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唐朝讲给你听——历史就是一本正经的八卦

@番茄爆炒小龙珠 2017-11-30 21:15:13
免得看起来像一次事件一样
-----------------------------
@皮唐先生 2017-11-30 22:03:00
啊不好意思,没看懂您说的什么
-----------------------------
@番茄爆炒小龙珠 2017-11-30 23:35:58
楼主不好意思,网络问题,前半句没发出来。。。我的意思是说,王薄他们起义和杨玄感起兵是两次高句丽征战的事儿,不说明白,好像是一次的事情一样
-----------------------------
对,你看的很仔细,我是没有说清楚,没表达好,抱歉啊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1 00:46:17 +0800 CST  
[14]
当然了,以李密的性格,工作可以辞,书可以读,但却不能死读书。既然立志读书,他就一定要读出姿势水平,读的风生水起,读到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爱读书。
或者,至少也要让那个人知道自己爱读书。
不达到这个目的,他是不会罢休的。
那一天,李密梳洗打扮之后出了门。

巧合的拜访
古人出门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有马骑马,有轿坐轿,你就是穷的上不起牌照也可以走路嘛,这都是很正常的出行方式。
但是李密不一样,他骑了一头牛。
牛这种动物虽然长得不怎么漂亮、速度也不怎么快,但作为一种坐骑却是非常少见的,当然也是非常超凡脱俗的,要知道老子(不是我,是李耳),当年就是骑着一头青牛出了函谷关,在那里留下了一部《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字,说尽世间无限事,然后飘然而去,羽化登仙。
李密骑着牛出来,瞬间就让人感觉逼格爆表,极大的拉高了回头率。
这还不算完,李密还把一套同样很有逼格的书——《汉书》挂在了牛角上,从而更加突出了自己好学上进的优良品质。
造型就这样设计完毕了,接下来该去哪里呢?这个不用我们操心,李密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当朝谁的官儿最大?
当然是越国公杨素了。
好,就去你家。
于是李密从容自若的骑在牛上,手捧精装版《汉书》,牛角上挂着其余部分,边走边作发奋苦读状,溜溜达达到了杨素的家门口。
杨素也十分凑巧出了门,自然看见了这让人匪夷所思的一幕。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不由自主的跟上了这个骑牛的小孩。走出几步之后,他失去了耐心,一把拉住了牛缰绳。
牛停下了,李密抬起了头。
杨素没顾得上端详,没顾得上问候,只是连珠炮似的问了他三个问题。三个哲学上的终极问题。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那里去?”
“我叫李密,是故蒲山郡公李弼的曾孙,就是在这随便走走。”
“你读的什么书?”
“《项羽传》。”李密仍然淡淡的回答道。
他的回答简短、有力,毫不拖泥带水。
这时杨素才停下了发问,定睛打量起了这个脸上带着稚气,又带着几分倔强的,皮肤还有些黑的小伙子。他的心瞬间就融化了。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奇特的孩子?
杨素对李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和他攀谈了几句。
不聊不知道,一聊下一跳,杨素居然马上就被征服了。因为他发现,这个骑牛读书的小伙子竟然是一个奇才,他对书中内容说的头头是道,对国家大事侃侃而谈,他展现出来的见识、才华不同凡响,远远超越了他的年龄,当然也远远超过了他的同龄人。
那一刻,杨素不由得在心里感叹:这就是缘分呀!
交谈过后,杨素热情的把他请到家里做客,顺便把牛牵到了后院的厨房。
李密坐定之后。
杨素悄悄把和李密年龄差不多大的儿子杨玄感拉到了一边,低声说道。
“李密的气度比你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你要好好结交。”(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
从此杨玄感就和李密成为了至交的好友。
所以杨玄感若是造反,是绝对不会忘记告诉李密的。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1 11:13:45 +0800 CST  
谢谢大家的鼓励,没想到今天这么多顶的,受宠若惊,恕不一一回复了,再次感谢!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1 19:57:54 +0800 CST  
@霜梅朵儿 2017-12-01 19:34:10
吊胃口的作品 妈 的
-----------------------------
兄弟别急,刚回家吃完饭,正在整理.....吊胃口是对我极大的赞扬,没想到我老皮唐也成了一个会吊胃口的人了,哈哈~~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1 20:00:12 +0800 CST  
[]
开始反
李密收到消息后,马不停蹄的赶到了造反现场。
一路上,他也对这个造反行动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于是一见面就干脆利落的向杨玄感献上了上、中、下三个计策:
上策是袭据涿郡,扼临榆关,使隋军溃散关外;
中策是攻占长安,占据关中和杨广对抗;
下策是攻打洛阳,但成败未可知。
杨玄感听后,长叹一声。
“你的下策才是上策呀?”
为什么呢?因为杨玄感觉得,隋朝文武百官的家属都在洛阳,只有抓住他们的家属,大臣们才会乖乖听话,就是不过来投降也足以扰乱人心,让他们无法有效反击,这在军事上是有利的。何况,洛阳这么大的城市就摆在眼前,如果不打下它起义军的脸面也实在没处搁。
听完杨玄感的评论,李密没有说什么。
毕竟事在人为,上策执行的差效果也未必好,下策执行的好也不一定差嘛。只要踏踏实实的干,别犯低级错误,成功都是大有可能的。
六月初三,杨玄感开始了事实上的造反。
为什么说事实上的造反呢?因为他并没说“我们要造反啦,同志们跟我上!”那不叫造反,那叫自杀。要知道那时隋军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此前此后都发生过不少叛乱起义,但是除了极个别的以外,隋朝正规军镇压个把叛军就像拍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
因此,杨玄感只能暗暗的来。他们的策略是先诈称别人造反,然后宣称自己是奉朝廷的命令去平叛,最后再打着平叛的旗号矫诏发兵。这样一来就师出有名,名正言顺!而且可收瞒天过海,突然袭击之效。
凭借自己朝廷大员的身份,杨玄感顺利的忽悠住了隋朝各级官员,调走了黎阳当地的隋军,并且大索男丁充军,然后带着他们渡过黄河,兵锋直指洛阳。
但那个被诈称造反的人却愤怒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隋朝赫赫有名的大将来护儿。来护儿可不是什么演义中的大反派窝囊废,而是东汉名将来歙之后,本人是参加过灭陈大战,剿杀过数支叛军的老革命。同时这位兄弟也是征讨高丽的干将,当时正奉命带兵驻扎在东莱(山东),准备渡海去攻击平壤。
听到自己被强行背了黑锅以后,来护儿的反应非常不同凡响。一没有辩解喊冤,二没有请示汇报,而是直接越过组织程序,轮着膀子带着兵就找杨玄感拼命去了。
“说我造反,看我不弄死你!”
杨玄感惹谁不行,惹了这么个不要命的主。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失败跟惹毛了来护儿是有很大关系的。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1 20:06:28 +0800 CST  

