这种时候延误军机导致灭亡。所以事情报上来以后,已经八十好几的老皇帝赶集开会,并且在了解了相关情况以后,迅速命令湖广总督毕沅、湖北巡抚惠玲出兵镇压。此外,又下令周边的将军总兵立即出动,共同围剿。他的儿子永琰当时估计也是特别郁闷,这可以理解,中国人都喜欢好兆头,不爱触霉头,如今他刚坐上皇位,就碰到这种事情,搁谁也不会高兴。不过在这里必须要肯定的是,根据一些资料,永琰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变故非常有想法,他认为之所以会发生造反,不是百姓不好,而是帝国的政治氛围出现了很多问题,这对他日后治理国家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至于他的儿子,当时才十五岁的绵宁又怎么看待这场变故,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想必他的印象应该是相当深刻的,因为这种百姓造反的故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如今陡然间变成了现实,对于一个聪明好学的人来说,很难不产生触动。

乾隆的调兵遣将命令下达以后,官军与白莲教的厮杀正式开始。幸运的是,这场农民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大清帝国没有面对改朝换代的危险。不幸的是,尽管官军一直都占据优势,但由于各种贪污腐化现象已经深入帝国的肌肉,导致问题多多,甚至直接气病了一辈子从来没什么毛病的乾隆,使得这场平叛战争变得旷日持久,从嘉庆元年一直打到嘉庆九年才最终消停,直接消耗了国库两亿两白银,相当于政府五年的财政收入,而且变故以后整个国家民生凋敝,元气大伤。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白莲教大起义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它也削弱了中国当时的政府实力,给帝国未来的命运,增加了不幸的因素。但这些决不能怪造反的百姓,应该被指责的,是制造出腐败政府的人。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11 17:20:15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8)

不过这些道理帝国的官员乃至皇帝本人是不会去想的,他们会先想到的,是造反的人很可恶,得赶紧铲除掉,然后才会想底下的人谁不负责必须严惩,因为对于他们而言,没有什么比这个国家姓爱新觉罗更重要。这不能怪他们自私,因为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一向都是皇帝家天下,即便明代已经在学术上出现了批判思想,认为天下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家产,大家都有责任,但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背景和皇权统治的实际需要,人们不会,也没那个胆子像西方世界那样来一个彻底的思想解放,呼吁平等自由,生命可贵之类超越时代的问题,更别说相信自己是天命所归的皇帝本人了。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一再重演的帝国对造反势力的全力绞杀才会在清王朝乾隆嘉庆两代皇帝面前重现,并且大家认为理所当然。

在这里插叙一下,在他们全力绞杀造反势力的过程中,帝国发生过一件对于绵宁来说很重要的事情。据说,在公元1799年四月,也就是嘉庆四年,绵宁的老爸永琰曾写下一份遗嘱,说明自己死后,帝国的继承人是他的次子绵宁。这里之所以要说据说,是因为它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清代官方资料都把这件遗嘱认为是确有其事。发生这件事的背景,是永琰的父亲乾隆皇帝在正月里已经歇菜,他真正成为帝国的嘉庆皇帝,并在父亲死后十五天,就下令以赐白绫自尽的方式要了多年宿敌和珅的命。此外,还有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抄没和珅所有家产的事件。那时永琰的儿子并不止绵宁一个,还有生于乾隆六十年的老三绵恺,不过他还很小,再加上永琰一直都和绵宁的老妈喜塔腊氏感情不错,她福气太薄,嘉庆二年就死了,心里不免对长子绵宁有一份怜惜,所以有学者推测,嘉庆皇帝有可能写下了这份遗嘱。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12 17:17:26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9)

