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第二十章 袁绍也想当皇帝
——兼及公孙瓒之死

汉末诸侯中想独霸一方称孤道寡的多,想称帝为天子的很少,屈指算来,真还就只是袁氏兄弟。这和当时的人笃信图谶、五行学说有极大的关系,认为天命所归自有天意,非常人所能左右。袁氏兄弟家传《孟氏易》,对此也颇有研究,其主观认为在前面已有讲述,总括其要就是袁家应该出一位天子来代替汉天子。不光这二人这样想,其家族里也有人这样想,社会上其他士人中也有人这样想。
我们来看看袁绍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
先简单回顾一下袁绍过去的行为。袁绍在濮阳令上因母丧回乡守制,三年期满后,为躲避党锢的牵连,违礼追行父丧,在家乡隐藏了六年之久。按照公族子弟通常二十岁举孝廉为郎,然后外放为县令长的惯例,袁绍此时最多不会超过二十七岁。
二十七岁的袁绍返回洛阳,凭借家族的政治资本和个人魅力,在何颙的大力辅佐下,以营救党人为噱头,为自己赢得了巨大的政治名声,成为洛阳城中异军突起如日中天的政治明星,天下士人以能成为袁绍座上客为荣。袁绍据此网罗了一大批朝野官员、士人,甚至包括武士。
正在朝廷不知道袁绍究竟想做什么而有所担忧警觉时,袁绍又突然出人预料地应大将军何进的辟召,成为大将军掾。前面讲述到此时,在下就曾提醒过各位看官,这是个阴谋!
由于何进的无能,袁绍阴谋实施的过程虽然小有波折,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只是结果大大出乎袁绍的意外,让袁绍为董卓做了嫁衣裳。
整个阴谋的链条是这样的,杀宦官,然后以杀宦官为名征召四方猛将进京,而真正要招的是袁氏故吏董卓,希望董卓遵循社会潜规则报效故主,最终借董卓之力胁迫少帝让位于己。
董卓的背主负恩不光打破了袁绍的美梦,袁绍不甘失败,出走京城,前往渤海。
袁绍是主动离开京城的,为什么会选择渤海,也是与其胸中志向一致的,他一生崇拜光武帝刘秀,希望能像刘秀那样在河北龙兴,成就大业。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7 16:50:06 +0800 CST  
男人好色,古今亦然啊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7 21:25:17 +0800 CST  
好久不见老朋友来捧场了,谢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7 21:26:31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8-09 06:32:26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啊!
-----------------------------
不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发展,人性是不会变的。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学历史的真谛即在于此,找寻人性本源的美好和丑恶,找寻外部环境与人性善恶的关系,向善去恶。沉溺于考据则流于寻章摘句的书虫,无益于人生应用。
谢谢老朋友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9 12:38:16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8-09 06:33:24
楼主有微信的话能不能加我,方便请教
-----------------------------
哈哈,微信当然有啦,可以加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9 12:39:15 +0800 CST  
果然,袁绍在河北组建起了反董联盟,并自任盟主。此时他与曹操的那段对话很能说明他的心态,就是“我南面占据黄河,北面依托燕、代,利用戎狄少数民族的人马,向南扩张争夺天下,这样可以吗?”