正在杨玄感南下进军的时候,洛阳城内很快得知了他叛乱的消息。
此时留守东都的是杨广的孙子越王杨侗,当然了,当时的杨侗还只是个小孩子——只有九岁。所以拍板决策的主要还是辅佐他的众位大臣。我们只需要记住一个人就行了,他的名字叫樊子盖,时任民部尚书,东都留守第一辅佐大臣。
樊子盖此时担任的尚书是文职,但事实上他是一个经验丰富、很有手腕的老将,年轻时候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军官,在隋朝打的第一场战争就是灭陈之战。而且他这个人清廉谨慎,不纳贿赂、治军严格,人品道德无可挑剔,做人做事滴水不漏,连杨广这样猜疑成性的人都对他十分器重,每年绩效考核都给他排第一。
我们可想而知,杨玄感即将遇到的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对手。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1 22:48:06 +0800 CST  
[16]
杨玄感带着大军一路进发,很快到达洛阳附近,跟随的义军几天之内就达到了十多万。
看到队伍成了气候,他终于不失时机的扔掉了平叛的幌子,公开打出了反对隋朝的旗号。开始公然痛斥杨广为独夫民贼,声称要吊民伐罪、除暴安良。
每次打仗前,他往往要流着眼泪发表一番义正辞严、声情并茂的演讲,大意就是:
“我身为朝廷大员,家中财产不计其数(你再说一遍?),对于富贵已经别无所求了。今天之所以敢冒灭门九族的危险起兵,目的就是为了解天下倒悬之急,拯救黎民百姓啊。”
听完杨玄感的慷慨陈词,大多数人都很受感染,纷纷感叹“老杨不愧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啊”,前来投奔的更是络绎不绝。
凭着优势兵力和煽情的鼓舞动员,杨玄感打了好几个胜仗。他本人也非常骁勇,力大无穷,每次打仗都身先士卒。而且打起仗来他只要大吼一声(史书记载“喑呜叱咤”),往往没照面就能把敌人吓个半死。我们据此推断他很可能偷偷修炼过狮吼功。这狮吼功的风范很有点西楚霸王项羽的感觉,所以大家都亲切的把他比作项羽。
但是,杨玄感的胜利是非常不可持续的。
他麾下的士兵大多没受过正规训练,主要构成是散兵游勇和老百姓,有的连副像样的甲胄都没有,披条秋裤麻袋就敢上阵,就是凭着一股子热情在拼命。而洛阳可是大隋王朝的东都,国家的第二中心,那城防可不是一般的坚固。这就决定了,杨玄感短时间内还可以靠着兵力优势来虚张声势,但如果长此下去,攻占城池是几乎是不可能的。
你让一帮甲胄都没有的士兵攻城,那不等于去当活靶子嘛。
而且,守卫洛阳的老将樊子盖防御也很有章法,自上一次失利之后,他就开始杀人立威,立刻处死了作战不力的将领。眼下三军之中已是人人敬畏、令行禁止,完全肃清了投降或是逃跑的念头。而我们要明白,隋朝正规军一旦认真起来那可是非常恐怖的。
于是接下来的战场就出现了非常奇怪的一幕。
杨玄感每次进攻都是用尽了全部的精锐,抱定了不破东都不罢休的决心,但樊子盖他老人家却总是不急不躁、不慌不忙地布防。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最后失败的却总是杨玄感。
没办法,这就是实力的差距。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1 23:09:56 +0800 CST  
今天就更到这里吧,谢谢各位的支持,早点休息``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1 23:11:00 +0800 CST  
[]
杨广在高丽前线听到了杨玄感叛乱的消息,对此他是非常害怕的。不过此时的隋朝尚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杨广也还没有傻到不知道镇压的地步。害怕归害怕,该做的事还是不能马虎的。
他立即调兵遣将前去围攻,名将屈突通、卫文升、重臣宇文述很快奉命进逼过来,刚刚结下梁子的来护儿也来了,缓过劲儿来的洛阳守军也在樊子盖的指挥下出了城。
杨玄感本人虽然生猛无比,但这些人一起上他也不可能扛得住,渐渐就感到难以维持了。
于是李密又给他出了一个高明的计策——溜!
溜到哪去呢?
长安。
“那里的人还没得知我们造反的消息,我们轻装急进,一定可以占领,到时候只要把守住潼关,隋军就是想进来也不可能了。只要占了长安,以后霸业还可以再图。”
于是,杨玄感放弃洛阳往长安进发。