至于争议,和嘉庆皇帝永琰非正常死亡很有关系,——不过在这里必须要说明的是,虽然永琰并不像他老爸乾隆那样属于寿终正寝,但背后并不存在阴谋,而是悲催的意外。之所以官方对此讳莫如深,是因为他的死亡有点对不起皇帝的身份。据传闻,他极有可能是给雷劈死的,而学者们的结论则是皇帝太胖又不懂得保养,出来玩太嗨乐极生悲,脑溢血挂了。然后也不知是巧合还是事情太突然,永琰死后,人们一片慌乱,因为大家突然发现,原本应该理所当然存在的传位诏书居然找不到了。好在这件事最终还是被顺利解决,绵宁最终也成功坐上皇帝的宝座,成为大清帝国第八代皇帝。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他心里对此相当介意。

不过说实话,事情实在怪不了任何人,因为他老爸永琰一生,本就是个意外多多,十分倒霉的皇帝。刚登基就碰到白莲教大起义。好容易他老爸乾隆很给力,用了三年差不多摆平了这件事,高高兴兴寿终正寝却没想到他刚死那些暴民就死灰复燃。这也就算了,嘉庆八年,一个无业游民陈德因为在生活里处处碰壁居然愤怒到想要刺杀皇帝。要是一般人多半是想想就算了,这家伙却当真埋伏在皇宫附近伏击嘉庆。最要命的是身边的保镖看到这情形居然都不敢护驾,跟一群傻子一样呆若木鸡。好在还是大臣们还算忠心,拼死护驾,这才没让永琰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被无业游民杀死的皇帝。可霉运并没有因此消停,到了嘉庆十八年,当永琰又一次去避暑山庄歇息时,一群来自天理教的暴民,摸黑把他老巢,也就是大清的紫禁城给操了。事后嘉庆得知了这件事震惊得要死,要知道这可是前所未有的。

话说也不知道是老天看他太倒霉不好意思,还是爱新觉罗家的祖宗显灵,在这场皇宫变故发生的时候,永琰的儿子绵宁因为天气原因凑巧提前回到了皇宫,正好碰上了。这位大清帝国未来的皇帝在这场事变里表现了自己的勇敢和镇定,不但单枪匹马以武力震住了暴民,而且还积极安排人手,最终挽回了局面,并且在事后给他老爸写了一份文采飞扬,声情并茂的奏折,将事情的经过逐一道来。嘉庆为此十分高兴,夸奖儿子忠孝双全,智勇过人,亲自下令封他为智亲王,享有双份的亲王俸禄,就连那支跟他一起杀敌的鸟枪都跟着沾光,被嘉庆封为威烈。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13 17:31:28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10)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还有一个麻烦也在嘉庆时代冒了出来,那就是鸦片走私。

关于这玩意很多人都以为是道光时代才有,其实不然。早在明朝,中国就进口过鸦片,不过那个时代人们弄这玩意是为了治疗,因为鸦片是有效的麻醉药。到了后来,不知怎么的,被大家发现这玩意还可以吸食,并且吸食了会很嗨,效果可以媲美中国一件传统的毒品五石散,于是吸鸦片就开始成为一种非主流的娱乐节目。到乾隆时代,由于国家富得流油,上到王公大臣,下到平民百姓,大家饭饱思淫欲,吸这玩意的就更多了。那时候好在这玩意国家管制比较严谨,也没啥人缺德冒烟去大批进口。但架不住流行趋势形成了市场需要,再加上腐败因素导致各级政府慵懒不干活,结果到了嘉庆手里,英国贩子从中闻到了玛尼的味道,为了发大财赚取中国的银子,这帮家伙铤而走险,组织了一个东印度公司,公然的从国外走私鸦片到中国,结果导致鸦片泛滥成灾,甚至连皇宫里的太监都是它的消费者。

嘉庆知道了这个情况,赶紧发布禁烟令。要说他的禁烟令也算严厉,明确规定凡是吸食鸦片的,不管是太监还是王公大臣,政府官员,抓到了都送边境为奴,又严令海关查禁鸦片走私,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嘉庆因为个性老好人,缺他老爸的帝王手段,雷厉风行,结果导致他的禁烟令和其他改革措施都是文字好看,执行效果一般。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14 17:04:31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11)