对起兵反董的时间,袁绍也是费了一番心思,本来可以早日起兵,却偏偏选在初平年间,这是因为他认为这个年号和他的字“本初”相契合,是个吉兆。
反董联盟解散,袁绍胁迫韩馥出让冀州,自领冀州牧,真正成为割据一方的强势力量。在另立刘虞为主的计划失败后,袁绍自立之心日重,开始逐步实施。
得冀州之初,袁绍问计于沮授,沮授就提出了“横扫黄河以北,占领冀州、幽州、青州、并州之地,收服天下英雄,拥有百万大军,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的策略,得到袁绍赞许。这里的“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洛邑”只是托辞,真正让袁绍心喜的是“号令天下,诛讨未服。以此争锋,谁能御之!”袁绍的心志第一次明白无误的公诸于世。
心志虽然表白出来了,但能否得到部属的认同和执行还是个未知数。于是,袁绍又导演了一出劝进戏试探群臣的反应。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9 16:26:48 +0800 CST  
袁绍的主簿耿包秘密呈报袁绍说:汉朝的火德已经衰尽,袁氏为土德的继承者,你应该顺应天意称帝,以从民心。袁绍就把耿包的呈报拿来给军府僚属讨论,大家都认为耿包的话是妖妄,应该把他杀了。袁绍知道大家并没有拥立他称帝的想法,不得不杀了耿包来掩盖自己的心迹。希图拥立之功的耿包成了替罪羊。
其实同样的事情也在曹操身上发生过。侍中太史令王立在跟随献帝东返洛阳时,曾对宗正刘艾说过,从天象看,汉家帝位就快终结了,晋、魏之地一定有其而代之者。曹操挟持献帝后,王立多次对献帝说:“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汉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曹操听说后,派人告诉王立说:“我知道你忠于朝廷,但是天道深远,希望你不要过多地说这些话。”制止了这些话的流传和影响。
从二人对相同事件的不同处理,也可以看出袁绍更加急于想称帝。你可以说曹操狡猾,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认为曹操想称帝,反而认为曹操是真心辅佐汉室。曹操终其一生都没有称帝的想法,原因固然很多,但和他相信天命有归有极大的关系,因为根据图谶、五行学说,曹操是没有皇帝命的。这也是曹丕当上皇帝后,拼命宣扬证实曹氏出于邾姓也是土德的原因。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9 16:27:15 +0800 CST  
曹操迁献帝到许县后,袁绍立即给曹操写信,要曹操将献帝迁到鄄城,并明确告诉曹操“当有所立”,立谁呢?不可能是献帝,这个不需要再立。袁绍一直是否定献帝合法性的,此时最大的可能废掉献帝,立刘虞之子刘和为帝。因刘和一直在袁绍掌控之中,以后仍然可以将帝位让给袁绍。
袁术僭号惨遭失败后,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要袁绍称帝。在写给袁绍的信中说:“天子福禄离开汉室已经很久了,受天下人的拥戴,政权要出在袁氏家门。现在群雄割据,和战国七雄相似,只有强大的人才能兼并统一天下。袁氏家族受命当王,到处都有明显的符瑞显现。如今你拥有四州,人户上百万,没有能和你争强大,也没人能和你比地位,曹操即使想扶持衰弱的汉室,也没有办法延续已经断绝的天运,让已经覆灭的汉室起死回生。现在我恭谨地将大位归送给你,希望你能够让袁家的天子之命得以兴盛。”袁绍私底下同意袁术的想法和做法,派长子袁谭去接应袁术。
认为袁绍应该称帝的袁氏族人不止袁术一个,前面提到过的袁绍从弟济阴太守袁叙也是其中之一。
消灭公孙瓒后,袁绍减少甚至是停止了对朝廷的进贡,表现出对献帝的轻视与不屑,这和他否定献帝合法性的固有思想一脉相承。
袁绍当皇帝的梦一破于袁氏故吏董卓,再破于手下马仔曹操,也许这是袁绍做梦时没有想到的。
两次离帝位只有一步之遥,梦寐以求的宝座似乎伸手可及,却都被自认为本该听从自己支配的故吏属下硬生生地拉出了千里之外,袁绍无比郁闷,也无比愤懑,可路还得继续走,梦还得继续做。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9 16:28:04 +0800 CST  
眼下要做的仍然是扩大地盘,壮大队伍,希望最终能凭借实力左右时局,捷径走不通,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走。
向何处扩张呢?袁绍有两个选择,一是向北,攻击公孙瓒,一是向南,攻击曹操。