按照李密的建议,攻打长安应该速战速决,乘敌人没有防备的时候一举拿下。但杨玄感到了弘农宫(河南陕县)的时候,却鬼迷心窍一头扎进了圈套,一个会致他于死地的圈套。
这是一个兵少粮多的小城,当地的老乡非常热情,他们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拦住了杨玄感的队伍,其中几个老头儿更是紧紧拉住杨玄感的手,说啥也不让走。
“弘农宫好打。”
“守备虚弱。”
“兵少粮食又很多。”
......
听罢这些,杨玄感的野心开始膨胀起来了。长安我自然是要拿下的,但是弘农宫也不能放弃。
对这件事情,李密觉得非常不对劲。这些老乡怎会对他们的行军计划知道的如此清楚,又为什么要竭力劝说杨玄感攻打自己的家乡?这里面一定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于是他对杨玄感进行了反复的提醒和劝谏。
“你要小心,恐怕这是一个圈套。”
但是杨玄感已经完全进入了亢奋状态,吃着老乡们热乎乎的饭菜,听着老乡们纯朴的话语,他已经感动的热泪盈眶不能自拔。多好的革命群众呀,不打一仗怎么好意思走。
打,给我狠狠的打!
他就像一头倔牛,丝毫不顾李密的劝阻,下令攻城。但出人意料的是,弘农宫却根本没有老乡们说的那么好打,反而是一块城防坚固、守备有方的硬骨头,杨玄感的进攻就像脚尖踢到了石头上,狠狠的崴了一下。
三天之后,杨玄感终于反应过来了(这反射弧够长),明白自己上了当。这些人一定是隋军派来的细作,目的就是为了拖延自己入关的时间。
于是,杨玄感连忙放弃了围城,准备带上兵马跑路。
但已经来不及了。隋军大部队在宇文述、卫文升、来护儿、屈突通等人的统率下,已经昼夜兼程赶过来了。
八月初一,杨玄感在皇天原(河南灵宝)被追兵赶上,一天之内三次大败,旋即战败身死。
他死的非常悲壮,因为有狮吼功护体,只要大吼一声敌军就人马俱惊、不敢向前,所以他并没有死在隋军手里,而是在绝望中自杀的。他抽出佩刀交给弟弟,让他砍下了自己的脑袋。这宁死不受辱的死法也非常有项王的个性。
他死后,包括李密在内的部众也作鸟兽散。
之后,杨玄感的尸体被拉到洛阳暴尸三天,然后剁碎焚烧,家人全被族灭。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2 10:07:46 +0800 CST  
回复一下试试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2 17:49:59 +0800 CST  
虽然杨玄感起义只维持了不到三个月,也没有打下什么稳固的地盘,但是其影响之大,难以估量。

