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鸦片战争到护国运动——闲话中国近代史上那段动荡岁月里的人事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3)

奕山这次之所以要派余保纯去见璞鼎查,当然不是什么礼尚往来这么简单,而是璞鼎查人一到中国,就给两广总督送去了一份正式的照会,——在这份照会里头,他说明了自己是来顶替义律的事实,又宣布英国将会重新和大清帝国进入战争状态。奕山以为这家伙跟义律一样好说话,所以就派余纯保去摸摸底,想要故技重施,看能不能拿钱摆平问题神马的,可没想到对方手段这么强硬,明摆着水泼不进,多半是要糟糕了,但奕山这时却没有勇气向道光坦诚事实,只能再一次用谎言来掩盖突如其来的变化。

根据记载,在给道光皇帝的汇报里,他绝口不提余保纯几乎可以说是吃了闭门羹的事实,反而欺骗皇帝说璞鼎查不在澳门,已经出洋北上。至于璞鼎查为什么会北上,奕山用推测的口吻说可能是义律不满自己被撤职,没有告诉璞鼎查我们已经恢复了广州通商,想让他北上闹事,那时我们必然会重新断绝来往,这样义律就可以逃脱他们国家的罪责云云,还把璞鼎查的小秘书,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编造成对方的副使,说他已经完全理解我们的意思,会负责去追璞鼎查回来。

如此这般一番粉丝太平,似乎万事都应该搞得定。但麻烦这个东西,永远就是能搞定就不会来了。道光二十一年七月初六,璞鼎查可不理奕山怎么想,直接带军舰北上,到初十那天,大部队抵达厦门,新一轮的战争正式开始。根据地理环境来看看,厦门可以说是大清帝国东南重要的一个海防阵地,那位在前面用实话在道光面前戳奕山轮胎,告诉皇帝他撒谎的帝国高官颜伯焘对此十分清楚,为此他甚至亲自奔赴厦门检查和经营当地的各种防御,做了很好的准备工作。

他期待自己能够在此建功立业,对洋人的到来其实并不意外。但他和别的帝国精英分子一样,都严重低估了英国坚船利炮的厉害,尤其是这一次英国人不但集结了海军精锐战舰,还出动了迅速机动的陆军,在炮火的狂轰滥炸和陆军的两翼包抄战术配合下,厦门也像定海一样,在一天多的时间里陷落。面对此情此景,颜伯焘痛哭失声,却也只好赶紧先逃命到一个叫同安县的地方避难,再会同福建巡抚赶紧向朝廷汇报厦门失守。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19 17:16:22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4)

事已至此,颜伯焘终于有点明白什么叫站着说话不腰疼,吃了英国人大亏的他开始懂得琦善奕山们不得已的部分。为了自保,他也在奏折里对道光撒谎,谎称厦门虽然惨败,但是在战斗中我们还是很勇敢的,击沉了对方一艘战船云云,又向道光表示自己会积极检讨,重新布防,再跟英国人一较高下。在这里必须要肯定的是,颜伯焘尽管也在撒谎,但是他向皇帝说出了两件事,第一是连林则徐都不曾告诉皇帝的,那就是英国人不但海战犀利,而且他们的陆战队比大清帝国的军队更优势,战斗力绝不是时人一厢情愿的弱,其二,也是相当重要的,那就是璞鼎查北上,绝不仅仅是闹事那么简单,他提醒道光要赶紧传令沿海各地积极布防,防止厦门的事情重演。

但很可惜的是,厦门的惨败以及时机的不凑巧都让颜伯焘的一番好意直接撞到南墙上。首先是根据记载,璞鼎查来大清帝国之前,正好赶上中国的汛期,从内地道沿海各地受灾不断,这防洪救灾需要大批的银子,可是道光前面为了跟英国人死磕已经花了不少钱了,如今真是拙荆见肘的伤脑筋。再来是中国传统的思维一向都是最重地盘,地盘在万事好说,具体可以参看奕山拿银子保住了广州暂时不失因而没有受罚,这颜伯焘如今是丢了一个军事重地厦门,道光自然饶不过他。如此这般一叠加,他当然也是被道光一通批评,严厉斥责。也是好在战争没有结束,然后他自己也不能说没有尽力,所以他的结局也还算好,仅仅只是革职。至于接替他闽浙总督职位的人,就是当初那个写奏折黑琦善的广东巡抚怡良。

如今要说的是,道光虽然很生气,但是颜伯焘奏折里那些提醒他还是留意到了,因此他很快就在给沿海的命令里积极要求各地注意防御。另一面,根据记载,英国人在攻占厦门十天以后就继续北上,他们的目标是巴麦尊重点强调过的舟山群岛。为了怕后路被包抄,璞鼎查特意在鼓浪屿留下了三艘军舰和五百五十名士兵。不过中国当地的清军已经被打怕了,哪里敢再滋事,反到是接替伊里布担任两江总督的裕谦,和原先的颜伯焘一样对英国人始终持有防备心理,积极调集人力物力在原先被英国人蹂躏过的定海修建防御工事,又在城中的一座叫东岳山的地方修建炮台,炮口面海,自认为如此这般定然是固若金汤。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0 17:15:52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5)

与此同时,裕谦也注意到英国军队聚集的数目一直在持续递增,作为一个出身将门的文武全才,这位可算得是帝国精英的两江总督没有大意,迅速把防范区域从定海扩展到邻近的镇江区域。渴望建功立业的决心以及天朝大国的尊严都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舟山给英国人一个恶狠狠地教训。

时间进入八月,英国军队到齐,璞鼎查原本打算从镇江、宁波一带进攻,但是由于气候原因,风向不利行船,所以他改为攻打定海。搞笑的是,也不知道老天是为了帮忙还是为了捣乱,一直不断的下雨,结果是英国人的进攻始终只是佯攻,附带侦查敌情,而清军方面因为没有更先进的望远设备,也只能像盲人摸象一样,只要见到海面有船出现就一顿大炮,如此这般的打了几天,其实两边损失都不大,反而给了最高指挥裕谦一个极为错误的认识,那就是英国佬只敢滋扰,并不敢上岸硬碰硬。

又过了几天,经过连番侦查部署,英军的正式攻击开始。他们所用的策略依然是老套路,海军用大炮狂轰滥炸,等你分不清东南西北,陆军就从阵地两侧包抄,清军又是措手不及,在一天的时间里,虽然浴血奋战,抵抗十分激烈,以至于三位总兵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全都壮烈殉国,但仍然把定海给丢了。这件事最值得叹息的地方,那就是大清帝国之前已经在战争里吃过N回亏了,而且还有颜伯焘这种性格耿直的人已经将英军陆战队的情况如实汇报给皇帝了,但是包括道光在内的帝国上下都局限于既定思维,受制于传统习惯,不懂得及时汇总重要信息,白白让那么多人一个接一个掉坑里死得毫无价值。