为此嘉庆在后人眼里留下了作为平庸四个字的考语。

可是公平一点讲,嘉庆自己还是很有能力的,成长于乾隆时代,看过帝国辉煌背影的他也并不甘心当一个碌碌无为的君王。但要命的是他虽然学富五车,却不具备一个伟大帝王的全局观念,或者说他老好人的个性让他缺乏改革彻底的勇气,一切都只能以维系局面的稳定为根本出发点,出一个问题就去想办法尽量解决一个问题,因此在他统治的时代,大清帝国只能像一个日渐疲乏的中年上班族一样,勉强维系住自己的表面风光,却无法如同股市里的奇迹一样出现什么反弹。

对于这种尴尬,嘉庆心里是否清楚呢?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同所有的老爸那样,嘉庆也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儿子身上。根据记载,从嘉庆十三年起,他就屡次任命皇子绵宁出席祭祀孔子,祭祀太庙这种国家级的大场合,并且代替他来主持典礼。按照中国传统观念来看,这除了是尊重祖先,尊重圣人,锻炼儿子的办事能力,还有一种心理活动就是希望儿子被圣贤和祖宗保佑。另外,在嘉庆二十三年,他专门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大臣一道回到当年清朝创业起家的关外总部盛京,和绵宁一道参观当年努尔哈赤皇太极用过的东西,回忆祖宗创业的辛苦,希望儿子努力上进。

老爸的话让绵宁相当感动,因为他知道这里面饱含期许。据说也就是因为这件事,绵宁在后来的帝王生涯里一直都以祖宗为榜样,崇尚节俭。本来皇帝崇尚节俭特别值得肯定,但搞笑的是绵宁却只在民间留下了一串带有喜剧色彩的八卦。比如有一次,道光皇帝到禁卫军营地视察部队情况,看到官兵都是衣着朴素,心里十分高兴,狠狠夸了几句不说,还当场给几位主管官员提升官阶。这一下好家伙,满朝上下都跟着效仿,大家先是个个争着穿旧衣服,后来觉得不过瘾,干脆人人一身乞丐装。搞得道光的朝堂上一群破衣烂衫,知道的会说是皇帝朝见群臣,不知道的估计以为是丐帮帮主开会。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15 17:05:47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12)

当时间依旧停留在公元1820年,也就是嘉庆二十五年,时年三十八岁的绵宁开始接手大清江山,成为道光皇帝时,他会不会想到自己以后在老百姓心里留下的是那么一个形象呢?想来是不会的,因为从历史资料来分析,道光皇帝当时的想法其实和他老爸一样,想要做一个有所作为的君主,让大清王朝的基业在自己手里发扬光大。为此,他积极学习先祖的勤政,从坐上皇位的那天开始就每天起早摸黑处理政务文件,也就是底下人送来请示事情的各种奏折,争取当天的事情当天就能尽快给拿主意。

可是历史上对他的勤政,却有另外一种记载。据说这么辛苦工作日子一长,道光对于推挤如山的走着产生了倦怠心理。其实这也难怪,毕竟皇帝也是人嘛。可是拘泥于身份,他又不敢偷懒,为此心里常觉得特别烦恼。然后有一次谈完了正事,道光就将这件寡人之疾告诉了军机大臣曹振镛。这个曹振镛是汉人进士出身,虽然在民间的口碑不好听,都说他是官场老油条,但这个人嘴巴严,说话小心,从来不踩别人尾巴,所以道光才能够将这件有损皇帝颜面的烦恼说给他听。果然曹振镛听了没有像某些一根筋的御史大臣之类的跪下给皇帝说一些不可这样,不可那样十分添堵的话,反而说皇上十分辛苦,应当注意休息,其实国家每天重要的事就那么几件,其余的都是请安居多,看不完也没什么云云。要多贴心有多贴心。