曹操此时还没完全和袁绍撕破脸,实力和袁绍相比显得太弱,也可以选择打,但要冒风险,就是公孙瓒从背后乘虚偷袭。打公孙瓒呢,相对稳妥一点,可以排除曹操从背后偷袭,并且符合袁绍据河北、联乌桓的战略规划,还可以解除今后进攻曹操时的后顾之忧,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于是,袁绍选择了北攻公孙瓒。
其实,袁绍一直想消灭公孙瓒,只要有机会就会出兵幽州。公孙瓒杀了刘虞后,开始在幽州胡作非为。他有一个匪夷所思的用人理念,认为世族子弟都是靠自己的官职谋取富贵,不会感激别人,也就是他自己施与他们的恩惠,所以他不用世族子弟,对州里名气超过他的名士,他都想方设法地加以迫害,所用的人则多是市井小商小贩、街头混混。估计这和公孙瓒的出身有关,他家本来是世族,但因他是庶出,不光不能继承家族的政治、经济遗产,还受人歧视,造成了他仇视世族的畸形心理。
看看他的结拜兄弟,就知道他的心理畸变已经到了何等的程度。一个街头算卦的刘纬台、一个贩卖缯子的李移子、一个小贩乐何当,公孙瓒和他们结为兄弟,自称伯,就是老大,其余三人分别为仲、叔、季,就是老二、老三、老四。这几个人还算富裕,身家过亿,公孙瓒甚至在这几家人中为儿子娶妻。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9 16:29:20 +0800 CST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刘虞的从事鲜于辅、齐周、骑都尉鲜于银等率领州兵要为刘虞报仇。因为从小在乌桓、鲜卑族群中长大的阎柔在乌桓、鲜卑族中素来有威信,就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阎柔联络了乌桓、鲜卑兵马,乌桓峭王感激刘虞从前的恩德,率领乌桓、鲜卑七千多骑兵参战,汉、胡士兵共有数万人,与公孙瓒任命的渔阳太守邹丹在潞县(今河北省三河县西南城子村)北大战,取得大胜,斩杀了邹丹。
袁绍自然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立即派出最得力的大将麹义和刘虞的儿子刘和,一起带兵与阎柔军合兵,十万大军共击公孙瓒。公孙瓒军多次被打败,只好逃回易京固守。麹义、刘和追杀到易京,继续与公孙瓒军对垒。
本来这是个消灭公孙瓒的大好时机,可是却因为袁绍没给东郡太守臧洪提供军队去救张超,张超被曹操灭族,臧洪委过于袁绍,断绝了和袁绍的关系,成为袁绍后方的一颗钉子,袁绍必须将其拔除才能无后顾之忧。
于是,袁绍只能率主力攻打东武阳,失去了一鼓作气消灭公孙瓒的机会。失去主力支援的麹义、刘和与公孙瓒相持了一年,终因无援而被公孙瓒击败。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拔除臧洪这颗钉子后,袁绍重新集结队伍进攻公孙瓒,继续实现占据河北的夙愿。而公孙瓒虽然赶走了麹义、刘和,却被袁绍军吓破了胆,躲在易京里做起了缩头乌龟,再也不敢主动出击。公孙瓒真是被吓得不轻,成了说不出来就不出来的懦夫,就算是自己的将领被袁绍军攻击或包围,也绝不出来带兵相救,更神奇的是他居然还发明了一种理论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他认为,如果救了一个将领,其他的将领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会不尽力作战,而是只等待援兵来救。我一个都不救,那些将领就不能指望救兵,自己就会奋力死战。
这个战争理论真是闻所未闻,荒唐透顶。哪有部下被围而不解救的?哪还要你这个主将来干啥?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09 16:31:36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8-09 16:57:14
楼主加我微信吧,微信号13305027613,谢谢!
-----------------------------
是啊,性格和命运的关系太过紧密,人生顺逆几乎都与自身性格有关。儒学以修身为第一要务还是有一定道理的。谢谢捧场。另外搜寻您这个号的结果是查无此号,不好意思。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0 13:39:02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8-09 06:32:26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啊!