一者起义军纵横黄河南北,先攻打东都,又转向长安,虽然都没有攻下来,但毕竟开了进取都城的先例。这就给那些早就起义的流贼做了一个很不好的示范。

二者杨玄感乃是统治阶层的核心人物,在他队伍里还出现了观王杨雄的儿子、名将韩擒虎的儿子以及蒲山公李密等高干子弟,当朝不少重臣也参与其中。

这也让我们看到了,隋王朝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已到了何等尖锐的地步,这个王朝的未来又将陷入何等风雨飘摇的境地。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2 17:52:08 +0800 CST  
对了,有人知道发过的帖如何修改吗?前面有几个章节排版不太好。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2 18:04:06 +0800 CST  
表兄弟

李渊和杨广是亲表兄弟,算起来李渊年长三岁,杨广还要喊他一声表哥。两人自幼结识,关系自然非常熟悉,算是那种光屁股玩到大的发小。他俩的关系倒不能说不好,但是出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打两人开始懂事的时候起,关系就没有平等过。

杨广是皇子,尽管一开始的时候还不是太子,但也是仅次于太子的二皇子,身份不是一般的高。而且杨广这个人聪明狡黠,长得可爱,打小就会撒娇讨巧,深受皇帝和皇后的疼爱,完全可以称得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身边人无不众星拱月般围着他转。

相比之下,李渊的待遇就差得远了。虽然他出身高贵到能攀上皇帝的亲戚,但皇帝像他这样的亲戚还有很多,到了帝王的宫廷里,即使人家对自己再好,也只能算是寄人篱下。虽然他自幼文武全才,但比起受过顶级高等教育、智商也不在他之下的二皇子,那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在偌大的宫廷里,他变得不再引人注目。每当杨广放肆的欢笑的时候,他只能在一旁落寞的看着。

别人不重视他也就罢了,他也管不到他们。让李渊心碎的是,杨广这个矮自己一头的表弟也从来没把他放在眼里,反而经常欺负他、嘲弄他。不管是好吃的,好玩的,杨广从来都是本着“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的原则统统自己独占,不懂得给表哥留下一点余地。有的时候,甚至还会不留情面的讽刺他、捉弄他。

这个习惯甚至在两人长大成人之后,还依旧根深蒂固的保留着。

阿婆

那一次,早已成为皇帝的杨广大宴群臣,李渊也在席中。几杯酒下肚,杨广那迷醉的眼神突然定格到了李渊的脸上,直到把李渊看的心里发毛,他才发出了一声清脆到近乎失态的大笑。

笑了许久许久,杨广才用手指着李渊,上气不接下气的向大家说出了大笑的理由。

“他,他的脸长得像阿婆面。”(阿婆面,即老太婆的脸)。

群臣听罢,顿时跟着哄堂大笑。而李渊听了则涨得满脸通红,恨不能马上从这个地方消失。

其实,李渊长得并不难看,相反还是有几分帅气的,要不然也不会娶到风华绝代的窦氏。但是他那比较帅气的外表上却有一个缺点,就是脸上过早的出现了皱纹。长皱纹的原因倒也不难猜测,人家的父亲很早去世了,年纪轻轻就得挑起照料家庭的重担,整天忧心操劳,自然就显得老成一点,不比杨广这无忧无虑的小皇子。但是,在时刻想拿他取乐的杨广眼里,这几道皱纹却让他灵感大发的联想到了老太婆。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堂堂七尺男儿被编排成女性就已经非常耻辱,而李渊却被说成个女性当中更让人无法接受的老太婆,而且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而且取笑者还是他的表弟。将心比心,我实在是非常理解他心里那股愤懑、委屈的滋味。