道光听了很爽,但转念一想要是我偷懒给底下人知道了,他们有样学样不好好干活随便拿东西糊弄我怎么办?这一事不烦二主,于是道光就又拿着问题问曹振镛。

这曹振镛脑子转得挺快,还真就给皇帝出了一个主意说,如果您怕底下人不认真,好办,这奏折都是大臣们用笔给写的,人写字总不免会有错别字或者词语用得不对,皇上每天只要随便翻翻,找几个错别字或者别的用红笔圈一下,底下那帮人看了肯定会以为皇上认真看过了,这样自然就不敢糊弄了。道光对他的这个答复据说十分满意,以后只要寡人不爽,就时不时照搬一次,省时省力不说,心情也愉快很多。可没想到这底下人也不是吃素的,日子一久大家就看出了古怪。当然他们是不敢质疑皇帝的,大家集思广益的结果是皇上老抓奏折上的错别字啥啥的,会不会是他老人家喜欢书法。于是为了拍皇帝的马屁,一帮官员就跟民间传说中穿破衣烂衫一样铆足了劲头练习书法,希望拍皇帝马屁,博取好感。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16 17:13:13 +0800 CST  
倍受期待的平庸天子(13)

这类逸闻趣事就像道光的抠门故事一样还有很多,再加上国人耳熟能详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和《南京条约》都和这家伙有关,似乎处处都在表明道光皇帝能力很差,是个平庸天子,并不懂得如何领导国家。

但历史,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根据记载,道光帝上台时是三十八岁,当时负责协助皇帝管理国家的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等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家伙,仗着是先帝的老臣,对新皇帝倚老卖老。说起来这也算是中国人职场上常见的毛病,可是只要不是傻子就明白,他们老这么搞对皇帝管理国家是要拖后腿的,怎么办呢?道光帝想到了颁发,就是用他们写过的国家文告上的差错大做文章,由此责难军机大臣对先帝嘉庆不敬,对新皇帝不忠,偌大的帽子压下来,把这些老家伙全都感触军机处另起炉找。要说这些大臣也是委屈,因为他们会犯错误,其实是因为皇家的档案自己前后矛盾,但辩解是没办法辩解的,因为封建时代讲究的事天子无差错。

道光剪除了军机处的老家伙们以后,开始启用另一批班底,开启他的帝王生涯。根据记载,当时云南道监察御史袁铣曾经上书问皇帝有什么新政策,底下人好准备,道光回答了一句话:我一切都遵守国家的旧制度,祖宗的老办法。对此,有学者认为道光因循守旧,不过我不这么认为。要知道古人常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臣,对新皇帝上台,政府官员多少还有一种惶恐感,这会导致人心不稳,道光帝说一切照旧,其实说明他熟谙人事,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说适当的话。

道光元年夏季,江苏,安徽发生旱涝天灾,道光立即派官员清查情况,筹备赈灾,这时邻省大概不但没有受灾,反而还丰收,当地的学政就给皇帝上书报喜,说什么麦子长的特别好,还不忘记拍马屁说都是皇帝圣德,保佑百姓。道光看到他的文字,却这么回复他,你以前当京官挺老实的,现在怎么也变成滑头了,庄稼能丰收该感谢老天爷,你却来拍我的马屁,以后再也不要干这种事情了。

在这以后据记载类似的事情还发生过几次,但道光都根据情况或训斥或处理,一次也没有奖励,让他的大臣们尝够了热脸贴冷屁股的味道。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17 17:52:27 +0800 CST  
备受期待的平庸天子(14)

除了抵制拍马屁的风气,在很多具体的事情上道光也表现了一个成熟天子该有的素质。

早在嘉庆二十五年的时候,他老爸死了刚一个多月,天子的丧礼没有完,按照制度,照例朝廷上下包括王公大臣和他们的老婆都应该给皇帝披麻戴孝,禁绝一切娱乐行为,更不用说享受了。这一开始还没什么,时间长了某些平时养尊处优的人就有点受不了。某天活动结束,豫亲王裕兴比他大老婆提前回家,看到他老婆的贴身丫头寅恪美美的站在那里,也不知道是平时就对别人有意思还是一时兴起,总之裕兴当时就把人家丫头给拖进屋子强暴了。当时他也不当一回事,可没想到他老婆回来要茶要水找寅恪,却发现这丫头在房里一根绳子把自己吊在了房梁上死掉了。因为这件事发生的时间很特别,结果直接像头条新闻一样穿得沸沸扬扬,专门负责管理皇室机构的宗人府就把事情报告给道光。