-----------------------------
@ty_阿铭850 2017-08-09 12:38:16
不论外部世界如何变化发展,人性是不会变的。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学历史的真谛即在于此,找寻人性本源的美好和丑恶,找寻外部环境与人性善恶的关系,向善去恶。沉溺于考据则流于寻章摘句的书虫,无益于人生应用。
谢谢老朋友捧场。
-----------------------------
@老顽童1290 2017-08-09 17:17:39
太对了,楼主高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0 13:39:24 +0800 CST  
公孙瓒很快就会为自己的荒唐理论付出代价。袁绍北征时,公孙瓒的南方部队士兵知道没人会来援救,打下去就是个死,于是就想办法逃命,有的把守将杀了投降,有的逃跑,没有一个士兵愿意为公孙瓒卖命,袁绍兵不血刃顺风顺水地径直抵达易京。
公孙瓒见袁绍军逼近,就从易河边开始深挖壕沟,一圈一圈地挖了十圈。在圈里垒起高达五六丈的土丘,再在上面修筑高楼。守护各圈的将领修筑起来的高楼多达一千多座。圈子最中心特别垒起了一座高达十丈的土丘,也在上面修筑高楼,储存粮食三百万斛,公孙瓒自己居住其中。楼门为铁门,男人超过七岁者不得入内,选取声音特别大的妇女来帮助自己处理事务。有文书急报的,一律放在楼下的篮子里,楼上的妇女用绳子把篮子拉上去交给公孙瓒处理。公孙瓒下达的各种命令,则由这些声音宏亮的妇女在楼上大声宣示。(人工高音喇叭)不见宾客,不相信任何人。他还自我总结自我安慰,说:“以前以为天下大事我可以指挥而定,现在看来不是我能决定的,不如休兵,开垦田地,储蓄粮谷。兵法说百楼不攻,如今我有一千多座楼,等到把储蓄的粮食吃完时,就可以知道天下的大事是怎么样的了。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有没有想起一个人来?对了,就是董卓。公孙瓒此时的行为和董卓郿坞储粮的事情如出一辙。边鄙武将政治、军事都极为短视,难怪不能成大事,也难怪被人瞧不起。
公孙瓒想以粮食充足,防守稳固来拖垮袁绍。这只是一厢情愿,袁绍有深广的后方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兵源,拖是拖不垮的,只能是等着挨打,一旦袁绍找到了攻克高楼的方法,公孙瓒的死期就到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0 16:42:24 +0800 CST  
袁绍一边攻城一边给公孙瓒写信劝降,公孙瓒不回信,加强守备,对自己的亲信长史关靖说:“当今四方虎争,没有人能在我的城下和我相持超过一年的,袁绍也不能把我怎么样!”看来他是希望中原出现乱局危及袁绍,导致袁绍撤军。可惜这种事情并没有发生。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春,袁绍大军包围易京。公孙瓒派儿子公孙续求救于在易县西边太行山各山谷中活动的黑山军,又想自己率领骑兵突围依托西山,截断袁绍的退路。关靖劝阻公孙说:“如今将军的将士都已经土崩瓦解,其所以还能相守,是顾恋家里的妻儿老小。将军长期坚守,袁绍自然会退兵。退兵之后,四方之人又会来到这里聚合。如果将军现在舍之而去,军中没有大将镇守,易京立即面临危险。将军失去根本,孤独处于荒野之中,什么事也办不成啊!”公孙瓒打消出击的念头,加固了三重营垒来防守。
袁绍也加强了攻势,不断尝试各种不同的攻楼方法,云梯、投石机、火攻、地道、神钩、楼车、冲车等,无所不用其极。公孙瓒苦不堪言,给儿子的信中形容袁绍的攻击“似若神鬼”,快要抵挡不住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0 16:46:58 +0800 CST  
黑山军一直想报被袁绍扫荡之仇,首领张燕接到公孙续的告急后,立即带兵十万,分三路前来救援。公孙瓒见援军到了,立即派负责外交事务的行人文则带着自己的亲笔信潜出城去与援军商量解围之策,约定于某时举火为号,双方同时起兵,内外夹击袁绍。没想到信使被袁绍的巡逻兵抓到,信件被袁绍得到。袁绍让主簿陈琳修改了书信的内容,把举火的时间提前了。然后设好伏击圈,叫士兵举火。公孙瓒上当,带兵而出,进入袁绍伏击圈,被袁绍打得落花流水,灰溜溜地跑回高楼。
黑山军见计策失败夹击无望,不敢单独和袁绍对抗,只得无功而返。