如今且说裕谦,根据记载,英国人攻打定海的时候,他人在镇江,心急如焚,可是受海面风浪以及英国军舰阻拦,救援无法及时,等到第二天消息传来,说英军已经在定海登录,还没等他重新调集部队去支援,定海残存的几个低级官吏已经带着一些士兵、钱粮以及县令大人的印信来找他,向他报告定海丢了,三个总兵全都殉国。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2 17:02:08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6)

裕谦无比悲愤,却没有时间去推敲问题出在哪里,因为璞鼎查下一个目标不是别处,正是镇海。不得不说的是,由于镇海地理位置特别险要,正好掐在宁波的门户上,易守难攻,结果让裕谦对这个地方的防御有点大意,没有像定海那样用心修整,不过好在之前被皇帝发配到宁波军前效力的林则徐有和浙江巡抚刘歆珂通力合作整顿过此地的防御,再加上镇海本身独特的地理优势,东北有招宝山,山上设有明代的炮城,一江之隔的对岸又有金鸡山互为犄角,再加上江口外有无数大小岛屿点缀其间,大船很容易就会有搁浅的灾难,可以说是占尽地利,所以客观上讲,镇江比之前的定海也好,厦门也好,都更具有防御上的优势。裕谦决心继续抵抗,所依仗的,也正是这些优势和清军将士的忠勇。

八月二十六日黎明,部队集结完毕的英国人开始大举进攻镇江。他们使用的仍然是老套路,炮火攻势外加陆军掩杀。到了这一次裕谦才亲眼见识到英国人炮火何等犀利,他满以为敌人会进江口再打,但人家的炮火射程,根本就不用进江口,直接对着金鸡山就来,不到中午,金鸡山的阵地就完蛋大吉,然后招宝山自己这边的火炮也被摧毁殆尽。清军尽管如何奋勇杀敌,但冷兵器终究不够人家的武器犀利,结果只是徒劳无功。

裕谦到此才明白一个很久以后国人才清醒的事实,那就是我们落后得多么可怕。可惜的是,作为一个将门才子,他始终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城池丢失的耻辱,让他觉得无颜面对君父,看不到希望的悲凉,更让他无限绝望。最终,这位蒙古贵族出身的帝国大臣,只有拜托自己的属下赶快护送自己的钦差大臣关防大印逃离当地,这是为了避免自己死后东西被别人利用,然后走到离自己不远的文庙,——也就是中国人祭奠万世师表孔子的庙宇,向皇城所在的地方叩头告别这个世界,然后跳进学宫前的泮池自杀。

最后在这里要补充一件事实,那就是尽管在定海、镇江战役里头,清军的抵抗惨败不可否认我们太落后是一个很大的因素,但有一个不要脸的老家伙也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时任浙江提督的余步云。在定海、镇海两次战役中,英国人利用这家伙贪婪怕死的德性,不断给他好处,让他处处掣肘裕谦。这家伙呢,因为本身职权就是负责定海、镇江的防御,对配有钦差印信前来监督部队的裕谦并不买账不说,还觉得他处处碍手碍脚,妨碍自己发财,对他总是阳奉阴违。在定海之战里头,裕谦要他相机援助王锡朋等人,他却诸多借口拖延时间不说,居然还跟裕谦说要他跟英国人求和,结果直接导致三总兵殉国,定海失守。

非常可惜的是,由于战事太过紧急,紧跟着就发生镇江大战,裕谦根本就来不及处罚,再加上此地多年是在余步云的经营下,不得已只好仍然用他镇守招宝山,可这家伙真是不要脸得够够的,居然不许士兵开炮,反而继续坚持要裕谦求和。好吧,就算这老家伙牛,看得出英国人比我们厉害,知道打下去也是死,但他公开临阵脱逃,导致招宝山全线溃败又是几个意思?最让人觉得他该死的是,战后他居然撒谎,把所有的事情都推脱给已经殉国的裕谦。

一场鸦片战争,很多争议我觉得都可以理解,但若有人说余步云这种不要脸到家的人也存在争议,那可真是让人无话可说。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3 17:18:13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7)

如今且说道光,自从璞鼎查北上开始,他就一直在留心最新的战况。然而十分郁闷的是,由于大环境形成的习惯使然,他手下那帮大臣全都形成了一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有事没事喜欢用空话套话来对付皇帝,甚至连林则徐都不能完全例外,以至于鸦片战争进行到现在为止,道光不但对自己的敌人英国一无所知,甚至连前线的具体情况都是模棱两可。你比如浙江战事发生以后,裕谦一开始由于信心爆棚,也和其他人一样,给皇帝上了一道说他们如何如何英雄,击沉了敌人战舰之类的战报,——客观的说,裕谦及定海、镇海清军的抵抗,绝对可以称得上英勇,但所谓击沉敌人战舰这种话,估计连道光都是半信半疑。

不过他并没有批评裕谦,反而寄希望于他能够阻止璞鼎查的进攻。可是很快,他不但又失望了,而且简直就是惊恐交集。因为道光做梦都想不到,定海、镇江等地居然丢得那么快,甚至连裕谦是死是活,具体情况如何,都没有人能给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他几乎同时收到了三份来自不同人的奏报。其一是浙江提督余步云的,据他说在城池失守,他赶到裕谦那边时,他们那里已经空无一人。这意思是裕谦弃城逃跑。而另外两份奏报来自浙江巡抚刘歆珂和杭州将军奇明保。从他们口里得到的情形却恰恰相反。

根据记载,本来道光是相信了余步云的奏折,都下令要惩罚裕谦以及浙江上下官僚的抗敌不力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裕谦殉国后却被他的仆人救起,当时他还没有死。一行人逃亡浙江,后来裕谦是在途中气绝身亡。如是这般之下,浙江巡抚刘歆珂就根据幸存的裕谦家丁余升的证词赶紧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说明了当时的情况,最终使得余步云构陷裕谦的阴谋没有得逞。不过不得不说的是,中国人常说恶人自有恶人磨,估计余步云怎么也想不到,裕谦死了,可是他的仆人为了报仇,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证词里捏造他先于裕谦逃亡宁波的话语,将他抵抗不力的罪名夸大为真正的弃城逃跑。