在这里科普一下,清朝是少数民族马上得天下,等级森严程度和元朝有点像,满人、八旗子弟都是横着走,更别说贵为皇室子弟。而这位裕兴,不但是皇室子弟,还有一个更加牛逼的身份,就是铁帽子王。这所谓铁帽子王,在清朝属于王中王,因为他们的爵位不但是最高的,而且世世代代都不会将级别,和一般的王爵大不相同,所以他才敢由着性子做这件事。不过这家伙也着实有点蠢,也不想想他做这件事是在什么点,老皇帝刚嗝屁,还没下葬,换了哪个皇帝都饶不了他,所以道光二话没说,立刻下旨剥夺爵位,然后圈禁三年。不但如此,扭脸就把他的爵位转手给了他弟弟裕全。这意味着三年后即便他活着出来,也只能当一个无权无钱的闲散宗室,这对一个养尊处优惯了的人来说,可比杀了他更狠。

道光四年,民间也出过一桩强奸案,事情发生在山西。起因一个叫阎思虎的男的把一个叫赵二姑的女的给强奸了,赵二姑也是自杀身亡。案发以后,赵家人到县衙告状,那个脑子进水的知县吕锡龄居然说虽然是强奸,但是两人本来就有勾搭,不构成犯罪。再往上告结果竟然也是一样。赵家人不服气,直接上访到北京找道光帝鸣冤,道光一开始将案子发到山西巡抚衙门重新审理,得到的结果还是老样子。后来一个御史看不下去,就再次向皇帝报告这件事情,皇帝也觉察到不对了,就让中央的刑部来重审。这一审才发现,山西这个事情真相就是阎思虎强奸了赵二姑,她悲愤自杀,含冤莫白,而山西从上到下的官员都收了阎家的好处,才会众口一词中伤受害人。

事后道光亲自下令,所有受贿的官员一律丢官,发配到边境去做苦力,然后赵二姑为了节操自杀,按照贞洁烈女的规格对她进行表彰。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18 17:10:22 +0800 CST  
倍受期待的平庸天子(末)
类似这种案子还有很多,道光之所以都会积极参与,高调严厉处理,是因为他上台之初就对大清帝国社会问题之一的官场弊端有着深刻的认识,认为一个皇帝要想领导好国家,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整顿吏治,纠正官场不良风气。另外,他也认识到国家版图辽阔,事情千头万绪,并不能仅凭一时一事就能彻底搞定很多问题,必须“政贵有恒”,因此他上台以后不但一直都勤于政事,而且多次下诏要求清查民间弊端,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政策进行调整。在他的统治之下,国家虽然因为天灾人祸太多没有表现出重新兴盛的迹象,但至少大清王朝的统治依然可以算是十分巩固。

因此我以为简单评价道光帝无能平庸是有些说不过去,因为至少在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以前他的表现可以被肯定的,不说别的,就说那场带有分裂祖国性质的张格尔叛乱,确确实实是在道光的领导下给最终摆平的,但为什么这样一个有着重大功绩的皇帝,到了鸦片战争,就仿佛男人阳痿一样,突然就变怂了呢?

客观的说,变怂的不只是道光,而是整个大清帝国。

水满则破的道光时代

据记载,公元1367年,当时还是吴王的朱元璋派兵北伐元朝,准备一统天下,曾经让他身边的大才子宋濂写过一篇檄文。在这篇檄文里头,宋濂写过一句话:胡虏无百年之运。他所以会写到这句话,是因为汉人一向把非汉族视为蛮夷、胡虏,带有贬义,而元朝,就是非汉族的蒙古人建立的。巧合的是,代替元朝统一中原276年的大明朝被李自成给灭了以后,最终取李自成而代之的大清又是非汉族的满人。因此在清朝统一中原的过程中,在血腥的杀戮里头,很多汉人的精英分子,都在心里用这句话诅咒这群野蛮人:“胡虏无百年之运。”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19 21:12:51 +0800 CST  
水满则破的道光时代(2)