袁绍攻楼近一年,终于找到了攻楼的最佳方法,就是挖地道。挖到楼的低下,用木柱支撑,然后将易燃之物放进地道,点火烧入地道,烧断支柱导致地基下陷,高楼倾倒。公孙瓒看到外围一座座高楼不断地坍塌,袁绍军越来越近,知道难以坚守,先将姊妹妻子杀了,然后引火自焚。袁绍士兵登上高台斩下公孙瓒头颅。公孙续被屠各人所杀。刘备以前的上司田楷与袁绍对战,被袁绍杀死。因公孙瓒是朝廷通缉的要犯,所以袁绍将公孙瓒的首级送往许县,曹操得以一睹公孙瓒的人头,看到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身首异处,而取他首级的正是自己即将面对的对手袁绍时,曹操不禁一阵恍惚,头风病更加严重。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0 16:49:41 +0800 CST  
值得一提的有三个人,一个是公孙瓒长史关靖。关靖,字士起,太原人。本来是个酷吏,为人谄媚并没有大的智谋,特别受到公孙瓒的信赖,知道公孙瓒死后,认为公孙瓒是被自己阻拦出战而死,说:“我听闻君子陷人于危难之中,必同其难,我岂可独生啊!”说完策马攻入袁绍军中而死。虽是小人,却有此壮举,也实属难得。
另一个是麹义。这个为袁绍立足河北建下决定生死之功的人被袁绍杀掉,理由是自恃有功,骄纵不轨。袁绍杀掉麴义后,合并了麴义的人马,又分兵扑杀了麴义的八百西凉刀盾兵。一代名将,死得不明不白,让人扼腕叹息。如果麴义真的犯了该死之罪,袁绍为严肃军纪痛杀大将,也情有可原。如果袁绍是忌惮麴义能力,担心今后难以掌控而借故杀之,则是袁绍犯下了一个巨大的错误。自毁长城,以至后来官渡之战时无将可用,只能用颜良、文丑等二流将领统兵。试想一下,如果官渡之战时麴义尚在,袁绍以麴义为先锋,颜良、文丑、张郃、淳于琼跟进,自领大军殿后,曹操还能抵挡吗?
此战后还有一个人神秘地失踪了,那就是刘和。将麴义的死和刘和的失踪联系起来看,事情的真相就一目了然了。麴义不是死于居功自傲,而是死于一场政治阴谋。
前面数次说过麴义在袁绍平定北方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特别是界桥之战,既救了袁绍的自然生命,也救了袁绍的政治生命,那时怎么没有居功自傲呢?此时的麴义是被公孙瓒打败逃走后又随袁绍北上的,败军之将怎么突然居功自傲了呢?显然不合情理。所以,麴义是被袁绍害死的。
袁绍为什么要害死麴义?这就和刘和有关。袁绍一直否认献帝的合法性,总想找个人代替献帝。先是找刘虞失败,接着又告诉曹操当有所立,就是找刘虞的儿子刘和。而刘和和麴义并肩作战三年之久,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袁绍惊讶地发现,如果立刘和,麴义会成为刘和的亲信大将和保护神,自己很有可能被边缘化;如果不立刘和,在麴义的帮助下,刘和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曹操,给自己今后的事业带来更大的麻烦。西平麴氏自西汉哀帝时避难西北,子孙后代一直想重返中原,麴义算是先驱,不然也不会在剿灭黄巾军后仍然滞留中原,这绝不是为了只作韩馥手下一个区区将军。麴义之后,西平麴氏的麴演、麴光、麴英在曹操末年、魏文帝曹丕时期、魏明帝曹睿初年先后多次发动武装暴乱,希图杀回中原。这些都说明西平麴氏在西北是很有实力和号召力的。一番权衡之后,袁绍只能杀了麴义。魏明帝时强行迁移西平麴氏到金城郡,其中一支直接迁徙到东莱黄县,算是回到了山东老家。《姓苑》一书中讲解麴姓时说,麴姓出东莱,就是从这支人讲起的,而真正麴姓的根在山东平原县。看官中有姓麴的可以记住这段家姓史。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0 16:50:26 +0800 CST  
刘和也应该是死于袁绍之手,被害的原因就是威胁到袁绍想当皇帝的大业。阎柔、鲜于辅、齐周、鲜于银和乌桓峭王联合起兵是为刘虞报仇,希望迎接刘和来接替刘虞管理幽州,这和刘焉死了,原有官员拥立刘璋,刘表死了,拥立刘琮是一样的。联军在潞县打败邹丹后,附近的代郡、广阳郡、上谷郡与右北平郡纷纷起兵,杀死公孙瓒所委任的官员后都是去依附刘和、鲜于辅,公孙瓒军队屡战屡败,刘和威名大振。袁绍绝不能让刘和占据幽州,也只能将其杀害。官渡之战中,一直与袁绍并肩作战的阎柔、鲜于辅等幽州将领集体背叛袁绍,投靠曹操,就是最好的证明。还有一个证明就是,自从刘和失踪,袁绍再也没提过当有所立的事情。