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两江总督裕谦在死后被朝廷表彰,谥号靖节,成为鸦片战争中殉国级别最高的大清帝国官员。而那位余步云提督,则被皇帝亲自下令处死,成为鸦片战争中因过失被处死的大清帝国级别最高的官员。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余步云对自己最后的结局是没有预料的,他从镇江出逃后,先到了宁波,满心想的是在宁波跟璞鼎查眉来眼去一下,以为他会看在之前的交情卖自己一个面子,大家和解,弄得好的话说不定是大功一件。哪知道他人派出去不多久,就听说了璞鼎查要打宁波。结果这家伙只好一路逃跑,最终不但很快葬送了宁波,也把自己送进了鬼门关。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4 17:16:30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7)

如今且说道光,自从璞鼎查北上开始,他就一直在留心最新的战况。然而十分郁闷的是,由于大环境形成的习惯使然,他手下那帮大臣全都形成了一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有事没事喜欢用空话套话来对付皇帝,甚至连林则徐都不能完全例外,以至于鸦片战争进行到现在为止,道光不但对自己的敌人英国一无所知,甚至连前线的具体情况都是模棱两可。你比如浙江战事发生以后,裕谦一开始由于信心爆棚,也和其他人一样,给皇帝上了一道说他们如何如何英雄,击沉了敌人战舰之类的战报,——客观的说,裕谦及定海、镇海清军的抵抗,绝对可以称得上英勇,但所谓击沉敌人战舰这种话,估计连道光都是半信半疑。

不过他并没有批评裕谦,反而寄希望于他能够阻止璞鼎查的进攻。可是很快,他不但又失望了,而且简直就是惊恐交集。因为道光做梦都想不到,定海、镇江等地居然丢得那么快,甚至连裕谦是死是活,具体情况如何,都没有人能给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他几乎同时收到了三份来自不同人的奏报。其一是浙江提督余步云的,据他说在城池失守,他赶到裕谦那边时,他们那里已经空无一人。这意思是裕谦弃城逃跑。而另外两份奏报来自浙江巡抚刘歆珂和杭州将军奇明保。从他们口里得到的情形却恰恰相反。

根据记载,本来道光是相信了余步云的奏折,都下令要惩罚裕谦以及浙江上下官僚的抗敌不力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裕谦殉国后却被他的仆人救起,当时他还没有死。一行人逃亡浙江,后来裕谦是在途中气绝身亡。如是这般之下,浙江巡抚刘歆珂就根据幸存的裕谦家丁余升的证词赶紧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说明了当时的情况,最终使得余步云构陷裕谦的阴谋没有得逞。不过不得不说的是,中国人常说恶人自有恶人磨,估计余步云怎么也想不到,裕谦死了,可是他的仆人为了报仇,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证词里捏造他先于裕谦逃亡宁波的话语,将他抵抗不力的罪名夸大为真正的弃城逃跑。

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两江总督裕谦在死后被朝廷表彰,谥号靖节,成为鸦片战争中殉国级别最高的大清帝国官员。而那位余步云提督,则被皇帝亲自下令处死,成为鸦片战争中因过失被处死的大清帝国级别最高的官员。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余步云对自己最后的结局是没有预料的,他从镇江出逃后,先到了宁波,满心想的是在宁波跟璞鼎查眉来眼去一下,以为他会看在之前的交情卖自己一个面子,大家和解,弄得好的话说不定是大功一件。哪知道他人派出去不多久,就听说了璞鼎查要打宁波。结果这家伙只好一路逃跑,最终不但很快葬送了宁波,也把自己送进了鬼门关。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4 17:17:08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7)

如今且说道光,自从璞鼎查北上开始,他就一直在留心最新的战况。然而十分郁闷的是,由于大环境形成的习惯使然,他手下那帮大臣全都形成了一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有事没事喜欢用空话套话来对付皇帝,甚至连林则徐都不能完全例外,以至于鸦片战争进行到现在为止,道光不但对自己的敌人英国一无所知,甚至连前线的具体情况都是模棱两可。你比如浙江战事发生以后,裕谦一开始由于信心爆棚,也和其他人一样,给皇帝上了一道说他们如何如何英雄,击沉了敌人战舰之类的战报,——客观的说,裕谦及定海、镇海清军的抵抗,绝对可以称得上英勇,但所谓击沉敌人战舰这种话,估计连道光都是半信半疑。

不过他并没有批评裕谦,反而寄希望于他能够阻止璞鼎查的进攻。可是很快,他不但又失望了,而且简直就是惊恐交集。因为道光做梦都想不到,定海、镇江等地居然丢得那么快,甚至连裕谦是死是活,具体情况如何,都没有人能给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他几乎同时收到了三份来自不同人的奏报。其一是浙江提督余步云的,据他说在城池失守,他赶到裕谦那边时,他们那里已经空无一人。这意思是裕谦弃城逃跑。而另外两份奏报来自浙江巡抚刘歆珂和杭州将军奇明保。从他们口里得到的情形却恰恰相反。

根据记载,本来道光是相信了余步云的奏折,都下令要惩罚裕谦以及浙江上下官僚的抗敌不力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裕谦殉国后却被他的仆人救起,当时他还没有死。一行人逃亡浙江,后来裕谦是在途中气绝身亡。如是这般之下,浙江巡抚刘歆珂就根据幸存的裕谦家丁余升的证词赶紧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说明了当时的情况,最终使得余步云构陷裕谦的阴谋没有得逞。不过不得不说的是,中国人常说恶人自有恶人磨,估计余步云怎么也想不到,裕谦死了,可是他的仆人为了报仇,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证词里捏造他先于裕谦逃亡宁波的话语,将他抵抗不力的罪名夸大为真正的弃城逃跑。