李渊并不是没有脾气的人,但在杨广面前,他却不得不压住自己的脾气。他甚至早已习惯了压住自己的脾气。

因为他从小就失去了父亲,而杨广却有一个当皇帝的父亲。

现在,他是杨广的臣子,杨广则是他的主人。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2 18:06:33 +0800 CST  
上帖纯属客观描述,本人强烈支持男女平等~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2 18:18:16 +0800 CST  
还是那个问题,有人知道发过的帖如何修改么…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3 00:18:46 +0800 CST  
[ ]

虽然李渊和杨广的感情比较让人虐心,不过说一千道一万,两人毕竟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这就决定了杨广即使轻视他、戏弄他,但在关键的时候还是不会忘记他的。

只不过,他需要李渊时刻对自己表示出臣服的样子。

有一天,李渊搞了一匹好马(买的)。这匹马身躯矫健、四肢修长,皮毛顺滑的就像丝绸缎子,嘶鸣一声如洪钟,跑动起来迅捷如风,是一匹难得的宝马良驹。李渊如获至宝,天天骑着招摇过市,感觉自己非常帅呆酷毙。

李渊喜欢马,这爱好很正常。

马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漂亮的动物,外形飘逸、身材俊美,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不仅能当代步工具,跨上去还能上阵杀敌。骑上一匹好马,那格调可以秒杀现在开个豪车。我们非常熟悉的刘备刘皇叔就喜欢马,三国志里明文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刘备不太喜欢读书,却喜欢狗马,貌似不太符合他传统明君典范的身份,但也并没有给人留下什么玩物丧志之类的话柄。

但熟谙政治的窦氏看到后,却禁不住眉头一皱。她倒不是反对李渊的爱好,而是想起了一个人。

“我知道你喜欢马,但是陛下也喜欢。”

李渊愣了一下。

“这我知道,可是,他喜欢又怎么样?”

窦氏打趣似的笑了。

“你还知道呀?那你现在有了这么好的马,为什么不赶快献给陛下?”

李渊哑然。

为了家族兴旺和个人的进步,他需要讨好皇上,要想讨好皇上就要投其所好。在老婆开门见山的指点下,他何尝不明白这是一个讨好皇上的绝佳机会。但这个机会真的落到自己头上了,他却实在有点不舍得割爱。

因为,他真的很喜欢这匹马。

窦氏看出了李渊的犹豫,也就没有再催促他。只是敛住笑容,淡淡的说了一句话。

“要是留在家里不给,被人传到陛下耳朵里,该怪你不长眼色了。”

做法、后果窦氏都已经说的再清楚不过,但李渊最终没有这么做。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老婆大人的话是要听的,很多时候还要无条件服从。更何况老婆说的也确实有道理,你要不听,那后果可是很严重的。

几天之后,李渊突然收到了一道口谕,发件人正是亲爱的表弟杨广。内容不用说我们也能猜到了,主要意思就是:

“好马留着不给我,表哥你怎么这么自私捏?”

到底是谁自私呢?李渊已经无心思考这个问题了,在天子之威的兴师问罪下,他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瞬间失去了心气儿。