“胡虏无百年之运”,这句话通俗来说就是非汉族人建立的政权没有超过一百年的。它之所以能够变成一句诅咒是因为纵观历史,凡是非汉族建立的中原政权,确实没有超过一百年的,就连雄霸四方的大元王朝,也不过是九十八年就嗝屁了。女真完颜家建立的金朝虽然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但那是从完颜阿古打算,那时候金朝的版图还是少数民族地区为主。众所周知,爱新觉罗家族带领的满人,前身也是女真一个部落,可想而知,这句话对于他们多像是普通人骂街时常常会说的那句“嚣张个屁,你小子长不了”。

但大清王朝很幸运的是,他连续几代统治者都很聪明,反而因此注重总结历史教训。特别是康雍乾三代皇帝,都知道对待汉族社会精英分子不能光用大刀,还得用软的,比如尊重汉人千年不变的精神领袖孔夫子,延揽人才为他们所用。此外,他们还特别懂得利用各种场合,亲自宣传非汉族等观念是错误的,拿汉人的书本来扭转操控汉人的思想。其中乾隆更是以匪夷所思的大气魄,编撰《四库全书》,一面销毁不利于统治的内容,一面又可以宣传大清王朝的正统性,可谓是一举两得。因此清王朝最终打破了胡虏无百年之运的魔咒。

不过可能谁都想不到,清王朝历任统治者们在内心深处,并不像他们表现的那样自信。面对被他们统治的各种汉人以及浩如烟海的汉文化,他们在内心非常恐惧一件事,那就是满人被汉族给同化掉。为了避免发生这种事情,清朝一直都在奉行非常严格的内外有别政策。在国家机构人员的配置上,六部官员的设置通常都是满汉尚书各一,并且其中执掌大印的一定是满人,干活的,多半是汉人。至于最重要的决策机构,比如前期的南书房,后面的军机处,人员配置上也是满人的王公贵族为主。

这种体制格局一直到道光时代,都没有任何变化,可是曾经骁勇无敌的满人,却早已在国家的圈养下,一代不如一代。虽然雍正以后的几代皇帝都曾想办法更改现状,嘉庆皇帝甚至想到了把满人迁回老家去分土地自己养活自己这招,但结果总是政策是好的,执行力度相当有限。想想也是,几代人都是吃喝国家管,如今要自己干,谁肯。道光上台以后,对于这种从祖宗那里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当然,更重要的是,他压根就不够经历去管,因为他的道光时代,是一个充满问题,让人茫然的时代,要应对的东西太多。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20 18:04:49 +0800 CST  
水满则破的道光时代(3)

首先说天灾,尽管每次道光皇帝十分关注这个问题,总是在过问国家的预防工作,出了事情以后又积极处理相关事务,赈济受灾群众,把一个皇帝该做的都尽量做齐,但老天却似乎并不买账。根据记载,道光一朝几乎年年都会有不同的灾荒出现。在这里客观说一句,道光朝的天灾其实并不能全怪道光,但因为当时大多数人不会想到出现灾荒其实是前面几代人没有计划的繁衍人口,对土地和环境虚耗太多引起大自然的反弹,只会在心里产生一种老天不喜欢皇帝的念头,所以这天灾频频的结果就导致了道光皇帝在民间口碑不佳,也使得一些地方土匪暴民很容易就能以此为口号召集一批信众,聚众闹事。

再说官场,虽然道光皇帝从上台开始就励精图治,也做了不少整顿吏治的事情,但是作为国家的最高领导,道光既缺乏他太爷爷雍正不拘一格的用人眼光,也没有他爷爷的手腕,过分相信自己的感觉,也容易情绪化,结果使得他最终能长期使用的重臣,不是曹振镛这种懂得明哲保身的官场老油条,就是穆彰阿这种善于玩弄权术,瞒上欺下的权臣,其结果是导致上行下效,官场以趋炎附势,看人脸色为时髦,对国计民生,则用多说多措,少说少错,不说不错的态度来敷衍,弊端所及,最终发展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仍然不知悔改,最终贻害国家。