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两江总督裕谦在死后被朝廷表彰,谥号靖节,成为鸦片战争中殉国级别最高的大清帝国官员。而那位余步云提督,则被皇帝亲自下令处死,成为鸦片战争中因过失被处死的大清帝国级别最高的官员。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余步云对自己最后的结局是没有预料的,他从镇江出逃后,先到了宁波,满心想的是在宁波跟璞鼎查眉来眼去一下,以为他会看在之前的交情卖自己一个面子,大家和解,弄得好的话说不定是大功一件。哪知道他人派出去不多久,就听说了璞鼎查要打宁波。结果这家伙只好一路逃跑,最终不但很快葬送了宁波,也把自己送进了鬼门关。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4 17:20:03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7)
如今且说道光,自从璞鼎查北上开始,他就一直在留心最新的战况。然而十分郁闷的是,由于大环境形成的习惯使然,他手下那帮大臣全都形成了一个奇怪的习惯,那就是有事没事喜欢用空话套话来对付皇帝,甚至连林则徐都不能完全例外,以至于鸦片战争进行到现在为止,道光不但对自己的敌人英国一无所知,甚至连前线的具体情况都是模棱两可。你比如浙江战事发生以后,裕谦一开始由于信心爆棚,也和其他人一样,给皇帝上了一道说他们如何如何英雄,击沉了敌人战舰之类的战报,——客观的说,裕谦及定海、镇海清军的抵抗,绝对可以称得上英勇,但所谓击沉敌人战舰这种话,估计连道光都是半信半疑。
不过他并没有批评裕谦,反而寄希望于他能够阻止璞鼎查的进攻。可是很快,他不但又失望了,而且简直就是惊恐交集。因为道光做梦都想不到,定海、镇江等地居然丢得那么快,甚至连裕谦是死是活,具体情况如何,都没有人能给一个准确的答案。因为他几乎同时收到了三份来自不同人的奏报。其一是浙江提督余步云的,据他说在城池失守,他赶到裕谦那边时,他们那里已经空无一人。这意思是裕谦弃城逃跑。而另外两份奏报来自浙江巡抚刘歆珂和杭州将军奇明保。从他们口里得到的情形却恰恰相反。
根据记载,本来道光是相信了余步云的奏折,都下令要惩罚裕谦以及浙江上下官僚的抗敌不力了,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裕谦殉国后却被他的仆人救起,当时他还没有死。一行人逃亡浙江,后来裕谦是在途中气绝身亡。如是这般之下,浙江巡抚刘歆珂就根据幸存的裕谦家丁余升的证词赶紧给皇帝上了一份奏折,说明了当时的情况,最终使得余步云构陷裕谦的阴谋没有得逞。不过不得不说的是,中国人常说恶人自有恶人磨,估计余步云怎么也想不到,裕谦死了,可是他的仆人为了报仇,也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证词里捏造他先于裕谦逃亡宁波的话语,将他抵抗不力的罪名夸大为真正的弃城逃跑。这件事最后的结果是,两江总督裕谦在死后被朝廷表彰,谥号靖节,成为鸦片战争中殉国级别最高的大清帝国官员。而那位余步云提督,则被皇帝亲自下令处死,成为鸦片战争中因过失被处死的大清帝国级别最高的官员。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余步云对自己最后的结局是没有预料的,他从镇江出逃后,先到了宁波,满心想的是在宁波跟璞鼎查眉来眼去一下,以为他会看在之前的交情卖自己一个面子,大家和解,弄得好的话说不定是大功一件。哪知道他人派出去不多久,就听说了璞鼎查要打宁波。结果这家伙只好一路逃跑,最终不但很快葬送了宁波,也把自己送进了鬼门关。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4 20:17:12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8)

以上这些都是后话。对于当时的道光来说,他更大的烦恼仍然是英国人。因为根据璞鼎查军队的动向判断,他们的目标显然不是重新占领定海以及周边几个地区那么简单。可是自己这边不要说能够用来抵抗的砝码了,就是主帅人选,都让道光一个头两个大。可以选谁去做这件事呢?根据史料记载,他又一次用到了自己家族的人,那就是和那位奕山将军同辈的时任吏部尚书奕经。

说起来这事儿其实有点像赌博,输得面子挂不住的道光已经失掉了平和的心态,想不到什么好主意,索性就抱着再赌一把的意思,指了一个自己亲近的人上。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他给奕经的封号,扬威将军,就是要发扬八旗的威风,把大清帝国的颜面挣回来的意思。可是他却不知道,满洲八旗子弟早不是进关的八旗,而且根据记载,奕经比奕山还差劲一些,因为后者至少有在边界军营当官的经验,奕经基本就是一个仗着皇帝喜欢而在皇城混饭的皇亲国戚,吃吃喝喝是好手,打仗,算了吧。

然而皇帝一言九鼎,不去不行,于是就像当年的奕山一样,这家伙也磨磨蹭蹭带着一帮人和道光的最后一点希望上路了。按照记载,他的目的地应该是被英国人打得稀烂的宁波前线,可是这家伙走到苏州就不肯走了,在那儿吃喝玩乐,搞得当地的官员都看不下去。浙江巡抚刘歆珂催他上路,他把道光搬出来,说皇帝说了,我们要稳重,何况军队钱粮都还没有到位云云。要说别的还好,这个借口实在是让人不好说什么,因为朝廷上下都知道,道光最近一直都在调集钱粮人马,大有倾国一拼的架势。

如此这般之下,奕经在苏州逗留了两个月之久。总算道光自己知道了,亲自下令,才把这位大爷给逼迫到了前线。当时前线的军队,根据记载实际到位的是三四万人。按照中国的传统农,为了恐吓敌人,这位扬威将军号称拥兵十万。与此同时,就像当年的靖逆将军奕山装神弄鬼,搜集民间的马桶当保护掩体一样,这位同宗同辈的奕经也很钟爱鬼神一套,亲自求签问卜,并根据神灵的指示你定了出征的日期,即1842年3月10日三点到五点之间。

不过必须客观的说,奕经能得皇帝喜欢,当然还是有自己两把刷子的。在他人到军中,需要给皇帝进行工作交代的奏报里,这位贵族有模有样的写出了一份详细的进攻计划,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即兵分两路,同时准备了后备部队和策应的清军,对后勤工作也给出了详细的部署。此外他还计划了攻击成功,英军四处逃窜的应对方略,那就是在各处要塞布置重兵围堵他们,总之就是一句话,滴水不漏。果然道光看了以后特别满意,甚至认为这回自己慧眼识珠,发现了一个绝世天才,在回复里可劲儿夸奖奕经,希望他赶紧打一个漂亮的胜仗,把帝国奕经丢掉的面子找回来。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5 17:20:44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9)

可实际上,这位奕经将军的安排是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的。首先根据记载,本年江浙一带普遍大雪,到了春暖花开,大雪融化必然导致道路泥泞难行,这不但影响军队的进展,而且给后勤特别是粮食供应带来很大的困难。再一个打仗讲究随机应变,分兵作战对统帅的能力要求相当高,没有卫青霍去病那样的调控能力很难掌控,而奕经将军显然过分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最后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打仗讲究正奇结合,你想出奇兵里应外合的话,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保密,再来是奇兵要机动性好久不宜太多,可是奕经根本就考虑不到这些,一味只是简单的做加减法,全当英国人是瞎子,却不知道他们一动作,英国人就基本掌握了他们想干嘛。