青、冀、幽、并四州在手,袁绍成为中国最大的军阀。广袤的领土,需要有人治理,袁绍想到了分封诸子,既可以锻炼自己的儿子,也可以防止出现异姓之变。于是以大儿子袁谭都督青州,二儿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为并州刺史,三儿子袁尚与自己留在冀州。许多人不知道袁绍还有个小儿子叫袁买,此时尚未成年,所以只能将并州交给外甥高幹。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0 16:51:40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7-08-11 12:30:33
越来越精彩了
-----------------------------
谢谢捧场,能让各位看官喜欢,于愿足矣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1 12:40:44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08-11 14:04:09
颜良、文丑两个莽夫,管一伍有余,却没有统帅大军之才,更兼性格促狭,真不知道袁绍是怎么看上他们的
----------------------------
袁绍自毁长城害死鞠义,只能矮子中间选高子,这和民间说的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一样。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1 15:43:34 +0800 CST  
分封诸子,本来是件正常的事情,但却遭到了沮授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袁氏集团祸乱的开端。沮授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是袁绍在分封诸子时犯了一个大错,将长子袁谭外放到了青州。
前面我们说过,中国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实行这一制度的最大好处是防止君王因爱立嗣,确保政权的和平交接和稳固延续。袁绍此时就是因爱立嗣。因为袁尚长得很像自己,又得到后妻刘氏的喜爱,袁绍就想将袁尚作为继承人。因此,他不光是将袁谭外放,而且还将他过继给了因被董卓杀害而无后的哥哥袁基为子,相当于直接取消了袁谭继承资格。这就为袁绍死后袁谭、袁尚兄弟相争埋下了伏笔。
封完了儿子,又任命文武官员。以审配、逢纪统领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军。
南据黄河,北阻燕代的目标实现,袁绍又紧接着实现兼乌桓、鲜卑之众的目标。
乌桓本来有四部,即辽西部、辽东部、上谷部和右北平部,此时被辽西部的蹋顿统一。蹋顿奉本部大人丘力居的儿子楼班为单于,自称率众王。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蹋顿主动向袁绍提出和亲,这是秦汉以来罕见的现象。袁绍同意了。第二年,袁绍又派使者杨林拜蹋顿等乌桓三王并为单于,并赐给了他们华贵的仪仗,与乌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鲜卑本来有扶罗韩、步度根、轲比能三部,前二人为兄弟,出身鲜卑王族,后者则出身低微,但作战勇敢,为人公正,深受族人爱戴。后来轲比能杀了扶罗韩,兼并其部落,与步度根形成对峙。袁绍先是联系轲比能部,与其进行交往,派人传授汉文化和金属冶炼技术,提升了轲比能部的实力。步度根害怕哥哥扶罗韩的遭遇在自己身上重演,也主动向袁绍靠拢。
至此,袁绍起兵之初制定的“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的战略规划一步步实现,就剩下最后一个目标——“南向以争天下”,曹操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一个敌人。为确保胜利,袁绍从四州数十万人马中精心挑选了十万步兵,一万骑兵,组成攻打曹操的主力大军。
一场决定谁是中国北方霸主,改变中国历史面貌的大战一触即发。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08-11 16:51:59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