官场如斯,民间百姓生活可想而知。

不过对于道光而言,他最大的烦恼,却是国库日渐空虚。这空虚的原因,一方面是天灾人祸导致的赋税减少,另一方面则是鸦片带来的白银外流。前面说过,鸦片不是道光时代才出现的问题,但道光时代鸦片走私最为严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时的人们包括道光皇帝在内大家都不懂,这来自西方的英吉利人为什么放着正常的贸易不搞非要搞鸦片,但国家的白银在不断外流的声音他们,特别是道光帝是听得见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和大清帝国的天子,道光深知银子的重要性,因此他会选择禁烟,阻止白银外流,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21 17:20:52 +0800 CST  
水满则破的道光时代(4)
在这里特别值得肯定的是,虽然道光禁烟的出发点是阻止白银外流,但是从他上台伊始,他就看到了鸦片对于百姓精神肉体上的危害,出于正义感和为百姓负责的态度,道光多次在政府公文中要求各级官员管制吸毒人员,特别是政府机构里面的吸毒人员,想办法让他们强制戒除毒瘾。除此而外,在堵截鸦片来源方面,道光也采取了相当强硬的法令措施,将相关责任逐级明确到位,对参与鸦片走私的相关人员,不分内外,一律严惩不贷。并且他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一而再再而三,从上台做皇帝一直到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开打之前,一直都不断关注和重申禁烟令。可尽管皇帝如此卖力,鸦片走私依然屡禁不止,越发猖狂,大清王朝的白银外流程度,更是变得空前可怕,达到每年600万两的程度。

为此清政府内部有些官员异想天开,既然鸦片难以禁止,我们为什么不一方面有条件的允许它合法化,然后自己也生产一些,一方面可以解决银子问题,一方面也能反过来与外人竞争?从表面看这话听着很有道理,但是很快就有官员反驳,认为鸦片对人危害极大,如果公然允许它合法,最后只会对国家贻害无穷。关键时刻,道光认可了后者的说法,避免了中国变成毒品基地的局面。但鸦片走私引发的问题,总不能不解决,道光很希望能找到好办法。

下面的人看皇帝这样,所谓拿人工资,得替人想辙,吃国家皇粮,得替主分忧,道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823年,真就有一位叫做黄爵滋的官员写出一本名为《请严塞漏卮以培国本折》的文章给道光贡献办法来了。

可是道光帝看到黄同志的奏折,却着实有些hold不住,原来这哥们一篇文章慷慨激昂,可是杀气腾腾,认为鸦片所以屡禁不绝,根源是在消费者身上,主张用国家强制手段帮助吸食者戒烟,且只给一年期限,过了这一年还搞不定,就强制你到阎王那里报到。

方法挺简单,可是太粗暴了,要知道中国人从孔夫子时代就强调仁者爱人,几代皇帝也都以宽仁不杀为美德,这才给一年期限就开杀戒,道光心里有点承受不良。他想来想去,决定打破常规,把黄同志的奏折下发到地方,号召帝国上下共同研究这个问题。

要说这事儿也是新鲜,自古皇帝都是一言九鼎,啥事儿万岁一个人说了算,清代更是强调皇权至上得厉害,但道光大概是实在太想解决这白银哗哗外流的问题了,居然超越时代来了一次民主大讨论活动,集思广益。

或许就是事情新鲜,再加上鸦片这玩意带来的不良反应已经尽人皆知,话题度高,所以这件事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各地都督抚到科道职员,人人都竞相参与,话题一致,观点各异,讨论得不亦乐乎。而道光也通过整理各方合理意见,成功制定出一部完整可靠的禁烟条例。

这条例出来了,得有人推行主持,道光的禁烟堵漏大业才能彻底落实。选谁好?关键时刻一位牛人浮出水面,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林则徐。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7-11-22 21:18:24 +0800 CST  

楼主:老娘路人甲

字数:823

发表时间:2017-11-04 00:48:1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6 17:00:02 +0800 CST

评论数:3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