如此这般,能打胜仗那才是有鬼了。而事实上根据记载,就连奕经自己,都对自己要打的这一仗压根就没信心,以至于在开战之前,心神不定,某日还做了一个英国人搬东西扬帆起航的梦。据说事后他还把这个梦告诉自己的手下,然后那帮人当然是拼命凑趣说将军做的梦很吉利云云。不过也有人泼冷水说可能并不吉利。这奕经也是搞笑,为了求踏实,当真派人去探查英国人的动向,结果得回来的结果真的是英国人在搬东西,就这样他居然就乐得屁颠屁颠的,认为自己好梦成真,为此还组织手下一帮文人比赛提前写向皇帝报捷的奏折,准备到战后使用。

高兴了几天,真快要开战了,这位将军又没信心了。然后又一个手下给他出了一个点子,说英国人在海上,海是归龙王管的,这龙跟虎是天生的冤家,咱们不如丢一个老虎头去骚扰龙王,他一不高兴发飙的话,肯定会掀起滔天巨浪,那英国人铁定不用咱们动手自己就完蛋。奕经居然还真就派人去做了,但折腾了半天,也没见龙王帮忙。

眼看日子一天一天靠近他向皇帝许诺的时限,奕经只好伸头一刀自求多福。前面说过,他拖拖拉拉搞了一堆小动作,英国人全都看得清清楚楚,所以战争没进行多久,英国人就轻松扭转局面。反倒是清军方面,一看搞不定,主将逃跑,士兵逃跑,大家集体演义什么叫兵败如山倒。只有一些可怜的地方官员,因为职责所在,跑和不跑都是死,只好拼了老命跪下来乞求士兵不要走,一起守城。那位在战前去关帝庙求过官老爷的奕经将军一看这形势,心说我靠咱也跑吧,嗖一下子从钱塘江直奔杭州而去。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6 17:03:33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10)

到了杭州,只见城门紧闭,刀枪林立。原来浙江巡抚刘歆珂为了维护地方,亲自带了一帮人在城楼上守土安民。他看见奕经一伙人狼狈而来,心知不妙,就问他们干嘛使。奕经这时保命要紧,也顾不得面子不面子,就把打败仗的事情一五一十都说了。刘歆珂听完心里那个气啊,当真是一万匹草泥马呼啸而过。要知道这一年多以来,说是皇帝派钦差指挥,但后勤钱粮都是他在背后策划调度,满心里想的就是把那帮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洋鬼子给扫荡出去,谁知这帮钦差是一个不如一个,该死的麻烦却越来越多。

气归气,不让奕经进城是不行的,大清的规矩是满人高一级,刘歆珂也不是傻子。但若就这么让这帮王八蛋进来又实在是太气人。最后这位巡抚大人想了个借口,说为了杭州城安全起见,只能放奕经一个人进城。奕经自己知道理亏,也不敢回嘴,只好就这么灰溜溜夹着尾巴进了杭州城。生命安全有了保障以后,这位杨威将军第一要做的事就是向道光汇报这次战争进行的种种情况。和他那位同宗奕山一样,奕经也想到了说谎。与奕山不同的是,由于他丢的地方太多了,不宜大吹大擂,于是只好变着法给自己找借口,比如说战争本来很顺利,可是由于环境因素啦,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太厉害啦,还有浙江刁民太多,没有家国意识,公然帮着洋人跟官府对着干啦,导致结果一塌糊涂。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千错万错,都不是奕经的错。

跟这位杨威将军相比,浙江巡抚刘歆珂就显得有胆识有见识太多了。这位帝国精英在深思熟虑之后,通过具体的陈述,非常诚恳的向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讲出了很多官员想讲而不敢讲的实话,那就是大清帝国根本就不是英国人的对手,再打下去只会给国家带来可怕的困境,危及江山社稷。那该怎么办呢?刘歆珂知道社会的大环境,当时人们的意识里是不能接受堂堂天朝上国承认失败的,更不能接受求和这一套,作为一个成熟务实的帝国官员,他当然也不会不顾虑自己的名声,所以刘歆珂没有明白给出答案,但是道光还是看懂了这位手下的言外之意,因为刘歆珂在奏折里写到了,要求道光起用之前因为抗战不力而受罚的伊里布。

这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伊里布是主和的。要求道光用他,其实就意味着刘歆珂的意思是要道光根据现实改变主战的态度转而求和。那道光自己又是怎么想的呢?根据他给刘歆珂的回复看,他是很懂刘歆珂的意思的,但是如前所述,在道光时代,或者说道光时代以前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社会氛围使然,国人自认天朝上国已经变成一种社会潜意识,这感觉就像我们现在说谁谁谁是天王巨星一样,你只能传奇,只能神话,不能有任何别的东西存在,否则就是怂,就是无能。道光从当皇子开始,一辈子最想的,就是像古代的圣明君主一样开创自己的事业,如今要他接受现实,实在是相当有难度,可是不接受又没有更好的办法,因此他这一段时间的心情,可以说是矛盾到了极点。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7 17:20:46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11)

不过在这里必须客观的说,虽然大清帝国一路都是损兵折将,溃败千里,但根据相关资料反应的情况来看,官兵的抵抗也不是说全无用处。至少在浙东之战里,以裕谦为首的许多帝国官员乃至将士都表现出了铁血忠勇,让英国人吃了不少亏。另外民间的抵抗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只是很可惜大清帝国毕竟是一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其统治者学到了汉人波谲云诡的帝王心术,却没有学会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传统,再加上历史的原因,一直都对自己统治下的汉人百姓存在一种可笑的提防心理,害怕他们利用局势的混乱起来反抗帝国的统治,为此他们根本就不可能,也不会发挥这些有利的因素来抵抗外人的侵略,反而宁可在局面不利的情况下选择与外人妥协,一厢情愿的认为损失比丢江山有限。

正是由于有了这种自欺欺人的思想在作祟,所以道光皇帝尽管矛盾重重,还是很快就依照刘歆珂在奏折里说的,启用了主和派的伊里布。为了面子,没有让他做主打,而是另外调派时任盛京将军的耆英调任杭州将军,并且给他钦差大臣的资格,让他到杭州,明着的说法是主持杭州的军务,其实是为了求和做准备。