最终,他还是极不情愿的献上了那匹马,就像他小时候做的那样。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3 00:24:19 +0800 CST  
[20]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窦氏就去世了,时年只有四十五岁。李渊想念她,疯狂的回忆着他们在一起的一切。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了这件献马的事,突然之间恍然大悟。
宝马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唯有权力才可以给人实实在在的安全感。而普天之下,最容易获得权力的莫过于自己。他是这个王朝的皇亲国戚,是身份高贵的唐国公,是皇上杨广的亲表哥。人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李渊的身份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那座屈指可数的近水楼台,他怎么就傻傻的不知道利用一下呢?
一匹马算得了什么?金银钱财算得了什么?那些陈年旧事又算得了什么?何苦要为此耿耿于怀、徒劳伤神呢!
李渊想开了,他真的想开了。从此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变成了一个溜须拍马的小人。这个曾经豪迈不羁的年轻人渐渐磨平了身上的棱角,用他领悟到的圆滑世故混迹官场。他竭力对杨广表现出心悦诚服的姿态,可劲儿的搜罗宝马名驹、奇珍异宝,隔三差五就给皇上送礼。
看到李渊变得如此殷勤,杨广得意的生出了一种从精神上彻底征服了他的满足感。
是的,表哥。你本来就该这样,你也应该一直这样。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3 11:32:53 +0800 CST  
[21]
迟来的将军
不久之后,杨玄感之乱爆发。在爆发之前,李渊以敏锐的洞察力向杨广打了报告,而杨广也很快想起了这位近来“表现突出”的表哥。于是马上给他委以镇守弘化郡(今甘肃庆阳县)的重任,并统领关西地区整整十三个郡的军事大权,防备叛军西进。这在当时,要算是一个将军级的大官。
接到任命后,李渊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这既是喜极而泣,又是悲极而泣,喜的是终于有了一展抱负的机会,悲的是最爱的那个人已无法分享自己的喜悦。他抹着眼泪对儿子们说:
“我要是听你母亲的话,早就当上这个官了。”
窦氏,这个聪明貌美、知书达理、温柔体贴完美到极致的女人是李渊生命中最好的老师。现在,她的学生毕业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3 18:06:17 +0800 CST  
[22]
李渊镇守的地方在关西,离叛乱的风暴中心比较远,杨玄感最终也没能达到这里,因此事实上来说,李渊顶多是挂了一个平叛刷资历的名头,本身和叛军并没有什么交集。
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目睹了隋王朝的乱象之后,素来胸怀大志的他已经蠢蠢欲动了。因为据史书记载,李渊在此时暗中结交了不少豪杰,并吸引了很多亡命之徒前来归附。
李渊做出这些举动,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源于他内心早就潜藏已久的冲动。我这么说并不是在事后诸葛亮,而是因为从骨子里讲,李渊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早年苦心孤诣修炼的过人才华和武略都让他树立了非常远大的抱负。
数年前,李渊曾有过一段独特的经历。那一天,他遇见了一个叫史世良的相面大师。这位史大师在当时小有名气,他仔仔细细对着李渊端详了很久很久,最后非常神秘的告诉他:
“你的骨法非比寻常,将来肯定能当皇帝(不是练成如来神掌),希望你能自尊自爱。可不要忘了我的话呀。”
而李渊此时的表现,史书上也有明确记载,那就是——颇以自负。(有史世良者,善相人,谓高祖曰:“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高祖颇以自负)
作为一个当臣子的人,听到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既没有当面斥责也没有一笑了之,更没有揭发检举,反而是颇以自负。您要说他没有异志,真是鬼都不信了。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3 18:19:41 +0800 CST  
李渊的这些举动或许瞒过了众人的眼睛,但意外的是,他还是被杨广猜忌到了。因为杨广本身就是一个猜疑成性的人,上至皇亲国戚、下至文武百官,他从来都没有真心信任过任何一个人,你老实待着都可能招他,更别说现在李渊的身份已经是朝中将军,而且还在悄悄招降纳叛了。
于是猜忌之余,杨广对李渊进行了一次试探。
身为一个酷爱旅游的人,杨广在全国各大风景名胜古迹都有建好或在建的行宫,以备随时游玩临幸。有一天,杨广转转悠悠来到了汾阳宫(山西汾阳),想起李渊表哥来,就招他过去叙叙旧,或者说敲打敲打。
汾阳这地方离李渊上班的地方不远,理论上是可以随叫随到的。但奇怪的是李渊却没有来,他给出的借口是自己病了,身体很不舒服。
杨广知道后,心里感到一阵莫名的恼怒。
当晚,临睡前,杨广貌似随意的问起了一个姓王的妃子,这个妃子正是李渊的外甥女。
“你舅舅为何不来?”
“回陛下,舅舅他最近病了。”王姑娘小心翼翼的回答。
病了?杨广脸上突然闪过一丝狡黠的微笑。
“这病能死吗?(可得死否)”
一千多年后,隔着屏幕我们还能感受到杨广那让人不寒而栗的表情,以及那迫不及待,唯恐李渊不死的心情。
楼主 皮唐先生  发布于 2017-12-03 20:40:43 +0800 CST  

楼主:皮唐先生

字数:960351

发表时间:2017-11-28 06:10:1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3 06:13:44 +0800 CST

评论数:1280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