可是英国人特别是璞鼎查方面哪里理会得到这位中国皇帝肚皮里的弯弯绕,他们只知道从收集的情报看,中国的皇帝貌似还没有被打服,决定把战争打深入一点,直接掐对方的喉咙最好,于是很快,战争之火再一次烧起。这次英国人的目标是长江流域。具体来说他们的战斗想要达到的效果如下:攻占镇江,以此切断运河漕运。封锁吴淞口,以此切断海运。要说这两手绝对是够狠的,熟悉中国历史的都知道,虽然清政府的首都在北京,但是中国的经济自南宋开始,国家的赋税粮食都是靠江南供应。清代从康熙开始实行永不加赋政策以后,北方的人口压力日趋增加,粮食问题更是离不开漕运海运。他们这么干对于道光来说,绝对是天大的麻烦。

那道光自己想不想得到呢?事实是,他也想到了。因为根据记载,他曾经给新任的两江总督牛鉴发过圣旨,要求他赶紧准备,随时防御英国人的进攻。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8 17:20:31 +0800 CST  
该死的麻烦越来越多(12)

可惜道光智商不差,情商太低,在用人上存在很大的漏洞。根据记载,这个牛鉴一路当官基本没什么大的成绩,然后他的两江总督位置是因为他的前任跟英国人打交道,皇帝不满意被撤职之后临时替补上去的。当时的形势,就算是个傻子都能感觉到是个烫手山芋,何况牛鉴这种熬资格爬上来的老油条?你指望他去保家卫国,相机而动,算了吧。再者以当时的军事态势来看,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御重地都已经在英国佬的手中,大清帝国想要重新集结重兵存在很多实际困难,地方上因为不断的溃败而被打散的军队又根本群龙无首,心思涣散,士气不振,跟土匪差不多,不扰民就阿弥陀佛了。

如此这般的情况下,指望牛鉴去对抗英国佬,只能说道光很傻很天真。不过中国的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让人意想不到,当你觉得完蛋只是时间问题,它偏就总能蹦跶两个不怕死的给你看看什么叫中国人的血性。就像这一次,当英国佬集结重兵,浩浩荡荡开着军舰进攻吴淞,准备以他们的坚船利炮切断中国海运时,璞鼎查遇到了他开战以来意想不到的抵抗。根据记载,当他们进入吴淞口,船都还没有停稳,对面就飞来了炮火,直接把一艘叫布朗底号的战舰上一位军官和几个水手送上了天,还有另外一艘弗朗克森号上的一个测量人员也被波及,双腿当场打断。

英国人大吃一惊,赶忙还击。双方你来我往,持续了两个半小时,对方始终都没有歇火的迹象,英国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事后他们才知道,自己遭遇的抵抗来自江南提督陈化成和他的部下。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可以说是英国人的宿敌,自从鸦片战争开打以后,他一直都奔波在海防前线,一开始是在闽浙总督邓廷桢老头旗下当差,在邓老头的支持下,几度勇挫英国人的锐气。如今调防到吴淞口,顶头上司牛鉴满肚子盘算的是求和保存实力,在开打之前还几次下令要调开陈化成,但他就是不走,发誓死也要死在阵地上,和阵地共存亡。

虽然可惜的是,他的抵抗也没有能改变局面,清军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但这爷们的确是一条真汉子,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愣是没有离开阵地一步,临死前和裕谦一样,把自己的大印让手下送出去,然后一直反抗到死在阵地上。中国所以能几经衰败而始终没有亡国灭种,靠的,就是我们代代都不缺乏这种有勇气有血性的英雄。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29 17:15:19 +0800 CST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

公元1842年,即道光二十二年六月,璞鼎查率领的英国侵略军进攻吴淞口成功后,很快占领被大清帝国放弃的上海。在经过一番整顿后,他们又集中兵力,沿长江上行,按照计划准备攻打扬子江岸边的漕运重地镇江。

在进攻镇江之前,为了麻痹清政府,璞鼎查不断放假消息说他们跟着的目标是北上天津,两江总督牛鉴居然还就信了,以为自己就此逃过一劫,对防御神马的,那是一点都不放在心上。反倒是他手下有个叫海龄的满洲副都统,这家伙属于超级死脑筋,他就偏认为英国佬绝对会打镇江,一直都对镇江的防御十分用心,不但积极训练士兵,而且还组织人力物力及时的修复了损坏的城墙。本来他还想弄点钱来改善士兵生活,同时多招募一些乡勇帮忙守卫城池,但是奈何上司牛鉴不但不同意,还反而向朝廷弹劾他,结果反而还落到一个降职两级留用的局面。可即便是如此,海龄还是没有放弃保卫镇江。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虽然这家伙绝对的忠于职守,但思想属于简单粗暴一类,有点像梁山好汉里头的黑旋风李逵。根据记载,当他听说吴淞口失守的原因据说是汉人当汉奸出卖大清帝国的防御以后,十分愤怒,曾经纵容自己的手下祸害汉人百姓。然而面对英国侵略军的大兵压境,这家伙也确实很够爷们,——要知道他一直都跟牛鉴对着干,牛鉴呢,又拐弯抹角的跟皇帝对着干,这么搞的结果是镇江的防御力量非常薄弱。且不说别的,就说城外的守军好了,没两天功夫就被打得溃不成军。紧跟着英国人就奔镇江来了。在关键时刻,牛鉴当然是有多远跑多远,可是海龄全家却表现得如同金庸笔下守襄阳的郭靖,简直就是视死如归的节奏。

根据记载,面对强敌压境,他老婆为了激励他守城,不留后顾之忧,带着儿孙硬是跳进火堆自焚。海龄悲愤莫名之余,下令关闭城门,发誓与城池共存亡。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1-30 17:21:23 +0800 CST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2)

当时镇江的战况,简直可以用惨烈形容。英国侵略者在占据优势的情况下,楞是进不了镇江城,最后还是动用炸药炸开西门,才算打开了缺口。可就是这样,驻守镇江的士兵愣是一步都不肯退却,情愿抱着敌人同归于尽。主持镇江防务的海龄亲自带人堵截,和侵略者一寸土地一寸土地的拼命,反复争夺。更值得称赞的是,尽管在侵略者到来之前,由于个性粗暴,海龄做了一些祸害百姓的事情,但是镇江的百姓并没有因为侵略者的大军压境而趁火打劫,反而人人奋勇争先,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家全都同仇敌忾,与官军共同抵御侵略者。

如此这般之下,偌大的镇江城,一下子变作了修罗场。到处都是短兵相接的肉搏。据说每一个城墙,每一处炮眼,都是反复的争夺了几次才落入侵略者手中。海龄打到最后,因为身中枪伤,眼看局面无法扭转,十分悲愤绝望,只好堆起一堆木头,点火自焚。

可是即便这场战争最后还是以英国人的胜利而告终,英国侵略者也没有吃到多少好果子。因为镇江的百姓很有骨气,尤其是很多女性,宁可去死也不接受侵略。根据记载,这些反抗侵略的女性死者,光有名有姓的就有140人之多,并且其中有22人是因为激烈反抗侵略者的凌虐而被残杀。

大概就是因为战况过分惨烈,这件事传到欧洲后引起空前的轰动,以至于后来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都忍不住在他的文章里进行描述并点评说:“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

英国侵略者为什么在镇江会遭到空前的抵抗呢?有学者考证后认为,镇江的驻守官军虽然是八旗子弟,但因为他们世世代代已经融入了当地,妻子儿女都是镇江土生土长,镇江对于他们来说就是自己的家园,所以他们才会如此拼命。我个人认为,镇江之战如此惨烈,其实和英国军队侵华以后的军纪太差,名声太臭也大有关系。因为翻查相关资料你不难发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在来华以后,常常会遭遇到寻常百姓的抵抗,你比如说三元里抗英,还有定海百姓抗英等等,这些抗击会发生的原因,全都是因为侵略者都有一个共性,强盗当久了就忘记自己是人,什么坏事都敢做,好像到乡下抢个女人,烧个房子,找个乐子神马的。这些事情传扬开去,老百姓会喜欢才是有鬼。

最后要说的是,虽然很多人都批评说那个时代的国人很愚昧,没有家国意识,可是我个人认为,这绝对是偏见,至少在镇江之战里头,百姓自发保卫家乡,不肯与侵略者同流合污,就很能说明问题。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忠孝节义,那可不是吃素的。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2-01 17:13:47 +0800 CST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3)

当然了,弱者反抗强者,结局不会好也是人类历史的必然。所以镇江之战后英国侵略者报复性的行动也是足够对得起他们的强盗名声,杀人放火都是小case,见人就杀,让一个好好的镇江变成一片废墟,野蛮又任性才是标配。而中国人民族的复杂性也在这场野兽般的游戏里变得耐人寻味。据记载,镇江对岸的扬州,就是那个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繁华所在,大家眼看着对面这么凄惨,直接就蒙圈了。然后地方上的人一研究,还是好死不如赖活吧,一群富商乡绅集资,一起赶紧凑了五十万两银子交给英国人,要求他们不要攻打扬州。天幸英国人的目标不是他们,更天幸他们遇到的不是若干年后的霓虹日本,这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法子居然好使,扬州城最终幸免于难。

另外,在这里必须要说的是,虽然从大局上看,当时的英国在武器设备,军事建制等方面都比中国有压倒性的优势,他们最终会取得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胜利几乎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但其实根据记载,英国佬并不是次次都是赢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把时间到回道光二十一年。那时候英国还是义律当家,他和时任钦差大臣琦善通过谈判弄了一个所谓的《穿鼻草约》的文件。在这份文件里,义律要的是香港。却没想到消息传到伦敦,巴麦尊气的要死,因为香港当时只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除了地理位置稍微有点长远优势,啥好都看不出来。如此这么一来二去,巴麦尊生气了,就把义律的代表身份给撤了,换了铁血军人璞鼎查来华。

这家伙是殖民地军官出身,最懂巴麦尊的心思,在经过比较以后,知道相比名不见经传的香港,空间和地理位置更占优势,且经济价值更高的台湾更合他的胃口,于是在北上打仗的过程当中,一度分兵攻打台湾。本来按照鸦片战争的画风,这英国佬打过来,要么是清军奋勇抵抗,然后被大炮轰得找不到北,一个个壮烈殉国,要么是一堆人望风而遁,剩下老百姓哭爹喊娘。但台湾当时表现出来的效果,简直会让研究这段历史的人怀疑自己是不是穿越了时空,抑或走错了剧场。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2-02 17:20:52 +0800 CST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3)

根据记载,1841年9月底,英军先是派了一艘双轨炮舰打头阵企图入侵台湾,当时他们也许是过分轻敌,觉得中国的军队都有够逊,就老用老套路拿大炮公然轰击台湾一个现在很有名的地方,叫基隆港,那个时候是叫鸡笼口,炸掉了一间军营的兵房。可是还没等他们敲锣打鼓耀武扬威,驻守此地的参将邱镇功立刻指挥开炮还击。附近的炮台听到响动,也赶紧跟着响应。

英国的坚船利炮是厉害,可是架不住我方反应太快,结果反而被打得找不到北,然后还好死不死撞到了诡异的台湾天气,风浪不利,想逃又人生地不熟,结果一下子撞到礁石上,直接做了水王八。事后台湾军民清理战场,捞取战利品,发现这一战一共击毙三十二人,俘虏一百三十三人,缴获敌船所有军用地图和武器。

这件事发生以后,英国军队震动,不久又派军舰过来企图解救被俘人员,可是这帮家伙对台湾的地理环境根本就不了解,想要动用蛮横手段,一开始仗着武器厉害,勉强登陆成功,但台湾军民早就防备好了,张好口袋阵准备一口气吃掉他们。这帮家伙看出厉害,只好灰溜溜知难而退。

在这之后,到1842年2月,不甘心失败的英国佬经过准备,派出三桅船一艘,带着四条舢板船又来台湾捣乱,这一次随来的还有在台湾有人脉的大汉奸黄舟等七个王八蛋,可见英国佬对这次行动是多么的志在必得。可结果呢,仍然是失败,而且败得很惨,直接中了中国军民的诱敌深入,连随船的汉奸也没有幸免,全都被俘。

台湾抗英为什么能在兵败如山倒的道光时代创造奇迹?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位满洲贵族出身的爱国将领达洪阿。说起来这家伙也是了得,出身满洲镶黄旗富察氏家族。熟悉清代历史的都应该知道,在乾隆时代,乾隆的老婆孝纯皇后就是富察氏,他的小舅子傅恒父子俩更是清代最著名的军事将领,对乾隆盛世功不可没。这位达洪阿一点也没有辱没祖先的名头,一直都对国家忠心耿耿,战绩突出。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2-03 17:19:41 +0800 CST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4)

道光十五年,即公元1835年,达洪阿调任台湾镇总兵,赏花翎,加提督衔。这意思基本上就是说他代理台湾军方最高长官的意思。在这里需要科普一下的是,台湾被称为宝岛那是很有道理的,不但物产丰富,而且地理位置相当优越,简直就是得天独厚。在当时,其实除了英国,美国还有没有暂时没有开化出来的霓虹(日本)鬼子也对这个地方也是垂涎三尺,可是他们都不敢打头阵,就撺掇着英国佬冲锋陷阵。英国佬在欧洲嚣张久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打起来,看出传说中的东方帝国大清王朝不过是柳宗元笔下的黔之驴,连带的也就不把台湾当一回事,觉得不吃白不吃,就想像占据香港一样,把台湾也给屯下来。

可是他们却做梦也想不到,这位达洪阿不但武功聊得,箭法超群,脑子也是超越时代的好使,自从接到道光帝要求各地防御英军的指令,一点都不含糊,不但和手下同事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全力配合,对台湾现有的水陆十六营大约一万四千多人进行严格的战时训练,而且还懂得发动群众,派人联络台湾各地百姓武装,甚至包括义军,说白了,就是占山为王的地头蛇之类,大家订立公约,誓死保卫台湾。在他的带领下,台湾的乡绅百姓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和官军一道,共同抵御外侮。

这还不算,这位将军更牛掰的,是懂得查看天文地理,在具体的防御上不死板,懂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行军布阵简直不亚于传说中的诸葛亮刘伯温。简单一句话,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那就是中国的智慧,永远都牛逼得你想不到。若不是非常遗憾生错了时代,他的成就恐怕很可能会改变历史。

如今再说当时的局势,自从英国军队攻破了镇江以后,朝廷震动,结果一个一直潜伏在政局背后的影子,逐渐浮出了水面,这个人就是道光时代的权臣穆彰阿。根据史书记载,这个人和林则徐的老师曹振镛都是道光的宠臣,其活跃时代正好是在曹振镛之后,不同于曹振镛揣摩皇帝心机是为了独善其身,这位穆相做人可是贪婪得多,其阿谀奉迎,揽权自重比得上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著名奸臣。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2-04 17:14:49 +0800 CST  
前面序号写错了,就不更改了,下面顺延为正确的6

——————————————————————————————————————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6)

根据现有的资料推测,人们一般认为,大清帝国在镇江之战后彻底放弃抵抗,其幕后的主使者不是别人,正是时年六十的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不过在这里必须要澄清的是,这老家伙虽然是主和派的首脑,对大清帝国走进条约时代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和历史上真实的秦侩一样,只不过是放大和执行了道光皇帝的意愿。简而言之就是有给皇帝背锅的成分在。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根据记载,在镇江之战以后,道光本人其实已经对和英国人打下去失去了信心,可是作为一个性格复杂,很爱面子的皇帝,他又不能表现自己的懦弱。这个时候,一直对皇帝心思了若指掌,本身政治主张也是妥协的穆彰阿看准时机,在背后指挥舆论偏向求和,又故意把英国人在镇江之战后发布的假消息当做确有其事上报给皇帝,说英国人紧跟着很有可能要打到天津乃至北京。

如此这般之下,就等于说给道光制造了一个完美的台阶,那就是他的求和可以说是为了保卫皇城不得已而为之,是忍辱负重。不管怎么样,面子上总能过得去。道光自己,也许并非看不出其中的猫腻,不过正如前面所说的,他对打仗已经彻底失去信心,所以尽管在姿态上仍然不免愤怒悲伤的惺惺作态,但在人事安排上,仍然是重新启用伊里布,并安排耆英到浙江去协同办理军务,实际上就是要同英国人求和。

而耆英显然对道光真实的心意十分了解,在到达浙江以后,给他上了一道奏折述说江南的情形如何如何因为战争而变得糟糕,又给皇帝找了一个求和的借口,那就是保全东南的百姓。道光到此,终于没有任何的作态,在给耆英的回复力说,如果英国人只是要求通商之类,不狮子大开口的话,我当然愿意以东南的黎民百姓为重。并且让耆英赶紧秘密开始与英国人沟通,为求和做准备。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2-05 17:19:23 +0800 CST  
帝国的悲壮与绝望(7)

不过必须要说的是,虽然道光已经屈服于现实,但是他还是有自己的盘算的。根据记载,他在给耆英的指令里头,做了一下说明:如果经过沟通,英国人同意将怼在浙江的所有船舰撤退到广州,我同意把香港给他们堆放货物,另外,福建、浙江、海口允许每年在约定的时间里头和他们通商贸易,不过决不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滞留,还有,想办法让他们不要到京城来,有什么事由耆英转告。

从这份指令里不难看出,道光对于失败是一千个一万个不甘心的,即便是没得选择,他也想努力一下保住大清帝国的颜面。然而可惜他并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一厢情愿。因为根据记载,拿下镇江的璞鼎查根本就不搭理耆英,反而反复威胁说自己将要进攻南京,继而亲自北上去和大清皇帝当面谈。很显然这位殖民地军官出身的将军已经像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笔下的老虎一样,看透了大清帝国这头黔之驴的虚实,知道该怎么去拿捏他们的软肋。

在给耆英看够了冷屁股以后,璞鼎查非常聪明的用告示公开了英国人的要求:一是赔偿烟价和军费;二是两国平等外交;三是割让香港。这三条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涉及到的具体内容都是义律索要的翻倍数目,耆英根本就不敢向皇帝上报。可是架不住英国人到处散播告示,结果道光还是看到了具体的东西。气得要死是当然的,但是道光也不傻,知道英国人处心积虑,自己不做反应不行,因此赶紧给耆英等人发指令。在指令里,他仍然试图坚持自己的想法,所以告诉耆英说赔款免谈,平行礼可以通融,至于其余的,都按照自己之前说的去办理。

可是局面紧跟着就坏下来,镇江城破,英军主力沿江而上,直逼六朝古都的南京。当时在南京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那个有事跑得贼快,爱打小报告的两江总督牛鉴。这家伙若不是为了保住乌纱帽估计早投降了,如今只好硬着头皮和璞鼎查打交道。璞鼎查心里一套算盘都是巴麦尊早就定好的,对这种底下的官员都是敷衍吓唬,于是一开口就是三百万银子,美其名曰赎城费。牛鉴一听觉得貌似有得商量,就赶紧给人在无锡的耆英和伊里布发消息,让他们赶紧来解围。
楼主 老娘路人甲  发布于 2018-02-06 17:09:59 +0800 CST  

楼主:老娘路人甲

字数:823

发表时间:2017-11-04 00:48:1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16 17:00:02 +0800 CST

评论数:3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